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怎样上好一堂课 教学总结(共五篇)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10-918399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0 22:35: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怎样上好一堂课 教学总结

怎样上好一堂课 教学总结

一节好课是将简单发挥到极致的课。

一节好课是将教师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尽情展示的课。一节好课是平实中闪烁着亮点的课。

一节好课是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发展变化的课。一节好课是动静相宜,静中生慧的课。

一节好课将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高度整和的课。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教师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讲课时看见有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了。那么,要怎样让课堂活跃起来,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备课重在深度

1、教参是指南。

有些老师备课不喜欢看教学参考书,而是翻看其他的各种资料,我很不赞成,因为这样做难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编者的真正意图。前段时间某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小学数学讲课比赛。其中有5位老师同上一节课:确定起跑线。这是教研室特意安排的,这种几个人同上一节课的方式叫做同课异构。“确定起跑线”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参上写得很清楚是让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不仅可以通过计算“全长”之差,也可计算“周长”之差得到各跑道起跑线应该相差的距离,两条相邻跑道的差实际是2.5π。但是有的老师并没有认真钻研教参,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计算各个跑道的长,从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收获非常小。因为整节课就在枯燥的计算中过去的,没有把握好重点。作为中青年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教参作为教学的必备教学资料,最好在备课前,把教参关于那节的内容通读一遍,再来开始设计教案。我们老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争论的教学问题,最后以什么为准?只有教参才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

2、教材是例子。

我们的教学除开体育课,都有教材。那么怎样使用教材呢?我认为是尊重教材但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就只有一种,而我们的学生实际又可不相同。我们应该灵活地处理。比如: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有一个9+几的内容。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小学生开运动会。运来一些饮料分给运动员,问还有多少盒?箱子里装9盒,旁边有4盒。情境图上呈现了三种算法:把一盒放进去,就是十盒,还有三盒,10+3=13盒,其实这就是凑十法。点数法,一个一个地数。还有接着数数法。从9往后数,10、11、12、13.那么我们怎样来应用教材呢?就是要记住教材只是呈现知识的例子,而不是真理。而我们有的老师再讲到这节内容时,问学生9+4=13是怎么想时,学生就想到了凑十法,非常简单。但是老师为了按照教材来讲,他反复地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来启发去,学生终于知道了点数法和接着数数法。我们来反思一下,这样的教学有作用吗?我们提出计算多样化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有学生这样算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他错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些较低层次的方法,我们何必要纠缠不清呢。因为学习数学就是要会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计算的最终目的是要优化的,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凑十法的简便,从而逐渐认可并学会使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千万不要受教材的限制,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名师是榜样。

名师是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我们应该多向名师学习。那么,怎么样向这些名师学习呢?我给大家提供两种方法。第一是:网上搜索名师课堂实录。因为实录把师生的交流非常完整地写出来了,我们在看的时候就能够知道老师是怎样处理各个教学问题的。比如你想上作文课,你在百度搜索上输出贾志敏作文教学实录,就会有很多课例可让大家看。如果你不知道特级教师的名字,你也可以直接输入特级教师作文教学实录。比如数学课上《因数和倍数》,你就在百度搜索中输入特级教师讲因数和倍数的课堂实录,相关信息任你选择。第二是观看课堂视频。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你们可以在新浪UC的空中课堂中参加听课,每周二和周四晚上八点都有特级教师讲课。你们还可以直接在网上查找。我们要明确一个学习目标,学名师是为了学习他们的评价语言,他们的课堂驾驭能力,他们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法。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喜欢抄名师的教案,这是非常不好的。打个比方:大家出门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是别人带坐车去,那么过了一些日子后,你还能够找到原址吗?而如果是你自己通过问路或者按照地图去找的,一定印象非常深刻,难以忘记。对于抄写别人的教案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教学设计,一定不能成就一节好课。所以说名师教学是榜样,但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复制品。

二、讲课贵在灵活

怎样把我们好的教学预案用好,还需要我们老师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应变能力

1、变化语调

我们面对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抑扬顿挫的语调才能吸引他们。丰富生动的语音语调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苦练。

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有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方式。生问生答就是让学生当小老师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觉得很新鲜,而且学生在讲的时候容易暴露他们的错误,我们就可以真好利用错误资源来讲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师问生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关于发言的方式。我们老师一般都是点举手的同学来发言。但从我多年的实践来看,单纯的用举手发言的形式,势必会让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认为自己不举手,老师就不会让他发言,他们很难专心投入学习。如何进行改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点名和举手相结合的发言形式。如果想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就用座位点名和随机点名、开火车发言方法,这样既能给每个同学均等的发言机会,又能够促使每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个点名的将会是谁。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还有什么疑惑?可以采取举手发言的形式,举手提问题,使问题能够更集中。

3、有效启发

我们现在采取的教学一般都是启发式教学,旨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既然要启发教师就要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学校每年进新老师,让他们面试时,都要让他们上一节课。大凡给我们留下较好印象的都是会提问的老师,而一些不会启发或者乱用启发教学的老师总是让课堂显得尴尬和无奈。

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一位老师上《司马光砸缸》这节课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司马光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老师为了让学生说司马光很聪明,司马光临危不惧。可是学生怎么答呢?一位学生说:他可能是从书上看到了这种方法。这一说不打紧,整个方向全偏了,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认为是他爸爸妈妈告诉他的,那个时候书上肯定没有写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搅合,这课可怎么收场?这不怪学生,他们又不是老师肚子的蛔虫,怎么知道老师想让他们说什么?要怪就怪老师自己的的问题没有设计好。如果这样问:司马光救人后,赶过来的大人们会怎样夸奖他呢?这时学生肯定就会说:司马光你好聪明哪,你能想出这样的办法不简单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达到了教师预想的目的。

如:讲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的名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时,常规教学是这样的:这里以静写动,也有以动写静,从呼应题目“望”字可知,作者应该是站在高处的。但我却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一反常态地说:“作者除了站在高处,从视觉角度,他也应该站在行进的船上。因为不站在船上,李白又怎能感觉到两岸的青山在动呢?”;

又如:我在讲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时,打破常规思维,抓住了主人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表现其悲剧色彩,即孔乙己由自命清高的穿长衫到最终不得不穿破棉袄,表现其精神追求的悲剧;孔乙己由向往坐着喝酒到最后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表现其物质追求的悲剧;孔乙己由欠钱到最终永远欠钱,表现其人格追求的悲剧。通过三条明晰的悲剧线索,将孔乙己这样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致毁灭的悲剧形象,向全体学生展示;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认天空一词。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上面是什么?学生说:天花板。老师急了,忙问:天花板的上面是什么?学生怯怯地答:二楼。老师快要窒息了又问:我说的是我们站在外面,上面是什么?接着学生回答时,老师无语。你们猜这位可爱的学生说什么?他说,上面是白云。怎么办?教师这样启发,就是不能把学生导到那儿去。其实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了老师对启发式的误解,认为什么知识需要去启发。你认识天空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然后让学生说天空上有什么,不就完了吗?何必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4、教师的语言

课堂上,学生听得专心,是课堂“活”的标志之一。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应具备以下特点:

丰富性: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或启迪; 简洁性:语言精炼,不讲废话;

条理性:逻辑性强,不颠三倒四,条目清晰,不混沌不清; 形象性:语言多变化,绘声绘色,吸引注意力;

趣味性:吉尔伯特?海特指出:“幽默有各种功能,最明显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 要使语言有意趣,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幽默感。此外,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富有感情,注意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1)常开故事会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自己班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授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定城砖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学生听完了,开始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欲望。这也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整节课气氛活跃,学习目标轻松完成。(2)善于打比方

老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用打比方的办法可以把生涩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化难为易。如学《退位减法》时,像“100-37=”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觉得难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我是这样叙述的: 今天,数学王国里来了一家人,这家人十分有趣,你瞧:“0小个”是个穷光蛋,减7不够,向“十叔叔”借钱,“十叔叔”也是个穷光蛋,可是他非常乐于助人,于是向“百爷爷”借,“百爷爷”把仅有的1百元钱借给了“十叔叔”,“十叔叔”把它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0小个”,“0小个”欢天喜地,马上用借来的10减7……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懂了。(3)巧纠小错误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有普遍性,错得地方都差不多,而且时常反复。怎么样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呢?我们可以用“夸大其辞”、“小题大做”的办法来纠正小错误。如在练习长度单位时,我出了一题:“妈妈的身高为1.65()”。一位学生抢答:“厘米!”这是同学们平常爱犯的错误。我故意瞪圆眼睛,“怒”道:“妈妈在你眼里竟如此渺小,我都为你的妈妈生气了!”那位马虎的同学脸唰得红了。那天做作业时,带错单位的现象几乎没有。(4)妙语化尴尬

在课堂上,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件,老师要善于用玩笑话来调节气氛,有时还能起到化尴尬为精彩,化意外为微笑的效果。记得读大学时,有一次,我们全系在阶梯教室听一位年老教授的学术讲座。当系主任引领他走向讲台时,可能因通道路滑,老教授不小心跌了一跤,顿时引起全场哄堂大笑,弄得系主任和老师都尴尬不堪。但是那位教授却若无其事,不慌不忙地爬起来,拍拍灰尘整理衣服,在一阵喧哗之后,接着便坦然说道:“人生就是这样,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样,你才会更坚强,更成熟。”顿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老教授这一段现身说法的开场白,比长大段说教要深刻得多,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深深地感动了大家,也发挥了他精辟的演讲精神,当然会博得台下学子的叫好。

再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吧。

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召开记者招待会,当一个外国记者挑衅地问新中国有多少个厕所时,周总理答道:“2个。” 在记者惊异的目光中,总理继续说道:“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嘛!”顿时笑声四起,紧张的局面轻松下来。外国记者紧追不放,又问道:“新中国有多少钱? ”周总理笑着答道:“十八元八角八分。”该记者又一愣。接着,周总理补充道:“我们新中国现在发行了面值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人民币,加起来一共是十八元八角八分。”说完,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外国记者也知趣地停止了发问。

本来,外国记者实际是问全国实际男厕所数和女厕所数的总和,以及新中国的国民收入。前者是不可能回答得准确的,后者是国家秘密,当然不能随便透露出来。而周总理不愧是著名的外交家,巧换概念,四两拨千斤,化解了外国记者的刁难。

有一次,我们在听示范课时,那天天比较热,一位女教师穿得较薄,一走进教室一位调皮的学生就说:“老师你好性感 哟!”该老师灵机一动便说:“同学我不性感,我姓赵,以后你就叫我赵老师好了!”一下子就化解了尴尬的局面。(5)追求语言幽默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幽默。教学幽默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多一份轻松,平添几分愉悦,同时也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幽默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也可以用图画、音乐和表演去表现。如在餐厅点了一杯啤酒,却赫然发现啤酒中有一只苍蝇;英国人会以绅士的态度吩咐待者:“换一杯啤酒来!”;法国人会将杯中物倾倒一空;西班牙人不去喝它,只是留下钞票,不声不响地离开餐厅;日本人令待者去叫餐厅经理来训斥一番:“你们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吗?……”;沙特阿拉伯人则会把待者叫来,把啤酒递给他,然后说:“我请你喝……”;美国人则会向招待者说:“以后请将啤酒和苍蝇分别置放,由喜欢苍蝇的,客人自行将苍蝇放进啤酒里,你觉得怎么样?” 美国人的这种态度就叫幽默。

如:有一次,特级教师钱梦龙应邀到南通上示范课。快上课了,学生和观课的老师都静心地等待着,课堂气氛显得过于严肃、紧张。这时,钱老师从容地走上讲台,面带微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出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好不好!”学生们高兴地回答:“好" ”钱老师说:“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你们认识的人。”课堂上静得出奇。一会儿,一位女学生举手,她站起来,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笑起来,课前的紧张气氛被扫除得一干二净。钱老师的幽默语言使严肃、拘谨的课堂气氛得到了调节。

又如:一位老师发现,已经打了上课铃,,但有位学生未到,(这天正好是学习《春》)就站在教室门口等了一会儿, 同学来了。老师用手摸着他的头暗示上位, 并对着大家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同学的脚步近了, 人齐起来, 书翻开来, 我的心情好起来……”同学们笑起来了, 气氛轻松, 迟到的同学也不感到紧张,不仅达到了教育学生的问题,巧妙的化用也起示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情绪铺垫铺垫的。

再如,初二的语文课上,老师发现一个女同学在写一张纸条子,收来一看,原来是写给一位男同学的。看着上面稚气的话,老师忍不住笑了。这一笑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心。几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喊:“老师,念出来!”写条子的女孩低埋着头,满脸涨得通红。全班同学好奇地期待着,老师说;“你们真的想知道?”学生一致点头。“其实是两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老师打开纸条大声念道:“听毛主席的话,做一个好学生!”班里轰的一片笑声!那位女同学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课后,她塞给老师一张纸条,很快跑开了。条子上写道:“您是我见到过的最聪明的最美丽的老师,我向您保证,以后会认真学习。”老师如果如实的念出纸条上的话,甚至再加上几句来严厉刻薄的批评,显然会使这位同学十分难堪,同时她也一定会对老师非常记恨。这样,在以后的课上这位同学也不会听课,形成抵触心理,也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 《都是驴子惹的祸》

有一老农赶着毛驴进城,驴闯红灯,罚了10元。

老农怒喝驴子:“你以为你是军车啊!红灯也敢闯?”

没走几步,驴又碰翻一水果摊,赔了20元。

老农更气:“你以为你是工商城管么?想掀谁的摊儿就掀啊?”

老农牵驴回家,路过一片青草地,驴啃青草,又被罚了30元。

老农气极了,骂道:“你以为你是检查团下乡么?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老农骂完牵驴去河边喝水,可驴子却发起倔脾气,扬颈不饮。

老农火了:“你以为你是大款啊,没小姐陪就不喝?”

驴子掉头就跑,岸边晒一张渔网,驴上而破之,渔翁索赔500元。

老农热泪盈眶道:“你以为这是中国电信么?上网要花这么多钱?”

驴子转身踢了老农一脚,老农忍痛骂道:“你以为你是网管么?想踢谁就踢谁?……

比如,在讲双关辞格时,如果只是一味解释概念,学生大概没有耐心听,这时如果能恰当地举例说明是最好的了。于是,老师就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逸闻:宋朝有一个书生,觉得自己比欧阳修强百倍。一天,他心血来潮,决定亲自去会会欧阳修。他一出门,就诗兴大发,随口赋诗一首:“门前一棵树,两支大丫杈。”吟到此处再也吟不下去,这时走过一个人来接着吟道:“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为花”。书生一看,甚为崇拜,决定与此人一道去拜访欧阳修,一同和欧阳修比个高下。于是两人同坐一条船,书生又吟到:“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无奈吟到此处又吟不下去了,欧阳修接着吟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就这样,欧阳修利用“修”和“羞”两个同音字,巧妙地教训了不学无术又喜欢卖弄的酸书生。这则逸闻既让学生懂得了“双关”的含义,又让学生体会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妙处。

片断一:幽默就像“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次上课回答问题,总是女同学抢先,男生热情不高,于是我说:“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班男生礼为先!”说的女生热情更高,说的男生面露愧色,也活跃起来了。课堂提问,当女生回答很棒时我用“气质美若兰,才华阜比仙”来赞美她,当男生回答精彩时,我用“试问才子何处寻?X年X班有XX”来激励他,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增强了自信。

片断二:幽默能淡化课堂的“矛盾”。在课堂上,出现个别走神儿的现象也属正常。当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时,我从不直接点名批评学生,而是用幽默的语言收回他“飞”了的心。如:看到教室外有声响,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向外看,我会“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温馨提示精彩课堂不相忘!”。发现有同学上课走神儿,我在做短暂的停顿后用目光与对方交流“我静静地看着你,傻傻地看着你,看着你悄悄回心转意”,或者用歌词“对面的女孩(男孩)看过来,看过来”,这样,化矛盾为神奇,让学生的心与我的教学靠拢。

5、激励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避免两种现象:第一,评价就是表扬。很多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用“太好了”、“真了不起”评价学生,或者对同学们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于是同学们就一起拍着整齐的“啪啪,啪啪啪.”的掌声。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这种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口头惯用语言在低年级学生还能够起一些作用,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第二,对学生的错误不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激励学生,教师不敢轻易说学生错了。学生错误回答,教师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还有老师简单地说一句“好”,就让学生坐下来。回答到底正确与否,有些学生到下课时仍不清楚。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导向性。教师的评价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学生由于提前预习了,题做得非常正确,我们学校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知道你一定回家预习了,对吗?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给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以后要继续坚持。”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肯定。再例如:“这个小组长真不错,已经把小组的工分好了。”这是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的介绍。用这些贴切的激励语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还有的比如学生上课纪律不够好,如果你说:你看刘芳坐得多好啊,我喜欢她。马上其他同学就会坐好了。尤其在低年级,评价中树立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

三、课堂中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第二篇:怎样上好一堂课

怎样上好一堂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五有待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毋庸置疑,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机械化、模式化、概念化的评价标准会束缚教学的创新与个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那些面面俱到而又刻意追求完美的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和众多地方的教研员评课时凭借一张经过量化的评价标准表,一张表若干项,包括教材处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思路、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每一项还可分为若干小项,这项多少分,那项多少分,或以A、B、C划等次,评一节课竟有十几项甚至几十项之多。许多教师为了达到教学表情、语速、板书、时间安排等细节标准而在课堂上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开,使得教师的教学精力牵扯很大。这样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出现误判的现象,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各项得分较高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而有些很有特色、效果也不错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可能由于某项指标的缺失而得了低分,这样一堂有意义的课可能就被否定了。

我们一直提倡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允许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在评课时也不能用那些死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束缚教师的教学个性,不能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围绕着过于细化的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转,这只会导致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束缚和压制。为了能够得高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个细节遗落了,担心哪个知识点忘记了,因为听课的教师仿佛都在拿着放大镜来听,都想鸡蛋里挑骨头,以在评课时能说说授课者的缺点。有一位教师上完公开课,被指出的缺点整整记满了三张纸。这些意见固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但同时又有多少是应景之作呢?或者简直可以说有很多是废话,因为如果听了每个人的发言才来备课、上课,根本没办法上公开课。道理很简单,一节课40分钟,能把大家的观点都整合吗?

我们应更多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而对那些琐碎的标准尽量简化。评价标准宜粗而不宜细。当然评价一堂课也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而这基本的要求,我以为以上五条基本要求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

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慧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2.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

3.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基本参照;运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个性化地运用。

4.教学评价要完善。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要予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安排好课堂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般可分为复习旧知识,告知教学目标,呈现新知识和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一、复习旧知识:目的在于激活原有知识。

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或进行小测验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利于新知识的接受。检查复习的方法有:口头问答、黑板演示、默写单词、公式或事件发生的年份、检查课外作业、纠正作业错误等。检查后一般要给予评定,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并指出优缺点,给予解释和说明。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上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和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尽力创设新颖的情景和有趣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

二、告知教学目标:目的在于指引注意,激发兴趣。

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通过讲述,板书或提出问题引入教学

内容。比如在内容上,可以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也可以提供学生平时并不一定了解、却能很快激发学习热情的新领域信息,使学生迅速集中对新课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三、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授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当触及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者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恰当的形式(朗读、讨论、简笔画等),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觉器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觉地领会所听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清楚:讲授新知,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提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启发点拨要适度,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当堂理解,当堂进行巩固。此外,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初步练习和运用新知识,并使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效果,及时反馈,巩固和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智能;或者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和阅读教科书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讲授新教材的过程中课堂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我们的课堂活动一般可以分成课堂教学、课堂评价和课堂管理三个主要的活动模式。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的有效进行,因此,不仅在上课开始时,而且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一堂课的结束,教师都要注意调节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过度紧张和焦虑,缓和和解决各种冲突,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活动,实现教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的能力。作业有课内的和课外的,口头的和书面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业,都是为了使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产品,产品是否合格表明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需提示和示范,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检查,批改和评定,通过检查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改进教学,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对于课内作业,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让大脑处于高度专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思维最佳时刻,进行指点,引出新授内容。这时再提出新问题,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启发引导他们分析归纳,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和应用。至于课外作业,教师要注意督促学生养成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检查作业时要区分合作完成和抄袭作业两种不同性质的表现,前者值得表扬,后者要予以说服教育。同时,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学生的用脑卫生,练习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折磨学生。作业的形式也应多样化,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发展个性。

六、反思:这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每一节课课后我们都要静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记下得失,重新设计教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以上内容简单描述了关于课堂教学步骤的安排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任何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同时也不能用一种结构模式否定另一种结构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世界上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因为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由于教学工作者选择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上的倾向不同,其操作的式样也会不同。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灵活地、恰当地选择和应用教学课堂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那么学生们上课时,要认真听课,开动脑筋,和老师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要知道一个学生学习质量好坏,一般地说,很重要的是取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呢?要抓住以下五个要领。

第一,要做好课前学习准备。

首先,要复习上一堂课学过的旧课。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有严密的体系,好像一条锁链,一环套一环,前面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透彻,要想学好新的知识,就会遇到“拦路虎”。所以,要顺利地学好一堂新课,一定要把旧课复习好。其次,要预习新课。预习新课可以了解新课和旧课的关系,明确这一堂课的具体目的,上课的时候,可以主动地学习。同时,通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学习的难点,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老师讲课,印象深,记得牢。

还有,上课前要准备好书本文具。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把第二天上课用的书、本、笔、尺,准备齐全。就连一块小小的橡皮,也不要疏忽。如果上课的时候找这找那,向同桌借书、借笔,不仅自己听不好课,还影响别人听课。

课前要保证上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前一天晚上要有充分的睡眠时间,要休息好。如果看电视看到十一点,捧着一本爱看的书,看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来,迷迷糊糊的,上课打哈欠、伸懒腰,这怎么能听好课呢?二是课间十分钟要充分休息。最好上了一堂课以后,到教室外面活动活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消除上堂课紧张学习造成的疲劳。课间千万不要继续看书做题,搞得头昏脑胀的。头昏脑胀就听不进新课,特别是老师讲到费脑筋的难点,那你的大脑机器,就转动不灵,思维滞涩。但也不要进行剧烈活动,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老师已经在讲课了,同学们都静下心来专心听讲,你还在那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大喘气,兴奋点怎么能集中到老师讲的课上?等你安静下来,老师已经讲了许多内容了,你却没听清。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顺利地进行下一堂课的学习。

第二,上课要专心听讲。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传说,古代有两个人跟老师学下棋,其中一个人,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话,丝毫也不分心。另一个人精神不集中,虽然坐在那儿听老师讲,心里却想着:“天鹅飞来吧,飞来我就拿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这个人就不如那个精神集中的人学得好。

这个小故事说明,精神集中,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会收到良好效果。要上好一堂课,学生应该自始至终专心致志听老师讲课。

为什么有的同学上课的时候精神不集中呢?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自身的原因,眼睛虽然盯着老师,但是心不在焉,脑子里还在演昨天晚上看的电视呢。一种是外在的原因,教室外面传来干扰,比如窗外树枝上飞来一只喳喳乱叫的小鸟,分散了注意力。不论哪种情况,都使思想开小差了。思想开小差,即使是只开了一会儿,你再把思想集中起来,听老师讲课,就接不上碴,瞪着眼睛干着急。所以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不去想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去注意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东西。

也许有的同学会这样讲:如果老师讲课生动,故事多,事例丰富,我爱听,注意力就十分集中;如果老师讲课干巴巴的,不具体,枯燥无味,引不起兴趣,我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

年级低的小同学,年龄小,缺乏自制力,对于一堂四十五分钟课的学习活动,不能坚持到底。所以,老师常常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自制力,学习的课程增多了,课程内容也相应加深了,老师就不能再用教幼儿园小朋友或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的方法来教你们这些少年了。当然,老师在讲解比较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时候,也要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力求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但是,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比起听故事、做游戏,就要枯燥一点,这正是高年级小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难度提高了的标志。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不然,学习方法就不能适应更高的学习要求了。

所以,同学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那些似乎是枯燥、干巴巴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应努力抑制自己,精神集中,听进去,钻进去,慢慢尝到了甜头,就会对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产生兴趣。

培养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强克制能力、自觉磨练意志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年轻的时候有意蹲在车马往来的城门洞看书,在嘈杂喧闹的环境,锻炼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意志。周恩来同志在中小学读书的时候,数学作业总是比别人做得快,同学们羡慕他记忆力好,他说:主要是上课专心听课,注意力集中。

是的,自觉磨练意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有人说:注意是智慧之母,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要动脑筋积极思考。

上课不仅要全神贯注地听,还要聚精会神地思考。

在课堂上怎样动脑筋呢?这要遵循课堂学习的规律。首先,要顺着老师讲课的步骤思考,积极地跟着老师一块活动,主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培养能力。而不是消极地等待。例如,上数学课,老师正在讲解一个新的公式的证明方法,善于动脑筋的同学,不仅用耳朵听老师讲,用眼睛看老师的板书,而且还在心里用过去学的知识主动地去证明,一边默默地思考,一边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想得对,哪些想得不对。

其次,要十分注意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掌握这堂课老师讲授内容的关键。这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是老师根据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在备课的时候精心考虑的。我们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要主动举手,大胆发言。如果老师没有叫到自己,脑子也不要松

弛,也要思考,在心里默默地回答这个问题。并要注意听别人回答,听老师总结。对照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和老师讲的正确答案一样。上课能坚持这样动脑筋,我想那就一定能顺利掌握老师在一节课里所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脑筋要有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对老师讲的每一个结论,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是自己回答不出来,那就说明还没有听懂。等老师讲课告一段落、允许大家提问题的时候,要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答。尽量做到当堂学习的功课当堂掌握。如果在课堂上没有时间提问,也可以在课下找老师或和同学研究讨论。总之,上完一堂课,脑子里不要留疙瘩,一定要追根究底,彻底搞懂。俗话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才有学问。

第四,要做课堂学习笔记。

上课,除了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笔记抄下来,还应该自己学着记笔记。对于记笔记,在同学中有两种想法。一些同学认为反正书上都有何必费事呢。一些同学认为笔记记详细点,复习的时候就不用看书了。这两种想法都不对。为什么呢?

记笔记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回忆课堂上老师讲述的内容,更好地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老师对教材的分析讲解,有的教科书上并没有写。所以那种认为书上都有何必费事的想法是不对的。另一方面,老师讲课又都是紧紧扣住教科书进行分析讲解,以便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所以,那种认为有了笔记,就不用看书的想法也是不对的。

那么应该怎样记笔记呢?

听课笔记要记重要的内容。老师反复强调的问题一般都是这节课讲述的重点,把重点记下来,对于回忆掌握这节课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听课笔记要记自己学习最困难的地方。教科书上最难理解的内容,经老师讲解懂了,为了帮助回忆,可以把老师分析这个难点的观点和事例扼要地记下来。听课笔记要把教材上没有的记下来。有时候,老师为了深入讲解某一个基本理论,补充了一些材料,这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为了以后复习方便,也应该把它记下来。

写听课笔记要注意做到:语言要简明不罗嗦,不然,写得太多,因为记笔记影响了听讲,那就舍本逐末了。写听课笔记的速度,当然要比平素写字快一点。记笔记的能力要有一个培养过程,刚刚升入中学的同学,最初记得不太好,写得慢,不知道该记哪些、不该记哪些,不要着急,在老师辅导下,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慢慢就会记得熟练准确了。

第五,在课堂上要抓住机会复习记忆老师讲的知识。

也许你会说,上课只要听懂就行了,复习和记忆是课下的事,这种想法不对。老师一般很注意让学生做到当堂学过的知识当堂巩固,把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一堂课中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课外负担。老师上课的时候,常常在讲完一个问题之后,用简明的语言把这个问题的主要内容重复一遍;或是在讲一个新的观点的时候,先复习一下刚讲过的知识,使新旧知识衔接起来;或是在这堂课教学内容全部讲完之后,留下两三分钟时间,总结这堂课讲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复习记忆。同学们应该抓住这些机会,思想高度集中,默默记诵。由于是刚刚学过的知识,印象清楚,当堂复习记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经验证明:一个学生在听课中,对自己提出强记默诵、当堂掌握的要求,大脑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就能很快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

第三篇:怎样上好一堂课

怎样上好一堂课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曾经会为怎样上好一堂课而烦恼,几乎每个人都想要在反复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模式。然而,教学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复杂多变,而课堂上又可能有不少突发与偶然现象。的确,教无定法。正因为教无定法,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一颗不断专研探索的心,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在任何时期的教学活动中应对自如。当然,真正上好一堂课也是不容易的。而这对自我要求很高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一堂课的好坏,不光看是否有老师充分的准备,更主要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互动情况。要看你有没有达到启发思维、训练能力、积累知识的效果。

那么,怎样做才能确保一堂课成功有效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备有优秀的教案

都说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可能上好课,这就好比只有打准备充分的仗才可能胜利一样。且不说怎样备课,大凡优秀的教案都应该具备这些特点:整体上教学目校标明确,针对性强,重难点分明;每一堂课教学要点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所授知识点清楚、准确无误;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特点及其知识储备,能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让他觉得盲目或没兴趣、没意义。而这当中,设计问题可说是重中之重。问题教学法虽然早不是什么新的教法,但它却一直是老师们觉得好用的方法之一。设计问题得当的好处在于可使老师在烦琐的知识内容中找到一条思路,从而把它贯穿到要讲的各个要点之中,使其层层推进,直到最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二、巧用教案

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他们反感老师哪怕偶尔地看一眼教案讲课,他们欣赏老师盯着他们深情并茂,滔滔不绝。熟悉教案当然肯定便于自信大胆的教学,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整个教案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即使全记住了,也不一定就讲得好。因而我们需要记目标,记思路,记要点。

三、课堂发挥

我们常说某某讲课很有激情,某某讲课平铺直叙。当然,教学风格都是与每位老师的个性紧密相关的。然而,我觉得风格是可以把握的。这就好比每个老师都有激情澎湃的时候,都有最引以为荣的片刻一样,只要你愿意在课堂上尝试和改变,敢于课堂发挥。而课堂发挥要好,教师自身除了需要带着饱满的激情,还需要在吃透教材熟悉教案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知识文化修养,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从你深刻独特的人生感悟中获得启发。

四、森林与树木

乍一看,这与教学不相关。这里我借它们的关系说说新课教学的特点。新课教学就象剥洋葱,必须由外向内,一层层剥,因为知识点太多,我们必须分批进行。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说,只有先森林后树木,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由旧而新,实施的教学步骤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我们的教学才可能取得成功。否则,可能把学生越教越糊涂。我们要知道,任

何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都该是唯一的。我们只有掌握技巧、形成能力,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风格和一贯稳中求变的教学思路。然而,若我们真要在反复的教学过程中去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模式,退一步说,即使有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模式,你会一直用它吗?学生会一直喜欢它吗?

选择教书,选择了付出;选择育人,选择了塑造灵魂。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只有不辞辛劳乐于付出,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开满智慧之花。

曾凡荣

第四篇:怎样上好每一堂课

上好课心得体会

怎样上好每一堂课?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把我领悟到的和写下的文字在课堂中变成现实,也是我一直思考并正在试图解决的问题。而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把每一堂课上得都像美妙各不相同的艺术品,如宋祖英的舞台演出一样大气且绚美呢?这则是我刚刚开始思索并正在努力寻找答案的问题。相信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智慧的国度,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看完孔凡哲的《上好课有效技能》和赵国防的《有效备课:问题 探究 对策》、徐健 成剑的《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后,我对怎样上好课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整理如下:

一、严明的纪律和浓郁美好的学习氛围

天行有常,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又有“秩序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这一说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好的规矩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最快最好地发展,成为各级各类的人才甚至天才。严师出高徒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有纪律守纪律的课堂是上好一切课的前提条件。然后营造一种浓郁美好的学习氛围,把各种有益的美术信息源源不断地融入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这种环境氛围中,自然而然地爱学习,爱运用所知所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进而美好世界。

二、用心准备

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给学生设计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心智,产生各种奇妙的答案。同样,预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共同探索。及时把生活中的新的有益的美术知识及相关知识融进美术教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世界和视野;学生也在用心地做着相关准备,并且总能找到他们发现的相关美术知识和资料融入学习环境中来。课前都能做到自觉地收集相关材料,自觉带全美术课材料。师生都非常清楚地知道美术的真正价值所在,能正确使用手中的画笔。平时闲暇时光喜欢画画,能自得其乐。喜欢欣赏美好的事物,也善于运用身边一切事物创造美好,美化自己和生活以至世界。

三、感悟美创造美

恰当地运用标签效应,让每一个学生在心理暗示下都成为一个好学生。经常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努力进步,天天向上。在课堂上,用语措辞优美恰当富有启发性,善于运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暗示,调整学生到最佳状态。让学生之间和睦相处,友爱互助,并且彼此尊重对方人格。课堂上,教室里,充满了灵气,我能清楚地知道学生在感悟,在领悟中创作。即使在静默运笔的宁静中,师生都能对美术知识领悟更多,画面美好有趣还充满智慧。学生在创作是,都能既着眼大局,又紧扣细节。心中想整幅作品的大构想,手中运笔画好每一点细节;先画好大轮廓,再完善美好细节。课堂上,学生的言行举止以及思想都是美好的,每一堂课都像美妙各不相同的艺术品一样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四、收获和喜悦

每一堂课后,我能对自己说,学生在我面前都尽情地展现了他们人性中光辉美善的一面,我真喜欢他们,他们的脑袋瓜里装着那么多美妙的想法!而每一个学生则能说,我很有收获,又知道了许多新的美好事物,还创造了美好的作品。接下来,就看看生活中有没有奇妙美好的事物发生吧。我拿到作业本批阅时,能饶有兴致地欣赏他们用心画成的作品,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以及更多溢于言外的美好博大精微的东西。等批阅完这些作业,我就开始想念他们,盼望下一节美术课的来临,而学生也怀着同样的期盼。因为热爱美好,学生和我还能从各种事物、各门学科中发现美,然后表现美,甚至创造美好。是谁说过,谁能解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苦难,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生活中的无穷乐趣,谁就是救世主一样的老师。我将努力完善美好自己,努力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成长成一个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化苦难为甘甜,用学生和我的灵巧双手以及智慧的大脑,创造出一堂堂精彩纷呈的美术课,创造出美好生活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

第五篇:怎样上好一堂课演讲稿

怎样上好一堂课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历史教学改革已经被广大历史教师所认可,所支持,并且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新的历史条件,要想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尤其是受学生喜欢的历史教师,那究竟该怎样来上好历史呢?结合这些年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这些年来的历史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首先,储备于平时。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历史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历史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叶圣陶、夏沔尊、于漪等历史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历史教师学习,向魏书生、李镇西、韩军、李海林等学习。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上档次的历史专业杂志,了解历史教学的最新动态,比如《历史学习》、《历史建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通讯》、《历史报》等。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地文学书刊,这是为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二、其次,准备于课前。

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地、多方位了解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结合编者的选遍意图,提炼出最主要的导学目标,据此设计出教师导课的努力方向。导学目标一旦确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来完成导学目标。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导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导学的内容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接龙、分组、才艺比拼等,每一个环节要用多长时间,由几个人活动,都预设出来。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

三、决胜于课堂。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课堂导学服务,教师与文本对话业已完成,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已经通过预习也进行完毕。课堂导学是完成导学目标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课堂导学这个环节。

通过由浅入深式的缓缓行进,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地进入到文本情景之中去,去品位、去感受。教师逐步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生与生互动,师与生互动探究答案。这样一来情感体验就会全面,达到学习的目的。导学进行之前,布置好预习,先让学生预习好有关的知识。上课开始让两名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比一比谁知道地多,记得准确,布置学生出声朗读课文,读后提出较易的问题,本课的人物有哪些,故事情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在班级内讨论解决不需要教师处理。由浅入深的逐一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来研读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基本标志着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在导学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进行巧妙地艺术地点拨,整个过程要营造民主地课堂,这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更丰满、全面。

四、最后,巩固于课后。

历史学习不能不掌握住知识,掌握知识是肯定的事实,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时间如何运用有一个准确地科学地指导。依据教材上的练习题及其他相关的资料,设计出精当的作业,这是为巩固知识而做的努力。写作类的习题有两种巩固模式,一种是片段练笔,另一种是根据所学的文本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命题写作练习,可以是日记和作文的形式。从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去巩固,当然这里也有情感体验融入其中。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这样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肯定是很明显。从文本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也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历史教师若做到以上几点的话,那么所上的历史课就会更有效果和价值。我们知道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本都经过编者的仔细推敲,是很优秀的篇章,历史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文本中间去,去研读,去探索,去发现,在把这种收获和体会在学生身上得到延伸和拓展,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经过这样一堂堂历史课的学习,历史课就有趣多了,在加上大量的阅读,慢慢地学生自己就会学习历史了。

怎样上好一堂课 教学总结(共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