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关于2021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方案(精选合集)
编辑:心上人间 识别码:10-677431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6 00:17: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2021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2021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面理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体系,基本实现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总体架构,进一步提升我市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握“数字政务”改革这一关键抓手,引领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路径,全面理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体系架构,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总体目标

到2021年底,数字政府总体架构初具雏形,全市统一算力中心、存储中心框架初步搭建,“数字化行权治理”方法基本构建,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应用基本覆盖所有部门,重点领域的行业大数据平台初步建成,数字监管模型基本构建。主动服务机制基本建立,服务内容、实施路径基本明确;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到2022年底,数字政府基础建设全面完成,全市统一算力中心、存储中心基本建成,“数字化行权治理”全部门实现,行业大数据平台进入深度应用;实现主动服务市场主体常态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全过程数据化、对公高频事项全程网办及机关内部高频事务“最多报一次”“最多跑一次”、打造无证明城市,形成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

(三)工作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原则。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运用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建、管、用机制,统筹规划,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坚持数字政府集约化、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促进数据资源高效利用,提升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2.坚持统分结合、开放创新原则。科学合理划分牵头部门与业务部门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业务应用开发之间的“统分”关系,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创新,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创新数字政府建设模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高数据资源社会价值。

3.坚持安全为上,自主可控原则。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思想,建立健全技术与管理融合的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提升数字政府建设安全可控水平。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确保信息共享和大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二、工作任务

(一)统筹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数字化支撑能力

继续完善、充实我市“云+数+应用+安全”的技术架构,统筹全市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和共性应用平台建设,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打好数字政府建设硬环境基础。

1.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1+2+N”的数据中心架构。“1+2+N”即一片云(政务云)、两个中心(存储中心和算力中心)、N个大数据平台(各行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全市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存储和算力中心,提供包括数据汇集、融合、治理、计算、共享和开放等功能,实现政务数据、城市感知数据、社会数据的全面汇聚与融合,有效支撑各县区、各部门大数据应用。

开展数据网格化建设。启动全市数据网格化项目建设,按照最小颗粒度的思维建立网格基础架构;依托公安网格化建设基础,结合城管、民政等重点部门网格化建设情况,建立统一的网格化体系,坐实底层网格单元的数据采集责任,实时归集和更新数据。

初步搭建“感知一张网”。从整合全市视频监控资源入手,启动感知一张网建设,在城管、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探索智能感知设备的应用领域,提升感知数据采集能力。

2.统筹支撑平台建设

搭建数据开放平台。构建全市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数据开放平台;制定数据开放计划,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

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以市级统一云平台、存储中心、算力中心为依托,汇聚整合行业数据,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探索行业数据从产生、存储、治理、应用、分析、脱敏、交易的全流程应用模式。

3.完善应用平台建设

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增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与功能模块,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医保、公积金、不动产等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业务通”,实现“一网通办”。(市营商局牵头,各相关单位分工负责)

升级改版市民在线APP。将APP打造成我市政务服务优化唯一入口,进一步丰富功能,实现全市掌上可办率达到75

;依托在线启动“一码通”建设,打通全市各类二维码功能,在教育、医疗、交通、人才等领域实现场景应用。

建设党政机关协同办公平台。统筹党政机关业务需求,统一建设集日常办公、内部数据共享、内部业务协同于一体的党政机关协同办公平台。

谋划建设数字监管平台。以行业部门为主体,推进市场监管、交通、教育、卫生健康等重点领域的二级监管平台建设,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移动监管、非现场监管等纳入运行;统筹各行业监管数据资源,依托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监管主题数据库,探索按战线分类的数字监管架构,整合、汇聚形成全市多个战线类一级数字监管平台,为实现规范监管、精准监管、联合监管、对监管的再监管提供支撑。

(二)开展“数字化行权治理”工作,推进业务数据化

以数据治理为手段推进部门业务数据化转型升级,探索形成我市“数字化行权治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对行权治理中各类清单、流程、要素等进行颗粒度拆解和全面优化,夯实数字政府建设软环境基础。

4.再造政务服务流程。以“最小颗粒度”换“最大满意度”为目标,编制、完善办事指南,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制定“一网通办、跨级联办、就近易办、异地可办、掌上即办”清单、容缺受理清单、信用承诺制清单。从整体政府和群众眼里“一件事”理念出发,全要素优化、智能组合生成“一件事”,市级新增50个,县区新增20个。

5.完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全面梳理各部门产生的政务数据资源和数据需求,完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政务数据资源需求清单》、《政务数据资源共享责任清单》和《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健全目录管理机制,建立动态更新和常态化数据采集,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实时更新和共享交换。

6.梳理各行业数据资源目录。以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为目标,以公安、农业、交通、卫生、教育、市场、工业、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对各部门负责审批、监管、指导的行业数据进行梳理,摸清行业数据底数,结合行业管理中对其他部门的外部数据需求,编制各部门行业数据资源目录;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制度,依据数据目录动态采集行业数据。

7.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以行业服务为主线,按照“谁制定、谁更新、谁解释”的原则,编制公布惠企政策清单;设立线上、线下政策兑现专区,优化申办程序,实现网上全流程办理,推行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8.优化对公业务流程。以推动对公高频事项全程网办、机关内部高频事务“最多跑一次”“最多报一次”为目标,优化流程,分解工作要求、目标任务,通过内部办公系统办理认领。

(三)完善四级服务体系,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加强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扩大政务服务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路,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和满意度。

9.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对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集中开展清理规范;对保留的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推动启用中介服务平台,完善平台管理相关制度、规定,规范平台运行流程和规则,引导各类主体在平台选择中介服务机构。

10.整合政务服务热线。以一个号码服务企业和群众为目标,推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优化;实现便民热线与“好差评”系统对接。

11.完善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以《全省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考评指标细则》为依据,完善大厅建设、强化大厅管理、提升政务服务一站式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各级政务服务办事大厅标准化建设。

12.推进乡镇(街道)一体化平台全覆盖。以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为目标,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一体化平台的使用,完成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流程复用,提升网上可办率。

13.拓展村(社区)自助终端功能。以方便基层和群众办事为目标,扩充完善自助终端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便利度。

(四)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在全面拓展数据整合领域、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数据应用方法路径,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14.全面推行电子文件应用。以“电子印章+数字认证证书”

为技术手段,在行政审批、公文流转、业务协同等重点方向全面推行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的应用,建立健全电子印章管理、使用机制,过度期间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电子档案与纸质材料同步发放、使用,年底前彻底清理非必要纸质材料的产生。

15.推进政务服务全过程数据化。建立政务服务运行中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绩效分析等一系列数据模型,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政务服务全过程数据采集,快速发现各服务环节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问题,对我市政务服务运行管理、优化提升提供决策支持。

16.加速推进数据共享应用。以数据共享为主要手段,实现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打造无证明审批服务,完善智能秒批、批量核验、数据分析等模式,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秒批率达到35

,数据调用总量累计超过3000万次。

17.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统筹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整合各部门疫情防控相关数据资源,构建防疫数据动态采集、实时共享、深度加工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共享机制,有效支撑全市疫情防控工作。

18.打造数字政府建设工具箱。依托数字产业研究院积极扩大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根据各领域需求,研发各应用场景的“数据包”和“服务包”,将产业研究院打造成我市数字政府建设“工具箱”。

19.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发展。依托数字产业研究院,积极引进培育在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应用、可视化和安全等领域的大数据企业入驻园区,扩大政企合作。

20.探索数据产品交易模式。深度挖掘数据资源潜能,推动数据与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数据产品交易和数据应用市场化运营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按照“全市一盘棋”原则,构建职责明确、统筹推进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格局。各县(市)区要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细化目标与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部门要明确专门科室、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本部门、本行业信息化规划、协调和实施,同步推进业务发展与数字转型。积极探索完善“局+中心+平台+研究院”架构,形成统筹有力、协调有力、支撑有力、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机制保障

研究出台数据开放共享、数据安全、数据保护、数据脱敏使用等法规制度,规范数据合理使用。研究制定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电子文档合法合规应用、电子印章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规范。推动各部门转变观念,从管理和服务对象角度出发,创新工作模式、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建立完善与信息化条件下创新管理和提升服务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

(三)强化监督保障

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重点考核内容,对各部门政务大数据共享平台应用中申请接口情况和使用数据频次,数据资源目录清单制定情况等定期通报,发挥考核督查导向作用,保障政府数字转型有序推进。对工作措施组织不严、落实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通报批评,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问责。

(四)强化安全保障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一致性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日常预防、监测、预警、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安全规划、安全建设、安全测评、安全审计、容灾备份等保障,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完善数据安全防范措施,加强身份认证、数据保护和责任认定,提升数据采集、生产、加工、共享、开放、服务、交易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治理能力,引导各部门数据全生命周期部署在可监控的安全环境中。

第二篇:鹤山市“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

鹤山市“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1 年)

鹤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I 目录 一、总体要求.............................................................................................1(一)指导思想..................................................................................1(二)工作思路..................................................................................1(三)工作目标..................................................................................1(四)工作原则..................................................................................2 二、主要任务.............................................................................................3(一)构建统筹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3 1.构建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3 2.加强全市信息化项目统筹........................................................5(二)构建集约共享的基础支撑体系..............................................5 1.实施系统“迁移上云”............................................................6 2.实施政务网络升级改造............................................................6 3.实施城市全面感知....................................................................7 4.推进公用模块应用....................................................................8(三)构建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8 1.落实网络安全责任....................................................................9 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9 3.加强网络安全建设..................................................................10 4.加强网络安全运营..................................................................10 5.加强网络安全监管..................................................................10(四)构建融合汇聚的数据管控体系............................................11

II 1.构建鹤山市政务图谱..............................................................11 2.打造鹤山市政务数据资源池..................................................12 3.开展政务服务事项数源供需对接..........................................12 4.建设鹤山市政务数据融合中台..............................................13 5.建设鹤山市业务融合中台......................................................13 6.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利用..........................................................14 7.建设鹤山市政府智慧决策平台..............................................14(五)实施数字利民工程................................................................14 1.实现政务服务提速增效..........................................................14 2.实现民生服务触手可及..........................................................17 3.实现公共服务便捷高效..........................................................19 4.推进数字乡村建设..................................................................19(六)实施数字惠企工程................................................................20 1.构建招商引资良好环境..........................................................20 2.实现企业投资高效便捷..........................................................22 3.提升市场监管整体水平..........................................................23(七)实施政府慧治工程................................................................24 1.完善鹤山市协同办公平台建设..............................................24 2.建设鹤山市国有资产管理系统..............................................25 3.实施鹤山市智慧城管项目......................................................25 4.建设智慧联动的社会治理系统..............................................25 5.完善鹤山河长制智慧一体化管控系统..................................26

III 三、保障措施...........................................................................................26(一)加强工作协同........................................................................26(二)做好资金保障........................................................................27(三)加强考核评估........................................................................27(四)加强培训宣传........................................................................28 附:鹤山市“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任务清单......................................29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0年)》《江门市“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1)》等文件要求,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 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四个坚持”、“三个支撑”、“四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按照国务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省市提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要求,结合鹤山实际,开展“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推进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高标准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

(二)工作思路

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为驱动,以集约化、一体化建设为要求,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全面构建数据治理管控体系,充分发挥数据的支点作用,着力塑造“整体协同、服务高效、智慧治理、安全可靠”的“数字政府”,为鹤山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湾区“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新样本。

(三)工作目标 通过构建“数字政府”四大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基础支撑体系、2

安全保障体系、数据管控体系),实施“数字政府”三大工程(数字利民工程、数字惠企工程、政府慧治工程),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全面提高政府现代化治理水平,把鹤山打造成为有温度、有速度、有热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湾区智慧创业之城、幸福宜居之城。

2020 年,为“数字政府”全面建设期。基本完成“数字政府”四大体系和三大工程建设,数据资产全面盘点,数据共享流程畅通,数据应用多点开花;实现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网上办”四个100%,9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支持“零跑动”;养老、医疗、教育、交通方面等民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不动产登记提速增效,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人才服务、市场监管、信用监管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出智慧办公、智慧国资、智慧城管、智慧综治、智慧河长等政府慧治示范应用,政府运作效能持续提升。

2021 年,为“数字政府”深度发展期。持续开展“数字政府”网络安全运营和监管,深化数据共享采集和应用领域,积极探索 5G、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应用,探索推行政务服务“智能办”,建成全市统一的数字乡村公共服务平台、高效互动的惠企服务平台、移动互联的园区协同工作平台,助力鹤山全面振兴。

(四)工作原则

政府引领、市场推动。深化政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

用,采用政府采购服务等建设运营模式,政企携手共促“数字政府”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上下衔接,整合资源。按照“全省一盘棋”,统筹各级政府部门现有的电子政务资源,遵循省市“数字政府”统一标准规范,做到上下联接,互联互通。

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群众关注度高的领域作为重点,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繁、办事慢”等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有序推进、重点突破。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有序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协动创新、安全可靠。强化部门联动,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和机制,以创新驱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坚持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原则,全面加强信息安全防护。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统筹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

按照“管运分离”的原则,在省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组织管理体系框架下,加强决策统筹、工作统筹、经费统筹、人员统筹、项目统筹,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衔接、运作高效、统筹有力、整体推进”的鹤山市“数字政府”组织管理体系。1..构建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1 1)建立决策机制。成立“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市政府相关分管市领导担任,成员由各部门、各镇(街)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研究制定重大规划政策,决定重大经费和人员的使用,指导解决改革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各项改革建设工作。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2 2)建立日常管理机制。“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负责贯彻执行领导小组的决议和部署。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选派工作人员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季度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会议,并对“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任务进行检查跟踪,定期对改革建设进展和突出问题进行通报,保障任务工作落实到位。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3 3)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评选相关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对鹤山“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实施方案,以及技术、业务层面的设计、论证、指导和评估等方面提供咨询和建议。(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

(4 4)组建信息化技术支撑机构。按照“管运分离”的原则,组建本地区“数字政府”信息化技术支撑机构,积极与数字广东网络建设公司(以下简称数广公司)、数字江门网络建设公司(以下简称数

江公司)合作,承担本地区电子政务、政务外网、政府网站、数据资源中心的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维工作。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负责管理“数字政府”信息化技术支撑机构,制定考核指标,指导和督促“数字政府”信息化技术支撑机构的技术和业务运营,跟进建设运营过程,考核建设运营情况,逐步整合相关人员,充实增强技术力量。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财政局牵头)2..加强全市信息化项目统筹

(1 1)建立鹤山市 政务信息化服务项目管理 机制。依据江门市政务信息化服务项目管理有关要求,建立鹤山市政务信息化服务项目管理机制,实现鹤山市政务信息化服务项目由分散建设向集约化建设、由政府投资建设向购买服务转变,进一步规范项目立项、采购、实施和监督管理,建立高效、协同、有序的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财政局牵头)

(2 2)建 设 鹤山市政务信息化服务项目管理系统。依托政务信息化服务项目管理系统,建立全市政务信息化服务项目统筹管理清单制度,实现对每个项目流程及相关资源的动态化管理。部门业务系统立项申报时,需在政务信息化服务项目管理系统进行登记,并编制可共享和需共享的数据资源目录。同时系统支持政务信息化服务项目立项审核以及资金评估审查,以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项目经验收通过后,业务系统信息和数据资源信息自动转入鹤山市政务数据融合中台的目录管理系统中。)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财政局牵头)

(二)构建集约共享的基础支撑体系

在省市统一部署下,实施系统迁移上云、政务网络升级改造、城市全面感知三大基础工作,实现“一朵云(政务云)”承载、“一张网(政务网)”连通、“一张图(地理空间图)”感知,促进各功能系统有机融合、一体化运作。推进省市“数字政府”公用模块政务应用,提高系统功能效用和集约化建设水平。

1.实施系统“迁移上云”

依据《广东“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江门节点部署实施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要求,除公安、安全等部门以及涉密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四级(含)以上的信息系统外,完成鹤山政务信息系统、机房的接收和运维管理工作。分批制定迁移上云计划,按照方案编制、资源申请、审核备案、资源开通、系统部署、安全检测、服务开通的政务上云流程,根据难易程度,成熟一个迁移一个,逐步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整体迁移到统一江门政务云节点平台。2020 年 10 月底,完成市交通运输局、市档案馆、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政务数据管理局、市医疗保障局的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工作,市政府直属部门本级业务系统迁移上云率不低于 50%;2020 年底,完成列入上云范围的相关政务信息系统的迁移工作和政务数据机房整合工作。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数广公司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2.实施政务网络升级改造

按照省市统一规范要求和发展方向,结合鹤山实际,建设电子政务外网主备网络,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覆盖范围和带宽,加强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和 IPv6 改造,统一互联网出口,拓展视联

网和物联网应用,完善电子政务内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门各类分散隔离的业务专网整合到一体化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体系,推动整合现有视频专网。与本地移动、联通、电信通信运营商对接,合作加快 5G 网络建设,积极探索 5G 在智慧政务方面的应用。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3.实施城市全面感知

(1 1)构建鹤山一张数字高清 底 图。依据加快推进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粤政图平台应用推广实施工作的要求,在“数字鹤山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上,编制形成鹤山地理空间数据目录,依托空间地理信息库江门节点融合汇聚鹤山市各部门、行业、社会等地理空间数据资源,以“粤政图”平台江门节点为载体,构建鹤山一张数字高清底图,并不断叠加各部门的专题图层应用服务,支撑全市“一张图”的时空数据展现、空间定位、数据时空分析等多层次功能需求。

(市自然资源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配合)

(2 2)建设城市全面感知平台。按照江门市统一部署,加快推动集照明控制、WIFI 天线基站、视频监控管理、广告屏播控、城区环境实时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 5G 智慧多功能杆建设,提升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智能感知水平。实时监控管理各物联网接入设备的状态与运行情况,接收并处理设备感知信息,实现对城市基础部件和基础事件的动态管理以及城市信息数据的协同感知。

(市自然资源局、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配合)

(3 3)建设鹤山智慧管网系统。整合我市已有管网基础信息、管网安全隐患信息、管网运行信息、管网运维养护信息、管网规划信息等,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江门市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系统,建设鹤山智慧管网系统,实现地下管网精确定位、运行状态安全监管、信息资源全面共享,提高地下管网安全运行能力,形成地下“一张图”的综合管理应用,为鹤山市地下管网管线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城市构筑安全稳固的地下“生命线”。

(市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配合)

4.推进公用模块应用

依托广东省统一身份认证模块,整合各部门政务系统业务访问入口和移动终端访问入口,实现单点登录;依托广东省可信电子证照模块,实现江门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鹤山市不动产登记平台、粤省事、江门易办事 APP 等系统电子证照实时调用,加快推动户口簿、结婚证、离婚证、低保证等电子证照服务;推进鹤山市电子印章数据与广东省和江门市共享,跨区域互认;依托江门市在线支付、在线预约、智能客服、智能物流、电子材料共享等公用模块,提升服务效能;依托江门市数字档案系统,全面提升鹤山市各部门的档案管理水平,提升档案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依托广东省统一网站集约化平台,实现鹤山市政府网站的迁移升级。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三)构建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

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及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等标准规范要求,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原则,建设完善“多维联动、立体防护”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提高“数字政府”整体安全防护能力,为鹤山市“数字政府”安全运行管理保驾护航。

1.落实网络安全责任

(1 1)建立“数字政府”网络安全工作协调响应机制。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网络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和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工作制度,负责指导监督“数字政府”信息化技术支撑机构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和技术支撑,负责建立政务外网安全运营工作机制。各部门负责制定、落实本部门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具体细则和应急响应预案等,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网络安全的管理督促、防范打击和应急处置工作。

(市 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2 2)建立“数字政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机制。市委网信办牵头统筹协调“数字政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会同市公安局定期抽查各级各部门“数字政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督促问题整改,协调组织开展跨部门跨地域“数字政府”网络安全应急演练,不定期发布威胁情报通告,部署外部边界防护设备主动阻断各类入侵攻击。

(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网络安全组织管理、人员管理和合规管理。针对“数字政府”网络安全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各部门责任机构和责任人;明确人员安全职责和义务,加强网络安全培训和教育,签订安全保密协议;建立一套及时响应的合规管理机制,在相关业务环节和内部运营流程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工作。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3.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制订体系化的安全技术防护方案,加强物理安全、平台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管理、应用安全建设和技术措施。加强安全可靠设备和系统的适配标准研发,推广成熟可靠的安全产品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应用,保障“数字政府”建设自主可控。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4.加强网络安全运营

做好政务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分析、终端监控、网络流量监控、APT监测预警、操作日志分析、应用系统安全评估、入侵检测联动,实现全链路端到端监控。搭建应用、业务、人员风险监控体系,实现业务、人员风险可视化。完善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收集网络安全突发事件信息,做好网络安全突发事件重要信息的调查研判、总结评估工作。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5.加强网络安全监管

(1 1)落实安全态势监管要求和失泄密监管要求。按照省市工作

部署要求,提升系统漏洞、网络安全、全网流量、深度安全、僵木蠕毒的态势感知能力,报送政务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数据和安全态势感知数据,依法打击网络攻击等违法犯罪,提高政务网络安全监管能力。市保密局负责制定互联网保密技术监管制度,加强对“数字政府”互联网、数据和系统遭受的网络攻击和网络泄密进行检测分析、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对敏感数据进行泄密检测,对可疑泄密行为进行分析处置。

(市保密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2 2)加强舆情监控。完善鹤山市舆情实时监测系统建设,通过内容深度监测、人工审核等方式做好舆情监督与管理工作,落实全流量的数据内容安全监管,严格审核上线数据,避免不良言论、图片、视频等在网络上传播。

(市网络舆情信息中心 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四)构建融合汇聚的数据管控体系

开展政务数据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完整可视的政务图谱,完善基础库、主题库建设,开展政务服务事项数源供需对接,打造有深度的鹤山市一体化数据管控体系,深化数据的共享交换和开放利用,助力建设有高度的智慧型政府。

1.构建 鹤山市政务图谱

分批有序开展全市政府数据资产普查,梳理形成全市信息化项目清单、信息系统清单、政务服务事项目录、事项材料目录、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建设目录管理系统,赋予目录标签属性,实现从项目到系

统到业务(事项)到事项材料到数据资源目录的动态关联更新和分级分类管理,结合可视化技术构建鹤山市政务图谱,实现对鹤山政府数据资产的全景展示。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2.打造 鹤山市政务数据资源池

(1 1)建设完善基础数据库。鹤山市基础数据库包括自然人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社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政务服务事项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按照市、镇(街)两级建设,并与江门市完美对接。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2 2)建设完善主题库。整合公安人口数据、市场监管法人数据、国土地理空间数据、交通信息数据、生态环境数据等部门数据资源,拓展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采集汇聚,梳理主题信息资源,为政务服务、市场监管、公共安全、医疗救助、底线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应急管理等应用提供信息支撑。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3.开展政务服务事项数源供需对接

建设事项数源供需对接系统,在事项标准化和材料标准化基础上,开展事项数源供需认责,结合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明确核心业务数据的来源部门、所在系统、更新频率等,梳理形成部门事项数据需求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梳理事项材料,推动一批事项材料结构化转换和存储,逐步实现政务服务“去材料化”,助力“减证便民”行

动。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司法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4.建设 鹤山市 政务数据融合中台

升级改造鹤山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为政务数据融合中台,对接省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重要业务系统,集成目录管理系统和事项数源供需对接系统,强化平台数据采、存、管、治等功能。建立数据分类共享共用模式,实现重要数据“可用不可见”,保障数据安全。增加数据使用情况查询功能,确保数据使用可追溯。建立数据纠错反馈机制,出现数据错误,平台及时反馈,确认服务渠道。建立数据共享考核积分体系,依托平台对数据共享和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构建乐于共享数据资源的良好生态。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5.建设鹤山市业务融合中台

建设鹤山市业务融合中台,为鹤山市“数字政府”信息化应用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平台提供应用流程与数据配置组件,提供网格化数据采集、工作任务上报、调研测评、项目管理等基础应用模板以及通用数据字典,部门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快速搭建简单应用,并可与鹤山市智慧决策系统数据分析组件联动,从业务源数据、业务流转、业务结果分析等方面贴合业务组合需求。业务融合中台建成后,部门现有系统业务可迁移至业务融合中台,原有纸质业务也能在业务融合中台上汇聚、流转、留痕,最大限度的保留部门业务数据,也为鹤山市政务数据资源池提供数据“活水”。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14

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6.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利用

依托江门市数据开放平台,进一步推动气候环境、教育科技、社会发展、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数据开放与利用。构建政府开放数据服务,实现数据资源以可再利用的数据集形式开放。促进社会公众开放数据资源,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和开发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良好氛围。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配合)

7.建设 鹤山市 政府智慧决策平台

在鹤山市政务数据资源池的基础上,基于鹤山市政务数据融合中台,建设鹤山市政府智慧决策平台,建设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展示等数据处理分析应用,为政务服务效能、税收征管、工业亩产税收、宏观经济等综合决策提供科学、全面、精准、及时的大数据服务支撑。完善平台数据接口,促进数据智能抽取和图表生成,通过算法模型,实现丰富、及时、精准的数据分析应用和数据展示,提供驾驶舱、仪表板、热力图等多种呈现形式,辅助各级、各部门领导精准决策。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五)实施数字利民工程

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为主线,实施数字利民工程,全面提升公众服务体验,提升公众的幸福感、体验感,构建有温度的 “幸福之城”“宜居之城”。1..实现政务服务 提速增效

创新政务服务办事方式,实现服务流程标准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获取便捷化。2020 年底前,除经本级政府批准的事项外,实现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网上办”四个 100%,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支持“零跑动”,打造有速度的服务型“数字政府”。

(1 1)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统一事项标准:按照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统一标准,同一事项在统一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各政务服务实施部门完善政务服务事项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等信息要素,实现同一事项在全市范围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优化办事指南:各政务服务实施部门以依申请办理的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为重点,逐步完善办事指南,细化各类办事情形,规范办事指南查询公开,实现提交材料及登记文书具体化、格式化、规范化,提供办事清晰指引。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2 2)

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全面清理地方实施的证明事项,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实行证明事项清单管理,及时公布省、市设定的保留证明事项清单。对保留的证明事项,持续改进审批服务方式,加强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互认,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证明。

(市司法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3 3)开展“堵点清零”专项行动。按照江门市打造“政务服务无堵点城市”要求,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堵点清零”专项行动,切实解决排队等候时间长、办事指南不清晰、咨询导办力度小等问题,到

2020 年底,梳理出一批企业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列出整改清单并提出解决方案。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4 4)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线上线下服务集约化水平,统一全市网上政务服务进出口,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指南、办理状态信息在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终端、实体大厅、政府网站等政务服务渠道同源发布。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应进必进”,“一窗”综合受理,提供双向速递服务。开设实体大厅政策兑现综合服务窗口,探索帮办、代办服务模式。通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各级实体大厅事项办理功能互补、同步运转,让群众可以线下办理和调用复用材料,线上预约、线上查询、线上补正材料、线上预审和审批,逐步实现线上线下一套服务标准、一个办理平台。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行政服务中心 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5 5)推广政务服务“指尖办”。充分利用“粤省事”、鹤山政府网微信公众号、“江门易办事”APP 等服务渠道,拓展刷脸认证、办事指南精准推送、预约申请、材料提交、进度查询、扫码缴费和评价环节一体化功能,实现“指尖服务,瞬间可达”。建设 24 小时自助服务区,上线新一代政务服务一体机,推动自助终端覆盖镇村政务服务站点和人员密集公共场所,推动交管、人社、税务、司法、残联、自然资源、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业务事项入驻自助终端。

(市 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

配合)

(6 6)探索推行政务服务“智能办”。配置智能预审工具,逐步将手工填表转移到小程序智能填表,优化表单填写方式。办事人提供的表格、图片等材料,通过扫描、拍照后通过 AI 智能自动抓取核对要点,比对结果以直观方式展现给办事人和业务人员,提醒及时完善和修改。在服务平台嵌入 AI 智能业务助手,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易错点都能以醒目的方式提醒办事人和业务人员。借助区块链、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构建群众及企业画像,减少递交纸质材料和填报数据,精准定位事项所属生命周期,主动推送生命周期内服务事项,实现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7 7)畅通群众服务评价渠道。引导实体大厅办事群众参与政务服务“好差评”。整合咨询投诉服务渠道,组织开展政务服务效能和满意度在线评价,加强对政务服务事项的效能监测和分析。建立健全政务服务规范运行具体管理制度和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不断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对事项上线、政务办件、证照共享、结果送达等事项服务,开展全程监督、评价、投诉并及时反馈,形成上下覆盖、部门联动、标准统一的政务服务咨询投诉体系。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行政 服务中心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2..实现民生服务触手可及

加快教育、医疗、社会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服务应用拓展,优化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1 1)推进教育数字化。试行无纸化入学,整合公安户口信息、不动产权信息、出生证明和预防接种信息、民政婚姻登记信息,建设鹤山市“无纸化”入学平台,实现户籍生入学无纸化报名。依托“粤省事”、“江门易办事”APP,实现入学成绩查询。

(市教育局牵头,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2 2)推进医疗数字化。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建设鹤山“医联体”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市、镇、村医疗卫生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加快居民电子健康卡和非税收入电子票据签发,并将电子健康卡关联居民的检查报告、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依托管理平台,提供实名挂号、在线查询、移动支付和医保结算等功能。通过医疗资源优势整合互补,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有机整合区域影像、心电、临床检验中心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为医联体提供一体化、同质化服务,提高医疗诊断水平。推行线上问诊、线下检查、线下拿药的基层优质门诊服务模式,改善人民群众就医环境,实现“首诊在基层,小病不出镇”的目标。

(市卫生健康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3 3)推进养老数字化。建立覆盖全市的综合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养老机构位置、维权地点分布、办事指南等老年人相关信息,为老年人及家属提供各类与养老相关的资讯服务。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整合老年人基本信息、就诊记录、健康数据等,实现智能诊断、精准推送。推广江门平安通服务,为老人提供全天候紧急支援及

家居照顾关怀服务;依托“鹤友长者食堂”,持续提供食堂集会、老人活动、预约点餐、送餐等信息。

(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局牵头, ,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3.实现公共服务便捷高效

(1 1)推进市政公用服务集中办理和在线服务。推进供水、供电、燃气、排水、通信、有线广播电视等市政公用服务单位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开设市政公用服务窗口,受理水、电、气、电视、电话等缴费和咨询业务。推进水电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接入“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省事”、“江门易办事”APP,为水电气等市政公用服务提供办事服务新途径,打造线上缴费新渠道。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政务数据管理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相关 市政公用服务单位 配合)

(2 2)推进交通信息实时查询。基于“江门易办事”APP,提供公共交通线路查询、换乘查询、周边公交、实时公交等查询服务。围绕公共交通出行、路况信息诱导、停车服务等方面,推出“鹤山停车”“鹤山交通拥堵指数”等一系列公共信息服务产品,将高速公路路况、公交运行情况、停车库位置和停车位数量等各种实用信息及时、准确地整合起来,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智慧出行服务。

(市交通局牵头,市政务数据管理局配合)

4.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整合乡村资源,建成全市统一的数字乡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乡村人、资、物数字化管理。通过智能电视、手机等载体及时发布村务

信息,辅助基层管理和服务,推广人民调解“鹤城模式”,实现乡村自治;依托平台,主动推送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支农服务、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培训体验等政策信息,通过对接鹤山三资平台、知名旅游平台、行业平台等,提高数字乡村信息服务水平;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建设,推进农村经济效率变革,驱动农业由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促进乡村振兴。

(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六)实施数字惠企工程

全面提升鹤山在招商引资、投资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利用、资本运用、人才培育和产业决策等多个方面的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优化公平公正公开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生态良好发展,打造有热度的 “魅力之城”、“创业之城”。

1.构建招商引资良好环境

(1 1)建设惠企服务平台。建设集数据采集、信息发布、决策支持、政企互动四位一体的惠企服务平台,整合涉企资源,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依托惠企服务平台,开设线上线下重点骨干企业直通车服务专窗,为重点骨干企业提供一对一全程跟办服务,形成政企联动、高效互动、评价促动的闭环服务体系,打通政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依托惠企服务平台,实现鹤山市跨部门涉企政策“一站式”兑现服务,为广大企业提供政策发布解读、精准推送、咨询反馈和政策评估等服务,提供“政策计算器”功能,用户只需选择主体对象并填写相关数据即可查看符合的政策及资金拟扶持额度;依托惠企服务平台,开展

企业经济全周期管理,实现企业从招商意向洽谈到投资立项到动工建设到企业效益全过程数据打通,并与信用联合奖惩关联,打造“良币驱逐劣币”的良好经济生态。)

(市科工商务局牵头,市相关部门配合)

(2 2)建设湾区一流智慧园区。以园区各主体需求为导向,基于园区各类数据库,建设全面、稳定、快速响应的移动互联园区协同工作平台,实现园区智能办公、智能物业管理、智能安防管理、智能交通管理、智能环保感知等。以企业为核心,建设智慧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包括招商宣传、技术交流、就业创业、融资投资等,推进园区内相关产业的整合和重组,促进园区智慧产业集群式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园区智慧生活信息体系,打造员工休闲、科技消费、文化消费的便民数字化生活环境。

(市工业城管委会牵头,市相关部门配合)

(3 3)设立大湾区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依托粤省事大湾区专题,进一步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实现资源共享,主要在机动车牌照办理、年检以及人才流动等方面,加快梳理一批“湾区通办”事项,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置“湾区通办”专窗及自助终端,实现鹤山与湾区各地的跨城通办,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市相关部门配合)

(4 4)推进人才服务优化。建设鹤山人才库,实现对各类人才分层分类管理,推动企业和人才供需对接。设立“人才服务专窗”,整合人才引进、安家落户、资质认定、公寓申请、工资外津贴等人才相关的全链条事项,通过网上申请、内部流转、数据共享、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等集成服务,实现人才服务一链通办。制定精准的人才扶持

政策,完善“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体系,加大对本地引进人才的子女入学、父母养老等配套支持力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相关部门配合)

2.实现企业投资高效便捷

(1 1)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实现“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到 2020 年 12 月底,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相关部门配合)

(2 2)不动产登记提速增效。依托江门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不动产交易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窗受理”,提供“5+X”预约服务,推行容缺受理和承诺制,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一般登记业务(含首次登记)由 5 个工作日压缩至 3 个工作日即可办结,抵押登记当天受理当天办结(仅限当天 4 点前受理业务),抵押注销登记1 小时办结,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申请的即办即结。建设不动产权电子证书线上查询系统,可在线查询、下载、打印不动产电子证书(证明)。(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相关部门配合)

(3 3)压减企业开办时间。将企业开办压缩为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三个环节,设立登记平均用时压减到 1 个工作日,公章刻制和申领发票可并行办理,公章刻制压减到 0.5 个工作日,申领发票平均用时压减到 2 个工作日,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不超过 3 个工作

日。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市相关部门配合)3..提升市场监管整体水平

(1 1)

建设鹤山市市场监管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工商登记、质量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竞争执法、消费维权、企业公示和涉企信息等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综合分析,研究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加强对市场环境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高市场监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加强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和运行规律的分析,对高风险领域建立市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防范行业性、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加强市场监管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的关联应用,定期形成市场环境形势分析报告,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运用大数据资源科学研究制定市场监管政策和制度,对监管对象、市场和社会反应进行预测,并就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预案。加强对市场监管政策和制度实施效果的跟踪监测,定期评估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牵头,市科工商务局、市公安局、市统计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等 相关部门配合)

(2 2)建设信用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基于社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整合、查询共享、发布公示、异议处理、信用恢复、多元化应用功能于一体的信用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加快对个人和企业公共信用信息采集和共享,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积分评价和应用机制。政策兑换方面,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对信用等级高的社会主体率先给予政策补贴和优先便利。政务服务方面,对信用等级高的个人和企业,制定优先办理、24

简化程序、重点支持、“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措施。招投标方面,信用好的企业以信用承诺书代替投标保证金。信贷方面,对接银行、保险机构,对具有优良信用的个人和企业给予优惠和便利。

(市发展 和改革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配合)

(3 3)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将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和应用管理行为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信用+”商品条码应用,探索鹤山本地生产的产品加印信用二维码,消费者可扫码查询厂家信用档案信息。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牵头,市各部门配合)

(七)实施政府慧治工程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现政府内外部管治一体化、精准化,持续推进城市品质优化提升,全面助力创建“文明城市”。1..完善鹤山市协同办公平台建设

推广广东省统一协同办公平台,在省市统一技术框架下,按照广东省协同办公建设标准和业务交互模式做好鹤山市协同办公平台升级与协同流细化实施工作,升级系统核心、改善移动办公功能、新增领导 E 笔办文。预留标准数据交换接口,对接省统一协同办公平台,实现一体化公文处理、业务审批、机关事务处理、政务督查。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2.建设鹤山市国有资产管理系统

针对当前国有资产底数不清、管理不够、缺乏监督的现状,组织开展国有资产清查核实和评估确认工作,建设鹤山市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全面完整反映各类国有资产产权、配置、使用、处置、效益等情况,实现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借助鹤山数字高清底图,利用可视化技术,实现国有资产数据上图和全景展示。配置国有资产监督模块,设置国有资产监督预警指标,实现对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全过程动态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

3.实施鹤山市智慧城管项目

在江门市的统筹部署下,实施鹤山市智慧城管项目,构建以基础服务、数据交换、GIS 共享服务、统一 GIS 监管、统一视频监控为应用支撑,以数字城管、应急指挥、队伍管理、网上办案、决策辅助、行业监管为主要功能的“智慧城管”平台,实现全区域的信息共享、工作互动、无缝对接,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由静态向动态、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向精细、由无序向规范转变。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市相关部门配合)4..建设智慧联动的社会治理系统

以多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数据交换为基础,以江门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为支撑,连通城市、乡村治理网格与职能部门条块,建设智慧社会治理系统,构建治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闭环处理体系,实现精准治理、主动服务、高效执法三者有机统一,充分发挥部门工作合力,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工作协同、运转高效的整体

政府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中共鹤山市委政法委员会牵头,市各部门、各镇(街)政府配合)5..完善鹤山河长制智慧一体化管控系统

基于河长管理中移动办公、在线审批、过程监控、公众参与的多维度需求,实现信息汇集管理、重要污染源管理、违规问题识别预警(河道乱采、乱堆、乱占、乱建行为)、舆情收集反馈、多级河长管理、动态...

第三篇: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黑狼口中学

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确保其建设质量,本着“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服务中心,重点应用”的原则,我校根据“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总体目标

从2014年11月-2016年12月底,拟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其主要目标是:

1、提出并确定“数字校园”的体系结构,制定“数字校园”的信息标准与应用标准,以及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

2、建立全校的电子身份体系,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

3、建立全校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4、建立一个统一的个性化门户,为校园网上的所有用户提供单一的访问入口点,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应用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5、在网络平台不断升级完善、确保校园网络高效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重点完成校园网平台下网络信息化的全方位应用,构建一个具有渠中特色的数字化空间,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传统校园功能。

6、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整合环境、资源和活动信息,构建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我校教育过程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三、组织保障

为实现总体目标,学校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部门,全面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技术支持服务。

(一)领导小组 组 长:杨志海 副组长:李全海 王卫东 成 员:杜 旺 邹德君

(二)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 成 员:杜 旺 邹德君

四、实施步骤

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重要应用优先的原则、实际应用易于推广的原则,考虑学校信息化发展实际应用情况,我校计划分三个阶段分步实现总体建设目标。

(一)2014年11月-2015年6月底目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网络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根据教育局统筹安排,计划在2015年6月底完成我校“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更新校园网防火墙、核心交换机(采用双引擎双电源)、核心路由器等关键设备,消除单点故障隐患;建设防雷、防静电及消防系统,以“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学校的统一的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安装上网安全管理软件,为我校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快捷、高效、功能强大的校园网基础平台;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功能扩展预留接口;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后期项目打好基础。

(二)2015年7月-2016年6月底目标(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

1、建立“数字校园”规范体系、数据标准 由学校成立的“数字校园”建设专门管理部门,针对学校的现有信息系统,完成统一信息资源规划,规范“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即技术规范、数据库规范及基础数据规范、业务系统数据集成规范、信息系统安全规范、系统运行保障规范等,为今后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可依据的标准和规范。

2、建立公共数据库平台(含中心数据库)

公共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为今后建设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提供基础性的平台。建设覆盖全校的统一电子校务平台,包括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继续教育管理、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教育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网络服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以及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的网络支撑系统。

学校将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实施并完善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班班通”建设,推广并完善集成数据环境中数据标准及共享数据库,实现全校内信息共享与交换。

3、逐步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的校园门户平台

整个校园门户平台是作为全校今后信息系统集成和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和新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的基础性平台。通过实施单点登录功能,使用户只需一次登录就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则去访问不同的应用系统,提高信息系统的易用性、安全性、稳定性。

4、建立信息发布平台

统一学校主页和门户网站中各类信息的发布和管理,实现统一的信息发布流程和规范,完善互联网开放管理日志、校园网中心机房维护日志,实现各级部门分级信息管理。通过信息发布平台整合学校日常的所有主要信息发布功能,不用通过多个系统去实现,从而方便和简化用户的使用和日常工作。

(三)2016年7月-2016年12月底目标(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的全面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社区及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共享。

五、建设措施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渗透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超常规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才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建设任务。

学校成立“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负责“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计划、统筹协调等相关工作。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部门负责“数字校园”的管理登记和维护记载,落实任务布置、工作检查、过程督查、经验总结和组织考评验收等工作,切实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二)争取资金投入,保障建设需要。

积极争取上级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重点实施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班班通”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网络教育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加快推进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想方设法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努力实现“数字校园”建设,教师备课、教学和办公计算机配备率达100%。

(三)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建设人才。

“数字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我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切实采取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对干部、教师、技术人员师资信息能力培养培训工作,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在县内外及校内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方面的讲座、研讨、培训、交流等活动,建立学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网上学生宣传阵地,用信息化手段支持教学模式创新,以课件、网络辅助教学、网上独立课程等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使学科资源覆盖率达80%以上(其中优质资源占30%以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率达100%,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合格率为95%以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70%以上,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0%以上。学科教学中有学生直接运用网络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软件进行学习的课程和学习内容,鼓励教师开发特色资源,创建专题学习网站、学科网站、教师博客、学生博客、课件制作素材库,组织优秀教师开发、建设优质的校本教学资源,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各类信息技术活动,积极参与各级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活动,学校每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分批培养各岗位的技术人员,使每位教师均达到一专多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第四篇: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我省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国务院令第 716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8 号)等政策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重大意义。当前,企业和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化,对公共服务的形式、内容、质量提出更新更高要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进政府职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效能提升,全面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服务,已经成为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也是顺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

世界各主要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正从支撑部门依法履职向全面支撑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融合的方向转变,从资源分散向资源整合、业务分割向部门协同、线下办理向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服务转变,《2020 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联合国 65%的成员国电子政务环境与发展

指数水平达到了高或非常高,建设数字政府已成为各国软实力竞争的关键领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围,明确提出要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全国各省(区、市)都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把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以更高标准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省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全面提升竞争软实力、赢得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现状。

——推进机制基本理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成立省大数据管理局、省大数据中心、正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省大数据研究院,“局+中心+平台+研

究院”科学架构基本形成。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机构,全面构建较为完备的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体系,积极承担数字政府建设职责,建立集中攻坚工作机制,强力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各级、各部门积极作为、协同配合,“全省一盘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基础框架初步形成。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政府基础框架初步形成。建成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政务服务网,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截至 2020 年 11 月底,政务服务移动端“豫事办”注册用户突破 2900 万。建成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归集省级政务数据 12.7 亿条。超过 50%的省直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业务系统迁移上云。

——应用本土化特色鲜明。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推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和服务事项。我省运用大数据思维搭建全国首个省级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为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XX 方案”。开通企业开办、企业注销、不动产办理、“一件事一次办”、工程建设项目“豫快开工”等特色应用,形成以政务服务移动端“豫事办”为引领,涵盖“互联网+监管”、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移动端等多

领域应用的“豫事网办”特色品牌。

——应急管理作用显现。近年来,我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大力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管”系统作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运用大数据手段,全面及时跟踪排查密切接触人群,提前着手“健康码”开发和异地疫情健康信息共享互认,畅通劳动力跨省流动,有效满足企业和群众网上办事需求,为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强有力数据支撑,彰显了大数据在提升应急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顶层设计有待完善。我省数字政府建设在总体架构、建设内容等方面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安全防护、数据归集、应用开发适配、支撑能力建设等方面标准规范不够健全,与数字政府建设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备,数字政府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等领域改革统筹力度较弱。各级、各部门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够强,统筹协调不够有力,数字政府建设合力有待加强。

——系统建设缺乏统筹。各级、各部门系统建设分散、数据资源分散,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较低。据统计,省直 47 个部门共建有 127 个机房、2521 条专线、787 个系统,涉及开发厂商 449 家、运维厂商 206 家,标准规范

不统一,机房与专线分散,设备与业务系统无法进行统一、集约化的管理和运维。一些部门内部有几十个系统,最多的达 129 个,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信息烟囱”林立,“信息孤岛”问题突出,数据归集难、数据共享难、系统整合难、项目统筹难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基础支撑能力薄弱。现有省政务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和系统架构支撑能力弱,平台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低,业务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一些系统产权不清,政府对数据资源的使用管理权限有待明晰和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挑战,尚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系统运维难度大、成本高,财政投入总量不足与“撒胡椒面”现象并存,资金保障难等关键性难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

——群众获得感不强。网上政务服务体系不完善,按照群众眼里“一件事”理念系统集成不够,全程网办事项少,电子证照数量少,应用场景和网上服务创新能力弱,事项精细化程度不够,办事“满屏找”等问题依然存在,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效果不理想。线上线下融合不够,省直部门办公系统尚未进行整合,业务流程还存在“胡同”“梗阻”现象,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和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有待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视察 XX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定标准、聚数据、建平台、拓应用、抓提升、促发展”,充分挖掘应用场景,打造“豫事网办”特色品牌,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行政管理协同化水平,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集约建设。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理念,运用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建、管、用机制,形成各参与主体高效协作的强大工作合力。按照统筹规划、统分结合的原则,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着力提升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水平。

2.坚持为民服务、需求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加快解决制约数字政府建设的管理、业务、技术等方面的难题,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遇到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探索形成具有鲜明 XX 特色的服务型数字政府新模式。

3.坚持标准引领、改革带动。始终将企业和群众“好不好用、爱不爱用”作为检验数字政府建设成效的衡量标准,运用“放管服”改革思维,从整体政府和群众眼里“一件事”理念出发,以“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主线,从技术革新到业务创新、从前台服务到后台支撑、从管理创新到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4.坚持开放创新、社会协同。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AI(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创新,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创新数字政府建设模式,构建高效、有序、开放、多元的发展新机制。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数据资源社会价值,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完善社会协同、共享共治的治理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满足企业和群众对政府完善公共服务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新要求、新期盼。

5.坚持安全为上、自主可控。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思想,建立健全技术与管理融合的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制防、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形成实战化、常态化、体系化、生态化、自适应、可扩展的一体化防御能力,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

(三)建设目标。完善“全省一盘棋”工作机制,以

公共服务大数据化为引领,强化需求驱动、业务驱动和数据驱动,加快应用建设和数据共享,推动云网融合,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全省数字政府建设。到 2020 年年底,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政策法规等制度体系建设全面启动,科学管理架构基本形成;到 2021 年年底,省大数据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豫系列”政务服务品牌体系基本形成,网上政务服务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到 2022 年年底,完备的制度标准规范体系成熟定型,以“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享”“一网通贷”为核心的“豫事网办”XX 模式在全国获得广泛认可,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整体水平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建成数字政府建设国家标杆省。

——构建以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为核心的完备制度体系。围绕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平台建设、安全防控、数据管理、网络管理等各领域制度标准规范,为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以省大数据中心为基座的高效政务应用支撑体系。推进省、市、县级一体化的省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政务云和电子政务外网保障体系,集约化开发通用基础支撑工具,提升大数据支撑共性服务能力。按照“湖仓一体”理念,同步开展数据仓、数据湖建设,充分发挥数据湖的灵活性和数据仓的高效性。构建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大数据应用支撑体系,实现对全省政务数据的“聚、存、通、管、用”,真正把数据统起来、管起来、用起来。

——构建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一网通办”体系。加快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迭代升级,完善省政务服务网总门户功能,优化升级统一受理、电子监察、好差评、统一用户中心、数据共享交换、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系统,促进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和获得感,让“遇事网办”成为习惯、“豫事网办”变为现实。

——构建以“互联网+监管”系统为牵引的社会治理“一网通管”体系。全力推进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建设,统一工作门户,完善“领导驾驶舱”,深化监管事项清单管理,探索实行重点监管制度,加强非现场监管应用,完善联合监管系统,开展风险监测预警应用,将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成为全省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的总门户、总核心、总枢纽。加快构建集全面感知、深度分析、统一指挥、主动服务、智能运行、科学决策、联合监督、可信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网通管”体系。

——构建以互通共享为特征的政务数据“一网通享”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强化数据资源目录动态管理,确保数据准确、鲜活、权威。依托省政务数据

共享交换平台,按照统一的数据采集与交换标准,实现与国家数据、各地数据、各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加速数据流动,激活数据资产,建立纵横贯通的数据归集、数据治理和数据服务体系。

——构建以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为载体的融资服务“一网通贷”体系。坚持“政府搭台、银行唱戏、企业受益”的原则,按照“中小微、线上、信用、实时、可比”和“紧扣问题、逐步完善”的框架和路径,加快建成平台金融数据资源中心和业务服务中心,构建政银企融资服务总枢纽,打造“豫正贷”品牌,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一网通贷”能力。

——构建以“豫事办”为引领的“豫系列”政务品牌体系。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移动端“豫事办”、“互联网+监管”移动端“豫正管”、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移动端“豫正贷”、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移动端“豫正通”等特色政务品牌体系建设与应用,使“掌上办”“指尖办”成为常态。

——构建以黄河政务云为代表的数字政府发展支撑体系。坚定走自主创新安全可控道路,提升云平台技术支撑能力,统筹推进黄河政务云建设,推动更多的政务信息系统适配、迁移、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拓展政务云支撑业务,力争进入全国数字政府云计算平台第一方阵,助

力我省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一体融合发展。

三、总体架构 紧紧围绕数字政府建设目标和愿景,以利企便民为导向,以业务协同为主线,以数据治理为驱动,以增强基础设施能力为支撑,打造管理、业务、数据、技术“四位一体”的数字政府总体架构。实现全省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支撑、数据服务、应用系统等集约化、一体化建设和运行,创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政府运行效能显著提升,为企业和群众营造良好办事创业环境。

图片(一)管理架构:机制保障成效。建立省级统筹建设管理体制和各级、各部门整体协同联动工作模式,健全监管评估机制,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业务创新、资源规划等各项工作,将工作重心向强化业务协同和创新转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按照“统一管理、联动协同、高效服务、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一体统筹、二级服务、三级管理”的全省数字政府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即省级一体化统筹,省、市两级提供平台服务,省、市、县三级管理。

图片 成立省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

设办公室,设在省大数据管理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承担数字政府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推进、建设管理、标准规范制定等职责。成立省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委员会,针对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重大决策、技术指导等提出意见建议,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省大数据中心承担省级电子政务外网、省级政务云平台等重要基础设施的资源管理和安全保障,以及数据归集、分析、应用开发、应急保障等相关工作,对各地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进行技术指导。省大数据研究院作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大数据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作用,为我省大数据发展提供基础动力。按照“全省一盘棋”工作要求,各方协同联动,共同构建数字政府管理、建设、运维、发展新格局。

(二)业务架构:数据驱动协同。围绕政府职能定位,突破传统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单部门内循环模式,通过业务整合、系统整合、数据整合,打造数据驱动业务协同的“闭环管理”政务服务新模式,构建我省多渠道、全方位、宽领域、有特色、可持续的服务型数字政府业务体系。

图片 1.政务服务。以企业和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以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整合优

化办事流程,提升协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推动政务服务更加便利高效,打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捷度、满意度。

2.社会治理。强化大数据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全面深化“互联网+监管”改革,提升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水平。运用新技术建立应用模型,加强各领域政务数据的整合共享,为各级、各部门有效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提高治理预见性、精准性,实现“一网通管”。

3.科学决策。运用数据关联分析、AI 等技术,建设“领导驾驶舱”,充分发挥大数据在辅助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数据归集、融合、分析、应用,开展交叉比对、趋势预判,为持续改进政策制定、经济运行、疫情防控、公共安全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实现决策分析“一屏统览”,全面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4.行政管理。以智慧型、整体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共享协同为核心,以组件定制为特色,以业务安全为保障,建成一体化协同办公中台和枢纽,实现全省政务领域横向联通和全域覆盖,打造全省协同办公“一张网”,全面实现网上办公、掌上办公、协同办公、智慧办公。

(三)技术架构:平台提升能力。采用分层设计思路,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公共支撑层,以安全保障、标准规范和运营维护为支撑,通过“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集约化建设,实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形成应用新生态。

图片 1.基础设施体系。按照“集约建设、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省大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灾备中心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强大、高效、安全、按需使用的基础设施资源,改变以往系统孤立、业务隔离、资源分散的局面。

2.数据资源体系。通过省大数据中心对各部门数据进行归集、治理、交换,推动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和应用,完善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各类工具手段,构建共享、开放、融合、创新的大数据资源体系。

3.支撑平台体系。按照全省数字政府统一技术架构体系,建设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管理、非税支付、智能客服等系统,为各级、各部门和各类应用系统提供公共应用支撑,逐步形成数据中枢、协作中枢、连接中枢、AI中枢、计算中枢五大能力中枢,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撑能力保障。

4.安全、标准、运维体系。构建“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安全综合防御体系,强化安全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风险感知和自主可控能力,形成数字政府安全体系。按照“需求引领、急用先行”的原则,制定修订一批急需、管用、实用的标准规范,全面推进各领域数字政府标准规范建设。创新“管、运、建、研”分离的运营模式,科学系统规划建设运维体系,形成分级管理、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运行维护体系。

(四)数据架构:数据赋能创新。建设由数据归集、数据治理、数据资源库和数据服务等内容组成的数据架构,以数据驱动为导向,实现数据全周期管理,为数字政府建设进行数据赋能。

图片 1.数据归集。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大对国家部委和省、市、县级以及第三方数据归集汇聚。整合我省相关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及相关数据资源,构建省级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

2.数据治理。落实“一数一源”要求,建立数据治理机制。通过数据加载、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抽取、数据标签化等技术,实现“资源清晰、质量可控、共享规范”的数据治理目标。

3.数据服务。整合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的数据服

务和数据应用,统一管理和对外提供基础信息资源、主题信息资源、专题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分析、共享交换、智能检索、风险防控预警等功能,为各级、各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服务。

4.管理与监控。通过构建以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AI 模型管理、安全保密管理、接口管理等为主体的数据管理体系,强化任务监控、异常报警、日志管理等监控措施,实现对数据归集、数据治理、数据资源库、数据服务平台等数据处理功能的统一管理和监控。

四、建设内容 (一)集约强大的基础设施体系。

1.建设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的省大数据中心。建设“三横两纵”(“三横”即建库、聚数、赋能三大数据功能体系,“两纵”即标准规范、安全运维两大数据保障体系)体系的省大数据中心,加速数据要素流动,促进业务高效协同。

图片 省大数据中心上联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横向对接省直各部门业务系统,下联各市、县级大数据中心、政务平台。主要包括大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四大基础库、赋能体系等,支撑服务、治理、决策、民生、“领导驾驶舱”等各类政务应用。

建成“一库聚数、一站赋能、一体共用”的省大数据中心,实现公共数据统筹存储、统筹治理、统筹共享、统筹安全,为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服务、网上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和通用能力支撑,构建面向全省各单位、统一通用的公共支撑能力基座。建设基于流程引擎、规则引擎和数据仓库,连接顶层应用和底层数据,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能力支撑平台。

建设数据功能体系,主要任务为“建库、聚数、赋能”。建库,即依托相关职能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及相关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用于支撑上层业务模型和业务应用。主题数据库挖掘适用于业务场景的相关数据,支撑特定主题需求。聚数,即构建全面的数据采集、治理、分析、开放应用等能力。通过建设数据归集、数据治理、数据挖掘等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AI 等技术,实现政务数据高效安全集中存储、内容规范和实时共享,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实现跨部门数据的多维度关联分析、多场景深化应用。赋能,即建设大数据赋能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分析、弹性任务服务、通用技术服务、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安全管控、统一运维管控等通用服务功能。通过大数据能力的集约化设计、集中化建设,提供大数据通用功能模块,快速构建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大数据应用体系,促进各部门把注意力集中于

自身业务系统建设,实现业务系统从“大而全”到“专而精”转变。

建设数据保障体系。围绕数据内容、数据采集、数据组织、共享交换、数据管理、业务应用等多个维度,推进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统一规范管理系统,形成全省统一的大数据治理体系。推进安全运维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鉴权体系和数据授权体系,实现全程留痕和可追溯,让数据在“安全可控、可信认证”体系下高速流转,建设平台自动化运维体系,保障政务服务应用持续高效运行。

2.完善电子政务外网“一张网”。

(1)提高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加强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监管,为各部门提供统一、安全的互联网出口服务。增强电子政务外网带宽资源,纵向实现万兆骨干、千兆到县、百兆到乡镇,横向实现市、县、乡各级部门政务网络带宽拓展到千兆。优化电子政务网络组网架构和覆盖面,推进省、市、县、乡四级双主干、主备双链路的网络架构建设,建成四级全覆盖并向村(社区)延伸的高可靠、高性能“一张网”。

(2)整合各部门业务专用网。按照省非涉密业务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整合要求,将各部门分散部署的非涉密业务专网整合到电子政务外网。

图片 3.建成全省“1+18”数字政府云。加强政务云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政务云建设。建设 1 个省级政务云平台和18 个市级政务云平台,逻辑上构建全省“1+18”的云平台架构,实现全省政务云资源的集中调度和综合服务,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集约化基础支撑。通过省政务“一朵云”聚合全省各级各类政务数据和应用,面向全省提供统一的云计算、云存储、云管控、云安全等云服务。已建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要整合接入“一朵云”。加快推进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和应用接入。不断升级数字政府云,坚定走自主创新安全可控道路,建设推广黄河政务云,持续提升云平台支撑能力、安全水平,满足不同系统多元化需求。

图片 4.建设容灾备份设施。建立省级实体数据容灾集中备份中心,为省大数据中心和省级政府部门的非涉密信息系统数据提供统一的数据备份。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满足相关单位应用级、数据级的容灾备份需求。建立规范可靠的容灾备份体系和容灾管理应急保障机制,为数字政府建设保驾护航。

5.强化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 5G 商用部署和网络、基站升级改造,创新政务服务、移动办事、市场监管、民

生改善和移动办公等场景应用。加快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电子政务外网等 IPv6 升级改造,建成与支撑数字政府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高性能计算服务、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各类先进新型基础设施。

(二)有序配置的数据资源体系。充分发挥省大数据中心的枢纽作用,推动全省政务数据资源汇聚、交换、共享和开放,全面强化数据采集、治理、传输、利用和安全能力,提升我省数字政府建设的数据保障水平。

1.汇聚丰富多元的数据资源。

(1)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依托我省政务云平台,整合现有相关数据资源,在推动数据互通共享的基础上,完善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满足各部门履职需要。

(2)拓展主题数据库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同一主题领域,汇聚、整合、关联相关数据,构建完善法律法规、社会信用、生态环保、经济运行、疫情防控、应急指挥、社会保障、综合城市管理等领域主题数据库,为相关特色主题业务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3)完善专题数据库资源。依托相关职能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及相关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各专题数据资源库,逐步解决部门内部数据资源碎片化问题,为相关部门业务

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2.开展规范可控的数据治理。

(1)完善数据权责管理。按照各业务部门履职需要,确立权责事项与数据资源的关系,界定各级、各部门采集、治理、共享数据资源的责任。建立长效、持续的数据更新机制,落实“一数一源”工作要求,形成由各个数据提供部门负责的数据治理良好格局。

(2)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从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可用性等维度制定数据质量标准和数据质量检核规则,开展数据质量评估、检查、监测、分析等工作,强化数据使用全过程管理。

3.建设融合开放的数据服务平台。

(1)深化数据共享服务。根据业务需求,梳理数据资源目录清单,建立全省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和管理制度,实现数据资源目录动态管理,确保数据准确、鲜活、权威。与国家及各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提升平台数据共享交换支撑能力,实现交换流程、节点、数量等统一管理、调度和监控,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满足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需求。

(2)加强数据开放服务。打造一体化数据开放体系,完善数据开放机制、模式和渠道,依托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根据统一的数据采集与交换标准,促进各类数据资源开放利用,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得开放的数据外,均应分类分级合理向社会开放,持续完善政府数据开放服务,激活政府数据资产。

(三)统一共享的公共支撑体系。

1.完善应用系统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全省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电子档案管理、非税支付、智能客服等系统,为各级、各部门、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技术等基础支撑。

(1)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按照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标准规范,升级省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事项管理体系,实现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统一管理。完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事项动态更新管理功能,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结果库、申请材料库、要素模板库。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与业务审批系统、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监察系统等跨部门政务服务业务系统深度对接,为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统一办理、电子监察等提供基础服务支撑。建设事项配置中心,强化政务服务事项输出能力,提供事项目录、办事指南、事项配置等信息统一接口发布服务。依托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成果,构建政务关系图谱,为流

程再造提供支撑。

(2)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按照国家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标准规范,融合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场监管等部门身份核验能力,建设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完成与国家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对接,以满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认证需求,为全省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实名身份认证服务。推动全省各级各类政务信息系统接入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统一受理平台、审批系统及其他政务信息系统与全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省内社会服务政务应用系统“一次认证、全省通行”。

(3)统一电子证照系统。按照国家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工程标准,升级省电子证照服务,对接各地、各有关部门电子证照系统,为全省电子证照目录统一管理、数据集中汇聚、服务接口一致提供支撑。对接国家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提升电子证照全国互认互通能力。推进全省电子证照标准化制作、增量证照实时入库、存量证照分批入库,提高证照数据质量和服务能力。支撑电子证照线上线下应用,保障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创新工作,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跑动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4)统一电子印章系统。按照国家一体化在线政务

服务平台电子印章标准规范,建立我省权威、规范、可信的统一电子印章系统,为政务事项的审批、办结、证照生成等环节提供电子印章服务。加强电子印章一体化应用,各级、各部门已建电子印章系统的,按统一标准规范对接省电子印章系统;未建电子印章系统的,统一使用省电子印章系统。对接国家统一电子印章系统,依托国家和省电子印章验证服务,为实现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互信互认提供保障。

(5)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通过建设适合电子政务外网运行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筹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地理信息和水利、交通等各类空间数据,实现空间基础数据的归集与共享,充分发挥国土空间数据的“底图”和“底线”作用,有力支撑国土空间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治理等活动。

(6)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完善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流程,制定电子档案管理配套制度,强化电子签名和电子签章等技术应用。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与省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对接,实现电子文件从形成到归档全周期、全流程管理,确保电子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推动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电子档案共享利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7)整合非税支付系统。完善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

平台。以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平台为基础,整合拓展线上线下缴款渠道,建设全省统一、安全、高效的非税收入收缴平台,为各级、各部门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保障,满足广大群众便捷办理政务服务缴费和非税收入缴款的需求。采取“全省统建统管”模式,提供网上缴费、缴费查询、查验下载各部门开具的财政电子票据等公共服务。

(8)建立智能客服系统。推进全省政务热线资源整合,加强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全方位整合、全渠道汇聚、全天候在线的全省政务服务“总客服”。以各级12345 政务服务热线为基础,加强部门热线整合。因专业性强、集成度高、咨询服务量大确需保留的热线,要通过呼叫转移或并行接听方式与 12345平台对接。建立面向企业和群众统一的政务咨询、投诉、建议智能客服系统,健全统一接收、按责转办、统一督办、评价反馈工作机制。加强大数据技术运用,利用数据挖掘和 AI 技术对政务热线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挖掘,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图片 2.完善安全保障体系。遵循“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原则,建立网络安全联动管理体系,以及与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水平,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安全要求全面覆盖,提升数据防护、业务运行、网络监控、容灾备份、应急处置等能力。积极采用量子通信安全技术和产品,推动国产自主可控产品在重要领域应用,提升密码基础支撑能力,构建密码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密码应用系统,完善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机制,深化数字政府各领域的密码应用。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审查制度,以及数据分级管理、风险预警、应急处理等机制,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组建信息安全保障团队,强化日常安全保障和应急响应,开展信息安全风险常态化评估工作,强化内容安全监管及失泄密监管,实现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态势实时监控,保障各类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平稳、高效、安全运行。

3.统一标准规范体系。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数字政府标准规范体系,以标准化支撑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全省数字政府建设标准化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地方、行业等相关标准,协调推动标准制定、修订完善、贯彻实施等工作。借鉴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建立健全我省政府数字化转型中的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安全运维和技术应用等领域急需的标准规范,推动我省一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定期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监督和实施效果评估,推动标准规范全面贯彻落实。

4.健全运行维护体系。构建顺畅高效运维机制,统筹各级、各部门运维力量,明确运维对象,细化职责,建立专业团队,提升运维保障能力。加强运维工作常态化管理,完善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开展绩效评估。建立运维监管平台,优化流程,强化远程运维能力,实现对关键基础设施、各类信息系统的综合管理监控和日常技术支持,快速响应并及时解决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和各类信息系统平稳高效运行。

(四)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体系。

1.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纵深发展。按照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要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优化我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分头办”向“协同办”转变,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办理,大幅提升行政效能,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1)升级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升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功能,重点强化公共入口、公共支撑、公共通道等基础支撑系统能力,统一身份认证和服务入口,创新服务模式,聚焦用户体验,推进“一次办”

“一窗办”改革,加快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进一步完善省政务服务网,通过优化人机交互流程和内部系统交互效能、提升搜索引擎用户体验等措施,全面提升我省网上政务服务能力。

XX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XX 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2 年)的通知(2)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以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为目标,按照“事项精细化、要素模板化、指南标准化、办事场景化”的标准,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面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流程,形成“全时限、跨区域、多渠道、便捷化”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进省统一受理体系建设,搭建“1+18+10+N”架构模式,即 1 个省级统一受理平台,18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10 个省直管县(市)统一受理系统,N 个各级、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打造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统一办理入口,运用 5G 等技术提供“异地收件、属地办理”的政务服务,创新推行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异地通办”。

大力推进“一件事”主题集成,围绕企业和群众眼中的“一件事”,通过系统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系统性再造办事流程,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拓展网上办事场景化服务应用,推进“一

证通办”“全程网办”“全省通办”“无感智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

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实现用户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对服务能力、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进行在线综合评价。建成省 12345 政务服务热线平台,整合咨询、评价、建议、投诉、反馈、便民服务等功能。推进用户专属数字空间建设,为自然人和企业“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围绕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办事指南准确度、在线服务深度和成熟度等,评价各级、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

(3)推进“豫事办”移动服务应用。加强省级统筹和顶层设计,建设我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移动端官方唯一总入口——“豫事办”,逐步汇聚全省政务服务能力。按国家统一标准规范,将移动端服务资源分批接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全面提升“豫事办”普及率,持续推进事项接入。2020 年年底前,实现接入事项超过 800 个,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完成“豫事办”分厅建设。2021年年底前,实现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能力汇聚,实现统一用户认证、统一界面规范、统一服务提供,全省注册用户超过 3500 万,接入事项超过 1000 个。2022 年年底前,实现全省注册用户超过 5000 万,接入事项超过 2000 个;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注册用户普及率不低于 50%,接入事项不低于 100 个。

(4)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推进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推动政务服务整体联动、全流程在线,做到线上线下一套服务标准、一个办理平台。把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融合发展,推进政务服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积极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预约查询、证照寄送、在线支付等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2.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1)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际通行评价标准,对标国家权威指标体系,结合我省实际,持续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汇聚政务服务、企业开办、建筑许可办理、不动产登记、信贷获取、合同执行、税费缴纳等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指标,定期对营商环境进行分析,建立常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评估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优,推动我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2)拓展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从精简审批材料、缩

减审批时间、拓宽审批渠道入手,优化我省营商环境,推进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证照分离”等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和企业问题综合协调机制,深入开展“政策落实进万企”活动,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全面压缩办理时限、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开展更多一流服务实践,以核心指标排名争先、服务优化提升带动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3.完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

(1)数字社区应用。强化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交流、互动。构建覆盖城乡社区,集行政管理、社区事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和网格化,拓展居民获取社区公共信息和接受公共服务的渠道。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精准对接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养老服务。

(2)数字健康应用。整合全民健康信息业务应用系统,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服务应用,支撑“互联网+便民惠民”、医疗卫生机构运营等工作开展。升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强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疗健康资源等数据库建设,实现区域医疗服务、养老医疗、医疗保障等信息的共建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居民提供“医养

护”智慧一体化服务。

(3)数字社保应用。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社保服务“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推进社会保障民生服务应用,推广电子社保卡,实现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间、各相关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同时,加强对社保等相关领域的智能化监管,为我省构建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支撑。

(4)数字医保应用。建设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保障数据整合共享和大数据分析应用,为医保民生服务全省通办、全国通办提供支持。加快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医保电子凭证多码融合应用,实现医保缴费、个人权益查询、资格认证、处方流转、在线办理、便民医疗、就医购药等服务整合,促进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场景广泛化,改善和提高群众就医服务体验。

(5)数字教育应用。推进“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一体化应用,形成覆盖省级教育系统、整体联动、部门协调、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政务服务应用体系。完善我省教育基础信息资源库和教育大数据分析主题信息库,打破各级、各部门之间数据和信息交互壁垒,形成全省教育信息数据资源目录,推进教育数据资源整合应用,实现教育部门与学校数据互通、系统互联、信息整合、业务聚合、服务融合。

(6)数字文旅应用。加快文化场所智能化和云上博物馆建设,为群众提供智慧文化服务。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数字化保存、共享和展现历史文化遗产。强化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应用,推进数字文化服务进社区、进家庭。采集景区、酒店、旅游包车等各旅游主体数据资源,整合相关部门数据,形成统一的旅游基础资源数据库。基于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构建集共享、发布、调度、指挥、决策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应用系统,实现旅游管理、产业监测、智慧调度“一张网”。

(7)数字乡村应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汇聚农业自然资源、种质资源、宅基地等各类数据,整合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统筹推进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培育数字乡村特色小镇。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强化乡村社会管理能力。持续推动网络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手段助力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为农产品及农业科研成果展示、贸易和推介提供平台,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8)数字金融应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I 等现代技术手段发展普惠金融,进一步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扩大省金融服务共享

平台覆盖面,建立覆盖市场监管、税务、信用、社保等政务数据和电力、水、气、暖等公共数据的金融数据资源库,建设具备贷款申请、企业画像、智能匹配、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的金融业务服务中心,建成全省统一门户、统一用户认证的政银企融资服务总枢纽,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一网通贷”能力,打造“豫正贷”品牌。

(9)数字商务应用。研发推广 XX 商务(中国〔XX〕自贸试验区)综合信息服务应用,整合审批、监管、服务、风险防控、统计、信息共享等功能,形成一体化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向企业主体、社会公众实时提供外资、外贸、外经、国内贸易等动态信息服务,全面强化商务系统对外服务和监管能力,提升对外开放综合服务数字化水平。

(10)数字交通应用。研发智慧交通应用,完善交通运输服务大数据平台,形成集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信息存储、综合查询处理、业务分析及支持服务于一体的信息交换共享系统,搭建统一、高标准的网络安全综合防护体系。对接全国多式联运公共信息系统,整合提升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功能,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运输方式的设施联通、信息共享、服务联动。以数据为关键要素赋能交通运输及关联产业,提升交通运输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11)数字住建应用。进一步完善省工程建设项目审

批管理系统,汇聚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数据信息,形成从业人员、法人和项目特色数据库,逐步实现审批智能化。汇聚相关部门数据资源,融合遥感、城市多维地理等多源信息,推动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应用,建立全流程项目管理大数据生态圈,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12)数字税务应用。坚持“起点...

第五篇:以政府能力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五项具体内容:管理方式、行政效率、部门协调、群众参与、政务公开。这种对政府能力建设的具体部署,是在去年初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和内涵是“三公共一公众”(即发展和提供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

保障和创造条件)基础上,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作出的重大决策。它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十六字方针一道,共同构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通过推进政府建设来促进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工作报告既提出了“工作指导和部署”,又展示了科教文卫体、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困难群众生活、司法公正、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既有将和谐社会与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相提并论的“三个着力”的高度,又有“中央财政安排***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安排**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的政策承诺。这是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招”。和谐社会的政策“实招”要取得实效,需要靠政府能力建设的配合。对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意识的灌输,是新一届政府增强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既体现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政府行政能力薄弱环节的建设,体现在**个字蕴涵的政府管理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又体现在政府工作的视线和触角对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全面辐射,尤其是覆盖到社会的边缘角落和边缘人群。

可以说,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是解决好转型期社会诸种矛盾的行政“推手”。只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才能取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有以人为本、服务为本的现代政府工作新风尚。因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毕竟跳不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伴随着的诸种物质约束,也不能回避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政策“死角”。这些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困难,必须依靠政府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改革归位于“服务型政府”的体制变革,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紧要、最具有难度的是在既有经济社会约束条件下,平衡好经济利益。温总理赴上蔡看望艾滋病人,到矿井下与矿工过节日,这些特意到不容易被人关注的社会角落的走访和慰问,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工作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的“广覆盖”,体现了政府领导精力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投入。虽然,和谐社会的矛盾主要方面仍是立足增量“做大蛋糕”,要在培养新的经济力量的同时,不造成社会阶层之间巨大的经济利益落差。但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又不仅仅是平衡和“补齐”的问题,还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化解和处理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尤其是要解决好改善人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问题。这使得政府职能转变又具有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重要制度平台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集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调整与政府自身建设推动于一身,用政府工作思路转换和财政投入“实招”的配合推动和谐社会这个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实现,是落实执政党战略任务的重要工作部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车轮的前行,和谐社会的政策作为执政党社会理想的感召力能否保持,执政党能否通过有充分社会弹性的社会政策,在政党先进性与社会变迁之间实现良好互动,执政能力能否在各阶层利益独立化趋势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得到锤炼,执政技术和执政艺术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得到升华,都有赖于政府工作在激发社会活力、共享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绩。由此而论,与政府财力物力的投入政策变动一道,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角色的归位、政府政策的公共利益导向、政府政风建设又多了一层实现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崇高意蕴

关于2021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方案(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