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参观实验一大型水利枢纽仿真模型演示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0-1122651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30 15:15: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参观实验一大型水利枢纽仿真模型演示

参观实验一大型水利枢纽仿真模型演示 前修课程:无

开课对象:土木水利类及其他

一、实验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水利水电工程的概况,加强学生对水利枢纽的认识,了解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型式功能等。

2.解决水工专业学生在认识实习中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实验的任务及技术

1.对梯级开发水利枢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功能、型式及工作原理。3.了解各种水流特性。

三、实验设备及模型数据

大型水利枢纽仿真模型,由模型、供水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模型尺寸:长17cm,宽8 cm,高3 cm。

四、实验成果(报告)

1.简要叙述各级枢纽布置及坝型的特点。

2.二滩水电站由哪些建筑物组成?各建筑物的功能是什么? 3.丹江口水利枢纽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它的综合效益有哪些? 4.什么是渠首建筑物?韶山灌溉枢纽中有哪些组成建筑物? 5.通过参观水利枢纽模型,谈谈你对水利工程的认识和体会。6.你认为模型中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改进的措施?

五、大型水利枢纽仿真模型演示说明

为满足水工等专业的教学需要,解决水工专业学生在认识实习中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同时为我校的其它相关专业学生认识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有利条件和场所,学校经过多方努力,设计建成了颇具特色的水利枢纽仿真模型。仿真模型以我国已建成的三个实际工程为原型,按一定的比例集中组建在一起,模拟水电能源的梯级开发。综合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对结构、水流、声响等进行仿真,使大家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它包括三个梯级水利枢纽,第一、第二级为水利水电蓄水枢纽,其主要作用是防洪、发电和航运;第三级为有坝引水枢纽,其主要作用是供水、灌溉和航运。此模型规模较大、造型逼真、综合性强、充分反映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特点。(一)第一级蓄水枢纽

第一级水利枢纽以四川二滩水电站为原型,按1:280比例制作,枢纽的主要作用是防洪、供水和发电。它是雅砻江干流上开发的第一座梯级水电站,也是我国已建成的大坝中,装机规模最大,单机容量最大和年发电量最大的水电站。坝址距攀枝花市46公里,主要建筑物包括:拦河大坝、坝身泄水建筑物、放空底孔、左岸地下厂房等。为满足教学需要,在坝身减少了原型中的表、中孔数,增设了滑雪道泄水建筑物。1.拦河大坝

二滩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240 m,是我国第一座高度超过200 m的大坝,坝长778.9m,总库容58亿立方米。河谷两岸地形陡峻,呈“V”字形,平面上呈喇叭口。是布置拱坝理想的地形,坝基岩石完整,坚硬。根据拱坝布置的原则,坝轴线选定在喇叭口略偏下游处,两岸坝肩布置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一端为径向布置,另一端为非径向布置。2.坝身泄水建筑物 坝身泄水建筑物包括坝顶表孔溢流坝和坝身中孔,坝顶表孔溢流坝布置在主河道位置,堰面曲线采用WES曲线。设闸门控制,堰顶布置有五扇弧形闸门,孔口尺寸为11m×15m,以控制泄量和水位,当天然来水流量小于下泄流量时,根据水库调度要求,用闸门控制泄量,当天然来水流量小于下泄流量时,闸门全部开启,自由下泄。坝身设四个中孔,对称布置在拱冠两侧,孔口尺寸6m×5.5m,当表孔出流满足不了泄水要求时,开启中孔,与表孔共同泄洪。

在大坝下游346m建设有一座二道坝,用于抬高下游水位,形成水垫,达到消能的目的,减轻下泄水流对下游河道的冲刷,以保护大坝的安全。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大坝建筑物和消能防冲的种类,模型在原型的基础上,将表孔、中孔各减至2个,另增设滑雪道以模拟空中对冲消能,滑雪道下泄的两股水充在空中对撞消除部分能量。3.放空底孔

放空底孔的主要作用是放空水库,便于检修,亦作为排沙孔,其进口布置检修闸门,出口布置工作闸门。孔口尺寸为6m×5.5m,采用挑流消能。4.地下水电站厂房

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河道狭窄,在坝后布置电站较为困难,因此选择地下厂房隧洞引水发电。共安装6台机组,装机容量为3300MW,年发电量170.4亿度,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站之一,该水电站建筑物主要包括进水塔、纱水隧洞、地下厂房、调压室及高压开关站等。隧洞进口形式为洞式,孔口尺寸为11.5m×10m,地下厂房192m,宽26m。

二滩工程于1991年9月14日正式开工,1993年11月26日截流,1997年11月试运行,1998年10月第一台机组发电,202_年竣工。(二)第二级蓄水枢纽

第二级水利枢纽以丹江口水利枢纽为原型按1:160比例制作,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丹江口市境内,是汉江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最壮观的水利工程,同时又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枢纽的主要任务是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和养殖。主要水工建筑物包括: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水电站建筑物、通航建筑物等。1.挡水建筑物

挡水建筑物由三种坝型组成:河床段为宽缝重力坝,岸坝段为实体重力坝和土石坝。原型坝总长2494米,其中混凝土坝长1141米,最大坝高97米,坝顶高程162米,最终大坝坝顶高程将达到175m。总库容209亿立方米。左岸土石坝全长1223米,最大坝高56米,右岸土石坝长130米,最大坝高32米。因受模型的限制,为达到良好的演示效果,模型将表孔和深孔坝段各缩短了一定长度,表孔与深孔在数量上也作了相应的减少。2.泄水建筑物

泄水建筑物包括泄洪深孔和溢流坝两部分。泄洪深孔设在8至13坝段,原型长度144米,孔口尺寸宽5米,高6米,共12孔。溢流坝段布置在河床中部14至24坝段,共长264米,每坝段设两个开放式溢流孔,共20孔,孔宽8.5米,单孔最大泄流量为每秒202_立方米。溢流坝堰面曲线为WES曲线,闸门为平面闸门,采用挑流消能,挑流鼻坎的半径为26.789m。3.通航建筑物由上游导航建筑物、垂直升船机、中间渠道、斜面升船机和下游引航道五部分组成。提升机起重能力为450t,最大提升高度45米,垂直升船机是一种使船只快速过坝的通航建筑物,与船闸相比它提升高度大、过坝时间短,适用于上下游水位差大,吨位小的船只。以由下至上通航为例,先将船只经下游引航道,航行至承船箱内通过提升机提升承船箱,至预定高度,经运行轨道水平过坝至上游水库,再由提升机起吊下降至上游水面,船只驶出承船箱。

4.水电站建筑物:

水电站建筑物布置于25~32坝段,为坝后封闭式厂房,原型厂房全长174米,装有6台1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900MW,年均发电量约38亿KW.h。主要建筑物包括:进口拦污棚、通气孔、闸门、管道、厂房、开关站等。

丹江口水利枢纽于1958年9月开工兴建,1967年11月下闸蓄水,1968年10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3年底完成现在的规模。目前正在进行加高处理。(三)第三级有坝引水枢纽

第三级有坝引水枢纽以韶山灌区为原型,按(1:120)比例制作。韶山灌区总灌溉面积为100万亩,是我国唯一的,实际灌溉面积超过设计面积的灌区水利工程。主要作用是:抬高水位、引水灌溉、冲沙放水等,主要水工建筑物包括:拦河滚水坝、泄水冲沙闸、取水闸、船闸等。

1.拦河滚水坝

拦河滚水坝的作用是既挡水又泄水,抬高河道水位,保证足够的取用量,保障供水,滚水坝面采取WES曲线,采用挑流消能。2.取水闸

取水闸的主要作用是取水灌溉、供水等。取水闸布置在河道的凹岸,其主要由进水渠、闸室控制段、消能防冲段、两岸连接建筑物等组成。进水渠前布置有拦沙坎,主要作用为拦沙、防止泥沙进入水闸、减少水闸及渠道的淤积。引水渠的作用是保证水流能平顺地进入闸室;闸室的作用是控制水位和流量;防冲消能段主要作用是减少过闸水流对下游河床的冲刷。3.船闸

船闸的主要作用是满足通航要求。由上游引道、上闸首、闸室段输水廊道、下闸首和下游引航道等组成。上下游引航道的主要作用是停靠船只;输水廊道的主要作用是给闸室充水、放水。当船由下而上时,船进入闸室,关闭下游闸门,由输水廊道开始给闸室充水;当闸室内水位与上游水位齐平时,停止闸室供水,打开上游闸,船出闸。4.泄水冲沙闸

本级水利枢纽中的泄水闸布置成深孔,兼有冲沙作用。由于河道右岸泥沙淤积较为严重,因此,交泄水冲沙闸布置在河道右岸,便于冲沙。水闸主要结构包括:防渗铺盖、闸室、消能防冲段、上部工作桥、交通桥、闸门启闭机等,泄水冲沙闸在洪水期启用。

第二篇:实验一 陈列柜演示实验

《 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演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的演示,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启迪创新思维,提高机械创新意识与创新设计能力。

2、了解机构创新设计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实验设备

CQXG-10B多功能语音控制陈列柜

三、实验原理

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是《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实物教材”,其内容以近3年出版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校优秀教材为基本依据,突出产品创造技法、原理方案创新、机构创新、结构方案创新和外观设计创新。它由十个陈列柜组成,分别是:创新设计概述、创新思维方式、产品创造技法(1)、产品创造技法(2)、原理方案创新(1)、原理方案创新(2)、机构创新设计(1)、机构创新设计(2)、结构方案创新、外观创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语音控制柜,由微处理器控制的新型大容量语音芯片组成,设有遥控和手控两种独立操作,可实现遥控、手控该柜全部模型电机同时转动。

四、简述自己的体会

第三篇:用实物和模型演示概念抽象的实验

用实物和模型演示概念抽象的实验

由于中初学生尚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对客观的实物概念从形态上理解比较清楚,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概念理解却是非常模糊,针对中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实物或模型进行演示。(1)例如:讲分子之间有间隔时,取一支无橡胶帽的胶头滴管,用蜡烛油将尖嘴堵塞,然后盛半滴的水并用红墨水染成红色,再往滴管中滴加酒精直至滴满,会看到无色透明的酒精浮在红墨水上方,然后用大拇指堵住滴管口,进行震荡,将尖嘴处朝上静置后会发现,尖嘴处有一段是空的,通过这个现象说明混合后的液体体积,比混合前的水和酒精体积之和要小,证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要验证气体、液体、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只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难的。例如:拿一支5ML的注射器,将活塞拉到5ML处,用大拇指堵住注射口,将活塞用力往里推,推至2ML左右处,结果发现活塞又弹回5ML处;而将注射器吸入5ML水,用大拇指堵住注射器口,将活塞用力往里推,结果发现活塞很难推动,由这两个实验现象对比,说明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间隔,所以气体易压缩,液体不易压缩,由此可知固体分子间间隔更小,更不易压缩。(2)例如讲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通过实践,演示实验,学生在客观上很容易理解。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任何客观的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从微观粒子分析,为什么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体积之比是2:1?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分子实物模型进行试验:拿两个黑球和一个白球用短铁棒连接,构成一个水分子模型,其中黑球表示氢原子,白球表示氧原子,发生化学变化时,1个水分子要破裂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可以构成1个氢分子,而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还缺少1个氧原子;还需要做一个水分子模型,这样,两个水分子破裂,能提供2个氧原子,刚好构成1个氧分子,2个氢分子,也就是说水分子通电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是2:1,而生成的氢气是由许多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有许多氧分子构成的,因此从微观上理解了客观上的氢气与氧气体积之比是2:1.实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性。例如:学生在做练习题时会遇到,硫酸钡可做“钡餐”进行检查人体消化道是否有病变。硫酸钡是白色固体,难溶性盐,能做钡餐,那么氯化银、碳酸钡也是白色固体,难溶性盐能否做钡餐?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先实验检验,后进行理论分析的方法。取三支试管,编号分别为:1号,2号,3号试管,往三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硫酸钠、氯化钠、碳酸钠,再分别滴加适量的氯化钡、硝酸银、氯化钡,试管中出现三种白色固体,分别是硫酸钡、氯化银、碳酸钡,将三种白色固体过滤、洗涤后,放在玻璃器皿上,放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结果是硫酸钡、碳酸钡颜色无变化,而白色的氯化银见光后,变成紫色并逐渐变成黑色,由于人体胃酸主要是盐酸,为了证明三种白色固体是否与盐酸反应,再分别往玻璃上滴加适宜的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硫酸钡无变化,而碳酸钡被溶解,并有气泡产生,同时产生的氯化钡可溶解出钡离子,钡离子有毒性,而氯化银见光分解,颜色由紫变黑,这样不便于吸收X光线,而硫酸钡能吸收X光线,由于消化道管壁厚薄不同,硫酸钡进入消化道会附着在消化道壁上,显示出消化道轮廓,检查消化道壁有无缺损、溃疡,消化道器官有无肿瘤等病变,所以进行胃镜检查,通常选择硫酸钡作“钡餐”主要原理在此。

第四篇:电力系统仿真模型参数

实验一: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A相接地故障实验

利用MATLAB搭建了小电流接地系统模型。线路采用分布参数模型,其正序参数为:

R00.23R10.17/km,L11.2mH/km,C19.697nF/km;零序参数:/Y/km,L05.48mH/km,C06nF/km;变压器连接方式为:,110KV/35KV;其中线路1所带负载为2MVA,线路3所带负载为5MVA。供电线路总长度为100km,若故障发生在线路的50km处,且在0.02s发生故障,0.04s恢复正常运行(在故障发生器中已设置),由于单相接地故障占到整个系统故障类型的80%以上,所以,仿真以A相接地故障为例进行。仿真模型中系统采样频率f1000KHZ,整个仿真时间为0.06s。

实验内容:分别做出当过渡电阻为5、50、500时,线路UA、UB、UC以及IA、IB、IC的波形,并分析与所学单相接地故障时的边界条件是否符合。

注意:

1.实验报告纸上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结果分析等内容都要填写完整,除实验结果(波形)应另附外,其他都在实验报告纸上完成。

2.实验步骤描述模型的搭建过程,以及各个参数数值的大小和设置过

程。

3.4.结果分析要详细且有说服力。该模型时在MATLAB7.6(MATLABR2008a)中建立的模型,其它低版本的可能打不开,建议同学们采用高版本软件运行模型。

实验二:电力系统潮流分析

采用实验一的模型,进行实验二,做出:

阻抗依频特性波形; 发挥部分:采用分析FFT变换特性以及潮流分析部分。注意:实验报告要求和实验一一样,必须严格给出实际的仿真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分析。

第五篇:演示实验论文

谈谈我对物理演示实验的看法 首先感谢老师在这学期对我们的教导。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简称物理。物理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现在,物理学已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物理理论通常是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靠着反复的实验和观测来检验。”(引用)

物理学是探究微观与宏观世界中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揭示了物质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以及各物质之间自身所特有的规律,从根本上解释了各微观与宏观现象,给出了粒子本身所存在的性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技术科学的各个方面,是技术科学的基础和先导。物理学深刻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所体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实验是验证物理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学科,按实验的发展它包括普通物理实验与近代物理实验,按照实验的操作性可分为理论性实验与操作性实验,既具探索性又具验证性,物理规律与性质的得出过程是通过实验现象大胆对未知规律的探索与猜想,继而通过实际理论的推导验证,再通过实验对所推导的结论进行验证的过程,在其中物理实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从阿基米德浮力实验到牛顿斜坡实验再到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实验,无一不显示了实验的进步性与科学性。

物理演示实验一般是指密切配合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让学生观察的实验。

演示实验是把物理现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的过程。它是学生最集中地获得物理现象的主要来源。同时演示实验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等各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它的教学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3.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

4.演示实验是归纳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引用)

物理演示实验是一门演示性极高的实验,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积极启发同学们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同学们也应该配合老师的启发,积极的与老师互动并探索演示实验所蕴含的科学性知识。

我选择物理演示实验的原因在于物理演示实验是一门趣味性与科学性极高的综合类学科,它可以引起我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物理现象的探究,通过物理演示实验能够加深我对物理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可以拓宽我的知识层面,早从开课以来我严格遵守考勤制度,从未旷过一次课,从未迟到,从未早退,并尊重老师的上课成果,上课时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并对老师上课时所提问题进行思考,但是偶尔也还是会有开小差的时候,在后面几周的实验课上,我对老师所开展的实验进行了实际操作,并对其中所涉及的物理规律进行了思考,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未能完成全部的实验,这是让我感到惭愧的。

物理演示实验对于学习物理学至关重要的,在物理实验学科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纠正错误观念,建立正确的图像,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直观的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想象的基础,它将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中不易观察到的或习以为常的而未引起注意的物理现象突出的显示出来,物理演示实验从侧面上激励了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催生了新一代的人才。物理演示实验的方法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其中一般性方法又可分为直接演示法,对比演示法,模拟演示法。直接演示法就是直截了当的演示某一物理现象和规律,比如磁铁的极性性质,以及光的沿直线传播。对比演示法是利用对比的方法演示某一物理现象和规律,对比演示又可分为同时对比,先后对比,复合对比,相应的实验分为判断通电自感的存在,判断断电自感存在以及趋肤效应。模拟演示法是利用模型对实际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原型是指现实世界中某一待研究的对象,模型是指与原型的某一特征相似的另一客观对象.模拟演示法具有更深刻、更集中的特点。根据模拟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现象的誓言是模拟,比如霓虹,海市蜃楼;微观现象的宏观模拟,比如布朗运动;大型装置的小型模拟,例如:避雷针;小型装置的大型模拟,如光导纤维。根据模拟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全同模拟,本质相同模拟,动力相似模拟。特殊方法分为:1.气垫法,如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2,,频闪法,如弦驻波的频闪照明实验;3.光杠杆法,如测量尺子的微小形变;4.投影法,如牛顿环纹透反互补和定域干涉的投影演示;5.描迹法,借助于各种记录笔描绘下物体运动的轨迹,以便仔细研究其运动规律。分为直接描迹和展开描迹,如刚体平面平行运动演示仪,滑块底面带有几支毛笔,运动中可自动地用不同颜色记录下刚体上质心和非质心处的运动轨迹----直接描迹。

当力的作用线通过刚体质心时,刚体上各点的运动轨迹是一系列平行直线。

当力的作用线不通过刚体质心时,质心的轨迹仍是一条直线,非质心点的轨迹是旋进曲线。

展开描迹法,如沙摆,一根细绳把一个沙袋吊在空中,让其在y方向作简谐振动的同时在x方向上作匀速运动(展开)----描画出了沙摆作正弦运动的轨迹。这就是示波器的工作原理。6.示踪法-利用各种灵活方法,显示物质的存在、运动或状态变化的踪迹。如阴极射线的电离示踪,阴极射线的荧光示踪。7.示波法将电学量、磁学量和各种非电量,转换成电压的形式输入到示波器,从示波器的荧光屏上观察这些量随时间或随其他量的变化关系,并测得其大小。这种用示波器观察、测量的方法称为示波法。

8.光电转换法,利用光电效应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来观察或定量显示。如,光通讯。

9.压电转换法-----利用压电效应将机械形变压力转换成电信号放大观测;或者利用电致伸缩效应(逆压电效应)将交变电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

10.电视摄像法,并非指放映演示实验的电视录像,而是用电视摄像机和电视机实时观察实验现象。如,电视机观察牛顿环 [实验剖析] 实验一:七连球弹性碰撞

1.实验目的:演示六个等质量球的弹性碰撞过程,加深对动量原理的理解;演示弹性碰撞时能量的最大传递;加深对弹性碰撞过程中的动量、能量变化的理解。实验仪器:弹性碰撞演示仪

实验原理:物体之间弹性碰撞满足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实验方法及现象:1.将仪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调节悬线长度,使这六个球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2.拉动左侧一个球使其偏离竖直方向一定角度,松手令它与其余球碰撞,可以看到最右侧那个球跳起,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跟第一个球几乎相等,而其余的五个球不动。3.仿照第一步,拉起左边两个球,然后放手,让它们跟其余四个球相碰撞,可以看到最右边两个球跳起同样的高度,其余四个球不动。实验分析

在碰撞过程中,在该实验中小球做的是对心碰撞,而且是完全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可知,两个等质量的刚性球弹性正碰时,它们将交换速度,参考公式:m1v1+m2v2=m1v1’+m2v2’(m1v²1)/2=(m2v²2)/2 实验二:常温磁悬浮地球仪

1.实验目的:了解常温磁悬浮地球仪的原理。了解利用电磁感应反馈信号进行调控的技术。

2.实验仪器:常温磁悬浮地球仪一台。3.实验原理:

磁力是磁场对电流作用的非接触力,永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磁场对磁化电流的作用。由于它具有非接触性的特点,可以用它来演示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永磁体异性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很大,就其大小而论完全可以用它来克服重力而使物体悬浮起来。但由于它随磁极间距变大而迅速减小,因此很难实现常温条件下(非超导)的磁悬浮,即利用磁力使物体在重力场中稳定的悬浮起来。

为了实现磁悬浮,采取了两项措施:那就是负反馈调节磁力和用磁力定位。常温磁悬浮地球仪的内部结构如图所示。

整个装置由A.B.C三部分组成,A为待悬浮体地球仪,B.C分别为上下固定点。在地球仪A的南北两极处各安装一个小的永磁体,外N内S;C为下固定点,C处安装一个永磁体,极性为上S下N;B为上固定点,它由永磁体E,磁场敏感元件F,和励磁线圈D组成。如果没有D,只靠E的作用不可能使A稳定的悬浮起来。为了使A能稳定地悬浮,特意在上固定点B设置F和D,令励磁线圈D通以一定强度的电流,电流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与永磁体E的相同,即它们的合磁场对地球仪上的N极产生吸引。磁场敏感元件F感知地球仪A上极地磁极的位置,若地球仪A靠近E的S极时,合磁场将较强,有更吸引A往上的趋势,此时受F调整的控制电路将减弱流过D线圈的电流,使合磁场变弱,A将因吸引力减弱而不向上走;反之,若A偏下,F感知地球仪偏下,F调整控制电路将增强流过D线圈的电流,使合磁场变强,A将因吸引力增强而不往下走。总之,在控制电路的调节下,地球仪A受到的磁力和重力平衡,悬浮在空中。下固定点C的作用是防止地球仪A摆动,使A总是趋于竖直稳定地悬浮在空中。4.实验方法:

接通电源。双手持地球仪,使北极点自上而下慢慢接近上磁极。在一定高度处突然觉得手持力消失,此时双手松开,防守,即可将地球仪悬浮在空中。在地球仪悬浮于空中后可缓慢转动地球仪使它转动方向与实际自转方向一致。

实验分析:与当代磁悬浮列车原理相同,地球仪自身重力与永磁体产生的磁力想抵消。实验三:辉光球

实验目的:观看辉光放电 实验仪器:辉光球

实验原理:辉光球”是低压气体在高频强电场中的辉光放电现象。球内充有低压气体(或叫稀薄的惰性气体如氩气等),玻璃球中央有一个黑色球状电极,球的底部有一块震荡电路板,通电后震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加在电极上,由于球内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而光芒四射,产生神秘色彩。由于电极上电压很高,故所发生的光是一些辐射状的辉光,在黑暗中非常好看。

辉光球工作时,在球中央的电极周围形成一个类似于点电荷的场。当用手(人与大地相连)触及球时,人体即为另一电极,球周围的电场、电势分布不再均匀对称,气体在两极间电场中电离、复合,辉光在手指的周围处变得更为明亮,产生的弧线顺着手的触摸移动而游动扭曲。

实验分析:球心中心电极电势高于其他地方,球内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故产生辐射状辉光,当用手接触球面时,电场分布不再均匀,气体在两极间电场中电离、复合,辉光在手指的周围处变得更明亮。

通过一学期的物理演示实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做实验,否则将会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或观察不到想要观察的实验现象,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观认识到物理及物理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我形成物理概念,并进一步理解物理现象。对学科建议

1.更多的开展演示实验项目 2.更多的时间交给同学

3.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依据设计实验,参考已有实验仪器并给出改进

4.多开展互动讨论,老师应该积极启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参观实验一大型水利枢纽仿真模型演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