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2021年《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编辑:明月清风 识别码:10-360992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9 14:11: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1年《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2021年《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童年时代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仔细的翻阅了教师用书,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问题有:①质疑课题,“父亲”

“树林”“鸟”三个词并列,让你想到了什么?②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内容。③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热爱?④课文插图,图上有什么人?图上有什么?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在看什么?画面上有鸟吗?你有什么感受?以上几个问题主要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孩子们一般都能够回答出以上问题,但是对于读后的感受,学生自己的理解很少,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甚至是没有感受,我想我应该再教一教学生如何去感受。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课文第一句话“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你重读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读?板书在黑板上,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写,之后的课文内容教学,学生需要随时回到这一句话上。

接着(1)自由朗读课文3-9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望”的语句。找到以后,学生齐读思考①树林里很安静,什么也看不清,父亲是怎么知道树林里没有鸟的?②你能尝试做做这些动作吗?体会父亲的心情。

第三自然段提的问题:①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幽深”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此的感受?提出问题之后,一部分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说出“幽深”的大意。但是感受却很少,在学生没有感受的情况下,我应该再让学生读,仔细的读,分小组读,男女互读等等。另外,这里应该再加入一个仿写,多个修饰语连用,体会词语表达的丰富性。因为我本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忽略了给学生将生活中的美呈现在课堂的机会。

第六自然段的教学,我主要是想通过两个词语“凝神静气”和“像树一般兀立”从父亲的神态、动作来体会父亲观察细致而专注,通过学生做动作,读句子,孩子们能够体会出父亲观察的认真,仔细。

第八自然段“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观察非常仔细,也说明他喜爱、了解树林和鸟,能从几片叶子动就能判断出有鸟儿。)那父亲在望鸟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呢?找一找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找到之后把“我”的表现与父亲的表现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觉?对于学生说自己的感觉,真的是很恼火,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感觉,我也是非常苦恼,前后我去查找一下,如何教学此类问题。

接着读15-19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从父亲的对话中,你对鸟儿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什么感受?

另外,在14、15、16自然段,有一个语文知识。幸好提前备了课,不然就错过了。

第20自然段,朗读思考①父亲的这种喜爱中还包含着什么感情?②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③为什么这时小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呢?

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我先让学生说说猎人的特点,说了之后再假设父亲做猎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提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再说说“我”感到高兴的原因。

课文上完以后,我没有总结,应该让学生思考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升华主题,让学生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热爱大自然。另外,课后习题也没有讲,在讲课后第一题时,先让学生提取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加深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感受父亲的形象,提升阅读能力。课后第二题,加点部分让学生先说感受,再仿写几个句子,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生动的语言。

常常反思,我这堂课上得生硬,把我备课的问题一板一眼的提出来,没有语文味道,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美。过渡语没有仔细设计,问题设计不连贯。但是值得表扬的是,我仔仔细细的备课,学到了很多东西。列如围绕中心句教学,句段抓关键词,多读重点语语句,自然段的问题设计怎么连贯等等。要提前备好课,多学习。

第二篇:【教学反思参考】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反思参考1)父亲、树林和鸟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我以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感受,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形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域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的父亲。”“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那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和“凝神静气”。“我”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而在最后“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也由衷的地感到高兴?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是第一层意思,我心情的沉重是因为小鸟在黎明飞翔时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而对于我又由衷的高兴却无法理解,在讲这部分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害小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

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第三篇:《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在教学中,首先,我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次,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习。再次,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用各种不同方式表扬、鼓励学生。比如,用眼神、动作、激励性的语言等。

在教学生朗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例如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新课标精神,把准课文中的布疑点,巧妙地运用自主质疑,解疑的探索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突破点,找出重点词句,随之相机指导朗读,诱发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在语言环境中体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能合理应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

为了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接着读课文领悟情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然后逐句研读品味,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解“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个主题的关键处。我抓住文章的父亲又对我说的话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但是我在教学生字词时,指导不够到位,一些难写的字学生很难记住,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学生字,多花点时间,重视多指导学生记字的方法。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我在教学生朗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例如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新课标精神,把准课文中的布疑点,巧妙地运用自主质疑,解疑的探索

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突破点,找出重点词句,随之相机指导朗读,诱发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在语言环境中体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能合理应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我在教学生朗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例如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新课标精神,把准课文中的布疑点,巧妙地运用自主质疑,解疑的探索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突破点,找出重点词句,随之相机指导朗读,诱发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在语言环境中体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能合理应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用“舒畅”“快活’造句。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内容分为两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讲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第二部分(从“童年时“到结束)具体讲父亲怎样喜爱树林和鸟,教学反思《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我以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感受,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形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域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的父亲。”“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那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和“凝神静气”。“我”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而在最后“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也由衷的地感到高兴?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是第一层意思,我心情的沉重是因为小鸟在黎明飞翔时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而对于我又由衷的高兴却无法理解,在讲这部分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害小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不足之处:

1、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发言不大积极。

2、朗读的太少。

以读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本课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父子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分角色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从“我知道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父亲喃喃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等语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5

本文通过童年时代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仔细的翻阅了教师用书,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问题有:①质疑课题,“父亲”

“树林”“鸟”三个词并列,让你想到了什么?②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内容。③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热爱?④课文插图,图上有什么人?图上有什么?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在看什么?画面上有鸟吗?你有什么感受?以上几个问题主要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孩子们一般都能够回答出以上问题,但是对于读后的感受,学生自己的理解很少,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甚至是没有感受,我想我应该再教一教学生如何去感受。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课文第一句话“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你重读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读?板书在黑板上,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写,之后的课文内容教学,学生需要随时回到这一句话上。

接着(1)自由朗读课文3-9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望”的语句。找到以后,学生齐读思考①树林里很安静,什么也看不清,父亲是怎么知道树林里没有鸟的'?②你能尝试做做这些动作吗?体会父亲的心情。

第三自然段提的问题:①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幽深”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此的感受?提出问题之后,一部分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说出“幽深”的大意。但是感受却很少,在学生没有感受的情况下,我应该再让学生读,仔细的读,分小组读,男女互读等等。另外,这里应该再加入一个仿写,多个修饰语连用,体会词语表达的丰富性。因为我本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忽略了给学生将生活中的美呈现在课堂的机会。

第六自然段的教学,我主要是想通过两个词语“凝神静气”和“像树一般兀立”从父亲的神态、动作来体会父亲观察细致而专注,通过学生做动作,读句子,孩子们能够体会出父亲观察的认真,仔细。

第八自然段“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观察非常仔细,也说明他喜爱、了解树林和鸟,能从几片叶子动就能判断出有鸟儿。)那父亲在望鸟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呢?找一找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找到之后把“我”的表现与父亲的表现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觉?对于学生说自己的感觉,真的是很恼火,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感觉,我也是非常苦恼,前后我去查找一下,如何教学此类问题。

接着读15-19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从父亲的对话中,你对鸟儿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什么感受?

另外,在14、15、16自然段,有一个语文知识。幸好提前备了课,不然就错过了。

第20自然段,朗读思考①父亲的这种喜爱中还包含着什么感情?②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③为什么这时小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呢?

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我先让学生说说猎人的特点,说了之后再假设父亲做猎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提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再说说“我”感到高兴的原因。

课文上完以后,我没有总结,应该让学生思考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升华主题,让学生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热爱大自然。另外,课后习题也没有讲,在讲课后第一题时,先让学生提取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加深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感受父亲的形象,提升阅读能力。课后第二题,加点部分让学生先说感受,再仿写几个句子,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生动的语言。

常常反思,我这堂课上得生硬,把我备课的问题一板一眼的提出来,没有语文味道,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美。过渡语没有仔细设计,问题设计不连贯。但是值得表扬的是,我仔仔细细的备课,学到了很多东西。列如围绕中心句教学,句段抓关键词,多读重点语语句,自然段的问题设计怎么连贯等等。要提前备好课,多学习。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6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人与自然的融洽,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

课文中有一些关键词,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如第六自然段中“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紧紧抓住“茫然”这个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这个句子中“茫然”意思是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我提问:“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第一:“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第二:父亲“望了望”“闻了又闻”就知道林子里有很多鸟,我茫然。第三:父亲说话是“喃喃”,我茫然。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

2、续写故事,提升情感。

学完全文,学生已经知晓父亲知鸟,更爱鸟。此时我采取续写故事,提升学生的爱鸟情感。我播放音频:《我是一只小小鸟》,然后播放视频: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被击中落地。受惊的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故事,此时学生的情感需要流露,我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故事,并写下来。这样的处理,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自主学习生字。

本课生字共有13个,在前面几个单元我已经教会了学生很多识字方法,因此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识字,“看谁是识字王”的竞争方式。学生纷纷说出识字方法,争当“识字王”,出现很多识字方法。如加一加“雨+务=雾”;减一减“潮-三点水=朝”;猜谜语“千里(重)”“月亮旁边(膀)”;形近字:“猎、借、错”等,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好。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这一句和有关鸟味的这一句,学生因为缺少生活经验,在感悟上不是很到位。对于鸟味,我让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买菜时,经过卖鸡地方时你会闻到的味是什么样的,鸟味和这种味是差不多的,帮助学生搭起生活与文本的桥梁。但是关于前一句,虽然也作了引导,但是总觉得学生没有学好。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本课我和父亲的对话,充分体现了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爱护,因此在教学时,要多多进行分角色对话练习,感悟父亲话中蕴含的情感。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7

第二单元和第七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写自然美的,写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秋天的雨》与《大自然的声音》在篇章结构和段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听听,秋的声音》与《大自然的声音》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表达的诗意主题却是一致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与《带刺的朋友》在写作心理上,也是一致的。

教材一个单元接着一个单元,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审美疲劳”,如果教师一直按部就班地以同一个节奏开展教学活动,时间久了,学生的创造性、灵性也会因此而逐渐消失掉。教材是拿来用的,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得到长足发展,让学生的言语生命更加的润泽,充满创造的活力,创造性使用教材,只要逻辑清晰,目标科学而明确,教师还是应该鼓起勇气,去积极地实践。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题目就已经揭示了主题——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对话,简单的语言,却氤氲着令人心动的情感美——这种情感,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自然的敬畏,自然给予人的美好馈赠。但这种情感美的传达,又不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本身来完成的;表现出情感美的,是语言文字,是细腻生动的语言文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还有父亲深情地介绍树林里的鸟的句子,都将读者带进了故事中,和“我”一起疑惑,和“父亲”一起发现、懂得和享受。

我是早自习才告诉学生今天要上这篇课文的,小朋友们在早自习自由读了这篇文章,课上我们又齐读了三次,文章中有许多难读的生字词,学生们初次接触难度不小。在第一节课上,我花了二十分钟带领学生们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组词、积累四字词语。课文中的生字组词对学生来说小菜一碟,但是个别词语意思的理解却有难度,如“幽深、兀立、惊愕、凝神静气”等。

教学环节:梳理主要内容

每当我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比较茫然,这节课上,小涵飞快地举手说:讲了父亲和鸟。小宇说:讲了父亲和我去看鸟。小宣说:黎明时候,父亲和我去树林里看鸟的故事。其他同学默不作声。后来告诉他们要讲清主要内容,就要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大家才有所头绪。

重难点解析: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父亲”很喜欢鸟?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很了解鸟?

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许多相关句子,句子是找出来了,但对于句子里的含义有些却不明了。如:“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文中少有对树林和鸟的正面描写,都是通过父亲的一举一动来“暗示”的,这就更需要学生深入语言文字身处去探寻了。而这,正是此文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学生对于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还是不太熟练,问大家为什么这么说的时候,部分学生不知道要回到上文找答案,只是当我把问题分解了一步步问的时候才得出答案。但知道了这个层面,对于“父亲此时也是最快活”的原因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在文章的结尾:“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学生也能脱口而出时因为父亲了解鸟,爱护鸟的原因。

课文的课后题第三题,说说加点词的理解,这道题目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大部分学生说不出来其中的感受和原因。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却是很明白的,因此理解起来不算难,只是语言的组织能力相对较弱。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8

《父亲、树林和鸟》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主体部分由“我”和父亲的对话组成,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也应对了第七单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含义,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积累句子。

一、整体教学设计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整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开课导入时,我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几幅人和小动物在一起的图片,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初读课文,除了自学生字的任务,还给孩子设置了“课文中都有谁,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的问题,让孩子梳理文中的主要内容;生字的学习依旧按照我班一直采用的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再次读文,孩子们需要在文中画出“你认为体现父亲爱鸟、懂鸟的语句”,并和自己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最后指名班级分享;当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亲的爱鸟和懂鸟之情后,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来了,孩子们需默读课文,并独立思考并辨析课后的5个对父亲的判断题,个人充分思考之后,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二、比较成功的做法

综合最后的课堂效果,我认为本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做法有:

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感情。本篇课文,虽没有明说父亲的爱鸟之情,却处处流露着父亲对鸟的了解与爱护。如果只是在读课文之后大方向设置问题“父亲爱鸟吗,为什么?”,孩子难免会“手足无措”。抓关键语句,本身就是课标要求的孩子应掌握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无论什么课文,这种方法都是直接有效的,而且应长期贯彻在课堂上,成为孩子自觉掌握并使用的阅读方法。本节课,孩子们就理解的非常好,甚至在交流环节,孩子们不仅仅原搬照读课文语句,还会加上自己的看法,如有同学提到“父亲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句话可以体现父亲非常爱鸟懂鸟,因为他的动作非常认真仔细,一遍一遍的,好像生怕错过了鸟。诸如此类的优秀发言还有很多。

2.以“辩论”的形式交流观点。课后的5个判断题,需要孩子自己根据课文给出自己对父亲的判断。我预设前面4个问题,大家会挺一致,到了第五个“父亲曾经是个猎人”,同学们一定会有分歧。我便设置辩论的环节: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一致,但是理由不一致,就站起来补充;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不一致,大声说出来“我反对”,并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过程中,我只点名每个问题的第一个发言同学,剩下的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起立发表观点。这个特别的“辩论”不仅让课堂异彩纷呈,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怎么没有可能是猎人?这说了是曾经,也就是以前当过,现在可能不当了。所以我认为父亲曾经就是个猎人。”一个小男孩抓住了“曾经”这个词。“不,我反对,开头就说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那也就说他一生都不可能是猎人了。”另一个男生立刻说到。这是本节课令我最欣喜的地方。

3.“递进式”的课堂结构。本节课我的设计是遵循这样的思路进行的:导入初读——梳理故事情节——感受父亲与鸟——辨析有关父亲的信息。前一个环节都是完成后一个目标的前提,环环相扣,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因此课堂效果也较好。

三、不足之处

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尽善尽美的,我认为,本课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本课的另一教学目标“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积累句子”并没有得到课堂上的落实。

本课的课堂时间都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上下功夫,至于在感受本课类似于“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语言上时,没有时间安排在课堂上,而是当做课后题单独分析,然后草草布置成课下积累作业,让学生摘抄。本来孩子们就刚经过前两个单元“习作练习”密集练笔,为什么不给孩子预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这样的语言呢?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用“舒畅”“快活’造句。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多读多想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我以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感受,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形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域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二、抓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亲。”“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那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和“凝神静气”。“我”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而在最后“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也由衷的地感到高兴?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是第一层意思,我心情的沉重是因为小鸟在黎明飞翔时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而对于我又由衷的高兴却无法理解,在讲这部分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

害小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三、借助课件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抓住文章的父亲又对我说的话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课堂效果比较好。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不足之处:

1.但是我在教学生字词时,指导不够到位,一些难写的字学生很难记住,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学生字,多花点时间,重视多指导学生记字的方法。

2.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发言不大积极。

3.朗读的太少。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10

本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阅读它,仿佛自己也会回归到一个孩子。更喜欢的是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课文,享受童思的飞扬,童言的奇妙。今天,教学《父亲、树林和鸟》,随着文本,我们来到了一个雾蒙蒙的树林。很安静。有“我”,有“父亲”。

“我”看不见一只鸟飞也听不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有不少鸟。“神”的是父亲刚说鸟要唱歌了,果真就听到了鸟的歌唱。父亲还说鸟有鸟味,父亲还知道鸟最快活的时候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在“我”的眼里父亲真是鸟的专家,鸟的知音,鸟的爱好者。

阅读这样的文本,犹如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每一个字符中流淌的是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相融的片片情愫。

之前听过别的老师说这是一片难上的课文,有些高年级课文的味道,作为三年级的孩子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引领大家反复诵读,用心体味。我并不在于挖掘的意蕴有多深,而在于情感的流露有多真。

在听完课文录音后,我板书了“父亲鸟”,要求中间加一个词语。

孩子们说出了“父亲爱鸟。”“父亲喜欢鸟”。“父亲关心鸟。”点着头,表示着我的满意。这时,骆思佳举起了小手,“我觉得可以加了解,父亲了解鸟。”

“了解!真是一个好词!”。于是,我们牵着“爱”的情脉,踏上“喜欢”的林荫,去寻找一份“关心”,一份“了解”。

孩子们的世界就是多姿多彩,一经打开心窗,清新的小花便会探出头来,惹你喜爱不已。如下面一段文字的品读: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在观察叶子的动静中就知道林中有鸟儿,说明他很关心鸟。”“我从话音很轻,看出父亲非常非常爱鸟。如果大声会吵着了鸟儿。”“我从生怕惊动了鸟儿,看出父亲很了解鸟。因为现在是雾蒙蒙的清晨,也许小鸟还在睡觉呢。”

“父亲那么的爱鸟,又是那么的了解鸟,父亲一定知道此刻的鸟儿正在做什么。你们能猜想一下吗?”“也许鸟妈妈鸟爸爸刚刚醒过来,正伸着懒腰呢。”“也许鸟宝宝还在甜甜的睡梦中,与花蝴蝶嬉戏,呵呵……”“也许刚起床的鸟儿正在梳理着蓬松的羽毛。”“也许……”

“哦,为了不打搅鸟儿的梦,为了不惊扰鸟儿的安闲,所以父亲的话音这么的轻轻。来,谁会读好父亲的话?”无需多讲,朗读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很轻柔很投入很动情。在品闻“鸟味”时,有孩子说:“鸟味是树上飘下的一根羽毛,还带着淡淡的体温。”“鸟味是晨雾中飘来的一股暖流,只有父亲一样的鸟的知音才会闻得到。”在感悟“快活”时,有孩子说:“鸟儿唱歌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那么父亲是鸟的朋友。朋友才会快乐着朋友的快乐。”在研究“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时,有孩子说:“如果父亲是猎人的话,那么他一天就会打中许许多多的鸟儿。”“我真高兴是因为父亲那么的爱着鸟了解鸟。”“我真高兴,传达的是这个小男孩也是那么的爱鸟。”……

“是呀,我们相信‘我’不仅仅是一个爱鸟者,还将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一位鸟的知音,鸟的朋友。”

课快结束了,孩子们纷纷表达着心中的想法。“星期天,我要和小伙伴们到树林里听小鸟唱歌。”“我要买一些鸟的书来看,来了解鸟的习性。”“树林没有了鸟儿,天空没有了鸟儿,这个世界不再美丽了。”“我们可以成立红领巾护卫队,解救受伤的小鸟……”

孩子们的话语是稚气的纯真的,祝愿他们能把课堂中升腾出的一份份美丽情愫积淀起来,然后饱蘸心灵的笔墨,将生命里的“爱”字书写得越来越醒目。

第四篇:《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9篇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1

《父亲、树林和鸟》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主体部分由“我”和父亲的对话组成,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也应对了第七单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含义,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积累句子。

一、整体教学设计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整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开课导入时,我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几幅人和小动物在一起的图片,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初读课文,除了自学生字的任务,还给孩子设置了“课文中都有谁,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的问题,让孩子梳理文中的主要内容;生字的学习依旧按照我班一直采用的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再次读文,孩子们需要在文中画出“你认为体现父亲爱鸟、懂鸟的语句”,并和自己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最后指名班级分享;当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亲的爱鸟和懂鸟之情后,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来了,孩子们需默读课文,并独立思考并辨析课后的5个对父亲的判断题,个人充分思考之后,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二、比较成功的做法

综合最后的课堂效果,我认为本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做法有:

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感情。本篇课文,虽没有明说父亲的爱鸟之情,却处处流露着父亲对鸟的了解与爱护。如果只是在读课文之后大方向设置问题“父亲爱鸟吗,为什么?”,孩子难免会“手足无措”。抓关键语句,本身就是课标要求的孩子应掌握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无论什么课文,这种方法都是直接有效的,而且应长期贯彻在课堂上,成为孩子自觉掌握并使用的阅读方法。本节课,孩子们就理解的非常好,甚至在交流环节,孩子们不仅仅原搬照读课文语句,还会加上自己的看法,如有同学提到“父亲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句话可以体现父亲非常爱鸟懂鸟,因为他的动作非常认真仔细,一遍一遍的,好像生怕错过了鸟。诸如此类的优秀发言还有很多。

2.以“辩论”的形式交流观点。课后的5个判断题,需要孩子自己根据课文给出自己对父亲的判断。我预设前面4个问题,大家会挺一致,到了第五个“父亲曾经是个猎人”,同学们一定会有分歧。我便设置辩论的环节: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一致,但是理由不一致,就站起来补充;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不一致,大声说出来“我反对”,并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过程中,我只点名每个问题的第一个发言同学,剩下的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起立发表观点。这个特别的“辩论”不仅让课堂异彩纷呈,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怎么没有可能是猎人?这说了是曾经,也就是以前当过,现在可能不当了。所以我认为父亲曾经就是个猎人。”一个小男孩抓住了“曾经”这个词。“不,我反对,开头就说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那也就说他一生都不可能是猎人了。”另一个男生立刻说到。这是本节课令我最欣喜的地方。

3.“递进式”的课堂结构。本节课我的设计是遵循这样的思路进行的:导入初读——梳理故事情节——感受父亲与鸟——辨析有关父亲的信息。前一个环节都是完成后一个目标的前提,环环相扣,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因此课堂效果也较好。

三、不足之处

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尽善尽美的,我认为,本课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本课的另一教学目标“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积累句子”并没有得到课堂上的落实。

本课的课堂时间都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上下功夫,至于在感受本课类似于“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语言上时,没有时间安排在课堂上,而是当做课后题单独分析,然后草草布置成课下积累作业,让学生摘抄。本来孩子们就刚经过前两个单元“习作练习”密集练笔,为什么不给孩子预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这样的语言呢?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我在教学生朗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例如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新课标精神,把准课文中的布疑点,巧妙地运用自主质疑,解疑的探索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突破点,找出重点词句,随之相机指导朗读,诱发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在语言环境中体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能合理应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用“舒畅”“快活’造句。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内容分为两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讲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第二部分(从“童年时“到结束)具体讲父亲怎样喜爱树林和鸟,教学反思《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我以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感受,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形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域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的父亲。”“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那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和“凝神静气”。“我”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而在最后“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也由衷的地感到高兴?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是第一层意思,我心情的沉重是因为小鸟在黎明飞翔时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而对于我又由衷的高兴却无法理解,在讲这部分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害小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不足之处:

1、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发言不大积极。

2、朗读的太少。

以读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本课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父子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分角色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从“我知道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父亲喃喃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等语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在教学中,首先,我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次,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习。再次,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用各种不同方式表扬、鼓励学生。比如,用眼神、动作、激励性的语言等。

在教学生朗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例如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新课标精神,把准课文中的布疑点,巧妙地运用自主质疑,解疑的探索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突破点,找出重点词句,随之相机指导朗读,诱发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在语言环境中体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能合理应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

为了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接着读课文领悟情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然后逐句研读品味,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解“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个主题的关键处。我抓住文章的父亲又对我说的话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但是我在教学生字词时,指导不够到位,一些难写的字学生很难记住,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学生字,多花点时间,重视多指导学生记字的方法。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5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人与自然的融洽,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

课文中有一些关键词,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如第六自然段中“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紧紧抓住“茫然”这个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这个句子中“茫然”意思是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我提问:“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第一:“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第二:父亲“望了望”“闻了又闻”就知道林子里有很多鸟,我茫然。第三:父亲说话是“喃喃”,我茫然。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

2、续写故事,提升情感。

学完全文,学生已经知晓父亲知鸟,更爱鸟。此时我采取续写故事,提升学生的爱鸟情感。我播放音频:《我是一只小小鸟》,然后播放视频: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被击中落地。受惊的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故事,此时学生的情感需要流露,我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故事,并写下来。这样的处理,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自主学习生字。

本课生字共有13个,在前面几个单元我已经教会了学生很多识字方法,因此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识字,“看谁是识字王”的竞争方式。学生纷纷说出识字方法,争当“识字王”,出现很多识字方法。如加一加“雨+务=雾”;减一减“潮-三点水=朝”;猜谜语“千里(重)”“月亮旁边(膀)”;形近字:“猎、借、错”等,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好。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这一句和有关鸟味的这一句,学生因为缺少生活经验,在感悟上不是很到位。对于鸟味,我让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买菜时,经过卖鸡地方时你会闻到的味是什么样的,鸟味和这种味是差不多的,帮助学生搭起生活与文本的桥梁。但是关于前一句,虽然也作了引导,但是总觉得学生没有学好。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本课我和父亲的对话,充分体现了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爱护,因此在教学时,要多多进行分角色对话练习,感悟父亲话中蕴含的情感。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用“舒畅”“快活’造句。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多读多想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我以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感受,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形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域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二、抓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亲。”“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那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和“凝神静气”。“我”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而在最后“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也由衷的地感到高兴?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是第一层意思,我心情的沉重是因为小鸟在黎明飞翔时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而对于我又由衷的高兴却无法理解,在讲这部分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

害小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三、借助课件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抓住文章的父亲又对我说的话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课堂效果比较好。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不足之处:

1.但是我在教学生字词时,指导不够到位,一些难写的字学生很难记住,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学生字,多花点时间,重视多指导学生记字的方法。

2.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发言不大积极。

3.朗读的太少。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7

本文通过童年时代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仔细的翻阅了教师用书,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问题有:①质疑课题,“父亲”

“树林”“鸟”三个词并列,让你想到了什么?②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内容。③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热爱?④课文插图,图上有什么人?图上有什么?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在看什么?画面上有鸟吗?你有什么感受?以上几个问题主要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孩子们一般都能够回答出以上问题,但是对于读后的感受,学生自己的理解很少,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甚至是没有感受,我想我应该再教一教学生如何去感受。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课文第一句话“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你重读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读?板书在黑板上,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写,之后的课文内容教学,学生需要随时回到这一句话上。

接着(1)自由朗读课文3-9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望”的语句。找到以后,学生齐读思考①树林里很安静,什么也看不清,父亲是怎么知道树林里没有鸟的?②你能尝试做做这些动作吗?体会父亲的心情。

第三自然段提的问题:①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幽深”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此的感受?提出问题之后,一部分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说出“幽深”的大意。但是感受却很少,在学生没有感受的情况下,我应该再让学生读,仔细的读,分小组读,男女互读等等。另外,这里应该再加入一个仿写,多个修饰语连用,体会词语表达的丰富性。因为我本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忽略了给学生将生活中的美呈现在课堂的机会。

第六自然段的教学,我主要是想通过两个词语“凝神静气”和“像树一般兀立”从父亲的神态、动作来体会父亲观察细致而专注,通过学生做动作,读句子,孩子们能够体会出父亲观察的认真,仔细。

第八自然段“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观察非常仔细,也说明他喜爱、了解树林和鸟,能从几片叶子动就能判断出有鸟儿。)那父亲在望鸟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呢?找一找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找到之后把“我”的表现与父亲的表现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觉?对于学生说自己的感觉,真的是很恼火,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感觉,我也是非常苦恼,前后我去查找一下,如何教学此类问题。

接着读15-19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从父亲的对话中,你对鸟儿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什么感受?

另外,在14、15、16自然段,有一个语文知识。幸好提前备了课,不然就错过了。

第20自然段,朗读思考①父亲的这种喜爱中还包含着什么感情?②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③为什么这时小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呢?

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我先让学生说说猎人的特点,说了之后再假设父亲做猎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提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再说说“我”感到高兴的原因。

课文上完以后,我没有总结,应该让学生思考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升华主题,让学生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热爱大自然。另外,课后习题也没有讲,在讲课后第一题时,先让学生提取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加深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感受父亲的形象,提升阅读能力。课后第二题,加点部分让学生先说感受,再仿写几个句子,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生动的语言。

常常反思,我这堂课上得生硬,把我备课的问题一板一眼的提出来,没有语文味道,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美。过渡语没有仔细设计,问题设计不连贯。但是值得表扬的是,我仔仔细细的备课,学到了很多东西。列如围绕中心句教学,句段抓关键词,多读重点语语句,自然段的问题设计怎么连贯等等。要提前备好课,多学习。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8

本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阅读它,仿佛自己也会回归到一个孩子。更喜欢的是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课文,享受童思的飞扬,童言的奇妙。今天,教学《父亲、树林和鸟》,随着文本,我们来到了一个雾蒙蒙的树林。很安静。有“我”,有“父亲”。

“我”看不见一只鸟飞也听不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有不少鸟。“神”的是父亲刚说鸟要唱歌了,果真就听到了鸟的歌唱。父亲还说鸟有鸟味,父亲还知道鸟最快活的时候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在“我”的眼里父亲真是鸟的专家,鸟的知音,鸟的爱好者。

阅读这样的文本,犹如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每一个字符中流淌的是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相融的片片情愫。

之前听过别的老师说这是一片难上的课文,有些高年级课文的味道,作为三年级的孩子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引领大家反复诵读,用心体味。我并不在于挖掘的意蕴有多深,而在于情感的流露有多真。

在听完课文录音后,我板书了“父亲鸟”,要求中间加一个词语。

孩子们说出了“父亲爱鸟。”“父亲喜欢鸟”。“父亲关心鸟。”点着头,表示着我的满意。这时,骆思佳举起了小手,“我觉得可以加了解,父亲了解鸟。”

“了解!真是一个好词!”。于是,我们牵着“爱”的情脉,踏上“喜欢”的林荫,去寻找一份“关心”,一份“了解”。

孩子们的世界就是多姿多彩,一经打开心窗,清新的小花便会探出头来,惹你喜爱不已。如下面一段文字的品读: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在观察叶子的动静中就知道林中有鸟儿,说明他很关心鸟。”“我从话音很轻,看出父亲非常非常爱鸟。如果大声会吵着了鸟儿。”“我从生怕惊动了鸟儿,看出父亲很了解鸟。因为现在是雾蒙蒙的清晨,也许小鸟还在睡觉呢。”

“父亲那么的爱鸟,又是那么的了解鸟,父亲一定知道此刻的鸟儿正在做什么。你们能猜想一下吗?”“也许鸟妈妈鸟爸爸刚刚醒过来,正伸着懒腰呢。”“也许鸟宝宝还在甜甜的睡梦中,与花蝴蝶嬉戏,呵呵……”“也许刚起床的鸟儿正在梳理着蓬松的羽毛。”“也许……”

“哦,为了不打搅鸟儿的梦,为了不惊扰鸟儿的安闲,所以父亲的话音这么的轻轻。来,谁会读好父亲的话?”无需多讲,朗读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很轻柔很投入很动情。在品闻“鸟味”时,有孩子说:“鸟味是树上飘下的一根羽毛,还带着淡淡的体温。”“鸟味是晨雾中飘来的一股暖流,只有父亲一样的鸟的知音才会闻得到。”在感悟“快活”时,有孩子说:“鸟儿唱歌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那么父亲是鸟的朋友。朋友才会快乐着朋友的快乐。”在研究“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时,有孩子说:“如果父亲是猎人的话,那么他一天就会打中许许多多的鸟儿。”“我真高兴是因为父亲那么的爱着鸟了解鸟。”“我真高兴,传达的是这个小男孩也是那么的爱鸟。”……

“是呀,我们相信‘我’不仅仅是一个爱鸟者,还将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一位鸟的知音,鸟的朋友。”

课快结束了,孩子们纷纷表达着心中的想法。“星期天,我要和小伙伴们到树林里听小鸟唱歌。”“我要买一些鸟的书来看,来了解鸟的习性。”“树林没有了鸟儿,天空没有了鸟儿,这个世界不再美丽了。”“我们可以成立红领巾护卫队,解救受伤的小鸟……”

孩子们的话语是稚气的纯真的,祝愿他们能把课堂中升腾出的一份份美丽情愫积淀起来,然后饱蘸心灵的笔墨,将生命里的“爱”字书写得越来越醒目。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9

第二单元和第七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写自然美的,写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秋天的雨》与《大自然的声音》在篇章结构和段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听听,秋的声音》与《大自然的声音》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表达的诗意主题却是一致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与《带刺的朋友》在写作心理上,也是一致的。

教材一个单元接着一个单元,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审美疲劳”,如果教师一直按部就班地以同一个节奏开展教学活动,时间久了,学生的创造性、灵性也会因此而逐渐消失掉。教材是拿来用的,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得到长足发展,让学生的言语生命更加的润泽,充满创造的活力,创造性使用教材,只要逻辑清晰,目标科学而明确,教师还是应该鼓起勇气,去积极地实践。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题目就已经揭示了主题——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对话,简单的语言,却氤氲着令人心动的情感美——这种情感,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自然的敬畏,自然给予人的美好馈赠。但这种情感美的传达,又不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本身来完成的;表现出情感美的,是语言文字,是细腻生动的语言文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还有父亲深情地介绍树林里的鸟的句子,都将读者带进了故事中,和“我”一起疑惑,和“父亲”一起发现、懂得和享受。

我是早自习才告诉学生今天要上这篇课文的,小朋友们在早自习自由读了这篇文章,课上我们又齐读了三次,文章中有许多难读的生字词,学生们初次接触难度不小。在第一节课上,我花了二十分钟带领学生们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组词、积累四字词语。课文中的生字组词对学生来说小菜一碟,但是个别词语意思的理解却有难度,如“幽深、兀立、惊愕、凝神静气”等。

教学环节:梳理主要内容

每当我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比较茫然,这节课上,小涵飞快地举手说:讲了父亲和鸟。小宇说:讲了父亲和我去看鸟。小宣说:黎明时候,父亲和我去树林里看鸟的故事。其他同学默不作声。后来告诉他们要讲清主要内容,就要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大家才有所头绪。

重难点解析: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父亲”很喜欢鸟?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很了解鸟?

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许多相关句子,句子是找出来了,但对于句子里的含义有些却不明了。如:“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文中少有对树林和鸟的正面描写,都是通过父亲的一举一动来“暗示”的,这就更需要学生深入语言文字身处去探寻了。而这,正是此文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学生对于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还是不太熟练,问大家为什么这么说的时候,部分学生不知道要回到上文找答案,只是当我把问题分解了一步步问的时候才得出答案。但知道了这个层面,对于“父亲此时也是最快活”的原因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在文章的结尾:“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学生也能脱口而出时因为父亲了解鸟,爱护鸟的原因。

课文的课后题第三题,说说加点词的理解,这道题目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大部分学生说不出来其中的感受和原因。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却是很明白的,因此理解起来不算难,只是语言的组织能力相对较弱。

第五篇:《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第一遍听薛法根老师的《父亲、树林和鸟》,只觉得薛老师的课上得十分扎实,设计巧妙;昨天又听了一遍,感觉大有不同。我发现,薛老师照顾到了每个学生,有一个胆小的男孩回答上了一个问题,薛老师问他:“你要不要奖励?”小男孩腼腆地说:“不要。”薛老师笑了笑,又问他了一遍,小男孩说:“要。”薛老师就继续让他说了两个点,然后笑盈盈地让全班同学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我发现,这个小男孩都没有笑,但过了几秒,他脸上露出了一丝骄傲的笑容。什么是最有效的奖励呢?我为了激励孩子们发言,试过很多种办法,比如:奖励孩子图书,奖励他们加分券,奖励他们甜甜的糖果。而听了薛法根老师这堂课,我发现多贵的物质奖励多比不过精神奖励,薛老师发自内心的精神奖励才是最贵的奖励,它让孩子获得了自信与学习的快乐。

毋庸置疑,薛法根老师的设计也十分巧妙。对于一线老师而言,语文课的第一个问题一定要处理课后题。但如何把课后题巧妙地设计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呢?薛老师做了完美的阐释。课后第三题是修饰语连用,薛老师将这一个题放入了开头。他的导入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的魅力与美感。而且,薛老师用了“逐词叠加”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了说话练习。薛老师将课后第一题和第二题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两个问题“父亲像一个猎人”“父亲像一个猎人,但不是一个猎人”,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这个问题的线索。对于三年级学生老说,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还有点儿难。薛老师给学生搭建了语言支架。之后,薛老师又让学生找到了课文的关键句。学生便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结构。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在我仿课的过程中,有生成点,也有遗憾的地方。最大的进步就是关注到了学生,我仿照薛老师仔细倾听孩子们的表达,并让其他孩子对他们报以最大程度的掌声与鼓励。三个平时不太敢发言的男生,在平时的语文课上,他们不是神情呆滞就是愁眉紧锁;而这节课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笑容。原来,最贵的奖励,就是抓住孩子们进步的一个点,对他们进行真诚地赞扬。当然,我也对薛老师的一个环节进行了改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父亲像不像一个猎人”,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们进行了辩论。小A说“从‘凝神静气’就可以看出,父亲像个猎人。因为他和猎人一样,在鸟儿飞起来前是静悄悄的。”小B反驳道:“父亲不像个猎人。父亲为什么‘凝神静气’呢?因为他在观察鸟儿,他喜爱鸟儿,生怕惊动鸟儿!”小c观察到了插图,说:“父亲不像猎人,因为插图中他戴个眼镜,看起来文绉绉的。”虽然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能不太严谨,但孩子们的思索与辩论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自己许个小小的心愿吧:愿未来的每堂课上,我都能带着反思进教室,带着更多反思出教室。

2021年《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