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与信仰对话征文(汇编)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10-916602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9 15:59: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与信仰对话征文

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征文活动

知学善学 厚积薄发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时代的生命,引领着人类向前发展,给予人类开拓进取的勇气,学习改变命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最近我读完了根据29 名采访对象口述材料汇集成的采访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它通过当年曾经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知青、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从1969 年到1975 年这七年间,总书记在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习总书记的爱读书、善读书,让人有一种直击人心的震撼。

习总书记酷爱学习,是众所周知的。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中插队知青戴明就说过:“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插队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居无书。当年到知青点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

刻苦学习也是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田间地头劳动常常一有休息时间就抓紧读书,干活一天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房东刘金莲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近平常抱着砖头厚的书,一看就是大半夜。第二天早上,我看见他两个鼻孔全部是黑的,一打听原来是煤油灯给熏得,(那阵村里还没有通电)。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学习,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上大学前《资本论》他就通读了三遍,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18本。不仅如此,而且还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也就有“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难能可贵。

他不仅爱读书,更是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通过纵向学习,横向比较,对比分析,发现规律。通过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都与他注重学习、善于读书有关。

习总书记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也正是他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这也可让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浮躁化。我们青年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我们青年学子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多几分磨练摔打、多几分从容淡定,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掌握善学习的方法,真正使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就用习总书记在202_年五四青年节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一讲话结束我的文章吧:“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第二篇:与信仰对话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直属团总支、学生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我院决定开展 “与信仰对话,为青春导航”的团日活动。

信仰,是一种精神,是一样坚信的事物,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寄托。所谓信仰,就是将自己最信任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信仰,是集体或个体的精神之魂,缺乏信仰的集体或个体就像一张置身于漫天的繁星夜空下的面孔,看繁星点点银河皎皎而迷乱头脑。信仰一旦缺席,生命即会陷入泥潭。因此与信仰对话,是生命个体或集体之所需。信仰,开启一扇心灵与智慧之门。

那么,对于青年学生的我们来说,信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1、灌输神圣信念,庄严人类生活

信仰是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人类感情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命意志的展现。信仰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标志着人类精神意识的相对稳定和理性。

2、提供终极关怀,温暖人类心灵。

以某种信仰作为心灵的支撑,人的心理才有永久的平衡感、安全感、归宿感,人的行为才能坚定踏实,人生才能体验出意义和价值。信仰不给人以可靠的知识,却能给人的人生实践提供确定性,给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所有追求提供基础,它居于人类精神整体中的最深层,指向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的、无条件的一面。

3、肯定奋斗意义,鼓舞人类创造

人们有了信仰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激发起主体实践活动的巨大热情、强化主体的意志、坚定主体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主体的潜能,实现主体的价值。

4、变换人生得失,顺导人类生活

人的心灵在信仰中是安宁的。信仰者以信仰评判世界。信仰使个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感到有所寄托、有所依归、有所期望。信仰者使信仰深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闪耀着其光彩。世俗诱惑、世俗得失在信仰者眼中的份量很轻,它们与信仰相比轻如草芥。因此信仰者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实现心理的平衡。信仰是社会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温暖、爱、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信仰的调适。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作为整个社会最敏感的部分,其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以回避的渗透与争夺。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变迁和分化现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

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价值观形成的这一机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塑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育”在个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起到独特作用提供了可能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就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领域的变化特征,有的放矢,使这一体系的科学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自觉实践。正如列宁所说过的那样,通过百折不回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尤其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他们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凝练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一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开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源泉,没有创新,高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迸发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使当代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勇于创造。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价值观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价值观理论,实施社会主导价值教育,更要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而培养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仅靠灌输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它必须落实到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和有意义的活动之中,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当中。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辨别正误,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篇:与信仰对话

与信仰对话之《光辉的旗帜》

九十年前,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她就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九十年的光辉灿烂,使我们的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光辉的旗帜》是一本告诉我们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而牺牲的战士,还有一些些古老的历史。当我看到牺牲的战士们时,我就泪流满面。

这面旗帜被中国共产党高高的举起,在旗帜的下面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从南昌城头到井岗山上,这面旗帜高高飘扬;从大渡河到雪山草原,这面旗帜任凭风雨吹打;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这面旗帜让法西斯胆寒;三大战役、攻克南京,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在祖国大地上播撒了爱的种子;孙中山总统在黑夜规划国家的未来;毛泽东主席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编织了这光辉的旗帜;邓小平爷爷把饱经风霜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民族从风雨中神奇地走过……这些革命先驱为我们铺垫了成功的道路。

九十年的风风雨雨,九十年的历尽沧桑,九十年的励精图治,九十年的灿烂辉煌。

一个东方巨人如猛狮苏醒,阔步在世纪的黎明,几千年的蕴涵和积淀吹响了战争的号角,一个响亮的名字震撼天涯:“中国共产党!”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们在风雨摇曳的时代中呐喊,在暴风骤雨般的炮火中前赴后继。瞳仁里坚定的目光透过沉沉夜雾,他们持着一颗爱党的心,高举着代表真理与光明的党旗,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不惜以血与火的代价,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染红了这面光辉的旗帜!

1998年的长江洪水、202_年的汶川大地震……一次次灾难更显现出共产党员们铮铮铁汉的本色,他们活跃在救援的 岁的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面不改色心不跳;董存瑞手拖炸药包在敌人的碉堡下拉响了导火线;丘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烈火之中纹丝不动;黄继光面对敌人喷火的机枪口,英勇的扑了上去……还有许多许多的英雄他们并不乞求名垂青史,却只希望祖国能够和平安康,这种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浓缩么?共和国的旗帜,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热血和忠心而更加鲜艳,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他们以无上的心得谱出一首感人至深的党的赞歌。

《光辉的旗帜》里也有许多令人浮想联翩的小学生的爱国故事:有井冈山小学的“红领巾导游员”每节日期间,都会为游客义务导游讲解,协助保洁员打扫卫生;有延安小学的小小宣讲团,他们利用假日向四面八方的游客宣讲党在延安时期的光辉历史……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心田。我们作为华夏大地的炎黄子孙要努力读书,给中国添上腾飞的翅膀。

党啊!您伟大的功绩将雕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我们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为党争光,为党添彩。

五月的清风,把天空刷得透蓝;灿烂的早霞,染红遥远的东方。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如林的手臂举过眉尖,少先队员的队伍因党旗的一角—红领巾的点缀,显得更加意气风发、志气高昂!是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虽然时代不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也有当今的使命,我们应该时刻准备着,做好党和国家的接班人!

第四篇:与信仰对话

与信仰对话-与青春同行

什么是信仰?人为什么有信仰。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那么什么是大学生的信仰?大学生为什么有信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今天的同学们应该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穿过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涌向理想彼岸的无论是潮涌还是浪花,都离不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遥望广阔的星空,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照耀人间的是日月而不是短暂的流星,因为片刻的辉煌不代表永恒的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是持乊以恒的力量。因为有了“信仰”人才会有力量、有了“信仰”人生才会闪耀光芒。人有了信仰活得才坦荡。人有了信仰,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有人说:医生的信仰是医治病痛、救死扶伤。有人说:运动员的信仰是超越自我,超越梦想。还有人说:农民的信仰是播下种子,收获希望。而我说,我的信仰,一个平凡地、普通地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就是:“沐浴党伟大的光芒,努力学习成为国家乊栋梁”。这不在是印在大学生工作手册上简单的文章。而是铭刻在我心中的“一种责任、一份担当和一个理想”。

青春有信仰,从此不一样。信仰助青春,人生有方向。我在大学生的岗位上,经历了六个春夏秋冬,六个寒来暑往。六年前,当我接到留校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的通知时,我的心中怀揣着一份不安和对未来大学生事业的无限向往。从那时起,我就不断的思考如何能让大学生的工作乘风破浪,扬帆起航。正是有了这种思量,我才逐步的认识到,体会到,也寻找到了什么是大学生的信仰?大学生为什么要有信仰?

什么是大学生的信仰?是一件件,一桩桩为学生们办理的小事。是每天穿梭于各个教室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是炎炎夏日里,为学生找工作而忙碌。是皑皑白雪中,行走于家访的道路上。

什么是大学生的信仰?是每一次与学生促膝长谈。是每一次对学生谆谆教导,是每一次检查学生宿舍的安全隐患,是每一次主持的团会班会。是学生军训中与学生共同出现在炎热的操场上。

什么是大学生的信仰?是认真做好每一次贫困生助学工作。是操行评语上,一字字,一句句真诚的希望。是在学生在各项比赛活动中获奖的无比自豪,是四届大学生技能大赛中的不断成长。

什么是大学生的信仰?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奉献青春和力量,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奋斗终身的期望。这就是大学生的信仰,这就是大学生简单平凡的信仰,这就是大学生光荣而伟大的信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许,我们的一生朴实无华、平凡无奇。也许,在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美好的青春岁月离我们远去。也许我们已经白发苍苍,日近夕阳。到那时,我们要问自己这一生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生中做了最对的一件事,那就是选择了阳光下最高尚的事业——大学生事业。我们得到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我们的学生遍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我们收获的是桃李遍天下,我们收获的是幸福、希望、高尚、无线荣光。

各位同事们让我们共同携手,共同坚持信仰,守望信仰、收获信仰

第五篇:与信仰对话

与信仰对话

所谓信仰,在我看来,信即是信奉,仰即是仰慕,通俗来说就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初次接触哲学,该从高中的时候算起,现在回忆起来的也都是“物质决定意识”,“量变与质变”等等基础而宏观的东西。而现在在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等的熏陶下,渐渐发现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它带给我们绝对不仅仅是那些大道理,而是大道理背后的对世界、对自身的洞察和体会,向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某个秋日的午后,在阳光懒散中,诵读那些哲人们的话语,于秋高气爽中品读,才发现那凝练的话语中所蕴含的独有的东西,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仰。与信仰对话,就是与灵魂对话,与未来对话。

信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追求,摒弃了那些会阻碍前进的因素,或者说挖掘了最初的欲求,因此,从这种意义上看,信仰是灵魂深处的呼唤和要求。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之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他说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怀疑是一种洞察,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信仰,“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一条真实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之动摇的真理,而笛卡尔是在不断通过怀疑的方法确定我思的过程,即通过否定性的方式,排除知识内容,最终剩下抽象一般的人是主体的过程,也就是确立主体性的过程,这说明信仰的确立是需要相应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方能达到灵魂的高度和深度,与之对话,就仿佛置身于明镜台前,窥探自己的内心,即灵魂。

信仰,往往与我们期许的未来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指向未来的。如孔子提倡“仁”,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而后又继续解释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的信仰,他突出强调了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具体的说就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都统一符合于周礼。这种信仰是指向未来的,是理想中的,也是现实中想要去实现的和追求的,与先哲的信仰对话,发现信仰是个奇妙的东西,它的奇妙之处在于使人对未来社会有了向往。

因此,与信仰对话,尤其是与先哲们的信仰对话,是一种享受,并在享受着得到灵魂的升华和对未来的憧憬。

与信仰对话征文(汇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