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读孟子感想
编辑:心如止水 识别码:10-983343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1 21:09: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孟子感想

读孟子感想

本学期在通识老师的带领下,我对《孟子》这本书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感想。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为了一个“活”字,我宁愿在遇到的一些事情面前低头,但自从学了孟子后,我顿时醒悟:原来最重要的是生命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光和热。

文章用“鱼”和“熊掌”作喻,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应当作出如何的选择,也含蓄地告诉我们“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理。

我们不能因为“半斗米而折腰”,也不能在金钱、权利面前失去良知,甚至做出伤天害理、背叛国家的事,更不能使用一切手段来达到“得生”、“避患”的目的。

宋朝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一次战争中,被敌人俘虏,在他关押期间,敌人的说客一次又一次向其赠送金钱、权势,说只要他肯为他们的国王效力,金银财宝、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他当时的反应,我不知是怎样的,但我知道他没有答应,从而被敌人拷打、用刑……。文天祥不屈不挠,始终没有答应或屈服。我想后人之所以如此敬仰他,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而在于他给我们留下的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吧。

革命前辈陈毅,我们也学过他的《梅岭三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暂阎罗”,表现了一个革命者死也不愿屈服,要与反动派们斗争到底的精神。

《红岩》中的叛徒甫志高,成为了叛徒的代表人物,这些叛徒们贪生怕死,变节求荣,成为历史的罪人,遭到人民的唾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我一定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坚持和学习它,做一个顶天立地、有益于人民的人!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气;勇气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暂时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变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们努力于物质遗存的碎片中,寻找和发现人类精神和智慧的交集。信仰使我们能在变化多端的时代,以淡然自若的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以游刃有余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傥抒写生命的美好;在时代的竞争中,成为坦然面对的真正英雄。《孟子》所教给我的正是一种信仰,一种生生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就告诉我们磨难是成功必经之路。《孟子》告诉我们: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美丽之处,也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向前飞跃。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经历挫折、泥泞,不通过在困难中锻炼自我,又怎么到达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有正确面对挫折,厚积薄发,才能拥抱成功,享受幸福。

读《孟子》一书,学孟子精神,就是要学习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学习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要学习孟子的正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回报社会。

阅读《孟子》我不仅仅学到了语言,启迪智慧,似乎还担当了一个重要的使命——通过我的阅读,我的血液里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无论身处何地,一定都可以诗意的栖居,无论遭到什么困难,一定都可以仰望星空!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走在生命的大河两旁,修身,正心,不怕风吹雨打、坚持信仰,使其中穿枝抚叶的行人踏着荆不觉得苦,有泪可落但没有悲凉!

学号:20*** 班级:园艺1501

姓名:杨钤

第二篇:读孟子译注后的一点感想

读孟子译注后的一点感想

10小学教育

黎泳珊

孔孟之道都主张“仁”,孟子也像孔子一样到处游学,并经常为一些君王宣扬仁政,我个人觉得还是很佩服他的耐心和志向的。但是据《史记》记载,由于当时的君王不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所以他不再过问世务,以著作的方式,阐发儒家学说,写成了《孟子》一书。这样看来,其实孟子有一腔志向,但是遇到困难了,别人不服他了,他也便就没有了那股冲劲了,显得有点消极。

为什么后世人所称道的孔孟之道在当时为什么都不太受君王青睐呢?我看完了《孟子译注》后,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孟子去到哪里,说什么都会和“仁”扯上关系。确实让我有点审美疲劳了。

在《梁魏王上》这篇译注中,梁魏王问孟子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孟子说只有仁义,何必说利。孟子还提到,倘若不顾义而看重利,那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重仁的人从来不会遗弃他的亲族,重义的人从来不会不顾他的君主。那时候,魏国衰落,求强之心比较急切,因此梁魏王一见面就问孟子获利的问题。那时候战国纷攘,根源在于“利”,所以孟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仁义”。其实,我觉得他看问题还是比较透彻的,对于当时的魏国来说,确实有必要以“仁”淡定下来。但是,一来就跟一个求强心切的君主说不必说利,显然也有点太急于宣扬他的主张,而没考虑到被劝说者的心理状态,所以,我在译注中,最终还是没看到梁魏王有明显被说服的依据。所以,启发了我,如果以后遇到比较急躁的学生,我可能不会先急着给他灌输我的主张,而是先顺应他,在深入浅出,慢慢给他讲道理,这样可能会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再者,在我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为自己的国家谋求利益或捍卫利益,而不是一味说“仁”就万事大吉。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的看,我们国家外交的最根本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不能为国家谋求到利益,没有一定的国力,是无法空口说“仁”的。

除了孟子的主张外,我也从译注中观察着他的为人。觉得他虽然满口仁义道德,但是很明显自己有点自视清高,有点自负的倾向。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夫子神色上似乎有不高兴的样子。前些日子我曾听夫子说:‘君子不埋怨上天,不责怪他人。’” 孟子说:“那时是那时,现在是现在。每五百年必定有称王天下的人兴起,其间必定有著名于世的贤人。周兴起一来已有七百多年,从年数上说已经超过了,以时势而论也该有圣贤出现了。上天大概还不想安抚治理天下,如果想安抚治理天下,当今之世除了问我还会是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从这段,看出孟子其实有点言行不一的嫌疑,那时是那时,这样的话显然是被人发现错误了,觉得面子有点过不去了才说出的话。但从中可见孟子志向远大,一心想当个圣贤,所以到处传播他的政治思想,但是无奈没多少君主赏识他,他自己的态度也有点消极了。但是消极之余似乎还是有点心有不甘,还不是彻底地消极了。所以一旦被别人揭穿,自己便有点怨天尤人的感觉。其实,老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种前后矛盾,那时是那时这样的话,真的很忌讳说出口。学生会觉得老师说话不算话,明明自己言行不一,却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是理直气壮地说道理,我认为这个说道效果微乎其微,难以服众。

综上所述,我觉得孟子“仁义”的主张很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是不能过分强调而忽略了其他对社会安定作贡献的因素。另外,孟子作为一位号称“亚圣”的圣贤,显然也存在自负的心理。

第三篇: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

篇一:读《孟子》有感

夏滕旭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篇二:读《孟子》有感

读了《孟子》中的第一篇专辨义利的文章。

孟子见了梁惠王时的说词。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这就是孟子义利之辩的最后结果。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所谓:“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皆与孟子的“惟义所在”观点合若符契,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显然,在孟子看来,仁义乃人之为人的本性,“居仁由义”的目的非为别的,只为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性。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用圣人孔子的“见利思义”来调节。

篇三:读孟子有感

马端阳

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讲了孟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我喜欢读这本书。

孟子的学习历程是这样的:孟子3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孟子很贪玩,孟家旁边有一块墓地孟子和伙伴们经常模仿出殡。孟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让儿子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迁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经常模仿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于是孟母有把家迁到学宫附近。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人在那里学习。孟子初送到学宫,还很用功,不久,孟子又开始玩耍。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课,他突然想起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于是趁老师不注意,溜了出去。母亲知道后把辛苦织的布剪断。孟子见了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于是孟子开始好好学习,最后成了一位大学者。

孟子虽然很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彻大悟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篇四:读《孟子》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孟子》的书。

小时候的孟子很贪玩儿,有一次,他逃学回家母亲问他为什么放学这么早。孟子知道瞒不过去就把事情说了一遍,孟母听了之后,把快织好的布给剪了,说这就像你一样做事情半途而废。

孟子听了之后,便发奋读书,学识果然突飞猛进,从中我明白了:做仍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在生活中不能遇到难题就不做,只要多动脑,勤思考,就会解决问题的。

篇五:读《孟子》有感

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现在,我们也要学会宽容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应该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与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与人为敌,扩充人缘 ,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篇六:读《孟子》有感

徐煊博

读了《孟子》之后,我明白人生的一些哲理,收获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感到自己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了孟子在学习与传承孔子的孺家思想时说出的、做出的一些富有哲理、真挚的语言与行动。书中一个个小故事不但给人们带来道理,同时还反映了当年诸侯之间相互争斗的黑暗官场,体现了当时人民对光明,对公正的的向往。

这本书一共有一百一十个小故事,读完后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拿 “ 反省 ” 来说吧,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 我爱人,人却不亲近我,我治理人却不能把人治理好,我就应该反省一下我的仁爱与智慧,我敬礼人,人却不回敬我,我就应该反省自己的敬意有没有问题。大凡做事不能得到对方应有的反应,就应该在自己的身上反省,等到自己的身心顺应了那天下的人,自然都归服你了 ”.结合生活实际,我对这个小故事理解是这样的:《诗经》上曾经说过: “ 常常思念行为是否合于天理,自已去追求那圆满的幸福。” 人与人相处,就像是照镜子,你对镜子笑镜子中人也对你笑。

读了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盛宴,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追寻孺家之美,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七:读《孟子》有感

这几天一直在拜读《孟子》。这本记载着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语录的书籍,仔仔细细的阅读着其中的每一个字,压抑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去参阅附带的白话翻译,殚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风采,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恍惚之中仿佛看见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娓娓道来字字真言。

颇感意外的是书中的条条道义竟然与时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这几本书原来打算在半年前就买下来,可是当时身边的一位长者对我说:“不要不务正业,你现在最需要看的书应该是《工程力学》,在你这个年龄阅读这些古书仍然属于玩物丧志。”

当时只好咽下口水离去。前些日委实经不住诱惑,碎银购下,寄于案头,呵护备至。注视着那精美排版的书籍,仿佛是深邃不止的历史海洋,透过她们,看见的是两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开、兵荒马乱却百家争鸣的火热画卷,霎那间所有的高楼大厦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栈桥、群兽,碧蓝无染的无垠苍天,童谣、民歌……谁还敢说没有“时间机器”呢?!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孟子,为中华文化开启了衔冠“亚圣”的新篇章。读之,品之,悦然明朗于心。

第四篇:读《孟子》心得

读《孟子》心得

《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 :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他的语言风格干净有力、滔滔不绝、极富雄辩。他所讲的内容多为严肃的内容,不过他生动的行文,让人读起忍俊不禁。想起个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庄暴哪里知道齐宣王喜欢音乐,他见到齐宣王后就问:“我听庄暴说大王爱好音乐,有没有呢?”齐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讲大道理,便“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还说过:国君与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他希望“仁政”统一天下,反对兼并战争。在经济上,发展“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每家要有最起码的生产资料;要“无夺农时”,要保证农民有劳动时间;要“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

儒家的思想原则是向善,而“性善”这个词也在《孟子》里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的用语是学生的综合记载,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第二次也是出于学生之口,公都子问:“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常说:孝悌、孝悌忠信、仁义忠信、仁义礼智,他认为孝悌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善的开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把对老人的尊重作为实现其理想的王道政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他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即不只是敬养一己之父母,而且还要尊重别人的父母、所有的老人、长者;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同时也慈爱别人的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下可运于掌”。还有从孟子所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以看出。

孝是孟子“仁政”主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之一。孟子对孔子孝论的提升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今天,弘扬孝与尊老传统,从而促进家庭和睦,保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他所推崇的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便直接把“仁”和“善”联系到一起。他认为善行必须出于真诚。“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我觉得孟子的这一观点对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性本善的先天品德出发,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去发现人们思想中的“善”,用富有道德意义的教育内容去感化教育对象,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之所以喜欢孟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着大丈夫精神,那种浩然之气是儒家特有的,正是因为他修炼了内心,就会觉得心安理得,于是就充满了正义的力量,做了好事,做久了内心就会觉得充实吧。

坚持自己的志向是孟子培养浩然之气的一个表现。孟子有一段著名的文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把生活上的一切挫折,都列为修养心志的方法,越立于厄境,越能锻铸自己之精神。在面对外在的诱惑时,在面对失败、身体的痛楚时,个人需要紧紧抓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原有的志向而不变,所以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和诱惑,都不能够干扰、影响自己的志向。

这有个例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在孟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片段。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孟子在面对君王时的凛然正气。他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见解,敢于批驳诸侯王的暴政和不仁不义。孟子,是个真人,敢于说真话的人。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坦诚,率真,对统治者的批判更犀利,更不留情面。我感觉,孟子有豪侠之气。他自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正是孟子更亲近庶人民众,所以,他才会最终发展为那种崇高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之前,还没有人敢“颠覆”君位“至高无上”的传统。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仰望孟子这样的先贤,也怀念鲁迅、巴金等作家学者,他们都是敢说真话,敢于直面现实的伟人!只有这样的人多了,社会才会兴旺发达啊!

读懂孟子就会发现,《孟子》一书在现在社会最有益处的就是告诉我们。人应该要有主观,一定要有原则性,不可随波逐流。应该向着正义,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屈服一步。让我们懂得,人不一定要地位尊贵,富有,但是一定要活的有尊严,尊严就是我们坚守着正义得来的。

读过《孟子》已经好久了,但他传播仁义礼智、心系万民忧乐、文章浩然之气、人格配王者之师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

第五篇:读孟子心得

读《孟子》感悟

读过《孟子》后,你可以为理想、事业而重新开始奋斗。孟子的思想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一朵浪花,一粒沙子可以隐藏一个世界,这些思想的浪花隐藏着儒家对天地万物,人情世故,人格修养通透的解读,这些理论不仅鈡对于某一个时代,而且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孟子》一书的世界中,用心灵去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意,你才能感受到孟子的思想,就是你能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孟子》一书,不仅广泛阐述了孟子在当时**朝代的政治见解、主张、礼乐的治道、音乐的今昔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政见,让我们更主面的了解孟子以及孟子思想的精髓,剖析时代的性质,培养我们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启发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挖掘我们内在的能力,决心为国家做贡献,辉煌自己的一生。

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最基础的就是要从“修身”开始。

做人重要的在于修身,修身的内容包含许多方面,而修身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学习不仅仅在学校里而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每时每刻吸纳新知识、整理新知识、归纳自身思想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贯穿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做一个学习型的人才,就是终身学习。可是学习通过实践,将所学习的知识、理论加以验证,才能使学到的东西与自身相融合,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随着我们“学习”内容的深入、复杂,对实践所学习内容的环境、舞台的要求就越高,而得到这种实践的机会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孟子提到修身与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关系。因此,当时机到来的时候,有所准备的人会抓住它,完成“学而时习之”这个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会给人带来无比的快乐。

孟子説;“养心莫善于寡欲。”何为心?即灵魂。在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的今天,一切向“钱”看的浪潮,已经把每一人卷了进来,凡事均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甚至以此衡量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欲望如野草般疯长,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我们似乎成了只知道追求金钱,享受物欲的行尸走肉。面对这种可怕的情况,现在是该寻找灵魂的时候了。“养心莫善于寡欲”只要欲望少一些,快乐也就会多一些,健康就会长一些,正所谓知足常乐。如何“寡欲”?当保持赤子之心,保持人的本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不仅仅如此,还要养成一身浩然正气,做精神的强者,做真正的大男子汉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每个人行走于天地间,忍受不了的是孤独寂寞。但是现代人,尽管网络可以将全世界相连,可是人类心灵的距离,却隔着整个宇宙,似乎越来越远,有多少人感叹世间人情冷漠,依然故我地沉迷于虚幻世界。怎样将人心缩短,孟子早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答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想让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人间真情永存,关键是人人要先付出一点爱。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 主张自由发展, 因势利导。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 施以自发的教育, 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是孟子的名言。说的是穷困的时候努力让自己变得完美,显达的时候让天下人一起变得完美,这就是读书人的理想。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我,修身养性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要提升我自己的志向。不要把教书只当成一种职业,而是要把它变成一种自己喜欢的,乐此不疲的,使自己更完美的,让学生喜欢你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所以人跟人不要比较表面的荣华富贵,也不要比较出身背景,而是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看到别人有正面的成就要见贤思齐。

“烦恼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读好圣贤书,一心向善,让我们一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重、自爱,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吧!

读孟子感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