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关于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点思考总结和建议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0-1009334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5 15:51: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点思考总结和建议

关于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点思考、总结和建议

关于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点思考、总结和建议

宋一凡

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核安全工程专业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几年的经历,数学建模竞赛留给我太多的回忆。虽然数模竞赛已经远去,但至今看到听到“三天三夜72小时”时,精神还会为之一振。在要告别数模竞赛的时候,想写一点自己零零碎碎的思考和总结,并给以后参赛的学弟学妹一点建议。1.关于我的数模之路

大一从学长口中知道了数模竞赛,就想参加,自学了姜启源的《数学模型》,但校赛时,队友不给力使第一次校赛不了了之,至今仍然遗憾大一时校赛未能入围;大二时,和本院的两个同学组队,比我高一级的闯哥给了不少经验和资料,经过暑假的培训和多次模拟赛训练,12年国赛拿到了湖南赛区的三等奖。

13年寒假,留在学校参加美赛,偌大的宿舍楼空无一人,好不凄凉,南方湿冷的冬天让我这个北方人冻得难以忍受,搞完比赛回到家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七夜里,美赛S奖使我很失落,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

因今年考研,本不愿参加国赛,但两位新队友的盛情邀请让我不忍拒绝,于是重新组队,再战国赛,一雪前耻,最后拿到国家一等奖,为大学的数模之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大一到现在,关于数模的比赛,热身赛、校赛、模拟赛、国赛、美赛,大大小小不记得参加过多少次,也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72小时”。建模、程序员、写手,三个角色的工作我都认认真真做过,饱尝里面的酸甜苦辣,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最后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收获颇多,感触颇深。数模给我打开了一扇窗,窗外的世界带给我不一样的精彩,而不仅仅是拿几张证书,加几分综测。外人看来,数模痛苦、费人,而我感觉数模自由、快乐。尤其是竞赛结束,早上八点交卷的时刻,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队友通力合作,从第一天的一筹莫展,到最后一天的顺利解决,疲惫、兴奋、满足、急切、不安,很多的感受一时涌上心头,那是只有真正参加比赛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快乐!2.关于数学建模竞赛的作用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会去思考做成这件事情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心里再正常不过了。而数模竞赛这种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更需要好好决定下是否要参加。指导老师说:数模“费时间,强意志,提能力”,我以自己的经历来讲下数模竞赛的作用。

2.1

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参加数模竞赛可以提高自身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全国数模竞赛组委会的网站上都有写“一次参赛,终生受益”。可能一两次的比赛看不出来,经过多次竞赛的锻炼,与没有经过

数模竞赛的人相比,就会慢慢感受到这种细微的变化: 在遇到一个问题时,你会更多地去关注其内部的数学规律;在问题比较复杂时,也会更快地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任务繁重时,你的工作效率会更高;在需要熬夜工作时,你的耐力也会好过其他人„„

学习的很多专业课程,其整体思路和数模是类似的,数模的训练使你学习更快;对与科研工作,一次数模比赛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课题的缩影,二者在流程上十分的类似,数模也培养了你科研的实力;甚至是单单写一篇论文,你完成起来也更加容易„„

指导老师说:有了数模的锻炼,毕业设计可能不过是一个星期的事情,甚至只要三天三夜就能搞定。有一点夸张,却也说明了数模的巨大作用。2.2

对考研和保研的作用

今年7月我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加夏令营,面试环节中,我和面试的三个老师并没有谈物理、加速器等专业相关问题,而是讨论了数模中所用到的“神经网络及其MATLAB实现”,最后顺利通过了面试,拿到了“提前面试通过函”这张免死金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数模竞赛中积累。

由于南华大学的档次不高,考研复试时往往受到歧视被刷。而一位拿过美赛S奖的学长说:“我在面试中差不多是免试的,其功劳可以说是归功于我的数模历程的”。

2.3

对工作的作用

有数模的经历,应聘时拿几张数模的获奖证书,在找工作时候,一定更受青睐,我认识一个机械的学长,毕业时由于数模的经历拿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就我而言,在参加数模之前,计算机方面是个彻头彻尾的小白,word都玩不转,两年数模经历,我长了不少知识,而且结交了很多学长、朋友,他们给我的影响和帮助已经远远超过了数模竞赛本身。3.关于组队 两年参加国赛,我是在两个不同的队中,而且我也见到一些由于组队不当而造成比赛失利的情况,在组队方面也有一些感受。

想要拿到好成绩,一支优秀的队伍是必须的,三个队友的个人素质不容马虎。不论特长与能力,至少要对数模有积极性,能够踏实做事,认真负责,队长分配的任务必须按时完成;准备、培训到比赛的整个过程要能完整参与,不能半途而废;有学习的热情,对新东西要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能力强,能比较快地接受新知识;时间观念要比较强,能够高效率工作。我很推荐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组队,今年参加国赛时我所在队伍的三个人专业分别是核技术、核安全工程、预防医学,分别是偏理、偏工、偏医学,在分析问题时候不同知识结构更能碰撞出好的思路。如果三个人来自一个专业或是一个学院,平

时上同样的课,学相同的知识,就会形成类似的知识结构,假若题目恰是三个人共同盲区,不就死掉了。

借用一点队长的见解,三个人中最好有一个思维比较“跳”,脑海里往往有一些新奇的东西,经常闪现出一些火花,在论文中形成亮点;单有这个人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人踏实一点,防止前面那个思维飞得太远,不切实际,做不出结果。这样的队伍完成的论文就会感到有张有弛,既有条理的思路、严谨的推导,又有突出的亮点,有别与其他队伍。

队长很重要,虽然只是三个人的队伍,但是队长也如同军中之统帅。队长要决定任务的分配,把握思路的走向,规划时间的安排,责任重大。队友之间不能有沟通障碍,要相互尊重和信赖,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队内互相掐架,怎能完成论文?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此言不虚也。队中有妹子,必是极好的。4.关于分工

按照一般的说法,队伍中的三个人,一个建模,一个编程,一个写作。

建模的队友,要有比较好的数学功底,熟悉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明白他们的来龙去脉;程序员要负责模型的求解,至少要会MATLAB,并有大量实战的经验;写手要把做好的东西以论文的形式完美呈现,有时候一篇文章行文流畅、思路清晰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建模本身。比较好的一种组合是,每个人在自己负责的方面要精通,同时对其他两个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三个人都要有各种模型的基本了解;要知道程序员实力如何,不能建立一个程序员没法求解的模型;三个人都要有一点写作的底子,自己做的工作自己写,可能比写手直接写更省时间,写的东西也更准确。

今年我所在的队伍分工大概是这样的,队长曾玉读核技术专业,思维活跃,总有新奇的点子,主攻评价类模型,负责论文排版、写作、图形图形处理方面的工作;吴文博读预防医学专业,善于统计和SPSS软件,主攻各类统计模型,英文好,搜索文献能力强;我读核安全工程专业,去年参赛时又做建模又做写作,今年做程序员,主攻理工科背景的模型以及各类模型的MATLAB实现,解决建模中遇到的各种计算机方面的问题。

分工虽是如此,但是并不严格:曾玉虽主要写论文,但是在各类模型上都有所涉猎;吴文博虽主攻统计,但其他模型也略知一二,所以可以把统计模型与其他模型很好结合在一起;我虽然是程序员,但也可以把自己做的工作完整写成论文。三个人能力互补,在遇到各类问题时都能游刃有余,不至陷入盲区。例如在今年的国赛中,我们所做的题目是“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一共四个问题:前两问题是统

计的问题,吴文博的长处得以发挥;后两问建立车流波动模型,需要物理知识和编程,正是我可以做的;我们做的工作写成初稿交给曾玉,她可以写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5.关于知识储备

数模竞赛所需要的知识太多,方方面面,难以理出个头绪。有些观点说,数模知识不需要学,比赛时候现学现用就可以。我并不同意这一观点。

我认为应该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学,肚子里东西越多,看问题就越深,前期掌握了的东西,就不用在比赛的时候花力气去学,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把文章作出亮点。我曾经看过202_年题目“重金属污染”的国家一等奖论文,深有感触,和我校那年参赛时的论文相比,国一论文中做得工作量至少是我校论文的两倍。如果不是前期的积累,哪有时间做这样多的内容,譬如论文中的“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是不可能在比赛的几个小时内就学会使用的。下面分别谈下各方面的知识储备。6.关于数学模型和算法

参赛者大多是从姜启源的《数学模型》开始接触各类模型的,我也是如此。这本书浅显易懂,是数模入门的好书,可以让你懂得什么是数学建模、建模的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方面的模型、每种模型的总体思路。但是在实际参加比赛时,这本书的实用性不强,难以应对比赛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准备参加比赛,要对每一种模型和算法有更为深入的学习。

系统学习各类模型和算法,可以看《数学建模算法与程序》(司守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http://wenku.baidu.com/view/fb7d696e7e21af45b307a845.html),俗称“算法大全”。这本书有900多页,涵盖了比赛中用到的大多数模型,而且每一种模型都有MATLAB代码,实用性较强,可以系统学习,也可以作为工具书查阅。学习过程中,不必太过细究其理论,要着重考虑的是: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如何求解,关键点或者最难解决的部分在哪里。以下是我使用一些模型时的感受以及对学习的建议。1)优化

各类优化模型永远是数模中的热点,各类实际问题的目标往往是使其达到最优,我的感受是,优化模型的建立和求解都是难点。

先说建模,在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往往分不清哪个是目标函数,哪个是约束条件,哪些条件是重要的,哪些条件可以忽略,明知道是一个优化问题,总是写不出优化的模型。再说求解,简单的模型可以借助LINGO软件编程求解,复杂的多维非线性优化模型还需要借助相关智能算法,选择的算法是否适用,运算效率如何,智能算法中参数如何确定,是否达到全局最优还是只求出了一个局部最优解,都是要仔细考虑的问题。所以要多做练习

,多看些复杂题目的论文,细细揣摩其中的思路,提高分析优化问题的能力。2)统计

统计类模型非常重要,近几年,国赛数据量逐年加大,似乎也预示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相关的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也渗透到数模之中,如数据处理、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通径分析等等,可与SPSS软件一起学习。

3)预测类模型

包括了回归预测、灰色预测、马尔可夫链、时间序列等等,选择合适的模型是关键。预测结果不好是很正常的,可以尝试多种模型结合,如时间序列搭一个神经网络,可以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4)评价类模型

评价类的模型大多有一些主观的成分在里面,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大家的方法都类似,作出亮点才能吸引评委。例如某年国赛题目“上海世博会经济影响力评价”,一篇国一的论文就引入了了“Google搜索量的变化”这一评价因子,成为亮点。评价方法包括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等等,大同小异。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权重,权重确定要合适、准确、让人信服,在生产实际中,往往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但是在比赛中除了队友不能与其他活物打交道,权重确定只能通过查阅文献得来。5)图论

图论是一个相对独立又十分难学的部分,第一次听图论课的场景至今心有余悸。但是图论的应用又是十分广泛的,很多题目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图论题。例如202_年国赛的“拼图题”(B题),总体的思路就是一个“旅行商TSP问题”,只是又复杂了许多。

图论的学习重在程序实现,很多算法的程序是现成的,如kruskal算法的MATLAB程序,就不需要自己一点一点去敲,平时要注意相关代码的积累。

6)智能算法

随着数模的题目复杂度越来越高,求解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求解方法在复杂题目面前简直不堪一击,学习智能算法是必须的。从最基本的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学起,然后有模拟退火算法、粒子群算法等等,其应用非常广泛。推荐《MATLAB智能算法30个案例分析》(MATLAB中文论坛系列书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每种算法都用于一个实际的案例,并有详细的代码分析。还可以看“MATLAB中文论坛”的视频教程http://www.teniu.cc/?page_id=218.5)Excel 普通的数据处理,excel必不可少,如果有时间可以学习“excel宏和VBA”,但用处并不是特别大,它能实现的功能,都可以通过MATLAB编程实现。6)各种图形相关的软件 VISIO作流程图,AutoCAD做工程图,Google sketchup做三维立体模型,photeshop或是美图秀秀做图形处理„„这些图形类软件的简单使用需要掌握。7)其他

Mathtype 写数学公式(使用快捷键,至少要会Ctrl+h和Ctrl+l吧);adobe acrobat 处理pdf; 文本编辑器,高手装13用VIM,普通至少要用sublime text或者notepad++吧,用记事本怎么对得起“程序猿”这三个字呢?

资料太多,推荐everything搜索文件,totalcommander整理文件;

8.关于论文写作

最后拿给评委看的就是论文,论文写作的好坏及其重要。写手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文笔和排版。

文笔:文章的思路要清晰,语言要准确简练,能够把做的工作清楚地写出来,需要有一定的功力。多看些优秀的论文,看论文的结构,如何引入问题,如何叙述模型,如何描述结果,如何分析误差,如何与实际联系,都要仔细体会。排版:学习word排版可以看《word排版艺术》(侯捷),也可以选择用latex来完成论文(要慎重!)。主要的问题有字形字号页码行距,图形、表格的排版、配色,公式规范书写等等,很多问题都在细微之处,但是细微之处的毛病在评委看来就非常扎眼。在模拟赛中,最好拿一篇写好的论文给指导老师仔细修改,改正其中的错误;正式比赛前做一个模板出来,比赛论文直接往进套。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是摘要的写作,在最后一天晚上,一定要空出几个小时仔细写摘要,三个人一起修改,里面的内容要字斟句酌,无一废话,主要的句式就是“使用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结论,解决什么问题”,而且要着重写出文章的亮点。9.关于优秀论文学习

学习往年的优秀论文很重要,就像练习英语阅读,也要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泛读的文章要看文章的思路,使用了那些模型,各部分如何衔接,文章有什么突出的亮点,那些方法是自己没有见过的,要拿来学习。

精读更为重要,要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拿来精读。精度不能仅仅局限在读,最好是三个人实战做一遍题目,找资料,建模型,写程序,得结果,分析误差,最后一定要自己拿出一篇完整的论文,不能只是从优秀论文中拿过来粘贴。论文写好再和优秀论文比较,就能看出差距,最好能和指导老师一起分析一下。有些问题和bug只有实际去做了,才能发现,早点处理掉,否则在比赛的72个小时里解决,影响心情,影响进度。10.关于模拟赛

学校的培训每年都会安排几次模拟赛,我的感受是一次模拟赛能够学到的东西比在平时10天学到的都多,同时也是队员之间相互了解相互磨合的过程。模拟赛一定要认真对待。

虽为模拟,但也要拿出实战的感觉来完成题目。如果题目不难,可以自行把时间缩短,来锻炼工作的速度。除了学校举办的比赛,队内三个人可以拿往年的题目来自己组织模拟赛,做完后与优秀论文比对。还有一些网络赛,可以进行练习。不过模拟赛毕竟只是模拟,不要累坏自己,尤

其是比赛前的那次,一次模拟赛死多少脑细胞,正式比赛时没有精神就不好了。11.关于正式比赛 前面的准备工作做得再好,等到正式比赛那天8:00公布题目时,也会有措手不及的赶脚。只要按照以往的节奏,一点一点做下去,三天三夜,是一定能把问题解决的。

最开始的审题非常重要,我们队的做法是题目出来后,打印稿每人拿一份,各自分析一个小时,期间并不交流,只是各自理出对问题的分析和基本的解决方案;一小时后,一起讨论,交流对题目的看法,同时确定选做哪个题目,并确定基本的思路和分工。某些队伍直到第一天晚上还在嚷嚷着选题,在他们白白浪费了一天的时候,我们已经完成了很多工作。

接下来就查阅文献,查阅文献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了论文的质量,通过文献的分析,调整思路,最终确定文章的结构和分工。然后,建模者和程序员开始建模求解,写手就可以开始写论文,搭起论文的整体框架,完成一些不太重要的部分(如问题背景)。论文一定要从最开始就写,不能等到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搞定,到第三天才开始写,那样太过仓促。

第一天晚上,三个人都需要回去睡觉,好好休息,至少要睡六个小时。

如果进展顺利,到第二天晚上,基本可以完成建模部分和某些部分的求解。如果需要,第二天晚上程序员可以适当熬夜,把模型求解的结果弄出来;如果程序复杂,也可以放在第二天晚上跑。第二个晚上,如果进度跟不上,就不要回去睡觉了,后半夜眯几个小时就行;如果进度很快,第二个晚上也可以回去睡,为第三天晚上的冲刺保存体力。

第三天在前两天工作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模型优化和推广,使之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或是有新的想法,插在前面的内容中。第三天的傍晚的时候,论文就要基本成型了,到晚上零点之前的时间,总稿,排版论文,最后的论文一定是队里三个人都要检查过的。

最后一夜是一定要通宵的,写摘要,改摘要,检查论文中的错别字,最后定稿,标好版本序号,别最后提交的是一个半成品。虽然8:00交卷,但是可以提前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交卷,防止堵塞现象造成提交失败。

比赛中队友之间的交流、分工和配合很重要,要防止出现做重复工作的情况,也不能出现一个时间段内有某个队友无事可做,这就需要队长的领导和协调。比赛过程中注意文件的备份,尤其是写好的部分论文的备份。防止出现一个人电脑挂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此外,最后有一台备用电脑,里面装好建模所需要的所有软件,以备不时之需,也可以用来跑一些花费时间较长的程序。比赛过程

中要保持三天高效率的工作状态,要吃好喝好,学校提供了一餐15元标准的免费饭菜,还有各种水果,最后一夜面包、泡面、咖啡、巧克力,三天过得还是蛮滋润的。

比赛结束后,不要把三天的文件放在删掉了事,万一获奖通知去答辩时,只留下一篇论文,还要再重新弄一遍。12.关于美赛

美赛和国赛相比,有许多的不同,网上有各种总结,不再赘述。其实,美赛获奖比国赛要容易一点,因为毕竟参赛队伍少,获奖率高,大概有一半能获二等奖以上。美赛的评阅标准和国赛不同,美赛建模不需要太复杂,主要看思路是不是有创意。我参加13年美赛做“烤面包”的题目,用了复杂的三维传热方程,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弄的很复杂,还是没有受到老美的青睐。英文论文的写作是个考验,一般采取的方法是找翻译,我们队找到了大学英语老师作为翻译,最后一天跟我们熬夜翻译,才算弄出论文来。我了解到,中国矿大也是这么做的,最后一天集中很多英语老师来翻译文章。13.写在最后

“数模伤身体,参赛需谨慎”,比赛真的很辛苦。每次比赛完后,总有脑细胞死伤太多的感觉,几天都缓不过来。亲眼看到一个胖胖的学长搞完一个暑假的数模后瘦了一圈,不失为一个减肥的好方法。

至今依然怀念暑假一起集训的日子,几十个参赛者无私分享,激烈讨论,交流方法,帮忙查bug,每天奋斗到深夜,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日子。衷心祝愿母校的数模发展蒸蒸日上!祝愿各位指导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后起的学弟学妹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

告别数模!

第二篇:202_全美数学建模竞赛总结

美赛于今天上午9点结束了,晚上突然间没啥事了,不如好好总结一下。

运气非常好的买到了2.17 正月初四回学校的火车票,不过一晚上的硬座真是不好受。

2.18早上从火车站出来直接乘公交回学校了,交通非常畅通,半个小时就到了,平时都要将近一个小时的。

到了寝室,补个觉,晚上小组3人开会讨论比赛4天的安排,事实上比赛时基本上也就是按着这个思路走。

2.19 上午9点,比赛正式开始。我们从官网下载到比赛题目。

首要的问题是读题、找相关资料、然后确定题目。

下午吃饭的时候还没有确定题目,回教室的路上是时候做出选择了,当时另外两个队友倾向于做C题,而我个人觉的A题比较适合,但是考虑到个人要服从团队,少数服从多数,于是我也决定做ICM的C题。最有意思的是,就在去年暑假全国赛的时候也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时我好像也是说的同样的话来确定选题。现在觉得当初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是一个利用数学建模解决跨学科问题的题目,主要研究海洋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开发性比较大,可以天马行空、肆无忌惮的发挥想象力去写,而且只要求提供一份10页的英文报告,这对于英语不是很好的我们来说确实减轻了很多翻译的工作,要是选择A、B题,去写一篇20多页的英语论文那不知道会有多累。

2.20 比赛第2天,主要看郑和建立模型了。他这次显得老到多了,迅速建立了两个模型,从两个侧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题目提出的问题给出了一个solution。这为我们赢得很多时间,使得整个比赛没有那么紧张,不像去年全国赛,最后一天晚上还在弄模型,搞得非常被动,导致最后一晚上疯狂的和时间赛跑赶论文。

2.21 比赛第3天,我用MATLAB求解模型,并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编了一个MATLAB小程序产生一个颜色渐变的图像。接着,使用Word2007生成目录,设置页眉页码,生成论文的模板,最后的论文只需往里面添加内容就可以了。中间用到了样式,分节,域等等,看来暑假在家学习MATLAB和Word排版是非常明智的。就在我把模板搞定的时候有个其他队的女生找到我问了好多关于Word排版的问题,我直接把模板给了她,并告诉她怎么用,这应该减轻了她们不少工作吧。然后,我和郑和分工写两个模型的中文描述,我分到了模型一,它描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4个物种的随时间变化的数量关系,其中糅合了捕食者-食饵模型和竞争模型,巨烦,写的我好痛苦啊。搞定之后发现没啥事了,看郑和玩各种网页小游戏,几个不可能得0分的游戏我竟然都不可思议的得了0分,笑的不行,虽然比赛很累,但是和队友在一起挺开心。这3天我们每天早上8:30起床,晚上1,2点回寝室,不怕教学楼关门,因为从一层的窗户可以爬出去的,哈哈。

2.22 比赛第4天,主要是王涛将我们的两个模型还有郑和写的一些中文提纲翻译成英文的论文,他是大功臣啊。后来发现进度有点慢,于是我和郑和两个英语菜鸟也加入到了翻译之中,灵格斯都快用暴了,翻译及其痛苦,简直就是在磨练人的品质。用郑和的话说,比赛就像是一个鞭子,当你觉得痛苦的要放弃的时候,它给你一鞭子,然后你又老老实实的做下去。现在都有点佩服自己了,竟然能写出这么多英文。

当英语论文的初稿出来的时候发现竟然有14页,怎样才能缩成10页,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我们通过设置页眉的小技巧去掉目录一页;用Word2007插入的公式替换MathType的公式,因为后者导致行间距不一致;然后删除论文中的废话,可是怎么都还多2页,后来发现问题出在模型1,王涛按照我的中文描述翻译的英文有4页。我知道这是我的问题,我必须为此负责。当时我为了描述清楚模型,使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逻辑性比较强,这种描述方式占用篇幅较多,于是我主动请缨,实现用两页英文描述清楚模型1。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连续花了几个小时工作在电脑前面,我采用了美国人直线式的思维,顺利完成目标,将论文压缩成了10页,长舒了一口气。

最后一个晚上,我们例外,通宵修改论文和最最重要的摘要。王涛自始至终都在认真修改,第一遍通读全文,修改语法错误;第二遍,从思想上修改描述方式。他真是非常认真,非常有耐心,尤其是摘要,改了一遍又一遍。我只是静下心认认真真、字斟句酌的修改了一遍摘要,就丧失了继续修改的耐心,在教室睡了两觉,冷醒了之后玩了一个打坦克的游戏,很遗憾还没有通关,看来我这游戏天赋真的有问题,所以我在大学里面都不怎么玩游戏,也只有在这种极端情况下释放一下压力。而郑和更是很早就缴械了,说难得能通宵玩个游戏,很多翻译和修改工作都推掉了,估计他也是累坏了,可能觉得以自己的英语水平对论文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论文最后由王涛敲定,在我的电脑上,更改系统时间为美国东部时间,将.docx文件转成pdf文件,用郑和的live邮箱发送邮件,待收到回复,就收拾东西回宿舍了。

时间到了2.23早上7点。我拿论文去打印。一路骑车找打印店,又冷又饿,结果总算在人大附中旁边的找到了,打印了3份,每份12页普通A4纸和两张彩打的A4纸,结果花了66元,原来打印普通A4纸1元1张,彩打的A4纸5元1张,当时只顾快点打印竟然忘了问价钱。这估计是我打印最奢侈的一次吧,我在想这个到时能不能找学院报销啊。然后和队友将两份论文交给指导老师,我自己留一份(和全国赛一样,当时也多打了一份自己收藏,郑和这次好像依旧带走了写满公式的草稿纸),签上大名之后由老师统一寄到美国去。期间看到有的队彩打的论文,问他们哪打的,他们说学校超市那边的打印店开门,我当时就崩溃了,唉,我真是头脑发热啊,不过看在66比较幸运的份上算了,况且我们的彩打的效果比他们好多了,毕竟人家店里的激光打印机7万多买的。

2.23 上午9点 比赛结束。

回宿舍洗了一个彻底的冷水澡,大概有半个多小时,那叫一个爽啊!回到温暖的被窝,一倒下就睡到了下午5:30,醒来时如获新生,所有的疲惫消失殆尽。醒来不到一分钟,就接到郑和的电话,真是太巧了,然后我跑去敲王涛宿舍的门,他竟然也是刚刚醒,大家的默契竟然就在不知不觉间培养起来了!3个一天没吃饭的人跑到学校外面的饭馆里面饱餐了一顿,惬意啊!

虽然之前大家对美赛没有特别的准备,甚至连一次模拟论文都没写过(想当初全国赛前写了两次模拟论文),但是这次大家配合的很不错。非常和谐的一个团队。大家不仅把自己的分工完成的很好,而且当任何一个遇到了问题时,大家一起帮忙解决。在这样的团队里,很开心。

美赛和全国赛真是不一样:美赛开放性大,注重英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而全国赛有一个标准在那限制你,要想获奖必须和标准对上。

能够同时经历这样两个重量级的比赛,真是不枉大学这两年了。不论结果如何,都是对人生的积累,况且,我还收获了一份最珍贵的友谊。

202_年2月24日2:15:40

第三篇:202_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总结

202_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总结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简称MCM)和跨学科建模竞赛(Interdisciplinary Contest in Modeling,简称ICM)由美国数学学会、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美国国家安全局联合举办的国际性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该项比赛开始于1985年,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的大学生学术竞赛,是评价大学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参照。我国于1990年引进该项赛事,命名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高校四大赛事之一。

202_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中国时间2月9日上午8:30开始至2月13日上午8点结束。此次竞赛共有来自美国等世界11个国家的高等学校的949个队参加竞赛。我校本次竞赛有27个队81名同学参加比赛。本次我校参赛队全部成功的完成了论文的写作,所有27个队81名同学全部获奖。我校本次国际数学建模竞赛获奖情况:

 6个队18名同学获得国际一等奖;  11个队33名同学获得国际二等奖;  10个队30名同学获得国际三等奖,我校202_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的成绩比202_年的成绩又有提高,获奖名次再次名列北京同层次高等学校首位。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一年一度面向全世界大学生的一项通讯比赛。数学建模竞赛正在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给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而且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开辟了一项智力资源。许多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都用“一次参赛,终身受益”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2月份举行,为期四天。竞赛内容为当今世界科技研究的热点内容,题目难度大,采用英文答题的方式,写作要求高。该竞赛要求每支参赛团队的三名同学在两道题目中选择一道进行研究、建模并提交结果,竞赛过程中指导教师不能参与讨论、指导。今年共有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949支团队参加比赛,参加竞赛的学校有很多世界著名的高等学校,如今年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国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也是年年参加该项比赛。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我校学生参加的4个数学建模竞赛(北京交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之一。我校的数学建模竞赛由理学院委托王兵团老师负责该项竞赛。

为在这次全球性建模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我们每学期在全校开设 “数学建模I和数学建模II” 公共选修课,同时在全校进行多次普及数学建模的讲座。我们的指导教师组全学年利用休息时间(如中午或周末)来解答学生有关数学建模知识的提问,这样做的结果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了数学建模的知识和数学建模竞赛,这为我们更好的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取得好成绩,我们对报名参赛同学进行了层层选拔确定下来。然后在假期进行集中培训和指导教师长期个别指导。培训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由不同的资深教练对建模竞赛中常见的各种建模方法和分析技术进行讲解。本次竞赛我们共组织了40课时的竞赛讲座,课下每队平均100学时的辅导。

本次竞赛全体参赛师生放弃春节与亲人团聚和休息的时间,齐心合力完成了这项比赛。由于正值春节期间,本次竞赛的场地采用在各学生宿舍进行的方式,我们得到了学校宿舍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协助。

本次竞赛出现的问题还是国际竞赛报名不方便和经费不足,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我们的竞赛成绩。此外,因为数学建模竞赛每年培养新人是非常费力的事情,且培养好后,只能有效使用一年。我们每年保持并提高我们的成绩并不是易事。也许是连年成绩好的缘故,导致一些人认为我们的每次取得好成绩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取得好成绩得不到好的奖励和支持。这些希望学校引起注意,以确保我们的竞赛能在保住现有成绩的前提下更健康的发展下去。

理学院数学建模组

王兵团

202_年6月3日

第四篇:202_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总结

202_美国数学建模

总结

数学建模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从大一开始,在王国灿老师的数学课上得知,每年九月份都举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通过前两次的全国比赛,我们知道数学建模主要是利用各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际的问题并最后寻求解决的方案,美国数学建模亦是如此。当贾金平老师通知我们有机会参加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时,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充分准备,不仅可以学到各学科的知识,还能在比赛中提高能力、锻炼思维。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做到了“预”,可以说有备无患。当我们还未从节日的喜庆中彻底走出时,便已身在校园。我想,这样的亲身体验是我们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日后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坚实的奠基石,更是为我们今后考研或其他工作做好思想准备,因为科学需要我们有献身精神,没有坚决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很难完成一项艰巨的科研项目。

首先我要代表我们队的队员向学校、学院、指导老师表示我们诚挚的谢意。感谢学校及学院领导给我们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可以亲历这次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亲身体验到美国数学建模这一具有科研特色的活动。在我们比赛的第二天,校领导便到校看望我们,给我们鼓励,为我们打气。比赛过程是劳累的,但学校对我们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为了让同学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当中,学校后勤方面的工作做得特别细致,给同学们安排寝室、开放食堂。贾金平老师也给我们准备了水和水果以补充体力。虽然当时的天气是寒冷的,但我们的心始终是暖融融的。难忘那辛苦而美好的日子,难忘学校的热切关怀,难忘老师的谆谆教导。

这次参加比赛,虽然很累,但是在短短的日子里,得到的要比付出的多很多,这也就使我们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充实。谈及参赛的心得,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备过程。

去年十二月份得知这个好消息后,我们立即开始搜集资料,通过图书馆、网络、指导教师等途径充分了解这次竞赛的规则和比赛流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三人合理分工,分别负责建模、翻译和软件。在寒假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完成了部分的任务,对此次竞赛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对历年参赛题目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归类,总结一下论文中用到的算法和模型,以便参赛时能有所帮助。美国数学建模需要交英语版本,准备时,我们也特别注意一些专业词汇的积累,这也能帮助我们提高英语水平。MATLAB软件之前我们从未接触过,任何专业课也没有涉及,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但是,我们有了充分的准备,还是有信心完成任务的。

二、参赛过程

十一号早上九点出题,我们八点就在电脑前开始准备了。把软件安装到电脑上,再看看往年参赛者的经验,做好一切心理准备。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国外的竞赛,没有经验的我们心理也没底,忐忑的心情充斥着赛前的一个小时,掺夹着紧张和兴奋。

当我们看到比赛试题时,三个人都很坦然,各自搜索着网上的资料,分析并且汇总问题,提出其主题和设计重点,分别把两道题做一比较,看看哪个类型的题比较适合我们。团队精神是建模竞赛能否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这是一个三个人的团队参加竞赛,不能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做出任何草率的决定,三个人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在很多问题上要相互讨论,以得到最理想的结果。团队精神就是要锻炼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出最合理的设计方案。“一个人或许只有一种想法,三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一个人就可以有三种想法。”我们互相探讨,把所有的想法汇总,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案进行设计。

今年我们选择的参赛题目是The Design of a snowboard course。这是一道设计滑雪场地的题目,主要是形状和运动员的受力分析。我们是理科的学生,对物理学方面比较熟悉,需要了解的就是生物力学方面的知识,这就给我们出了道难题。生物力学并不是我们所学的知识,也是与我们专业没有任何关系的领域,需要我们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而且要在短时间内初步掌握与题目有关部分的解题方法。“在自学的前提下快速学习”是我们在这次竞赛中收获最多的。平时上课学习都是有老师引导,自学能力一直都不能提高。但是通过这次竞赛,锻炼了我们自学的能力,并且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在陌生的领域,迅速熟悉、掌握并且能应用新的知识,这是竞赛中的意外收获。

数学建模,凭现有实力设计竞赛题目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网络找到合适的资料,由于建模比赛是半封闭式的,所以在比赛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利用网络来查阅文献资料和交流信息,在与别人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使我们茅塞顿开,想出一些新的思路。网络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网络获取的,QQ讨论群、网络论坛等途径获得更多的思维空间。新的设计方法和计算过程都是从已经存在的模式中修改出来的。“以旧翻新”是我们团队的奋斗宗旨。

翻译是这次竞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最终上交的是英文论文,首先就是要正确翻译,我们觉得这是最起码对评分老师的尊重。由于英语水平有限,对专业英语不是特别了解,翻译的过程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借助电脑上的翻译软件进行大体翻译,再自己仔细推敲、反复修改。虽然翻译的过程很“痛苦”,但是我们的英语水平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校还给我们安排了专门翻译的英语老师,在最后成稿前,给我们把关,帮我们把错误的语法,乱用的时态进行了修改。我们很感谢那位英语老师,他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竞赛时间是四天,这也需要我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盲目的拼命会浪费时间。第一天,我们分别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并把资料汇总。然后根据题目进行分析,到了下午终于决定了建模方向。第二天早上开始,一鼓作气,把重点都放在一起思考,思路不致被打乱,也可以从整体出发,到每一个细节都详细考虑,仔细分析,将各部分的分析列表总结。晚上开始建立模型的每一个部分,直到第三天早上。然后对建立好的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并完成了发挥部分的题目。剩下的时间对论文进行翻译,在翻译的同时对论文进行优化。参加建模竞赛,合理安排时间是相当重要的,注意饮食保持体力,这样头脑也会灵活,会想出很多新点子。

三、收获与心得

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给我们每一位队员都带来很大的收获。

刚刚接触数学建模,觉得它是一门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学科。通过校赛和国赛,我们对数学建模有了初步的了解。数学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建立数学模型就是通过数学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并且,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初出茅庐的我们,在前两次比赛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为以后的比赛奠定了基础。

在比赛时接触到了各种领域的模型,它不仅可以解决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学科的问题,并且在国家军事领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原来数学建模是一门如此重要的学问。其实,从我们接触数学开始,学到的每一个数学知识都可以作为建模的基础,因为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方程求解,它的数学思想都是十分严密的。

能够参加这次美赛是我们没有想过的,不过机会难得当然不能放过。准备期间,我发现数学建模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掌握的。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件事都可能激发对数学建模的思考,积极关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其实这就是一次很好的建模过程。

参加美赛和国赛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参加国赛时,一定要通过建立模型得出一个合理的结果,如果只有理想的模型而得不出最优的结果,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然而美赛就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尽情的放开自己的思想,可以说加入“异想天开”的元素,即使得不出最合理的结果,也是会吸引评委们的眼球,重要的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思想。再者说,参加国赛时的题目是比较明确的,我们只要根据题目搜索有关资料,就能够找到出发点。然而美赛的切入点确实要通过认真思考和研究才能找得到。例如我们这次比赛选择的题目是单板滑雪场地的设计,即使队员们找出相同的出发点,但是在分析过程中仍然对建模的重点方向产生了分歧。场地设计需要的技术参数有很多,到底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则需要我们对问题进一步的分析。

这次美国数学建模对我们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英语论文书写时首先要保证单词语法的正确,其次要符合专业英语方面的要求。我们三个人都是打算明年考研的学生,英语这一学科在考研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科,这对我们考研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平时学习英语,只是一味的应付四六级考试,并没有真正的学习使用这门语言。但是,通过这次的竞赛,我们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以致用”是我们在英语方面得到的收获。

数学建模培养的是一种创新合作的精神,以及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也给了我们一次简单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体验。科学工作需要的是严谨、大胆。这次不平凡的经历使我们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这些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数学建模使我门明白了:不管我们遇到什么问题,什么困难,还是我们的能力多么有限,只要我们懂得与人沟通协作,只要我们去拼搏,我们的明天就会更美好。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自己主动去争取,我们才会有机会,只要我们敢于超越自我,有必胜的信心,明天定会更加美好。

第五篇:数学建模竞赛简介

附件1: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简介

{China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CUMCM)}

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

竞赛宗旨: 创新意识团队精神 重在参与公平竞争

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一次参赛,终身受益!

一、总则及竞赛内容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下简称竞赛)是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竞赛题目一般来源于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经过适当简化加工的实际问题,不要求参赛者预先掌握深入的专门知识,只需要学过普通高校的数学课程。题目有较大的灵活性供参赛者发挥其创造能力。参赛者应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即答卷)。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

二、竞赛具体事项

(1)赛题由东北三省联赛组委会命题;

(2)参赛对象为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在读本科生、研究生,每队3名学生,自己组队;

(3)竞赛规则参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规则,竞赛期间可以使用各种图书资料、计算机软件及网络资源;

(4)参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卷,并准时交卷。

三、竞赛详细要求等事宜将以通知的形式陆续在下面网站中发布:http://

关于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点思考总结和建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