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五篇模版)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10-765606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4 00:51: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提出要想让人有德行的话,就必须在少年时期加以教育,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初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由此可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这是语文学科的学科内涵所决定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将各种德育内容渗透进去,促使学生点燃生命激情,珍惜生命,热爱自然;提升人文品格,养成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等优良品德;提高探究能力,养成不畏困难、勇于追求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养成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的好习惯。

一、析词品句,激活生命热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作品都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了生命热情。教师在教授此类文章的时候可以摘取其中体现生命活力的关键句子,让学生加以品味分析,感受隐藏在文字深处的生命活力。在感受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命力的过程中,学生能养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美好品德。

《石缝间的生命》一文通过描写石头缝里的植物歌颂了逆境中拼搏的精神,歌颂了生命的伟大。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笔者抓住其中的某些字句让学生重点赏析,感受其中的生命激情。如“分析一下作者如何描写小草的形貌,通过这些描写你能感知到什么?”学生回答:“文章中的小草叶子细瘦、长長的,叶脉很细微,少许根须寻找石缝。从这些描写中能看出这小草十分弱小,说明它的生存状态十分恶劣,然而即使如此它还是顽强地生存着,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笔者再让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分析蒲公英、松柏等其他的植物,学生发现作者同样描写了它们生存状态的艰难和顽强的生命力,如形容蒲公英的茎叶时用“坚韧苍老、枯萎无光泽”等词语来形容,形容松柏的时候用“盘根错节、扭曲、旋转”等词语来形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词句分析中点燃了对于顽强生命的崇敬之情。

教师不能孤立地指导学生品味文章词句,而应该将词句理解和文本整体阅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诵读,升华人文品格

荀子提出“美善相乐”的观点,由此可见美和善是相辅相成的两种价值观念,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彩的文本都体现了表现形式之美,它们的语言富有特色,结构具有特点,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形式美,不仅如此,它们往往还兼职了“善”的思想,展现了主人公高尚的品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将美的诵读和善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充实道德体验。

在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时候,笔者从指导学生诵读入手,让他们深入体会主人公想要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壮烈胸怀。笔者用指名读或齐声读的方法检验学生的诵读情况,并纠正他们在诵读中产生的问题。如“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字正腔圆,要读出节奏感,如可以将‘八百里’和‘分’之间的停顿拉得更长一点,这样能体现雄壮感。”此外还让学生尝试在诵读的同时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如“‘梦里吹角连营’,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大家的眼前能看到怎样的场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里要怎样诵读才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豪壮之情?”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主人公将天下事当成自己的分内事,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有着雄心壮志。

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的形式之美,并以此激发审美感受,深入下去,体会其以美扬善的特点,进而对高尚的人文品格产生认同感。

三、知识迁移,启迪探究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进行语文德育教育的特点之一。为了促使学生因文释道,教师可以围绕文本提出探究性问题,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囚绿记》的过程中,笔者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们进行探究,如:“作者既然写的是‘囚绿’,那么为什么后来又要将它释放呢,既然已经放‘绿’,为何后来又要怀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理解文本的内容,探索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发现作者之所以“囚绿”是为了和“绿”更为接近,而释放了“绿”则是因为不忍心它枯死,由于他和“绿”之间存在感情,所以才会怀念。笔者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阅读其他文本的时候也尝试感悟并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探究能力有所提升之后,学生不仅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更对其中“绿”所暗含的精神有所感悟,体会到“绿”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教学的德育效果更好。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学习文本的内容,更能促使他们不断向难题发起挑战,而这也是德育的体现。

四、小组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树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投入到德育学习之中。

教授《孔乙己》一文的时候,笔者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他们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例如让学生尝试分析《孔乙己》一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学生发现作者鲁迅总是擅长使用那些最真实、最朴素的方法来描写,他所采用的白描手法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具有传神的效果。例如作者描写了孔乙己站着喝酒、穿着长衫的场景,说明他十分贫穷,但是却依然想要维护自己读书人的状态;作者描写了孔乙己反复说“窃书不能算偷”,并试图教孩子茴香豆的“茴”字写法,同样体现了他迂腐的性格。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学生发挥了创新精神,尝试将自己代入文本之中,假设自己是一名看客,说出自己眼中的孔乙己形象,这样的活动既新颖又有趣,在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以德育为教育之根本的教学模式能有助于解决现如今初中学生的道德危机问题,然而用传统德育思想指导学生并非要遏制学生的创新精神。正相反,创新精神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拥有创新精神能促使学生收集整理更具有创意的方式阅读文本,也就能更好地促使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德育内容,所以对德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能力,更要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情感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致使人们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人们对于传统美德和精神情操的重视度越来越低。要促使初中学生提高道德修养,避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教师还要强化德育教育,要将语文学习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第二篇:挖掘大熊猫品牌内涵

挖掘大熊猫品牌内涵 中国(四川)熊猫旅游论坛在雅

安隆重开幕

四川新闻网雅安8月6日讯(记者 李京枝)8月6日,由四川省旅游局和雅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四川)熊猫旅游论坛在雅安周公山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自然生态领域专家学者,全国各地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景区代表,以及省外大熊猫栖息地旅游局、林业局负责人等200多名海内外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张坚钟分别致辞。

省旅游局局长张谷在致辞时说:“大熊猫是中华国宝,也是倍受世界各国人民钟爱的珍惜物种。我们看到,在保护大熊猫的历程中,已经远远超出了生物与自然科学范畴。大熊猫已经成为人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象征,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传递和平与友谊的桥梁,具有更为广泛和重要的社会意义。正因如此,无论是在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还是四川旅游形象的国际宣传中,都把大熊猫作为重要的代表性名片进行推广,受到国际游客的广泛认可。”

张谷说,“目前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已经非常领先,不断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但在大熊猫旅游文化品牌的研究、培育和推广上仍然相对滞后。如何以大熊猫为主题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更加满足国内外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产品;如何深入挖掘大熊猫背后的品牌内涵,设计开发具有文化推广价值的旅游商品;如何更好地发挥大熊猫品牌形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推广尤其是大熊猫文化内涵是什么等,都是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雅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长期致力于大熊猫生态与旅游文化的研究,特别是本次论坛的召开,集百家言、汇百家智,必将为大熊猫旅游品牌的塑造推广奠定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四川旅游乃至中国旅游走向世界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随后,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张坚钟司长宣布中国(四川)熊猫旅游论坛开幕。

开幕仪式结束后,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将进行本次论坛主议题“中国大熊猫旅游品牌塑造与推广”的研讨。专家将针对大熊猫旅游形象塑造、大熊猫文化包装、大熊猫旅游产品开发与组合、大熊猫旅游品牌联合推广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熊猫与宗教

大熊猫与道教

大熊猫身体上的黑白花纹分布,极像一张太极图。平衡、和谐、自然。是不是数百万年前,大自然就以熊猫为介质,暗示着中国文化的阴阳之道。

熊猫似一颗珍珠,镶嵌在那璧玉的正中央,有群山作背景,有丰厚文化垫底,在这块生活了800万年的土地上,闲庭信步,信马由缰,在人类长长的文明走廊里,留下一路辉煌与骄绩,用黑白的身躯印下道道彩色的足迹,用“道法自然”的天人之本,镀上最精彩的文明烙印。

第三篇:物理学科德育教育

如何在物理学科中艺术性渗透德育教育

路罗中学冯爱斌

近年来,关于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研究呼声很高,很多老师都明显感受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一部分老师也正致力于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在物理课程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并不像思想品德课程那样属于显性教育,在物理课本里基本没有德育教育的文章和内容,所以德育教育只能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实现。比如科学家良好的品质:对于真理不懈的追求,为真理不惜生命,不盲从权威,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这些都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延伸来感动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最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但渗透不同于讲解,要做到贴近学生心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堂氛围,点到即止,过多会影响整节课的课程目标,喧宾夺主,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艺术性渗透的问题。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我认为在物理学科中艺术性的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在物理课上的渗透

1.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审美感

物理学科就是一门把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通过分析总结从而找到其内在规律的学科。很复杂的问题在物理学科中,我们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比如讲能量守恒定律时用简洁顿挫的话语提出这一定律概括了自然界普遍遵循的规律。而万有引力定律又揭示了宇宙中任何两物体间的引力关系,楞次定律可以用八个字来形象理解“增反减同,来拒去留”等等。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自然的接受着一种化

繁为简的审美观的培养。

2.绘制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树给学生于学科系统化的美感(牵一发而动全身)

物理学科还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系统美。高中物理知识中最重要的三大体系力、电、磁其实也是息息相关联的,在学完高中所有知识进行第一轮知识复习时,让同学们自己绘制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树,会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高中物理知识的体系性和感受物理知识的系统美:物理学科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树的树干是受力,树干支撑着三个大的树枝,分别是力、电、磁三大学科,树枝上长着无数的叶子,叶子就是一个个的知识点。牵动每一片树叶,整棵树都会随之摇摆。

3.寓教于景,于情

比如高中物理中《行星的运动》这一节中,教学目标明确要求“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对描述自然追求简单得些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而整节课并没有任何具体有关内容的直接呈现,那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答案就是“渗透”。我的做法是寓教于景,于情,先让同学们自己阅读本节课内容,初步了解课程内容,然后讲解本节课。知识点讲完后,让同学们回答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让同学们自然的进入当时那种各学说相持争论的年代,同学们通过阅读书本上的科学足迹和其他书籍大家共同学习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

论:不是,经过很曲折的历程,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共同努力地结果,其中还有人为此献出了性命。我在该基础上又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说不迷信权威,探求真理。再进一步:如果我们处在那样的年代,我们该怎么办,你愿意为真理献出自己的生命吗?这个问题一出,同学们就像引爆的炸药一样,讨论异常激烈,甚至会延续到课下。这个结论我没有给出,但通过讨论学生都会对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有更深理解。

二、课下阅读科学家的事迹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同学们到学校阅览室阅读科学家的事迹的书,通过书中的一个个的故事让学生贴近科学家的思想与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学生可以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刻;在奥斯特电磁现象偶然发现中,学生可以觉察必然性孕育偶然性之中;在爱因斯坦质能关系的发现、相对论的建立中,学生会懂得不能苑囿于陈规,代之以创新和挑战的思想,才能揭露更深刻的自然的规律。第谷布拉赫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确观察才为日心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学生会学到科学的严谨性。从日心说战胜地心说,同学们会学到唯物辩证的科学思想。一个个德育教育素材,在学生脑海深处激流澎湃,学生们感受着一次又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升华,这些,将为他们全面协调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必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小组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做实验

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

一些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能力,同时可以感受到老师工作的辛苦,从而理解老师,尊敬老师。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自然现象并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实验,同学们会学会感悟自然,明白生活的不易,父母的辛苦从而学会爱父母,爱生活。

四、利用身边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良好情操。

2003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神州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神舟七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升空。2007年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2010年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二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诸如此类频频见诸报章杂志的新闻,在讲宇宙航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做一点简单的介绍,同学们会不自觉的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第四篇: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打造旅游引擎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只有增强文化底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才能迎来一片艳阳天。

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

另一方面,从人文角度看,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首先,文化为旅游经济提供核心竞争力。现实中,旅游者的物质需求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更难满足。而转换视角不难发现,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果设法突出文化特色形成区间文化特质,文化就会像一只无形的手去支配经济活动,创新旅游发展。

其次,文化给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国际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

再次,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是旅游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支持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

从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旅游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第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来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第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

一方面,文化对旅游具有促进作用。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差异性,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助于形成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观,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有效利用还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旅游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有利于挖掘和优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保存。此外,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价值,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魅力。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整合中要把握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动关系。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有效地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四个层面

第一、技术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

Lind建立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产业融合的发生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改变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使不同产业的成本结构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并由于共同技术平台的建立使融合产业进入到新的市场空间。可见,技术融合为产业融合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便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第二、产品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标志

文物、古迹、名胜、民俗、节庆、礼仪、宗教仪式、文学、戏剧等文化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既能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又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的双赢,以达到“以文促旅,以游养文”的目的。利用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

第三、企业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载体

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其最终的执行和实施都是在企业层面,企业是促使产业融合产生的载体。“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建立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基础之上的多样化兼并,即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但不同业务往往是在同一运作平台(如同一信息系统,或相同客户资源系统,或同一销售渠道等)上开展的,从而相互之间具有某种互补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结果就出现了从事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动漫业等业务的大量企业,这类企业的业务融合了两大产业的特点,并可利用同一的运作平台。另一方面,两大产业的融合还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才使两大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第四、市场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

正是由于技术融合突破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原有的产业界限,旅游业市场和文化业市场开始出现交叉和渗透,从而实现市场的融合。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具体来看,原有的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业中,将使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消费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的整合,可使某一区域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在一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将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在现代旅游市场机制下,有时候,音乐可以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推手 渲染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

“无限强大的气场是音乐最独特的力量”,其实,每个著名地方或景区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地方或景区主题歌有利于充分发挥歌曲抒情功能,同时,渲染地方或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使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现代旅游文化体现,以歌唱形式出现,歌唱却是最具广泛性和传播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时,地方或景区若以音乐为媒介,注重原创性,其歌曲内容充分体现地方或景区的独特文化内涵,便于人们记忆传唱,可为地方或景区提供了展示生态优势和打造自身形象的音乐名片。

“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如果说文化是旅游之‘魂’,音乐可称得上‘魂中之魂’。”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旅游实践中,但目前各地方或景区缺乏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如果以通过音乐歌曲形式唱出地方或景区的文化内涵,对展示中国旅游文化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潜在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正在迸发,文化助力文化旅游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能够实现“1+1>2”的良好效应。

很多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只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繁荣发展。或许,有些看法可以去重新认识及总结:

一是树立“全民意识、全球意识、战略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和精品意识”,凝聚各方合力,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不断发掘丰富灿烂、古老渊博的文化资源,加大实现对旅游线路和景点的文化包装力度。

二是利用网络广告文化,扩大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促销;完善文化设施,打造旅游载体;依托文化团体,活跃旅游形式;开发文化产品,增加旅游效益;加强文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多措并举使旅游资源实现最大效益。三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招商引资、集聚人才,突出文化主题,推出一批精品线路、特色纪念品、高品位旅游设施,增强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下一步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增长点、发力点。很多时候各地纷纷打造“拳头”产品,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以长治市为例,城区聘请知名专家完成对东山文化旅游观光园区整体策划,打造“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文化、休闲、旅游和度假胜地;黎城县培育以黎侯虎为龙头的根雕、麦秆画、泥塑、民间刺绣、范氏老鼓等系列民间工艺品,推进民俗文化优势向旅游产品的品牌优势转变;武乡县投资5亿多元建设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编排了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使八路军文化旅游在全国打响叫响。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正在推动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希望在未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整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资源,挖掘提炼文化底蕴,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把更好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打造真正的文化旅游、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以一种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去营造旅游市场。

第五篇:深挖掘和谐社区创建的内涵

文章标题:深挖掘和谐社区创建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在这方面,百步亭社区建设可以说走在了前面。学习百步亭社区建设经验,首先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概括地说,百步亭社区建设经验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科学发展、共建共享的创建理念。百步亭社区建设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理念的引领。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落脚点,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划发展、推进发展,力争让不同需求的人有满足感,让不同层次的人有归属感,让不同追求的人有成就感,让所有居民都有幸福感,奠定社区和谐的群众基础。二是坚持以德为魂的理念。着力培育居民的公德意识、公益观念、慈善精神,不断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大力弘扬以德为先、扶危济困、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形成居民共同的道德追求,奠定社区和谐的道德基础。三是坚持以文为美的理念。积极开发人文资源,着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广泛开展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形成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奠定社区和谐的文化基础。四是坚持以和为贵的理念。把和谐思维、和谐精神渗透到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引导居民用和谐思维看待问题,用和谐方式处理矛盾,用和谐价值取向规范行为,着力构建人与人融洽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区环境,使百步亭社区成为一个充满亲情、友情、邻里情的温暖大家庭。

民主管理、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百步亭社区建设的成功,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社区推行扁平化管理,不设街道办事处,设立由百步亭党员代表选举产生的中共百步亭社区委员会以及党委领导下的百步亭社区管理委员会,由社区管委会代行街道一级政府的职责,开创了“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和“党的领导、政府服务、居民自治、市场运作”的社区运作机制,走出了一条社区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在全新的管理体制下,各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职能部门的指导作用、企业的主导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公益组织的辅助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百步亭社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将党小组建在门栋,使党在基层的核心领导作用、凝聚作用和党员的先锋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创新居民民主自治体系。百步亭社区组成居委会、主管楼栋长、楼栋长、小小楼栋长的自治网络,使居民自治覆盖全社区、延伸至每个成员。三是创新社区内部运行体系。百步亭社区推行“一个中心、两层网络”的管理体系:以社区党委领导下的管委会为中心,负责协调社区内部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依法制定社区管理制度;以开发公司为主体的建设网络,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社区功能;以物业公司为主体的服务网络,把商业性服务、福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融为一体,为居民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四是创新居民互助合作体系。组建一大批亲情志愿者组织,大家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共育亲情、共创和谐。

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价值追求。百步亭社区建设的成功,得益于有一个好班子、有一个好领头人。社区领导班子以为党和政府排忧、为群众解难为己任,在和谐社区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百步亭社区在建设发展中,始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积极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企业,产生了“多赢效应”。通过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服务,从就业、就医、就学等各个方面方便居民,完善了社区功能,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在给群众创造温馨家园的同时,社区自身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企业发展、居民受益、社会和谐的多赢局面

《深挖掘和谐社区创建的内涵》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深挖掘和谐社区创建的内涵。

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五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