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复习课评课稿
“生物进化复习”的评课稿
张小芹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2第5章的教学内容。上的是“生物进化”的复习课,它是高三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复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物种的进化,从而得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郑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张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出示生物进化的考点,然后09年上海高考真题,学生练习,然后复习知识点“什么是种群”,“种群和物种的区别?”,“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通过题目(202_年江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张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张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张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张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张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篇二: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篇三:生物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
贡秀玲
一、问题价值度
问题表述准确,答案明确。设问由浅入深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环节问题上能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能探究的尊重学生的成果。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二、学生参与度
因为本课内容细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第一的自主学习同学们看书写完后,分小组对题,要求一人一题都要参与。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既达到了全员参与也达到了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比较成功。
三、教师指导度
在学生展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回应、讲解,给予学生鼓励、启发,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了认知的升华。老师的讲解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促其提升的作用。比如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四、目标达成度
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即体现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通过练习的优化设计使练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教学目标得到了更好的落实。篇四:生物组评课稿202_ 生物组评课总结
202_.11.青年教师赛课 我们生物组孙立伟和姜美玲两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二人比上一次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教学功底还是驾驭课堂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这与她们平时的努力分不开的。当然我也恭喜其他的青年教师课也讲得非常好,个个成长的都很快。以下我代表生物组对两位老师的课做一如下点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孙立伟老师讲的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整节课完成很好主要体现在1、本节课运用多种媒体信息,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了课堂直观性,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通过曲线图,分析不同浓度生长素对不同器官影响,进而分析横放豆芽生长现象,得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与生长素的关系;绘出松树树冠图,分析顶芽和侧芽生长素的运输和浓度大小,突破顶端优势这一教学难点;联系生产实例,体会生长素类似物应用等。
2、教学方法她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如整堂课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以问题提出为出发点,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解决问题延续到由新的问题迎来新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索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通过引导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的了解,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树立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同时,本节的能力目标也是重点及难点地方也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这一探究活动得到体现,探究实验,需要时间和空间,仅仅靠课堂,学生无法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是本节课有些问题点播不透,感觉太匆忙的原因,但是,此次教学通过课前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预习将重点落在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的方法上,让更多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来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做出的探索。提点建议这节课联系实际多,恰恰学生应用能力差,如果把探究实验拿到下一节去,给学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多一些,不至于学生一个话题兴趣刚来又进行下个话题,要根据学情合理优化。
姜美玲老师是讲的是《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内容,针对是高一学生,气氛非常活跃,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她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大胆设想活动中获得新知。并且力求在进一步探究合作式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实验知识,还从中学到一些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思维对话,创建了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
整节课她也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因为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具体的探究与孙立伟的有些不同,她辅以了导学、资料分析、合作讨论等又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例如用实验资料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体验,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细胞核的印象,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组织和鼓励,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如喇叭虫的实验设计,体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又如用研究性学习法,来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结合面前的实际材料,动手制作细胞核模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细胞核结构记忆。真正体会模型构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意义。
总之,两位老师讲的都很成功,可见课下下了很大功夫,其实这与她们平时虚心学习及严谨的教学分不开的,如果板书字再下点功夫,提问问题时再仔细的推敲并适当的拓展就更好了,当然这得需要有更深厚的生物科学素养,希望他们能尽快的成长为优秀教师。篇五:初中生物评课稿
初中生物评课稿
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李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
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
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
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
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有关山脉走向的概念等。
2、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今天传树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演示实验、认真专研和挖掘教材,真正做到了对教材的有所选择、有所修改,传树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演示实验和大量生活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趣味性,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很好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传树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为什么青蛙这么难以发现,引出课题,列举各种生物的适应性,提出问题:白天沙漠中蝎子为什么藏在沙子中?引导启发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通过环环相扣、递进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资源
提供穿山甲,鸭嘴兽,啄木鸟等生物小档案,让学生观察模型,说说适应的特点,进一步将本堂课升华,学以致用,给予拓展。
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 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第二篇:生物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对《生物的特征》一课进行点评。
本周听了张老师讲的一节新授课,上课开始时,张老师首先明确了本课的目标,然后让学生适当浏览本节内容,最后老师精讲点拨。
老师的这节课,应该说非常成功。突出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板书规范工整,重点突出明了。观察法的初步认识,观察的常用工具,生物的主要特征,都作为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也方便老师最后的回顾总结,应该说这一点张老师做得很好。
第二、步骤清晰,逻辑性强,授课有条不紊,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比如说,张老师在讲解生物的特征时,第一个特征时什么,让学生举出实例,第二个特征是什么,让学生举出实例,表达得非常清楚,强调得十分到位。连我也听的津津有味,心里感觉明明白白。
第三、举例贴近学生生活,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这一点不再多说。
如果硬要找出一点毛病的话,我感觉是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一些。希望张老师在今后上课时注意这一点。第四、备课充分,讲授逻辑性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娓娓道来,一气呵成,思路非常清晰,讲授非常富于逻辑性。讲授过程中基本不用参看课本和教案。如果备课不充分,仅凭教学经验绝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效果也不会这么好。这一点是值得年轻老师和多数年长一些的老师学习的。
第五、与学生的互动很多,交流顺畅
整堂课杨主任都在用自己清晰的思路和富于逻辑性的讲解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地往前走。讲授中张老师不断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而对这些问题,学生总是能够给予积极的回应,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欲望很强,参与程度很高。有时杨主任还让学生到黑板前板演一些内容,学生也总能有上好的表现。第六、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注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与实际联系较强。张老师不仅对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还配合使用课件,课件的合理使用,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加强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的记忆。
优点主要是以上这些。提一点建议:那就是本节课老师讲的再精炼一些,训练再多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学生行为:
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第三篇:生物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
贡秀玲
一、问题价值度
问题表述准确,答案明确。设问由浅入深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环节问题上能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能探究的尊重学生的成果。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二、学生参与度
因为本课内容细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第一的自主学习同学们看书写完后,分小组对题,要求一人一题都要参与。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既达到了全员参与也达到了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比较成功。
三、教师指导度
在学生展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回应、讲解,给予学生鼓励、启发,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了认知的升华。老师的讲解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促其提升的作用。比如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四、目标达成度 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即体现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通过练习的优化设计使练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教学目标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第四篇:生物评课
关于《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复习课的评课记录
理化生组
郝宏选本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章复习目标是: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2概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3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4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调节。重点:知识框架的达成及知识点的把握。难点:是知识的运用
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超越意识。
宋校长:听了郝老师的这节复习课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教无定法”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受益匪浅。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同时,能真正发挥学案导学“导”的作用,学案中从情景材料的引入到立体知识的疏理,层层引领,步步深入,让学生通过学案知道如何自主学习,再配合恰当的课件,使课本、学案、多媒体有机结合。并且充分体现了我校的超越环境下的“六六”课堂教学模式。从知识过渡到拓展迁移,灵活多样,顺畅自然。本节课的亮点:
设计学案思路新颖。郝教师考虑到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在设计这两节复习课的学案中,每个环节赋予了学生明确的责任,学生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同时每个小环节都有选做题,以及拓展开放性的题。是鼓励那些学习成绩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大胆设想,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尤其是郝老师设计的小组讨论题,具有典型性,为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由,而且同样获得成就感的平台。如:有人喝醉酒了走路要摇摇晃晃是什么原因?半身不遂的人为什么大小便失禁?遇到巨大声响为什么要张嘴护耳?坐飞机为什么很多人吃口香糖?这些问题贴近自己,源于生活同学们感兴趣。另外郝老师注意“活”用学案,引导学生掌握读、思、问、议、记等学习方法,养成会听、勤思、敢说、善问、勤记等良好习惯。
蒋老师:善于采用启发式组织教学。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郝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把知识点,从原型、到模型、到变型进行了拓展提高,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于晓辉: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郝老师本节课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领的模式。知识性的结论都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图片的观察得出的。这样的结果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记忆更为深刻。另外,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教态始终亲切、自然,与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语言表达准确、精炼,显示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最后进行知识小结时,也改变了以往由教师来总结的方式,变为由学生来谈,留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
宋老师:总体来说,本节课是成功的,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能层层突破,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及建议:
1.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给人一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2.对目标的达成的小组评价没有到位。
第五篇:生物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
贡秀玲
一、问题价值度
问题表述准确,答案明确。设问由浅入深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环节问题上能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能探究的尊重学生的成果。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二、学生参与度
因为本课内容细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第一的自主学习同学们看书写完后,分小组对题,要求一人一题都要参与。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既达到了全员参与也达到了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比较成功。
三、教师指导度
在学生展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回应、讲解,给予学生鼓励、启发,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了认知的升华。老师的讲解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促其提升的作用。比如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四、目标达成度
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即体现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通过练习的优化设计使练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教学目标得到了更好的落实。篇二:高中生物评课稿
高中生物评课稿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评课稿
生化组 应培培 郑庆惠老师上的“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第二课时,它是高二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物种的进化,从而得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郑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郑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郑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
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
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
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生物评课稿 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理解??,培养了??能力,确立(形成)了??态度(观点)。
二、内容编排合理,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循循善诱,突出??重点,通过??突破了??。
三、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例: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四、学生行为:
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五、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六、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级别:校级生物公开课
二、课题:《细胞的分化》
三、授课人:林赞
四、授课时间:202_年12月3日
五、听课人数:10人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细胞的结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植物的个体发育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
七、评课意见 1.能以问题引入,问题的设计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背景,能从学科知识结构的角度把前面所学内容与本节课所学内容联系起来。2.在课堂教学中,为避免直接讲授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入、制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式生动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
3.设计生活化、社会化、活动化的教学情境,丰富互动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物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如何预防癌症》时,提出了以下的生活问题:预防癌症,一要尽量避免接触各种致癌因子,二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引发癌症呢?哪些食物具有抗癌作用?
创设社会化情境,如在《癌细胞》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癌症的种类和发病情况,再提问: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怎样预防癌症?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4.教学资源的直观性,能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等。直观材料展示、运用恰当准确。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有效的为教学服务。5.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6.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和带有开放性的话题,如在《细胞全能性》的教学中,教师提问了如下的问题:已经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受精卵那样再分化成各种细胞形成完整个体吗?科学家发现了一株名贵而珍稀的花卉植物,你能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几万株该种植物吗?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7.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和谐、民主的课堂,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课堂。那些与教师有着融洽、朋友式关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更多的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屈尊”和“倾听”,教师要变专制型或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或合作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而不是君临天下式的,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和篇三:初中生物评课稿
初中生物评课稿
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李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
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
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
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
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有关山脉走向的概念等。
2、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今天传树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演示实验、认真专研和挖掘教材,真正做到了对教材的有所选择、有所修改,传树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演示实验和大量生活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趣味性,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很好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传树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为什么青蛙这么难以发现,引出课题,列举各种生物的适应性,提出问题:白天沙漠中蝎子为什么藏在沙子中?引导启发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通过环环相扣、递进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资源
提供穿山甲,鸭嘴兽,啄木鸟等生物小档案,让学生观察模型,说说适应的特点,进一步将本堂课升华,学以致用,给予拓展。
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 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是值得我学习的课篇四:生物评课稿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评课稿
万州武陵中学 邓趸
黄自由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1、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2、教学语言独具特色:杨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杨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3、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4、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杨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杨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5、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杨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虽然现在多媒体应用广泛,但传统的板书仍然需要。
2、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多一些小组合作讨论的话,也许会更好。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借鉴的课。篇五:生物组评课稿202_ 生物组评课总结
202_.11.青年教师赛课
我们生物组孙立伟和姜美玲两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二人比上一次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教学功底还是驾驭课堂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这与她们平时的努力分不开的。当然我也恭喜其他的青年教师课也讲得非常好,个个成长的都很快。以下我代表生物组对两位老师的课做一如下点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孙立伟老师讲的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整节课完成很好主要体现在1、本节课运用多种媒体信息,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了课堂直观性,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通过曲线图,分析不同浓度生长素对不同器官影响,进而分析横放豆芽生长现象,得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与生长素的关系;绘出松树树冠图,分析顶芽和侧芽生长素的运输和浓度大小,突破顶端优势这一教学难点;联系生产实例,体会生长素类似物应用等。
2、教学方法她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如整堂课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以问题提出为出发点,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解决问题延续到由新的问题迎来新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索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通过引导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的了解,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树立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同时,本节的能力目标也是重点及难点地方也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这一探究活动得到体现,探究实验,需要时间和空间,仅仅靠课堂,学生无法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是本节课有些问题点播不透,感觉太匆忙的原因,但是,此次教学通过课前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预习将重点落在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的方法上,让更多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来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做出的探索。提点建议这节课联系实际多,恰恰学生应用能力差,如果把探究实验拿到下一节去,给学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多一些,不至于学生一个话题兴趣刚来又进行下个话题,要根据学情合理优化。
姜美玲老师是讲的是《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内容,针对是高一学生,气氛非常活跃,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她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大胆设想活动中获得新知。并且力求在进一步探究合作式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实验知识,还从中学到一些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思维对话,创建了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
整节课她也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因为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具体的探究与孙立伟的有些不同,她辅以了导学、资料分析、合作讨论等又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例如用实验资料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体验,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细胞核的印象,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组织和鼓励,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如喇叭虫的实验设计,体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又如用研究性学习法,来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结合面前的实际材料,动手制作细胞核模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细胞核结构记忆。真正体会模型构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意义。
总之,两位老师讲的都很成功,可见课下下了很大功夫,其实这与她们平时虚心学习及严谨的教学分不开的,如果板书字再下点功夫,提问问题时再仔细的推敲并适当的拓展就更好了,当然这得需要有更深厚的生物科学素养,希望他们能尽快的成长为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