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混凝土课程设计心得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0-995059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3 22:09: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混凝土课程设计心得

知道做与能做

——混凝土课程设计心得

早有听闻一句话“人跟人的差距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或者是做不做!”原来也对其有所了解,但这次的课程设计进行下来却又对其有更深的感悟。

关于下手。

这个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个半星期,但果然与老师所说无二,只要认真做3天也能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下来,加上之前在布置课题的时候老师又在黑板上从总体上详细的把流程讲解了一次,我们本应该很简单的就能做出来,但是最初大家仍然发现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当然这个除了可能是我们对于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很大部分却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运用上的恐惧。似乎总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好,要不停的翻书,不停的观摩其他人,不停论证,最后才畏首畏尾的下手。不过这却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来大家对这次的重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关于依葫芦画瓢。

设计时,单向板和双向板还有梁式楼梯都是有例题的,依葫芦画瓢自然被用了上来,可一碰到有出入的地方却又是要研究一番。而我所在组刚好是课本上没有例题的板式楼梯,有很多同学都是去图书馆直接找了有这样例题的图书参照,可这并不是个好办法,自己觉得所谓设计至少要能明白每一部都是什么意思才能进行。就比如板式楼梯和梁式楼梯的两者的区别,前者是梯段板直接受力再传至平台梁,而后者是先由踏步板传至斜梁再传至平台梁。一个是美观易施工却笨重造价高,另一个是自重低施工不便,各有各的长处,而据规范一般情况下在跨度较小(小于3米)时用板式楼梯居多,所以大家看到的住宅楼多数情况下是板式楼

梯,而梁式楼梯是商业大型建筑跨度大时所采用。但这些并不是他们最主要的区别,结构计算关键是受力形态的不同导致的计算不同。这就出现了个问题,很多同学在看到书本上关于梁式楼梯的计算步骤,结果计算下到下面才发现者根本就不是板式楼梯的受力形态,这下依葫芦画瓢画成歪了!刚才说到的梁式楼梯的受力首先计算的是踏步板的受力,它的计算是要得出横向配置在踏步板下的钢筋,所以一开始取的计算截面是一个踏步板的宽度就是0.3,所以在最初计算是活荷载所乘是2*0.3,而板式楼梯根本就不许要这步,我们所计算的是纵向钢筋跨在两个平台梁上的受力钢筋,因而最初取得是以一米为计算单位,投影到水平方向上,踏步板的计算前面的数值需要/0.3,而梯段板的自重和底部抹灰需要前面数值/cos a。

关于CAD。

说起CAD真是惭愧,原本在大二暑假也下了点功夫学,以为自己是学的不错了,可是这次一下手才发现怎么都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弄的都是所谓的户型图,而真正的CAD本身是一窍不通,有点舍本逐末的意思。而相对经常摸软件的室友纯熟操作我只是一个新手。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可是操作起来就是很麻烦,出的错一次又一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是此事要躬行”有些东西确是需要熟能生巧的。而我们千万不要总是觉得自己看着表面知道便懒得动手,其实你只要一动手会发现,很多细节东西自己都是模棱两可,要完完整整的做出一个设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做一件事的能力,更多的是静下心来做出一件成果,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职业态度。这也是此次课程设计我最大的体会。

第二篇:混凝土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导语: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混凝土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知道做与能做

——混凝土课程设计心得

早有听闻一句话“人跟人的差距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或者是做不做!”

原来也对其有所了解,但这次的课程设计进行下来却又对其有更深的感悟。关于下手。

这个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个半星期,但果然与老师所说无二,只要认真做3天也能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下来,加上之前在布置课题的时候老师又在黑板上从总体上详细的把流程讲解了一次,我们本应该很简单的就能做出来,但是最初大家仍然发现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当然这个除了可能是我们对于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很大部分却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运用上的恐惧。似乎总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好,要不停的翻书,不停的观摩其他人,不停论证,最后才畏首畏尾的下手。不过这却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来大家对这次的重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关于依葫芦画瓢。

设计时,单向板和双向板还有梁式楼梯都是有例题的,依葫芦画瓢自然被用了上来,可一碰到有出入的地方却又是要研究一番。而我所在组刚好是课本上没有例题的板式楼梯,有很多同学都是去图书馆直接找了有这样例题的图书参照,可这并不是个好办法,自己觉得所谓设计至少要能明白每一部都是什么意思才能进行。就比如板式楼梯和梁式楼梯的两者的区别,前者是梯段板直接受力再传至平台梁,而后者是先由踏步板传至斜梁再传至平台梁。

一个是美观易施工却笨重造价高,另一个是自重低施工不便,各有各的长处,而据规范一般情况下在跨度较小(小于3米)时用板式楼梯居多,所以大家看到的住宅楼多数情况下是板式楼梯,而梁式楼梯是商业大型建筑跨度大时所采用。但这些并不是他们最主要的区别,结构计算关键是受力形态的不同导致的计算不同

。这就出现了个问题,很多同学在看到书本上关于梁式楼梯的计算步骤,结果计算下到下面才发现者根本就不是板式楼梯的受力形态,这下依葫芦画瓢画成歪了!刚才说到的梁式楼梯的受力首先计算的是踏步板的受力,它的计算是要得出横向配置在踏步板下的钢筋,所以一开始取的计算截面是一个踏步板的宽度就是0.3,所以在最初计算是活荷载所乘是2*0.3,而板式楼梯根本就不许要这步,我们所计算的是纵向钢筋跨在两个平台梁上的受力钢筋,因而最初取得是以一米为计算单位,投影到水平方向上,踏步板的计算前面的数值需要/0.3,而梯段板的自重和底部抹灰需要前面数值/cos a。关于CAD。

说起CAD真是惭愧,原本在大二暑假也下了点功夫学,以为自己是学的不错了,可是这次一下手才发现怎么都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弄的都是所谓的户型图,而真正的CAD本身是一窍不通,有点舍本逐末的意思。而相对经常摸软件的室友纯熟操作我只是一个新手。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可是操作起来就是很麻烦,出的错一次又一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是此事要躬行”有些东西确是需要熟能生巧的。

而我们千万不要总是觉得自己看着表面知道便懒得动手,其实你只要一动手会发现,很多细节东西自己都是模棱两可,要完完整整的做出一个设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做一件事的能力,更多的是静下心来做出一件成果,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职业态度。这也是此次课程设计我最大的体会。

第三篇:混凝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

一、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厚度:除图中注明外,均按下列规定采用:室内正常环境下板、墙为 20mm,梁为 25mm,柱为 30mm;地下室梁为 30mm;基础底板、基础梁下部钢筋:50mm;基础底板、基础梁上部钢筋为 35mm;墙体外侧迎水面钢筋为50mm(内设b@50钢丝网),墙体内侧钢筋为 20mm,柱为 35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

二、钢筋接头形式及要求:

1、框架柱、剪力墙及暗柱、端柱纵向钢筋接头形式及要求按标准图集《11G101-1》相应节点选用;

2、梁板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接头应相互错开。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绑扎接头:对梁类、板类,不宜大于25%,机械接头:对各类构件均不宜大于50%;焊接接头:各类构件不应大于50%.3、梁、板主筋连接位置: 下部钢筋在支座,梁的上部钢筋在跨中。底板: 下部钢筋在跨中,上部钢筋在支座。

4、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纵筋,在搭接范围内箍筋加密至@100。

5、基础底板的纵向钢筋优先选用机械连接,接头性能达到二级。

6、钢筋的锚固长度及搭接长度见《11G101-1》第34页。

三、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1、板的底部钢筋伸入支座≥5d,且应伸至支座中心线。边支座负筋锚入支座La。

2、板上孔洞应预留,避免后凿,施工时各工种须根据各专业图纸配合土建按如下图预留全部孔洞。

3、楼板上后砌隔墙的位置应严格遵守建筑施工图,不可随意砌筑。对墙下无梁的后砌隔墙,应按建筑图所示位置在墙下板底设置加强筋:板跨不大于3米时为 214;3米~5米时 216;5米以上时为 218(加强筋沿墙通长,两端锚入支座150mm)。

4、短边净跨度 L大于4m的板要求板跨中起拱 L/500。

5、钢筋的铺放层次: 双向楼板下部钢筋,短向钢筋在下,长向钢筋在上;板的支座处:上部受力钢筋在上,分布钢筋在下。

6、水电管井中板,均须按大样图预留钢筋,待管道安装后,凿毛清洗干净再用高一级的膨胀砼浇灌。

7、板内分布钢筋(包括楼梯跑板),除注明者外,分布钢筋按下表:(注:屋面的分布钢筋间距为200)

四、钢筋混凝土梁

1、梁跨度等于或大于4米时,模板按跨度的0.2%起拱,当悬臂梁时,按悬臂长度的 0.4%起拱,起拱高度不小于 20mm。

2、在梁跨中1/3范围内开不大于150圆洞及方洞,洞位于梁高的中间1/3,在具体设计未说明时,按图一施工。

3、钢筋砼梁腹板高度≥450mm时,除图中注明,均在腹板两侧设置腰筋12@200;拉筋直径同箍筋,其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

4、在梁上现浇次梁两侧,除图中注明外,每侧须设置附加箍筋,附加箍筋直径及形式同该梁段钢筋。

5、当主梁的底面与次梁的底面持平时,次梁底部筋在主梁底筋之上放置,梁中较大直径的钢筋靠截面外侧放置;当梁的底面与板底面持平时,板底部钢筋应在梁底筋之上放置。

6、钢筋的铺放层次:板、次梁、主梁中的上部钢筋放置顺序从上向下依次为:板的上筋,次梁上筋,主梁上筋;主梁的下筋在次梁下筋之下。

7、与剪力墙相连的梁,其上下主筋应锚入墙内LaE,且不应小于600mm。

五、钢筋混凝土框架

1、框架梁、柱主筋的构造应符合图集11G101-1的要求,框架梁柱纵向钢筋接头应避开箍筋加密区。

2、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构造应符合图集11G101-1要求,但接头最低点距基础顶面或楼板面以上应至少750mm。当采用机械连接时,应符合一级接头要求。

3、除详图中注明必须焊接的主筋外,梁,柱大于 22的主筋优先采用机械接头或焊接接头,焊接工艺应按焊接规范要求试验合格后,方可正式使用,其它主筋有条件时亦宜采用机械接头或焊接接头。

4、框架梁柱混凝土强度相差时应按图三浇捣,在浇捣高强度混凝土柱时留出h量(h为梁高),且不小于350mm,待浇捣低强度混凝土时,先将斜坡上酥松的混凝土凿除干净,涂上一层水泥浆后再浇捣。

5、柱凡与现浇过梁,圈梁,钢筋混凝土腰带连接处,均应按建筑图中的 墙位置在柱内预留插铁,伸出柱外皮长度为 Ll,锚入柱内 La。

六、钢筋混凝土墙:

1、墙内钢筋均为双排双向钢筋,一般墙横向筋在外,竖筋在内,双排钢筋之间用拉结钢筋连接。

2、剪力墙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的连接构造应符合图集11G101-1的要求。

3、剪力墙连梁构造见图集11G101-1。墙体水平钢筋在连梁高度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拉结筋直径同墙体,隔一拉一,梅花型布置。

5、当支承贯通连梁的墙肢宽度≤3.5倍墙肢厚度时,连梁上、下纵向钢筋应贯通梁的全长,不得截断。

5、钢筋混凝土墙体遇洞口,洞处无连梁时,按图四处理。

6、墙上孔洞必须预留,除按结构施工图纸预留孔洞外,还应由各工种的施工人员根据各工种的施工图纸认真核对,确定无遗漏后才能浇灌混凝土。图中未注明洞边加筋者,按下述要求:如洞口尺寸≤200mm时,洞边不再设附加筋,墙内钢筋由洞边绕过不得截断,当洞口尺寸>200mm 时设置洞口加筋,做法见图五。

7、本工程剪力墙抗震加强区范围:基础至三层。

8、本工程墙体边缘构件:

地下室~四层为约束边缘构件,五层及以上层均为构造边缘构件;

(1)对于外露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女儿墙、挂板、栏板、檐口等构件,当其水平(2)直线长度超过8m时,应按图六设置伸缩缝。缝宽20mm,内塞沥青麻丝。伸缩缝间距≤8m。

9、剪力墙门窗洞口上下不对准时,剪力墙洞口边缘构件钢筋构造见附图七。

第四篇:课程设计心得.

课程设计心得

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在我所负责的大学生消费与使用情况调查方案的过程中,让我对调查方案的具体设计及撰写都有了更好地理解。

课程设计是《市场调研与预测》学科的一项实践,综合运用,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踏踏实实的做好一项任务让我体会了稳健才会在未来有更好结果。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是“大学生手机消费及使用情况”,通过本次调查让我理解了目前大学生对手机消费方面的事情,以及他们所喜欢的品牌,说能接受的价位,以及手机的使用情况。在这次设计中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

在此,感谢老师这半年来的教导,真的很喜欢您,您辛苦了!同时感谢那些帮助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谢谢队员们的相互理解与包容,让我感受到同学的友谊。

由于本人的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老师多多指教,我将虚心接受您的点评与指正。

第五篇:课程设计心得

课程设计心得

通过这次实验我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理,而且理论和知识一定要丰富,除了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边缘科学。专业与专业之间是有交叠的部分。并且我认识到大一,大二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做更高的研究。

这次课程设计,是我们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很多的不足。首先是知识方面,在与理论结合方面,要有丰富的理论。有的人说,大学知识不重要,只有实践才是最重要的,纸上谈兵,说一些大道理没用。而我认为实践还是要有理论作为支撑的。其次是对待问题的态度,应该改掉一些想投机,马虎的心态。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在这个求学的道路上,有这么一句话伴随着我们“态度决定成败”。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脚踏实地,做事情要一丝不苟。对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细节都要弄明白,“差不多”这个字眼不能在实验中,不能在课程设计中。现在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是在为将来打基础,所以养成良好的心态,就代表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上网,去图书馆等查找资料,最重要的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现在团队合作很重要,不仅仅是在课程设计中如此,在将来,在研究中,在企业里,团队精神都要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同学之间会有不同的观点,想法,要互相包容,互相采纳。

混凝土课程设计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