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中国农业大学何教授调研汇报材料
编辑:落梅无痕 识别码:20-1041864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9 18:40: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农业大学何教授调研汇报材料

中国农业大学何教授调研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洪泽县地处江苏省西北部,东携白马湖,与楚州、宝应、金湖水陆相依,西揽洪泽湖,与泗洪、泗阳隔湖相望,南与盱眙毗邻,北与淮安接壤,东西长63公里,南北宽39.4公里,总面积1289.0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33.15平方公里,平原537.18平方公里,丘陵岗洼18.72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地带过渡性地带,素称“水乡泽田”主要河流有淮河、三河、二河、张福河,苏北灌溉总渠,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境内洪泽湖为“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为2342平方公里。目前全县辖内12个镇94村、34个居委会,38.8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9.3万。202_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0.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413元,财政收入4.5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9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08元,产业上以建材、化工、禽、水产养殖的四大支柱产业为主。近年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全县成建制外出劳务人员达11000多人,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目前已有53个规模企业落户县工业园区。全力打造湖滨生态旅游城市,推动旅游业发展,已建成朱坝活鱼锅贴城、老子山温泉山庄、钱码岛、大墩岛和洪泽湖旅游度假村等特色休闲旅游产业,洪泽湖大堤申遗工作正在进行,8月初已成功地举办了二届中国洪泽湖水上运动会暨旅游文化节。

我县农村信用社成立于56年,历经五十年艰辛发展,目前已成为机构网点遍及城镇、经营规模逐步扩张、服务“三农”成效 1 显著、经营效益逐年提高、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金融企业。到7月末,全县共有14个信用社,4个信用分社,1个营业部,从业人员达215人。全部职工中本科学历 9人,大专学历 7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75人,男职工119人,女职工 96人。各项存款余额达10872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89684万元,分别占全县金融机构的 34 %和48 %。202_年存贷款增幅分别位居全省各县(区)联社第三和第一。经营效益逐年提高,自202_年开始,每年都以1000万元的利润额递增。加大信贷投入,特别是“十五”期间,年贷款累计投放量平均在10个多亿,净增额平均在1.8亿元以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县“三农”经济、园区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改进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切实解决农(居)民及个私业主贷款难。继202_年10月份,创立全省第一个信用村的基础上,202_年7月底推广“信用一证通”这一新型的金融工具,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市委丁解民书记称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原人行南京分行谢庆健行长称之为农业发展的绿色通道,《新华日报》、《金融时报》、《淮安日报》等主要媒体都作了报道。到202_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建立客户经济档案6.6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93%。授信发证5.8万户,占建档户的88%,“信用一证通”贷款余额2.35亿元,全县共创建信用村67个,信用镇5个,分别占行政村镇的41%和71%。我县农村信用社已真正成为我县金融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得到社会各级各界的认同和赞许。县联社连续三年获县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责任目标考评”、“为农服务”、“文明机关”、“最受欢迎双管部门”、“五好党委”等光荣称号。我县 2 农村信用社已真正成为我县金融的主力军。

二、小额信用贷款推广运行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信用联社,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确定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农村工作中心,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自202_年以来,不断改进服务,简化手续,在探索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等方面投石探路、大胆尝试,在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讨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模式,创新了集贷款证、存款证、股金证和信用证四证合一的新型支农品牌“信用一证通”,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借贷,扩大了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信用社难贷款问题,促进了辖内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政府增税的“三赢”格局。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农户联保贷款情况

1、建档授信情况。截止202_年7月末建立农户经济档案 6.8万户,占辖内农户的95%,授信户6.1万户,授信面85%,授信总金额6.6亿元,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证4.9万户,其中:信用一证通4.2万户,最高授信额20万元,最低授信额0.1万元,其中绝大多数额在1.2万元左右。

2、贷款发放情况。到202_年7月末,使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达41576户,占农户总数的55%。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39197万元,较202_年末,净上升8200万元,占各项贷款总的63%.3、使用效益情况。202_年至202_年7月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到期本金回收率为95%,利息回收率98%,202_年7月末逾期贷款221万元,逾期率0.5%。

3(二)主要做法

为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顺利推广,按照点面结合,逐步铺开的要求,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制定方案,深入宣传,过细调查,针对洪泽特点,反映洪泽特色,以“信用一证通”为载体,以联保为手段,以江苏省首家信用村金汤信用村为龙头,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制定方案,明确实施步骤。结合县情实际和试点情况,研究制定了《洪泽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洪泽县农村信用社“信用一证通”试行办法》等相关制度办法,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一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有章可循。202_年10月在仁和镇金汤村开展小额农贷支农试点,按照成立组织、出台方案、宣传发动、调查评估、发证放贷五个阶段,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向周边信用社辐射;202_年4月中旬,按同样的步骤,在蒋坝、朱坝两镇前后启动了“信用一证通”的试点工作。

2、深入发动,营造舆论氛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包括“信用一证通”都是新生事物,都是利民的好事,但要使广大群众接受并认识,把好事做好,必须强化宣传发动。针对部分农(居)民对这项业务认识不足的问题,加大了宣传力度。在宣传内容上,专门拟定了宣传提纲,统一了宣传口径;在宣传形式上,采取了张贴标语、街头咨询、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在试点镇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共张贴宣传标语202_余条,发放致农(居)民一封信9000多份,印发宣传提纲7000多份,开展进村入户宣传及服务近万次,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一证通”的功能作用、使用对象、优惠政策、操作程序等家喻户晓,从而为试点工作打下 4 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过细调查,确定授信额度。为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一证通”调查评定质量,县联社抽调业务骨干,分组包片,由主任和分管负责人带队,在村支“两委”的配合协作下深入农家院舍,对全县12个镇农户基本情况和信贷需求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对每一个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实际资金需求、用途、预期收入、个人信用程度等情况的调查评估,建立了6.8万户农户经济档案,确定了每户的最高贷款授信额度。对信用观念强、还款有保障的农户,适度增加信用放款额度;对经济困难、还款能力较弱的农户,积极推行了“农户联保”贷款;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生态、创汇农业和创品牌的绩优私营个体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基本保证了农户按需所贷。

4、积极创建“信用工程”。“信用工程”就是由乡镇政府、信用社、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共同创建的一种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社会服务体系,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先进的信用文化思想,在社会上形成“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观念,让农民充分利用金融信息和资源,促进农村整体信用环境的改善。止202_年7月已创建信用镇5个,信用村67个。

(三)主要成效

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信用一证通”的推行,为洪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效果。从区域资源优势出发,支持了特色水产生产养殖、加工业等发展;从市场优势出发,以“公司+农户”形式支持粮食特种种植和四季鹅养殖等;从人力资源优势出发,支持个体户、专业户及劳务输出等。在为农 5 户提供经济后盾的同时,多渠道、多手段为农户当好科技顾问和信息参谋,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可靠的信贷依托。

1、小额信用贷款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第一,促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202_年全县各类劳务输出人员5.5万人,人均工资性收入6000元,同比增长14.7%。岔河、黄集和东双沟等镇是劳务输出的大镇,外出劳务人员达2.5万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10多省及直辖市。为解决劳务人员外出的费用,202_-202_年各镇农村信用社主动上门服务,通过小额信用贷款、“信用一证通”发放的劳务费用贷款达1750多万元。据初步统计,202_年各镇的劳务收入高达8000多万元。

第二,促进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

我县蒋坝镇是是传统的渔具加工镇,通过“信用一证通”的支持,形成“大户带小户、一户带百户”的经营模式,以点带面,80%以上的家庭都已从事了编织加工,全镇呈现出“男女老少齐上阵、天南地北忙送货”的喜人局面。截止202_年末,蒋坝镇的农户调查建档面100%,授信面95%,授信额达1900万元,户均授信8000元。为支持虾笼加工大户的发展,部分户的授信额已放宽到了20万元,20多户加工大户的年用贷额累计达450万元。由于支持有力、投放到位,该镇经济收入指标位居全县之首,在全市镇级排位中名列第三,人均收入也较上年同期多增收450元。全镇已涌现出年销售100万元以上的大户68户,产品远销全国各大淡水流域。

2、小额信用贷款造就产业方阵,成为农业增效的主动力

一是造就老子山、西顺河等镇水产养殖基地

我县的老子山、西顺河是水产养殖镇,每年年初,农村信用社就深入到村组开展信贷需求调查、送证送贷上门服务活动。西顺河万亩河蟹、青虾、草鱼和老子山、岔河万亩河蟹生产基地中在部分养殖户都已拥有了“信用一证通”。全县用于养殖的农户贷款养殖贷款投入达9300万元。

二是造就共和、三河镇四季鹅养殖加工基地

为充分利用水多、草多、滩多的优势,培植四季鹅养殖这一特色产业,共和信用社利用春季四季鹅繁殖高峰的时机,重点投入,对养殖大户实行倾斜,在“信用一证通”的发放、授信和资金到位率上做文章,保证不务农时,不搞形式主义的走过场,确保了入江水道、老三河沿线养殖户的资金需求;止202_年末,已发放四季鹅养殖贷款860万元,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支持下,10多户养殖大户还自已兴办起了四季鹅宰杀厂,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良性循环格局。

三是造就东双沟、朱坝镇林木生产加工一体化基地 东双沟镇素有“建材之乡”的美誉,全镇有意杨等速成树木近520亩,分布全镇的大小木材加工户有20多家。为充分发挥这一产业资源优势,在信贷投入上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截止202_年末,全镇已有1210户种植户办理了“信用一证通”,使用上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8户村民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村里办起木材半成品加工点,两年多时间里,对该镇已累计投入林木及加工业贷款760万元。朱坝镇则重点将资金定位在新建的马棚木业园区上,对进园的30多家大小木材加工户通过小额信用贷款进行 7 有效支持。通过园区的辐射,将全镇的木材及加工业带动了起来。该社202_年累计投入贷款840万元,其中通过“信用一证通”发放的470万元,占56%。

四是造就岔河、仁和有机作物生产加工基地

由于处在白马湖的低洼地段,岔河、仁和东部地区的“绿色优质有机大米”色香味俱全,已成为江苏省的著名商标。为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岔河、仁和信用社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每年春季都通过从县联社和兄弟社抽调人员集中办公,送证送贷上门服务,让种植户足不出户就能拿到春耕资金。两年来,两镇累计投放各类支农贷款近202_万元,其中近700万元直接用于了支持该地区优质有机米的生产和加工。目前,“绿色优质有机大米”已销往国内10多个省市,并已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

五是净化了农村社会信用环境

金融搭台、经济唱戏。在当前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的进程中,小额信用贷款以及“信用一证通”的推行,对改善地方金融环境,树立社会公共诚信意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第一树立了地方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在农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第二通过“信用一证通”开展的信用村镇的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民意识到诚信的可贵和重要。是否拥有“信用一证通”成了农民诚信度的标尺,是否是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成为农村社会风气好坏的衡量标准。

六是促进自身经营效益的提高

信贷支农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活化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信用社的经营效益逐年好转,202_年经营创历史最 8 好水平。

(四)困难和问题

1、资金实力不足。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已成为必然,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将会迅猛增长,客观要求支农投入在面上必须不断扩大,在量上必须不断增加。从长远看,农村信用社独家承担支农主渠道作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原因:一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限制了支农的能力。国有商业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邮政储蓄在农村设立的机构网点,只是单项吸收农村闲臵资金,而不发放贷款,成了化农村资金为非农资金的“转换器”,削弱了作为小额农贷支农主体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使其筹措农贷资金显得捉襟见肘。二是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来源有限。三是人民银行核减支农贷款限额,加大了资金缺口。

2、信贷管理跟不上。小额农贷投放的对象是广大农户,而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人力资源很难与之相匹配,剔除临柜人员外,信贷及外勤人员严重不足。

3、信用评估偏差。对众多农户还贷能力,信用程序要作出十分准确的评估,还难以做到位,通常做法是依靠政府力量,通过村委会、村民小组和农村信用社根据以往经验,运用调查摸底,分析咨询等办法,掌握一些经济数据来核定额度,它必然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准确性、真实性难以把握,加上工作量大、人手少、时间紧,还有部分农户虚报瞒报家庭收支情况,在推广小额农贷和“信用一证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失误。在金汤信用村创建中,由于对此认识不够充分,也没有现 9 存的运作模式可借鉴,对农户的资信调查不够完整,加之受政策和农民诚信意识等因素影响,有30万元大棚贷款形成不良。

4、经营观念有待提高。目前农信社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贷款不能到期收回,轻则扣工资,重则下岗。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信用贷款顾虑重重,宁可少放或不放,也不去“冒风险”,使得一度时期出现了小额农贷投放不力问题。而农村信用社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贷款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配套,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5、政策缺位。小额农贷采取的是信用评定方式,由于农业产业“靠天吃饭”的弱质性,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使贷款存在着一定风险。小额农贷业务作为一项国家信贷支农的重大举措,但并未出台对农村信用社承担发放小额支农贷款风险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保障措施,政府及职能部门也缺乏有效配套措施,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6、不确定因素影响贷款按期收回。202_年洪泽县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逾期贷款200多万元,究其原因一是鱼业乡镇养殖户成鱼价格下跌;二是部分外出人员未能及时还贷;三是部分企业销售款未能及时回笼等。

(五)、对策和建议

要解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产权关系,加大管理力度,改进服务外,国家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地方党政部门要积极参与,各方通力合作,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提高支农服务水平。一是对需求较大的农户和私营业主,可采用联户担保的方式,适当扩大授信额度;二是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把扩大农户贷款面,解决农户贷款难纳入信贷人员的责任考核,实行包放、包管、包收与效益收入挂钩的激励办法,调动信贷人员信贷营销积极性;三是通过聘请一批具有一定法纪意识、人品好、责任心强的人为小额农贷协办员,做好小额农贷的调查摸底、催贷收贷工作,以解决基层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不足的问题;四是利用自身优势,大力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开展送致富信息,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民的生产和管理水平;五是在优先解决农户种养业资金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开办农民需要的住房、教育、大额消费品等消费性贷款。

2、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主体作用,为推广小额农户贷款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找准农村经济增长点,做出科学规划,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要以行政干预农民经营活动,更不能干预农户贷款的发放,对前几年由于政府干预造成的养牛贷款、蔬菜大棚贷款等不良贷款,要积极帮助清收。通过积极引导农民树立诚信意识,把培养农民诚信当作推动农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工作来抓,促进农村诚信环境建设,为推广小额农户贷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3、进一步给予政策扶持,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我国农业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直接或间接影响农贷资金的安全。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国家应给予政策扶持,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增强支农后劲,让利于农民。一是国家财政应建立专 11 门的小额农贷风险补偿基金,对小额农贷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税务部门可减免、返还小额农贷营业税,促进农村信用社对农业投入;二是让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回流到农村,对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可由人民银行统一操作,以再贷款形式引导农村信用社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4、进一步做好创建信用村(镇)工作,防范小额农户贷款风险。把创建信用村(镇)建设与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密切结合,按照创建信用村(镇)要求,加大宣传力度,规范农户资信评定工作,实行贷后跟踪监督,防范小额农贷的风险。同时要主动加强与地方党政的联系,取得支持和配合,对一些“钉子户”、“赖债户”政府要协助信用社上门做工作,或通过法律、教育等手段,保护信用社资金安全。

二00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何隆德教授新闻稿

何隆德教授做客湖南农大“与信仰对话” 3月23日下午两点,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教研部主任何隆德教授应湖南农业大学邀请在大礼堂开展主题“与信仰对话”交流会,湖南农业大学各个学院以及校级组织主要学生干部聆听了此次交流会,本次会议由校团委罗薇副书记主持。

何隆德,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兼任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行政学院系统政治学教学联席会议副主席、湖南省省情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202_年入选湖南“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202_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会上,何教授结合自己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展开,从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中国道路与倡导和平、改善民生与从严入党三个方面讲解十八大报告内容。首先,何教授通过许多图片引入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他从改革前后进行对比,指明中国现在的发展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接着也说道下一步改革强调的目标。其次是中国道路与倡导和平,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要坚定不移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然后何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领大家进入了改善民生与从严入党这一主题,他提出了党要面对的“四个考验”与“四个威胁”来谈,并提出自己的相应解决方法。此次交流会给在座学子指明了信仰,令在座的学生干部受益匪浅,最后何教授在大家经久不绝的掌声中离开了大礼堂。

第三篇: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科研总结报告

202_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目录

一、202_科技工作总结................................3

(一)科研项目与经费........................................................................3

(二)科技成果产出............................................................................4

(三)科研基地建设............................................................................5

(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6

(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6

(六)科研管理机制创新....................................................................7

(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工作..................................................8

二、附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1、202_各部委到校经费比例...........错误!未定义书签。图2、202_—202_年到校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图3、202_—202_年SCI、SSCI、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4、202_—202_年SC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5、202_—202_年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图6、202_—202_年授权专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附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1、202_各类项目到校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表2、202_各学院科研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表3、202_各学院SCI、SSCI、EI收录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表4、202_获奖科研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5、202_鉴定科研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6、202_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和审定动植物品种错误!未定义书签。表7、202_软件著作权登记...................错误!未定义书签。表8、202_授权专利...............................错误!未定义书签。表

9、现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中心及野外台站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202_科技工作总结

202_,我校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顶天立地”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员工和科研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本科技工作任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产出、科研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和服务“三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显著增强了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一五”科技工作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进一步夯实了科技工作基础。

(一)科研项目与经费

202_年到校科研经费8.9亿元,比202_年增加了38%。纵向经费仍占主体(90%),国家和行业重大项目的经费比重增大,农业部来源经费比例达49.5%。202_-202_年累计到校经费22.6亿元,已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经费比“十五”经费(9.3亿元)翻一番的目标。

202_组织申报各类项目1398项,批准项目742项。其中:新增转基因重大专项重点课题34项,获批经费预算额度达到2亿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等新增课题60项,批准经费近4000万元。新增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7项,经费1.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149项,经费5200余万元,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为29.3%,创我校近年最好成绩;我校倪中福教授和申建波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新增各类人文社科项目143项,总经费1423万元,其中首次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获批46项,到校经费近1800万元。横向项目合 3

同292项,合同经费8154万元。

(二)科技成果产出

202_我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6项,获奖总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五。202_-202_年全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1项,提前完成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的获国家级奖目标(15-20项)。李宁院士主持完成的“鸡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育种应用”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李洪文教授主持完成的“北方一年两熟区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参与完成的“商品包装、储运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都市型设施园艺栽培模式创新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南方蔬菜生产清洁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粮食保质干燥与储运减损增效技术开发”5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_年我校还获得省部级奖励35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4项、中华农业科技奖7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17项;其他省级科技奖7项。

202_全校获授权专利155件,其中发明120件,实用新型35件,专利授权量比202_年增长56%。申请专利334件,其中发明279件,实用新型50件,外观设计5件。202_我校31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获得软件著作权132项,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项,植物品种审定4项。

202_年我校论文被SCI、SSCI、EI收录1404篇,比上年同期增长10%,其中SCI收录论文970篇,EI收录428篇,SSCI收录6篇。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稳步增长,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28篇,在相关学科顶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243篇,比202_年增加28%,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25%。金危危教授科研小组关于“葫芦科植物着丝粒复位”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

表,并入选Nature亮点推荐。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_年公布的统计结果,我校SCI论文数已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20位,SSCI论文数已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0位。

(三)科研基地建设

野外科研基地建设取得优异成绩,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曲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石元春院士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奖,王堃教授和郝晋珉教授获先进个人奖;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二期项目获批建设;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建设)、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作物遗传改良、草业科学、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第二轮建设验收;依托我校的兽药安全、饲料效价与安全、家禽品质3个农业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认监委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农业部部级质检机构审查认可和实验室能力考核。

加强了转基因生物、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切实保障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组织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检查,确保建国60周年国庆的安全稳定。202_年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在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专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加大了对省部级科研基地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8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6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1个、省部级实验室2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8个、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8个、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4个。这些科研基地 的建设和运行,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围绕我国“三农”问题和国家农业产业重大需求,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服务农业的新机制、新模式。特聘推广教授领办的地方农技推广中心、都市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等新模式,在全国和北京郊区等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以蛋鸡、肉牛、牧草、兔、奶牛、葡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我校6位首席科学家和54位岗位科学家,开展了大量技术示范、成果推广培训工作;通过校地、校企等合作,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通过各种展览会,宣传学校科研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202_年我校的中农大4号、农大108等玉米系列品种推广1000万亩;农大

211、农大3432等小麦新品种推广以及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在河北、河南、天津等地推广1000多万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推广4449万亩;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机具成果实施5000多万亩;农大3号小型蛋鸡新增4800万只;推广加工葡萄栽培技术5万亩、人工草地建设技术120万亩。202_年我校师生下乡指导农民1.5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民12.4万人次以上。

(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为加强人文社科研究,学校成立了人文社科处。202_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经费突破1000万元,在重大项目申报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相关SSCI/SCI收录论文(含参与作者)达到16篇,EI/ISTP收录论文10篇,CSSCI收录论文179篇。多篇文章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Energy Economics,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Journal of Policy Modelling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

表。我校与Emerald主办的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国际期刊正式发行,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举办了CAER第一届国际学术年会、第五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李小云教授等人的研究报告《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与偏离》获202_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三等奖。

(六)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学校的科技创新,202_年学校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简称“科研院”),科学安排机构设置和岗位编制,增强对科技战略研究和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能力,加强了科研基地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和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科研院成立以来,按学校设计的职能和模式高效运转,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极探索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新型重要科技任务的管理模式。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水平,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了学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和安全委员会,筹备成立科研院科技咨询委员会。科研院的成立为我校科技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根据学校相关要求,制定和完善科技工作的相关政策,清理校级规章制度17个。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研究助理设置及管理办法》、《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启动了学校“十二五”科技创新规划、野外科研基地建设规划、人文社科振兴计划3个规划的编制工作。

完成了全国高校科技/社科统计、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统计、北京市教育资源统计、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农村领域科技

条件平台建设数据统计等大量科技统计工作,系统地摸清我校科技资源家底,为学校科技发展决策奠定基础。

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统一部署,组织了科研助理岗位设置、人员聘用、管理协调等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填写学术道德申明表,完成1429份学术道德申明表的收回工作。开展了相关学术道德事件的调查工作。

(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在202_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办刊质量提高迅速,入选CSSCI来源期刊,影响因子从0.2 提升至0.7。202_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要报》,关注的均为我国农业各领域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等职能部门通过立项、讨论等多种形式予以采纳,《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大众科学》等新闻媒体予以采访,其中今年第10、11、12期分别刊登的“关于加快高效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的建议”、“我国耕作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建议”、“关于抵御干旱灾害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的建议”均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第四篇: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 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 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 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 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 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 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 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2_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2_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2_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2_ 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2_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2_年9月15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共设有16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在第三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蝉联全国第一,排名第一的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四位;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4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58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832人。研究生导师139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1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人选2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 Watson 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5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 学位类型,33个专业学位领域;6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全日制本科生11395名,全日制研究生7661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478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183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15名。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拥有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3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6门“中国大学慕课”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202_年以来,我校本科生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42篇,其中Science 1篇,SCI 268篇,EI 67篇,ISTP 7篇;发明专利184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外观设计专利10项;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464项。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取得了一大批教育教学成果,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_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801人,硕士毕业生1688人,博士毕业生632人。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的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22项(含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各1项),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202_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55项,获得授权专利3420件。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有23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奠定了我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我校202_被 SCI、EI和SSCI收录论文数量达到2310篇。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我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和社会科学总论9个学科和所有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1‰。学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涉及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技、资源与环境、农学与生物技术、工学、信息与电气工程等领域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科技服务重点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立足京津冀,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针对国家、地方、企业等重大需求,结合我校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在全国相关区域建设综合实验站(教授工作站)53个,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社会管理等综合服务;进一步开拓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领域,拓展转化渠道,扩大服务地区,努力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七十余个地市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校每年与地方签署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方面的合同500余项,加快了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其团队成员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依托实验站、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围绕地方和农民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基层农业干部、农业企业经理人、基层技术人员、农民等开展5万余人次的技能培训,为我校科技成果的推广示范和转化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学校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挪威、丹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色列、坦桑尼亚、几内亚等41个国家和地区的209所大学、研究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与美国普度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合作的11个联合研究中心,还设有国际学院、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中以国际农业培训中心等国际教育、科研与培训机构。学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海外大学广泛开展交换生项目、短期交流项目、交换实习项目等各类本科生交流项目。学校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普度大学、伊利诺依大学、奥本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阿尔伯特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在互认学分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现有校级学生社团90个,院级学生社团15个,包含公益类、理论学术类、科技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等多种类型。学校峰云社的成员曾代表当代大学生成为奥运珠峰火炬手;农村发展研究会、挚友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学校每年组织5000余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连续10年获得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依托大学生科技协会和创业联合协会开展“双创”工作,多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溢达”创意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奥运会、国庆60周年、园博会、世锦赛、北京半程马拉松、110周年校庆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多次获得上级表彰。我校现有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65个,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我校“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是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2_年11月,在广州亚运会上,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女队夺得银牌,男队获得第四名。202_年,我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四连冠。202_年,我校足球队在全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争霸赛总决赛中获得冠军。202_年,我校第四次夺得首都大学生足球甲级联赛冠军。田径队也在北京高校顶级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冠军,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经过多年努力,我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有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团在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其中,我校合唱团、管乐团先后成为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多次参加央视春晚的录制工作及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管乐团多次在解放军军乐厅成功举办专场演出。这些艺术团体充分展现了我校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我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保持着农业优势学科,发展着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正朝着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一、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兽医学 畜牧学 植物保护 农业资源利用 作物学 农业工程 二、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农业经济管理 果树学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学 植物学

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食品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工程实验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作物遗传改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牧草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果蔬加工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检测实验室 国家动物寄生原虫实验室 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

国家级兽药安全评价(环境评估)实验室 功能乳品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人畜共患病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兽用化药和中草药创制与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部级重点中心: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国家家禽测定中心 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野生植物鉴定评价中心(水稻)玉米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

农业部保护性精细耕作研究中心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兽药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饲料效价与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现代农业装备与设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果蔬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部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农业部沼气产品及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华北工作站 河北省低平原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

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五篇: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教授简介

欢迎大家报考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院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专业课由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和地籍管理五门课程综合而成。专业课总分150分中,其中五门课程均会全面的考查,所占分数每年也有所不同。在复习过程中,大家应该抓住重点,以土地管理学和土地资源学两门为重中之重,同时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命题的基本特点,那么它必将为你节约大量的人力与宝贵的时间,在考研的竞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每年真题的比例来看,有5-8个名词解释,4-8个简答,1-2道论述,但主要考查的仍是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中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的出题老师每年基本上固定,出题风格在几年内基本保持了一致。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历年试卷,尤其是05年至今的试卷对大家的备考会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抓重点,针对性一定要强,比如说历年真题,有些题目复现率很高,绝对是重中之重。中农85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考试没有规定的考试大纲,只列出了参考书目,202_年相对较好,给出了复习范围,对于范围以外的内容可以不必看。具体的复习方法、重要的知识点我都会在课程中结合近年的命题规律给大家详细讲解。相信有大家的努力加上我近年来的一些规律总结,在通信类专业综合的考试中拿下130分以上的高分并不难。

土地资源管理教授概况之——中国农业大学(202_-04-23 14:11:31)

标签:教育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5名,为国家学位办批准的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

张凤荣 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土壤地理学;社会兼职: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家组成员;《资源科学》、《水土保持学报》、《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与《土壤通报》编委。

主要学术贡献:在中国率先开展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淮海平原土地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1999-202_)和主持国土资源部重点课题“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202_-202_);并通过一系列的著作的发表,推动了我国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且开创了建设用地持续利用评价方向,走在了世界前列。促进了耕地开发整理工作对质量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对中国土地资源状况,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状况有深入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通过以下这些著作的发表促进了我国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工作由注重数量到数量与质量并重,乃至向生态环境保护的转变;全面参与了《农用地分等规程》的编制工作,主持编制《农用地分等规程》所需的核心专题研究“农用地分等定级诊断指标体系制定”和“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系数制定”并主持“农用地等别描述规范研究”,推动了农用地分等工作;为中国耕地保护做出了贡献,研究中国耕地质量与数量变化,耕地生产能力,耕地保护目标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措施,为国家和区域耕地保护和农田基本建设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研究课题有:国土资源部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开放实验室课题“中国耕地生产能力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研究” 国土资源部课题“中国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研究;提出大都市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新思路

在完成的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北京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耕地具有多重功能,将基本农田纳入城市空间布局,以阻隔城市“摊大饼”,发挥耕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思路;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新思想新方法,对革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在完成的北京市农委课题的《北京市产业布局研究》报告中将种植业布局与城市环境与景观建设相结合,突出农地的公益性,提出对农田进行生态与资源补贴,以保护农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的政策建议,并已经被北京市政府发文执行。建立《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做出了贡献,1992年出版的《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在中国第一次将逻辑学应用到土壤分类学中,并且成为广为采用的研究生教材,革新了中国土壤分类学的哲学思想。出版的译著《土壤系统分类概念的理论基础》(1988)和《土壤系统分类检索》(1993),推动了中国土壤分类的定量化和建立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分类标准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自1987年参加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先生主持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为该分类系统的彻底改革做出了贡献。

朱道林 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土地价格、土地制度与政策。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常务理事。主要已完成项目:主持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课题“城市土地价格调查成果汇总集成”,202_年9月至202_年2月。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全国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汇总与建库总体方案研究”项目,202_年。主持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课题“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建设”,202_年至202_年。主持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中心专项课题“土地价格内涵研究”;202_—202_年,主持完成了“沈阳市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沈阳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202_)”项目,该成果已于202_年5月23日由沈阳市政府发布实施;202_年,主持完成了国土资源部国

土资源大调查专项课题“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在征地补偿制度改革中的应用”。202_年,主持完成了“全国土地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方案设计研究”项目;202_年,主持完成“全国土地开发整理战略研究”子课题“粮食安全与土地开发整理战略的关系研究”、“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地开发整理的关系研究”。202_—202_年,主持国土资源部专项研究课题子课题“全国基准地价平衡技术规范研究”项目。202_年,主持完成了全国国土资源大调查试点项目“拉萨市城市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研究项目。主持完成了“土地收购价格内涵界定及测算方法研究”项目。202_年至202_年,作为主要参加人,先后完成了“加入WTO后我国土地资产管理政策研究”、“土地流转中的经济关系研究”、“我国土地市场体系与地价体系研究”等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农用地估价规程》的研究与编制”项目,该规程作为部颁标准已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实施。

主持完成了“土地管理系列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该研究成果已编入中国农业大学“125计划”成果汇编,所提出方案已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改中实施。专著或教材:房地产经纪人手册,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2_年1月出版;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理论与实践总论,北京:地质出版社;202_年10月执行主编,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理论方法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202_年著,改革与发展中的中国土地市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年1月;农用地估价规程,朱道林(第4完成人),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_;著,土地行政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著,不动产估价,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副主编,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_;执行主编,土地估价报告选编,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2_;参加编写,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全国土地估价师考试统编教材),北京:地质出版社,202_。

郝晋珉,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评价(估价)土壤改良与利用 区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兼职: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土地规划分会副主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侨联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侨联副主席,《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技推广》等杂志编委。科研与学术成就:“浅层咸水型盐渍化地区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和效益研究”、“盐渍化改造区高效持久'综合农业'发展的优化决策和综合技术研究”分别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三等奖,“黑龙港上游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研究”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黄淮海平原高产区优质高效农业结构模式与技术研究”以及“黄淮海平原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正在进行中。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课题“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高效持续农业发展”,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鉴定水平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以黄淮海平原、松嫩-三江平原、南方红黄壤、北方旱农、黄土高原等五大区域的中低产田治理与农业综合发展为主题,建立了51个科技-经济先导型的农业综合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现代化样板,推出了一批科技质量高、科技显示度大、覆盖面广的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关键技术,解决或攻克了一系列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重点障碍因素,显著增强了五大区域农业综合科技实力,极大地推进了区域农业

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此外还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河北省攻关以及其他研究课题20余项。著有:《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发展》、《盐渍化改造区农业持续综合发展》、《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控制》、《迷人的生态世界》《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40余篇。刘黎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研究开放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土地资源管理、乡村景观规划、农业遥感。主要论著《乡村景观规划》,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_;《土地资源学》(面向21世纪教材),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_;《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主编,科技文献出版社,1994;《生态学概论》(面向21世纪教材),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土壤资源调查》,第三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参编,p215-236,气象出版社,202_;《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参编,p187-235,中国农业出版社,202_;《中国生态农业》,参编,p194-203,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陈焕伟 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利用保护 / 遥感。主要论著:土壤资源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土地资源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土地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出版社

孙丹峰 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兼职: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理事,北京市土壤学会理事与土壤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土地退化管理与恢复;土地变化遥感监测,农业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

主要论著:《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析》.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2_;副主编,《中国坡耕地》(第一、二和五章),202_,中国大地出版社。

张军连 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优化利用与规划、资源环境经济、生态农业、国际新制度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SNIE)会员。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编号:40771122),202_-202_, 主持人;世界银行项目“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利用的政策研究”子课题“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研究”,202_-202_,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水土资源市场配置模型研究”(编号:05JA790076),202_-202_,主持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南黄土丘陵区基于生态安全评价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编号:40571091),202_-202_, 主持人;国土资源部科研课题“全国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调查(试点成果)分析”,202_-202_,主持人

; 国土资源部科研课题“202_年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与变化态势研究”,202_-202_,主持人;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京郊生态村理想模式演进机理研究”(编号:9052005),202_-202_,主持人。编著:主编,土地法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_;著,北京现代都市生态农村发展战略与模式,中国大地出版社,202_;副主编,土地资源学(第四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_;副主编,中国耕地后备资源,中国大地出版社,202_。

中国农业大学何教授调研汇报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