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工作汇报
创星争优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凝心聚力谋求事业跨越发展
——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在这姹紫嫣红,麦香籽实的初夏时节,我们迎来了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现场考察专家组的评估指导。在此,请允许我再次代表盐城建筑工程学校的所有师生员工,向今天莅临我校的各位专家、领导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下面就我校的基本情况和创建工作向各位专家、领导作汇报:
一、尊重历史,正视现实,明确思路,全力开启创星之门 1.回溯:薪火相传育英才。盐城建筑工程学校于1984年按照省政府“省会、苏南、苏北各设立一所建筑类中等专业学校的规划”,与南京建筑工程学校、江苏城镇建设学校一起开始筹建,1986年试招收第一届学生,同年搬至盐城市声远路6号办学。1988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隶属于原盐城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管理。学校初期占地面积38亩,教职工近60名,主要招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生600余人。1994年扩充了声远路路西校区(运动场),1995年通过江苏省合格中专校评估,1997年扩充了海纯路校区,建立了实训工场并成为盐城市建筑劳务出国培训基地。到本世纪初,学校总占地面积60亩,教职工120名,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00人 左右。202_年底,根据市政府决定并经省发改委批准(1362号批复),与阜宁高等师范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学校通过利用原阜宁师范老校区土地资源置换等多途径筹集了新校区建设资金,整体搬迁至高职园区,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办学格局。新校区占地面积428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办学近30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13000余名毕业生,为本地建筑业培训10万人次以上各类从业人员。目前盐城建筑施工企业中项目经理以上的技术经济管理人员30%来自盐城建校,50%的造价咨询机构专业人员是我校的毕业生,几乎盐城的每一座塔吊下都有我校学子的身影,每一座新建的大楼上都洒有建校学子的汗水,不少毕业生走出国门、足迹踏遍五大洲20多个国家。202_年盐城市建筑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我市第二大支柱产业,这其中建校人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校现有全日制班级44个,在校学生2182人,非全日制专科、本科学员1500多人;现有专任教师107人,其中副高职称48人,硕士博士2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赴国外访问学者4人。目前学校是国家建设部、教育部确定的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非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研究会副主任单位,江苏省教育厅、建设厅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学校之一,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会员,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确定的开放本科、专科的教学点,盐城市建设系统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学校多次获得江苏省建设系统“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德育先进单位”、盐城市建设系统、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经过近30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本地区专业门类最全、办学规模最大、办学信誉最好的建设类职业学校,是盐城乃至苏北建设事业的人才摇篮。
2.反思:科学抉择发展路。随着新校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学校的办学秩序逐步正常。是驻足休憩,还是继续前行?是安于现状还是开拓进取?对此学校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守就是退、小进也是退,不改革就是死水一潭,不发展就连生存也无法保证。但是学校的未来之路是怎样的?向哪里走?怎么走?在领导、专家面前我们毫不避讳,我们曾经在认识上有过迷茫,在未来发展之路选择上有过彷徨,在行动上也有过犹豫!一所师范、一所工科学校整合起来的新学校,是优先发展师范教育还是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是重点发展中等教育还重点发展高职教育?为此,我们上下求索,到政府部门去了解政策,到主管部门去争取支持,到企业中去了解需求,到社会中去收集建议,到兄弟学校去求取真经。道路在实践中越看越明,方向在思考中变得越来越清。我们逐步确立了:“探索文、理、工综合化发展之路,做优师范类专业群,做强建设类专业群,开拓海洋类专业群,做大成教类专业群,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使之成为高素质师资培养基地,苏中苏北建设类人才教育基地,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输出基地、涉海专业人才培育基地”的发展思路。今年春学期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凝心聚力,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又获得五年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招生计划,加上此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我校已取得两个建设类五年高职专业的办学资格。发展职教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学校未来发展之路的 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决定加大、加速、加强盐城建筑工程学校的建设,提出了“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建成盐城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成为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
3.前瞻:咬定目标创三星。道路已择,方向既定,建设重任如影而随。然而历史上,盐城建筑工程学校由于土地面积不足,行业办学制约,建设资金匮乏等客观因素制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长足发展,近几年来又由于两校资源整合、新校区建设、老校区搬迁、发展道路抉择等各种原因,错过了一些发展机遇期,星级学校创建工作已明显滞后于省内兄弟学校,许多政策红利也与我校擦肩而过。围绕已确定的办学目标,学校果断决策,开启星级学校创建之门,举全校之力、集全校之智开展创建工作,期望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领导的关心下,专家的指导下,努力在202_年通过“三星级”职业学校评估验收,202_年我们将继续进行“四星级”的创建,争取在“十二五”期末跨入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之列。
二、强化认识,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创建工作 1.上级重视,领导关心,赢得支持图创建。由于三星级职校的创建工作,就全省职业教育系统而言已不是今年工作的重点,如何搭上三星级职校这趟“末班车”,有的放矢地开展创建工作,就必须取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领导关心。为此学校多次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请示、汇报、交流和沟通,争取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将我校创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省评估院充分肯定了我校坚持“以评 4 促建”,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丰富办学内涵的做法,同意对我校“三星级职校”创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
在此期间,许多领导亲临学校视察,对我们的发展和创建工作提出宝贵指导意见。4月12日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来校视察,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给予了充分肯定。4月16日江苏省政协常委、教育厅杨湘宁副厅长、职教处尹伟民处长等一行领导莅临我校,视察了校园环境,观看了建设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及展示,对我校的办学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此前的3月13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马能和院长一行也来我校指导工作,马院长充分肯定了我校确立“建设四大专业群、促进事业新发展”的办学思路,对学校新校区建设、文化品位提升、技能大赛以及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呈现出的良好发展势头予以赞赏。盐城市教育局常逢生局长多次说到“搬学校我们下了大决心,把这所学校建设好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郑英舜副局长高度评价我校职业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多次亲临学校对创三星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职社处、教科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我们的创建工作也多次进行了详细、明确的业务指导。在这里我们再一次向关心和支持我校建设和创建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2.广泛宣传,形成共识,全面发动促创建。为推进创建工作,学校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会办会、专题会、条块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通过网站、简报、横幅、广播、橱窗、黑板报、流动电子屏,积极营造创建氛围;通过印发《江苏省中等职 业学校星级评估标准》,并开展培训、学习和研讨活动,使全体师生员工了解创建三星级职校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同时通过这些措施,师生员工们认识到星级职校的创建,对学校而言,是一种极具社会影响的品牌价值的体现,是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无尚的荣誉和使命,是个人进步和专业成长的重要契机;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是自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难得机遇。学校提出了“人人参与,个个出力,共同创建星级职业学校”的口号,开展了“星级创建比贡献”主题竞赛活动。在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荣誉与使命同在、压力和动力共生的创建活动面前,全校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建热潮。
3.组织落实,构建团队,精心谋划推创建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后,我校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和分管校长负责的创建迎评工作办公室,设立了教学工作组、档案材料组、宣传工作组、后勤保障和组、学生工作和安全保卫组、基建组、图书馆组、联络接待组、汇报材料写作组等9个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召开专门培训会议,认真研读《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标准》,解读标准,把握关键信息。接到省评估院6月中旬来校进行现场考察的通知后,学校又明确“定人、定责、定岗、定时、定点”的五定工作要求。专门制订了迎评方案。创建期间,学校实行“领导小组周周一会办,创建办公室事事一研讨,工作小组天天一碰头”的工作机制。使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时序的工作任务得到明确和落实。“取 法于高,得乎其中;取法于中,得乎其下”,我们始终努力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创建迎评工作。
4.开源节流,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搞创建近年来我校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周期长,搬入新校区更是百事待举,资金十分紧张,为了做好创建工作,我们通过融资、调整财政预算,争取校企合作单位支持、获得校友捐赠等多方筹措资金,进行学校的基础能力的建设。我们通过新建、购置、修复、充实等多个途径,千方百计的加快、加强教学基础能力的建设。我们邀请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知名职业院校的专家、学者高起点规划了建筑工艺实训工场,投资近300万元新建了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建筑工艺实训工场,设置了模拟的项目工地、建设安全教育长廊,能够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砌筑工、抹灰工、镶贴工、钢筋工、架子工、测量放线工、材料力学试验等工种的实训。我们花费近100万将实验仪器进行了搬迁、修复、补充和更新。由智慧校园合作伙伴中国电信盐分公司按协议投资近40余万元建设了数字电视多媒体教学系统,投资29万元,更新了数字化校园的服务器、网络存储空间和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充实完善了电子阅览室,在新馆没有全面启用的情况下,为各班建立了图书角。投入20余万元,建立了名师工作室。
三、坚持标准,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确保创建工作结硕果 1.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合理设置开办专业,不断提高办学效益。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盐城是一个建筑大市,从业人员50 余万,202_年建筑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在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学校召开了“策应江苏沿海发展战略,拓展建设类专业群”专家咨询会,邀请了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的专家、领导、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参加会议。根据咨询会建议,我们增设了相关专业,使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实现了由“建筑”向“建设”的拓展。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包括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安装、楼宇智能、工程造价、市政工程、园林工程等专业构成的、高职和中职并举的合理专业体系,在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呈现出招生就业两旺的喜人局面,提高了办学效益。
2.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专业建设内涵。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主体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学校聘请盐城市城南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盐城科教城主任张亚仿教授、盐城工学院土木学院院长荀勇博士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年会,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点,研究专业建设及专业发展方向,对学校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审议和批准专业的各项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经常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及时给学校传递行业企业建设的最新进展信息,全面参与专业建设。作为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成员学校、课程改革试验单位,我校在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现代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 绩。如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我校与全国40多所建筑类学校合作开发了建筑工程类专业全部大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项目化教材并积极付诸实践。通过这些工作使我校专业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校长期以来严格贯彻执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我们以“常规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树标志,薄弱工作求突破”和“着眼特色,精塑队伍,重塑课堂,铸造品牌”为工作要求,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和过程管理,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我们以“聚焦课堂、有效教学”为着力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理实一体、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我校以考证考级为控制点,严格实行“一本多证”制度,学生按年级及教学计划参加测量、砌筑、镶贴、建筑CAD以及施工员、安全员、材料员、质检员、造价员等培训,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技能不达标者不能取得毕业资格。我们以省、市技能大赛为切入点,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按照学校定目标、职能部门提要求、系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技能训练工作,逐步形成“班班有特色,系部有品牌”的职业技能培养工作新局面。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省、市技能大赛中共获得金牌22块,银牌46块,铜牌57块;在202_年“江苏省首届状元技能大赛”中,我校赵跃生同学获二等奖、奖金一万元,学校获大赛组委会颁发的“高技能人才摇篮奖”。学校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 教育技术的应用,已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坚持全面育人的理念,实现“制器”向“育人”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职业教育不仅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劳动者,更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文明人”。因而职业教育自身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为企业培养“工器具”,沦为制造工具的场所,而是要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实现“制器”向“育人”的转变。
我们坚持制度育人,努力做好“一日常规”工作,就考勤、请销假、用餐、卫生、课间操、文明礼仪等各个方面开展精细管理;严格实行教师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教师吃住在校,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常态开展安全和法制教育,全力构造平安和谐校园。我们坚持环境育人,新校区建设中摒弃了传统的对称规划设计,采用了灵活的江南园林形式,以悦目的哈佛红为主色调,呈现出“三分清水绿树外,一遍红墙碧波中”的美丽景色,投资近202_万元的图文信息中心即将全面投入使用,将成为师生员工员读书学习的好地方,成为打造翰墨锦纸的书香校园的主阵地,学校处处显现着良好的环境育人功能。我们坚持文化育人,目标立于高位,成功缘于细节,学校始终把建构校园精神文化当成管理上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以温良、谦恭的师范文化滋养建筑专业学生儒雅之情,我们以阳光、率真的工程文化熏染师范学生的刚毅之性,构 建起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知性校园。学校在教室、楼道、走廊、实验室、实训工场,利用各种图片、图表、文字,介绍和展示行业名人、著名建筑、名人名言、构造名称、工作流程以及设备的操作步骤等,营造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识记过程,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坚持全面育人,有的放矢地开展情意素养和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校是全国非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教学研究会副主任单位,党委书记刘毓航博士亲自主编了非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系列教材之一的《走出自我--情感能力培养与训练》,并有与之相关的三个课题获得省级立项,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应未来就业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5.发挥科研引领作用,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我校构建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教授候选人的师资队伍梯次培养体系,为教师成长搭建了舞台,学校现有3名省级学科协作组成员,14名市职教中心教研组成员。学校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近3年来,有10多项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学会课题顺利结题,在研的省级课题8项,市级课题11项,校级课题42项。学校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制度,有10人成为9个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窗口、学校发展的智力支撑、学科教学的示范和教师成长的实践平台。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学生,学校规定35岁以下青年教师凡不具备“双师型”教师要求的,不得申报高一级专 业技术职务,学校鼓励教师考取执(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双师型”和研究生教师的比例。学校每年派出数十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定期选派专业人员赴德、美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学校大力推动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让他们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合作,成效显著。我校还长期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旨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借助外力推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步伐。
6.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交流,丰富合作内容,不断提高合作效益。我校是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通过这个纽带我校与集团内企业的校企合作得到持续推进,产学研用的结合不断加深,人才供求关系更加密切。我校先后与上海群益集团、盐城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等多家企业紧密合作,冠名办班;我们根据企业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202_年,我校和城南新区、南京邮电大学合作,三方共同建设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盐城基地,全力建设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工作室,这一举措为我校教师学历的提升、“双师型”教师培养以及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等方面产生显著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我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先后与江苏中南集团、龙信集团、无锡市政公司、无锡市政设施养护公司、江苏建兴建工集团、盐城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等40多家知名企业确立校企合作关系,在社会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师队 伍建设和员工培养培训,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实施与考核,就业服务与指导,毕业生跟踪调查,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等领域展开全面深入合作,氛围浓厚,学校、教师、学生、企业都从中受益。
7.重视社会责任,扩大辐射范围,不断提高服务的层次。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把技术服务作为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现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职能。教师通过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改造和工程施工,提高了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建有工程管理、工程咨询等名师工作室,成为面向社会,服务建筑企业的窗口。学校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专项施工方案的制定、工法的编写、项目的论证。在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注重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做大开放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继续教育类专业群”的发展目标,把培训工作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提高学校经济收入的重要一极。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培训功能不断增加,依托中央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目前在籍学员1500人;承担盐城市建设系统职工培训中心的职能,面向社区、建筑企业开展各种技能提升、转岗培训等,近三年,累计培训达8000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认识不足,寻求对策,高位规划,全面启动一流职校建设 各位领导、专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创建,我校在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倾心育人,精细管理,融入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但对照三星级评估标准,全 方位审视我校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加大建设、改革和创新力度。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有:一是实验实训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海纯路校区(原实训工场)的拆迁,建校老校区的搬迁及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尚在完善之中,5000平方米的建筑工艺实训工场的建设计划还没有完全实施到位,20000平方米的实训综合楼工程刚刚完成前期建设方案的认证等诸多原因,我校的实验实训设施的资金投入还很大,建设任务还很重,需要提高和完善的条件还很多。二是名师队伍需要进一步强化。学校虽有一定数量的名师,但还基本局限在学校层面,在专业技能及新技术研发能力等实践领域上还相对薄弱,与学校的规模和发展实际需要还要进一步强化。三是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细化。学校在课程改革领域虽然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如何更加准确地找准课程与教学的结合点,使课程--教学--质量有机糅合,尚须进一步研讨;项目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还要提升。四是校企合作的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已是职教人的共识。我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与发展趋势都有一定距离,在规模、层次、形式、效益、品牌上都需要再上台阶。
针对上述不足,我们将以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跨越式建设的雄心壮志,千方百计、千思万虑、千锤百炼做好各项建设、改进和完善工作。
1.超常规加大对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推进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实施“固基强身”工程。3个月内将完成建筑工艺实训工场的后期工程,投入50万元,完成建筑构造模型及其他设施的建设。加速20000平米实训综合楼的实施进度,202_年前投入2500万元完成房屋建筑工程;202_年末投入800万元以上,按照工程建设的内在规律,“全方位呈现构造组成,全过程展示施工工艺,全方面诠释项目管理”的要求,建设各类实验实训项目,202_年末达到或超国家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实验实训条件的评估标准。投入500万元,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学习方式的创新,教育管理的集约,全面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已建成的7500平方米的图书新馆后期建设,投入300万元,充实馆藏,完善电子阅览室,设置功能教室,建立计算机检索系统,完成数字图书馆建设。
2.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育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强化名师团队的影响力。我们将通过设立“名师专项基金”、建设专家公寓、“名师工作室”等优惠条件,面向全国招引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有丰富职业教育经验的名师充实我们的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和科研工作队伍,引领我校各项工作的前进。我们进一步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重视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施有效可行的监督措施,构建合理的外聘兼职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真正实现引智、引技、引能入校的要求。将重点录用985、211等重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我校教师队伍,健全校内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通过校本培训、外出进修、出国学习等多种手段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以期在“十二五”期末,引进 正高级职称以上名师2~3名,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0%,专业教师全部符合“双师型”标准,逐步建成一支业务精、技术好、服务能力强,在本地区建筑行业内有较高技术权威,在教育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双高型”名师团队。
3.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将坚持“宽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体现能力品质,凝聚校本特色,科学有效地设计课程改革方案。围绕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教学模式、评价方式、课程管理制度和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等方面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设置原则。瞄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的要求,各主要专业建立起“核心技能”的教学体系,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把项目课程的实践研究和应用,推广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3年内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课程3~5门,校本精品课程6~8门,大类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实现项目化教学。
4.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提高校企合作层次,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开展,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实行开门办学,要以合作创新路、促提高、谋发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建筑行业特征、本地区特点、学校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并积累经验,形成品牌。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技术立校,通过“订单式”、“委培式”、“菜单式”等校企合作方式,实现“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零距离、教 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要努力拓宽合作范围,要由与零散的企业合作向与企业群合作转变,由简单的安排实习等向与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转变。要不断提升合作层次,丰富合作内涵,要实现由重视合作企业的数量,向合作企业的质量、层次、内涵的根本性转变,要吸引企业为学校投入技术、设备、人才直至投资办学,与学校形成长期、稳定性和紧密性的合作关系。每个专业都将建10~20家紧密型合作企业,每年吸收企业投入合作办学的资金、设备总值超过200万元,与3~5家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共同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各位专家、领导,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前进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将以这次省三星级职业学校创建为新的起点,虚心听取各位专家、领导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立足市情、校情,策应江苏沿海发展的国家战略,胸怀强校梦,凝聚正能量,团结奋进,图强思变,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为学校谋发展、为学生谋未来、为员工谋福祉,以创建高水平现代化学校为目标,按照“高标建设、梯次申报、逐级通过”的原则,强力推进星级职校、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等各项创建工作,做到年年有进步,三年一跨越,实现“园区一流、市内有名、省里有位”办学愿景。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我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 好!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三日
第二篇: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汇报
坚持内涵发展 打造职教品牌
----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工作汇报
江苏省通州职业教育中心(202_年6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各位专家莅临我校,对我校申报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现场评估视导,这是我校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事。各位专家的光临,不仅是对我校过去创建工作的检查和验收,更是对我校今后工作的引领和促进。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光临表示最真诚的欢迎。
下面,我就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创建工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简要汇报。
学校概况
我校坐落于通州市政府所在地——金沙镇北郊,是一所在改革大潮中孕育而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创办于1985年,始名为金沙职业中学,1988年升格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更名为南通县职业中学,1991年通过国标省重点验收,1996年高分通过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评估验收,经省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江苏省通州职业高级中学,1997年通过首批省合格职教中心验收,202_年我校再次高分通过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复查验收。目前我校有三个校区,即本部主校区、电大校区和西亭校区,占地总面积为260亩,设有机电工程、精密模具、信息工程、服装工艺、经济管理5个专业部,8个大类专业,20多个专门化方向,在校师生4000余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2_年确立了创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及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创”目标以来,我校积极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事业实现了又一次腾飞,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校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学校共获得省级以上集体表彰20项(次),南通市级集体表彰16项(次),被誉为“南通职业教育的排头兵”,06年被确定为首批省20所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单位。
近年主要办学实绩与特色
近年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校积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创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省四星级中等职校为契机,全面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扎实推进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努力打造名师团队,认真探索校企合作对接渠道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途径,致力培养招得进、留得住、出得去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创造了学校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新业绩。
(一)办学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市有着光荣的传统,历届政府都能积极出台各项举措促进和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把优先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确立了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我市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近阶段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和规划;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委员会,市委书记亲自担任委员会的主任,亲自组织召开委员会成员例会,亲自带领大家考察国内外、省内外职业教育,研究和协调职业教育发展;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职教局,对全市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职教发展的良好氛围。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鼎立支持使我们不仅迎来了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更迎来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
当前市委市政府又把做大做强我校列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在资源整合上加大了工作的力度。今年三月市委市政府对我校校长进行了调整,由我兼任通州职教中心和江苏电大通州学院的校长,两校资源整合事宜目前也已完成了前期调研,进入二校合并的实际操作阶段,通州市教育局已签发二校合并的函,市委陈书记已签署意见,要求在本月底市政府常务会上研究通过。两所学校在今年5月启动的招生上已开始一体化运行,我校即将形成中职高职有机衔接,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的办学格局。
(二)办学实力得到综合提高
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本部在籍生人数达到3818人,占地面积达210亩,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更加优化,拥有独立产权的固定资产1.25亿元,建有5个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总额1.202_亿,拥有2个省级实训基地;校园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了数字化校园;学校图书馆数量充足,功能完善,被认定为省一级图书馆;生活、体卫艺设施先进、配套,食堂被评为南通市学校A级食堂,学生在校生活质量高。
(三)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依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设置、调整专业,围绕本地支柱产业设置的机电、模具、服装、家纺等主干专业已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十五”以来,我校建成省示范专业4个,南通市示范专业6个。现有的5个骨干专业均形成了专业群或专业链,这些专业近年累计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课程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我校积极统筹推进课程改革,先后出台学校课改方案和每学期课改工作要点,建立和完善了课改行动策略、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打造了一支课改师资队伍。学校先后开发了《就业创业宝典》、《现代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等校本读本;机电一体化专业被确定为省课改实验专业,多次接受省级视导,理实一体逐步成为专业课主流教学模式,多门课程的学业评价标准已制定,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也于近期接受了省厅组织的新一轮课改实验点,学校有望成为省课改实验学校。
(五)师资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我校已形成一个学历达标、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201人,本科以上学历195人,占专任教师的97%,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10人;有高级教师62人,中级教师131人,中高级职称比例达96%;专业教师121人中有高级技师5人、技师95人,“双师型”教师85人,占专业教师的70%,实践指导老师35人,全部获得国家二级以上专业技术证书;外聘兼职老师30人,占专业教师的24.8%,兼职教师100%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本校有省中心教研组成员4人,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0人,通州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17名,有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教师8名,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专任技师业务水平高,近年来有20多名老师参加南通市优课评比获一、二等奖;多名“双师型”教师成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
(六)校企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校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建精密模具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实行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全部进入富士康集团就业;在建设上,双方共同出资1.3亿元人民币(其中企业投入价值1亿元的实训设备,本校投入30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我校西亭校区——富士康精密模具培训基地,基地占地50亩,实训车间建筑面积12280m2,年培训量达4000人次。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精密模具培训基地。另外我校还与本地的东源集团、文峰大世界等近20家企业达成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成了18个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七)社会形象得到充分展示
毕业生质量更加优良,备受企业欢迎,用人单位满意度90%以上;学校在相关行业和职业界形成较高声誉和影响,先后成为江苏省职教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信息、机械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成为通州职教集团龙头学校和通州市机械、服装等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学校屡获表彰,近几年先后荣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学校、省五四红旗团委等省级以上荣誉20项,《南通日报》、南通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多次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相关经验还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有关会议上交流。学校因此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我市招商引资重点推介的优势,每年有数十批国内外、省内外的来宾来校参观。
(八)办学特色得到充分彰显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服务地方经济紧,从学历教育到社会培训,从专业设置到课程改革,我们都坚持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校企合作举措实,我们不仅紧紧依靠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展开了合作,还发挥我校师资优势,在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内涵发展创新多,近几年我们积极在内涵发展上做文章,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还是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我们都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主要创建行动
(一)以内涵发展为指引,以创四星级中等职校为动力,学校发展获得有力支持。
创建工作领导重视。202_年3月我校明确了创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创省四星级职业学校的“双创”工作目标,根据目标要求修订和完善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形成了“双创”实施方案,并向通州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本校的“双创”工作,仅07年就拨专款3500万元支持本校的创建工作。
创建目标全校统一。07年本校以“创新管理理念,明确奋斗目标,为创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而努力奋斗”为主题,召开了六届四次教代会,校长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建思路和创建方案,得到了全体教职工的支持,代表们围绕“双创”工作提出了百条建设性提案,充分体现了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创建的主人翁精神,会议通过了“为创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而努力奋斗”的决议,全校形成了浓烈的创建氛围。教代会后,为实现创建目标,全校教职员工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呈现出人人关心创建,个个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
创建行动企业支持。近两年我校创建行动得到了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合作企业不仅和我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部分企业还就我校的创建工作给予经费和设备的支持。如富士康集团鸿准公司老总徐牧基先生捐赠150万元,富士康、上海松下、通州金驰、南通凯瑞等企业捐赠设备用于我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二)以职教规律为依据,以改革为动力,创新办学机制。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契机,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努力突破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有关瓶颈,使学校又一次驶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1.多元化办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引进民间资本,1998年,学校兴建14层学生公寓,以入股的形式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学生公寓;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积极引进企业投资,202_年以来上海松下、南通凯瑞家纺、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投入资金或设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使我校实训设施条件进一步优化。
2.集约化办学。我校积极推进集约化办学,近年来在政府的主导下,我校不断推进区域内整合、总体上优化,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202_年成立通州职教集团,我校作为龙头学校,发挥了示范与辐射作用;202_年原金沙职业技术学校,202_年原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两校并入我校,202_年省电大通州分院和我校合并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通州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得到了整合,我校办学力量更上台阶。
3.联合办学。我校利用东西部联合办学的政策,将优质职教资源向中西部延伸。06年我们与响水县教育局联合办学,创办了响水黄海职高,我校派出管理人员及精干师资赴响水教学和管理,学生第三年到我校实训并由我校推荐就业。07年,我校以精密模具实训基地为依托,成立了“扬子江精密模具技术与人才教育联盟”,以联盟为载体积极与苏北及四川、重庆等地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共同培养精密模具类人才,目前已有不少外来学生进入我校。
(三)以服务市场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加强专业建设。我校把专业建设置于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岗位变化趋势,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所有主干专业均形成专业群或专业链。
1.对接地方经济,科学设置专业。近年来,我校依托我市纺织服装、家用纺织品、钢结构等支柱工业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骨干专业,新增了家纺设计专业;紧紧围绕我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行“大流通、大交通”发展战略,开辟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专门化方向;紧紧围绕通州市大力发展传统型商贸企业的战略,进一步增强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等专门化方向的办学实力。同时,我校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努力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部分专业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如我们较早设置了家纺设计专门化方向,开设了电脑分色等课程,为本地家纺产业输送了一大批紧缺人才。
2.依托行业及龙头企业,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在专业建设中,我校主动与通州的行业商会、重点企业联系,努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学校作为通州市纺织服装商会和机械商会的理事单位,依托家纺、服装、船舶制造等产业,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技术交流、师资交流等方面与重点龙头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努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如与江苏家宝集团等家纺企业联合开办了等多个家纺班,由企业下“菜单”,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个性教材,订单培养设计、管理专门人才;与东源集团、文峰大世界等近20家通州市龙头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人才、培训员工协议书,仅每年为上市企业东源集团培训的员工就有200多人。特别是202_年,我们与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建精密模具人才培训中心,打造了全国一流的精密模具人才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了我校模具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层次。
3. 扩大国际交流,提高学生成材规格。近年来,我校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努力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国门研修,提高就业质量和成才规格。202_年以来,我校先后选派了四批学生分赴马来西亚、德国、日本研修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这些学生学成回国后被众多大型名优企业“哄抢”,现均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我们还与德国F+U培训机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校、马来西亚第一工艺学院结成友好学校,合作进行学生培养。
(四)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信息化建设为纽带,加快办学设施建设。
1.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学校先后投入近1500万用于实习实训设备建设,以满足专业建设及教学的需要。在专业设备配置与使用上遵循四大原则:即坚持体现专业特色的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课改导向,有利于促成教学、实习、服务一体化教学的原则;坚持分类分层次配置、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坚持维护与配置并重的原则。
目前,学校建成三大实训中心,其中本部建有五大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总额1.202_亿,主校区设备总额202_万元。基地布局仿真企业现场,流程设计科学,设备配套齐全,性能先进适用,工位充足,能满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训要求,实训开出率超过95%,主干专业的实训基地基本实现“七个合一”,数控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基地成为省级实训基地。投资500多万的理实一体化大楼今年7月即将落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外我们注意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和服务功能,机电、服装实训基地与多家企业成功合作,承担企业生产加工业务;先后为华伟服饰、东源集团等企业培训多批员工,承担了南通市、通州市的多次技能竞赛,并为通州市其他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技能鉴定服务。
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非常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学校拥有18个签有长期合作协议的校外基地,能满足所有学生校外实习的需要。
2.积极重视信息化建设。我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抓手重点推进。目前学校建有1000M主干校园网,10M交换到桌面,宽带接入INTERNET网,网络终端延伸到各主要教学地点,达到“校校通”第三层次;建有校务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推行电子校务,积极创建数字化校园;计算机数量充足,每7人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教师实现了一人一台笔记本;建有信息中心,负责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校园网能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实施校务管理、图书自动化管理,有效地满足教育教学,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我校师生工作学习交流的基本平台。通过无线网的方式,我校科学经济地解决了老教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的问题,现在,几乎所有教室都能进行网络教学。
(五)以内涵发展为指引,以“双师型”教师建设为抓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我校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和专业部两级都较早出台了教师培养规划、校本培训方案、教师到企业实践等规章制度,每个教师都制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学校通过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开展业务评比、建立骨干教师库、建立项目组等管理措施,锻造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水平。近三年我校每年拨教师在职进修专项经费平均达47万元。通过努力,我校教师队伍结构及个体智能结构都得到优化,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较大成果,拥有技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从202_年的3位激增至202_年的100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0%。我校的师资培养具体做法可概括为“四四方针”。
1.教师职业成长“四能并举”。四能是指专业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我们重视教师能力的整体提升,以骨干教师库、项目组、工作室等一系列管理手段,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目前,教师职业成长的侧重点是:结合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各类培训及课程开发实践,着力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2.师资来源“四源共进”。一方面,我们致力于本校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主动与高校名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联系,聘请他们加入我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聘请他们来校讲学,或担任我校顶岗实习生指导老师。同时逐年增大与行业、企业间的智力柔性流动和人才资源共享的力度,聘请行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此外还选派本校骨干教师以 “访问技师”等名义赴企业帮办,既学习最新技能和理论,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3.师资培训“四位一体”。我们统筹安排教育系统内培训、体验式培训、校本培训、自我培训,四类培训一盘棋,每位专任教师都有参加系统培训的机会,以此着力打造双师型队伍。加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投入力度,大量教师参加了出国培训、“四新培训”、国家及省骨干教师培训、省职教领军人才培训、省新教材培训、省示范专业负责人培训等各类培训;深入细致推进体验式培训,每位专业教师每两年都有赴企业进修两个月以上的经历,学校和专业部通过实践记录卡等形式指导、考核教师赴企业进修;长抓不懈校本培训和自我培训,校本培训主题、形式多样,取得较大成果;自我培训是以上各类培训的延伸,我们通过学习笔记及培训后应用成果展示来检阅教师自我培训情况。
4.教师团队“四组并存”。我校教师团队目前有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年级组等四类。教研组是按专业特点划分、相对固定的教师基层组织,相同学科背景、担任相近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负责学科教学、业务学习等。项目组是课改中新出现的临时性教师组织,围绕某个课程开发任务,将来自校外行业专家、多个教研组的教师组织起来,集体攻关,任务结束,项目组一般也解散。项目组如果出色完成任务,并有产学结合、面向社会服务的优势,我校将其升格为名师工作室,学校有选择的为之投入注册资金,使其对外服务。课题组是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组织的教师团队,工作围绕课题展开,目前,我校共承担14项通州市级以上课题,其中省级四项,绝大多数一线专任教师都进入课题组。年级组主要是德育线的机构,相同年级的班主任、副班主任组成群体,便于在学生管理方面统一行动。我校教师团队多组共存,各有各的使命,在日常工作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六)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专业文化建设为根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能。近几年学校完善了以教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做到教代会中心议题事先公告,教代会提案预先征集;行政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重要议案、重大决定交教代会代表讨论、审议、表决;坚持每逢教代会,校长必作述职述廉报告,并交教代会代表评议。完善了校务公开制度与渠道:坚持重要会议、重大决策通报制度,让教职工享有高度的知情权、监督权;实行了重大事项党总支、校长室集体决策,如人事任免、考评考核等,都经党总支、校长室集体研究。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江苏省职业学校三项管理规范”为指导,规范了学生、教学、后勤管理。
2.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淀、发展,已形成了具有本校特点的校风、学风、教风。近年来学校在秉承团结进取、自强有为的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倡导以“厚实”为核心的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具有职教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成为省首批廉洁文化示范点,“校园文化企业化”成为南通市首批特色德育项目。尤其高度重视专业文化建设,学校以省“十一五”立项课题“中等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实践:校内各实训基地均模仿企业场景,突出本行业的专业文化;教室、宿舍以及学校中心路两边的灯箱着重宣传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在校内建设了“机械公园”,展示机床工业进步的历史;课程建设突出对学生专业文化、职业道德等“软技能”的培养,编写了校本教材《中职生企业文化读本》;班级管理注重与企业接轨,引进了5S管理等管理概念、管理方法,实行准公司制管理。
3.加强“三创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校重视“三创”教育,积极培养学生“三创”能力,校内“三创”氛围浓;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定期组织创业设计大赛、创业专题讲座,校内设有多个创业点,公开招聘店长、独立财务核算,学校被表彰为省优秀青年创业实践基地,有多名学生被表彰为省“三创”先进个人,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有众多毕业生成功创业;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经常组织各类创新竞赛活动,有多名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积极引导学生争先创优,每学期开展各类优秀学生评比表彰活动,有众多学生获得各级各类表彰。
(七)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以创省课改实验学校为动力,统筹推进课程改革。
我校统筹推进课程改革,着力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线索,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探索课程管理及评价制度,实施项目教学法、师徒结对教学法等适合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新课程模式下的学业评价体系,致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形成课程品牌。
1.课改方案和策略。06年初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了本校“课题引领,由点及面,行动研究” 课改策略,出台了本校课改行动方案,设计了分四步渐次推进课程改革的思路,以寻求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改革、课程评价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2.课改阶段性成果。德育课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定,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着力改革教学内容,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先后开发了《就业创业宝典》、《廉政文化进校园读本》、《优秀企业文化读本》等德育校本读本,突出了就业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文化课课改一方面结合专业教育,突出“必须”和“够用”的要求,另一方面重视学生人文教育和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先后开发了《晨读读本》、《现代通用职业能力培养》、各专业的《职场英语100句》等校本读本。
专业课课改阶段性成果:机电一体化专业被确定为省课改实验专业,已开发出数控专门化方向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榔头的制作》等6门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以及《艺术笔架的制作》等项目课程,其他各专业也已取得了较为丰满的成果;进行了教学模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理实一体逐步成为专业课主流教学模式,制定了若干课程的学业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的掌握有较大提高。
3.课改校本特色。借助于课题研究的力量来推动课改,是我校课改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因素之一。我校承担与课改相关的课题有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苏中地区中等职校“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等9项。我们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总结。一方面借鉴社会上工程优选承包人的方法,对经过论证确定的课改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学校根据各课改项目所需资源配置情况投入相应资金,并全程跟踪服务、督导。首期确立的5个课改项目就按照这样的模式运作,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课改现场会、课改论坛等活动形式搭建校内交流平台,为各专业、各教师提供一个集中展示课改理念课改成果的机会。上学期末,机电一部举办的课改现场会和课改论坛就是一次交流、展示的盛会。
(八)以职教富民为己任,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
学校非常重视社会培训工作,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轮齐转,比翼齐飞”的发展战略。几年来我们科学配置职教资源,坚持面向市场,以职教富民为己任,服务农村、服务企业,不断拓展培训空间,适应各类培训对象的需求,先后为市级机关公务员开办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政务等培训;为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办了电工、保管员、会计电算化、收银员、保管员等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办了家电维修、服装裁剪与缝制、数控机床操作等培训;到企业一线为班组以上管理的人员开办团队建设策略、市场营销方略等培训;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了新课改培训、普通话培训、自学考试辅导等,年培训项目达20多个,年均培训10000人次以上,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人次以上,为富民强市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扩大了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我校培训特色项目“科技下乡大篷车”已成为通州市农业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品牌,《通州大众》等媒体曾对此作专题报道。学校被认定为江苏省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培训基地、通州市师训基地,通州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九)以群众性科研为依归,以应用型研究为主体,推行科研创新。
我校重视教科研工作,坚持走群众性、应用性“精品”科研教科研路线。“十五”期间共承担了《职校生就业岗位调查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研究》等通州市及以上课题11项,“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通州市级以上课题14项,其中省级课题有四项,形成了以省级课题为统领、市县级课题为外围的良好布局。05、06年共有107人221篇教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会议交流并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居通州市各类学校前列。课题研究也为我校培养了一批教科研骨干,近年来,我校教师共主编、主审教材或读物10余种。
回顾我校办学与创建历程,我们以人气旺、底蕴足、内涵实、品牌响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又是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我们将不失时机地抓住新的一轮思想大解放、职教新的一轮大发展的机遇,以两校优质职教资源整合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在202_年前把学校建成以高职为引领,以中职为主体的“双万人学校”(其中学历教育10000人,包括中职在校生6000人,五年制高职在校生3000人,成人学历教育1000人;年社会培训10000人次),积极冲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对照四星级评估标准,全方位审视我校的发展历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还需在以下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实现更大突破。
一是在整体布局上要加以完善。我校创建于1985年,是农村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早的学校之一,也是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快的学校之一。由于对本市职业教育发展估计不足,加上近些年来本市城镇改造力度较大,学校经历过城建拆迁,造成学校整体布局未尽完善。今后我们将抓住职教大发展和布局调整的良好机遇,在基础建设过程中逐步调整完善学校整体布局,努力使功能区布局更为合理。
二是在办学条件上要加大投入。我校办学的基础较好,但近几年由于经济实力欠佳,资金投入有限。为提高办学质量,我们将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向重点专业,投向实训基地建设,造成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够平衡,部分教学支持服务和后期保障设施不够先进。我们将通过扩大招生、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等办法多渠道募集资金,有计划、分步予以改善,争取“十一五”期间有一个大的改观。
三是在对外形象上要加以提升。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初具规模,初具影响。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内涵发展,但外在形象的包装、推介不够。今后我们努力关注并做好这项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回顾我校办学与创建历程,我们以人气旺、底蕴足、内涵实、品牌响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又是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我们将以本次创建为契机,不失时机地抓住新的一轮思想大解放、职教新的一轮大发展的机遇,以两校优质职教资源整合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在202_年前把学校建成以高职为引领,以中职为主体的“双万人学校”(其中学历教育10000人,包括中职在校生6000人,五年制高职在校生3000人,成人学历教育1000人;年社会培训10000人次),积极冲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最后,我再次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我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创建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汇报
创建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汇报
(202_年11月12日)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衷心感谢各位对我校工作的大力支持!
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是适应时代要求、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校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在省文化厅的领导下,在省评估院和南京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全校上下齐心合力,把创建四星级艺术职业学校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头等大事。坚持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创建方针来统领学校的全面工作,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下面,我就省戏校创建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省戏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艺术学校,创建于1956年。五十多年来,学校为江苏和全国培养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文化艺术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在江苏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明星和艺术家,如著名影视明星、影视百花奖、华表奖、金鹰奖获得者王馥荔、马昌钰、侯勇、林芳兵、侯长荣等;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国家文华奖、梅花奖得主石小梅、胡锦芳、倪同芳、艾金梅、李洁、李雪梅、徐秀芳、周东亮、李鸿良等。当红影视明星海清,是我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女二号“胖美花”是我校影话科的在读生。省内艺术院团几十年来的主要演员大多由省戏校所培养。我校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有南京长白街、百水桥和溧阳天目湖三个校区,占地面积65亩,建筑面积40650平方米。开设戏曲、影视、舞蹈、音乐和艺术设计五大门类20多个专业,有中专和大专(高职)两个学历层次,在校学生1081人。202_年以来,连续三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四次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校党委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2_年,我校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二、抓住发展机遇,走特色办学之路
省委提出的“文化强省”的三大指标之一就是文化人才队伍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校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及省职教会议精神,以“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以培养戏剧专业人才为主的大中专学校”为目标,坚持既定的办学方向和“知行并重、德艺双馨”的教育理念,坚定“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促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思路,注重内涵式发展,逐步确立“崇德、尚美、创新、致和”的校园文化与校风,着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喜人成果。
项目培养、校团合作、产教结合是我校艺术人才培养的三大特色。在戏曲表演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积极争取政府专项经费。202_年免费向全国招生,开办江苏小京班。省文化厅将其纳入江苏省文化人才建设工程,用项目形式进行管理和培养,取得明显成效。这在全国尚属首创。这一办班模式已被上海、北京等多家戏曲院校借鉴。
积极拓展办学模式,实施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与省演艺集团下属院团、靖江锡剧团、丹阳戏剧总团、海门山歌剧团等院团签订校团合作办学协议。剧团直接参与班级的专业教学和管理。各专业均建有与其对口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校先后与二十多家文艺团体和文化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注重产教结合和剧目教学,加强舞台艺术实践,以演促学、以赛促教。近年来,我校师生频频参加文化部、省政府、文化厅、教育厅等组织的大型文艺晚会及系列惠民演出等重大活动,并多次赴德国、英国、日本和我国港澳地区进行艺术交流。我校与吴江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吴江市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项目被文化部评为202_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美育人环境
根据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教学要求,我校建成戏曲、舞蹈专业专用的排练厅和教戏课堂,有可供数百名学生练琴、作画的琴房、画室以及音乐厅、美术馆、实验剧场等。现有实验实训设备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科学,日常管理维护制度健全、责任人明确,设备完好率高,完全满足艺术专业日常教学实训的要求。两年来,学校投资上千万元对学生宿舍、教学、实训场所改造出新。校园环境极大改善。
校图书馆为南京图书馆流通服务点。202_年实现图书资料借阅计算机系统管理,并正式挂牌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实行藏、借、阅一体化全开架服务。
学校设有计算机管理中心。有专人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多数教师能熟练运用电脑和网络,能够运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学校建有对外宣传和交流的网站,有4个应用服务器,用于学校资产管理、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图书管理、一卡通、视频点播、监控系统、网络资源等。
高度重视体卫艺工作。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校运动会,组织学生剧社、文学社等并为其提供活动场地,丰富校园生活。教学、实训、生活场所卫生设施齐全、方便,功能配套合理。近年来我校对教学、生活场所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收到良好效果,管理水平又上新台阶。
四、创新管理手段,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努力抓好现有教师的充实、进修和提高,一方面积极引进艺术高校优秀毕业生和文艺团体优秀演员,初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实力雄厚、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有许多在全国全省知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有文华奖、梅花奖等国家级艺术大奖获得者,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者,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三年来,我校师生在省级以上专业比赛、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获奖百余人次,多名教师在省内外同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强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制订了学校近期和远期师资队伍建设及培养培训总体规划,有专项经费予以保证。鼓励教师在职学历进修;每年均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出国培训。定期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全校性的教师专业技能考核。现有省中心组成员2名,学校建有何华平、艾金梅、殷敏名师工作室,师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屡次获奖。大力推进教育科学研究。制定了《江苏省戏剧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等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教科研活动,教科研成果显著。我校是全国文化艺术行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和江苏省职教学会常务理事、省职教文化艺术类教科研中心组组长和省文化艺术科技协会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单位。有担任《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高职卷》总编委会主编和编委,有主持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的。先后有近百位教师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有多篇论文获国家和省级奖。我校连续六年承办全省职教文化艺术类教师新课程培训。202_年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职业教育省级培训基地。
五、打造专业品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我们从实际出发,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立足传统艺术、面向现代市场”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以特色品牌专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专业协调发展,力争将我校传统的戏曲表演、舞蹈表演、影视表演专业打造成江苏领先、全国一流的品牌专业。
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职业指导上充分体现办学方针和我校的办学特色。戏曲表演、舞蹈表演和影视表演专业围绕舞台培养人才,保持与加强与省内表演团体的联系,并根据院团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音乐表演和艺术设计专业则立足民族和地方艺术,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结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社会艺术人才的需求趋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适时调整课程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戏曲表演和中国舞表演专业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中国舞表演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课改专业实验点。影视表演专业被评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202_年,我校顺利通过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202_年底,戏曲表演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课程,加强理论研究和总结,坚持突出技能、注重实践的优良传统,认真学习项目课程理论,进行课改实验。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增设各类选修课程,注重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
六、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校内实训基地是我校各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场所。近三年来,省级财政和省文化厅、教育厅支持我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1000多万元,经费足额且及时到位。202_年,我校艺术表演专业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实训基地,按照省级实训基地的建设标准,投入近300万元,全面完成艺术表演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202_年,动漫专业实训基地被省文化厅确定为重点扶持建设项目,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实训设备。目前,学校各实训基地设备种类齐全,满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生实训要求,实训开出率100%。
实训基地的管理借鉴企业院团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理念,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基地负责人负责制。重视学生实训教学管理,制定了学生实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规定,确保实训教学安全有序和实训教学质量。
重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上坚持对口、稳定,符合学生实习需要。戏曲、舞蹈、影视表演、音乐、艺术设计等各大专业均建有与其对口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率达70%以上。
七、不断规范学校管理,努力做到科学高效
增强服务意识。健全融助学、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为一体的学生服务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特征,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网络,实行三级管理体制,着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等。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重视学生社团建设,结合校情、学情开展一系列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陶冶情操、活跃身心。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能结合学生实际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由于德育工作成绩突出,202_年,我校被评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狠抓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管理各类制度建设。构建既符合一般规律又适应特殊规律的艺术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从202_年起,我校改革教学管理办法,创新性的实行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完善,目前已相对成熟,能够较好的达到借助目标管理提高管理实效的目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管理目标考核,我校各专业教学文件齐全,执行严格,教学检查和质量监控已基本制度化,教学管理不断强化,保证了各项教学工作的稳定推进,促进了我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完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成立校实习、实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和相关服务工作。202_年在省联职院组织的“教学管理规范”执行情况视导中,我校获得好评。同年获省联职院“学籍管理先进单位”。
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宗旨。后勤管理按照“主动、热情、及时、周到”的要求,努力达到“学生满意、教职工满意”的目标。学校重视食堂管理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督促加强食堂的食品安全与卫生。202_年,我校被评为南京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出台《江苏省戏剧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实施细则》,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202_年被评为南京市民主法治单位。
八、坚持育人为本,服务社会获好评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发展。积极营造自我教育的氛围,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定期开展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校学生会、学生社团朝气蓬勃。主题班会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极大地发挥了育人作用。由于工作成效显著,202_年,我校团委荣获 “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称号。
注重培育学生“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努力抓创业人才的培养。学校成立实验艺术团,承担各类文体活动的策划、制作等。除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公益性活动外,还积极参加社区演出活动。艺术团连续多年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三下乡”演出活动。学校建有学生创业和艺术创作实践基地。艺术设计专业建有广告工作设计室,音乐专业建有民乐团,影视与话剧表演专业建有青春剧社,努力提升学生创业与就业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学生获奖面广,奖项等级高,学校多次获全国和省组织奖。近年来,学校师生在省级以上艺术专业比赛及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近200人次,其中有202_年首届CCTV全国戏曲院校京剧专业学生电视大赛金、银、铜奖、中国少儿戏曲艺术小梅花金花奖、中国声乐孔雀杯比赛金奖、第九和第十届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三等奖、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在探索产教结合育人模式上作了有益尝试,学生在行为规范、质量意识、团队精神和岗位技能方面,实现了与用人单位要求零距离对接。学生的良好素质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中创业成功典型较多。
拓展社会培训工作。培训科既是我校社会培训的专门机构,也是省舞蹈考级机构、省文化厅普通话测试培训站挂靠单位,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及培训中心常设机构。近三年,累计完成各级各类培训近五万多人次。我校承办的全省乡镇文化站长和县(市、区)文艺骨干轮训工作,培训人数近千人。《中国文化报》对此作专题报道。
九、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在创建过程中,我校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存在不少难点和薄弱点。主要有:
(一)办学条件急需改善。我校是有着56年历史的老学校,校园面积不大,运动场地较小,校舍设施设备陈旧。老校区已没有任何发展空间。
(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还不够大。由于传统艺术专业的特殊性,我校仍有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缺少省级领军人才、国家级名师。
(三)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还不够深入。课程改革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课程体系还有待优化,改革还需加大力度。主干专业已形成优势和品牌,而有的专业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尚未形成特色。
(四)教科研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由于传统艺术教学以“口传心授”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与研究,教科研不够深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省文化厅徐耀新厅长新上任不久在戏校调研时强调,省戏校要在三个方面提档升级: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提档升级。二要在学科建设上提档升级。三要在硬件建设上提档升级,采用土地置换等方式,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
我们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有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各位专家的关心指导,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三个提档升级。我们将以此次评估为契机,扬长补短,励精图治,力争早日将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艺术学校。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支持我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以上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实施办法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实施办法
为了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工作,特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本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方针,通过标准引领、评建结合、分层推进,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彰显我省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评估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等级鉴定,评估对象为我省境内开展中等学历教育的所有职业学校。
三、评估标准
星级职业学校按五个等级设置。二星级标准为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教职成„202_‟8号)。三星级、四星级标准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标准的通知》(苏教职„202_‟41号)确定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标准》。五星级是代表我省一流办学水平的窗口学校,待条件成熟后另行制订标准并实施评估。达不到二星级标准的学校视为一星级,原则上应关、停、并、转。省教育评估院将编印《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手册》以指导学校评建工作和专家组现场考察工作。
对照标准,评估结果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和“不通过”三种。学校95%以上的条目达到申报星级标准要求的为“通过”,10%的条目暂未达到标准但半年内有可能整改到位的为“有条件通过”,其他为“不通过”。
四、评估组织
(一)省教育厅职社处负责本评估的宏观指导,制定评估工作的总体规划,省教育评估院负责三星级以上学校的评估实施工作。
(二)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所辖学校的总体创建规划和业务指导,二星级学校的评估实施机构由省辖市决定。
(三)成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专家委员会”作为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的决策咨询组织,由其审议评估方案和评估结论。专家委员会一般9至11人,每届任期5年。
五、评估实施
(一)评估程序
1.学校自评。学校要认真组织每一位教职员工学习评估标准等有关文件精神,制订创建规划并组织实施。要认真对照评估标准,发动教职员工自评,引导干部和全体教师总结得失、查漏补缺、规划未来。要正确处理做工作与做材料的关系,通过工作积累材料,通过材料反映工作,实实在在地创建,实事求是地自评,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要在创建过程中,抓住机遇锻炼教师、培养干部、建设制度、深化改革,促进各项工作上台阶。
2.学校申报。凡自评基本符合《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标准》的学校均可向辖区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评估申请。学校需提供如下资料(表式可从江苏教育评估网下载):(1)《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申报表》1份;(2)《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自评表》3份;(3)《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基本状态数据》。
3.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学校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规范性,确认后报送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由其向省推荐。市属学校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审核并向省推荐。
4.省教育评估院组织评估。评估院接到省辖市推荐的申报资料后,先对资料进行评审,确定考察学校名单,然后组织专家进学校考察评估。考察活动主要包括资料核查、随机听课、基地考察、专业剖析、技能测试、专题研讨会、座谈访谈、就业质量调查等。通过全面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和建议结论。评估院及时向被评学校送达《评估报告书》以便学校整改。
5.专家委员会审核。评估院提请“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各专家组的评估意见进行综合评审,形成评审意见。
6.省教育厅审定。教育行政部门对评估结果进行审批,发文公布并向通过学校颁证和授牌。
(二)评估启动
从202_年起,全面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一年内基本完成所有学校进入星级序列的工作。省教育评估院每年接受2次三星级以上的申报,上半年3月底前截止,下半年9月底前截止。
布局调整规划定点办好的省重点以下职业学校可申报二星级评估,各市对二星级学校(合格学校)的认定于202_年5月底前完成。原省重点职业学校可直接申报三星级评估,对原省重点职业学校直接申报三星的评估和今后二星级晋升三星级的评估一般采取资料审核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可直接申报三星级或四星级评估,对国家级重点学校申报三星的评估以材料评审后直接认定为主,但材料评审中发现的薄弱学校,省教育评估院将派专家组进现场考察;对申报四星级学校的评估以及今后三星晋升四星级的评估,除进行资料评审外,省教育评估院将派专家组进现场考察。
(三)评估常规
学校取得星级称号满3年后可申报更高星级的评估,少数特别优秀的学校经论证同意后可适当提前申报。
学校获得的星级称号可保持5年有效期,有效期满前,学校应主动申请存续复评。复评通过的学校,可保持原星级。星级学校存续期间若出现严重问题或期满复评未能通过,将取消其星级称号或作降级处理。
通过四星级评估的学校同时认定为省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今后,申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认定的学校须取得三星级学校资格,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在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中遴选。
六、专家遴选
(一)专家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具备某一领域的良好专业背景,熟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了解市场经济与职业教育规律,对教育评估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办事公正,廉洁自律,作风正派,遵守纪律;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
(二)省教育评估院通过行政部门推荐与社会公开征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拥有200人左右的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主要由省内外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的专家组成,适当邀请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人员参加。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确保专家质量。
(三)赴各校现场考察的专家组一般由5—7名专家和1名联络员组成。现场考察专家组根据需要和规则从专家库随机抽取、合理组建。
七、评估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既是一项制度性的鉴定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调研活动。省教育厅将组建课题组边研究边评估,全面总结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和不足,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教育评估的规律,提高建设与评估的科学性。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方法刍议
钱灿兴
论文摘要: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王作。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交导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回时要注重养成教育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管理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 文化素质,关系到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普高热和大学不断扩招,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如何搞好学生管理管理工作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难点。
论文 关键词:学生管理 班主任 自我 教育自我管理 养成教育
一、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管理模式。“自我教育”是指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校的要求和自我定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自我。“自我教育”的核心体现在学生自身理想、信念的教育和树立方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自立、自尊、自强。“自我管理”就是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和引导。自我管理主要体现在倡导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管理好自身的行为和思想,把“管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强化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和支持,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学生自我管理主要包括:(1)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即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导作用,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班干部、班集体的多重作用,组织各种活动以端正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树立榜样,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2)业余文化生活的自我管理,即通过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调节业余生活,满
足学生的多方面兴趣、爱好。学生以自愿形式结成各种群团组织,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以形成有利于学生 发展 的校园文化;(3)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即通过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生活行为习惯,以形成良好的生活秩序。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主要抓好两方面环节:一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广大学生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各项活动,在各项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学生干部对周围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各项活动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参与意识。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发挥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心中,班主任是“亲老师”,家长心中,班主任是学校的代表,班主任时刻都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班主任工作是班级工作的关键。
做好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学习情况、兴趣特征、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方面,以便在管理中能够对症下药。其次,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坚强集体。班主任的思想品质、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直接决定着班集体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的责任心、工作能力在班集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表扬与批评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表扬与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对学生行为的评价。适时的批评和适度的表扬,对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良好的班风,起到重要的作用。第四,关爱学生,做好后进生帮教转化工作。针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班主任要精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找出症结所在,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特别是出现一些反复的现象时,班主任对他们更要耐心、尊重、信赖,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帮助,使他们分清是非,端正态度,提高思想认识。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全面而又复杂的工作,只要肯动脑筋,多想办法,有耐心、恒心、决心,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管理模式。“自我教育”是指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校的要求和自我定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自我。“自我教育”的核心体现在学生自身理想、信念的教育和树立方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自立、自尊、自强。“自我管理”就是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和引导。自我管理主要体现在倡导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管理好自身的行为和思想,把“管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强化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和支持,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学生自我管理主要包括:(1)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即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导作用,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班干部、班集体的多重作用,组织各种活动以端正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树立榜样,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2)业余文化生活的自我管理,即通过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调节业余生活,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兴趣、爱好。学生以自愿形式结成各种群团组织,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以形成有利于学生 发展 的校园文化;(3)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即通过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生活行为习惯,以形成良好的生活秩序。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主要抓好两方面环节:一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广大学生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各项活动,在各项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学生干部对周围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各项活动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参与意识。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养成 教育 是学生管理的主要方法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就是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养成教育是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系统教育与管理,培养适应 现代 化 企业 发展 需要的良好行为习惯。
1、建章立制,形成养成教育的可靠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制定 科学 的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它既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也是学生自觉约束行为的鞭策。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要求,结合学校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比如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核方案》《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学生请假规定》《学生就业管理规定》《学生舍务管理考核细则》等,通过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教育无小事、管理无死角。
2、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是培养良好行为的关键
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正确的动机并不都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知规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规范,偶尔能遵守也不能叫养成习惯,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的手段,就是长期的检查、督促与训练。在常规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班主任、学生干部的督导作用,经常进行检查监督、考核评比,做到处处有人查,定时有人查,时时有抽查;做到“严、细、精、恒、实”,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
3、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能仅仅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更应该积极开展一些有益活动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细心组织策划学校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 艺术 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
4、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行为往往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而且教师行动要比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的话都是对的,教师行为是正确的,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德的发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是规范的、科学的。能成为学生在人生当中的一个。因此,教师必须真正做到“身正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