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肝移植超声诊疗常规
肝移植超声诊疗常规
移植肝检查规范:
(1)病人的准备:一般无需特殊准备。
(2)仪器与调节:成人采用的3.5—5.0MHz探头,儿童及较瘦的成人采用5.0MHz探头,检查前应调节仪器各功能键处于最佳状态,即肝实质前后部显示在较为均匀的状态。
(3)滤波:多普勒滤波可降低彩色,频谱多普勒的噪声,但调节过高会掩盖低流速显示。
(4)量程:开始检查时应设在最低水平,出现混叠时,才调高量程。
(5)多普勒增益:在避免噪声的前提下,尽可能调高增益。频谱的测量要求声速夹角小于60°。
(6)病员检查体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7)检查要领及注意事项:利用呼吸及体位的变化显示肝脏的最佳切面或扩大肝脏的检查范围,避免一些较为隐蔽部位的遗漏。应遵循连续搜查的基本原则,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进行全面检查,如右叶下角及膈顶部,左叶外侧角等。
(8)要养成询问病史即看申请单的习惯,(若有原始资料应进行对比分析)。(9)超声报告内容及图像分析
肝移植术前检查
判断门静脉的通畅度,测量肝外门静脉的长度和直径。(管腔内有无血栓)。了解肝动脉的解剖及变异。判断下腔静脉的通畅性。寻找肝内有无占位病变。测量肝脏大小
脾脏大小及比邻脏器相关图像
肝移植术中检查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5.0—7.0MHz探头。
直接放在血管上进行,监测血管有无狭窄,血栓及血流,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观察血管吻合后的通畅性。
肝移植术后检查
与常规检查相同
由于切口,敷料和各种管道的影响,需从肋间扫查。
注意肝大小,形态,回声的强度和均匀性,局部有无异常回声,膈周有无积液。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径,流速及频谱。
固有肝动脉主干及分支内径,流速及频谱。下腔静脉的血流通畅情况。
一般术后24或48小时开始进行检测,以获得基础资料,如无特殊情况,每周检测2—3次。
肝脏大小和形态:正常与异常,左下缘角小于45,右下缘角小于60。表面光滑。肝实质:细小点状回声,分布均匀
肝内管道走行正常或清晰:内径异常应报告测值。肝静脉,(右肝静脉0.9cm,中肝静脉0.9cm,左肝静脉0.8cm)。门静脉(1.2—1.4cm)胆管(总胆管0.6—0.8cm)。肝动脉(0.3—0.5cm)
彩超检查肝血管测值:
门静脉血流:18—22cm/s,平稳型静脉频谱,(术后一周内较正常快,约26—32cm)。
肝静脉:三相频谱,S—29cm/s,D—22cm/s,A—25cm/s。肝动脉:搏动型动脉频谱,45—60cm,(术后一周内较正常慢,约25—40cm)。
肝移植检测要求
1.2.3.4.常规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实质回声,及血管走向。
使用彩超观察血流情况,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下腔静脉 观察肝内胆管是否通畅 周邻脏器的变化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血流参数
参数
收缩期峰值流速(S)舒张期平均流速(D)S/D RI PI
正常对照组(30例)61.50±22.73 25.41±7.820 3.40±1.250 0.74±0.065 1.24±0.198 肝移植术后正常组(30例)
62.80±25.470 21.11±9.540 3.15±10401 0.69±0.079 1.18±0.390 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组
(30例)31.70±7.090 19.89±6.890 1.59±0.410 0.68±0.070 1.08±0.310
正常肝内血管检测参数
门静脉,呈正向连续性多普勒,22—23cm/s,肝静静,一正二负三相波,17.0—45.0 cm/s,肝动脉,呈搏动型频谱,Vmax:43.1—68.5 cm/s,Vmin:10.1—24.3 cm/s,RI:0.65—0.76。
第二篇:超声科诊疗项目
超声科诊疗项目
现开展项目:
1.心脏、腹部、泌尿系、妇科、产科、胃肠道、外周血管、浅表器官的常规超声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胎儿系统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3.腔内超声检查。
4.肌肉、骨关节的常规超声诊断及超声引导下穿刺。5.胸腔常规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待开展项目:
1.经颅TCD多普勒。2.盆底超声检查。3.介入穿刺治疗。
第三篇:儿科诊疗常规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以下简称化脑)又可称细菌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它是由各种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头痛、呕吐、惊烦、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脑脊液的化脓性改变。重症病例死亡率高,后遗症严重。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关键。
【诊断常规】
(一)病史:发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脓疱疖肿、耳流脓或败血症病史。
(二)临床表现
1.全身中毒症状 由细菌毒家刺激所致。起病急,高热、精神萎靡,随着烦躁或萎靡的发展而突然面色青灰及苍白,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2.头痛 急性颅内压增高的息儿,由于脑室系统发生急性梗阻,所以头痛极为剧烈,并伴有喷射性呕吐。
3.呕吐 此症状不如头痛常见,但可能成为惟一的主诉。
4.视神经乳头水肿 是颅内压增高最客观的重要体征,也是典型而具有诊断价值的体征。在乳幼儿或小儿颅内压增高时,因为容易引起颅腔的扩大,或有囱门的调节,常无视乳头水肿出现,而以囱门膨隆、头皮静脉怒张、容易激惹及呕吐等为主要症状。5.意识障碍 是脑炎最重要的症状之一。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情感障碍,如兴奋、躁动不安、容易激惹和失眠。再进一步发展时,先出现多睡,逐渐表现各种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6,惊厥 除上述症状之外有时尚有频繁的惊原发作,这种发作主要是由于胞组织缺氧或水肿,使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受到刺激所引起。
7.肌张力 由于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伎肌张力显着增高。但在脑汕时如累及小脑(如枕大孔癌),肌张力反而降低,深、浅反射也可消失。
8.脑膜刺激征 包括颈强直,特点是颈部僵宜,被动运动时有抵抗,前屈、向后过伸、旋转均有阻力,疼痛和痉挛,伸肌表现最明显。检查对操作要轻柔,否则在较小儿童,因不合作可呈假阳性。颈强宜在细菌进入脑脊液后l天左右才出现。脑膜刺激征还包括克氏征阳性、布氏阳性
(三)辅助检查
9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可达(20~40)×x10/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检查 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典型患儿的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
6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多在1000x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常<1.11mmol/L,蛋白质含量增加,多在1g/L以上;脑脊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脑脊液培养并加药敏试验可确定病原,且能指导临床用药。
3头颅CT以及MRI检查: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异常体征或疑有并发症时,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和处理:
[鉴别诊断] 对于发热并伴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的患儿,应该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典型的化脑诊断不难,但治疗不彻底的化脑需与以下疾病鉴别o 1.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可以与化脑相似,但脑脊液的外观
6较清,细胞总数在(0—数百个)x10/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正常,蛋白质轻度增高,细菌学检查阴性。病毒或其抗体检杏可以确定病原。
2.结核性脑膜炎 除婴儿可急性起病外,一般起病较缓,多有结核接触史和其他部位结核灶。脑脊液外观旱毛玻璃样,细胞数多在500 x10/L以内,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降低,蛋白质增高。有时脑脊液静置后在上层有一薄膜,作涂片或细菌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体弱者可以阴性)。
【 治疗原则 】
1.一般治疗:注意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2.及时处理高热、惊厥及感染性休克。3.及时处理颅内压增高,预防脑疝发生。
4.抗生素治疗:早期、联合、足量、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疗程34周。
5.并发症治疗:常见硬膜下积液、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
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于病毒直接感染或引起的大脑实质和软脑膜的炎性病变.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过程差异很大.一部分患儿的疾病过程轻微.持续时间不长,预后良好;另一部分患儿则可表现头痛、高热、嗜睡、惊厥、昏迷,或引起明显的智能损害、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瘫痪、听力和视觉损害等,甚至引起死亡。
【 临床表现 】
1.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起病急,主要根据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前驱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及呼吸道、消化道等表现。.脑炎的症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精神及行为异常的表现、瘫痪及颅神经受损的症状。
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变化,仔细检查有无疱疹、水痘、腮腺肿大。意识状态、前囟张力、运动感觉系统、颅神经及各种深、浅及病理反射,了解眼底情况。
3.辅助检查:脑脊液生化、常规及病原学检查、脑电图,必要时进行头颅CT检查。【 诊 断 】
根据前驱表现,结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及脑实质损害的体征,脑脊液检查可正常或轻度炎症改变,有条件者病原学检查可明确诊断。【鉴别诊断】
对于发热并伴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的患儿,应该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相似,但典型患儿的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
6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多在1000x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常<1.11mmol/L,蛋白质含量增加,多在1g/L以上;脑脊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脑脊液培养并加药敏试验可确定病原。
2.结核性脑膜炎 除婴儿可急性起病外,一般起病较缓,多有结核接触史和
6其他部位结核灶。脑脊液外观旱毛玻璃样,细胞数多在500 x10/L以内,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降低,蛋白质增高。有时脑脊液静置后在上层有一薄膜,作涂片或细菌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体弱者可以阴性)。
【 治疗原则 】
1.一般治疗:降温、保证水电解质及营养供给,重症病儿ICU监护。
2.控制惊厥发作:可选苯巴比妥、安定等。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等。3.抗病毒治疗:无环鸟苷、阿糖胞苷、疱疹净、转移因子、干扰素等。4.其他对症治疗: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治疗。
5.康复治疗:针对有神经系统(肢体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视、听及其他系统后遗症者,需要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第三节 瑞氏综合征
瑞氏综合征义称脑病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以急性中毒性脑病与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病死率较高。
【 临床表现 】
此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常见于婴幼儿。先有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头痛、腹泻等。多数病例在前驱病恢复期或其后不久又突然出现高热,反复呕吐,易激惹和嗜睡。轻者数日后即恢复,重者在出现呕吐后的24h内脑症状加重。表现为烦躁不安、不自主的乱动、诺话,昏迷迅速加深,呼吸不整,出现惊厥;瞳孔扩大,光反射迟钝。出现去皮层状态或去大脑强直状态。黄疽很少见。极少数病人可有消化退出血。肝脏显著增大者并不多见,大多正常或仅赂大,质软,表面光滑,脾不肿大。无脑膜刺激征。
Reye综合征临床分为五期。I期:通常表现为安静、冷谈和嗜睡、呕吐,肝功异常。Ⅱ期:表现为深度嗜睡、意识模糊、好斗,过度换气、反射亢进等。Ⅲ期:反应迟钝或浅昏迷,可有癫痫发作,去皮质强盲,瞳孔对光反应存在。Ⅳ期:惊厥发作,昏迷加深,去大脑强直,瞳孔固定。V期:深昏迷,深部反射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柔软/去脑强直,等电势脑电图。【 诊 断 】
1.前驱感染后出现脑病的典型改变,结合辅助检查可诊断,必要时肝活检,如有肝小叶弥漫性脂肪变性可确诊。
2.辅助检查: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氨常显著增高;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激脱氢酶均增高:胆红素正常或稍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糖可降低;总血脂丫降,服固醉不增加,游离脂肪酸明显增高。
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检查及生化检查一放均正常、脑脊液的糖定量可随血糖降低而下降。
脑电图呈弥漫性慢波异常。头颅CT表现广泛性脑水肿。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可以与化脑相似,但脑脊液的外观较清,6细胞总数在(0—数百个)x10/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正常,蛋白质轻度增高,细菌学检查阴性。病毒或其抗体检杏可以确定病原
2.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相似,但典型患儿的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白细
6胞总数显著增加,多在1000x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常<1.11mmol/L,蛋白质含量增加,多在1g/L以上;脑脊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脑脊液培养并加药敏试验可确定病原。【 治疗原则 】
1.全身支持治疗,纠正代谢紊乱,加强护理。
2.控制颅内压增高,减轻脑水肿:控制性过度通气降低PaCO2、头部低温、20%甘露醇、速尿及地塞米松。
3.对症治疗:止惊、退热等。
第四节 小儿热性惊厥
惊厥是小儿时期接病中常见的此状之一。热性惊厥的发作与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
【 临床表现 】1.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4-5岁之间。
2.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
3.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4.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5.临床分型:简单FS与复杂FS。
(简单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内,惊厥发作类型为全面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1次;复杂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惊厥发作类型为部分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2次)。
【诊断依据】1.病史:(1)仔细询问惊厥特征:包括初发年龄、惊厥前后体温、惊厥发作类型、发作时意识状态、持续时间、发作后表现、全身情况。(2)过去史:既往有无类似病史、复发次数、每次复发时的惊厥类型及持续时间、有无围产期异常及有无颅内感染和外伤史(3)生长发育史:有无运动及智力发育异常。(4)家族史:有无热性惊厥、癫痫、智力低下及其他遗传代谢病的家族史。
2.体检:重点是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注意有无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病理反射及肌力肌张力的改变。
3.检测项目:(1)电解质:了解有无低钙等电解质紊乱;(2)血糖:了解有无低血糖所致的惊厥;(3)脑脊液检查:首次热性惊厥是腰椎穿刺的适应症;(4)脑电图:一般在热退后1周检查,若希望与颅内感染鉴别,可早做该检查以了解脑电背景有无改变。【治疗方案】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和《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救治疗:退热,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进行止惊药物治疗,一线药物为苯二氮卓类,静脉注射。
(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监护生命体征;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对症治疗:退热药退热,物理降温,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2)终止发作: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进行止惊药物治疗。
①苯二氮卓类:为一线药物。地西泮0.2–0.5mg/kg缓慢静脉推注,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
②水合氯醛:10%水合氯醛0.2–0.5ml/kg保留灌肠。
③苯巴比妥钠:惊厥未能控制或再次发作,负荷量15–20mg/kg。
2.预防治疗:适用于高危患者。
(1)高危因素:复杂FS,癫痫阳性家族史,发育迟缓,已存在神经系统疾病。(2)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丙戊酸钠等
第五节小儿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病,是以反复的痫性发作作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发生于各年龄组,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表现。【 临床表现 】:
1.全身发作为全身惊厥,抽搐形式包括阵挛、强直、强直-阵挛、两手拥抱、动作停顿或突然跌倒、均伴意识丧失。2.简单部分性发作不伴有意识丧失。
3.复杂部分性发作伴有意识丧失或以精神、运动性发作形式表现。从部分性发作泛化为继发性全身发作。
4.癫痫持续状态即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在发作间期意识不恢复、反复发作30分钟以上。【诊断依据】: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临床至少发作1次以上。突然起病,能自行停止、反复发作的惊厥,每次发作情况类似,间期正常,结合脑电图癫痫波可明确诊断。进一步根据临床表现、脑电图判断癫痫的类型,并结合各项辅助检查明确病因。2.存在发作易感性:包括遗传、外伤、发热等因素。3.伴随神经心理损害。
4.实验室检查:血、尿代谢病筛查试验,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必要时脑脊液、染色体等检查。5.脑电图或24h脑电图监测,必要时录像脑电图监测。结合临床选择不同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或MRA、SPECT)。脑电图是诊断癫痫重要的客观指标之一,有痫样放电(棘波、尖被、棘慢波、尖慢波、棘慢波、突出于正常背景。
【鉴别诊断】: 应与屏气发作、晕厥、睡眠障碍、习惯性阴部摩擦等鉴别诊断痫。
1.屏气发作:大多发生在6-18个月,每当大哭开始即呼吸停止,口唇发绀和全身肌张力 【 治疗原则 】
1.综合治疗:取得家长、患儿主动配合,定期随访。避免各种诱因。2.病因治疗。
3.抗癫痫药物治疗:早治、单药治疗为主、疗程要长、及时注意药物的毒性作用。常用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氯硝安定等。
(1).开始治疗的指征:一般在第二次无诱因发作之后才开始抗癫痫药物治疗。特殊情况可以在首次发作后考虑开始治疗:例如癫痫持续状态。(2).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应当依据发作类型选药。根据疗效和安全性,结合既往用药情况调整。(3).药物选择时还需要考虑肝肾功能、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来源和费用等。
4.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
【 疗效标准 】
1.治愈:停药后35年不再发作。
2.好转:服药后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
第四篇:艾滋病诊疗常规
艾滋病诊疗常规
(摘自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
一、概述
艾滋病(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经以下三种途径传播: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介入性医疗操作等)和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时和哺乳传播)。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HIV感染高危人群有:男同性恋者、静脉注射药物依赖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艾滋病的全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艾滋病期主要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HIV/AIDS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HIV抗体、HIV核酸、CD4+ T淋巴细胞、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等。HIV1/2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HIV核酸定量(病毒载量)检测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是判断疾病进展、临床用药、疗效和预后的两项重要指标;HIV基因型耐药检测可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的选择和更换提供科学指导。艾滋病经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尤其是抗病毒治疗,能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患者获得正常的期望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减少HIV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
二、临床表现与分期
从初始感染HIV到终末期是一个较为漫长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与HIV相关的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参照2001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艾滋病的全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部分感染者出现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临床 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同时CD4/CD8比值亦可倒置。部分患者可有轻度WBC 和PLT减少或肝功能异常。
2、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无症状期,由于HIV 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感染者免疫系统受损,CD4+ 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同时具有传染性。
3、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 T 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为<200个/μL,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质量减轻10%以上,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疒间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
(1)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2)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3)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三、诊断标准 诊断原则:HIV/AIDS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配偶或性伴侣抗-HIV阳性、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抗HIV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职业献血员(特别是有单采血浆还输入血球者)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诊断HIV/AIDS必须是抗HIV阳性(经确证试验证实),而HIVRNA和P24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 感染。
1、急性期 患者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
2、无症状期 有流行病学史,结合抗HIV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抗HIV阳性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 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下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艾滋病;或者HIV抗体阳性,而CD4+ 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 1个月;(2)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d),>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质量下降10%以上;(4)反复发作的口腔假丝酵母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6)肺孢子菌肺炎(PCP);(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9)深部真菌感染;(10)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四、鉴别诊断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皮质激素,化疗,放疗后引起或恶性肿瘤等继发免疫疾病。3、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酷似AIDS,但无HIV感染。
4、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病等,AIDS有发热、消瘦则需与上述疾病鉴 别。
5、淋巴结肿大疾病:如KS,何杰金病,淋巴瘤,血液病。
6、假性艾滋病综合征:AIDS恐怖症,英国同性恋中见到一些与艾滋病早期症状类似 的神经症状群
7、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损害可以是艾滋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需予鉴别。
五、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早期诊断,定期随访,早期抗病毒是治疗的关键。
1.抗病毒治疗
抗HIV的药物分为三大类,主张联合用药。①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如齐多夫定、拉夫米定等;②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③蛋白酶抑制剂。治疗方法详见《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临床治疗技术规范》。
2.并发症的防治
针对各种机会性感染,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可用更昔洛韦;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可用复方磺胺甲异肟唑;隐球菌脑膜炎可应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等。治疗方法详见《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
3.支持及对症治疗
包括注意劳逸结合、艾滋病期要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心理治疗,临床关怀。
4.预防性治疗
针刺或实验室意外感染者2小时内用齐多夫定(AZT)等治疗,疗程4~6周。
六、预防
医学管理:遵循保密原则,加强对HIV/AIDS患者的随访,提供医学、心理咨询。预防措施: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正确使用安全套,进行安全性行为;不吸毒,不共用针具;普及无偿献血,对献血员进行HIV筛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医院交叉感染,预防职业暴露感染;控制母婴传播。对HIV/AIDS 患者的配偶、性接触者,与HIV/AIDS患者共用注射器的药物依赖者以及HIV/AIDS患者所生的子女,进行医学检查和HIV的检测,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
第五篇:骨科诊疗常规2014
创伤外科、骨科专业诊疗指南
目录
一、锁骨骨折.....................................2
二、肱骨骨折.....................................4
三、尺桡骨骨折..................................10
四、股骨颈骨折..................................13
五、股骨骨折....................................16
六、胫腓骨干骨折................................20
七、踝部骨折....................................23
八、跟骨骨折....................................25
九、肩关节脱位..................................28
十、髋关节脱位..................................30
十一、颈 椎 病..................................32
十二、腰椎间盘突出症............................35
十三、骨性关节炎................................39
十四、骨软骨瘤..................................41
十五、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3
十六、小儿股骨干骨折............................45
十七、小儿胫腓骨骨折............................47 1
一、锁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1.及时完成病史的采集,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内容应包括受伤的时间、机制、部位及伤后处理的经过。【 检 查 】
1.接诊后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
2.尤其注意是否合并血气胸;锐利伤还应注意臂丛神经损伤及锁骨下血管的损伤。
3.应摄锁骨X线片,如果体检怀疑胸腔损伤,应摄胸部X线片以利确诊。必要时行CT、MRI检查。
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三项、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 断 】 1.有明确的外伤史。
2.伤处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有时局部隆起,伤侧肩及上臂拒动;局部压痛,有的可能触及到骨折端,可能触及骨擦感。由伤侧肩向锁骨方向纵向叩击痛阳性。3.锁骨X线片可显示锁骨骨折及其移位情况。【 治疗原则 】
1.手法复位:锁骨固定带或横“8”字石膏固定4周。无移位或青枝骨折可直接用上法固定3周后拍摄X线片,骨折愈合可去除外固定。
2.手术治疗:对锁骨骨折移位严重,骨折片刺破锁骨下血管或臂丛神经或胸膜顶,则在手术检查的同时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也可根据患者的要求施行手术,常规使用锁骨重建钢板。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6.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
种。
7.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8.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疗效标准 】
1.骨折愈合:8周摄X线片复查骨折线消失。
2.延迟愈合:4~8个月摄X线片复查,骨折线仍清晰。3.不愈合:8个月摄X线片骨折线仍清晰。【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二、肱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包括外伤性质、时间、机制、部位、出血情况及伤后处理经过。【 检 查 】
1.医师接诊后应及时完成体格检查。对肱骨干中下1/3•骨折要特别注意是否伴有桡神经损伤。对肱骨髁上骨折尤其是严重移位者应注意是否伴有肱动脉损伤;对开放性肱骨干骨折,应注意出血情况、上止血带时间、桡动脉搏动情况。
2.X线检查:对损伤部位及时拍摄X线片以确诊骨折及了解骨折类型。对多发性损伤应摄全肱骨X线片,以免遗漏肱骨解剖颈、外科颈、肱骨髁上、肱骨内外髁、肱骨髁间及肱骨小头骨折。3.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感染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三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 断 】 1.明确的外伤史。
2.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畸形、压痛、反常活动、骨擦音阳性、纵向叩击痛阳性。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出现肩关节功能受限,肱骨远端骨折可出现肘关节功能受限。3.有神经血管损伤则有相应表现。
4.摄正侧位X线片可确诊。对疑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骨折可摄胸部X线片。【 治疗原则 】
1.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骨折:
(1)无移位骨折,可用三角巾或颈腕吊带保护患侧上肢,或将患侧上臂贴胸壁固定。
(2)有移位骨折,可在臂丛麻下手法复位,用超肩关节固定,或用甩肩疗法。
(3)若移位明显的骨折,经反复手法复位仍不理想,患者又有较高要求,骨折不稳定,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钢板选择锁定钢板,重建钢板。
(4)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5)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6)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7)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8)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9)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2.肱骨干骨折:
(1)无移位的骨折,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6~8周。
(2)有移位的骨折,可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也可用悬垂石膏。肱骨干开放性骨折或皮肤缺损需要换药者,可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
(3)对经反复手法复位仍不满意,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或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在手术探查时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钢板选择锁定钢板,重建钢板,交锁髓内钉,DCP。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
(4)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5)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6)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7)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
1种。
(8)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9)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10)如肱骨干属开放性骨折,则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应在急诊输液时即输入足量广谱抗生素,行清创术时仍持续静滴。此外,在手术前,清创后,及第一次换药拔引流条时,均应常规做一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治疗开放性骨折首选先锋素类,一期缝合无感染迹象的可在术后3至5天停药,创口未一期缝合者,用药时间则持续至二期处理以后。用药剂量则以治疗量为原则。3.肱骨远端骨折:
(1)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内外髁骨折、髁间骨折、肱骨小头骨折,可行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固定。对髁上骨折,伸直型应功能位固定,屈曲型应伸直位固定。
(2)对有移位的上述骨折,手法复位成功率较低,应及时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钢板可选择双钢板,解剖钢板。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
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6)如肱骨远端属开放性骨折,则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应在急诊输液时即输入足量广谱抗生素,行清创术时仍持续静滴。此外,在手术前,清创后,及第一次换药拔引流条时,均应常规做一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治疗开放性骨折首选先锋素类,一期缝合无感染迹象的可在术后3至5天停药,创口未一期缝合者,用药时间则持续至二期处理以后。用药剂量则以治疗量为原则。
(7)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8)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9)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
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疗效标准 】
1.骨折愈合:4个月内愈合。2.延迟愈合:4~8个月。
3.不愈合:超过8个月骨折线仍清晰。
(1)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骨折,可致程度不同的肩关节功能障碍。
(2)肱骨远端骨折可致肘关节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3)肱骨内外髁骨折可致肘关节不同程度的肘内、外翻畸形。【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院外功能锻炼及门诊随访。
三、尺桡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1.及时完成病史采集。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内容应包括损伤的原因、性质、时间、部位及伤后处理经过。【 检 查 】
1.接诊后应及时完成体格检查,尤其要注意是否合并神经血管的损伤。对尺桡骨干骨折应注意勿遗漏上下尺桡关节脱位。2.应拍摄尺桡骨正侧位X线片,尽可能地包括肘、腕关节。•若不可能时应正位包括肘关节,侧位包括腕关节。
3.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三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 断 】 1.明确的外伤史。
2.前臂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血、畸形,压痛、反常活动、骨擦音阳性、纵向叩击功能障碍。孟氏骨折、桡骨小头或桡骨颈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可有肘关节肿胀和功能障碍。盖氏骨折、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则可有腕关节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3.摄尺桡骨X线片可确诊。【 治疗原则 】
1.无移位的尺桡骨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小头或桡骨颈骨折、尺桡骨远端骨折,可用石膏固定。
2.对移位的骨折,尤其是孟氏骨折、盖氏骨折、尺桡骨双骨折、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可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3.对有移位的上述骨折,经反复多次地复位仍不满意者,或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应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选用LCP、重建钢板、特殊情况可使用锁定钢板,同时检查血管神经损伤情况。
4.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
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5.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6.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7.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8.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10.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11.如属前臂开放性骨折,则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应在急诊输液时即输入足量广谱抗生素,行清创术时仍
持续静滴。此外,在手术前,清创后,及第一次换药拔引流条时,均应常规做一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治疗开放性骨折首选先锋素类,一期缝合无感染迹象的可在术后3至5天停药,创口未一期缝合者,用药时间则持续至二期处理以后。用药剂量则以治疗量为原则。【 疗效标准 】
1.骨折愈合:4个月内骨折线消失。
2.骨折延迟愈合:4~8个月内骨折线未消失。
3.骨折不愈合:超过8个月骨折线仍清晰,骨折断端骨质硬化。孟氏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小头或桡骨颈骨折、尺桡骨上1/3•骨折可有不同程度的肘关节功能障碍。盖氏骨折、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尺桡骨下1/3骨折,可有不同程度的腕关节功能障碍。【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院外功能锻炼及门诊随访。
四、股骨颈骨折
【 病史采集 】
1.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骨折的时间、致伤因素、外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
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 查 】
1.患者到院后必须尽快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四个程序进行)。2.辅助检查:
(1)一定及时摄伤肢X线片检查,必要时根据患者年龄于2周内复查。
(2)有条件者可行CT检查。
(3)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生化全系、行风湿三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3.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 【 诊 断 】 1.有外伤史。
2.患肢不能负重,髋部疼痛、髋关节活动障碍。
3.肢体短缩、内收及外旋畸形,股三角区有压痛,大粗隆处有扣击痛,Bryant三角底边短缩。
4.X线片及CT片提示骨折征象、断端移位方向及程度,•有无合并髋臼骨折及髋关节脱位。【 治疗原则 】 1.骨折的治疗:
(1)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主要依据骨折部位考虑其治疗方
法。
1)无移位的基底骨折:牵引加“丁”字鞋制动8~12周后练习扶双拐下地活动,或选闭合穿钉内定固术。2)有移位的基底骨折及中段骨折:空心钉内固定。
3)头下型或经颈型Pauwel氏角大而有移位的骨折:根据年龄选用空心钉内固定,并可加行带血管或肌蒂的骨瓣植骨术,年龄大于65岁或行人工关节臵换术。
4)儿童骨折:无移位者可用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或牵引治疗;有移位者可用多针类内固定。2.辅助性治疗:
(1)防止休克:补充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止痛。(2)防止感染: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3)物理治疗。(4)功能锻炼。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1)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关节臵换术后常规抗凝治疗7-10天。
(2)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3)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疗效标准 】
1.治愈:骨折愈合、股骨头无缺血坏死,患肢功能基本正常。2.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五、股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1.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
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 查 】
1.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2.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 断 】 1.具有外伤史。
2.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4.合并症体征。5.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 】
1.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适应证:(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2.急症手术适应证:(1)开放性骨折。
(2)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
搬动。
3.限期手术适应证:
(1)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2)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4)关节内骨折。
(5)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6)对儿童慎重考虑。4.手术方法选择:
(1)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DHS,PFN,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等。(2)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交锁钉、钢板等。
(3)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及其它具有锁定功能内固定器械。5.辅助性治疗:(1)肢体牵引制动。
(2)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
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6)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7)应视情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8)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9)防止并发症。
(10)针对其它器官、组织损伤应用药物。
(11)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12)功能锻炼 可用辅助设备、器械。
(13)如属股骨开放性骨折,则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应在急诊输液时即输入足量广谱抗生素,行清创术时仍持续静滴。此外,在手术前,清创后,及第一次换药拔引流条时,均应常规做一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治疗开放性骨折首选先
锋素类,一期缝合无感染迹象的可在术后3至5天停药,创口未一期缝合者,用药时间则持续至二期处理以后。用药剂量则以治疗量为原则。【 疗效标准 】
1.治愈:不扶拐行走三分钟、且不少于三十步。2.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六、胫腓骨干骨折
【 病史采集 】
1.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检 查 】
1.检查足趾背伸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排除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
2.若小腿肿胀明显,应同时注意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可能。
3.摄小腿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行CT、MRI检查。
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
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 断 】
1.有外伤史,伤腿肿痛、活动受限。
2.具有骨折的专有体征,对小腿上段的骨折,应详细检查血管、神经情况。
3.清晰的小腿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情况。【 治疗原则 】
1.无移位或经整复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行长腿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
2.斜型、螺旋型或粉碎型等不稳定性骨折,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选取骨牵引、石膏或夹板、手术内固定(选用交锁钉、钢板)或外支架等方法,或联合使用。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
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7.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8.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9.如属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应根据伤情及骨折部位污染情况,清创后选用骨牵引或即时内固定或外支架固定。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应在急诊输液时即输入足量广谱抗生素,行清创术时仍持续静滴。此外,在手术前,清创后,及第一次换药拔引流条时,均应常规做一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治疗开放性骨折首选先锋素类,一期缝合无感染迹象的可在术后3至5天停药,创口未一期缝合者,用药时间则持续至二期处理以后。用药剂量则以治疗量为原则。【 疗效标准 】
1.治愈:患肢无疼痛,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复查X线片示骨折功能复位,•骨痂生长良好,骨折线消失。2.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七、踝部骨折
【 病史采集 】
1.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检 查 】
1.应检查侧副韧带有无损伤,有无踝关节脱位。2.应摄踝部正侧位X线片,有条件行CT检查。
3.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 断 】
1.有外伤史,伤后踝部肿胀、压痛、功能受限。
2.清晰的X光片,CT片,加上受伤机制可以明确骨折类型。【 治疗原则 】
1.对无移位的踝部骨折,可以石膏固定6~8周,并早期行肢体锻炼。
2.对有移位或复位后仍有移位的骨折及脱位,应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要求做到:
(1)踝穴要求解剖对位;对关节内的骨及软骨碎片必须清除。(2)内固定必须坚强,以便早期功能锻炼;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6)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7)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8)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9)如属踝部开放性骨折,则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应在急诊输液时即输入足量广谱抗生素,行清创术时仍持续静滴。此外,在手术前,清创后,及第一次换药拔引流条时,均应常规做一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治疗开放性骨折首选先锋素类,一期缝合无感染迹象的可在术后3至5天停药,创口未一期缝合者,用药时间则持续至二期处理以后。用药剂量则以治疗量为原则。【 疗效标准 】
1.治愈:骨折解剖复位,踝部疼痛消失,行走无不适。2.好转:骨折基本达到解剖复位,踝部仍有疼痛或行走时疼痛。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八、跟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1.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3.受伤原因多为高处跌下,足跟着地压缩所致,常伴有胸腰椎骨折,勿误诊。【 检 查 】
1.临床检查:局部肿胀、压痛、功能障碍。全身的系统检查。2.X线检查:摄跟骨侧及轴位片。CT检查:了解冠状面,矢状面情况,贝氏角大小。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 断 】
1.多有高处坠下史,足跟局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2.清晰X线片可以了解骨折情况及跟距关节是否波及。3.注意并发症的诊断。【 治疗原则 】
1.对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若骨折移位不明显,可行石膏外固定。
2.对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主张功能疗法。
3.跟骨上后关节面严重粉碎骨折,陈旧性骨折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可手术治疗。内固定钢板选择解剖钢板。4.注意并发症的治疗。5.术前中药泡脚。
6.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7.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
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8.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9.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10.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11.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12如属跟骨开放性骨折,则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应在急诊输液时即输入足量广谱抗生素,行清创术时仍持续静滴。此外,在手术前,清创后,及第一次换药拔引流条时,均应常规做一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治疗开放性骨折首选先锋素类,一期缝合无感染迹象的可在术后3至5天停药,创口未一期缝合者,用药时间则持续至二期处理以后。用药剂量则以治疗量
为原则。【 疗效标准 】
1.治愈:骨折复位好,疼痛症状消失,行走不受影响。2.好转:骨折复位好,疼痛仍然存在,行走无大影响。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九、肩关节脱位
【 病史采集 】
及早完成病史采集,了解受伤机制,分析脱位情况。【 检 查 】
1.肩部肿痛,活动受限,弹性固定,上肢可能麻木感。2.肩峰突出成“方肩”,肩峰下有空虚感。3.Dugas征阳性,为特有体征。
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 断 】
1.有肩部直接撞击史。
2.具备特有的脱位体征。
3.X线片显示可分为前后脱位或骨折。4.有条件者可行CT检查。【 治疗原则 】
1.新鲜关节脱位,须急症复位,必要时在麻醉下进行,常用复位方法有:(1)Hippocrates法(足蹬法)复位成功有肱骨头滑回关节盂的感觉,Dugas征阴性可证实。
(2)Kochors法(牵引旋转法),此法不可强行旋转,有发生骨折的可能。
(3)Milch法,俯卧检查台上,胸部下垫枕,患肢从台边下垂,数分钟可自行复位,可行外展旋转复位。肩关节复位后,将上肢贴胸,屈肘位三角巾固定3周;合并有大结节撕脱骨折,当肱骨头复位后骨折也随之复位了,无须特殊处理。2.陈旧性关节脱位:(1)部分患者在麻醉下,手法复位仍可成功。
(2)复位失败者可切开复位,清除关节内瘢痕(及)或碎骨块,复位肱骨头。有再脱位趋势者,行肩胛下肌移位术等。【 疗效标准 】
1.治愈:关节及骨折片达到解剖位臵。无骨化肌炎形成下,关节活动受限,经过刻苦的功能锻炼活动3个月左右,能达到正常的活动范围。
2.好转: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化性肌炎,关节活动较正常范围略小。
3.未愈:关节未复位,功能障碍。【 出院标准 】
关节复位,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院外功能锻炼及门诊随访。
十、髋关节脱位
【 病史采集 】
1.及时完成病史采集,了解受伤机制,分析脱位情况。2.全面了解全身损伤情况,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 检 查 】
1.髋痛:主动活动丧失,被动活动可引起剧痛。
2.按股骨头脱出的方向,分为后脱位、前脱位、中心脱位,各有其特点。
(1)后脱位下肢弹性固定在屈曲、内收、内旋、屈曲畸形位,大粗隆位于Nelaton线后上方。
(2)前脱位下肢呈外展、外旋、屈曲畸形位,大粗隆位于Nelaton线前方,•会阴外侧可触及股骨头。
(3)中心型脱位:无明显畸形,肢体可短缩,有轴心扣击痛等。3.有可能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体查勿疏忽。
4.X线片可明确脱位方向及有无髋臼骨折及股骨颈骨折。5.有条件尽量行CT检查,排除关节腔内有无骨片存留。
6.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 断 】
1.明显的外伤史,多为屈髋位时自前方作用于膝部的强大暴力沿大腿轴线传导到髋部的受伤机制。2.有典型的畸形变,和髋关节的弹性固定。3.X线片所示。【 治疗原则 】
1.及早采取复位措施,一般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常用手法有:
(1)Allis法:此法适用于前、后脱位,且安全易复位。(2)Bigelow法:即“?”号法复位,适用后脱位。
(3)复位后处理:髋关节复位后均需行患肢外展牵引3~4周。2.中心型脱位:不需手法复位,伤侧关节外展30度、中立位股骨髁上大重量牵引,同时固定骨盆将股骨头从盆腔内拉出,便于髋臼底骨折复位愈合。
3.手术适应证:伴有盂缘骨折、关节间隙有碎骨片影响复位或活动,应切开取出碎骨片并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维持下肢外展位牵引10周。【 疗效标准 】
1.治愈: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复查X线片示关节解剖复位,关
节腔内无异物。
2.好转:功能不同程度受限,其它条件同上。【 出院标准 】
关节复位,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院外功能锻炼及门诊随访。
十一、颈 椎 病
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为颈椎病。【 病史采集 】
1.年龄:多发生于40岁以上。
2.病史:缓慢,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3.症状:头、颈、肩疼痛;上肢放射性麻木或疼痛;下肢乏力,行走不稳;大小便功能失常;体位性眩晕或曾有猝倒发作;眼花、耳鸣、心动过速或心前区疼痛。【 体格检查 】 1.颈、肩部压痛点。
2.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旋颈试验阳性。
4.四肢肌力减退,躯干感觉平面障碍。5.病理神经反射征阳性:霍氏征,巴氏征。6.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 辅助检查 】
摄颈部X光片、CT、MRI、椎动脉造影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一般原则:
(1)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一致可确诊。
(2)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正常,应除外其它疾病方可作出诊断。
(3)仅有影像学表现而无典型临床症状,诊断不成立。2.分型:(1)颈型:
(2)主诉头、颈、肩疼痛,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1)X光片显示颈椎不稳。
2)应排除落枕、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肩周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3)神经根型:
1)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相符合。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可致上肢疼痛为主的疾病,如: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
(4)脊髓型:
1)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光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3)行CT、MRI或脊髓造影了解脊髓压迫情况。
4)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5)椎动脉型: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
3)X光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颅内性、心血管性眩晕。
6)除外椎动脉Ⅰ段、Ⅲ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7)行椎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并以此决定是否手术。
(6)交感神经型: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X片有颈椎失稳、退变表现,椎动脉造影阴性。(7)其它:如颈椎椎体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 治疗原则 】
颈椎病的绝大多数应采取非手术治疗,只有少数病人需要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颈椎牵引疗法:用枕颌布带牵引,重量3~6公斤;每日
1~3次;每次1/2~4小时。(2)理疗。(3)围领或颈托。
(4)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维生素类药及神经营养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
【 疗效及出院标准 】
1.非手术治疗一般在门诊治疗,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可认为显效。疗效评估目前无统一标准。
十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 病史采集 】
1.发病时间,是否有外伤史或慢性积累性受伤史。2.腰腿痛的位臵、性质、持续时间、与运动的关系。3.每次发作的诱因,既往的治疗情况。4.是否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体格检查 】 1.腰椎侧凸。2.腰部活动受限。3.压痛及骶棘肌痉挛。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5.感觉异常:腰5神经根受累者,小腿前外侧和足内侧的痛、35
触觉减退;骶1神经根受累者,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触觉减退。6.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者,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者趾及足跖屈力减弱。
7.反射异常:骶1神经根受压,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马尾神经受压,肛门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 】 摄X光片、CT、MRI、X线造影,B型超声,电生理检查等。2 手术的病人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有必要时行风湿三项或者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
3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 诊断及分型 】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常见分型: 1.膨隆型。2.突出型。3.脱垂游离型。
4.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鉴别诊断 】
1.与腰痛为主要表现疾病的鉴别
(1)腰椎结核,腰椎肿瘤,常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利用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
(2)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3)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以第3腰椎横突尖压痛为典型表现,局部封闭效果好。(4)椎弓根峡部不连。
(5)脊椎滑脱:从X线侧位片上可了解椎体的滑脱情况并据此计算其程度。注意近1/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椎滑脱。
2.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的疾病的鉴别
(1)神经根及马尾肿瘤,依据影像学予以鉴别。
(2)椎管狭窄症:主要临床特点是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腰痛、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受压表现,需仔细研判X线片、造影、CT、MRI、才可作出鉴别。约30~40%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同时合并椎管狭窄症。
3.与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鉴别
(1)梨状肌综合征:以臀部和下肢痛为主要表现,髋关节外展、外旋位抗阻力时可诱发症状。(2)盆腔疾病:如肿瘤、炎症等。【 治疗原则 】
绝大多数的病人经非手术疗法可缓解症状,经严格非手术疗法,或有马尾神经受压表现的病人可行髓核摘除术。1.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必须坚持3周以上,之后带腰围起床作适度的
活动。
(2)持续牵引。(3)理疗。
(4)可选择使用改善神经血液循环药物1种及抗无菌性炎症类药(如鹿瓜多肽)1种治疗。2.手术治疗
(1)目的:解除压迫。
(2)原则:有限术野,充分减压,维持稳定。
常见术式:
1)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术。
2)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
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7)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8)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9)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10)脊髓神经损伤可早期(8小时内)应用甲强龙冲击疗法,术前、术后可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神经JM1等)。【 疗效及出院标准 】
1.非手术疗法常在门诊进行,临床症状消失并稳定一定时期则为临床治愈。
2.手术治疗:病人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无近期并发症则为临床治愈,拆线后可出院,门诊随访。
十三、骨性关节炎
【 病史采集 】
1.多发生于老年以后,以负重关节多见,可继发于创伤、畸形、关节不稳等。
2.多数有典型的静止痛,在休息或清晨感到关节疼痛。3.呈慢性进行性病程。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常表现为开始活动时明显,活动后减轻,活动过多又加重。严重者出现肿胀、关节积液和畸形,部分出现关节游离体。关节活动时常有粗糙的摩擦感和响声。【 体格检查 】
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常表现为开始活动时明显,活动后减轻,活动过多又加重。严重者出现肿胀、关节积液和畸形,部分出现关节游离体。关节活动时常有粗糙的摩擦感和响声。【 辅助检查 】
1.拍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观察呈囊性变,边缘部常呈唇样增生,部分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2.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风湿四项、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3.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 诊断标准 】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并结合X线征像,一般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
目前尚无根治疗法,治疗着眼于减缓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增加关节稳定性及延缓病变的发展。1.非手术疗法:
(1)应用抗炎止痛药以镇痛;重者可定期适量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药物。
(2)适当的休息,保护受累关节,勿使过度负重。(3)物理治疗,可用红外线灯照射,热敷及按摩。
(4)可选择使用改善关节内血液循环药物1种及抗无菌性炎症类药(如鹿瓜多肽)1种治疗。2.手术疗法:
(1)骨赘阻碍关节活动或关节内游离体影响功能者行关节清理术。
【 疗效及出院标准 】
1.好转:病情基本稳定,关节疼痛缓解,X线片显示关节及关节软骨下骨质无进行性破坏,关节活动部分受限或不受限。2.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3.凡达到好转标准者可出院。
十四、骨软骨瘤
【 病史采集 】
1.青少年发病,10岁左右居多,男多于女。2.肿瘤所在部位可遍及全身,以膝关节附近多见。3.肿瘤生长缓慢,骨骺融合后,肿瘤停止生长。
4.症状以肿块为主,常无疼痛,少数肿瘤可压迫邻近血管、神经及关节,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和功能障碍。
5.有单发和多发两种,后者有遗传性,常引起骨骼发育异常。【 体格检查 】
肿瘤好发于长骨骨骺附近,多见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瘤体较大时可呈局部肿块,当靠近血管、神经、关节附近时可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及关节功能障碍。若肿瘤呈多发型者,常可见合并骨骺发育障碍而出现的肢体畸形。【 辅助检查 】
1.X线照片可见长骨干骺端呈骨性外突增生物,边界清楚,肿瘤基底部可为细蒂状或广基状。若钙化影增多或基部骨质有破坏时,则为恶变征象。
2.病理检查:菜花状骨块,外围为软骨层,儿童较厚,成人较薄。软骨层外面还有一层软骨膜或滑囊遮盖。剖面中心为骨质。镜下见成熟骨小粱和软骨组织,后者软骨细胞排列似骨骺,幼稚细胞在表层,成熟细胞在深层,而后成骨。
3.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钙、磷、碱性及酸性磷酸酶均无异常。
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风湿四项、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5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 【 诊断标准 】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X线照片可作出诊断、确诊需行病理检
查。
【 鉴别诊断 】
1.多发型者需同干骺续连症区别。后者随骨骺发育逐渐长大,到骨骺融合即停止发展。
2.单发型者有时需同边缘型软骨肉瘤、皮质旁骨肉瘤相鉴别。【 治疗原则 】
1.体积小,无症状者可不予治疗。
2.较大引起症状,或突然发展增快者,需行手术切除。于软骨膜和骨膜外完整地切除肿瘤。【 出院标准 】 手术后拆线可出院。
十五、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 病史采集 】
1.及时完成病史采集。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
2.病史采集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或者屈曲位,有无功能障碍。有无伴发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有无外院复位治疗及复位效果。【 检 查 】
1.全身检查,有无伴发其他部位损伤。2.局部检查:
(1)一般检查,注意有无肘部疼痛,肿胀程度,有无髁上环形
压痛。
(2)注意有无张力性水疱,有无骨异常活动及和骨擦音。(3)有无靴状畸形,注意肘后三角关系的改变,注意与肘关节后脱位相鉴别。
(4)注意桡动脉的搏动、腕部和手指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确定有无神经或血管受伤。
3.肘关节正侧位片,确诊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注意肘后脂肪垫阴影改变。
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5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 诊 断 】 1.外伤史。
2.局部症状主要是髁上部疼痛,体征主要为肘关节屈伸受限。3.X线片可确诊。【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无移位骨折 屈肘90度腕颈带悬吊或“8”字绷带固定,有移位倾向的选择石膏固定。一般固定2~3周。
(2)轻度移位骨折 手法复位,注意矫正重叠及旋转移位,矫正侧方移位,矫正前后移位。屈肘90度石膏或小夹板固定。注
意屈曲型与伸直型角度有别。2.手术治疗:
(1)对于较大移位骨折或者复位后不稳定骨折,可选择克氏针固定。
(2)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者开发性骨折,在探查神经、血管或者清创时对骨折行克氏针固定。【 疗效标准 】
1.治愈:骨折对位对线好,肘关节屈伸功能好,无肘内外翻。2.好转:骨折经治疗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好,但略遗有肘内翻畸形。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十六、小儿股骨干骨折
【 病史采集 】
1.及时完成病史采集。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
2.病史采集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史,有无膝关节功能障碍。有无伴发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检 查 】
1.全身检查,有无伴发其他部位损伤,有无失血性休克。2.局部检查:
(1)一般检查,注意有大腿疼痛,肿胀程度。
(2)注意有无肢体短缩,成角或者旋转畸形。
(3)注意足背动脉的搏动、小腿及踝足部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确定有无神经或血管受伤。
3.股骨全长正侧位片,确诊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
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5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 【 诊 断 】 1.外伤史。
2.局部症状主要是大腿疼痛,体征主要为大腿畸形,下肢活动受限。
3.X线片可确诊。【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3岁以下的患儿 悬吊皮牵引,配合小夹板固定,一般牵引3周。
(2)4~8岁的患儿 水平皮肤牵引配合小夹板固定,一般牵引4~6周,维持夹板至骨折愈合。
(3)8~12岁的患儿 选用股骨髁上牵引或者胫骨结节骨牵引,同时配合小夹板固定。2.手术治疗:
(1)对于5~8岁患者且患者难以配合牵引治疗者,可考虑弹性髓内钉固定。
(2)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者开发性骨折,在探查神经、血管或者清创时对骨折行钢板螺钉固定。【 疗效标准 】
1.治愈:骨折对位对线好,膝关节屈伸功能好,无旋转、短缩畸形。
2.好转:骨折经治疗后下肢负重功能好,但略遗有旋转或短缩畸形。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十七、小儿胫腓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1.及时完成病史采集。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
2.病史采集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史,皮肤裂伤通骨折端。有无伴发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检 查 】
1.全身检查,有无伴发其他部位损伤。2.局部检查:
(1)一般检查,注意有小腿疼痛,肿胀程度。(2)注意有无肢体短缩,成角或者旋转畸形。
(3)注意足背动脉的搏动、小腿及踝足部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确定有无神经或血管受伤。
3.胫腓骨全长正侧位片,确诊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5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 【 诊 断 】 1.外伤史。
2.局部症状主要是小腿疼痛,体征主要为小腿畸形,下肢活动受限。
3.X线片可确诊。【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无移位骨折或轻度移位稳定骨折且为闭合性骨折,可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或小夹板固定。
(2)不稳定骨折(斜形、螺旋形或者轻度粉碎骨折),如患儿配合治疗,可选择石膏固定或者小夹板固定。2.手术治疗:
(1)不稳定骨折(斜形、螺旋形或者轻度粉碎骨折),如患儿难以配合治疗,可考虑弹性髓内钉固定或者外固定支架固定。(2)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者开发性骨折,在探查神经、血管
或者清创时对骨折行钢板螺钉固定或者外固定支架固定。【 疗效标准 】
1.治愈:骨折对位对线好,膝踝关节屈伸功能好,无下肢旋转、短缩畸形。
2.好转:骨折经治疗后下肢负重功能好,但略遗有旋转或短缩畸形。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