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中非环保合作的现状与特点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20-677262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5 21:01: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非环保合作的现状与特点

中非环保合作的现状与特点

 2011-01-04 14:50:38

丁金光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在许多国际会议上开展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环保合作。进入21世纪后,中非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召开了“中非环保合作会议”,实施了“中非人力资源环境培训计划”,成立了“联合国环境署中非环境中心”,双边环保合作迅速发展,表明中非环保合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非环保合作体现了互利共赢,优势互补,中国的环保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等鲜明特点。在中非环保合作进入多元化时期,双方应加强沟通。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时应将环保放在突出的地位。【关键词】中国/非洲/环保合作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目前53个非洲国家中,已有49个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非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获得了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非合作论坛”又为中非环保合作提供了平台,为中非深入合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一、中国与非洲国家环保合作的现状

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从那时开始,双方在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上,特别是在联合国举行的几次重要的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协调立场,进行了长期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国际环境合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以苏丹为首的非洲国家支持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人类环境宣言》草案修正案,特别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形成的“77国集团+中国”合作方式,为促进南北对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若干章节是以“77国集团+中国”提出的草案为基础而被大会通过。在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为使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以中国和77国集团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在2007年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77国集团对北京的“绿色奥运”称赞有加。

2000年10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关系的转折点,也是中非环保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开端。“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新形势下中非集体对话与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也是中非环保合作的重要平台。论坛结束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非论坛后续行动的落实工作,专门成立了由21个部委组成的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

“中非合作论坛”为中非环保合作确定了重点合作领域和原则。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2000年10月)中,双方表示信守各种环保公约的主要内容,承诺进一步加强合作,将环境管理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此,中国和非洲承诺在所有有关环境管理的领域进行合作,包括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体系保护、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以确保经济发展和可持续人力资源开发。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3年12月)中,双方保证所有合作项目都要遵守环境保护的原则,实施合作项目的企业应制定具体的环保及森林开发计划。2006年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两个政治文件,为进一步密切中非伙伴关系和中非全面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合作中帮助非洲国家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于环境保护问题,该计划指出,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双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决心加强双方环保领域对话、交流及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之后3年内中国将逐年增加培训非洲国家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的数量,促进双方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展多边环保合作,同意推动双方在能力建设、水污染和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环保产业和环境示范项目等领域的合作。

2006年1月12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承诺与非洲国家“加强技术交流,积极推动中非在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荒漠化防治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确定了中非在环保方面的合作方向。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环保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第一,“面向非洲的中国环保”主题活动的举办。2003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面向非洲的中国环保”主题活动。该活动旨在宣传中国的环保政策与科研成果,就环保问题交流各自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开发合作的途径,配合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推动中非在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近40个非洲国家的驻华大使或代表参加了活动,听取了关于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环保产业和技术发展情况的专题报告,并参观了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和大兴留民营生态村。

第二,“中非环保合作会议”的召开。2005年2月21日,由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举办的中非环保合作会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和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非洲国家的环境部长和驻肯尼亚使节、非洲联盟代表、非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主席团成员、联合国环境署高官以及其他国家的代表等共300余人出席了会议。曾培炎在会上致词时说,加强中非环保合作,将为中非双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也将为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保合作积累有益的经验。

曾培炎还就中非环保合作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扩大中非环保交流领域。双方可从各自特点出发,针对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在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保政策和法规制定及环境科学研究等领域,加强对话与交流,积极探索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新途径。二是大力推进环保技术合作。中非在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总体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中方愿意为非洲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互利共赢。三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中国政府愿在中非合作论坛“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项目下,为非洲各国环境官员和专家提供环保培训。①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谢振华就开展中非环保合作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非环保高层对话与交流;实施中非人力资源开发环保培训计划;通过政府合作促进环保企业的交流和加强环保产业的合作,既解决环境问题,又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对重大多边和全球环境问题的磋商;推动中非环保合作与多边国际机构的广泛合作等五点建议。这次会议的举行标志着中非环保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中非合作增加了新的领域。

2006年5月25日,非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在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召开,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会议开幕式。这是继中非环保合作会议后,中非环境领域的又一次高层交流。

第三,“中非人力资源环境培训计划”的实施。在“中非合作论坛”推动下,利用中国政府的援外资金,由中国商务部举办、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承办的“非洲国家水污染和水资源管理研修班”迄今在北京已成功举办两期。2005年9月举办了第一期,来自非洲19个国家的23名学员参加了研修班。研修班课程包括中国国情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介绍、中国环境管理机构建设与管理机制,中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法律与管理制度,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国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等专题介绍。第二期研修班于2006年1月举行,来自14个非洲国家的24位环境管理高级官员参加了培训。2006年1月12日,由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中非商会主办,中国水质协会承办了“中非环保产业项目合作意向洽谈会”,这是研修班的课程内容之一。国内著名环保企业代表及专家在会议上做了污水处理技术及产品专题介绍,并就污水处理技术产品及环保产业合作与非洲官员进行洽谈与交流。培训班成效显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②

第四,“联合国环境署中非环境中心”的成立。2006年5月,由中国政府捐资的“联合国环境署中非环境中心”正式成立,中非环保务实合作不断深入。该中心成立后,对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尤其是流域治理经验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双边环保合作与交流的开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非洲的摩洛哥、埃及签订了双边环境保护协定,就双方开展合作的领域、合作的方式做了详细规定。③ 2007年4月2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与埃及环境事务国务部长马吉德·乔治举行会谈。双方就饮水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污染减排、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马吉德·乔治希望双方能在饮用水保护、新能源、秸秆利用等领域展开更为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环保事业在两国的发展。2007年4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会见了摩纳哥环境与城市规划大臣罗贝尔·卡尔卡纽,双方就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污染防治等领域开展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卡尔卡纽对国家环保总局重视与摩纳哥在环保领域的合作表示赞赏,并表示希望双方能通过开展广泛的人员交流和培训,共享环境保护经验技术,共同推动两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2007年4月24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与塞拉利昂土地和国土规划部长塞塞举行会谈,双方就有关环境合作问题进行了交谈。塞塞表示,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措施非常值得塞拉利昂学习,希望双方能在土壤污染治理、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教育等方面扩大人才交流,共享工作经验,共同推动两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中非国家间双边环保合作项目已逐渐展开。中国与埃及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12月埃及环境部与四川星河建材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合同,从该公司引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并计划3年内在埃及建成9个“成都造”秸秆轻体隔墙板生产基地。④ 2004年6月5日,四川省农机研究设计院研制的SR300型秸秆气化设备成功出口埃及。⑤ 2007年7月,中国中材集团公司下属的河南中材环保有限公司为塞内加尔一家水泥厂改造安装的两套袋收尘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极大地缓解了困扰达喀尔多年的粉尘污染问题。2007年10月,天津机械与科特迪瓦合作垃圾处理环保项目在阿比让正式启动。2007年12月5日,由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承包的毛里求斯雅克山污水处理厂项目完工。

二、中国与非洲国家环保合作的特点

第一,中非在能源合作领域互利共赢,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非洲的矿产、森林、水产、海产、动植物等资源十分丰富,因而成为我国企业投资的热点。中国企业在非洲勘探、开采的报告中,都有关于排放、污染等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的标准,这些内容是中非环保合作政策所要求的。

石油资源、矿物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和过度消耗直接影响到环境质量,因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非在能源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合作中既达到了互利共赢的目的,又注意到了环境保护。中非能源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完全建立在相互需要、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开采,不仅对欧美石油跨国公司在非洲国家的石油利益不构成任何威胁,而且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入,帮助非洲国家勘探和开采新油田,实现投资来源的多样化。另外,中国还承诺对非洲国家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并付诸实施。

目前,几乎所有的尼日利亚石油生产都被西方跨国公司控制。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里尔·奥毕说,西方国家只在有战略意义的石油领域投资,对尼日利亚的制造业没有兴趣。特别是西方石油公司在开采石油过程中,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致使采油区遭受严重污染,恶化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⑥ 而中国公司在能源合作的同时,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电力、通讯等领域与尼日利亚展开了全面合作。中国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苏丹的能源开发,截至2003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共投入27亿美元,修建了1506公里的输油管道,建成了一家年产250万吨原油的加工厂和若干个加油站,不仅使苏丹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而且拥有了一个集勘探、生产、炼制、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另外,中国还投资2000多万美元帮助苏丹建设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

近年来,西方媒体关于中国“攫取”非洲石油资源、在非洲搞所谓“经济新殖民主义”的鼓噪不绝于耳。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外经贸政策横加指责,认为中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以制成品交换资源的“不平等贸易”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是对资源的掠夺行为。为此,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说,开发资源并不是掠夺,更不是“殖民主义”。他强调,“有的国家只是拿走了原料和自然资源,这是一种‘殖民主义’。但中国为赞比亚提供贷款,而且把自然资源的附加值留在赞比亚。竟然有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殖民主义’,这很难让人理解。”⑦ 喀麦隆传媒理事会会长皮埃尔·伊萨玛·伊松巴说,中国对非洲以及喀麦隆的援助是中非合作成功的典范,“这与过去德国、英国和法国对喀麦隆的殖民统治有着本质的区别,德、英、法没有在喀麦隆留下什么,而中国却不同,中国带给我们的是真真切切的实惠。”⑧

FEZA是在刚果(金)投资经营的一家中国铜钴冶炼厂。以前工厂靠烧木材烘干原料,尽管这样做已经获得当地有关部门批准,但考虑到它会破坏森林,工厂技术人员几经摸索,最终想出了一个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将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干燥炉周围的办法,既避免了燃烧木材,又将烟气变废为宝。

为了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中国有色集团下属的非洲矿业公司制定了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有机统一的治理方案。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方面,公司首先是采用充填法采矿,将大量的选矿尾沙和掘进废石回填到废弃的采场,减少尾沙和废石的排弃量;其次是集中堆存废石,并在废石堆周围修筑防止水土流失的挡墙,开展覆土植被工作;最后是建立石子加工厂,把废石加工成建筑材料,对废石进行回收利用。在废水治理方面,公司建立了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一部分供井下生产使用,一部分供周边企业作生产用水,还有一部分供给当地的生活饮用水厂,处理后作为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非洲矿业公司近几年各类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的核发费用逐年降低,这是公司实施环境管理计划的结果。

第二,中国的环保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以援助向非洲国家施压。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中,中国政府重申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发展援助,至2009年,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在2006年的基础上增加1倍;此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贷款条件进一步优惠,特别是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更加优惠;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对华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框架下的对非减债行动。中国政府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并免除部分非洲国家的债务,有利于非洲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

胡锦涛主席在访问非洲时多次强调,中国的合作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我们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坚持的原则是,从不试图将我们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强加于人,也不试图将我们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也有大量援助,但在援助的同时,往往在人权、环保和财政治理等问题上居高临下地对这些国家指手画脚。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强调的是平等交往。中国和非洲在发展中都会遇到诸如环保和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与非洲国家会在这些问题上共同探讨解决之道,但不会颐指气使。

南非总统姆贝基说,中国和非洲之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堪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新标准”,值得西方发达国家仿效。⑨ 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说,非洲过去从未见过来自中国的所谓威胁,将来也不会看到。⑩ 第三,中非在环保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国和非洲国家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在环境保护经验方面各有特点。非洲国家希望从中国引进处理废弃物的技术和设备,希望中国的环保企业到非洲推广产品和服务。中国在环保方面经过长期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国情的环保体系,非洲国家借鉴这样的体系相对比较容易。此外中国的环保技术和设备还有价格低廉的优势。一些非洲国家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有行之有效的法律和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已融入当地很多民族的文化中。还有一些国家通过调节税收和市场机制等手段保护森林等生态系统。卢旺达政府2004年宣布在全国禁止使用塑料包装袋,推广使用竹篮、编织筐等传统容器。2006年6月,坦桑尼亚政府宣布,将免除液化石油气的增值税,以减少煤和木材的使用。肯尼亚政府决定免除对太阳能板和相关设备征税。这些都值得中国借鉴。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对中国政府提出在环境领域加强“南南”合作的行动表示高度赞赏,认为这将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产生重大影响。(11)中非环境合作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

三、中非环保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继续扩大环保合作领域,促进环保合作更加深入和多样化。目前中非环保合作的方向已经明确,机制也已建立,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双方的要求还不适应,各个领域的发展也不平衡。就中国与非洲国家签订的双边环保协定来看,目前只有两个,中国许多省与非洲国家的环保合作力度有待加强。中非环保合作应在现有基础上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许多合作领域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应不断加强中非环保高层对话与交流,与非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建立高级别对话机制。

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传统上大多集中在采掘业和农业。近年来在传统领域进一步深入的同时,不少企业开始在鞋帽、服装、家电、摩托车、农产品加工、发电、公路、旅游和电信等领域投资。而目前中国对非洲的专项环保投资数额有限,因此,应加强此领域的投资力度,推动双方绿色产业的发展。第二,在资源开发和投资项目中进一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入,中国在非洲的建设项目会越来越多,环保势必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中国在非洲的个别企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的损害,国内外媒体时有报道。比如,有的说中国石化在加蓬的一个国家公园中寻找石油,造成大规模污染,后来被迫停止开采活动。我国从非洲进口木材、在非洲援建的一些水利项目(如苏丹麦洛维大坝)也引起了一些环保组织的关注。“我们有一些公司的行为不好,对环保重视不够”(12)。

中国在国内已经尝到先发展后治理的苦果,在非洲的发展应避免重蹈覆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说,如果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缺乏环保意识,西方国家就会借机大肆制造“中国不在乎对环境的影响”之类不利于中国的舆论。而非洲国家和老百姓也会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中国是来帮助我们”或“中国只是来掠夺我们的资源,而给我们留下很多问题”。因此,我国的非洲项目在设计、实施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环保问题。我国政府在鼓励企业到非洲投资发展的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能给西方国家指责中国不顾环保、破坏生态留下口实,避免将经济问题演化为政治问题,影响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三,继续加强中非在国际环境领域的合作,增进对话与沟通。由于中国与非洲国家现状的差异,地理位置的不同,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时难免产生一些矛盾。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对非洲大陆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地区,因此,非洲国家十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应切实履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中非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我们要加大沟通力度,协调双方立场,尽量避免出现因外部作用出现内讧,使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共谋国际环保大计。中非环保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加强中非环保合作,将为双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也为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保合作积累有益的经验,中非的环境保护合作必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注释:

① 徐庆华主编:《中国国际区域环境合作文件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66页。

② 《中国日报网》,http://.⑧ 《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⑨ 《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11)《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12)罗铮:《中国愿为非洲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专访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载《解放军报》2007年12月25日,第5版。

【作者简介】丁金光,青岛大学法学院教授。(转自:《亚非纵横》(京)2008年4期)

第二篇:中非能源合作 - 副本

中非能源合作的条件分析

【内容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是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一个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能源,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沟通世界各国的重要因素之一。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能源,其国际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其本身的经济和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中国,作为新时代的强国之一,社会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的同时,能源问题也逐渐显现。中非双方进行能源合作是大势所趋,其条件越来越成熟,成功的合作必将实现双赢,促进中国和非洲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能源合作 非洲 中国 条件 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一个世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非能源合作就是在这种国际环境下逐渐形成和扩大的,这是顺应时代特点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与非洲各自发展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贸易自由化。第二,生产国际化。第三,金融全球化。第四,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靠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和跨国公司投资实现,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与非洲国家有过多次能源合作,多家中国公司在非洲数个国家进行了规模巨大的投资。

最近国际油价下跌,石油市场萎缩成为了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国际油价12月12日大跌至5年前低点,纽约油价和布伦特油价分别收于每桶57.81美元和61.85美元。分析人士指出,低油价将给非洲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大超过埃博拉疫情,油价大跌危及非洲经济体崛起。低油价造成的外国投资放缓以及货币贬值已经给非洲多个产油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近期非洲国家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被誉为对其追求中等收入的天赐之物,不过在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各种项目后,国际原油价格大跌,提升了市场对其中部分项目可能被搁置的忧虑。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能源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经济的发展是其对能源的购买力雄厚,是非洲能源国家的理想合作伙伴,另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非洲也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这都为中非进行能源合作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条件。

非洲地区石油资源量410.6亿吨,占世界石油资源总量的8.1%;天然气资源量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6.3%。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埃及5国的石油资源占非洲的85%;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的天然气资源量占非洲的73%。

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非洲投资不仅成为中国能源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成为中国能源战略不可缺少的板块。从中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制造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南非开建一座容量达100MW的太阳能工厂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肯尼亚西部新建一个20兆瓦的水电站;此外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在尼日利亚参与数起包括翻修公路、修建学生宿舍在内的大规模项目等等,中国能源企业以购买、参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走进非洲”,着力形成中非双方合力共赢、持

续发展的局面。

2014年5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阿布贾出席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发表题为《共同推动非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特别致辞。会议期间,李克强就中非能源合作项目发表重要演讲,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出席“非洲达沃斯”。李克强指出,中国正在为加强中非互利合作、促进非洲包容性增长、实现中非共同发展而努力,他表示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六大工程,打造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版。非洲各国领导人均作出积极回应。

由此可知,非洲与中国完全具有进行大规模能源合作的前提与意愿,条件成熟,在双方共同努力的下一定能实现双赢,促进非洲与中国的共同进步发展。非洲能源现状

中非要想进行能源合作是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非洲拥有丰富的能源供开采开发,中国具有过硬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与非洲进行能源交易与开发合作。

2.1 非洲能源资源丰富

2.1.1 非洲化石能源丰富、质量上乘

非洲地区化石能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被称为“第二个海湾地区”。非洲的石油储量集中在3个OPEC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这三个国家几乎占非洲总原油储量的77%。非洲探明的石油储量在1980~2005年间翻了一倍多,达到1143亿桶。2006至2012年,西非(不包括尼日利亚)有26个石油新项目投产,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

支柱,为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巨大作用。

非洲石油质量大多上乘,含硫量低,易于提炼加工,适合生产汽车燃油,而且油田大多位于大西洋海底或中西非沿海,远离大陆地区,可避免受到是非争端的影响。非洲政治比较宽松,各国基本上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使外商在非洲地区投资开发石油成为可能。非洲石油投资回报率高,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非洲平均采油成本只有3.73美元/桶,同时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世界各大石油公司早已纷纷进入非洲石油市场。非洲几内亚湾附近区域是最近10年来世界上石油勘探和开采发展最迅猛的地区之一,最近5年内,跨国石油公司对西非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投资每年都将超过100亿美元。

2.1.2非洲可再生能源丰富

非洲除了拥有大量的化石能源,其可再生能源也数量巨大,开发程度低,为外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幅员辽阔的非洲大陆,可再生能源资源品种齐全,蕴藏量巨大,绝大多数资源都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随着石化能源越来越少,非洲将有可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而成为新能源时代的“中东”。非洲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可用度高,80%的地表每年每平方米接收2000千瓦时左右的太阳能。东非大裂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大约有1万兆瓦。非洲拥有全球最大的风能资源,占全世界风力发电能力的20%。风力发电有望为南非提供35%的电力。非洲水能资源丰富,全部开发后可装机4000万kW。土地资源潜力巨大,生物质能86%分布在除南非以外的撒哈拉以南地区。2.2 非洲能源利用率低

2.2.1 能源利用率低,电力不足

虽然能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非洲的能源利用率一直不高,整个非洲大陆都处于用电紧张的状态中。西非国家一直受困于电力短缺,西非也是全球电力普及最低的地区,57%的人用不上电。目前,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大规模投资破解能源瓶颈势在必行。根据非洲开发银行的数据,非洲长期缺电,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全部发电总量仅为68吉瓦,仅相当于西班牙的发电量,并且分布不均。从现在到2030年,非洲需要额外250吉瓦电才能够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和经济需求。2.2.2 能源开发程度低

非洲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如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等等资源,为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全世界15千兆瓦的太阳能光伏装机总容量中,非洲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15兆瓦),南非有一些太阳能模组制造工厂,但它们的生产能力仅局限在几十兆瓦。非洲的风能开发刚起步,据南非国家能源研究所2012年3月16日发表研究报告称,南非未来可开发的风能可达10千兆瓦至15千兆瓦。非洲的水能资源目前开发率不到10%。非洲也是世界铀矿勘查程度最低的地区。非洲铀矿地质勘查租赁地的费用仅为北美地区的百分之一还不到,这也给世界各地的铀矿投资者带来了机遇。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教授、能源专家吉姆瑜说,在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方面,非洲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不仅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偏远地区的脱贫,而且成为非洲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供应的关键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据报道,非洲柴油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时0.6—0.7美元,风力为0.1—0.15美元,太阳能为0.15—0.25美元,可再生

能源已成为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能源。其次,与化石燃料相比,可再生能源安装规模小、便捷快速,深受非洲人欢迎。塞迪表示,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为非洲人均能源消耗低和电力传输服务不稳定地区提供现代和可靠的电力供应。

综上所述,非洲化石能源丰富,易于开采,但本国应用率却不够高,主要靠出口为主。可再生能源丰富,但因为技术和经济问题,开发率低。非洲民众用电紧张,关键就是技术不到位。

中国能源现状

3.1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3.2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3.2.1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

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高污染性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促进了其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生物质能中的沼气技术发展较早、成果显著,已成为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3.2.2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优势

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上,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大大拓展了太阳能产业应用领域,使得太阳能与锅炉、空调等各类生产、民用设备的结合成为可能,还可以实现太阳能制冷、发电等。太阳能电池技术方面,自2002年以来,中国太阳电池产量均以10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包括一些欧洲国家使用的太阳能电池也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风力发电技术起步晚,但大型风力发电企业发展后劲十分强劲,到“十二五”末期中国风电机组并网容量可达到1亿千瓦,风电产业和风电技术都将获得快速发展,中国的地热技术和地源热泵利用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水电技术成熟,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标志,中国水电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004

年水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目前有7家万吨级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生物柴油年产量超过100万吨。中国现代电网改造成效显著,国家出台了《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结合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统筹部署智能电网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计划建成建成20-30项智能电网技术专项示范工程和3-5项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5-10个智能电网示范城市、50个智能电网示范园区,推动中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的升级和跨越。

与非洲不同,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化石燃料。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开发技术比较成熟,中国的经验和技术,正是非洲地区发展所需的。中非进行能源合作是互补互利的,这也是双方进行合作的基础性条件。能源问题的国际环境

能源问题一直是国际焦点之一,始终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我们完全可以从全球角度分析能源问题的趋势。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能源问题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渐渐呈现出统一或相似的应对态度,相关组织或国家也出台了相应能源政策。

4.1 世界能源特点

目前,世界能源呈现出以下特点:1.全球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保持持续增长,能源结构也发生着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2.一次能源生产方面,依然由三大化石能源主导;3.OECD国家对核能发电的利用,促使核能

在一次能源生产中的比例从0.9%增长至5.1%。三大化石能源中除了较清洁的天然气比例略有增长,石油与煤炭的占比都有所下降。

4.2 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地位

可再生能源发展至今,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在发电、供热及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显示,2011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9%。201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4.7亿千瓦,占全球发电装机总量的26%,发电量占比也超过2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长势头强劲,光伏发电与光热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亿千瓦与250万千瓦,同比增长41%与60%;风电装机保持快速增长,装机达到2.83亿千瓦,同比增长19%;水力发电和地热发电装机增速有所放缓,同比增长3%—4%,达到9.9亿千瓦与1170万千瓦。此外,全球生物发电装机同比增长8%,达到8300万千瓦。目前,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最多的前五位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巴西、加拿大和德国,而“金砖五国”装机占全球36%。

可再生能源受到广泛重视,并且获得了多种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作为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外,为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对保障世界各国能源安全、改善环境保护、增加各国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初,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制定或出台可再生能源政策,其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比重就超过2/3。最典型的支持政策有以下几种:1上网电价机制(FIT),即政府强制要求电网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电价收购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截至2013年初,包括中国、德国以及美国部分地区在内,全球已有71个国家与

28个地区(州)在其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实行此制度。2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是指用法律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份额做出的强制性的规定,是政府为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最低保障水平而采用的强制性手段。一般而言,配额制的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与责任主体、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有效的可再生能源种类、绿色证书制度和奖惩措施。3财税支持政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不可或缺,部分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提供资助。

4.3 非洲能源问题的国际走向

非洲的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可再生能源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下正迅速发展。据相关报道称,201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将达到59亿美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8吉瓦,超过了过去14年的总和,该地区正成为可再生能源最具前景的新兴市场之一。目前约有20多个非洲国家制定了正式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有的还制定了长远规划。肯尼亚《东非人报》近日报道称,目前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最大的风力发电地区,同时规划了1吉瓦的地热发电;东非最大太阳能发电厂近期在卢旺达建成;肯尼亚政府计划今年新建9座太阳能发电站。

新的时代,世界更加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各国都在大力倡导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中非都意识到了可再生能源的广阔前景,非洲有资源,中国有技术,双方都有意在这一领域长足发展,这正是其在能源方面成功合作的必要条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是符合双方各自利益的积极合作。另外,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一些国家或地区虽有小规模的利益摩

擦,但整体而言,世界是和平的。非洲地区已告别了连年战乱的局面,中国已日益强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双方的合作就有了重要的安全保障,为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深化合作层次提供了条件。

文化沟通因素

非洲与中国相距遥远,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别,中非要想进行大规模,多领域,长时期的能源合作,除了要有上述基本条件外,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文化差异的问题。

5.1 中非文化差异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一般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状况,也包括社会的组织、制度、宗教、习惯、风俗等方面。

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连贯性、后天性、共享性。基于这三点主要特点,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涵盖人的一切生活生产方面的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他会影响到人们的一切生活,生产的行为,自然包括进行合作的商业行为;文化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和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于不同的文化,人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了解,适应;文化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它会影响到与他相关的所有人,因此中非要想进行大规模、长期的合作必须充分重视文化问题。

合作过程中,主要是中国人要到达非洲进行贸易与施工开发,因此我们着重了解一下非洲的文化。

非洲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专家认为全世界的民族共同 11

起源于4到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原始部落。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非洲由于自然环境的问题,曾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制时期,近期更是遭到了列强国家的侵略,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蓬勃兴起。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陆续取得独立。纳米比亚共和国成立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宣告了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古老的非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的政治形态多种多样,冷战结束后基本都实现了民主多党制。非洲人民信仰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

中国是四大文明最古国之一,历史悠久,从最开始的夏朝到现在可考证的历史有五千多年。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文明时期,文化灿烂辉煌,孝道被其尊为传统美德。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稳定繁荣,已经是现实到的强国之一。中国现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国无统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有信众,中国人民普遍为泛神论,属于朴素的基础信仰,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一般来讲,不同文化交流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缺乏文化共同感,合作市时会缺乏熟悉感与信任度;产生文化优越感与文化自卑感,阻碍彼此坦诚交流;文化普遍性假设出现偏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存在文化偏见,难于真心相待,互帮互助,导致隔阂等问题。

5.2 应对文化差异,进行有效沟通

解决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应对措施:1.重视跨

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强化跨文化意识,时刻提醒合作双方对方和自己文化不同,出现问题时都要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发生。3.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具体建议可包括严选合作项目,减少沟通误区;吸收当地文化,克服文化优越感;了解当地社情,摒弃偏见思维;改变传统思维,反对普遍性假设 ;加强沟通,有分歧时主动交流倾听,彼此尊重。

正确地处理文化问题是合作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条件。而中国在这方面明显是做的不错的,经过多年交流合作,多个项目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肯尼亚的《民族日报》甚至发文称“想要干得好,就请中国人”,肯尼亚当地因为经济基础差,社会基础设施薄弱,油管爆裂,道路坍塌,房屋倒塌等问题频繁出现,但当地政府却没有给予民众满意的解决,结果他们选择把工程包给中国人,中国高效负责的作风得到了当地人的肯定,并且双方交流愉快,相处融洽,目前,中国公司正在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对肯尼亚的桥梁和高速公路系统进行现代化的升级改造。中国与几乎95%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悠久的交往历史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相比其他国家,尤其美国、韩国最明显的优势,可以看出,就文化交流问题而言,双方是基本具备了深度合作的条件的。

中非能源合作的合作方式

要进行能源合作,只有基本条件满足是不够的,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合作方式上。非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共有数十个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是当代强国,人口、国土面积、经济实力都是世界前列。中非双方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公司间的商业交易,而是两大政治集体的接触,两大文化的沟通,两 13

大经济体的交流。因此,双方的合作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是考虑在文化,经济,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全面合作,整体性的互帮互助。

目前,中非能源合作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商品贸易和技术贸易等方式进行。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工业的发展要从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例如,发展面粉、碾米、榨油、面包、饮料、制糖、肉类加工、乳品、鱼品加工等工业。发展低碳“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选择那些技术要求不高、工艺不太复杂、资金所需不多、能容纳较多劳动力的生产项目,依靠可再生能源技术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同时,中国也可借在非洲的技术应用对相关技术进行研发改进。另外,非洲市场还较弱,在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对非洲采取了大量的援助行动。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对非援助有条不紊地展开,目前,中国正与十多个非洲国家合作积极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非的能源合作,为双方创造更稳定可靠的合作环境,在今后的合作机制上,双方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基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不断探索更符合中非双方特点的合作机制。例如:

1.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机制。鼓励商业银行、民间资本进入,全面开发金融产品,争取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开辟国际融资渠道,推动对非投资市场化,为中小低碳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扶持。

2.建立有效的技术合作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应用和转让;消除技术合作中存在的政策、体制、程序、资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为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措施,使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在实践中得以顺利进行;建立中非国际技术合作基金,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3.设立联合专家咨询委员会、行业协会。及时介入、广泛参与非洲国家能源战略、政策的研发过程以及人力资源、数据统计的培训和建设过程,同时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走出去”到非洲的重大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

4.建立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非洲部分国家国内政局不稳,宗教、文化、民族等冲突频繁发生,要依托非洲国家政府,与相关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投资争端解决的机制,积极保护中国能源投资企业的利益和相关人员的安全。

结语

新的时代,中非的合作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新的一年里,中国出资20亿美元与非开行成立“非洲共同增长基金”,2014年5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非洲开发银行行长卡贝鲁卡在非洲共同增长基金签字仪式上郑重签字,这将成为中非合作的一个新的开端。这是落实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的与非洲国家开展务实高效融资合作的重要措施。充分体现了中国与非洲合作的真诚态度,在互利共赢的氛围中,为非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与非洲历来友好互助,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中非的合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虽然还会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某些国家的破坏与竞争,但双方合作的条件已经具备,中非能源合作,必将把中非双方共同带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非洲可再生能源现状,纤维素网,[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Renewables and Waste in Africa in 2009,http://www.teniu.cc/stats/renewdata.asp?COUNTRY_CODE=11

[3] 南非未来可开发的风能资源丰富,中化新网

[4]钟延秋,孙国庆,马凤成;《富有勘探开发潜力的非洲石油资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1期

[5]曹光美《新时期中非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王倩《中非石油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 [7]王越;《非洲油气资源现状及投资环境分析》[J];中国矿业;2008年11期 [8]李北陵;《中非能源合作前景广阔》[J];中国石化;2011年01期

[9]何琬;郑迎迎;《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11期 [10]张刚;《外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竞争趋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03期

[11]滕吉文;张永谦;阮小敏;《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与必须深层次思考的几个科学问题——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12]韩秀申;《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及其社会责任》[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07期 [13]徐伟忠;《非洲油气资源现状》[J];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12期

[14]徐玲;《中国跨国公司投资非洲产业选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1期 [15]王明;《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第三篇: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迅速。更进一步加强中非经贸合作是符合中非双方人民的利益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非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分析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中非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加强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非 经贸关系 问题与对策

中国与非洲大陆之间虽然相隔万里,但中非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非洲各国独立后,中非交流更加密切。该时期中国本身的经济基础薄弱,中非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多是在政治层面上,经济层面的合作极少,合作方式也主要是中国对非洲单方面的援助。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突飞猛进,中非之间的合作已更多地涉及到经济领域。2000年第一次中非合作论坛(FOCAC)的成功举行,拉开了中非全面经济合作的序幕。中非关系稳步发展,合作不断深化,其合作范围也逐步扩大。

一、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

中非经贸交往主要体现为中非贸易、中国对非的直接投资、中国对非援助以及中非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

(一)中非双边贸易

中非双边贸易总额的快速增长很好地反映了中非经贸关系近年来的深入发展。据统计,中非贸易额1950年为0.1214亿美元,1990年为1.6645亿美元;90年代后期发展迅速,到1999年中非贸易总额为64.84亿美元,五十年内增长了533倍。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非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2000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106.01亿美元,2006年达到554.64亿美元,2007年为733.11亿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68.42亿美元。2000到2007年间,中非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2008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45.7%。

从商品贸易结构来看,中非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在各自参与贸易的行业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从非洲主要进口5类产品(原油、铁矿石、木材、钻石和棉花),以2007年为例,原油占整个进口额的72%,各类矿产为7%,棉花为1%,铜制品、钻石、钢铁制品、木材均为2%,其他产品为12%;与从非洲进口相比,中国对非洲出口产品更为多样化,其中机器设备和电子产品占比例较高,其次是纺织品和衣服,另外还包括高科技产品、塑料制品、钢铁制品等,由于非洲独立前长期受西方剥削,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几乎所有的轻工产品都依赖进口。中国对非洲出口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中非贸易的发展,非洲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中国对非洲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中非经贸连年的高速增长证明,中非贸易是对双方有利的,是双方都愿意积极推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代,中国仅仅同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60年代这一数字增加到13个,1987年达到了46个,到1999年中国已经与53个非洲国家中的50个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2006年第三次中非经济合作论坛53个国家都有代表参与。同年底,中国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之后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FDI)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也需要足够的市场支撑。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非洲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开垦的土地”无疑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了空间。从2003年开始中国对非投资增长势头迅猛,2006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额为5.2亿美元,2007年迅速提高到15.743亿美元。截止2007年中国累计对非洲的非金融类投资达到44.618亿美元。

中非投资合作机制日臻完善。目前,中国已同31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10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42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联(混)委会机制。2009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加速下滑,但中国对非投资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釜底抽薪、大量抽逃,而是迎难而上保持快速增长。1—6月,中国对非直接投资5.52亿美元,同比增长81%。目前,经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在非中资企业超过1000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在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带去了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当地的税收和就业,为当地培养了经营管理人员。

第四篇: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

随着中非经贸近60年的发展,中非之间政治与经济联系都日趋紧密。本文从中非经贸关系着手,回顾近30年来,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概述中非经贸关系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变化,从外媒的评述理解现阶段中非经贸发展的概况,分析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非经贸合作;历程与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洲大陆越来越引起大国关注。非洲凭借其优厚的能源与资源,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互相支持,共同建立了第三世界。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中非的经济不断发展,中非经贸关系日趋紧密,双方从政治到经济的合作都不断加强。中国非常重视同非洲的经贸合作,加强与非洲各国的经贸合作与发展对于经贸关系的多元化发展、资源与市场的利用、巩固和发展中非友谊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非经贸合作的特点与变化

1.中非经贸关系加速发展阶段(1980-1999年)

20世纪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非洲国家逐渐实现民族独立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调整,中非经贸关系逐渐步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中非经贸特点主要变现为:双方贸易额不断扩大,贸易产品多样化,贸易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非洲。贸易方式不断增多,一般贸易与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方式相结合,经济效益取得很大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非洲国家的经济一直到70年代末都处在增长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非洲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陷入了严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适时调整对非政策用以加强中非经贸合作。中国根据非洲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符合双方实际的贸易合作。在非洲总体贸易出现负增长的局势下,中国同非洲的贸易却在显著增长。其中中国出口额年均增长4.2%,进口年均增长3.6%。

在整个80年代,中非贸易额虽然略有起伏但总体保持着增长趋势。这一时期,中国出口迅速增长,进口则有所下降,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其主要原因是:非洲经济困难,出口产品减少而且单一,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进口来源增加。

20世纪90年代,由于外贸体质改革和外包经营的发展实施,我国开始重视对非经贸合作,将对非经贸合作确定为外经贸的战略重点之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大的促进了中非之间的合作。1993年南非独立之后,中国同南非的贸易往来发展迅速。1999年,中国同非洲地区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有14个,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南非、埃及、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其中南非为最大贸易伙伴。2.中非经贸合作的“黄金”时期(2000-2009年)

在中非合作的“黄金期”,贸易增长快速、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更加多样化、贸易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范围广泛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共同发展,在中非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回忆于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平等磋商、扩大共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合作为宗旨,就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中非在各个领域的实质性合作进行了规模空前、富有成效的对话。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与非洲国家集体对话和双边磋商的全新合作机制的正式确立,进而开启了中非合作的新纪元。论坛的成立,极大的推动了在新形势下中非长期、稳定、全面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也使得中非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进出口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从2004年开始,中国对非出超地位变为入超。中国向非洲出口的商品大多为机电产品、纺织品、高新技术产品、钢铁及其制品等,从非洲进口的商品则仍以原油、铁矿砂、棉花、钻石等初级产品为主。

3.中非经贸合作进入“蜜月”期(2010-)

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和非洲国家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中非经贸合作也收到了很大的影响。金融危机过后,中非经贸合作再一次强劲复苏,201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为1296亿美元,同09年相比上升了40%。2011年,尽管非洲政局动荡,但是中非贸易额却达到了1663.21亿美元的新高,同上一年相比增加了30.9%。现在中国是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一时期的特点为:投资合作领域扩大和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增强。

2012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在会上提出了中非在经贸领域的三项合作举措,包括扩大投融资合作、扩大对非发展援助和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这三项举措在推动非洲跨国跨区域建设和促进非洲区域贸易便利化方面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二、外媒评述中的现阶段中非经贸发展概况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非洲,为中非新型战略关系注入了“真、实、亲、诚”的时代内涵,将中国梦与非洲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14年,李克强总理对非洲四国的访问引起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非媒认为中非经贸合作是传承了中非友谊,有助于非洲的发展。非洲当地媒体“ALLAFRICA”评论称,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历史悠长且感情深厚,而在未来,中国将继续与非洲分享减贫和发展农业的经验,增进与非洲的农业合作,帮助非洲培训农业技术和经营人才,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称,中国正在非洲的战略资源领域进行重大投资。过去10年,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增长了30倍,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5亿美元剧增到2012年的150亿美元。

俄新社援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奥代德·申卡的话说,美国目前在非施加影响力受制于预算因素,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大举增加对非洲的投资。中国所处的地位比美国有利,美国通常局限于公司投资,而许多中国小企业也会在非洲进行投资。

国际媒体与舆论普遍认为中非经贸合作是一场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201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了2012亿美元,为1960年的2000多倍。伴随中非经贸合作多元化趋势,双方合作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目前,有超过25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为当地创造了10多万个就业岗位。

毋庸置疑,当前中非关系正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中非关系既是休戚与共,又是共同发展,也是文明互鉴,作为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始终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平等互利基础之上,中非加强合作,不仅有利于各自发展,也有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正如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致辞时所说:“金字塔和万里长城都不是一个人建成的”,对于中非而言,团结协作才能实现共赢。

三、中非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中非产业结构趋同,导致中非之间贸易摩擦屡有发生

中国和非洲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都比较充裕,中国先非洲一步已经建立起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世纪90 年代非洲各国在对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也选择了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非之间雷同的产业结构削弱了中非贸易中的互补性,对中国和某些非洲国家的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北非国家一直是棉花的主产区,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内产品多年来一直受到政府保护。而中国向非洲出口的产品正好主要是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而且出口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尤其是机电产品已经占到中国出口额的50% 以上,由于中国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对非洲国家的相关产业产生冲击,使当地同类产品失去了国内市场,以至于生产企业倒闭。

同时,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也与非洲同类的商品竞争,进一步削弱了非洲的出口能力,间接损害了非洲相关产业,影响了国际资本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在这种形势下,当地的一些企业提起反倾销调查,力图阻止中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从而引发了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摩擦发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无序竞争,个别中国企业甚至扰乱当地市场价格,引起东道国民间层面的抵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非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

2.中非合作领域狭窄,大部分集中在能源领域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显示:中国在非洲几个主要贸易伙伴中,出口中国原油占双方贸易总额的比重较高。

第五篇:中非合作论坛二次会议

中非合作圆桌会议第二次大会10日在海南省万宁市开幕

2011/11/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万宁11月10日电(记者 欧阳开宇)中非合作圆桌会议第二次大会10日在海南省万宁市开幕。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出席并宣布大会开幕。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会长吉佩定在致辞中说,中非友谊历史深远、基础深厚。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1年来,中非友谊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在复苏当中面临不少困难,中国和非洲应促进合作,共谋发展。

来自40余个非洲国家的政要、前政要及驻华大使参加了本次会议。马里前总理凯塔代表非洲说,中国多年来援助非洲赢得广泛赞誉。非中双边关系丰富坚实,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2010年中国已首次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今年仍保持高速增长。希望以后进一步加强非中的经贸往来。

据介绍,中非合作圆桌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大会,以推动每三年一次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后续行动的落实。

中非合作圆桌会议的基本构想是:民间友好、合作平台;从公共外交的角度宣介中国政府的对非政策;为中国企业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中国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提供机会;对中国企业走向非洲进行必要的政策指引和提供业务咨询。

本次会议由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中国人权基金会等几家机构发起。主题是“友谊、合作、发展、共赢”。会议期间,中国企业之间、中国和非洲企业之间、中国企业和非洲驻华使馆之间将进行对接交流或者业务洽谈。一些非洲国家的驻华使节还将介绍本国投资的机会和政策。

中方表示,中非合作圆桌会议机制成立一年来,已经在搭建中非交流平台,促进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南南合作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效。

中非环保合作的现状与特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