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探讨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20-1112256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2 03:59: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探讨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探讨

0 前言

我国很多地区目前都在进行着智慧城市的实践,然而,现有的所谓智慧城市,都只是在城市内建设的某些智慧应用,如智慧教育、智能交通等,或者只在市内实现局部的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这些应用只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或应用穿透,距离全方位的智慧城市最多只能算作初级阶段。要想实现不同智慧应用的协同和穿透,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顶层设计作为指引。试想一下,在一个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下,智慧城市推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来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数据烟囱等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涵盖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园区,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执法,智慧环卫,智慧政务,智慧安全,智慧视频,智慧社区,智慧建筑,智慧民生。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指明了方向。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方案要突出为人服务,深化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服务;要明确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准确可靠以及同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法规标准等的具体措施;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并且要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要让老百姓能够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活变化。建设智慧城市,一定要做合理的顶层设计,要具有连续性,并可以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补充修正,但不要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智慧城市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按步骤逐步去实施。

智慧城市强调的更多的是在建设当中的资源共享,尤其是数据的交换共享和共用。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城市不是一个纯信息化的工程,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相关联,这种关联涉及多系统协同关联,而不仅仅是某个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关联,因此,需要一个从上至下的规划。只有在这个规划下,智慧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从而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宗旨

从最新出台的 “全球十大智慧城市”,例如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东京等城市来看,国外智慧城市的主要宗旨,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使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高效利用资源,实现成本和能源节约;改进服务交付,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而在我国,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应该更加丰富。通过调研汇总,我们认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宗旨除了国外考虑的城市生活智能、低碳环保外,还重点考虑了促进政务能力的提升、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中国智慧城市的宗旨——“强政、兴业、惠民”。

在强政方面,鉴于我国的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智慧城市能否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成为政府建设愿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一个充分信息化的政府在认知和管理水平上也更有能力推动智慧城市本身的建设。兴业方面,住建部副部长的讲话有一定代表性:“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我国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此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就是说,要完成一项复杂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对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目前我国都还在尝试阶段,尚无发现一套成熟的顶层设计出现。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是一个城市战略层面的蓝图设计,是从全方位的视角,进行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力争达到网络、技术、产业与应用发展之间的统筹、协调,以便顺利地将智慧城市向前推进,增加城市发展的红利。

运营中心是智慧城市心脏,有助于城市做好顶层设计。

其实,地方政府对顶层规划的理解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目前,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一些城市对顶层规划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做了顶层规划,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或主体部门对城市进行深入地了解。二是重视硬件,对软件不够重视。尤其是,在顶层规划上,对整体数据的获取、加工和集成、挖掘和分析、应用等认识还不够深入。三是,技术层面考虑得多一些,对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认识还不够深入。

实际上,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全过程。若对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不够重视,很可能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很多项目无法持续运行,比如跨部门的数据共享,若没有很好的运行机制作支撑进行流程再造,很可能会使项目停滞不前,数据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另外,政府投资模式的创新也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纳入顶层设计中。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根据每个城市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做好组织实施。建议智慧城市主管领导牵头,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SCOC),并任命智慧城市首席运营官。智慧城市首席运营官全面负责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管理办公室的工作,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管理办公室下设“城市IT运维中心”、“大数据中心”、“城市运行监控与指挥中心”和“智慧服务中心”。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是智慧城市的心脏,职能是参与和审核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和审核各行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框架、任务、运营管理机制等;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制定;负责城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城市运行的集中监控。更重要的是促进面向社会的大数据开放应用。

“智慧服务中心”则包含面向公众生活的智慧服务平台、开放给企业的应用服务平台、政企合作的大数据交易平台及运营公司。智慧服务中心将促进政府治理模式从管理走向服务,传统的政府IT信息化架构将被“云-端”互动的智慧城市所取代。

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a)以体制机制为保障,营造和谐发展氛围。b)以云平台为统领,牵引分布式智慧应用。c)以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智慧城市根基。d)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数据穿透和挖掘。

2.1 以体制机制为保障,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智慧城市的创建首先需要从城市的体制机制层面提供根本的保障,只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又好又快地建设智慧城市,才能营造和谐的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智慧城市的发展环境主要包括适当的规范体系和评估体系、良好的信息安全体系以及和谐的智慧城市发展氛围。

2.1.1 智慧城市的生态环境概述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征程,它涉及到政府的相关部门,涉及到移动、联通、电信及广电等运营商,还涉及到国内外大量的硬件设备供应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各种系统集成商以及相关的代维、渠道合作伙伴等等。在这个庞杂的生态环境里(如图1),各个合作伙伴都有不同的诉求或利益,如何统筹、协调管理好相关的合作伙伴,使智慧城市的打造能够有序进行,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应该负起这个责任。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现实状况是,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包括发改委、经信委或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项目。由于缺乏统一的主管部门,造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体的缺失。因此在机制方面,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政府要指定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市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网络、产业与应用发展之间的协同并进,营造良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氛围。

2.1.2 规范体系和评估体系

规范体系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实现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的基础,只有统一的且兼容性良好的规范体系作为标准,如良好兼容性的接口标准、统一的目录体系等,才能在各个智慧应用系统之上基于云平台搭建资源共享与交换中心,促进不同部门或行业之间的信息和应用穿透,推动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规范体系由总体标准和管理规范组成。总体标准包括术语框架和法律法规;管理规范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规范和软件项目管理规范等。智慧城市规范体系的制订,要依照《规范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13016-202_)中的有关规定,注重总体的分类合理和结构科学。既要注重与现行信息技术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相互衔接,又要充分考虑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不断发展对标准提出的更新、扩展和延伸的要求。

另外,评估或考评体系也是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部分。评估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测评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目标实现度以及所产生的延伸效应。评估维度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组织提升、公共效益和公众满意等方面。目前不少城市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

2.1.3 信息安全体系

智慧城市实现了各行各业各类数据资源的集中和充分共享,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的风险,因此必须树立安全为本的观念,设立信息安全体系,设置信息安全的机构和队伍,充分考虑可能受到的干扰和攻击等因素,寻找智慧城市系统的安全参数和平衡点,实现对信息安全管理和应用。

信息安全体系应该以信息安全策略来统领(如图2)。以信息安全制度作保障,利用先进的安全技术作为支撑,例如设置信息加固和容灾系统,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2.2 以云平台为统领,牵引分布式智慧应用

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不完全统一,每个城市根据自己情况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其整体架构包括:感知层、基础能力层、服务框架层和业务运营层,如图3。

a)感知层:主要利用物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上设置传感器或监控器,组成感知网,采集城市基础数据,激活现有城市部件和生产生活功能部件。

b)基础能力层:主要采用云计算技术,设置云平台,通过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等提供基础支撑能力,为上层服务提供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另外,感知层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有线、无线的网络资源池向云平台传送。

c)服务框架层:为相关应用提供最小服务颗粒,如支付服务、位置服务、终端服务等。通过标准服务接口,实现服务能力组装,同时为开发者提供开发环境和相应的服务支持。

d)业务运营层:包括民生、产业、政务、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业务部署,实现智慧应用及业务展现。本层的各个智慧应用子系统一般分布设置于城市的各个行业或部门。

从上述的总体架构可知,智慧城市的打造需要设置统一的、强有力的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等,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这些资源池最好的实现方法就是云平台。云平台存储城市运行中方方面面的海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归类、分析,同时为上层各种智慧应用提供快速、专家式的响应。智慧城市要需要以云平台作为统领,相关的智慧应用如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能源、智慧食品安全、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应用可在业务运营层面根据需求的轻重缓急分步分批建设,设置在云平台下。通过这样的分层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系统框架。

2.3 以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智慧城市根基

这里所说的基础设施主要指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需要感知城市每个角落发生的事件或状况,并且需要及时将这些感知的信息传送到云平台,这就需要以遍布城市的有线、无线网络基础设施为依托。智慧城市涉及的基础设施主要有:

a)感知基础设施:主要指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视频和移动终端等手段,采集城市基础数据,为智慧城市提供智能化、泛在化的信息感知。

b)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指目前移动、联通、电信和广电运营商建设的“无线城市”、“城市光网”、“三网融合”等的网络设施,包括3G、LTE、Wi-Fi、超宽带等网络或技术,形成固定和移动的通信网络。

c)云平台基础设施:主要指城市的云计算中心、IDC数据中心以及政府、行业的云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计算、分析和存储能力。

只有这些有线、无线基础设施对城市实现了良好的覆盖和通达,智慧城市才能具备感知城市的基础。

2.4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数据穿透和挖掘

智慧城市的打造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几乎囊括了目前出现的所有先进通信、信息新技术或应用。而其关键主要有四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各种技术或应用描述如表1。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新的信息技术还会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将从不同角度丰富我们的智慧城市。结束语

以上主要从4个方面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进行了总体的探讨,对于每个城市来说,应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顶层设计方法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另外,为了更好实现智慧城市惠民的宗旨,政府应积极开展宣传或培训,提升市民感知性,营造智慧城市氛围,例如积极举办各类宣传推广活动,充分盘点总结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降低智慧应用的学习门槛,帮助市民更多地了解、体验和参与到智慧城市实践中来。多形式、多渠道长期性征集各方建议,提升互动性,激发民众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气氛。通过普及让市民们对智慧城市的生活产生向往,在使用中老百姓才会提出更多的需求,使得智慧城市真正服务于市民,呼应社会对智慧城市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诉求,真正使人民共享智慧城市的成果。

第二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在智慧城市建设阶段,信息化顶层设计正蔚然成风

智慧北京:202_年,北京市分政府主导领域、市场主导领域,从市级、部门、区(县)三个层面,分18个方

面,全面推进“智慧北京”顶层设计。

智慧武汉:202_年,武汉市投入1000万,全球招标,开展10个重点领域的顶层设计。智慧广州:202_年,广州市开展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行体系顶层设计。智慧闵行:202_年,上海市投入200万,开展“智慧闵行”基本框架顶层设计。

什么是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通常情况下,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内容包括:在规划的指导下,设计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并规划实现目标架构的路径。系统的总体架构是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

常用的顶层设计方法包括:FEA、Togaf、Zachman。

在智慧城市阶段,由于信息系统涉及了政府、企业、市民等多类主体、投资巨大、运营难度大,因此,顶层设计更需要考虑:谁投资、谁建设、谁运营、谁付费等实际问题。

新技术和新经济为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新技术:无线网络、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居民和企业越来越认可电子化的服务方式。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支付新技术的应用,为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服

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经济:收益递增、长尾、六度空间等新经济规律,使原来无法商业运营的服务变得可行。许多传统行业,正在认识到信息化服务领的域潜在、巨大的商业

价值,比以往更愿意开展战略性的投入。因此,需要用全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顶层设计:更全面的视角:系统性、商业化和产业整合

系统性:使用顶层设计方法,以需求为中心,以实现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和统筹建设为目标,综合设计系统的整体功能、信息资源体系、技术支

撑体系,形成指导系统建设总的框架。

商业化:除了技术可行,更关注商业的可行,设计市场化投资、建设、运营的模式,使系统成为用户满意、政府,商业上可行的多赢工程。

产业整合:分析产业链结构,分析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成熟度,识别有能力的企业,采用产业链整合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顶层设计的价值

对政府:1.面向未来,统筹布局

– 适应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需求,以及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相互适应,提供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前瞻性的“蓝图”,推动资源的共享与系统的整合,实现信息化的统筹发展。

2.不仅想得全,更能做得好

– 从功能框架、技术框架、投资建设、商业运营、产业支撑等多个角度全局规划,有效保障目标架构的落地,提高组织的协同合作能力,利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优的资源达到最佳实践效果。

3.花小钱、办大事 – 创新信息化的推动方式,发现来自市场的动力,通过机制和模式的设计,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建设,使用少量的政府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投资。

4.市民、企业、政府三方共赢

– 系统思考市民、企业、政府的诉求,改变政府管理导向的设计思路,提高信息化的绩效,让市民和企业更加认可政府的努力,更享受到智慧城市的舒心与便捷。

对企业:1.发现蓝海,精准定位。

发现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蓝海机会,通过产业价值链分析,确定其战略定位。2.创新模式,明确路径。

帮助企业发现参与智慧城市的新的商业模式,改变单纯的项目模式,减少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3.借力政府,整合资源。

按照政府引导的方向,包装项目;发现行业合作伙伴,建立协作机制,实现战略切入。

服务内容:

第三篇:河姆渡探讨智慧城市顶层的设计

河姆渡探讨智慧城市顶层的设计

核心提示:智慧城市概念一经推出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城市管理者跃跃欲试,纷纷展开试验性的研究和实践;市民们也备加期待,希望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城市生活,所以怎样建设智慧城市成为了热点话题。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技术和应用的整合,以便建立统一的平台,共享资源和信息,因此顶层设计概念随之浮出水面,对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概念、目的和内容做初步探讨。1 前言

(1)智慧城市的概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给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推陈出新,智慧城市概念就应运而生。所谓智慧城市,就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也就是把城市里分散的、孤立的信息化系统、物联网系统整合,提升为一个具有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

(2)智慧城市涵盖内容

智慧城市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的,同时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新产物,它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的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的应用也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能源、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务、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能楼宇、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

(3)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涵盖的技术也是多方面的,当如此多样化的技术、系统和应用整合时,要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须从全局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所以我们提出了顶层设计的理念。就是以顶层设计方法来和谐各种关系,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和目标,精确量化城市动态,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低碳高效运行,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达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2 探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2.1 顶层设计概念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此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1969年,尼克劳斯•沃斯(Niklaus Wirth)提出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的原则进行大型程序的设计。即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自顶向下将复杂问题逐步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分解,直到问题容易地解决。

2.2 顶层设计目的

也就是说,要完成一项复杂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根植于对城市本身的解构和系统性、模型化的重新组合之上,是针对某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整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

2.3 顶层设计内容

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大型复杂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实现结构上的优化,功能上的协调,资源上的整合等目标。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整体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业务架构设计、信息架构设计、技术架构设计以及标准体系设计等。

(1)整体需求分析 首先是整体需求分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具有顶层决定性的特点,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所以在顶层设计前期,要充分了解城市现状和整体发展需求,例如信息资源有哪些,要新建哪些,新、旧资源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和利用;城市发展主要的诉求点是什么,像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中就充分的考虑了信息共享来支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事务。

具体来说,是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需求有能够给市民提供一个高质量生活服务的公共安全、健康和教育的组织系统;对于企业和市民的政策、管理的政务系统;为市民和组织提供的安全高效、畅通发达的交通系统;共享信息和沟通的通讯系统;水和能源等公共设施系统。当然还有像旅游、娱乐等服务功能的需求等。

(2)架构设计

其次是架构设计,包括系统架构、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在架构设计中,应遵循统一的管理和技术标准,统一的目录体系,良好兼容性的接口标准,实现信息共享和应用;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目标的关联性、匹配度和有机的衔接,实现系统各部分互联互通、功能协调、资源共享;架构设计要极具可操作性,通过顶层设计充分实现规划的预期目标,以设计促进实施,进而将业务提升作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智慧城市架构设计必须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在执行层面应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资源目录体系为指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复用。信息系统支撑下的城市管理和服务部门业务运作状况是通过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和数据反映出来的,智慧城市架构设计应能够指导一是信息分类,二是与业务架构相结合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流,三是数据的采集、存储、转换、发布和传输,四是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等内容。

(3)标准体系设计

第三是标准体系设计,目前,由郭理桥主编的《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已经于202_年7月出版,其中详细阐述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设计和评价标准,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指导。标准体系设计提供了智慧城市的一些标准模块,可以供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所以当一个城市进行顶层设计时,必须以业务需求为导向,选择适合自己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规划和整合。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提升效能、建设服务型的城市管理,而城市管理和服务部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推手,所以将这些部门的绩效考核作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检验标准。围绕以公众、企业等服务对象为中心,关注用户收益、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的及时性、响应性和可访问性等的绩效改进。绩效考核是一套绩效评估的标准框架,能够帮助政务部门确保各政务部门从战略高度更好地管理业务,根据评估标准合理高效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3 总结

智慧城市最重要的理念,不能以行政区划或者部门利益的观点来建设,满足某一方的利益或者需求,而是要打破行政界限,打破部门壁垒,建设一个公共平台,让大家都能公平的分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因此各自为政、关门建设、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乱建基础设施的情况要运用顶层设计这个环节应尽量避免。

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见下表):首先是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特别是智能识别、移动计算、信息融合、云计算及信息的互通互联等。其次,发展动力要素分析了解不够,如在城市人口、城市资源、城市环境、城市能源、城市交通、城市民生、城市经济等方面。最后是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有待统一。

为了更好实现智慧城市惠民的宗旨,政府应积极开展宣传或培训,提升市民感知性,营造智慧城市氛围,例如积极举办各类宣传推广活动,充分盘点总结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降低智慧应用的学习门槛,帮助市民更多地了解、体验和参与到智慧城市实践中来。

第四篇: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指引

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指引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诸多挑战: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安全隐患明显、各类事故不断发生„„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病”正被逐个破解,但是如何整合这些分散的解决方案使城市运转更有效率更智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在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为振兴经济的国家战略。在美国,奥巴马称“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清晰表明了其智慧地球战略;新加坡“智慧国202_”计划的预计成果两方面,包括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在202_年8月将“u-Japan”升级为“i-Japan”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韩国的松岛新市镇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希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宣扬韩国的通讯技术水准,发挥其对国际通讯领域的影响力。在中国,“感知中国”已经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具体到各个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思维创新和虚拟手段的结合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智慧城市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知。据赛迪顾问统计,到202_年,中国明确提出并已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有40个左右,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经兴起。可以预见,随着城市智能发展新模式开始孕育成型,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改变着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

一、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指引

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新特征。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几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个体推动社会进步,以人的发展为本,实现面向未来的数字包容,让城市中的人类生活更美好;第二、全面感知,通过感知技术,将人、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感知与互联,形成城市智慧的泛在信息源;第三、智能协同,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无缝连接,协同联动,是城市实现智慧的重要途径;第四、内生发展城市形成具有持续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量,围绕这种内生发展动力,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实现自我适应调节、自我优化和完善。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统一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整体规划是前提条件。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如果在推进智慧城市的时候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技术标准,辛苦多年建设的智慧城市可能将无法延续。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上,宁波的经验有借鉴意义,例如宁波已经成立了智慧城市办公室,协同企业、科研院校、政府一起制定宁波发展智慧城市的“十二五”规划,同时研究制定智慧城市的标准。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在宁波参加《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谈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概念,跟经济的宏观调控这种概念是不一样的。经济上可以考虑到利弊权衡,只要利大于弊,通过判断就可以做。但是系统工程的概念,就好像一部汽车有一万多个零部件,其中有一个零部件出问题了,整个汽车就出问题。这个信息化工程就是属于这一类工程。这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性、标准化,所以搞信息化的规划非常重要。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建设、制度的建设都非常重要。不然的话,信息化做完以后,体制机制到后面就用不起来。”。

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我们应充分借鉴已经完成的“数字福建”省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经验和成果,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包括体制机制、业务架构、目标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安全架构。

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目前全世界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摸索过程中,亟需全面整体的技术模型来规范软件、接口、体系标准等关键要素,尤其在中国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下,智慧城市推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一)、体制机制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根本保障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推动首先需要从体制机制的层面提供根本的保障。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保障智慧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中国的现实状况是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多头推进。多个跟城市管理相关的部门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项目。由于缺乏统一、一致的建设主管部门,造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体的缺失,顶层设计的推动更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市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

(二)、业务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核心和出发点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必须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政府业务线的概念打破将以具体部门职能为边界的现状,从服务社会公众的视角重新梳理业务,以适应城市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和公共服务的变化。

业务架构是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全面支撑政府职能履行为目标,对智慧城市的业务功能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基础架构。业务架构的最大特点是在描述政务业务时,以政务业务或具体的服务为中心进行职能梳理,而不涉及具体执行业务的部门机构,从而有利于理清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不同部门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业务的就可以彼此构建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减少重复投资,增加信息沟通的机会和能力,优化业务服务过程。只有建立起基于业务的架构设计,才能在不冲破现有政府体制的前提下实现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的协同。

(三)、目标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检验标准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必须以实现政府职能目标,满足社会公众期望为目标和标准。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围绕以公众、企业等服务对象为中心,关注用户收益、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的及时性、响应性和可访问性等的目标改进。

目标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引导和基础。它围绕“为什么建”、“怎么评价”问题,对智慧城市目标进行结构化、体系化表述,并明确实现顺序和支撑关系。通过构建总体目标架构,可实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指引,有效推动深化应用,正确评价应用成效。目标评价可以用于评价智慧城市建设应用过程、分析智慧城市建设效果、检验智慧城市应用效能。

(四)、数据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资源基础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必须以数据共享为基础。在执行层面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资源目录体系为指引,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与复用。

数据架构对数据的采集、编目、开发、部署、应用和管理活动进行规范,提出数据标准化描述和组织的模型,建立统一的、高品质的数据环境,满足包含跨部门需求在内的业务需求,满足政务活动模式的创新。政务信息资源包括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主题信息资源等。

(五)、技术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实现手段

技术架构是根据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对建设应用中的技术实现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设计,以指导、规范和推动建设和应用工作,满足集约化建设、协同化应用、协调化发展、一体化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技术架构是一个底层架构,定义如何建立一个IT运行环境来支持上层的信息架构,从而确保业务的正常开展。技术架构包含了各种通用应用组件、应用系统、技术平台、各种基础设施和技术标准等。随着云计算、物联网、3G技术在政府和企业中的广泛应用,顶层设计也需要加大对新技术的吸收,特别是要将云计算、物联网、3G技术融合进技术架构中,充分发挥其在集约建设、提升业务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优势。

二、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目标架构

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将依照基础资源层、智慧处理层、应用层、展示层四个层面构建,简要来说:

(1)基础资源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包括:视频监控、感应器等感知设备集合,第三代通信网络、光纤网络等信息网络资源,以及福建各类信息资源数据等基础资源。

(2)智慧处理层: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包括:通信接入网关等网络接入设备,定位平台、支付平台等基础能力平台,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处理平台,统一管理的业务管理平台,以及统一智能接入网关等应用接入设备。

(3)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载体,主要依托智慧处理层所提供的服务,从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文化教育、能源环保等多角度构建智慧应用体系。

(4)展示层:是智慧城市的最终展现,不但是多种智慧应用的集合,更是以智慧产业推动智慧应用发展,以智慧应用促进智慧产业做强做大的载体,是智慧化推动管理提升、经济发展、两化融合、社会和谐的集中表现。

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的目标架构如下图所示:

展示层应用层智慧处理层基础资源层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智慧平潭智慧福州智慧厦门智慧宁德智慧莆田智慧泉州智慧漳州智慧龙岩智慧三明智慧南平智慧政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城市管理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经济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生活智慧文化统一智能接入网关云计算基础服务平台物联网基础服务平台业务管理平台基础能力平台(如定位平台、支付平台)通信接入网关基础数据库网络资源感知设备

三、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阶段目标

“十二五”期间,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建设将围绕上述目标架构,按照以优先完善基础资源层为起点,以建设智慧处理层为核心,以构建多维度智慧应用为手段,以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为目标的建设思路推进数字福建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目标如下:

1.基础夯实阶段(202_年1月-202_年12月)

建立智慧城市基础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基础信息网络完善、智慧城市相关配套设施、各项保障措施落实等基础工作,基础信息网络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基于数字福建推进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合福建实际情况的智慧城市应用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或相应规范;以基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基本完成城市光纤网络改造,建设精品无线宽带城市,建成公共服务云计算平台,初步搭建物联网基础服务网络,完善福建信息数据库;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实验室建设,并在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智慧城市相关研究机构及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对智慧城市的支撑和扶持措施及计划。

2.试点推进阶段(202_年6月-202_年12月)

建立智慧城市应用推进体系,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应用方案的研究试点,尽快在关键应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强化基于智慧产业基地或集群建设。紧密结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重点开展城市管理、产业发展、人文生活、福建海峡交流合作等方向的智慧化应用的研究、试点和推进,在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方面,力争尽快建成一批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规模推广的智慧应用或方案。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装备、信息传感装备、智慧交通装备、智能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环保设备、智能光电显示技术装备、智能健康医疗装备和智能电网装备等智慧产业基地或集群。重点建设厦门和平潭两个智慧城市标杆城市,率先运用智慧化应用,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智慧城市。

3.规模推广阶段(202_年1月-202_年12月)

建立智慧城市规模推广体系,全省九地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果。智慧城市对城市的推动效果逐渐显现,政府行政效率、公共服务能力、城市管理水平、市民生活品质得到大幅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实现深度融合,福建智慧产业生态系统初步建立,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培养出一批在全国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制造业和智慧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四、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主要任务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构建福建泛在网络。引导通信运营商,加快福建泛在网建设,积极引入EPON、GPON、FTTH、ASON、OTN、PTN、WiFi、LTE等技术,重点推进光纤网络、无线宽带城市、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试点,实现“处处可以高速上网”,为智慧城市数据流、信息流提供基础网络支撑和保障。

2.构建云计算基础能力。建设云计算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云计算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云计算应用示范,建成以公共性基础性资源最大化为特征的“公共云”、以若干个部门(行业)应用和服务系统的集聚为依托的“部门(行业)云”。选择福州、厦门、泉州作为云计算试验城市,推进云计算社会化、市场化建设与运作,降低信息化的运营成本。

3.搭建物联网基础服务网络。建设物联网技术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布设和整合全球眼、RFID、GPS以及各类传感设备,实现对数据的大范围采集,强化基础信息的共享和调用,形成遍布各主要城市、包含众多关系的数据精确采集与处理能力。

4.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以试点城市厦门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快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切实解决在三网融合中存在的技术、体制、效益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5.完善福建信息数据库。加快完善福建省基础信息资源,以政务网为基础,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逻辑和物理整合,建立起分级管理、调用及共享机制,支撑智慧城市基础信息需求。建立和完善福建通用数字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全省法人证照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省人口计生信息服务系统和省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等信息数据库系统。

(二)推广智慧应用

1.智慧政务体系。以统一的电子网络体系为基础,深化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推进建立智慧政务体系。以服务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实现各部门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强化综合监管,实现统一的应急指挥、部门间协调、对外政务服务、信息公开和互动交流、网上审批、网上执法、电子、审计监督等智慧政务功能,使城市政府运行和管理更加智能。

2.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面向社会和市民的完善高效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面向就业、社保、三农、防灾减灾、养老、基层服务等公共服务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以智慧技术加强资源、数据和流程的整合,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高效的一站式服务。以全省社会保障卡项目为抓手,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和射频、二维码等新技术,推进福建一卡通项目建设,推进一卡通在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公共交通、电子商务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3.智慧城市管理体系。以物联网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政务网为基础,构建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工作协同等智慧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对城市管理的事前防控、事中处理与协同。实现数据采集、三维监控、事件预警、监督指挥、突发事件管控、协同联动等智慧化应用,并构建纵向连接各级城市管理部门、横向连接各相关专业处置单位或部门的信息化体系。

4.智慧交通体系。利用视频监控、车辆定位、视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推进交通服务和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管理和调度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自动收费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智慧系统,推进自动化、实时性、跨部门的智慧交通应用体系,通过智慧化提高道路畅通能力和节能减排能力。

5.智慧能源体系。强化智慧技术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应用,以物联网技术、设备和工艺高起点规划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产业。重点推进智慧技术在智慧电网改造,加快智慧技术或设备如使用传感器、智能仪表、数字控制和分析工具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和居民用电服务等环节中的应用,实现对电网设备的数据实时检测与分析、故障预警与定位、动态分析与应对,远程自动抄表,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智慧环保体系建设,通过在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和重点排污企业推进智慧环保检测系统,实现水、空气质量实时监督、视频监控、自动分析及预警、移动执法应用,提高对福建水资源的监控水平,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6.智慧经济体系。加大物联网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改造力度,重点强化福建省各个行业的新产品创新、研发、销售能力和品牌造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大电子商务在金融、公共事业、超市百货、文化娱乐、物流、税务、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应用和推进。加大企业管理系统、生产经营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客户关系系统、营销辅助系统在电力、传统制造、石油化工、汽车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应用,发挥福建企业的优势,建立不同行业的智慧化应用试点工程,力争建立一批能够在全国推广的行业应用案例。

7.智慧物流体系。鼓励射频技术、二维码、卫星定位、传感设备在物流关键领域的应用,引进社会优势资源,重点建设农产品溯源管理系统、冷链物流物联网、物联网企业管理系统、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重点物流企业、主要农产品生产、流通相关企业的产品追溯、安全监管、管理提升、流程优化等服务,促进物流企业成本下降、效率提升和管理创新,支持物流企业做优做大。建立智慧物流示范应用企业,通过示范应用,提升福建在全国物流业中的地位。

8.智慧医疗体系。完善医疗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例、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等基础医疗数据系统建设,实现医疗、医药和医保信息联动和共享;利用传感器、下一代通信网络、GPS定位、移动视频等新技术,重点推进远程挂号、远程诊断、远程医疗救助和高危老人监护等智慧化应用的研发和推广。实现医疗卫生体系的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社会医疗资源的共享水平。

9.智慧生活体系。结合社区、小区、物业、居民的不同需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以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实现物业电子化管理、实时监控、安防巡更、社区热线、助老服务、便民电子商务、智慧家居、智慧楼宇等应用,进一步提升小区的管理、安监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结合全省社会保障卡项目建设,利用移动支付、手机钱包等技术,不断丰富一卡通应用范围,提升支付安全水平、便捷水平,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10.智慧文化体系。强化智慧技术在福建省教育、培训和宣传中的应用。推进科教信息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和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构建智慧校园服务。以旅游信息系统、海峡旅游一卡通、自助导游及服务系统,构建智慧旅游。以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移动数字图书馆、图书射频身份识别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服务。以IPTV、数字电视、动漫基地为手段,推动建设福建动漫创意中心。通过整合福建省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壮大福建文化教育事业及文化创意产业。

(三)壮大智慧产业规模

1.构建智慧产业集群。加快以“智慧城市”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布局,广泛号召和集聚福建省优秀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提供商、传感设备制造商、识读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信息增值和内容服务提供商、终端软件制造商,争取在新一代宽带设备、3G及LTE移动设备、射频识别、传感器、存储设备、云计算服务、软件集成服务、数据整合与挖掘等智慧产业关键行业中有所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优势行业或企业。同时吸纳台湾物联网优势企业,构建福建智慧产业基地,形成福建在信息产业方面的集群优势。2.强化智慧领域研究。强化政府引导与参与,鼓励省内有实力的高校、优秀智慧产业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推进福建智慧产业研发与创新基地以及基于具体领域的研究中心、基地或实验室建设,重点推进福建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福建传感网研发与创新基地、福建省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福建省云计算开放实验室等建设,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研究为重点方向,为福建省内企业、高校和社会研发机构的智慧产品联合研发提供平台。推进智慧城市相关应用研究的社会化,重点强化方案设计、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相关设备、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3.智慧城市论坛:定期开展智慧城市相关论坛活动,强化省内智慧产业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智慧领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5.18”、“6.18”、“9.8”等大型经贸活动平台,开展福建智慧城市的对外宣传和交流活动,提升福建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福建省与省外优秀城市和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交流与合作。

4.海峡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福建省的对台优势,持续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区和示范城市建设,以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福州海峡软件新城和泉州软件园等优势园区和企业为基础,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参与海峡东岸乃至全球信息服务外包竞争,重点参与增值电信、软件开发、设备供应、系统集成、终端制造等智慧产业领域的外包。

第五篇: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改进(DOC)

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改进

来源:CIO时代网

一、为什么要提出新型智慧城市

1.适应全球信息民主化大潮流

信息技术大普及带来全球信息环境的大变化:

一是信息化新居民的出现,公众与政府的信息不对称已消除,公众要求政府数据开放,要求参与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并能够检查督促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对智慧城市建设效益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企业的增值服务能力迅速增长,在很多方面已经超出了政府能力,很多企业已经在向公共服务的领域迈进,如何充分利用企业的公共服务能力共同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课题。

新型智慧城市将通过开放、共建、共享的建设方针来迎接这种变化。2.支持新型城镇化战略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为支持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智慧城市将以服务的均等化、消除数字鸿沟为重要目标,帮助新居民融入新的社会环境,解决其居住就业问题、医疗社保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等方面的困难。以往的信息惠民更多是面向原城市居民,那些文化层次高、信息能力强的居民会更多收益,而新型智慧城市将更多考虑对信息弱势群体的服务,以服务的均等化来支持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3.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构化

由于缺少对智慧城市的充分理解,在智慧城市热的影响下,各地智慧城市规划仓促上马使得规划的同构性非常严重,这对于国家经济结构的配套、互补是不好的,产业经济的同构会带来过度竞争降低投资的效率并不利于创新的发展,信息智慧城市需要下力克服这一弊端,推动智慧城市的多样化,保持各地经济活力、促进创新的繁荣。

4.新型智慧城市的三大特点

(1)开放、共建、共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强调开放、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政府要开放数据,开放智慧城市规划,要让公众能够了解政府的整体规划并能够发表意见,形成社会共识。政府要促进社会公共服务的整合,不仅包含政府的服务还包含企业提供的服务,政企合作,共创智慧城市的繁荣。

(2)服务均等化以往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是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但是这些服务更多服务于拥有更高信息技能的用户,而对于信息技能不足的弱势群体关注不够,新型智慧城市将努力改变这一局面,尽力消除信息鸿沟,让弱势群体能够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支持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3)城市特色化智慧城市建设是在大城市中发展起来的,其做法并不能适应中小城市、小城镇的信息化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努力改变智慧城市同构化的思路,努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化,建设更多的特色化小镇、特色化经济区,推动地区经济新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二、面对目标的顶层设计

1.目标顶层设计的重要性

技术人员理解的顶层设计通常是技术方案的顶层设计,设计者假定目标不成问题,这是甲方领导的工作,顶层设计用不着过问,但是在大多数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是不清晰的,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首先应当是对于目标的顶层设计,然后才能进入到对于手段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的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顶层设计首先就要分析目标系统的合理性,现在的问题是往往没有人认真分析其合理性,面对一个脱离实际的目标,再高大上的技术方案也没有用。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第一步是设计合理的目标体系,设计者要研究每一具体目标的价值,目标之间的关联,是否有可行性及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等等。实际上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成功并不是工程技术的不可行,而是目标设计的不合理,很多智慧城市规划不成功在于根本没有目标合理性的设计。

2.决策层的顶层设计

重点是业务合理性传统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是执行层次的行为,因为效益合理性问题甲方已经考虑过了,执行层次的顶层设计只考虑系统的可行性而不考虑系统的效益。在智慧城市规划中这种思维不可行,因为智慧城市过于复杂,决策层难以提出明确合理的目标要求,需要顶层设计者来帮助决策层完成智慧城市的目标设计。即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首先应当是在决策层上的顶层设计,只有在目标层次上的顶层设计完成后才能进入执行层次的顶层设计,进而才能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智慧城市决策层顶层设计要决定的不是“怎么做”,而是应该“做什么”,此阶段的顶层设计要解决目标合理化问题,要理清楚各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明确目标的测量评价标准,决策层顶层设计者必须要熟悉决策者的思维方式。

3.执行的确定性与目标选择的不确定性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决策层与执行层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决策层面对的任务是选择恰当的任务目标,以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效益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影响效益的因素太多,每项决策都会有风险,正确的选择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视野与对问题的洞察力,并没有规范的方法可循。

执行层次的顶层设计是可行性导向的顶层设计,系统可行性并不考虑项目效益,因为项目的效益是决策层考虑过了的,执行层设计的任务只是保证系统的可行性。执行层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主要是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逻辑设计形成以任务目标为中心的功能链条,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执行层面对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性的。

4.目标设计不到位难以弥补

选择恰当的目标是决策层顶层设计的核心任务,目标的合理性是决定项目工程效益的核心,而仓促的目标设计是影响损害最终效益的元凶,目标设计的缺陷是最好的执行也无法弥补的。可行性出现问题容易立即发现,而目标的不合理往往会在系统上马之后才会被认识,后者的危害要严重得多。智慧城市规划出现问题主要是决策层顶层设计不到位,必须高度重视目标决策层次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不到位主要是目标设计不到位,如果目标设计合理,手段可在执行中调整终究会成功,如果目标设计不合理,靠专家评审是没有用的,没有通不过的顶层设计,专家评审不会纠正目标设计的失当,只是便于在智慧城市建设不成功时责任人可以借此推脱责任。

三、智慧城市规划不能独善其身

1.城市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组织化

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合作是生产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社会的效率来自于有效的组织,城市繁荣的原因是形成了更有效率的组织模式。

以组织化的视角认识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是形成社会组织的粘合剂,信息技术效率的大提升必将为组织的优化带来更多的机会,因此所谓智慧城市则是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城市组织模式的城市。

城市组织的优化不仅仅在城市的内部,还包括与地区经济、全国及全球经济连接模式的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的正是全球的组织化。

2.智慧城市发展的大格局定位

关起门来自我发展的城市是无法智慧的,城市的效率不仅来自内部组织的优化,更来自地球、全国、全球的社会经济的分工合作的优化,城市是大范围全球组织的一个节点,在大格局中的准确定位是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世界也在重组,城市若在社会经济大格局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意味着被边缘化,意味着失去发展的机会,战略层顶层设计的重要任务是决定城市未来的大格局定位,选择好城市在大格局中的恰当定位是城市规划的大智慧。

3.产业发展目标不能一厢情愿

要从全球组织化的视角看待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尤其是产业的发展目标并不能一厢情愿,因为产业是相互关联的,产业规划必须考虑到与其它城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产业的组织化有自己的规律,顺其规律发展才能兴旺,优势互补地竞合发展比盲目发展更有效率。

国内很多智慧城市规划缺少全球组织化的视角,一厢情愿地想着自己的产业发展目标(如智慧产业),不研究周边城市、其它地区的产业竞争态势,致使城市战略目标严重同构化,丧失可行性,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消除这种不切实际的产业目标。

4.从实际出发的特色小镇更有竞争力

在未来全球组织化的大格局中,发展目标的同构化是最容易被边缘化的,没有特色的城市最容易被替代,都发展同样的产业、同样的文化城市自身的价值必然会降低,在全国、全球交通、通信充分繁荣的时代,唯有特色化能够提升城市的价值,尤其是中小规模的城市,浙江省很多地区建设特色小镇就是非常智慧的做法,特色化是城市的生存之路、繁荣之路,也是智慧之路。

虽然很多人知道特色化城市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城市还是不敢选择特色化之路,因为特色化有风险,领导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同构化的模式(最缺乏智慧创新的模式)最容易获得通过,对中小城市而言,能够选择恰当的特色化方向是对城市领导能力的重要考验。

四、设计有生命力的服务

1.仅仅规划功能是无法保证效益的

在智慧城市专项任务的规划中,有些人会热衷于规划系统功能而不是规划系统的服务。规划服务功能与规划服务业务本身的差别是极大地,服务功能规划是从技术的视角提出问题,服务功能只是一项工具,而工具是不等于效益的,工具要产生效益还需要有很多环节,要形成业务链才能形成效益。

由于功能只是效益链的中间环节而不是最终环节,即使功能实现了也不能保证效益,因此顶层设计要将规划的重点放在服务链的建设上,并且不能以中间成果作为评价成败的检测点,要以最终服务的效果来测量智慧服务的成效。

2.顶层设计要面向效益而非技术效益

导向的顶层设计需要设计的是服务链,而不是提供一堆技术功能,服务链是包含人、机器、系统的组合,是运行着的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效益的系统,而不是某种技术工具需要用户去集成组装能够产生效益的新结构。社会效益的产生于新服务能够为用户节约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而不需要用户现场搭建效益链。工具、知识、人员集成的高成本会冲销提供“技术能力”的价值。

顶层设计要规划能够产生用户效益的规范服务业务,而不是提供一堆“可能性”,例如简单开放政府数据,公众很难使用,唯有与有效的增值服务结合起来,形成应用APP才能让公众受益。

3.有可持续性的服务

必须是生命体效益规划是顶层设计的难点,效益问题是不确定性问题,既然今天的设计无法保证未来环境的稳定不变,我们所设计的服务系统就需要有自适应的能力,能够自我改进,追求效益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服务系统必须是生命体。

服务效益的实现需要时间积累,服务必须要有可持续性,达不到服务寿命的系统也无法保证效益,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也不能保证效益。服务的可持续性机制设计就是服务的生命力设计,它应当是顶层设计关注的一项重点。

4.生命机制的顶层设计

服务的生存需要有外部资源支持,服务业务首先要设计好外部资源获取渠道,服务产生的价值是否足以维持外部资源供应?服务效益到资源供应的反馈渠道是否通畅?服务的改进是否有助于资源供应的改善?这是服务业务外部生态环境的检验,对这些问题得到肯定的结果之后再进入内部的生命机制设计。

服务业务生命机制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力设计。服务系统很难一次设计成功,成功运行的系统也需要面对外部环境与用户需求的变化,服务系统必须要有自适应能力,要有对变化及时反馈自我修改的能力,反馈改进的效率决定了系统的竞争力。

五、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平衡

1.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设计

各有所长智慧城市的规划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两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点。自上而下的规划有更好的整体观,适合与政府的思维模式,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规划大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当我们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律缺乏了解之时,自上而下规划有着更大的盲目性,容易造成巨大的浪费。

自下而上的设计模式容易看清具体应用环境,目标越具体越容易取得效益,自下而上的设计便于发挥各参与单位的积极性,建设的成功率更高。

合理的做法应当是两种方法相结合,在初期对智慧城市建设规律不熟悉的情况下,多做一些自下而上的设计是必要的,减少自上而下的大系统规划,在缺乏实施经验的情况下系统越大成功率越低。

2.决定性思维的局限

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陷入决定性思维的陷阱,看不到智慧城市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决定性思维认为智慧城市的运行是可以用一套规范的程序来管理的,建立一个集中的运行中心就能够管理城市的一切事务。这种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从来没有成功过,因为将城市管理的全部复杂性集中到一个管理部门时无人能够胜任如此复杂的信息管理。城市面对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在变化、技术在更新、需求在提升,新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一个业务规范的运营中心是无法具有创新能力的,按照决定性思维模式设计出来的运营中心无法适应充满不确定性的智慧城市管理。

3.自组织模式更具有创新活力

推动城市发展创新的力量主要来自自组织模式。政府建立的系统常常不如靠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系统更有创造力和可持续性。互联网的成长过程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政府建的搜索引擎不敌谷歌与百度,政府的电子商务也不及阿里,成功的系统多是参与者自组织构建的,自组织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兼顾参与者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的纽带增强了市场系统的健壮性,参与者的选择是一种智慧行为,自组织系统能更有效地积累参与者的智慧进而涌现出意想不到的创新,而按决定性思维自上而下建立的系统则缺乏这种创新能力。

4.信息化最大贡献在基层而非高层政府 信息化规划总是喜欢盯着领导需求而忽视基层需求,实际上最有效果的应用不在高层而在基层服务。基层业务是确定性的,信息技术容易发挥作用,高层以不确定性业务为主,难以计算机化,这是为什么决策支持系统长期显不出效果的原因,决策的关键在质量,IT的优势在效率而非质量。

智慧政府信息系统应是重点提高基层工作效率的系统,数据整合服务要面向基层、面向操作、面向用户而不是面向领导。领导只要了解总进度、全局状况和统计结果,并不需要最快的操作数据,最快的操作数据是给一线人员使用的,是用于信息惠民服务的。IT的效率优势在操作层更能充分发挥作用。

六、设计城市的创新机制

1.善于创新的城市才是智慧的城市

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将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全球经济进入到以创新为中心的时代,创新成为城市活力的基础,每个城市都会面对着世界越来越快的变化,唯有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才能适应这种新环境。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经常要考虑以下两点:

(1)创新思想的活跃。一切创新都是人做的,开放人的思维空间、促进多种思想的自由交流对于新思想产生的活跃有重要意义;(2)创新成果能生存。创新的本质是组织的优化,要形成有助于重组产生的社会结构与技术结构,形成有助于创新成果能够保留下来的生态环境。

顶层设计的重要任务是建议使创造思想活跃的政策以及建设有助于创新成果生存的生态环境。

2.多样化思想的交流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 创新思想并不是某个人凭空产生的,它是人们思想相互促进的结果,新思想也是各种思维成果的集成,新思想的涌现与人们的思维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城市创新思维的活跃与城市居民的交流频繁程度密切相关,智慧城市需要促进居民思想交流的活跃,特别是不同思想间的碰撞极为重要,要让城市成为实现开放的城市,吸引各种不同思想的汇集,提升城市创新思维的活跃度。

为了促进城市的创新思维的活跃,建立开放的城市文化环境非常重要。创新繁荣的城市都是多元文化的城市,要鼓励年轻人张扬自己的个性,包容各种各样的思维,欢迎特立独行的思想者,包容创新失败,高度包容的文化才是最能创新的文化。

3.合作最方便的城市是最能够创新的城市

任何城市的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城市组织的优化,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要为城市的组织优化提供最大的方便。组织优化的范围要尽量地宽阔,不仅仅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还要包括政府系统与社会企业系统的合作,城市与其它地区的合作,合作空间越大、合作伙伴越多城市的创新力量就越强。

在智慧城市规划中,我们不仅要规划政府系统的合作平台还要把这种平台扩展到社会上去,让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也能聚合进来,让已有的成果能够多方面整合与再利用,整合利用越方便性越创新成果的生存与活跃。

4.标准化与创新平台

为了促进智慧城市各方面的服务有效地合作、集成与重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推动系统间的互操作与标准化是一个关键措施。标准化是减少相互合作复杂性的基本措施,不仅要推动政府内部系统的标准化与互操作,还要尽可能实现政府与企业开放的系统的统一,从长远发展来看政府系统与企业的互联是一个大趋势,双方系统的标准化将有利于联合创新。

政府与企业的平台相互连接是一个重要趋势,目前国内最大的几个云平台都是企业建的,政府利用企业的平台建立服务系统有很多方便,不仅能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还能够促进合作创新。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要开门设计,开放政府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全社会合作创新的繁荣。

七、共建智慧城市治理新模式

1.社会重组是城市效率的来源

提高城市组织化的水平是提高城市效率的主要渠道,城市的组织化不仅仅是人的组织化,也包括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组织化。信息技术(包括通信、软件与嵌入了软件的各种设施的大发展为城市组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创造了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优化城市组织的过程,从组织化的视角来认识智慧城市,可以看出社会组织化的核心人的组织化,共建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渠道,动员全社会共建是实现智慧城市的捷径。

2.改变电子政务规划的思维方式

国内电子政务的规划是以政府为中心推动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电子政务的设计模式并不宜延续到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因为电子政务是政府的服务改革,政府有更大的控制权,而智慧城市是全社会的改革,很多改革不是政府能够直接控制的,建立社会共识,发动社会共建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之路。

从电子政务建设到智慧城市建设,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来自于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今天高性能的智能手机已大规模普及,公众的信息能力已极大提高,这种能力的提升极大增强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大数据应用与云平台服务能力上开始大幅度超越政府,企业已开始涉足公共服务领域,企业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轻视的力量,新型智慧城市必须要贯彻政企合作、政民合作的原则才能把蕴藏在社会公众在的巨大潜力调动起来,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设。

3.公众参与智慧城市监管的途径

智慧城市建设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这是不好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直接与公众的参与度相关,没有公众关心的智慧城市如同没有用户关心的产品一样,智慧城市唯有在公众的关注下才能成功。

公众不关注智慧城市的因素有二,一是政府没有充分的宣传,未能形成社会共识,社会有共识才会配合,有共识才能投资,政府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同步与配合,毋庸置疑,社会共识是智慧城市最大的无形资产。

其次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公众并没有反映意见的规范渠道,缺少公众意见的代表人,地方人大可以完善这项工作,人大应当有专人代表公众监督政府智慧城市方案的实施,智慧城市在公众监督之下才能健康发展。

4.建设监管与自律平衡的智慧城市

一些政府官员把改善城市治理理解为增加监管,这是不对的,智慧城市的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政府严密监管的城市,而是一个居民自律、居民共管与政府监管相互配合的城市。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不是要设计一堆监管系统,而是要设计规划更有利于居民自觉参与管理、自觉遵守秩序与公共道德的系统。

社会管理的透明化是一个大趋势,不仅是政府官员的行为要暴露在阳光之下防止腐败,而且要让违反社会公德与秩序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受到社会监督,适度的透明化是促进公民自律并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武器,智慧城市应当是居民高度自律的城市,自律与监管平衡是更有效的城市治理模式。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探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