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社会治理工作经验交流(5篇范例)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20-889803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8 13:00: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社会治理工作经验交流

社会治理工作经验交流

社会治理工作经验交流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县**镇**村推进“三线两化”社会治理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为新时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指明了工作方向。**县**镇党委、政府准确把握这一精神实质,在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办的精心指导下,紧扣镇情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村为试点,实行“三线式联系、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三线两化”社会治理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务实管用高效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新路子,为常态长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经验。

一、背景与起因

**村位于**县以东19公里处,为**镇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的村,316国道和阳安铁路线穿镜而过,交通便利,是**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全村面积2.8平方公里,1111户3858人,下辖12个村民小组,有党员73名,治安中心户长13名。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社会治理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传统的社会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通过深入调研,论证分析,发现在社会治理工作上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镇、村还停留在让上级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思维上,没有全面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刻内涵,存在“社会治理是党委、政府的事情,与其他组织无关”的错误思想。二是工作方式方法守旧。由于传统思维定势影响,一些干部在解决群众问题时,习惯于当“消防员”、“甩手掌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方法上缺少针对性,往往出力不讨好,干部有怨言,群众意见大。三是工作作风不实。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干部下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少了,“有事打电话、无事互不搭”成为工作习惯,不深入群众,不联系群众,不了解群众,做群众工作唯上不唯下、“做秀”不做事,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四是工作缺乏有效载体。一方面党员、人大代表渴望发挥作用,体现社会价值,找到应有的政治荣誉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社会治理需要各方参与,尤其需要社会中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没有有效工作载体,使二者之间虽相互有需,却是隔河相望,浪费了优质的工作资源。

针对以上问题,**镇党委、政府会同县综治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结合网格化管理,提出了“强化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基础作用,以三线式联系为主线,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以精细化服务为核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工作总体思路,并大胆实践。

二、基本做法

1、推行三线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夯实社会治理工作基础。以党委、人大、政府“三条线”为纽带,分别进行延伸联系,即:以镇党委抓党支部,党支部抓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为一条线;以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代表小组抓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为另一条线;以镇政府指导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为第三条线,扩展组织触角,实现联系群众无死角。同时,实行“三线式”工作法:对全村所有住户进行一次拉网式大排查,针对各户的经济收入、产业基础、家庭结构、利益诉求等具体情况,将群众分为放心户、关心户、连心户,实行“在线、一线、热线”服务。即:家庭经济收入持平和超过全村平均水平且连续三年被评为平安家庭的农户定为放心户,村委会对其实行等候在线服务;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全村平均水平且近两年未被评为平安家庭的定为关心户,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定期到住户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服务;三留守人员家庭、残疾人家庭、贫困户家庭、地质灾害威胁地家庭和有服刑或刑释解教人员家庭定为连心户,每户确定一名党员、人大代表或中心户长,实行一对一帮包,时刻与连心户保持“热线联系”,随时上门服务。

2、实行网格化管理,消除社会管理盲区。在推行“三线”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和“三线式”工作法构筑起严密的组织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实行网格化管理。根据居住情况将全村共划分为6个一级网格、12个二级网格、33个三级网格,每个网格内约20至30户60至100人,每个单元选配一名网格长,网格长由镇村干部、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医生、退休干部、产业大户等担任。全村共选配网格长51名。网格长主要负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准确收集、反馈网格信息,化解网格内纠纷,组织网格内群众开展文娱活动,发动群众美化环境等。并要求网格长做到“654436”,即,“六百”: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化百家纷、暖百家心、系百家情;“五知”:知网格慨况、知群众家情、知社情民意、知重点人员、知困难群体;“四懂”: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群众所盼、懂沟通技巧;“四会”:会走访调查、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三活”:成为服务区域的活地图、活户籍、活档案;“六大员”:切实履行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治安防范巡逻员、邻里纠纷调解员、重点群体帮扶员、村风村貌督查员的职责。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

3、开展精细化服务,搭建干群关系连心桥。划分网格后,每个一级网格成立一支服务队,有针对性的开展帮包服务。网格长实行“五个一”工作模式,即,建立一本工作日志;发放一张联系卡;完善一系列群众事情代理代办制;建立一套民情台账;帮助群众谋划实施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全村建立了 “四个三”工作机制,即,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机制”;建立宣传员、信息员和排调员“三员合一”机制;实施帮思想、帮解困、帮发展,扶持群众积极投身到勤劳致富中去的“三帮一扶”机制;实行镇政府工作人员周三集中到村办公、村“三委”班子成员每天轮流在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办公、网格管理员(长)随喊随到随时现场办公的“三员不间断工作机制”,确保群众24小时办事都有人受理,实现服务群众精细化,不断拓展为民服务的触角和领域,集中解决政策“走在路上”、服务“停在嘴上”、实惠没有“落在身上”的“末梢堵塞”问题以及其他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拆除“阻隔墙”、建起“连心桥”,破解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最后一步”的问题。

三、工作成效

1、转变了工作理念,改进了社会治理方式。通过实行“三线两化”社会治理模式,基层从管理性转向服务性;从行政性转向社会性,从单向性转向互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了社会组织活力。该村群众自发成立了莲藕种植协会、生猪产业发展协会、群众歌舞协会等社会组织4个,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经济建设,极大深化了群众自治,实现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农村社会繁荣和稳定的良好局面。

2、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释放了全社会的创造能量。通过实行“三线两化”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村组被动等上级安排部署,到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尤其是调动了党员、人大代表、产业大户、医生、退休干部等社会治理优质资源的积极性。全村51名网格长中,有工资报酬的村组干部和中心户长仅有18名,而其余33名网格长是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人大代表、医生、退休干部、能人大户等组成,均是发挥党员、人大代表职责和志愿服务,不计工资报酬,只通过干事实现其社会价值,赢得政治和社会荣誉。这既解决了基层工作经费紧张的困局,也充分发挥了“能人”的作用,实现了节约工作经费与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优质资源的双赢。

3、畅通了矛盾化解渠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三线两化”模式的实行,使各类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发现,尽早处理,实现了事有人管、矛盾有人调,一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问题不上交、矛盾不激化。据统计,自**年6月至202_年8月,该村共受理来信来访39起,办理答复39起,共化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82件,无违法犯罪案件和到县赴省进京上访。>

4、拓展了服务途径,提升了工作效率。“三线两化”模式的实行,延伸了组织触角,消除了联系群众的盲区。同时,夯实了镇村组干部抓群众工作的责任,做到了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提升了办事效率,使群众得到了实惠。以往群众办事是“鞋跑烂,腿跑断,事难办”,现在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干群鱼水”。今年以来,三级网格长共入户走访群众1100户,办实事298件,群众办事时效由以往的平均两天,下降到一天之内。

5、凝聚了民心民智民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三线两化”模式的实行,增强了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宗旨意识、勤政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了各级干部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调动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锤炼了干部作风,全村形成了谋发展、勤致富、促和谐的强大合力。全村目前引进企业5家。

四、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村通过“三线两化”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行,社会治理工作总体成效明显,但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网格员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的问题。网格员在网格中开展工作期间,部分网格员认为自己不是村干部,没有职权,由于这些思想认识不到位,就没有完全将自己摆入网格管理员应有的位置,开展工作不够大胆,有畏手畏脚的现象。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三线两化”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强网格员的管理,提高网格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网格员开展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2、群众信任不够的问题。在运行初期,群众对实行“三线两化”社会治理模式的认识不够,还习惯于原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事总认为要找村上或组上的干部才能解决,因此对一些非村组干部的网格员信任不够。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三线两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推行社会治理新模式的目的意义,充分理解和支持网格员的工作。

3、网格员的自身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应进一步健全培训、考核、奖惩等机制,采取多种途径加强网格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网格员的素质,充分调动网格员的积极性。

第二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提纲

一、立足网格兜底,激活“神经末梢”,以“小网格”托底“大治理”

1.是强化网格划分

2.是强化“格”“户”互动

3.是强化考核激励

二、立足源头治理,构建长效机制,以“抓源头”确保“治未病”

1.是坚持“十必报”

2.是坚持联动调度

3.是坚持风险评估

三、立足创新提升,激发基层活力,以“基础实”赢得“百姓安”

1.是创新“流动红旗”争先机制

2.是创新“五治融合”共建共享机制

3.是创新“一镇一品”提质增效机制

正文:

近年来,我区以固本强基、提质增效为出发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持续抓细网格、抓牢源头、抓实创新,治理精细化水平大幅提升。

一、立足网格兜底,激活“神经末梢”,以“小网格”托底“大治理”

1.是强化网格划分

划定基础网格696个,配备专职网格员422名,在此基础上,把202个行政村、47个村改社区、41个城市社区划分为2574个微网格,配备11764名中心户,形成网格精细化管理“三级网格、四级架构”。

2.是强化“格”“户”互动

按照就近、就熟、就亲原则,选择热心、有一定群众威望的党员、群众担任中心户,每名中心户联系10-15户群众,及时做好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等工作。在规上企业、大型商超等,设立专属网格,确保全域群众联系无遗漏、网格服务管理全覆盖。

3.是强化考核激励

设立网格精细化管理专项奖励资金,对镇(街道)分三个等次进行考核激励。坚持“月评比、月公示、季评比、季兑换”,每季度选树红旗网格、优秀网格长、先锋党员。

二、立足源头治理,构建长效机制,以“抓源头”确保“治未病”

1.是坚持“十必报”

聚焦信访稳定、安全隐患等十大领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化控“十必报”机制。村(社区)每周汇总“十必报”摸排情况上报镇(街道);镇(街道)每周汇总分析研判,难以化解的及时报区里会商;区里每周汇总镇(街道)提交事项,梳理需要区级协调解决事项提级办理并交办责任单位。

2.是坚持联动调度

严格落实初信初访联动调度化解机制,村级书记每天调度、镇级书记每周调度初信初访事项发生及办理情况,每起初信初访事项均建立台帐,对重大疑难问题及时提请区里会商研判。一季度,进京访、赴省访、到市访、来区访起数和人次均同比下降。

3.是坚持风险评估

将风险评估作为决策事项能否出台或实施的前置条件,明确报请党委、政府作出决策的重大事项,必须提交风险评估报告,由村(社区)、镇(街道)主要负责人签字,实现“事后治理”到“前端化解”的转变。去年以来累计开展风险评估69项。

三、立足创新提升,激发基层活力,以“基础实”赢得“百姓安”

1.是创新“流动红旗”争先机制

把基层治理各项任务细化为“十大工程”,开发流动红旗指数数字考核程序,实行项目管理、过程管控、阶段考评、挂图推进,激发镇(街道)对准重点工作抓短板、强弱项的积极性。一季度,全区万人成讼率为32.62,同比下降27.8%,110接报刑事类警情全市最低,传统盗抢案件破案率全市第一。

2.是创新“五治融合”共建共享机制

持续深化“八小工程”建设,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新路子,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八小五治”东顶模式、“红蓝管家”创新做法被广泛关注。

3.是创新“一镇一品”提质增效机制

研究梳理各镇(街道)特色亮点,推出源泉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红色范本、山头街道“家富网格工作室”、白塔镇“321”调解服务体系、八陡“陡”办理、**镇平安天气预报等创新项目30个。

第三篇:创新社会治理经验交流材料

一、致力改革创新建新制,增添治理动力。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提高社会治理的前瞻性。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县情出发,按照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的要求,突出整体设计、科学布局,实行阶梯推进、分类施策,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大力推动创新治理,确保社会运行健康良性。二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防治、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公共安全保障、公共服务等治理体系建设,以适应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三大基本历史性转变,为推动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安康提供更好的制度体系保障。三是注重机制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的规范性。

二、致力工作创新造氛围,凝聚治理合力。一是在宣传教育中凝心聚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新策。作为基层政府,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广泛宣传,掌握政策。把社会治理课题纳入县委中心组学习的议程,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提高他们推进社会治理的自觉性。结合禁毒宣传“三进”和“一村一警、三员联村”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群众熟悉新政、转变观念、跟上节奏,自觉投入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热潮中。二是在树立典型中凝神聚气。按照典型示范带动、知名品牌促动的思路,抓好先进典型、亮点品牌培植,塑造一批模范代表,打造一批响亮名片。深入开展社区(村)警之星、十佳社区(村)民警、十佳公务员等评选活动,为党员干部融入社会治理搭建平台,激发全县创新治理的精气神。积极推进“4+x”社区管理、“一村一警、三员联村”农村服务等模式的创新升级、推广施行。三是在组织创新中凝力聚智。着重把牢政府善治、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社会法治、全民德治五个关键环节,重点在合作共治上下苦功夫、真功夫,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社会治理。

三、致力观念创新依法治,提升治理能力。一是牢树法治思维,促进自觉守法。努力克服思维惯性,创新工作模式,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习惯,切实做到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用法治手段推动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治理走上法治轨道。二是健全法治体制,促进规范用法。加快推进法治xxxx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法治县和第二批基层法治示范县区创建活动;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完善普法教育机制,增强群众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加快社会组织、社会保障、慈善事业等领域的立法工作,推动社会各项事业步入法治轨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着力健全司法权力运行、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人民监督等制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严格依法行政,促进公正执法。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法必公,本着立法利民、执法为民、善治惠民的要求,对群众的诉求坚持“一碗水端平”,依法公正受理、审理、处理各类案件,坚决打击刑事、治安、涉毒等各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着力推进公正司法、高效司法、廉洁司法建设,公开、透明、依法审判各类案件,坚决防止和依法纠正冤假错案,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能力,树立司法公信。

四、致力方式创新抓防控,化解治理压力。一是创新社区治安防控,打造幸福小区。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换挡期、刑事犯罪的高发期,社区矛盾呈现日益多发、复杂化的态势,必须加快创新点线面结合、打防管并举、人物技联用的立体防控体系,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偷盗抢骗等违法行为。大力创新“4+x”社区警务模式,充分调动社区选配民警、辅警、防控队、公益巡逻队4种力量和机关单位等各种治保力量的积极性,全面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行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实行“社区-网格-楼栋长-信息员”四级管理,加强社区防治的联动性。二是创新农村服务机制,打造和谐乡村。推广施行“一村一警”农村警务,向行政大村、治安复杂村、矛盾纠纷较多的村各派驻1名民警,认真开展熟悉社情民意、采集基础信息、化解矛盾纠纷、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巡逻防范、实施治安管理、协查违法犯罪、服务人民群众等八项工作,为群众提供做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治安服务,提高群众安全感。三是创新调纠处突模式,打造魅力xxxx。健全完善信访、回访制度,加强信访制度宣讲,引导百姓依法律办事、按制度信访。加强《县长信箱》、信访大厅、投诉信箱等平台建设,畅通“12345”公共服务、“12342”行政效能投诉等公共服务热线,推行县级领导轮流接访制,着力拓宽群众信访渠道。

第四篇:基层治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基层治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开展“星期一夜校”“星期五大扫除”,抓实网格化管理,教育干部、带动群众、融洽关系、提升效能,全县呈现出干部群众心齐气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开设“星期一夜校”。

为解决部分干部不重学习、心浮气躁、热衷应酬、本领恐慌等问题,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县开设“星期一夜校”,用好“学习的武器”,大力提升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一是高位推动。县委制定出台《**县“星期一夜校”活动方案》,把每周一晚上定为干部集中学习时间,重点学习政策理论、党纪法规、业务知识,每月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5小时,引导干部静下心来学习、沉下心来思考。县级领导每月至少1次到分管部门、联系乡镇和联点村(社区)领学述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二是丰富形式。“星期一夜校”除传统的领导、专家讲授外,突出的功能和优势,就是搭建了一个干部相互交流的大平台。每次集中学习都提前确定主题,干部围绕主题,联系工作、生活实际,深入思考、撰写材料、上台发言,领导进行点评。同时,开展读书感悟分享、心得体会交流、演讲征文比赛等,激发干部学习兴趣,打开干部思路灵感,提升干部表达能力。三是严格督查。由县委办牵头,从宣传、组织、纪检等部门抽调力量成立督查组,对各乡镇、各单位“星期一夜校”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走过场、图形式的单位及个人进行通报。同时,把督查情况纳入考核,与评先评优、绩效奖励挂钩,并作为干部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星期五大扫除”。

把“星期五大扫除”作为走进群众、教育群众、带动群众的重要途径,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提高群众思想觉悟,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一是以“小整治”美化“大环境”。每周五下午,各乡镇、各单位分批次安排干部到村(社区)搞卫生,按照统一定标准、村组来发动、干部做示范、户户都参与、月月有评比的“五步曲”扎实推进,带动、引导、督促群众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各乡镇按照一、二、三类村分别占20%、50%、30%的比例,把所有村进行分类,提升二类村、消除三类村,做到村村整洁、家家干净。二是以“小会议”解决“大问题”。把每月最后一周定为“无会周”,26日为领导联系企业日,27日至29日为走访帮扶日,形成制度。每月走访帮扶日,联点县级领导、联村科级干部、驻村干部到村(社区)去主持召开“院落会议”,现场调研办公,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无会周”变成“实干周”。202_年以来累计收集意见建议6700余条,帮助解决问题5000余个,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三是以“小公约”促进“大文明”。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倡导红事不放炮,白事“三封炮”。把群众自己能干的事交给群众自己干,由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屋场”,卫生费按政府拨一点、群众收一点、乡贤筹一点“三个一点”来保障。开展“平安家庭、文明卫生家庭、勤劳致富家庭、道德模范”四项评比,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推动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2人荣登“湖南好人榜”,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张丽青等一批先进典型。

三、抓实管理网格化。

全县共413个村(社区)6596个村民小组,我们把每一个村民小组作为一个网格,由村(社区)干部、党员组长、辅警、志愿者等担任网格管理员,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精细化基层治理体系。

一是以“小网格”构建“大平台”。

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县公安局、司法局、乡村振兴局负责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平台,依托户籍管理系统、育龄妇女管理系统、疫情防控系统,以家庭为单位,由网格管理员摸排和完善网格内成员信息,精细到每一个家庭有哪些成员、有什么特点、在哪里工作、收入多少、是否为贫困群众、是否为驾驶员、有没有犯罪记录,等等,详细标注,一目了然,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收集群众诉求,督查督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以“小探头”织密“大系统”。紧扣“网络互联、数据融通、智慧应用、安全监管”四个关键,探索“云上”治理,建设城乡末端感知系统。平安城市感知系统建有3032个高清监控摄像头、50个人脸识别终端、34个治安卡口,68个移动监控平台实时在线;雪亮工程感知系统分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单位、平安企业、平安门店、智慧物流、雪亮乡村等7个子模块,共接入监控摄像头40630个;平安校车、公交监控系统覆盖全县127台校车、46台公交,可通过车上的6个监控位实时监控,确保校车、公交运行安全。三是以“小站点”解决“大问题”。在县乡村三级设立诉源治理站(点),整合信访、司法等部门力量,积极借助社会力量,打造“一站式”解纷服务体系,共建成433个人民调解委员会,有1490名人民调解员、6132名调解纠纷信息员,推动调解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最末梢,实现分类调处精准解纷。同时,实行信访包案制,对重复访和信访积案,由县级领导、联村科级干部、第一书记包案,用心用情落实“三见面”,依法依规化解调处。202_年以来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441件,调解成功2384件,成功率为97.7%,全县民商事案件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3.6%,县域社会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10.4%,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成讼”。四是以“小服务”办好“大事情”。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进“一件事一次办”,47个部门1105项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应进尽进”。413个村(社区)都建有综合服务平台,设置了“一门式”服务大厅和“一站式”服务窗口,医疗、警务、金融、通信、电商、水电缴费等便民服务项目全部进驻平台,并下放168项行政权力事项到乡镇、29项高频事项到村(社区),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基本实现线下“只到一个窗口”、线上“只上一张网”、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目标,服务效能大幅度提升。

第五篇:城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经验交流材料

城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经验交流材料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我县聚焦建强组织筑堡垒,立足做优社区、做活治理,把支部建在小区上,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小区末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造社区治理新名片。

一、抓好组织建设,织密体系补缺位。

在积极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居民小区党员底数,建立完善社区党员名册,走访小区72个,党员2721人,采取自建和联建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小区党支部,组织同一栋楼或相邻栋楼无职党员、流动党员、退休党员等建立楼栋党小组,首批成立小区党支部10个,楼栋党小组36个。同时选配10名“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热情”的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从退休老党员中选配协调能力强的党员志愿者132名,担任党员楼栋长,构建起小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居民小区治理体系,逐步形成“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楼栋长”的小区党建治理新格局,打通了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党员在身边、服务零距离”。

二、健全工作机制,精细管理添活力。

一是汇聚多方治理力量。由小区党支部牵头,规范组建小区业委会、业主监督委员会和物业服务公司,成立小区事务听评会、小区共建理事会、小区老人协会等小区群众组织,联合包保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共议共商小区建设、治理,探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二是健全民主议事制度。在小区大门口、公示栏等设置“居民意见箱”,公开党支部成员联系方式,建立“党群服务微信群”,多渠道、全天候收集居民生活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邻里议事会”,邀请居民代表交流讨论,共同商议、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提升居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制定服务评价机制。建立“周通报、月评比、年考核”制度,针对支部党员日常为民服务表现情况,通过支部点评、党员互评、居民参评的方式,结合党员民主评议结果,对小区支部先进党员进行评比奖励,切实提升党员服务群众积极性,激发干事活力。

三、整合社区力量,服务群众暖人心。

织密小区党支部“服务圈”,围绕服务队伍、服务阵地、服务活动三大方面,积极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一是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立足小区支部党员专业特点,成立志愿服务先锋队,全面仔细排查小区内孤寡老人,重病居民、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建立困难群众台账,健全结对帮扶机制,目前,一对一开展爱心帮扶300余次。疫情期间,小区支部党员联合下沉的县直机关党员组建10支党员突击队,严守卡点、敲门问户、摸排人员、宣传政策,开展志愿服务500余人次,有力筑牢小区居民健康屏障。二是打造志愿服务阵地。依托小区支部活动场所,设立爱心超市、“党员驿站”、小区调解室等,组织党员带头参与小区文明创建、纠纷调解等工作,同时依托活动阵地,开展“红色小板凳”宣讲活动,定期邀请老党员讲红色故事,拉进邻里距离。三是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支部党员开展专业代办、党员代跑、志愿帮办等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居民说事”,帮助小区居民解决停车难、供暖难、保洁难等实际问题500多个,真正将关爱送到家门口,以实际行动赢得居民认可,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社会治理工作经验交流(5篇范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