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村落失忆社会转型期农村传统文化的边缘化与消解(合集5篇)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20-1121830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9 20:17: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村落失忆社会转型期农村传统文化的边缘化与消解

村落失忆社会转型期农村传统文化的边缘化与消解

【摘 要】乡土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村落传统文化呈现一种日益边缘化的趋势。文章从村落行政权力体系、市场经济体系、文化体系角度分析了这种嬗变的原因,认为传统民俗活动作为地方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的标志,对于增强村落社区认同感和稳定社区秩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民俗文化;边缘化;文化认同;集体记忆

传统乡村是费老笔下的“人情”社会,是以共同风俗规范为纽带维系的熟人共同体。在乡村地域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传统文化,对于村落成员精神特质的传承以及乡村秩序的维系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转型在农村社会体现明显,农民群体的生活更加现代化,而由此带来的文化模式的变迁却让笔者感到失落与不安:乡村传统文化日益衰落,农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在现代化的侵入下受到冲击,集体意识愈加淡薄。近几年笔者发现Z村的传统文化活动日益边缘化,今年春节期间的“阿跑落子”表演在时间、内容和观看者人数上都大幅度缩减,而且这种衰落不是个例而俨然成为普遍趋势。因此本文以河北省沧州市Z村的“跑落子”表演为个案,尝试分析乡村传统文化活动日渐式微背后的运行逻辑和社会形成的消解农村传统文化的力量,并试着为认识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未来的传承发展问题提供建议。

一、“跑落子”表演的功能

(一)Z村简介

Z村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沧县W乡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全村0.76平方公里,耕地1020亩,202_年统计在村总人口1002人。改革开放以来,Z村农户开始进入市区外出打工、在乡镇创办个体企业、承包养殖场等。自90年代中后期起,村内有一半以上的人翻盖了房屋,彩电、DVD、电脑等现代化娱乐设施逐渐涌现。

(二)作为村落记忆的沧州落子

自农业为基础的传统时期起,落子就是沧州民众年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从《沧州志》中的记载“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灯节,晚间各家放灯、放焰火,放鞭炮。当天家家吃饺子或元宵,较大村庄还搞小车会、旱船、落子、高跷、狮子舞等文艺节目,元宵过后开始农事活动”可见落子已内化成沧州人民生活模式的重要一部分。

Z村落子队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由组织者、吹打者、落子师傅和其他表演者组成,成员大多是村上的村民。落子队的活动往往是在“腊八”甚至立冬之后临时组织排练,自正月初六至元宵节是表演的集中时间,一方面表达对来年生产丰收的希冀,一方面也是村民趁农闲之余通过参与带有村落共同情感的文化活动“乐呵乐呵”。

(三)落子作为一种仪式活动的功能

1.场域狂欢:娱乐和情感交流。落子是组织者、表演者和观众在场域中共同参与的一场乡土村落的狂欢。

Z村落子表演的组织者是妇女主任以及村里喜爱落子的年长权威者,从组织者的主观角度来讲,一方面可以在组织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情感满足,一方面可以通过村民们对于表演的享受来潜 在展现自己的组织能力。落子表演者则充分享受整个“游戏”过程:排练时既可以向年长的师傅学到动作要领,又能和同队的成员唠唠家常,交流交流感情,甚至练习的过程比最后的表演对参演者来说更具吸引力。

观众也是表演到达高潮的关键参与者。现在的表演基本上是免费出演,因此不管是在本村还是邻村表演,演出者们图的就是观看者的叫好声,这样才“跑的带劲儿”。Z村每到年三十晚上,表演者从大队(村委大院)化完妆,吹打的老人们一路敲鼓打锣,村民们围着这些人走到村东头的学校空地上。民众跟着表演者们自觉的围成一个圈儿形成一个公共空间。村民们看谁的动作利索、谁扭的最到位就毫不吝啬掌声和叫好声,谁表演出错了,就送他一阵哄笑。总之,落子作为媒介将村落日常分散的生活集中起来,使得观众们之间、观众和表演者之间都实现了充分的情感互动。

2.秩序构建:村序的秩序运行机制。文化既是一种意义模式,又作为一种社会互动形式发挥着秩序建构作用。“跑落子”这种仪式性的庆典活动不仅通过整个运作过程建构了文化活动秩序,也在人们的互动中强化了村落的秩序运行机制。

Z村落子活动的主要操控者是掌握政治权力的村委会行政人员,负责支配经费购买所需道具服装,拥有决定落子队排练、表演的场地、时间以及是否到外村表演的决策权。在村里享有一定权威、掌握落子表演技艺的年长者代表着村落文化精英,是落子活动的主要发起人和实际组织者,负责落子的具体排演和队内大大小小的事务。虽不能说落子活动在组织上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层级化系统管理机制,但非正式的临时组织形式也体现了一定的秩序性和约定俗成的组织规则,更重要的是从社会权威到仪式权威、领导者到被领导者的过渡展示和强化了村落的政治文化权力秩序。

3.表达性礼物馈赠:村落间的良性互动。乡土社区既是熟人社会又是人情社会,婚丧嫁娶、耕作建屋、赶集市拜神等一系列日常活动建构着村落内部、村际之间的人情往来,维系着一定的权力文化秩序,而年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更是建立村际睦邻友好关系和维持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

Z村对外的落子表演就发挥着乡俗仪礼的社会文化功能。邻村在年前或正月初五前向Z村落子队发出邀请,落子队在本村表演完后再到邻村表演,还可以享用邻村为他们准备的烟酒和点心。闫云翔将仪式性的礼物交换场合与日常生活常规的礼物交换活动称为“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Z村将落子表演以礼物的形式送至邻村,邻村以客人的礼节来接待,村落间年节活动期间相互仪式化的礼物馈赠实现了村际间的情感交往。

二、Z村落子活动现状及原因探析

在意识形态教条化达到顶峰的文革时期,落子虽被认定为“四旧”而被禁演,Z村的落子都不曾中断;而如今落子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拥有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却日渐式微,乡民对这种文化活动的认同和记忆不断减弱,“跑落子”的年节习俗活动似乎要被乡民们自己剥离现代生活。笔者尝试通过分析Z村行政权力体系、传统文化体系、市场经济体系的变化解释“跑落子”活动在Z村日渐式微的原因。

(一)行政权力体系:组织弱化

无论是现在的村委会还是以前的生产大队,政治权力机构始终是Z村跑落子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当然还有一些老艺人)。

“跑这一场落子就挺累的慌了,你看那些吹打的都上了年纪了,村里的中年妇女们没嘛事的还愿意跑跑,小伙子们都不愿意跑了,没人了,不好组织了,而且这两年县政府都没有请咱们村去演出,也没钱拿……”(20150217妇女主任)

“那妇女主任挺牛啦,都上沧洲晚报了……一点也不上心村里的事,她丈夫前年在村东头开个厂子,光顾着个人家里的事啦,当官的不就吃福嘛”(20150218村民ZQ)

村委会在村民们中的形象并不好,自身的号召力不足,再加上村民的热情也在逐渐减弱,村领导们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不愿再费力动员,年节的落子活动首先在组织上就遇到了障碍。

(二)市场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冲击

1.成员缺席。传统经济体系到市场经济体系转变的重要体现是乡村人员的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下,Z村很多村民离开了土地进入市区从事建筑、商品批发等行业,也有的在村里盖起工厂。

落子在年节的排演活动一般是从腊月到元宵节期间一个多月的时间,因此在外务工的工人不会为了这样的活动而放弃打工挣钱的机会;同时业缘范围的扩展致使熟人社会对务工者的束缚和制约大大削弱,参与性降低。因而近几年Z村落子表演的主要参演者就是在家务农的中年妇女和在村附近上学的小伙子们。可以说,当前社会主导的经济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切割了村民与传统习俗活动的联系,“跑落子”活动的群众基础出现丧失的迹象。

2.电视等现代性大众媒体的入侵。随着电视、手机、互联网在Z村的普及,人们在农闲之余更多的是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而对传统的乡村社会文化渐渐丧失兴趣。

“打牌的打牌,看电视玩电脑的看电视看电脑,谁还出去看那个,又没劲,还怪冷的”(20150218学生LZH)

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乡村社会文化的解构不仅是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更是对村民尤其是年轻在外求学、务工者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解构。对比相对“落后”的传统文化,更加丰富的城市文化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青年人对于流行文化的追随取代了建立在集体记忆基础上的传统文化。

3.“陌生人社会”效应:卖头套的故事。笔者观察到年三十晚上在Z村学校门口的表演场地上,很多大人带着小孩围着一个小摊争先恐后的购买一位妇女推着小车卖的卡通头套。

“你瞅瞅她家,忒精啦,太能算计了,全村就她一个人卖,真会挑时候呀,钱都让她赚去啦!”(20150218村民LXQ)

笔者询问在小车旁观看的一名村民,他说往年这种时候从来没有人出来卖东西,说这位妇女是“投机取巧”。市场经济在乡村社会的蔓延还体现在农民由道德的个体变为原子化的理性个体。闫云翔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中认为,农民越来越成为原子化、工于算计的个人。市场经济的理性化让村民们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信任与互惠、团结的品质,相反变为相互竞争和追逐利益的嫉妒和算计。正如阎云翔在《私人的变革中》所说“农民出现了一种极端实用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在摆脱了传统理论束缚之后往往表现出极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张个人权利的同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只依靠他人支持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

“当时跑的时候就是觉得挺好玩的”“今年尤其没劲,我明年就不跑了…..以前排练的时候,大家还开个玩笑闹个玩儿嘛的,今年这一拨人排练的时候,谁都不理谁,就练完那几个动作就完事,你说多没意思吧……”(20150218堂弟LZH)

笔者堂弟对于退演的回答透露出对长时间无交流的排练过程的厌恶。乡民社会的“人情”淡薄化,俨然变得像城市一样的冷漠与陌生,人们不再享受这样一个在公共空间下能够互动交流的过程。

(三)传统文化体系:村落语境下的集体性认同减弱

1.村落文化认同感的降低:主动失忆。传统乡村的超稳定社会结构决定了文化的相对固化,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让村民用新奇的心态热捧城市文化和新兴事物,梦想着终有一天能够脱离乡村生活,拥有城市人那样的生活模式。

“每年落子都是这个,没意思了”(20150218婶婶GH)

虽然访谈者都表示落子花样过于陈旧,但笔者认为,虽然传统文化确实应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新的生存空间,但村民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降低才是落子表演衰落的内在因素,是村民对村落共同记忆的“主动失忆”。

2.乡村老一辈在年轻人文化活动中的“去权威性”。“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因而后辈只需将上一辈的经验传承下去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师”了。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乡土社会的少变化性和文化的稳定性决定了年长者的生活经验在世代生活中的有效性,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也就确立了费老认为的长老统治的基础,即长辈在晚辈中的权威地位。传统的、植根于乡村生活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即是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给予。但随着现代社会老年人权威性的降低,老一辈文化也失去了被年轻人认可和传承的意义。年轻一代已经形成了一种脱离于乡村的新的生活模式,与此相冲突的传统文化亦失去了传承的空间。

三、结语

诚如有学者指出“村落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的过程就是村落失忆的过程,村落的日常生活逐渐归于柴米油盐,村落的礼仪惯制逐渐被法律条文取代,村落的族规家法逐渐被政府的文化霸权取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到底会不会终结,笔者虽不敢断言,但乡村社会是一个有着其独特价值的独立系统,即使从乡土社会寻找不受现代化影响的文化只可能是一种乡愿,但乡村共同体内的传统“精神家园”也不能荒芜,重构村落共同体的记忆和村落集体认同应值得世人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沧县县志办公室.沧县志[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2] [美]闫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9.[3] [美]闫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2_.[4]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第二篇: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当今快速这样一个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趋于同化的状态。而在物质文化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化的建设也随之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逐渐受到了重视,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包括: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大力抢救、保护了文化遗产,包括收集、整理、研究、开发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维修了大量少数民族文物古迹;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了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保证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我有深刻的理解。我的家乡是一颗镶嵌在贵州东南方向的璀璨明珠—玉屏侗族自治县,近些年,民族文化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修建了大批具有民族风情的建筑。鼓楼是侗族特有的民俗建筑,是侗家聚众议事、排解纠纷、迎送宾客、对唱大歌和吹笙踩堂等重大活动的场所。一般一姓建鼓楼一座,因此又是族姓的形象标志。建在寨中心或寨门附近,一般每寨一座鼓楼,大寨有好几座。最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的要数“风雨桥”。一般为杉木组合托架简

梁式木桥,桥台上为长廊,长廊中绘有彩画,有对联、匾额和题词等,桥墩上建亭阁,整座桥亭阁、长廊联为一体。这种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侗乡的风雨桥不仅可使人过桥、休息、避风雨,还可使人欣赏到侗家艺术。在我县已经重新建立起了一座座浓郁侗族特色风雨桥和鼓楼。

玉屏县是全国五个、贵州惟一的侗族自治县,北侗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拥有众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有保存完好的钟鼓楼、风雨桥、民族村寨和传统的过社、山歌、酒歌等民族习俗和风土人情。202_年,传统民俗赶坳被省人民政府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依托民族民间文化和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由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县文联、县摄影协会等部门,历时半年,对玉屏县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加快了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并按类整编成册。此外,玉屏县还编撰完成了《玉屏民歌选》、《玉屏文史资料》、《玉屏侗族自治县概况》、《中国箫笛之乡》等书籍,集中展现北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演出团体。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文化人才,玉屏县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团,这是铜仁地区最早的县级艺术团,艺术团的成立为我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玉屏县各种大型文化活动;由中老年

人组建的“三友”艺术团频频出席县内各项重大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创作了很多文艺精品,如民歌《等阿哥》、《舞阳河之恋》,民族歌舞《笛乡欢歌》,箫笛合奏《侗家山歌唱不完》等。

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保护机制。为加大法律保障工作,做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玉屏县着手制定地方性法律文件。《玉屏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工作已于今年初全面展开,目前已完成初稿。随着《条例》的颁布,必然会为规范我县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支持和鼓励民间民族文化活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玉屏县积极利用“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今年,县老年大学举办了湘黔边山歌赛,平溪镇野鸡坪村举办了“四月八”民族文化活动。新店乡大湾村、朝阳村举办了“九月九”民族民俗文化艺术节。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举办,使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得以恢复,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在周边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如侗家高腔山歌王姚茂勋、民间绝技大师姚元柄。

实施“走出去”战略,宣传推介民族民间文化。今年5月玉屏县组队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组录制歌舞节目,集中展示玉屏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10月,玉屏县赴贵阳参加“全国首届原生态摄影大赛”闭幕式演出。此外,玉屏县还于202_年7月组团赴杭州进行文化交流;在202_“金元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开幕式上,玉屏箫笛合奏《笛乡欢歌》及箫笛产品展示作为开幕式的前两个节目演出;在202_年11月在荔波召开的全省旅游开发大会期间,玉屏箫笛作为特邀节目参加演出。民族民间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助推了文化旅游产业。玉屏县将以北侗民族民间文化、箫笛文化和休闲度假为重点,加快形成自然风光与北侗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旅游市场,依托日益成熟的梵净山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道德建设

【提要】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新时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历史延续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道德力量来协调社会、保持社会正常运转,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始终是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它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政府提供宏观决策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我国改革和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精神力量之一,是时代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作为中国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精华,它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伦理思想以及价值取向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那些历史悠久,内容健康的传统文化,能振兴民族精神,是提倡人格尊严,弘扬爱国主义,应坚持继承,发扬光大。

一、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定位

传统是个关系和过程的范畴,它具有历史性的延续,具有自身的特点,是能在各个社会生活中找到痕迹的一种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就是由历史延续并具有特点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由中国历史延续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正确理解传统,就必须把传统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长河中去把握。传统不是过去,如果传统是过去,那传统就是历史;传统不是现实,如果传统是现实,那就无所谓传统了,但它存在于现实之中;传统不是未来,如果传统是未来,那传统本身就不存在了,它是连绵不断地一代又一代影响、渗透和延续到未来,它如过去、现在、未来长河中的流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导的文化,但儒学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儒学的现代化价值,在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得到一致的认识。有的认为儒学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过时,无价值可言;有的持全面肯定态度,认为爱国就是爱儒学,兴国就是兴儒学,21 世纪是儒学的世纪,儒学将不战而胜;也有抱存疑态度,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到底建设多,还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回的多;有的认为,传统道德,就是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而有的则认为,儒学具有极大的凝聚力, 在振兴儒学上中国人能找到共同的语言。上述持各种不同的看法,说明在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思想的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形势,并有纵深发展的趋势,这有利于学术争鸣,对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揭示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勿容质疑,问题是采取怎样的方式发掘传统资源和汲取传统的精华。对传统文化过度的拔高,或无限的贬低都不可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进而未能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类型,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无论从闭封到开放,从守旧到革新,经历过历史的变迁过程,纵观历史发展,从焚书坑儒到五四的反传统思潮,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反传统文化的极端行为,使传统文化出现了历史性的三次危机,道德的沦落与传统的失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面对着改革开

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社会现实,人们不得不谨慎地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有其本身特殊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各种不同文化样态的并存,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不同思想学派,但事实上是四大家,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可见,在古代社会,中国文化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但这不能意味着儒学不存在有一个思想体系,从这个学说思想的来源和内容来看,已经形成了以伦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有关专家认为,孔子的思想来源,是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和大同思想。在此基础上,它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就以其中仁这个思想来讲, 就包含极丰富的内容。仁是作为人,以社会培养什么人作为出发点,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培养和要求什么样素质的人,即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这些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即所谓伦理;人的一生就是要追求仁,要通过自觉行为的调整,不断地完善人格达到人格的理想化。又如中庸思想,过去特别是在文革中是以搞折衷主义,渲染阶级调和论来加以批判的。在现实的社会矛盾中,通过协调而不是通过对抗来解决矛盾冲突,从中庸的思想方法中,不难找到闪光的东西。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这是我们评价传统文化,重新给传统文化科学定位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学中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应予继承和发展,发扬光大,对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积极因素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要加以发掘、批判和继承、去粗取精、做到古为今用。要把真正的儒学与历史上统治阶级改头换面的真假儒学区别开来;把儒学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区别开来,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真面目。儒学文化的主体是它的伦理道德学说。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学说开始建立时是以强化社会关系,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稳定为目标的。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以道德理想、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的内在结合形成自己的伦理体系。这种内在蕴涵的价值从古到今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是都起作用的,都存在有各种稳定的制约着人们行动的普遍因素,这与新时期我们强调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无关系。不管历史如何变迁,某些具体的道德观和道德规范,都为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的人所认同,作为优秀的人类宝贵的财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制约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导道德。儒家的传统道德强调行为规范的制约性,用道德规范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在一般情况下,儒家是用道德来规范社会、规范人们的行为,把维护道德看成是社会神圣的职责。因此,特别强调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法律的某种忽视,只有在无法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动时,才不得不采取法律手段。用道德力量来协调社会,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无论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在现代社会中,都是人们当时的思想境界和当时社会文明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只有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变化过程的积累,才可能对人类的本质得到更深刻的认识。社会生活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

德具有历史的、逻辑的结合点。儒家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和权利,强调人际间的和谐和内聚力,强调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这些正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儒学独树一帜的特点,是崇尚历史、道德至上、重视教育等,从发展角度看能接受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各种文化传统中,儒学的文化道德观是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作为一种文化道德活动的结果而延续下来的,而对传统文化的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是现代化。可见,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是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割断这种联系或人为制造阻碍,必然就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型道德的建立。离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特色,在于国情的特色,也在于传统的特色。离开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文化传统也要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不断更新重建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社会文明礼貌、社会进步的基础,在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条件下,都以社会的进步为尺度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对文化传统的选择与社会的选择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也是一致的。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德, 要求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要具有中国特色就必须继承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决议中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一决定体现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蕴涵关系,导出了传统文化对现代道德建设的价值作用,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批判与继承中的结合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重点, 并提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问题的重要决策。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一重要报告为在新时期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正确认识传统道德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方向。

道德问题,事实上反映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反映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儒家的道德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提倡群体意识,提倡协调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个人内在修养,以达到道德完善和理想人格。这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的五爱三德,似乎同出一辄,可以说社会主义道德是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显而易见,中国传统道德至今仍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优秀成果与我国力求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是并行不悖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道德,制约着建立社会主义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道德规范。当前社会道德出现某些不能令人乐观的情况,人们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如何重建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表示极大的关切。但由于市场经济驱利动力的负面效应,金钱的利诱,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泛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人民内部矛盾,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在这种形势下,正视和应用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崇德重义的伦理思想原则,调节相互竞争中人际关系的紧张情绪,克服见利忘义的个人主义思想行

为,借鉴儒家把物质利不是诱惑的源泉,而仅仅是彰扬道德的重要手段的积极作用,弘扬传统中尊重他人、尊重群众的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与社会主义的道德是相互制约,辨证统一。传统道德是现代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道德内容的修正,补充和发展,并赋予新时代的特点。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是用传统文化道德的精华来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道德。现代社会主义道德离开了传统道德的底蕴制约,就难以建立新型的道德,没有传统道德精华的滋润,社会主义道德就缺乏生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道德的功能,从而也就不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互补性

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对人们的思想、生活发生深刻的影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必然对社会道德领域发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领域的变化已经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过去为人们所熟悉的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受到冲击而显得无所适从。如爱护公物、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际关系等。而各种消极现象的出现不能不令人担忧。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道德领域里的流变趋向问题,也令人关注。围绕这一问题所引起的困惑或争议,如何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道德,是一个迫切而且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的道德变化,既有认识问题,又有理论问题,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原因。判断一种道德观念是进步的还是非进步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该肯定的还是该否定的,是以社会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关系体系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尺度。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生产和整个社会关系体系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改革开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是进步的、积极的,应该肯定。然而,道德建设受多种制约,受政治关系的制约,社会意识状况的制约,最后还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如政治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所形成的某方面特征,对现阶段道德流变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为典型特征的各种腐败现象迅速滋长和蔓延,,这类政治思想上的畸形变化反映到道德领域,极大的刺激了各种消极倾向的发展,严重地毒化了社会风气。腐败产生在党和国家的政治肌体和干部队伍中,对公众道德的消极影响具有放大效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条件的缺乏,对道德建设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是个不利因素。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忽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脱离了物质条件一味强调精神领域的革命,作为历史的反弹,现阶段出现偏物质利益,鄙夷精神追求的倾向,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经济的各种运行机制,来审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揭示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发展的二向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建立自我完善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开拓意识提供了发展前提,但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经济,这决定它本身可能存在某些消极因素,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钱交易,导致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某些不良现象的发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对全民族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就必须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来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

道德建设不能建立在纯粹的现实基础上,它不能脱离历史,不能离开传统,必须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传统道德汲取营养。儒家道德崇高理想主义,提倡理性主义精神,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敬业精神,都为我们建立新的道德提

供极有益的历史借鉴。在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下岗再就业等问题,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非常现实和必要。又如“崇德重义”在市场经济下就不能丢掉这个优良传统而见利忘义,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风节,对反对现实官场中的腐败,提倡廉洁奉公,是大有裨益的。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道德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发展。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底蕴,体现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深藏于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之中。传统文化是文化活动的某一种形式或习惯,不是实体文化,因而只能从现实人的生存活动中去寻找。它积极地孕育某一种新的社会道德的产生,也能制约着某一种消极的社会道德的泛滥。中国人经过二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再继之将二十年“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的困惑,中国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传统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为基础,重整道德,要通过新型的社会道德这个纽带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情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源远流长,二千多年以来,长期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民坚持民族团结, 弘扬爱国主义所认同的思想文化纽带。

首先,弘扬传统文化的整体原则,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精神,已成为现代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企业是经济实体,但在它的运转过程中,决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它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有互补与时并进的关系。企业除以经济纽带为轴心外,还需要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等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些纽带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并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行机制。一个现代化企业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理想和信念,是很难立足于社会和在竞争中取胜。然而这种理想和信念一旦渗透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就会变成一种精神动力。这种动力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动地发挥作用。诚然,要建立这样的企业精神,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主导思想。二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熏陶。

其次,以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修养而形成的儒家伦理为系统,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提供思想基础。这种伦理思想体系从古到今,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是普遍起作用的。要保持社会稳定,使社会正常运转,没有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文革中,林彪、四人帮,鼓吹法家精神,是为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法家主

张法术,宣扬道德无用论,主张加强君权,为专制主义,君权作辩护,认为道德、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一概是没有价值的。法家否定儒家的传统文化,在文革中被四人帮一伙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管历史如何变迁, 一些具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都为各个不同时代人的认同。当前社会道德风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和失落现象, 除有其历史、政治、思想、社会等原因外,与文革中那种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粗暴否定的极端行为不无关系。社会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形象,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的象征。一个贪污、盗窃、贿络横行的社会,是无道德可言的。用传统文化来塑造现代人的性格, 用传统文化作为纽带对现代人进行道德教育,以前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人进行理想教育,用传统道德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现代新道德风范的结晶,培养和造就四有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

再次,汲取儒学天人合一的积极思想内涵,为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儒家讲的仁实质主要是讲人伦认为做人应该做好人伦的关系。用现代语言说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仁!不仅是爱人, 还要爱社会, 爱自然, 把爱人与爱自然高度统一, 这是儒学中 仁!思想闪光之处。以思想为借鉴来正确引导我国的改革开放, 对实施可持性战略决策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最浓厚的文化底蕴首推儒学, 它是在中国历史上各学派追求的理想境界。儒学作为人类的优秀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痕迹。今天我们研究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重新评价它的现代价值,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长春.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2_,(02).[2] 洪海军.“法天贵真” “与物为春”——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 202_,(Z1).[3] 李宝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探索[J]党史文苑, 202_,(06).[4] 薛其林,柳礼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政治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 202_,(02).[5] 罗晓明.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_,(02).[6] 徐圻.现代化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2_,(05).[7] 邹喜.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_,(03).[8] 邓红艳.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_,(03).[9] 杨汉超.生态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J]广西社会科学, 202_,(05).[10] 黎康.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J]江西社会科学, 202_,(05).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 演讲稿

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首先,从我选到这个题目,感觉范围很宽,内容很广,下面,我先来讲一下什么是文化,它的作用,再讲一下它与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核心价值所在,是它们的灵魂,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积淀。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和自豪感。正是因为这邪恶才在海外看到众多的华人聚落,众多的唐人街,就是我们名族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嘛,当然,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宣扬的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爱众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节俭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做到不违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达到天人协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些思想与生态伦理学原则息息相通,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对现代社会确立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有一定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也有它狭隘,不合时宜的主张思想,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三纲”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乐。仁,就是说要敬爱身边的人;义,就是处在什么位置上的人就要做在这个位置上应该做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履行你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比如农民就应该好好种地,子女就应该孝敬父母,臣子就应该忠君爱国,这也就所谓老师上课讲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就是这种君臣之义,父子之义;礼,用来规定和明确封建社会秩序;乐和礼息息相关,也是用来传播教化和规范等级的。从上面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根本就是要创建并且维护一种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秩序,这与我们当今时代的普世人权,人格、法律地位平等,与我们当前社会的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相背离,三纲确如陈寅恪讲,无可疗救,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秉持择善而从之,则不善而改之的态度。

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影响的。乾隆年间编的《四库全书》一共9亿多字,一般没什么人反对,我们现代的人都知道岳飞,知道岳飞是个民族英雄,但岳飞在《四库全书》中没有地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抗金的民族英雄,而清与金原为一家。《四库全书》不能宣传反对清祖先的民族英雄,所以隐化了岳飞。

还比如老师在上次课上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政治思想,是明显相矛盾的,(课下我也上网查了些资料,看了些文章),确实孔子的教育观念是超前的,但他的政治思想是守旧的,孔子 法先王,从周礼,他的思想有很浓重的复古倾向,不重视或者说是抵制创新思想,强调仅仅是宣扬德治,而没有法治,说白了就是,它仅仅是从道德层面上告诉你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应该要怎样做,而没有说如果你不这样做,我会怎么惩罚你。重视德治和人治,没有法治,这也是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最大的缺点。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现代社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五四运动,当时的精英认为激烈批评传统文化,即能为学习西方创造条件,还认为西化了,就充分现代化了,其实是对一种源远流长的文明全盘否定,把一个民族的没落,全归结在儒家文化头上,有些粗鲁。不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传统核心价值的优质部分,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样残酷。

我们要在对待传统文化上要有选择、有创造、有意识的发展。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之后,选择其有现代价值的精华部分继承下来,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糟粕。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重新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其更适应现代生活。现代人作为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主体,要有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文化意识和反思意识等等,积极能动地、独立自主地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并使之为自己所有。这样,经过现代人继承的传统就有了某种不同于它从前的特点,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规定性,成为以现代生活方式呈现着的文化传统,成为融入了现代生活并流传下去的传统文化。

谈到文化,必须谈到历史,意大利哲学家克罗奇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谓把历史变成现代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把历史上的人变成现代的人,把历史事件变成现代的事件,那是不可能的,就是说要把它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正在发生着的、正在进行的过程,呈现在我们的观众和读者面前,或者说要把它从冰箱里取出来,解冻,让它重新鲜活起来,起死回生,而且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善于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利益有帮助,所以胡锦涛才提出八荣八耻,有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我还必须得坚持与时俱进,要不然,秦时的明月如何能照耀汉时的关呢?

第五篇:对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对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以甘肃陇南市××村为例

内容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愈发加重, 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通过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产生背景及原因、西北贫困地区留守老人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留守老人;双重留守

一、选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消费水平不断上升,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农村地区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已不能满足农村的生存需要。为了生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不断的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转移,这给农村地区原有的家庭结构、亲情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外转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愈加严重,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西北贫困地区的留守老人的问题日益突出。

西北地区占地面积广阔,人口密度低,是传统农业区,交通落后、种植方式落后,原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生活环境恶劣,属于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活环境和地区的发展水平的限制,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使得该地区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沉重的劳动、隔代抚养等负面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这主要表现为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上的收入低、社会上的地位低、生活质量的层次低、政治上的影响力低和心理上的高敏感。他们辛苦劳作一生,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却要面临着子女常年离家、继续劳动的重大压力、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留守老人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所以解决留守老人问题,可以使他们能够真正安享晚年;使得外出子女没有后顾之忧;也有利于该地区的协调、健康发展。

我国的历史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过程,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集中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然而“留守老人”的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如果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使其子女不能专心工作而阻碍城市化建设,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等问题。在物质文明走向发达的今天,虽然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但是。他们自身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以达到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和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使得农村留守老人能安度晚年,其子女能专心为城市化建设工作、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意义

首先,我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孝悌之道,解决好老年人的问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我们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其次,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所以,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使农村外出子女没有后顾之忧,能够专心的工作;再次,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所以解决好留守老人的问题意义和影响深远重大。

三、文章主要概念界定及分析

(一)对社会转型概念的界定

“社会转型”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社会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即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二)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的界定及分析

农村留守老人不同于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因子女(全部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将孩子、妇女、老人(年龄60岁及以上)留在农村,即所谓的农村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

四、贫困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及其问题-----对陇南市××村的实地调查

(一)基本生活缺乏保障,生活质量差,生活开支多

根据访谈得知,该地区留守老人面临三方面的主要经济压力:一是基本生活费缺乏保障。留守老人说: “我们既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又不符合‘低保’‘ 五保’的条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子女,但子女们大多数干的都是体力活,收入不高,不仅要维持家庭开销还要负担孙子们成长的各项费用,他们也很难应付,用来顾及我们的就比较少了,为了生存,我们只能自己解决生活问题。”二是平均生活消费水平偏低。留守老人在基本的贫困线上挣扎,老人们说:“能自己把自己养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来多余的钱来干其他事儿呢?”三是有的留守老人还得担负人情往来的重任。老人们说: “我们留在家里,虽然没钱但是还得婚丧嫁娶中的‘份子钱’依照传统习惯还得继续.”

(二)自然条件差,交通不发达,日常生活用品缺乏和生活活动不便 该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山大沟深,地势陡峭,交通落后,而留守老人多数年龄较大,身体行动不便,其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其日常生活所需用品的购买以及各种费用的缴纳成为困难。当地老人说:“因为腿脚没有以前灵活了,有时候即使自己种点药材,自己也没有能力背到山下去卖成钱,每个月又要去山下缴纳电费等非常的不方便。”

(三)经济困难且多为双重留守家庭,劳动任务繁重,照顾孙辈,力不存心 首先是承担农业生产活动,身体上不堪重负。因为农村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自然环境复杂,对农作物的收种只能依靠人力。老人们说:“年轻的都走了,小的太小,我们已经干不动了,特别是每年收种的时候,已经不能像年轻的时候那样了,但是还得撑着”。二是不少留守老人还得料理孙辈的生活。许多老人不仅要自己养活自己,还要照顾留守在家的(外)孙子女。老人们说:“我们身体已经不行了,有时候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得照顾孙子,对孙子女的照顾容不得半点马虎,小孩子有时候又太过调皮不听话,我们有时候感觉压力真的太大了”。

(四)娱乐方式单调,生病无人照顾,长期忍受孤独和病痛

农村贫困地区的娱乐活动设施基本没有,留守老人在空闲时候除了看电视、串门聊天、打牌再无其他的娱乐方式,生活单调。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留守老人最担心的是生病。虽然有不少留守老人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但仍有部分老人有病没钱医治。老人们说:“上了年纪了,子女们没在身边,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身体不行了,病也多了,平时的生活已经够我们受的了,有时候生病了,又害怕子女们担心,所以只能自己扛着,有时候实在扛不过才去了才去买点药,有的人小病拖成大病了,也就只能等死了”。

(五)缺乏安全感,权益没有保障。

一些偶然因素可能意外受伤,导致不必要的悲剧。二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人员给他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据反映,有些原本只能是年轻人干的活,比如说上树打核桃等危险性的农活,老人们只能硬着头皮去干,但是无法避免一些意外对老人们的伤害。子女们走后,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员向他们索要钱物,并且威胁他们不能向别人提及,没有子女在身边,他们只能默默忍受着,无人来帮助和保护他们

五、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问题的有关对策及探讨

(一)增加农村外出务工者的经济收入

子女对父母的养老义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供养, 二是生活照料。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外出的子女往往通过对父母的经济补偿来弥补对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的缺位。然而增加农民工的收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农民工歧视和工资歧视的存在, 老人们说:“孩子们出去打工的时候也会受到当地人的欺压,比如他们工作的环境比较差,有的单位他们进不去,而且即使是在同样的岗位上他们的待遇也要比当地市民低。”所以现阶段必须认真解决好农民工受歧视问题, 给予他们和市民平等的待遇, 这会很大的促进农民工收入的增长。

(二)发展地方产业,吸引青壮年农民在家门口务工

各基层组织在认真分析本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状况、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当前国家鼓励经济发展的契机,主动与周边地区和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对接,培养、扶植、壮大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为农民在家门口务工提供机会。因为该地区多崇山峻岭、山清水秀,可以发展旅游业,也可以鼓励有志之士发展本地的特色产业,该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气候多样,可以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发展和种植香菇、黑木耳、天麻、茶、蚕桑等多种特色农业,也可以利用充足的水资源来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比如养殖娃娃鱼。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大力推行退耕还林,以经济收入的增加来彻底解决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和精神问题。

(三)帮助留守老人增加经济收入,为隔代抚养留守老人“减负” 村委会等组织可以联系人员对老人们的所种的药材、蔬菜等进行收购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并鼓励留守老人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增加养老资金来源、抗意外伤害和治疗疾病的能力,还可以适当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使得留守老人能享受低保。动员子女就近就业,即使在繁忙之余也能尽量自己照顾子女,这样不仅能减轻老人的负担,也能使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夫妻一方留守照顾子女,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带子女到异地就近入学,自己承担教育子女的重任,如果夫妻都要到外地就业,可以把子女送入寄宿制学校学习,尽可能的不要让老人承担他们的主要抚养任务,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四)发挥基层医疗组织的作用,解决留守老人“看病难”问题

组织医务人员对留守老人普及一些日常生活中对疾病的预防知识,对老人的身体应该是预防及日常生活的防范,尽量避免生病,生病后的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关键以及生病后及时就医的重要性,不能以传统的方式对病情一拖再拖。如果已经生病的要劝他们利用医疗保险等政策及时就医,是他们没有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

(五)加强联系,消除心理的孤寂感

提高农村电话信号覆盖率,并鼓励外出务工的子女多与老人联系,使得留守老人心理得到安慰,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加强与同辈群体的联系,让他们在生活和精神方面互帮互助,找寻到支持和帮助。定期开展一些老人们喜欢的文化娱乐节目,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六)加强治安管理,普及法律知识,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摆在重要位置,予以重点关注、重点建设。坚持对重点人群和高危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排查与掌控,持续对他们实施有效的重点管理,使留守老人能安居乐业,通过整合资源,对留守老人定期开展法律常识普及活动,使留守老人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对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并设立举报电话,对农村风气进行整顿,以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为农村无所事事的人员找些工作,比如帮助留守老人干活,可以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报酬,以和谐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村落失忆社会转型期农村传统文化的边缘化与消解(合集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