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供销社如何创新发展提升为农服务层次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20-535772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1 03:23: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供销社如何创新发展提升为农服务层次

在全县供销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刚才各单位汇报了今年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总的看,各单位都已进入本职角色,融入发展潮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工作进展不平衡,工作重心本末倒置,工作态度消极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应该说当前我们供销社发展之路依旧面临重重困难,形式不容乐观。

一、当前咱们县基层社和社属企业的基本现状及原因: 基层供销社和社属企业属企业性质,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其启动和发展必须走实体经营的道路。与之相反的是,基础设施差、经营能力不强却是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的现状。这一顽疾直接导致企业在经营性收入甚微,又无其它生存方式的情况下,只能借助租赁经营设施获取收益。在权衡经营、租赁两种收入态度上,企业呈现出三种形式:

一个是不干事,靠租金度日。主要表现为:基层供销社组成人员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将服务“三农”的宗旨和职责抛至脑后,日夜期盼专营权的恢复,以维持原有资产为主,依靠小额租金勉强度日,甚至变卖部分资源换取阶段性收入。对于上级社启动和发展基层供销社的要求,总以条件差、基础弱,人员紧张、资金短缺为由,一筹莫展的样子,碌碌无为,安于现状。

第二种是想干事,但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影响。这是全系统普遍存在的现状,对客观条件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面对基础较差,家底不厚等困难,办法不多,为农服务的能力弱化甚至丧失。几番波折筹措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设施,由于自身经营能力不强等原因,尚不具备组织经营活动获取收益的实力。外加缺少合作伙伴、缺乏项目支撑及经营人才等因素,导致建成的经营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只得向其他经营主体或个人完全出租经营设施获取租赁收入。

再一个就是能干事,并且已经快速启动的基层供销社。比如说今天我们现场会的宋家社。这样的基层供销社认真研究了支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政策,采取发展项目、参与两区同建和小城镇建设、组织专业合作社以及农资、日用品等传统经营业务,将自身经营业务渗透到为农服务的各个环节,助农增收的同时,自身获得了快速发展。

上述三种表现,说明要想求突破、谋发展,必须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就目前来说,导致企业启动缓、发展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资金短缺,顽疾缠身。“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这是咱们负责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资金对于供销社系统来说可谓是活鱼之水,救命之草,资金短缺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资金从哪里来?首先要有发展项目支撑,有符合国家鼓励支持的项目支撑,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母鸡要下蛋也得先有窝。缺乏项目的支撑,扶持资金不会主动“空降”,没有质押物银行也不敢贷。在获取资金途径不广、办法不多的情况下,基层供销社只有被动等待。二是人才缺乏,人员老化。长期以来,基层供销社人才缺乏、人员老化也是制约发展的一大问题。企业无人可用,有人无法用是现实表现。同时,收入微薄,经济来源渠道窄,糊口难是系统人员面临的又一现状。因此,基层供销社中的大部分人员只是扛着供销社这块传统招牌,利用供销社长久以来在农民心中遗留下来的消费情结,搞个体经营。人员思想僵化,经济基础缺乏吸引力,前途一片迷茫,使得工作人员对供销社感情有余,但激情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人员的缺失,实际上是新观念、新举措的思想缺失。三是宗旨忽视,能力弱化。长久以来,供销社之所以能够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时刻思考的问题应当是如何替政府分忧、为农民解愁。实现广大农民的利益最大化是供销社恒久不变的宗旨,基层供销社作为供销社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更应该体现并实践这一重要工作。然而,现阶段下,基层供销社自保尚难,服务能力的弱化也导致基层供销社无法履行新时期党和政府承担赋予供销社的使命。“心中无农”、“无能为力”是基层供销社职能丧失的直接表现。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供销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14号,全市供销社工作现场会在我们县召开,市政府黄金忠副市长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会议的规格、出席的人员、达到的效果都超出以往。当前,国家对供销社的改革发展高度重视。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在构建新型农村经营体系部分专门就供销社下一步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发挥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联系农民、点多面广的优势,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同时,在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部分,要求“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刚刚出台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第19条专门提到供销社,“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和作用。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利用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渠道,深化行业合作,推进技物结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推动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终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鼓励基层供销合作社针对农业生产重要环节,与农民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服务,提高服务规模化水平”。我建议大家也找找这个文件,深入研究。总书记在去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生力军,要积极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作用”,并几次脱稿讲到供销社工作。而在此之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总书记还谈到:“在农村能把农民组织起来,提供社会化服务,看来看去最主要的还是供销社”。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全国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这也是供销社工作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汪洋副总理去年10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就供销社的改革发展下一步应遵循的思路和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2014年 2月20日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又专门强调:“加快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要注意通过深化供销社改革,使之成为一些区域、领域中社会化服务的主渠道,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在今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就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专门作出重要批示,鲜明指出了供销社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新时期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与任务。强调供销社是各级政府主导的、以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汪洋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各级党委、政府不支持供销社就是不支持农业,不扶持供销社就是不扶持农民”。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供销合作事业的高度关心和重视。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全省的供销社改革发展更为关注和重视,省委1号文件通篇多次对支持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提出具体要求;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以及分管的王军民副书记、赵润田副省长都对供销社的改革发展高度重视,并多次批示、调度、指导全省的供销社改革发展工作。应当讲,当前供销社的改革发展面临着不可再生的历史发展机遇,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舆论环境前所未有,供销合作社自身改革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和成功经验前所未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凝聚共识,积极作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深化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更好地在服务“三农”工作全局中发挥生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开辟供销合作社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当前重点做好的几项业务工作

(一)开展土地托管。“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是山东省供销社打造的亮点,也是中央、总社认可的做法,供销社划归农口管理后,开展土地托管就是我们的职责,事实上开展土地托管还是有很大收益的,关键是规模是否适度,服务是否到位,管理是否规范。要继续按照“供销主导、多方参与、统一运作、合同管理、政府支持”的运作模式,在创新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规范托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上面做文章,大力培育壮大农资、农产品等各类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联合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其它经营主体,整合农资、农机、技术等生产要素,从关键环节和部位起步,积极开展为良种育繁推、耕种、浇水、植保、收割、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的“保姆式”全托管或针对一个或几个环节的“菜单式”半托管服务,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

(二)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把网络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层供销社新建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农村流通网点整合力度,提高网络覆盖面。市社计划在陵县、临邑、禹城、齐河四个县进行实施“政府放心农资工程”试点,对现有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进行整合、改造、提升,打造让政府放心、让农民满意的农资连锁配送经营服务网络;同时通过建立高毒农药储备管理使用制度,实行供销社统一储备、归口经营、专业服务、直供直施的方式,规范高毒农药经营使用。整合推进日用品、农产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积极推进“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

(三)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重点是按照市场化发展和公益化服务并重的原则,通过产权联结、牵头领办、业务合作、项目扶持、服务带动等方式,着力在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龙头带动功能的农民合作社方面下功夫。基层社至少自己成立一家专业社,做出示范,早日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对社会上已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可通过建立规范的合作社服务体系,对加入供销社网络的合作社实行服务优惠、融资优惠、商品优惠、荣誉激励,免费开展技术支持和社员培训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农民合作社主动加入我们的供销合作社网络。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内部利益分配制度,实施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二次返利”分配方式。在创办和发展合作社方面要研究政策,按照具体标准规范发展。

(四)积极参与“两区”同建和城镇化建设。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到哪里、供销社的服务就跟到哪里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主体多元、功能完备、惠及百姓的乡镇为农服务中心、供销商贸中心及村级综合服务社(中心),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物业管理、劳动就业指导等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综合服务。推进存量土地全部确权,通过出让、置换等方式在“两区”同建和小城镇建设中优先开发基层供销社现有的土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合作等方式建设城镇综合体,发展大市场,参与大流通,确保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五)开展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供销社、村“两委”、农民合作社和资金互助组织“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把供销社的服务优势与村“两委”的组织优势、农民合作社的经营优势和资金互助组织的资本优势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服务共建、项目共建、基地共建、干部队伍共建,实现促进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的多赢局面。

做好下一步的供销社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关系供销社深化改革,关系全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场非赢不可的硬仗。希望同志们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有所作为,靠我们大家的智慧和实干做出亮点,干出成绩。

第二篇:大力发展商品基地建设提升为农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商品基地建设提升为农服务功能

——通渭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黄土高原边缘地带,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3.1万亩,农业人口44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压小麦、稳玉米、扩洋芋、增药材”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供销社围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重点工作,一手抓企业改制,全面完成了企业改制工作;一手抓商品基地建设,既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又密切了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提升了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功能。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选准发展商品基地建设的切入点。

我们在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后,把大力发展商品基地建设与恢复重建基层网络摆在同等的重要位置,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

一是深入学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围绕政府的工作重点。自觉地把供销合作社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盘子中,放在农村产业化的盘子中,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盘子中,抓住政府的着重点、市场的热点和农民的难点,尽其 1

所能,为政府分忧,为农民解难,在扶持商品基地建设中为自己找位。

二是深入调查当地产业状况,围绕市场的供求热点。结合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选择和培育具有特色的、区位优势的中药材、马铃薯和草辫等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作为重点扶持。同时,还围绕市场供求热点,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和预测,尽力做到扶持产品能够最大增值。

三是研究农民群众的需求,围绕农民群众的难点。扶持农产品生产,产后的销售是最大难点,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且卖个好价钱是商品基地建设的着力点。同时,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前的农资供应、技术信息服务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切入点。

二、结合实际,选准发展商品基地建设的途径。

发展商品基地建设是一项与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因此,必须结合实际,选准途径。

一是资金扶持型。坚持扶持优势,以点带面的原则,按照省社+县社+自筹的扶持资金使用模式,充分利用省社的商品基地建设资金,把省社的扶持资金按照农户种植面积无偿分配给种植农户,并确定农户自筹比例,从而调动种植农户的积极性。县社印发扶持产品的选种、种植面积、管理办法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宣传册子,引导农户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种植农户选好种植地块,自筹余缺资金,自筹劳力,自我耕种,自我管理,共同交流,联合销售。通过这种方式,共扶持党参基

地3个,柴胡基地2个,草辫基地1个,扶持农户710户,发展商品基地面积2174亩,省社扶持资金18万元,农户自筹165万元,县社印发宣传册子1850本(页)。

二是基层社带动型。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层社基础较好的乡镇,由基层社负责调查本乡镇的劳动力状况,种植结构情况,区域优势和市场行情等情况,尽量将区域种植优势和市场空白点对接,引导农户种植市场紧缺的、供不应求的品种。基层社在整个过程中广泛性宣传,建议性管理,跟踪式服务,订单式销售。鸡川供销社采取这种模式,2009年以来,利用自己经营农资农药和农机具的优势,扶持本镇刘埂和上店村种植优质党参、许堡村种植优质柴胡等中药材,并无偿提供悬耕机松耕土地,并供应专用化肥,引进优良品种,印发宣传单,介绍选种,田间管理,产后保管和销售等环节相关知识,三年来共扶持刘埂、许堡、上店3个行政村520户农户,种植党参520亩,柴胡450亩,带动农户900户,带动种植面积6000亩,实现产值380万元,为农民解决卖难430万元,农民增收50万元,户均增收961.53元,供销社赢利12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合作社参与型。由专业合作社负责引进种植品种,提供化肥农药和信息技术服务,农户提供种植土地或劳力,相互交流,共同管理,销售返利。碧玉农副农资专业合作社引进台湾红皮、陇薯3号等两个专用型马铃薯品种51吨,配供无公害

矿物肥“胞尿”25吨,先无偿提供给社员和农户,成熟后由专业社负责收购,专业社和农户代表共同跑市场销售,扣除种籽、化肥、农药等成本后,再按比例二次返利给社员和农户。这种做法一是社员和农户不愁种什么,不愁卖不出去。二是还能得到先赊后种和二次返利的好处。因为做法公平,过程透明,农民心里有底,就恢谐地称为“两不愁,两好处”。同时,该专业社在小麦成熟季节,大量收购附近乡镇的麦秸,再分发给附近的农户和入社社员,掐成草辫后由专业社统一负责收购加工或销售,既付加工费,又二次返利,达到了互利双赢的良好效果。2010年,该专业社共收购洋芋2508吨,草辫158包,实现销售收入567.3万元,利润28.3万元,为农民返利12.5万元。

三、认真分析,总结发展商品基地建设的效果。

自2008年以来,在省、市、县联社的指导和支持下,共扶持党参、柴胡、草辫等特色商品基地6个,扶持农户710户,扶持面积2174亩,带动农户1800户,带动面积9000亩,实现产量450吨,产值700万元,为农民增加收入70万元,户均

1.1万元。取得了调结构、连市场、塑形象的较好效果。

1、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农村能否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能否贯彻落实好。特色商品基地是一条很好的路子,而有力的组织,宽阔的思路,深入的调研,严格的管理和创新式发展是做好商品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必须条件,县级供销联社应有所作为,主动作为。

2、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出了一条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的路子。服务“三农”是供销社人的永恒主旨和追求,如何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最大化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特色商品基础建设,不管是资金扶持型、基层社带动型、专业社参与型,都或能以点带面,或能以面促点,“特”字特出了高价位,特出了农民的高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能够因市场而变,随市场而入,领市场而动,增强了农民融入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

3、增强了供销社与农民的相互依赖和信任,重塑了供销社的良好形象。各级供销社的积极参与、指导和扶持,使农民在商品基地建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所以,农民说“商品基地好,商品基地是供销社的,供销社和农民又连在一起了”。这既是农民的评价,也是供销社的出路。当然,由于资金的短缺,宣传的缺失,管理不到位,总结不及时,创新不大胆等原因,使得商品基地建设仍存在欠缺和不足,一是数量少,二是带动力不够强,三是建设模式比较单一,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在今后的发展中,首先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其次要把商品基地争取办成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促进商品基地建设。第三要加强领导,争取扶持,促进商品基地建设的规模和规范化建设。

第三篇:提升为老水平助力公司发展

提升为老水平助力公司发展

摘要:近年来,中石化胜利油建工程有限公司老年管理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文化养老,为企业营造平安稳固的大后方,重点突出一个主题,创新丰富活动内容,积极适度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宣传信息工作水平,推动文化养老深入人心。

关键词:创新;居家养老;文化引领

近年来,中石化胜利油建工程有限公司老年管理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恪守服务为先,强化教育引导,推进文化养老,保障待遇到位,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老年群体,为实现企业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平安稳固的大后方。

一、突出一个主题,创新丰富活动内容。

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为公司和谐稳定发展传递正能量”这一主题,在全体离退休职工和家属中广泛开展“聚力传递正能量,助力公司新发展”主题教育,不断创新加强老年群体的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广大老同志凝聚正能量,添彩夕阳红。

一是要创新活动方式。以各基层管理站和基层党支部为单位,突出发挥老年大学的主渠道作用,建立“阳光讲堂”,动员和邀请身体好、威望高、能力强、影响大的老同志当教官、唱主角,讲故事、办讲座、比健康、晒幸福,教育引导更多的老同志争做和亲睦邻的模范长辈和“阳光老人”。以组织举办参观考察、访谈座谈、有奖征文、书画摄影、文体展演等各类活动为载体,搭建“快乐看台”,教育引导更多的老同志体验美好生活,点赞多彩油建,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在职干部职工多鼓励、多鼓劲、多鼓掌,争做感恩油建、回报油建、奉献油建的“快乐老人”。以党小组或邻里街坊为主体,以“小马扎”谈心教育活动为主要方式,以读、讲创业故事为基本内容,开设“幸福话吧”,组织和吸引老同志常在一起拉家常、谈变化、忆传统、讲感受,回想激情岁月,畅谈公司成立5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教育引导更多的老同志感受幸福晚年,争做与公司党委和公司同心同向的“幸福老人”。

二是要丰富活动内容。突出抓好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重点是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级政策文件、中石化离退休人员行为规范以及公司四届二次职代会精神,加强公司“战寒冬、求生存、谋发展”时期的形势任务宣讲教育,教育引导老同志保持思想常新和良好心态。全面启动“助老上网”工程,动员和吸引老同志学网、懂网、上网,让更多的老同志了解网络、运用网络。组建政治思想坚定的非在职党员网宣队伍,引导他们积极发声,做正面舆论的引导者、主旋律的推动者、正能量的传播者。利用中心网站作为发声平台,办好各类讲坛、讲堂,教育引导老同志了解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开阔新视野。重视发挥基层党支部组织、凝聚和引导功能,加强老年社团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创新学习活动阵地建设,努力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增添正能量的“发动机”,把老年社团建设成为增添正能量的“放大器”,把学习活动阵地建设成为增添正能量的“精神乐园”。坚持开展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面向老年群体,增强主动意识,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创新加强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性和实效性。

三是要强化活动的组织运行。紧扣工作实际,加强活动的宣传,抓好思想动员,让广大老同志充分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普遍知晓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真切感受活动的浓厚氛围,激发兴趣点,提高积极性,扩大参与面。认真研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安排,细化活动措施,增强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既有抓手也有新意,确保活动落在实处。注重选树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身边典型,善于捕捉亮点,深入细致挖掘,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推动典型引路,让广大老同志学有榜样、比有标杆、做有方向,努力营造人人争当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的生动局面。明确责任界定,制定考核细则,加强检查督导,及时总结提高,不断推动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坚持文化引领,积极适度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推动文化养老深入人心。

干老年工作,既要有心,也要舍得必要投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老同志的思想阵地。这里的关键是一个“度”的问题。必须引导和树立文化养老理念,坚持积极适度的原则,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扬长避短,把控风险,努力做到活动经常化、生活化、覆盖广、有特色。

一是要抓“短平快”和接“地气”的活动。结合老年特点,多组织开展一些时间短、运动量小、趣味性强、参与面广的老同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老同志能够真切地感到身边常有活动,随时可以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寻求乐趣、放松身心。

二是要坚持以居家养老为主,进一步落实“三个一”工作制度。争取“每月一课”、“每季一赛”、“每年一演”是中心上下深入落实“文化养老”理念之有效手段。要针对不同群体,满足不同需求,开设养生保健、家庭急救、花鸟虫鱼、计算机操作以及防电信诈骗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并重视发挥老年大学的作用,择机举办书画、剪纸、合唱、太极拳剑等一些层次较高的培训班,点面结合,长短结合,老有所学,陶冶情操。以基层管理站为单位,按季举办门球、柔力球、棋牌、空竹、太极拳剑等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比赛,丰富老年生活。继续组织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文艺展演活动,集中展现文化养老成果。

三是要坚持就地就近原则,抓好基层管理站日常活动的开展和保障措施的落实。限于多方面因素,中心今后原则上不再组织举办大规模、群体性活动。各基层管理站在日常文体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不同群体而异,并且要讲计划性,要有周密安排,要严格活动申报制度,要同步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不可贪大,更不能盲目,切实降低活动风险。

四是要抓好优势项目,有所选择地参加上级组织的全局性文艺活动和体育赛事。目前,油田离退休职工和家属文体活动项目较多,形式多样,我们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通盘而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巩固传统优势项目,精选新兴文体赛事,多方降低风险存量,尽量减少费用支出。坚持从严管理,重视加强老年工作队伍建设,展现为老工作新面貌。立足现有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以赢得老同志更高满意度为目标,抓“三基”,强管理,提素质,上水平。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从中心机关入手,坚持从严治室,研究制定《关于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老年工作队伍的实施意见》,制定部门工作标准和干部行为规范,加强考核,评选模范办公室,构建见贤思齐、向我看齐的浓厚氛围。从全员日常工作写实抓起,切实增强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整治不良行为,尤其是要在下基层、控风险、办实事、解难题上多下功夫,促进作风转变。探索实行在职工作人员派驻基层站点制度,将基层站点在职工作人员统一纳入中心管理,定期上报工作写实,定期进行工作述职,定期参加中心的重要活动和政治学习,并与绩效考核挂钩。

五是要进一步提高宣传信息工作水平。增强主动意识,发挥网络平台主渠道作用,借助媒体工具,把握舆论导向,凝聚群体心气。加强中心网站维护和优化完善,扩大宣传阵地,提高网络化办公水平,实现“互联网+老年管理服务”有机结合。坚持适度可用原则,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以不发生明显投入为前提,调研中心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的可行性,规避老同志交通安全风险,提高办事效率。

第四篇:我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

据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27日,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答: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我们研究编制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今年年初,由中宣部牵头成立的调研组,研究起草了《规划(初稿)》。7月22日,《规划(送审稿)》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日以国务院文件正式下发执行。

问:国家此时出台《规划》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国家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首先,出台《规划》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要求我们加快推动改革和发展。

第二,出台《规划》是适应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在我国初步形成,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关键就是要科学规划,增强产业发展的科学性。

第三,出台《规划》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去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文化产业的特性决定了文化领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宏观上是危中有机。出台《规划》将会极大地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贡献。

问:《规划》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怎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答:《规划》确定振兴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于基本原则,《规划》提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四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坚持内外并举,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明确:到2011年末,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较大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具体讲就是实现五个“进一步”,即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

问:根据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规划》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举措? 答:《规划》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的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运用现代科技抢占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八是落实鼓励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重点会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问: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制定了怎样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答:《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四个方面的保障条件。在政策措施方面:一是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大幅增加中央财政 “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三是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四是加大金融支持,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发行企业债券;五是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

在保障条件方面: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规划》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职责;二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是要培养人才,继续抓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四是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问:《规划》的落实如何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答:第一,要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打造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要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更多有条件的文化单位走向市场,形成一批真正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第二,要以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为重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按照“做优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的思路,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三,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积极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工作重心转到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上来。

第五篇: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型大学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建设建设高 水平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精神,坚持“内涵提升,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实现了稳中求进、开局良好的工作目标。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着力推进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质量工程”成效显著。建立校系两级质量管理体制,严格教学质量监控,完成并公布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出台《闽南理工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本科教学精品课程培育计划、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培育计划以及精品教材建设计划。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动员全校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与教学管理。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新增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

学生素质教育出成果。投入?万元立项支持?个项目,推进本科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重要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取得成绩,获得第项?

就业和贷款资助工作扎实推进。坚持和完善“十个一”计划,完成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12个模块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简历门诊”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认真开展贷款资助和学生应征入伍的预征、学费补偿及代偿工作,以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贷款等形式,为本科生发放贷款》万元,发放各类奖助学金?万元,资助覆盖率达到?%。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搭建学生工作人员专业化发展平台,成立8个学生工作虚拟中心和10个工作室。积极拓展“就业在线”网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加强学生党员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理制度,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二)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实施科研业绩认定与考核办法,推动整体考核。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工作。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承担科技专项能力增强。获批?科技计划项目?项,科研经费到账?万元,再创新高。科研成果数量和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奖励有所突破,获得省科技奖励?项,论文增长加快发表论文?篇。申请专利?项,授权专利?项。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功能增强。注重协同创新,不断拓展校地、校企合作,与泉州和石狮市人民政府、?企业等签署合作协议。省内外企业宣传推介我校的科技成果。签署各类科技项目合同?份。

(三)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

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加强国家重点学科特别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培育,启动重点学科的校内自评工作和新一轮省级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强化学科点内涵建设,开展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工作,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学位授权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着眼形成竞争新优势,成立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为基础,深入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深化聘任制改革,做好分级聘任工作。新聘任教授30人、副教授75人、其他系列副高职13人。第一医院顺利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的首次分级聘任。修订《兰州大学校内岗位业绩津贴分配方案》,校内岗位业绩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4人。1人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教师、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协调发展。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逐步形成“带头人+团队”的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模式,带动和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以及学科的发展。引进聘任萃英特聘教授2人、教授9人、副教授11人,聘任萃英讲席教授16人,兼职教授、副教授47人,邀请200多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选拔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58人、攻读硕士学位17人。公派出国留学61人,选拔8名研究生参加中外联合培养师资博士生项目。选留博士毕业生78人,专任教师在教职工队伍中所占比例达到51.51%,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到49.5%。继续加强技术支撑和管理队伍建设,有11名实验技术人员和12名党政管理干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五)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内部治理结构变革 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着力推进依法治校,聘请法律顾问,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不断深化校务公开,积极推进信息公开。稳步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完成学校“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审议、发布和汇编工作。制定《兰州大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及废止工作。

学校民主管理进一步深化。探索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教育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进一步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开放办学格局不断优化。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新签署境外高校校际合作协议和学生交流协议17份,合作院校拓展至29个国家和地区的143所院校。以科研合作为导向,外派规模大幅上升,派出各类出访人员1,040人,其中赴海外进行长短期学习交流学生509人。举办各类国际会议8个,参会1,400余人。引智工作稳中有升,来校访学交流长短期外国专家1,029名,1名外籍教授获得2011年甘肃省杰出外国专家“敦煌奖”。

区域国际合作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我校联合欧亚16所院校共同申请的欧洲委员会项目获批立项,实现了我校在多国高校参与的跨国性学生交流合作项目上的突破。

港澳台交流积极活跃。接待港澳台地区访问团21个545人,新增5所台湾合作协议高校。组织实施国台办等对港澳台重点交流项目9项,邀请300余位港澳台大学生及宗教文化界知名人士来我校及西部地区交流访问。

留学生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读留学生433人,首次在柬埔寨、摩尔多瓦等国家实现了留学生招生的“零突破”。3所孔子学院稳步发展。

(七)厉行开源节流,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收入稳步增长。全校总收入达到16.6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95亿元,学校自筹收入5.14亿元。争取到中央财政化债资金1亿元,实现了年末银行贷款清零的目标。

财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严格控制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的增长,行政办公费、出国费、公务接待费等均较上年有所减少。理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提高基建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监督管理,规范校内经济秩序。继续强化对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审计,完成各类审计项目177项,审计总金额5.199亿元。制定审计制度28项,形成多种类、多层次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进一步推动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上缴条件占用费和利润货币资金2,540万元,比2010年增加15%。

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筹措资金1.5亿元,大幅提高校内岗位业绩津贴。追加预算支出1,100万元,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政策调整方案的实施。完成二分部14-15号楼住户的入住工作,顺利推进一分部9-14号、二分部16号教职工公寓的调配。提高教职工的住房补贴标准,推进部分产权证办理工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续建工程项目4项,开工新建工程项目6项。投入经费6,426.6万元,完成天燃气管道、节能改造等维修改造项目83项。完成并上报一分部15-22号、二分部17-18号教职工公寓、医学校区8号学生公寓、校本部留学生公寓(一期)、一分部小学(还建)、医学校区教学实验楼、理工楼等项目的可研报告。文献与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顺利完成甘肃省古籍普查工作,文献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成功升级,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升级更换校园网核心出口设备,网络应用分布区域更加合理可控。完成网络中心核心机房改造和邮件系统升级,网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制定《兰州大学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继承和弘扬兰大精神,推出“图说兰大建校102周年”等宣传专稿。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课程,进行学术规范教育。贯彻落实《兰州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1名教师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称号,1名教师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名医护人员获得“全省医德医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用绿色的行动创造绿色的生活——兰州大学依托环保社团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项目荣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发起并承办的“2011中国MBA黄河漂流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平安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安全管理,完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完成校园及学生公寓安全监控系统。加强校园巡逻和综合治理,做好重点部位的分级管理和监控。进一步强化校园交通管理和消防管理。认真解决各类信访问题,加大处理力度,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在教育部、甘肃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学校综合实力增强,办学水平提升,在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向给予我们关心和支持的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同全校师生员工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学科结构有待调整,行政效率有待提高,学校在深化改革、资源获取、队伍稳定和经费筹措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依然需要我们去面对。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2012年,是学校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攻坚之年。今年,学校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稳中求进,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协同创新,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提高质量作为各项改革措施的价值取向、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指标、师生员工的自觉追求;二要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目标,积极推行质量优先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进入质量提高、创新主导、结构优化、总体协调的新阶段;三要积极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育质量,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学科的创建者;四要瞄准国际前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五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六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知识和人才贡献;七要加强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建设,推进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医学和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提高;八要推进“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启动学校章程制定工作。

2012年的重点工作是:

(一)推进治理结构变革,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

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制定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建设,促进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深入推进校务公开、信息公开。完善多校区办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制定校办企业规划,加快企业改制,完成资产划转任务,完善资产公司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出版体制改革。

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落实工作。建立“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检查制度,检查总体规划、专题规划、学院规划落实进展情况及实施效果。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科学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好萃英学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加强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校院两级评价体系和机制建设。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合作育人,着力加强实践教育过程管理,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大投入,推进教学硬件条件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积极推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做好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免费生的培养工作。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积极推进学位授权学科保障体系建设。不断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做好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稳步发展学术型学位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进一步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实施工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加强学位授予过程管理与监督,进一步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做好“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申报工作。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编制与岗位的分解与核定工作,规范岗位设置与管理。完善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及分级聘任制度。制定《兰州大学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启动聘任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管理干部职员制改革。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绩效工资实施步伐。

结合学科建设规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引进“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为重点,着力引进在国内外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或学科、学术带头人。推进创新人才招聘制度,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加强公开招聘的宣传力度,不断拓宽招聘渠道,优化学缘结构,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适时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四)推动协同创新,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落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和经费管理的意见,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实施《兰州大学技术咨询服务资质管理办法》,修订《兰州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兰州大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加强科研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贯彻落实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切实做好科技项目、团队和奖项申报工作。争取获得新的省级及国家级技术咨询服务资质。继续做好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的培育和申报工作。争取有2-3个学科领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产出标志性特色人文社科成果3-5项。

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培育地球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好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评估、验收和中期检查工作。积极申报新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加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推动国防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启动“2011计划”申报工作。按照“中国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探索协同创新模式,瞄准国家、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的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和组建协同创新体,力争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上取得有效进展。加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态保护、污染防治、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规划,增强科学研究的交叉创新和竞争能力。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社会功能,着力解决科技园孵化场地,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园区孵化工作。

适时召开科技与社科工作会议。

(五)加强重点工程和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协调发展

改革管理机制,提高建设效益,做好新一期“985工程”建设和省部共建工作。做好“211工程”三期国家验收和“985工程”中期检查工作。

全力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和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举全校之力,强固国家重点学科质量和特色,着力提高学科实力和水平,争取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突破。做好全国第三轮学位点评估组织工作。大力推进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

深化人文交流,拓展区域合作平台,以上合组织大学项目、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和中亚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与中亚、俄罗斯的全方位教育交流。充分利用欧盟师生交流项目、留学基金委本科生出国留学项目以及亚洲校园项目搭建的平台,进一步拓展学生交流院校,扩大交流规模。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本科生“2+2”合作项目。进一步完善《“985工程国际交流项目”实施细则》,加强引智、派出制度建设,提高引智效益。积极申报国家外专局“外专千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加大吸引高水平外国专家长期来校工作力度。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规范各类派出、引智和交流项目管理,做好来华和出国(境)任务审批工作。

加强留学生招生工作,稳步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紧抓教学质量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善留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继续加强3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和管理,积极筹建新的孔子学院。

(七)进一步优化管理,构建节约型校园

调整学校经济分配政策,改革收入管理机制,完善收入激励制度。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加快专项资金预算执行进度,建立预算执行和拨款挂钩机制。统筹规划学校财经活动和资源使用,继续深入预算分配改革,探索全成本预算分配模式。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研经费预算审批、决算审批程序,严格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拓展筹资渠道,健全捐赠工作体制机制,做好筹建兰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工作。继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试点预算执行与决算的专项审计。

强化国有资产和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明晰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利与责任。优化土地和公房资源配置,完善公用房管理办法,推进公用房有偿使用。建立土地、公房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建立国有资产统计监测数据库,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全校清产核资,推动一分部社区学校用地等土地征地、维权工作。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和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做好实验技术总工程师聘任与管理工作。做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工作,做好“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验收与新的实践基地申报工作。

强化工程质量,抓好工程建设,完成综合科技楼、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2号生物楼等新建项目的建设任务并及时交付使用。开工建设榆中校区山洪等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和校本部1号配电室。积极争取教育部对医学校区8号学生公寓、校本部留学生公寓(一期)、一分部小学(还建)、医学校区教学实验楼、理工楼等“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推进住房建设,继续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完成一分部9-14号、二分部16号教职工公寓主体工程建设,做好腾退旧房的评估、调配和产权过户工作。积极争取教育部对一分部15-22号教职工公寓、二分部17-18号教职工公寓的批复,推进方案设计等工作。积极改善榆中校区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做好维修改造工作,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落实部分家属区住宅楼安装天然气管道工作。进一步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图书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力争进入教育信息化试点本科院校。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进行“数字化校园基础支撑部分”建设,实现跨部门、跨校区、跨应用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做好高性能计算服务工作。建设兰州大学移动图书馆。启动西北地方边疆特色文献中心、伊斯兰文献中心建设工作。加强档案工作,继续推进濒危档案修复,开展“萃英记忆”工程,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

(八)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提高青年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文化兰大建设。制定《兰州大学关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壮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推出精品力作。实施“一学院一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工程,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继续做好博物馆的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国家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人才智力学科优势,为地方各级政府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企事业单位推动自身发展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参与文化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和国家及区域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学术诚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落实“六五”普法规划。继续健全校友档案, 重视海外校友工作,加强各地校友组织建设,开拓校院两级校友工作机制。

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完善应急机制。修订《兰州大学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细则》,完善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等有关制度,切实做好重大节日、敏感时期的安全稳定工作。规范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认真做好信访和保密工作。

各位代表!

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我们创造事业辉煌和人生财富的历史机遇。让我们在校党委领导下,凝心聚力,集贤集智,提振信心,团结奋斗,在解放思想中深化改革,在开拓创新中谋求发展,在真抓实干中提升质量,全面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供销社如何创新发展提升为农服务层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