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20-64493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9 15:33: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

《大班额环境下小学三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的大力推广,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我校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信心缺乏,从而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但是,“学困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学困生”面对学习问题,当现有知识的水平与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水平距离比较大,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解决,在问题解决之后,“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转化已有的“学困生”,使“学困生”和普通生公平地学习,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数学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于“学困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在我校开展的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城区学校,学生生源比较复杂,有本市区招收范围内的,也有外地务工子女,还有部分学生为外地搬迁学生,一家有三到四名学生,父母忙于打工,无暇顾及,他们中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适应能力不强,学业水平差异性大。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父母离异,无人照管,养成习惯比较差,学习态度消极。如学校不加

以重视,会影响整个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如何结合我校小学教学实际,更好地有效发挥我校的教育、教学功能,整合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观念以形成教育合力,探寻学困生的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与发展,是我校深化教育改革、求得更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又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A、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教师的偏见或由于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原因造成的、被其他学生所轻视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数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以下简称“学困生”)。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

来越差。是什么造成“学困生”产生的呢?(一)学生方面原因:

1、基础差或接受能力差。造成他们听不懂、学不会而成绩差。

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照抄作业,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4、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5、自觉性和自制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课堂学习效率很低。

6、习惯差。通常学困生上课只能坚持几分钟或十多分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不听课,作业不是先完成再玩,而是玩够了再做作业,作业做不了就抄或不做,教师批评多了也就习惯了。(二)教师方面原因:

1、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生感情需要,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感觉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回避。

2、强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感觉学习枯燥无味,学习无目的,不主动,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

3、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学科学习上,一上该老师的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学习,导致严重偏科。

4、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有些教师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善于正面引导,而是采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处理。不大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三)家庭方面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包括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学生,有的由于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或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成绩差来报复父母;有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等。

2、家庭变故因素,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3、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如一方溺爱,一方严厉;或对待孩子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这种矛盾的家庭、矛盾的管教,会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B“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小学生“学困生”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不断增加,因此,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已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1、建立“学困生”档案,给学困生分类,针对不同成因分别与各学生交流,分析各人需要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地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教学的激趣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等。

3、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利用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做到优先交流、优先批改、优先表扬,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严格训练,言必行,行必果。从日常的点滴小节做起,根除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活动。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不是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常常是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多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了,学生就会愿意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7、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8、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会学。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9、加强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辅导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对于

学困生的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堂上存在的困难。使他们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争取今天的内容今天过关,并另外做一些巩固练习,弥补知识的缺陷。

10、开展'结对子'活动。为了便于辅导学困生,可安排班上的优等生与学困生进行结队子,这样也可减轻老师的负担。

11、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三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

12、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13、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六、研究方式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相关文献、论文、论著,并请相关领导专家到校作理论专题讲座,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运用调查表、个别访谈等学生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便于教师对症下药进行转化。

3、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案,明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形成针对的转化策略。

4、观察法:通过随堂听课、教学巡查等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针对其特点进行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并寻求理论支撑,及时撰写相关论文,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性价值,及时建立并完善对学困生成长及进步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本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七、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

2、课题研究的相关过程资料

3、课题研究的相关案例与反思

4、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八、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研究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分为选定试验对象、试验对象个体成因分析、学困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及课外延伸跟踪指导。(三)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九、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及课题的经费筹措与管理

肖媛:负责课题研究的统一管理和指导。拟定课题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及开题的准备活动安排等工作。

杨娅:负责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指导。

马稀蕾、石芷铭:负责进行课题研究各阶段的研究计划与总结。李秀琼、王莎莎:负责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012年10月

东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研组

第二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实施方案

陇县固关镇民族中心小学 薛丹丹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山区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关注中等生和优生是出不了成绩的,也不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另外,我镇处于陇县偏远山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也就较多,孩子长期无人管教、缺乏家庭教育,致使这些孩子学习习惯较差,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如本校现状:学困生班班可见,教师一直都在转化学困生,可是学困生屡增不减,这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效率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如何转困、脱困,去探索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学困生转化策略,已成为每位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将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因此确立“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小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益的探讨。同时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

(1)、首先确立研究对象与范围:以六年级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进行研究。

(2)、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及其心理研究。

(3)、分析“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及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4)、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研究。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5)、因材施教的应用研究。为了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最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学困生”成因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形式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有哪些类型,分别呈现哪些特点,寻找转化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在理论层面找主客观因素的着眼点,形成《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研究报告》,以揭示形成“学困生”的内在规律。

(1)从学习过程方面的研究

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由非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智力系统和能力系统组成,四个系统应相互促进,任何子系统的有序都将影响和决定学习系统的有序程度。所以我们将对这四个系统进行研究,如何使“学困生”的四个系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使系统有序化。

(2)对“学困生”形成主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原因很多,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和毅力等方面,所以主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学困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学困生”意志和毅力研究;“学困生”情绪研究。

(3)对形成“学困生”客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除了学生主体之外,当然不排除客观存在的许多因素,诸如学校环境,课程体系、教师因素、家庭的变故、社会的不良影响等等,所以客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教育现状的研究;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行为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新课程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对家长的研究;对社会各方面的研究。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在研究“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分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的方法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教师的主要策略研究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校所采取的对策显得尤其重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A、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小“学困生”群体,同时面对学习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对他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给予什么样的帮助等;

B、课堂上进行转化。课堂上进行分层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信心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反馈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兴趣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能力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转化的研究。

C、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特别要热爱每个“学困生”,充满信心,科学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研究内容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研究。

(2)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入手,通过学校对“学困生”管理的相关措施来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主要研究内容有:查缺补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研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

(3)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通过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从班级管理入手,创建班级评价激励制度,适时适度,形式多样地激励评价“学困生”。确保与“学困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制定计划并落实。加强学风建设,及时做好“学困生”教育工作。制定“学困生”的跟踪培养措施。通过班级对“学困生”管理的相关措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班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班级学习成绩。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手段和途径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问卷调查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找出学习困难、厌学的原因。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实验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学困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学困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案”,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5、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6—2017.9)

1、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召开开题讨论会。针对我校学困生学习的现状和我校数学学科骨干教师针对近几年学困生现状进行研讨, 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确定并申报《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的省级科研课题。

2、成立课题组成员。

3、进行有关学困生转化知识的理论学习,为学困生转化夯实基础。

(二)、第二阶段:调查分析形成方案阶段(2017.10—2017.12)

1、布置本阶段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继续学习课题相关理论,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2、确定课题研究对象。

以六年级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

3、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分析、分类并写出调查报告。制定学困生情况教师、学生及家长调查问卷,并在各个班级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困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初步分析学业落后的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对学困生类型进行分类。

4、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心理,针对学困生的现状和成因,制定研究措施。并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跟踪调查,并经常对其进行家访。

5、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并展开交流和讨论,对授课形式进行改进,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6、总结本阶段课题研究情况,收集相关课题材料。

(三)、第三阶段:实施调整阶段(2018.1—2018.3)

1、布置本阶段课题研究任务,制定本阶段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继续学习课题相关教育教学理论。

2、在对学困生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学困生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困生的姓名、性别、班级、学习状况、性格特点、住址、家长职业、经济状况、联系电话、形成学困生的原因、转化记录表;记录每次教育转化或辅导的具体过程、学困生跟踪对比表;记录学困生各种进步,各种好的表现,如:反映学困生进步的检测试卷,从而进行跟踪对比,寻找其闪光点,并及时把其闪光点进行放大,增强其自信心,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3、课题组每月一次举行课题研讨活动,交流心得体会,共同分析在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办法。及时总结工作进展情况,根据研究情况适时调整策略。

4、加强课堂教学的科研力度。本阶段,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课题实验汇报课,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5、努力探索出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自学—合作—互助课堂教学模式,适时对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心理辅导。

(1)针对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我们研究成员采用分层教学,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出自学—合作—互助课堂教学模式。

(2)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方法是:教给学生怎样预习,找疑难;怎样听课、边听边思、解除疑难;怎样积极巩固、训练所学内容;怎样课后复习,独立作业,记忆所学知识;怎样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等。

(3)定期开展学困生心理辅导,解决学困生心理存在的障碍;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解答一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更正学生一些错误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一些因成绩差而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的学困生重新鼓足勇气,昂首阔步。(4)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以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6、收集实验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撰写实验论文。

7、通过对实验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找出有效防止学困生产生或有效转化学困生的规律,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总结本阶段课题研究情况,收集相关课题材料。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8.4—2018.6)本阶段为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课题组成员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

(1)上课题研究汇报课。课题组成员每人上一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以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2)采取多种形式,对前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整理课题档案,分类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将理论研究和实验数据归纳、处理,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3)根据研究过程,总结研究经验,梳理实验过程中的规律,撰写研究报告。

(4)课题成果的推广。课题研究是为了推动教学,为了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服务于教学,我们把课题研究的经验及不足总结出来,供全体教师借鉴。(5)申请结题。填写课题研究成果评审申报表。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 组长:马玉龙(负责全面工作)

成员:薛丹丹(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

张浩亮(负责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

王 敏(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薛丹丹(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

成员:张浩亮(负责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的研究)

王 敏(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

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健全,为教育科研的开发提供了物质保证。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我县教研室及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充分认识到只有走教改科研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因此我校在教改科研方面从未放松过。

3、拥有姣好的师资队伍。

本课题组的老师,不仅有经验,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业务能力强,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证。

这些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为支持本课题的研究,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增添学校网络、信息设备,保障课题负责人和全体研究人员开展课题研究、参加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第三篇: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

《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 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已初显端倪,这就决定了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它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大班额已是城区学校每个年级的普遍现象,每班人数高达八十以上,在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广大城区学校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道,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即使教师们普遍认为新课程理念是先进的,但是在大班额的环境下,似乎新课程理念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提出“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二、课题界定

所谓大班额一是指班级规模超过法定人数;二是指班级规模超出教育规律允许的人数。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衡量,大班额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参照教育部班额标准,一般认为中、小

学校46—56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而近几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特大班额”现象,根据我校教学班的数据显示: 一年级七个班:每班平均人数是82人左右;二年级六个班:每班平均人数是80人左右;三年级五个班:每班平均人数是82人左右;四年级五个班:每班平均人数是84人左右;

五年级五个班:每班平均人数是88人左右;六年级六个班:每班平均人数是85人左右。

根据以上数据,我校各年级均属于“特大班额”,这种“特大班额”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课题的大班额其实都是超大班和特大班,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班额”存在的现状、困难及研究的必要性(一现状

1、教学管理设计、实施仍以原“小班”方式。(我校各年级各班人数均在80人以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只重视班上中、优学生,而对其它的待进生都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2、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启发法在“特大班额”中无法全面实施。

3、教师负担加重。学生情况难以全面掌握,作业批改量大,个别教育相对减弱(例如:我校的特大班语、数学生课代表每班都得安排两名,因为学生人数多,作业数量多,相对的重量就大,一个课代表无法把全班的作业送到教师的办公室。

4、通过对本校的师生问卷调查,发现影响目前教学质量的原因是: ①“班额大”学生差异大,教学定位难以把握。②教育教学信息难以全面反馈。

③学生不适应“大班额”的学习方法,从而产生了学习效率低的现象。④教师批改作业负担过重,无时间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更无时间进行业务学习。

(二困难

“大班额”教学老师都感到:课前准备有信心,上课实施力不从心,课后回想不安心,其主要困难有如下几点:

1、学生人数多,个体差异大,教学定位难以把握。

2、组织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复杂,如参差不齐,增 加了完成教学目标的困难。

3、全体与个体的关系难以定位,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学难以实现。

4、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大班额”的组织教学相当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浪费相当数量的时间进行组织教学,从而影响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5、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负担加重。(三研究的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县都是一直保持前茅,教学设备先进,师资一流,原来城区是分片入学,就近入学,由于学校的发展,难以跟上当今改革的步伐,农村租房陪读的学生日益增多,一年级由原来的五个班扩到现在的七个班,还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这种情况,老师们就只能在“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

因为大班额条件下的教学出现种种问题与困难,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探索“大班额”条件下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实施问题,充分挖掘每节课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很有必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堂探究活动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生活化、真实化的情境中交

流,通过主动式教学让学生在“大班额”的环境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习生存,学会做人,作为现实中的教师,是应该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做新时代的“新园丁”,新型“大班额”研究成果向兄弟学校进行推广。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这些都是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的,没有学生的参与与合作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互动式理论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能在教学中实现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达到不同的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发展学生才能的平台”的教学方式,已经普遍被我校教师采用,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

2、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后,被欧美等发达国家于70年代将该理论用于课堂,发现了合作

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全球进行推广,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为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构建主义理论

现实的构建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活动,以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实际的教学,以学生主动构建过程为核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并与学生原有经验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探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主义还强调教学目标的多维度,多层次性,重视学生的能力构建和情感体验,班额过大,学生人数过多,学生的差异性更大,在此同时,教师就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均衡搭配,让每一个学生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和受教育机会。

4、质的研究理论

质的研究理论,重视口头描述,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的探究,相对于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比较关注过程,其研究过程本身就决定了研究结果,因此需要对过程进行细致的反

思,从研究思路来看,质的研究可以采用许多种方法,例如: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也就是自下而上收集资料,从收集资料中提出理论假设,在通过相关的检验和不断的比较中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质的研究还有案例法、调查法、观察法等,质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认同的方式加以推广,教师在大班额的环境下进行教学,亲身体验,通过信息反馈,从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获取较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并以书面的形式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来,让所有教师一起讨论探究。

五、研究的主要目标

建构一套适合大班额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内容

我校共有38个教学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均在80人以上,属于“特大班额”,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纪律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没有好的课堂纪律,别说教学质量,就是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也难完成。乱哄哄的课堂上,就是想学习的学生也无法学好,何况每班都有部分不守纪律的学生,八九十人的“特大班额”,一人小声说一句,也就是哄声一片,教师怎能上好课?通过实践,参加实验研究的教师首先探索建立

一个“特大班额”的好班纪,建立好的班纪,教师更有魄力、感召力和亲和力,这三方面是相关联的。概括地说,就是老师能让学生敬畏,这种“敬、畏”要学生从心底感悟,不是靠“打”、“骂”、“罚”而产生的后果,参加实验的教师,经常一起商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好以下几个安排,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

1、巧安座位:

“特大班额”的座位安排是一件难事,讲台周围都摆满了座位,编排时遵循高后矮前的原则。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差,把守纪与不守纪的学生要有机的搭配,同桌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的进行搭配,这样以便让学生开展合作探讨与互助学习活动。

2、统一指挥: 小学生表现欲望强,在回答问题时能够回答或者不会回答的问题都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八九十人的“特大班额”,如果教师平时训练没有章法,人多势众容易生乱,参加实验的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在平时训练时,训练有素,做到“特大班额”的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分组合作讨论时,选定一个有能力的学生做组长,组织该组的学生有序讨论,教师或言或语或手势

总控全局,参加实验的教师,都改掉以往拍桌喊话的习惯。

3、把握兴趣的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老师授的课不感兴趣,学生就太厌烦,不做小动作也会打瞌睡,这样的教学,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累”,教师上课累,学生听课累。

通过研究实施,再一次验证,只要教师课上得有趣,课堂纪律就好管理,以往,教师却怨“特大班额”课堂纪律差、乱。通过实践,只要教师备课备了学生,课堂上吸引了学生,课堂纪律的难题就容易化解,因为老师课堂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就不会乱讲话,开小差或者做小动作,我们课题实验老师多花精力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备课,并巧妙设计好每堂课的每个环节,让本来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很枯燥的教学也变得有趣味了。这样,课堂纪律就得到了保证。

4、关注每一位学生:

“特大班额”的学生差异尤其明显,这是不变的现实。我们实验的教师经过研究实践认为:要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突破以往按统一模式教育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教

学,分类辅导,设计层次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①关注差异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实验的教师在备课中不仅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时,寻找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平等地享受参与的乐趣及成功后的喜悦。

②考虑学生差异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进行教学。教师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同时还要拓展延伸,跳出教的范围,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开发性,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大班额的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和发展。

③考虑学生差异体现在练习设计上。

“特大班额”作业练习设计时,实验的教师充分考虑学生 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这样,也让学生得到差异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④考虑学生差异体现在教学评价上。

“特大班额”的授课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的考查学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参加实验的教师都采取分层多维的评价方式,这样,有效促进学生差异的发展。

七、创新之处

本课题突出大班额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发展性、创新性,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实践中解决问题,本课题期望通过行动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创新之处有:

1、本课题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大班额教学策略研究;

2、教学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本课题拟建构新课程大班额教学的策略框架;

3、本课题研究人员为一线教师,研究重心放在教学实验,在教学实验和实践中总结教学策略,完善和发展大班额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的理论成果构筑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能更多地关注大班额教学的实际以及可行性和操

作性,因而既能构建一定的理论框架,又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丰富案例,使理论更具有实践性。

八、课题研究法的运用

1、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以具体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为个案,在实施的方案中,分析每个个案中的环节设计、时间分配、组织实施、关键点、拓展点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逻辑关系。通过筛选活动项目,从资料和经验中提取较为准确的信息,撰写活动设计方案,在实际教学、实施和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根据教学情况,不断修改活动方案,并在试点的班级使用活动方案,通过参与探究的教师集体讨论,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完善活动方案,这样层层推进,把研究活动案例的过程和解决教学问题结合起来,强调实践与反思,强调合作与分享,强调归纳与提升,最后形成课堂探究活动的系列案例集和相关问题的研讨论文,让参与的教师人人都成为教改真正的能手。

2、观察法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了解班上的各种情况,观察就是取得第一手资料的保证,而课堂教学的观察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活动设计方案经过教师个人实践检验和修改后,所有成

员之间相互进行了课堂观察,对课题研究目标、研究重点和案例的文本表述、审视实践的过程的吻合程度,通过讨论,针对性提出修改意见。

②“结对子”活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结对子”活动。在该课题的探究活动中,让每位课题成员和一位或几位非课题组老师结成对子,让其它老师对课题中的案例文本进行实际考证,从而,使该课题更真实、有价值,课题成员进课堂观察,并对其实施过程和原设计思想的吻合程度进行比较,探讨偏差的原因和修改的建议。

③试点班级观察活动实施过程和效果。

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不同,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如何探讨适应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设计思路及在文本中表达,也是本课题探究的关键。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大额班级不可能是同一个模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细致观察,从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班级,得出相对准确的数据资料,通过讨论总结,推动我们全面的思考,故而,每一个案例都要不断证实,几易其稿。

3、调查法的运用

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为了吸取更多教师好的创意和做法,在案例文本准备过程中,分两批交到学校教研活动办公室,组织教师审读、讨论、交流,并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师对案例的科学性、操作性、表达、创意、借鉴的价值以及本课题的目标吻合程度等方面的看法,对每个案例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4、课题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的运用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对以上方法获得资料外,还收集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日志、教学反思、研讨纪要、活动视频、学生学习成果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立体、更全面地反映活动案例的设计效果,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集整理和

分析获得的资料,并及时反思、总结、提炼和修正,在探究例会纪要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及时”激发了课题成员研究的激情和主动性,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5、认同推广法的运用

在课题探究的同时,注重质的研究,因为质与量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不采用一定概率的抽样方法,往往具有个案的特殊性,故而其成果不能由样本向总体推广,只能采用认同推广、积累推广和理论推广的方式加以推论,在实际探究过程中,注

重结合相关的理论,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获得的资料,从筛选活动、收集整合已有的经验,在实践中体验预设的方案,同伴之间“结对子”研究,试点班级试验,学校教研等环节,都是遵循认同推广,积累推广的原理。

九、课题探究所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民主性原则:承认创造力是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的发展潜力,而不是少数天才拥有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在发展创造力的目标下,人人处于民主而平等的地位。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班额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是教师调控纪律的最有效的办法。教师备课时要多动脑筋,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设计成符合儿童特点,结合儿童实际生活的趣味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要以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中不断作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

探究效能。

十、实施步骤 本实验周期为二年(2008 年 6 月—2010 年 6 月)分为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8 年 6 月—2008 年 12 月,主要任务是成立 课题实验工作小组,完善修改实验方案,加强课题组成员教育 理论的学习,吃透本课题实验设计。第二阶段: 2009 年 1 月——2009 年 12 月,主要任务是建 立规模课题

研究的运行机制,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实验 内容切分若干个小块,分别研究,每期召开专题汇报会。第三阶段:2010 年 1 月—2010 年 6 月,主要任务是完成 课题研究目标,收集整理前段课题研究材料全面总结三年研究 成果,请课题管理机构和专家验收鉴定,完成结题报告。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 1 日。

2、马永霞,《教育评价》,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年 5 月。

3、黄超文、杨昌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研工作的创新》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十一、实验机构设置

1、领导小组:罗源、向洁

2、实验小组成员: 张清华、韩昌成、汪全心、肖玉蓉、罗文成、张华菊、印璇、姚丽、王金平、高剑平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第一完全小学 2009 年 3 月 12 日

第四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许多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加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课题以五年级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益的探讨。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从五年级期末的考试成绩中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出现了较多的低分,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学习数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出现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对数学学习逐渐放弃的过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历史意义。

3、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不了解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学生的认识还十分肤浅。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从新课标来看

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学困,指学习上有障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数学学习学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在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对象:

将在五年级全体学生中进行,尤其是五年级18名学困生。

六、研究的过程

1、建立档案、着手实验。

确定实验班级,建立学困生档案,有计划的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着手实验。

2、建立家长与教师威信交流平台。

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商定学生的成长目标,引导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每一步成长,约定出前进中每一步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并由老师监督实施,及时调整前进步伐。

3、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1)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

教师要对学困生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

教师要尊重、信任学困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

3)晓之以理,增强学困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师应晓之以理,提高学困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学困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对他们说理要透彻,一定要结合榜样教育和具体事例,利用集体舆论,辅之以分明的奖罚。

4、课堂教学注重于生活实际相结合,降低纯知识教学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从学困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大力收集与数学有关的现实背景,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应凭借一定的手段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宜的情境,锻炼学困生的意志。

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发展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加强自身行为修养,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优生自愿与学困生结成“三帮一”对子,课堂上可引导督促学困生读书的习惯、好的识字方法,欢迎学困生的共同参与讨论活动,利用活动课或课下时间进行作业辅导等。要充分调动班级内的这些热情可爱的“可利用资源”来一起达成转化学困生的行动,为他们树立更好的学习信心,觉得自己受到班级内老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班级成员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使他们自身的思想觉悟也能得到提高,从而坚定迎头赶上的决心。

6、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巩固学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次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7、建立奖励机制,大张旗鼓地表扬进步学生,理直气壮地表彰帮扶学困生的同学。

根据每学期期中期末的检测表现,对这些优生、学困生的成绩进行评估,然后与上学期表现进行比较,提高了级别的按比例分出一二三等奖,没有进步的作出鼓励与希望性评价,有进步的学生,期末要进行表彰,颁发“进步奖”,以示鼓励。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进。研究起止时间:2016年3月—2016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与试点阶段:(2016年3月)A、确定课题。

B、成立课题组,成员就是我镇五年级数学教师。

C、思考课题研究方向,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准备。

D、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6年5月)A、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C、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

D、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A、系统分析、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B、成果交流与推广。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长:周全

副组长:张艳华

成员:赵百静 小李慧 崔航 徐俊平张永生 马才 杜福成 祖美林 刘焕祥

2、加强管理 指导研究

课题组成员实行层层负责制,各成员积极地在年级组中开展研究活动。组长参与指导课题研究,随时了解研究进展及困惑。

3、加强交流 突出时实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网络研讨教研活动内容,交流实验情况。(2)建立网络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3)开展教师听评课活动,加强交流。

八、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论文、案例、优秀教学设计 学生作业展等

撰稿人:张艳华 2016年3月5日

“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高年级课题组 2016年3月

第五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农村小学,学生大都来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比较淡薄,而且,很多家长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的学习无人照管。由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环境的不同,在每一个班级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学学困生,成为目前教育界的一个难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作业马马虎虎,不善于思考,不能按时有质量的完成作业,学习效果差。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班级整体数学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数学学困生”是指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认知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存在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大概有:客观方面,学习基础、家庭原因、学校周边环境、班风校风、教师本身的影响等;

主观上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依赖心理强、逆反心理严重、学习习惯差等都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重要因素。“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对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其在学习上得到好的转变。“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即教师弄清学生学困的原因后,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予以培养。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现代教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调查分析法:通过对我班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本班学困生的心理,从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及措施。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寻找提高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学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了学困生不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的原因,在课堂内外探索提升学困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方法。首先从自身行为上真正转变教学观念,预防并减少学困生的产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改变学习的态度,让他们走出畏惧数学的阴影。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安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根据实践研究,针对实际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公平享受教育权利的人。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要转换学困生,教师首先要尊重、关爱学困生,深入的了解学困生的“困”所在,不歧视不放弃,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爱”教育感化他们,优化学困生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用爱心、耐心、信心和恒心教育、引导他们,发挥家校联合的优势,让他们逐步摆脱学困,爱上数学、学会数学、会学数学。

1、倾之师爱,关注数学学困学生。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的爱能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困生对自己充分信赖。自成立了《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活动研究小组以来,我们以“师爱”为魂,把“爱”作为转化学困生的源动力,并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诲人不倦、严格要求,多多关注学困学生为工作重点,从学困生的行为、习惯、态度、方法等各个方面给予帮助和关爱,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促进了学困生的转化。

2、学困生由于数学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时可能也想进步,但是缺少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进步起来依旧困难。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课堂,优化课堂结构,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留给他们说和做的实践和机会,教会他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逐渐走出学习数学的困境,积极主动的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小主人,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循序渐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一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心平气和,因材施教,尊重学困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学困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培养学困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开始对他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先端正学习态度,教育他们按时、认真完成作业;

然后从基础抓起,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能力的提高,逐步培养他们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做到简单题目不犯错误,比较难的题目敢于挑战。目前,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好转,能积极、认真的完成数学作业,抄袭作业现象已经杜绝,计算能力有所提高,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初步养成。

4、表扬激励,唤起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激励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5、加强辅导,重视基础。

学困生学习成绩差、跟不上教学任务的根本原因是基础知识差。基础打不好,学习新知识肯定跟不上,时间一长就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因此,帮助学困生把基础知识打牢,提高其基本技能,才是转化学困生的保障措施。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照顾他们,从基础抓起,在课后还加强辅导,举一反三,及时查漏补缺。另外,在班级里还可以发挥优等生的作用,开展“同伴互助“活动,积极促进学困生转化。

6、家校联系,共同管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去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他们管不管无所谓,忽视了自身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所应起的作用。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期望相差很多时,往往他们对孩子埋怨指责,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抵触或恐惧心理。因此,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日常表现,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教师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可以很好地拉近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间的距离。学校家庭步调一致可以很好地促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健全地发展,使之稳步提高,走出学困生的行列。

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