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20-91554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8 18:29: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

高书生 《 光明日报 》(202_年12月01日 09 版)

提要

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应具备三个条件,也意味着“十二五”时期每年的增量要超过4000亿元,几乎相当于202_年一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如果沿用习惯性思维、常规性思路,这一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应当针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思广益,研究探讨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

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战略目标。从十年前中央文献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到202_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再到202_年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余年间,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堪称奇迹和典范,必将载入产业发展史册。如何推动文化产业“乘势而上”,本文拟提出一些粗浅认识求教于学界。

一、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充分必要条件

文化产业是一个正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新兴产业。据统计,202_年和202_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39亿元和7166亿元,现价年均增长速度为22%,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现价增长速度,比同期服务业现价年均增长速度高出2.6个百分点。

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产业规模较大。一般而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才能称之为支柱性产业。据统计,202_年我国GDP为34万亿元,分别按照年增长率9%和10%预测,“十二五”期末即202_年我国GDP约为62万亿元和66万亿元。据此推算,到202_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必须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才能达到5%。

产业集中度较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具有个性化强的特点,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创作生产规律,也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兼顾个性化与集约化、分散化创作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企业,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打破“小而全”的文化小生产格局,逐步形成配套协作的产业组织网络。

产业关联性较强。文化是无形的,通常要借助有形的载体承载与传播。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保存、开发和利用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前端连接各类装备制造业(如广播电视、电影、演艺、考古、印刷等设备生产),后端对接各类电子设备制造业(如电视机、计算机、手机、阅读器等终端设备生产),文化内容(如新闻、资讯、影视、动漫、游戏、演艺)已成为信息业、旅游业的“血液”,以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正在改造提升建筑、装饰、包装等传统产业。文化产业与门类较多的相关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上述三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相比之下,第一个条件是硬指标。据预测,202_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与3万亿元的目标值差距较大,这意味着“十二五”时期每年的增量要超过4000亿元,几乎相当于202_年一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很显然,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沿用习惯性思维、常规性思路,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应当针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思广益,研究探讨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

二、加快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相对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一是总量上供需缺口较大。据相关专家推算,我国目前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量约4万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规模约1万亿元,供需缺口高达3万亿元。二是结构上供求失衡。无论传统文化产业,还是新兴文化产业,都存在产销不对路问题。文化产品滞销引起库存规模扩大,娱乐功能过度造成文化低端产品过剩,加剧了总量短缺状况。在供给和需求这对矛盾中,有效供给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快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应当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主攻方向。

吸引投资、扩大融资规模,是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引起投资者的极大关注,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投资热点。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服务缺位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瓶颈”。一方面投资者因对文化产业认识不深刻、不全面以至“支离破碎”而造成盲目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因金融产品和服务不适合文化产业而出现文化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文化人因对金融市场不熟悉、不擅长而错失融资机会,文化企业因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而造成融资难。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服务不完备等问题。

扶持原创、提高原创能力,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条件。如果把内容比作文化产业的“血液”,那么,原创恰似人体的“肝脏”,它担负着生命中最重要的“造血”功能。当前,原创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卡脖子”因素。原创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个体行为,但就其最终成果(即作品)而言,却是属于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应当以基金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扶持原创,以更加有效的手段保护版权,以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推动版权交易,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扶持原创的政策和环境。

三、加快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布局不合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既表现为城乡、区域、境内和境外等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也表现为内容和渠道、生产和传播等功能布局不尽合理。

当前,文化产业各门类区域之间结构趋同、同质竞争的现象十分突出,既存在于传统文化产业,也出现在新兴文化产业,还体现在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建设上。对比分析一些地区发布的文化产业规划,产业布局雷同的问题很严重。在传统体制下,频率频道、书报刊出版等文化资源都是按行政区域和部门进行配置的,这种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演变为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随着各地组建门类齐全的文化企业集团,这一状况呈现加剧趋势,造成我国文化企业规模都不大、实力都不强,即使掌控稀缺资源的国有文化企业也难以做大做强,难以造就文化产业“旗舰”或“航母”。必须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与重组,鼓励各地发展文化产业要突出特色、体现差异,加快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

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文化传播渠道较为完备、十分顺畅,“内容为王”广为流传。但在我国则不然,文化传播渠道很不完整,如有线电视网络、出版物发行,目前以省份为单位被分割成一个个“孤岛”,甚至成为省级广播电视台、出版集团公司的附属物。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应当倡导“渠道优先”,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演艺等重点领域,建设全国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应高度重视在海外控股或参股经营影院、剧场、书店甚至广播电视台等,把海外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放在更加突出、更加优先的位置。

四、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文化自身也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任务。

打破封闭式的、“小而全”的小生产格局,转向开放式的、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社会化大生产,将是文化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意味着从小文化走向大文化,走出文化生产“内部小循环”、融入市场经济的“外部大循环”。从“小而全”转向社会化,意味着文化生产的分工协作体系日趋完备,过去相对独立的文化单位很可能变为产业链上的“车间”,使文化产业告别“小农时代”。

风靡全球的3D电影《阿凡达》、享誉上海世博会的动感名画《清明上河图》,颠覆了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认识,文化已成为新技术应用与集成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广泛运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等新技术,有利于丰富文化表现力、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可以用崭新的表现手法展示中华文明成果;实现文化生产的数字化,可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传播的数字化,可以尽快形成覆盖广泛、传输便捷的现代传播体系;实现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可以使文化消费更加便利、有效需求规模迅速扩大。文化数字化建设为我国文化产业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可为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开辟新途径。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传承和传播文化的载体,早已跨越了单一的纸张时代,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多样性,把多业态的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业、建筑装饰业、信息业、包装业等相关产业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随着立体视觉产业的兴起,立体视频的采集、制作、播映、显示所需的摄像机、电视机、计算机、手机、银幕等设备必然面临更新换代,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将是巨大的。如果将民族文化元素或符号,经过创意设计植入建筑、装饰和包装材料及旅游纪念品,将会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作者单位:中宣部改革办)

202_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97.7亿元,占全市GDP的12.6%,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

北京文化产业:离世界城市有多远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杜弋鹏 《 光明日报 》(202_年12月01日 09 版)

北京是世界现代城市中的“长者”,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底蕴,如今提出“世界城市”的目标,不仅有经济之都的指标,也有文化之都的含义。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激荡文化创新活力”,让人们感受到北京市正倾情打造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正转变发展方式、昂首迈向世界城市行列„„

首都发展新引擎 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乡,绕过一片低矮破旧的农房和一片正在动工拆迁的工地,进入幽静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院内,高大的树木见证着这里的历史——1919年,生研所成立,这一年还兴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基于此,一个创意带给这片土地新的内涵和价值。1919创意园区创始人张旭东解析说,生研所内改造的1919小剧场、摄影棚等已启用,未来占地500亩的创意园区,将像北京的798作为美术行业的创意先导一样,将成为影视、话剧、戏曲等演艺行业的先锋区域„„

“近年来,北京总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冒’出来,通州九棵树现代音乐集聚区、朝阳区尚8创意园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区„„”北京市文化创意促进中心主任梅松感慨道。11月19日,北京文博会上又认定挂牌了7个新集聚区,至此,北京市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数量达到30家,而各区县的集聚区更多达100个。

据北京市发改委委员洪继元介绍,从202_年以来认定的23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快速稳步发展,今年上半年集聚区实现的收入同比增加了24.4%,高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水平的4.3万元。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链条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集聚区已经成为强化首都文化中心地位的重要支撑。

从集聚区放眼到北京市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硕果累累。自202_年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五年增加近1000亿元产值,占GDP的比重达12.6%,文化创意产业跃居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成为首都发展的“新引擎”。

尽管如此,但北京文化产业与世界城市的要求仍有差距,梅松主任理性地一一分析:北京的小剧场快速发展,已达到100多家,而纽约、巴黎这样的世界城市却有1000多家小剧场;从文化产业的人才上看,北京的创意性人才只占从业人员的1‟,而纽约的创意人才占从业人员的12%,伦敦是14%;此外,在企业规模、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北京的文化产业与世界城市的要求都还相去甚远„„

整合首都优势资源

在第五届北京文博会的现场,东城展区的“文化主脉”中轴线创意地图引人瞩目,这幅长达16.5米的地图,通过LED多媒体,以及近40平方米的“天幕”,集中体现出纵贯东城区的从永定门到钟鼓楼7.8公里中轴线及周边41.48平方公里的风貌——此区域也正是北京市区划调整后的新东城区的管辖范围。在这片全市历史文化遗存和胡同四合院最为密集的地区,新东城思考着如何在南北文脉连通的同时,打通传统文化在当代下的活力„„

像新东城区一样,在第五届北京文博会上,北京16个区县纷纷亮出了自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路,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专家认为,差异化发展就要深掘各区县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将优势资源进行发掘和整合,形成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

首先,北京市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3000年建城史、850年建都史、500年的世界之都,皇城文化与民俗文化各领风骚,古都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作为“首都文化中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回答的是要如何推动文化传承在文化产业中的巨大生命力,让古老东方文明焕发新的魅力。

其次,北京已进入后工业时期,有大量的工业遗存可以进行创意利用。从已经成功利用的798艺术区,到正在规划转型的石景山首钢工业区,旧厂房中盛满新创意,带给文化产业一片发展的新天地。第三,雄厚的教育和科技实力是北京市文化产业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海淀区把文化看成“继科技和教育之后的又一核心推动力”,力促文化与教育和科技的融合,有百度、联想、爱国者等海淀文化创意产业“梦之队”,能形成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成果。奋起直追的新举措

11月18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举行,两个大项目令人振奋而“垂涎”——中国农业银行大兴支行与北京星光新奥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达成专项融资额度20亿元;北京银行与北京时代今典影院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信贷协议,协议金额5亿元。此外,在推介会上,北京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与100多家文化创意企业共签约金额41.65亿元,比去年翻了三番。

没有金融的支持,文化产业不能发展壮大,与世界城市的差距也难以缩小。为解决文化创意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瓶颈”,北京市综合运用银企合作、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的银行还特意成立对口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专门分行。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每年安排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种子基金”,能带动社会投资数十亿元,使文化企业得到金融血液的补充。

与世界城市的文化产业相比,北京最缺的是有影响力的文化大企业,为此,北京市着力在推动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落地上下功夫,加速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和资本对接,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据第五届北京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贸促会副会长佘运高介绍,本次北京文博会就突出大项目,亿元以上的项目占签约总额的68%。

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积极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重点打造综合收入超千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跨行业、销售收入百亿元的文化创意企业,增强有中国气派的自主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链接

石景山区网游动漫业成气候

在第五届北京文博会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石景山区区长周茂非宣布,石景山区将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一产业来扶持发展。随着首钢的搬迁,石景山区由工业区向文化娱乐区转变。今年年底,首钢涉钢部分将全部停产,搬迁提速,首钢的主场区8.56平方公里,相当于比两个CBD还大,发展空间巨大。近几年来,石景山区经过努力和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网游动漫已经形成了聚集效应,目前,全区已经有2700多家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其中网游动漫和数字媒体的企业就达到了700多家,全国网游动漫公司前十名基本都已经落户到了石景山区。202_年石景山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未来几年发展空间还会依然很大。

东城区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

在“202_年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兑现会”上,东城区共有65家文化创意企业的69个项目获得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扶持方式包括资金配套、中小企业资助、贷款贴息等七大类,扶持金额达到3100多万元。一批扎根在东城发展的优秀企业如中文在线、天脉聚源、盛世骄阳获得本次政策专项资金的扶持。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新东城拥有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以上法人单位830家,共实现增加值61.54亿元,同比增长15.42%,占东城区地区增加值总量的10.3%。未来的新东城将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创意集群,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交易营销等环节,促进关联资源聚集,促进文化创意各子行业间以及与其他关联产业间的相互融合、联动发展,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支撑东城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海淀区文创产业收入占全市四成多

海淀区,是全国最早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地区之一,202_年确立了“发挥海淀科技文化结合优势,打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高端”的发展目标。202_年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海淀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壮大,规模效益不断显现,202_年,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文化创意产业收入2300多亿元,占北京市的四成多。海淀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中,以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互联网行业、设计服务业、图书出版等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总额,占据了海淀文化创意产业一半以上的比重,也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影响力。

丰台区打造国际文化会都

丰台区国际文化会都将顺应新一轮全球化发展趋势,借鉴纽约、日内瓦、达沃斯等国际著名会都的发展模式,抓住“文化多样性”这个与“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的涉及人类文明命运的大主题,吸引国内外高端文化资源,建设一个以全球性文化品牌会议为主导,以重要的国际文化组织机构聚集为骨干,以文化会展经济为基础,集会议、展览、科技研发、产品交易、节庆、赛事、演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议会展之都。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已决定进驻该地块,国家正在筹建的“民族博物馆”也有意落地该区域,同时,“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也将落户这里,将使该区域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色彩的文化资源富集区域。

保护文化多样性

本报记者 张玉玲 《 光明日报 》(202_年11月30日 02 版)

第五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重头节目——中国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50多位学者参会。中外与会者认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一方面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但另一方面,全球化要求的同质化、一体化,与文化多样化相悖,同时,一些扭曲的市场,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与会者倡议,在中国发起“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

●从生物多样性到文化多样性

米雷耶〃盖格纳(国际文化多样性联盟代表)

现在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自202_年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三届大会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以来,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事业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碰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其实,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中国是历史最悠久、地域性文化生态样式最丰富的国家,如今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高度关注文化发展,广泛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成为世界上建立文化遗产的国家保护制度,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既可以在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方面起到一定示范作用,也可以为“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承担更多国际义务。

●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态度

杜维明(哈佛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

保护文化多样性需要的是相互的尊重、包容与学习。所谓尊重,不管是强势的文化还是弱势的文化,都需要相互尊重,只有尊重,才能够有效地承认彼此存在的价值;包容,我们这个地球上,各种文化是异彩纷呈的,它需要相互容纳、相互包容;学习,无论是哪一种文化,都需要向其他文化学习优秀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人类的文明得到共同发展,也才能使自己的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文化内涵的多样性、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多样性,这就构成了完整体系的多样性保护。

●文化产业的“双刃剑”

查尔斯〃瓦勒朗(国际文化多样性协会联合会代表)

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说明了国际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型期,传统的、以工业化为轴心的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以现代服务业,或者说“创意经济”为轴心的发展模式。但市场的发展使我们面临文化的冲突,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因为我们现在只有一个主导的框架,那就是市场,什么好、什么好看,都是由市场来决定,但实际上真善美的抉择还有很多其他标准,我们必须要用想象和创造能力,用普通公民的这种能力。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可以带来一些我们头脑无法去认知这个世界的新的东西,他们的这种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保护的。在此之后,是如何运用技术去充分表达这些创造的成果,最后,才是搞经济的人如何把这些东西变为文化产品和服务。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次序理顺,要看谁握有文化发展能力,谁在去做这些文化的传播,因为重视他们才能够真正去进行文化保护。

●“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将落户北京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认识,相关的政策创新也在广泛进行。发起一个具有广泛吸引力的、定期定点召开的、像“达沃斯经济论坛”那样的全球性的文化多样性论坛会议,在全球范围内协调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种种努力,是极为必要的。论坛应该为保护和推进文化多样性的进程做出具体贡献;论坛不仅应该成为一个思想观点交流的平台,还应该是一个推进国际合作的平台,甚至是一个孵化国际合作的产业化项目的平台。论坛将采取“定时、定址”举办的形式,希望能够在北京设立“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永久会址,借鉴国际经验,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支持论坛机构入驻,并以此为开端,吸引大量联合国相关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总部入驻。

第二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2_年11月21日10:40来源:《经济日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作为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全会精神,切实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刻了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利弊条件,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现在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在我国的经济统计领域,还是个比较新鲜的词。资料显示,“十五”计划建议中第一次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2_年开始实施文化产业的调研,202_年才明确文化产业的分类,文化创意产业这几年才开始列入统计需要研究把握的范围。现在,文化产业包括哪些内容,统计指标里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后来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这个重点应该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健康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我国电影产量由202_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2_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影视动画产量从202_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2_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面。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同时,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据统计,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达到百亿元。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只有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特殊作用,面对经济增速下滑,文化产业逆势上扬,令人振奋。

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

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具有不同属性,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强调其经济属性的一面。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经济属性并不是一切以利润最大化来衡量,而必须有个前提,即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还要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是总结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抢占发展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文化产业领域同样也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从当前情况看,我们在文化发展方式上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文化结构上,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进出口结构都还不尽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非公资本比重低,适合大众消费的优质文化产品还不够多;在产业集中度上,散、小、滥的问题依然存在,规模实力、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在资源配置上,既有“投资饥渴”的问题,也存在盲目投资的问题,一些地方文化项目雷同、同质化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应当把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多一些顶层设计,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不断优化布局、优化结构、优化配置,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提高文化发展的效益。

(执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新家)

第三篇: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

关键词:新兴产业、战略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十二五’”时期

正文:

文化产业起源于20世纪初期,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国际上仅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文化产业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文化的新型手段和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经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据统计,202_年和202_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39亿元和7166亿元,现价年均增长速度为22%,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现价增长速度,比同期服务业现价年均增长速度高出2.6个百分点。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能够承载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能保障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解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充分必要条件

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产业规模较大。一般而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才能称之为支柱性产业。据统计,202_年我国GDP为34万亿元,分别按照年增长率9%和10%预测,“十二五”期末即202_年我国GDP约为62万亿元和66万亿元。据此推算,到202_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必须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才能达到5%。

产业集中度较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具有个性化强的特点,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创作生产规律,也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兼顾个性化与集约化、分散化创作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企业,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打破“小而全”的文化小生产格局,逐步形成配套协作的产业组织网络。

产业关联性较强。文化是无形的,通常要借助有形的载体承载与传播。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保存、开发和利用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前端连接各类装备制造业(如广播电视、电影、演艺、考古、印刷等设备生产),后端对接各类电子设备制造业(如电视机、计算机、手机、阅读器等终端设备生产),文化内容(如新闻、资讯、影视、动漫、游戏、演艺)已成为信息业、旅游业的“血液”,以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正在改造提升建筑、装饰、包装等传统产业。文化产业与门类较多的相关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上述三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相比之下,第一个条件是硬指标。据预测,202_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与3万亿元的目标值差距较大,这意味着“十二五”时期每年的增量要超过4000亿元,几乎相当于202_年一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很显然,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沿用习惯性思维、常规性思路,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应当针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思广益,研究探讨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

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越来越需要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新阶段文化建设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文化的经济功能很大程度上通过文化产业体现。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抓住文化产业,就抓住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扩大内需方面,文化产业与物质生产和服务业相融合,可以有效提高物质产品和服务业的文化含量与创意附加值,促进消费升级;同时,对文化自身的需求也是内需的重要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直接拉动消费的增长,挖掘文化消费潜力、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已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按国际经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挖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日益凸显。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辟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迫切需要文化产业有一个更大发展。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改善文化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随着经济条件的宽裕、教育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追求自我文化表达、参与自主文化创造活动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和维护自身文化权益的意识更加高涨。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和人们繁荣文化市场的新期待。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好群众精神需求、维护好群众文化权益、引导好群众文化消费,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健康向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迸发活力、各尽其能,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注重通过文化产业、借助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近年来,美国一直控制着世界主要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万小时,并占有世界2/3的电影市场总票房。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

竞争中赢得主动,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的日益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更加关注,了解中华文化和我国科学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国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国际责任明显加重,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手段,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推动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形成特色品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强烈感受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进入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时期、新阶段。

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长春同志就文化产业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寄予的殷切希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也有了共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发展高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比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大门逐步向世界敞开,相比发达国家强大的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仍显弱小;新技术在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也给其带来巨大的冲击;体制机制还没完全理顺,产业发展还存在条块分割、多方受制的问题;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随着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融合度、关联度越来越高,文化部门迫切需要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科技、税务、教育旅游和金融等部门的协调和合作。

在当前新形势下,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的看,机遇远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增强信心,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文化产业就能趁势而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文化产业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破解了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顺利实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产业集中度不高,知名品牌偏少。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整体实力还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行业税费负担较重。目前部分文化行业税费负担较重,缺乏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工艺品行业的人力资源价格成本普遍占到企业总成本的60%—80%左右,原材料成本比重很小,能够用于抵扣的进项税额很少,相对原材料价格成本比重较大的工业企业来说,增值税税收负担重很多。文化娱乐行业现行的营业税税率为20%,同时还要缴纳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文化娱乐企业感到税费负担沉重。

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不畅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缺乏。国有文化单位长期依赖政府财政,其他的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市场融资能力。民营文化企业也普遍存在融资困难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保障不健全,《文化产业促进法》需加快立法进程。目前,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大多数还没有上升为法律制度。特别是当前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发展原则、扶持政策等,还没有从国家法律层面上得到确认。

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无论是现有的人才总量、结构、水平,还是人才培养和培训教育体系、人才流动和引进机制、人才使用和管理制度等,都不能满足目前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各领域的高端领军人才非常短缺。

五、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工业、建筑、通信、会展、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应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动力。文化产业是内容加载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及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有利于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要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产业业态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新变化、新趋势,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专精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消费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建设完备的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手段,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土地、人才等政策,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以公共服务为支撑,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区域性、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文化产业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总之,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着眼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按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

第四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研究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中央着眼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时期,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加快推动以创造、生产、营销各种形态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有利于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文化消费的愿望和能力逐渐增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扩大。特别是随着“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战略的实施,预计人们文化消费的意愿和能力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它主要解决的是基本文化需求,提供的是均等化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人们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要靠文化产业来满足。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有利于发挥文化产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优势。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协调”。文化产业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有精神层面的内容;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事关文化和社会建设;既可以增加gdp和就业岗位,又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并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二是“绿色”。与生产制造领域中的大部分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消耗低、污染小,具有鲜明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征。三是“高效”。文化产业既可以是典型的创意经济,通过较小投入实现高附加值;又可以是资本和技术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还可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可以说,在能源、资源、环境等要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约束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具有很强包容性的文化产业将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涉及面广,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强。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领域其他门类的互动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为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比如,设计业的兴起可以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创意支持,版权业的发展可以为中国产品走向高端、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保障。同时,文化产业自身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比如,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很大,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排在金融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日本仅娱乐业收入一项就超过了汽车业与钢铁业收入的总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产业也是高科技产业。这不仅意味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高科技在文化产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且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进步。可以说,在未来5—内,我国的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本土文化企业和文化自主品牌,不断推出具有中华文化内涵、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文化产品,可以在国内外文化市场扩大和巩固我国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传播力、影响力,带动整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从实践来看,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单靠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事业机构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多地依靠文化企业来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使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国际交流语言的企业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体,不断把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

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从中央文献中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到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再到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有效思路。

科学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上

半年文化产业增速达到17%,大大超过了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北京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我国国产电影产量达到了526部,电视剧14000多集,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超过100亿元,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大大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新闻

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三是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的1∶7.2缩小至的1∶3。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持续升温,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开始形成。,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2亿元。到目前为止,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达到百亿元。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去年又有8家文化企业上市融资104亿元。

准确理解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的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多元、附加值较高。因此,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停留在打造文化产业园或者文化产业基地上,而应着力激活丰富的文化资源,激发各个群体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大气力提高文化原始创新能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资本支撑能力,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深入分析文化产业的市场潜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总量上供需缺口较大。据相关专家推算,我国目前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量约4万亿元,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规模约1万亿元,供需缺口高达3万亿元。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需要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全面把握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本条件。一般认为,一个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至少应具备六个条件,即经济规模大,产业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较高;市场扩张能力强,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技术密度大,能够较快地吸收高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就业空间大;产业关联度高,能够通过产业间的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带动国民经济发展;节约能源和资源,经济效益相对显著。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这些基本条件,并借鉴其他支柱性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同时,国际上一般认为,只有当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才能称之为支柱性产业。据推算,到202_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必须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才能达到5%。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3万亿元的目标值还有较大差距。应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坚决避免文化产业发展的“唯gdp倾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不是一味强调提高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否则很容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热衷于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导致数量与质量失衡、规模与效益失衡;混淆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区别;误导人们只重视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忽视其社会效益;等等。在实践中,应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第五篇: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2_-11-1来源:新华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_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