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绿色建筑文稿定稿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20-81550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8 18:23: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绿色建筑文稿定稿

认知·实践·期盼 张锦秋

今天中国工程院举办的“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论坛”对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要我发言,我只能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粗浅的认识,在坐许多绿色建筑专家,我讲的过于肤浅,请见谅。

认知 气候牵动全球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战事不断、明争暗斗。而唯独“气候”能够成为最具权威、共同关注的议题。这是因为全球变暖涉及全球环境、城市经营、国际贸易等复杂问题。为此,各国首脑聚集一堂,共商此项悠关人类生存的大事。中国自然也不例外。1992年中国同150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布的第一部国家方案,规定了中国需作的努力和立场,并承诺调整能源结构,力争到2020年使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16%。2009年12月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哥本哈根会议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温室气体主要以二氧化碳和水气为主,它会使地球变得越来越暖。这些气体主要产生于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排放、建筑排放(主要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所消耗的资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地球上的64亿人,可能有50%的人用汽车造成尾气排放,可能有30%的人参与了工业生产而排放温室气体,有超过90%(甚至更高)的人因日常生活和工作而持续不断地制造着建筑排放。城市消耗了全球近2/3的能源,60%的水资源,排放温室气体占全球的70%。

看来,要解决温室气体排放这一世界性危机,城市就是一个主战场,而建筑排放则是首当其冲。统观大局我感觉面向21世纪,对于中国建筑规划、设计、建设的创新,生产方式的转变,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倡导和推行绿色建筑是一个方向性的战略问题。何谓绿色建筑

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这 1 千古名言至今仍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享受的欲求也不断膨胀,不可避免地导致不断扩大资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恩格斯曾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要素,其耗能与温室气体排放量成为“罪魁祸首”。在一般发达国家,建筑用能已占据全国总能耗超过30%。美国一个报告指出:“如今建筑物的用电量占全美用电总量的70%,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0%”。我国的一份报告中称:“我国的能耗结构:建筑占大约25%;用电结构中,建筑用电占25%”。中国现有的430亿m建筑面积中,95%为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建筑面积中80%仍为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

不论国外、国内,建筑节能环保、低碳排放、生态化的问题都被列在这场为地球生存而战的第一线。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兴建绿色建筑的热潮。

2006年3月中国建设部发布了国家级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其中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一般在学术界所称的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与此同义。低碳建筑是指实现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节能建筑主要是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的建筑。二者都涵盖在绿色建筑之中,而绿色建筑的范围更大、层次更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按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分别列出了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共分三个星级。

国际上绿色建筑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外国大部分是由有影响、有权威的专业公司负责制定和执行评价,如美国的LEED就是世界知名的绿色建筑评级系统。我们中国是由政府主导这一工作。由于有了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就不再停留在概念上、学术上,而实实在在落实到建筑建设项目上。23 绿色建筑的技术 绿色建筑涉及哪些技术? 范围很广,可大致分为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与设计应合理地确定建筑群体的空间布局、建筑朝向、外观体型、房屋间距、层高、平面形状、窗墙面积比、室内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如:合理的布局可以节地而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一般情况下东西向建筑的冷负荷比南北向增加90%。体型复杂的建筑,其体型系数每增加0.01,能耗指标约增加2.5%。

(2)提高外维护体系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的外壳大体由墙体、屋顶、门窗三部分组成。要使它们保温隔热性能好,就要按规范控制他们的传热系数。这个系数每增大1W/(m·K),空调负荷就增加30%。现在一般的墙体本身起围护作用,但保温隔热往往不够理想,所以就有在墙内皮或墙外皮另外增加保温隔热层的作法。在墙体改革中还有试着采用新型的既能起围护作用又有保温隔热效果的墙体材料。在垂直墙体外的节能措施还有加各式遮阳板的,甚至在一些公共建筑外面另套上一层幕墙的。还有把人工裁培的绿化做成绿色幕墙的;一般建筑外窗的耗热量约占建筑物总耗热量的35%~45%,因此绿色建筑的门窗要不透风、不漏气增加其气密性,隔热性能。为此,金属门窗构造不断改进,窗户框梃材料的类型增多,玻璃从增加厚度发展到中空玻璃,玻璃的品种又出现LOWE玻璃。各种遮阳窗帘和百叶也应运而生;屋顶以平屋顶的保温隔热效果最不好,住过顶层的人都有体会。现在许多城市推行“平改坡”,一则是为了城市风貌更有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加了坡顶,不仅有利于屋面防水排水,顶层的室内气候就会大为改进。另一种提倡的就是作屋顶花园。60cm左右厚的种植层再加上面生长的绿化材料都能提高屋顶的保温隔热效果。

(3)尽量使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能源要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进行雨水、中水利用,采用各式节水型设施,开源节流。可持续能源即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我国目前比较成熟的是应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生活水、采暖等,2应用地热直接采暖,或者应用地源热泵系统或水源热泵系统进行采暖和空调。此外,还有光伏技术。这是指通过光伏面板收集太阳能,之后能量随之转换成电能。但其转换率不高,只有5-10%。所用原材料硅价格又非常昂贵。所以至今这一技术在我国还难以普及。

(4)绿色建筑的施工与建成后的运营管理绿色建筑涵盖了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我国建设部已于2010-2011年颁布实施《民用绿色建筑设计规范》,相继出台了绿色建筑施工标准和绿色建筑物业管理办法。我国的绿色建筑

2012年3月,我国已评出371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600多万m。这些项目社区绿化率达到38%,平均节能率达到58%,节水率达到15.2%以上,可循环材料应用达到7.7%。根据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评价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江苏第一,广东第二(70%的绿色建筑是深圳获得的),还有上海、浙江、天津、北京、河北、四川、湖北、山东共居前十位。据一公司称,至2009年11月,中国大陆已有200栋建筑物向LEED注册申请认证。上海世博中心就已获得我国三星级绿色建筑并获得美国LEED金奖。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及较发达地区绿色建筑事业的推进走在前列。

在国外,不仅新建筑推进绿色建筑,老旧的历史建筑也流行绿色大改造。具有70年历史的美国帝国大厦也积极“环保变身”,向LEED申请认证。台湾101大楼投资六千万元,争取获得LEED金级认证。若获得通过,101大楼将取代阿联酋的迪拜塔,登上世界第一高绿色建筑宝座。LEED有一套严格的积分审核制度,如抽水马桶的冲水量,需维持在6公升左右。目前台北101大楼与一般商业大楼的马桶抽水量一样,都是9公升。101正在为减少3公升而努力。101改造完成后估计每年至少节约水电用量、垃圾减量都能达一成以上,约可节约二千万元能源费用,三年内改造投资可以还本。这些当然是突出的例子。我国现有430亿㎡建筑中95%是高能耗建筑,如不力推进现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仍不能彻底改善,我们承担的国际任务也很难完成的。

实践

2012年在所承担的一个3.9万㎡的博物馆初步设计审查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学习到了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建筑一系列指示精神和相关文件,特别是财政部【2012】167号文件及陕西省财政厅与住建厅的【2012】231号文件。认识到推进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性。博物馆是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如果现在2012年不按绿色建筑设计,到2014年建成后就是个不合格建筑,以后还要进行改造。于是向建设单位提出按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调整初步设计。建设单位认同后,我们按照《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和有关星级标准的规定,调整初步设计,概算有增有减,共约提高造价2600万元。

初步设计得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接着完成了施工图设计。现在此项目已经开工。当我们填写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书时,才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其主要指标中节能率我们设有条件进行计算,既无软件,也无专业人员;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可再利用建材、可循环建材等利用率的各指标,只有当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通过测定、验算才能得出。那么,现在已付诸施工的这套设计是否达标还是不可知的。我们深感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设计审查缺失。这应该由谁来组织审查?由什么人员来进行审查?在什么时侯审查?最近,我们才从朋友处听说,在设计一开始就应由设计单位聘请咨询单位,请他们

2全过程配合设计,经咨询单位审核、验算合格后,由他们报请建设厅组织有资格的专家进行设计审查。通过后,才能开工建设。这一套路线图我们确实未见诸文件,再加我们自已视听闭塞,以致做了一锅夹生饭。现在,我们也决定按此路线,聘请有资职的咨询单位与我们合作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程序问题,机制问题。待设计审查时,也许我们会要遇到更多的技术问题,只有那时再修改设计了。期盼

经过几年来政府的引导,国内外专家的研究论述和经验介绍,现在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中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现实的需求,为改善民生而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都激励着建筑工作者为创造绿色建筑而努力。但是我们期盼从以下几个方面能为实际工作者创造更好的条件:

1普及并提高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队伍

现在全国只有发达地区已有一些专业的咨询、设计单位,这远远不能适应国办发【2013】1号文件的目标要求。建议工程院配合建设部在全国范围举办甲级设计单位参加的培训班。至少要求这些院有绿色建筑咨询、审查机构,做好本单位的引领、把关工作。就像当年的抗震设计一样,如果这些甲级院都设有独立设计的能力,怎么能正常执业呢?绿色建筑的设计已成为在国内推进绿色建筑的瓶径。目前全国绿色建筑设计都只能依靠国内少数权威性咨询机构,这应该只是短时期内的一个过度。对于特殊大型的项目当然还有赖发挥这些权威机构的作用。理顺绿色建筑推行机制

要把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施工、验收、评奖的程序纳入已有的基建程序,使之结合、一顺百顺。否则另开一个轨道有可能由于机制不顺加长了项目建设周期。3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

虽然从理论上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建筑全寿命期理念,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效益。”但面对现实的建设单位、建筑单位、施工单位毕竟是要增加相当的投入。例如,一个4万㎡的公建,按规定获三星级奖80元/平米,奖金320万元,若其投资5亿,则只奖了投入的0.64%,真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再说,奖的是业主。设计单位若配置全套计算软件也将近100万元,还要配备专业人员,还要加大工作量,加长设计周期,却没有任何激励。难怪现在申报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都是甲方,很少有设计单位。其他优秀工程设计奖却都是设计单位在积极申报。此外,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等地区,是否还应有更好的激励措施,而不只是放宽了对这些地区的要求。

以上三点,是对落实和推行绿色建筑的期盼,我希望本次会议不但在理论上有所探索,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对实践也予以充分的关注,能否通过会议纪要提供国家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和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炭发展。今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可见国家对绿色建筑事业要加大力度予以推动。这是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又是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建筑行业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实际行动。我们执业建筑师义不容辞。

第二篇:浅谈绿色建筑

浅谈绿色建筑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建筑不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进行活动的场所。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资源的锐减,绿色节能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摆上桌面来,其中就包括了绿色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标志着建筑观念的更新,以及建筑节能与保护地球环境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而言,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目前,对绿色节能建筑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

绿色建筑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2)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3)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对室内环境设计重视起来。人们力求创造一个舒适、高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但是人们室内装修使用的不少材料,大都是由化工材料制成的,有的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它们不断的向室内空气中挥发有毒成分,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事实证明,材料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材料所释放的各种气体和氨、甲醛、苯、氡等对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封闭的室内环境由于温度、湿度较大,有些材料会对霉菌和细菌生长提供养料,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具体来说,家庭装修污染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板材类。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人造装修板材,内含超标的甲醛,如大芯板细木工板、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及用这些板材制作的复合地板、家具等。甲醛主要来自于制作复合板材所使用的脲醛树脂胶,这种胶具有胶接强度高、不易开胶的特点,是目前生产各种复合板材普遍使用的粘合剂。脲醛树脂中含有甲醛,会形成游离甲醛气体释放到空气中,而甲醛为高毒性物质。

(2)石材类。石材类装修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石膏、瓷砖等含有一种叫做氡的有害物质。氡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中环境致癌物之一,它是仅次与吸烟的第二个肺癌致病因。

(3)涂料类。装修中使用的油漆、涂料、防水材料及各种油漆涂料的添加剂、稀释剂中含有有害物质苯。

(4)水泥等建材类。水泥等建材中包含有有害物质主要为氨,它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我国的绿色节能建筑还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我们国家的建筑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法规配套不够完善,节能技术与产品不够成熟管理机构不健全等。绿色建筑的观念也还待更为广泛的普及。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不错,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皮打掉了,或者换了窗户,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财政投资的项目,都必须达到建筑节能的最低标准,一定要应用建筑节能的标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管哪个公司或机构建造,都必须是节能的绿色建筑,这需要政府去实施,也需要广大市民关心监督。

在推动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绿色节能建筑的源头

因此积极开展绿色设计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根据我国的围情,绿色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是节约能源尽量从总体上减少能量的使用,并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可持续能源;

(2)是尽量利用可循环的材料和能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3)是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建筑空间尽可能健康舒适;

(4)是在设计时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物耗和能耗.使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另外,还要强化施工现场的监督。积极推广绿色施工施工阶段是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实物的阶段,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直接的阶段。绿色施工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建筑企业在施过程中,要加强施现场管理。

(1)建筑场地应减少施工场地的占地面积,减少施工对场地的扰动和破坏;

(2)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施工,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以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3)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尽量考虑水的循环使用,加强节水管理,施工用水进行定额汁量;

(4)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对绿色建材的法律、法规及评价方法来选择建筑材料。

推广绿色建筑是当前我国建筑业的重大战略任务

需要我们共同的智慧、经验和勤勉,让我们抓住机遇,协同努力,在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建立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创新体系。让我们从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城市做起,让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绿色礼区、绿色城市构成我国未来希望的发展前景。

新北建园三期项目部

第三篇: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目录

绿色建筑标识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发展史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展开

什么是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标识

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8年4月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心绿标办)负责具体工作,已评出15项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其中公共建筑10项,住宅建筑5项;获得三星级标识的项目7项;获得二星级标识的项目3项;获得一星级标识的项目5项。这些建筑的建筑节能率、住区绿地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都严格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应要求,对减少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了确实的贡献。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来解决评价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发布相关技术文件,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通过召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记者见面会、国际绿色大会绿色建筑评价与标识分论坛(2009年3月28日)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会(2009年6月24日),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开展绿色建筑标识咨询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目前评价一、二星绿色建筑权力已经下放到部分省份,目前有26个省份可以自己评价一星和二星的绿色建筑,三星绿色建筑需要到住建部绿标办和城科会进行评定,目前绿色建筑发展速度南方快于北方,绿色建筑发展较多的省市有广东、江苏、上海,现在北京和天津发展速度比较快。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绿色建筑;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发展史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69 年,美国建筑师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

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史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每年一次),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对外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名义开展工作。

2009年8月27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009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

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绿色建筑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绿色建筑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在楼盘销售以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绿色建筑”也毫无例绿色建筑外地成为房地产商们朗朗上口的新词儿,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建筑。

绿色建筑的成本究竟怎样,是否会成为提高房价的因素,住房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做出了回答: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太高的情况下,大家对房价和房屋成本是非常敏感的。仇保兴说,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些问题,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要对整个房地产的价格影响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应用了这些技

术和设备后,投资回绿色建筑报率是很高的,因为住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年到8年之内,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比如,德国一家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3000元钱,住户自己出2000元钱,国外援助2000元,总共一户投资7000元钱,对建筑进行了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玻璃、门、天花板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一年所减少的开支就达到3000元以上,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运用这些技术。

仇保兴说,并不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把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道路定位在高端、贵族化,不会取得成功;事实证明把发展道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以前的智能化就走过弯路,许多智能建筑,停留在保安、音响控制等方面,线路搞得非常复杂,造价也非常高,甚至耗电量居高不下,这不是智能建筑应有的发展道路。信息时代,智能化应绿色建筑该是多用信息,少用能源。现在有些地方推行智能开关,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能源开关,冬天走的时候,就把供热开关关掉,下班之前半个小时,手机一按,就能把供热开关启动,这样回到家里时,屋里已经暖洋洋的。主人在外边工作的时候,家中不供热,能省1/3的能源。再如,许多南方地区,房子里的空调40%是为了应对室外的阳光,安装一个很小的智能测温装置,当太阳光正热时,遮阳帘自动升起来,减少射入室内的阳光,减少空调的能耗。这样的智能建筑才是绿色的,才是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建筑。

仇保兴坦言,因为绿色建筑的标识不明确,人人都可以滥用,“绿色建筑”也就成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房价的欺骗性概念。现在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规定对生态环境的保障。把绿色建筑从绿色建筑一个简单的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对达到标准的给予绿色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就会现原形,最终会退出房地产市场。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把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工作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户。”业内专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据建设部统计,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总共每年可节约700万吨左右标准煤。未来的30年之内,我们还要新建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绿色建筑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只是执行问题,难度并不是很大。难度在于我国现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如何让既有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比如,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是63亿平方米,占全国建筑面积总量的10%多一点,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供热“大锅饭”中,有人是开着窗享受暖气,非常浪费。我国单位面积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为20公斤/平方米·年,为北欧等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倍。我们需要在既有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国实行了数十年的“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供暖体制。

据仇保兴介绍,既有建筑现在从楼上到楼下都是一条管道供热,是串联式的,每一户装一只计热表,不可行。现在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绿色建筑个计量表,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是严格计量的,是可以调控的。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房间里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不用开窗,就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可计量的,主人出差或者上班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开,就可以节约30%的能耗。30%的能耗意味着北京市冬季采暖节省500万吨煤,就相当于减排1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气体。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是一个艰巨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加大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每台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功能的10%左右;一盏11瓦的节能灯相当于60瓦的白炽灯亮度;选用电子镇流器,较传统镇流器省电30%;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节能20%至30%。

这些节能小窍门看似细小,日积月累,却能节省不少能源。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不错,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皮打掉了,或者换了窗户,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仇保兴表示,现在规定,凡是财政投资的项目,都必须达到建筑节能的最低标准,一定要应用建筑节能的标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管哪个公司或机构建造,都必须是节能的绿色建筑,这需要政府去实施,也需要广大市民关心监督。仇保兴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第四篇: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

【论文摘要】“工程概论”是建筑工程领域的综合型概论课程,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领域相关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工程启蒙,培养工程意识。本文从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阐述绿色建筑的内涵,指出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分析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措施,并表达了作者未来的的兴趣与梦想.【论文关键词】工程概论绿色建筑兴趣梦想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一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

1一般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而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方式,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就像鸟儿一样,它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羽毛。同时也使室内环境品质(即空气质量,温度、湿度舒适感,自然光照明,隔噪音等等)大大提高。这种由居住人健康而带来的另一种意义上的节能更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建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神经系统(智能系统),变化羽毛等于随气候变化而变换节能围护装置和性能。日本日立公司在最近的北京科博会展出了集节能、环保、保安于一体的楼宇智能系统,仅5万元的投资就可通过一般的手 机遥控将能耗降低30%.2一般建筑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大批量化,促使了大江南北建筑形式的一律化、单调化,造成了“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推行本地材料,尊重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汲取先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造就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使得建筑随着气

候、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而重新呈现不同的风貌。如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先人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自然能源居住生活的建筑杰作,窑洞背靠黄土高坡,依山而凿形成宽敞空间,向南开窗,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造就了冬暖夏凉的自然环境。现在,当地建筑师们对部分窑洞重新进行了改造,更多地吸收阳光,改善了通风条件,充分发挥了窑洞本身的节能效果,可以称之为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建筑。无独有偶,最近德国《星期日世界报》报道了该国建筑师德·汉森借助印地安人的穴居和粘土房理念而设计的半埋式小丘住宅,不仅有良好的舒适性,而且能效非常高,全年供暖费用仅为150欧元。

3一般建筑是一种商品,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或盲目迎合市场即期消费的住宅和办公楼,这往往是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背道而驰的;而绿色建筑则被看作一种全面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的消耗,产生最小的直接环境负荷(即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污水、固体废物及对周边的影响)。建筑及其城市发展都将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为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利益。

4一般建筑追求“新、奇、特”,追求自我标志效应,难免造成欧陆风或××风盛行;而绿色建筑的建筑形式是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筑学中有了新的美学哲学:美存在于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使得生态美的展示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人类对建筑美的感知将建立在生态影响的基础上,重返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紧固、适用、愉悦”的六字真经上,而不是建立在精美艺术细节、夸张的形式主义上。

5一般建筑尽管采取节能设计,但综合能耗仍居高不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社会中,建筑业往往或正在成为最大的耗能和污染行业;而绿色建筑因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而极大地减少了能耗,甚至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可能达到“零能耗”(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零排放”的建筑。我们如果要在发电效率方面提高5%,汽车节能方面提高10%,在技术上是极为困难的,而建筑节能轻易可达50-60%或者更高。建筑节能有着巨大的空间。

6一般的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是狭义的人地和谐。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绿色建筑不仅讲究建材的绿色环保和本地化,以减少长途运输所引起的能耗和污染,而且它还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建材生产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回用等全过程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的废弃,以循环经济的思路,实现从被动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转到主动创造环境丰富性,减少对资源需求上来;从狭义的“以人为本”转移到对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以人为本。这是真正的绿色建筑革命和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与问题

伴随着绿色建筑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6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我国众多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随即启动了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性探索。2002年底,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奥组委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牵头并联合有关单位,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建立了科学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形成了绿色建筑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全过程控制的观点和与之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指南。2004年,我部和科技部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导则,开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并力求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2004年下半年,我部正式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该奖的设立证明了我国进入了推广绿色建筑工作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绿色建筑的意识与知识不足。不少地方尚未将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由于从政府部门到开发商、投资商和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人员以至广大人民群众均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意识,因而难以保证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渗透力和质量。

2、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扶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也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我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致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虽然我部已先后颁布实施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50%%的设计标准,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工业建筑的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才刚刚颁布。而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更是还没有建立。

3、行政监管体系薄弱不少地方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尚未予以高度的重视,尚未将其列入政府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在“三定”方案中均没有相关的职能和编制,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导致政府管理部门缺位,该管的没管住。十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必须把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干预。

4、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也导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

5、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设计及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起步较早,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我国缺乏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他们的技术和成功经验的交流平台.三、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措施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倡绿色消费,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从政府部门到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直至广大人民群众都要积极参与,尽快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制订绿色建筑量化标准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行政监管体系应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节地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增建设用地从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中获取;建筑选址及规划时,要尽量翻新旧建筑,减少道路及服务区域的面积;限制使用和淘汰实心粘土砖,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节水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可采取鼓励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通过水价杠杆调节等措施,从而降低用水量。另外,要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节材重点是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同时应精心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交流平台,使世界所有国家在绿色建筑上的最新技术能够在中国得到及时应用。

第五篇:绿色建筑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浅谈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地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由此出发,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环境 资源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不断上升。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很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等具有强吸热性的温室气体,日积月累导致了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的使用,让空气中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含量过多,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臭氧空洞、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等一系列问题。种种的迹象表面,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被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为此,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的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由此出发,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

绿色建筑

1.1 绿色建筑概念及内涵 在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由绿色建筑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能够提供给人类健康、安全、舒适的内部居住空间,它同时还要具有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外部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内涵我们可以做如下的理解和归纳:以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负荷的压力为前提,运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的建筑方案和技术,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最终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是宏观上的总体概念,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好“绿色”二字的定义,建筑师不应该只局限在个体的建筑上,而是应该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绿色理念放在整体规划和整体设计中去进行思索。因为在绿色建筑中融汇了许多现代的理念和技术,像污水的有效处理、太阳能、风能的采集及利用等。许多技术范畴超出了建筑行业的知识认知水平,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略知一二,勤于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学习,在多方的配合下,共同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开发和兴起。

设计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四节”: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落实到实处,达到既满足人类对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需求,又让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目的。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使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早期规划中就应制定出绿色建筑技术的导则,利用简单的实用技术、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要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避免使用易破坏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同时还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固定链接: http://cnbim.org/1184.html)

生态环境

2.1 生态环境概念及问题 《环境管理学》里对于生态环境的定义为: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2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3.1 推行绿色建筑是生态环境的需要 由上面的定义和分析,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则会反作用于人类的生活,所以,针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绿色建筑的误区

3.2.1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近几年里才逐步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在近几年里才逐步的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人误以为绿色就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科技,由此将“绿色”与高价和高成本无形中画上了等号。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高价位和高成本。对于承建单位和开发单位来说,其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降低建筑的成本,那么如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从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去计算整体成本,那么采纳和利用低能耗的环保建材是极为划算的。为了眼前的利益,在建筑的修建初始,采用成本低廉,但质量牵强、能耗大的材料,其结果是往往在使用过程中,能耗量大,维修费用高,总体的消耗远远大于低能耗环保类建材的使用效果。所以,着眼于未来,采用低能耗的环保材料,提倡和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3.2.2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提倡绿色建筑并不是只建设新建筑物的时候我们所采用的模式,它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使原本的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日常生活中的水、电、气等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说起。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供水、供电已实现了插卡制度,用户购买水卡、电卡,插卡取用能源,杜绝了换表偷水、偷电的行为,加强了人们节约的意识。污水收取治理费用,符合国家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也让百姓有了环保的观念。对此,我们对于供暖的计量改造也有了新的想法。以往的集体供热使得许多家庭在冬天里开窗过冬,这无疑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实行单户改造,一户一表,在上班和出差时可以停止室内供暖,即经济又节约能源,符合生态环保的概念。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当今任务之一是北方的供热体质改革将要全面启动,对于新推行供热地区和供热城市,应采用新的供热体质;二是就我国耕地保护行事严峻的国情,率先在沿海地区推行紧凑型的城镇、小区和建筑规划设计模式;三是因地制宜,加强本土的建筑绿色改造。

3.2.3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推行绿色建筑不仅是政府的一项政治措施,更是人民福利的工程。因此,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2]张勤.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J].今日国土,2005(12).来源:博硕教育

绿色建筑发展思考 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必要性 

绿色建筑以美国的奥杜邦协会总部为代表,它是纽约曼哈顿最节能的建筑物,被认为是建筑环保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何谓绿色生态建筑。目前,国内认为它必须是一种节约型建筑。它将作为21世纪建筑业的主旋律,体现在健康、节水、节地、节能、制污、循环利用等方面。

1.1 健康 

人们对于“健康建筑”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出现了“建筑综合症”,其产生的原因有: 

(1)建筑材料。尤其是现代名目繁多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室内用具的存在,使新装修的房屋室内含有大量的甲醛、氡气、石棉、氧化物及CO2、CO等等,影响人体的健康。

(2)厨房及其它污染。燃料在灶具中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烹饪过程中发生的油烟,主要成分为焦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焦油中的3.4-苯并芘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易引发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

1.2 水资源 

全球淡水资源短缺。我国北方城市的资源性缺水,南方一些城市的水质性缺水已经到了对经济和社会亮红灯的程度。城乡居民用水是水资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环节,这既包含了水量问题,也包括水质问题,住宅小区水系统问题: 

(1)在小区中要建立水的大循环概念,自来水、雨水、地下水、污水等,均要统一列入考虑范围,进行系统优化设计。

(2)由于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同样严重,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强制性措施。如实行分段,梯级提高水价,对耗水量大的设备、器具要强制淘汰并强制推行节水设施等。

(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管道直接饮用水已经进入小区,形成了第二水厂,它达到了提供优质直接饮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双重目的。

(4)小区应建立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系统,缺水地区应设立小区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

1.3 节地 

众所周知,“人多地少”是中国国情,因此节约土地是国家一再强调的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因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减少50万hm2耕地,由建国50年人均耕地面积0.2hm2多减少到0.1hm2,故有关节约土地的方针十分重要。

(1)积极推进墙体材料的改革,要大力发展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材料,鼓励采用绿色建材。采用各种板材,空心砖砌块等来减少墙体厚度,并对墙体进行合理设计,以先进的建筑结构来增加使用面积,节约用地。

(2)旧城区改造要有新模式,以便节地,严格控制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是一项长期的措施。1.4 节能 

我国是一个能源储量并不丰富的国家,又存在着能源利用低,浪费严重等问题。

(1)我国一些工业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要高4倍,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

(2)能源结构不合理,煤占70%,由于清洁煤技术尚未普及,空气污染严重。

(3)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25%,住宅每平方米能耗为相同气候能耗国家的3倍。

(4)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3%,可开采的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1.5 治污 

要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工作,达到利废、节约、环保的目的。 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标准和政策 

事实说明:要实现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还处于试点、发展阶段。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实施绿色建筑、是影响今后中国建筑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基础差,理论研究不足,工程实践少。建设部虽已先后颁布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标准,初步形成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但工业建筑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刚刚颁布。而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标准规体系,还没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导则尚处于研究阶段。我们在制定标准时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国外的形式。需要尽快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标准和政策。

加强全程监管,强制执行四节和环保标准;加强技术研究和材料开发,及时、系统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和体系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创新、发展,对我们少走弯路,采取成本最低的办法来加快绿色建筑进程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当地资源、能源与自然和谐相关的绿色建筑;对老建筑进行改造,普及绿色建筑。

中国建筑产业发展绿色建筑,是围绕着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而展开的,最受益的仍是广大民众,因此它离不开全民参与。通过我们的智慧、经验和努力,我国的建设事业一定会走上一条资源节约、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罗双凤.浅谈住宅设计中的生态环境[J].山西建筑,2008,(1):53-54.[2]祖其根,王世明.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及对策[J].上海建材,2008,(3):22-24.绿绿色色建建筑筑策策略略::建建筑筑节节水水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发展“污水处理回用”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被明确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中水回用、雨水利用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建筑节水技术是在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中,采用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合理分配用水,利用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约用水意识,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发展。本文就中水回用、雨水的利用及节水设备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节水 中水回用 雨水利用 节水器具

一、开源措施

(一)中水回用

所谓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杂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之间,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形式。

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采取开源与节流并举。资源的有限性迫使我们必须节约用水,即必须充分提高水利用效率,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科学,合理的利用一切可回收再利用的水资源。城市建筑中水资源化与回用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居民生活供水的紧张程度。事实上,大量城市污水混合排放,使相当一部分有回用收价值的中水白白浪费且又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因此,研究实施城市中水回用技术对于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意义十分重大。

1.国内外中水回用概况

国际上,美国、南非、印度、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早已开发污水经处理后回用的工作。早在1926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的Crand Canyon 国家公园将处理过的废水回用于冲厕所、草地喷水、冷却水和锅炉给水。1960年,科罗拉多州修建了一套中水回用系统,提供高尔夫球场、公园、高速公路等的景观用水。美国在1975年的中水利用量,占总取水量的38。7%,并以每年4%~5%增。1977年,佛罗里达州建成一套200km长的中水系统,为公园、高尔夫球场、校园、住宅区草地、冷却塔提供水源。目前,哥伦比亚城有1/ 3经生物处理的城市污水,回用作为城市杂用水;加利福尼亚州约有200余座中水工程,城市污水回用中水量占污水总量的31%。南非温得和克市已建成处理能力为450m3/d的污水回用作中水的系统。印度孟买已建成7座处理能力为150~250m3/d的中水工程,用于补充空调冷却用水。英国需用淡水量以每年2。5%的比例增长,其给水量的1/ 3 不得不取自含有污水处理后排放河流的河段。前联邦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时的地面水污染较为严重,所取河滩渗滤水和人工地下水都是地面水经过不同处理后,再经渗滤和回灌地下的。日本在1989年有844套中水设施,东京市就有日处理量约为200m3的中水系统建筑物60余座。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连、天津、青岛、太原、深圳、西安等城市,也相继开发了污水回用于工业和民用的试验研究,已修建了一些回用试点工程,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不少公共建筑建设了中水回用装置。北京市目前已建成首都机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几十项中水工程,总设计能力为3000m3/d。

截止到目前,昆明已建成中水处理站55座,分布在住宅小区、公交洗车场、市政绿化设施、烟草行业、大专院校等;18座在建项目,还有数十个建设项目已在进行工程技术方案论证,准备建设中水处理设施。昆明市建成的中水站除降低水使用费外,还能节约资源、减轻污染,在社会、环境、经济3个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中水水源

中水的水源较广,但对建筑中水而言,其水源一般包括空调排水、盥洗排水、沐浴排水、洗衣排水、厨房排水和厕所排水等。

在进行建筑中水系统的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集流一种或多种排水作为中水水源,常见组合有以下几种情况:

1)空调系统排水、盥洗排水和沐浴排水等,其污染程度较轻,称为优质杂排水,在设计时应优先选择其作为中水水源;

2)冲厕以外的生活排水组合,其污染程度中等,称为杂排水;

3)所有生活排水的总称,其污染程度最重,称为生活污水,由于其处理费用较高,且难处理,所以在设计时应尽量不采用其作为中水水源。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建筑中水回用系统采用的水源几乎都是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

3.中水处理工艺 目前应用较多的中水处理工艺主要有混凝、沉淀、过滤、生物处理和活性炭吸附等。

处理工艺需根据原水水质的不同而采用某一工艺或某些工艺的组合,常见的中水处理工艺流程有以下这些:

3.1 对于优质杂排水,其处理工艺流程一般有:

1)原水→毛发聚集器→调节池→微絮凝→过滤→消毒→中水; 2)原水→毛发聚集器→调节池→混凝沉淀→消毒→出水;

3)原水→毛发聚集器→调节池→微絮凝→过滤→微滤→超滤→消毒→出水。3.2 对于杂排水,其处理工艺流程一般有:

1)原水→筛滤→调节池→微絮凝-过滤→活性炭吸附→微滤-过滤→消毒→出水;

2)原水→筛滤→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或生物转盘→沉淀→过滤→消毒→出水。

3.3 对于生活污水,其处理工艺流程一般有:

1)原水→筛滤→调节池→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沉淀→过滤→消毒→出水;

2)原水→筛滤→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沉淀→生物接触氧化→过滤→消毒→出水;

3)原水→筛滤→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沉淀→微絮凝→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出水。

4.中水供水方式

中水的供水方式等同于一般给水供水方式,它取决于中水给水管网所能提供的压力与用户使用时所需的压力。常规的建筑中水系统和小区中水系统,可根据供需关系的差异分为四种供水方式:

4.1 简单的供水方式

当室外中水配水管网所具有的可靠水压大于室内中水系统所需总水压时,可采用不另设泵和水箱中水供水方式。这种方式具有设备少、维护简单、投资少的优点。其水平干管可布置在首层地下、地沟内或地下室天花板下,也可布置在最高层的天花板下、吊顶内或技术层中。

4.2 单设屋顶水箱的中水供水方式

当室外中水配水管网的水压大部分时间可满足室内中水系统所需水压,只是在某一用水高峰时间不能保证室内供水时,可采用单设屋顶水箱的中水供水方式。当室外中水配水管网压力较大时,可供水给楼内用户和水箱;当水压下降时,高层的用户可由水箱供给中水,该方式的水平干管一般为下行敷设。另外,该方式的近户管除设置必要的闸门外,一定要设置单向阀。该方法经济、简单,但增设水箱,加大了建筑物的荷载,增加了投资。

4.3 设置水泵和屋顶水箱的中水供水方式

当中水供水管网大部分时间无法保证水压时,用水泵提水到屋顶水箱供水。当室外管网的管径较大,而水泵吸水管到室内中水引入管却较小,则水泵可直接从管网抽水,这时水泵扬程将会减小。

4.4分区供水的中水供水方式

对于多层和高层建筑,为缓减管中配水压力过高,可将建筑竖向分区供水。低区由中水供水管网直接供水,高区通过水泵和水箱加压供水。这样既可以节省能源,又能充分利用室外中水给水管网的水压。

5.中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中水系统设计中基本要求有:室内排水管应采用污废水分流;进行中水水源和用水量之间平衡,并设置一定容积调节池以保证中水水质处理设备连续运行;中水设备及配水龙头应有专用标志,以防误用;中水处理设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并位于小区下风区,以减少废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6.经济分析

污水处理作为中水原水,无疑增加了处理设施建设费、运行费和管道铺设费。但从长远来看,中水回用在经济方面具有以下的优越性:

1)中水就近回用,缩短了运输距离,而且由于减少了城市供水和排水量,从而减轻了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的负荷,对总投资而言是经济的;

2)以污水再生作为水源,经济上低于开发其它水源。为了取得水源,一些城市不惜远距离调水,取水费高达0。10元/m3(上海市)。由于水源的污染,一些水厂不得不花费重金将取水口上移。北京从怀柔水库引水修建的供水规模为100万m3的水源九厂,工程投资为7亿元,张坊水库总投资为712亿元。每天处理1m3污水的投资大约为1200元~1500元,处理相当于1m3自来水的污水投资约为960元~1350元(按80%~90%计),那么城市每日供应1m3自来水,不包括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其总投资约为2160元~2850元,而中水处理工程造价约为同等规模上、下水工程造价的35%~60%。

3)中水道的维护管理费低于上下水维护管理费,而随着上下水价格的提高,中水的成本逐步接近上、下水费。使用1m3的中水就相当于少用1m3的上水,同时少排放接近1m3的污水,这就相当于2m3的上下水的价格和维护费用,故利用中水是合算的。

4)可节约用水,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中水回用可节省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污染,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商住小区设置中水系统可节水70%,研究单位可节水40%,民用住宅区可节水30%,日本某些建筑物节水率达76%。深圳市规定建筑面积大于2万m2的商住区,4万m2以上的办公建筑,日排水量250m3以上须设置中水设施。1992年符合此规定的有200项,可节水312万m3/ d。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如果中水回用工程运行管理得当,其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并且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自来水价格势必会升高,而随着处理技术的发展,中水处理费用却会降低,这更增加了中水回用的经济可行性。

7.中水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1 健全完善给水、排水制度

中水回用是一项有效节水措施,各城市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健全中水系统建设的管理办法,更要为中水技术有计划、有重点地健康发展与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北京市在这方面起步的比较早,1987年就颁发了“北京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试行办法”,91年又批准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CECS30:91,这对建筑中水设施的建设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广州等许多城市中水回用还没有纳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规划。由于污水集中回用是一项涉及城市规划、水利、环保、卫生、市政等众多部门的工作,如果没有设立有关机构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统一管理,很难理顺关系,严密监测。只有建立合理的规范性、鼓励性、保障性法律体系,才能保证中水回用健康有序的发展。

7.2 以水价为杠杆,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对于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生活用水的广大用户来说,确有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没有必要珍惜,节约用水意识极为淡薄。对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使水的需求急速增长的形势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水价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况,政府、单位暗贴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节约用水往往只在口头,并没有落到实处。由于目前自来水价格不高,且没有什么定量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水技术的发展。我们应树立水是一种宝贵资源的观念,节约用水就是节省资源。我们要利用各种经济和行政管理措施的实行,不断的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公民节水意识是在城市建筑中配套实施中水处理的软环境,公民节水意识的增强可对其他具体节水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3 鼓励中水处理设备的开发和研制

中水设备大致分两类,一是处理水量大且采用生物处理工艺流程,其设备采用单体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一是处理水量较小且采用生化或物化处理工艺流程,一般多采用一体化的中水处理设备。在北京从已安装了中水系统的建筑中调查,利用率还不到40%。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再者是一些附属设备如:水泵、空压机、鼓风机易坏,毛发聚集器易堵又不易拆卸等质量问题造成。所以,加强中水处理设备技术的开发、研制,提高其工艺水平,加速产品产业化进程,对推动中水回用的推广应用将起到重要作用。

8.中水回用的意义

中水回用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它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排污量,减少环境污染;另中水回用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它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排污量,减少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它又能减少对水资源的开采,对我国长远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并且,根据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分析,2010年后中等干旱年的缺水量将达318亿m3,到2030年我国将缺水400~500 亿m3,开发和应用投资省、见效快、运行成本低的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已经凸现为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调整城市给水和中水的价格关系,中水回用技术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城市节水作出贡献。

(二)雨水利用

可利用水资源的日趋紧张,一方面社会总需求的超大量用水;另一方面水资源自身补给能力不断减小,使得水资源良性的生态循环遭到破坏。雨水以其处理成本低廉,处理方法简单等优点,而成为一种新的可利用水资源。

雨水利用系统在大众媒介的宣传下,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雨水利用系统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部分或全部关闭受到面源污染的水井或集水廊道,大大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及供水管网的投资。众所周知,雨水利用的主要目的是节水。节水是雨水利用的一部分,另外它还可以拥有轻污染且廉价的水,雨水的使用是比较便宜的。推广雨水利用系统还可以间接缓解自然水资源的压力,减少污水排放,保护环境。是既经济又环保的处理方案。

1.国内外雨水利用概况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生态小区都在利用雨水。凡是有雨水的地方都可开展雨水利用,不受规模、技术限制,投资少,对环境影响负作用小。但是受降雨时空分布影响,用水保证率较低,水质受雨水收集过程和手段影响较大。

1.1 国内外建筑小区雨水利用概况

目前,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非常重视,将雨水资源视为其第二水源。特别是近20年来,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墨两哥、印度、土耳其、以色列、日本、泰国、苏丹、也门、澳大利亚、德国等40多个国家相继开展了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并召开过十届国际雨水利用大会。其中,德、日、澳、美等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发展较早的国家,将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作为解决城市水源问题的战略措施,试验、推广、立法、实施。

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利用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雨水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市场上已大量存在收集、过滤、储存、渗透雨水的产品。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在雨水利用方面,德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定在新建小区之前,无沦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占建筑物造价2%的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对于能主动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户,政府则每年给子1500欧元的“雨水利用补助”。而德国联邦交通部早在1973年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和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规定,“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在澳大利亚,许多新开发的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采用了透水性很强的地砖,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而目在新建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树底下甚至预留了积水孔,道路上的雨水不是流入下水道,而是通过路旁的积水孔直接被存蓄到树下面的积水池。

日本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在亚洲是开展最早的,1980年日本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1988年成立“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1992年颁布“第二代城市雨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2005年日本在爱知世博会上广泛使用透水混凝土路面,向世人展现了其雨水资源利用的最新成果。

在有“花园式城市”、“花园式国家”美誉的新加坡,无论是道路两旁、街道周边、海边还是建筑物周围,到处都是树木花草。这些绿化都是自动浇灌的,而且都有雨水利用装置。

1.2 国内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疆的“坎儿井”到北京北海团城的“倒梯形方砖、集水涵洞" 雨水利用工程,都是古代雨水利用的典范。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资源研究与利用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探索与研究。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西安、郑州等城市开始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继开展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应用。

北京市通过几年的探索与研究,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上起步较早,发展较快。1998年北京市节水办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开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立项研究,2000年北京明确提出建设市区雨水资源利用工程。同年北京市水利局和德国埃森大学的雨水资源利用合作项目开始启动,现已建雨水资源利用工程等示范工程10多处。2003年4月起,北京开始实行《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明确“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桥梁和其他构筑物等建设工程设施)均应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建设工程的附属设施应与雨水利用工程结合。景观水池应设计为雨水储存设施,草坪绿地应设计建设为雨水滞留设施”。同时规定雨水利用工程应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其他城市,如上海2003年建成了具有雨水利用功能的生态住宅;2003年7月,天津建成了一座节水型水利科技大厦,并成功进行了“城区雨水利用”应用实验,大厦的雨水有望不再直接排入市政管线,而是作为第二水源用来绿化灌溉、冲厕、清洁路面或是涵养地下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曾针对郑州市水资源环境及雨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2.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目前,国内外一些城市已将雨水利用和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进行建设,已建成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的具体做法和规模依据小区的具体特点而不同,一般包括屋顶花园、水景、渗透、中水回用等系统。此外有些小区还建造出了集太阳能、风能和雨水利用水景于一体的花园生态建筑。

2.1 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

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是削减城市暴雨径流量,控制非点源污染和美化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可作为雨水积蓄利用的预处理措施。为了确保屋顶花园不漏水和屋顶下水道通畅,可以考虑在屋顶花园的种植区和水体中增加一道防水和排水措施。屋顶材料中,关键是植物和上层土壤的选择,植物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来确定,还应与土壤类型、厚度相匹配。上层土壤应选择空隙率高、密度小、耐冲刷、可供植物生长的洁净天然或人工材料。屋顶花园系统可使屋面径流系数减少到0。3,有效地削减了雨水流失量,可同时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

2.2 屋面雨水积蓄利用系统

小区屋面雨水积蓄利用系统以瓦质屋面和水泥混凝土屋面为主,以金属、粘土和混凝土材料为最佳屋顶材料,不能采用含铅材料。屋面雨水水质的可生化性较差,处理不宜采用生化方法,宜采用物化方法,屋面雨水积蓄利用系统由集雨区、输水系统、截污净化系统、储存系统以及配水系统等几部分组成,有时还设有渗透系统,并与贮水池溢流管相连,当集雨量较多或降雨频繁时,部分雨水可进行渗透。初期雨水由于含有较多的污染物应予以排放,排放量需根据小区当地的大气质量等因素,通过采样试验确定。

根据初期弃流后的屋面雨水水质的情况和试验结果,采用相关雨水处理流程,其出水水质可满足《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要求。经初期弃流后的雨水通过贮水池收集,贮水池容积大小根据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绘出不同历时的雨量曲线来确定。屋面雨水积蓄利用系统主要用于小区内家庭、公共场所等非饮用水,如浇灌、冲刷、洗车等。

2.3 地面雨水截污渗透系统

地面雨水可与屋面雨水收集结合起来,如我国一家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咏梅山庄就采用了屋面—地面雨水综合利用系统。需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地表雨水在径流途中携带污染物,其在进人贮水池前应设置截污装置。

小区内道路雨水主要渗透补充地下水和排入管道。研究表明,绿地一般具有良好的入渗性。为了加大雨水渗透量,小区在规划时其绿地覆盖面积应大于建设用地的30%。此外,①应将小区内的公园、苗圃、草坪等绿地建设为良好的入渗场地,用于接纳道路上的雨水径流;②合理降低绿地高程,将小区内的绿地建造成下凹式绿地;③加大坎高,选种较耐淹的草种,使其蓄渗效果达到最好。为减少小区内的径流,可大量使用可渗透的铺装材料,将不透水地面改换成透水地面。譬如:在小区内人行道上铺设透水性方砖,步道自下设置回填砂土、砾料的渗沟、渗井采用透水性路面技术,在生态小区内修建透水性沥青路面或混凝土透水路面;沿着小区排水道修建渗透浅沟等。小区内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可进入小区内的雨水贮存池或人工湿地,亦可作为水井或继续下渗。在小区建设时,还可适当考虑建立小区雨水调蓄池。与传统的封闭排水方式相比,本系统通过渗透可增大地下水补充量,并可减少暴雨期间流量和暴雨流速,延长滞时,缓减排水系统压力,优化小区内的生态环境。

2.4 小区水景对雨水的利用

小区为满足人们回归水自然环境的要求,小桥流水、喷泉瀑布等都是小区水景的基本构成。小区水体不仅具有湿润、净化空气,改善小区气候等作用,还可作为雨水调蓄池用作生态小区的消防、绿化和浇灌等。这些都依赖于一个好的用水水质的支持,并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如果用水缺少流动和更换,则易发生水质恶化现象,影响水体的观赏功能。针对这一点,可以结合小区雨水利用,在小区敷设雨水管线,将雨水排入小区内的景观河、景观湖或洼地等。

在小区水景设计时,应根据小区的地形、地物和自然景观,选择适宜的景观。当小区的水景设计成贴近自然状态的衬草时,可在小区内的人行道上铺设渗透性铺地材料。雨水经由收集管流入衬草洼地,在洼地底部夯实土壤以满足适当的播种。洼地内可饲养鱼、昆虫等生物,用它们净水,也可适当地设置机械净水器械。

2.5 道路雨水利用技术

德国监测认为,机动车道的降水径流含有较高浓度的污染物质,必须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为此,德国沿机动车道均设有径流收集系统,城区所收集径流直接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高速公路所收集径流要进人沿路修建的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一般采用沉淀后经氧化沟处理,再渗入地下的方式。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必须处理好的技术经济和政策问题,需要从社会、经济、生态、科学、技术等不同角度入手,探索不同条件下雨水利用的模式与效果。通过城市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但使城市供水量增加,同时是开源节流,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和创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水资源自立能力和安全保障程度的一项重要选择。

二、节流措施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供水水质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同时国家实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政策,倡导节约用水。这给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节水首先应在设计环节采取有效的节水技术措施,在技术上,要不断研制、开发节水的新技术、新设备、新途径,并大力推广现有节水产品;在管理上应加强供水系统管理;同时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人人参与节水,共同创建节水型社会,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涌现了大量的新型住宅形式—高级公寓、别墅、复式住宅等,虽然建筑面积、房间数目、卫生间、洗衣间等都相应增加了,用水器具也增设了如妇洗器、按摩浴缸和蒸汽沐浴房等新型给水配件,但是使用人数不一定增加了,同时使用率也不会成比例地增加,而且每人每次用水量随着光电式给水龙头等节水设备的广泛应用比原有规范规定的数值有所降低。所以应对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人均用水定额、旧有洁具的额定流量的修改,新增洁具的额定流量的制定,以及流量计算公式的修订工作引起相应的重视,从而在设计依据上做到更加科学地节水和用水。

(二)采取合理措施,减少剩余水压,避免超压出流。

“剩余水压”过高的用水点将产生超压出流,住宅设计时应考虑各种配水器具的位置标高、家庭和整栋建筑内部管道的水头损失及保证安全供水等多种因素,合理限定各配水点水压。在设计给水系统中合理分区与配置减压装置是将水压控制在限值要求内、减少超压出流的技术保障。视水质和供水压力不同情况可采用减压孔板或用压力调节阀减压,可使耗水量降低 15%-40%,或安装节流塞、节水阀芯等均能起到较好的减压节流作用。

(三)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

配水装置和卫生设备是水的最终使用单元,其节水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节水工作的成效。因此,设计人员应优先选用节水器具和设备。

1.节水器具和设备的应用一般从下列方面着眼 1)限定水量;

2)限定(水箱、水池)水位或水位适时传感、显示,如水位的自控装置、水位报警器;

3)防漏,如低位水箱的各类防漏阀;

4)限制水流量或减压,如各类限流、节流装置、减压阀; 5)限时,如各类延时自闭阀; 6)定时控制,如定时冲洗装置;

7)改进操作或提高操作控制的灵敏性,前者如冷热水混合龙头,后者如自动水龙头、电磁式淋浴节水装置;

8)提高用水效率;

9)适时调节供水水压和水量,如微机变频调速给水设备。2.节水器具与设备 2.1 节水型便器

家庭生活中,便器冲洗水量占全天用水量的30~40%,便器冲洗设备的节水是建筑节水的重点。除了利用中水做厕所冲洗之外,目前已开发研制出许多种类的节水设备。美国研制的免冲洗(干燥型)小便器,采用高液体存水弯衬垫,无臭味,不用水,免除了用水和污水处理的费用,是一种有效的节水设备。还有一种带感应自动冲水设备的小便器,比一般设备日节水13L。在瑞士及德国,公共卫生间的小便器几乎100%采用了这种设备。还有各种节水型大便器,如双冲洗水量坐便器,这种坐便器每次冲洗水量为9L,小便冲洗为415L,节水效果显著。我国大、中城市住宅中严禁采用一次冲洗水量在9L以上的坐便器。此外,利用压缩空气或真空抽吸的气动大便器,每次仅需2 L的冲洗水量。2.2 节水型水龙头

水龙头是应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盥洗洗涤用水器具,目前开发研制的节水型水龙头有延时自动关闭水龙头,手压、脚踏、肘动式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节水水龙头等,这些节水型水龙头都有较好的节水效果。在日本各城市普遍推广节水阀(节水皮垫),曾在一些城市水道局的有关窗口负责赠送。水龙头若配此种阀芯,安装后一般可节水50%以上。

2.3 节水型洗衣机

洗衣机是家庭用水的另一大器具,今年欧盟公布的洗衣用水标准为:清洗lkg衣物的用水不得超过12L,而市场上绝大多数国产品牌的洗衣机用水量均大大超过了这一标准,以普通5kg洗衣机为例,大约需要150-175L水,一些所谓节水型洗衣机只不过是设置了少几个水位段,最低的水位段也在17L左右。青岛海尔公司是成功推出节水洗衣机的厂家,其生产的XQG50-QY800型洗衣机,每次洗衣只需60L水,达到了国际A级滚筒式洗衣机的用水量标准,其余的如超薄滚筒洗衣机XQG50-ALS968TX型及顶开式XQG50-B628TX型,也含有较高的节水技术,是适合家庭使用的节水型洗衣机。

2.4 节水型淋浴设施

在生活用水中,淋浴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20%-35%。淋浴时因调节水温和不需水擦拭身体的时间较长,若不及时调节水量会浪费很多水。因此,淋浴节水很重要。现在研制使用的节水型淋浴器包括带恒温装置的冷热水混合栓式淋浴器,按设定好的温度开启扳手,既可迅速调节温度,又可减少调水时间。带定量停止水栓的淋浴器,能自动预先调好需要的冷热水量,如用完已设定好的水量,即可自动停水,防止浪费冷水和热水。改革传统淋浴喷头是改革淋浴器的方向之一,现在已经使用的空气压水掺气式喷头可以节省一半水量。

2.5 管道节水

节水的前提是防止渗漏。漏损的最主要途径是管道,自来水管道漏损率一般都在10%左右。为了减少管道漏损,在管道铺设时要采用质量好的管材,并采用橡胶圈柔性接口。另外,还应增强日常的管道检漏工作。瑞士乔治费谢尔公司研制开发的聚丁烯(PB)管在建筑上的全面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在材料上选用了化工产品中尖端产品—聚丁烯(PB),具有耐高温、无渗漏、低噪音、保障卫生的优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给水系统。连接方法有热熔、电熔和带0型的挤压式等,使其系统能够完美地连接在一起,而且极利于施工安装。这种管材已在西欧北美等国得以广泛使用,节水显著。

(四)海水冲厕

绿色建筑海水冲厕将是沿海地区节约用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缺水地区保障绿色建筑水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必将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快速的发展。

(五)真空节水技术

为了保证卫生洁具及下水道的冲洗效果,可将真空技术运用于排水工程,用空气代替大部分水,依靠真空负压产生的高速气水混合物,快速将洁具内的污水、污物冲吸干净,达到节约用水、排走污浊空气的效果。一套完整的真空排水系统包括:带真空阀和特制吸水装置的洁具、密封管道、真空收集容器、真空泵、控制设备及管道等。真空泵在排水管道内产生40~50kPa 的负压,将污水抽吸到收集容器内,再由污水泵将收集的污水排到市政下水道。在各类建筑中采用真空技术,平均节水超过40 %。若在办公楼中使用,节水率可超过70 %。

(六)热水供应系统的节水节能

热水供应系统按热水供应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和局部热水供应系统。无论何种热水供应系统都存在严重的水量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开启热水配水装置后,不能及时获得满足使用温度的热水,往往要放掉不少冷水(即无效冷水)后才能正常使用。为了尽量减少这部分无效冷水的量,要对现有定时供应热水的无循环系统进行改造,增设回水管; 对新建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应根据建筑性质及建筑标准选用支管循环或干管循环。同一幢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选用不同的循环方式其无效冷水量是不相同的。就节水效果而言,支管循环方式最优,立管循环方式次之,无循环方式浪费水量最大,干管循环方式次之。而对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在设计住宅厨房和卫生间位置时除考虑建筑功能和建筑布局外,应尽量减少其热水管线的长度,并进行管道保温。除此之外,还应选择适宜的加热和贮热设备,在不同条件下满足用户对热水的水温、水量和水压要求,减少水量浪费。

(七)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可用水头H0 对于高层住宅建筑,城市管网水压难以完全满足其供水要求。某些工程设计将市政管网进水直接引人贮水池中,白白损失掉了H0,尤其是当贮水池位于地下层时,反而把H0全部转化成负压,甚不经济合理。因此,在给水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H0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八)建筑工地废水利用

建筑施工时混凝土养护、浇砖可以在有坡度的地面上进行,多余的废水可以通过排水管流入沉淀池,化石灰时上面的清水可以直接通过排水管流入沉淀池,雨水可以通过有坡度的地面、排水管流入沉淀池。沉淀池的做法与雨水利用相同,最后一级沉淀池的水流入蓄水池,然后由水泵加压二次利用。

(九)消防系统设置

1.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两者分别单独设置。

在高层建筑给水设计中,从节能节流、节约工程投资、运行管理方便诸多角度考虑,宜把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两者分别单独设置。因为两种给水系统对水压的要求不同,这样便于合理确定各给水系统竖向分区的压力值,避免造成水量和能量浪费。此外,在设计贮水池时,当两系统贮水量相差较大时应将两系统的贮水池分建,这样既可以延长消防贮水池的换水周期,减少水量浪费,又可以保证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要求。

2.消防贮水池宜单独设置或与游泳池、水景兼用

高层建筑中消防用水量与生活用水量往往相差甚远,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流量可能是生活给水系统设计流量的好多倍。由于消防贮水要求满足在火灾延续时段内消防的用水总量,因此,在消防水与生活贮水池合建的情况下,会由于消防贮水量远大于生活贮水量而致使生活供水在贮水池中停留时间过长,余氯量早已耗尽而造成细菌、藻类繁殖,水质的劣化,使给水系统用户用水端发生二次污染。所以为保证水池中的水质符合卫生标准,应定期更换贮水池中的全部存水(包括消防贮水)。而当两系统贮水量相差较大时应将两系统的贮水池分建。最好使消防贮水池与游泳池、水景合用,做到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及循环使用。3.以区域集中消防加压贮水系统取代各建筑物中的单个消防加压贮水系统 对于高层建筑群或小区应尽可能共用消防水池和加压水泵,消防贮水量应按其中最大的一座高层建筑需水量来计算。这样,既可避免消防加压给各建筑设计带来的诸多技术问题,又可以节省工程建设和设备投资,降低运转费用,便于集中管理,同时可避免多座贮水池的大量消防贮水及定期换水而造成的浪费。

(十)节水习惯

除了以上节水措施外,美国USGBC于2005年10月份公布的LEED-NC-V2。2还特别提出节水标准。制定中考虑了用水者的习惯,因为通过改变用水习惯也可以达到更高的用水效率,并且改变用水习惯是不用付费的,从长远角度来看,又可以节约相当一部分水:

1.改变盥洗室用水习惯

盥洗室是75%的住宅内部饮用水消耗者,采用下面用水习惯可以较明显的起到节水作用:

1)不用马桶冲垃圾,使用废纸楼;

2)淋浴时,使用肥皂或者洗发水洗头时,关闭喷头;

3)不要把浴盆充满水,水位比浴盆边沿低几英尺或者注入半盆水; 4)刷牙或者剃须时,关闭水龙头。剃须时使用杯子或者洗脸盆。2.改变厨房和洗衣房用水习惯

1)达到全负荷时才使用洗碗机。选用时,最好选择有多种负荷的洗碗机; 2)如果手工洗碗时,使用水池的水洗,不直接使用流淌的自来水; 3)洗水果或者蔬菜时,使用水池的水洗,不直接使用流淌的自来水; 4)在冰箱中放一罐水,从而避免了使用流淌的水龙头来冷却冷料; 5)洗衣时,使用满负荷或者使用合适的水位。3.改变其他用水习惯

1)清洁车道、人行道和台阶,使用笤帚,而不是用水冲洗; 2)洗车时用水桶,或者在商业洗车点洗; 3)不给孩子买用水的玩具;

4)不采用装饰性水景,除非水是循环使用时。即使循环使用,也要向公众贴出标志表明,并且在干旱季节不使用。

总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不同的工作有着共同节水责任,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节水措施。每一种节水措施都能为保护水资源起到较好作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绢绢溪流汇成江河,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的水资源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参考文献:

[1] 付婉霞,刘剑琼,王玉明.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现状及防治对策[M].[2] 付婉霞,曾雪华.建筑节水的技术对策分析.[3] 武桂芝等.海水冲厕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23).[4] 蒋兴林,钱坤,楚超.浅析美国绿色住宅建筑节水技术。四川环境,2006,(25).[5] 蔡莹,蔡鸣,张爱莉等.居住小区中水回用系统.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9):62 ~63.[6] 黄明祝,周琪,李咏梅.中水回用及展望。再生资源研究,2003,(5):19 ~21.[7] 汪慧贞,车武等.浅议雨水渗透,给水排水,2001,27(2):4一7.[8] 周军,李彦伟.推进城市雨水资源化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

绿色建筑文稿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