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关于农村“三留守”问题调研报告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20-105690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01 12:24: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农村“三留守”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三留守”问题调研报告

民工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进城农民就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进城后,其收入获得相应增加,家庭生活得到改善。但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农村中也产生了严重的“三留守”问题。留守人群主要由老、弱、病、幼等构成,即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数量庞大,他们面临着生活、教育、心理、安全方面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亟待各级政府着力解决。

一、关心“留守儿童” 营造家的氛围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增长较快,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用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的话:“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群体的问题,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生活、心理、安全等各方面都有比较严重的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钱明辉博士认为,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对他们有如下的影响:文化和个性的养成、情感与善的养成、心理发育失衡、在与人交往上出现问题、影响道德养成等。而国内著名心理学家韦志忠研究后指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中近80%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自闭型,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二是逆反型,暴躁冲动、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矛盾,而具体问题既有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儿童自身成长的原因。

要解决留守儿童所产生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缩短城乡差距。一方面,政府必须尽快改革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设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与城市居民一样有同等的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当地的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当地的工业和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从而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根源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2、政府带头,提倡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靠国家政策、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变就可以改善,还涉及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应充分利用媒体等宣传手段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改变人们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观念,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健康,关爱他们的子女,为维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继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取消城市学校的高额借读费用,确保“移民二代”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同时政府应重视农村学校的建设,强化农村教师的培训,对留守儿童加强德育、心理健康和生活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4、强化父母的监护责任,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水平。父母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政策多支撑 为“留守妇女”减压力增能力 说起农村留守妇女,人们往往会想到她们的坚毅刚强,吃苦耐劳。但她们身上也承受着高劳动强度、沉重的精神负担、安全感缺乏的压力。

应用心理学专家筱丹指出,留守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等责任,承受着身心的巨大压力,“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是她们的普遍生存状态。

据我县各级妇联组织对我县农村的202_名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出“三多”与“三少”现象。

“三多”:一是承担超负荷生产劳动的留守妇女多。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妻子便成为家庭生产的绝对主力,她们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还要担负家庭的各项生产、生活重任;二是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留守妇女多。调查表明,留守妇女平均年龄35岁,其中有初中文化的占51.2%,有高中文化的占14.6%,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占4.8%。她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向往城里人的生活,在物质生活逐步改善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有所增强;三是愿意与丈夫共同外出务工的留守妇女多。留守妇女家庭中平均有3个老人需要赡养,家庭的羁绊使她们难以走出家门。

“三少”:一是与丈夫沟通交流少,婚姻生活质量不高。二是对孩子养成教育少,全面培养意识不强;三是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少,家庭成员亲情淡薄。

可见,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其实留守妇女更需要帮助,更需要坚强可靠的后盾。这方面政府应当积极行动,有所作为,为留守妇女的生活、发展提供安全可持续的保障。

1、组织上积极帮扶,形成支持留守妇女发展的合力。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子女教育、老人养老、家庭和谐、婚姻稳定、社会安定及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这就需要各级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帮助留守妇女的社会化网络。各地妇联、民政、劳动、卫生、公安、教育、文化及社区等应当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支持合力,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留守家庭收入。农村致富渠道的拓宽,外出务工人员的减少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关键。要大力发展民勤地方经济,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减少农村留守家庭。同时,各级部门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

3、着力提高留守妇女的发展能力,提高农村留守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她们的自身发展。要促进妇女的互相帮扶,发挥女村官、农业科技人员、女能人的作用,广泛开展结对帮扶,使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要积极培树、宣传在创业就业、科技致富、孝亲敬老、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留守妇女典型,放大示范、激励、带动效应。

4、切实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全面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自觉履行家庭责任与义务,加大妇女“四自”教育,使夫妻双方都能自觉遵循婚姻法律法规和家庭伦理道德,维护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增强留守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农村,要全面建立妇女之家,集法制宣传、矛盾调处、法律帮助、心理咨询、培训学习等为一体,把服务送到留守妇女身边。要积极推进长安南通建设,深化平安家庭创建,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为她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让留守妇女能够“平安和谐留守”,幸福美好地生活。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傅双喜透露,不少老年人由于长期压抑、焦虑,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有的甚至自杀。傅双喜认为,留守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较差,普遍患有慢性病,行动不甚便利,遇有患病、农忙、突发事件时,子女亲戚不在身边,不能得到及时帮助。特别是有的留守老人还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承担教育孙子孙女的压力,他们普遍精神依托缺乏,内心失落、心理压力大、缺少安全感,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指出,精神赡养是老年人的重要需求,36.3%的留守老人经常会感到孤独,35.8%的留守老人经常出现焦虑、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然而,多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匮乏,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因子女外出而产生的孤独感、心理压力及其他消极情绪很难得到很好的宣泄,其健康和幸福感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政府加大社会救济,完善农村社区服务。政府应尽快推行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加强县、乡镇老龄工作的机构建制和人力配备。落实基层老龄办(委)的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的编制,使老龄工作的各项政策精神能够通畅地贯彻落实到基层,并建立起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基层老龄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开展。做到基本的农村医疗保障全覆盖,把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条件成熟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留守老人提供包括定期健康检查、老年疾病预防和小病就近医治在内的各种服务。

2.发挥社会和社区作用,建立留守老人相关组织。由社会团体、社区建立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互助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通过组织老年人互相帮助,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丰富生活方式,拓展生活空间。

3.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弘扬敬老传统美德。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落实力度,加强孝道教育,强化子女的赡养义务和责任。农村党组织、团组织、妇女组织等,应将关心留守老人纳入组织活动、作风建设的内容,开展好“五好家庭”、“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对虐待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动用社会道德和法律武器维护老人利益。

4.创新管理和服务理念,推进有偿服务体系建设。留守老人需要亲情,有子女的老人应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也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养老院建设,并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农村老年事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一些机构,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市场化服务,形成官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篇:关于农村三留守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三留守”人员情况调研报告

市经管局驻沙湖镇荆丰村工作队

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市经管局驻村工作队高度重视,采取走访登记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荆丰村有7个村民小组,194户,830人,其中子女均不在身边留守老人28人,留守妇女62人,留守儿童14人,分别占老人、适龄妇女、儿童总数的8%、55%、26%。

二、生活现状

(一)关于农村留守老人

一是生活负担重。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打工后,承担起了繁重的农活、细碎的家务活。特别是农忙季节,更加劳累。90%以上的老人反映吃不消,太累。二是疾病困扰多。身体上劳累,精神上牵挂在外的儿女,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内心深感孤独,体弱患病者较为普遍。留守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很普遍,“小病抗、大病捱”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三是生活质量差。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除子女少量接济外,主要依靠自身劳动维持生计,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

饱,一日两餐,生活质量较差。

(二)关于农村留守妇女

一是劳动强度大。农村留守妇女,由于丈夫外出,她们既要照顾孩子,又要赡养老人,既要烧火做饭,又要在田间劳作,有的还外出打零工。忙活、闲活、重活、粗活均压在她们肩上。二是精神压力大。由于长期两地分居,担心夫妻感情疏远,担心丈夫在城里干活,经受不了诱惑而抛妻弃子,遭遇婚姻危机。三是缺乏安全感。农村社会治安相对较差,妇女没有依靠,安全感较差。

(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

一是感情上缺乏抚慰。留守儿童主要靠信件、电话与父母联系,缺乏父母亲情。据调查有一半以上儿童思念父母,希望父母留在身边。留守儿童遇到困难和烦恼时,希望有渠道诉说,有亲人安慰,但相应的监护人与儿童或多或少存在隔阂,不能完全代替父母。因缺乏父母照顾,多数留守儿童自制力较差,存在冲撞易怒的问题。二是学习上缺乏指导。所调查儿童均在镇中心小学寄宿上学,放假时,由于大多数老人文化程度有限,对儿童学习难以指导。三是行为上缺乏约束。监护人由于主要是隔代监护,对孩子比较溺爱,又由于农活繁忙,无暇照看孩子,与孩子交流少、沟通少,对孩子约束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35%,说慌、打架、沉迷

于看电视、游戏等不良现象约占30%。

三对策建议

一是舆论要关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普遍社会现象,必将持续较长时间,有其合理积极因素,也因此而引发一系列家庭、社会问题,社会舆论要给予高度关注,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充分发挥外出务工的积极因素,抑制因此而产生的消极因素,特别是要教育留守人员,立足现实,增强信心,自立自强,在留守中创造出不凡业绩。

二是政策要倾斜。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外出务工人员及留守人员的特殊情况,适当予以关照倾斜。要创造条件,增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吸引力;要加大留守妇女技能培训,让其掌握一技之长;要改革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让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要改善儿童就学条件,优化儿童学习成长环境,鼓励儿童跟随父母就近入学。

三是社会要帮扶。留守人员是一个弱势群体,社会各界可开展各项活动,给予关心帮助。对儿童,可建立手拉手、一对一活动平台;对老年人,可建立活动中心,为老人送医送药;对妇女,开展免费妇科体检,进行心理干预,缓解妇女精神压力。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_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成果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 教育 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 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202_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对策探悉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本_文_来_源_于_我 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5、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18.3%,班额以60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1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现在的中学,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备的教师,而且大多数学校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因而,按这样计算,实际上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是既实际又能保证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帮助关怀的最后防线。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

第四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为更好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结合“走进青年、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大调研活动,权益部组成调研组,先后赴青岛市市北区、济宁市鱼台县开展了调研活动,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关对策,并结合全国全省的有关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全国妇联202_年5月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且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已达109.28万人,已占全省儿童总数的6.4%,总体数量比较大。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202_年10月,中央综治办、团中央共同启动了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将农村留守儿童纳入了服务管理对象。随后山东启动了省级试点工作,将济宁邹城、菏泽单县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试点县(市、区),开展了关爱帮扶和权益维护工作。省第十三次团代会,团省委提出了实施“五项行动”的战略部署,其中,在青春同行行动实施过程中,各级团组织充分整合党政和社会资源,不断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成长发展环境,畅通维权渠道,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维护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_年8月,全省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全面启动,力争通过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实现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在全省县级以上地区工作的全覆盖。这一系列措施,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维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学习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带动了人口由农村到城市的空前移转,但由于二元对立的城乡户籍与经济、教育福利政策以及自身的经济条件,许多年轻的父母们不能带孩子在身边生活学习,只能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或父母一方在老家抚养照顾,造成孩子与双亲长期不能共同生活的局面,从而出现了大批的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行为、安全等各种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1、心理问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所处的小学、初中年龄段是其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可塑性强,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在鱼台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关爱很少,因而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进而导致心理上的敌对和焦虑情绪。据古亭街道缪集村负责人介绍,该村有1/3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抑郁、不愿吐露心声,有的孩子还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还有少数儿童因缺乏父母的监护、缺少与同伴和监护人的交流而有被遗弃的感觉,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等。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等,对儿童成年后的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2、品行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易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缺乏学习基本生活知识、技能以及基本社会行为规范最直接的教育途径,此时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可能引发行为失范。很多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有学校管理学习,有老人照顾生活,自己在经济上提供支持即可弥补情感上对孩子的亏欠,因而无节制、无计划的给孩子零用钱。部分孩子由于缺少正确引导,养成不肯吃苦,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不良行为习惯。另外,调查发现,监护人与学校信息沟通不畅,也会出现监管失控局面,比如一些留守儿童自由散漫、聚众玩耍,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如果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他们的行为习惯很容易发生消极变化。

3、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自身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以及自我防护的能力弱,容易受到人身侵害或者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发生摔伤、烧伤、烫伤、被拐骗、交通意外、女孩受到性侵犯等事故率及违法犯罪率比一般儿童高。在中小学生安全隐患事件排查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安全事故的大部分。学生不在校期间,是留守儿童最易发生安全隐患的时段。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入夏以来,山东省共有37个花样少年不幸溺水身亡,其中暑期的短短两个多月期间发生了16起儿童溺水事件,34个孩子溺亡,逝去的多是留守儿童。这种现象说明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其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4、学习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在祖辈或其他亲属的监护下成长,他们往往面临在幼儿期间缺乏启蒙教育,学龄期间缺少监督辅导的现状。他们的学习热情不如其他同学,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同学。长期下去便会失去自信心,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动力,并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缪集村负责人告诉我们,有些留守儿童受父母“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在心理上抵触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过早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对儿童自身及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随父母进城生活的留守儿童,由于公立学校的门槛高,他们只能进入一些不规范的私立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教学质量相对较差。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长期在外地上学,由于中高考对生源地的严格要求,他们不得不在初中就返回农村上学,做留守儿童。由于各地教材不统一,从外地返回的留守儿童很难适应当地的教材和农村老师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不好的学习成绩再度下滑。

5、生活问题。对于由祖父母照看的留守儿童来讲,祖父母年纪较大,留守儿童有时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反而还需照顾年迈的祖父母,承担很多农活和家务,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医疗保障方面,许多留守儿童生病后无人照顾,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传统的方法治疗。另外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内心孤独,留守儿童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见不到父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但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面对现状。年纪稍小一点的留守儿童可能会因为注意力的转移慢慢减轻一些孤独感,随着他们成长,留守儿童会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将会大大降低。

三、对策和建议

鉴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值关注。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做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一)家庭层面

1、转变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会对子女的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影响,要保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抛弃狭隘的“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将下一代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诚实、善良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应与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交流,要求监护人对留守子女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上进行认真教育、监督和管理,及时反馈子女的情况,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转变外出务工方式。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往往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这样的儿童较之父母双方有一方在家的更为不幸。因此,夫妻二人尽量不要一同外出务工,家长也可适当调整外出务工方式,投入更多的时间同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每天或隔天在固定的时间打电话,定期回家看望孩子等方式,尽量消除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和不平衡感,使他们在父母外出打工的同时还能体味到亲情的温暖。家长们还应该经常以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向老师和监护人多询问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学校层面

1、加强师资建设。针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弱化的现象,学校应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处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不仅在学习上给予鼓励与监督,还要在生活上多关照他们,鼓励班级同学用班集体的温暖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孤单与无助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形成自尊、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的沟通,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及时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帮扶措施。可以通过建立家庭联系卡、电话沟通等形式,及时向家长、监护人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密切家校联系。

2、建立监护系统。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加强学校综合环境的优化,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校园氛围。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议在全学校范围内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登记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有条件的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以定期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第二,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老师充当父母的角色,及时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让孩子们感觉到父母就在他们身边。第三,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可以对住校的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并安排专人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经常深入宿舍指导学生妥善安排一周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自制力差,如果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及科学的引导,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课程,由专门的心理教师讲授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测验、心理辅导、心理锻炼等多种形式系统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政府层面

1、制定相关政策。一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促进农村本土特色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及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进一步引导农民开展多种经营,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同时为回乡创业人员争取资金、税费及手续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并加大对农民创办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减少跨地域劳工的输出,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二是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和新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完善和创新,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降低农民工及其家属进城居住的经济成本,促进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变。三是改革教育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受教育经费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上学难问题。因此,政府要坚持“两为主”原则,逐步开放包括重点中小学在内的所有城市公办学校。同时,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应免收其借读费、避免歧视现象,让这些孩子能够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大力扶持民办教育,改革中考和高考制度等,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遏制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

2、增加政府对留守儿童的财政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大力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鼓励大学生与年轻教师扎根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当中。另外,政府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把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之内。

3、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不具备寄宿条件,部分实施寄宿制的学校的条件也非常艰苦,大多数中小学并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据了解,寄宿制学校深受师生们欢迎,主要原因是可以经常接触老师及同龄人,这样可以减少因思念亲人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有益的。在这种寄宿制的学校里,留守儿童可以更多地享受集体生活的氛围,可以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可以获得来自教师的对自己的热情期待,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对改变儿童的行为有很大作用。实践证明建立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够解决留守儿童安全、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能够有效的缓解家庭教育的不足。因此,在当前留守儿童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政府要下大力度增加寄宿制学校的数量。

(四)社会层面

1、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及监护体系。在无法解决留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时间过短这一问题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社会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建立由社会为主体的代理机构。如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由各级团组织、团干部、村社干部、有能力的党员及社会有识之士,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成为该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针对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细心照顾其生活,悉心指导其学习,耐心引导其心理,做孩子学习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及成长的保护人。按时组织一些活动,架起一座留守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二是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按时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排查,并开展一系列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的引导。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并制定监护人职责条例,宣传新的教育观念来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使他们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

2、加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是,加强相关社会组织的建设,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社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积极的宣传,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二是发挥社区的综合教育功能,形成以社区、学校和家庭三者为主的立体式教育管理网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三是加强媒体宣传,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力度。四是净化学校及社区的育人环境。学校周边的网吧、录像厅、游戏厅等场所都应禁止开办;社区中可以开办图书室、活动室等,方便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学习、娱乐。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同样也关系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让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够远离孤独、寂寞和无人关爱的痛苦,让他们能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这是全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心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爱心和责任在,办法就总会比困难多,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就不会成为空谈。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年轻的父母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务工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托付给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亲朋照顾,于是农村便出现了大量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未成年人,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随着现阶段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56.4%留守儿童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的儿童被寄养在别人家里。对于我们峪河镇来说,我们是农业大乡,农村人口比例大,许许多多的村庄,农闲季节除了儿童和老人,很少见到青壮年人,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他们都外出打工去了,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留守儿童年龄尚小,不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学习的技能,如何理财、如何保管自己的生活用品、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甚至于正常的饮食起居等等,都需要具体的指导。作为学校,当前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实事求是的讲,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总体良好,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教育、心理、生活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

(一)教育问题

我们常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未来,而良好的教育则是儿童的未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与约束,农村留守儿童们普遍对学习缺乏目标和追求、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现象明显;同时,部分学生自卑心理明显,学不懂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导致学习难以跟上。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隔代抚养,娇宠溺爱多于批评教育,只注重生活上的照料、物质上的满足,缺乏学习上的指导、道德上的培养。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

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很差,班级最后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因学习差导致厌学,因厌学导致学习更差。进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放弃对子女上学的期望,小小年纪就辍学在家,甚至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被无意识的剥夺了,这对于国家,对于家庭来说都是一种错误的选择,这种错误的选择或者是无奈的选择所带来的恶劣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二)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隔代带养或由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带养,这些临时监护人,或充当留守儿童寄食者的角色,不愿意对留守儿童管教太多,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愿意严肃指正;或过分溺爱孩子(以隔代带养的监护人居多,如祖父母、外祖父母),他们把娇惯和迁就当成了对下一代的爱,导致了一批“问题儿童”的产生。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内向、寂寞空虚、自卑闭锁、情感冷漠、盲目反抗、仇视憎恨、暴力攻击等等。

(三)生活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疏于照顾,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完整行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年人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年老体弱精力有限,文化不高封建迷信,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找医生找巫婆神汉,受到意外伤害又不能及时救治等等事件时有发生。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兄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的现象。另外由于留守女童特别是一些女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加上他们缺乏亲情的关爱,倍感孤寂,急于结交一些朋友,也给一些社会上心怀叵测的人提供了趁机而入的机会,他们受到性侵害后不敢或者没有及时告诉老师或监护人,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有的甚至沦为性侵害者的帮凶。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我们可以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出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不平等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解决城乡不平等问题,这是个大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农村相比,长期以来,城市占用了太多的教育资源。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学习等相关费用,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在一些地方,农民工子女既便来到城市上学,还要交纳一定的额外费用,不能享受同等待遇。现阶段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提高农民工待遇,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也应包括政治上的。按照《义务教育法》和《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要求,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坚持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的接受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国民待遇权利。同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关协”、乡镇政府机构、留守儿童所在村的村委会等,都可以而且能够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力量。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育好管理好留守儿童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常讲,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作为学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重课堂轻课外的思想和观念。要有针对性的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各种关爱活动,如组织教师和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开展结队帮抚;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专职的人员;加大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通过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使留守儿童拥有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有人照顾的饮食起居,得到监管的学习生活。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快乐的生活,努力的学习,健康的成长,通过相对封闭的管理,减少农村留守儿童遭受伤害和留守儿童自身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强调了社会的责任,强调了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漠视家庭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儿童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而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作为留守儿童家长要加强学习和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和义务,有条件有能力的要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教育;没有条件的也要在回乡探亲时,主动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学习,加强与留守儿童情感交流;外出务工时,要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加强与孩子、临时监护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生活等基本情况。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是亲朋好友都要尽可能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弥补因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所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撑起一片蓝天。

关于农村“三留守”问题调研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