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人力资源和招聘与配置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指数的概念来源于人力资源指数。人力资源指数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当时从事人力资源统计工作的Rdnsis Likert提出的。他致力于在收入报告和收支平衡表上综合人力资源统计与财务数据,以求对人力资源作出评价,他企图在收入报表和收支平衡表上综合人力资源统计和财力数据,以此对人力资源管理作出评估。这种努力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包括专业会计的反对。结果人力资源统计只好尽量少用财力数据,更多采用组织气氛调查数据来测量人力资源状况。
人力资源指数法(Human Resource Index)是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商学院教授雷里克·舒斯特(Schuser)在1977 年设计的,主要用于企业自上而下沟通气氛的调查及组织“软指标”的调查[2]。Schuser 等人设计的人力资源指数量表由报酬制度、信息沟通、组织效率、关心职工、组织目标、合作、内在满意度、组织结构、人际关系、组织环境、员工参与、工作群体、基层管理、群体协作、管理质量等15 项因素组成,包含了64 项关于组织各方面的肯定性陈述,通过五点量表法填答问卷者给出其对每个陈述语句的同意程度。研究者在美国、日本、中国、墨西哥的许多企业使用HRI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区标准和国际标准。此后对于人力资源指数的研究没有出现代表性成果,但是随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的研究沿着另外一个方向得到了发展,也就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实践学派方向得到了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较早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3],九十年代曾经出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潮。同时,战略管理的发展和成熟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也提供了许多理论和方法支持。人力资源指数的研究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实践学派得到深化和实证数据的支持。
当前企业招聘工作现状研究
企业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的一步。本文从企业角度出发,对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人员招聘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试图从理论上提高企业招聘的有效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中国市场这个大舞台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日趋激烈。各种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他们在竞争环境中是否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而在所有的竞争优势要素中,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企业的竞争最终就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竞争。
“ 选人、用人、育人、留人” 构成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作为四大职能之首的人员招聘和选拔直接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输入和引进质量。当前人力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员工招聘在企业人员补充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那么,怎样及时找到合适人才、提高用人部门的满意度和减少新进员工的离职率,是任何企业都在招聘工作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针对企业在招聘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发现企业招聘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人才概念模糊 目前,我国企业对人才的理解存在两大误区,首先,将人才理解为高学历、深资历,认为应聘者的学历越高越好,工作经验越丰富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当然,应聘者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等都与这些因素有关,但对于“ 才” 的衡量标准来说,还更应注重人的其他方面的重要能力,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组织管理能力等。其次,用人求全,要求过高。不能否认,各方面素质能力强的人相对于能力素质差的人来说是有优势的,但是人岗匹配不适就难免会打消人才的积极性。
二、招聘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第一,无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当前我国企业在招聘时,并没有系统性的人才需求计划作为前提,只是凭借当前的人员需求,盲目地开展工作。企业因为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导致在招聘的过程中出现模糊的人才需求。例如,有一家企业在招聘广告上写着招聘“ 项目经理、营销经理、人力资源经理、技术人员” 等职位及大概要求。实际上,该企业还处于创始阶段,企业的有关战略定位、组织结构设置都还不十分明确,在具体选聘人员时,将“ 经理” 当作行政人员使用,并考核录用。这样的招聘只知道“要人”,而非目标明确的“引用”。其次,因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导致企业无规范化的招聘程序。很多企业只是等到工作岗位出现空缺或招人时才开始考虑招聘,同时认为招聘就是简单的收集简历、筛选简历、面试和把人员安排到用人部门。第二,缺乏详细的工作分析和职位说明书。在我国很多的企业中没有明确的工作分析报告,对岗位性质的调查和说明是空缺,招聘人员不能更好地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还有一些企业的职位说明书每年都一样。他们的人事管理人员常常利用过去的职位说明书来协助招聘工作并以此提出对招聘人才的要求,这样往往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缺乏科学的岗位分析和职位说明书的情况下,招聘人员难免也会发生相应的错误,提出僵化和不切实际的工作要求。一些招聘人员设计出最理想的工作条件要求,但却很少能够在公开招聘过程中找到满足这些理想条件的求职者。还有些招聘人员严格、僵化地按照所设定的招聘要求来挑选人才,这样无形中就会因为一些错误的理由而拒绝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招聘实施过程不合理。第一,招聘渠道选择不当。一些企业的招聘人员盲目地追随大流,投入多成本于各种招聘手段中。比如,招聘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该企业却利用人才交流市场和人才招聘会这两种招聘手段,结果是他的收效非常小。同时,在招聘工作中,许多招聘人员也不能打开思维,没能有效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经常采取僵化的固定模式来招聘人才。第二,招聘人员非专业化。企业在实施招聘过程中,首先与应聘人员接触的是企业的招聘人员。在对企业了解甚少的情况下,应聘人员会根据对招聘工作人员的第一印象来推断和评价企业组织,因此招聘人员的选择、搭配和组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有的企业招聘人员的着装及与表达反映出自身素质不高,对招聘的具体岗位的责任缺乏充分的理解,对招聘岗位的具体职责不能准确地表述,也缺乏必要的招聘常识与甄选评价技术,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及招聘效果。第三,没有采取有效的初选步骤。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招聘渠道,企业的招聘人员都应花费大量的时间将应聘者做一个初步的筛选,挑选出值得进行面试的人。然而,许多招聘人员在预挑选申请人的时候会被履历表的表面信息所迷惑,不能从中分辨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一些招聘工作者也因为过分地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没有对应聘人员的履历表进行审核,从而影响招聘工作的信度,使企业无法招到真正需要的人才。
四、忽视求职者的价值观 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很少关心求职者的价值观,能否融入公司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性格特征是否适应特定的岗位等。现在很多企业都认为招聘只是一件例行公事,没有考虑到招聘目标和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匹配。有一些民企着眼于近期利益,认为招来现用无需培养,特别挑剔应聘者的经历,甚至非得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而对应届大学生却不屑一顾。浙江金华某一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在招聘中就倾向于应届毕业生,认为应届毕业生经历单纯,理论基础好,可塑性强,与企业的价值文化接融快,可以大大提高企业招聘的效率。
五、面试缺乏合理性,存在误差和偏见 几乎所有的招聘都要经过面试之后才能最后决定录取与否。面试时招聘者可以通过与应聘者面对面的谈话,考察其各方面的能力等,从而确定应聘者是否为空缺职位的合适人选。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在招聘面试时没有对面试过程进行科学规划面试,也存在一些面试安排不合理、效率低、质量差等常见问题: 第一,面试准备不充分、问题没有针对性。许多企业在通知面试时,往往是临时的,不知道根据岗位应采取何种面试方式。在面试过程中,随性地问几个问题,且问题没有针对性。第二,不能客观准确评价应聘者的能力。优秀人才往往不是优秀的面试者。因此通过面试技巧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是一种糟糕的方法。优秀人才在面试中会和其他人一样紧张。紧张情绪会显露在贫乏的眼神接触,缺少交流回答,问题简短或不够深入,以及缺乏自信等方面。这就造成了许多企业招聘到了具有良好面试技能而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人,而一些具有优秀工作能力的人才却由于面试中的不良外在表现而落选。第三,容易出现心理倾向和偏见。面试本来就是主观性很强的一项工作,许多招聘人员在招聘时,对心理倾向和偏见缺少认识和控制。引起偏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以偏概全、招聘压力带来的偏见;应聘者的糖衣炮弹、太多的预测指标、评价个性而不是职业技能等。特别是招聘时,面试人会由于应聘者的优秀外表或某些出色表现而把其他诸如聪明、能干等优点一并加在其身上,即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晕轮效应”。
六、忽略企业文化理念和市场宣传 在应聘的过程中,很多应聘者都是通过招聘人员的行为来评定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水平,因此,不管他们是否能成为企业的员工,都将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因而要重视和尊重他。然而,有些企业并非如此,他们似乎没有看到应聘者的潜在的市场主体作用,对未录用的人员不仅没有感激之情,还把这些应聘者当作“ 垃圾” 一样随意抛弃,或者没有意识到他的重要性,对于落选者的资料也没有保存,没有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
七、缺乏适当的成本预算和效率度量 许多企业虽然在招聘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人员,或者是招来的人不久就离开了企业,使得招聘成本越来越高,招聘效率越来越低。特别是有些成长中的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规范的招聘流程,更谈不上对招聘流程进行成本度量和预算,只是盲目地扩大招聘规模,增加招聘投入。综合上述这些招聘工作的现状,可以作出推断,如果“ 选人” 起点的质量不高,那么不仅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事倍功半,更会影响到公司决策的执行。作为承担着“ 选人” 职能的招聘部门,在扎实的做好日常招聘工作的同时,也要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有效的招聘体系,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第二篇:国内外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对比研究
国内外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对比研究
作者:刘争臻|lzz2925@126.com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51
4国内外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对比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局势日益激烈,人才竞争成为焦点。近年来,国内企业纷纷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开始广泛推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人力资源规划这个重要的板块,更是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上的重大差距,严重制约了管理有效性的提高。本文就从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意义为基础,介绍国外人力资源规划研究和实践的现状,然后分析国内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和潜在的原因,通过二者对比研究得出改进建议,旨在全面提高国内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水平。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界定
James W Walker
(1974)提出,HRP就是做好充分的管理准备,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岗位,满足组织和个人的双重目标。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评估,组织能够吸引、保留、开发、实用人才,来应对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同时,组织给个人提供现实的、令人满意的职业发展机会。他的这个定义对后来的发展影响非常大,很多研究者都沿用了这个定义,比如在Martin
W Anderson(1996)、Khoong,C.M(2004)、Zeffane、Rachid、Mayo和Geoffrey(1994)美国人口健康协会(1999)等的文献中,都使用了这个定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范围日臻广泛。在综合研究了历史上重要的人力资源规划定义和发展趋势后,Smith做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体现历史发展规律的定义: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管理过程,通过这个管理过程,将组织战略目标分解成定性的和定量的能力要求,然后确定能够满足这些短期或长期能力要求的人力资源战略和目标,并且提供必要的反馈机制来评价这个过程。这个规划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组织的学习氛围,并且产生能够支撑各个人力资源管理板块的管理决策的信息。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重大意义
从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组织间竞争更加激烈和直接。在世界范围内资源稀缺性已经非常明显,“控制资源、管理资源、运用资源”实际上已经成为组织竞争的最关键领域。对于组织来说,需要拥有的资源千差万别,有物质类的资源,如各种能源、土地、器材、历史遗产等;有非物质类的资源,如资金、技术、社会关系、品牌效用、客户等。但是不管什么组织都有一种必不可缺的资源,那就是“人”。没有“人”,一个组织生命体就像没有了细胞一样无法生存,更不要说发展、壮大了。竞争越激烈,资源越稀缺,研究者和实践者就越感觉到“人”对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关键价值,使得“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的概念广泛流传并且得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如何吸引、获取、配置、保持、激励、管理、评价、控制人力资源的学科在世界各国都有了深远的发展。
同样,任何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都需要有系统的规划,使得资源的数量、质量符合组织要求,并且及时满足组织需求,确保组织业务运转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如融资规划、土地规划、技术发展规划等等。有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说明“规划”对于任何行动都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一种组织关键资源,更加需要得到系统的规划,确保组织的“人”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流动上都符合该组织的需求,促进该组织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源规划”也是工业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管理内容。有些研究者和实践者把人力资源规划当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板块,包含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之中;有的把人力资源规划看成一个单独学科,高于人力资源管理且决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但是,不管是哪种看法,都认同了人力资源规划对于社会、组织甚至个体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社会意义
1、人力资源规划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从宏观来看,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组织,单个的企业或者政府组织都是社会大组织的一个构成单位。社会要稳定,就需要各个构成单位的和谐、稳定、平衡发展。人力资源规划作用于每个企业组织或者政府组织,指导这些组织在战略指导下充分预测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等各方面的要求,分析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未来在组织内外可获得、可开发的人力资源状况,并且制定行动方案,有计划地获取和开发这些资源。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就要通过每个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来实现合理配置,将个体输送到合适的组织、合适的岗位,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2、人力资源规划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同时,组织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会产生越来越高的人力资源要求。社会环境中的人力资源必须满足组织的要求才可能进入组织,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需求与社会接轨的桥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将组织对人力资源素质的高要求传达给个体,将促进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组织意义
1、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组织战略、目标、愿景的实现
首先,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帮助组织识别战略目标。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战略目标不可能一成不变。人才的稀缺性使组织认识到,战略是现实的,不是理想化的,那种需要什么人才就可以找到什么人才的时代已经走远了,在当今社会,必须将“需要什么人才与能够获得什么人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理性的战略。人力资源规划通过需求预测、供给预测,可以使组织辨别战略、目标、愿景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其次,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创造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内部环境。组织的内部环境是一个多种资源综合作用的复杂体系,人力资源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通过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安排、流动,可以实现多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第三,人力资源规划能为战略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只有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都支持组织战略目标,且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的时候,才能确保组织战略的有效达成。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正好能够保证组织的人力资源与战略的匹配。
2、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提升
不管如何定位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规划都能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板块的工作提供背景和目标设置。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少人,什么时候需要人,什么岗位需要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规划解决,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人员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板快的工作目标。因此,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组织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且提高这些活动的效率。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个体意义
人力资源规划在组织层面展开,也会对个体产生重大的影响。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使个体看到未来组织在各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就是对个体的发展要求。这就为个体设定了一个目标,可以指导个体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对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实现个体目标、提高个体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国内外人力资源规划研究和实践的概况
(一)国外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概况
人力资源规划正式作为一个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独立的管理思想或者管理内容,应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那个时候开始,人力资源规划就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目光,他们通过实证研究、理论思辨、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本次研究中,我阅读和研究了国外人力资源规划领域的大量文献,发现国外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主要关注发展历史、定义、内容和分析维度、操作细节、规划的有效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与战略整合等各个方面,相应的研究领域遍及医院、教育系统、政府部门、军队以及企业等各类组织。应该说,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研究是相当成熟的,如美国1977年就成立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学会,专门从事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研究和推介,并且定期召开会议,召集人力资源规划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一起讨论人力资源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权威杂志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上经常出现研究人力资源规划的文献,还有叫做Human Resource
Planning的期刊,专门介绍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情况。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对于他们具体研究内容的介绍和评价,将在正文中具体论述。国外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也较早开展了人力资源规划实践活动,并且很多组织还独立开发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和数据管理系统,有效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效率和组织绩效。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大多数已经步入战略化人力资源规划时期,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战略的整合来促进组织战略的充分实现。
(二)国内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概况
在本次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我广泛的搜索各类文献,发现国内关于人力资源规划的专业文献很少,而且原创性的文献更少,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规划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没有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在组织中的地位明显不如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板块突出;
2、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系统研究,很多组织在研究和应用人力资源规划当中都显得比较功利,强调技术、模型、方法的学习,而缺乏对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的整体构建,造成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性下降;
3、组织成员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参与度不够,人力资源规划仅仅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人事部门开展,获取内外部信息的触角不够全面、广泛,难以形成有指导意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4、人力资源规划停留在纸面或者“制订”这个阶段,不重视执行、修正、评估、反馈等后续工作,使得人力资源规划不能充分发挥对企业活动的指导功能;
5、缺乏独立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或者模型,大多数组织使用的都
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
6、人力资源规划停留在操作化阶段,离战略化还有一段距离。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九十年代就基本上进入了战略化人力资源规划的时代,国内的企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研究和实践中的不足,也应该看到,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是我们难以克服和避免的。我认为,造成国内人力资源规划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主要有:
1、对于广大国内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舶来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引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2、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板块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管理是最受国内企业关注的,也是过去传统的人事工作的重点,很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规划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往往不是很重视;
3、在计划经济时代,组织对所有资源都没有自主权,人力资源也不例外,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组织还没有从计划经济思想和行为习惯中转变过来,没有对人力资源的稀缺定产生正确认知,也就很难认识到开展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4、由于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治”管理和非理性管理是主流,西方经历了科学管理时代,强调管理理性,倡导计划、规划对管理的指导作用,这与中国的文化和管理哲学本身有着矛盾,因此,国内组织很难真正自发的开展理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
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规划水平的对策
我认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规划整体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不成熟阶段,具体来看,处于操作化阶段,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70年代所处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开始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纳入管理职能的一个部分,引进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技术、模型,旨在较为准确地预测人员数量、质量、结构的变化,以及时应对,降低风险。而且正式启用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的企业并不多,还有很多企业的员工招聘、晋升等工作毫无科学规划和依据,随意性非常大。当然,也有个别先进的企业较早的引进了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已经有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并且正在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转变,如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天津电力建设公司等。
由于国内整体人力资源规划发展还处于操作性阶段,因此,目前主要的任务是:
1、系统学习国外人力资源规划理论,从发展历史、潜在管理哲学到有效性分析、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等各个方面都要有较深入了解,切忌只关注战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利于国内人力资源规划整体迈进更高层次;
2、积极推广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活动的重要性,帮助企业准确预测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有计划地开展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进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3、推动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信息体系、配置体系和流入流出机制,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用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规范企业行为,使随意的、突发的、主观的招聘、配置、退出等行为失去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James W Walker,“ Evaluating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Application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pre-1986);Spring 1974;13, 1 2)Khoong, C.M.,“An integrated system framework and analysismethodology for manpower plan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anpower.Bradford :1996.Vol.17
3)Martin W Anderson;“The Metrics of Workforce Planning”;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4)Washington: Winter 2004.Vol.33, Iss.4;pg.363, 16 pgs
5)Abdul Rahman bin Idris,Derek Eldridge.“Reconceptualising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in response to
institutional chan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Bradford:1998.Vol.19, Iss.5;pg.343
第三篇: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1
1.与其他资源相比拥有独特的“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能力和想象力”的是(人力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最主要的职能是(人力资源规划,招募和选择;人力资源开发;安全和健康;薪酬和福利;劳资关系,人力资源研究。)
3.从应聘者的角度来看,影响招聘的主要因素有:(职业锚对招聘的影响;应聘者的个性特征;应聘者的寻职强度)
有利于缓和内部斗争。一般人力耗损的模式使用一条曲线表示任职时间长
3、招聘来源广泛。
4、有利于组织树立形象、扩大短与离职的关系来表现人员流动率这就是(人力损耗影响。曲线)33.试述选择人才招聘渠道需考虑的因素。P41465.人力资源规划:是把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转化成1.组织经营战略2.组织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3.人力资源需求,以企业的整体的超前和量化的角度分招募的目的 析和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具体目标4.人工成本5.领导人的用人风格 6.组织所出66.简述职位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的外部环境1.职位的基本信息 2.职位设置的目的3.在组织4.人力资源管理(HRM):是指那些用来提供和协调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的活动。5.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人力资源具有双重性。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可持续性。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6.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环节)
7.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方法有(人员接续计划;马尔可夫模型;管理人员晋升计划)
8.人力资源规划执行阶段的三项工作是(实施;审查与评价;反馈)
9.(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们对影响企业发展的某一问题的看法达成一致的意见方法。
10.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两大类(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与(人力资源业务规划)。
11.人力资源业务规划:是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展开和具体化,其执行结果应能保证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12.若干工作性质相近的所有职系的结合,称为(职组)
13.工作分析又称(职务分析)。
14.关于问卷调查的描述正确的有(费用低;速度快)。
15.工作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工作的性质、内容和方法,以及确定从事该项工作需具备的(条件和任职资格)。
16.简述工作分析的作用。
招聘和选拔。工作分析为招聘和选拔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培训与开发。企业可以使用工作分析的信息评估培训的需要以及开发和评价培训的方案,工作分析以及作为工作分析结果的职位说明书为培训与员工绩效改进之间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和套路。
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的过程就是将员工的实际工作业绩同要求其达到的工作业绩标准进行对比的过程。工作评价及报酬。工作分析所得的信息可以用来确定工作的相对价值,进而确定对该项工作支付的报酬。17.招聘中的成本不包括(轮岗的培训费用)
18.由于短时间内的工作量增加采取的最常用的招聘代替方法是(加班加点)
19.组织可以根据地理范围和招聘人员的层次把招聘规模分为大型招聘会、中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20.复杂决策:是指摆阔多个岗位、多个应聘者的情况。这种决策不仅仅是单纯的选拔问题,还涉及到职位候选人与岗位的匹配问题。
21.员工租赁:是指一家组织解雇一部分或大部分原有的工作人员,由出租公司以相同的租金雇佣,并把他们重新出租给他们以前的组织或其他组织。22.简述实施真实工作预览(RGPs)的要点。
真实工作预览(RGPs)是通常采用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即招聘单位给应聘者预览未来的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真实工作施作信息。实施真实工作预览的要点是:
1、真实工作预览(RGPs)的信息源必须是可靠的。
2、实施真实工作预览(RGPs)的内容应该是有代表性的。全面的工作信息
3、实施真实工作预览(RGPs)的时间取决于应聘群体的情况和组织的需要
4、使用真实工作预览(RGPs)的目的是实现说服性沟通,而这种沟通的形式在招聘会中会收到较好的沟通效果。
5、真实工作预览(RGPs)的实施者应该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
23.简述雇佣临时工的优点
雇佣临时工是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临时工中介机构完成。对于组织或者雇主来说,这种代理机构有以下几个优点。
1、临时工是介绍机构的员工,这就减少了组织的文书工作,如纳税报表等。
2、组织不用负责临时工的福利待遇;
3、临时工介绍机构保存所有介绍人员的档案,因此,可以再雇佣前先看看他们的工作表现;
4、有的临时工介绍机构拥有晒选拔手段,可以帮助组织选择合适各种工作的临时工,从而节省组织用于招聘筛选的时间和金钱。
24.几乎对所有人员都适用的招聘方法是(发布广告)
25.企业选择的招聘渠道有(就业服务机构、内部晋升、员工推荐、校园招聘、猎头公司)26.内部招聘原则有(任人唯贤原则)(激励原则)(合理安排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27.内部招聘的缺点有(易造成“近亲繁殖“、易产生内部斗争、缺乏创新、选择范围有限)
28.实施校园招聘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有(广告张贴、公司介绍、经验分享、招聘说明、疑难解答)29.招聘渠道是获取职位候选人的途径。一般来说,招聘渠道可以分为两类(内部招聘渠道)和(外部招聘渠道)。
30.工作调换(也称“平调“):是指在职务级别不变的情况下,调换内部员工的工作岗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一种方法。
31.外部招聘:是指面向组织外部征集应聘者以获取人力资源的过程,是组织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向外部发布招聘信息,并对应聘者进行有关的测试、考核、评定及一定时期的使用,综合考虑其各个方面条件之后决定企业的聘用对象的常用方式、32.外部招聘的优点
1、可以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组织创新。
2、34.测评工作效度的具体指标(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35.人才测评的功能是(甄别和评定功能)(预测和激励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36.信度人员测评工具盒方法的稳定性或可靠性指标。信度指标的表示方法是(信度系数)37.常模是一组具有代表性、有被试样本的测评成绩和分布结构,包括(集中趋势)和(离散度)38.简述人员选拔评价的原则
1、程序的完整性和顺序性原则。
2、内容的针对性原则。
3、职位的能岗匹配原则。
4、评价的标准原则。
5、方法的科学性原则。39.简述人才测评的内容 40.事物的某一突出特点成为该事物的全部印象,其特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以偏盖全,这种效应称为(晕轮效应)41.面试的特点包括(测评的直观性,交流的双向性)(面试内容的灵活性)(判断的主观性)(面试时间长短的不确定性)(面试对象的单一性)42.按面试目的的不同,可以将面试分为(压力性面试)(非压力性面试)43.按面试对象的多少,可以将面试分为(单独面试)(集体面试)44.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就像月晕一样,由于光环的虚幻印象,使人看不清对方的真实面目,即,事物的某一特点成为该事物的全部印象。其特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以偏盖全 45.试叙述面试的过程在做好所有准备工作后,就要开始正式的面试了,面试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过程:建立融洽的关系阶段、相互介绍阶段、核心提问将阶段、确认阶段和结束阶段。每个阶段面试人员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也应提出不同的问题。46.心理测验的一般的原理包括(差异性)(可测性)(结构性)47.新能力测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萌芽阶段)(成熟阶段)(昌盛阶段)(完善发展阶段)48.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的表现与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特点,它是在生理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49.简述心理测验的编制原则1.有效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原则,科学有效是心理测验编制的首要原则,也是其有效进行的根本前提。2.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原则 3.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 50.简述使用心理测验的注意事项1.只有合格的心理检测工作这才能从事心理测验2.慎重选择具体的心理测验工具3.注意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4.慎重对待检验结果5.认真做好测验的准备、实施、结果解释等工作 51.通常评价中心所要评价的能力素质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辅导与激励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52.评价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员评价与选拔方法。他通过评估参加在相对隔离的环境的作出的一系列活动,以团队作业的方式客观地测评其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为企业发展选择和储备人才 53.简述无领导小组的特点
作为一种人员选拔方法,无领导小组讨论具有突出的特点
1.它使评价者能够真正的对被评价者的行为进行评价2.它能够在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申对其进行观察和评价
3.他更贴近实际工作,容易得到被评价者的接受4.他能在同一时间对多名被评价者进行测评5.考察范围广,信息丰富而真实
但是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其编制题目难度大、对评价者的要求高,测评结果容易受到评价者主观因素影响。同时,被评价者的分组以及不同的测评情景都可能会使评价结果受到影响。其行为仍有伪装的可能性
54.员工录用的过程包括(作出初步录用决策)(确定薪酬,身体检查)(办理入职手续;背景调查)(新员工入职培训)
55.对未录用应聘者的处理是企业筛选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宗旨是(对前来应聘的人表示诚挚地感谢之情)(对应聘者的尊重)(未聘者可以是企业未来合作者的储备库)(展示企业风采)56劳动合同(也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是指劳动者同劳动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用人单位等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协议。57.简述员工录用过程
1.作出初步录用决策2.背景调查3.确定薪酬4.身体检查5.办理入职6.新员工入职培训 58员工内部流动的类型包括(平级调动)(转岗)(岗位转换)(晋升)(降职)
59.裁员是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解除与组织员工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其一般动因有()()()103 60.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一般运用马尔可夫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找出过去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是(马尔可夫分析方法)
61.以两次测试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为主的是(重测信度)
62.构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吸引、录用)(保持、发展)(评价、调整)
63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员工参与咨询,管理层重视曾度,加上规范和专业化操作,职位说明书已成为员工守则的一部分,员工称职位说明书为工作的(基本法)64.企业对员工的有效管理表现在员工的流动率上,中的地位 4.工作职责及工作标准5.任职资格条件 6.工作特征等 67.简述题
1、简述人才测评的内容 1)知识。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和总和。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知识是各行各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事某种特定行业所必须的特殊知识和技能 2)能力。按学术界通常的定义,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且直接影响该活动的效率时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学习培训与实践的经验积累。能力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能力的发挥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的整个过程相联系。
2、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3、能力是保证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3)个人风格。每个人在处事时总是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个人的风格因素。个人风格一般来说包括气质、性格和行为风格等方面的内容。气质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所整体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个人特点。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人们把气质的类型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性格是由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所表现出来的是其性情、脾气和秉性等。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包含多个侧面,且各具特征。较之气质,性格更具有后天的可塑性。行为风格是指人们在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行为风格因素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当它们与具体的工作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个人风格决定着一个人的合作态度、工作态度、处事态度和职业趋向,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4)价值观、动机与兴趣。价值观、动机和兴趣构成了人员开展岗位工作的动力因素。价值观是动力因素中的最高层次。人的价值观是对个人对事物和自己行为意义的评价,即人们关于目标和信仰的信念。此外,每个组织也有自己倡导的价值观,这些都反映在组织的经营理念上。应聘者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要相融,否则,这名应聘者就不适合该组织的工作岗位。国外较有名的价值观测验把价值观划分为六种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行动的内在原因,动机的方向和强度往往决定了行为的效果。动机通常可以分为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和影响他人动机。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活动或职业的喜好与积极探索的倾向,规定了对感兴趣事物或活动优先注意的方向,并伴随一种愉悦的情绪。此外,兴趣不仅规定了人的关注方向,而且同时确定了人对事物的情绪及兴奋点。由于兴趣通常能决定人在某一事物上的成功率,因此,兴趣对人们的职业兴趣划分为研究型、现实型、企业型、常规型、社会型和艺术型六种类型。
第四篇: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国内悄然兴起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最早,是2007年,台湾地区的陈易志老师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听了这样一堂阅读课,老师们有很大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课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有的老师认为,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而且很多老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于是,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掀起了高潮。
首先,在台湾地区,众多学者走在了研究的先列。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吴敏老师认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透过阅读教科书来学习,然而,为了拓展知识、学习者必须超越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要能发挥最大功效,学生必须整合众多文本里的细小信息,建构出较直观的图像。进行学科领域的课外阅读时,学生连结他们从教科书里学到的东西跟补充读物里的“新”信息。在连结的过程中,他们在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并运用此意义来支持、辅助其他的学习历程;学生建构的意义成为进行新学习的一项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先前学科知识里的错误概念,或发展有关社会议题的批判思考,发展阅读策略本身。因此,进行文本之间的连结是从阅读中学习的关键能力。” 赵镜中先生也在《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一文中道出阅读教学的转变: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重视识字教学转向理解教学、由精熟学习转向策略学习、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由讲授教学转向合作学习。对其中的“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赵镜中指出随着图书出版及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从原先的“一篇”到现在的“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决不止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形式的革新,更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2.关于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策略的研究
内地教育先进地区也开始了对群文阅读的研究,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比如,很多学者研究得出了很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的议题:同一主题、同一写作手法、同一作者等等。
重庆市武隆县实验中学校的冉启均老师在《运用群文阅读理念指导初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一文中提出:结合群文阅读这一先进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首先是指导学生选择好阅读内容。其次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为了更好的落实课外阅读,还应加强检查督促。群文阅读下开展的课外阅读,一般都是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的,但学生阅读效果如何,老师还应加强检查和督促。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的肖峰老师在《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一文中指出:
(1)通过阅读式预习,实现有用信息的准确提炼,促进阅读主体意识的增强;(2)对课外阅读收获积极交流,存精神与语言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3)抓准课文各项拓展点,在资源整合中促进有效阅读的实现。
河南省荥阳市第三小学的张振敏和马飞燕老师也在《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结合的策略》一文中提出了策略如下:
1、构建教学模式,实施阅读计划;
2、推荐合适书籍,培养阅读兴趣;
3、把握学段特点,找准阅读方法;
4、搭建展示舞台,提升阅读能力。
由此可见,前人的研究中理论阐述分析多,实证干预研究少。不过前人的研究还是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为我们在中学阶段开展本项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实验的方式来实施研究,相信通过长期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这一创新的尝试会激发阅读教育研究的灵感,引起更多有价值的思考,探索出阅读教育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