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关于印发《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0-894752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1 12:33: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印发《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

划》的通知

校字〔202_〕94号

各学院、各部门:

《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经202_年9月5日中共安徽工程大学第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批准,现予以印发实施。

安徽工程大学 202_年9月13日

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我省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实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以及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

(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

五年来,学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稳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积极申报新的学术学位授权点,增加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授权领域,吸引大批优秀本科毕业生到我校攻读硕士学位;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拓宽办学渠道、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等措施,在生源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不断提升我校对社会考生的吸引力。截至202_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540人、研究生682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5088人。

(二)学科建设得到加强

五年来,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学科布局更加合理、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了第三批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验收工作,开展了第四批重点学科遴选工作,启动了校级博士学位立项学科和支撑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建设成效,“控制科学与工程” 获批省级重大学科建设项目;加强学科学位建设联动,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工程硕士领域5个,完成4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自主设臵工作。目前,学校共有10个一级学科、4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硕士授权涵盖工、理、管、经、艺、法、教、农等8个学科门类,实现了所有学院全覆盖。

(三)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五年来,学校建立了“两类型,三层次”的课程建设与管理体系,两次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新设本科专业16个,本科专业增至65个;完成了10个新办本科专业的合格评估,对6个新办专业建设进行了连续资助,新办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新增省级特色专业4个、校级特色专业6个;新增省级教学名师6人、校级教学名师14人;新增省级精品课程14门、校级精品课程46门;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73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202_年12个本科专业进入第一批次招生,202_年本科整体进入第一批次招生。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在95%以上,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是202_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四)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学校结合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寻找与地方产业契合点,不断融入地方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承担国家级课题79项、省部级课题24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3项;出版学术著作21部,发表学术论文3500余篇,获授权专利1111件(其中发明专利95件);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方向,建设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3个;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坚持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为企业进步提供科技服务,与近300家企业签订服务合同,向百余家企业派遣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了“教授博士企业行”等科技活动,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性成果。

(五)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引进与培养工作,人才队伍总量稳步增长,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引进教学科研人员9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8人、博士后1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领军人才团队2个;新增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97人,其中新增正高级3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全省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3人,获批省级优秀拔尖人才项目72项。学校现有教师近12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9%,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44%。

(六)合作交流取得突破

五年来,学校通过校地、校企合作等形式,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大中型企业合作,与芜湖市共建安徽工程大学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电鑫龙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安徽合力共建企业冠名班。202_年,学校与芜湖市政府合作共建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这是我校拓展办学空间、深化校地合作的创新举措,标志着学校开放办学进入新阶段。学校不断加强同国(境)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欧美、亚洲和我国台湾地区的11所高校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或专项合作协议计21份;派到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或培训访学教师73人,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我校访问讲学69人次;成功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交流学生已扩展到美、英、韩、泰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

(七)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五年来,学校完成了第二运动场改造等一系列改造改建任务,实施了校园西区水系治理工程、校园强弱电管道系统优化工程,在全省高校率先完成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等校舍空调安装工作;完成了校园主题雕塑、人文景点建设,实施了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图书馆综合楼、实验楼C座正在加紧建设;拓展了校园网用户接入方式,提升了主干网承载能力,开展校园无线网建设和骨干网络升级改造,将有线网与无线网融为一体;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以及网络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和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建成省内高校一流的网络与数据中心机房;完成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用电管理实现了配额化,生均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43.0%,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7.8%,学校被确定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八)民生工程有力推进

五年来,学校建立了政府资助、企业赞助、校友捐助、教师帮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奖助学金体系和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在政府下拨经费之外筹集资金1500万元,做到了困难学生资助个性化、全覆盖。学校为全体教职工购买社会保险,完成了教职工医疗、养老的社会保障并轨;在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教职工年均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开工建设教职工定向商品房732套,满足了教职工住房需求,改善了教职工住房条件;改造升级教职工生活区环境和配套设施。目前,校医院正在积极改造,教师活动中心和附属幼儿园新舍即将开工建设,民生工程有力推进。

(九)治理机制日趋完善

五年来,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集体决策制度,办学理校能力不断增强:在省内率先实施了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开展了大学章程制定和相关制度废改立工作;202_年获批安徽省首批事业单位编制备案制试点单位,202_年获批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人事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组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发展规划处等机构,经上级部门批准成立了安徽工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在省内率先建立校行政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校领导与师生沟通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学校先后被评为第十届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教育系统文明单位。

(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

五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把握学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学校按照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召开首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定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抓好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处级领导干部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能力;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扎实推进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换届,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实施党员发展“双培工程”,党员发展质量显著增强;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学校获得省“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省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创新型社会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启动了“双一流建设”,以“中国制造202_”为抓手推进工业化进程,鼓励高校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因此,“十三五”对我校来说,是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2.区位优势和地方支持提供了弯道超越的可能

我省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处于国家加快发展的几个重点区域的交集地带。芜湖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要新成员,工业基础较好,产业质量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作为以工为主的地方性高校,我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较紧,校地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深入,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因此,“十三五”对我校来说,是弯道超越的战略机遇期。

3.办学优势和历史传承为学校发展培植了后发优势

学校经过80年的办学积淀,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和特色得到彰显,部分学科专业办学实力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数量、结构、质量更趋合理,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作用日趋明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数量、层次大幅度提升。学校整体进入一本招生,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动力活力进一步发挥,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1.社会公众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改造,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_”、“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倒逼学校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待,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对教育公平、教育服务的诉求,都对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2.新一轮高校之间竞争将更加激烈

虽然学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安徽高校第一方阵的位次依然靠后,办学水平、创新能力、社会影响、核心竞争力与高水平大学相比仍有差距。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等教育政策调整,人才引进困难更大,高端资源竞争更加激烈,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不发展是倒退,发展慢了也是倒退。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发展好,是我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3.学校改革发展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我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如办学理念、改革精神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治理结构、治理体系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不相适应;改革举措、工作状态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人才队伍还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优、水平不高问题,干部队伍创新能力、担当精神有待提高;优质教学科研资源比较匮乏、优化配臵不够;综合改革不够深入,以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治理体系不够完备,现代大学制度亟待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二级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办学活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予以解决。

总的来说,学校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具备加快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有利条件。未来五年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充分发扬安工程人不畏艰难,敢闯敢拼,能打硬仗的精神,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加速崛起,用我们的努力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领导,遵循教育规律,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与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特色发展”发展战略,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依法治校为保障,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

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建设,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支撑产业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建成国际工程师学院,通过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突破,为实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1.人才培养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220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10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7000人左右;进一步加大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和招生宣传力度,生源质量稳步提高;进入国际工程师学院学生人数达到4500人;创新学院培养规模达到200人/年,创业学院培养规模达到400人/年,获批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50强;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个以上,研究生中外合作培养项目3个以上,国(境)外留学、游学达到150人/年;考研录取率20%以上,就业创业率95%以上。

2.学科建设

构建3-4个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集群,重点建设2-3个特区学科;省级一流学科达到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增加到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增加到8-10个;2-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30%,3-4个学科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要求;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突破。

3.专业建设

新增10个新专业,构建6-8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集群;重点建设5-8个优势专业、7-9个特色专业、8-10个重点专业;完成4-6个传统专业改造,培养适应机器人、大数据、轨道交通等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5个左右专业通过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力争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实现突破;校外实习基地达到20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以上。

4.人才队伍

教师总数达到14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35%,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达到45%,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研修经历的达到30%,具有企业锻炼、工程实践经历的达到50%;全职引进四类以上人才10人,引进博士研究生150人;柔性引进三类以上人才15人,领军人才团队8-10个;新增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10人。

5.科技创新

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均20-30项,实现国家级重点项目突破;新增省级特色科研平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8-10个,省级“202_协同创新中心”2-3个,培育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省级科技成果奖大幅增加,获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项;授权发明专利年均50项左右,专利成果转化率30%左右;形成6个政产学研合作优势领域,市校共建5个技术研究院;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每年1-2项,承办高水平国际会议每年2次以上;科技创新经费年均增长20%,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年均增长25%。

6.文化建设

构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特色活动文化层次递进的大学文化建设体系;宣传新校训,创作新校歌,开展校史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依法治校,以大学章程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学校形象设计,统一学校基本色,建设学校展厅、特色展馆、文化艺术长廊;加强活动文化品牌建设,做到“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建成学校网络文化中心;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7.校园建设

完成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完善校园配套功能,建成省内外有影响的“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校园;加强校本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科研、文体和生活服务条件;新增接入带宽100M的信息点12000个,接入带宽10G的第二代互联网;构建教师、学生大数据系统,建设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共享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数字智慧校园。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一、强化教学中心地位,通过教学审核评估

(一)积极开展迎评促建工作。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和安徽省相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以教学为中心,以评估为抓手,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积极开展迎评促建工作。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方针,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通过迎评促建使我校教学条件更加完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改革更加深入,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根据国家战略、地方需求、学校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推进“社会责任感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教育”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公益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学分比例,完善基础、综合、创新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和企业实行“3+1”培养。积极推进“企业冠名班”,扩大冠名班的种类和专业覆盖面。扩大辅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范围,推进选课制、选教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层次化、系统化教学体系。整合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资源,扩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面,推动创新创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组建创新学院,建立特色化创新中心,创办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组建创业学院,建立创客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园,推进创业团队园区孵化;深入推进考研和就业工作,考研录取率、创业就业率稳步提高。

(五)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增加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家与高校数量,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层次。推进与国外高校的学分互认,引进先进办学理念、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逐年增加本科生“2+2”、“3+2”项目数量,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力争每个学院都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交换生和攻读学位学生规模,实现在校期间具有国际交流经历的本科生、研究生比例逐年提高。

(六)努力提高本科生源质量。在整体进入省内一本招生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创新招生宣传方式,完善吸引优秀生源政策,扩大优质生源基地数量,强化学院招生主体作用,推进招生宣传与科普宣传、名师讲坛等活动的联动,提高优质生源报考率,促进我校一本录取分数持续提升。

(七)推动继续教育稳步发展。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为要求,通过改革与建设形成普教成教互补、教学手段先进、办学项目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规范、优质、高效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以依法办学、提高质量为原则,稳定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国际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大内合外联力度,适度扩大继续教育规模,稳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二、打造学科高峰高地,力争博士立项突破

(一)创新学科建设体制。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尤其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学科建设。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争取获批支撑安徽转型升级学科基地。在继续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博士授权立项(支撑)学科建设基础上,启动特区学科建设,推进以重大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式学科建设。创新学科建设管理,完善学校、学院、学科(团队)三级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强化学院、学科负责人的协调作用和建设责任。加强学科与人才、科研的互动,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二)加强特区学科建设。为凝练方向、汇聚资源、尽快提升优势学科水平,建立特区学科制度,通过重点支持、优先发展,努力打造2-3个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高峰。加大特区学科投入,在人才、经费、体制机制方面给予更大倾斜。建立学科、人才、科研联动机制,鼓励采取柔性、项目式、合同制等方式为特区学科引进顶尖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团队,为特区学科搭建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三)协调推进分类发展。根据学科条件和发展目标,实施分类管理、分层建设、分类考核,推进学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形成若干个学科高地。实施控制、机械学科创优工程,达到博士授权学科建设要求;实施纺织、艺术学科创特工程,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前列;实施工程学科提升工程,增强学科实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实施新兴学科培育工程,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实施基础学科强化工程,为各学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四)实施增硕建博工程。加强学科与学位点的联动建设、联动考核,将学位点调整与学科建设层次升降挂钩,强化学科建设对学位点建设的引领作用。以学科评估为契机,切实补齐学位点建设短板,努力提高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扩大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强化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建设和调整,提高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培养质量和水平。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突破。

(五)创新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人才,核心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转变人才引进模式,从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向“领军人才+团队”模式转变。转变进人考察模式,从以学院、专业为基点考察人才转为以学院、学科、专业为基点考察人才。转变学科带头人遴选模式,实行校内外AB轨制,校外带头人均由二类以上人才担纲。以特区学科为人才汇聚示范点,通过实施人才聘用、管理模式和薪酬制度改革,吸引和稳定一流人才和团队,带领学科走向国际学术前沿。

三、优化结构推进认证,打造专业特色品牌

(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将招生计划与社会需求、学生报考、毕业生就业、专业影响力挂钩。对生源不旺、就业不畅的专业实行预警、减招、停招,或隔年招生。积极建设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二)推进特色专业建设。以国际工程师学院为基础,加强机器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创新型专业建设,形成我校特有的专业特色。强化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人才培养,不仅将国际工程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高地,而且是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围绕“中国制造202_”等国家战略,按照重点专业对接重点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建设思路,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集群,形成科学合理、相互支撑的专业链条。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在高端装备、电气电子专业群形成优势,在纺织服装、食品药品、艺术设计专业群形成特色,并把信息技术、材料能源、经济管理、金融统计等专业群作为重点建设,构建专业建设发展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综合改革、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的实施,提升专业内涵和质量。

(四)强化专业融合改造。根据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要,依托我校工科背景,通过设臵专业方向、增加模块课程、主辅修和双学位等方式,对传统专业进行融合式改造,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推进法学专业通过主辅修制培养专利代理人才,完善外语专业通过设臵课程模块培养语言服务、经贸人才,推动信管类专业通过设臵专业方向培养大数据人才,推动机电类专业通过交叉融合培养轨道交通、航空机械人才。

(五)推进专业评估认证。创新专业建设和评估理念,推进按标准建设专业、培养人才。把专业评估认证作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主要抓手,制定专业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实践质量标准,开展对人才培养达成度评估。深入推进新专业评估、专业综合实力评估、优势专业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作为内涵建设、招生计划、动态调整的依据。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5个左右,争取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实现突破。

四、高端引领团队支撑,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一)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摆在教师培养首位,积极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考核纳入日常管理,探索建立全过程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和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挂钩。加强教学考核,规范学术管理,强化学风建设,实行教师教学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

(二)大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创新人才集聚机制,进一步拓展引进人才视野、类型和方式,以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实施“中江学者计划”,公开招聘在本学科领域获得国内外同行公认学术成就的杰出人才。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重点引进紧缺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以上职称博士研究生以及三类以上高端人才。探索建立校地高层次人才共享制度,促进学校人员与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臵。

(三)加大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对特区学科、博士立项学科团队进一步加大扶植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科领军人物,探索实施博士立项学科首席教授负责制。加强校内创新团队培养,以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为依托,培育若干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通过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教学观摩等形式,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指导培养力度,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博士化工程、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科研项目立项等多种形式,加大青年教师资助力度,提升青年教师研究能力。推进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双向挂职”等项目,搭建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平台。实施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青年英才快速成长的事业发展平台。

(五)统筹推进各类队伍建设。建立管理人员队伍职业发展阶梯,逐步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服务型管理队伍。落实辅导员作为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打通辅导员队伍发展通道,提高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协调推进工程实验、图书档案、网络信息、财务审计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术队伍整体水平。

五、激发活力提高层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创新科研管理服务体制。全面融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以创新科研工作机制和健全科研机构体系为抓手,在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和完善,探索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管理和评价机制,完成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任务。加强政策导向、增强质量意识、重视过程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增强二级学院的管理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参加科学研究、进行成果转化、开展科技创业,使科技创新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效益逐年增长。

(二)促进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坚持科研服务育人,建立优质科研成果进课堂机制,鼓励教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要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向本科生、研究生开放,要求各级各类项目、团队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对教师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给予重点支持,对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重点奖励。

(三)强化项目成果奖励培育。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强化科技管理部门全过程服务,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使国家级项目获批数量稳步提高,力争国家级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完善科研奖励制度、支持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访学、开展博士后研究、与大型企业联合攻关,催生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成果。开展校级科技成果奖评选、支持校企联合申报,使学校获批的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大幅提高。选择优秀成果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突破。

(四)打造特色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现有省校级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和跟踪问效,发挥平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高端发展智库。提高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全校科技资源,建成安徽工程大学创意产业研究院、安徽工程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师生兴办的小微科技企业提供条件,激活科技创新要素。

(五)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主动寻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开展“教授博士企业行”,大力开展各类产学研活动。主动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围绕安徽省《中国制造202_安徽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等工业发展战略,密切跟踪区域重大需求、地方经济发展与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取得突破。加强专利申报和科技成果转化,使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创新经费逐年提高。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使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六、整体推进加强培育,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一)实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计划。以理论武装为第一抓手,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员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造就“四有”好教师和“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全面总结办学历史,凝练、培育、弘扬大学精神,宣传、阐释新校训,创作、传唱新校歌,开展校史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并对其转化创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人人思廉、人人赞廉、人人促廉的良好环境。

(二)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计划。坚持依法治校,落实“七五”普法教育任务,增强师生法治意识。强化制度意识,逐步健全完善党建、教学、科研、管理等制度,加强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规章制度建设,形成以大学章程为核心,合法合章、规范健全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构建人人参与管理、人人主动管理、上下统一的落实体系。

(三)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计划。加强文化符号建设,深化大学形象设计,宣传新校旗和校徽,统一学校基本色。加强人文景观建设,阐释主题雕塑内涵,开展文化上墙活动,对东区道路景观命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文化物质载体,建设学校展厅、特色展馆、文化艺术长廊等,增设阅报栏、电子显示屏,制作学校宣传片、宣传画册。

(四)实施校园活动文化精品计划。加强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文化活动,做到“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重点建好新闻网、校报、校广播台、宣传栏、新媒体等主要宣传平台,加强对校内出版物、哲学社会科学论坛、讲座、报告会的管理。开展网络文化中心建设,整合校内媒介资源,建好、管好、用好网络阵地,完成“五个一”建设。加强学院文化建设,指导各学院提炼、总结、传播办学传统和特色。

七、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建成国际工程师学院

(一)建成国际工程学院。按照“国际化、工程化、企业化、多元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完成一二期建设项目,高标准建设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完善各种配套功能,加强校园绿化美化,把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成省内一流的“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校园,实现校园空间新拓展、办学功能新完善、培养能力新提高、对外开放新跨越。同时,新建西区师生服务中心,完善东区教学、科研、文体设施,使校本部办学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

(二)加强实验室内涵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完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层次化教学体系。优化实验室设臵,推进基础课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等大平台建设,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专业实验室建设标准,推进专业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的融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建立实验室管理专门机构,加强实验安全管理,及时维修损坏器材,加快更新老旧器材,提升实验室内涵建设和管理水平。

(三)提升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丰富图书馆馆藏品种和资源,注意加强对新增专业、应用型专业图书的采购,增订高水平外文期刊和数据库。以数字图书馆建设引领图书馆发展。以新图书综合楼建设为契机,增加纸质图书,加强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拓展网络数字化资源,优化图书馆环境,提倡教师学生互动,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把新图书馆建设成为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学习交流中心。

(四)基本建成数字智慧校园。升级服务器虚拟化平台,构建高性能计算与云服务平台。接入下一代互联网(IPv6),完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智慧型校园建设力度,建立基础数据集成与交换中心,统一信息门户。建立以基本校情分析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服务系统,满足科学管理与决策需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完善智慧型后勤综合服务系统,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和服务。信息化生态环境基本实现全业务覆盖,数字智慧校园基本建成。

第四部分 主要措施

一、深入推进综合改革

(一)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全面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治理体系,形成与学校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厘清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的范畴与边界,理顺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校理事会并发挥其咨询、建议和监督等功能。

(二)健全大学制度体系。推进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科研体制、学科发展、评价体系改革。通过强化学院发展主体作用,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实行学院目标责任管理,深化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充分激发二级学院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健全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完善以效率和公平为核心、富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薪酬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具有安工程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三)完善民主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作用,拓展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渠道,扩大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评议权、考核权,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议事协商,建立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机制。完善资源配臵机制,建立绩效评估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校行政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探索重大事项教代会执委会票决制度,保障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管理。加强师生民主意识与民主素质的培育,提高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水平。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接受政府部门、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健全依法办学和大学章程落实机制,加强制度的合法合章性审查和废改立工作。科学制定部门单位责任清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形成以《安徽工程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制度体系和办事规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二、集聚各方办学资源

(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契机,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破解改革发展体制障碍。抓住市校共建机遇,通过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二)多方汇集办学资源。抓住“双一流”建设和转型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经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经费。积极争取政府贷款、国债项目,利用科技成果产业化吸纳社会资金,增强造血功能。发挥校友会和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作用,吸引海内外杰出校友和社会有识之士捐资办学,汇聚更多的发展资源。

(三)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强化办学成本与效益意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臵。改革管理模式,推进校内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强化重大项目审计监督,杜绝浪费现象发生。加强资产管理,促进资产有效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促进学校事业健康持久发展。

三、积极推进开放办学

(一)积极推进省市共建。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建立市校共建共商机制,将学校发展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将学校项目纳入地方重点工程。以国际工程师学院为基础,市校共建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中心、纺织服装研究院等重点平台,构建市校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二)扩大校企校际合作。积极吸纳大型企业进入学校理事会和发展智库。建立校企定期交流制度,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深化与大富科技、安徽合力、中电鑫龙等大型企业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与省内外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扩大合作范围。

(三)促进师生国际交流。支持教师赴国(境)外攻读学位、访学研修,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实施青年教师海外研修等计划,建立出国研修学习常态化机制,提高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国际化视野。推进学生出国留学、游学,加大与海外合作高校交换生力度。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与国(境)外院校实现本科和研究生学分互认,实现国际交流双向化,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四)引进海外优质资源。继续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交流,聘请高水平专家来校讲学、任教,引进优质教材和教育资源,建设好国际工程师学院。与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鼓励教师主持、参与重大国际项目或国外政府资助项目,积极推动合作高校间共建共享科研平台。

四、汇聚改革发展力量

(一)全力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积极创造条件,畅通教职工、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外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作用,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凝聚全校推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二)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加强大学生学习、就业、创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扩大学生奖励和资助面。完善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和心理预防干预工作机制。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帮助解决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的困难,建立健全对困难教职工的帮扶体系,进行精准帮扶。

(三)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完善教职工小区功能,完成附属幼儿园等民生工程建设工作。多方筹集资金,保障教职工和退离休人员收入逐年提高。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完善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公共安全监控体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做好饮食卫生、传染病防控、校园环境等整治工作,创造文明祥和的校园环境。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一)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把学校建设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学校发展大局。巩固主题教育的成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员工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加强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不断开拓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创新基层党组织生活的内容、方式,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建立完善干部任期、轮岗交流等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中层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并完善干部选拔工作制度,强化干部考核,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注重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健全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委群团工作意见,积极推进群团工作改革,加强群团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群团干部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作风建设。持之以恒地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干部作风建设的主观自觉,净化政治生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联系群众制度,加强调查研究,把切实维护师生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风尚。巩固和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营造多为、善为、敢为的浓厚氛围,以优良作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发展。

(四)加强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学校发展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各项工作全过程。强化思想教育,健全体制机制,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监督制约和执纪问责,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把纪律和规矩摆在更加突出位臵,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营造保障学校改革发展的绿水青山。

(五)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制定与完善学校党建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始终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规范组织生活,保障党员权利,使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完善党建工作考核,强化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第五部分 实施与评估

一、加强组织协调

(一)加强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的规划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对各类规划进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和评估。

(二)统筹协调。做好《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安徽工程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安徽工程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之间的统筹和协调,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统领,三位一体,同步实施。加强《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协调。

二、深入宣传发动

(一)强化认同。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宣传,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奋斗目标、战略任务的认同感,提高对规划的参与意识、执行意识,让广大师生员工通过不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二)营造氛围。加大信息公开和权威数据信息发布力度,大力宣传各部门、各学院贯彻落实规划的思路和做法,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三、注重评估考核

(一)加强监督。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过程监控,发展规划处负责对学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跟踪检查。职能部门、学院等二级单位作为规划的实施主体,要把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逐年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确保关键指标的完成。学校定期对事业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二级单位年度考核和党政领导任期考核范围。

(二)评估验收。学校按照年度分项考评、中期评估调整和末期考核验收三个环节对规划实施进行评估管理。每年末,学校组织班子对各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项考评。202_年末,学校组织班子对各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依实际情况对发展规划指标适时调整。202_年,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各项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根据规划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和问责。

安徽工程大学

202_

年09月13

第二篇:淮北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淮北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淮北市教育局

202_年12月

目 录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二)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五)教育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赢得新赞点 二 “十三五”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总体要求

(二)规划基本原则

(三)规划总体目标 三 主要发展任务

(一)全面推进以法治教

(二)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三)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六)大力推进继续教育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八)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九)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十一)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十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四 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

(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经费管理

(四)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

(六)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

(七)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八)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为全面实施《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为使我市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精致淮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强市,完成由人力资源大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的跨越,编制本规划。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主要教育发展指标增长情况:202_年底,全市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32%,202_年底达到99.9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2_年底的86.53%增长到202_年底的95.4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2_年底的68.2%增长到202_年底的91.16%。202_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一是学前教育跨入发展新阶段。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3所,幼儿园从202_年的112所增至249所,在园幼儿人数从202_年的34647人增至70714人。学前教育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有效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发展,规范办园行为,建立优秀园帮扶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为83.5%。202_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3.36%,提前完成《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设定的202_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的目标。

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连上新台阶。根据《淮北市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02_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规范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翻开了淮北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崭新篇章。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以“三个强化”、“四个着力”、“四个突出”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县域内校际差异度明显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度提升。202_年,市辖三区一次性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国家级评估验收,濉溪县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

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五年来,我市高考连创佳绩,在报名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本科达线人数大幅增长,且高分段学生集中。规划建设市一中东校区,办学规模约7000人,投资概算6.8亿元。

四是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实施《淮北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_—202_年)》,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积极接纳残疾学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开展残疾学生康复培训和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

(二)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职业教育资源得到集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2_〕81号﹚,完善市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市政府成立了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合并四所中职学校成立了淮北市工业与艺术学校,解决了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市职业教育园区202_年建成投入使用,职教资源实现了空间上的大集聚。

二是基础能力显著改善。全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显著增强,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做大做强了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资源整合,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左右。累计投入20多亿元,高起点规划建设了

集教育、文化、旅游、生态、人居为一体的淮北市职教园区,一批学校和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师资培训网络,202_年起实施职业教育“双挂”工程,职业教育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实施《关于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渐趋完善。

三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不断加强。围绕我市城市转型和精良产业建设需求,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资源整合,改革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走在皖北、乃至全省的前列。目前,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普通中专学校2所,成人中专学校2所,职业高中5所。建有安徽省示范高职院校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全市职业院校共开设专业涵盖了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3类,全市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32个,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员超过2万人次,近5年培训企业员工、农村转移劳动力等达10万人次

四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制定5年高职学分制试点办法,建立学籍转换和学分互认制度,创新中、高职办学机制,积极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有机衔接。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开放性的、终身性的、融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普职渗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途径。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全面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举措。全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举措,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市直学校教师流动,实行交流备案制,交流调整的校长、教师编制变化情况报编办备案即可。县区学校实行中心校内教师

交流备案制。

二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落实市教师补充与优化长效机制,实施职业教育“双挂工程”,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补充和聘任工作机制。继续组织开展教师援疆和城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比学习、比业务、比敬业、比奉献”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教师。“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8人次、国家级三等奖以上33人次;省级一等奖62人次,省级三等奖以上200人次。获奖档次和获奖人数均居全省前列。11名教师评为安徽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一是高质量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调整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年公用经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年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十二五”期间拨付义保经费近9亿元;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提高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标准,开展职业教育技能资助,“十二五”期间拨付资助经费近4亿元;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投资4.2亿元;实施学前教育工程,完成投资9648万元。

二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得到推进。结合国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加强检查评估,落实全省各地标准化建设规划。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标准,符合综合防灾安全要求。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建设等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软件、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实行督查评估,进行量化考核。

三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三通两平台”建

设为重点,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面优化设备配置。202_年,出台《淮北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2_—202_年)》,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政策保障。5年来,共投入资金1.39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已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为100%;“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学校高达95%;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为100%,“三通工程”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

四是加大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严格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对口、免试”招生政策,禁止任何义务教育学校招收特长生。坚持普通高中“三限”政策,推进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强招生录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五)教育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赢得新赞点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以“政治生态清明、文化生态清新、自然生态清雅”为标准,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了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解决了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

二是全面推进政务、校务公开工作,确保权力“公转”。推出淮北教育微博、局长网上热线、在线访谈等栏目,教育系统信息发布量一直在全省教育系统和全市各部委办局中稳居前列。实施中小学招生、编班阳光工程,坚持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做到了招生政策、计划、范围、程序、录取方式、录取结果、重大违规招生处理结果“七公开制度”,坚决杜绝条子生、关系生,实现了义务教育招生“零择校”,普通高中招生“零扩招”,主城区热点学校全部实行“阳光分班”,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 “十三五”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任务,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协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规划基本原则

一是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新阶段、新特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发展与改革并重,总结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教育领域改革经验,谋划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举措,加快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激发教育活力

二是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紧扣教育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同时切实加强教育同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结合,体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民主参与,集思广益。坚持开门编规划、民主编规划,切实提高社会参与度。

四是分区规划,统筹 发展。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采取不同措施,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三)规划总体目标

到202_年,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现代国民教育,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形成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高中教育跨越发展为重点,高

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_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以上。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每一个适龄儿童与青少年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到202_年,全市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基本完成,全市教育结构更趋优化协调,学校布点更趋科学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得到更好发展,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水平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补,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办学,具有淮北特色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 主要发展任务

(一)全面推进以法治教

一是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开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突出抓好宪法、教育法律法规和依法行政基本知识的培训教育。组织开展师生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完成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工作任务。

三是强化教育督导评估。坚持依法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出台市、县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规范,加强市、县区督学和责任督学专业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开展对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发布县区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报告。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教育信息化等专项督导评估。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畅通教育纪检监察投诉渠道,加大对群众来信、来访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三重一大”廉政风险排查,加大教育违法违纪查处力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慵懒散贪”专项整治。

(二)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逐步加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进一步整合改造现有小规模幼儿园,扩大园均规模,提高办园质量。坚持依法办园,严格审批程序,落实办园标准,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高质量完成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确保全市3—5岁幼儿毛入园率达94%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三)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发展

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基础上,从更高起点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和国家办学标准,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新建社区按照人口比例适当配置相应规模的学校。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平。到202_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

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落实《淮北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市一中东校区建设,提升普通高中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积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顺应高考改革新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努力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专业体系更加完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且具有较高水平,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内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中高职衔接、产教深度融合的淮北现代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建设3所省级优质(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努力建成30个省、市级配套的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实训基地”、2个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产学研合作联盟。三区一县各建成1个职业教育扶贫致富培训基地。到202_年,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六)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养,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科研水平,努力构建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师学习与资源平台。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组织和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程改革为核心、学分制为管理手段,任职学校、培训机构和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互结合,努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七)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不断加大区域校长、教师交流力度。完善“名师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运行机制,建立名师引领、全员参与、团队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打造具有更高水平、更高素质、更强能力的教师队伍。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

(八)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到202_年,基本建成全市学校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校园网”、教学录播室、多功能室等数字化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全部达标,全面实现市、县区、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形成涵盖全市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系统,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步伐,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九)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简政放权,改进管理方式,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

批事项,进一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步开展取消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试点,更多地运用政策、标准、财政等手段,大力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薄弱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严格民办学校审批程序,加强民办学校监督与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实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

(十一)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完善教育民生工程的内容,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多元化的扶贫助学政策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十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四 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增长;教育附加费、新建住宅区教育设施委托建设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倡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扩大教育社会投入。加强教育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级各类专款严格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各类教育硬件建设水平。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

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采取划拨土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拓宽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适时调整学费和住宿费标准。

(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经费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坚持科学理财,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坚持制度理财,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立项评估和经费使用考评。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加强经费内部稽查和审计监督,确保经费分配和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四)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从教行为,切

实提升师德师风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的引进、交流和不合格教师的退出机制。稳步推进教师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和导向明确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完善分配办法,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山区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制定优惠政策,将教师住房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居住周转房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

结合中小城市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撤、并、扩、建等措施,有机统筹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发展。通过实施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学校硬件条件基本均衡;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扩大校长教师的交流的范围,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吸引和鼓励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推动区域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继续深化学区管理制和“共建共强”工作机制,加快各区域学校优质化进程。

(六)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

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体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责任督学队伍建设,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监督与指导并重,不断

完善督导机制,创新督导方式,优化督导程序,强化督导结果,努力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实施基础教育各类机构的综合督导评估,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推进政府教育工作政情政务公开,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七)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制意识,切实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的合法权益。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问题,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八)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切实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协调,积极配合,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创新评价机制,共同推进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媒体导向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尊师重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三篇: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农科教发〔202_〕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水利)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

为更好指导“十三五”农业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我部组织编制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部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目录

一、形势与需求

二、思路与目标

(一)战略目标与发展远景

(二)“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思路

(三)“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三、农业科技创新

(一)重点领域

(二)重大任务需求

(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

四、农业技术推广

(一)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农业技术推广重点项目和行动

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四)促进农业人才流动

六、农业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

(一)农业重点学科实验室

(二)农业科学实验站

(三)农业科学试验基地

七、体制机制创新

(一)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

(二)创新农业科技计划组织管理

(三)强化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四)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五)建设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经费投入

(三)加强科技合作

(四)贯彻法律法规

(五)营造良好环境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节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投入、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国际合作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科学技术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显著增强,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具体发展目标为: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在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获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产品,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表1“十三五”期间主要农业领域关键突破技术和核心指标任务序号领域关键突破核心指标1现代种业①农业种质资源表现型与基因型规模化精准鉴定技术;②优质、高效、抗逆、专用以及适宜机械化和轻简化作业的重大品种;③品种优质化繁育与分级加工技术。①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畜禽水产和设施蔬菜良种自给率显著提高,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65%以上,主要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95%;②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在畜禽水产养殖中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③全程机械化作物品种推广面积占总播种面积30%以上;④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达到55万份。2农业机械化①粮食作物与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②设施园艺与福利设施养殖工程技术;③农机核心功能部件及系统,与农艺相融合的农机设计及制造技术,主要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智能化农机装备;④农业机械化标准配置技术。①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②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瓶颈取得重大突破;③畜禽水产设施设备基本满足健康养殖要求。3农业信息化①现代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核心部件及软件系统;②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大数据挖掘、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产品;③农业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技术、部件及网络服务平台。①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②建立农业信息化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③农业物联网国产处理器芯片与传感器核心部件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4农业资源高效利用①耕地质量提升与障碍因子修复关键技术;②种养业节水节料技术;③肥料减施增效理论与技术;④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⑤草地、海洋、滩涂等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①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②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5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③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7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④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关系更加协调;⑤海洋、滩涂水域生产能力提升15%以上。5农业生态环境①污染农田生态修复与安全生产技术;②面源污染控制技术;③草原生态保护技术;④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技术;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①中重度污染耕地面积占比持续下降,轻度污染农田农产品达标生产,中度污染农田农产品合格率达到85%以上;②农业面源污染氮、磷排放分别减少30%以上;③农业农村水源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④全国草原植被盖度达56%。6农作物耕作栽培管理①种植制度与结构优化模式;②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耕作栽培理论;③集约化、精准化、轻简化生产管理技术;④区域提质增效规模化生产技术。①作物生产投入产出比降低10%;②作物生产自然资源效率提高10%以上;③耕作栽培技术在提质增效中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7畜禽水产养殖①畜禽水产营养调控理论;②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③新型饲料与制备技术;④养殖智能化管理技术。①畜禽饲料转化率、水产养殖精准投喂水平分别提升10%以上;②畜禽养殖环境控制与机械化水平提升20%以上,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提升25%以上;③养殖环节用药减少20%以上。8农作物灾害防控①重大灾害发生规律、成灾机理和监测、预警理论及技术;②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技术、以生态区为基础的综合防控技术;③农药减施增效新型生物农药及植保机械;④适应气候变化与结构调整的植保技术。①重大病虫害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75%、85%和95%以上;②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达到40%以上;③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④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损失率稳定控制在5%以下。9动物疫病防控①重大疫病致病与免疫机理;②病原监测与疫情预警技术;③快速诊断、综合防控和净化技术;④新型疫苗与兽药。①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②水产养殖主要病害发生率降低20%以上;③示范种畜禽场重点疫病达到净化标准。10农产品加工①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②绿色储运关键技术与装备;③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④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技术。①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8%;②单位产值能耗较“十二五”末降低10%-15%,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11农产品质量安全①农产品中主要危害因子筛查识别、来源归趋、环境行为、毒理毒性、消长代谢规律和防控机理;②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形成规律探索,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技术;③标准物质、标准品、标准样品、数据模型及监测预警体系;④品质与营养功能成分识别评价鉴定技术。①农产品质量安全要素基本实现全程跟踪和溯源;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品质形成基本规律和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基本构建,主要食用农产品营养功能评价体系基本建立,营养功能组分基本摸清;③农产品生态环境污染因子监控指标实现全覆盖,污染物限量标准形成体系。

第四篇: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城镇中心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2_-202_年)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教育局的有关指示精神,特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学校现状

(一)基本情况

梅河口市山城镇中心校坐落在美丽的红旗山下,始创于1936年,学校占地面积3439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3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学校按照省颁标准配备各类专用教室,配齐仪器设备,建设了天网、地网,校园网,教学设备日臻完善,逐步走向现代化。

学校现有47个教学班,2252名学生,在职教职工138人,专任教师13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大专以上学历116人,占专任教师88%;省级骨干教师4人,地级骨干教师10人,县级骨干教师24人。

(二)办学经验和优势

1、山城镇政府尊师重教氛围浓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

2、学校制度逐步健全,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初显高效。学校建立了如《山城镇中心校教师量化考核办法》、《山城镇中心校教职工考勤制度》、《山城镇中心校学生量化管理》等核心制度,学校基本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3、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具有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团结协作的传统职业精神,可塑性强;行政干部队伍廉洁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担当,积极性高。

4、学校秉承七十多年的优良办学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良好的团队精神、浓郁的学校文化、书香特色校园、“体艺2+1”特色教育、严格高效的教育管理等办学特色逐渐形成。

(三)面临的问题

1、社会需求对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既关注学科成绩,又关注全面健康发展。社会及家庭对学校教育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务必不断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2、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全域化教育综合改革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教育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学校要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行为。

3、教师年龄、学科结构的现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近年来,学校增加了一批新教师。年轻教师充满干劲和活力,但明显缺乏经验,同年级同学科急需有老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教师队伍齐而不尖,缺少名师的引领,骨干教师、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另外,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体、音、美等技能学科师资薄弱,专职教师明显不足。

4、学校硬件设施的相对老化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根据学校现有办学规模,配套的功能室也显得不完善,部分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久,老化陈旧,如信息技术设备、学生图书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需要投入不小的资金,分阶段分步骤更新、添置。

5、学校管理方面:(1)缺乏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学校的有些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有待更新。(2)学校在德育教育、校本研修、师生发展等方面没有建立起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的运行机制,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3)评价体制方面的改革要不断探索。

6、学校校园的周边环境亟待改善:附近居民车辆无序停放,家长接送车辆无处停放,雨天交通拥堵;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的现象严重影响学校师生安全等。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办学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的办学宗旨,发扬学校蜜蜂精神,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发挥梅河口市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梅河口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定位:

1、办学理念:内涵发展育人 精细管理办校

2、办学宗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领航,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服务。

3、办学愿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学校和美

4、学校精神:包容 互融 共荣

5、办学特色:打造书香校园 发展“体艺2+1”特色学校

6、“三风一训”:

校训:修德 启智 健体 育能 校风:和谐 严肃 活泼 励学 教风:博学精业 厚爱育人 学风:善思好问 勤学求新

(三)办学目标:

总体目标:拓展学校的办学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夯实学校的人文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谐全面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我;努力扩大教育空间,配置高标准设备,改善教育环境,强化安全保障;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优化师资队伍,挖掘优质资源,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促进区域性教育均衡发展,为梅河口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1、学校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2_-202_):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章程,健全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管理,优化学校运行机制,强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巩固养成教育成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大力开展学校新一轮创业,严格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教,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目标。

中期目标(202_-202_):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严格高效和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实现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着力加快学校特色创建步伐,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目标。

远期目标(202_-202_);努力实现学校愿景,这三年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总结、提炼、升华学校管理,形成管理示范学校、德育先进学校、“体艺2+1”特色学校、打造一批省、市、校名教师、骨干教师,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目标。

2、教师发展目标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合作探索、创新高效”的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主要表现在:

生命价值得到体现:教师在育人的同时育己,做到教学相长,在成事中成人,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同时焕发教师自己的生命活力,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教师师德高尚清纯:爱心、公正、尊重、责任感是教师德性的核心,具体表现为教师能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爱心,对家长的热心,对同伴的贴心,对工作的尽心,对社会的善心。

教育教学技艺娴熟: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无痕地教育学生,灵活地、巧妙地、游刃有余高效地驾驭课堂教学。

课程开发能力较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智慧开发者。

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较强,不再仅仅是一个教学“操作工”,而是一个不断学习者、思考者、思想者、研究者。

信息技术有效运用: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3、学生发展目标 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社会人才,做到基础牢、习惯好、会实践、能创造,使山城镇中心校的学生形象特征鲜明,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文明礼貌、幸福快乐。

基础牢: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积累学习底蕴、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多方面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网络技术,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有良好的心态、健强的体魄,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习惯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观,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会实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协调统一的意识,以各种社团、协会、小组活动为载体,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熟练掌握相应的技能与本领。

能创造: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好奇,有创新精神,遇事总爱思考为什么,并且能够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地尝试,不断地形成认知冲突,不断地试图解决问题。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办学条件:(1)建设食堂,彻底解决学生分批吃午餐的现象。(2)各种专用室配备齐全达标,设备仪器充足,合理使用,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图书馆调整扩容,建设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实现图书管理现代化,创建示范图书馆。(3)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实现校园网络全面覆盖。(4)建设橡胶跑道、人造草足球场等运动场地,添置体育运动器材,各种运动设施规范达标。(5)构建校园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学校物防技防设施水平,与社区相关部门实现联网,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现代化。(6)校园文化质量明显提升:书香文化长廊以鲜明的主题展现;前后教学楼各楼层楼道文化氛围浓厚,各配套教室主题鲜明,班级文化布置体现个性。

2、规模与质量:(1)控制学生规模。班级数控制在40班以内,班生数控制在45人以内,全校学生总数控制在1800人以内。(2)人人接受教育。保证本学区内适龄儿童100%入学接受教育,应届毕业生毕业率100%,评价实行等级制,学生操行评定合格率≥99%,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健康文明,有礼有节,善于与人合作。(3)提高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大力发展地方与校本课程,学生个性发展良好;配齐并提升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品生(品社)、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的教育水平,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4)增强学生体质。建立学生体质测试系统,及时监管学生体质情况;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锻炼,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5)校内教育均衡。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让每个学生享受同样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加强师德教育,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同质的教育教学对待,创造条件给予每一个学生均衡地表现、发挥、发展的机会等。

3、师资水平:(1)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审聘任和综合评价的首要内容。(2)学历达标。学历按要求100%达标,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占80%以上。(3)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全员参加计算机培训,人人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测试合格,人人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汲取优质教育资源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普通话全部达标。普通话人人达到二级乙等以上,50%达到二甲以上水平,其中语文老师人人达到二甲,不断鼓励教师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并向更高等级迈进。(5)学科带头人。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搭建多元实践交流平台,让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力求在“十三五”期间培养一批在本地区有影响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并辐射带动更多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6)教育科研。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制度,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的晋职与评先评优考核内容,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形成良好氛围,人人参与教育科研,人人有研究子课题,“十三五”期间学校至少完成五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科研成果得到推广。(7)进修培训。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老师有进修培训以及外出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机会,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机构举办的各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的活动,力争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每学年人人都有机会外出参加专业进修培训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4、学校管理:(1)班子建设。行政班子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勤政廉政,积极进取,服务意识强,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有专长,能有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中有较高威望。(2)制度创新。依法治校,以德育人,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人,以规范科学的制度激励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相关教育法律规定、教育政策要求等,对学校现有“三五制”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修订与充实,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3)民主管理。坚持服务育人思想,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依靠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行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评议监督制度。(4)完善评价机制。完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更新家校联系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学校健康高效地发展。

5、安全工作:(1)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安全措施,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健全安全保护网络体系,加强各种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师生及学校财产安全。(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络。加强与部队、公安、社区联防队等共建单位联系,多元化地加强家校联系,密切关注安全动态,切实做好联共联防保安的工作制度,给学校多一分安全保障。(3)建立健全安全宣传教育网络。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早会、班队会、多媒体视频等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4)切实落实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学校教职工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处室、年段组各司其职,全体老师协作负责的安全体系。

6、办学特色。没有课程的支撑,任何办学特色的生命力都不能持久。学校坚持“和而不同”的课程理念,坚持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上足上好国家课程。(1)体育教育特色。创建“体艺2+1”特色学校、吉林省武术传统学校,把篮球、足球项目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三到六年级每周一节,让学生在课程教育中掌握篮球、足球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体验团队合作,提升生命质量。(2)艺术教育特色。依托少年宫活动,创新艺术教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既享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又有机会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每年开展“体育艺术节”,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3)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已按规定建设,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它教育的协调发展。(4)书香校园特色。在“书香校园”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凸显办学特色,体现优质教育,形成教育品牌,走出一条新课程改革校本化的成功之路。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实施规划的执行力。(1)分工明确,落实工作责任。

校长室负责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章程制定,统筹协调各部门、处室的日常工作。

德育处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划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安全卫生工作、学生自主化管理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教务处负责教学教科研工作的规划实施、教职工队伍建设、师生学习型创建、学生自主化学习培养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总务处负责学校总务工作的规划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的创建和学校服务保障工作。

(2)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严格实行“三五制”管理,健全制度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科学决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包保责任制管理,加强部门工作责任,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完善学校会议制度,坚持安排部署和总结汇报工作的全体教职工周例会制。

2、优化用人机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1)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学校中层行政实行“四制”管理,分别为竞争上岗制、民主考核制、任期年限制、责任追究制,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创先争优、富有战斗力的有机整体。

(2)教师要求刚柔相济。全体教师实行“五制”,即岗位目标责任制、全员聘任制、责任包保制、量化考核制和奖惩激励制。在制度刚性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努力使教师集体形成自觉遵纪守规、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民主和谐的良好人文氛围,让这种柔性的人文自律成为学校刚性管理的补充。

(3)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强化班主任“八大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法规意识、公平意识、人本意识、团队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建立班主任的选拔、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班主任热爱班主任岗位、注重班级管理的创新和热爱学生的情怀,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班级管理水平和高度责任感的班主任队伍。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积极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工作方针。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品行基础;以每月德育主题教育为抓手,夯实学校德育常规工作;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德育工作内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体验,强化德育工作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基地两个主阵地的德育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事事参与、全程参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特色。

(2)突出教学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夯实教学常规工作;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搭建教学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对外开放和内部交流;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学校教学工作按“抓六常、促五创”(常规、常态、常训、常查、常比、常测;创先、创优、创效、创特、创新)的管理理念,狠抓落实,常抓常新。

(3)大力推进“科研兴校”工程。以校本科研为基础,着力破解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以教师发展为根本,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着力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4、硬化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内涵发展。(1)努力加强学校硬环境建设。争取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办学条件改善的再次跨越,基本实现校园“四化”(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教学配套多功能用房充足,教学设备齐全、领先、及时更新,教学手段现代化、网络化。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根本治理,确保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2)努力强化学校软环境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按“物质文化打基础,制度文化强内力,行为文化塑形象,精神文化铸品牌”的文化建设理念,全面加强学校历史文化、道德文化、人文文化、艺术文化、管理文化、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建设,让学校彰显艺苑色彩。

四、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保障体系

规划的落实,需要保障机制。学校将重视舆论宣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确立资源保障体系。

(一)观念保障

1、注重舆论宣传

学校领导要率先垂范,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进行学习,充分把握办学的理念、内涵,切实把握精髓融为一体;其次,在全校教师中间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师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与自己发展的关系,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2、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如果不经常对已有观念进行反思、更新,已有观念往往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从领导到教师,通过学习、反思与研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适应学生发展的现代学校的教育观、德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与管理观,从而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的观念保障与文化自觉。

(二)组织保障

学校应本着职权清晰、责任明确、组织高效的原则,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

1、健全组织,科学管理。发挥党总支在学校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建立工会组织,建立教代会制度,发挥其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作用;发挥领导班子的导向、凝聚、指导带头作用,形成团结、协调、勇于改革、务实创新的坚强集体。

2、依法治教,规范管理。依照有关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执行规范,发展规范,依法治教。引导全校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引导全体教师端正教学行为,引导学校的管理部门端正领导和管理行为,做到建立规范——执行规范——发展规范——超越规范。

3、按需设立,配齐科室。学校要本着“按需设立”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层机构。各科室目标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人。学校将给予各处室相应的权利,避免有职无权、有权无职的现象。

4、重心下移,人本管理。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强化对教师的个案管理,为教师的个体发展提供条件、机会和宽松的氛围,创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三)资源保障

1、后勤保障。后勤部门要强化细节管理,树立管理育人,管理服务的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严格收支两条线,杜绝乱收费,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标”等规定。实施收费、招生“阳光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财产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做到购物登记造册,借出登记办理手续。要管好、用好现代化教学设施,发挥其最大效益。全体教职工要强化校产保护管理意识,倡导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养成良好习惯,构建节约型学校。学校将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不断地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学生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经费,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无谓浪费与低效。

2、安全保障。不断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制订防范措施,落实上级、学校《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精神,建立应急机制,排除隐患,确保校园安全,创建平安文明校园。

3、资料保障。进一步规范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确保资料完整齐全,各部门继续负责做好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材料齐全,完整规范、数字准确。同时,全面实行电子化管理文书档案材料的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

(四)评估保障

1、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为落实规划的实施,学校、各处室、各年级、各班级应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形成较为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学校除工作计划外,每学期将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

2、建立评估体系。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制订相应的评估体系,每学年组织评估,监督规划的实施,并能够及时调整,修订规划。

“十三五”期间,学校要以《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与行动,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各种关系,在“崇德尚礼 笃学求真”核心理念引导下,以“现代”超一流的意识积极促进全面创新,为梅河口市基础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山城镇中心校 202_年9月

第五篇: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个人工作计划

“*”时期(*—202_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在这一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直接影响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认真落实“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和谐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教育事业“*”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顺利完成了我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为“*”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两基”成果巩固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在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基础上,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顺利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由农民办向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全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投入资金2.35亿元,改造危房52.8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55.4万平方米;还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初中食堂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和提高;广大中小学生普遍体现出乐观向上、诚信友爱、孝敬父母的新风貌,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发展出现新的高潮。为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我市相继召开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会议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新局面。5年来,全市多渠道筹措资金近10亿元,新建、改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30多所,建成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9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各县(市)都有新建高中,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中进入大学的人数和比例。*年,全市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达到30231人,比“九五”末增长2.16倍;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达到143053人,比“九五”末增长82.7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23%,比“九五”末提高16.42个百分点。

(三)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在202_年组建安阳师范学院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我市又相继建成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和安阳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开发区新校建成,“安阳科教园区”初具规模。随着我市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将近3万人,比“九五”末增长两倍多。安阳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我市各条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教育战线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全面完成了中小学教职工核编工作,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同时,稳步推进“名师工程”,培养选拔出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55人,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30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16%、94.72%、77.31%和77.05%,比“九五”末分别提高0.66、5.32、7.01和25.75个百分点。

(五)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打开了与国内外教育交流的大门。“十五”期间,我市注意吸纳借鉴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一是内引外联,实现开放办学。市七中、市八中、市二十中、安阳幼儿师范学校、殷都区外国语小学等学校分别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名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联合办学。二是借助高校资源培养定向生。“十五”期间,西北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院校已为我市定向培养了300多名本专科生。三是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国外。我市先后与美国洛杉矶哈岗拉朋地学区、日本草加市和韩国开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市电子信息学校还与韩国灵山大学结为了友好学校。*年,我市成立了安阳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通过举办合作教育项目,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和课件、管理模式等,为我市教育与国际接轨搭建了新的平台。

(六)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十五”期间,我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育管理特别是常规教学管理,强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全省名列前茅。与“九五”末相比,我市专科一批上线人数增加12236人,增长近4倍;本科院校录取人数增加6596人,增长2.75倍;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录取人数增加2583人,增长超过了3倍。

*”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基本矛盾仍然并长期存在。我市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两基”工作需要继续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乃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存在着问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面对机遇和挑战,“*”时期,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实施“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不断创新教师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知识贡献。

(二)主要发展目标

1.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显著提高。全市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70%,其中农村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60%。0至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

2.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2_年,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202_年,全市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按学校编制规模办学,全面均衡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加大力度限制初中辍学率。加大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城市薄弱初中建设工程”,加强城乡薄弱学校建设。建成安阳市工读学校。市区新建(改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县(市)均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上,并逐步实行特殊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保持在1%以下。

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新建和改扩建市区7所、县(市)14所高中阶段学校,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左右。调整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继续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努力再建成4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市区要规划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成市职业教育中心。

4.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5万人。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高等护理学院(或安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和安阳工学院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力争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实现突破,确保安阳师范学院在202_年、安阳工学院在202_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高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三、“*”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使青少年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努力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继续深入开展以“两创两争”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大中小学德育基地。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创新办学理念和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和改进学校体育与美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积极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改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二)以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力度。进一步明晰和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力度,完善校舍建设维修和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区域内特别是县(市、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大力开展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工作。根据我市市区规划调整情况,修订完善市区教育专项规划,搞好中小学合理布点;各县(市)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县域学校布点建设规划,严禁挤占中小学、幼儿园的校舍和场地,严禁改变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用地使用性质。积极推进“城市薄弱初中改造工程”,加强市区10所薄弱初中建设。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重视女童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发展,加大扫盲工作力度。继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办学容量。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加快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步伐,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期间,在全市继续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坚持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以农村幼儿园建设为重点,提高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以及儿童家长、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每个乡镇都要在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乡村幼儿园。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示范园体系。安阳市实验幼儿园实现整体扩建或搬迁。新建居民小区必须按照规划,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幼儿园、中小学。继续坚持“一扫二堵三提高”的方针,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和妇女扫盲工作,全面扫除15—24周岁青年文盲,最大限度扫除25—50周岁青壮年文盲。

(三)以提高实用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加大投入,健全网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时期,市财政每年列支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0万元,县级财政每年列支职业教育专项经费5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10所骨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从*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每年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争取使我市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0所,重点支持30个市级重点专业点建设。逐步完善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县级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个县(市)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每个乡镇都要办好一所乡镇成人学校,每个行政村都要办好一所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具有安阳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做大做强一批职教知名品牌。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大力推进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之间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继续发展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四)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采取开放、灵活的办学形式,在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高等护理学院(或安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扩大本科教育规模,力争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实现突破。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有计划地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加快发展与我市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和服务型学科专业,积极推进应用类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积极鼓励人民群众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和培训,形成普通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合理调整和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投入,确保学费收入的20%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继续实施“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要面向经济建设,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群的建立,凸显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阳科教园区”的整体比较优势。

(五)以改革办学体制为重点,加快发展民办教育

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拓展办学渠道。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民办力量以各种形式投资办学或合作办学,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我市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到202_年,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0%左右。鼓励和支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各种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民办基础教育,重点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支持现有民办学校的发展,使其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之间合并或组建集团式的办学实体。

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筹资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奖励基金。认真落实民办学校在建校用地、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学校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在招生、就业、表彰、科研项目安排等方面要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对办学业绩突出的民办学校投资者和管理者给予奖励和表彰。鼓励公办学校的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进一步健全完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服务和指导。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引导民办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六)以全面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素养为重点,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师范院校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变单纯学科教育为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奠定基础,同时要瞄准教师教育改革大势,创造条件,发展壮大。鼓励其他高等学校参与教师教育,多元并重,为我市教育事业补充高质量师资。

大力开展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搞好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师德建设,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到202_年,将全体中小学教师轮训一遍;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分别达到100名、1000名、6000名。中小学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同时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水平者分别达到85%、50%和20%;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兼有教师职务和其它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水平基本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70%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15%左右。启动“名校长工程”,积极推进校长培训工作。

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试行校长职级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中小学教职工聘用(聘任)制,进一步改革学校分配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到边远贫困乡村任教,继续实行城镇教师定期下乡支教制度,从*年开始,城镇新教师上岗须到农村任教一年。

四、“*”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项保障措施

(一)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 强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稳定并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逐年增加,“*”期间逐步达到或超过4%。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建立由各级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财政对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拓展筹资渠道,扩大教育经费总量。依照有关政策规定,对“三资”企业按照国民待遇征收教育费附加。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投资办学或捐资助学。充分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置换政策,筹集资金用于新校区建设。积极有效地利用域外资金,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健全监督机制,完善预算管理。进一步实行教育预算单列,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按照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编制教育预算,按程度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建立相应的审核、监督和检查制度。加强和改进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高效安全运转。建立健全教育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经费管理。以实施重大教育投资项目为契机,强化项目管理,规范和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加强国有资产和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公共教育经费效益评价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坚持“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的方针,推进教育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国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和国内一流高校的联合办学。鼓励和支持我市高校充分利用国外(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和科技攻关,共建学科、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友好城市、民间合作等优势,大力引进境内外教育机构来安合作办学,鼓励、支持非教育机构投资兴办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不断加大教育人才出国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外国文教专家来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校专业、学科建设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进行科研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干部和教育教学专家。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原则,吸引和支持优质留学人才回安阳工作和为安阳服务。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引进“外专外教”,并使之与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科技开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外专外教”在骨干教师培训、教学、教研和教材建设中的作用。

努力拓宽教育对外交流渠道。支持不同层次的学校从教学、科研需要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国际融合活动,推进校际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对外开放。各类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积极借鉴友好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师培养等经验,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外语和实验特色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三)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全市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支持并加快全市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切实加强教育科研网建设,做好升级扩容、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网络安全维护工作,建设好下一代高速互联网。在专业队伍、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教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网络资源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学专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建成一批网络学校,建立评价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初、中等学校的计算机配备水平。202_年,全部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和城镇初中、小学均能联接互联网。以提高使用效益为核心,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程,建立保障远程教育工程运行和维护的长效机制。积极应用、开发相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安阳市教育基础数据库”(或“安阳市基础教育数据库”),加快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深化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努力做到依法行政。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成立副县级规格的安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力提高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贡献力度,加大决策环节的咨询论证、预案研究、社会公示、公民听证及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教的水平。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各种教育纠纷和违法案件,切实维护学校、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网络,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实施办法》,加大对县(市、区)教育工作督导力度,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市、区)”活动,加快县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完善督政工作的同时,逐步加大督学力度,全面开展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督导评估工作,加强对示范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的地位,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由副县级事业单位提升为县级行政单位。

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切实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坚决制止教育违规收费行为。公办高中继续实行和完善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规范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各种违规收费行为。

(五)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不断增强教育的服务功能,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互信,营造和谐。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科学判断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增强对教育领域可能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把发展作为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把公平、公正作为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主线,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解决好城乡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生救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教育和招生、就业、收费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教育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实现教育事业“*”规划的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各级规划中优先谋划教育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配置中优先满足教育需求。加强领导和统筹力度,提供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教育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特别离不开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因此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不断把教育发展和改革推向前进,为实现全市教育“*”规划,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印发《安徽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