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公考申论中怎样去论证你的观点
编辑:清幽竹影 识别码:20-1103942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4 19:01: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公考申论中怎样去论证你的观点

公考申论中怎样去论证你的观点

通过对大量申论考试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规律,历年申论考试的形式虽然灵活多变,题目变化多端,但无论是要求考生写出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文章,还是报告等其他形式的公文文体,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切合点,即需要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证。只要掌握了论证的方法,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比较轻松的完成考试内容。针对申论考试的特点、要求,我们总结了以下论证的应试方法。

申论考试中的论证,是指经过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阅读、分析,切中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在给定的字数范围内全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求中心明确、充实,论述深刻、说服有力”。议论文形式包括:阐述型议论文、评论型议论文(可立、可驳)、引申型议论文、演讲型议论文。申论考试的题目可以包括全部的议论文形式。

论证的方法

一、例证

例证是指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于运用的是客观事实证明论点,因此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引证

引证,就是用已知和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论证个别性的论点,也就是“事理认证”,即“讲道理”。引证常常引用经典言论,如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和领袖的有关论述,或引用如鲁导、爱因斯坦等中外名人的名言,作为自己议论的根据。此外,公认的原则、公理、格言、成语、古谚等,也都可以用来作为立论的根据。

三、喻证

喻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论证被比喻者(论点)之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喻证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传神。

【范文一篇】

“肮脏”冰淇淋与监管“稻草人”

“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时尚、小资的这句广告词,挠中不少热衷追风的国人的痒处,哈根达斯遂以顶级姿态立足我国市场。万万想不到,有“冰激凌中的劳斯莱斯”声誉和价格的它,会从黑作坊端出来;而接到群众举报,本以为要端个冒牌窝点的执法机关,却出人意料地逮了个“正宗嫡系”。

顷刻跌碎一地眼镜。

不过,就像奶粉碘含量超标的雀巢,“曝光”后一再强调产品绝对安全一样,承认无证生产“基本属实”的哈根达斯,在致歉同时也反复强调一个耐人寻味的说法——“此事仅涉及我公司对申请糕点加工卫生许可证工作的忽视,不影响其他产品的质量及服务”,“深圳哈根达斯的产品经常会不定期地送卫生防疫部门检验,送检产品也都全部合格。”

哈根达斯的“危机公关”意图很清楚:这只是偶然的孤例,仅失于管理细节的疏忽,深圳被查处的冰淇淋虽然做得恶心,但吃了放心。不过,消费者恐难如此善解其意。首先,申请卫生许可证会忽视,别的呢?深圳会忽视,别地呢?其次,“全部合格”的只是“送检产品”,不等于全部产品,送检100%过关不过小菜一碟——谁会拿不合格产品送检?

不过,哈根达斯的危机公关,更点出产品质量监管者自欺欺人的问题。群众都举报上门了,管理者竟对大名鼎鼎的哈根达斯是否办理卫生许可证毫不知晓?对其产品质量的监督,是不是只限于坐等上门送检?似这般的监督、监管,又

与眼瞎、耳聋、嘴哑、手脚不动的稻草人有什么两样?

何止哈根达斯,又何止深圳。从早先的“苏丹红”,到最近的雀巢奶粉、光明牛奶和维他奶,连普通消费者都看出:监管部门对车间、原料、加工、标准等一系列直接影响质量的生产环节,存在严重的监管不力。这就难怪消费者会在许多产品领域防不胜防了。在曾经震惊全国的阜阳劣质奶粉案中,国务院调查组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曾表示:原以为可能只是个别地下黑窝点、制假窝点闹的,没想到一些合法企业也在造假。现在看来,许多监管部门并未吸取那场食品灾难的惨痛教训,在事关生命安全的食品生产源头监管上,重任仍由一个个稻草人担负着。

抓冒牌哈根达斯却抓住哈根达斯嫡系的歪打正着,是监管“稻草人化”的绝妙佐证。厂商是经济人而非道德人,其趋利避害的选择受市场生态支配,要遏制它们被“污染”,首要的就是不能派“稻草人”去进行市场监管。

在短文的结尾处,作者引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话:“事关生命安全的食品生产源头监管上,重任仍由

一个个稻草人担负着”。“稻草人”除了形象之外,作者的爱憎也蕴含其中。

四、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观点列举出来,进行分析比较,以阐述正确的观点或驳斥错误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正反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对比鲜明、是非清楚、给人印象深刻。

【范文一篇】

两只鸡

主人养了两只鸡,一只是灰黑色的鸡,一只是芦花鸡。那天,主人决定要杀掉一只鸡给儿子过生日。他将两只鸡叫来,先问灰黑色的鸡:“你说说,你为什么要下蛋。”鸡说:“我不知道,我吃了食,肚子里有了蛋,就要将它生下来,不生

下来,把它留在肚子里就不舒服。”他又问芦花鸡:“你为什么要下蛋?”鸡说:“主人喂了我,我的生命是主人给的,我就要知道报恩。主人给我的是谷物,我要给主人以鸡蛋。我吃的是淀粉,贡献给主人的是蛋白质。”主人又问灰黑色的鸡:“你说说你本年打算下多少蛋?”鸡说:“我不知道,肚子有了一个蛋,我就要将这个蛋生出来。”主人问芦花鸡:“你打算本年生多少蛋?”鸡说:“我要多下蛋,下好蛋,为主人作出更大的贡献,力争一天生两个蛋。”主人连夸“好鸡”、“好鸡”。主人刚杀掉了灰黑色的鸡,妻子回来了。她说:“哎呀,你怎么把一只会下蛋、下蛋多的鸡杀了呢?”主人愕然。

这段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讲的,对于主人提的问题,黑色的鸡是如何回答的,芦花鸡是如何回答的,根据两只鸡不的回答,主人决定了它们的命运。最后以“哎呀,你怎么把一只会下蛋、下蛋多的鸡杀了呢?”结尾,折射出作为决策者,识人、断人的重要。

五、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是指通过对有关问题所包含的整理进行分析,并提示其内在联系,从而使论点得到证明和深化的方法。

【范文一篇】

“公车改革”为什么缺乏公信力? 除北京之外,成都、威海、珠海也都公布了车改方案。这些方案大同小异,无非是给干部按职务发车补,然后把他们原来的“坐骑”卖给他们。目前对于“公车改革”出现了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凡是干部,基本上都赞成车改;而对于多数百姓则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显而易见,公车改革已经丧失了几年前刚刚推出时的公信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我看来,这和各地的“公车改革”都是以不损害甚至大大增进“干部”的利益为原则直接相关的。对干部来说,公车改革首先意味着看得见、摸得着的货币收入增加了。以北京为例,处级干部每月最高车补1800元,接近一些“海归”和研究生初次就业的工资。如果想买私车,还可以享受“购车价格20%的一次性补贴,最高可补3万元”——多么实惠、多么体贴、多么细致入微的改革啊,怎么可能不受干部们的欢迎呢?考虑

到北京一般老百姓的最低生活保证金才300多元,这样一个补贴数字是惊人的。这样的改革给人的感觉是,干部们又想出了一个给自己加薪的好主意。公车改革“压缩公务交通费用支出”的目的能不能达到还有疑问,但纳税人先要花一大笔钱向干部们赎买他们“乘坐公车的权利”倒是实实在在的。

“公车改革”之后,缺乏刚性的措施确保不再出现“变相公车”,这是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的又一个原因。许多地方的公车改革,都留了一个尾巴:为主要领导和“紧急公务”的需要,保留几辆公车。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之后,待“改革”的风头稍过,因为“需要”而保留的公车数量会逐步增加,使用的范围也会逐步扩大,直到恢复到改革前的水平为止。除非我们明确规定,每增加一辆公车,都要经过同级人大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同意,否则的话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绝招能够防止公车数量“反弹”。

“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群众的许多疑问,在“改革方案”中都没有回答:比如说,有实权的干部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找企业长期“借用私车”怎么办?比如说,如果干部不愿意花费已经落入口袋的“车补”,而让求他办事的企业和个人报销车费怎么办?再比如说,因为没有公车可坐,干部们可办可不办的事情就不办了,因此降低了工作效率,耽误了公事,又怎么办?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是当前不少改革措施受到质疑的一个缩影。和干部们每经历一次改革,待遇和福利都上一个台阶不同,对群众来说,很多改革完全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尤其是对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员工而言,改革通常意味着“下岗”、“买断工龄”、“竞争性上岗”、“末位淘汰”等一类令人不寒而栗的名词。不仅货币收入很难增加,连原来的安全感也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让他们无条件地拥护这些“改革”。如何在改革中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重新赢得群众对改革的支持,是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公车改革”丧失公信力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训。

这篇文章首先提出问题:“公车改革”为什么缺乏公信力?然后依次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各地的“公车改革”都是以不损害甚至大大增进“干部”的利益为原则;“公车改革”之后,缺乏刚性的措施确保不再出现“变相公车”;群众的许多疑问,在“改革方案”中都得不到解决;最后又深一步挖掘出其原因还有:“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是当前不少改革措施受到质疑的一个缩影,使问题不仅仅只停留于“公车改革”的问题,而是深入挖掘,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干部们每经历一次改革,待遇和福利都上一个台阶不同,对群众来说,很多改革完全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尤其是对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员工而言,改革通常意味着‘下岗’、‘买断工龄’、‘竞争性上岗’、‘末位淘汰’等一类令

人不寒而栗的名词。不仅货币收入很难增加,连原来的安全感也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让他们无条件地拥护这些‘改革’。” 该文论证层次清晰,论述颇为深刻。

六、类比论证

即抓住事物间的联系,展开联想和类比,证明论点正确性的论证方法。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抓住这一点就可开辟广阔的思路,产生崭新认识,写出观点新颖、内容充实的文章。

【范文一篇】

从伯乐相马说到制度选人

《*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正式颁布,这是我们*和国家制度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由此想到伯乐相马和制度选人这个话题。

伯乐相马,是一个古代寓言。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代韩愈在《杂说》中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人们赞许伯乐,是因为伯乐识才独具慧眼,后人多以伯乐相马形容举荐人才的善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不少领导干部以伯乐的慧眼和胸怀,擢拔人才,奖掖后生,实为对改革和建设的一大贡献。当人们为我们*和国家人才辈出、事业兴旺而自豪的时候,永远不会忘记伯乐们的高风亮节。

伯乐相马的精神是好的,但用这种办法选人毕竟有其局限性。因此,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干部任用条例》在多年试行的基础上,吸收了新鲜经验,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程序管理以及监督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是制度建设的一个很大的成就。

***同志指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十分注意解决好知人识人问题,关键是要健全和完善干部考察、评价、监督、激励的科学机制。经验证明,看准人选准人,靠一两个、几十个伯乐是不够的,凭个人的经验和感觉是靠不住的。正像在有些地方和单位,常常是“由少数人选人”或“在少数人中选人”,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保证,也缺乏完备、规范、严格的标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确有遗珠之憾,也确有坏人混进领导岗位,给*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损失。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健全机制,创新制度,实现靠制度选拔任用干部。

靠制度选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变“相马”为“赛马”,使德才兼备、干部“四化”等标准有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谁优谁差,谁符合条件,谁“有本事,靠得住”,通过竞争,择优选用,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了走门路,拉关系,靠年头“熬官”,凭关系“跑官”,甚至用金钱“买官”的弊端。这样就提供一个公平竞赛的平台,人们有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把选人用人的标准、条件等交给群众,使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干部任用条例》的一大特色。干部生

活在群众之中,他们情况如何,群众比较了解;选谁用谁,群众胸中有数;怎么选怎么用,也在群众的监督之中。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选人用人的透明度,扩大了民主和监督的作用。这是防范失误,堵塞漏洞,真正把人看准选准,避免用人失察的重要措施。

程序十分重要。完备的程序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包括了对干部考查的重要内容。履行各项程序,层层把关,就能最大限度杜绝干部选拔任用的舞弊现象,保证真正“靠得住,有本事”的人被选拔上来;防止一些不称职甚至有污点的人“带病”上岗,有效地从源头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干部任用条例》的贯彻落实,我们的干部工作必将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这篇论文所运用的是类比的方法。通过“伯乐相马”与“制度选人”进行类比。指出“伯乐相马”有其局限性,应该变“相马”为“赛马”,靠制度选人,靠群众选人。

七、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是在推理时使用的。是指在推理时,先假设一种相反或相似的情况来进行论证,然后通过对假设情况的肯定或否定,来肯定或否定所要论述的观点的正确或错误。这种方法不着眼于现实,而是着意于推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八、归谬论证

归谬论证,就是在辩论时,姑且承认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再根据对方的观点,按照逻辑进行合理的引导,直到最终得出不符合事实或违反公理的荒谬的结论。

【范文一篇】 高薪岂能养廉

近来许多人呼吁高薪养廉,断言只有给政府公务员以优厚的物质福利,使其不仅能够养家煳口,还能保持较高的消费标准,才能实现廉洁政治。这种观点极富人情味,很容易获得人们的赞成。但实际上,高薪与养廉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联系。“廉”的实现有许多条件,并不是只要有了高薪就能实现的。

低薪导致腐败的观点,在国内外都有所见。我们不能说这种观点毫无道理。但从已经揭露出来的大量事实看,还没有发现哪个腐败分子是因为生活困难而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所追求的,并不是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无止境的财富聚积。他们的犯罪,是贪得无厌的私欲使然。许多腐败分子犯罪金额之大充分说明,用高薪养廉论者设定的工资水平,根本不可能填满他们的欲壑。任何天真的想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人必须首先吃穿住行,然后才谈得到理想和信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但人们的物质需求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而且,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首先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一种主观认定。在同一种物质消费水平上,有的人可能已经很满足,有的人则可能很不满足。一个人的物质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得到了多少物质条件,而且取决于他们如何认识自己所得到的物质条件。更何况,人不光有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作为社会精华的公务人员更是这样,不能只追求物质消费,还要追求荣誉,追求成就,讲究*守。一个人如果*守高尚,不管物质生活多么贫乏,也绝不会去侵占公共利益。片面地追求物质消费和财富聚积,是一种不健全的非理性的病态价值取向。一个人如果被这种病态价值观所左右,只要遇到足够的物质诱惑,就可能不惜去冒杀头的危险。这是一种精神现象,服从精神活动的规律,仅仅用经济学的观点,用犯罪成本之类的概念,很难完全解释清楚。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既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公务人员可不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个问题已经不容回避地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做出毫不含糊的回答。的确,富民政策是由我们*自己提出来的。但这一决策的主旨并不是让*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先富起来,而是让一部

分老百姓先富起来。公务人员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当官即不许发财。”既当官又发财,人民群众是不会拥护,不会允许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公务人员来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必备的思想素质。无论什么时候,*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一看到别人富起来了就心躁眼热手痒,觉得自己能力比别人强,水平比别人高,贡献比别人大,就应当比别人先富快富;更不能与大款们攀比物质消费、攀比财富占有。毫无疑问,在当前,公务人员的富裕只能是指物质生活的适度改善,而不能是物质财富的急剧膨胀。因此,笔者认为笼统地说高薪养廉,很容易诱导人们错误地理解公务人员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中的地位,不但不利于廉政建设,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

作者针对社会上一些人主张“高薪养廉”的议论,从逆向提出反驳,指出高薪与养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并举出种种反对的理由,理由具体、充分,令人信服。

作者又引用范仲淹的名句,说明*的方针政策是让一部分百姓先富起来,公务人员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当官即不许发财。作者的结论似乎过于绝对,但细想起来,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当官即不许发财”,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语言精粹响亮,掷地有声。

归谬论证最适于驳论中,一般议论文中不适宜于单独使用,而应配合以其他方法一起使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第二篇:论证方法:材料怎样证明观点

论证方法:材料是怎样、如何证明观点的例题(202_年遵义市《谈影响力》)

谈影响力(16分)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可以左右潮流或掌控政局,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显性,或者不常在荧屏前暴露,不够闪光和耀眼。但千万别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的一个大婶的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大婶把他的一只鞋带解下来,擦好付了钱后再系上,一个细节瞬间让他悟出,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成问题——定是有人擦好鞋后不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随身物品。最终,他把企业放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收到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

4.第④段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示例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普通百姓身上也有巨大影响力的观点。示例②用擦鞋大婶和出租车司机影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选择投资地点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普通百姓一身上也有巨大影响力的观点。

第三篇:公考申论

申论考试范围在材料的选择、具体要求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对应试人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察,注重了应试人员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掌握和运用。纵观历年考题,可以发现,申论考题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对于应试者今后走向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引导应试者思考,也能引起社会关注,以形成合力,形成共识,解决问题。

现实针对性是指申论材料涉及的都是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都是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是需要国家予以解决或应对的问题。启迪意义是指通过考试唤起应试者和社会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省。可以说,公务员考试的命题点大都曾在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经济频道《第一时间:读报》中出现过,这些话题都有其现实针对性和启迪意义。公务员考试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树立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民生的习惯,注意思考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办法,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个为国为民做事的人。

公务员申论话题一般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也就是说,对这些问题你不陌生,但也不会成竹在胸。也就是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平常一定接触了,只是没有进一步地去思考,所以才在考试中如此被动。

五、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社会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申论的性质类似于古代的策论,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综合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自202_年开考申论以来,无论是中央、国家机关的申论试卷,还是各省市的申论试卷,都是选取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或某一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考试的背景材料。因此,申论的背景材料一定会取材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但为什么说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呢?因为,申论考试的题目必须要体现一个“不可预测性”。首先,从考试的区分度来讲,最热的问题应试者通过种种途径都能感受到,而且很可能所有的应试者都能对该问题侃侃而谈,大家考得都不错,应试者间的分数也就难以拉开,就失去了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其次,社会上最热的问题一般都是争议较大而没有形成定论的问题,设置这种考题的弊端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公务员考试是规范的考试,一般不会涉及这种类型。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当年的理论热点问题,同时,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备考,我们还应当关注“往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最近五年的热点问题),往年的真题,特别是地方公务员考试,重复命题或围绕同一话题出题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是思维,是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

什么是 “往期”的“热点”话题?简单地说,就是这一社会话题在过去的某段时间内曾经是公众相当关注的话题,在当时曾经被广泛讨论过,但现在公众焦点已经不是主要集中在该话题上了,这就是“往期”时事。为什么还是“热点”问题呢?是指该话题虽然已经不是目前公众注意力的焦点所在,但这一话题仍然对现在的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对现实的发展仍然有影响,还是“热点问题”。前文已述,202_年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是发改委在202_年提出的建议,由于当时争议较大,被搁置,当时也就没有成为命题的焦点,经历几年争论后,争论双方的观点已经定型,所以在202_年才成为考点。再比如,202_年的突发公共事件问题,也不是当年的热点,早在202_年“非典”出现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索。再例如,202_年奥运之年,众多人都以为北京会以奥运话题为中心命题,然而,在202_年才以奥运会这个往期话题,与国民素质提升相结合进行考察。此外,202_年下半年,广州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话题——“专家信用(诚信)危机”的社会问题,这一话题在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其实源于202_年 《中华工商时报》对香港教授丁学良的访谈。在访谈中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并放言: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这一言论在当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公众和传媒的广泛谈论,而专家的诚信问题也就开始被公众所关注。可以说这是202_年的一大新闻,但却在202_年下半年的广州公务员考试中成为背景资料。202_年的“三农”问题,早在202_年年初,中央就发布了免除农业税的一号文件,接着又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把全社会的焦点导向了“三农”问题。

在此,我们重申一个观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后,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是知识更全面、素质更高。公务员考试,需要应试者持续不断地关注国家大事,厚积而薄发,不能为应考而简单备考。我们反对猜题押题,尽管我们经常与申论试题不谋而合。备考会让你暂时通过考试,但公务员更需要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具备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习惯和思维,提升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者应正确定位,明确自身努力方向,持之以恒,保持关注分析国家大事的敏锐性和辨别力,这对应试者今后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是非常有利的。

第四篇:天津公考申论

一、根据给定材料,概述“被xx”现象所反映的负面问题。(25分)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中公点拨】

材料2反映了高校虚报就业率的问题。由材料2第2段能直接提取关键句“学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利失范”。

材料3反映了地方政府不诚信,政府官员搞政绩工程,谋求个人利益的问题。通过阅读我们看见,从材料2和材料3中提取的要点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关键词是“诚信缺失”,材料中的相关具体事例即是该问题的具体表现。

材料4第1段关键句“权利的膨胀与滥用其实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和第2段关键句“利用公权力愚弄和恐吓了民众”。

材料5第1段能提取关键句“3家办案机关都是有责任的,是没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没有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通过阅读我们看见,从材料

4、材料5中提取的要点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表述为“公权力的滥用,程序正义缺失”,材料中的相关具体事例即是该问题的具体表现。

材料6反映了地方政府没有坚持依法行政问题,具体表现是“地方政府间接地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侵犯了农民依法享有的权利。

材料7第1段讲述了教育部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合法地伤害无力反抗的人,该要点可以和材料

4、材料5中提取的要点是可以合并在一起,关键词是“公权力的滥用”。材料7第2段“‘被捐款’的背后体现出依法行政的不足,更是对私有财产的变相侵犯”,该要点可以和材料6的要点合并。

材料8主要讲述企业违反劳动法,违规操作,侵犯员工合法权益,反映了法制建设不足的问题。

材料10主要讲媒体的不实报道,属于媒体存在诚信问题,可以与上述“诚信缺失”的要点合并。

【参考答案】

材料反映了以下负面问题:

第一,缺少诚信。高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力失范,虚报就业率;香港媒体存在不实报道;有的政府官员把政绩工程当成一种邀功请赏的筹码,试图借此作为谋求升迁高位的敲门砖。第二,公权力滥用。强权不受监督,令弱者无力对抗,掌握权力的教育部门制定规则,家长只能任由宰割;警方滥用公权力,利用公权力愚弄和恐吓群众。

第三,地方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办案机关没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没有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的考虑,间接地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其中的收益进入了地方财政的腰包;一些单位或组织变相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

第四,一些企业不遵守法律法规。企业等用人单位违规侵犯员工合法权益,却得不到应有惩罚。

二、结合给定材料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诚信”的重要性。(15分)要求:分析合理,观点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中公点拨】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单从题目上来看,结合材料和实际谈诚信的重要性,对我们来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占一半。有利的因素在于,题目要求结合实际,我们可以发散思维,纵横捭阖的发挥。不利因素在于,要点在材料中包含的非常之少,在考场上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凭我们主观思考,无形中加大了作答的难度。

在具体的作答要求中,有分析合理、观点准确这一条,这告诉我们本题是一道综合分析题。在整理答案时,要注意字数不要超过300字。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整篇材料中,我们很难过多发现诚信的字眼。比较明确的提到诚信的材料有给定资料

3、提到信任二字的有给定资料

4、给定资料11。

给定资料3第四段中提到“令我们国土本已不堪一击的‘诚信’二字雪上加霜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令干群关系、官民关系更加疏远乃至恶化”,这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诚信对于政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思考,我国本土诚信都包括哪些方面。

给定资料4最后一句提到“不但令民众对公权力失去信任,也令法制建设遭到破坏”,这里启发我们诚信对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给定资料11提到“‘被时代’传播的是信任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整治,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虚假的就业率、不真实的数据发布、工资的虚假增长等,折射出的是政府信任危机”这里依然是政府角度。

除了材料中找到的这些有效信息之外,我们还要充分结合实际生活,思考要从几个方面来谈诚信的重要性。从材料中提到的企业不诚信,违反劳动合同法以及媒体不诚信,炒作新闻等,我们又找到了除了政府角度之外的其它两个角度,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角度可以谈,那就是个人角度。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按照总分结构,先用一句话总体阐述,然后分别从政府、企业、个人和媒体的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政府、企业、个人、媒体都非常重要。

政府方面:诚信可以挽救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感;诚信可以紧密联系干群关系、官民关系;诚信有利于维护公民的知情权等合法权益,可以有效维护法制建设。

企业方面:诚信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个人方面:诚信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有助于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媒体方面:媒体诚信有利于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对群众起到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更有利于营造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给定材料”写到:“‘被’字的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请联合给定材料和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条理清晰,分析到位,字数不超过400字。【中公点拨】 首先,来审题。

通过审题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对“‘被’字的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的理解。通过题目可以看出其实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要解释“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二是要解释“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

针对这类题可以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结构来作答,既可以很容易从材料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使得答案条例清晰。接下来,根据题目和材料提炼要点。

这句话出现在给定资料2中,通过阅读该则材料会发现能够提炼的要点几乎没有,从而可以判断出要点应该很分散,应次要仔细阅读其他涉及“被”字的材料。

通过阅读给定资料可以发现,包含“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和“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意思的资料主要有资料

1、资料3和资料11。接下来仔细分析这几则材料与以上两层意思的关系。

首先,“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说明了公众对自己诉求得不到呼应或者对政府信息或者做法的不满、无奈。这在资料1中第二段有体现“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吁求”,这说明公众的权责名实并不相符。

再来看资料3第一段中“虽然是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质疑,但其背后,却是公众对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不满”,这里说的是不满心理。

再来看资料11,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刘院长认为,“被时代”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是政府信息与群众感受不一样的现实反映,实质就是公信力降低的体现。这实际上是对“被”字句的本质的解释。其次,“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的意思解释主要体现在资料1第二段中:“被”字的“被”荣登榜首曲折地表明了公民责权意识的自我觉醒。

再来看资料3第五段,这段文字是主要阐释“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意思的出处。主要有:公民对政府数据或者说辞保持一种怀疑和求证的精神,这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成长。这种怀疑精神,及时扶正公权力、防范各自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被xx”的流行,及见证了现实但也存在着诸多无奈,同时又表明公民权利的觉醒。更意味着有怀疑精神与权利意识的公民,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翁。

最后,来看看相应的对策。对策方面主要出现在资料5和资料11中,材料5中关于赵作海错案涉案人员采取追究责任的办法;资料11最后一句话:必须建立法规,让“被事件”制造者为自己的行为埋单,还公信于社会。

最后,整理要点,形成答案。

按照之前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将整理提炼出来的要点进行安排结构层次即可。

【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前公众对于公共诉求得不到呼应而产生的不满表现,同时也反映了公众责权意识的自我觉醒。

当前,我国确实存在着“被就业”、“被提高”、“被上楼”等现象,被字句实质上是政府信息与公众感受不同的现实反应,是公信力下降的体现。首先,反映了公众对于公民责权名实不符的诙谐表达。其次,对于诉求得不到呼应和满足而表现出的诸多无奈、忧虑和不满,是公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

同时,被字句的出现也反映出了公众的一种怀疑精神,是社会的希望所在,是时代的进步。首先,公众对政府信息产生怀疑和求证的精神,是公众权利的觉醒,是社会的宝贵成长。其次,怀疑精神是扶正公权力、防范社会潜在危险的动力源泉。最后,被字句出现意味着怀疑精神与权利意识的公民正在成为社会的主人翁。当前,挽回政府的公信力已经刻不容缓,必须通过建立法规等手段,严惩“被事件”的制造者,还信于民。

四、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我国实际,以“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为副标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观点正确,主题鲜明,分析合理;(2)论述深刻,语言流畅;(3)字数在800-1000字。【写作思路】

本题是一道议论文写作题,在审题中需要考生把握几点关键:一是结合我国实际。在具体论述中,需加入材料中的一些例子或当前社会有关政府公信力的一些事实,使文章叙议结合、论证充分。二是有副标题要求。考生需以“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为副标题,并自拟主标题。不可无副标题,也不可将副标题当作主标题使用。

题目中的“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反映了一种转变,这在材料最后一段有所体现:如果在“被时代”,公众希望有一种力量能改变普通百姓“被动性”的命运,将他们从无力感中解脱出来,那么在“给力”横空出世以后,公众更希望,不管是在哪个领域,都能让他们看到“给力”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这说明民众正在由消极的抵抗,到寻求政府积极解决的转变。这种区别和变化,是我们在写作文章时必须体现出来的。在立意方面,很明显材料为我们指出一条方向——材料11提到“如果不及时整治,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考生应从“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等角度去立意和写作。

在分论点的设置方面,考生也可以从材料中得到许多有用信息。材料3提到为官者把政绩当作邀功的筹码,讲“幸福”“和谐”强行带在民众头上;材料4提到F省警方在办案中信息不公开,侵犯了当事人家属及所在单位的知情权;材料6提到个别地方政府大搞土地财政,间接剥夺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从这些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获取对策分论点;对于擅长写分析论证的考生而言,也可围绕这些问题,写一篇铿锵有力的评论性文章。

【参考例文】

实现政府三大转变 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

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说:“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如何拯救政府公信力,已成为世界性课题。“被就业”、“被小康”、“被高速”等被字句的出现,以一种更加强烈的方式,表达着民众对政府的数据或说辞的怀疑与不信任。

“被××”和“给力”都是近两年大热的网络用语,被主流媒体和广大网民们争相使用和模仿。这二者的出现有着相似的原因——都反映出社会公众的一种期待和诉求;同时又揭示出一种民主的觉醒:由被动到主动,由民众的消极抵抗到寻求政府的积极解决。正是这种觉醒、这种怀疑精神,成为扶正公权力、防范各自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对政府信息的公开、权力的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使政府的举措更加“给力”,各级政府应尽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转变一:从片面追求政绩到真正尊重民意。一个政府的威信来自哪里?首先来自于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反应,不是听政府怎么说,关键是看政府是不是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些官员为谋求升迁高位,把政绩当作邀功请赏的筹码,浑然不睬客观事实,甚至剥夺民众的权利,造成干群关系的疏远和恶化,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因而,政府要牢记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根本目的,在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项方面加大投入,及时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用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成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

转变二:从消息封锁、隐瞒不报到信息公开。F省警方在案件处理中采取“不告知”的态度,侵犯当事人家属及其单位的知情权,不仅令民众对公权力失去信心,也令法制建设遭到破坏。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二项转变就要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各级政府机关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的特点,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和本部门的核心权力为重点,不断丰富政务公开的内容,提升政务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对每一个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都必须明确具体内容、权责范围、负责单位、完成时限、具体标准以及考核监督的方法和途径,以透明促公信。

转变三:从数据虚假、自欺欺人到带头诚信。信用是信任的基石,缺乏信用的政府是无法得到群众的信任和认可的。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政府的信用程度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公信力,是用诚实守信集聚起来而放射出的一种影响力和号召力。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指标,虚假的数据,不能使百姓真正的“富裕”和“幸福”。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权威,直接关系到社会信誉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用实际行动获得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自信的政府,应该允许公民有不信任的权利、有质疑的权利、有监督与批评政府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真正信任,让政府的建设真正“给力”起来。

第五篇:202_公考申论热点

垃圾治理

背景链接

202_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要出现的垃圾革命。”如今看来,垃圾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世界难题”。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垃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就环保部发布的《202_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中提到,去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亿吨,后者处置率达97.3%。面对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的趋势,垃圾处理将持续遇到压力。

此外,还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与此同时,我国有近140个城市根本没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除了堆放,填埋成为另一种选择,但也给土壤安全和水质带来隐患。

202_年7月16日,有网媒报道《苏州垃圾案未了大批上海垃圾疑再现江苏南通》,为此,上海市绿化市容局高度重视,立即责成相关部门主动与南通方面取得联系,并成立调查组跟踪处理。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习近平

[生活垃圾污染的危害]

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如果处理和管理不当,其所含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一是对土壤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淋溶、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孔隙向四周和纵深的土壤迁移,迁移时,有害成分要经受土壤的吸附和其他作用,进而对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产生污染,污染严重的土地甚至无法耕种。

二是对大气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在运输、处理过程中如缺乏相应的防护和净化措施,将会造成细末和粉尘随风扬散;堆放和填埋的废物以及渗入土壤的废物,经过挥发和化学反应释放出有害气体,都会严重污染大气并使大气质量下降。

三是对水体的污染。如果将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地,或是露天堆放的废物经雨水冲刷被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水体,或是飘入空中的细小颗粒通过降雨及重力沉降落入地表水体,水体都可溶解出有害成分,污染水质、毒害生物。有些简易垃圾填埋场,经雨水的淋滤作用,或废物的生化降解产生的渗沥液,含有高浓度悬浮固态物和各种有机与无机成分。如果这种渗沥液进入地下水或浅蓄水层,将导致严重的水源污染,而且很难得到治理。

四是对人体的危害。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所以,我们对城市生活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科学处理”。

[当前我国垃圾治理形势]

一是在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政府“放管服”﹑排放者负责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不到位,社会资本长期投资愿望和民营企业参与率较低,不能有效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和技术的良性互动。

二是在治理体制机制方面,各地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垃圾治理的管理职能﹑治理链条割裂,阻碍跨域治理和跨行业治理,阻碍全流程一体化治理。

三是在法规政策方面,存在底线不明、具体要求不全、约束性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缺少全面体现固体废弃物属性和固体废弃物治理要求的法律法规,不能全面、科学地规范和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加强垃圾综合治理。

[参考对策]

只有把垃圾治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才能解决这些普遍存在于垃圾治理领域的全国性重大问题。只有全国一盘棋,才能有效治理过度包装、过度消费,治理垃圾山、“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和垃圾跨行政区划偷运偷排等“垃圾病”。

第一,调整“地方自治”政策为“地方负责,跨域合作”政策。修订“谁产生谁治理,谁排放谁治理,哪里排放便哪里处理”为“谁产生谁负责,谁排放谁负责,哪里排放便哪里负责处理”。明确区域合作机制与监督规范机制,明确项目的选择原则、选址基本方针、融资建设模式、安全卫生防护标准、规划评价与社会参与办法。鼓励结合区域一体化、都市圈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服务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区域内垃圾治理基地、园区或设施。

第二,明确政府与社会的分工协作。政府要树立互动的治理理念,简政放权,做好“放管服”,保障政府、企业、公众良性互动和共治。落实排放者负责原则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群策群力,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排放和回收利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型垃圾治理方式,支持垃圾治理全程一体化PPP模式的示范,增强治理服务供需双方的能动性,均衡治理服务供给与需求,吸纳社会资本长期投资,提高民营企业参与率。

第三,深化体制改革。整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职能和建筑废弃物、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生活垃圾、污泥、医疗垃圾等垃圾治理的管理职能,归口到一个部门统一行使。同时,建立发改、国土规划、财政、环保、建设、工业、能源、物价、科技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第四,实施全程综合治理。要推动从产生到处置的全程治理,明晰源头减量与分类排放、收运、物质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处置5个治理环节及其处理主体、对象、目的、时间、场所和方法等治理要素,形成先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再到物质利用、后能量利用和最后填埋处置的分级处理与逐级利用的层次结构和整体协同规律。要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原则,整合产业链,推动综合治理。

第五,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要全面体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全面提出固体废弃物全程、多元、综合和依法治理要求。界定垃圾排放权与处理权,明确治理服务的分配方式。明确排放费的收费办法,制定垃圾处理的财政补贴与经济激励办法,制定生态环境补偿办法。制定治理规范、生产标准和服务标准,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处理。出台市场开放、竞争与管理办法﹑投融资管理办法,实施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鼓励协同生产,增强行业竞争性,维护社会秩序、效率、正义与公平。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1.垃圾分类需创新治理思维

2.垃圾治理须跨越“最后一公里”

[精彩开头示例]

1.一段时间以来,类似垃圾偷倒入江、跨地区偷倒等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某种程度反映了一些地方在垃圾处理问题上面临的窘境。事实上,垃圾处理已经不单单是环境问题,更是治理问题,措置不当会引发“邻避困境”。在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的同时,做好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必然要求。

2.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总量和种类也在逐渐增多。由于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环境意识普遍不强,垃圾随意倾倒现象随处可见。尽管有些地方对农村垃圾问题进行治理,但成效并不明显。如何持续、有效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是建设宜居新农村中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精彩结尾示例]

1.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系统解决,要站在城乡差距拉大的大背景下,着眼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留住人才。只有这样,广大农村才能青山绿水常在。

2.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地球权益的托管人,必须以负责任的心态更加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要基于人们的行为动机和现有的社会环境,构建全过程、多环节的垃圾分类工作体制,形成政府、社会与市场合作互动的工作机制。

论网络直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近段时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直播越来越流行。那么,什么是网络直播呢?它其实是指利用视讯方式进行网上现场直播,可以将产品展示、相关会议、背景介绍、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现场发布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的直观、快速,表现形式好、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特点,加强活动现场的推广效果。

那么,网络直播有没有好处呢?答案是肯定的,它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网络所到之处都可享受此种服务,而不必考虑传统媒体的直播节目受限于设备条件的问题;另外,网络直播的可交互性也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通过收看网络直播节目可以适时地发表评论,和其他网民或专家进行讨论,还不必担心因观点不同、言辞激烈而发生斗殴。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在网络直播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直播平台的运营成本较高。一个是高昂的宽带成本,在线人数每达到百万人,直播平台每月仅带宽费用就至少要花掉3000万元左右。随着直播用户越来越多,宽带运营成本必将持续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平台资金链吃紧。而且对于网红主播的资金投入较多,拥有知名度的主播带有巨大的影响,是各大平台争抢的对象,各大直播平台也会陷入“挖角之战”。这更无形之中让网红摒弃了忠诚度,所以直播平台耗费巨资培养出的网红常常被对手挖走,导致人财两空,这无形之中让整个直播行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其次,网络直播的内容参差不齐。网络直播平台面临严重的内容风险问题。当前直播平台,一些所谓网红和美女主播为吸引粉丝,有时会以低俗、媚俗、庸俗等内容大打擦边球,利用涉黄、涉暴、甚至涉毒等内容哗众取宠,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虽说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观众,但无形之中营造了一个不良的社会风气。

所以,对网络直播的规范和约束就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对网络直播的主播进行实名认证。通过登记个人的详细信息,并进行严格核查的方式,让网络主播实名制,从而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如果涉及到毒赌黄等问题时要加强管制,可以对这些主播进行教育,并有必要的话列入黑名单,从而来规范我们的网络直播。

其次,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在前不久,新浪、搜狐、优酷、百度等20家网络直播平台共同发布了《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而近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规范互联网直播。比如可以规定直播发布者在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时,都应当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并在许可范围内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直播及其互动内容实施先审后发管理等。

再次,直播产业化。我们可以把直播将演变为一个产业,产业链布局越齐全、调动资源的能力越大、平台可承载的内容和功能越多,则越容易成功。除了传统的游戏、唱歌、吃饭等直播,可以转变为直播+电商、直播+体育、直播+在线教育等形式,将我们的直播变得越来越多且趋于成熟和更加有教育意义,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

必须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基准线

一根根五颜六色的胶带,捆住了生鲜蔬菜,却让甲醛超标10倍;超市里的活鱼,一方面是新鲜,另一方面可能有禁药残留„„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隐含着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问题,媒体曝光再次触动了人们紧绷的神经。

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而且,从现实感受讲,“舌尖上的威胁”离得越近,人们的忧虑就会越大。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皮革奶”„„这些原本应该出现在化学课堂、化工车间或者科学实验室的专业词汇,却成了人们熟知的“常识”。据统计,食品安全已连续5年位居中国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之首。

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和群众期待对照起来看。品牌企业的信誉、监管规则的完善,是建立公众信心的关键因素。遗憾的是,近年来有许多大品牌在这个问题上得了负分。202_年1月1日起,台湾康师傅解散,这是从“油品事件”发酵以来的延续。近些年,上海福喜食品大量采用过期肉,一时间让不少快餐店噤若寒蝉;石家庄三鹿集团的牛奶,一度让中国奶业一蹶不振;南京冠生园的过期月饼,让节日的餐桌多了谨慎和担忧„„品牌企业的质量失守,无疑会让人对监管缺位产生更大的忧虑。

无论从安全性和安全感的需求来讲,食品安全工作都不能有丝毫放松。总书记日前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这是对具体工作的要求,更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

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需要全社会涵养,但其解决之道,绝不是人人背诵安全口诀、人人成为食品专家。从治理角度讲,还是要以最严的监管体系来托底,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格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程序、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等方面下功夫,踏踏实实筑牢最基本的安全线。

食品安全保障,没有完成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诉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有没有毒、有没有害,而是延伸到对健康、环保理念的追求。事实上,为了应对各种新的食品化学污染物、致病微生物带来的新挑战,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升级。202_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强婴幼儿乳粉监管,从每个季度抽样检验公布一次改成“月月抽检、月月公开”;国家卫计委印发《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202_—202_年)》,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工作体系,制定、修订3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形成近1100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涵盖2万项指标,基本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和主要危害因素„„从满足群众期待的角度讲,只有从细从严抓好监管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的基准线,以食品安全形势的持续改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只有时刻保持“紧而又紧”的态度,才能让人们紧绷的神经逐渐舒缓,让食品安全的水位不断提升。

发展旅游产业助力长远进步

【范文展示】

发展旅游产业 助力长远进步

古有文人骚客在西湖游湖划船、诗情画意,今有游客面对高价门票感叹“玩不起”;古有苏东坡体恤民意利用资金治理西湖,赢得百姓爱戴,今有地方政府短视思维,违背景区公益属性,盲目涨价;这些鲜明的对比都体现了当前景区发展思路上的偏差,即片面强调门票经济,不注重旅游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是游客的利益,更是地方的长远发展。因此,景区应摒弃“门票经济”理念,走旅游产业化之路。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助力。频繁发生的景区欺客宰客事件,往往先由自媒体深入发酵,再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此期间,谣言横飞,无端猜测满地,对游客、商户、景区等均造成不良影响,有些地区甚至被列为游客旅游黑名单,声誉扫地,商户生计困难,影响舆论的友善和谐,以及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部分商户诚信经营意识不强,景区管理不到位等,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发展理念过于短视,单纯依赖“门票经济”支撑财政收入,而忽略了旅游业相关行业的开发,商家没有良性健康的收入来源,为谋生计做出诸多失信行为也就在所难免。因此,要想再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应走旅游产业化之路。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产业转型增添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执政理念向生态发展的倾斜就启示地方政府应摒弃过去向资源、向环境要GDP的执政理念,重新树立生态为主的理念,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将旅游产业这一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成为未来经济新的增长极,进而带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纵观国内旅游知名景点,盲目涨价保持过去发展模式引起公众非议者有之,但也有以海南、深圳等为代表的景区,积极维护和培育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化效应集聚,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孰优孰劣,一看便知。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总书记曾经说过:“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西部人民对于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的呼声应该被地方政府所倾听,所重视。然而,当前大多地区只顾提高景区门票价格,满足当地政府和景区少部分人的利益,无视百姓想要借着景区优势资源,发展住宿、餐饮等周边行业的呼声,最终发生种种欺客宰客、坑蒙拐骗等旅游乱象也就不足为奇。这看似影响的是游客的短期利益,实则影响的是百姓对于政府的信任感,以及最为重要的,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产业,振兴当地经济,呼应百姓心声就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一要事。

教育惩戒亟须厘清边界细化规则

背景链接

202_年2月,青岛市政府发布地方性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该《办法》提到,“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情节严重的,视情节给予处分。学校的惩戒规定应当向学生公开。”据了解,这是全国或地方教育性法规中,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完整的教育,既包括赏识教育,也包括惩戒教育。重提教育惩戒,源于不时发生的中小学欺凌和暴力事件。尽管一张张照片、一幕幕视频令人惊诧不已,但目前的教育和法律体系却都无能为力。无论是刑事处罚,还是治安管理处罚,都难以覆盖这些未成年人群体。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也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这种规定虽然保护了肇事学生的受教育权,但无关痛痒的批评教育却为他们继续欺凌施暴埋下了伏笔。

将教育惩戒权纳入了学校管理权限,这是一项有益的探索。虽然在上位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惩戒权,但在我国各类法律法规中都明确定位了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权利。原则上来说,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每个学校都可以采取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但是,教育惩戒是一个敏感话题和领域,处理不好的话,容易演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碰及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将涉事学校和教师推上风口浪尖。因此,目前亟须要做的,不是仅提出教育惩戒的概念,更要厘清边界、细化规则。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教育惩戒的边界在哪里,学校和老师到底可以采取哪些合法的手段来惩戒学生。

[对策措施]

总结,在设置惩戒手段时,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既要保证教育惩戒措施合乎法度、行之有效,又要使惩戒措施与过错程度相当,坚持持适度原则。在细化惩戒措施时,我们可以吸取国外成熟的经验做法,结合社会认知和接受程度,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为结果,因地制宜予以实施。

教育惩戒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这是一切教育惩戒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实施教育惩戒细则过程中,既要以法律来保障惩戒的顺利实施,又要防止为了惩戒而惩戒,防止滥用惩戒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家长也应参与。仅仅是明确惩戒范围等内容还远远不够,让家长参与到惩戒之中,似乎是破解惩戒被当成体罚或者变成体罚难题的重要思路。让社会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让家庭扮演应有的家庭角色,两者合璧,或许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的提升以及社会的进步。

公考申论中怎样去论证你的观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