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中药马兜铃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20-656175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5 15:33: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药马兜铃

上世纪50-60年代,一种奇怪的肾病在世界各地出现。首先有资料记载的是1956年,巴尔干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地区流行一种“慢性间质性”肾炎,能导致肾功能减退,当地农民患此病但无人知晓这病由何而起;1964年中国曾报告了两例“极型肾衰竭”病例,中国学者吴寒松发现这两例病人曾服用过中药关木通煎剂,但这一报告并未在中国医学界引起重视,仅被视为个例。

全球各国都发现肾病案例,各国也都进行相关的研究寻找致病元凶:90年代,这种肾衰竭病例在全球一些地区开始集中出现。1990年比利时服用减肥中药“苗条丸”的时髦女性中大规模出现此类肾病,这种苗条丸上市已逾15年,此前服用者并未出现这类肾病。比利时学者Vanhererghem对此减肥药展开持续关注和研究,他发现该药是在被加入了一种中药粉“广防己”之后才涌现出100多病例的。然而“广防己”中含大量马兜铃酸,他推测应是这种物质对肾脏产生了损伤。1993年,Vanhererghem将这项研究发表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1994年,法国也发现两例与服用中药有关的“终末肾衰竭”案例,于是就此进行了一项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这项调查显示,1989年-1994年间,在法国有标注为汉防己但其实是广防己的中药出售;1996年,法国NICE地区又发现两例终末肾衰新病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考虑到其中1例可能与广防己有关,暂无法确定马兜铃科中药是否就是致肾病的元凶。

1997年,日本一家委托中国生产中成药的企业因患者肾损伤而引发的国际纠纷,结果发现该药中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关木通”。一份《关木通及肾脏毒性研究》的实验报告证实关木通确实可致肾脏损害,由“关木通”组成的复方也可损害肾脏且关木通的剂量与肾的损害没有直接关系,“长时间小剂量”也可对肾造成损害。1999年,中国肾脏学专家黎磊石院士也注意到了马兜铃酸的肾毒性,他所在的南京军区总医院报道了3例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关木通导致肾脏损害的病例。由于在中国中药的应用很广,且缺乏有效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同时也无完整的肾脏疾病登记系统,当时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情况不详,这些研究并未引起卫生部门的重视。

2000年,比利时因服减肥药丸所致的肾损害病例达105例,其中43例进入了终末期肾衰接受肾移植或透析治疗,在39例终末肾衰同意切除天然肾脏和输尿管的病人中发现了18例泌尿系恶性肿瘤。2003年2月,中国新华社以系列报道方式首度向公众披露同仁堂“龙胆泻肝丸”中使用的“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导致尿毒症,导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已接治相关患者100多名。

这些统计相继问世之后,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反马兜铃酸药物的高潮:多个国家地区开始对使用含马兜铃的中草药出台了监管政策。2000年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建议,立即禁用含马兜铃的中草药,同时英国医药管理局也提出了对马兜铃在全英范围内进行暂时性禁用;随后,又对含马兜铃的中草药成品实行无限期禁用。美国在2000年也停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已知或怀疑含马兜铃酸的70余种中草药。从2000年11月开始,世卫组织便在其药物通讯中发出类似警告,西班牙、奥地利、埃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等国也纷纷发布禁用警告。至此,马兜铃酸对肾脏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共识,国外甚至称之为“中草药肾病”,中国学者则称之为“马兜铃酸肾病”。

与世界各国的监管态度不同,马兜铃在中国的情况截然相反。首先是服用同仁堂龙胆泻肝丸导致“马兜铃酸肾病”的百余名患者,尽管证据确凿——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就关木通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大鼠的药物反应与人相同:大剂量给药,大鼠出现急性肾损害症状;长期小剂量间断给药,导致慢性肾损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既没有确认龙胆泻肝丸的肾毒性,也没有召回企业此前生产的含有关木通的各类产品——却因无法举证,遂无法追究药企责任。而此时,同仁堂方面反而提供了两则有利于己方的证据:一是北京市中药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至2000年进行的一组实验,结果证明给大鼠90天连续灌胃龙胆泻肝丸,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二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分别给几组大鼠灌胃龙胆泻肝丸和关木通药液,证明作为关木通复方药的龙胆泻肝丸,“马兜铃酸含量明显减少数倍及数十倍”,龙胆泻肝丸的复方配置明显减低了关木通的肾毒性。而内蒙古医院黄九香医生的一篇论文对此进行了回击,这篇论文提及了中药企业同仁堂龙胆泻肝丸等中成药对肾损害现象,论文列表说明含关木通中成药引发的慢性肾衰“起病非常缓慢”,为6-36个月。此外,根据国家药监局资料显示,2000年同仁堂为维持药物出口就已主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过马兜铃酸可能导致肾病,并于2001年下半年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用不含马兜铃酸成分的木通代替关木通的举动,未取得实效进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的郭晓昕所搜集历年各国所报道的与马兜铃酸有关的不良反应有361例,其中197例发生在中国,并且出现5例死亡病例。在舆论压力下,国家药监局才开始限制、禁止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取消了关木通的药用标准,这迟到的禁令比西方国家晚了4年。直到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发布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并将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列为处方药。

在此之后,美国在对中药致癌事件中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息。2007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药物学家亚瑟·格罗尔曼研究确认了巴尔干半岛农民得肾病的原因,就是麦田边的马兜铃种子混入麦子后被当地人做成面包食用所致;为获得更为详实研究,格罗尔曼选择中国台湾,因2006年《柳叶刀》杂志发表过一分调查,显示约有12%的台湾人受到慢性肾炎困扰,且医疗数据显示每3个台湾人里就有1个曾吃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药。2012年4月9日亚瑟·格罗尔曼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期刊上发表他的论文称,马兜铃酸可能是台湾地区肾病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因为这里马兜铃一直被当做中草药广泛用于传统医学,近1/3的台湾人都会消费可能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美国药物学家用基因测序技术观察并找到答案,马兜铃酸会控制人体DNA它会在肿瘤抑制基因内部留下个记号,显示人体摄取了这种致癌物。在此前的调查中,格罗尔曼调查151名泌尿道癌患者,发现在那些有易患基因的患者中,84%有摄入马兜铃酸的迹象。

自从发生中药致癌之后,为发现更多中药的毒性,2012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建立了DNA数据库以此对照中药中的成分。该项研究最终共发现68个不同的植物品种,其中就包括麻黄属植物(Ephedra)及细辛(Asarum),二者均含有有毒化学成分,例如可导致服用者患上肾疾病、肾衰竭以及上尿路癌症的马兜铃酸。而中国,目前还有四种含有马兜铃酸的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只是被限制使用并未禁止,即至少有36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成药作为处方药在售。

第二篇:浅谈中药

浅谈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就是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大力研究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严格的规范标准GLP、GCP、GMP等。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

中药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制定现代化的质量标准,并用此质量标准规范中药产品,迫使中药产品从资源、原料炮制、生产工艺到成品等一系列过程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生产现代化的中药,继而让世界各国所接受,进一步实现中药国际化。

我们所说的中药现代化,并不是中药西医化;而是在保持传统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按各自的思维方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寻求自己发展的道路。中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由全人类共享。但是,目前我国中药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只有实行现代化,中药才有出路,才能在国际医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的中药出口已遍及世界130个国家及地区,中草药已走向世界。世界天然药物市场容量巨大,中国的入世给中药走向世界带来了机遇。随着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极力推动下,各国政府纷纷将植物药、传统药纳入政府管理,给予合法的地位。植物药与传统医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0年全球天然植物药市场销售额达165亿美元,近几年保持在10%~15%的增长速度。

但是我国的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约3~5%左右。其原因是中药的质量控制尚达不到现代社会用药的要求水平,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还不清楚,中药的成分比例含量不能有效地控制等。

我国医药企业现状: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多家企业竞相仿制同一产品,低效益的状况制约了医药产业R&D的投入因此,我国更应大力发展和振兴我国的中药产业,提高其在国际试产的份额。中药现代化迫在眉睫。时至今日,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中药不能固步自封,现代化是必由之路,中医药学理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成果,中医

药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不能拘泥于传统,应与时俱进,内要符合中国国情,外能接轨国际惯例。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药现代化”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GMP、GAP、指纹图谱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中药现代化逐渐走上正轨。特别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推广得较快,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已有6个名优中成药确定了指纹图谱,并在生产实践中用于控制产品质量。

中药在保健、疾病预防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应用,在20世纪后叶,科学家们对可以防治疾病的保健食品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例如蔬菜中的花椰菜、萝卜、大蒜、芦笋、薏苡仁,菌类的香菇、银耳、灵芝,海产中的鲨鱼软骨、海参等,均具有防治肿瘤的作用;灯笼辣椒、野蔷薇果、刺梨果、葡萄籽及皮的提取物、绿茶等,常吃或饮用能防治心血管方面的疾患;核桃、黑芝麻、枸杞子等具有抗氧化、防衰老等方面的作用。因此,中药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只有现代化才能更好发展我国中药产业。

中药现代化应从原料药做起,要实现中药材采制、种植、饲养技术、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中药成方制剂制备技术及中药产品质量评价的现代化,并与中医药理论和中医临床研究同步进行。中药现代化,现阶段先进行研究完善“中药(药材、饮片、成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来指导生产,并制定出“中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力保中药产品质量的稳定。

中药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资源、炮制、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药效评价等等。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这也是衡量中药现代化程度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指标。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多部门联合制订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指出:“总体上看,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水平较低,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仍是中药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现阶段,要想使中药走向世界,应借鉴日本汉方药和欧洲植物药成功的经验,应该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功效进行尽可能近似的科学化表达,并

融入中药质量标准中。只有这样,我们制定的中药质量标准才能逐步成为公认的国际化质量标准,中药现代化建设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为了实现中药现代化我们应做到:

第一,要制定科学化的切实可行的质量衡量方法,质量控制研究既要补充和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的理论基础,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攻关,将优势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行大幅度提升,关键是建立药效与质量控制指标在医学统计学上的相关性,才能与国际接轨,为中药走出国门做好准备。

第二,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的建设,中药企业要向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转型,实行现代科学管理体系,实现生产力的高效率。进行中药生产工艺的改造,其目的要求新生产工艺适应现代中药的生产要求,做到每一步生产工序的量化或部分量化的可控性,为此要更新生产设备,优化工艺流程,使其生产的中药具备现代中药的质量要求,并提高中药的药效稳定性;另外,改进现有中药剂型,应用各种制剂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改进给药途径和方法,引入新剂型,使原有中药和中成药降低服用剂量,又易于保存和携带,达到有效、安全稳定和方便的现代中药要求。

第三,制定具体的科技发展战略,整合不同学科的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国家的科研体系在结构上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各部门缺乏协作,而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必须要多学科的共同攻关才行。这需要多学科交叉,需要政府部门集中优势力量,联合各学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协作,才能逐步实现中药标准化,继而实现现代化。同时需要政策倾斜,在经费和相关政策上鼓励这方面的研究。

第四,相关法规的完善,中药市场的规范化 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规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地方保护主义还存在,中药质量标准科学化和可操作性不强,使许多中药产品更陷入一种无序的恶性竞争状态之中,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优质产品和规范化中药企业的迅速成长。我们需要营造现代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良性竞争环境,使现代中药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第五,提高中药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现在进行的制药企业GMP认证工作,目的是要规范制药企业,使制药企业首先具备能够生产合格药品的最基本的硬件

设施,同时迫使一些根本不具备药品生产资格的小厂转型,减少现有制药企业的数量。但是,只具有生产现代中药的硬件条件还不够,中药产品还要增加其高科技含量,提高中药新药审批的质量标准,以现代中药质量标准提高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使真正的质优产品能够竞争力强,占领市场。

在整合资源、市场和建设现代化企业的基础上,先进行中药标准化,然后在完成现代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中药是中国医药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中药的原料供应已经从野生采集发展到GAP栽培生产,中成药的生产也已经从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发展到了今天的GMP规范化大规模生产,我国的中药产业正在向现代化生产企业迈进。

当今,中医药现代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国家政府领导人和着名中医药学家对中青年中医药学者的殷切期望和大力支持,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宽松活跃的社会、学术和政策环境。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一定要解放思想,不仅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研究的成果和产品及其表现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不拘一格。中医药研究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从科研学术的角度与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并结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与现时的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和丰富中医理论、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等一些关系全局的重要而敏感的中医药学术概念及内涵,这样不仅将有助于拓展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不至于使中医药研究及其相关或延伸成果特别是一些高尖精的产品和成果旁落他门,这样将使我们的中医药研究与应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真正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中药

中药针剂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摘要:中药针剂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中药新剂型,它改变了中药数千年来的传统用法,疗效更高,使用更方便。虽然针剂在现代医学中是比较成熟的一种剂型。但是将中药制备成针剂并运用于临床,也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因此,加强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中药针剂;不良反应;原因;临床表现;处置; 1.不良反应(ADR)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何H0)定义,ADR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给予正常剂量时药物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作用目的无关的反应。

2.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2.1 药物因素

包括大输液和添加药物。现在国家已经加强了GMP(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和GCP(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由于大输液质量问题而引起的的输液反应比较少。

有的输液中,由于添加了多种药物,多种药物微粒、热源相互叠加也可引起输液反应。因此,临床在输液中尽量减少药物品种的配伍。中药针剂内所含成分比较复杂,多为大分子有机化合物,一些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成分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当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中药成分复杂有较大的关系。中药的有效成分中,大多含有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肽、多糖等,这些化合物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也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致敏T淋巴细胞,发生过敏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另外,多种中药配置在一起,许多未知成分可以引起交叉过敏。曾经有高敏患者,一种中药针剂过敏之后,换用另一种中药针剂,也引起过敏反应,可能与此有关。

2.2注射剂的质量

注射剂的质量问题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临床上发现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个别生产批号,而其他批号无不良反应的情况。经过检测发现是由于个别生产批号的注射液在制备过程中提纯杂质,尤其是鞣质未达到要求。对于一些玻璃瓶装的输液,在搬运、贮存使用中,若发生了一些碰撞而出现细小的裂纹,或者是由于瓶口的松动就会造成漏气而污染微生物,特别是一些含糖的输液,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长霉。

2.3输液器与注射器

由于输液器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储藏期越长污染率越高,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国家有关规定标准要求控制药液中1 5~25μm微粒的滤除率不少于80%,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10μm以下的微粒对人体也可能是有害的。

2.4消毒液 由于受到光线、空气和操作条件的影响,或者由于使用时间过长,降低了消毒液的浓度,可能会产生细菌污染而诱发输液反应。因此,在操作中应该经常更换消毒液。

2.5输液的速度和浓度

根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是5 Eu/kg。也就是说,每公斤人体在每小时内对内毒素能够承受的量是5 Eu。对于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输液中加入的药物浓度过高,或者是输液速度过快,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内毒素超过了阈值。这样,在临床上就会出现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注射液,绝大多数患者使用都很安全,而个别对细菌内毒素敏感的患者,会发生输液反应。药物的低毒不能与无毒混合起来,药物的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状态的不同及遗传基因的差异、体内代谢酶和免疫系统的差异等都可以造成同一药物出现不同的反应。过敏体质和体质弱的患者易发生过敏反应,注射用药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对于体质虚弱、敏感患者,以及老年患者,在输液时要注意输液的速度和浓度,防止由于滴速过快而引起患者不适甚至病情恶化。同时,要考虑适当减少用药量。

2.6气候条件

夏季温度高,药物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有的时候,由于气温偏低,进入体液的输液与人的体温相差比较大,刺激血管引起血管壁的痉挛,出现寒颤、体温和血压升高,特别是老年重症患者更易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用热毛巾包裹输液瓶,提高输液的温度。

2.7输液环境

由于进气针的过滤装置不良,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带进大输液,而造成污染。输液在配置的时候,无菌观念不强,不注意洗手,或者是洗手后用白大褂或者不洁毛巾擦手,从而造成二次污染。输液间或者配置间空气清洁度不符合要求,也可引起输液反应。.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置 3.1疼痛

静滴后或者静滴过程中,注射部位或者沿静脉走向部位出现疼痛,大部分的疼痛有针刺样疼痛。处置:(1)首先要排除是否因操作不当所致(如穿刺失败,活针头紧贴血管壁等)。(2)患者所出现的疼痛与静滴10%的氯化钾所出现的疼痛相似,一般在调慢滴速后可以缓解。(3)在调慢滴速后不能缓解者,可以一边静滴,一边用热水袋(或者热毛巾)热敷痛处,基本可以缓解。(4)如经过上面处理,疼痛未能缓解,可根据医嘱换药。

3.2发热

处置:减慢滴速,或者停止静滴,给予抗过敏药和退热药,并采用物理降温,给患者多饮水。

3.3恶心呕吐

减慢滴速,必要时可以停止输液。根据医嘱使用止吐药,如胃复安10 mg肌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免呕吐物进入呼吸道。

3.4静脉炎

减慢滴速,如果没有缓解,可以考虑换药。3.5过敏反应

是最常见,对机体危害最大的反应。一般用药后3~30min内出现,表现为气短、胸闷、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如肌注柴胡注射液完毕,感头昏、胸闷、气促、心慌、烦躁,1 min后,意识不清,呼之不应,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膊及血压均测不到,呼吸急促。静滴丹参注射液15 min时感胸闷、心慌、喉头堵塞、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肢冷、烦躁、口唇紫绀。必要时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以及泼尼松(强的松)等治疗。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四肢发冷、面色苍白、突然昏倒等过敏性休克反应,应立即进行抢救。

4.预防

临床应用时须加强用药监护,严格按照药品适应症范围使用。如川琥宁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尤其是应用600 mg/d以上时,所以在使用时应注意观察血小板变化情况。

静脉输注需注意尽量不与其他药品混合配制,并避免快速输注,过敏体质者使用时更应慎重,年老体弱者、心肺严重疾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在静脉滴注时要细心观察,并要有相应的救治措施。

在使用中药针剂时,应注意对所用注射剂进行对光检查,观察药品性状是否与说明书一致,药液是否变色、浑浊、沉淀或出现絮状物等非正常现象,须停止使用,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用药前应注意详细了解过敏史,包括食用鱼、虾等海产品过敏史,药物过敏史或有过敏体质的患者,特别是花粉类物质过敏者,应避免使用由花类提取的注射液,如红花注射液等。对于有过敏体质的患者预先提醒,并对他们的情况进行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即刻报告主治医生,及时防治,并详细记录,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报告。相信随着对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护理工作深入开展与投入,形成系统的监测、护理和报告制度,将对预防中药不良反应,总结中药不良反应资料,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中药针剂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研究---王晶晶 王丹 中药安全性问题对临床用药的影响---饶海 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中药---王美芹 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王彦

第四篇:中药丰胸

中药丰胸

我用那个方法试了20天就从A杯到B杯,姐妹们百度搜:667d邓静丰胸日记

安全而行之有效的丰胸方法

“医食同源”,药膳可治疗各类疾病,丰胸自然不在话下。林昕推荐三款药膳,制作方法也十分简单:

药膳丰胸

“医食同源”,药膳可治疗各类疾病,丰胸自然不在话下。林昕推荐三款药膳,制作方法也十分简单:

淮药粥

用料:淮山药100克,大米200克

作法:淮山药切片,米淘净,如常煮粥法,以熟烂为宜

苡仁粥

用料:苡仁150克,白米250克,作法:苡仁,白米淘净,如常煮粥法,食时,加白糖或红糖少许。

鲫鱼五味汤

用料:鲫鱼500克,五味子10克

作法:先将五味子洗净,熬水去渣,再将鲫鱼入五味子汤中,煮熟食之。

事半功倍的丰胸小秘诀

其实还有一个秘诀可事半功倍,就是懂得把握时机。在月经来的第11、12、13天为丰胸最佳时期,或第18、19、20、21、22、23、24天7天为次佳时期。

中药丰胸

中医认为肾主生殖发育,女性乳房发育不良,第二性征不明显,多因肝肾之虚所致。

所以中医丰胸就是运用祖国医学原理,从补肝益肾,健脾养胃入手全面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使机体雌性荷尔蒙分泌水平增加,以促进乳房二次发育从而达到使乳房丰满,坚挺的目的。从中药分类来讲,丰胸属补益类药品,加之医生合理根据每人的不同情况对症用药。

故不但丰胸效果颇佳,而且在丰乳的同时还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改善睡眠,使之精力充沛,提高记忆力,调节月经,推迟绝经期,延缓衰老,尤其是体质虚弱多病者更加适用。手法丰胸

林昕向记者推荐一招在家也可做的按摩手法,名为拧转按摩法:首先双手持刷,双手掌围绕着乳房,将另一双手放在心窝上;然后跟着乳房曲线之势,将手推放在胸谷间,由乳头稍下位置起至腋下间用力擦,再由腋下间由上用力推上。

此时手的动作是两肘平放,肩部作大旋转状,用力向上推举;最后由乳房上方开始至中间地胸谷,稍用力柔和地轻擦,1-2成一组动作,按擦10次后再按擦另侧10次。

呼吸丰胸

正确的呼吸方法不仅能供给充足的氧气,有效缓解疲劳,更有意想不到的丰胸效果哦。为提升下垂乳房的呼吸法,是通常的胸式吸法:

1、在胸前乳谷间前方10CM左右位置合掌,合掌时的肘张挺展开,视线斜看上方;

第五篇:中药研发

中药研发:与日韩构建竞合关系

摘要: 日前出炉的《中医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重要新药的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规模建设已逐步完善,中药产业初具规模。然而,我国出口的原材料被日本拿去进行加工,成果花落他家;同时,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争相压低出口价格等行为,削弱了我们在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无形中损伤了我们中医药资源的大国地位。这一现状无法不让人忧心。

日前出炉的《中医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重要新药的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规

模建设已逐步完善,中药产业初具规模。然而,我国出口的原材料被日本拿去进行加工,成果花落他家;同时,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争相压低出口价格等行为,削弱了我们在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无形中损伤了我们中医药资源的大国地位。这一现状无法不让人忧心。

现状:企业研发投入多于政府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效民在中韩传统医药政策研讨会上提交的题为《中医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的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企业界的中药研发人员数量达到5748人,占整个医药中药制造业20%左右的比例,而研究机构为4578人。研究经费方面,企业投入为12.8亿元,而研究机构仅投入了3.4亿元,企业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由此可见,企业正在朝成为中药产业研发主力的方向努力。

中医药体系是使用人口最多、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的传统医学体系。从政策和举措上看,国家对中药的扶持态度是很明确的:发改委主持建立的124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就有4家是针对中药研发方面的。从1995年到2006年,中药制造业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年均增加29.9%。

2006年,中药制造企业数为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出口额为33.7亿元,比2000年增加一倍多。中医药产业与化学药品制造业的专利持有情况基本相当;但在出口规模上相差较大,值得欣慰的是,其增速明显,2000年~200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7.4%。从上面的几组数字不难看出,我国的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

中医药学是中国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然而,目前中药产业和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实在与我国几千年来的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符。

挑战:来自邻国的竞争压力

据了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列为重要内容之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名列68项“优先主题”中。创新与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

目前,我国拥有中成药6000余种。每年推出的新药种类虽然很多,但真正具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却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上,我国的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草药贸易总额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出口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额的15.4%。

据统计,我国中药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只占其销售收入的5%,而广告投入却占了10%~15%。“这个数字表明,企业基本是靠广告维持,而不是以稳定和持续的研发来谋求发展,这严重地影响了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朱效民严肃地说道。拿不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的中药新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难免要大打折扣。

在业内人士为此忧虑的同时,日韩两国在传统医学国际化进度上突飞猛进的境况更给我国带来了不容小觑的挑战。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上世纪60~80年代,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不断升温,日韩两国纷纷加大了在传统医药研发上的投入力度。1994年~2007年,韩国在传统医药研发上的总投入平均每年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我国在“扶持中医药”政策的支持下隆重推出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也才刚刚达到这个数字。随着政府和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双重努力,日韩两国更早地把现代化技术手段引入到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上来,现已经占领了一部分国际市场份额,成为中医药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我国出口的原材料被日

本拿去进行加工,转身制造成品;国内企业争相压低出口价格,不良竞争频现。中国头上的“中医药大国”的光环,似乎已不如从前那般炫目。

前景:与竞争对手合作

当然,目前中医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前景仍是可喜的。截止到2005年,中国已经与70个国家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内容的政府协议;中医在澳大利亚、南非等国以法律形式得到了承认和保护;针灸在许多国家获得法律许可。每年全世界的中草药、中成药贸易额已突破150亿美元。欧洲约有30%的人使用过中药,10%的德国医生接受过针灸入门训练,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下已经设立了中医药的科技合作项目。抛开竞争不说,我国和东亚邻居在传统医学国际化问题上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特别是中医药的标准化问题如果不解决,国际化就很难真正实现。朱效民表示,中医药产业的标准化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文化问题。中韩两国文化相近,特别是在传统医药领域上,两国有一定的共同认识,因此,齐心协力解决手中的难题,是现实需求,更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药(天然药物)的研发

S1015030白石琦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新药研发的策略。

方法分析我国中药新药研发的概况、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结果与结论从建立机制和开发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中药新药的研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中药 研发 复方 前景 问题

中药是中华民族对天然药物及其人工替代品的独特使用形式,数千年来,中药的运用经历了从单味药到复方的演变,其独特之处在于有中医理论的指导。近几年来,制药企业已经从开发专门针对引起某种疾病的单个分子的“重磅炸弹”药物,转向开发由多种活性成分组成的复方药物。虽然有人仍在致力于研究将传统的药物进行组合,但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带着更美好的期许转向研究中药。

现代中药的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中医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现代化,药材资源标准化,生产工艺质控化,疗效评价科学化和评审标准合理化。在诸多因素方面,关键是思路的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学风。要认识到科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物质是可以认识的,反对不可知论;科学是与日俱进、可持续发展的,反对停止的观点。科学是对真理的认识,只有不断实践、认识,才能接近真理。科学是不怕辩论的,只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科学实验出发,从临床疗效出发,一定会使人信服,取得统一认识的。(1-2)中药及天然药物研发现状

1.1我国在中药及天然药物研发中的资源优势全世界已知的药用植物约20000种,据普查我国现有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12807种,其中植物药ll146种。动物药l581种,矿物药80种。据统计,现在已上市的临床用药中约一半来自天然药物及其衍生物。以中医药理论为导向。采用现代研究手段,对天然药物进行系统、深入的药化和药理研究(3)。寻找新的药用分子或从中发现新结构类型的先导化合物,是我国新药研发的一个独特优势。

1.2 我国新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抗真菌天然药物、抗病毒天然药物、神经系统天然药物、心血管疾病天然药物及抗癌天然药物等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发的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相关技术已获得中国专利和美国专利,将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制剂。国内许多中药企业加强中药研发:白云山中药厂投入6000万元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中药消炎实验室”。三九企业集团规划投资总额超过7.2亿元,建立三九现代中医中药产业化研究开发基地项目。同仁堂斥资2亿元开发中药,并挑选一些优势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寻找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的中药品种予以收购,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投资国际市场(4)。

1.3绝大多数中药新药是复方制剂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虽然近年来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每年都在大幅度上升,但有关中药发明专利年申请始终在1 700件左右。统计资料显示,近1O年我国中医药的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申请比例过小,中医药企业和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运用专利制度

保护自己的能力较弱。一方面我国中药信息加工水平低,中医过去缺少方便可用的权威数据库。企业缺乏信息知识,中药新药的研发有90%是重复研究。另一方面是中药发明点多在复方制剂上,而涉及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及纯化工艺方面的申请相对较少,尤其是将有效成分提取为一个纯化合物并申请新的药理用途方面的专利更是很少。因为用提取分离和鉴定出的活性化合物来申请专利,不仅具有更广泛的保护作用,而且有利于中药走向世界(5-6)。中药及天然药物研发的思路

中药的优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的复方l临床配伍经验、数量众多临床直接证实有效的中药复方处方及广大人民对中医的认可和中药的使用传统。我们不仅要借鉴国外开发天然药物的思路及步骤进行开发。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对有一定基础的中药复方进行科学的前瞻性研究。

从天然产物,尤其是药用植物中寻找先导化合物是新药研制的传统方式和创新药物的关键,但人们往往将有效成分、先导化合物和目标分子等同起来。以天然原型成分作为新药研制的目标,既难以提高新药研究的水平,又限制了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因此,必须重视天然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研究。如昆明植物所以发现的天然促智活性成分黄皮酰胺化合物为先导,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吡咯烷酬类化合物,通过活性筛选成功地发现了比先导化合物活性更强的目标分子。针对治疗老年性痴呆药物的研发,从醉鱼草等中药中分离得到80多个化合物,其中有23个为新化合物。用动物体内试验确定了活性部位,体外通过神经细胞保护试验确定了活性成分。

通过基因工程设计的组合生物合成也是天然产物重要来源之一。利用组合生物合成实现对先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和合成非天然的“天然产物”化学库,尤其在天然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将大有作为。昆明植物所应用长春花悬浮培养细胞、桔梗悬浮培养细胞以及微生物培养体系对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酮进行了生物转化研究,共获得21个生物转化产物,其中l3个为新化合物。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显示有些生物转化产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应用微生物和植物毛状根培养体系对青蒿素进行了生物转化,结果获得l0个转化产物,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对脂蟾毒配基和华蟾毒精的生物转化结果共获得26个转化产物,其中新化合物l5个,应用抗肿瘤细胞活性研究了这些转化产物的构效关系。对紫杉烷类化合物紫杉醇的转化研究共获得22个转化产物,其中新化合物8个,研究了它们的转化动态和最佳底物加入时间和浓度以及不同结构底物对转化酶的影响(7-10)。复方制剂的研发

3.1 复方中药的现状

中成药源于中医药复方,传统中医《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剂型,但其始为单味药,而后为中药复方汤剂,之后又有了为治疗缓急、方便使用的中成药制剂。唐宋历代医家早已重视中成药的备用、急用、缓用等经验,中成药源于历代中药汤剂自不必多说。随着临床需求,现代工艺的进步以及西药剂型的引进,中成药不仅有传统的以生药为主的丸、散、膏、丹剂型,而且发展了不少新剂型,如浓缩丸、片剂、胶囊剂、滴丸、颗粒冲剂、糖浆剂、外用搽剂、膏剂、合剂、栓剂、气雾剂、注射剂等等,制剂、工艺、质控等方面倍受重视(11-12)。

3.2 中药研发要注重继承与创新

新药中药复方的研发不仅运用了中医理论的指导,而且也应当与时俱进。中药复方可以面对医疗各种情况,探求理论支撑,同时也要看到疾病谱的变化。如对咳嗽的治疗,过去教科书中谈外感咳嗽只有“风寒、风热、风燥”的区别,但近来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对咳嗽的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我们通过临床对“咳嗽”的不同观察,风咳可以在以咳嗽为主的“咳嗽变异型哮喘”中表现突出,看到“风邪犯肺,气道挛急”的咳嗽,中成药中并无此类治疗药,因而苏黄止咳胶囊的研发成功,可以认为是一种继承中的创新。

研发中成药首先要了解药政法、审评办法及相关文件,了解新药开发程序及相关资料的要求,以及对中成药安全性、有效性的要求,同时进行临床前药学方面的研究及I、Ⅱ、Ⅲ期临床试验;在选题时要查阅相关中医、西医信息,了解研发新药的必要性、先进性。研发立项时要有认真检索,或查新以引导新药开发具有临床需求意义,而不是重复他人的品种,坚持自主研发,关注中西医的临床需求,探讨中、西医并寻求补充其治疗用药中的缺如(13-14)。

3.3麝香保心丸的研发

麝香保心丸的前身苏合香丸为例,虽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但对其组分逐一进行分析和动物试验发现,其中的朱砂即硫化汞,会造成人体重金属蓄积; 另一成分青木香中的马兜铃酸则具有肾脏毒性,遂在麝香保心丸的组方中去除了这两种有毒且临床作用不明显的成分;组方中的冰片由于明显的胃肠刺激作用,在麝香保心丸的组方中也降低到了不影响整体疗效的最低程度。现在所确定的麝香保心丸组方,不但遵循了苏合香丸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同时去处了其中的有毒成分,在制剂上也得益于现代的提取方法,制成仅2.8mm的微粒丸。

麝香保心丸在治疗中发挥的扩张冠状动脉、保护血管内皮、减少心梗面积、预防心室重构等作用,近年的研究又发现具有抑制血管壁炎症、稳定易损斑块、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麝香保心丸通过科学的研究手段发现的临床作用,解释了其临床治疗作用的机理,也是为越来越多的西医所能接受的原因(16)。

3.4苏黄止咳胶囊的研发

苏黄止咳胶囊系由疏风药苏叶、蝉蜕、牛蒡子、炙麻黄等及舒缓气道的地龙、五味子等药,还有宣肺止咳之紫菀、炙杷叶,及降气之苏子、杏仁等组成,具有“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利咽”之功效,可谓多年临床所得且经临床科研再验证之后,其疗效肯定,开发前景好,从而2008年被药监局正式批准上市,上市前后曾多次讲过经验,且被人们认可。

苏黄止咳胶囊特点在于是针对了临床咳嗽中的表现,主要有干咳少痰,咽痒,痒即咳或见鼻痒,咳则见顿咳、阵咳、反复性咳嗽,或有如刺激性咳嗽,有时咳而气急或呈挛急性咳嗽,遇异味、冷空气刺激咳嗽加重等,完全反映了与寒、热、燥咳不同而符合巢元方、孙思邈说:“十咳中一曰风咳”、“咳嗽有十,有风咳、有寒咳”,有“欲语因咳言不得竞也,谓之风咳”,并明确以咳嗽变异型哮喘及感冒后咳嗽为治疗目的。该药上市后填补丰富了中药治疗表现“风咳”病状的空白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是专门用于核酸检测的生物芯片,也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微阵列芯片。它是指在固相载体上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固定大量序列已知的DNA片段,形成DNA微矩阵,将样品基因组DNA/RNA通过体外转录、PCR/RT—PCR扩增等技术掺入标记分子后,与位于微阵列上的已知序列杂交,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系统对芯片进行扫描,检测杂交信号强度,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的比较和综合分析后,即可获得样品中大量的基因序列特征或基因表达特征信息。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迅速的确定几百个潜在的新型药物靶体,对成千上万的基因在不同细胞部位的表达进行跟踪监测,为研究中药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机理提供强大的科学依据。通过基因芯片得到的中药表达谱数据为逆向药理学提供了研究基础,即基因组—— 药靶——筛选——先导物—— 药物。根据逆向药理学原理,靶标是由基因所编码,中药处理后表达升高或降低的基因都有可能是药物的潜在靶点。通过利用生物信息学挖掘技术在基因表达谱数据中找到候选靶点后,再采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进行功能研究鉴定,弄清药靶与疾病病理学的相关特异性及选择性后,即可提供一些新的基因靶点或信号传导途径供药物筛选使用(17-18)。任务与前景

中成药开发研究应本着“继承是基础,现代科学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临床是后盾,现代科学是目标”的原则,使之向深度、广度发展。在此基础上应已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中成药开发研究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实际上是重蹈过去“废医存药”的覆辙,生产出来的药品只可称之为“成药”,而丝毫无“中”字的气味。中药剂型是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所以,它的开发研究也必须与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八纲、方剂、药性等理论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新开发的中成药保持中国传统医药的特色。目前,应选用现代医药知识和手段,强调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成药的开发。同时,推动中医药理论的发展,阐明中药制剂防治疾病的机制,提高新制剂的竞争能力,将制剂的方解、功效、主治与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联系起来,建立相应的客观指标,探索 一套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但又能用一定的科学手段来测定的新理论,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评定制剂质量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理想的药剂应该是安全、有效、稳定的。剂改后应该能提高疗效,至少不低于原来的疗效,并且不能产生(15)。

毒副作用,便于大量生产、应用、贮存和运输等等。

中医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药,而中药剂型是中医和中药之间的桥梁,因此,中药剂型的现代化是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医事业前途的一件大事。全国先后创建了许多中药研究机构,有全国性的、地方性的,有的从事综合性基础研究,也有从事开发性应用研究,因此,要实现中药剂型的现代化,开发出理想的中成药,存努力继承祖国医药遗产的基础上,必须尽可能的借鉴现代化医药制剂理论和先进技术,以加快我国中药新型现代化的进程。只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充分利用改革开放这一大好形势,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就能逐步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与时代科学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新T艺、新技术、新设备、新剂型、新辅料,使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中成药为全人类服务,为振兴中华作应有贡献(19-20)。

参考文献:

[1] 苏刚强.我国传统医药的保护和发展,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11:3.

[2] 康耀坤.浅析中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社科纵横,2004,2:48

[3] 戴鼎震,王晓明,夏兴霞.我国中草药行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江苏农业科学,2003,5:361.

[4] 何伍,吴顺华.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药学杂志,2001,36(8):507.

[5] 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152.

[6] 徐明华,包海波.知识产权强国之路.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7] 张清奎.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文件撰写与审查,第1版.知识产权医药及生物出版社,2002:4.

[8]张晓东,张磊.浅议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背景下中药新药研发立题的基本要求.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24(4)∶62~63

[9]张磊.有效部位中药开发立题时需考虑的重点问题.药品技术审评

论坛, 2008;1∶51~54

[10]张晓东,张磊.中药有效部位新药研发中有效部位筛选存在问题浅析.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7;23(4)∶58 ~59

[11]芮国忠,程增江.我国未来新药研发模式与格局之变化.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3):6—9.

[12]李中华.美国新药研发的资金来源筹措及其工具.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I):35—40.

[13]宋 军,陈可冀.中药新药开发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中国处方药。2005(8):17—20、[14]屠鹏飞,姜 勇.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与研发.中国天然药物,2007.5(2):81—86.

[15]王海南.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68—270.

[16]戴瑞鸿,从麝香保心丸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看中药现代化,中国社区医师2oo6年第16期

[17]张东伟,牛建昭,王继峰.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日中医学交流,20{23(I):4—6.

[18]荆志伟,王忠,高思华,王永炎.基因芯片技术与中药研究—— 中药基因组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药杂志,2007.2(4).

[19]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

[20]杜文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第五届中国上海药物流行病学与临床合理用药国际研讨会暨中药注射剂上市后评价研讨会集论文集.2009.

中药马兜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