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关于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贸易128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20-296980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3 05:32: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贸易调查报告

关于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贸易调查报告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普宁市作为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占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城市来说,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为更好的掌握关区企业动态,研究如何扶持帮助关区企业抓住机遇,实现逆势发展,我办组织人员对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贸易调查。

一、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普宁纺织服装产业起步早、根基牢、后劲足。在农业经济年代,以黄麻布、苎布、夏布为主的纺织品闻名遐迩。二十世纪中叶,流沙、军埠、洪阳三埠成为布料、成衣集散地,使普宁拥有“服装城”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侨乡独有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优势,普宁纺织服装产业从“三来一补”服装加工起步,带动城乡纺织产业异军突起。近年来,普宁市委、市政府把鼓励、培植、引导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纺织服装产业逐步成为全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催生了“群豪”、“雷伊”等一批龙头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还授予普宁“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称号。

一是规模庞大,实力较强。目前,普宁全市有纺织服装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11万多人,企业资产总值73亿多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54.2%、60%和52%。一大批龙头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开发等方面走在国内同行前列。其中投资总额超亿元的企业共6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29家,规模以上企业157家,年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6家。据统计,2008年,全市年产化纤5万吨、针织布100万吨、梭织布550万米、印染布3亿米、聚丙织带1000吨、服装15亿件;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工业产值150.9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46.43亿元,外贸出口总值25.95亿元。

二是产业配套,门类齐全。目前,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配套比较完善,已形成纺纱、织布、印染、辅料、配件、设计、生产、销售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低端拥有化纤、涤纶、氨纶、锦纶、毛料、洗染、印花等生产门类;中端拥有各类针织、梭织、无纺面料等生产门类;高端拥有时装、休闲服、衬衣、T恤、牛仔、内衣、睡袍、线带等生产门类。

三是产业集聚,特点鲜明。全市2000多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国道324线(池尾至占陇)两侧长达15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内,呈现出较高的产业集聚度和辐射效应,形成了以衬衣生产为主的产业特色。据统计,2008年全市生产衬衫3.5亿件,2001年以来连续举办的7届“国际衬衣节”,多次在广州举办“广东国际服装周(普宁)衬衣流行趋势”发布会,使普宁衬衫驰名海内外,成为国内衬衫重要的生产基地。

四是名牌荟萃,知名度高。目前全市共有服装注册商标近3000个,“群豪”、“名鼠”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以普宁市瑞源针织有限公司生产的“依雪妮”牌针织内衣为龙头的4家企业还拥有广东省名牌产品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9个。“普宁衬衣”已与“虎门时装”、“南海内衣”、“沙溪休闲服”等并驾齐驱,成为当地对外交往中重要的“经济名片”。

五是技术领先,注重升级。很多普宁纺织服装生产企业舍得投入,注重引进先进设备,一些较具实力的企业已拥有国际较先进的三维自动设计、排版、裁剪CAD系统,一些企业还拥有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高档衬衣、西装的生产线、定型机以及气流纺纱、多色自动印染等生产设备。不少企业通过高薪聘请国内外的设计、技术、管理人才,有力推动了全行业技术水平的优化升级。

六是营销顺畅,拓展功能。借助普宁轻纺城、流沙服装专业市场、20多家联运企业、当地数万人的营销队伍以及通往全国各地上百条的运输线路等物流平台,目前普宁已建立了较为顺畅的购销网络。一批品牌企业还以特许经营、连锁专卖等模式,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络、信息网络和物流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当地在全国建立的连锁店、专卖店近4800家。

二、当前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去年以来,普宁市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行业发展速度缓慢,生产、出口、效益和投资等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一)企业生存环境面临挑战。一是产品价格下跌,市场需求萎缩。今年来,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全市各类企业的产品价格普遍出现下跌,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剧烈波动,有些则由于连续几个月接不到订单而处于半停产状态。据了解,去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接获订单同比减少21%,五分之一企业处于不景气的维持状态。二是部分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招工困难,劳力和技术资源较为缺乏,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壮大受到制约;同时,由于一些企业本身增长方式粗放,研发投入少,总体研发能力不强等原因,也造成了一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内无序竞争。由于近年来国内纺织服装产能迅速扩大,为抢占国际市场,价格成为多数企业的杀手锏,乱报价、低报价,扰乱了出口市场。企业普遍认为国内竞争是企业最大的压力,很多企业的超低报价让市场难以接受。

(二)企业发展环境面临困境。一是融资贷款难。由于县级银信部门贷款审批权限小,贷款门槛高、额度低,手续繁杂,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通过银行和债权股权融资的渠道十分有限,企业扩大规模、拓展市场时受资金制约的问题相当突出。二是用地难。普宁市是人多地少的山区县,生产和生活用地严重不足,再加上国家对建设用地的审批日益严格,一些村民对征地工作不够配合,造成了部分企业出现要扩大生产规模而苦于没有用地的被动局面,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用地难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三是区位优势弱,投资软环境较差。目前当地与珠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园区建设、电力供应、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再加上揭阳市申请一类口岸对外开放暂未通过国家验收、铁路运输在带动地方物流发展上作用有限等“先天”不足,很难吸引大型投资项目落户普宁。

(三)外贸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宏观层面的影响。去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对某些投资领域的限制,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以及两税合一新税制的实施等,减少了对外资企业的优惠,部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下降,直接导致地方外资来源减少。虽然近期国家对部分政策做了相应调整,但投资者普遍持观望态度,投资信心有待恢复。二是外贸出口压力大。去年以来,国家先后调整了加工贸易禁限类目录,普宁传统的加工贸易持续萎缩,一些企业因涉及禁止类项目而不得不终止办理加工贸易业务,有的企业因需缴纳限制类商品的保证金,经营成本增加,资金周转困难,从而调整了经营策略转向国内市场。据统计,今年1-5月份,全市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纺织服装企业仅10家、备案进口额548.1万美元(不包括电子账册数据)、实际出口额3195.854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4.29%、50.17%、22.96%。

(四)异地进出口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异地进出口比例呈增长趋势。2007年全市异地进出口值7500万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值的14.12%;2008年异地进出口值27633.8386万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值的35%;2009年1-5月,异地进出口值13550.053万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3.41%。二是异地进出口中出口值占较大比例。2008年至2009年5月,异地出口值36198.3614万美元,占同期异地进出口总值的87.89%,进口仅占12.11%。三是异地进出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2008年至2009年5月,一般贸易异地进出口值39254.21万美元,占异地进出口总值的95.31%,加工贸易异地进出口值仅占4.69%。四是异地报关口岸以外关区居多。普宁纺织服装企业异地报关口岸涉及22个口岸,其中汕头关区以外的口岸有18个,主要在广州、深圳、黄埔和拱北关区。异地进出口问题,既是当前粤东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监管单位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在当前粤东地区发展的大环境下,综合运用多种经济、行政手段积极改善通关环境,逐步吸引企业回归本地报关进出口。

三、海关监管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一)海关监管风险

一是存在减免税设备及保税料件灭失的风险。由于经营困难,不少企业面临停产或倒闭的风险,如果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口保税料件或进口减免税设备尚未解除监管,就存在企业可能擅自转移减免税设备或倒卖保税料件后人去楼空的现象。为此,海关应积极开展风险分析,对长期未进出口或进口后长期未出口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加大中期下厂核查力度,加强与缉私部门的联系配合,发现违法情事及时移交缉私部门。

二是存在将出口产品擅自内销的风险。由于此次金融风暴使国际市场大幅缩减,而国内市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许多企业由于出口受阻而将经营重心向国内市场转移,存在出口型企业将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的货物擅自转内销的风险。为此,稽查、加贸部门应加强风险分析,适时开展企业核查,通过账册核查和实物核查比对企业的内外销比例变化,防止企业擅自内销。

三是存在以低报价格、数量等方式逃避海关监管的风险。近期国际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进口成交价格更加不易确定,不法企业可能利用近期原材料大幅降价的形势低报数量和成交价格,以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为此,监管部门应加大单证审核力度,防范不法企业低报价格偷逃税款情事的发生,通过加大查验力度和重点监控,认真比较单证间存在的数量差异,对货物实际数量进行有效查验,防止企业伪报品名、数量进出口。

(二)扶持企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在海关注册的纺织服装有效企业170家(占普宁关区有效企业数的67.46%),金融危机给这些纺织服装企业和普宁实体经济带来了重创。如何实现国家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在逆势下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今年普宁办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1.加强调研,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今年,普宁办根据关区企业生产规模、行业类型等标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向企业宣传海关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AA”类或“A”类管理,以便企业用足、用好有关扶持政策和便利措施。针对普宁市政府提出的“商贸、工业两轮齐驱”的发展思路,动员民营企业利用规模相对较小、对外资和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等优势。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为契机,对关区企业、报关员进行法制教育,对已具有服装自主品牌的10多家企业送法上门服务,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鼓励企业争创“精品”。

2.坚持高效,落实“五项服务”举措。实行“一条龙”服务,对办理企业注册的,在手续正常的情况下,保证当天办妥手续,今年1-5月份,共办理纺织服装类新企业注册12家,比去年同期新增5家(同比增长71%)。实行“特事特办”服务,对于企业货物抵达港口,但因报关注册登记证书过期等特殊情况,快速换证,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实行“提醒”服务,对当月报关员扣分分值较高或者报关员注册有效期即将到期的,企管人员主动电话提醒,避免扣分超值、报关员注册终止给企业报关带来的损失。实行“外宣”服务,注重以点带面加强对外宣传,以《揭阳日报》为主要载体,积极刊登普宁市丽达纺织有限公司被海关评定“AA”类企业、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等新闻稿件,进一步增强诚信企业的知名度。实行“优质通关”服务,在有效加强监管的前提下,认真执行各项通关便捷优惠措施,今年1-5月份,进口24小时通关率99.58%,出口2小时放行率99.97%。

3.立足实际,拓展企业管理模式。根据关区工作会议上探索建立新型海关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有关要求,通过对重点企业定期走访、接受业务咨询,建立、健全“关企联络制度”,主动收集企业对海关工作的需求意见,在关区营造良好的海关支持企业发展的氛围。同时积极拓宽风险管理渠道,主动走访当地外经贸、工商部门,注重对相关部门风险信息的转化和应用。例如,根据普宁市工商局对普宁市得昌玩具有限公司等12家外资企业因未按期参加年检被作出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罚决定的通报,从企业注册备案、减免税审批、加工贸易、现场通关监管等业务环节入手,对12家外资企业进行全面清查,规避海关监管风险,杜绝出现遗留问题。

四、发展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相关建议

普宁纺织服装产业当前面临的困境,既有金融危机冲击的结果,也有产业长期发展本身潜存的问题。只有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振兴纺织工业规划的有利契机,立足实际,切实为企业营造优良发展环境,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高竞争力和生命力,才能够在危机中逆势飘红,实现当地“衣被天下”的目标。

(一)制订发展规划,拓宽发展思路。建议地方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纺织服装产业开展系统考察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当地资源环境、市场价格、税收税制、土地、劳动力、技术、物流等因素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进一步明确该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分工布局、产业结构和发展目标,科学制定普宁纺织服装产业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规划,引导纺织服装企业扬长避短,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将出口产品链延伸到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鼓励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并扩大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出口,在确保设限产品平稳出口的同时,扩大非设限产品出口。进一步开拓港澳台及东盟市场,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10+1”的政策框架,结合地缘优势和优惠政策,在保持与其开展服装等领域合作竞争的同时,扩大纺织原料、面料等对东南亚的出口。积级开拓非洲、拉美、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区(国家)市场,寻求新的出口增长点。同时积极动员和协助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申报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充分利用国家出口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外贸主体多元化。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广泛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国家、省内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多形式的技术合作、技术攻关,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取政策扶持、产业倾斜、结对帮扶,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开发纺织新材料、新产品,重点开发生态、环保和特殊功能纺织品,着重发展中、高端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尽快形成当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推动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改进市场营销模式,推行代理销售,减少销售环节,降低产品的营销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占有率。品牌是企业的核心,也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手段之一。要以建设“中国·普宁国际服装城”为起点,大力培育自主出口名牌,将出口产品链扩展到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培育一批“牌子响、产品靓、管理好、创新强”的纺织服装出口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国际生态认证、绿色认证以及管理体系认证,不断充实和提升新产品的品牌内涵。

(五)优化服务环境,推进大通关建设。大通关建设是加快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地方政府要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牵头各口岸单位合力推进通关环境的改善,增加投入,加强有关单位的协调力度,共同研究解决企业“异地进出口”问题。要从税收、规费、用电、用水和技改资金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扶持,尽可能降低当地的物流成本,减轻企业通关成本,方便合法进出,吸引企业回流报关。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用地难的问题,建议由政府牵头召开银企座谈会,探索建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把金融政策和企业需求对接起来,鼓励银行开展动产抵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抵押、企业联保等多种贷款方式;同时加快英歌山工业基地开发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入使用,引导更多的企业入区生产。要帮助企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针对纺织服装业的生产特点,加快建设漂染工业园区,让污染企业集中进行污水处理,确保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两不误、两促进。要加强当地行业协会建设,引导行业监督和自律,增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避免无序竞争。在发挥海关统计监测和价格分析的作用基础上,建议地方建立健全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对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数量、价格及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等重要数据变化进行监测,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为企业提供全面、客观和及时的信息服务;搜集、整理并及时发布国际纺织品贸易摩擦信息,引导企业及时调整投资和经营活动。同时建议地方外贸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国际贸易规则的培训,进一步增强企业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正当权利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二篇: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家,2017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6.2%、5.8%.(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14年位居中国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14年中国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产指导,宝隆、鸿泰等企业都高薪聘请了南方专家进行技术管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高端的产品结构,在传统纺织业遭受东南亚、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冲击的形势下,我市纺织企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品种丰富,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其中,台儿庄区海扬王朝公司生产各类高档特细精梳纱线500余种,全棉、混纺及弹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余种,“海扬”牌色织牛仔布和棉本纺布均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市中区拥有纺织服装企业注册商标12件,其中,金田服饰公司“劲仔”品牌荣获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华派集团自主研发的“时尚家族”服饰已开设专卖店50余家;海之杰公司针(梭)织中东长袍、世纪公司婴幼儿口水巾、宝源公司婴儿爬爬服等,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劲。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政策,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对纺织服装产业予以精准扶持。台儿庄区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市促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措施的争引,高效使用接续还贷资金。全力支持海扬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协助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引导联润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市中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深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攻坚战,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技术、管理、品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推动了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强基础、培龙头、扩规模等多元化发展举措,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产业仍在低位运行。纺织服装企业模仿和跟进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处于小作坊状态,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企业产品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受以上原因及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财税贡献还不突出。

(二)自主品牌建设缺失。市中区虽然为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但出口方式主要以贴牌为主,企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自有品牌、自主开发比重较低。山亭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一直存在短板,多数企业只重视外贸订单,产品出口主要以贴牌加工为主,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不够,只是通过引进设备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偏弱。银光精纺制品有限公司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销路一直较为单一,近期受沃尔玛超市订单锐减影响,导致企业2017年产量及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均出现了下降。

(四)要素制约比较明显。银行贷款收紧、附加条件增加以及续贷不及时导致企业运行困难,有的企业为了资金救急选择短贷长投,其中隐藏较大风险。当前市场活跃度较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新建重点项目进度缓慢,实现目标压力较大。纺织产业用工缺口较大,如海扬服装有限公司行情虽较好,但由于招工难,导致熟练工缺口100多人,严重影响了订单交付。与此同时,产品研发、高端管理人才不足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结合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现对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搞好产业引导。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及《枣庄市“265”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为出发点,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制定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将纺织服装的定位从乡土型、传统型向既拥有自己特色与传统且又精致、时尚、现代的纺织服装产业转变。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业政策,积极做好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和科技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全面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孵化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搭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

(二)突出搞好技术创新。加快科研、商贸、物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政、银、企和中介机构“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资金、环境等各方面保障,培育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尊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以现代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高效、清洁、生态发展。积极加强与枣庄学院、华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将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推广应用的主体。

(三)突出搞好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定位,以塑造我市纺织服装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以构建品牌营销体系为载体,大力实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实现我市从纺织服装生产大市向品牌强市的转变。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实现从OEM(原产地加工)到ODM(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营销升级,逐步进入市场营销的高利润环节。引导企业与国内大企业集团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突出搞好人才培养。聚焦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需求,坚持服务大局、按需引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支持引进具有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在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人才、智力的培育和引进,组织部分优秀企业家轮流到高等院校深造、培训,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选择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年轻人,跟随外来专家学习,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深度。做好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评审的推荐工作,组织员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为企业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三篇:加快纺织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项目立县、工业强县”主战略,把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纺织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县的主导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纺织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纺织产业基地,是提升××县工业化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发展现

2003年,××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把握国内纺织产业重心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及时确立把纺织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的战略决策。几年来,纺织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总体上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五年内先后引进了天顺纺织、恒昌纺织、金源纺织、三邦实业、宏丰制衣、宝源彩纺等纺织服装企业,总数达12家,占地面积1100多亩,总投资达15亿元。

二是产业规模大。全县已形成75万锭纺纱规模,占全省纺纱规模的1/3,年织布可达800万米,年产针织服装可达630万件(套),初步形成了“纺纱纺线→织布→制衣”的纺织产业链。企业95%的设备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县被省经贸委授予“江西省纺织产业基地”称号,今年8月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称号。

三是经济效益好。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纺织产业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平均达产达标率接近80%。上半年,园区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13.2%,占园区工业销售收入的27%;实现税收3200万元,同比增长111.3%,占园区税收的27%。

四是就业人数多。目前,纺织企业直接吸纳了6500多名劳动力就业,占园区就业总人数的23%。以天顺纺织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供销一体模式,发展农村家庭纺织100多户,引进织机近600台,每年可帮助农户增收1000余万元,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收和全民创业。

××县纺织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够优。纺织产业以纺纱为主,织布、服装加工占的比重较小,不到总产值的15%。纺织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两头”在外,企业只进行来料加工。此种经营模式不仅利润率低,而且抗风险能力差。二是科技含量不够高。现有纺织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核心技术大多是从外部引入或者与外部联合开发。企业产品主要为化纤纱、纯棉纱,加工模式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所占比重小,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智能化转杯纺、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在该县纺织行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三是产业规模不够大。目前,纺织基地化纤产能仅12万吨,与外地产业基地相比,差距明显。比如浙江萧山区汇集的纺织企业达2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近500家,2007年的化纤产能达404.7万吨。

二、发展机遇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外贸依存度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比较明显,但从总的发展趋势看,纺织产业发展正在逐渐好转,再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国内国际的需求潜力是最长远的机遇。从国内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13亿人口的纺织服装品消费绝大部分靠国内的纺织产业来供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纺织服装品的需求还将不断增长。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年均纤维消费量从2000年的7.5公斤增加到目前的15公斤左右,但与发达国家人均年均纤维消费量30—40公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内需市场也存在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特殊材料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需求量迅速增长,预计未来三年将每年增长80—100万吨。这些意味着纺织产业发展还有很大有空间和潜力。从国外来看,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在国际纺织行业中具有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较强竞争优势,在全球纺织贸易市场占有1/3左右的份额。

2、国家对纺织工业的重视是最直接的机遇。在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纺织工业被定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纺织工业的极端重要性,国家将会对对纺织工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为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营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3、现有纺织产业的布局调整是最有利的机遇。目前,全国已形成广东西樵、浙江萧山、福建长乐等有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110多

个,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仅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五省的纺织产业集群就占总数的90%以上。受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纺织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国家鼓励东南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江西在承接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中有着突出的优势,如毗邻东南沿海省份的区域位置、诸多的优惠政策及较低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对全省四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的××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4、××纺织产业取得的发展成就是最现实的机遇。××纺织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园区平台、交通区位、产业聚集、生产成本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优势。平台方面,纺织工业园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规划中的××纺织印染集控区目前已顺利通过省环保局的环评审批;交通方面,××距离省会南昌仅50公里,距港口城市九江168公里,南昌与邻近省会城市和主要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并可实现铁海联运,交通十分便利,已经开工建设的昌奉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杭南长铁路、九长铁路将使××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产业聚集方面,集中了以金源为龙头的纺纱企业4家,以三邦为龙头的纺线企业2家,以及宏丰制衣等针织服装加工企业4家,纺织产业已初具规模。依托现有的聚集效应,可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生产成本方面,纺织企业对用电和用工的要求较高,用电、用工成本分别在生产成本中占40%和20%左右的比重,××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而且执行的工业用电价格为全省最低,对纺织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此外,××有较为充足、稳定、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思考对策

1、着力延伸纺织产业链条。按照“做大中间,做深两头”的思路,壮大纺纱生产规模,积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上游产业要着力引进原料生产企业,下游产业要着力引进织布、印染、服装加工企业。一是突出产业特色。重点抓好原料、织造、印染三大基础项目,原料项目重点发展涤纶短纤和再生涤纶短纤生产项目,力争引进年产20—30万吨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满足××纺织原材料需求;织造项目以配套本地原材料产品为主,发挥技术装备优势,提升织造能力和水平,重点生产高、中档服装面料;印染项目尽快启动纺织印染集控区的建设,抓好印染、水洗、整理企业的合理布局,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创造有利条件。二是狠抓产业招商。抓住国内纺织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产业招商,重点瞄准国内纺织产业原料生产、织造、印染、服装加工行业的百强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纺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同步发展,增强产业链的紧密度和稳定性。三是搞好政府引导。立足长远发展,注重培植纺织器材生产、物流仓储外包、印染污水处理等关联配套产业,并引导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根据××纺织产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配套产业的种类和规模,有针对性地鼓励本地私营企业和外来企业的发展,做到“及早规划、政府引导、逐步形成、滚动发展”。

2、大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一是鼓励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积极向上争取科研项目和技术改造资金,鼓励较大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棉纺织行业重点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的技术改造;印染后整理重点加强针对新型纤维与天然纤维的混纺、交织产品的印染后整理技术研究;化纤行业重点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性纤维、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及复合型纤维,注重开发引进竹碳纤维、原竹纤维等新型纺织材料。二是加强纺织人才培养引进。积极争取建立纺织技术学校,设立纺织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根据企业需求,抓好纺织一线生产工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制订优惠政策和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千方百计吸引外地纺织行业生产、管理、设计、营销等各类人才到××就业发展。三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坚持培育地方品牌和引进知名品牌并举,提高品牌贡献率。大力鼓励支持本地纺织服装企业申报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加大对优势企业、优势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同时着力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或促进本地企业与外地知名企业的合作。

3、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空间。一是建好产业基地平台。紧跟全国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做好纺织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着力推进万亩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依据产业链分步建设原料区块、织造区块、印染区块,着力完善各个区块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为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打好基础。提高产业基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落后企业的引进。二是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快昌奉高速、天然气管网、园区11万伏变电站、3万吨印染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承载空间。三是优化政府配套服务。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服务理念,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办事环节,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满意的服务;充分发挥纺织基地办公室、纺织产业协调办公室两个专职机构的作用,在项目配置、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信息收集、融资服务、员工培训招聘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大力推进民生工程进园区,完善园区职工公寓、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生活配套设施,落实好外来务工和进城务工者享有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政策,增强园区吸引力。

第四篇: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又是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千亿级产业。近几年来,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态势强劲,成为拉动宿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丝纺、麻纺、织布、织绸、针织、服装、服饰、家纺、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项目的集中度、企业的集聚度、产业的集群度名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320户,其中棉纺企业69户,毛纺企业17户,混纺企业30户,丝纺企业39户,服装企业155户。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3亿元、销售收入112.18亿元、税收2.93亿元、利润3.9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14.61%、15.25%、9.11%和8.21%;从业人员6.22万人。各类技术人员3000人,资产总额近300亿元,全市共有棉纺(化纤)150万锭,毛纺8万锭,绢纺3.5万锭,自动缫3.2万绪。

(二)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料加工、印染、家纺等企业相继落户,基本上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14.44万吨,增长25.13%;布4935万米,增长4.22%;印染布10377万米,增长579.57%;生丝4878吨,增长15.55%;蚕丝及其交织品2241万米,增长14.13%;服装5893万件,增长35.13%。

(三)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纺织服装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产品12只,专利28件。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恒力工业园等招商引资企业设备大部分为进口设备,箭鹿集团等本土企业进口设备比例逐步提高。产品档次明显提升,由最初的低支纱、普通面料等发展到高支纱、精纺面料、品牌服装,棉纱的支数最高达到120支,毛纺支数最高达150支,绢纺支数最高达300支。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南北产业转移,投资45亿元的翔盛粘胶、投资40亿元的恒力工业园、投资16.5亿元的海欣申禾、投资15亿元的晨风服饰二期、分别投资10亿元的阿吉兰集团、波司登服饰等一批龙头型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三鼎织带、新康辉实业、宝娜斯针织等一大批纺织项目逐步投产达效。同时,以箭鹿集团、泗绢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总额为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2%,位居全市行业出口总额的第一位。出口市场已由单一的亚洲市场扩展到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六)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坚实,特别是泗阳县纺织服装产业更为明显。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44户,纱锭总规模达150万锭,泗绢集团绢丝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初步形成了以华威棉纺、华泰棉纺等为企业为龙头的颇具影响的棉纺产业集群。另外,宿城区的毛纺、宿迁经济开发区的织带基地都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中间环节印染及后整理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仍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意识差,品牌建设滞后。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没有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和合格的检验人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自主科研开发的能力薄弱,对产品认证、质量管理、著名品牌、著名商标的培育重视不够。

三是大型骨干带动能力较弱。纺织服装企业点多面广,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纺纱企业达10万锭以上的企业廖廖无几,大型服装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四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劳动力培训不到位。劳动技能培训部门流于形式,员工的技能培训主要落在企业身上,增加了企业成本。

五是作为我市一个千亿级产业,缺乏专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从事信息搜集,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检测、鉴定,生产和经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措施

宿迁市初步确立了“十二五”的产业目标模式,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将形成千亿级规模。为了确保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及“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发展基金。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中切块,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贴息),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二)实施大企业培育、大项目推进战略。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攻坚力度,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宿迁,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建立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步伐。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加快资本经营步伐,制定上市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争取实现上市。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足用好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对纺织染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支持企业专业化ERP开发应用及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的细分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鼓励纺织服装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的接单经营模式,打造强势品牌,实现服装产品品牌经营;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整体规划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品牌战略要求。

(四)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服务、产品鉴定、检测、质量控制、品牌建设、产业研发、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专业市场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管理创新服务、进出口服务等方面,加快构筑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纺织服装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设计等需要。

(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协调力度,加强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产业发展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矛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劳动力和高层次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大力整合现有技术学校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模式,为企业“定制人才”。

第五篇: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税郭镇党委、政府

税郭镇位于枣庄市东部,总面积69.1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人口4.3万,是省级中心镇,全省经济改革试点镇。

近年来,税郭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强镇富民的突破口,坚持以纺织产业集群建设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政策推动为手段,加快推进纺织产业集群化建设。目前,全镇纺织企业发展到53家,年产平白布1500万米、针织布3.9万吨、漂染布2.8万吨、各种纱线5000吨、加工针织内衣和针织服装9000万件,花色品种达40余个,产品出口日本、美洲、欧洲及东南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14.8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实现利税1.3亿元,安排社会就业9600多人,形成了集制线、针织、织布、印花、刺绣、漂染、成衣为一体的纺织产业集群。先后被枣庄市委、市政府授予“龙头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乡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乡镇”、“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被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授予“山东省产业集群富民兴域十强镇”。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园区建设,在构筑发展平台上实现新进展 不断注重加强对纺织工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在先期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近期又对纺织工业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调整修编,将206国道路南,西南村支部西侧的100亩土地划入纺织工业园整体规划,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外部空间。同时,还注重加强了对园区硬件设施的完善。累计投资4.2亿元,完成了镇驻地和纺织工业园区内的道路、供电、供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六通一平”,园区建设总面积达6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工业厂房、商业用房和住宅小区15.4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为适应企业规模膨胀、集团发展实际,投资3200万元先后建设了3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9000吨,园区服务和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有力的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二、实施龙头带动,在加快集团化进程上实现新突破 一方面,不断注重加大对鲁瑞针织等原有纺织龙头企业的完善配套、监督管理和跟踪服务,积极引导纺织企业抓技改、上项目、扩规模、创品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和经济效益,拓宽市场,扩大销售。另一方面,加大中小纺织企业的改制力度,通过资产重组、租赁经营、产权买断和股份合作等不同形式,重新组建了10余个规模纺织企业,共计盘活资产4800万元。还有部分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腾出空间,加强了同南方大型纺织企业的对接,利用挂靠、联合等形式,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壮大企业

实力。如:去年以来,通过与南方企业的挂靠合作,兴源公司和瑞丽染整公司成功引进了两条高温高压扩幅定型生产线,鸿泰制衣有限公司也成功引进了一条纺织品后勤处理生产线,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目前,通过重点培植和挂靠重组,全镇以鲁瑞针织为代表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21个。在此基础上,积极协调引导龙头企业在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帮扶指导,实行生产联姻,做到市场和资源共享,双方受益,共同发展壮大。目前,通过政府协调指导,全镇纺织企业已达成组建纺织集团初步共识,并由镇政府组织,带领企业老板赴宁波巨鹰集团学习先进经验,加快筹备成立税郭纺织集团。

三、广泛招商引资,在扩大产业集群规模上实现新跨越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作为拉动纺织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充分利用纺织产业基础好、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推动产业发展。一是不断优化招商政策。在认真贯彻落实《市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出台了“八减半”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纺织企业来我镇发展。二是努力拓宽招商渠道。一方面积极参加市政府组织的“中国枣庄针织文化衫交易会”等本地区的专题性经贸洽谈会以及在上海等地开展的针织展销会,通过多种多样的经洽会广泛开展招商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前期与浙江永康、金华等地区打下的合作基础,积极开展定点、定向招商。三

是积极创新招商激励机制。在认真落实镇政府对个人、企业以及部门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基础上,为进一步突出村级招商引资作用,扩大全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的覆盖面,镇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将村级招商引资企业所缴税收的镇级留成部分和村进行平分,以此来提高村级招商引资积极性,促进招商工作的开展。通过广泛招商引资,去年以来全镇又有5家纺织企业落户纺织工业园区,园区内纺织项目总量达到51个,固定资产投资达14.5亿元。招商引资在为纺织企业引来资金、项目、管理、技术、人才的同时,还使纺织企业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纺织企业的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业链越来越紧密,这些均为纺织产业的集群发展提供了厚重的“底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狠抓协调服务,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提高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为纺织产业建设搞好协调服务。一是在用人、用地、供电、供水、土建及信贷相关手续的办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总投资800万元的联丰焦电公司余热集中供热系统已全面运行,对纺织工业园区内鲁瑞、锦绣等8个企业实行了集中供热,实现了企业效益和节能减排的互惠双赢。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计划,每年为企业培训输送职工600余人,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二是积极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市场资讯等信息服务,尤其是在认真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

基础上,不断加强同企业的沟通,指导企业在宏观上对生产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进行适时调整,降低市场风险。同时,积极同民营局对接,争取扶持资金,帮扶企业发展。三是制定出台扩大出口创汇等奖励政策,完善了电子商务网络,协助企业做好通关、退税等工作,为纺织企业出口打造了“绿色通道”。另外,通过取得“自营进出口权”、与外贸挂靠联营等措施,千方百计开拓国际纺织市场,鼓励企业发展生产,努力扩大出口创汇。

经过积累和集聚,我镇纺织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竞争能力不强,特别是受国家调控政策、用地政策和资金的制约,影响了纺织产业发展。下步,我们将继续把纺织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走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发展道路,打造强势产业集群,组建税郭纺织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末,全镇纺织企业达到90家,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真正将我镇建设成为江北纺织重镇,实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二○一一年九月

关于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贸易1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