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区域发展毕业论文题目(515个)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
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
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农村区域发展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
发展项目管理在农村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社会调查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关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置的一些思考——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培养海西新农村建设技能型复合管理人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定位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定量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农村区域发展-水环境质量响应模型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农村规划类课程教学探索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的探索
林业在农村区域发展中的定位与战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农村区域发展视域下的乡镇成人学校发展研究 当前中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新疆“农村区域发展”新专业市场定位及人才培养思路探索 浅谈农村区域发展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国外农村区域发展基本经验及启示 农业发展新形势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 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 新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 浅谈农村区域发展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运用现代发展理念定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与学科发展定位的思考 浅析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财经类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新农村建设技能型管理人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的探索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探讨 财经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设计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深思农村区域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讨论式教学法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财经类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技能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四位一体”解决湖州市区域发展问题的对策构建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校外实习体系的思考与改进
全国高等院校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经验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以《村镇规划》课程为例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农村区域发展 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实践 财经类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农村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大庆农村区域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研究 国外农村区域发展经验与启示
大学本科本土化人才能力需求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操作技能培养水平提升探析——基于新型农业人才需求视角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实践教学 构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能力教育体系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对财经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基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新农村示范镇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机结合的创新研究——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可再生资源利用在农村区域发展中的现状分析 农村公路建设对沿线区域发展影响分析及评价方法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新思路 推进农村区域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及政策措施 浅探苏北农村区域发展之路
实践教学体系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社会调查为例 农业政策、农户行为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丽水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区域发展观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国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甘肃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关于对黑河市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强化乡镇“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面向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中的乡村自治问题分析
辩论式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以《农业应急管理》教学为例 广东农村区域趋向平衡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动态与区域差异格局 对发展农村区域型经济的分析与探索 我国区域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
京津廊一体化与京津高端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两大高端城市区间农村发展问题
农民工返乡发展意愿及驱动因素调查研究——以在南京务工的苏北农民工为例
农村区域视角下的城乡空间结构与发展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症结及其纾解对策
因地制宜 走出困境——农村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对策 农村区域视角下的城乡空间结构与发展探究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农村区域经济综合发展规划雷豪福特法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落差实证分析 财政政策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政府推动与农村区域名牌发展战略
浙江省湖州市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及解决策略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灰色关联分析 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举措 基于HDI的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吉林省为例 基于HDI的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吉林省为例(英文)岳池县通畅公路建设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法律服务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 试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特色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 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研究
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以重庆渝西经济走廊地区为例
精品课程“农村发展学”教学改革实践
湖北省长江沿岸地带农村区域开发类型及其发展方向
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以浙江省内部的区域发展模式为例
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中的利益互动关系研究 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建设与农村区域发展目标相协调的村镇体系 进贤县农村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论农村工业化与区域发展
西部地区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况和趋势 四川农村体育发展的地区差距与区域发展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程度实证分析
延边地区新农村建设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历史重任
梯度推进与跳跃发展——山东农村区域发展规律与策略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 农村信用社现存问题与区域发展模式再探究
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 浅论增长极和农村城镇化战略及对区域发展政策的建议 农村区域发展管理人才培养探索——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河南农村区域经济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农业科技园区布局研究 云南省农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山东省农村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析 浅析如何让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农村区域收入不均等变动:基于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解释 汉江下游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阻碍以及路径思考 推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制约及发展方略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发展项目管理在农村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社会调查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关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置的一些思考——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培养海西新农村建设技能型复合管理人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定位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定量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农村区域发展-水环境质量响应模型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农村规划类课程教学探索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的探索
林业在农村区域发展中的定位与战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浅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探讨
河南省农村区域专业化发展研究——基于对河南省17个专业村的调查 试论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必然性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能源产业与中国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浅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浅析西部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河南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2002年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特点 对朔州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研究——金乡县“大蒜经济”发展探讨 试论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区域经济
民族山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与乡镇政权建设 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农业高职人才培养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河北省农村区域市场发展与城市化
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改革与创新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研究 浅析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子探析 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基于农村区域金融稳定视角的农业保险发展的探讨 以跨县域移民促进农村区域和谐发展 云南省农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推行县级农村区域经济 引导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发挥地方高校科技人才优势 加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浅析红色文化旅游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C—D生产函数对山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农村区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发展
调整农业中专专业结构 适应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玉溪农业中专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苏南农村发展的科学探索——评《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吴江经济社会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退耕还林(草)与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县域农村视角的农村区域金融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农村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基于苏皖两省农户视角的调研 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吉林省为例 中国农村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分类的方法研究 区域生态补偿的农村人口城市化理论问题与机制研究 我国农村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探究——以浙江海洋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为例
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经济法律实务”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 论我国农村教育与区域发展的联系 农村与区域发展中的农民增产及增收研究 农村与区域发展中的农民增产、增收问题
特殊农村区域发展演变模式简析——以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城中村改建为例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小型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
海口市新农村建设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适应度分析 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西部沿海区域发展研究之二
论农村政策的区域发展观──兼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河北省农村反贫困对策框架探讨 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 农村服务业的空间组织——区域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模型 农村基础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发展能力的影响 如何看待农村信贷中的区域发展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区域发展分析与启示 天气气候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区域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湖南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趋势及对策 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体系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与区域发展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分析 区域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破冰之旅
“环三”区域发展中农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融资租赁在农村与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在苏南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新格局探析:跨区域发展抑或本地化选择 城镇化模式选择与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探讨 “中美农业科技与发展研讨会”侧记 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政策与区域发展”小组讨论会综述
农业及农村现代化与成都市区域发展——以三圣乡为例 浅谈区域农村发展中水土保持的影响和作用 区域农村发展差距成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农村发展差距成因县域尺度案例分析 区域农村发展差距成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 区域农村发展差距趋势与成因分析研究 农村竞争力系统研究理论初探 曲靖市农村区域文化消费实证分析 高校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学探讨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中公众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 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改革——江西省吉安地区农村区域经济考察 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我国区域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与协调发展对策 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新农村背景下普通话与方言的和谐发展研究——以陕西关中农村区域为例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山西省优势农产品集群区域化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评价 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影响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实践与发展思路 农村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农村区域化发展教育问题研究
新疆农村区域金融发展研究——基于农民增收与现代农业视角 农民工智力回流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金融发展与湖北农村区域技术效率分析 发展绿色食品经济,提高农村区域经济质量 农村区域教研为教育均衡发展注活力
公证服务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有关问题探析 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监管的调查与思考 构筑沈阳农村区域物流中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基于合作社的安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途径探讨 农村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
基于合作社的安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途径探析(英文)加强整体规划,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06年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呈现持续良好发展态势
“十五”期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与思考
走产业化道路,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对尚志市农业产业化的调查
文明村镇建设:农村区域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关于上海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几点思考
发展农村区域经济走城乡建设一体化道路
联合兼并:创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山东荣成市宁津镇调查 “八仙过海”显神通──遵化市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几种类型 发展闽西农村区域经济几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C-D生产函数对山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应发展农村区域专业化规模经营
支持发展农村区域经济 探索信贷扶贫新路子——对广安县农行信贷扶贫的调查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论丛 县域经济发展及农村区域结构优化
利用税务筹划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究 河南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农村区域经济中心发展研究
马铃薯产业应在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序言)马铃薯产业与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我市农村区域调整后乡镇图书馆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原因及对策 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系统仿真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 区域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梯度理论的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 环渤海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
江苏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与区域差异研究——基于苏州和宿迁两地的调查
农村区域校本教研的构建与探索
农业科技进步对君山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 中国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趋同与差异的实证研究 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区域专业化与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区域管理模式与对策研究 农村公路客运场站布局规划研究
长春市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 《农业推广心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黑龙江垦区场县共建模式初探 特征地区的农户借贷需求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新时期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的对策分析
基于区域特色模式的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 星火计划展望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从常规式到参与式农村发展中的角色转换问题探析 欠发达农村区域中心镇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研究 农户自身发展能力的定量评估——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 潍坊市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党支部书记科学管理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农村竞争力评价系统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德国的土地整理模式 汉中市新农村建设实证分析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市场化研究 新阶段西部农村反贫困研究 安徽省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关联及现实互动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
农村社区参与式发展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方案探析
区域发展导向要真正体现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投资对扩大西北地区农村消费需求贡献的研究》一书述评
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发展规划》课程中的运用初探 恩施州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恩施州新农村建设的途径选择
云南省农村水利建设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
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式、新趋势——以广州为例的实证分析 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教育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恩施州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城镇化的本质是区域发展——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模式及区域发展策略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与区域发展中融资租赁的实践价值浅述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为例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石河子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为例
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研究 在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发展农村沼气的对策建议 江苏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差异研究 福建新农村建设差异化战略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研究
京津冀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一个即将在广大农村、中小城镇崛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态文明视野下宁德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国家政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科技进步促进北京市新农村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晋中市“生态庄园经济”发展研究 现状与对策:关于当前农民收入的思考 汉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上市后的治理机制改进研究 乡村旅游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整体统筹 科学规划——凤阳县小岗村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
农村精英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以贵州马头寨走出大山的事例为个案 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花炮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生态经济区中的城镇布局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意义与技术对策
影响区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
“十一五”规划研究 地方工程教育与区域实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供水系统整体切换带来的问题与探讨 成都市成华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研究
河南内陆农区市场化导向的开放带动型工业化模式 凌源市保护地蔬菜、花卉生产成为支柱产业 中国大城市新城建设研究
钱、粮、人、地、权......——农村改革分论坛综述 杨凌农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研究 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可借鉴的经验
西北贫困地区农村人才开发与管理问题之思考 土地经营规模的变动趋势及其区域性策略 东北黑土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农民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区域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
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区域差异与农村发展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对区域农村发展的影响
地方高校智库区域特质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路径——以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例
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初探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谈水土保持对区域农村发展的影响 地方政府对区域农村发展影响分析 中国农村发展的区域间差异探讨
农村发展的新视角: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机制构建浅析 农村发展的新视角:农民参与区域创新的机制构建浅析 江苏省农村发展现状区域对比分析及思考 大力开展农业区域规划 加强农村发展宏观指导
社队企业——区域农村发展的支柱——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社队企业调查 社队企业与区域农村发展——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社队企业调查 浅谈农村发展与偏远区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引力模型的东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水土保持对区域农村发展的影响评价
开展“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主题活动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上海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聊城市“一站式”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 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地区差异研究 “八五”期间农村区域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
基于差别分析视角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兼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地区统筹的路径分析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探究
区域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的SWOT分析——以山东省胜坨镇为例 中美农业推广模式对比浅析 巴南区争做城乡统筹发展排头兵 工会农民工帮扶工作研究 诸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推进制度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
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基于AHP-DEA模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关中农村发展变迁研究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北京市郊区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优势 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继续解放思想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20世纪苏中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
国外农民教育模式对我国新型农民培养的启示借鉴 财政分权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投入研究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功能分析 我国城乡关系探讨
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 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我国惠农政策多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农村文化重建的战略选择及对策思路 WTO视角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战略选择 市场构成要素与市场经济非所有制性 山西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研究 再识合作社企业性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信息化发展及区域影响——以农村移动电话发展、使用及其作用为例
新农村建设中区域农村体育发展的生态学审视——基于桂西北地区农村的个案调研
三峡库区迁建城镇的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投稿须知 投稿须知 投稿须知 投稿须知 投稿须知 投稿须知 投稿须知 投稿须知 投稿须知 投稿须知 投稿须知
第二篇:农村区域发展情况调研
农村区域发展情况调研
中国人以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豪气,作别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不过这或许只是一场马拉松漫长耐力跑的前奏。在一切看似繁荣与大发展的背面,往往暗角潜在,威胁丛生。我们眼前有太多矛盾的现实与梦想交错,速度与优质冲突。我们的确攒足了劲要跑,却发现必须在新的起跑前寻找可靠地坐标。
城市生活充满抽象派画家的写意,还有举世瞩目的世博都在宣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的改观更为迫切。并非城市里的霓虹才是发展本身的表征。诸如本次五月的上海世博,无疑又将中国光鲜的名片递给了世界。中国馆的大气恢弘,大红抢眼。而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地区,劳动人民虽名义上共享了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果实,但事实上是微乎其微的。
为此,特走访调查了本乡镇农村的发展生存状态,感受那些普通人的命运和呼吸。迎着两会的大潮,探寻乡村的城镇化实验与改革成果及问题剖析,以资乡情。
(一)土地问题
众所周知,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也是农村发展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生产资料。然而,近年来农村土地流失,滥用,荒废,污染,破坏情况让人堪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人口流动,农村人口疯狂流向城市,支援了城市的光速发展,新生劳动力的缺位让农村土地闲置,荒废严重。同样,为求得利益最大化的中小乡镇企业由于自身道德责任感模糊,加之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产业盲目扶持,贪污腐败等的滋养,滥用耕地,造成土地滥用而带来的污染与生态脆弱;农村土地也由于小城镇的未加规划的圈地建城,大兴土木而变得更为稀少。原本生机勃勃的土地变成了抑或黑心业主的摇钱树,地方政府邀功请赏,宣扬政绩的筹码,农民工望而却步的躲避,国家发展的软肋,唯有老家门前无缘的老者坚守的沧桑。
中国农村的土地发展模式怎么了?
邓小平当年家庭联产责任承包或许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走到了尽头。中国农村蕴藏在良田里的伟大力量应借一场东风,彻底爆发,以满足工业化,新生活的全新诉求。工业早已实现了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然而农业的发展却跟不上节奏。似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农村,还停留在家庭式的作坊生产里自我沉溺。滞后,甚至严重滞后。这种滞后的土地分配方式,已让农村发展的翅膀架空。早已告别了封建时代的自产自销,自给自足,难道我们的农业,我们的土地还要这样原地踏步,等待另一场他救?
土地问题,根本的是分配体系的问题,自然,从而也引申出一系列社会制度问题,综合统筹问题。每个时期,我们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总在三农问题停留许久,却始终绕不开一些瓶颈问题的缠绕。不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模式,而仅从变动修补层面去痛极求医,效果是及其不明朗的。甚至会遗留诸多新的问题,威胁整个中国的统治。我们丝毫不否认在综合化发展的今天需要有的领域做出牺牲求得高端高速领域的腾飞。但这样的领域不该是农业,委屈求全的不该是土地.或许乐观的一派会以政府的惠农扶农政策去解释这个日渐强大的国家从未忘记衣食父母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的农民。但据了解,国家的系列新惠农政策缺乏执行力,很多都竹篮打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农业发展,农村和谐有预期中的那样有裨益。例如本国家鼓励的保险走进农家,便引起农村的一些骚动。我所在的乡镇便是例证。因今夏暴雨突袭,农作物收成受影响。而据说国家提倡的作物保险可能由于缺乏客观系统的调研分析,损失亦惨重。国家埕头的保险事件,无疑给知识不达标的农民有些怨气。再比如前些年间的退耕还林也同样收效不如预料。由于种树占据了原本就少得可耕地,农民手中的土地更少了。当然如果这样一种交换做到了公平,或者是收益值等同,那么
从经济学的,投资的角度上都是成立的。然而,由于补贴的金额发放方式粗放,树种管理不善,宣传不到位等一系列因素,树种的成活率不高。无疑,这又造成了新的闲置与浪费。
为此,我们希望探寻的是农村土地使用的新模式。一种真正让农民受惠,国家安定,社会接受的方式。
(二)。留守儿童(老人)问题
前面提及的新生劳动力缺位问题,带来的不仅是土地的荒废,还有农民的下一代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问题。没有人可以否认留守儿童问题将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棘手的不和谐因子。
首先,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又是城乡分享社会建设成果的不对等的一个例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停留在城市中。乡村中的教育投资甚少。而我们有一个假设,农民工举家外出,可是我们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有给他们同等的对待吗?城市的教育对于外来的尤其农民工的子女的教育门槛都是极高的。以农民工的薪资水平,根本就是无法承受的。自然,这一点,我们的教育部门及城市的过滤体系再一次用经济的手段过滤了我们的学生群体,保证了城市生源的纯洁。
并不是农村的小孩天资愚钝,只是的确我们没有城市小孩的该有的一切待遇。他们也有大大的梦想,他们也渴望宽敞明亮,他们也是祖国明日的朝阳。事实上,近年来,政府也在适当将教育基金向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教育倾斜,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真正的改观并不只是教学楼的修葺,单纯的两免一补。教师队伍的引进留住,教育文化的培养完善,新型运作模式的积极探索都是该补得功课。
教育也并非停留在学校教育的一方。家庭的力量更是启蒙性的,基础性的。留守儿童的家庭,大抵是祖母等的隔代培养。那样的一代人,无法对当代的孩子进行沟通。父母的远离,事实证明加剧了农村儿童犯罪率,早熟年龄,还有一系列的情感闭塞,沟通障碍等。留守的后果,及其明显的显现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若干年之后,中国的一切发展想必都要受此诟病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无疑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中国三十多年来人口大迁移的弊端。而今,当中国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情感,道德,伦理问题的解决便变得极为迫切。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教育在于从小抓起,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经验。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老龄人口滞留问题。它与留守儿童一起组成了我们目前大多数的乡村的常住人口。其需要关注程度也是日益显现。
(三)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计划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败下阵来,市场经济的黄金时代便悄然来临。但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经济格局,布局依然存在严重问题的。比如,在空间上,明显的存在经济发达区与及其欠发达地区的明显分界。在结构上也有国重民轻的态势,并且依然国有大型企业是国家的缴税大户,经济支柱。纵观国际发达国家的经济运作方式,民营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命脉。但中国经济还明显存在恋母情节,对于国营企业有太多庇护,而相反对于中小乡镇企业则多方刁难。具体体现在信贷支持力度,注册条件,政策扶持,创办咨询等的与大型国家控股企业的明显的差别待遇。在这样的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乡镇企业,运作的确是很艰难。
而众所周知,带动农村经济实质取得大发展的还是乡镇企业。而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使命是争创国际名牌,引领民族企业进军国际知名,争当行业规则制定者。而中小企业则是更多的立足小城镇,真正意义上提高农民,小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购买能力。真正实现为民谋福。两种企业类型只是分工不同,国家政府政策是不该向某一方过于偏袒。目前的农村乡镇经济,已然步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何去何从,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1,创办难,发展艰。正如前面所言,因国家政策原因,农村市场规模狭小原因,农民购买能力低,内需不足等,乡镇经济疲软。中小企业面对这样的窘境,步履维艰。特别是08年经济危机更是雪上加霜。由于中小企业力量狭小,无行业里话语权,因此总是集中所有资源进行市场细分的营销模式,这在经济稳定的时代无可厚非,在一旦遭遇大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大触底,则便显出自救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只得黯然离开。因此,既然一些固定的非人力可控的因素我们无法预测和规避,至少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注册,行业选择的指导和规划。真正解决小人物孤立无援的状态。大体上讲,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活力的衡量标准不该只是大型企业的纳税额,也该有小型企业在拉动经济和解决民生的刻度。2,创新难,留人艰。事实上,当今的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中,最重要的便是人力资
源以及由于人才而带来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人才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中小乡镇企业则没有这样的凝聚力去网罗人才,从而改变运作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除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营造用人育人留人的有效机制外,政府的政策也该鼓励具有高生产能力的劳动者向乡镇企业中转移。加强双方的对接,打破信息不对称衍生的各种资源浪费。3,内部管理不善。因所有者大多为当地稍富但并不一定思维先进,经济头脑出众的人,由此带来管理模式的落后,比如管理明显呈现家族式,裙带式,经验胜于科学决策,暴君式领导方式等等。因而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以及向纵深方向的挺进。管理问题成了他们发展的又一亟待解决的瓶颈。
4,固步自封,盲目自大。因不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盲目自大,因自我感觉良好
而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做企业需要的是走出去然后引进来,并不是一味自我膨胀可以做大做强。
5,政策不扶持,或是扶持力度不够。
以上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特此提出,以资警示。农村经济的发展立足农业,发展相关带动的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人为本,切实抓发展,促和谐。
(四)农村医疗教育卫生。近年来,农村医疗教育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关注下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成就,但看到希望和明天的同时,各反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和深思。几年来,广大农民在国家惠农政策相继入了医疗保险,随着乡镇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农民看病难,用药贵等问题得到相应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医疗已然存在若干问题。
由于农民自身知识认知的限制,治病吃药一事也成为了许多医疗卫生投机者谋取昧心钱的机遇。农村医疗明显存在不成体系,管理混乱,乱收费,高费用,较低治愈率,三流医护人员的滥用,医疗信息不透明,医者与患者关系逆反……农村医疗问题,不是国家给予农民一定的保险优惠,政策文件生硬下达就是表示关注,真正值得整顿的不是政策本身,而是政策执行方面。基层干部,医疗管理机构应加强监督指导,切实落实国家医疗政策。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关决议都将问题本身挖掘得极好。只是实质上抓落实才是硬道理。在城市良好医疗次序的经验借鉴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农村医疗的改善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村教育问题与留守儿童问题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如经济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一样,尽管农村教育只是国家生活中一个极小的关注点,但一只蝴蝶的振翅会换来大洋彼岸的一场飓风,同理,量变的累计最终会导致质变,教育是国家动力之源。不可因农村教育一头欠佳而带来整体的不和谐。纵观农村教育,
第三篇:毕业论文 题目 对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思考
题目:对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思考
姓 名:学 号:年 级: 指导教师:
二○一七年九月
论文题目:对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思考
摘要:基于当前连锁超市在我国的发展走势,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多数企业利润缩减,生存空间恶化,区域性连锁超市向农村乡镇扩张成为必然。随着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动,农村连锁经营再次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展农村连锁超市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针对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在我国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可行性;探讨了农村连锁超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以期有助于促进农村连锁超市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村连锁超市 现状 可行性 问题 措施
连锁经营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它由一个起着领导作用的企业集团与分散在不同地区、经营着同类产品的很多商店共同组成。这种企业经营制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零售业和服务业。连锁超市是这种制度的组织方式和存在形式,它在我国城镇地区早已普及,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市场体系普遍不够健全,农村零售业点不多且商品种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卫生状况差,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需求的提升。在此情况下,连锁超市行业进入农村市场拥有极大发展机遇和前景。
[1]
一、连锁超市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的必然性
1.城市卖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稀薄
连锁企业特别是大型连锁超市发展的区域目标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乡镇区域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发达,人口分布集中,密度大,且人均收入较高,大大小小的超市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反映出超市竞争的激烈程度。特别是随着中国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商业企业纷纷登陆中国,连锁超市均不得不采取“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营销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下,利润空间被压缩,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目前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91%,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为1.32%,外资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在农村乡镇,超市规模小,有些几乎没有连锁超市,这是连锁经营的盲点区域,而目前的外资连锁企业尚关注于全国范围的优化布局,专注于重点区域的经营,暂时不会涉足农村市场,我国的区域性连锁超市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超市。
2、农村消费环境普遍较差,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
我国农村乡镇商业流通组织落后,农村零售业缺乏主渠道,90%的县级以下市场由个体、私营经济占领。由于缺乏正规的进货渠道,农村一直是假冒伪劣的重灾区,并且价格混乱,据统计,近年来查获的不合格商品中80%来自农村;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也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据测算,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仅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地区农民消费主要靠原始的集贸市场和落后的代销店、“夫妻店”来实现;农村消费环境差,还表现在不实惠上,由于昂贵的物流成本,同样的商品,农村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多次连续高于城市。连锁超市深入农村,能够更好地起到联接产销的作用,帮助农村建立现代流通网络,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3、世界经济形式的影响,经济发展减缓,连锁超市企业向外发展之路遭堵截
由于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恶化,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总体走低,进出口受到普遍影响,连锁超市行业的跨国流通发展遭遇困境,只好紧抓国内内需,拓展生存空间。
(二)连锁超市向农村发展的可能性
随着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市场由“卖方市场”到 “买方市场”转变,困扰农村经济的难题已经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转向流通与消费的矛盾。一直以来,市场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发展中“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存在流通组织落后、商品档次低和价格高、农产品流通落后、交易方式单一等问题。虽然政府近十年来关注“三农”问题,提高了农村生产和农民收入,但是农村消费的发展远远跟不上节奏。这些问题不仅都影响减缓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也抑制降低了农民消费,延缓了农村的市场化进程,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新瓶颈。
因此,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需要一些必备的条件,是否有好的政策,好的机制及好的环境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环境。本文主要从农村人口、人均收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等方面来具体分析。
1、农村市场
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乡村总人口约6.58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8.73%,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消费群体。2012年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总额为210307亿元,占全国居民消费总额的约 45%。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超市获得迅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30%。然而,由于快速发展,城市超市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对于有远见的超市来说,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是一片新天地。
按照国际上城市超市的发展规律,超市首先在大城市发展,然后延伸到中小型城镇。同样,在建设农村超市的初期,主要选择那些人口较密集,收入较高的农村地区.我国的华北地区农村人口较多,且农村人口密度较大,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农村人口密集。这些地区发展农村超市有较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2、人均收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也在逐年增高,2012年比2008年增长了40%多。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华东、华北地区,2012年华东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已经近11280元。华北地区也突破了10510元。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支出。纯收入越低,用于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越高。其中华东地区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最高,接近8000元。7个地区平均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在7000元以上。
3、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根据恩格尔定律,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必然改变其消费结构。
从1990年到1996年,我国农村居民年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增长迅速,1996年以后食品支出呈下降趋势,而其他生活消费支出如居住、教育、娱乐、交通、通讯等支出增长依然强劲。2012年农村居民食品支出人均2324元,比2011年增长10.3%。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39.3%,比2011年下降1.1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首次降至40%以下。在食品支出中,粮食支出人均419元,增长5.5%;蔬菜及制品支出人均212元,增长8.7%;肉禽蛋奶及制品支出人均621元,增长8.3%;水产品支出人均92元,增长14.3%。这一数据反映了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更多的食品消费支出显然是增加了对农村居民不能自给的食品需求。
乳制品目前成为农村居民消费新的增长点。同时,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外出打工人数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农村居民对家电、化妆品以及家用日杂品的需求不断增大。需求变化的趋势成为推动农村超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的各项农村相关数据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有着巨大的潜力,并且需求稳定。这为发展农村连锁超市提供了社会、人文和经济条件。农村连锁超市如果能根据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销售策略,及时地形成规模,建立起强劲的连锁网络和强大的配送体系,持续地拓宽农村市场,那么其前景将十分广阔。同时,由于农村居民能获得更多安全、高质量的消费品,从而促进其消费结构改变,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良性循环。[3]
二、吸引连锁超市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因
连锁超市走进我国农村地区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能有效维护农村居民的利益;改变农民的消费观点,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带给农民的生活便利,能有效防止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节约农业生产时间等。总的来说,吸引连锁超市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因有以下几点:
1、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为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后盾
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的道路,是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通过农村超市连锁,不但可以取得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还可取得社会效益的明显进展,其得到国家的支持力度是巨大的。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流通领域的连锁经营,尤其是农村乡镇连锁经营的发展。2005年商务部组织实施了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出的目标是:从2005年开始,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并且国家对承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的企业,为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区域性配送中心所取得的银行贷款予以适当的利息补助,2006年配送中心贷款贴息率在2005年2%~3%基础上又提高2个百分点,几年来政府税收部门在农村创业等方面给予很大的优惠政策。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以发展农村的连锁经营和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建设试点,并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对企业开办的乡级、村级农家店予以补助。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此后,我国很多地区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提出了切合自身实际的相关政策及发展方案等。相应政策制度的支持都为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4]
2、发展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开设成本低且发展空间广,潜力巨大
农村现有商业格局的局限性为连锁超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有较强消费潜力的中小城镇和农村,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少传统的商业网点和店铺,业态功能已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购买需求。通过超市连锁形式,可以借助总部强大的采购、管理、品牌、服务等优势,将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化零散性强的商业资源重新组合,降低成本。例如,在农村地区开设连锁超市场地租金较低。气派的装修会让农村消费者产生距离感,简单大方的布置反而更受农村消费者欢迎等。这些都无疑降低了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的开设成本。
另外,众多农村人口形成的巨大消费群体的消费状况也亟需改善。首先,超市等零售业态在农村地区还很缺乏,农村消费者购物较难。其次,农民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辨别防范能力较弱,再加上监管部门难以随时监管若大的农村市场,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再次,很多农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高,如饮食上倾向于自给自足等。因此,农村消费品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有较大的开发空间。据统计,经过多年努力,农村供销社原有网点已基本遍布乡镇每个角落,并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富有商业实战经验的经营管理队伍。发展连锁超市,可以充分利用供销社已有的商业网络和人才基础,迅速实现连锁规模的低成本扩张。另外,随着农村、乡镇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日益完善,也为连锁超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我国农村劳动力和地价与生俱来的相对成本优势,是发展连锁超市的又一个有利条件。同时当直营连锁发展到相对成熟时候,大力发展加盟连锁模式,可以极大地减缓总部的资金压力和风险。
3、连锁超市的产业联动效应,为农产品的流通拓展了新的渠道
在农村乡镇建连锁超市,可以让连锁超市发挥“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作用,尤其在农产品进城方面,据统计,目前在一些超市经销的商品中15%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近24%商品销售直接与农副产品有关,农村超市发展得较好的江苏苏果超市更是50%的经营规模来自农村,70%的营业额由农产品实现。
连锁超市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与当地农村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购销,将当地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纳入超市销售中,或者对其进行加工后,将其纳入超市经营。当前我国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来源有限,缺乏农产品的深加工,而农业产业链之所以不能拉长,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认为,市场是困扰农民增收的首要和根本问题,大型连锁超市的进入所形成的产业联动效应,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方面,为农村搭建了流通渠道,加快了农副工业产品的流通,另一方面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正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为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发挥了重大作用,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能增加当地的就业,农民收入提高了,从整个社会看,将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
三、连锁超市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超市不是城市人的专利,农村应该有自已的超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万村千乡工程的启动,带来了农村连锁超市的春天,农村超市受到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欢迎,也吸引了众多连锁企业的目光。但其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连锁超市在向农村扩张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1、生态消费环境差,压缩了农村的消费市场空间,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的生态环境也不如以前。森林资源被过度采伐;土地资源遭过度开发而被破坏;水资源日趋紧张,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带来污染;生活垃圾遍地可见;秸秆等碳燃料造成大气污染等,这些状况影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2、收入增长趋缓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力,农民收入不高,消费能力有限,消费结构不协调
近几年,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2008年为4 761元,2009年为5153元,2010年为5919元,2011年为6977元,2012年为7917元,虽然增幅连续5年超过8%,但是因为基数较小,增加额其实并不大。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农产品的量在增长,但较低的价格并不能给农民创造更多收入。同样,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会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影响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其次,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等过程中效率较低,产品质量不高,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再次,农民的非农就业压力大。因城[3]市的下岗职工增多,农村的进城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再加上一些城市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为困难。而且,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外出打工所在岗位工资普遍不高。收入上的限制造成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协调。再次,几年来人民币升值带来诸多问题,物价上涨,农民实际收入小于表面的增长数据。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致40%以下,但也只相当于1997年前的城镇水平[4]。农村居民在住房、文教娱乐、交通、医疗保健等设施上的消费刚刚起步,消费结构有待升级。
3、消费观念陈旧与消费习惯偏差限制了农村购买力的转移,农村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教育水平低首先导致鬼神至上的迷信思想、“节俭当前,聚财预后”的保守消费思想等的产生。其次,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导致农民没有较多资金投入到教育中,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继而影响到生产及产品质量,从而影响收入,“没钱—没文化—没钱”的恶性循环也就因此形成。再次,一些农民因教育水平低而无法辨别商品的品牌与用途,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最后,由于不知法、不懂法,维权意识差,很多农民吃亏后自认倒霉,这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使假冒伪劣商品更多地涌入。
4、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场网络渠道的不健全限制了农村居民的需求
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已有的基础设施在数量、质量、规模等方面都还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发展要求,农村居民对消费品的巨大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首先,农村地区行车路线长、路况差。在山区,突发的自然灾害甚至会阻断道路,这会增加连锁超市的运输成本、损坏所运货物等。其次,很多农村地区用水不便,电压不稳,电价偏高,洗衣机、电视等家电甚至成为闲置品。再次,手机、广播电视等信号差,有线电视普及率低,电视频道少,网络设施不健全。最后,卫生条件还有待改善,农村居民求医问药不便,甚至有“小病拖、大病扛”之类现象的存在。
5、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运营的成本较高,适销对路的商品缺乏损害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首先,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客流量小,在农村地区开设连锁超市,规模要适中。一般来说,农村地区的连锁超市规模相对较小,在采购时,根据量大从优的原则,他们会比大规模超市吃亏。此外,如果规模太小,相对于已投入的固定资产,增加了收回成本的困难。其次,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的成本也增加了农村连锁超市的采购成本。最后,农民购买商品时注重价格且消费方式较传统,农村连锁超市要保证其商品的物美价廉才能与小店铺的商品竞争。
6、缺乏合格的超市管理人员
由于连锁零售业大都处在高速扩张的状态,导致人才缺乏,城市大卖场尚且如此,农村更加严重,即使有人才,很多人也不愿下乡到农村。如何才能吸引人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采用直营连锁模式,店长的培养也将会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
四、连锁超市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要禁止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进一步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土壤质量,对已被污染的水资源加强治理,保护现有水资源不受污染。要教育农民对化肥的合理使用,要鼓励新型能源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农民需提升自身素质,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农产品的价格要受到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保护,要完善并长期执行落实这种保护制度来保护农民的利益。还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其次,要加强对农民进行信息和技术的指导。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对先进技术的引用,对名优良种的引进,对机械化的实现等都可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农产品销售环节中的低效率问题,应改善农产品的贸易条件,保证农产品顺利转化为农民收入。再次,要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实现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的协调发展。政府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可增强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信心。最后,农民应享有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有关部门可放宽农民进城的限制性政策,农民工也应被给与平等的福利待遇。农民工工资的拖欠行为应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这样,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从微观角度来看,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主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改善农民消费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了,农民的购买能力也就有所提高,从而,农村消费品市场就会随之不断被扩大。
3、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具有高度文明的人,才能更好地利用消费资料,进行文明消费、合理消费。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还不高,义务教育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中小学收费“一费制”,打击乱收费行为,减轻农民的负担,保障农民的权益。此外,对农民的消费教育也应加强,可以以发放教育宣传单、广播、活动等形式对消费者进行教育,以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摒弃非科学行为。最后,还应教育消费者学会维护自身的权益,学会辨别消费品市场上的真伪。
[6]
4、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因此,这方面的建设需加强,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各方面来解决。
首先,要继续抓好农村道路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对于农村连锁超市的商品配送问题,还可采取措施提高配送效率,如一定范围内的农村连锁超市形成统一的网络,在网络的中心位置设有共用的大仓库,进行商品的统一配送。又如每家连锁超市设置自己的仓库,储备需求量大、易短缺的商品,同时为一些一次性大量进货的商品提供存货处。
其次,继续发展电网,对其进行铺设或改造,如发展小型电力工程,提高农村电网负荷能力,提高运营质量。此外,还应加强用电和收费管理,进行合理收费,电价的降低有利于刺激农村家用电器的消费,为更多的家电进入农村家庭创造条件。在供水方面,要改进农村的供水设施和水质,尽快发展自来水供应系统,逐步实现农村饮用水自动化,这也可带来洗衣机、热水器等在农村的消费。
再次,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使农村居民获取信息、与外界联系等方式更为多样化。建立信息网络制度,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农村。此外,还要改善电信信号接收装置,要提高电视的接收质量和覆盖面。相关部门也可进一步采取让利等措施发展农村电话网,扩大农村电话村的辐射面。
最后,应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问题,保障他们最根本的权益。
除政府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外,还应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以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此外,农村居民自己也可投资办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产出效益。
5、在各个环节中努力降低成本,改善成本回报率低的问题
由于农村市场人口密度低,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的选址十分重要。要在综合分析当地的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等情况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当地市场,选择最有利的选址方案、最合适的规模进行经营。此外,连锁超市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已总结出了自己的经营经验,可使用这些经验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损失。另外,农村连锁超市要在经营的过程中及时总结,选择能降低成本的方案。若条件允许,连锁超市可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方便百姓、赢得口碑的同时还能帮助自身发展。政府也可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带动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
6、连锁超市可采取一些策略帮助其在农村地区更好地发展
首先,针对农村、农民的自身特点,农村连锁超市可多提供与农业相关的商品。农民购物较实在,应多提供包装简单、物美价廉的商品。农民挣钱不易且贮藏物品条件有限,应多供应量少的包装。
其次,在农村,邻里之间易走动串门,大家的消费内容会或多或少受到邻里的影响,如在一件性价比极高的消费品上,就容易产生跟风的效应。这种特点决定连锁超市在每一个农民心目中的看法都很重要,一个人会影响到很多人。因此,农村连锁超市要注重自己的口碑建设。
再次,针对农民一些不理性的消费方式,超市要在商品的供应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服务上进行耐心的讲解,对售后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农村重视传统佳节,要在那时尽力满足农民的需要,对于圣诞节这样的节日,农民没有庆祝它们的习惯,城市里的经营模式并不能照搬过来。
最后,农村连锁超市可利用刷墙体广告、在农民常收看的地方电视台做广告等方法宣传自己的品牌。此外,还可以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出资举办演出活动或举办文艺比赛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拉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距离。
7、完善企业培训,培养合格的农村超市管理人员
连锁企业人才培养大都采用内部培训制度,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连锁企业培训制度与麦当劳、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企业的员工培训还有很大差距,连锁企业要完善员工培训,应依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制订出详尽,科学的培训计划,拟定出企业人才的长远战略。城市的消费方式和农村大相径庭,我们不能用城市的管理标准去衡量农村超市,必须有一套适合农村的经营管理体系,并通过培训进行管理输出。连锁超市可考虑与大专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大专院校,在理论研究、师资、教材等方面有优势,连锁超市可考虑根据岗位要求与其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为企业输送各类合格的管理人才。
五、结束语
在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各地政府相应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本土商业企业选择避开与跨国零售巨头在大中城市的角逐,开始布局农村消费市场,这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明智之举,但是面对这一尚在开垦的土地,也有可能因此迷失方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把握好发展时机,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循序渐进地进行,做好应对这一特殊消费人群和消费市场的准备,给与消费群也给投资商自身一个适应市场的缓冲时间,保障企业的有效发展。
致谢: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xx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曙明.构建你的连锁王国:连锁经营的运作与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2] 刘文杰;我国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孙德明:加快发展农村超市[J].商业时代, 2004,(16)[5]齐永智漆雁斌:农产品超市: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J],经济论坛, 2004,(21)[6]尹世杰.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南方经济,2005(8):5-8.[7]郭冬乐宋则: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8]张志勇;本土连锁超市该如何应对[N];济南日报;2005年
[9]宋玉军;试析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的积极效应[J];商业时代;2006年09期 [10]康金红;;农村连锁超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09年20期 [11]于宁;连锁农家店选址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第四篇: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对策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动向
农村贫困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1]]]
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新探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之研究
人文素质和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渗透与提高
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对民族精神的培养
构建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试论历史课程改革中的自主课堂教学
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与教学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突发事件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作业现状研究
中学教育如何建立现代化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改下中学班主任工作探讨
教师的自我修养
从中学教育实习谈教师的自我修养
从中学教育实习看师范院校学生教师技能的培养
中学教育中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张娜:
这些题目只是提供一个基础教育研究的思考方向,有些题目对你们来说有点大,你们可以把题目范围限制小一些。
你们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与自己论交有关的资料比如新课改实施方案、调查数据、教育教学案例等,要把自己所在学校当成一个实验场。
参考资料阅读杨蜜蜜老师“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所开书目就够了。把这些题目转发给试讲小组的同学。
第五篇:毕业论文题目
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
2.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3.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4.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5.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
6.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
7.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8.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
10.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11.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12.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13.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
14.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15.盈余管理研究
16.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17.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18.论绿色会计
19.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20.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
21.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
22.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
23.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24.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25.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
26.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27.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
28.试论会计监管
29.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30.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
31.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
32.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33.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34.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
35.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