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周边形势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周边形势
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实力;也取决于建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调整。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南北差距愈来愈大。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态势继续发展,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新挑战新威胁不断出现。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家安全形势上看,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要工作做得好,那将是机遇大于挑战;否则,则将是相反。
中国周边地区环境特点:中国已被“C”字型战略包围,受到美国的战略遏制。
涉及范围不限于海陆邻国中国周边地区不仅限于那些与中国有共同的陆上和海上边界的国家,还包括在地理上靠近中国并与中国有着密切关系的国家,如与中国没有共同边界的东南亚和中亚的其他国家。美国虽然不是我国的周边国家,但美国在东亚有着巨大的战略利益,美国对华政策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影响最大。因此,“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美国是中国的邻国,而且是最大的邻国”。当前中国周边问题主要是朝韩问题、缅甸问题和巴基斯坦地区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美国“上兵伐谋”战略的产物。而回顾历史中美关系纷繁复杂一直以来相互竞争相互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和美国的三十年,又分为三个截然不同的十年。1979年到1989年是蜜月期。双方为了共同对付苏联,而形成事实上的结盟。1989年,苏联即将倒台,中国对美国战略价值丧失,并逆转为潜在对手,美国带头对中国进行全面制裁;双方关系急转直下。故从1989到1999年的十年间,是中美关系中的冰霜期。所以,发生在这十年的事最多:1993年,美国公然搜查中国银河号商船;1996年,美国出动两支航母舰队,干涉中国台海演习;大规模对台军售150架战斗机;1998年,印尼军警大肆屠杀华侨;1999年,美国公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将中美关系推到战争边缘。这个冰霜期一直延续到202_年。这一年,美国侦察机在中国周边撞落中国战斗机,小布什一上台就针对中国进行太空战演习,还十分嚣张地宣称,美国将为保护台湾而出兵。但是,突然来了个本拉登,从背后掏了美国一拳,这一拳,把美国打成了中国的朋友,也打出了8年中美最好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202_年。虽然中间美国也不断在各种领域找中国麻烦,但总体上是比较顺利。但是,到了202_年,又是一个急转直下。202_年,在美国的带动下,全球围堵奥运圣火传递;策动西藏骚乱;达尔富尔问题。准备设立非洲司令部。美国开始加速度、大力度,全球围堵中国。人权,民主,金融,贸易,石油,媒体,宗教,转基因食品……等非常规武器的持续运用。进入202_年,几乎每个月都有关于中国的不幸消息传来:4月,美、日、印在中国海军阅兵第二天,在冲绳大搞联合军演;5月,南海多国宣布法理拥有南沙;6月,印度增兵6万到藏南;7月新疆爆发大规模屠杀事件;希拉里在泰国签署《东南亚友好条约》,并公开宣布“美国又回来了……8月,澳大利亚借力拓案,政治上攻击中国;国防白皮书公开叫嚣准备和中国打一仗;8月,缅甸突然出手,痛杀华人。9月,13号奥巴马宣布对中国钢管、轮胎加征关税,14号中国反击,美国当天宣布派助手到印度会见**,15号美国情报部门出台报告,把中国和俄罗斯、伊朗、朝鲜,一起列为危害美国利益的“假想敌”。美国防部长公开鼓励研制新轰炸机B-3对付中国。10月,台湾突然大规模试射各种导弹。印度三军研究对付中国,美印进行18天陆军演习。11月,印度怂恿**窜访达旺;美国副国务卿去缅甸;日本宣布在冲之鸟建海军基地。单个看,每个问题的原因都不一样,整体观察,事态很清楚:那就是中国已被“C”字型包围了。这一切都源于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
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一个总体特征,是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所主导的遏制中国的国际环境。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秩序的“领导者”,站在限制、打压中国的前列。首先,是为了使美国最大限度地保持在世界上的超强地位。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在202_年7月发表的报告中指出:“当今美国是唯一有资格塑造国际体系,促进未来几十年乃至几代人的国际和平与繁荣的国家”。它不会允许任何国家挑战其地位。因此,防范中国不是美国的一时政策,而是出自其国家利益的战略目标。其次,是为了防止形成不利于美国的国际体系。中国坚持反霸政策,倡导并推进世界多极化,主张建立公平合理的国家新秩序。在美国看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增强,一些受到美国挤压的国家会赞同、甚至追随中国的外交政策,形成一个潜在的抵制美国的国际体系。再次,是为了继续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和利益。美国“两洋国家”的地缘位置,使其一直非常重视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美国认为,与欧洲局势的逐步稳定和北约不断东扩相比,亚太地区安全局势仍是混沌不清,尤其是中国的强大和在亚太地区影响的上升,会削弱其在亚太的主导地位。另外,美国担心随着中国的发展,会扩大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影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构成冲击。因此,美国制造出的逻辑是:中国越来越强大一一“中国威胁论”一一中美军事冲突不可避免——要准备与中国进行一场战争。结论是:中国的强大必然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必须把中国当作头号敌人。
美国战略压力下的中国国家安全环境为了遏制中国,因此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合围圈。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已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联印制华政策,在政治上,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上,两国加强经贸往来;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两国签署了《防务合作协定》,定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从而为插手中亚事务,也为从西边遏制中国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北部,美国通过北约与俄罗斯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机制也许在实际的战略中不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但也会在国家安全空间上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影响。
面对美国的战略遏制,面对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因此,我们要把握发展机遇,努力营造一个国际安全环境,对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利益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
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以维护地区和平等稳定出发,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领海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暂时解决不了问题暂时搁置,待历史事件成熟解决,防止霸权主义从中得利。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睦邻外交。
(二)积极开展首脑外交
为了消除周边国家的戒心和疑虑,积极开展首脑外使双方准确地了解双方的政策意图和政策方针,加强国家间的关系。首脑外交对于中国和邻国之间增加信任,巩固关系起促进作用。
(三)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和经济援助
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且历史上有着悠久的经济交往,进入21世纪,我国与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在上海组织加强了地区经济合作,倡议与印度和巴黎斯坦等南业国家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援助,加大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才,以此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争取和掌握国际安全运筹的主导权需要发展中国家。
(四)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维护一个国家的安全需要国际的合作,在东亚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中国只有通全广泛的军事合作来维护地区稳定。努力同周边国家在安全与防劣的双边及多边的战略磋商和对话,增强相互了解信任。尤其同周边国家加大国际反恐合作力度,参与海上搜救,打击海盗,打击贩毒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维护和行动。此外,中国不断扩大多种形式的对外军事交流。
(五)积极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安全协商机制
随着国际性组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为了积极参与自己周边地区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对话和合作,于1996年参与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并积极成为东盟的对话国。上海合作组织还在反恐打击分裂势力,国际犯罪,以及军事互信做出了贡献。202_年的第一天,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双方经贸关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对于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说。因此,中国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地区安全机制,以带动周边地区和平安全进程。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我们同我们的祖国一样面对着机遇和挑战。国家的机遇就是我们的机遇,国家的挑战也是我们每个人所要面对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第二篇:如何看待中国的周边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周边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这一判断,应成为我们正确看待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我们面临的国际机遇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目前,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仍未消除并有所增强,但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继续壮大,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这必将继续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
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世界各类经济组织、经济区域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其结果必将进一步推动商品、技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性不断增强;由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一些传统产业正在向其他国家转移。这就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分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并获取比较利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3.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20世纪后期兴起的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毫无疑问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作为“构成21世纪的最强大力量之一”的信息技术,已跨越其产业边界,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渗透,并通过商业化不断开拓新的世界市场,引发巨大的新的市场需求。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浪潮,为我国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4.美国称霸全球的“雄心”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美国的胃口太大,结果正应验了《红楼梦》中“大有大的难处”一说。一个小小的伊拉克便让其难题丛生。美国到处插手,但却是按住了葫芦起了瓢,手忙脚乱,难见成效。美国现在的处境,极像毛主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说的那样:它每侵占一个地方,就为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了一根绳索。5.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前几年,学界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经济现状与前景总体上很好,但现在认为美国经济潜伏严重危机的人在增多。202_年前后美国股市泡沫的破灭,以及近3年里美元对欧元贬值35%,都是美国经济潜伏严重危机的反映和释放。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同时集中体现经济的政治互动性极强,所以美国经济在短期内变数很大。任何事物都逃不脱他的规律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美国政治上、军事上的霸权主义,是以其金融霸权主义为基础的。目前,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总额的72%。但美国共有7万多亿美元的内外债;其债权、债务相抵后,国际净债务达2万多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一国货币下跌需要三个最基本条件,这就是大量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和投资者的信心下降。1980年前,美国对外贸易通常呈现顺差,而202_年对外贸易赤字已攀升到6000多亿美元。202_年的经常项目赤字为6600亿美元,财政赤字也已超过4200多亿美元。这三大赤字都创下历史新高,在近期内决不可能大幅下降。可以说,现在美元较大幅度跌落的基本条件都已具备,是否大幅度跌落,只欠持有美元者信心进一步大幅下降了。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曾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论”,将60年左右划为其经济兴衰的一个周期。有学者认为美国经济的现状正印证了“长波论”,美国经济长周期中的扩张时期已经结束,现已进入衰退时期。美国经济要走完这一衰退时期,有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以“9·11”事件为标志,美国霸权主义已经开始从其顶峰上跌落,这极有可能成为事实。6.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已开始有所复兴。
这是由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根本性矛盾所决定的。美国领衔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是柄双刃剑;它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资本所雇佣的人数愈来愈少;而产品价格和质量却愈具竞争力,因而产品的市场便愈具全球性。现在,从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到牙膏、洗衣粉等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都是那几家知名品牌。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技术革命并不能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与此相反,恰恰是加剧了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对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群众的剥削。科技进步非但没有消弥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穷国穷人越来越穷、富国富人越来越富的现象,从而必然引发不同国家、政治派别、种族、宗教势力等在全球范围内各种形式的摩擦和纷争。随着全球范围内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种抗争的“铁的必然性”必然会表现得更为充分。这就为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和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走出低谷并引领新的高潮创造了条件。
7.美国等西方国家有求于我的方面不少。
如:我国有当今世界最大的尚未开发的市场,这是现在世界上最为稀缺的资源;我国握有美国数千亿美元的国债,这对稳定美国乃至世界金融市场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每年输往美国等西方强国大批物美价廉的消费品;我国进入经济大国行列,宏观经济走向对美国乃至世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在许多国际事务问题上,都企图要我国配合。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中美关系不会坏到哪里去,并能保持比较平稳的关系。
第三篇:浅谈当今中国形势
浅谈当今中国形势
摘要:202_年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将承接202_年出现的新态势向前发展。全球经济发展依旧困难重重,美欧等西方家金融经济危机的政治社会效应更趋突出;中东地区动荡呈长期化趋势;美国将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导致亚太地区格局重组加速;国际规制将进一步变革重塑,中国扩大参与规制重建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紧迫性将进一步上升,与外部世界互动不断面临新情况和新挑战。关键词:国际形势国内发展未来道路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大国,一个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的政治强国。然而它又是一个拥有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一个建国不满百年的新生国家,一个面临严峻考验的发展中国家。是的,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深深地骄傲和自豪。同时,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态势又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我想从我个人视角来看我们伟大国家的形势。
一、中国的国际关系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关系确实比较复杂。在西太平洋地区以美国为首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加上有分裂危险的台湾地区,或明或暗无不以中国为主要假想敌,在军事、经济等战略上时刻企图遏制中国;欧洲北约国家的价值观、文化与美国相同,他们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虽然各国政府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主张与中国正常交往,但媒体、政客敌视中国的言论很有市场;俄罗斯在西
方国家的步步紧逼下自身难保,且对中国心存疑虑的大有人在,像梅、普这样对中俄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有清醒认识的政治家不多;缅甸、伊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现有盟友自身问题太多,对抗西方的能力太弱,根本不可能与中国形成强有力的同盟。所以,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敌视,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与我们意识形态方面差异引起的矛盾,让我国必须谨慎处理国际关系。必须以求同存异的包容态度去面对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同时也必须做好警惕,把握好底线,做到在国际交往中不卑不亢。
二、国内发展
在分析完严峻的国际形势后,再看看当今我国的国内发展。至于国内发展我国可以说是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
经济建设“安宁期”。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趋好,是中国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的一大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不断成熟。高新技术的迅速商业化将不断开拓出超人意料的世界新兴市场并激发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在科学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浪潮中,针对处在突破边缘的科技领域,中国只要选择几个我们确实有优势、影响面相当广,而且带动力量相当强的领域,比如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命科学,力求重点突破,走在世界前列,就能实现跨越发展。
资源优势的“成长期”,中国的人力资源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将面临着大好时机。当中国真正提高人口素质,着眼于人才向世界市场输出,中国的人力资源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将面临着大好时机。
中华文化的“拓展期”,21 世纪,不是一种文化吃掉另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代替另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这个趋势中,渊源深厚、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当然我国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物价无节制上涨,房价一路攀升,让百姓不堪重负。同时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再者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 24%,在世界 50 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 24 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 60―70%。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 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 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 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 20 多万元,全国贫困县 592 个。而且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
三、未来发展道路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在国际交往方面首先要准确分析和判断目前世界经济的整体状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防止出现指导思想上的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其次,要坚持以我为中心,一切以有利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为出发点,防止盲目跟风。再次,应利用当前的时机积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进而国际政治秩序和制度的民主化、合理化进程。
在国内发展中,首先是在经济上,要加快产业化转型,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当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兼顾环境资源问题,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增强科技创新,缩短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差。在政治体制上,一方面,完善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适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权力制约体制,加大政治透明度。在文化教育方面,做到进一步加大国民素质的提高,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在文化发展方面,不仅要做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更要将文化发展为一种产业,在弘扬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法发展。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参考文献:
李稻葵。202_年国际战略与交全走势分新。《经济展望》202_年 第9期
高祖贵。我军国际形象建构的现实要求。《和平与发展》202_年 第1期
王建军。长三角地区港口经济运行202_年回顾及202_年展望。《军事记者》202_年 第2期
王明志,范剑文。202_-1-1务实宣传 创新求进 努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集装箱化》202_年 第3期
一、经济建设的“安宁期” :在可预见的未来,除台湾问题外,很难 有别的事态能把中国卷入战争状态,从而中断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中国和周 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趋好,是中国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的一大有利条件。新 世纪开始后,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将重点转到经济合作上来。
二、战略地位的“孕育期” :202_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 亿 元 约合 6.04 万亿美元,贸易进出口额会达到 1 万亿美元,均占届时世界该两 个总额的 5%以上,而且我国的经济依然在告诉增长,年平均增长达 9%以上,成为世界经济主要的增长引擎。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世 界经济大国的两个条件都具备,成为多极世界经济中的新的一极。
三、加速腾飞的“推进期” : 未来一二十年,高新技术的迅速商业化将 不断开拓出超人意料的世界新兴市场并激发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也给我国的 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推动。在科学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浪潮中,针对处在突破边缘的科技领域,中国只要选择几个我们确实有优势、影响面相 当广,而且带动力量相当强的领域,比如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命科学,力求 重点突破,走在世界前列,就能实现跨越发展。
四、经济结构的“成熟期” : 整个来看发达国家现在都处于调整产业结 构的过程中,都力求在不断产业输出中占领先机。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将制 造业向外输出和转移,有利于我国的产业不断升级,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制造 装备业来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五、“走出去”战略的“磨合期” : 加入 WTO,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 作和竞争创造了机遇。“走出去”自然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随 着海尔、华为、联想等国内一大批先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有越来越 多的企业选择走向国际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从现在的国际形势看,“走出去” 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六、制度创新的“突破期”:目前改革攻坚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 “胶着”状态。因此,在未来一二十年内,我们不仅要解决尚未解决的体制和 结构方面的深层次矛盾,还要针对国内外新的环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新 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改革,完善法制,推动向服务型 政府的转型。
七、资源优势的“成长期” : 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也是中 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巨大压力。王文元认为,如果我国的教育发展不上去,这 么多人又没有技能,那么这 13 亿人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反过来看,如果他 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如果着眼于人才向世界 市场输出,中国的人力资源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将面临着大好时机。又没有技能,那么这 13 亿人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反过来看,如果他 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如果着眼于人才向世界 市场输出,中国的人力资源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将面临着大好时机。
八、中华文化的“拓展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陈德照分析,21 世纪,不是一种文化吃掉另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代替另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这个趋势中,渊源深厚的中华文化将迎来新 的发展高峰。
第四篇:如何看待我国的周边形势
如何看待我国的周边形势
我认为一个国家要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好的安全环境,尤其是周边安全环境。周边安全环境,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中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入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国家周边地区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外部及内部条件的总和。周边安全环境是周边地区各种力量长期作用的产物。
我想周边安全环境影响最直接的应该是国防工作了,它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亡…… 那么,接下来就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谈一谈:近年周边安全形势总体上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一定的威胁与挑战。
一、分析我国周边地理环境
我国地处亚太地区中心位置,陆地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北亚相连,海上濒临西太平洋。陆地总面积大概有1040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300平方千米。陆地与14个国家接壤,其顺序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海上与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等8个国家相邻。
就领土和海洋权问题上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而众多邻居国中,有的曾侵略过中国,有的内部矛盾很多,有的国内狭隘民主主义泛起等,这些都危及到中国周边的安全,从战略全局来看,周边热点潜在危机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成为我国安全的直接威胁。再加之我国周边地区人口众多,周边邻国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我国人口众多导致社会关系复杂,社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各国奉行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不相同等,我国周边安全面临着一定挑战。
二、我国与其它相邻国家的关系
我国周边地区是世界大国较集中的地区,俄罗斯是拥有大量尖端技术、先进武器和核武器的大国;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印度是人口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且在东南亚地位举足轻重;印度尼西亚在东南亚的地位不断上升,不容小看……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和平外交时,在和平共处的原则内15个邻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乘机解决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的边界问题。
1、与美国关系。在地理位置上,美国与我国相离较远,但对我国的威胁近在眼前,中美关系时有变化。现在,美国用它的强权处处压制着我国,采取合作和压制双相措施,目的就是为了延缓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步伐,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处处制造事端。美国军力强大并在亚太地区保持前沿部署,在中亚形成了军事基地,使得过去在太平洋对华抑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尤其“9.11”事件后美国打着“反恐怖”介入中南亚。对于台湾问题,表面上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暗地里支持“一台一中”,阻碍中国的和平统一。
事实上,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使中国变为“西方”列强的“眼中钉”,一美国为首的西方强权开始压制中国,以“人权”为借口干涉我国内政。
2、与日本的关系
将我国视为假想敌国,近年一直与美国勾结,在国际社会上大叫“中国威胁论”以达到其军事扩张的目的。还在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大陆架等问题上与中国抗衡,且一直试图扭曲历史……
3、与朝鲜半岛关系
朝鲜的核武器试射让中国在国际上处于尴尬境地,朝鲜核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虽然经过了一次三方会谈和两次六方会谈,但朝鲜核问题仍处于僵局。一旦有变数,就会对我国周边安全造成冲突。
4、与印度关系
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了核武器试爆,威胁中国,中印边界问题也没有解决,争议面积已经达12.5万平方公里;印度还在西藏问题上阻碍中国的和平统一。
5、与俄罗斯的关系
冷战结束以后,俄国经济虽有衰退,但仍然是一个大国,并且是世界超级军事强国。严重威胁着我国周边的安全。
在我国加入 WTO后,信息、能源、金融、环境等领域的威胁也不断上升,我国周边安全不容乐观。
三、我国内部隐患对周边安全的影响 民主分裂主义活动:
1、西藏的隐患
西藏以“**”集团为首的分裂团伙在印度、美国等的支持下在印度建立了流亡政府,成为外国势力阻碍中国统一的“工具”。
2、新疆的隐患
新疆分裂主义分子一直不停的煽动群众闹事,搞系列的恐怖暗杀事件,严重威胁新疆人民的正常生活。“东突”分裂是以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为主,建立了“东突斯坦国”
3、台湾问题对周边安全的影响
自从李登辉推出“两国论”后,尤其在202_年后“台独”为政纲的民进党上台后,“台独”势力恶性发展,台湾当局还加大了以武力拒绝统一。上台一开始,陈水扁就提出“决战境外”的构想,不断从国际军火市场采购军火,研制进攻武器……
在加上美日的撑腰,“台独”越来越迈向极其危险的一步……
这些民族分裂势力还很猖獗,它们与国际反华势力相结合,它们打着宗教旗号,成立分裂组织,偷运武器入境,搞一系列的恐怖活动且这些地区都属于我国周边偏远地区,它们不仅我国周边安全哈,甚至阻碍祖国和平统一。
所以了解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周边安全现状。美俄首次参加东亚峰会引关注 美国扩大亚洲足迹
202_年11月16日 11: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4)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16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第六届东亚峰会将于周六(19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美国及俄罗斯今年首次以成员国身份参与。多国学者对美俄加入意见迥异,当中美国扩大在亚洲的足迹,会否威胁中国在东亚区内影响力,成为外界焦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今(16日)晨展开首次访问澳大利亚行程,然后转往印度尼西亚参与东亚峰会。报道称,他与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会在达尔文一个军事基地,宣布扩大两国军事合作,让数千名美国海军在澳北岸与澳军加强演练,但协议不包括让美军在当地建立永久基地。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则会到访菲律宾和泰国,将宣布给予两国支持,谋求巩固与东南亚盟友的关系。访问结束后,她将转赴巴厘岛会合奥巴马。
美欲以“天灾”为名在东南亚部署军力
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乌伊拉德表示,现时有需要在长程航道地带部署军力,这对区内安全极为重要。他表明美国在东南亚附近投放资源,可及时应对天灾所需人道及军事支持。分析指出,美方认为东北亚军事势力过度集中,故在东南亚建立另一舞台。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认为,以美国为核心的东亚安全机制于冷战时期形成,不利区内各国互信。在中美、俄美、日美等地区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确保东亚安全。马来西亚科技大学教授穆扎法尔表示,东亚安全建基于国家互信,不应依靠某几个大国;东盟国家也不宜过度发展军事,以减少地区紧张因素。
美学者:应在东亚建立新安全架构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亚洲问题专家兰普顿指出,应在东南亚及东北亚尝试建立新安全架构,使各国成为共同安全机制参与者。他称,美国在亚太地区利益重大,需要扮演积极角色。
兰普顿称,若东亚峰会能在安全合作及经济融合发挥作用,将成为重要力量,然而,目前对此下定论言之尚早。卢贾宁表示,东亚早有合作机制,但存在冲突,认为建立机制时应遵守透明及互信原则,并考虑是否合理。
对俄罗斯、美国今年正式加入东亚峰会,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15日表示,中方欢迎俄罗斯、美国加入东亚峰会。他还指出,中美在亚太地区都具有重要影响,中方愿与美方共同努力,运用好中美亚太事务磋商等平台,就亚洲事务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促进合作,与域内其它国家一道建设持久稳定、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
第五篇: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周边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周边形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陈向阳(副研究员)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一、周边各方向多个国家与多个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荡 中亚不稳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异动最为突出。202_年4月7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发生突变,首都比什凯克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在202_年靠所谓“颜色革命”上台的巴基耶夫政府被一举推翻,以奥通巴耶娃为首的反对派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巴基耶夫先是逃往南方,后流亡国外,而临时政府也一直难以有效掌控巴基耶夫前总统具有传统影响的南方地区。6月10日,吉尔吉斯斯坦南方重镇奥什的吉尔吉斯族与乌兹别克族之间爆发大规模族群骚乱,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大量乌兹别克族难民逃往邻国乌兹别克斯坦避难,吉临时政府先后向俄罗斯与美国提出求援,但俄罗斯除了加强其在吉军事基地戒备外一直按兵不动,而中国政府则立即展开了大规模的撤侨行动。6月27日,吉就新宪法举行“全民公决”,新宪法规定吉将由总统制改为议会制,公决获得高票通过。7月3日,吉临时政府总理奥通巴耶娃宣誓出任“过渡时期”总统,任期到202_年底。吉议会选举定于202_年10月举行,吉政局演变前景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变数。南亚则有多个国家政局剧烈动荡。阿富汗首当其冲,巴基斯坦紧随其后。美国奥巴马政府强力实施“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大举增兵阿富汗,对巴基斯坦一再实施越境打恐,引发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强烈反弹,致使南亚恐怖袭击活动有增无减。与此同时,美国干涉阿富汗选举,导致当选连任总统卡尔扎伊与“占领国”美国、“占领军”北约部队之间矛盾加深。美国于“9·11”后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已近九年,“塔利班”不但没有被美军剿灭,反而“愈挫愈勇”、影响力趋于增强。美国决策层内部对“阿富汗新战略”也存在严重分歧,前线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将军对奥巴马总统出言不逊,奥巴马为维护自身权威被迫临阵换将,将“战功卓著”的麦克里斯特尔解职,改以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将军接任。对于美国“阿富汗新战略”的黯淡前景,英国《金融时报》载文指“美国正在阿富汗走进死胡同”; 巴基斯坦被美国绑上“反恐”战车,巴对本国部落区极端势力发动清剿,但遭致“巴基斯坦塔利班”的残忍报复,“巴塔”一再制造严重恐怖袭击活动,不断造成巨大伤亡,巴正陷入恐怖活动与“反恐”难解难分的“恶性循环”。而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也严重受制于议会,大权趋于旁落; 尼泊尔在野的第一大党尼联合共产党(毛主义)发动大规模罢工,迫使尼总理尼帕尔在执政仅13个月后于202_年6月30日辞职,尼政局陷入新一轮“波动”;
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虽然政局总体稳定,但民族分离组织与反政府武装(印度“毛派”等)不时对印度安全部队发动突袭,破坏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造成严重伤亡与损失。
东南亚政局动荡以泰国为首。支持泰国前总理他信的“红衫军”反政府示威者从3月14日开始便占据首都曼谷的闹市区,与政府军及亲政府势力不时“擦枪走火”。泰国总理阿披实在“忍让”多时之后,于5月13日晚派军方封锁“红衫军”示威地点,试图逼走近万名示威者,“红衫军”军事领导人卡迪亚当场中弹身亡。泰国军队于5月19日开进“红衫军”集会区域,展开“清场”行动,双方冲突造成严重伤亡与财产损失。多名“红衫军”领导人于当天下午集体自首,宣布结束集会示威。阿披实总理于当晚发表电视讲话指,政府有信心使国家恢复正常和走上可持续复苏道路。5月25日,泰国刑事法院以涉嫌恐怖活动罪名,批准逮捕前总理他信,泰国内阁批准把在曼谷和23个府实施的宵禁再延长4天。7月6日,泰国政府决定将在曼谷等19个府已实施3个月的紧急状态法再延长3个月,以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泰国乱局虽暂时缓解,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泰国社会矛盾依旧难解;
缅甸即将举行历史性的全国“大选”,缅甸军政府意图在选前进一步“收编”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引发后者反弹,加之军政府与“民主派”之间矛盾可能激化,致使缅甸局势变数增加;
菲律宾举行完总统大选,小阿基诺以“反腐败”为旗号高票当选,开始了六年任期;
东南亚地区形势动荡还体现在海洋方向上,尤其是南海形势更趋复杂,其中既有海盗活跃威胁海上通道安全,也有南海海洋权益争端加剧,包括岛礁主权争议、专属经济区划分冲突、海洋渔业与油气矿产资源矛盾等,而越南、菲律宾等国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介入南海争端,企图使双边争议“多边化”,美国也极力“插手”南海问题,致使南海形势更加敏感复杂。
东北亚形势主要因韩国“天安号事件”而骤然紧张。在朝鲜半岛方向,韩国于5月20日公布“天安”号事件正式调查结果,认为导致202_年3月26日韩国海军“天安”号警戒舰爆炸沉没的原因,是遭到了朝鲜小型潜水艇发射的鱼雷攻击,美国和日本政府随即分别表示“强烈谴责”导致“天安”号沉没的行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同日表示,中方主张各方应冷静克制,妥善处理有关问题,避免局势紧张升级。朝鲜则于5月21日发表声明对此予以坚决否认,指如韩国以“天安”号事件为借口对朝鲜进行报复,朝鲜将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加以应对。韩国总统李明博于5月24日就“天安”号事件对国民发表讲话,要求朝鲜道歉,表示将禁止朝鲜船只进入韩国领海,中断韩朝贸易、合作与交流,并将与有关国家协商后将该事件提交联合国安理会。韩国同日还表示将恢复“对朝心理战”,更积极参与“防扩散倡议”,在近期举行韩美反潜军事训练。韩国并于6月4日致函联合国安理会主席,通报其联合调查结果,请求安理会做出反应。特别是,韩国与美国欲藉“天安号”事件于7月份在黄海一带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有传闻指美国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可能参演,由于黄海属于中国近海与高度敏感海域,美韩军演不仅临近中国领海,而且直逼中国的政治中心,何况“天安号”沉没迷团未解,美韩大规模军演不仅将进一步激化朝韩、朝美矛盾,更将威胁中国安全,也不利于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因而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经中国方面的努力斡旋,联合国安理会于7月9日通过了关于“天安”号事件的主席声明,声明未明确事件的责任归属,只是谴责了导致“天安”号沉没的攻击,并对韩国政府、人民、该事件遇难者及其家人表示深切同情和慰问,强调维护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和平、稳定,鼓励以和平手段解决半岛未决问题,鼓励半岛北南双方恢复直接对话和协商。而致力于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已被搁置多时,半岛“无核化”进程仍然充满坎坷;
日本政局持续动荡。先是鸠山由纪夫前首相因驻日美军基地搬迁问题等处置失措于6月份被迫辞职,由菅直人出任民主党新党首并于6月8日出任新首相,接着是7月11日举行参议院改选,由于菅直人的消费税改革方案“得罪”选民,致使由民主党与国民新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失利,在野党占据了参议院过半数议席,在野的自民党赢得选举、成为参议院第一大党,日本由此再次出现了朝野政党分别控制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民主党执政难度进一步增大,日本政局前景自202_年9月“变天”后重又趋于动荡不定; 朝鲜政权“换代”进程明显加快。202_年9月28日,朝鲜劳动党召开党代表会议,选举朝鲜劳动党最高指导机关。在朝鲜劳动党历史上,党代表会议只在1958年和1966年举行过两次。此举表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培养“接班人”的“紧迫感”增加。与此同时,朝鲜“货币改革”以失败告终,国内经济困境加剧。
西亚动荡主要是“两伊问题”。伊拉克战争已爆发七年有余,美国扶植的伊拉克政府虽然渐已基本控制局面,美国也加快了从伊拉克“撤军”进程,但“基地”组织仍不时制造重大恐怖袭击活动,伊拉克安全形势难有根本好转。而伊拉克“大选”之后的新政府因为党派矛盾而一再“难产”,伊拉克政治前景也难以明朗;
伊朗朝野双方围绕202_年“大选”结果爆发激烈冲突的“选举后遗症”仍未彻底消除,而伊朗核问题更是错综复杂。联合国安理会于202_年6月9日通过了对伊朗制裁的1929号决议,而伊朗总统内贾德则对新决议不屑一顾,表示将继续推进“和平利用核能”。与此同时,美国宣布单方面对伊朗新制裁,对伊朗多管齐下,一面强化军事威慑,一面加大颠覆渗透,而伊朗也是积极备战、毫不示弱,伊朗核问题前景更加堪忧。
在南太(平洋)地区,连政局一向平稳的澳大利亚居然也发生“政变”,陆克文总理因矿产资源税政策失误等严重影响其工党年底选情,陆克文迫于工党内部巨大压力提前辞职,吉拉德出任工党新党首并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吉拉德于7月17日宣布将澳大利亚议会选举提前到8月21日举行。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周边动荡呈现普遍化、常态化、复杂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联动化,其中又以一国内部的政局不稳居多,也有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还有大国强权的介入与角逐,不同类型的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尤其是“天安号事件”、吉尔吉斯斯坦“变天”、伊朗核问题僵局、巴基斯坦恶性恐怖活动频发等“四大危机”同时“发作”,并分别引发东北亚、中亚、西亚、南亚四大“板块”“震动”不已,致使中国周边形势复杂而严峻,“变”、“乱”、“险”交织,“变脸”不断、“乱象”纷呈、“险象”环生。面对“乱云飞渡”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准确“把脉”、从容应变。
二、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主要包括三种情形
中国的周边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少数属于发达国家,按其政治体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与“稳定程度”,也可大致分成“成熟民主国家”、“转型国家”与“问题国家”三大类,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可依此分为三种情形。
第一类是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演变。如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其主要属于“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的范畴,包括主要政党围绕选举与执政权所展开的权力斗争,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权力制衡等,其政局波动具有周期性、规则性、暂时性与可控性,确定性相对较大,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华政策与双边关系的调整变化。
第二类是从所谓“威权体制”转向“民主体制”的“转型国家”的“转型阵痛”。中国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多数属于此类,其政局动荡具有中期性、常态性,不确定性与风险较大,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双边关系变化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易受冲击。此类国家大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期,由于民主体制不健全、旧体制“惯性”强大、军方与权贵等既得利益集团尾大不掉、既有社会矛盾继续存在等,导致政府腐败严重、当局缺乏权威性与政局动荡,甚至不时发生政变等倒退现象。其中屡见不鲜的是外来移植的“民主”产生“水土不服”乃至扭曲变形,各方对选举结果产生争议乃至激烈“碰撞”,选输的不“服输”,以至“选举闹剧”不时上演、“选举综合症”频繁发作。例如,中亚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五个“斯坦”国家均系从“前苏联”解体而来,体制上不同程度带有“前苏联”的痕迹,哈、塔、乌三国政权“新老代际问题”突出,土国新总统尚在摸索之中。而吉尔吉斯斯坦自从202_年在西方大国策动下爆发“颜色革命”以来,虽然“复制”了西方“民主”,但前总统巴基耶夫实际上依旧推行家族式统治,导致民怨沸腾、最终重蹈其前任阿卡耶夫总统的覆辙。第三类则是西方所谓的“问题国家”的政局混乱,其发展极端则是成为严重影响地区稳定的所谓“失败国家”,其政局异动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突发性与高度不确定性。例如,美国著名的国际问题刊物《外交政策》202_年第四期推出所谓“202_年失败国家排行榜”,将中国周边多个国家列入其中,包括“第六名”的阿富汗、“第七名”的伊拉克、“第十名”的巴基斯坦、“第十五名”的也门、“第十六名”的缅甸、“第十八名”的东帝汶、“第十九名”的朝鲜等。这些国家大多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其中有些还是与中国存在传统的“特殊关系”,是中国周边安全战略与地缘战略依托带的关键环节,对中国国家安全与周边和平稳定的潜在影响极大,需要重点关注与严密防范。由于这些国家国内矛盾严重激化、不同势力争权夺利白热化、当局治理失效、内外压力巨大、“选举综合症”严重等原因,致使其政局异常混乱,极个别的甚至反政府武装坐大与叛乱蔓延,其典型是伊拉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而伊朗、缅甸与朝鲜亦被西方归为所谓的“问题国家”或“失败国家”。美国《外交政策》的这一所谓“排名”反映了西方的政治偏见及其惯于对外乱贴“政治标签”的话语霸权,是为西方对外干涉服务的政治工具,但对我们观察与前瞻周边环境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中国周边国家在该“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还有:孟加拉国第二十四名、斯里兰卡第二十五名、尼泊尔第二十六名、伊朗第三十二名、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十六名、塔吉克斯坦第三十八名、老挝第四十名、柬埔寨第四十二名、所罗门群岛第四十三名、吉尔吉斯斯坦第四十五名、不丹第五十名、菲律宾第五十一名、巴布亚新几内亚第五十七名。
三、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与各种根深蒂固矛盾是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源或“内因”
一是国内政治日趋“两极分化”与深陷“民主困境”所致。周边多个国家均已形成以两大主要政党为首的“两大阵营”和朝野对峙僵局,如日本的民主党与自民党、印度的国大党与人民党、泰国的“反他信”与“亲他信”势力等,对立双方分庭抗礼、长期相持不下,以至“党争”、“政争”不已。而“民主化”更使得周边一些国家政府权威下降,“政治生态”呈现为“弱政府、强社会”的失衡与无序状态,反对派力量壮大,非政府组织(NGO)活跃,反政府活动盛行,选举争拗与“街头政治”司空见惯,以至内耗不止。其中,日本202_年9月国会众议院选举导致自民党“丢掉”政权,民主党成为新的执政党,日本政治由自民党长期“一党独大”逐渐转向“两党制”,其政党结构在形成相对稳定的“两党制”之前日本政治将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而泰国“亲他信”的“红衫军”代表了“改革派”,现政府则代表了维护国王与军方权势的“保守派”,二者之间的改革与保守之争远未终结,彼此矛盾还将不时激化。
二是国内经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国际金融危机更是激化社会矛盾。城乡与不同阶层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各种弱势群体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激烈抗争。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致使经济大幅下滑、失业问题严重、社会动荡加剧,例如吉尔吉斯斯坦与泰国等。对于泰国独特的“红衫军现象”,国际舆论指双方之间的争斗暴露并加深了泰国社会中的城乡阶级矛盾,“泰国破碎的民主”及其日益增长的政治无序状态对泰国经济极具破坏性,泰国政府驱散“红衫军”反而可能激化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城乡对立,泰国在找到解决该矛盾的持久办法之前,双方仍将陷入政治斗争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
三是“三股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与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继续活跃于西亚、南亚、东南亚与中亚,伊拉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成为全球恐怖活动的“重灾区”,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巴基斯坦“塔利班”正在向南亚以外地区流窜,印度反恐频繁拉响“警报”,印度尼西亚破获多起恐怖阴谋;印度东北部与缅甸等存在严重的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武装组织不时制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部族与民族矛盾突出。
四、大国争夺激烈等其他因素催生与加剧周边动荡
一是大国在中国周边争夺地缘战略利益。为延续世界霸权与防范“主要战略对手”,美国奥巴马政府“主动顺应”世界地缘政治与经济重心“东移”亚太的态势,一改其前任布什政府一味“聚焦”“大中东”尤其是伊拉克的“偏颇”作法,不仅力图“平衡”兼顾“大中东”与亚太,在“西线”着力“反恐”与推进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同时,在“东线”着力遏阻中国这一“主要战略对手”,而且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巧实力”。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渗透扩张,自西面推行所谓“大中东”与“大中亚”战略,将“反恐重心”由伊拉克“东移”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通过占领伊拉克与阿富汗、遏制伊朗、渗透巴基斯坦,进而“打通”西亚、南亚与中亚,并诱使中亚国家“向南发展”以削弱俄罗斯与中国的地缘利益;在东面借“天安号事件”强化美韩、美日同盟,加紧“重返”东南亚,对缅甸“诱”、“压”并举,企图以湄公河流域开发与南海问题为“抓手”、加大“介入”力度,加紧寻觅新的“战略支点”。与此同时,美国还对西太平洋第一、第二“岛链”军事部署加快重组,力图构筑多层次战略打击与纵深防御体系。尤其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更加“关注”亚太,加大“战略投入”,给亚太安全与中国周边形势带来复杂“效应”。美国在中国周边大肆进行地缘扩张引起有关国家的反弹,其中,中亚乃美国与俄罗斯地缘角逐“焦点”之一,双方围绕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军事基地问题长年角力,俄罗斯对前总统巴基耶夫“脚踏俄、美两支船”早已不满,加之认为美国因深陷金融危机而无力反击,因而“力挺”吉反对派4月夺权,力图通过支持奥通巴耶娃“临时政府”重新夺回中亚“主导权”。
其他大国也在中国周边加紧角逐:俄罗斯外交进一步“向东看”,通过“欧亚经济共同体”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重拾对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争加入“东亚首脑会议”,凭借国力回升加大对东北亚、东南亚与南亚的投入;日本民主党政权更加强调亚洲,极力争夺东亚区域合作“主导权”,重点“经营”东南亚,同时加大对南亚与中亚的投入;印度崛起势头强劲,全方位拓展地缘利益,力图首先“坐大”南亚次大陆与印度洋,与此同时“北上”阿富汗与中亚、“东进”东南亚、“西入”西亚。
二是西方大国对中国周边调整与实施“民主改造”战略,激化干涉与反干涉矛盾,加剧周边动荡。美、欧等西方大国将中国周边作为“民主改造”重点目标,对中亚调整“颜色革命”策略、企图稳步推进“民主”,对伊拉克、阿富汗进行“民主手术”,对巴基斯坦推进“民主转型”,对伊朗、缅甸、朝鲜三大所谓“问题国家”软硬兼施,通过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反对派等企图实现“政权更迭”。美国在中国周边持续实施“民主改造”的“终极目的”则是围堵所谓“威权大国”中国以及俄罗斯。西方大国一再在中国周边地区推行所谓“民主”,致使周边多个国家跌入“民主陷阱”、陷入“民主乱象”、难以自拔。三是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加剧。美国在优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时,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万亿美元级”矿产资源,同时觊觎南海油气资源。俄、美、日、印度加紧角逐中亚、东南亚油气资源,各方围绕陆地能源输送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展开复杂博弈。
四是周边“海权”角逐升温,海洋形势日趋复杂。各方围绕“海洋权益”与“制海权”展开较量,加紧角逐“海洋国土”、海上战略通道、海洋资源等,致使岛礁归属、专属经济区与外大陆架划分等海洋争端更趋复杂。同时,中国“海洋崛起”导致区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国、日本等老牌海洋强国心有不甘,美国更是极力维护“海洋霸权”。特别是在近期,中国周边地区多个海域军事演习“扎堆”,周边海军竞赛浮出水面。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黄金海道”,国家间权力角逐与海盗等非国家行为体“活跃”并存交织,海洋安全前景堪忧。其中,黄海因韩国“天安号事件”与美韩军演而骤然“紧绷”;东海因中日专属经济区划分分歧与争端而形势复杂,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占领”,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越南与菲律宾等国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力图将中越、中菲之间的双边争议“变质”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争议”,而美国则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在印度洋,索马里海盗“作战半径”不断扩大,不时劫掠各国商船,致使远洋运输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
五是中国周边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周边各国。包括大地震(印度尼西亚、中国青海玉树等)、大旱灾(中国西南五省及中南半岛)、大洪水、台风、海啸、极端恶劣天气、重大疫情等,致使周边安全环境更趋严峻,周边乱局雪上加霜。
五、周边动荡对中国的挑战严峻而复杂
中国周边形势动荡不安尤其是不少国家政局不稳,对中国带来复杂影响。一方面,包括周边国家政局不稳在内的周边形势动荡,与中国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形成了明显反差,反衬出中国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的体制优势,凸显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软实力的显著增强,进而坚定了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周边乱局充分暴露出西方“民主”、“自由”泛滥的弊端与危害,有利于周边国家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有助于周边国家更好地维护本国主权独立、有效抵制西方大国以“民主”干涉其内政的企图;在周边某些邻国陷入长期“内耗”与难以自拔的同时,中国却能继续保持强劲崛起,彼此力量对比进一步朝中国倾斜,这将有利于中国对“和谐周边”的主动“塑造”。但另一方面,周边动荡也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是周边乱局“外溢效应”直接危及中国的沿边经济发展与安全。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地区持续不稳定,势必分别波及中国的西北、西南与东北沿边地区,影响中国“西部大开发”与“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例如,202_年8月缅甸军政府大举进剿缅北“民地武”(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导致数万难民逃往中国云南境内。尤其是,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中亚、南亚与中国接壤的邻国持续动荡,境外的“东突”与“藏独”等民族分裂势力有可能趁机浑水摸鱼,获得新的立足之地,对中国策划实施恐怖袭击与暴力破坏活动,进而威胁中国新疆与西藏地区的和谐稳定。
二是邻国政局动荡、极端与恐怖势力猖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外利益。中国的对外投资经营、工程承包与商贸活动统称“走出去”,而周边地区则是中国经济加速“走出去”的重要方向,是中国开拓海外商品市场、投资场所与获取能源资源的重要地区,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拓展国际经济空间。而周边邻国政局动荡不定乃至发生政变与骚乱,将严重危及中国在当地的投资与人员安全。如202_年4-6月吉尔吉斯斯坦政局突变,尤其是6月在吉南方爆发的严重骚乱,给中国在吉商人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并引发了中国政府大规模的撤侨行动。而周边极端势力趁机滋长、恐怖活动泛滥、乃至民族排外情绪发酵,也将严重威胁中国的境外机构与人员安全,如中国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等国开展的重要投资与工程承包项目,其长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保障压力。
三是周边乱局为某些大国“介入”提供了可趁之机,大国加紧争夺中国周边将危害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中国的地缘战略依托受到侵蚀,中国崛起更将面临“龙困浅滩”的危险。美国对中国周边“趁火打劫”与加大渗透,企图从多个方向、从陆地到海上对中国实施“立体堵截”,日本、印度、俄罗斯也趁机扩张;巴基斯坦、缅甸、泰国、朝鲜等“地缘支点”国家政局持续不稳,分别引发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朝鲜半岛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其各自“地缘对手”印度、越南、韩国等的影响力显著增强,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所在区域的长远稳定,美国等大国趁势“介入”更是挑战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此外,大国加紧角逐周边油气与矿产资源,中国获取稳定可靠的境外能源资源供应将面临更大的变数。
四是中国与邻国的既有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更趋复杂。随着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中国与邻国的实力差距不断扩大,这将引发周边某些国家的“反弹”,一些邻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更加突出,企图通过“大国平衡”战略、借助美国等“制衡”中国,而美国则极力“利用矛盾”。特别是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某些邻国,其“危机感”与“紧迫感”加深,唯恐争端解决的时间“站在中国一边”,遂加紧强化对中国海洋权益的非法侵占侵蚀,加大对美国的战略借重。
五是周边乱局严重掣肘亚洲经济一体化,影响中国的周边区域合作政策实施与推进。如泰国等东盟某些成员国的政局紊乱对东盟一体化、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1”)、中日韩与东盟经济合作(“10+3”)等“拖后腿”;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变天”对上海合作组织(“SCO”)的稳定发展构成棘手考验。
六是中国在周边的“大国责任”压力不断上升,周边外交“两难”困境加剧,“不干涉内政”原则备受冲击。西方大国视朝鲜、缅甸、伊朗等所谓“问题国家”为“眼中钉”,认为中国与其关系“特殊”,敦促中国在防扩散与维护地区稳定上承担“大国责任”,无理要求中国放弃“不干涉内政”原则,对“问题国家”施加影响,致使中国在“问题国家”与西方大国之间陷入两难。此外,中国沿边与沿海地区的和平发展、加速拓展的海外利益等面临周边动荡的严重威胁,传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面临调整。中国在周边地区既要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尤其是领土领海主权等“核心利益”(“维权”),又要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维稳”)与自身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兼顾二者难度日益上升。
六、“乱云飞渡仍从容”
尽管周边动荡对中国构成了诸多严峻挑战,但如辩证地看,只要我们准确“把脉”周边乱局并“对症下药”,应对得当并主动作为,上述挑战也可被转化成提升中国周边外交能力、增强中国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难得战略机遇。事实上,针对当前周边多个“热点”,中国外交迎难而上、从容应对,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首先,针对吉尔吉斯斯坦政局突变,中国冷静观察、果断决策,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外交部负责牵头的跨部门快速反应工作组,分别进驻新疆乌鲁木齐与驻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大使馆,一面与吉临时政府积极接触、敦促其维护中国侨民人身与财产安全,一面派包机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紧急撤侨行动,将上千名中国商人安全撤离回国。
其次,针对伊朗核危机加剧之势,作为与伊朗传统友好国家及在伊朗有重大投资的国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在各方之间展开积极斡旋,始终兼顾维护不扩散核武器国际机制与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有效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坚决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西方大国作出了实质妥协的情况下投票支持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的新决议,为缓和危机、维护西亚地区和平稳定、促进有关各方适时重新启动谈判作出了不懈努力。
再次,针对缅甸即将举行的“大选”与中缅边境不稳态势,中国对缅政策将突出“睦邻、安邻、富邻”宗旨,加大经济援助,支持缅甸政府和平与公正解决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问题,加快推进中缅印度洋油气输送管道建设。中国总理温家宝于202_年6月初应邀对缅甸进行了正式访问,温总理对缅甸领导人表示,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缅甸主权和领土完整,祝愿缅甸稳定、团结、发展。中方愿与缅方继续共同努力,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中缅双方同意扩大能源资源等领域合作,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战略,共同维护两国边界和平稳定。
最后,针对“天安号事件”引发的朝鲜半岛骤然紧张局势,中国冷静周旋、多方协调,苦口婆心、劝和促谈,尽最大努力维护东北亚和平。202_年5月3-7日,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对中国进行非正式访问。胡锦涛在与金正日会谈时指出,推动中朝友谊与时俱进发展并世代相传是双方的共同历史责任,巩固和发展中朝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并就加强中朝合作提出5点建议::一是保持高层交往。双方领导人通过互访、互派特使、互致口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保持密切联系。二是加强战略沟通。双方随时和定期就两国内政外交重大问题、国际和地区形势、治党治国经验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沟通。三是深化经贸合作。双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就深化经贸合作进行认真探讨。四是扩大人文交流。双方要深化文化、教育、体育等各领域交流特别是青少年交往,使中朝传统友谊世代相传。五是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要加强协调,更好维护地区和平稳定。金正日指朝中传统友谊不会因时间推移和世代交替而发生变化,表示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立场没有任何改变,朝方愿同各方一道,为重启六方会谈创造有利条件。双方认为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繁荣符合中朝两国乃至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双方将根据“9·19共同声明”的立场,为实现半岛无核化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双方认为六方会谈各方应该显示诚意,为推进六方会谈进程作出积极努力。
在韩国“天安号事件”上,中国始终坚持“兼听则明”与“以事实为依据”,反复强调“冷静、冷静、再冷静”与“克制、克制、再克制”,敦促南北双方切实负责和以“大局”为重,强调对事件“真相”的调查应坚持客观、公正、充分与第三方参与的原则,反对仓促武断、鲁莽行事与挑衅滋事。中国一再努力缓和半岛紧张与化解矛盾,力争避免南北双方擦枪走火乃至冲突升级失控,并为朝核问题重回解决轨道争取转机。5月2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应邀访问韩国,温总理同韩国总统李明博先后进行了约4个小时的深谈,他表示,“天安号事件”是一起不幸事件,我们理解韩国人民尤其是遇难者家属的悲痛心情,中方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对韩国人民和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温总理强调,中国是主持正义、负责任的国家,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私利,“不会袒护任何一方”,中方一贯主张并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反对和谴责“任何”破坏半岛和平稳定的行为,中方将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客观、公正作出判断,决定立场。温总理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克制,防止事态升级,尤其要避免发生冲突,共同维护半岛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经中方努力斡旋,联合国安理会于202_年7月9日通过了关于“天安号事件”的主席声明,该声明充分体现了平衡兼顾各方立场的特点,强调维护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和平、稳定,以及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重要性,鼓励以和平手段解决半岛未决问题,鼓励半岛北南双方恢复直接对话和协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随后对外表示,希望有关各方继续保持冷静克制,以此为契机,尽快翻过“天安”号事件这一页,早日重启“六方会谈”。
七、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越来越重要
对于中国外交与中国崛起而言,周边外交与“周边工作”具有“无比重要性”。中国外交有“四个布局”之说,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其中,周边不仅占据了“首要”地位,而且周边也是“四个布局”交织并存的地带:周边地区集中了当今世界主要的大国美、中、俄、日、印度等,“周边外交”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大国外交”;周边地区绝大部分属于亚洲与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周边外交”在相当程度上属于“发展中国家外交”;周边地区存在各类次区域与区域合作组织,各种多边机制蓬勃发展,“周边外交”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多边外交”。由此可见,“周边外交”“浓缩”了“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是中国外交“四个布局”的高度统一,故周边对中国外交“无比重要”。
进一步分析,周边外交与周边工作的“无比重要性”也是由中国的国际定位所决定的,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属于地区大国与地区强国,也即周边地区大国,周边是中国国家利益对外而言的主要所在,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的主要所及。具体而言,周边外交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国家安全上,周边地区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捍卫中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开展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是中国防御外敌入侵的前沿与前哨,是中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缓冲带与战略屏障。其次,在政治与对外战略上,周边地区是保障中国国际政治利益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崛起与成为世界大国不可逾越的环节与必经之地,是中国今后崛起为多极格局中单独一极的主要支撑点与战略依托带,是中国与其他力量中心打交道的主要平台。中国崛起与和平发展对外主要体现在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周边地区是中国对外展示实力与施加影响的主要场所,是中国对外发挥国际作用的主要地区,是中国担当“负责任大国”力所能及的主要舞台。
再次,在经济上,周边地区关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市场,也是中国能源与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还是中国能源资源进口战略通道(陆上油气输送管道与铁路、海上航线)的集中区域。
周边地区集中了中国海外能源供应与资源保障的主要地区,尤其是西面的中亚与西亚地区,东南面的澳大利亚,以及北面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能源与资源进口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周边地区的三个方向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一是西面的中亚与西亚两大地区,中亚里海盆地因拥有202_亿桶潜在石油储量而被誉为“第二中东”,中国对该地区开展了大量能源投资。中东地区石油的储量、日均产量与日均出口量分别占全球的64.7%、30.5%与36.7%,而中国原油进口的约50%来自中东,其中来自沙特、伊朗与阿曼的进口占中国全部原油进口量的43.3%;二是东南面的澳大利亚,仅西澳大利亚州,就生产了全世界17%的铁矿石、21%的氧化铝,18%的镍、45%的钽、32%的锆等,其中相当部分出口到中国;三是北面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俄远东油气资源仍将是中国进口的一大重点。
简言之,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平发展、最终崛起与民族复兴具有特殊重要性,是中国对外维护与拓展国家利益的关键所在,其局势稳定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的发展。而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为中国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营造与塑造一个基本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其不干扰与分散中国的主要精力,并尽量避免被卷进周边地区的战乱与动荡之中。八、一脉相传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周边外交方针 当前的中国周边外交是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周边外交方针具有强烈的历史连续性,以及中华文明“和、和平、和睦、和谐”的鲜明特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周边外交“思想脉络”及其实践,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周边外交,其主要标志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主要成就之一是中国与大部分接壤邻国明确划分了边界。
二是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期的周边外交,其主要标志是“睦邻外交”大发展,中国率先摆脱了国际“冷战”格局的羁绊,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改善了与有关邻国的关系,最终与所有邻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为集中精力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总体上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三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周边外交,周边外交方针实现了一系列的创新发展: 202_年11月,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202_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发表题为“中国的发展与亚洲的振兴”演讲,将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进一步概括为“睦邻、安邻、富邻”六字方针,他指出:“‘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安邻’,就是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在202_年召开的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正式提出“周边是首要”。在202_年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并提出了“和谐世界”的重要战略思想,而周边地区与周边外交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战略都具有关键意义。在202_年8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利共赢”、“以人为本”等重要战略思想。
四是自202_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周边外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顺势而上”与“大周边”成为新的“关键词”。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中国崛起加速与“亚洲崛起”加快同步并进,面对周边环境错综复杂的现实“热点”、“难点”,中国的周边外交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多管齐下、全方位推进。特别是在 202_年7月17-20日召开的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其中的“四个力”说(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形象亲和力、道义感召力)兼顾了物质硬实力与精神软实力,发展与充实了综合国力思想,对当前与今后的中国周边外交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升华与发展了中国外交“四个布局”的战略思想,即“运筹好大国关系,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工作,巩固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大力加强各领域外交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依法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海外合法权益。”胡总书记讲话对周边外交强调“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不仅将周边外交定位为“地缘战略依托”,而且提出了开展周边外交的侧重点与方式方法——“做实做深”,所谓“实”即务实、扎实,所谓“深”即深入周边、“深耕”周边、不浮在表面。
而当前中国周边外交的一大“亮点”,便是从多个方向稳步推进的区域多边合作,如中亚方向的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方向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10+3”、东北亚方向的中日韩三国合作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
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日韩三国在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中的关键“份量”,适时加速推进中日韩三国合作的机制化程度也就显得更加重要而现实,在202_年6月举行的中日韩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就加强三国合作明确提出,推动合作机制和框架建设,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尽快达成中日韩投资协议,加强标准化合作,设立三国合作秘书处。会议发表了《202_年中日韩合作展望》等共同文件,确定三国在机制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人文交流等领域以及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加强合作,包括于202_年在韩国设立三国合作秘书处,加强旨在消除技术壁垒的标准化合作,争取202_年前完成中日韩自贸区联合研究,尽快完成三国投资协议谈判,扩大三国人员特别是青少年和大学交流等。会议为今后十年中日韩三国合作指明了方向,就三国重点合作领域进行了规划,三国合作的前进步伐将更加坚实,并将有力地带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
又如,在202_年6月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次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深化务实合作维护和平稳定》的重要讲话,就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深化合作提出6点建议:一是巩固团结互信,夯实本组织发展的政治基础。二是加大反恐力度,构筑本组织发展的安全环境。三是深挖合作潜力,增强本组织发展的持续后劲。四是扩大友好交流,巩固本组织发展的人文基础。五是完善内部建设,健全本组织发展的决策机制。六是秉承透明开放,营造本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中“逆风飞扬”与稳健崛起,中国的实力与潜力进一步凸显,中国的卓越表现与辉煌前景引发了周边一些国家的心态失衡、心理落差乃至疑惧。面对不少邻国对中国强大的“担忧”,“增信释疑”成为了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的当务之急。202_年1月22日,中国外交工作的主管领导——国务委员戴秉国在位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东盟秘书处发表演讲,诚挚而朴实地“表白”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与周边外交宗旨,他指出,“从我们的根本政策看,不称霸,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和战略选择。中国不称霸,要友好,在周边就是要始终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就是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就是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的长治久安、发展繁荣对周边邻国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更不是灾难。相反,有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不稳定、不发展,反倒会拖累你们。甚至会给你们带来祸害。”针对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普遍“追捧”中国与“中美共治论”(所谓“G2”)甚嚣尘上的情况,戴秉国国务委员还特别强调,“现在世界上有人给我们戴很多高帽子,说什么我们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很快与美国平起平坐了,等等。朋友们,你们不要相信,那是神话!我们自己不谋求霸权,也不会同别国在我们这个地区争夺霸权,或搞什么共同霸权。你们知道,我们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主张大家的事情由大家商量着办,反对由一两个国家或某种国家集团主宰国际事务。”他并郑重重申,“我们愿意永做东盟和亚洲各国的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我们的意图是透明的、善意的。如果还有人不相信,想再看一看中国到底想干什么,那就请看下去,只是别把同中国合作的机遇看掉了,那样就不划算了。”
九、以“四片经营”基础,对周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对东北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邻国有蒙古、俄罗斯、朝鲜、韩国与日本,以及一个“特殊的邻国”——美国。
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伙伴是俄罗斯,中俄两国在经济与军事合作、维护各自国家的统一以及维持国际力量对比的战略平衡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之间还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美国是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对手,美国在日本与韩国维持着大量驻军,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将该地区作为其设想的主要战场,美国还在距该地区不远的关岛基地大力加强了远程投送与远程打击能力,美国将中国的正常崛起视为挑战其霸权地位的主要战略威胁,并与中国的台湾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包括坚持对台军售。
日本则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美国的战略盟国,它既没有对其侵略历史认真反省,又对中国的发展强大心怀不满,也不愿看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和平统一;另一方面,日本也不满足于仅仅作为美国的附庸国,完全受美国摆布,而希望成为更加独立的“正常国家”,日本对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潜力也非常看重。故日本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中可以争取的对象,即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
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应继续支持半岛的和平统一,同时大力发展中韩关系,并利用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与历史渊源关系来争取韩国,使其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中国还将继续致力于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与“无核化”目标,积极化解矛盾、缓解危机。
其次,对东南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邻国主要是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的十个国家,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南海问题,即与东盟有关国家在南海岛礁及其海域划分上的争端,中国的主要对手为东盟有关国家以及美国对其给予的支持,而中国的主要伙伴也是东盟的其它有关国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南海问题(其中又以南沙群岛及其海域最为突出)现已成为异常棘手、甚至难以逆转的“老大难”问题,东盟有关国家对中国的南海岛礁及其附属海域的非法侵占早已是既成事实,中国的主权领土及其宝贵资源遭到了众多东盟小国的侵吞瓜分,南海问题可谓积重难返。
中国的南海岛礁及其附属海域不仅扼守着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便捷通道及将中东石油运送到东亚地区的海上生命线,其在地理位置上占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本身还蕴藏着丰富的海底油气资源与渔业资源,它不仅受到东盟有关国家的觊觎,而且还引起了美日两国的高度重视,并由此而使南海问题更为复杂化与尖锐化。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要对手是菲律宾与越南两国,越南是因其占据着为数最多的南沙岛礁,菲律宾则是因其态度蛮横且不断带头对中国挑起事端,并仰仗美国的撑腰而忘乎所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策一方面既要现实可行与量力而行,要等待时机,加快自身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发展,以备后用;另一方面也应尽快开展行动,而不可拖延或一味消极地“搁置争议”。当务之急应坚持南海争端的“双边属性”,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并对有关国家的无理取闹及强权行径采取更为有力的坚决措施,决不手软,同时调整对南海资源进行“共同开发”的政策。
中国应继续加强与东盟有关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以争取其支持,例如泰国、缅甸以及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应缓解中越两国在南海岛礁上的矛盾,并对美国军事力量在该地区的卷入保持必要与足够的警惕。
再次,对南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邻国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争端(印度非法占领了中印边界东段近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中国的主要“竞争者”是印度,而主要伙伴则是巴基斯坦。
对于同样正在快速崛起的印度,中国的南亚政策应保持“平衡”:一是继续联合巴基斯坦并给予其更大支持,避免巴基斯坦对美国依赖太深及其安全形势恶化失控,防止南亚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与印度“独大”;二是正视印度的大国身份及其国际地位,大力增强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与科技交流,并与印度就南亚稳定和国际格局多极化等议题展开战略对话,增进中、俄、印之间的三边合作;三是对美国自“9·11”之后在南亚地区军事存在与政治影响急剧增加之势,包括其“阿富汗-巴基斯坦战略”前景、美印军事合作等予以密切关注与高度警觉。第四,对中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邻国主要是俄罗斯与中亚五国,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来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即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这三股恶势力,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俄罗斯以及与中国接壤的三个国家,而中国的主要对手则是“东突”恐怖势力与“疆独”民族分裂组织。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包括为此开展的反分裂与反恐怖斗争;二是密切结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中国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中邻能源开发合作。中国的中亚政策将坚持“安全”与“经济”并举的“双轮驱动”,坚持双边合作与上海合作组织多边合作兼顾的“双管齐下”。
对美国自“9·11”之后在中亚地区军事及政治存在显著增加之势,中国既应保持足够的警觉,也可与美国就反恐等问题进行对话与合作。
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向,远近结合、稳步拓展
面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动荡加剧的态势,我们需要严密关注与持续跟踪,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对周边乱局既要分门别类,又要统筹应对,积极促进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切实维护自身地缘战略利益。
一是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应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整合处理周边事务的体制机制、形成合力,对周边重点国家政局演变前景及其原因深入调研、突出预警性。
二是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在坚持“四片经营”的基础上,统筹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南太“六大块”,打破不同区块之间的分割,形成联动机制。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整合与创新周边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建构和谐、有序、安全、繁荣的周边新秩序。三是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 “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
四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针对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突变,防止其冲击与中国的双边关系;针对所谓“转型国家”的政局异动,防止其对华政策出现严重倒退;针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五是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其对华渗透、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在反恐、防扩散、抢险救灾、发展援助、“维和”行动等方面自主承担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六是与时俱进、调整与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有效应对周边乱局。改进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策,既要反对外力粗暴干涉,又要敦促所谓“问题国家”应以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为重。
七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大力强化中央统筹,充分发挥沿边与沿海省份的积极性。有效防范邻国乱局的“外溢效应”,有效遏制境外敌对势力趁机进行渗透破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