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丽江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21-1006687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3 19:12: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丽江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王君正在丽江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继往开来 求实奋进

为实现丽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王君正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丽江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八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总结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动员全市各族人民,继往开来,求实奋进,为实现丽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丽江市第二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务实苦干,圆满完成了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科学发展成为广泛共识。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丽江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省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符合丽江实际的发展路子,在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二次创业”、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六大战略”的基础上,作出了“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的部署。发展思路的不断探索与完善,既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强化了创新性和实践性,努力做到与发展变化的形势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渴望加快发展的呼声相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吻合。

(二)紧扣发展,顺势而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抢抓机遇,促进发展,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两大主题,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品牌丽江”不断向“实力丽江”转变。202_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3.6亿元,是202_年的2.3倍,年均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46亿元,是202_年的4倍,年均增长32.3%。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一区四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突破亿元大关,古城区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全省差距比由202_年的1.6:1和2.0:1,缩小到202_年的1.3:1和1.4:1,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三)调整结构,彰显优势,特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调整结构,培育产业,科学布局生产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市生态产业年均新增8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7户,辐射带动了16.8万户农民群众增收致富,“金沙江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初步形成;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金安桥水电站并网发电,年产15万吨交通用铝型材等一批新型工业大项目开工建设,工业总产值是202_年的3.5倍;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享誉中外,海内外游客量、旅游综合收入实现翻番,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2%,高端品牌酒店建设位居全省前列。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2_年的23.2:28.1:48.7调整为202_年的18.1:38.3:43.6,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全市经济整体质量、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初步显现。

(四)着眼长远,增强后劲,基础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扩大投资,增强后劲,努力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大丽铁路建成通车,丽江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丽江机场高速公路、大丽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泸沽湖机场获国家批准建设,丽香铁路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丽攀高速公路华坪荣将至攀枝花福田段开工建设,县乡村公路通达条件明显改善。公路、铁路和航空协调发展的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水利网、广电网和通讯网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27亿元,是前五年的4倍。瓶颈制约进一步突破,未来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五)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发展生机活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扩大开放,激发活力,始终把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医疗卫生、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积极营造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积极扩大开放,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充满活力,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成功引进了华电集团、云冶集团、云南文投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伙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391.3亿元,较前五年增长了5.58倍。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城市”、“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等几十个荣誉,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显著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六)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协调发展,务实为民,集中有限财力办事情,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两基”顺利通过国检,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6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建设保障性住房8.9万平方米,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减少贫困人口19.4万人,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40元和3410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3.3%。

(七)特色引领,互融共进,文化旅游不断繁荣发展。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突出特色,繁荣文化,通过旅游弘扬文化,通过文化促进旅游提质增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丽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路子。强化宣传舆论引导,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202_年以来连续两次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单位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是202_年的3.3倍,占GDP比重达11.8%,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八)突出重点,强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富有成效。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城乡生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在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7%,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30平方米。加强城乡水源地生态保护,开展重点水域综合治理,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泸沽湖稳定保持一类水质,程海湖水质得到有效控制,拉市海水质明显好转。水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继续加强。严格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节能项目建设。“森林丽江”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66.15%。

(九)综合治理,整体联动,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保持稳定,共建和谐,切实发扬民主,积极推进依法治市。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权,支持政协积极履行职能。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心老干部工作,老龄事业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村民、居民自治等制度进一步落实。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成效显著。认真开展藏区维稳、反恐处突、防处邪教等工作,确保了奥运等各政治敏感节点期间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党管武装,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十)改革创新,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狠抓党建,提升素质,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等主题实践活动,涌现出玉龙雪山管委会、西安街道寨后上村等一大批全国全省基层党建示范典型,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圆满完成村“两委”和县乡党委换届工作。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推动战略,人才工作成效明显。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班子努力工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丽江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向驻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丽江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和坚持。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思想领先,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积极引领时代潮流。思想的领先是最重要的领先,观念的滞后是最致命的滞后。五年来,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着力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着力破除不思进取的平庸观念,着力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坚持从丽江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江特色的发展路子。实践证明,丽江过去的成就归功于思想解放,现在的发展得益于思想解放,未来的辉煌也必将维系于思想解放。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善于用新的思维破解难题,用新的理念谋划发展,以思想的解放闯出发展的新天地。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发展率先,才能富民强市,加快实现经济腾飞。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五年来,我们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影响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努力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带动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松劲,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加速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开放抢先,才能广泛富集资源要素,赢得广阔发展空间。开放的程度决定开发的力度,开放的深度影响发展的速度。五年来,我们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敞开引入外来先进思想的碰撞和交融,引来外来优秀人才的挑战和竞争,引进外来生产要素的富集和激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践证明,唯有开放,才有活力;唯有开放,才有出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不停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建设、培育产业、改善民生、营造环境,不断开辟发展新空间。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改革当先,才能全力抢占发展先机,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改革之路漫漫,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五年来,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深化改革为重要抓手,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举措的协调性、利益的普惠性、措施的制度性、成果的共享性,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实践证明,谁能率先在改革上实现突破,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主动和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勇当改革的先行者,争做改革的试验区,持续增添发展新动力。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创新争先,才能全面增创竞争优势,充分迸发发展活力。创新永无止境,创新引领未来。五年来,我们坚持鼓励、引导、支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了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灵魂和源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不停滞,不为传统模式所制约,不为常规眼光所局限,不为已有经验所羁绊,敢谋创新之策,敢行创新之举,使一切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民生优先,才能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汇聚形成发展活力。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五年来,我们以改善民生为第一要事,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践证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真正使人民群众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凝万众之心,聚全民之力,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长期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需求有差距的状况依然突出,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较为艰巨;城乡二元结构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度加大;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冲突日益显现,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党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我们迎来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战略的两大历史性机遇。纵观形势,丽江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经济发展进入机遇期,创造发展优势,乘势推动丽江跨越发展时不我待;改革创新进入攻坚期,增强发展活力,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不我待;对外开放进入提速期,拓展发展空间,乘势融入省内外发展大格局时不我待;文化事业进入繁荣期,保持发展方向,乘势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时不我待;社会建设进入转型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乘势提高统筹协调发展能力时不我待。当前,全市各族人民对丽江未来寄予厚望,充满期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可以说加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承载的是一种立足现实、放眼全局、赢得未来的崇高理想;在科学发展中造福人民,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共建共享的价值追求。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和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等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一流、法治优良、人民幸福的和谐家园。

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六个目标:

——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在202_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突破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超过7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超过26000元。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公平。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积极促进制度公平、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收入分配更趋合理,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凝聚力显著增强。——文化繁荣。坚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呈现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文化生活丰富、城乡文明进步、人文氛围浓厚的良好局面。

——生态一流。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保护好青山绿水,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开发建设与生态文明实现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法治优良。坚持依法治市方略,弘扬法治精神和公民意识,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完善法律监督,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公共管理优质高效,社会环境和谐稳定,改革开放更加有序,人民安全感显著提高。

——人民幸福。坚持共建共享,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产更加发展,社会财富更加充裕,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抓好以下十项重点工作:

(一)高度重视解放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丽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形势不断变化,实践不断发展,解放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标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在新起点上,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从计划经济模式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在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下功夫;必须从传统产业发展理念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在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必须从自满和封闭中解放出来,在学习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上下功夫,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破除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奋发有为的发展意识;破除怨天尤人的思想,树立事在人为的机遇意识;破除狭隘封闭的思想,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破除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破除懒散懈怠的思想,树立真抓实干的责任意识。只要我们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开启丽江跨越发展新局面的“金钥匙”,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总阀门”,不断更新观念、求新求变,以创新的思维开拓新路,以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就一定能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推动丽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产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保障。要坚持统筹兼顾、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全面推进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大丽高速公路、丽江机场高速公路以及丽攀高速公路福田至荣将段建设,加快泸沽湖机场、丽香铁路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丽攀高速公路、丽攀铁路、古城至宁蒗二级公路、宁蒗至盐源二级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计划予以实施。力争年内开工建设香宁公路宁蒗段,努力筹集资金,推动祥宁线永胜至宁蒗二级公路早日开工建设,尽快实现通县公路高等级化、通乡通村公路硬化,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使丽江成为滇西北乃至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顺应水资源由基础性自然资源向战略性经济资源转变的趋势,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坚持以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防汛与抗旱一体,加快建设文海、腊姑河水库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完善配套一批“五小”水利设施,切实增强全市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加强电力、通信、市政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发展基础条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强项目储备,形成“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银政、银企合作,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入驻丽江,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创新融资方式,加强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力度,逐步建立国家投资、地方自筹、民间资金、国内贷款、金融租赁、企业上市、企业债券、外商投资和利用国外贷款等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为加快丽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态产业基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要加快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大力提升丽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发挥丽江气候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扬长避短、择优发展、市场导向、突出特色、效益优先的原则,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重点特色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加强市场研究、科技推广,积极培育和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品牌农业,提升特色农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特色优势林产业。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帮助深度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认真实施“人下山、树上山”工程,推动生态环境与生态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加大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产业、农民基本素质、农民基本保障、农村基本队伍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农民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四)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工业是一个地区科技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丽江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要从丽江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把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把培植优势企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把构筑“人才高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把建设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载体,把改善工业发展环境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条件,着力提高丽江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金沙江中游大型水电站建设,大力开发风能和太阳能,努力把丽江建成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加快电网建设项目的推进实施,重点建设外送通道、主干电网、城市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无电地区通电等工程。依托丽江丰富的矿产资源,以新技术示范项目等为突破口,发展高效清洁载能产业,不断延长水电产业链。加快规划并实施一批重大新型工业化项目,带动矿业、建筑建材、化工、现代生物制药、旅游工艺品加工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吸引更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促进工业的合理化布局和集群式发展。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五)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全面构筑丽江作为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着力建设特色城市,坚持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尊重历史,又适应潮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又兼顾自然生态风光,坚定不移走特色城市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之后,开展国家卫生、节水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启动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动丽江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跨越提升。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促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努力把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做精,增强丽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调整旅游经济结构,积极促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以旅游标准化引领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提升老品牌、创造新亮点、开发新产品,抓好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景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品牌建设,加快把老君山国家公园、泸沽湖女儿国等项目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旅游文化品牌,积极开拓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等中高端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市场。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保险、金融、房地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旅游投资消费良性互动。

(六)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建设桥头堡重要窗口。开放的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舞台就有多大;开放的领域有多广,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广。桥头堡建设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作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的优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真正从思想观念、机制环境、交通设施、市场体系及产业结构上融入桥头堡建设,把丽江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加快国际口岸机场建设,争取逐步开通丽江至国内部分世界遗产地、旅游文化名城航线,丽江至泰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航线,打造云南次级航空枢纽。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巩固拓展与友好城市的交流,深入推进区域合作,积极争取大型国内外经济合作项目和知名企业落户丽江。以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服务贸易为突破口,着力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平台,采取多种多样的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由依靠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向环境优势转变,把更多的战略投资商吸引到丽江投资兴业,为经济建设注入强大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引进外来发展要素、提升资源配臵和汲取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树立全局观念,增强系统思维,着力破解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努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领域改革相配套,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相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谐社会保障机制,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七)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丽江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域,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澜沧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丽江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的观念。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农村能源替代、中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切实做好草原家庭承包,加快推进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大力实施“森林丽江”建设,继续推进“国家公园”保护模式,以“一江、一城、两山、三湖”为重点,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高原湿地、电站水库、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示范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全面加强节能减排,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立完善生产要素和重要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和补偿机制。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继续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坚决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着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八)高度重视协调发展,建设人民幸福的和谐家园。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下更大功夫,在发展社会事业上花更大气力,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上行更实举措,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市各族群众的共同期待。坚持以统筹促协调,以协调促发展,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区域开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各区县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资源配臵效益、有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优势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高度关注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失地少地农民、库区移民等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坚持内引外联,走社会联合办学之路,加快“云南丽江高校区”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努力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现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试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慈善事业。

(九)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经济是硬支撑,文化是软实力,先进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突出文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性、先导性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升公民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和城乡文明程度,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提高舆论引导传播能力和驾驭新兴媒体能力,促进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在全市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打造文艺精品,培养各类文艺人才,为推进文化与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树立良好的对外文化形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加快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把发展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提升丽江的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结合起来,增强文化发展生机活力,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推进文化事业繁荣;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发展有一个坚强的依托;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扬光大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发展紧紧依托各民族文化,扩大文化辐射影响能力;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结合起来,打牢文化产业融合、继承和发展的基础,扩大优秀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十)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的联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积极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发展。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对台和侨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逐步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协调力量互动的社会多元管理格局。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臵条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论证和社会听证等制度。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重视防范并坚决打击邪教组织和各种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提高公共安全监管和处臵能力。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切实提高国家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三级信访工作网络平台,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平台。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必须紧扣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强化思想建设,运用科学理论引领发展。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市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面对新形势下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显现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加快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建好用好基本阵地,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坚持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业,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宽广视野、开放胸襟、战略思维的领导干部。要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理论武装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顺应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切合丽江实际的发展道路,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强化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素质促进发展。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选贤之门、广辟任能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贯彻到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全过程,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差额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努力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要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统筹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领导干部的合理布局和梯次配备。要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切实做好老干部工作。要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不断增强干部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公正性。各级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要增强使命感,善于实践,做解放思想的开拓者;勤于学习,做科学发展的推动者;敢于突破,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勇于探索,做和谐社会的促进者;忠于职守,做以身作则的带头者;修身养性,做高尚道德的践行者,始终做到政治清醒、正气在身、为政以廉、洁身自好,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领导干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云岭先锋”工程,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互帮互助机制,着力构建城乡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整体活力和战斗力。

(三)强化制度建设,充分激发活力创新发展。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等制度,稳步推进党代表任期制的试点范围和层次。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优化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前臵论证、公众参与、投票表决、媒体开放和新闻发布等制度。严格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任前公示制、常委会票决制、试用期制、干部轮岗交流制等制度,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健全党委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等制度,提升引导社会舆论、网络舆论的能力。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推进党务公开,落实党内情况通报制度,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增强责任心,带头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四)强化作风建设,自觉践行宗旨服务发展。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事业兴衰。必须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坚持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突破口,继续深入开展作风建设主题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等措施,督促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力戒心浮气躁,防止急于求成,克服形式主义,严禁表面文章。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对上级党组织决定的事,要不折不扣保证落实;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要全心全意办成办好;对困难矛盾要敢抓敢管、敢于担责,促进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始终做到为民务实勤政,不断巩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五)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廉洁从政保障发展。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切实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抓紧抓好。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促使公共权力规范行使;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拓宽从源头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切实把教育的说服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制度的约束力、改革的推动力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同志们!回首过去,我们历尽艰辛、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憧憬、共同肩负神圣的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为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一流、法治优良、人民幸福的和谐家园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丽江市第三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丽江市第三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丽江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王君正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丽江市第二届委员会作了《继往开来、求实奋进,为实现丽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丽江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八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总结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动员全市各族人民,继往开来,求实奋进,为实现丽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会议报告对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和肯定。报告指出,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务实苦干,圆满完成了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报告同时对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作了详细的规划和部署。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我们迎来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战略的两大历史性机遇。纵观形势,丽江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经济发展进入机遇期,创造发展优势,乘势推动丽江跨越发展时不我待;改革创新进入攻坚期,增强发展活力,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不我待;对外开放进入提速期,拓展发展空间,乘势融入省内外发展大格局时不我待;文化事业进入繁荣期,保持发展方向,乘势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时不我待;社会建设进入转型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乘势提高统筹协调发展能力时不我待。当前,全市各族人民对丽江未来寄予厚望,充满期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可以说加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承载的是一种立足现实、放眼全局、赢得未来的崇高理想;在科学发展中造福人民,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共建共享的价值追求。

报告具体阐述了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的六个目标,以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需要抓好的十项重点工作。报告摒弃泛泛而谈,深刻而详细对各项工作目标进行了细致量化,显示了市党委求实奋进、继往开来的气魄和务实的精神。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党员,我将坚持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业。紧紧把握住丽江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理论武装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在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第三篇:丽江市第三次党代会学习心得体会

丽江市第三次党代会学习心得体会

刚闭幕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丽江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丽江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将对我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王君正书记讲话报告的学习,使我初步领会党代会的精神,更加充分了解目前面临的形式和发展机遇,也使我对今后五年改革发展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丽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关键措施以及丽江未来五年的发展宏伟蓝图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盼。通过学习,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在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上下功夫。把学习作为武装和提高自己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理论,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把参加集体组织的学习和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根据形势和工作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搞好个人自学,不断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新本领。

二是强化服务意识,继续把“服务读者”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工作任务。在业务能力上,注重文字和口头业务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独立办事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工作能力。

三是不断增强自律意识,经常性学习党纪法规,廉政建设有关规定,以此端正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没有违反廉政规定和制度的行为。

四是要加强与同事团结协作,构建和谐办公氛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理念,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平等、尊敬、理解、宽容搭建同事交际平台。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从而推动建设和谐丽江的健康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图书馆员,要充分认识重大历史使命,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发扬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精神,为把丽江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镇江市第六次党代会的心得体会

10月下旬我们学习了许书记《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跨越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重要讲话,深刻解析了讲话的精神,内容包含了对过去五年我市发展的总结,同时也提出了未来的五年我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自己深刻学习了党代会的精神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一、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跨越发展是今后我市的奋斗目标。建设产业发达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全面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建设创新创业城市,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基本完成“南山北水”建设工程和“青山绿水”行动计划,科学务实推进“三新”建设。创成国家生态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国家人居环境奖,建设幸福和谐城市。

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代会的重要精神之一,同时也是我们今后的发展目标,充分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联系实际情况对今后我们的工作一定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总结过去五年所取得成果,并且正确估计当前的形式。对过去五年发展的回顾中,我们看到了我市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城乡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三、建设幸福和谐城市而努力奋斗的目标是非常符合我市的市情和人民的愿望,树立一个长远的发展理念和制定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是推动城建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一个获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等称号的发展中城市来说,建设幸福和谐的城市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同时也要有突破,建设幸福和谐城市是保持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能过上好的生活,有一个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每个人的幸福指数。

对于未来五年来的规划是非常符合我市实际情况,使我们对镇江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对大家的发展也更有信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做了以下几点在今后工作的打算。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通过学习,才能更新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素质的提高。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做好桥梁与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总之,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

党代会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它的会议精神却得到了发扬和传承,我们要深刻理解党代会精神,读透吃透,充分的消化吸收,联系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对象,用自己的所思所想宣传党代会精神,让党代会精神深入到工作中去。

第四篇: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

牢牢把握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战略机遇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_年9月15日)

夜 礼 斌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明确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昭通市出席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起点上把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圆满完成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富民强市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立足推进科学发展,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充实完善发展思路,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取得了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民主政治稳步发展、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显著成绩,谱写了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2_年的170.9亿元增加到202_年的379.6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由3367元增加到7193元,年均增长1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8.5亿元增加到25.6亿元,年均增长2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93.4亿元增加到356.1亿元,年均增长30.7%,五年累计完成10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69元增加到12295元,年均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00元增加到2768元,年均增长16.3%。三次产业比重由25︰36.9︰38.1调整为19.6︰46.1︰34.3。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事关昭通跨越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昭待公路、水麻高速和8条通县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县县通高等级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达目标即将实现。成贵铁路过境段援建扎实开展,新机场迁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水富港扩建完工投入使用。昭阳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各县县城和特色、重点集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由17.2%提高到21%。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五小”水利工程近10万件,水利有效灌溉保证率由26%提高到33.7%。金沙江水电援建和中小水电、火电开发进展顺利,五年新增装机容量102.9万千瓦。

——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行政管理、农村综合制度、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成功举办第十四届重庆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扎实开展“300浙商进昭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迈出坚实步伐。争取上级和外部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广泛利用各方力量、各种资源促进昭通跨越发展的成效充分显现。

——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

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努力构建和谐昭通。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切实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充分发挥。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民主党派稳步发展,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民族团结和谐更加巩固。宗教事务依法有序开展,外事侨务工作不断加强。依法治市战略深入实施,平安创建活动继续深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形成常态。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打牢全市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全面实施,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市广电中心、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文学艺术全面繁荣,昭通作家群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全面起步、积极推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惠及全市各族 人民。“普九”目标圆满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不断拓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大幅提高。残疾人事业有序开展。城镇廉租住房和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消除农村茅草房成效明显,202_年以来共实施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消除农村茅草房21万余户,城乡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0.6万城镇居民和48.07万农村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计划生育率提高到86%。扶贫攻坚扎实推进,五年累计解决和巩固48.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着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深入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扎实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实效,森林覆盖率由26.6%提高到32.6%。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进一步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组织保障作用明显提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组 织保障更加坚强有力。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掀起热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三级联创”和“云岭先锋”工程继续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创先争优”扎实推进,“远学杨善洲,近学身边先进人物”和“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蓬勃开展,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着力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党内民主建设有序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少数民族、妇女、非中共党员和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组织工作满意度和选人用人公信度大幅提升。县、乡党委换届圆满完成。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基本形成,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明显增强。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明显,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权力运行得到有效监督,贪腐者和诬告者受到严厉惩处,继续保持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今年适逢昭通撤地设市十周年。这十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十年。十年来,昭通各族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苦拼实 干、奋发图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富民强市新篇章,铸就了跨越发展新辉煌,古老的乌蒙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202_年以来的3年,面对雨雪冰冻、特大干旱、“5〃12”地震波及、金融危机冲击等困难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化危为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前七年的总和,工业总产值是前七年总和的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前七年总和的1.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分别是前七年总和的1.2倍和1.4倍。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28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5亿元,均为前七年总和的2.4倍。

同志们,昭通的变化有目共睹,昭通的发展振奋人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苦拼实干、奋勇争先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昭部队、武警官兵和所有关心昭通发展的各界人士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昭通市委,向所有为昭通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昭通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市委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取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和体会:只有坚持从昭通“三个并存”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实施“12346”的发展思路,才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我们始终坚持把“富民”作为奋斗目标,把“强市”作为首要任务,把“跨越”作为根本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沉心静气打基础、聚精会神搞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坚持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式,才能从容应对困难挑战、赢得发展先机。我们始终坚持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昭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投资拉动为主不松劲,坚持第二产业带动为主不动摇,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发展不走样。只有坚持把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聚集发展要素、拓宽发展空间。我们始终坚持加大争取协调力度,理顺各方关系、赢得各界支持,既充分激发内部活力,又广泛争取外部支持,实现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转变,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断增强人 民群众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只有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坚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作风,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跨越。我们始终坚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不甘落后、比学赶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干事业,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抓落实,努力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和时代的检验。只有坚持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共同推进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各班子、各部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凝聚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上下一心、共促发展。只有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在充分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支柱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人口基数大,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任务艰巨;社会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维护稳定形势严峻;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工作、思想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党风廉政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科学研判形势,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当前,世情、国情、省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推进跨越发展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昭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至十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立足昭通、放眼全国,把昭通臵身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来审视、定位和谋划,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而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尚处于较低层次,如期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艰巨。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同步跟上全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以百倍于人的努力,自加压力、奋起直追,走出一条超常规、赶超式、跨越式发展道路。

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当前,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不足、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兼顾的力度逐步增强,但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明显改善,但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仍未完全消除;改革开放的力度大大增强,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资源开发全面推进,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效益显现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但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民生全面改善,但社会事业基础差、欠账大的问题仍然突出;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但构建和谐昭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少数干部群众仍然存在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思想。总体上看,昭通“三个并存”的基本市情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目前仍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黄金期。昭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昭通发展大通道经济拓展了广阔空间。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党中央、国务院把包括昭通在内的乌蒙山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扶持,为昭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迎来了重大机遇。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昭通发挥独特区位和人力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昭通丰富的矿产、生物、人力资源以及大型水电、火电基地的相继建成,日益改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干部群众思改革、谋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为跨越发展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基础,汇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全市“411”发展定位,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地朝着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迈进。

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科学和谐发展一个主题;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体制机制两个关键;打牢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城镇建设三个基础;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发展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六大产业。着力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山区经济与水域经济、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加快乌蒙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步伐,突出大交通、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大扶贫和城市大建设,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挺进长江经济带,全力推进昭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到202_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4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_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省的排名位次显著上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公 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极大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蓝图振奋人心,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抓住难得机遇,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昭通。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盼,也是全市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更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必须担当的神圣使命。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奋进,再创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新辉煌

推动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既是加速昭通赶超崛起的现实需要,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夯实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要求,到202_年,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55.7︰32.9;将农牧副之间的比例调整为30︰40︰30,粮经种植比例调整为60︰40。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合理布局、产业支撑、集约发展,尽快形成一圈一轴一带一片区一门户“五个一”的生产力布局,即以昭鲁一体化为重点的昭鲁彝大一小时经济圈;以昆水公路和内昆铁路为依托的昭水发展轴;沿金沙江热区资源经济带;镇雄、威信特色经济片区;把水富县城建设成为云南参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合作的重要门户城市。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首要位臵,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开发式扶贫,确保实现202_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全力支持金沙江水电开发,加大风能开发力度,做大做强能源产业。积极推进电矿结合,着力培育煤化工、硫磷 化工、矿冶建材等产业。巩固提高烟草及配套产业,积极培育天麻、苹果等生物产业。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坚持一手抓重大项目建设,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全面推进的格局。扎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新型工业化核心区和工业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支持物流、金融、信息产业和面向民生的商贸、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坚持把昭通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相融合,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峡谷风光旅游、古镇旅游、人文景观旅游,尽快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把昭鲁一体化作为滇东北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区域,加快昭阳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特色重点集镇建设;坚持把加强耕地保护与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山地发展、工业园区向山地布局,走山地、山水、生态型城镇的发展道路,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符合昭通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全面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力争到202_年末,将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5%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通乡油路、通达工程,全力援建成贵、渝昆、昭攀 丽、隆黄铁路,积极争取水富港国家一类内陆口岸设立和推进港口扩建,全面完成昭通机场迁建工作,构建区域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昭鲁大型灌区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完成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努力提高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加强骨干电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尽快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进一步完善通讯基础设施,提高城乡通讯保障能力。

迅速掀起“桥头堡”建设新高潮。昭通作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开展对内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节点,必须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努力融入区域一体化开放发展新格局,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成为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内地的双向大走廊。坚持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的总要求,切实加强对“桥头堡”建设的领导,形成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工作格局,研究、储备、实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迅速掀起建设高潮,努力在全省“桥头堡”建设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全面推动社会领域的改革,提升社会管理的 科学化水平。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既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型、劳动密集型、节能环保型、外向型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又要推出一批具有昭通特色和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努力占领外部市场。坚定不移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优化服务环境,不断提高项目履约率。进一步加强和上级部门的汇报衔接,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使昭通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更好地凝聚发展合力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做好宗教工作。加强对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

全面实施“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规划,努力营造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健全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培育和弘扬传承文明、团结奋进,热爱家园、敬业奉献,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新时期昭通精神,大力宣传本土英雄、劳动模范和历史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自信心、自豪感,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加强对昭通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加大对各类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昭通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健全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全面掌握社情舆情,及时回应社 会关切,牢牢把握宣传舆论主动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推介昭通优势资源,展示昭通良好形象,在扩大影响力上取得新成效。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全市人民共享

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巩固义务教育,突出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教中心建设,尽快实现师专“专升本”目标,重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合理配臵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善养。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力争今年内基本消除茅草房,使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完善城乡低保,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关爱体系。有序推进移民搬迁安臵,完善移民后扶机制,加快移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更加重视和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使和谐、文明的阳光普照乌蒙大地。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使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尽快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着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等社会应急体系。强化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着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平安昭通”创建,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心、放心、开心。

(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土地、矿产、水资源高效利用。深入推进“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加大金沙江流域环境污染和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好“长治”、“天保”、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 补助奖励”工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昭通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论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完善各级各部门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校的阵地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载体,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把理论学习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 22 的学风,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来解放思想、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来解放思想、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来解放思想,始终做到思想上永不僵化,工作上永不停滞,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昭通的大发展。

(二)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着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一心、班子和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强领导集体,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双百双千”创建活动,统筹推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努力建设一支能担当起推 进昭通跨越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意发挥不同年龄层次干部的积极性;积极培养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形成创新人才充分涌现、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扎实推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大力弘扬埋头苦干、务求实效的良好风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大力弘扬和谐包容、团结干事的良好作风,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用真挚的情感增进团结,形成万众一心促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不断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等优良传统,并使之转化为每一名党员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坚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 24 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使广大党员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持久地开展“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市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永远为人民奋斗的不懈追求,以优良的作风和突出的实绩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爱戴。

(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认真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章,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健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内部沟通和每月工作安排制度。继续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和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中,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尊严,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五)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和倡导自律、公正与廉洁从政,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进一步健全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种违纪违法案件。认真查处诬告、诽谤案件,旗臶鲜明地保护和调动好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同志们!未来五年,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奋勇前进,为夺取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驻第三次党代会报告

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

为实现驻马店加快崛起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驻马店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_年8月28日)

马正跃 目录

一、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三、推动科学发展,奋力加快崛起

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加快崛起提供坚强保证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驻马店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驻马店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改革发展步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务实发展、赶超发展,为实现驻马店加快崛起而努力奋斗。

一、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务实重干,圆满完成了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民经济连续五年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市生产总值较“十五”末翻一番,达到1055亿元,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62亿元,年均增长2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71亿元,年均增长33.1%。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较“十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达到29.8%,比“十五”末提高11个百分点。“三区两县一体化”扎实推进,行政区北迁顺利实施,中心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等称号。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三)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稳步实施,公安、交通、金融、林权和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农洽会”承办水平逐年提高,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平台和品牌。企业战略合作实现重大突破,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2元,年均分别增长14.4%、14.7%。一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交通事业发展迅速,畅通内外、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壮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口和计生工作得到加强。扶贫帮困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五)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卓有成效。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双拥”工作成绩斐然,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依法治市扎实推进,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平安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六)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成效显著,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全面提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科学应对挑战、克难攻坚、砥砺奋进的五年;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得到较大改善的五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科学发展是统领,必须牢牢把握;项目建设是支撑,必须强力实施;改革开放是动力,必须始终坚持;改善民生是根本,必须认真落实;党的建设是保障,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这主要归功于省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归功于驻驻部队、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二届市委,向所有为驻马店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成绩属于过去,希望昭示未来。纵观发展形势,把握阶段特征,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正处于乘势而上、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忧患同在。

正视问题,必须清醒忧患。过去五年,尽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即使在黄淮四市,我们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也处在落后位次。当前,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对我们缩小差距、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带来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使命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开创驻马店科学发展新局面。

机遇难得,必须牢牢抓住。未来五年,驻马店正处在重大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既有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原经济区带来的政策性机遇,又有产业转移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机遇并不常有,机遇稍纵即逝。当前,各地都在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如果我们抓住了就能够缩小差距、实现赶超目标,抓不住就会错失良机、掉队落伍。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刻也不能等待观望,一时也不能放松懈怠,必须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立足于抢、立足于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站位全局,必须奋发有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中央、省委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大战略。驻马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功能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中肩负重要使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未来五年,我们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个大舞台上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务实发展、赶超发展,就要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努力打造“一城两区四基地”,即覆盖全市城乡的新型城镇体系,现代农业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化工生物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基地,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围绕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任务,按照“一城两区四基地”的战略定位,更加注重项目建设,更加注重招商引资,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为实现驻马店加快崛起而努力奋斗。

按照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两个翻番”。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力争建成3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6个以上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4个以上超500亿元的支柱产业。——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建设覆盖全市城乡的新型城镇体系。中心城区面积接近10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00万人。县城人口力争达到2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总产量稳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加工品牌,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成豫南最大的农产品贸易中心。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明显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蓝图绘就,重任在肩。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拼搏进取,再过五年,一个发展更快、实力更强、城乡更美、环境更优、生活更好的新驻马店,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推动科学发展,奋力加快崛起

赶超源于发展,崛起先要自强。实现加快崛起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握全局、统筹兼顾,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一)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始终坚持工业兴市不动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建等八大领域1400个重点项目,健全完善推进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坚持每年建成一批、投产一批,确保完成投资2600亿元以上。突出抓好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关联度强、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力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着力提升工业经济。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围绕现有优势产业,引进一批配套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食品、生物医药、能源和煤化工、装备制造、轻纺、建材等支柱产业。深入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依托,培育壮大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力争新增2~3家上市企业。着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产城融合,提高承载能力。做大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抬高项目准入门槛,提高投资强度,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完善考核奖惩办法,破除瓶颈制约,推动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经过五年的建设,每个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1~2个优势主导产业,有半数以上产业集聚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亿元以上,使产业集聚区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推动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走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推进“三区两县一体化”,逐步实现“三区两县”区域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管理一体化。按照“一中心五组团”(中心城区,遂平、汝南、确山三个县城发展组团,金顶山、宿鸭湖两个生态旅游发展组团)的发展格局,推进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产业互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把驻马店市打造成为一个地方特色突出、城市标志形象明显的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科学修编城镇规划,加快新城区建设,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建设,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把农村纳入城镇化范畴,科学规划、试点先行,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实施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增强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发展壮大花生、芝麻、蔬菜、烟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形成品牌效应;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和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提高农业市场化和组织化水平。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作为加快崛起的重要任务,着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建成1~2个豫南最大的商贸物流园区。加快发展旅游业,突出抓好嵖岈山旅游集聚区建设,建成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中部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金融保险业,增强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争“十二五”末超过50%。坚持质量兴市,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引进和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积极发展循环和低碳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推向纵深,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抓手,以全国“农洽会”为平台,深入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创新方式方法,以商招商,以服务招商,以环境招商,实施捆绑式招商、组团式招商,提升招商层次,实现由招企业向招产业的转变,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大与央企战略合作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努力营造创业重商的人文环境、高效运转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文明的法治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把驻马店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六)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发展、缩小差距,重点和难点在县域,优势和潜力也在县域,必须摆重位置,着力狠抓。持续发展壮大县域工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发展定位,依托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每个县力争培育出1~2个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提升特色。加大扶持力度,市直各部门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真正做到管理上放权、改革上放手、政策上放活。健全完善县域经济考评机制,把干部选拔使用与工作实绩挂钩,严格奖惩,加压增责,力争各县综合实力排序在全省的位次前移。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驻马店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开拓进取,务实重干,奋力开创驻马店科学发展、务实发展、赶超发展的新局面!

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实现驻马店加快崛起,需要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共同创造社会和谐、心齐气顺、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每年实施一批惠民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以创业促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方便、廉价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大力发展妇女儿童、老龄人、残疾人等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把握新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整合天中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培育文化品牌,在全社会营造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群众、推动发展的功能。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道德实践活动,发挥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度,巩固提升创建成果,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三)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坚持依法治市方略,扩大基层民主,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国防教育,大力支持军队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四)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标准,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创新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社会矛盾调处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一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一定能够为加快崛起凝聚强大合力!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加快崛起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必须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驻马店加快崛起提供坚强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发展意识,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切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应对“四大考验”、防范“四种危险”的能力。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按照省委“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和完善选拔干部办法,在实践中拓展选准用好干部渠道。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牢固树立“以道德品行修养衡量干部,以科学发展能力优选干部,以重点工作实绩考核干部,以群众满意程度评价干部”的用人导向,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议事和决策机制,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为驻马店加快崛起提供人才支持。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支优秀村党组织带头人;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不断完善“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大力发展党内基层民主;以落实党员教育培训规划为依托,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和监督制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环节。大力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谈心提醒、诫勉谈话等预防机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学、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规定,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和消除腐败。

(五)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决定人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加强作风建设,关键要在务实发展上下工夫,以务实发展树立务实驻马店的形象。坚持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在全市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脚踏实地之风、雷厉风行之风、求实求效之风,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怕、懒、满、虚”等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争先进位的精神状态,做到清醒忧患、遵循规律、重在持续、务实发展。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立足于学、立足于转、立足于做、立足于实,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断夺取驻马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各位代表,同志们,蓝图令人鼓舞,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励精图治,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实现驻马店加快崛起而努力奋斗!

丽江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