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纳米材料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材料工程学论文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21-68811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1 15:42: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纳米材料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材料工程学论文

纳米材料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材料工程学论文

纳米材料(又称超细微粒、超细粉未)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过渡区域的一种典型系统,其结构既不同于体块材料,也不同于单个的原子。其特殊的结构层次使它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拥有一系列新颖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在众多领域特别是在光、电、磁、催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应用价值。

纳米材料在结构、光电和化学性质等方面的诱人特征,引起物理学家、材料学家和化学家的浓厚兴趣。80年代初期纳米材料这一概念形成以后,世界各国对这种材料给予极大关注。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人们意识到它的发展可能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它在化工生产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

1.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催化剂在许多化学化工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控制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和反应速度。大多数传统的催化剂不仅催化效率低,而且其制备是凭经验进行,不仅造成生产原料的巨大浪费,使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且对环境也造成污染。纳米粒子表面活性中心多,为它作催化剂提供了必要条件。纳米粒于作催化剂,可大大提高反应效率,控制反应速度,甚至使原来不能进行的反应也能进行。纳米微粒作催化剂比一般催化剂的反应速度提高10~15倍。

纳米微粒作为催化剂应用较多的是半导体光催化剂,特别是在有机物制备方面。分散在溶液中的每一个半导体颗粒,可近似地看成是一个短路的微型电池,用能量大于半导体能隙的光照射半导体分散系时,半导体纳米粒子吸收光产生电子——空穴对。在电场作用下,电子与空穴分离,分别迁移到粒子表面的不同位置,与溶液中相似的组分进行氧化和还原反应。

光催化反应涉及到许多反应类型,如醇与烃的氧化,无机离子氧化还原,有机物催化脱氢和加氢、氨基酸合成,固氮反应,水净化处理,水煤气变换等,其中有些是多相催化难以实现的。半导体多相光催化剂能有效地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例如纳米TiO2,既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又能耐酸碱,对光稳定,无毒,便宜易得,是制备负载型光催化剂的最佳选择。已有文章报道,选用硅胶为基质,制得了催化活性较高的TiO/SiO2负载型光催化剂。Ni或Cu一Zn化合物的纳米颗粒,对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氢化反应是极好的催化剂,可代替昂贵的铂或钮催化剂。纳米铂黑催化剂可使乙烯的氧化反应温度从600℃降至室温。用纳米微粒作催化剂提高反应效率、优化反应路径、提高反应速度方面的研究,是未来催化科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很可能给催化在工业上的应用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2.在涂料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由于其表面和结构的特殊性,具有一般材料难以获得的优异性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表面涂层技术也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纳米材料为表面涂层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得材料的功能化具有极大的可能。借助于传统的涂层技术,添加纳米材料,可获得纳米复合体系涂层,实现功能的飞跃,使得传统涂层功能改性。涂层按其用途可分为结构涂层和功能涂层。结构涂层是指涂层提高基体的某些性质和改性;功能涂层是赋予基体所不具备的性能,从而获得传统涂层没有的功能。结构涂层有超硬、耐磨涂层,抗氧化、耐热、阻燃涂层,耐腐蚀、装饰涂层等;功能涂层有消光、光反射、光选择吸收的光学涂层,导电、绝缘、半导体特性的电学涂层,氧敏、湿敏、气敏的敏感特性涂层等。在涂料中加入纳米材料,可进一步提高其防护能力,实现防紫外线照射、耐大气侵害和抗降解、变色等,在卫生用品上应用可起到杀菌保洁作用。在标牌上使用纳米材料涂层,可利用其光学特性,达到储存太阳能、节约能源的目的。在建材产品如玻璃、涂料中加入适宜的纳米材料,可以达到减少光的透射和热传递效果,产生隔热、阻燃等效果。日本松下公司已研制出具有良好静电屏蔽的纳米涂料,所应用的纳米微粒有氧化铁、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等。这些具有半导体特性的纳米氧化物粒子,在室温下具有比常规的氧化物高的导电特性,因而能起到静电屏蔽作用,而且氧化物纳米微粒的颜色不同,这样还可以通过复合控制静电屏蔽涂料的颜色,克服炭黑静电屏蔽涂料只有单一颜色的单调性。纳米材料的颜色不仅随粒径而变,还具有随角变色效应。在汽车的装饰喷涂业中,将纳米TiO2添加在汽车、轿车的金属闪光面漆中,能使涂层产生丰富而神秘的色彩效果,从而使传统汽车面漆旧貌换新颜。纳米SiO2是一种抗紫外线辐射材料。在涂料中加入纳米SiO2,可使涂料的抗老化性能、光洁度及强度成倍地增加。纳米涂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为涂层技术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也将推动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3.在其它精细化工方面的应用

精细化工是一个巨大的工业领域,产品数量繁多,用途广泛,并且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纳米材料的优越性无疑也会给精细化工带来福音,并显示它的独特畦力。在橡胶、塑料、涂料等精细化工领域,纳米材料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如在橡胶中加入纳米SiO2,可以提高橡胶的抗紫外辐射和红外反射能力。纳米Al2O3,和SiO2,加入到普通橡胶中,可以提高橡胶的耐磨性和介电特性,而且弹性也明显优于用白炭黑作填料的橡胶。塑料中添加一定的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塑料的强度和韧性,而且致密性和防水性也相应提高。国外已将纳米SiO2,作为添加剂加入到密封胶和粘合剂中,使其密封性和粘合性都大为提高。此外,纳米材料在纤维改性、有机玻璃制造方面也都有很好的应用。在有机玻璃中加入经过表面修饰处理的SiO2,可使有机玻璃抗紫外线辐射而达到抗老化的目的;而加入A12O3,不仅不影响玻璃的透明度,而且还会提高玻璃的高温冲击韧性。一定粒度的锐钛矿型TiO2具有优良的紫外线屏蔽性能,而且质地细腻,无毒无臭,添加在化妆品中,可使化妆品的性能得到提高。超细TiO2的应用还可扩展到涂料、塑料、人造纤维等行业。最近又开发了用于食品包装的TiO2及高档汽车面漆用的珠光钛白。纳米TiO2,能够强烈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产生很强的光化学活性,可以用光催化降解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除净度高,无二次污染,适用性广泛等优点,在环保水处理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在环境科学领域,除了利用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来处理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料外,还将出现功能独特的纳米膜。这种膜能探测到由化学和生物制剂造成的污染,并能对这些制剂进行过滤,从而消除污染。

4.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21世纪的健康科学,将以出入意料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们对药物的需求越来越高。控制药物释放、减少副作用、提高药效、发展药物定向治疗,已提到研究日程上来。纳米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用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器,只需检测少量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制备出以纳米磁性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的靶定向药物,称之为“定向导弹”。该技术是在磁性纳米微粒包覆蛋白质表面携带药物,注射到人体血管中,通过磁场导航输送到病变部位,然后释放药物。纳米粒子的尺寸小,可以在血管中自由流动,因此可以用来检查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的病变。对纳米微粒的临床医疗以及放射性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获得成功。南京希科集团利用纳米银技术研制生产出医用敷料——长效广谱抗菌棉。这种抗菌棉的生产原理是通过纳米技术将银制成尺寸在纳米级的超细小微粒,然后使之附着在棉织物上。银具有预防溃烂和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通过纳米技术处理后的银表面急剧增大,表面结构发生变化,杀菌能力提高200倍左右,对临床常见的外科感染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微粒和纳粒作为给药系统,其制备材料的基本性质是无毒、稳定、有良好的生物性并且与药物不发生化学反应。纳米系统主要用于毒副作用大、生物半衰期短、易被生物酶降解的药物的给药。

纳米生物学用来研究在纳米尺度上的生物过程,从而根据生物学原理发展分子应用工程。在金属铁的超细颗粒表面覆盖一层厚为5~20nm的聚合物后,可以固定大量蛋白质特别是酶,从而控制生化反应。这在生化技术、酶工程中大有用处。使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相结合,研究分子生物器件,利用纳米传感器,可以获取细胞内的生物信息,从而了解机体状态,深化人们对生理及病理的解释。

5.结语

纳米科学是一门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集于一体的新兴科学,主要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和纳米生物学等。21世纪将是纳米技术的时代,为此,国家科委、中科院将纳米技术定位为“21世纪最重要、最前沿的科学”。纳米材料的应用涉及到各个领域,在机械、电子、光学、磁学、化学和生物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特别是能源、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21世纪初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纳米材料各种新颖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出各种新型的材料和器件。通过纳米材料科学技术对传统产品的改性,增加其高科技含量以及发展纳米结构的新型产品,目前已出现可喜的苗头,具备了形成21世纪经济新增长点的基础。纳米材料将成为材料科学领域一个大放异彩的明星展现在新材料、能源、信息等各个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其制备和改性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精细化工和医药生产等诸多领域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第二篇:膜分离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题 目 膜分离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姓 名 学 号

所在学院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摘要:

膜分离技术.,其诞生和发展是近五十年的事。上个世纪 50~ 60 年代, 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能源的潜在危机, 传统高能耗的分离技术面临巨大威胁, 不得不寻求新的节能分离方法.于是, 50 年代为膜科学及技术的基础研究阶段, 60~70 年代为发展并实现工业化阶段, 80 年代至今为技术深化完善, 扩大应用, 并研发高难度新型膜分离技术阶段.膜分离技术发展到今天可分为: 微滤;超滤;反渗透;电渗析;气体扩散;渗透蒸发;液膜分离等.膜分离过程一般无需相变化, 因此对热敏性, 相对挥发度小或存在共沸点的混合物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还节省能耗, 工业上有用膜分离来取代或部分取代精馏的情况.目前, 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工业应用较为成熟的有, 如美国Monsanto公司开发的气体膜分离器用于分离H2 和CO 2[2];液体混合物分离方面, 较成功的应用有反渗透用于海水淡化和医药及微电子工业无菌水的制造;超滤用于酶和蛋白质生产中大分子产品的分离提纯, 食品工业中乳制品, 果汁, 酒的浓缩, 超滤还应用于环保中废水处理, 如汽车制造业中电泳涂料清洗用水的处理, 纸厂纸浆废水处理等.近年来, 无机膜应用于微滤和超滤取得了重大进展, 它解决了聚合物膜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差的问题, 而且选择性也大大提高了.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分离技术,是对非均相体系中不同组分进行分离、纯化与浓缩的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具有过程不发生相变及副反应、无二次污染、分离效率高、操作条件温和、能耗低等优点 ,是缓解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因而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 ,并在海水淡化、化工、印染、环保、食品、生化过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膜分离技术被公认为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高科技之一[1]。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膜技术迅速发展 ,受到世界的瞩目。扩散定理、膜的渗析现象、渗透压原理、膜电势等一系列研究为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相关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使得膜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关键词:

目录

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 膜分离过程与膜分离技术.................................................................................................4 1.1 膜分离过程.......................................................................................................................4 1.2 膜分离技术.......................................................................................................................4 第二章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5 2.1 超滤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5 2.2纳滤膜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5 2.3乳化液膜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6 2.4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8 第三章 结语...................................................................................................................................10 参考文献.........................................................................................................................................10

第一章 膜分离过程与膜分离技术

1.1 膜分离过程

膜分离过程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 ,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时 ,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 ,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不同的膜过程使用不同的膜 ,推动力也不同。

目前已经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过程有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渗透汽化(PV)、乳化液膜(ELM)、膜生物反应器(MBR)等。

1.2 膜分离技术

超滤(UF)、纳滤(NF)、乳化液膜(ELM)、膜生物反应器(MBR)这四大过程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 ,已有大规模的工业应用 ,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 ,有许多商品化的产品可供不同用途使用。气体分离和渗透汽化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其中气体分离相对较为成熟一些。目前已有工业规模的气体分离体系是:空气中氧和氮的分离;合成氨厂中氨、氮、甲烷混合气中氢的分离;天然气中二氧化碳与甲烷的分离。渗透汽化是这些膜过程中唯一有相变的过程 ,在组件和过程设计中均有特殊的地方。它主要用于有机物/水 ,水/有机物 ,有机物/有机物分离 ,是最有希望取代某些高能耗的精馏技术的膜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膜分离技术的水处理应用

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应用干废水处理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既能对废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又能回收一些有用的物质,因此在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对超滤膜,纳滤膜、乳化液膜以及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综述。

第二章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1 超滤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超滤膜简介

超滤(Ultra-Filtration ,UF)是一种压力驱动的膜分离过程,是根据分子的大小和形态而分离的筛选机理进行分离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超滤很快从实验规模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单元操作技术,它已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废水处理,高纯水制备及生物技术工业。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应用的最普遍的是电泳涂漆过程,城市污水处理及其他工业废水处理领域都是超滤未来的发展方向。

超滤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含油废水处理

机械行业工件的润滑.清洗和石化行业的炼制及加工等会产生含油废水,其油一般为漂浮油、分散油和乳化油三种形式存在。.其中乳化油的分离难度最大,用电解或化学法破乳使油粒凝聚的费用较高,而超滤就不需要破乳直接可将油水分离,特别适用于高浓度乳化油的处理和回收。超滤处理乳化油废水时,界面活性剂大部分可透过,而超滤膜对油粒子完全阻止,随浓度增加油粒子粗粒化成为漂浮油浮于液面上,再用撇油装置即可撤除。陆晓千[ ]等用超滤膜技术处理清洗车床、设备等含油污水,颜色为乳白色,含油(1000~5000)mg/1,COD浓度高达(10000~50000)mg/l,经超滤膜处理后,颜色透明。含油低于10Ing/l,COD(1700~5000)mg/l,除油滤99%。

2.1.2.2城市污水的处理

污水再利用不仅减轻环境污染,而且也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城市污水经二级生化处理后进行超滤,可进一步降低水的浊度、色度及有机物。超滤出水可作为循环冷却水、造纸用水等对水质要求不太高的工业用水水源。2.1.2.3电泳涂漆水处理

电泳涂漆是对汽车.冰箱,摩托车等的壳体镶上底漆的工艺,完成后需用水漂冼去掉浮漆,为防止洗出漆的损失而且应工艺要求,必须将漆水分离以回收漆。超滤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回收漆的方法。经超滤分离后,漆返回漆槽回收,清水则返回清洗水箱继续使用。这样既提高了漆的利用率由减少污水处理费用。在超滤膜运行中,应注意防止霉菌繁殖使膜变质,病毒堵塞滤膜,因此应定期在滤液中投加适量的防霉剂。

2.2纳滤膜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纳滤膜的简介

纳滤膜(Nanofiltration membrane,NF)又称疏松型反渗透膜,它是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但纳滤膜多数为荷电膜,其对无机盐的分离行为不仅受到化学势梯度控制,同时也受到电势梯度的影响,其表面由一层非对称性结构的高分子与微孔支撑体结合而成,以压力差为推动力,对水溶液中低分子量的有机溶质截留,而盐类组分则部分或 5

全部透过,从而使有机溶质得到同步浓缩和脱盐的目的。纳滤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含重金属废水的处理

在金属加工和合金生产废水中,含有浓度相当高重金属离子。将这些重金属离子生成氧氧化物沉淀除去是处理含重金属的废水一般的措施。采用纳滤膜技术,不仅可以回收90%以上的废水,使之纯化,而且同时使重金属离子含量浓缩10倍左右,浓缩后的重金属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如果条件控制适当,纳滤膜还可以分离溶液中的不同金属。

造纸废水的处理

造纸厂冲洗废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纳滤膜可以替代传统的吸收和电化学方法高效地去除深色木质素和来自木浆漂泊过程中产生的氯化木质素。同样地,用纳滤膜处理含有硫酸木质素等有色化合物的废水,既能除去90%以上的COD,膜通量甚至比聚砜超滤膜还要高3倍。高通量可能是由于带负电性的纳滤膜截留了带负电性的硫酸木质素。L P Raman等[ ]采用纳滤膜技术对木浆漂白液进行处理,去除氯代木质素和90%的色度物质。Tomani等[ ]采用陶瓷纳滤膜处理造纸厂漂白废水,实现了造纸废水的封闭式运行。

化学工业废水的处理

处理化学工业废水的常用方法是浓缩后焚烧或曝气。而且浓缩时需要除去废水中的盐分,因为要是浓缩成高盐度的废水,这种废水会对焚烧炉或暖气装置产生更大腐蚀。另外,废水中含有许多生物不能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这些问胚只有用纳滤膜才能有效解决。纳滤膜在浓缩水中有机成分的同时,让盐分透过,从而达到分级分别处理。经浓缩后的已脱盐废水可以去曝气.而透过液则可经生化处理成无害的排放维。

石油工业废水的处理

在石油开采和炼制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含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废水,成分非常复杂。采用纳滤膜将原油废水分离成富油的水相和无油的盐水相.然后把富油相加入到新鲜的供水中再进入洗油工序,这样既回收了原油又节约了用水。石油工业的含酚废水中酚类物质毒性很大,必须脱出后才能排放。采用纳滤技术,不仅酚的脱除率可达95%以上,而且在较低压力下就能高效地将废水中的镍,汞、钛等重金属高价离子脱除,其费用比反渗透等方法低得多。

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

袁其朋等[ ]采用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对大豆乳清废水进行了处理实验。经超滤处理后的乳清废液,再经纳滤浓缩10倍后,浓缩液中总糖约有77%被截留,其中功能性地聚糖水苏糖和棉子糖的截留率高达95%以上,浓缩液中总糖质量分数达8.72%,再经活性炭脱色和离子交换脱盐及真空浓缩,即可得到透明状大豆低聚糖糖浆。该法的优点在于既解决了废水的排放问题,同时又通过回收利用增加了经济效益。另外,纳滤膜技术在生活污水.印染废水以及酸洗废液等方面的处理也有广泛的应用。

2.3乳化液膜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液膜及乳化液膜简介

液膜技术是60年代中期由美国埃克森研究与工程公司的黎念之博士提出的一种膜分离方法,直到l 986年奥地利的Marr等科学家采用液膜法,从粘胶废液中回收锌获得了成功,液膜分离技术才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18l。液膜主要由膜溶剂(水或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和添加剂组成,按其构型和操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乳状液膜和支撑液膜,其中乳状液膜更为常用。乳状液膜可看成为一种。水/油/水”型(W/O/W)或“油/水/油”型(O/W/O)的双重乳状液高分散体系,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通过高速搅拌或其它方法(如超声波法、喷管法等)制成乳状液,然后将其分散到第三种液相(连续相)中,就形成了乳状液膜体系。乳状液膜表面积大,传质速度快,可以有目的地控制其选择性。乳状液膜处理废水的过程分3步进行:

(1)制乳

对不同废水,需选择不同的膜溶剂、表面活性剂和内保相搅拌后制成的W/O乳液;乳化型液膜的制备较为简单.直接将优选的膜配方材料加入制乳设备中即可。制乳设备的工作原理有机械搅拌、胶体磨、超声波等。(2)传质

将W/O乳液分散到待处理废水中,形成W/O/W乳液。废水中的待分离组分,通过选择性渗透、化学反应、萃取和吸附等作用进入内包相,与内包相中的特定组分发生反应,从而富集于内包相。(3)破乳

W/O/W乳液经一段时间传质后,静置,分层,水层为出水,油层为油相与内包相的乳状液,利用电场或机械力破坏油层乳状液,使油相与内包相分开,油相循环使用,富集了被分离物的内包相进行回收或处理后废弃。盘塔、搅拌柱等。

破乳的目的是为了回收使用过的乳液内相和有机相.破乳效果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液膜技术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因此此环节十分重要。

破乳方法分为化学破乳法和物理破乳法。通过调节pH值或投加化学破乳剂使液膜体系失稳的方法叫化学破乳法。通过加热、离心分离以及高压电场的静电引力来使液膜体系失稳的方法叫物理破乳法。

乳化液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处理含酚废水旧

液膜法除酚效率高,流程简单,可处理低浓度,高浓度含酚废水。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研究所采用液膜法两段逆流连续萃取除酚,将LMS-

2、煤油、表面活性剂,氢氧化钠水溶液混合搅拌制成乳状液,处理后的工业含酚废水中酚含量从1000mg/L降至0.5mg/L。破乳后可从内水相中回收酚钠盐,油相则循环利用。目前,我国在液膜处酚技术方面已进入工业应用阶段。

2.3.2.2分离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酸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的wang研究了用液膜法去除水溶液中的多种有机酸成分。如两种有机酸溶质体系(间甲酚、安息香酚、酚/苯基乙酸)和3种有机溶质体系(酚/安息香酚/苯基乙酸)。以总浓度为0.012mg/L的间甲酚/安息香酸溶液的分离实验为例,随膜相与外水相接触时间延长,外水相中间甲酚/安息香酸不断减少直至平衡,安息香酸可去除95%左右,间甲酚剩余较多。去除重金属离子

奥地利Graz工业大学的Marr等人采用乳状液液膜分离技术,对去除牯胶废水中的Zn2+、Cu2+、Cd2+、Pb2+、Cr3+、Ni2+等重金属离子傲了大量的实验。表明除Ni2+外,其它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均高于99%.

2.4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生物反应器简介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废水处理技术是把膜分离技术与废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工艺相结合,将生物反应器与膜组件联用的一项技术。其流程为:原水进入生物反应器与生物相充分反应后,再循环泵的作用下,流经膜组件,排放过滤出水,生物相回流人生物反应器。膜组件取代了传统工艺的二次沉淀池,且比之传统工艺有许多优点:(1)膜生物反应器中同时进行生物处理和过滤消毒作用,所以其出水水质良好;(2)在反应器中可获得较高的微生物浓度,提高处理负荷;

(3)水力停留时间与污泥龄完全分离,使生物处理过程易于控制且具有更高的可 靠性和灵活性;

(4)可以截留短时间难于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5)设备紧凑,占地少。

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

l968年美国人smith首次提出膜生物反应器的概念并用其处理生活污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90年代中期,日本有39座这样的MBR处理厂在运行,最大处理能力可达500m3/d,并且有100多处的高楼采用MBR将污水处理后回用于中水道。据报道,这些系统的出水已达到深度处理的标准,而且系统占地小。管理方便,产泥量很小。l997年,英国wassex公司在英国的Porlork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MBR系统,日处理量达2000m3。1999年又在Dorset的Swanage建成了l 3000m3/d的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厂。膜生物反应器同时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成功的去除污水中的氮,污泥停留时间相当长,可以截留生物系统中的缓慢生长的硝化菌。粪便污水处理

粪便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很高,传统的反硝化处理方法要求有很高污泥浓度,而且固液分离不稳定,影响了三级处理效果。MBR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使粪便污水不经稀释而可直接处理。到1994年,Fj本已有l200多套MBR系统用于处理4000多万人的粪便污水。工业废水处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MBR的处理对象不断拓宽,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如处理食品工业废水、水产加工废水,养殖废水、化妆品生产废水、染料废水.石油化工废水,均获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90年代初,美国在Ohio建造了一套用于处理某汽车制造厂的工业废水的MBR系统,处理规模为15lm3/d,该系统的有机负荷达6.3kgCOD/m3/d,COD去除率为94%,绝大部分的油与油脂被降解。某玉米加工厂采用厌氧消化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玉米加工废水,COD去除率达到97%,膜透过液中COD的质量浓度可降低到100mg/L以下。90年代初,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采外置错流管式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业和生活混合废水,系统出水COD和BOD5的质量浓度分别低干400mg/L和100mg/L。

第三章 结语

总之,膜技术在水处理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城市污水回用对缓解城市供水不足,节省珍贵的水资源,减轻水污染和改善水环境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大量的实践证明了污水回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污水回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由于膜技术的特点,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处理成本的不断下降,膜技术在污水回用领域今后更将大有用武之地,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膜技术的发展,其潜在应用领域将会不断扩大,这门新兴的膜技术将会在今后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大显身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参考文献

[1 ]郑领英.膜分离与分离膜.高分子通报 ,1999.n3 [2] 袁晴堂.分离工程的技术进步 [J ].石油化工, 1994, 23(1): 51254.[4] 曾宏伟译.水处理技术.2003,29(2):119-122 [5] 赵剑宇,胡继峰,田凯.水处理技术.2002,28(5):291-292 [6] 尹燕,崔永芳,葛继均.水处理技术.2001,27(3):138-141 [7] 刘俏,范圣第.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2):49-51 [8] 刘久清,许振良,黄顺德.水处理技术.2005,31(2):26-28 [9] B.Van der Bruggen,J Schaep,W Maes,et al.[J].Desalination.1998,117 : 136-147 [10] Riina Liikunen,Ilkka Miettinen,RistoLaukkance.[J].Wat Res..2003,37 : 864-872 [11] 董泉玉,郑涛.水处理技术.2002,28(4):190-192 [12] 张炜铭,吕路,潘丙才等.水处理技术.2002,28(3):155-158 [13] 汪建芳,汤建华.水处理技术.2002,28(5):288-290 [14] 王伟祖,王新平.水处理技术.2001,27(4):192-195 [15] 张雷.水处理技术.2001,27(4):236-238 [16] 马国芳等.水处理技术.2003,29(6):327-329 [17] 王义春等.水处理技术.2003,29(5):289-292 [18] 徐农等.水处理技术.2002,28(4):213-216 [19] 蔡惠如.高从锴.水处理技术,2002,28(6):347-349 [20] 李修仁等.水处理技术.2001,27(2):106-108 [21] 程永前等.2001,27(6):322-325

第三篇:新型分离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新型分离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耦合分离的技术原理及应用

关键词:化工分离、分离工程、膜分离、萃取、吸附分离

引言:化工分离技术是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 任何化工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这种技术,原料的精制、中间产物以及产品的分离提纯、废气废水的处理等等,都离不开化工分离技术。化工分离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分离要求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精馏、萃取、吸收、吸附等都是传统的化工分离技术,无论是技术还是应用方面都发展得很成熟。然而,随着基础工业和高科技的发展,分离技术越来越面临着新的挑战: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不可再生要求分离过程必须充分得利用资源,降低能耗;迅速发展的生物医药工程对产品纯度、活性等指标的限制对分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提出的各种废弃物排放限制越来越严格也给分离技术带来了难题;此外新材料的开发、食品工业和天然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迅速发展也对分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需求都推动了人们对新型化工分离技术的探索。

正文:

国内外对分离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但由于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原料、产品和对分离操作的要求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按机理划分,可大致分为五类,即:生成新相以进行分离(如蒸馏、结晶);加入新相进行分离(如萃取、吸收);用隔离物进行分离(如膜分离);用固体试剂进行分离(如吸附、离子交换)和用外力场或梯度进行分离(如离心萃取分离、电泳)等。现在运用较多且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和膜分离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组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流体(溶剂)在临界点附近区域(超临界区)内与待分离混合物中的溶质具有异常相平衡行为和传递性能,且对溶质的溶解能力随压力和温度的改变而在相当宽的范围内变动来实现分离的。超临界流体具有一系列重要的性质:

1)超临界流体相当粘稠,其密度接近于液体,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

2)超临界流体的扩散系数比液体大23个数量级,其粘度类似于气体,远小于液体。这对于分离过程的传质极为有利,缩短了相平衡所需时间,大大提高了分离效率,是高效传质的理想介质;

3)具有不同寻常的、巨大的压缩性,使得压力的微小变化将会引起流体密度和介电常数的很大变化。

由于二氧化碳具有无毒、不易燃易爆、廉价、临界压力低、易于安全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所以是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相对于传统提取分离方法(煎煮、醇沉、蒸发浓缩等)具有以下优点:萃取效率高、传递速度快、选择性高、提取物较干净、省时、减少有机溶剂及环境污染、适合于挥发油等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分离。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特点

1)由于在临界点附近,流体温度或压力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溶解能力的极大变化,使革取后溶剂与溶质容易分离。

2)由于超临界流体具有与液体接近的溶解能力,同时它又保持了气体所具有的传递性,有利于高效分离的实现。

3)利用超临界流体可在较低温度下溶解或选择性地提取出相应难挥发的物 质,更好地保护热敏性物质。

4)萃取效率高,萃取时间短。可以省却清除溶剂的程序,彻底解决了工艺繁杂、纯度不够、且易残留有害物质等问题。

5)萃取剂只需再经压缩便可循环使用,可大大降低成本。

6)超临界流体萃取能耗低,集萃取、蒸馏、分离于一体,工艺简单,操作方便。7)超临界流体萃取能与多种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联用,省去了传统方法中蒸馏、浓缩溶剂的步骤。避免样品的损失、降解或污染,因而可以实现自动化。1.2 超临界流体技术之应用 1)中药制药

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提取。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来提取丹参、干姜、木香、姜黄、莪术、牡丹皮等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一步即可取得,含量一般可达50%,最高可达90%。中药新药的生产。柴芩菊感冒胶囊、口疮泰软胶囊等都是以多种中药材为组成成分,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萃取而获得。

中药的二次开发或浓缩回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分离改良复方丹参片、心痛宁滴丸的分离技术,使得药品有效率明显提高。2)农产品加工

由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开始进行工业化规模的生产。例如:原西德、美国等国的咖啡厂用该技术进行脱咖啡因;澳大利亚等国用该技术萃取啤酒花浸膏;欧洲一些公司也用该技术从植物中萃取香精油等风味物质,从各种动物油中萃取各种脂肪酸,从奶油和鸡蛋中去除胆固醇,从天然产物中萃取药用有效成分等等。迄今为止,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及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 第一,农产品风味成分的萃取,如香辛料、果皮、鲜花中的精油、呈味物质的提取; 第二,动植物油的萃取分离,如花生油、菜籽油、棕橱油等的提取;

第三,农产品中某些特定成分的萃取,如沙棘中沙棘油、月见草中(一亚麻酸、牛奶中胆固醇、咖啡豆中咖啡碱的提取;

第四,农产品脱色脱臭脱苦,如辣椒红色素的提取、羊肉嬗味物质的提取、柑桔汁的脱苦等; 第五,农产品灭菌防腐方面的研究。

2分子蒸馏技术

分子蒸馏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在极高真空下操作。它是根据不同物质其分子运动有不同的平均自由程这一物理特性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因而能使液体在低于其沸点的温度下将其分离,特别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及易氧化物系的分离。

由于其具有蒸馏温度低于物料的沸点、蒸馏压强低、受热时间短、分离程度高等特点,因而能大大降低高沸点物料的分离成本,极好地保护了热敏物料的品质。与常规蒸馏相比,具有明显地优点:分离程度比常规蒸馏的高,蒸馏压强极低,蒸发温度低,受热时间短等。2.1 分子蒸馏技术的主要特点

1)分子蒸馏是在远低于沸点的温度下进行操作的;

2)分子蒸馏是在很低的压强下进行操作,一般为×10-1Pa数量级(×10-3托数量级),可使物料避免氧化受损;

3)物料受热时间短,避免了因受热时间长造成某些组分分解或聚合的可能; 4)分子蒸馏的分离程度更高,能分离常规蒸馏不易分开的物质; 5)无毒、无害、无污染、无残留,可得到纯净安全的产物;

6)可进行多级分子蒸馏,适用于较为复杂的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产率较高; 7)特别适合于不同组分分子平均自由程相差较大的混合物的分离; 8)更适用与对热敏感、产物附加值高的粘性物料; 9)可与超临界流体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等配合配套使用。2.2 分子蒸馏技术之应用

分子蒸馏技术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中应用广泛,且工艺日趋成熟。1)天然维生素E的浓缩精制

为避免植物油加工过程中维生素E的损失,通常采用直接提取法,即脱胶、脱酸后进行分子蒸馏,制得的Ⅶ浓缩物可以达到药典指标。对油脂脱臭馏出物中的天然维生素E的进行浓缩精制,成品有机农药残留很低,安全f生和氧化稳定性提高,成品附加值很高。

2)高碳脂肪醇的精制

二十八烷醇等高碳脂肪醇因对人体具有众多生理活性而倍受人瞩目,若应用分子蒸馏精制,可有效地避免溶剂残留,工艺过程简单,操作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高。

3)风味物质的获取

分子蒸馏技术尤其适用于易挥发的风味物质。目前已经成功地应用涂膜式分子蒸馏技术和降膜式分子蒸馏技术从果汁、山核桃、奶酪、扇贝及调味大料油等香辛料中分离获取了香气成分,分离出的香气浓缩物还原性好。

4)DHA和EPA的富集

根据EPA和DHA的沸点高低不同,运用分子蒸馏法分离富集。分离脂肪酸甲酯和乙酯的效果比分离脂肪酸的效果更好。

5)食用植物油的提取

运用分子蒸馏技术从葵花籽、红花籽、黄豆、花生、麦胚、棕榈、苏籽、鳄梨、可可豆等中提取的食用植物油脂,话性成分含量高,氧化稳定性强,磷含量低,着色度低,无臭味,回收率高,且不存在溶剂萃取法的溶剂分离回收问题。

6)胡萝h素的回收

红棕榈油中含有0.昕%的胡萝卜素,将红棕榈油在低温下用甲醇甲酯化后,用三级分子蒸馏回收胡萝卜素,可获得40%以上的天然胡萝卜素,且其质量要优于传统方法得到的胡萝卜素。

分子蒸馏技术还可应用于其他食品加工过程,如(一3不饱和脂肪酸的浓缩、牛奶内酯的获取、二聚脂肪酸的制取、米糠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等。

3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人们掌握的最节能的物质分离和浓缩技术之一。近二十年来发展极其迅速, 已从单独的海水与苦咸水脱盐、纯水及超纯水的制备、工业用水的回用, 逐步拓展到环保、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中, 发展前景备受关注。目前工业化的膜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电渗析、膜电解、气体分离等。

微滤主要从气相和液相物质中截留微米及亚微米的细小悬浮物、微生物、微粒、细菌等, 以达到净化和浓缩的目的。膜孔径大约0.1μm,其分离的实质是利用膜的“筛分”功能,通过颗粒的机械截留、颗粒间的相互作用、颗粒与膜表面的吸附、颗粒间的桥梁作用实现分离。

超滤主要用于分离液相物质中诸如蛋白质、核酸聚合物、淀粉等大分子化合物、胶体分散液和乳液等。膜孔径在10-100nm,其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压力驱动的筛孔分离过程。

纳滤膜能对小分子有机物等与水、无机盐进行分离,实现脱盐与浓缩的同时进行,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膜孔径在1-10nm,纳滤膜的分离机理模型目前的看法有:空间位阻-孔道模型,溶解扩散模型、空间扩散模型、空间电荷模型、固定电荷模型。

反渗透广泛应用于医药、电子、化工、食品、海水淡化等诸多行业,产水质量高,运行成本低、无污染、操作方便、运行可靠,是现代工业中水处理的首选技术。反渗透又“高滤”,膜孔径小于1nm,其过滤实质是利用反渗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溶剂而截留离子物质的性质,分离过程以静压差为推动力。

目前膜分离技术在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某些方面应用得还比较成熟。在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成本要求不断降低的今天,膜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其必将取代传统的低效分离技术。但膜分离技术的大量应用毕竟是近几十年开始的,许多方面还不成熟,还有待进一步深人的研究,目前还存在诸如选择性问题、通量稳定性问题和产值问题。4耦合分离技术

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单元操作耦合或结合在一起并用于分离的过程的方法,即为耦合分离技术。近年来诸如催化剂精馏、膜精馏、吸附精馏、反应萃取、络合吸附、反胶团、膜萃取、发酵萃取、化学吸收和电泳萃取等新型耦合分离技术不断发展, 并成功地应用于生产。

总结

目前,各新型分离技术日新月异,已逐步走向工业化,并在中药制药、农产品加工、环境治理与保护等多领域的综合技术。由于受工艺技术和仪器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费维扬,陈健.特大型化工分离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05年全国塔器及塔内件技术研讨会.2005.中国浙江杭州.[2] 费维扬,王德华,尹晔东.化工分离技术的若干新进展.化学工程, 2002(01):63-66+5.[3] 任立鹏,侯侠.化工分离技术的发展.化学与黏合, 2012(06): 77-79.[4] 魏伟.化工分离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塑料制造, 2012(05):16-22.[5] 杨玉芬, 陈啟虎,张永晖,崔建兰.化工新型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化工中间体, 2010(07):9-13.[6] 钟亚华.一种新的化工分离技术——超临界气体提取.湖南化工,1987(03):38-43.湖南化工,1987(03):38-43.[7] 洪芳柏.新型化工分离技术—超临界气体萃取.杭州化工, 82(03):33-37.

第四篇:安全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化工与环境学院

安全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论文

班级:10040342 学号:04

姓名:高奋娥

安全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生产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越来越生活化,而人们也越加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重视生命安全。但即便如此,仍有大量事故发生。其实,很多的事故,如果我们当时能多注意一些,事故就不会发生。但时间不容许我们重来,没有如果。而我们需要面对的往往是那些小小的不注意、尝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需求,是人民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证,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如果失去了生命,生存也就无从谈起,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安全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安全生产始终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多为易燃、易爆、有毒及有腐蚀性,化工生产特点多是高温、高压或深冷、真空,化工生产过程多是连续化、集中化、自动化、大型化,化工生产中安全事故主要源自于泄漏、燃烧、爆炸、毒害等,因此,化工行业已成为危险源高度集中的行业。由于化工生产中各个环节不安全因素较多,且相互影响,一旦发生事故,危险性和危害性大,后果严重。所以,化工生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均必须熟悉和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和事故防范技术,并具备一定的安全事故处理技能。

下面从四方面谈一下安全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在化工生产中尤为重要,初生牛犊不怕虎,只是因为无知。生产中绝不允许有这样的无知。必须做到从业人员有明确的安全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做得再好,也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只能说预防工作做得越好越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及其造成的损失越小。但这绝不是说就可以轻视或忽视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所有的从业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施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防为主”的意识,这种意识应该是全员的。为了保障生产安全,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我们就得多了解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能特征等。任何化学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性。如酸类、碱类,有腐蚀性,除能给装置的设备造成腐蚀外,还能给接触的人员造成化学灼伤。有的酸还有氧化的特性,如硫酸、硝酸。又如易燃液体,它们的通性是易燃易爆,它们的另一个通性是具有一定的毒性,有的毒性较大。另外,处于化工过 程中的物质会不断受到热的、机械的(如搅拌)、化学的(参与化学反应)多种作用,而且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而有潜在危险性的物质耐受(外界给予的能量,超过其参与化学反应的最低能量,也导致激活)能力是有限的,超过某极限值就会发生事故。因此了解参与化工生产过程的原料的物化性质是极其必要,只有掌握它们的通性及特性才能在实际生产中做好安全预防措施,否则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安全管理

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中又极其重要的地位,管理更是其中的核心,加强安全管理,防范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妥善处理安全事故,减低因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从而使工程顺利进行到底, 是工程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为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 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措施。其实安全管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法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合理、具体、明确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之有效、合理、充分地发挥作用,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保障项目的施工生产安全。说起来容易,但事实证明,它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坚持,因为它雇主的利益和人们的思想惯性、惰性等有很大抵触,以致人们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从而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出现。

有不少厂家,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其使用的化工原料的物化性质、危险特性、健康危害、急救方法、基本防护措施、泄漏处理、储存注意事项等方面知识了解甚少,或干脆不清楚。如一硫酸生产厂家,对使用的催化剂五氧化二钒(V2O5),了解甚少,以致不知道该物质为剧毒品,当然在实际实用过程中,更谈不上对其的管理和防护,由此管理给生产造成了安全隐患,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操作规程是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工厂称其为“三大规程”,是指导生产,保障安全的必不可少的作业法则,具有科学性、严肃性、技术性、普遍性。这一项是我们衡量一个生产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有的企业就认为有没有一个样,只要能生产就行,这是一个典型的化工生产“法盲”,他们孰不知这“三大规程”中的相关规定,是前人从生产实验、实践中得来,以致用生命和血的代价编写出来的,具有其特殊性、真实性。在化工生产中人人不能违背,否则将受到惩罚。有的企业领导曾说:“我们以前就是这么干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违章的),没出过什么事,不要紧”。这种麻痹思想绝对要不得,尤其是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违章不一定出事故,但是相反,出现事故的必然是违章而造成的。通俗地讲,多次违章必然会发生事故,多次小的事故发生,必然酝酿着重大事故的萌芽,所以在生产中应做到安全工作超前管理,超前控制。

安全措施

管理方应在施工前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比如设置安全标志等。针对不同的生产过程要采取不同安全防范措施。如设置专、兼职安全管理员,配备专用放火消防器材,架设安全护网护拦,树立安全警示标志,根据需要配置安全帽绝缘衣鞋,按要求修建爆破材料仓库,配备必要的医疗和急救人员、药品和设施,采取适当措施保证饮用水的安全。还要根据工程的施工期和结构的特殊性,专门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事故后处理

事故处理方面,也应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把握现场急救的机会。(2)尽快处理安全问题后遗症,恢复施工。(3)及时调查事故原因,追究责任,杜绝下次事故的可能。(4)及时上报安全事故,对事故原因一定不能隐瞒。

一化工厂在检修浓硫酸计量槽的作业中,由于不懂浓硫酸的特性,对该计量槽进行水洗后,动焊,结果造成爆炸事故,后果是一死群伤,厂房部分受损。其原因是浓硫酸对钢材不腐蚀,在其表面形成氧化膜,起到保护作用,而用水稀释后,浓硫酸转化稀硫酸与计量槽的钢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而引发事故的发生。其预防措施:应彻底清洗,动火前进行气体取样分析。

安全技术

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或危险的因素,危害着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会造成生产被动或发生各种事故。为了预防或消除对工人健康的有害影响和各类事故的发生,改善劳动条件,而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这些措施的综合叫做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是劳动保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的边缘性学科。

安全技术是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分支,它与生产技术水平紧密相关。随着化工生产的不断发展,化工安全技术也随之不断充实和提高。

安全技术的作用在于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预防伤亡事故和灾害性事故的发生。采取以防止工伤事故和其他各类生产事故为目的的技术措施,其内容包括: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即使生产装置本质安全化;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如采用安全保护和保险装置等;

(3)提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如使用警报信号装置、安全标志等;

(4)特殊安全措施,如限制自由接触的技术设备等;

(5)其他安全技术措施,如预防性实验,作业场所的合理布局,个体防护设备等。

从上述情况看,安全技术所阐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是以技术为主,是借安全技术来达到劳动保护的目的,同时也要涉及有关劳动保护法规和制度、组织管理措施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安全技术对于实现化工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化工工人应该怎样实现安全生产?备齐安全设施,并保持完好正常可用;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按程序标准操作,生产任务再重也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制定安全预案,一旦发生安全问题要冷静迅速处理并报有关专业部门救助,不得有任何侥幸心理。

第五篇: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材料生产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材料生产中的应用

学 专 姓

材料科学与工程 称

防腐131班

蓝 文 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材料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简称CAD。在工程和产品设计中,计算机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担负计算、信息存储和制图等项工作。在设计中通常要用计算机对不同方案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和比较,以决定最优方案;各种设计信息,不论是数字的、文字的或图形的,都能存放在计算机的内存或外存里,并能快速地检索;设计人员通常用草图开始设计,将草图变为工作图的繁重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与图形的编辑、放大、缩小、平移和旋转等有关的图形数据加工工作。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在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主要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材料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其在材料计中的显著优势,并对目前国内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三维CAD系统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 三维CAD 应用 绪 论

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从最初的仅仅被简单的作为图板的替代品到70年代的二维制图过度到三维建模再到现在的集产品的构思、功能设计、结构分析、加工制造、数据管理于一体的智能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经历了一个漫长又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今天,CAD技术越来越广泛的用于生产中。CAD技术从二维CAD向三维CAD的过渡

2.1 CAD简介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辅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或产品的设计与分析,达到理想的目的,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一种技术。自1950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诞生以来,已广泛地应用于材料、电子、建筑、化工、航空航天以及能源交通等领域,产品的设计效率飞速地提高。现已将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集于一体。

产品设计是决定产品命运的研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产品的设计工作决定着产品75%的成本。目前,CAD系统已由最初的仅具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的CAD系统发展成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CAD系统(ICAD)(Intelligent CAD)。21世纪,ICAD技术将具备新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以提高新时代制造业对市场变化和小批量、多品种要求的迅速响应能力。

以智能CAD(ICAD)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技术、智能活动是由设计专家系统完成。这种系统能够模拟某一领域内专家设计的过程,采用单一知识领域的符号推理技术,解决单一领域内的特定问题。该系统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优化、有限元、计算机绘图等技术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使计算机参与方案决策、性能分析等常规设计过程,借助计算机的支持,设计效率有了大大地提高。

CAD技术正从二维CAD向三维CAD过渡。三维设计软件具有工程及产品的分析计算、几何建模、仿真与试验、绘制图形,工程数据库的管理,生成设计文件等功能。三维CAD技术诞生以来,已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航空航天以及能源交通等领域,产品的设计效率得以迅速提高。我国CAD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已取得较大进展,产品设计已全面完成二维CAD技术的普及,结束了手工绘图的历史,对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CAD应用较早的企业已完成了从二维CAD向三维CAD转换,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强自身的设计能力是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和小批量、多品种

要求的迅速响应能力的关键。2.2 三维CAD的优势

首先CAD技术以实用的零件实体建模优势和简便的产品造型修改和实体装配图的生成被用在机械设计的多个方面设计软件为三维建模提供了多种工具,包括最基本的几何造型如球体、圆柱等,对简单的零件,可通过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若干基本体,对基本体进行三维实体造型,之后再对其进行交、并、差等布尔运算,便可得出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对于较复杂的图形,软件提供了草图工具,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它先勾勒出截面,再拉伸出较复杂的几何形体。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目前主要流行的几款三维设计软件基本上都提供面片模块,该模块为设计人员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曲面设计工具。对于具有大块曲面的零件,设计师可以方便地对单个面或片体进行变形处理,以达到需要的曲面。

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是按系列区分,各系列中每一代产品与上一代产品之间的区别较小,也许只是增加了一个功能部件或是产品造型尺寸上有所改动。三维CAD可以方便地修改一些参数就能达到设计师更改造型的目的。三维CAD在建模中一般使用参数化建模,整个建模的步骤和产品的外型尺寸被参数化,这些参数是与产品的造型直接关联的。若要对尺寸或造型进行局部的更改,只需要更改相关参数,整个造型将被自动更新。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还保证了产品外造型的延续性。

实体装配不仅能让设计人员直观地看到各零件装配后的状态,还可以测量各零件之间的空间大小,方便零件的布置。在装配完成后,零件可以被隐藏或设置成半透明的状态,方便设计人员观察内部结构。此外,在装配状态下,软件提供的标准件库,也方便了设计人员对标准件型号的选择。装配状态下的干涉分析也是常用的功能,计算机通过计算各装配零件的体积的大小和位置来确定是否有相交的部分,并确定各零件是否干涉,自动生成分析报告,明确指出互相干涉零件的名称和干涉的尺寸。方便设计师修改产品设计尺寸。

另外随着技术发展,为了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产品的精度,制造行业装备从普通机床逐步到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模具激光快速成型技术(RPM)等,几乎应用到整个制造行业。这些数控加工装备基本都具有与各三维设计软件的接口。当产品模型在三维CAD软件中完成后,再由CAD软件模拟出加工刀具路径,随后生成数控语言,通过接口输入数控设备中,再由数控设备按照模拟出的加工路径加工产品。

2.3 CAE简介

CAE是三维CAD软件的重要模块,CAE功能包括工程数值分析、结构优化设计、强度设计评价与寿命预估、动力学、运动学仿真等。CAD技术在建模模块完成产品造型后,才能由CAE模块针对设计的合理性、强度、刚度、寿命、材料、结构合理性、运动特性、干涉、碰撞问题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CAE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国内多家主车厂和汽车设计公司在使用三维CAD软件完成新车型的设计后,进行CAE分析,如干涉检查、钣金成型分析、塑料件拔模角分析、车身强度刚度的测试,在车窗、车门、雨刮器等运动部件上广泛采用CAE模块中的运动仿真功能,计算出零件的运动轨迹,以及零部件在运动中的状态,为设计人员提供直观的参考。这些分析工作大大提高了新车型的可靠度,缩短了新车型的开发周期,减少了返工,节约了研发成本。采用三维CAD技术,机械设计时间缩短了近1/3。同时,三维CAD系统具有高度变型设计能力,能通过快速重构,得到一种全新的机械产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材料加工CAD技术是传统材料加工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材料加工和技术进步和标志。材料加工CAD又可分为铸造成形CAD、塑性成形CAD、焊接成形CAD、注射成型CAD以及模具CAD等几个方面:

3.1 铸造成形CAD

包括铸造工艺CAD以及铸造工装(模具/模板)CAD。前者的主要功能有铸造浇注系统设计,冒口补缩系统设计,冷铁的设计,砂芯的设计,铸造分型面的确定,加工余量的确定,起模斜度的确定,开放浇注系统库、冒口库、冷铁库、芯头库的建立,工艺图的标注与打印等,可以实现铸造工艺的快速准确设计。另外,基于有限分析的优化技术在CAD系统配套使用,例如充型过程模拟、凝固过程模拟、应力应变分析、微观组织模拟等,为制定合理的铸造工艺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

铸件弃型流动与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在短短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二维到三维,由简单到复杂,由工作站到微机,由实用化到商品化,为铸造生产提供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华中科技大学推出的商品化三维模拟软件华铸CAD。这些铸造模CAD软件在铸造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已覆盖了铸钢、球墨铸铁、灰铸铁、铸铝和铸铜等各类铸件,大到一二百吨,小到几千克,无论是解决缩孔和缩松,还是优化浇冒口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改进浮渣等方面,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3.2 塑性成形CAD

包括冷冲模、冲裁模、弯曲模、拉伸模以及锻造模设计CAD。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产品对模具的需求愈来愈多。传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不能适应工业产品及时更新换代和提高质量的要求。因此,国外先进工业国家对模具CAD/CAM技术的开发非常重视。早在20世纪60代的初期,国外一些飞机和汽车制造公司就开始了CAD/CAM的研究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各大公司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CAD/CAM系统,并将其应用于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目前,应用CAD/CAM技术较普遍的为美、日、德等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于1965年将数控用于模具加工。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用覆盖件冲模CAD/CAM系统。该系统包括设计覆盖件的NTDFB和CADET软件和加工凸、凹模的TINCA软件。利用坐标测量仪测量粘土模型,并将数据送入计算机。将所得图形经平滑处理后,再把这些数据用于覆盖件设计、冲模的设计与制造。该系统有较强的三维图形功能,可在屏幕

上反复修改曲面形状,使工件在冲压成形时不致产生工艺缺陷,从而保证了模具和工件的质量。模具型面的模型保存在数据库中,TINCA软件可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模具型面的数控加工。美国的Diecomp公司开发的计算机辅助级进模设计系统PDDC,可以完成冷冲模设计的全过程,包括从输入产品和技术条件开始设计出最佳样图,确定操作顺序、步距、空位、总工位数,绘制带料排样图,输入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等,比传统设计提高功效8倍以上。在优化设计方面,利用有限元技术的应力应变分析在塑性成形CAD中已获得较为普遍应用。

我国模具CAD/CAM的研究与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也很迅速。到目前为止,先后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的有精冲模、普遍冲裁模、级进模、汽车覆盖模、辊锻模、锤锻模和注塑模等CAD/CAM系统。但直到现在有些系统仍处于试用阶段,尚未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迅速改变我国模具生产的落后面貌,今后应继续加速模具CAD/CAM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

3.3焊接成形CAD 目前,在焊接结构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初,国际焊接学会将这类应用概括为“计算机辅助焊接技术”(CAW)。现在CAW已不限于焊接结构和接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焊接工装计算机辅助设计、焊接工艺计算机辅助计划、焊接工艺过程计算机辅助管理等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许多方面,而且还涵盖了焊接过程模拟、焊接工艺过程控制、传感器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等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方面。

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概念。可以认为,CIMS是从订货到加工、直至发货的全部过程的各个步骤都可以从计算机中及时得到必需的信息集成系统。焊接CIMSA系统,自20世纪90年以来在造船、桥梁、建筑、汽车等行业中得到了一些应用。以船舶生产为例,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设计标准和用户要求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在对结构强度、刚度分析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制造能力,再进行分段的详细设计。这些工作可运用CAD、CAE等软件来实现。焊接生产的计划管理与装配焊接过程设计,则通过计算机的CAPM和CAPP系统来实现。

3.4 注射成型CAD 包括产品图模具型腔图的尺寸转换、标准模架与典型结构的生成、模具零件图和总培育图的生成、模具刚度与强度校核、设计进程管理、模具成本分析与计算等。注射模工艺分析已成熟的商品化软件,可以预测注射成型流动和保压阶段的压力场、温度场、应

力应变场和凝固层的生成,从而有效地指导实际生产。

在西方先进工业国家,注射模CAD/CAE/CAM技术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公司之间模具订货所需的塑料制品资料已广泛使用电子文档,能否具有接受电子文档的模具CAD/CAM系统已成为模具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当前代表国际先进汪洋的注射模CAD/CAE/CAM的工程应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基于网络的模具CAD/CAE/CAM集成化系统开始使用。英国Delcam公司在原有软件DUCT5的基础上,为适应最新软件发展及实际需求,向模具行业推出了可用于注射模CAD/CAM的集成化系统。该系统覆盖了几何建模、注射模结构设计、反求工程、快速原型、数控编程及测量分析等领域。系统的每一个功能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通过数据接口作集成分析。

(2)微机软件在模具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90年代初,能用于注射制品几何造型和数控加工的模具CAD/CAM系统主要是在工作站上采用UNIX操作系统开发和应用,如在模具行业中应用较广的美国Pro/E、UGII、CADDS5,法国CATIA、EUCLID和英国的DUCT5等。随着微机技术的飞速进步,在90年代后期,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新一代微机软件,如Solid Works、Solid Edge、MDT等崭露头角。这些软件不仅在采用NURSB曲面三维参数化特征造型等先进技术方面继承了工作站级CAD/CAM软件的优点,并且在Window风格、动态导航、特征树、面向对象等方面具有工作站级软件所不能比拟的优点,深得使用者的好评。

(3)模具CAD/CAE/CAM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正逐步提高。当前,面向制造、基于知识的智能化功能现已成为衡量模具软件先进性和实用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软件都在智能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以色列Cimatron公司的注射模专家系统,能根据脱模方向优化成分模面,其设计过程实现了加工参数的优化等,这些具有智能化的功能可显著提高注射模的生产率和质量。

(4)三维设计与三维分析的应用和结合是当前注射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注射模结构设计中,传统的方法是采用二维设计,即先将三维的制品几何模型投影为若干二维视图后,再按二视图进行模具结构设计。这种沿袭手工设计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集成化技术的要求,在国外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基于实体模型的三维模具结构设计。与此相适应,在注射过程模拟软件方面,也开始由基于中性层面的二维分析方工式向基于实体模型的三维分析方式过渡,使三维设计与三维分析的集成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先逵.计算机辅助制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蔡汉明,陈清奎.机械CAD/CAM技术[M].北京:工业出版社,2005 [3]姚英学,蔡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唐承统, 阎艳.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M].北京:北京理工大出版社,2008 [5]刘德平,刘武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李超.CAD/CAM实训—CAXA软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Zeid,Ibrahim.CAD/CAM theory and practice[M]: McGraw-Hill College,1991 [8]Brahim Rekiek,Alian Delchambre.Assembly Line Design[M].Springer,2006

纳米材料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材料工程学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