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IGBT 的擎住效应与安全工作区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21-1064206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1 01:17: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IGBT 的擎住效应与安全工作区

IGBT 的擎住效应与安全工作区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2_-9-16 6:40:45 发布人:ralphcheng

擎住效应

在分析擎住效应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 IGBT 的工作原理(这里假定不发生擎住效应)。

.当 Uce < 0 时,J3 反偏,类似反偏二极管,IGBT 反向阻断;

.当 Uce > 0 时,在 Uc

. IGBT 的关断。在 IGBT 处于导通状态时,当栅极电压减至为零,此时 Ug = 0 < Uth,沟道消失,通过沟道的电子电流为零,使 Ic 有一个突降。但由于 N 一区注入大量电子、空穴对,IC 不会立刻为零,而有一个拖尾时间。

IGBT 为四层结构,体内存在一个奇生晶体管,其等效电路如图 2 - 60 所示。在 V2 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有一个扩展电阻 Rbr,在此电阻上 P 型体区的横向空穴会产生一定压降,对 J3 结来说,相当于一个正偏置电压。在规定的漏极电流范围内,这个正偏置电压不大,V2 不起作用,当 Id 大到一定程度时,该正偏置电压足以使 V2 开通,进而使 V2 和 V3 处于饱和状态,于是寄生晶体管开通,栅极失去控制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擎住效应.IGBT 发生擎住效应后,漏极电流增大,造成过高功耗,导致损坏。可见,漏极电流有一个临界值 Idm。,当 Id > Idm 时便会产生擎住效应。

在 IGBT 关断的动态过程中,假若 dUds / dt 过高,那么在 J2 结中引起的位移电流 Cj2(dUds/d t)会越大,当该电流流过体区扩展电阻 Rbr 时,也可产生足以使晶体管 V2 开通的正向偏置电压,满足寄生晶体管开通擎住的条件,形成动态擎住效应。使用中必须防止 IGBT 发生擎住效应,为此可限制 Idm 值,或者用加大栅极电阻 Rg 的办法延长 IGBT 关断时间,以减少 d Uds /d t 值。

值得指出的是,动态擎住所允许的漏极电流比静态擎住所允许的要小,放生产厂家所规定的)Id 值是按动态擎住所允许的最大漏极电流来确定的。

安全工作区

安全工作区(SO A)反映了一个晶体管同时承受一定电压和电流的能力。IGBT 开通时的正向偏置安全工作区(FBSOA),由电流、电压和功耗三条边界极限包围而成。最大漏极电流 I dm 是根据避免动态擎住而设定的,最大漏源电压 Udsm 是由 IGBT 中晶体管 V3 的击穿电压所确定,最大功耗则是由最高允许结温所决定。导通时间越长,发热越严重,安全工作区则越窄,如图 2 - 61。所示。

IGBT 的反向偏置安全工作区(R BSO A)如图 2 - 61b 所示,它随 IGBT 关断时的 d Uds / d t 而改变,d Uds / dt 越高,RBSOA 越窄。

第二篇:IGBT的锁定效应和安全工作区

IGBT的锁定效应和安全工作区

1.锁定效应

IGBT为四层结构,体内存在一个寄生晶体管,其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在V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有一个扩展电阻Rb,在此电阻上,P型体区的横向空穴会产生一定压降,对J3结来说,相当于一个正偏电流范围内,这个正偏置电压不大,对V2不起作用,当Id大到一定程度时,该正偏置电压足以使V2开通,进而使V2和V3处于饱和状态,于是寄生晶体管开通,栅极失去对集电极电流的控制作用,这就是所谓的IGBT的静态锁定效应,IGBT发生锁定效应后,漏极电流增大,造成过高功耗,导致损坏。可见,漏极电流有一个临界值Idm,当Id> Idm时便会产生锁定效应。

图1 具有寄生晶体管的IGBT等效电路在IGBT 关断的动态过程中,假若dvds/dt过高,那么在J2结中引起的位移电流会增大,当该电流流过体区扩展电阻Rb时,也可产生足以使晶体管V2开通的正向偏置电压,满足寄生晶体管开通锁定的条件,形成动态锁定效应。为此,在应用中必须防止IGBT发生锁定效应,为此可限制Idm值,或用加大栅极电阻RG的办法延长IGBT关断时间,以减少dvds/dt值。值得指出的是,动态锁定效应允许的漏极电流比静态锁定所允许的要小,IGBT 器件提供的Id值是按动态锁定效应所允许的最大漏极电流来确定的。锁定效应曾限制 IGBT 电流容量提高,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解决,即将IGBT与反并联的快速二极管封装在一起,制成模块,成为逆导器件。2.安全工作区

安全工作区(SOA)反映了一个功率器件同时承受一定电压和电流的能力。IGBT的安全工作区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区域: 1)正向导通[正向偏置安全工作区(FBSOA)]。这部分安全工作区是指电子和空穴电流在导通瞬态时流过的区域。在lc处于饱和状态时,IGBT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是器件的物理极限。IGBT开通时的正向偏置安全工作区由 电流、电压和功耗三条边界极限包围而成(最大集电极电流、最大集电极—发射极间电压和最大集电极功耗)。最大集电极电流ICmax是根据避免动态锁定效应而设定的,最大集电极—发射极电压VCEmax是由IGBT中晶体管V2的击穿电压所确定,最大功耗则是由最高允许结温所决定。导通时间越长,发热越严重,安全工作区则越窄,如图2a所示。

图2 IGBT的安全工作区a)IGBT 正向偏置

b)IGBT的反向偏置

2)反向偏置安全工作区(Reverse Bias Safe Operation Area,RBSOA)由反向最大集电极电流、最大集电极—发射极间电压和最大允许电压上升率dvCE/dt 确定,这个区域表示栅偏压为零或负值但因空穴电流没有消失,丽;存在时的关断瞬态。IGBT的反向偏置安全工作区如图2b所示,它随IGBT 关断时的dvCE/dt而改变,dvCE/dt越高,RBSOA越窄。3)短路安全工作区(短路安全运行Short CircUit Safe Operation Area,SCSOA)。SCSOA是在电源电压条件下接通器件后,所测得的驱动电路控制被测试器件的时间最大值。

在设计缓冲电路时要保证使关断时VCE-IC的工作轨迹全部容纳在该RBSOA区域内。由于SCSOA区在集电极电流变大时有变窄的倾向,在应用设计中需要加以注意。

第三篇:标签效应与改变

标签效应与改变

人与人交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时间久了,大家眼中的自己,就逐渐变成自己眼中的自己了。

王某某是我班的各色学生,她的座位永远是班级最后一角,同学们每两周换一次座位,而她却是铁打的营盘,永远不动。时间久了,她就像被遗忘的角落,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看书,自己画画,自己的小空间里到处是垃圾。同学们也都习惯了,大家相安无事。

可问题来了,一天王某某的妈妈找到我,说孩子看不清黑板,要求我给她换座位。我也挺为难,一是王某某个头不矮,往前调会挡住后面同学的视线;二是王某某不太会与同学打交道,容易发生摩擦。果不其然,当我提出给王某某换座位时,同学们充满了反对的声音。有的说最后一角就是她永远的位置,有的说她爱打人,爱拿别人东西,不想跟她同桌……看着议论纷纷的学生。我提出一个建议,给王某某一个机会,先给她调座位,如果她能与大家和平相处,就固定下来;如果不行的话,就还调回原位。同学们勉强接受,而王某某却坚定的点点头。

接下来一段时间,王某某发生了很大改变,上课听讲认真了,发言举手多了,与同学矛盾有但不多……就连数学和英语老师也说她进步了不少。看着她这样的改变,我很欣喜。看来当我们摘下有色眼镜时,孩子也会发生改变。

其实,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受外部环境的暗示,使得自己的言行和个性出现某种倾向。对孩子生理和个性上的任何评论,都会影响到他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

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同时也要引导班中学生,让他们和老师一起从积极的一面、发展的角度看同学。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在他人的眼中看到积极向上的自己。

第四篇: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

11新闻1班

王超飞

111505427

摘要: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激活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去理解。

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工作者利用其可使新闻工作更加顺利的完成以及方引领受众的关注方向

关键词:暗示效应 反暗示效应 新闻传播新闻采访新闻编辑

一、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定义:

暗示效应(effect of hint)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反暗示效应:是说反语或过分夸大产生相反结果的效应。与暗示效应相反,这是指在有一定心理对抗的情况下,用夸张或者激将的间接方法影响别人的行为,从而诱导别人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发生想得到的事件。

二、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案例:

(一)暗示效应

案例一:《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远途跋涉,天气炎热,官兵们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于是曹操大谈:“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发挥了作用,于是,人们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暂时解渴的效果。你看,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不自觉地运用了暗示效应。案例二:赵本山,范伟的小品《卖拐》,也是暗示效应的幽默体现。买者说,自己虽然“脸有点儿大”,但自己的腿没问题。卖者则说,“脸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把脸憋大了”。买者说,“自己的左腿没毛病,只是小时候右腿摔过”。卖者说,“那是转移了,你把左腿跺麻后走一圈儿,肯定会有不适应感”。“末梢神经坏死”,以及“转移”等,都是医学的常用语,有极强的暗示效应。结果,买者对自己的“左腿有病”便深信不疑,于是,一场骗局便大功告成,《卖拐》也成了小品的经典之作。

望梅止渴,卖拐,分别出自小说和小品,很可能是作者的虚构,但它们却艺术地反映了生活真实。但是文坛却流传着一则发生在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身上的暗示效应。叶圣陶有严重的失眠症,每天都由夫人给他三片安眠药服下,才能安然入睡,这已成了他的入眠习惯。可是,谁又能想得到,夫人提供的安眠药居然是三片维生素C呢!叶圣陶先生也始终被蒙在鼓里,倘若他知道服下的是维C而不是安眠药,那么,他肯定会辗转反侧而不能入眠(见《名人趣事》)。

(二)反暗示效应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也没有多少军队。在众人都大惊失色的情况下,诸葛亮对众人说自有妙计可使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口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来到城前看后,疑惑不已,就下令撤退。别人不解,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法国的克隆堡啤酒在打开美国市场时,当时运用了这样的广告:描述了法国的男女们到码头与运送克隆堡啤酒的轮船依依惜别的情景。片中人们一边哭一边说:“美国人呀,少喝点儿我们的酒啊!”。这个广告在美国一播出后,立即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到底多好的酒让法国人如此留恋?结果人们争相购买。香烟商有意在广告上写:“抽烟有害,请勿抽烟,其中包括××牌香烟。”而人们便偏要去买这种香烟尝尝。这与逆反心理不同,而与调动人们注意力有关。但有时候广告过头,也造成了反暗示效应,如油嘴滑舌的小贩,把商品说得天花乱坠,反而使人产生怀疑而不去买其商品。

这就是“反暗示效应”。是指暗示者发出信息后,却引起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都 可能引起这样的结果。

反暗示可分为有意的反暗示和无意的反暗示两种。前者是故意说反话以达到正面的效果。例如在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面前故意说他遵守纪律,以期激发这个学生的羞耻心而改正迟到的毛病。有意的反暗示必须注意分寸,不能说得过分了,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得不到反暗示的效果。无意的反暗示是指暗示者故意进行正面暗示,却无意得到相反的结果。如“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未曾偷”的故事,就是无意反暗示的例子。

三、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

(一)暗示效应与新闻传播 1.新闻编辑中暗示效应的运用

新闻受众群体有接受暗示的心理特点,接收暗示心理是指受众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接受将某种意图隐蔽其中的新闻报道影响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客观报道”的原则下报道新闻,把作者的态度与观点隐藏在所叙述的事实中,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新闻传播中的暗示主要通过文字、语言、画面、版面编排等进行,比如文字中的含沙射影,语言中的旁敲侧击,画面中突出意在言外的镜头,版面编排中突出与压低等。

(一)暗示效应在编辑中的应用:暗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受众,比如在平面媒体中,编辑通过词语的选择,利用版面样式、栏目设置、头条位置、标题大小等说明自己的意图,使读者领会编辑对专刊的设想以及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扬子晚报有个副刊叫“繁星”,该副刊的名字对此刊的定位有着明显的暗示作用。星星不同于太阳的耀眼,让人联想到微小但是仍然闪烁的光芒,而以“繁”来修饰“星”,“繁”又与“凡”同音,意味许多星星,而不是一家之言,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这一版不是刊登一两位名家之作,而是选取平凡百姓的来稿,意在让众多平凡的“星星”也闪烁出光芒。再从版式来看,它的板式很普通,显示了与平民的生活有关,此外,每位作者名字前由所在省份的名称,说明是向全国征稿的;再就是报眉上留有Email地址。这几点是对有意向这个版面投稿的作者最好的稿约。

编辑用这种手法说明刊物的定位、表达了他对稿件的要求,可以省却许多解释工作以及繁复的约稿、退稿、筛选工作,这种方法已被作者和编辑认同,利用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比如202_年3月31日的新京报娱乐周刊,整版以许多刘德华的照片为背景,又用五分之四的版面呈现出一张刘德华微笑的脸,而版面的右下角则是杨丽娟对着许多话筒流泪,表情悲伤的照片。在杨丽娟照片的右边,红色飘带般的一段底色上,用白色字印着小标题:“本报记者赴甘肃、香港调查杨丽娟生活的真相见B版3页到B版6页”,以及白色字的大标题:《悲剧,与刘德华无关》

虽然整个版面的文字只有这样一个标题,但其中暗示的信息非常丰富。从整个版面来看,整版上并没有别的新闻留出条目,可见这则新闻是当时娱乐周刊的重头戏,很可能不是一篇文章,而是通过一组稿件进行系列的报道,这点我们可以从小标题的B版3页到B版第六页,即文章占据B3到B6四版这一信息得到证实。其次,编辑选择了杨丽娟哭泣的照片和刘德华微笑的照片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哭泣相关联的悲剧一词镶嵌在大标题中,而小标题中的真相、大标题中的无关,无不暗示这一组稿件的基调:杨丽娟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需要探讨她的内因。报道的着眼点不会关注刘德华的反应和他的经纪公司的表态以及读者的观点上,而会从杨丽娟的生活本身去寻找这一事件的症结。文字为白色,那种惨惨的白印在红色的底色上,这样肃穆但是鲜明的颜色让我们联想到血和太平间的寿衣,联想到杨丽娟父亲的惨死,进而想去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暗示手法在编辑组稿中虽然不可或缺,但是也常常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是因为这种手法的使用需要先决条件,即读者群中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并且有一定的阅报经历。由于大多数读者存在着选择性理解,当被暗示的人群没有接受暗示时,编辑也就无能为力了。暗示的含蓄特性使稿件更加温和,但是也可能达不到明示的效果。因此,使用暗示需要注意在适当的环节中,在一定的范围中使用,并且要注意技巧。2.新闻采访中暗示效应的运用

暗示效应的运用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它需要调集情感因素和理智因素,综合运用采访主体的语言、神态、表情、衣着和环境等条件。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社会的、公众的、亲密的、私人的四种由远而近的心理距离。希望一个陌生采访对象能乍见之初就对你开启心扉是不近情理的,采访者必须想方设法缩短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也就是说,记者必须寻找达到采访对象心灵的引“桥”和开启采访对象心扉的“金钥匙”,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切合点”。所谓心理切合点,是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共同点和接近处,借助这些,他们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心理氛围,能够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双向对等交流活动,它包括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寻找情感的默契。找准心理切合点,有助于双方的心理沟通,使心理效应建立在记者(暗示者)与采访对象(被暗示者)之间良好的交际关系上。这也是心理效应产生效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即记者(暗示者)对采访对象(被暗示者)产生某种权威感,进而获得采访对象(被暗示者)的信任。

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往往体现在变化中。比如在现场采访中,有的采访对象会脱离原定方案,信口开河、添油加醋、夸大事实,做出某些不负责任的情况介绍,或是答非所问、离题万里。此时,临场不乱的应变能力对记者完成工作尤为重要。沉着冷静地运用暗示技巧,含蓄而巧妙地或打断谈话、转移话题或婉转警告、间接反驳。例如在采访对象“跑题”时记者可以说:“您说得也有道理。刚才我们说到„„”;在采访对象有意信口开河时记者可以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听到了另外的说法,您看„„”,这就在暗示“:您离题了。”“您这是一面之辞,说话请负责任。”接收到这种暗示信号,采访对象往往会自觉地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或悄悄地修正自己不负责任的说法。

总之,采访是一门艺术,在采访中暗示的技巧因采访对象的各自不同,变化无穷,记者通过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才能使采访艺术地运用得心应手,才能使提问的技巧相应而生。在采访实践中的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提高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和控制能力,将会使采访获得一次次成功。

(二)反暗示效应与新闻传播

一般来说在现场采访中,记者是主动的、自觉的一方,而采访对象是被动的一方,所以记者往往能使采访对象按照他所期望的方向行动,从而达到引导和控制采访对象的目的。但是,采访对象并非完全被动,尤其是在涉及到自尊和道德等原则问题时,会产生抗拒抵触心理。记者应善于利于这种心理,巧妙地运用反暗示技巧,故意说反话,达到“请将不如激将”的目的。

例如一位记者有一次到某厂就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问题,在一个车间里进行现场采访时,有一位老工人结结巴巴说不出所以然,笔者灵机一动,向其发出暗示信号:“我感觉转换(机制)后跟转换前比没什么两样,您觉得是不是呢?”这一反暗示语言引起了那位老工人的抗拒心理,他当即用车间里新气象的一些事例,针对笔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驳。采访机里录下了他的声音,伴着现场机床的轰鸣声,音响效果极佳。

反暗示效应是暗示效应的另一种形式,是指在现场采访中记者向采访对象发出暗示刺激,有意引起采访对象的与原本要表达的性质相异的反应。

四、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的启示

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要学会利用他们,这有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新闻。只要合理的应用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记者必须明确新闻心理学的任务。新闻心理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繁重的,主要为探讨人的新闻心理活动的规律,使之条理化、完整化、理论化,扩大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充实新闻学的理论内容,以及促使新闻工作者清醒地认识自我,自觉地改造自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适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两个方面。记者作为采访主体,除了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外,还要注意自身心理素质、采访技巧与职业品质,恰当使用心理暗示,从而达到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胡晓军.《广播电视现场采访的暗示技巧》.声屏世界,1994年

3.钟坚.《浅谈记者的交际与采访对象心理的效应》.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 4.王小燕李广月.《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控制》.艺术百家.202_年 5.裘小桦:《浅谈报纸专副刊组稿中的暗示手法》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心理学期末作业

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

班级:11新闻1班

姓名:王超飞 学号:111505427

第五篇:口才的效应与技巧

口才的效应与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良好的语言艺术称为口才。口才的表现形式有两个,一曰辩论,二曰演讲。口才与演讲是一对孪生姊妹。如果说演讲是歌,则口才便是歌的谱。而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口才便是思想的大门。对具有良好口才,能言善辩者的形容,我们通常说他巧舌如簧、口若悬河。

口才具有非凡的作用,其效应不可小看。翻看古今中外的历史,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口才的效应无与伦比。

历史上,毛遂自荐,救赵于危;燕子使楚,不辱使命;墨翟陈辞,止楚攻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使天下三足鼎立的策略基础,“舌战群儒”更是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宏论雄辩。

当代社会,口才的效应同样突出。周恩来的口才举世仰慕,被世界公认为“钢嘴”(听说邓小平被称为“铁嘴”),他的机敏的应变(举例:),渊博的知识,侃侃而谈的修养,不紧不慢的风格,斐然旷世而蛮声四海,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誉为“冠绝国际”;元帅诗人陈毅,刚直中的幽默微笑,言谈中的妙趣横生,谈判中的犀利锋芒,论辩中的语惊四座,是传诵国内外的美谈佳话。朱鎔基面对几百位中外记者的轮番提问,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他轩昂的气度,潇洒的举止,答问时,要么正面对答,旗帜鲜明;要么旁敲侧击,巧发其中;要么含蓄委婉,柳暗花明;要么诙谐幽默,绵里藏针……回答问题往往一语中的,弹不虚发;相互对话则娓娓道来,情动四海。那种刚柔兼济的谈吐,成竹在胸的机变,敏于思考的智慧,无懈可击的逻辑,在国内外引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为党和国家树立了庄严睿智的形象。

海量资料分享

口才的非凡作用,还渗透于各个领域:国际争端,谈判得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避免战祸;商业桌上,巧于辞令,可以增加利润,甚至开辟贸易新渠道,拓宽财源;学术研究,阐精释义,可以方便交流,提高水平;一席恳谈,可以使绝望者从燃希望,丧志者再度立志;歧途者悬崖烈马;片言据要,百意烛照,可以使人感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二次世界大战中,“舌头、原子弹、金钱”,是美国赖以生存、竞争、取胜的三大武器。现在,美国新的三大战略武器是“舌头、美元、电脑”。其中,舌头竟蝉联三大战略之冠。可见,口才之神奇,不能不令人惊奇而瞩目。

海量资料分享

IGBT 的擎住效应与安全工作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