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网瘾心理咨询案例
编辑:落霞与孤鹜齐 识别码:21-77770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31 18:40: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网瘾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咨询报告

来源:考试大 2011年2月20日 【有了考试大,考遍全天下】

一、问题提出

目前,痴迷电脑游戏的现象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发生率比较高,出现的问题也较多。许多 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一旦上瘾,就会难以自拔,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应该 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

韩前(化名),男,小学六年级学生。身体健康,发育良好。父母工作忙,照顾孩子比较 少,爸爸管教孩子比较严,家中老人非常疼爱这个孙子。

该生语数外几门功课都有过不及格现象,学习成绩在班上倒数,个别科目只有30分,性 格有点内向,但言语表达清楚,喜欢玩电脑游戏,见了电脑眼睛就发光,操作电脑灵活自如。

三、主要行为

该生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滑坡,五年级时,家里买了一台新电脑,同学约他玩电脑游戏,他便偷偷地装上了游戏软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学校里,他上课听不懂,而且不遵守纪律,但无品行方面的问题,他想继续混下去,直到小学毕业。家长很着急,但对电脑痴迷也无较好的解决办法。以前老师认为他学习差主 要是记不住,还感觉他心理健康方面有点问题。

他痴迷于电脑游戏,痴迷的程度为每天玩游戏近3小时。如果不玩会出现焦虑、心慌、坐立不安等,同时还有不愿意上学或逃学等心理行为。

该生自己认为:学习不好是自己笨,记不住。而且觉得老师和家长也是这么认为的,所 以不想上学,想离家出走。对玩电脑游戏,他感到很过瘾,玩得很开心。如果不让他玩,会 很难过,所以每天不由自主地要玩,拦也拦不住。对电脑游戏,他自认为是玩的最好的,另 外他还喜欢踢足球,希望成为一名足球明显。

四、诊断分析

从该生的情况看,玩电脑游戏次数正不断增加,并从中获得心理满足。为玩电脑他减少 了社交、娱乐,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并出现了不玩电脑“很难过”等反应。所以我初步 判断他是因学习不适应导致了电脑游戏痴迷。可他并不是单纯电脑痴迷症,因为他喜欢踢球,说明他可以离开电脑游戏。也不是单纯学习无能,因为他愿意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描述 的很清楚,并且有自己的见解。

学业失败使韩前对学校学习失去信心,家长和孩子本人都认为记忆力不好,不能学习。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韩前“不能学习”的概念,经过反复强化、以及考试的多次验证,使他选 择放弃学习。通过玩电脑游戏,韩前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有了成功的感觉,从而 痴迷于电脑游戏。韩前的自卑来自于学业失败,但他内心是渴望得到成功,渴望得到尊重,通过玩电脑游戏激活了他想要成功的愿望,得到了很大的心理满足。因为他在电脑游戏中已 做到了最好,是电脑里的高手。而且他还想成为一名足球明显。

我这样设想,只要将成功的满足感转移到非电脑游戏上,他是能改变电脑痴迷的行为的。六年级接班后,我试着对韩前进行帮助:

在思想方面:使韩前改变对学习的不良认识,打破家长和韩前都认为韩前学习不好,是 因为记不住的怪圈。从他最喜欢的事情入手,逐渐增强他的自信心,我认为只有在电脑游戏 以外也得到成功的满足感,韩前才能减少玩电脑游戏次数。如果满足感迁移到学习上,韩前 才有可能喜欢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在行为方面:针对韩前得到的表扬和鼓励太少的现状,运用正面奖励办法来减少对韩前 玩电脑游戏的次数。

五、辅导思考:

第一次辅导:

辅导目标:了解该生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特征(问题聚焦),以及他对问题的认识和感 受,为进一步辅导做准备。

我:你对目前的状况很不满意,想学习又学不好,白天想去打游戏,学校、家长又不同 意,你感到很烦恼是吗?

韩:是的。……

我:你能具体谈谈吗?

韩:……(不语)

我:(换了一个话题问)你读过什么书?对你印象深刻的书有那些?

韩:《三国演义》。

我:能说说其中的人物吗?

韩: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孙权、周瑜、黄盖、徐庶……

我:能说说其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吗?

韩:可以,我最喜欢关羽。

我:你对《三国演义》里哪个人物的描写印象比较深刻?

韩:是诸葛亮。

我:我觉得你的记忆力是很不错的。

韩:我喜欢读的书还是记得住的。

过了一会我问韩前:你目前最想做什么?

韩:打电脑游戏。

我:玩过哪些游戏?

韩:《星际争霸》、《红色警戒》、《帝国时代》……

我:玩的怎么样?

韩:是我们班玩得最好的。

我:你为什么能玩的这么好?

韩:我……说不清,我: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觉?

韩:我非常开心,我有成功的感觉。

我感到他这么喜欢玩电脑游戏,一定有非常吸引他的地方,如果不了解电脑游戏和他为 什么喜欢电脑游戏的原因,是不可能走近他,进而帮助他的。通过家访,我发现在电脑游戏 的天地里,他表现得无拘无束,尽情欢乐。经过艰苦激烈的“战斗”,他最终取得了胜利,那种喜悦和欢迎是很令人激动的,也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韩前说:“在学校、在家里,我只有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事,去完成作业。现在学习压力大,心理很紧张,又没有地方去宣泄,现在我可以去玩的地方 又很少。在电脑游戏里,我是主人,我可以控制整个„战争‟,可以改变形势,让整个计划 按我的要求(意志)去发展,所以我一有时间就想打电脑游戏。”

我查阅了心理学方面的资料:孩子们在玩电脑游戏的过程中,心理上容易得到满足,生 理上容易达到兴奋点,因而大脑会产生较多的兴奋物质——吗啡肽,使孩子有非常愉悦的感 觉。原来孩子玩电脑游戏也是有心理和生理机制的,难怪韩前这么喜爱电脑游戏。

第二次辅导:

辅导目的:从玩电脑游戏这个话题入手,逐渐迁移到改变对学习的认识。

在韩前痛快地玩了以后,与韩前交谈,我对他说:“韩前,我看到,只要你努力就会有 结果,玩电脑游戏你已经是最好,你想不想在其他方面也做的更好,比如,让学习也有变化,这需要你的努力,也需要用时间来证明,你要是能够从电脑游戏中走出来,你的学习一定 会有变化的,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韩前用眼睛看着我不语。

我问韩前对学习的看法,他认为学习不好是自己笨,“老师讲课我什么也听不懂,记不 住。我坐在教室里很难受,我盼望下课,盼望到回家去玩电脑游戏,在那里我很开心。”

我:“如果你真的很笨,你怎么能将最先进的电脑游戏玩的这么好?你记不住,你怎么 能告诉我《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人物的特征?你对你喜欢做的事,为什么就很开心。”

韩:“让我想一想……看来我在有些方面的看法好像有点不对。”

第三次辅导:

辅导目的:助人自助,启发韩前自己寻找改变的目标。确定目标,并让韩前将目标具体 化,还要考虑自己为此需要付出些什么?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

韩前说:“老师你说的话,好象有点道理,我想试试看,改变一下我自己。”我问,想 一想,准备改变什么?

他说:“我想在学习上点变化,和同学关系变的好些。”我请他具体谈一谈。

他说:“学习上能有点进步,最好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能对我亲切点,不再用轻 视的眼光看他。”

我对人说:“你的想法很好,你能为此做点什么呢?”

韩前看着我说:“老师这个问题我没有想过,让我回家好好想想。”

第四次辅导:

辅导目的:认知改变以后,准备进行行为轿治的辅导,首先要与韩前共同确定辅导的具 体目标和奖励的办法。

韩前说:“我准备上课时,要认真听老师讲,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下课再看看书,仔细 想一想,如果还不懂,再去问老师或者同学,争取每天学懂一点新东西。在学校主动与同学 打招呼,积极为班级做事,放学后,不去打电脑游戏,先回家做作业,再干其他事。”

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励他去做。

最后我问韩前:“如果你能克制自己少去玩电脑游戏,并使自己的学习有进步,你最想 得到的奖励是什么?”

韩:“我最想得到一套世界名著,还有能够隔天踢一场足球。”

我:“你能不能将喜欢的事从喜欢到非常喜欢排列一个顺序。”

韩:“我爱爱做的事情从喜欢到非常喜欢排列顺序是,卡通书,电玩书,名著,踢足球。”

根据韩前的愿望,我们一起商量了奖励的具体办法:

1.第一阶段:由每天去一次减少到每两天去一次(一次2-3小时)。上课能认真听老师讲,并坚持半个月。奖励一本卡通书,每两周踢一场球。

2.第二阶段:每周去1-2次(一次2小时),上课能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事先为他准备的 问题)。坚持半个月。奖励一本电玩书,每周踢一场球。

3.第三阶段:每周末去一次(一次2小时)。能完成老师为他布置的作业,坚持一个月,巩固后奖励:每2-3周去一次(一次2小时),巩固坚持三个月,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奖 励一本中国名著,每周踢两场球。

4.第四阶段:每2-3周去一次(一次2小时),巩固坚持三个月,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奖励一套世界名著。每周踢三场球。

韩前表示同意。

(我还想办法提高韩前课堂学习积极性,并协调韩前与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第五次辅导:

辅导目的:通过成功感的迁移和行为奖励的方法,逐步改变韩前痴迷电脑的行为。

行为改变过程:

一开始,韩前不去网吧很难过,只在家里浑身不舒服,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就想玩电脑 游戏。

他对我说:老师,我很难受,但我在努力克制,这种滋味真不好受。

我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你现在能克制自己很不容易,老师相信你能战胜困难。我又 说:你现在如果看你喜欢的书,情况会改变一些。还有可以出去踢球,与小伙伴们游戏。

于是韩前就采用踢球和看书来转移对玩游戏的渴望。

韩前在坚持……

第一阶段的行为矮治过去了,韩前得到了他喜欢的书。

韩前对我说:老师我有进步了!我很开心

我说:老师同你一样开心!

……

通过一段时间(两个月)的辅导,韩前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态度认真了,也 积极发言,作业完成情况有了好转,与同学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打电脑游戏的次数逐渐减少。

韩:“老师,电脑游戏确实很吸引人,但我从电脑游戏之外也得到了快乐。”

我:“在什么方面?”

韩:“从同学中,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还是一个能成功的人。”

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韩:“老师你看,我能玩好电脑游戏,也能控制自己少玩一些,我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不是说明我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吗?”

(我很高兴!)

我:“那你还想成为足球明显吗?”

韩:“想。不过要等我多学点知识,长大一点再说吧。”

六、结语

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喜欢玩电脑的人数在迅速增加,对电脑痴迷的小学生也会随 之增多,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如何去关心和帮助我们的孩子?虽然本案的辅导没有结束,但 他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小学生电脑游戏痴迷的矫治,的确已成为一个令学校、家长头痛的问题,作为教育者不 能只是简单地去禁、去堵,而应发现孩子们在那里“大战”,并在“战争”中获得成功的体 会,结合心理辅导,引导孩子从电脑游戏迷恋中走出来,把在电脑游戏中追求成功的精神转 移到学习上去,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会。

我想,为了消除电脑游戏的负面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当结合心理辅导,用爱心与耐心去关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拨正困难学生的发展航向,这不仅有益于学生,更有益于社会,则善莫大焉。

第二篇:心理咨询案例孩子网瘾与家庭有关

另外,严厉型的家庭容易让孩子染上网瘾,大概10%左右。严厉型家庭的最

大特点就是很容易出现暴力,孩子网瘾与家庭有关

案例一:杨女士的孩子亮亮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杨女士在电话里向12355心理咨询师倾

诉,自己孩子上初中后住校,最近老师打电话说亮亮经常和班里其他一些同学逃课外出上网,杨女士和其班主任都对亮亮做了多次劝说和教育都不见效果。

在与杨女士的谈话中,咨询师了解到在孩子7岁的时候,杨女士与其丈夫离婚,之后亮

亮就一直与自己的妈妈一起生活,自从父母离婚后,亮亮就一直不爱说话有点自闭,平常不

怎么与母亲交流,杨女士平常忙于工作也很少与孩子交流谈心。

咨询师给杨女士讲到,单身家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与单身妈妈一块生活,时间一长就

容易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感,加上杨女士平时对孩子的关注较少,于是孩子一旦接触网络,就很容易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方式来寻求自信和安全感。咨询师建议针对亮亮的情况,除了劝说教育以外,作为亮亮的母亲,应从生活上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逐

渐树立自信心。

案例二:小刚今年刚上高一,父母带着她来12355服务台寻求帮助,说小刚最近一直跑

网吧上网,经常与父母吵架顶嘴。

在与小刚的面对面交流中,咨询师了解到,自从小刚上了高中之后,父母对他的学习生

活管的更加严格,有时候多玩一会,就会挨父母的吵,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学习方面,父母对小刚的要求也格外严格,成绩要保持在班上前10名,有一次考试退步了,父亲就对

其打骂,时间一长,小刚就不愿意在家里多待,也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经常和同学一块去网

吧,甚至为了气父母,小刚还经常夜不归宿。

咨询师总结,小刚的家庭属于严厉型的,一般来讲,严厉型家庭容易让孩子染上网瘾,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不打不成器,就对孩子的教育以批评为主,而小刚的年龄又处在青春叛逆

期,家长对其学习生活的严格限制就很容易换来小刚故意与父母做对,外出泡网吧不愿回家。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会表现得特别反抗父母和老师,很

偏执,并缺乏安全感。因此,作为小刚的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应从生活上实实在在地

关心孩子,体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真正需求,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更应避免对孩子打骂和体罚。

第三篇:网瘾案例

一、基本资料

刘某,男,16岁,高一,福建省某县人,单亲家庭,父亲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

二、情况介绍

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所以经常旷课、逃课。经老师提醒仍无改善,期末考试成绩特别差,不得不留级。但留级后,刘某仍热衷于上网,一如既往的旷课逃学。学校为此多次对刘某本人进行教育,并多次通知家长进行配合教育,刘某也写保证书,但结果还是一切照旧。后来刘某父亲来到学校要退注册费和寄宿费。退学后,孩子就更加肆无忌惮。

三、案例分析

1、心理原因

① 孩子学习成绩差,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但网络游戏却让其获得成功的感觉。② 青春期孩子自控能力差。

2、家庭原因

① 单亲家庭,父亲长期在外,生活学习上面受挫之后,缺乏支持系统。

② 寻求关注。只有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亲才会关注孩子。

③ 目标感缺失。不知上高中为了什么,缺乏前进动力。

3、社会原因

① 大街小巷网吧随处可见,且没有设定未成年人不准入内,网吧老板只顾自己的利益。

四、矫治方案

1、老师多鼓励,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真诚的表扬。

2、鼓励孩子与同学多沟通,交朋友,一起进行一些有益的课余活动。

3、父亲不要流露出对孩子的失望,要耐心的与孩子进行沟通,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

己并没有被抛弃。

4、重树目标。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为将来作打算。

5、转移注意力。让孩子多参加一些课外培训,做一些喜欢的事情。

6、承担责任,照顾爷爷奶奶,感觉到孩子被需要的价值。

五、转化效果

1、对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

2、能帮助爷爷奶奶照顾生活,父子关系改善,沟通增多。

3、能按时认真上课。

4、参加美术特长生,准备报考中央美院。

第四篇:心理咨询案例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18~20点。

来访者,×××,为隐私考虑,其他情况略

今天,为一位来访者进行了咨询,使用的技术主要是朱建军的“意象对话技术”和“子人格分裂”技术的有机结合。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机敏”,也就是在咨询中多次出人意料的在意象之间转换角色,杀回马枪,从而刺破阻抗,一层层的揭示人格结构和矛盾。

我从朱建军常用的“房间”的意象入手,引导她想象一间房间内的布置,从而探察她的心理状况。她描述了一个空旷的房间后,我并没有依照常规,引导她对房间进行改建,从而在潜意识层面调整她的情绪。我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看看她的子人格。于是我出了第一个奇招,要她钻到床底下看看,藏着什么东西。

她看了好一会,说有一只小猫,我回忆了下猫的意象的代表意义(性本能、妩媚、直觉、攻击和强健,和来访者本人有些像),然后问她,是什么样的猫。她说是一只很惧人的,缩在墙角的小猫。

我感到满意的一点是,这时候,没有顺着常规走下去,去安抚这只小猫。而是第二次迅速转换角色,要她投入到那只猫当中,代替那猫说说话,看猫有什么感受,这样就能吐露出第一个子人格的心声。结果那只猫说,它害怕主人打它,因为它想上床,想一起做这个房间的主人,主人不想它把房间弄乱。如此这般,吐露了很多委屈的心事。

按常理,可以要主人好好的疼爱这只小猫了,这样就能取得内心的和解,并学会表达感受。但是我再杀一次回马枪,要她融入到那只小猫中,回过头看看意象中的主人,是什么样子。这样,就能将来访者的主导人格观察出来。

她看了好一会,说意象中的本人,“她一会变成妈妈,一会变成一个怪物。那怪物是个马脸的,很高很瘦,奸冷的笑,好像要吃了小猫……妈妈很凶、很严厉,黑色的,满脸怒气”

到这个时候,症结已经很明显了,她子人格中的由母亲的严厉的教导形成的超我,对小猫代表的本能,造成了严重的压制。

在这之后,我再采用其他技术,引导小猫所代表的本能和母亲所代表的超我进行沟通,达到了温暖的融合。

我请她谈谈咨询后的感受,她问我,怪物代表什么,母亲为什么会和怪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我跟她简单介绍了客体关系理论,告诉她,小孩子会在心中把母亲愤怒的一面形成一个客体,这个母亲形象是她在心中形成的自我压制的超我的形象。现在这个超我中严厉、压制、绝对化的一面已经基本消除,而来自父母的温暖的慈爱和支持,将使她余下的人生更加坚强。

第五篇: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小学生懒惰个性问题

一年级的李明懒出了名,作业总拖拖拉拉、偷工减料,每次劳动就想方设法偷懒,不愿动弹。老师就拿他没办法,批评、体罚全没用,急得老师忍不住直皱眉头:他还能变勤快吗? [分析] 小学生的懒惰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培养方式不当,父母怕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总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还有的学生懒惰是因为其他负性心理的影响,如畏难、依赖等。[方法] 1.帮助学生认清惰性的危害。惰性不但给父母增加负担,给周围的人带来危害,削弱自己的斗志,而且会最终落得平庸、失败的下场。

2.在学校情境中规定学生劳动的时间,养成整理环境的习惯。决不迁就学生对劳动的消极抵抗,不把劳动作为惩罚,否则会使学生厌恶劳动。

3.与家长沟通。教师、家长都积极地让学生学习、劳动,鼓励学生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心理咨询师情绪问题咨询案例之不合群

小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十分正常,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可他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渐渐对周围的环境没了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予理睬。大家都说他是个“不合群”的同学。[分析] 不合群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对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另一种是学生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不合群的原因是多种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婴儿早期与同伴隔绝导致以后的适应问题。曾有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半年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有的孩子由于在婴儿早期缺乏这种必要的同伴交往,有可能导致不合群。

2.由于身边没有同龄伙伴和朋友,在家里主要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与能给自己保护和支持的成年人很好相处(如教师),而不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

3.家长的过分保护,不让孩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怕孩子受欺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小、懦弱,均不受同伴的欢迎。

4.曾在交往中遇到过挫折,失去信心,不愿交往。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因尿裤子而遭到同伴们的哄笑,于是就产生逃避集体场面的心理和行为。

5.个性原因。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呆板、不爱活动的性格,因此不容易与大家交朋友。

6.患有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对交往根本不感兴趣,也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方法] 对于不合群的儿童,首先做的应该是查找原因,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不同的矫治重点。问题比较严重的儿童应建议寻求专家的帮助。

1.区分不合群的儿童究竟是受到忽视还是遭到拒绝。对于遭到拒绝的儿童,给予交往技巧和原则上的指导;对于受到忽视的同学,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查找原因。要区别这两种情况,可利用提名测验,让每个同学写出班上三个最想交往和三个最不想交往的同学,那些两种情况都未被提名的往往就是被忽视的儿童,教师也往往忽视他们,应对他们实施行为改变计划。

2.行为强化法。鼓励儿童主动交往,教师给予相应的强化,如表扬、注意等,同时争取得到家庭的帮助。

3.认知重建法。交往障碍常常源于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有正确的自我评价。

4.教学一指导技术包括指导、提供榜样、练习、强化等环节。如教会儿童问问题、提建议,给他们提供交往技能较高的同伴做榜样,再给予同伴的支持和帮助。

5.交往能力训练。

6.多组织集体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浅谈小学生的健康心理

小学心理学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固然重要,我们应该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生命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因为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孩子成长的前提条件。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当代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具体来说主要是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促使小学生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学生。在给小学生提供精神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师尽量满足小学生的合理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导致逆反、消极的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来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师对此必须充分注意。每个人的性格是一种个性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的核心部分。做事胆小,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家人,是性格软弱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在性格形成时期,学生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教师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帮助、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对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不利于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应给予正确的帮助。

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此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们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分析,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给予及时调节和治疗。只要及时发现,善于分析,及时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得到根治。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利用沟通方式,学会倾诉心声,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振奋学生的情绪,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健康心理。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一个老师要想在学生平静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浪花,就要用“爱”来感化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当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我们要做到:

1、教师要用“爱”去呵护,用“爱”去感化学生。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爱是每位教师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但对学生更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爱既是“亲其师”的纽带,又是学生愿意接受教育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完满的精神生活。”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使他们鼓起勇气,力所能及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关心和爱护就成了学生增加信心的力量。爱给了学生温暖,学生在爱的感染下找回了自己的自信,能勇敢的面对问题,并且能解决问题。

2、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所谓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教师要想了解学生靠平时的观察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实事说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作为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和学生是平等的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要让学生从心底真正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如果一味的挖苦、讽刺,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伤害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交流时要讲究语言艺术,维护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对他的理解,从而放下自己畏惧的心理状态,平等的与老师交流,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

作为一个教师只要你能够及时的发现、挖掘我们职业中的那种高尚的爱,你就会每天都产生冲动,你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你读不完的一本书。明白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样,你才会爱这个职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你的爱才会使每一个学生用同样的爱来回报你,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

利用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作为教师要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培养其良好情绪;每位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营造生动愉悦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对性格软弱的学生,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表扬,鼓励他们要有进取精神。充分利用学科知识中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

小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厌学

让孩子11岁前疯玩过 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弄堂的喧嚣,现在很多小孩子基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陈默碰到的一名最小的抑郁症患者只有9岁。陈默还看到幼儿园4岁的孩子坐在那里发呆。“有的问题是无解的,没有人帮他解惑,于是我们的孩子抑郁了。”很多孩子幼时是在贵族化的环境里生活,但是进入学校后,又给他一个高竞争的环境,这种反差让他们很难承受。

在心理专家看来,要让孤独的孩子在某种环境里释放孤独,尤其要让孩子在11岁以前疯过,这样的心理环境才可能更健康。擦掉对孩子的负面评价

目前小学生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厌学。孩子上到小学二年级后,厌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专家认为,这个问题要怪两个人——老师和妈妈。很多孩子成了订正专业户,订正量比功课量还要多。家长是孩子读书的监工,可是在监督之下又很难学习好。孩子其实特别需要的是,引导出学习兴趣。现在还有个很大的误区,妈妈70%的功能在做“老师”。陈默风趣地指出,如果让孩子找一个动物来代替妈妈,小朋友经常答的是老虎或者狼。“实际上妈妈要做老母鸡,应时不时护着小鸡,让他有安全感。孩子一上学就进入竞争状态,即使老师对孩子都是负面评价,妈妈也必须做橡皮擦,擦掉负面评价。”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自卑树”是在小学时种下的,妈妈要把老师批评时给孩子带来的自卑阴影擦掉,让孩子永远有信心。小小孩过度早教害处多

过度早教是很多小小孩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让小孩子长时间做同一件事,会超前抑制他的大脑,将来形成的问题就是高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过度早教还会过早开发视力,可能让孩子长大后戴上“啤酒瓶”,甚至引发视网膜变性或脱离。“目前,儿童近视较以往提早了三四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上海市视光学学会委员柯碧莲指出,持续的近距离用眼、iPad等多种视频终端的普及、不良的坐姿及握笔姿势、不均匀的照明等都会诱发近视。柯碧莲曾经接待过一名3岁半的小病人,父母忙着做生意,孩子天天在狭小的空间里长时间看电视,结果近视程度竟达1200度!因此,家长应保证孩子有一定的“远视保有量”,把密集用眼期延到12岁以后。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 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 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2.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3.学习适应性: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网瘾心理咨询案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