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21-24034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9 07:31: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

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

周新高

备课是为保证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而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教师提高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主的专业素质的一条主要渠道.作为教师标志性的日常工作之一,备课在评价教师个体教学与学校教学管理指标体系中占着很大的权重,且不可替代.如果把教材与学生比作两个不同的世界,教师的职责就是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借助你精心设计的平台,收获知识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果子,这是备课的意义所在.有效备课应遵循以下条件。

一、遵循一个前提

获得尊重,获得认可,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求。具有同样人格尊严的学生,在他建构健康完满人格的成长历程中,这种需求尤为重要,而纯真向上的本性也使得这种需求更为强烈。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前提,从目标的确立到练习的评价各环节都尽可能地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认知方式出发去反思你的文本、你的行为。

二、立足两个基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事实决定了数学的工具性特征,数学通过数与形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这一事实决定了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工具性特征和抽象性特点赋予了数学教学两个基本任务,即学习从事社会活动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备课就要立足于两个基点:一是面向全体,落实双基。双基是课标对全体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提出的底线要求,自然也是我们备课的首要关注点。二是发展思维,因材施教。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课堂是肤浅的,没有思维训练的备课也是残缺的。

三、理顺三方关系

新理念下的课堂.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发展的时间多了,氛围浓了,由此导致课堂变数的增多,挑战的是我们对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备课时,我们要用变与不变的辩证观点来分析。文本相对稳定,学生却是活生生的人,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要在运动与变化中求和谐,求发展。学生是学习的

主人,教师是一个引领者、指导者、服务者、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学是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位的原因,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材是一个支点,一扇窗户,学生要学习的是基于这一支点之上的数学知识,要认识的也是透过这个窗户的整个数学世界。尊重、理解并用好教材并不意味着教材是圣经,更不意味着教材是学习的目标物,是教学活动惟一和终极的目标。

四、把握四大环节

一是目标。恰当的教学目标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深请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宜精不求全,宜实不求大。二是导入。为新知教学的展开而为的导人有许多方法。让学生迅速完成始动调节,进入学习状态是导入设计所追求的效果,而这也是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益所需要的。契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故事、情境、谈话、游戏、竞赛等方式都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都是导人设计的有效载体。三是新授。这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环节,也是备课的主体环节,决定这一环节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关键。教法手段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选择的教法与手段要考虑教材、学生,还要考虑自身,从自己的成功之处出发,彰显个性,体现特色。四是结尾。包括练习与小结,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围绕重难点,突出巩固与应用,重视综合与发展。小结是“点睛”之笔,或概括或承启,或反思或评价,也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因此,不一定是铃声响起时那戛然而止的一句话。

五、精备五个领域

1.理解用好教材。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编写者是从一个普遍适用的角度去规划编排体系和呈现形式的,对于不同的地区资源、不同的学生状况、不同的教学个性,肯定不是最适合的。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创造与发展的空间.寻找“更适合”的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研读与处理教材时要考虑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更好地学,学得更好。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其中的辩证关系,教材毕竟是众多教育大家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因此,首先要有这样一种态度:尊重、理解并用好教材,这是备好课的前提,在尊重基础上发挥与创造,在理解基础上补充与改变,这是备好课的需要。否则就可能违背数学的科学性,违背数学教育的规律性。

确定重点,找准难点并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是备课的重心所在,稍有偏离就可能导致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为什么有时新知教学后马上进行的练习正确率很低?反思这一课的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便不难发现,对应该作为重点或难点的内容恰恰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重点是依据课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是个常量。一般来说,新知的生长处,新旧的转折处,前后的承启处是课的重点,找重点是备课的基本功。难点是教材的知识序列和学生的认知序列之间存在着差异造成的,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基础,是个变量。一般来说,新知中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缺乏感性材料支撑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的内容,都是难点。

让学生认识整个数学世界,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还要从数学教育的高度来解读教材,没计文本,备好知识背景。如《年月日》一课,关于闰年的来历、2月28天或29天的来历、农历历法体系等;《质数与和数》一课中,介绍“哥德巴赫猜想”;面积单位教学中介绍市制单位“亩”等。丰富教材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以冰山一角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升华数学情感。

2.了解学生特点。学生认知水平、认知方式是我们选择教法、选择教学起点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们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设计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经历、经验资源在其学习中的影响。个体的差异在民主的土壤中萌生出课堂的动态,有效调控除了教育机智因素外,还要在备课中多一些开放性思维,善于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未雨绸缪,预设“生成”,只有这样才不怕生成,不怕在互动中出现插曲,才有可能将生成处理成课堂的又一亮点。

3.准确定格自我。备课必须以自己能依此上好课为前提。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思维品质以及经历、经验都自有特点,生搬硬套或盲目仿效必将事与愿违,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自我认识,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追求与文本、与学生的高度和谐,进而发挥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作用。

4.童视课后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批判性的眼光和建设性的思维重新审视教学流程,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一些教学现象,明优缺

知得失,谋求改进提高。停留在记述现象层面,不从理论高度去阐释的反思是没有价值的,而停留在解释层面,不从发展高度去改进的反思也起不到专业提高的作用。

5.不忘育人关怀。没有非智力因素缀饰的课堂是单调和没有生机的。课堂是学生成就道德的一块园地,让学生在学好知识、增进能力的同时,收获理想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备课的重要方面。备课中,我们要做到有心育人,有情教化,根据知识点和课堂情境特点有意设计,有机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二篇: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

翻开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仔细研读,感触颇多。

书中谈到教学的有效性内在地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并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都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性。

为此,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备课

1、研读课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南”。

2、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钻研教材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材的相对固定性,作为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分析教材,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

3、了解学生: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 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材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4、设计练习:练习的设计,应该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的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者综合练习。不管是哪门学科,都要做到“重要的练习、核心的内容,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过。”这样才能,保证练习的有效性。

5、撰写教案:不管是哪门学科,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之达到有效、优质的标准,必须备课于心。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写教案,只是备课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不是备课的全部”,“备课于心最要紧”。

6、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同伴互助”的一种,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在健全集体交流研讨制度的前提下,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个人深入钻研教材为基础。

二、上课:

上课是最复杂、最核心的工作。从“复杂”方面说,上课面对的是人,而做人的工作是最复杂的,更何况是众多的未成年人。从“核心”方面说,老师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上课服务、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上课而做的。因此,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益,就是在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技能是:

1、讲授技能:教师的工作要靠自己的言说去传道、授业、解惑,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讲授的能力和艺术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讲授,不等于注入式,它不是“注入式地讲”,不是“灌输式地讲”,而是“积 极创造性地讲”,讲在点拨、在启发,即教师在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理解力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表达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因此而谈“讲”色变,讲授仍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教学技能。

2.提问的技能: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能否科学地设计出新颖、巧妙、击中重点、触及难点、激发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3.倾听的技能: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是教师倾听的重要任务,而在倾听中向学生学习是教师必要的态度,在反省自己的“倾听”的同时与对方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方共同建构出对现实的定义和理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

4.观察的技能:课堂观察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感官、思维来获得教学信息反馈的渠道,是理解学生、理解自我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教师要具有迅速而准确、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客观的观察能力。5.点拨的技能:课堂中的“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运用理清思考、排除故障的艺术手段,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的教学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点拨时,要遵循启发性、适时性、适度性、灵活性的原则。

6.情境创设技能:情境创设要站在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高度上进 行创设。有效的情境创设应具有悬疑性、生活性、真实性、复杂性、情感性和典型性。

7、课堂调控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教育的技巧”主要是指教师的课堂调控技能。课堂调控的要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自控、调控学生、调控教学。这三个方面并非完全分割,而是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三、听课

听课如同阅读一本活动的教育教学书。如何正确认识听课?又如何进行听课呢?必须要明白:

1.听课是当老师的开始,是老师走上讲台的基石;听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为师,当从听课开始。2.听课,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听课者只有占据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去听课,才能在听课中有所感受和体验,才能听后有所收获。3.听课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的结合,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所得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4.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同要先备课后上课一样,要先备课后才能听课。准备得越充分,越能在听课中有所收获。

5、听课后要全面反思。课后,把听课笔记与备课笔记进行对照、与自己专业储备进行对照,找寻执教者教学安排、教学活动、教学智慧等背后的理论依据、思想观念;剖析其优劣得失成败,借鉴别人好的地方,错误失误尽量避免,总结他人经验教训转化为自己的素质智慧,这样“他山之石”就能“攻玉”了。

四、评课:

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要评好一节课一般需要做到:

1、倾听执教者反思:在组织评课前,一定要认真倾听执教者的发言,把执教者的心路历程与你所观察和记录的课堂历程以及听课思考进行比照,可能会产生新的认识,或修正、或补充、或完善、或提升原来的认识,可以使自己的思考更客观、全面、深刻。

2、多角度思考,但不面面俱到:多角度思考源于多角度观察,即对教师的观察、对学生的观察、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观察。另一方面,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评价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评课时,应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表达出来,切忌面面俱到。有时候,面面俱到反而会弄巧成拙,面面不到。

3、就课论理,有理有据:评课时,要以课例为依据,有理有据地评。切忌空发议论、堆砌名词、滥贴标签。

4、真诚评价:评课时,评课者应该毫不保留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讨论,一起提高。

第三篇:如何有效备课

如何有效备课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有很多次课,有很多内容要准备,那如何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备课内容呢?我的意见是:博采众长,精挑细选;立足学情,由浅入深;强化细节,全盘展现;模拟课堂,精心雕琢。下面依次说明。

一、博采众长,精挑细选。在备课时,尽管知识只有那么一些,套路也是现成的,给人

感觉随便怎么备都差不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公开课上经过雕琢的课,在备课上都和我们一般的备课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可以多多收集下好的备课教案,进行储备,在自己要用时可选择的地方就会更多。从刚开始的买两本参考书和多听课,到后来的自己看杂志看资料,再自己琢磨吸收一些好的经验和细节,到最后自己在备课时的选择面会越来越多,从而可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备课方案来。

二、立足学情,由浅入深。在有了很多的教学素材后,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

择最适合班上学生的教学方案。现在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学生的生源素质是越来越差已成定局,在高中阶段,以前的以知识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以学生实际为主,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东西,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案。采用低起点,小阶梯,高落足,延长知识引入时间,强化细节,缩短例题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阶段中来,才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三、强化细节,全盘展现。课堂内容从知识上来说并不多,但其前后呈现顺序,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知识点上的细节问题都需要考虑全面才好。在备课中,不仅仅是备知识,如果还能考虑学生的反应,对其有针对性的细节考虑,那么效果会好很多。所以在细节上,知识线、问题线、学生反应线、师生互动线都能理顺,才是一个好的备课。

四、模拟课堂,精心雕琢。一节课,只要还没开始上,那就会出现很多不可知的情况,尽管在备课中有好的体现,但上课毕竟与备课不同,它需要把备课内容体现出来,所以学会在脑海里模拟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不会,可以自己在一僻静处(如寝室里)自己小声雕琢;时间久了,可以在脑海里模拟课堂,纸上记录要点;到最后就可以脱离纸笔,自己在脑海里随时随地雕琢课堂了。

综上所述,备课只要多从学生出发,多多琢磨,时间久了自然就出效果了。如果不自己去琢磨去实践,那备课的效果始终出来不到的。

第四篇:浅谈有效备课

2011-2012教师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浅谈有效备课

为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我通过参加教师远程全员培训,学到了很多知识,并成功运用于了实践,收获很大。尤其是学习了有效备课后,更加体会到了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能帮助我们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学好它很有必要。

什么是备课?专家告诉我们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我觉得做为一名教师,在备课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1.修炼专业,丰富备课资源。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教师要进一步登高望远,注重自身经常性学习。

2.共享信息,拓展备课空间。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人们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3.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教学参考书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重在消化吸收,贵在用活创新,引入教学资料中的内容应当贴近学生,贴近当前生活,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课改方向,应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避免陈腐、消极、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再现。

总之,我将继续主动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充实自己,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五篇:有效备课的探索与思考

“有效备课”的探索与思考

内容提要:备课是教师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逐渐成长,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良好的制度管理也不是仅仅把“完整、清楚、美观”的教案为考核依据。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活动,任何一种备课形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关键是思想和方法,而恰当的备课形式对教学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关键词: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改革探索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的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备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有关备课的争议由来已久,而我们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更使这一问题凸显出来。实际上关于备课问题的争议主要是对备课形式的争议,而我们都知道,形式应当为目的服务,形式只是一种手段或是途径,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活动,任何一种备课形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关键是思想和方法,而恰当的备课形式对教学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

一、传统的备课形式

传统的备课是以个人备课的形式,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教师的自主性大,可以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设计较有效的教案

。而规范的教案模式可以帮助年轻教师逐渐适应教学过程,可以规范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模式,也使管理工作容易操作。

本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下属有几个规模较小的小学。历年来重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以严格的管理制度闻名,特别是对教师课前备课极为关注,管理制度制订的很细、很周全。不仅规定了备课中要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还一律要求详案,有的课程甚至规定了“过程”的具体细节,如数学学科的“准备题导入、教学新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的教案模式几乎一层不变,如缺其一项就是“课备的不详”,老教师、新教师都要按这标准去做。教导处对此的监督是每学期三次大检查,检查的形式是翻阅备课本,看看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足、有没有超前备课等等。对照计划、数出节数、评出优劣,签字盖章算通过,期末还得全部上缴教案作保存并进行教案评比中的展览。每位教师每周课时数平均是22节,除了上课,每天需要备4节的基础课、2—3节活动课及完成多项各类记录、批改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和当天的课堂作业,还要个别辅导学生、处理班级问题、参加学校各类活动和学习,所以即使牺牲休息时间,然而花在备课上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为了完成任务,有的教师不得不抄袭名人教案集和往年自己的备课,谈何钻研和深思!

我们对本校35位教师备课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是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把80—9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仅用10—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而把钻研的时间放在课前十分钟的老师占51%,完全没时间钻研的占26%。认为在现今的管理模式下的备课极为有效的老师为0.03%,17%的老师认为比较有效,54%的老师认为效果不大,23%的老师认为没效果。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究其原因有两种:一是备课管理过分地注重教案篇幅、字迹、格式和数量,使教案成为能看能用的展示品,而忽视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过程(主观因素),使得教师们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书写教案上。二是教师任课门类多、任务重,也限定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致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参考备课手册(教案范本)和以往教案(客观因素)上。问题存在的根源是备课管理形式的刻板,强化了备课的应检性;备课形式过于单调,讲求整齐划一,教师没有多大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集体备课的尝试

集体备课是指备课组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形成统一教案的过程。集体备课的出发点是让教师合作研讨,以集中群体的智慧,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从而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实现优势互补;其次,对新教师来说,能更快更好地向优秀老教师学到备课的技巧,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本校考虑到原有备课形式的“劳而无功”,为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备课的实效,决定对本校备课进行尝试性改革。选定五年级的任课教师为试行对象,组建备课小组,圈定主要负责人,由负责人制定出一学期计划,并经过讨论通过。再由中心校的骨干教师备好课,分阶段进行讨论修改,然后印发给下属完小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无须另备教案,直接在下发的教案上稍作修改就可。一学期下来,教导处发现,任课教师轻松很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辅导学生和批改作业上,但精心设计的教案还是没起作用,有34%的老师事先研读教案并作适当修改,14%的老师课后作点反思,57%的教师不假思索照搬上课,31%的教师完全不参考教案而据经验上课,74%的教师认为这样集体备课没什么实效,17%的教师认为比传统的“各自为政”效果更差,但86%的老师认为集体备课不需要抄写教案能节省了很多时间。教导处宣布改革失败,学校领导班子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恢复传统备课。

改革的初步尝试失败,主因在于改革的出发点不对,只是使大部分教师“不劳”了,而没有使备课真正的“有功”。只改革了组织备课的形式,而没进行内涵的革新。即使形式上是“集体”了,但并没有集思广益,更没有百家争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①集体备课就是分头备课然后统一备课,集体备课就是完成一册完美经典的教案集。实际上各类教参就汇集了“百家”的专家学者对教材内容的精辟分析和教法见解,完美的教案仅仅是“华”而不“实”。除了造就了整齐划一的教案,否定不同的观点,统一上课的风格,更是增加一线老师的工作量,也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化创造。

②集体备课就是“权威个人”备课。“老人的权威”和“行政的权威”形成一言堂。在实际工作中新教师总要服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普通教师在各级领导前面也自然“谦虚好学”的现象很普遍,这使本来非常有效的集体活动,变成为个人意志的贯彻!结果,集体的智慧,掩盖的是个人的意志。表面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际上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③集体备课就是轮流备课,减轻教师的负担。许多先走集体备课道路的学校,为节省人力物力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任教同门学科的教师每人分配到若干内容,进行深入钻研备出好课,然后复制互相交换组合成本册教案集。

④集体备课就是组长备课,其他组员不用钻研教材不用写教案,等待组长的备课复印件,然后组起来讨论一下稍作修改,再每人发个一本。许多老师乐见其成,既省去备课的烦琐,又省去“检查”的累赘,课堂上爱怎么上怎么上,教案起不起作用那是另一回事。

⑤集体备课就是完成了备课。备课是永远无法一劳永逸的,集体的备课要着重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大家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教学设想进行交流,具体到每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必须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集体备课中形成的观点与思路中只供参考。所以集体备课要做的是分析学情研究过程,确定难点指导学法,收集资料反思教法,而不是完成备课的过程。

三、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

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由此,我们明白广义的备课是教师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逐渐成长,所以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良好的制度管理也不是仅仅把“完整、清楚、美观”的教案为考核依据。

通过调查取证,经多方面探究学习,本校学校领导班子制定了新的备课管理和考核制度,全方位的对备课形式的深化改革:

1、安排:开学初,各科组长就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科集体备课计划。各年级根据科计划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任课教师轮流作中心发言人必须人人参与,提前两周作好准备除钻研教材教法,还要分析学情、收集资料、准备部分教具。以年级组为单位,固定两周一次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2、组织: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再作集体交流。集体备课时,主要讨论下两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在平等和互相尊重前提之下的讨论、沟通、交流、争执、辩驳,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3、整理:每次集体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再分发给教师,各教师领到资料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4、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教导处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5、评价:考核组把参与备课情况、课堂落实备课程度、学生课业的质量、教后感的撰写作为考核依据,教师每学期只交两份精品教案给学校资源库。

经过一学期的试行,再次调查发现教师们抱怨的现象少了,积极情绪高涨。认为改革后的备课更有实效的占91%,认为备课促进个人素质提高的占71%,认为淡化备课就是写教案意识的占74%,认为还需进一步改革的63%。大部分教师养成课后备课的习惯,反思正成为备课风行的主题。

教学不息,备课不止是教师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教师生活的主旋律。为了增强备课的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我们应趁着课改的东风,积极探索新的备课形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组织形式的革新

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相结合;阶段性备课和随机性备课相结合;终生备课和短期备课相结合;静态备课和动态备课相结合等。在备课研讨中都是以讨论会的形式开展的,大家只打嘴仗,谁有说服力就信服谁,这还是太静态了,如果把动态备课结合进来,用动手实验或者找几个学生模拟来进行实地论证,那会带来新的备课热情和更大的实效。

2、备课范畴的圈定

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知识、备教师形象、备社会大环境、备氛围小环境等等,而最重要的是以探究教学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主要对象:根据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合理设计动态的引思助学活动,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设计精当的点拨,以对有关问题应做好“剪裁”和“填补”的准备;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采用专题作业等活动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动起来,避免机械的巩固和重复。

3、教案形式的多元

文字叙述式备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特点是详尽完整,但要避免过多分析教材内容和表述教学过程,应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表格式备课,根据需要分门别类,使教案简洁清晰、层次分明,但容易忽视细节;流程图式备课,思路连贯、一目了然,适合局部备课,无法形成完整的教案;还有卡片式,绘图式等备课,可以根据学科需要综合运用。

4、特色备课的开创

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任课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素质的短缺进行特殊“备课”。如本校体育组便将每次集体备课放在操场上进行,不仅对所教课进行现场分析和模拟,还让所有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能备课”,以增进教师们的体能储备。科学组的“实验备课”,语文组的“答辩备课”,电脑组的“维修备课”、“网上备课”等。

5、新的评价机制的构建

在教研制度、备课制度、组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教师对包括备课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进行阶段性自评;备课组把集体备课中教师的参与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教研组把随堂听课和研讨课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教导处通过作业抽查、教后札记、资料剪报(或卡片)及家长和学生的调查反馈,来评价教师备课是否认真,效果好坏;考核组综合上述评价来评定教师的备课实施效果。这样,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效果更好。

并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以锤炼备课的基本功;对中年教师则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论。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备课是“有始无终”不断研究的过程,完整的教案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我们要继承传统的依赖教参的“学习型备课”转化为百花齐放的“研究型备课”的层面上来,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于积累、勤于动笔,真正体现备课为教学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王燕平首都师范大学 《备课平台的测试研究》,《教学与管理》 03.3

冯发柱 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课改时期的考核》,《管理平台》03.16

王军 山东省邹平县教研室 《备课的外延即生活的全部》,《当代教育科学》

阅读全文(14)| 回复(0)| 引用通告(0)| 鲜花()| 编辑

上一篇:从“裁缝学”中透视有效备课

下一篇: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发表评论:用户名:记住我的用户名、密码和网址密 码:(游客无须输入密码)主 页:标 题: 验证码:

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