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核污染都有哪些危害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21-57752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4 15:59: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核污染都有哪些危害

小岸谷磨坊

核污染有什么危害? 来源:三牛部落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爆炸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

1986年4月25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爆炸时泄漏的核燃料浓度高达60%,且直至事故发生10昼夜后反应堆被封存,放射性元素一直超量释放。事故发生3天后,附近的居民才被匆匆撤走,但这3天的时间已使很多人饱受了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在这场事故中当场死亡2人,至1992年,已有700O多人死于这次事故的核污染。这次事故。

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千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

小岸谷磨坊

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当年发生事故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震中。临近国家检测到超常的放射性尘埃,致使粮食、蔬菜、奶制品的生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核污染

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更是无法统计。事故后的7年中,有7000名清理人员死亡,其中1/3是自杀。参加医疗救援的工作人员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记忆丧失。时至今日,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七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海洋被誉为“国防的前线、贸易的通道、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然而,她正受到严重的污染,常见的主要有漂浮物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 洋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生物品种的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这些废弃物的绝大部分最终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海洋。当这些废物和污水的排放量达到一定的限度,海洋便受到了污染。诸如海洋油污染、海洋重金属污染、海洋热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等等。受到污染的海域,会造成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人类的海洋生产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造成优美环境的破坏等。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

小岸谷磨坊

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定义: 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起因:

有核武器实验、使用,核电站泄露,工业或医疗上使用的核物质丢失等。危害

一定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具有生物化学毒性,又能以它的辐射作用造成人体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内照射;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也会造成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外照射。辐射损伤是各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的总称。这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中子束等)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而把能量传递给机体,造成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放射性核素可以对周围产生很强的辐射,形成核污染。放射性沉降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典型案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30分,在苏联白俄罗斯-乌克兰

小岸谷磨坊

大森林地带东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发生的一次反应堆堆心毁坏、部分厂房倒塌的灾难性事故。当场造成31人死亡,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俄罗斯大约4300个城镇和村庄坐落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遭受放射污染的区域。

在布良斯克和卡卢加地区,来自私人农场的蔬菜和家畜的放射性水平大约有13%不正常。外漏放射性污染不仅影响苏联大片地区,还波及瑞典、芬兰、波兰等国,成为引起世界震动的一次核电站事故。截止2006年,还有超过150万俄罗斯人住在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还在吃受放射性污染的食物。联合国卫生机构评论说,大约9300人可能死于由放射性污染引起的癌症。放射性防护:

核电厂放射性物质泄露产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内照射上。内照射与外照射的显著差别是,即使不再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已经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仍然在体内产生有害影响。

造成内照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吸入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空气,饮用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吃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或者放射性物质从皮肤、伤口进入体内。由于核素的种类不同、毒性不同,带来的危险程度也不同。

因此,根据放射性核素摄入体内产生危害作用的大小和在空气中的最大容许浓度,把它们分成极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组。操作不同毒性的核素时,对操作设备和建筑物的设置地点等都有

小岸谷磨坊

不同的要求。放射性防护又可分成内照射防护和外照射防护。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采取的基本措施有: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基本防护措施是:

①空气净化,通过空气过滤、除尘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粉尘或放射性气溶胶的浓 度;

②换气稀释,利用通风装置不断排出被污染的空气,并换以清洁空气;

③密闭操作,把可能成为污染源的放射性物质放在密闭的手套箱或其他密闭容器中进行操作,使它与工作场所的空气隔绝;? ④加强个人防护,操作人员应带高效过滤材料做成的口罩、医用橡皮手套,穿工作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操作人员要带头盔或穿气衣作业。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口腔进入人体内。

严禁工作人员用可能被污染的手接触食物、衣服或其他生活用具。防止放射性物质不经过处理而大量排入江河、湖泊或注入地质条件差的深井,造成地面水或地下水源的污染。

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应对工作环境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和有代表性的农牧产品进行常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防护措施。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官员15日在记者会上说,当天上午在福岛

小岸谷磨坊

第一核电站正门附近监测到每小时8217微西弗的辐射,这一辐射数值相当于普通人1年从自然界遭受辐射的8倍多。??东京电力公司官员说,当地时间8时31分(北京时间7时31分)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正门附近辐射数值从每小时882微西弗陡增至每小时8217微西弗。

根据联合国200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引起的癌症最终会使4000人死亡。据穆苏教授介绍,大多数受污染地区的辐射水平为每小時300微西弗(microSievert),这是正常辐射水平的1200倍,胸部X光检测的15倍。他说:“长期暴露于核辐射是有害的。”真正的问题是铯、锶、钚等放射物元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它们的半衰期分别为3万年、2.9万年和2.4万年。这意味着在长达几万年里,它们会对土地造成长期的污染。穆苏教授说:“你需要担心的是吃下受污染的食物,因为食物消化是一个人暴露于有毒辐射物的主要途径。”穆苏表示,当地人患癌症、具有出生缺陷和寿命减少的概率非常高。他警告说:“越来越多的信息都指向人类暴露于慢性辐射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这又会对那些孩子的下一代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核污染的危害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

定义: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

小岸谷磨坊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起因有核武器实验、使用,核电站泄露,工业或医疗上使用的核物质丢失等。

危害一定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具有生物化学毒性,又能以它的辐射作用造成人体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内照射;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也会造成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外照射。辐射损伤是各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的总称。这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中子束等)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而把能量传递给机体,造成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放射性核素可以对周围产生很强的辐射,形成核污染。

放射性沉降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 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世界重大核安全事故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3日警告说,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反应堆面临遭遇外部氢气爆炸风险,正通过灌注海水、排气降压等措施实施降温。不过他表示,即便发生爆炸,对周边居民健康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初步确定此前核泄漏事故为4 级,即造成“局部性危害”。3号机组出现紧急状态福岛第一核电站和

小岸谷磨坊

第二核电站运营商日本东京电力公司13日早晨通报政府,第一核电 站3号机组出现“紧急状态”,但公司已经采取排气减压、灌注淡水等措施处理枝野幸男13日下午在电视新闻发布会上说:“3号机组存在发生爆炸可能,就像1号机 组的情况。” 枝野幸男说,3号机组聚集大量氢气,爆炸风险增大。不过,他说,即便发生爆炸,3号机组也可以像1号机组那样抵御住爆炸,不会发生反应堆堆芯熔化,不会对周边民众造成 影响。

第二篇:浅谈核污染

浅谈核污染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核能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优点:①产能效率高;②可避免化石燃料燃烧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酸雨、空气污染、气温变暖等)。全球核能比例

截至2013年12月,全球共有超过450座商用核能反应堆,分布于30个国家,供应全球13%的电力需求。预计至2030年,核能将占全球供电量约18%。

但是,由于管理上存在漏洞,操作规程不完善及自然灾害(地震)等原因,导致历史上出现多次严重的核事故。

①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厂2号机组发生事故;

②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4号机组发生事故; ③2011年,地震引起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此外,每百万千瓦核电站将每年产生核废料100立方米,约合30吨。目前,全球核电装机总量为37.4万兆瓦。因此,研究出合理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法至关重要。二.认识核辐射和核污染 核污染

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核辐射

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三.核污染的来源途径

1.有核武器实验、使用,核电站泄露,工业或医疗上使用的核物质遗失等。

2.核武器爆炸:热辐射伤害、核辐射伤害、放射性存留。核爆炸不会引起明显的气候变化,但会在事故发生地及一定距离范围内存留放射性。核电站受损后,核污染是通过何种途径发生的呢?中国核能动力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原主任温鸿钧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一处损坏的核电设施会释放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其中一些“寿命短”的放射性物质相对来说危害不大,另一些“寿命长”的放射性物质则要危险得多。这里的所说的“寿命”,是指“半衰期”,也就是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据了解,利用高温分裂铀的过程会产生一百多种新的化学物质。核反应堆完全熔解后,会释放一些较低毒性的放射性气体,包括氮-

16、氚和氪。这些气体比较轻,会快速消散,对人类的危害不大。氮-16迅速转变为稳定的氧。氪气很轻,进入大气后迅速消散。氚气能量很低,半衰期为12年。当它衰变时,会以稳定的氦气形式存在。然而,衰变也是核反应,也产生辐射。据了解,核反应堆完全熔解后,会释放出另一种危险物质铯-137。铯-137有剧毒。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人会通过食物和水将其摄入,或类似灰尘被人吸入。与其接触,会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陈建民教授称,核污染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产生放射性气溶胶等放射性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及人体体表产生危害;另一种是随风向扩散产生的污染。但无论哪种,其污染程度都要视核泄漏严重程度而定。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核燃料在爆炸中形成烟尘飘扬空中,危害面积非常广泛。

四.核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定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具有生物化学毒性,又能以它的辐射作用造成人体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内照射;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也会造成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外照射。辐射损伤是各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的总称。这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中子束等)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而把能量传递给机体,造成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放射性核素可以对周围产生很强的辐射,形成核污染。放射性沉降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核电厂事故引起的伤害及影响,往往在事后才会显示,除非在核子反应炉附近遭受大量的辐射曝露,一般受污染者不会当场死亡。不同于其他灾害,辐射污染与否,需经特殊检查才能确定,除非曝露在高强度辐射环境中,否则当时不会有自觉症状或不舒服。辐射物排放初期最容易透过唿吸而由甲状腺吸收,若遭感染时需服用碘化物以保护甲状腺。辐射污染变化可依辐射物排放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

在事故发生后的数小时之内,容易因体外与吸进肺部辐射性物质而威胁健康;尤其是最危险的辐射性物质碘131,容易被人体甲状腺吸收。中期—:

在辐射物停止排放后的一个月之间,辐射物进入水源及食物中,一旦人体吸入附着在地表和飘浮在空中的辐射,或食用遭污染的水源与食物,也将影响健康。后期—:

事故发生后的数年至数十年之间,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辐射性物质铯137的体外曝露需要警戒。辐射线进入人体以后会随机侵入身体各组织器官,尤其当它撞击到新陈代谢较快的细胞时,如肠胃道上皮、骨髓、皮肤等,会造成此类细胞无法再生递补或细胞突变,因此而增加罹患癌症的机会。

1954年时,17岁的莉迪亚·莱比德娃还只是前苏联奥伦堡厨师学院的一名学生,她被当局选中,到一个极秘密的核试验基地为军官们负责饮食。没有人告诉她,她将参与一个庞大的试验,而这个试验将对人产生莫大的伤害。那是1954年9月14日,一架轰炸机从高空投放下一枚40000当量的炸弹。在地下核掩体内指挥的马歇尔·格尔基科夫是这次爆炸的目击者,格尔基科夫在二战期间曾是斯大林手下的高级军官。格尔基科夫下令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及320架飞机朝炸弹震源出动,布置成势,模拟一场核战争。此次试验的目标是检验核战争爆发时,士兵的作战能力与军事武器的性能。成百上千的家养牲畜也在此次爆炸有效杀伤区内。冲天蘑菇云拔地而起“当时的场面犹如世界末日。”爆炸试验中开坦克的驾驶士兵安那托利·科尔斯诺夫回忆起1954年的那一幕。他还告诉记者,自那以后,他身体状况很差,深受病痛折磨。“许多人有防毒面具,但强烈的高温下,我们不得不取下面具。整个战场里,充斥着燃烧的坦克,飞机的残骸。”和其他军事人员一样,科尔斯诺夫从来没有被告知自己遭受了多强的核辐射。他说:“我问过一个专门从事检测的技术人员,‘平均水平,正常’便是他的答案。”在爆炸前几小时,莱比德娃和其他200名负责伙食的妇女被告知一枚炸弹即将引爆,随后她们被安排躲在距爆炸中心3英里的一个深坑里。莱比德娃说,“他们只给了我一条毯子。随后,一个巨大的蘑菇云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整个世界黑雾笼罩。”病痛苦苦折磨着他们健康活泼的莱比德娃自核试验后,便经常生病。白血病困扰着她,而此前她因咽喉肿瘤也做过手术。和其他幸存者一样,莱比德娃在看医生时不许透露病情发生的原因。直到70年代初期,俄罗斯政府才公开了那次核实验的详情。但病历档案却在数年前被烧毁了。“我被告知,如果我能够找到爆炸后的5年内生病的证据,我就有机会得到一些补偿。”莱比德娃说道,“但是我试图拿到病历时,却被告知所有的文件于1976年前就丢失了。”曾在俄罗斯议会工作的罗特尼科瓦,现在正帮助幸存者争取赔偿。她相信死亡人数庞大得多。“到目前为止,距离试验场130英里的奥伦堡市受核辐射影响的范围,要比切尔诺贝利的辐射影响还要多一倍。” 五.核污染放射性防护

核电厂放射性物质泄露产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内照射上。内照射与外照射的显著差别是,即使不再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已经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仍然在体内产生有害影响。造成内照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吸入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空气,饮用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吃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或者放射性物质从皮肤、伤口进入体内。由于核素的种类不同、毒性不同,带来的危险程度也不同。因此,根据放射性核素摄入体内产生危害作用的大小和在空气中的最大容许浓度,把它们分成极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组。操作不同毒性的核素时,对操作设备和建筑物的设置地点等都有不同的要求。放射性防护又可分成内照射防护和外照射防护。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六.核污染的基本防护措施 国家:

1.严格控制能引起核污染的原料生产加工使用。2.通过立法限制核的使用和核原料的买卖,交易。3.使用核能源要确定其安全性,以安全最大化为原则。

4.加快核能的科技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其原理,以更好的掌握和利用核能。

5.避免核战争。约束有核国家关于核武器的研制和开发。

6.进行核试验和开发核能,应尽量使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进行,如果有事故,使其造成损失最小。

企业、工厂:

1.生产过程中保护空气净化,通过空气过滤、除尘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粉尘或放射性气溶胶的浓度;

2.换气稀释,利用通风装置不断排出被污染的空气,并换以清洁空气; 3.密闭操作,把可能成为污染源的放射性物质放在密闭的手套箱或其他密闭容器中进行操作,使它与工作场所的空气隔绝;

4.加强个人防护,操作人员应带高效过滤材料做成的口罩、医用橡皮手套,穿工作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操作人员要带头盔或穿气衣作业。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口腔进入人体内,严禁工作人员用可能被污染的手接触食物、衣服或其他生活用具。

5.防止放射性物质不经过处理而大量排入江河、湖泊或注入地质条件差的深井,造成地面水或地下水源的污染。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应对工作环境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和有代表性的农牧产品进行常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防护措施。个体人员:

1.当遭受污染后,要及时消除皮肤和服装上的放射性灰尘。消除服装上放射性灰尘的方法是自己或互相拍打和抖搂服装。拍打和抖搂人应站在上风或侧上风方向,按照自上而下、先外后里的顺序拍打、抖搂30-40次。抖搂时,应抓住受染服装的两肩或裤腰,按照上提要轻,下甩要重的原则用力向下抖动。拍打、抖搂完毕后,方可摘掉口罩、手套等。面部、耳窝、颈部和双手等处的沾染灰尘,可用干布或湿毛巾擦拭。有条件时再进行全身淋浴并更换清洁服装。

2.对道路、地面污染灰尘的消除,视具体情况,采用铲除、扫除或水冲洗等方法实施。3.对物品的污染灰尘,要根据物品的性质和污染的轻重来确定,一般可用扫刷、抹擦、清水冲洗等方法。粮食蔬菜污染灰尘的消除,与包装方法有关。对包装不好的粮食,宜采用除去表层和水洗的方法进行消除。对蔬菜水果,主要是采取清水冲洗和剥皮的方法。对馒头等熟食,可剥掉表皮。饮水可采用土壤净化、过滤或吸附凝沉方法进行净化处理。处理过的粮食和水等,均应经检查合格方可食用。

4.人如果误食了受染食物,误饮了被污染的水时,必须尽早处理,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排尿等方法排出。有条件时,可按医生要求服吸附剂、缓泻剂,加快放射性物质的排出。

七.核污染治理

隔离限制对暂不具备清污条件且对人类生活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地区,使用隔离栏和栅栏与外界隔离,以限制人员进入和防止人员进入并受到放射性危害。这只是一种权益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隔离的土地无法进行再使用,经济价值低。

铲土去污将被核物质污染的土壤(一般是表层土)铲走运至专门的核处置场地进行处理和处置,可从根本上杜绝放射性元素进一步扩散和进人食物链。但缺点是劳动强度大,操作人员易遭受核辐射;大量的铲土会增加处理和处置成本。另外,表层土中还含有可供作物生产的大量有机物质,全部铲走又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危机。

深翻稀释对于放射性污染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使用深犁的方法将被污染的表土翻至土壤深层,稀释并降低表层污染水平,或者直接从外界运来未受污染的土壤将污染土壤覆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治核污染物进入食物链。但是缺点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底部的放射性核素会沉积并逐渐扩散,甚至转移至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4、可剥离性膜法剥离性成膜去污技术,是利用研制的成膜去污液、通过飞机和陆地喷洒机械进行空中和陆地快速喷洒,将成膜去污材料覆盖在沾染物上,利用材料对放射性沉降粒子的吸附包埋粘连作用,迅速固定沉降物,在最短时间内控制污染源的转移和扩散。材料凝固成膜后,污染表面的放射性沉降物在剥离粘附的作用下迅速集结成型,利用机械或人工对成型的膜体进行回收清除,从而达到对现场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战场环境的净化。其对表面去污系数能达到100%,具有造价低廉、操作简便、经济环保等特点。但是对已渗人土壤内部的核污染物质基本没有去除作用。因此适用的范围只能是污染初期,对污染中后期的作用有限。森林修复法森林能够富集大量的放射性核素,还能阻止放射性核素向周边地区扩散,实验表明,森林中放射性核素是耕地的3一7倍,混交林比纯林多。利用森林植物如生长周期短的柳林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一方面可修复污染土壤,另一方面还可发展工业原料林、薪炭林,可谓是一举两得。但要求是污染土壤核素浓度不能太高。

6、现场玻璃化技术现场玻璃化(In Situ Vitrification, ISV)技术是一种整治放射性土壤的热处理技术。它运用玻璃熔融技术的“焦耳加热法”,把容易浸出的受污染土壤装换成抗浸出、玻璃状的结晶单体。ISV技术通过热解作用破坏有机成分,大部分半挥发性物质都留在了玻璃体内,没有被封住的一小部分也能被俘获并处理。它适合于各种土壤类型和条件,即适合于有任何放射性、危险性、混合废物的污染物,且技术允许土壤中含有大比例的杂质。但是ISV技术也有一些局限性,它的处理深度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如存在热传导性能差的岩石层或砾石层,或有一层土壤的熔点远远高于上一层物质,处理深度就会降低。)另外,从放射性污染物处理角度,ISV限制了将来对废物的进一步处理的可能,没有给技术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总结:

我们要正确认识核辐射及核污染,科学对待核污染是当前人类所必须了解的知识,盲目对待核污染与核辐射只能使其危害加剧。保护我们的环境,如同在保护我们的生命。

第三篇:核污染的危害及我国应该对核危害的处理

核污染案例分析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1101 学号:1011110113

姓名:裴松

核能源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在所有能源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法国占到80%,在美国占到30%,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核能源,在未来的时代,核能源会成为世界的主导能源。正是因为核能源的高能、清洁等优点,核能在世界上的利用已越来越广泛,然而,核能的利用因为方式的不同,也给人类带了利与弊。去年发生在日本的一系列的事件就像一场电影,情节曲折,变化多端。首先是地震,然后是海啸,然后是核泄漏事件,此次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带给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此次的核泄漏,让全世界的人们重新地定位核能源。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爆炸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

七十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依靠廉价石油发展经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源危机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大问题。随着能源危机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依赖石油的脆弱性。于是,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大力推行节能计划,积极开发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订能源政策的笼本点。在遥远的将来,从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取之不尽的能源中获得能量当然是可能的。但如何完成能源过渡,明显地,核能源的兴起与发展更好地解决了能源短缺的局面,它的兴起,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向。

1938年人类第一次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2年第一个实验反应堆诞生于美国,那是为了制造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利用核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第一座试验性核电站,功率为5MW。此后,特别是60~70年代核电高速发展。除了热中子堆外,快中子堆和可控热核反应的研究也都同时开始,并很快就取得了一批重要结果,至此之后,核能源的利用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30分,在苏联白俄罗斯-乌克兰大森林地带东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 4号机组发生的一次反应堆堆心毁坏、部分厂房倒塌的灾难性事故。当场造成31人死亡,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俄罗斯大约4300个城镇和村庄坐落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遭受放射污染的区域。在布良斯克和卡卢加地区,来自私人农场的蔬菜和家畜的放射性水平大约有13%不正常。外漏放射性污染不仅影响苏联大片地区,还波及瑞典、芬兰、波兰等国,成为引起世界震动的一次核电站事故。截止2006年,还有超过150万俄罗斯人住在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还在吃受放射性污染的食物。联合国卫生机构评论说,大约9300人可能死于由放射性污染引起的癌症。

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千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当年发生事故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震中。临近国家检测到超常的放射性尘埃,致使粮食、蔬菜、奶制品的生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更是无法统计。

事故后的7年中,有7000名清理人员死亡,其中1/3是自杀。参加医疗救援的工作人员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记忆丧失。时至今日,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七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沿海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停堆,且若干机组发生失去冷却事故,3月12日下午,一号机组发生爆炸。3月14日,三号机组发生两次爆炸。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承认有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方圆若干公里内的居民被紧急疏散(疏散范围一直在扩大)。

在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后,德国数万人示威要求关闭核电站。总理默克尔12日晚宣布,德国将全面检查境内17座核电站的安全标准。

12日,在德国西南城市斯图加特郊外,大约6万名示威者手拉手组成人墙,绵延近45公里,直到内卡韦斯特海姆核电站门前,要求立即关闭所有核电站。

美联社说,这次集会活动筹划已久,日本核电站发生泄漏后,集会者猛增。

默克尔12日晚在总理府召开有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核能安全部长勒特根和内政部长弗里德里希参加的紧急会议。她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日本发生的事情对世界是一个转折点”,核电站事故发生在日本这样一个拥有最高安全标准的国家,德国也不可能像以往一样照常运营核电站,必须全面检查核电站的安全标准。

默克尔说:“核电站安全和保护人身安全始终是最高主旨。”

德国联邦议院2010年10月通过了政府有关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的计划,现有的17座核电站的运营期限将平均延长12年。由此,德国关闭最后一座核电站的时期将由2022年左右,推迟到大约2035年。

台湾严密监控环境辐射变化

台湾原子能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谢得志13日表示,日本福岛核电站12日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台湾未受到影响。

谢得志表示,由于福岛境内风向是由西向东吹往太平洋方向,而不是吹往台湾方向,因此台湾不会受到放射性物质影响。全台30个辐射监测中心的数据目前都正常。

据悉,台湾当局将继续加强环境辐射侦测,严密监控环境辐射变化情况,确保民众安全。

当天,台湾当局召开“重大灾害因应作为研讨会”,研究如何应对日本地震海啸事件。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会上表示,日本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带来海啸、火灾与核电厂意外事故,形成复合式的灾害,造成的冲击与影响非常重大。台湾也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必须提高警觉。

他表示,面对这种复合式的灾难,必须重新检讨台湾重大灾害防救机制,做好准备,并密切关注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对台湾产生连锁影响。

作为现代史上最为重大的核电站事故,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造成的破坏之大、对人们健康危害之深,导致人们在相当时间内谈“核”色变,核污染成为“看不见的魔鬼”。从这起重大灾难中,人们可以清晰而具体地了解到核电站损坏后会有哪些污染的途径及风险。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给我们泼了一盘冷水,在核能源利用越发广泛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核安全方面的问题。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给我们上了一节核能源安全利用的课。在天灾不可挡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采取措施去应急核事故的发生,怎样地在最短的时间制定应急方案,把损失伤害降为最低,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在福岛核电站事件中启发到的。启示一:尽快建立中国核电安全监督制度

福岛第一和第二核电站此前也多次发生事故。第一核电站1978 年曾经发生临界事故,但事故一直被隐瞒至2007 年才公之于众。2006年,6 号机组曾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2007 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从1977 年起在对下属3 家核电站的定期检查中篡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1 号机组反应堆主蒸汽管流量计测得的数据曾在1979 年至1998 年间先后28 次被篡改。因此要做到核电的安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有第三方的核电安全监督。二是核电信息公开透明。

启示二:我国的核电主力堆型发展安全压水堆。

压水堆相对沸水堆,可用的安全手段更多,自然也就更安全。我国商业化的核电站基本都是压水堆电站。这些电站用于防止核泄漏有三重屏障:(1)燃料棒包壳,(2)反应堆压力容器,(3)安全壳。因此,压水堆有两个回路,所有放射性均封闭在一回路中,两个回路完全隔离开,再加上压水堆核电站在放射性物质和环境之间的三道坚固屏障,放射性不会泄露扩散。目前,在我国压水堆核电技术已相当成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启示三:催生我国核电跨越二代进入三代

日本大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尚待评估。我国在建核电站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比福岛核电站的二代技术更安全,不存在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的问题。第三代核电技术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我国正在沿海建设并将向内陆推广的第三代AP1000 核电技术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在反应堆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遭遇紧急情况,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力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巧妙地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从而恢复核电站的安全状态。第三代AP1000 核电堆芯熔毁概率大大降低,达10-7/堆年,与二代核电技术相比,安全性提高100 倍。启示四:外部救援---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虽然核电站众多,但是堆型众多,所属公司之间交流甚少。如果某个核电站发生事故,能否组织其他核电站有序有效的救援,仍然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归属不同公司的各核电站之间也应加强横向联系,尤其要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目前我国还缺乏这方面机制,需要在国家层面加以推动。启示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我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事故都要分别做好处理预案,并且要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必要的演习,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防范于未然。

福岛核泄漏事件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应该做的是了解它背后带给我们的启示,科技的发展是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的能源之路应该走得更为安全,更为长远。

第四篇:核污染的产生原因与危害及其应对措施

《环境与健康》论文

核污染的产生原因与危害及其应对措施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

新闻传播

年级班别

2013级新闻班 学号

201300052021

学生姓名吕阳

2014年 5 月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许多国家为了增强自己国家的世界地位,相继进行核武器试验,与此同时也建立了许多核电站,这些生产活动产生的核废料使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承受了巨大苦难。核污染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如何防治核污染也成为了各国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本文主要论述了核污染的产生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核污染进一步扩散,威胁人类安全。关键词:核污染;形成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国家发展核武器,开展核武器试验以保卫国家主权和合法权益,同时建立了大量的核电站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支持。对核能加以正确、合理的利用,的确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但若在对核能加以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纰漏,其产生的危害和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据报载, 由于遭受“大胖子”原子弹爆炸后的大量放射性核污染影响,日本九州长崎东北外的几十个劫后余生者变成了没有生育能力、形象怪异、智力低下的“昆虫人”。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危及居住在前苏联15×104km2的694.5万人;在受污染的俄罗斯地区, 成年人的发病率比一般水平高20%~30%, 而儿童的发病率则高出50%。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损失、心理恐惧更是无法统计。本文就环境核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减小核污染发生的频率并且使其危害降到最小。

核污染的产生原因

核污染的来源主要有核武器爆炸、核反应堆的核产物及核废料、医学及科研和工业料位计及探伤机生产及应用四种。核武器爆炸

众所周知,核武器爆炸是核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当核武器被引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在核爆炸时产生,爆炸的过程中这些放射性物质迅速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与此同时这些放射性物质的巨变和裂变产生的辐射又会使其周围物质活化为放射性物质。尽管大多数核污染无的半衰期比较短,但是仍会在环境中留下一些半衰期较长的污染物,在环境中持续污染几十年甚至更久。更为可怕的是,核武器爆炸时产生的污染并不局限于周围的几十里,污染物能够进入大气环流,在大气环流的带动下经过一段时间污染全球,也可以通过水和食物链对人造成伤害。

核反应堆的核产物和核废料

核反应堆的放射性核产物及其报废燃料是核污染第二大来源。各科研、医学及工业应用部门在运行中所需的放射性产品都交由专业工厂生产,工厂利用反应堆强中子流活化非放射元素制品使其转变为放射性核素制品, 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核废料;核电站及其它反应堆中大量裂变核废物,原则上是完全密封的,在生产过程中任何的泄漏都会造成环境核污染,反应堆在正常运行中的泄漏是严格禁止的。上述过程的任何泄漏都会成为核污染物的来源,例如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堆芯毁坏、部分厂房倒塌,导致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其周围的4300多个城镇和村庄遭受核污染,大约有9300人死于核污染引起的癌症。医学和科研

医用放射性核素包括各种短半衰期非密封放射性溶液,主要用于注人人体做功能检查疾病诊断,其分装、注人、容器清洗及病人排泄等途径均可造成环境核污染;另一类放射性核素用于治疗人体疾病,这一类放射性核素在操作工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核污染。同时,科研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用来做同位素示踪,在整过过程中都存在发生核污染的可能性,所以现在在科研中应使用放射源密封性较好的各种设备,如核子秤、核液面料位计、核厚度计、核密度计, 核荧光能谱仪、核辐照钙铁分析仪等。工业料位计和探伤机生产应用

料位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主要依靠同位素源向探测器发送y射线,而在探伤机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у射线。虽然生产和使用料位计和探伤机的放射源密封性均较好,但在放射源的装换、运输、废源处理等方面都存在造成核污染的可能性。另外,目前工业废料中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富集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核污染来源。例如在石油开采和燃煤电站中,排出的废渣中放射性物质逐渐累积,如不加强管理并采取一定措施,也会对环境造成伤害。

核污染的危害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核污染的特点主要有持续性、稳定性、累积性、公众无感知性。持续性

核污染是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物理性污染当中最严重的一项,与其他物理性污染相比,核污染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持续性。一般的物理性污染都是即时性的,当污染源消失时,其产生的污染一般也随着污染源消失。如噪声污染等,当其声源消失时,对周围环境的噪声污染也立即消失。但核污染不会随着爆炸结束和反应堆的停堆而结束,放射性核素都有其固有的半衰期,不同的核素的半衰期不同,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千年不等。遵循不同核素内在的固定衰减速率,它们一旦产生短期内就不会消失。这一特性与化学污染有类似之处,即使污染源已经不存在,化学污染物也不会立即消失。稳定性

化学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被降解或者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从而使其毒性降低,但与化学污染物不同的是,对于核污染物,自然环境的阳光、温度等因素无法改变其毒性,人类目前无法通过物理手段使放射性核素失去放射性,从而达到消除核污染物毒性的目的。累积性

核污染对人类及生物的影响还具有其他污染所不具有的累积性。一般性的物理和化学污染都不具有累积效应。例如,把噪声降低到一定分贝值以下,噪声不会因为声源的持续存在而累积起来产生伤害;某化学毒物摄入量降低到一定量下,对人不造成任何医学检查可发现的伤害,一般不会因接触时间延长或次数增多而使伤害又发生。最典型的例子是,吸烟者累积吸人的尼古丁量远超过一次摄入的致死剂量,但因每天吸量少,仍安然无恙。根据前人的研究已经证明,核污染对人体和生物的危害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尽管人和生物自身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对核污染物的抵抗力比较弱。如果人的身边或者体内长期接触核污染,即便每次接触的量处于极低水平,也极可能因为核污染物的累积效应产生危害。公众无感知性 核污染危害的第四个特点是公众无感知性,不像化学污染多数有气味、颜色,噪声振动、热、光等污染公众可以直接感知其存在。核污染的辐射,哪怕强到直接致死水平,人类的感官对它都无任何直接感受从而采取躲避防范行动,只能继续受害。例如,五十年代末某省一农民误拿了未妥善保管的报废放射性钻源带在身上致使全家甚至为其诊断的医生都遭受严重的伤害。

三、核污染的应对措施

目前,针对不用类型的核污染,人们也研究出了相应不同的污染处理措施。目前核污染去除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电化学法、物理一化学联用法、微生物清除法、焚烧、超级压缩法和土壤核污染去除方法如铲土去污、深翻客土、可剥离性膜、森林修复等。与此同时,各国也致力于加强管理削减核污染源、加强现有处理方法的联用、开发微生物处理新技术和开发基因工程修复植物。各种去除方法都有其特有的优势,但仍不可避免地有其缺陷。应对核污染,最根本的措施在于防范核泄漏。

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能引起核污染的原料生产加工使用,在核生产和加工行业建立起安全有效的行业规范,最大程度地减少核污染发生几率。其次,通过立法限制核的使用和核原料的买卖、交易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具有约束效力的法律框架,才能使核能的发展利用处于可控的状态下。更为重要的是,使用核能源要确定其安全性,以安全最大化为原则,切不可为追求核能的经济效益而置民众安危于不管不顾。同时,科学家也应该加快核能的科技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其原理,以更好的掌握和利用核能;世界各国应承诺避免核战争,并约束有核国家关于核武器的研制和开发。核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这样的效益背后仍潜藏着隐患,一旦发生核污染,对于生态环境、民众心理都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不少人谈“核”色变的原因。发展核能是大势所趋,彻底放弃核能发展是不现实的。正如老话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核能,才能更好更安全地利用核能,造福于人类。

第五篇:核污染~聂元正

大家早上好,下面由我来做今天的环境播报

来看一下核泄漏对福岛,切尔诺贝利以及中国的影响 先让我们来看一段新闻视频

大家所看到的是18个月前,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

日本公布的评定等级由最初的3级升级5级,一年后升至7级,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同样达到了最高等级

期间东京电力公司隐瞒事实,使得泄漏未得以及时处理 目前福岛放射性物质泄漏达到切尔诺贝利的10% 福岛在东京141度北纬37度

福岛核泄漏对我们所在的佳木斯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次放射性物质主要由大气和洋流两种途径扩散传播 以上说的是影响范围,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危害

不只是日本,中国,朝鲜,韩国及北美洲的渔业也受到了短时的较严重影响,商铺的鱼售不出去

日本所公布的土壤处理方法是待放射性物质达到半衰期后,除去表层土壤放入容器深埋,大量的动植物产生了变异,较明显的例子有老鼠,蘑菇,蝴蝶等 受辐射区的家畜大量填埋

对城市影响最大的一定要说鬼城黑金 最重要的是对人体的危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在我制作ppt时也感到心情沉重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熟睡中的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的居民被剧烈的爆炸声惊醒.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000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

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通过风力、雨水等传播途径,污染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一些堪称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今日在切尔诺贝利的河里仍有鱼儿漫游,但它们体内积满铯、钚等核子物质。松树则长出褐色的怪枝,显示树木生态因核辐射而出现巨变。

到现在,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人,致癌27万人。在现在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有700万人仍然接受某种形式的补偿。这些补偿可能是每月发放的生活津贴、大学优先录取、或者休假。在乌克兰,被认定为由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而导致的永久性残疾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孩子)从1991年的200人增加到1997年的64500人和2001年的91219人,而辐射的影响是随时间推移而递减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仍然将预算的5%用于补偿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受害者。

核污染都有哪些危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