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21-27397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1 05:35: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一、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

(一)2009–2010年的中国经济

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受金融危机冲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大批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农民工被迫纷纷返乡。

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8年底中央出台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是国内外环境最复杂的一年。上半年希腊遭遇主权债务危机,接着国内房地产价格非常不正常地快速上涨,再就是夏末秋初物价明显上涨,最后是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2010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不仅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了基础。

(二)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我国上一轮经济周期是从2000年至2009年,走出了一个“8+2”的良好轨迹,即8年的上升期,2年的回落期。从上升期看,2000–2007年,GDP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14%的上升通道内。从回落期看,2008年,在国内经济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作用下,GDP增长率从200714.2%下降到9.6%,回落势头较猛。2009年下降到9.1%,2010年回升到10.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3、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我国投资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课后阅读资料:民间资本游资化,反映民间投资创业环境存在问题,也说明社会浮躁,寻求一夜暴富的心理相当普遍。炒作一旦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态,任何产品的价格都可能上涨。

对付价格上涨,仅仅靠紧缩货币恐怕行不通了。如何将民间游资引导到实体经济领域去,遏制民间资金游资化的倾向,这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刘尚希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强调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是:积极稳健,灵活审慎。仅从字面看似有矛盾之处,既然要稳健,为何还要积极呢?既然基调是审慎,为何还强调灵活?这表明对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在年内还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可能性。–––巴曙松 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吴晓求

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诸建芳

4、从外需看,2011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一周年来,云南对东盟的贸易额不断攀升。

5、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

(三)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如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

2、从国内看,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两难的问题增多,如调房价稳民心与影响经济增速,提高劳动报酬比重与削弱企业竞争力,改革资源能源价格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

3、世界经济呈现新的特点:世界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处于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处于上升期。

二、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一)深入贯彻落实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强督查和评估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建立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人口、投资等政策,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和产业准入标准。各省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本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分类配套政策,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跟进的步伐,着力扩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正确处理扩大投资用于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关系,确保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尽快完工,严格控制低水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开工建设。东部地区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中部地区要扎实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三农”、保障性住房、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东北地区应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西部各地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中西部毗邻城市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解决城乡统筹突出矛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特有国情,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解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亿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凋敝等城乡统筹的重大问题,分步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防范。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和不协调发展问题,抓住城镇发展的“贪大求快求新求洋”、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劳动力转移不畅等突出矛盾,加快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化集约、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优先解决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农民工落户定居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出台有关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落户等相关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接续问题,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推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实行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等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区域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五)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健全政策体系,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完善扶贫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政府扶贫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提高扶贫效率。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新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对口扶贫和援助。积极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支持贫困县(市)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

对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继续实行开发式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实行易地扶贫,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库区、行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增强劳动技术和增收能力。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救济扶贫。加强对贫困人口下一代的教育扶助,防止贫困代际传递。采取社会救助、设立专项贷款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防止因灾因病因学返贫。

三、热点问题如何看

A 经济增速

全年增长8%不成问题 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

吴晓求:具体季度同比增速目前不好预测,全年来看经济增长达到8%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巴曙松:2011年宏观经济将进入平稳、温和的趋势性增长。与2010年不同季度的环比波动过大相比,2011年GDP增速波幅将比较温和。总体上,前三季度温和上升,三季度可能是全年同比的高点,略超10%,四季度呈现小幅回落,市场预期GDP增速都将保持在9%-10%左右的窄幅区间内波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的趋势看,2011年的经济增长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基于2010年四季度强劲的增长态势,2011年经济在特定季度过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中一个动力就是因为2011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衔接之年,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看,通常存在很强的政治周期扩张冲动;其次是外部经济如美国的复苏可能会超乎当前的预期,这对国内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第三则是到目前为止的紧缩措施力度有限,实际上滞后于物价走势,紧缩力度和节奏都稍显滞后,宏观政策在进行紧缩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刘尚希:国家发改委提出2011年的经济增速在8%左右,这代表了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实际增速落在7%-9%区间的概率较大,按此增速的话,2011年就根本不存在“保”增长的问题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稳增长”,而不是延续2009年以来的“保增长”,就意味着经济增速不是明年宏观政策的核心目标,甚至可以说只是实现核心目标的一个条件。

诸建芳:2011年控制通胀会牺牲部分经济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从2010年的10.2%回落至9.5%左右。在反通胀的压力下,上半年经济增长将受到一定抑制,GDP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分季度看,预计2011年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7%、9.1%、9.8%和10.02%。

2011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内需增长。由于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2010年有所降低,中国出口增速将有所下降,故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也将下降,尽管还存在较大规模顺差,但增长的贡献将转为负的。由于通胀压力比较大,货币信贷政策将有所收紧,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下降。由于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B 通胀总体可控 CPI预计略高于4%

巴曙松:中央给出的这一目标数字是4%。虽然各种预测表明,2011年的CPI会略高于4%,中位数可能在4.5%左右,但决策者为什么还把2011年的CPI目标定在4%?站在政策研究的角度换位思考,将有助于理解2011年的宏观政策导向。

首先,如果把目标定在5%或者更高的水平,本身也没有太大问题,毕竟在过去5年中,政策制定的通胀目标有三年是3%、一年4%、一年5%,即使定在5%,也没有超过过去5年的最高值;其次,从市场角度分析,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意图,在于合理引导通胀预期。客观评价,2010年下半年物价短期内迅速冲高的一个重要机制就在于通胀预期及其推动的物价上扬。

再者,实现2011年4%的CPI目标,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腾挪空间。大致测算,今年的翘尾因素约为2个百分点,如果新涨价因素能够控制在1.5个点,尚可能预留0.5个增长空间用于资源价格调整以及外部可能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吴晓求:现在一般的看法认为全年CPI在4%左右,应该不会超过4%。同比的增速跟基数有关系,去年基数比较低,环比增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诸建芳:短期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在政策加强调控的情况下,物价上升的压力在春节后将有所减缓。我们预计2010年全年CPI上升3.3%,2011年CPI上升3.8%,其中上半年CPI在4%以上,下半年通胀压力将有转折性变化,年底回落至3%左右。2011年各季度CPI预测分别为4.5%、4.2%、3.8%和2.9%。PPI方面,2010年为5.5%,2011年预计为4.6%。

“十二五”期间通胀上升可能涉及的主要因素包括: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推动因素,资源环境成本推动的物价上升以及公共产品调价带来的通胀上升。有些观点据此认为“十二五”我国将经历高通胀,我们认为,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

巴曙松: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可控范围。

通过与历史经验进行对比,本轮物价上涨的直接导火索是2010年10月、11月份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但从中国的粮食和蔬菜价格波动历史看,蔬菜和食品价格带动的CPI上涨及其供应的回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这轮物价上涨将逐步在供应恢复之后稳定下来。

所以,整体上判断,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大致可控的范围。目前通胀在很大程度体现的是一种可能性的风险、尚未形成全面的高通胀的现实,且当前的通胀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蔬菜和粮食领域,尚未全面扩散,只要及时采取紧缩措施并加大供应,且2011年上半年不再出现大规模的农业灾害,则通胀压力应当不会高于2007-2008年的水平。C 货币政策 年内可能加息两次 一季度或将“三率齐发”

巴曙松:今年一季度或将成为“三率齐发”的政策密集出台期。首先,4%的CPI既定目标意味着一季度的调整压力会非常大,上半年的部分月份CPI很容易会达到5%,甚至会接近6%,这种物价走势会形成较强的政策调整压力。其次,基于今年物价“前高后低”的基本判断,一季度也会是政策调整与出台的密集时期。政策出台节奏会呈现一个标准式的动作,我们称之为“三率齐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汇率。不仅如此,对部分投机性较强的产品的物价行政管制,以及适度的资本管制(特别是在加息和升值时配套使用)也将成为辅助性工具。实际上,从2010年年底的宏观政策紧缩节奏看,与实体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较强的物价上升压力看,实际紧缩力度是偏松的。这使得市场可能会猜测,宏观紧缩力度会滞后于实体经济的波动以及物价的走势。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上半年的物价高点接连出现之后,开始全面启动严厉的政策紧缩。采取两种不同的政策操作节奏,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存在很大差异。吴晓求: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要取得相对平衡,因此货币政策要相对有节奏,不能节奏太快。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的调整节奏就偏快了一点。但是说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2010年GDP季度同比增速递减是正常的,递减与基数有关,因为2009年12月份的GDP比2009年1月份的GDP高得多。

巴曙松:整体上外部的低利率水平一直是制约国内政策工具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而且这种因素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在低利率条件尚未改变的情形下,政策组合的备选工具中,优先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最高,央票的运用以及贷款投放的窗口指导等都是常用的数量型工具。相应的,利率工具的使用仍会非常谨慎,即使加息,次数也会相对有限。

刘尚希:未来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与决策者对经济的形势判断密切相关。如果货币当局认为主要矛盾是国内因素引起的货币供应量,持续加息是必然的。如果认为只是当前这种宏观环境下不能让流动性过分宽松,为控制物价创造条件,那加息的次数很有限,不会一直加下去,更不存在所谓的“加息通道”。

诸建芳:今年政策组合变化最明显的是货币政策由原来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都将作出调整。首先未来货币增速将有所回落,我们预期广义货币(M2)增长为15-16%,信贷增长15-16%,即新增贷款7万-7.5万亿。其次,预计利率需要继续上调2次。D 汇率

人民币或升值5%

巴曙松: 把扩大进口当做平衡国际收支、平抑物价的一大措施,这预计是2011年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为了更好地平衡国际收支,在原材料等尽快加大、物价压力增强的上半年,人民币升值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变量,总体升值幅度会超出2010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使铁矿砂和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价格降低,有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其次可以迫使纺织品等行业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总体上,在内部物价压力上升、外部贸易平衡压力也比较大、利率在外部低利率环境约束下难以大幅调整的时期,汇率调整的回旋余地较大,预计调整的力度会比市场预期的要大。

吴晓求:人民币升值趋势还是存在的,但是2011年的升值不会像2010年那么大。如果加息持续,人民币有保持升值趋势,无疑吸引更多热钱入境,这是一对矛盾。要平衡的话比较麻烦,需要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加息要慎重,加息与跨境资本的管制同时进行,热钱就进不来了。诸建芳:未来人民币升值速度主要考虑国内的产业承受能力,以及生产要素从出口部门转向内需部门的速度,因此,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调整,预计2011年仍将升值5%左右,即到2011年底,美元兑人民币达到6.30的水平。刘尚希:从中长期角度讲,随着一国经济实力增强货币升值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升值趋势不代表币值一直是上升的,这里面也有升升降降的波动,跟股市是一个道理。所以,虽然升值是一种趋势,但币值的具体变动情况并非客观的,这里与相关经济政策及其他方面的经济活动有关,也与国内外的心理预期有关。从政策预期的角度来讲,2011年不应让人民币有过多的升值预期,而应保持币值稳定,甚至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让人民币贬值一下,否则在美国货币“放水”、其他经济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全世界的热钱都要跑到中国来了,这意味着我们在替他国分担风险成本,有损国家利益。E 房地产调控

见不到效果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刘尚希: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控房价,但房价还是不停地在涨,甚至继续出现“日光盘”。这是为什么?这里关键问题不在于政策调控,而在于房价的社会心理预期管理。

第一轮调控的时候,百姓对调控抱有很大希望,但调控结果下来房价还是在涨,于是国家再调控,但房价依然继续涨,这样政策的可信度就越来越低,政策对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所以调控不能只是试着看,必须立马见到一些效果才行,见不到效果就无法改变预期,再来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另外,房价调控并不是一两个政策就管用的,舆论导向也非常重要。毕竟行动是由认识决定的,不同的认识就有不同的行动。

第二篇:如何看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2011形势与政策题:如何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了解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以下是我的一些了解和看法:2009、2010年的经济形势全球经济运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和加强,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8年底中央出台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率先走出危机阴影,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2010年的困难程度不如2009年,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是最复杂的一年。2010年对世界经济而言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退去,在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拉动下,世界经济虽然复苏仍在延续,但却增长乏力,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持续蔓延,美国经济复苏步履艰难,新兴经济体通胀越发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国也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仍保持预计高于百分之九的速度增长,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年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造了汇改以来的最高记录,达到了6.6227,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张首次突破4%,其中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在这一年里中国的通胀压力继续增长。但是,在这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中,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的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战胜了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经济较快增长,农业基础得到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1年,“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的开始,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不过2011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情景也不容乐观:从外部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内部看: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因此,针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的任务,完成仍可能存在难度,基于2010年四季度强劲的增长态势,2011年经济在特定季度过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中重要原因是到目前为止的紧缩措施力度有限,实际上滞后于物价走势,紧缩力度和节奏都稍显滞后,宏观政策在进行紧缩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本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各种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等,在这些战略的实施中,中央政府通过各种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能力建设投资社会保障和功过那个服务项目的补贴的等,对中西部提供了大规模投资等财政支持,大幅改变了资源投入的区域配置格局,但是如今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明显。而且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问题,一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资金流动性过剩,是的经济运行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另一个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其次过分依赖外贸,内需拉动不足,再次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方面来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协调,投资和消费不协调,居民的消费能力仍有待提高。最后一点,我国经济过去主要以消耗大龄能源资源、污染环境为大家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前提下,调整经济结构。在这些问题中过分依赖出口的问题在金融危机后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分倚重,导致我们更多的受到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的左右,安全风险不断积聚。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时期,在清醒的认识我们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我们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扩大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投资的适度增长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2008年以来的扩张性政策使得我国投资依赖的增长特征更加显著。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部门民间资金选择了“蛰伏观望”,扩大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民间投资份额有所降低;2010年,经济形势转好,很多民间投资重回实体经济领域,活跃度增强。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

4,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5.十六大以来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经济纵然面临着许多考验,但是只要决策者们认真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我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很好的应对和化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矛盾、风险和困难,更好的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提高供给能力,改善供给结构结合起来。中国的经济未来几十年仍将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但是我也希望中国不要一味只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

第三篇:九个方面看当前的经济形势

九方面看当前经济形势

作者:厉以宁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6288

今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形势是稳中有升,稳中向好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了,但是到第三季度又长了起来,到了

7.7%。7%~8%的增长率也是高速增长率。增长过快,资源和环境都难承受。就像骑自行车一样,自行车骑得快就稳,骑得慢就晃,还容易倒,太快,却容易翻车,何况在中国的目前条件下路况还不太好。所以我们保持7%~8%的增长率是符合实际的。

为什么当前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首要位置

经济总量是重要的,但经济结构更重要。举一个例子,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比英国大多了,但是GDP结构不一样,因为英国从1770年工业革命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其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70年。英国的工业产品中,钢铁产量增长很快,生产不少的机器设备、蒸汽机,英国的棉布是机器纺织的棉布,英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是火车和轮船了,而中国,尽管GDP总量大,但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中国出口的是手工纺织的棉布和瓷器、丝绸、茶叶、桐油、猪鬃等。而且中国当时在工业方面仍然停留在简陋的手工制造层面,有的产品手工很精致,但是技术水平无论从个人来看和整体来看都不行。还有一个重要资源是人力资源。中国人力资源总量比英国大多了,但是当时在英国,小学已普及了,中学大量建立,又新办了许多大学,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经济金融专业人员毕业参加工作。中国人口虽多,但绝大多数农民、妇女是文盲。虽有少数读书人,但读的是四书五经,准备考科举,中国有几个人懂得近代科学技术?懂得经济管理和金融业务?所以,无论从GDP结构上看,还是从人力资源结构上看,都比英国差远了。由此可以看出:总量固然重要,结构更重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调整结构,有些人说,为什么现在不来一个大规模的投资呢?通过投资把经济再拉上去。我想,首先,如果结构不改变,仍有可能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甚至比这更严重的后果。其次,目前我国的内需仍然主要靠投资需求,而不是靠消费需求,因为在消费需求方面,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老百姓有后顾之忧,不敢消费,等等。但是有一条是重要的,我们要加大三个方面的投资:一是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投资。二是要引入民营资本,要把准入门槛降低,让民间资本进来,并且做到公平竞争。三是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因为基础设施投资是为长远的发展作准备。等到投资跟消费共同拉动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才有可能转为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

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途径

当前西方国家技术创新集中体现在两个重要领域:一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这样技术就突破了。二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特别是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这是新的变化,我们一定要跟上这个步伐,如果我们跟不上这个步伐,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迟早会落到后面去。制造业始终是重要的,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没有响亮的品牌可以打出去。所以我们的制造业要加大力度发展,如果制造业不振兴,作为工业强国是没有希望的。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民营企业在振兴制造业过程中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

国企改革和民企转型的结果将是双赢、共赢

国有资本体制和国有企业体制都要改革。重点是: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它分两个层次:高层次是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低层次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先谈高层次的国有资本改革。国资委不用直接管理具体的一个个企业,应该做好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因为这是最重要的。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谈效率主要谈的是生产效率,也就是投入产出的关系。有多少投入,就会有多少产出。同等投入条件下产出增多了,或者,同等产出条件下投入减少了,都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二种效率概念:资本配置效率。这是指:同等投入条件下,以A方式配置资源,有N产出,而以B方式配置资源,则有N+1产出,这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个概念出来以后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从经济生活来看,至少可以见到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一定要重视资产的重组兼并,因为这是提高配置资源效率的有效方式,也就是说要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它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好的场所。二是过去经常把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人事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筹资融资工作的人都看作非生产人员,理由是他们不在生产第一线,与生产效率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自从资源配置效率概念出来之后,情况就改变了。这是因为,从事人事组织工作的人,致力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以后效率就提高了。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在从事调动每一个投入者的积极性的工作,人的积极性发挥了,效率也就上去了。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是把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好地组合在一起。从事筹资融资工作的人,让资源得到重新配置,也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所以如果以后谁再认为他们是非生产人员,这就是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旧观点上,因为他们的工作都是在更好地配置资源。所以,今后国资委之下应该成立综合性的或者行业性的国有资本投资基金公司,它管资本的投入:哪一个部门短缺,就加大投资。哪一个部门产能过剩了,就撤出投资。总之,要把国有资本用到最有用的地方去,这就是高层次的资本配置体制改革。

再谈低层次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股份有限公司,不少还是上市公司,有法人治理结构。一定要名副其实,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以法人治理结构和股东大会对其进行制约。只有这样,国企、民企才能谈到公平竞争和互助合作。

对民营企业来说,目前重在转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型,既要着重效率和产品质量,也要重视产量,要有品牌意识。二是营销方式的转型,即不仅重生产,而且重产前产后服务,这样,效率就上去了。三是管理体制的转型,家长制、家族制在初期是有作用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要把家族成员持有的股权和企业经营权分开。用人时,应当择优而不是择亲。只要能把企业带好,可以外聘经理人,也可以从内部培养、选拔出来,这就是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四是管理观念的转型,这也是很重要的。小业主思想是“肥水不落外人田”。但是,肥水就要落入外人田,因为只有企业做大了,最后才能共同发展。假如一个企业是某个家族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不愿意改股份制,这就很难进一步发展了。要看得更远,只有把蛋糕做大了,得到的才更多。总之,民企在很多方面需要转型。所以说: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企业家应该有大智慧。

社会和谐红利是最大的制度红利、最大的改革红利

社会和谐红利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过改革的深入而逐渐涌现出来的,今后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有很多必要的改革措施。但是,社会和谐红利是我们体制优越性的表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由此带来的红利,其他国家一样可以有。社会和谐的红利才显示我们制度的优越。围绕这一点我们要扫清改革路上的障碍,首先要扫清阻碍社会和谐的障碍,通过深入调研,知道社会和谐的障碍在什么地方。

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是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如果没有改革,二次分配再好也没有用。初次分配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给农民以产权。农民有了财产,才有财产性收入。党的十八大以后,2012年11月,笔者带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在浙江考察,当地土地确权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嘉兴农村,看到地上全是放过鞭炮之后的纸屑,农民情绪很高涨。老人告诉我们,简直和当年土改一样。土地确权了,农民承包地的经营权,宅基地上的使用权,宅基地房子的房产权,三权三证。有了这些之后,农民心里踏实了,积极性增加了,养殖业发展了,种植业也发展起来了,农民外出打工之后土地流转了,宅基地上的房子拆掉了重新盖,有些人家盖有四层楼高的房子。他们说,第一层出租给人家开商店,再出租第二层,剩下上面两层自己就够住了。城里上班族和大学毕业生都在这里租房子。嘉兴市在土地确权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之比是3.1∶1,土地确权以后是1.9∶1。变化这么大,是因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了,他们有多种多样的收入。

还有以前没有想到的好处,耕地面积经过土地重新丈量和确权以后,增加了20%。耕地增加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当初承包的时候土地有好有坏,坏地两亩折为一亩,现在经过30年的承包以后土地质量都改进了,好坏地都差不多了,所以这次土地重新丈量确权是一亩算一亩。二是过去土地中有田埂,田埂不计入土地,田埂两边遮太阳的地方也不计入土地,现在不一样了,用拖拉机了,不用牛了,田埂拆掉了,铲平了,重新丈量之后,土地自然增加了,因为田埂都没有了,田埂两边遮太阳的地方也没有了。三是当初有农业税,所以农民少报,一亩三分地就报一亩,家家如此,谁也不会按实报。现在,没有农业税了,谁少报,那才是傻瓜。家家都实报,因为少报后,你将来土地出租、土地入股都会少拿钱,当然要实报。所以丈量土地后,土地面积增加了。

劳动力市场中供求双方力量对等化。目前在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地位不均等。每个出来打工的人,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是单个人,属于弱势;而雇主是大企业,是强势一方。国外可以看到工会的作用很大,中国的工会作用也很大,但工会有时不管农民工,农民工没入工会,因为他们不是市民。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走向联社。在农产品供求方面,单个农户作为供方,处于弱势,而采购商是强势。采购商的力量大,让农民很无奈。在国外有农业合作社,还有联社,联社的势力很大。笔者在丹麦和荷兰考察的时候,看到联社有自己的车队、船队、仓库、冷藏库和自己的码头。而我们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处在兴起阶段,规模比较小,以后要走向联社,这样,农产品销售价格就有可能提高了。教育制度要加快改革。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是非均衡的。人均教育经费是城市多、农村少。农村的义务教育校舍差、设备差、师资差,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差,读高中的比例严重低于城市,读大学的比例就更少了,所以呈现一种“职业世袭化”状态,农民工的儿子还是农民工。所以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还要下功夫。

二次分配也很重要,不能忽视。不过在中国现阶段两种户籍并存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保障应该着重城乡一体化。在西方国家有一句话:“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补”,就是说,一次分配形成了收入差距,二次分配就进行弥补。而在中国不是这样,一次分配有了差距,二次分配却扩大了差距,因为城市职工有公费医疗,农民工连合作医疗都不一定能保障,等等。所以,城乡社会保障要一体化。

至于其他的调整,笔者以为并不是那么急,比如遗产税的征收,它的前提一定要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个人财产登记制度都没有搞好,凭什么收?否则,每一笔遗产征税,都会纠缠不清,税务部门有这么多人力吗?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完善以后,税率还要合理,门槛要适度。因为中国和外国不一样,外国资本主义搞了那么多年了,中国不同,老的没有什么遗产,年轻一些的听说要征收遗产税,他们就会转移掉,或者花掉了。所以,遗产税率一定要适度。

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不能走同西方城镇化一模一样的道路。因为西方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平行发展的,到后来渐渐出现了问题。而中国在加快工业化阶段,农村一直比较落后。现在中国的城镇人口跟农村人口之比,也就是城镇化率,据说,已经达到50%以上了,但是很多人不信。因为这个统计数据把在城市住了半年以上的农民工都算作城市人口。此外,有些农民工在城市住了二三十年还是农民身份。如果按城市户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跟美国相比差得太远了,西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也达到80%。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假定再过一二十年中国人口达到15亿,就需要12亿人住在城镇。现在6亿多人口住在城市中,已经很拥挤了,如果再增加5亿多人进城,城市建设怎么也跟不上,城市生活水平将大幅下降,谁也不愿意搬到城市里去,所以一定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新社区是中国城镇化的最大特色。现有的老城区要将工厂搬出去,要改造棚户区,变成商业区、文化区和服务区以及适合人居住的居住区。新城区在城郊,或者是城镇附近可以用来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试验区,还有物流园区的,但那里也要有商业,要有居民,而不能到了夜晚就成为空城。老城区和新城区一定要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发展个体工商户,没有这些,这个新城区就没有人气,到晚上漆黑一片。有了这些,城区就发展起来了。但是重点在新社区。新社区是中国城镇化特创的,国外没有。就是先建立新农村,在新农村的基础上,要园林化,光有几栋居民楼不行;要循环经济化、走绿色经济道路;还要有到位的公共服务和城乡社会保障趋向一体化,同时还要将村的建制改为社区自治。农民会在这个过程中很快融入新社区。新社区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新的小城镇。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中国农民的市民化也就是户口合二为一不是简单的事情。要实行双轨制:积分制和分区推进并存。大城市实行“积分制”。为什么要有积分制呢?比如在上海,工厂的熟练工人、班组长以上的骨干力量,包括车间主任,都是农民工,他们可能20年前就进了城,一直干到现在。但是他们的农民身份未变,他们的子女不能就近进入公立学校等问题,都使他们游离于城市之外。如果这些人走了,上海的制造业就成了空架子。如果把学历、经历、业绩都计算为积分,积分够了就可以解决户口问题,这样,这批人就稳住了。由新农村改成的新社区,包括部分新城区,可以在条件大体成熟时实行“分区推进”,即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解决户口一元化问题。一定要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户籍一元化。当然,这件事要量力而行,是水到渠成的问题。

当前最重要的是掀起全民族的创业精神

美国《华盛顿邮报》2011年9月曾刊登了一个长篇通讯,它的标题是《美国究竟应该害怕中国什么?》不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快,也不是GDP和美国相差多大,最重要的问题在哪里呢?可以从中关村的咖啡店来看。在中关村有很多咖啡店,美国记者曾在其中一家咖啡店调查,发现几乎每天都坐满了人,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博士后还有青年教师,中科院和其他研究机关的年轻研究人员,以及年轻的民营企业家。他们经常在那里谈创意、创新、创业、专利权的转让和开发应用等问题。记者说,这就是美国应该担心的问题。因为30年前,比尔 盖茨和乔布斯都是美国大学城咖啡店的座上客。过二三十年,甚至过十几年看,中国大量创新人才会从这批人里出来。

北京大学正准备建立与此类似的北京大学的咖啡店,这个消息大家可能觉得很振奋。因为中国的希望一是政策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好的政策环境形成了。二是激励制度,有了产权激励制度才会有创新。这还告诉我们,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应该眼光看得更远一点。我们应该看到,人不能变懒,人变懒了,我们就没有希望了。要勤奋,要艰苦创业,这是很重要的。

在福利方面要量力而行

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问题是“福利病”,福利是能增不能减的。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事件是英国取消免费给中学生课间供牛奶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被封锁,处于孤岛状态,食物供给有限,一律实行配给制度。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考虑到战争时期青年人营养不良,所以政府有一项福利措施,给中学生课间免费供应一杯牛奶,表明国家对青年身体的关怀,这是福利中很小的一项。而到了196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2年后,英国家庭营养情况早就改观了,食物很丰富了,所以政府取消了这一福利,结果导致游行示威、罢工,甚至迫使政府改组。今天,南欧一些国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所以中国在福利方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我们要继续艰苦创业,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

第四篇: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看

当前经济形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如果我们必须讨论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无法

回避的问题,那就是08年的经济危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因此,讨论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就不可避免地要从次贷危机开始谈起。

次贷即“次级subprime 按揭贷款”(mortgage loan),“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

当这种风险增加到一个无法控制的时候,再加上人为地炒作,次贷危机便爆发开来,而从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便可以看出世界早已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当超级大国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时候,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的中国便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波及。在此我们并不议论次贷危机对美国和对世界的影响,就从中只抓住对中国的影响,而这,便影响了当前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便是基于出口疲敝而变的越来越紧迫。

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这两年来,民生关注的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资本缩水生产力下降,便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

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08年之前中国是买股票买疯了,而在之后是走着进去抬着出来,许多人被套死在股市里至今仍然未能走脱出来。

问题来了,自然有解决问题的措施,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便立马登台救场,四万亿重拳出击,再加上我国强有力的行政管理能力与调控能力,使得我国很快从经济危机的困境中走了出来。而随着09年的发展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复苏,但一些问题在09

年与10年越来越凸现出来,比如说房价,比如说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07月15日发布的新闻发布会上做了以下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6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3亿元,增长9.6%。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基本上得到复苏,而在投资,消费,出口方面人民日报指出:今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人们担心的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对出口的影响,以及楼市调控对投资的影响。

当前,美欧日经济复苏乏力,消费不稳,失业率趋于上升。然而,由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世贸组织等国际协调机制有助于减少贸易战的发生,发达国家以新能源、绿色革命为主导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亚太地区经济体复苏势头良好等因素,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急剧恶化的可能性较小,像2008年那样的恶劣局面不大可能在今年重演。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至少有三重影响,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对欧出口占全部出口的1/6,欧债危机带来的欧洲市场需求不振和欧元贬值、人民币升值都将影响我对欧出口;与此同时,欧元贬值、美元升值会影响美国出口甚至其经济,对中国的需求也可能相应减少。

不过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有限,今年出口增幅仍有望达到10%—15%。这一预计甚至比我们年初的判断更加乐观。虽然人民币对欧元升值,但我对欧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升值更快,因而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依然很强。“中国出口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是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比较刚性。此外,技术含量较高的制成品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中国制造’的生命力很强。

而在楼市调控对投资需求影响方面,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18%以上,因此楼市调控可能会影响投资增速,但这种影响不大。

虽然楼市成交量大幅下挫,但似乎并未伤及房地产投资的“元

气”。数据显示,5月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仍高达43.5%,环比增长19.4%。“由于开发商资金充裕、保障性住房投资扩大,房地产投资仍将保持合理的增长态势。看投资需求的后劲,主要看新开工项目投资这一指标。今年1至4月,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31.3%,只低于超常增长的2009年,与2005年的26.2%、2006年的32.2%、2007年的18%等正常年份增幅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投资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有所回调还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依旧充满变量,我们应当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灵活地调整政策的力度、节奏、重点,防止恶化人们的预期、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而在这方面政府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 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政府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控经济增长幅度。至于结果如何,还得看它具体成效。

总之我国当前经济形式良好,在宏观调控政策大体符合的基础下,我国经济形势有望再创辉煌。

4.资本市场可能扩容。针对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足,通胀及资产价格泡沫压力依然较大的局面,且从吸纳流动性方式的安全性、积极性和建设性来看,在对募集资金严加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引导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疏导吸纳过剩的流动性,避免其进入农产品和房地产投机投资领域,降低通货膨胀压力,还有利于促进资本的形成,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未来证券市场扩容的步伐将可能加快。

5.清理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节奏和力度将微调。全国性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还本付息高峰期将于2012左右来临,届时地方平台所诱发的财政金融风险可能加大。预计国家有关部门会抓住高峰年来临之前的缓冲期,加快进行规范清理和风险排查。同时,为避免引发融资需求萎缩和宏观紧缩效应,预计国家将进一步区别政策对象、细化分类处理,并适度调整清理工作和力度和节奏。此间如果调控失度或出现严重的风险暴露,中央很可能通过再次放松流动性以实现风险展期,避免大规模融资紧缩对经

济的破坏。

6.房地产市场调控将长期持续,并逐步调整侧重。本次调控是国家具有综合性、长远考虑的战略举措。如果不出现经济明显下滑,国家将继续保持政策压力相对稳定。预计短期将重点贯彻执行好已出台各项政策,不会继续密集出台相关抑价措施,中长期针对购房群体和商业银行的部分限购措施则将逐步退出,对房地产的调控侧重点将从直接针对购买行为转向增加供给并改善供给结构,从权宜性的调控手段向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制度建设切换。

一是房产税改革试点可能逐步推开,通过引导对中长期房价的预期抑制市场投机活动。二是将大力构建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重点加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鉴于全国大范围推开房地产税制改革尚需时日,短期内难以发挥较大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间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将为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在不影响住房总供给的条件下,兼得改善民生与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两利。

此外,针对近期房地产调控和加息政策背景下开发贷款环比增速和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数急速下滑态势,国家可能加大对中小开发商资金筹措难等问题的关注,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因大面积出现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发新一轮商品房供给不足。

7.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将启动。“十二五”时期,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将启动。譬如,将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深化农村产权改革,促进土地依法流转;将启动房产税改革,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并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税政管理权限;将试点存款利率适度上浮,通过金融要素定价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这些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出中国经济的活力,从体制机制上切实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五篇:第三讲、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第三讲、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汪同三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经历了最为困难的2009年和极其复杂的2010年,2011年我国经济将是怎样的一年?从国际情况看,世界经济日前在缓慢、艰难地复苏,甚至还可能出现反复,中国经济己经和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都会对中国经济的运行带来很大影响。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经济已 经进入了巩固企稳回升的阶段,逐渐回归到正常增长的运行轨道上。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2011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并在科学发展上迈出扎实的步伐,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

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应对全融危机的任务非常艰巨,但同时也是任务非常明确的一年,就是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率先走出危机阴影,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的轨道,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的困难程度不如2009年,但问题是不清楚的,不确定性因素最不容易判断,所以说是最复杂的一年。在2010年初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想到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上半年是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担心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接着就是房地产价格非常不正常的快速上涨,再就是夏末秋初开始的通货膨胀,物价明显上涨,最后是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是复杂的一年,但没有预料到会如此复杂。现在回头看,这些问题我们还是很好地应对过来了,在希腊债务危机中,中国积极做出努力,维持欧元区的经济稳定,虽然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的脆弱状态,但二次探底没有出现。在房地产的问题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基本达到了当初设定的目标,遏制了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2010年是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也是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推动作用下,我国经济稳步回升,正在恢复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201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有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但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持续性政策刺激的结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战胜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经济较快增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年是执行“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是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1、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第一,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中国的上一轮经济周期。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轮经济周期,是从2000年至2009年,走出了十个“8+2”的良好轨迹,即8年的上升期、2年的回落期。从上升期看,2000年至2007年,GDP增长率连续8年处干8%——14%的上升通道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经济周期波动中从来没有过的最长的上升轨道。在过去的前9轮经济周期中,上升期往往只有短短的一两年。从回落期看,2008年,在国内经济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作用下。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14.2%下降到9.6%,一年回落了4.6个百分点,回落势头较猛。2009年,GDP增长率下降到9.1%,仅比上年回落了0.5个百分点。2010年,GDP增长率回升到10.3%,从而进入新一轮即第11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第二,“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赢得了主动。200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2010年已超过4000美元。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扩大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投资的适度增长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2008年以来的扩张性政策使我国投资依赖的增长特征更加显著。在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国投资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国内投资占比逐季增加,2003年末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内资份额攀升92.8%。但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民间资金选择了“蛰伏观望”,扩大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民间投资份额有所降低。2010年形势转好,很多民间投资又重回实体经济领域,活跃度增强。2010年第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比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高9.3个百分点,自2009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第一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中央投资对地方和社会投资的拉动效应显现,2010年上半年地方项目投资的增速达到26.7%,比中央项目投资高出近14个百分点。

第四,从外需看,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特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

第五,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挑战更加严峻。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恢复的过程必将缓慢、动荡而曲折。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流动性泛滥,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可能有助于缓解美国本身的问题,但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

从国内看,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在经济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010年为完成 “十一五”节能约束性目标动用了许多行政性非常手段,节能减排的体制性保障尚未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改革亟待破题和推进。进一步扫除体制性约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的核心环节。不然,一旦行政性高压措施减弱,能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极易反弹。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近些年,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热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物价上涨压力增大以及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经济运行中的“两难”问题增多,给宏观调控设置了障碍。例如,房价调控面临的“两难”。一方面

必须对过快上涨的房价进行有力调控,以稳民心;另一方面,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过度调整房地产市场可能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速。再如,收入分配改革面临的“两难”。一方面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证广大劳动群众进一步分享改革开 放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在企业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样,物价调控也面临“两难”,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有必要对原来较低的资源和能源价格进行改革。但是,提高能源资源价格对于物价上涨形成了压力,在当前形势下,更是增大了政府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此外还有人民币汇率面临的“两难”、外贸出口面临的“两难”、宏观调控政策松紧度面临的“两难”、地方债务化解中进与退的“两难”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结构性的,也有体制性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使得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下。只有着眼于长期发展来解决短期问题,通过解决短期问题来化解长期矛盾,才能为“十二五”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世界经济正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加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等,既对我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心须审时度势,努力培育发展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总体判断,2011年,虽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们的总体经济环境在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只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有效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如不出现重大特殊事件,估计2011年GDP增长速度将会保持在10%左右。

二、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是“十二五” 开局之年,也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承前”,我们仍处于继续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一些不利因素还要进一步克服;“启后”,今后五年任务目标很宏伟、很艰巨,经济发展不仅要考量增长的速度,还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受到高度关注,大家非常关心我国经济将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1、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准确而及时地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作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实行两年多了,为什么今年要转为“稳健”呢?当初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国际背景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所谓金融危机在当时具体的表现就是货币供给紧张,有很多大的金融机构,大公司要破产。如果要救这些金融机构和公司的话,就要给他们提供额外的货币,让他们有一个喘气的机会。全世界当时是那样的形势,中国也不例外。所以,为了有效地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解决国内一些企业因受到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困难,我们也需要适当地扩大货币供给,增加流动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施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样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加上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就稳住了。可以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特殊的情况下采用的特殊政策。

当前,受输入性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农产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的影响,我国出现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中性的货币政策,既不是过度的宽松,也不是过度的紧缩。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使货币供给增加逐步与宏观经济增长状况相匹配,避免物价全面上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适当的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此外,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会对我国金融领域造成冲击,需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留出应对空间。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已经基本上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阴影,逐步地转向正常的增长轨道上,所以把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是理所当然的。

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对百姓的影响从眼前来讲,最直接的是有利于价格的稳定。CPI在上升,房价也基本上处于一种居高不下的状况,要有效地抑制CPI过快上涨的压力,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可适当地控制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产生积极的效果。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收入依赖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依赖于宏观环境的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宏观政策的调整,为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稳定的环境。我们经济得到较好的增长,意味看老百姓的收入有提高的可能。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目的是持续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注入动力。目前,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必要性在于:首先,虽然我国经济已经逐渐步入正常增长的轨道,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未消除,还需要对经济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其次,很多已经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后续资金支持,这也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三,财政政策主要是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只有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行性在于: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均在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之下,我国财政、金融状况良好以及宏观经济有力的增长势头,都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

在2010年12月27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介绍说,201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着重把握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要进一步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完善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积极引导消费需求。二是合理把握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政府公共投资要与扩大消费、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等有机结合,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同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增长。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居民消费。要结合改革和完善税制,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的作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和社会事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落实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其内涵在于:第一,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化解国际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影响。第二,国内各部门、各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需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第三,目前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增大,需要根据物价总体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调控政策的节奏和力度,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2、把稳定物价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管理好通胀预期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较明显的物价上涨压力,月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一度超过5%。导致近期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国际方面流动性泛滥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因素,大概占物价上涨因素的30%。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迅速回升,特别是石油这样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势头猛烈,给我国国内商品价格带来明显影响。近来美国为了缓解其国内就业压力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可能有利于美国国内问题的解决,但是必然会对其他国家带来通胀冲击。其次,我国自2008年底以来的一段时期内,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形成目前货币存量规模较大,流动性过大对价格水平产生的上涨影响逐步显现。这个因素的比重约占40%。第三,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薄弱,价格上涨压力往往首先在农副产品价格上形成突破,各种因素叠加造成某些农副产品价格的波动,是21世纪以来我国几次物价上涨的主要特点。我们的农业生产薄弱约占20%。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存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物价水平。当前特别需要警惕和防止一些地方借“十二五”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从而形成对物价上涨的更大压力。这两方面因素各占5个百分点。

针对物价水平上涨的多方面原因,抑制价格上涨的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首先,大力 发展生产特别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保障供给,争取实现供需平衡。其次,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管理流动性,进一步减弱较大规模货币存量对价格水平稳定的影响。同时,加强政府对市场价格的有效监管,打击各种扰乱物价稳定的违法行为。第三,当前预防通货膨胀的关键依然是管理好通胀预期,通过实施相关政策和媒体宣传,稳定公众心理,避免因心理恐慌而推高物价。“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显示了党和政府对事关民生的物价水平稳定问题的高度重视。会议提出,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鉴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有利条件,而且目前并不存在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因素,只要调控措施得力,就能够把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控制在4%左右的水平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3、大力发展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面对农业资源约束加剧、自然灾害加重,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的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强农惠农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再次表明了中央对“三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不仅就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出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工作要求,而且强调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防止和纠正违反农民意愿、借各种名义侵占农民利益、乱占农业用地现象。

近来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农业太脆弱了,现在出现价格上涨的问题,基本上部是围绕在农产品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11月份物价指数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7%,而非食品价格仅仅上涨了1.9%,说明当前这个价格主要上涨的内容是在食品上,也就是说在农业上。

21世纪以来我们出现过3次价格上涨的闽题,第一次是2003年,第二次2007年,加上2010年这一次。2003年主要表现是粮食价格上涨,因为我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粮食播种面积在下降,粮食产量在下降,一直累积到2003年的结果就是粮食供给缺口变得非常的明显,造成了粮食价格的上涨。次年我们采取系列措施发展农业,保障粮食生产。比如说取消农业税,建立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种粮直补,这些都是为了保证粮食的生产供给。2007年最早是猪肉上涨,然后扩展到其他方面。2010年是流动性太大,很多的游资要寻找获利机会,炒大蒜、绿豆等农产品,粮食属性“金融化”,对物价形成了扰动性冲击。这几次出现的通胀都与农产品有关。说明我们的农业还是薄弱的,基础还需要大力加强。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们还要继续高度重视农业。下大力气去发展农业。这是从供给方面来 讲。

从需求方面来讲,我们要通过有效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措施,配合一些必要的行政办法,来控制那种投机性的行为,维持市肠秩序,保持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所以,只要我们这些政策措施在未来一年得到有效执行,能够比较好地抑制通货膨胀水平,也能够把我们总的价格水平控制在一种还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预计2011年CPI总水平将会保持在4%左右,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4、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的关系

在2010年11月30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提出将调整好这一系列关系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其实就是要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和控通胀的关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里讲了一句话:“发展是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本。”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措施,是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的先决条件。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保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最终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因此,不应该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立起来,而应辩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现在有一种看法。就是说我们现在要调结构了,所以要把增长速度降一点。这个逻辑关系有点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调结构、转方式呢?是为了更好的增长,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增长。所以,它们基本上是一个因果关系,调结构是为了更好的增长。

还要看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长期保持价格水平稳定、避免出现通货膨胀风险的重要方面。只有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懈地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保持经济环境的长期稳定;只有经济环境的持续稳定,才能从根本上有效稳定价格总水平。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有::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大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做好节能环保、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工作。

稳定价格总水平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影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而且影响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

5、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加强顶层设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什么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初提出这一概念?

改革是我们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重要的动力。我国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没有改革、没有开放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坚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都是从一件一件具体的项目上来进行的,比如说最早开始的是农树的改革。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城市里打破“大锅饭”、搞“价格改革”等等,一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今天的很多政策,比如说国税、地税,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等等,都是那个时候搞出来的。这些单项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证了我们国家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

“十一五”时期,一些重点领城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延续多年的农业税。以乡镇机构、农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启动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非公经济发展得到鼓励。我国政府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政府监管和服务等方面出台了近40个配套文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据统计,目前以非公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约占50%。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上市。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加强。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全国24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资源税费改革率先在新疆试点。全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合并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我国全面推行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实施了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制定出台了差别电价、可再生能源加价等一系列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电价政策。

可以说,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和面临各种各样新的重大改革议题条件下,我们需要在“十一五”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继续为经济的稳定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动力、提供保证,就要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协调推进,更要注意从全局的角度综合来看,改革主要目标孰先孰后,怎么样能够使两个单项改革形成合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用顶层设计来做出 安排。

2011年,我们要对国有经济继续改革,对财政、税收、金融这些方面体制进行改革,还有就是我们的资源性产品的税收、环境税,这些改革怎样使它们有一个更高的框架来做统一的指导,发挥更大的效果,加强顶层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6、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学有所教方面,加强重点领域建设,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劳有所得方面,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人员就业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老有所养方面,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病有所医方面,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有所居方面,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改善民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学中讲,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要闹革命,要夺取政权。夺取政权以后要建设社会主义,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一直到现在,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在于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改善民生应该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最根本的目的,我们所做的事情,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要干的事情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现在,小康社会的标准明显提高了。我们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应该让每个老百姓都能享受到。而且,中央财政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为3.8万亿元,已经具备了更好的条件。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继续加强改善民生,提出了上述措施,是符合我们最根本的宗旨的。

三、几个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经济问题,如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粮食安全等,这些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前面已经就稳物价、控通胀、农产品供给等问题进行了介绍,下面谈谈另外几个问题。

1、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消费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最稳定、可持续的动力。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9%,第二季度增长18.5%,第三季度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增长率都在15%以上,其增长速度也是较高的,但是它大大落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而且从长期看,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有待提高,国家将长期持续刺激消费的政策,特别是对那些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收入的政策要加大力度,使消费增速、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能稳步提高,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能保持在50%左右。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投资是拉动经济的突击力量。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贴切的。它是促进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大助推器,此如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以上,但是投资也成了促使我国经济走向过热的强大助推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每次经济过热都是由投资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引起的。所以,经济衰退时政府大力增加投资,经济过热时大力削减投资,似乎已经成了我们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灵丹妙药。由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重复建设、盲目铺摊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投资效益大幅度下降,潜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积累等。我们必须深化预算制度和投资制度改革,努力解决政府、国有企业和大学等企事业单位的软预算约束和投资失败无人承担责任的严重弊端,使政府投资保特在一个合理规模,更多地鼓励民间投资,使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避免大起大落。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取决于出口的数量,还取决于进口的数量,它直接受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波动幅度很大。加入WTO以后的几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个百分点左右,但是2009年它的贡献是负3.9个百分点,上下波动达六七个百分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1月一9月,我国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7.9%。其中出口增长34%,进口增长42.4%,贸易顺差为1206亿美元,同比减少149亿美元。由干全年顺差低于上年,如果把价格因素考虑进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便由负转正,比重也是很低的。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相继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会更趋强烈,甚至打起了货币战。今后国际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出口企业会面临更严峻的国际市场环境,以增加数量为主的粗放式的出口方式将会遇到更多的阻力和困难。出口企业迟早要进行大的调整,它们必须下决心转变对外贸易方式,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争取出口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能稳定在10%左右。

2、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抑制房地产泡沫问题

近几年,我国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被普遍认为已经形成了房地产泡沫,引起 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宏观调控多与房地产市场、房价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2007年下半年的政策收紧,到2008年底为避免美国次贷危机冲击的政策松动,再到2009年的房贷新政,以及2010年房地产调控的“新十条”。在2010年“两会”期间,温总理更是明确表示要使房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2010年8月,李克强副总理在8天内两次要求坚决抑制房地产投机炒作,这一切不仅表明中央坚决遏制房地产投机炒作、平抑过高房价的决心,同时也表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居民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特别旺盛。一方面,由于在上世纪末我国住房市场商品化之前,居民生活需求与实际情况差距最大、解决难度最大的方面就是住房,居民生活条件最需改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善住房条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以较低成本较快速度实现工业化,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使得我国的城镇化进展未能跟上工业化的进展速度。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意味着将有较大数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他意味着住房需求的大幅增加。第二,房地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而且也可以作为追求资本保值增值的投资品,除了大规模资金在房地产市场投资寻求牟利之外,在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较大的时候,一般游资也会进入房地产市场期望保值增值,从而形成对房地产的投资或投机性需求。这两方面旺盛的需求,以及房地产供给需较长周期才能形成,是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经验不足,同时没有足够重视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工作,使所有的住房需求压力都集中到了房地产市场上,造成房地产市场秩序的不稳定,也增加了当前抑制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难度。

2010年,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出台后,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房屋销售量一度短暂下滑,政策短期效果初步显现。中央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考核问责机制,明确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完成建设保障性住房590万套的工作任务。但是,房价与居民收入之间、保障房建设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迅速得到根本缓解,人民群众对房地产价格和住房制度仍然反映强烈。

2010年12月26日,温家宝总理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直播间与听众进行交流。在谈到房价问题时,温总理说,2010年我们采取十条措施和五条措施,现在看落实得还不够好,我们将从两个方面继续加大力度,第一,就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也就是说2010年我们开工的保障性住房大约为590万套,已经建成370万套,2011年我们将开 工的是1000万套,这也包括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第二方面的努力就是要抑制投机,这主要是利用信贷的杠杆,并且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土地要首先保障保障性住房,对于投机的土地使用我们要严加管理。房价中有政府应该管理的部分,也有市场应该管理的部分,总理应该管的主要是保障性住房,解决的主要是中低收入者的问题。大家肯定知道,1998年我们人均平均住房面积只有15平方米,到现在我们人均城镇的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3平方米。当然,各地房屋的质量和条件有所不同。现在城镇的居民自有住房率,已经达到80%,这个比例相当之高。我们应该让群众懂得一个道理,我们国家人口多、土地少,住有所居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有些刚毕业的学生、有些农民工都可以采取先租房的办法来解决住房的问题,租价要合理、条件要完备,使他们住的能够感到方便。温总理还表态:“在我的任期内,一定要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我还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决不会退缩。”

2011年如何稳定房地产市场,解决一般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认真有效抓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是稳定房地产市场,解决一般居民住房困难的基础和关键。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住房保障和房地产调控,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运用各种手段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坚决依法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3、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当前,比CPI更令老百姓关心的应该就是收入分配改革问题了。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下持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10年接近19000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但是。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基尼系数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居民住户调查数据,城镇居民最高收入10%家庭和最低收入10%家庭的人均收入比从20年前的约6倍上升到9倍,中等及其以下收入家庭占家庭总数的绝大多数,这些家庭成员消费水平偏低,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消费需求不足,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成为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

收入分配结构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的关键。这是因为,促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诸多矛盾,如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都可以从收入分配不合理上找到根源。随着 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分好这块“蛋糕”就变得越来越关键——不仅是做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继续做大“蛋糕”的必要条件。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计划。“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这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国富”到“民富”的重要转变。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2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的比例,降低企业和政府所占比例,同时提高政府财政收入转移支付给低收入群体的力度。

针对目前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人群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比重持续下降,资本所得明显上升;收入秩序不规范,寻租投机现象比较突出等问题,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要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和促进和谐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为直接目标;进一步处理好个人、企业和国家在收入分配中的关系,努力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继续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文持农村的政策;切实加大二次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规范分配秩序,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让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大税收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的税收负担”这些都是对的。但是我们现在的低收入群体大概没有什么税负,所以说要减轻税负的对象是中等收入或者是一般居民。另外,加大高收入的税收调节,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一句明确的话:“要减轻居民的税负”。我们的任何一个动作,不会明显地、大面积地增加居民的税负。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讨论,对于购买大排量的汽车要加税,那你可以不买大排量。为什么要加税呢?就是通过这个手段促节能减排。你不买大排量的汽车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所以,总的方针,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点出来了,就是要减轻居民的税负。

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呢?五中全会提出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二是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十七 大还提出一个方向,就是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些大的原则都有了,但问题很复杂,内容很丰富。

具体来看,中国居民一类是农民,农民的收入如何提高?我们现在支持农业,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使一定数量的农民变成市民,还有就是搞农业现代化,通过系列措施来提高农民收入。一类是公务员,所谓“吃皇粮”的人,政府有责任提高这类人的收入。政府给公务员提高收入,不仅影响到他们本人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向社会表示一个政策导向,就是居民收入要提高。还有一类就是在企业里拿工资的这些工薪阶层。马克思讲过,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靠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唯独劳动力这个商品除外,劳动力价格的决定,是靠劳方和资方两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建立工资谈判机制,在谈判的过程中,政府要支持处于弱势地位的劳方。总的来说,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群要有不同的收入增长机制。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还在继续研究讨论。这个细则出台后,将有助于解决我们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和深层次的问题。虽然至今未出台,但让人们看到了收入分配改革的希望。

4、如何看待就业问题

关于就业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明确信号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重要的安国之策。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事关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和保障政策措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10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9亿左右,城镇就业人员3.2亿,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39:27:34。5年中非国有经济就业比重由74.6%增加到78%,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十一五”时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就业近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和就业仍将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中,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国就业问题带来新的挑战和变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提出了挑战: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会产生新的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要求调整产业就业结构,加强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将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此外,除了总量矛盾之外,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面临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局面。同时,劳动 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一个时期中,农民工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同时并存。这些因素都将增加“十二五”时期搞好就业工作的难度。

针对我国目前就业问题的新形势新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总体来看,2011年,宏观经济总体稳定。在国家“就业优先”的战略指导下,在政府促进就业的多项有效措施的推动下,就业形势将会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就业压力。需要努力克服。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模型研究室主任)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怎么看2011年经济形势》,潘建成,《时事报告》2011年第l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3日,《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走向》,邱健,《学习时报》2010年12月20日。

《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陈佳贵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