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全)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是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获得。就时间来说,如果把阅读教学仅仅着眼于课内40分钟远远不够;就空间来看,阅读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内同样难以奏效。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加强阅读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就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小学生还不善于课外阅读,其表现是:
1、只读不记。正确的读书习惯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反之,尽管读了万卷书,也将一无所获。
2、只读无疑。疑问是知识获取的基点,是完成认识由无知到有知的重要的转化过程,没有疑问就难以取得新知。
3、只读不思。古人说:“俯而读,仰而思。”说明读书要做到边读边思考,才能读出新意。
4、只读不积。知识需要边学边积累。善学者不仅把知识内贮于脑子里,更重要的是要外贮在知识的档案中。
基于上述几点,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指导。
1、指导学生选好读物
古人云:“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要做好“导航”的工作,帮助学生精选慎读。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必须以精、当、佳为原则。所谓精,是精心挑选,教师事先要经过比较、鉴别,选取有代表性的课外读物,不能多多益善,良莠不分。所谓当,是根据课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能力,讲求适度、适量、适时、适味。所谓佳,指选择和推荐的读物必须是情文并茂,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善于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课外读物真正能增知益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致。但我们教师还是应该把基本的常用的阅读方法介绍给学生。掌握了最佳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培养顽强的学习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语文教师介绍给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精读法
所谓精读,就是咬文嚼字,由表及里精思熟读。拿到一篇文章,第一,在认读方面,要求按照顺序仔细地看清每一个字,不允许错认和漏认。第二,在理解方面,要求对文章的词、句、段、篇都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对于词,不仅要弄懂它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它的表达作用和感情色彩;对于句子,不仅要了解它的表达的直接意思,还要领会它的深刻含义;对于段落,不仅要会概括它的大意,还要懂得它在全篇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结构;对于全篇,不仅要能归纳出它的中心思想,还要明了它的结构方式和作者的思路。第三,在评价方面,要求能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做出客观的衡量和判断。
(2)浏览法
所谓浏览,就是大略地看,泛泛地阅读。拿到书籍、杂志或报纸粗略地翻一遍,脑子里有个轮廓,目的在于侦查、调查、选择和寻找与自己学习有关的阅读资料。浏览可分扫描式和跳跃式两种。扫描式,其特点是在阅读时,视线快速运动,按行按段扫视读物,每次扫视只注意其中少数几个重要的字。跳跃式,着重扫视段落的开头、结尾,注意标题和特殊字句,有的段落根本不看,甚至整页整页翻过去。这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随便翻翻”式的阅读方式,由于节省时间,节省精力,小学生是可以采用的。但我们老师必须向学生提出,浏览并不是意味着马马虎虎地读,浏览的意向性仍然是很强的。(3)笔读法
所谓笔读,就是以笔记来辅助阅读的一种读书方法。笔读,是古今中外名人学者读书的宝贵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对笔读的精辟概括。笔读不但能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还能促成潜思索,启迪创造,积累资料,备查待用。笔读的形式有三种:①勾画式。一边阅读一边在书上作各种记号,对重点难点、精彩语句、生字新词,段落划分、存疑之处进行勾画。②评点式。阅读时,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看法和体会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或空白处,写下这“一得之见”或“一隅之得”,有利于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判断能力的提高。③
摘抄式。阅读时,把书中自己认为精辟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哲理丰富的段落、着实可靠的资料,一丝不苟地摘录下来。这样做,既能积累知识,还能牢固记忆。
2、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文体读书法
对小学生来说,诗歌、寓言、童话、游记、记叙文、说明文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文体,教师要授之以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诗歌阅读法。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凝炼、形象的语言,抒发表达浓烈的思想感情,集中概括地反映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它具有形象鲜明、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诗歌阅读法的基本要领是:①认真、反复地对全诗进行朗读吟诵;②结合上下诗句,对每句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意思进行分析,弄懂每句诗的含义,进行反复地推敲;③认真分析诗歌的艺术形象;④结合诗歌的阅读,展开丰富的想象;⑤分析并学习诗中的语言。(2)寓言阅读法。
寓言是一种熔哲理和文学为一炉的文学体裁,即编一个小故事,让读故事的人心中领会到一定的道理。寓言的特点是:集中单一的情节,借此喻彼的手法,含蓄生动的语言。根据这一特点,寓言阅读法的基本要领是:①把握故事本体,明确人物关系;②把握寓言本体,明确实际意义;③进行情景转换,明确生活哲理。(3)童话阅读法。
童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运用适合儿童的语言,以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奇妙的幻想、饶有兴趣的情节,创造出来的虚构的故事。根据这一特点,童话阅读法的基本要领是:①仔细阅读,搞清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②精读童话重点部分,在理解童话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体会童话中心;③再读童话,挖掘童话塑造形象所反映的思想意义。(4)游记阅读法。
游记是以生动、轻快地笔调描写游览见闻,抒发游览感兴的一种散文体裁。根据这一特点,游记阅读法基本要领是:①找出作者的游踪线索;②抓住作者描写风光的观察点;③理解作者在描写观赏风光时所倾注的感情。(5)记叙文阅读法
记叙文是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各种文章。它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特点,记叙文阅读法的基本要领是:①弄清记叙的要素;②把握记叙的线索;③感受具体形象;④学习写作方法。(6)说明文阅读法
说明文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某一种事物的性状、构造、性能、用途、用法进行介绍,或对某一问题发生的原因,发展的经过加以说明的文体。根据这一特点,说明阅读法的基本要领是:①一读,搞清说明对象;②二读,理清说明顺序;③三读,了解说明方法;④四读,体会语言特点。
总之,课外阅读是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第二篇: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辅导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辅导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课外阅读的补充。并且还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那么,应如何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辅导呢?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不可想象,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纵然能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兴趣,不能光讲大道理,可以先通过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告诉他们要想知道得更多,必须自己去读课外书,不可能永远都听别人给你讲。正如我们学的《小白兔和小灰兔》里面讲到‘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别人给的,再多也会坐吃山空’。为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打下基础。
其次是向学生推荐阅读的材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腾飞,文化领域也得到长足发展。但文化内容方面有香花也有毒草。青少年儿童的辨别能力有限,需要我们在内容方面加以选择,加以引导,传递正能量,避免暴力、色情的黄色读物充斥校园。我们可以向他们推荐童话、寓言、名人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同时还可以根据课内学习的内容选择相关的材料,包含相关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学习毛泽东的《长征》以后,可以选择毛泽东的《咏梅》、《沁园春雪》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品,如:学习五年级第二单元有关童年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选择有关儿童的诗、词,儿童故事等;与课文人物相关的作品,如: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些文章时,分别让他们去宣读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少儿版来读一读。还可以建议学生一周、一月、一学期、寒暑假读几篇文章或几本书。但不可为了读书而读书,要学有所得。
第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也很重要。课外阅读一般采用默读的形式。在读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浏览、精读、背诵”等不同方式。重要内容要精读,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还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么写;假如我是文中某个人,我会怎么想,怎么做。次要内容浏览一遍,了解一下。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增加语言积累、运用,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去通过阅读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第四,让学生每人准备专用的笔记本,写好读书笔记。光读不记没有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的内容包括:主要内容[结合课本逐步要求写故事梗概]、主要人物、摘录好词佳句、说出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人物及理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等。作笔记的目的是在于加强语言的积累及学习他人的好方法,在自己今后的说话、习作中加以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鲁迅的“拿来主义”不失为学习的好方法。
第五,要注重读后的交流。可以利用朝会课、班会课等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笔记,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还包括向同学推荐交换读自己的书。然后班上举行评议,评选优秀读者,给与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积极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一方面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间接增加全班同学知识获取量。
最后,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相机指导。确实让学生学有所得,获取更多信息,汲取更多更广得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运用知识的能力。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自我得到充实,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灵活机动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第三篇: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
文章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而语文素养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在当前多种视、听觉媒体不断迅猛发展,抢占学生课外生活空间的情况下,本文就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结合实践,深入思考,作出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知识需要积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就是一个在学习,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不断进取,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学习与继承的手段,基本都是通过阅读前人留下的文件、书籍,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等。可以说,如果前人的历史沉淀堆积成巨人的肩膀,那阅读就是我们通向巨人肩膀的阶梯。
无论何种知识领域的阅读,均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而文字基础的打造,必须经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学生时代语文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只是占漫漫人生的一粟,人类拥有的知识,更多是课外阅读学习到的。可以说,阅读与语文学习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
近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使我发现,在目前科技发达,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不断充斥的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在动画片、在游戏机的吸引下,对阅读的兴致不高。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锻造良好的文字基础以及出色的语感。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应主要把握以下两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长与老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不间断从事某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对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图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适合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拟推介予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
1、思想健康;
2、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
3、有趣味性;
4、注意阅读的广度。
其次,应在学校内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美国,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一种方式是定期邀请著名职业体育明星到学校与学生一起阅读有益的书籍,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去提高其阅读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另一方面,可通过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的兴趣;另外,也可以采取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的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并能提高其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应适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辅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但是,如何令学生从这种个体的、自由的阅读提炼为有益的知识,进而提升语文能力,则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特性。小学生都是儿童,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因此,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的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
(三)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四)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阅读能让学生积累,而积累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以谦虚的心态从书本中探求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地扬弃。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得到真正地发散,才真正得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阅读,正确地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其探索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也就是说,阅读为学生学习语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带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吧!
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这里,我就新时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 ”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总之,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语文教学的首要功夫应放在阅读上。如何指导学生实现有效的阅读,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此,我把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拿出来,与大家商榷。以求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指导阅读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们可以用生活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可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例如:我在给六年级学生上阅读课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还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介绍一些作家的生平事迹,一来可以用作家的伟大精神或顽强意志激励学生,同时也可以激起学生去阅读他们作品的兴趣。
二、提供学生阅读读物。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其所喜好的读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是6—8岁,这个时期是想象力发展的顶峰时期。他们开始分辨现实与幻想的不同,对是非善恶也有自己粗浅的认识,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模仿大人的样子进行一些社会模拟活动。这期间,孩子对模拟社会生活的动物世界的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教师便应及时为孩子推荐,提供这类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中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低年级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由于孩子的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高年级的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育、长相等感到好奇,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逐渐脱离绝对的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为学生提供或推荐表现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精典的传统著作。
三、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小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大多是故事内容,而且没有借鉴、记忆、积累的意识,这无疑是浪费文本资源,浪费时间与精力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老师就要告诉学生阅读时应关注文本的哪些方面,充分利用文本资源,避免盲目阅读,尽其可能学到更多知识。
(一)字、词、句的把握与记忆
字、词、句是文章的细胞,是情感的载体,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因此,从小处着手,夯实基础,有利于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就要注意解决字、词的读音、意思等;第二遍阅读时结合整体、结合内容、结合主题对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品读、理解、感悟;第三遍阅读时根据理解、意思进行记忆、积累。教师不但要讲授这样的阅读方法、技能,还要引领、示范,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把功夫学到“佳”。
(二)内容、主题、情感的明确与思考
内容是文章的形,主题是文章的绳,情感是文章的魂,这三者都关注,才有利于学生阅读,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第一遍阅读,明确内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过程是怎样的?重点写了什么……可在阅读前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读,也可在读后回答这些问题。内容的感知是理解主题的需要,而且有益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留意生活中类似的素材,达到提炼素材的作用。第二遍阅读,可联系内容,体味重点词句,感悟主题与中心,思考:这些内容的描写集中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什么中心?从哪些词句能充分体会到?为什么?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由表及里,深入阅读,明确一篇文章的形散神聚。第三遍阅读,与文本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走进三者的情感世界。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人物什么感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自己读后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这样一来,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会“活”起来,也才能更感染、影响学生。
(三)结构、表达、技巧的分析与学习
任何一篇文章都会在谋篇布局、表达方法、写作技巧上下功夫,它们是文章内容、思想变得具体可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艺术手段,它们是文章的重要形式因素,也是衡量文章艺术性的重要条件,没有它们,材料再好,再生动,也表达不好,更不会产生感人的效果,对于小学生,这样的技巧性知识以简单、常见、易于理解为指导重点,不宜过深奥,但必须得涉及。如: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等;表达——叙述、细节描写、抒情等;技巧——前后照应、点明中心……这些是小学生易于接受,能加以运用的常识。
四、开展活动学以致用。
学的目的是为了用,也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了,才是自己头脑中的财富。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应用所学所记,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所犯的毛病,如:堆砌词句、断取内容情节等,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而非指责和嘲讽。在语文课上,可用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阅读收获与积累。下课时,同学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恰如其分地运用了阅读中积累的词、句,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在家里、校外,运用学到的逻辑分析事理,以故事中人物的胸怀关爱、包容、善待他人,能悟透文本中的思想精髓,做事进取,直面人生……
总之,小学生有效阅读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大处着意,小处着手,以提高学生有效阅读为理念,结合文本具体实在地进行指导、示范,切忌架空地泛泛而谈。持之以恒,必能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收获的喜悦,进而培养阅读的兴趣,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阅读能力。
第四篇: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明确指出“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他在书中写道“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漠,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他用两个感叹号表明了自己的鲜明态度,也让每一位阅读者明白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何其重要。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针对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找出适合孩子们的阅读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喜欢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智力。
一、小学生的阅读特点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画图”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所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必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个性倾向性还不够稳定。如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读书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节阅读课的方法指导。
二、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
1、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常规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
(1)初读。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生字词,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学生要理解文章中体会出的思想内容,只凭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自
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三、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检验成功与否的秘诀就是看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占石成金”的方法。
1、阅读要明确目的。
在阅读中学习什么,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直至达到预想的结果。目前,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没有目的,不少儿童读课外书,只能了解一些热闹的情节;在阅读上,也是老师读到哪里,听到哪里,只会完成老师指定的活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在阅读结束后也无法自我评价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每次阅读教学中都应使学生明确该次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法可寻地主动学习。
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层次水平。一般说来,有以记诵问题解决的结果为主的记忆水平;有希望能够理解并在相似的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模仿水平;还有使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水平。阅读能力低弱的学生,一般都处在前两种水平上。不同层次水平的阅读,其效果当然是迥然不同的,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确立较高层次水平的阅读目的。在这里教师要意识到,阅读不仅能挽救某些学生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阅读发展了学生智力。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他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2、阅读要注意过程。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利用旧知掌握新知,同化更新知识的过程。只重视学生的阅读结果,不注重了解学生获取这个结果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不行的。
学生阅读的任务是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学会阅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应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过程完成阅读。并意识到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达到预想结果的保证,是形成正确阅读方法的必由之路。
3、阅读要勤于思考: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储存内容,但既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语文就是背记,有的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有过渡偏重记忆的现象;也有的老师精心设计了阅读训练,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记忆,使那些本应成为思考训练的设计仍然变成了知识记忆,这是不行的。教师的阅读指导,一定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阅读要培养兴趣和习惯。
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一般说来,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对语文都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课堂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股好学的钻劲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学校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获取丰富的知识,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呢?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搞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形成习惯。当学生对语文课感到兴趣盎然时,就会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这种自觉的行动就是初步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第五篇: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 育儿心得 2010-12-18 17:43:01 阅读31 评论2字号:大中小 订阅
知识需要积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就是一个在学习,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不断进取,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学习与继承的手段,基本都是通过阅读前人留下的文件、书籍,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等。可以说,如果前人的历史沉淀堆积成巨人的肩膀,那阅读就是我们通向巨人肩膀的阶梯。
无论何种知识领域的阅读,均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而文字基础的打造,必须经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学生时代语文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只是占漫漫人生的一粟,人类拥有的知识,更多是课外阅读学习到的。可以说,阅读与语文学习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
近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使我发现,在目前科技发达,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不断充斥的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在动画片、在游戏机的吸引下,对阅读的兴致不高。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锻造良好的文字基础以及出色的语感。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应主要把握以下两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长与老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不间断从事某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对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图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适合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拟推介予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
1、思想健康;
2、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
3、有趣味性;
4、注意阅读的广度。
其次,应在学校内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美国,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一种方式是定期邀请著名职业体育明星到学校与学生一起阅读有益的书籍,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去提高其阅读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另一方面,可通过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的兴趣;另外,也
可以采取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的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并能提高其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应适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辅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但是,如何令学生从这种个体的、自由的阅读提炼为有益的知识,进而提升语文能力,则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特性。小学生都是儿童,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因此,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的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
(三)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四)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阅读能让学生积累,而积累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以谦虚的心态从书本中探求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地扬弃。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得到真正地发散,才真正得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阅读,正确地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其探索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也就是说,阅读为学生学习语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带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吧!
意营造读书的氛围,引进大量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打开学生视野,引领孩子“登高望远”,这是诗意化阅读的动人的诗句。引领孩子走进书的海洋,走进学校的图书室,走进班级的图书角,走进街上的书店,在书的海洋中徜徉。鼓励孩子们不仅读文学作品,也读科技、历史类的文章;不仅读散文、故事、童话、寓言,也读戏剧、小品;不仅读中国的作品,也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读中国古代的作品。让这些美文成为他们生活的向导,写作的拐杖,精神的力量,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