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浅谈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六:资源分享(五篇范文)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21-73801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8 15:38: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六:资源分享

浅谈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六:资源分享

【点击 ↑妈咪知道↑ 查看更多育儿知识】文:徐桂凤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工作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儿童发展与障碍中心,擅长儿童生长发育咨询及指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评估、咨询及治疗、家庭亲子关系咨询及指导。

一、书籍 中文(翻译)书籍以下书籍绝大部分都是我的孤独症儿童家长朋友们推荐的,他们努力寻找资源、自学实践、坚持不放弃,总是深深震撼和感动着我!

《解密孤独症》作者:杨晓玲、蔡逸周《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作者:甄岳来《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作者:张雁《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作者:罗恩·里夫(Ron Leaf)《了解自闭症——精神分析取向的发现、理解与治疗》作者:(英)奥瓦兹(Anne Alvarez),(美)瑞德《雷克斯:我的自闭症盲儿和我们的音乐》作者雷克斯《中小学生自闭症-识别、评估和治疗》作者:(美)布罗克,(美)吉姆森,(美)汉森《孤独症谱系障碍:家长及专业人员指南》作者:洛娜·温(Lorna Wing)《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给父母及训练师的指南》作者:(美)英格索尔《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交往训练指南》作者:王梅(编辑)《天使的世界你不懂——英国妈妈这样帮助自闭症儿子长大》作者:谢娜·巴顿《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我心看世界》作者:葛兰汀(Temple Grandin)《一个自闭症天才的多彩幸福人生:星期三是蓝色的》作者:丹尼尔·塔米特《透视自闭症:本土家庭实证研究与海外经验》作者: 李敬《友如亨利》作者:努阿拉·加德纳《爸爸爱喜禾》作者:蔡春猪《与自闭症儿子同行系列》作者:【日】明石洋子 英文书籍(我自己看过觉得不错的):The Survival Guide for Kid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nd Their Parents)作者:ElizabethVerdick & Elizabeth ReeveTaking Autism to School 作者:Andreanna EdwardsAutism: The Ultimate Handbook to Parenting and Teaching an Autistic Child作者:Suzanne JensenNeuroTribes作者:Steve Silberman Ten Things Every Child with Autism Wishes You Know 作者: Ellen Notbohm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作者:Johnny L.Matson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s for Autism 作者:Robert L.Koegel & Lynn Kern Koegel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作者:Sally J.Rogers Engaging Autism 作者:Stanley I.GreenspanThe RDI book作者:Steven GutsteinEvidence-Based Practices for Children, Youth, and Young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作者:Connie Wong 等

二、电影 《雨人》(1988年)《一闪一闪亮晶晶》(2010年纪录片)《海洋天堂》(2010年中国电影)《玛丽和马克思》(2009年澳大利亞)《马拉松小子》(2005年韩国)《我的名字叫可汗》(2010年印度)《星星的孩子》(2012年中国)《遥远星球的孩子》(2011年台湾纪录片)《沧海赤子心》(1979年美国)《我和地球人相处的日子》(2012年台湾纪录片)《自闭历程》又名:《星星的孩子》(2010年美國)《筑巢人》(2013年台湾纪录片)《我的影子在奔跑》(2013年中国电影)《亚当》(2009美国)《模仿游戏》(2012年英国)《阿蒙正传》(2011年美国)《马修的自闭世界》(2013年荷兰)《我的星星儿》(2011年美国)《美丽心灵》(1998年美国)

三、网络学习资源

1、耶鲁大学孤独症公开课:http://open.163.com/special/opencourse/autism.html(强烈推荐!!)

2、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特殊教育系华又佳教授运用网络课堂开设中文应用行为分析(ABA)课程,并面向家长开放,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报名学习,并参加考试,获取资格:http://www.teniu.cc/(强烈推荐!!)Autism Society:http://www.teniu.cc/First Signs: http://www.teniu.cc/TSLAT: http://www.teniu.cc/resources/另外,其实上一篇文章里列举的训练方法在美国这边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都有教学示范视频,但是因为和国内的网络不相通,视频链接国内不能打开。如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公众号,我可以下载后发给大家(注:因为涉及版权,这些发给大家的视频只用于家长试用和学习,不复制作为商业内容。)结言终于写到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了,本打算写4篇,却发现越写越有感触,结果扩展到6篇,可是还是感觉写得太过蜻蜓点水,很多东西都没有写出来,比如被认为最有效的干预方法ABA,在实际操作中有太多的细则,也有很多家长在误用,可是真要摊开ABA来写,正/负惩罚、正/负强化、消退、功能评估、喜好评估、RIRD……,每个原则和方法都要独立一篇的长度,我目前的状态还是难以完成的。所以这个系列命名为“浅谈”,估计对孩子怀疑是孤独症或新近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家长会更有参考价值。还有青春期孤独症儿童的性冲动所导致的不合适的性行为,比如公共场合手淫、对异性不恰当的碰触等……想写的东西还有很多,我想在这个“浅谈”系列以后,我还是会找时间为这个群体写一些“深谈”的内容。另外,我所认识的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超过1年的很多家长们,他们的专业性完全不差于国内的专家教授。他们一边和正常孩子的父母一样工作养家养娃,一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带着孩子做各种训练和治疗,有的会英语的家长甚至自己联系国外各种培训机构,学习治疗矫正方法,并取得资格证。对于这些家长们,我总是怀着深深的钦佩!我有一位朋友,她的女儿被诊断为孤独症,但是每每和她聊天的时候,我总是被她那充满阳光和轻幽默的语句感染,在了解她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深深为之折服。在写这个系列的过程中,我也邀请她和大家聊聊。她爽然而应,然后她在工作、带娃以及网络学习ABA课程的繁忙作息中,熬夜写完了下文并给我发过来,分享给大家。一封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信写在前面夜深人静。蒸上一小屉米粑,热上一小碗米粥,打开电脑,开始敲写。感谢凤姐的信任,让我对同在自闭症谱系圈子里或拼搏、或挣扎、或迷茫的家长朋友说说心里话。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整天忙碌甚至有些混沌的自己得以沉静下来,好好回顾和梳理一番,再次整装待发呢?时光倒回……现在是2016年3月20日,再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的大女儿即将迎来她5周岁的生日。回望从怀胎九月到今天这5年多的时间,真像是度过了50年之久。这5年来所了解和学习到的,比过去近30年学到的还要多,还要密集。倘若在5年前或者更早时,就未卜先知般预料到接下来的岁月是这样,年轻时的一切烦恼和喜悦,都会相形失色,无足轻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好像就是从那个自己给女儿下了判决的晚上才开始建立。不止一次问自己,如果在孕期就知道孩子的情况,是否还会决定生下她来?会犹疑,会彷徨,但答案必须是大写的YES。我想,这不是母亲的权利,而是义务。天赋人权,即便是母亲,也没有资格去剥夺一条生命,哪怕这条生命如此与众不同,或在世人眼中有着种种残缺。更何况,自闭症谱系障碍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在孕早期被诊断出。这是因为一些研究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与母亲在围产期受到病毒感染很可能存在关联。我自己可能正是一个这样的案例。在怀着大女儿七个多月的时候,我感染了水痘病毒。成年人感染水痘,比孩童的情况会严重许多。犹记得当时整个喉咙都充满了疱疹而无法发声的痛苦,却不知那很可能是我与女儿一生不幸的标识。虽然自闭症的成因到现在仍然无解,但却不能让一个母亲以此为借口来逃避自己内心的自责和忏悔:倘若能在怀孕之前就系统学习孕期知识和注意事项,能在备孕之前就及早注射一些相关病毒的疫苗,降低孕期受到感染的风险,也许我的大女儿就会是个NT(正常发育的儿童)。诚然,对于已经诞下女儿的我来说,过多的埋怨自责于事无补。所以,上述那段话,纯粹是写给未孕的准妈妈们看的。对于我以及和我有着相似经历的谱系孩子的妈妈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份忏悔的力量,化作生活中帮助孩子的一切行动。杞人忧天?女儿是我们的第一胎。尽管对于新晋的爸爸妈妈来说,难免存在育儿经验的匮乏,但这并不能成为延误孩子诊断的理由。早在她一岁半时,我和丈夫就发现了一些端倪:目光游离,指令不从,语言匮乏、不粘父母。而同时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是,一岁出头的别人家孩子已经在咿咿呀呀对着父母嚷嚷,或者在父母指令下拿着苹果来和我的女儿分享了。然而我们的诊断完全可以更早一些。女儿四个月时在阳台,对着我们的照相机毫无镜头感,而只是一味望向天空的那个空洞眼神,其实已经暗示了一切。可是那时候我们对“自闭症”的极有限了解,如同现在圈外的许多人一样,认为是后天际遇所导致的一种心理上的障碍,丝毫不知道这是脑部发育的生理性异常。当端倪出现后,我们首先在网路上查询了很多资料,并且同时联系了省儿童医院的诊断。由于大女儿彼时的问题行为并不极端或明显,所以诊断的结果是“无明显孤独症倾向”。不过对于一向谨小慎微的我们而言,即使诊断改为“排除孤独症可能”,也不可能排除我们作为父母的那份警觉。尽管家里的长辈也总是宽慰我们“孩子大点就好了”,“她爷爷小时候也是很晚开始说话”等等,我们从来不曾放松警惕。我们的逻辑无懈可击:要证明我们杞人忧天,唯有孩子的语言和社交能力在短期内发展出来。否则这种杞人忧天不仅无可指责,反倒必不可少。何去何从?如同许多圈子里的父母一样,在一边抱着侥幸和不安,一边观察孩子动向的生活里,我们也陆续开始了下一步的安排:联系全国最好的自闭症诊断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报名参加全国最好的自闭症干预机构的家长培训班,在中国美国亚马逊上一次次买下自闭症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在微博上关注各路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人士,同时在生活中抓住点滴瞬间对女儿进行引导和训练。然而,我们总觉得少了什么。是系统性!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了解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Mr.Lovaas(洛瓦斯先生)在1987年实施的鼓舞人心的实验:19名三到四岁的孩子,在接受了每周至少40个小时、持续至少两年的一对一训练后,有9个孩子进入到正常学校的一年级,并且智商达至同龄人的平均或以上。50%的康复概率点燃了我们的希望,可是我们怎么确保女儿接受到这样高强度的干预?我们居住在江西省一座名气颇大却在自闭症干预领域几乎一片空白的四线城市。这里没有一家自闭症的干预训练机构,即便是有,估计也不足以取信于我们。我们开始计划着夫妻一方辞职,带着女儿去大城市排期干预,另一方留在家乡,继续赚钱,并且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而长辈们十分反对这样做,夫妻分居,漂泊异乡,听上去已经十分萧瑟,而两个宝贝孩子各自缺乏父母一方的关爱,更是不妥。长辈们给出了B计划,让他们其中的一人或几人陪着大女儿去大城市干预,我们夫妻留在家乡。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我们不可能因为大女儿在父母依恋上的无欲无求,就放手将她交托于长辈,毕竟长辈们除了衣食起居的照料,基本上对她的干预起不到重要的配合作用。重大决定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时光在荏苒中走到了2014年的春天。我在微博上得知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特殊教育系博士华又佳教授欲在国内开设第一届中文应用行为分析(ABA)课程,并面向家长开放。一直以来,我和丈夫在干预女儿的问题上,都一致抱着十分审慎的态度。各种各样的疗法招数,无论披着多美的外衣,呈现多少可喜的“康复”个案,都很难令我们全盘信服和接纳。一些看上去对孩子身心无害的方法(诸如感统、听统、禁食)我们也尝试,但由于缺乏实证基础,并不成为我们干预女儿的主流方法,而只是适度的辅助。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们坚信ABA中的行为原理是所有干预流派之母。道理很简单,举个例子:无论哪种干预流派,孩子有了正确的行为,都得赞美和奖励吧?这便是众所周知的行为原理中的正增强/正强化。然而我们的顾虑是,尽管也看了许多ABA书籍资料,听了不少ABA讲座,却总觉得不够踏实。书本A里是这样写的,到了专家B那儿又被推翻,而前辈家长C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和做法。在迷茫中,我没有多想,便给我的丈夫报名参加了爱荷华大学第一届的中文ABA课程。而他也一下子肩负起四个担子:父亲、上班族、爱荷华课程学员,以及所在城市的第一家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的建设者。现在我也沿着丈夫的步履,走在循证的道路上,挑灯夜读着这门课程。我们感谢这门课程,它不仅仅帮助了我们和女儿,更成为我们创办训练机构的理论基石。倘若没有这样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操监督,我们没有底气去做这样的事情。从此,女儿有了一个合适的去处,能够接受到一定强度的ABA干预,而不至于放任成长。尽管机构的搭建是举我们一家之力,规模十分小,运营也比较艰难,成立至今未曾盈利,但是我们可以在一开始就照着原汁原味的ABA理论指导去实施干预,去培训老师,给本地和周边地区的自闭症谱系患儿家庭提供一定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推动了当地社会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认识,这件事的回报就远大于我们的付出。携手同行如果说,基于实证的干预方法是我们训练女儿的一盏明灯,那么,在这个圈子里,我们所见识过的那些拼搏努力的家长,听说过的许多“摘帽”(所谓摘帽,在我理解,并不是说孩子不再患有自闭症,而是其外在的核心表现已经不符合DSM-5中对自闭症谱系的衡量标准)的小朋友名字,都是我们前进路上的阵阵花香。但在这之外,仍然有令我揪心和愤怒的荒诞存在。一方面,各种打着康复旗号的声称自己可以治愈自闭症的疗法,也许蒙蔽不了信息相对透明的一线城市的家长们,但是在三四线城市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引诱着一批又一批家长,浪费着他们的精力财力,侵吞着可怜的孩子们的宝贵时光;另一方面,某些所谓亲子教育专家,闭门造车,公然否认自闭症的普遍性和科学数据的重要性,而把矛头指向父母教养孩子不周,使得一些潜在的自闭症谱系患儿被延误诊断、延误最佳干预期。对于这样的两类人群,本没有时间去抨击,但每每被我看到,总是抱着多一个谱系家长认清这些个嘴脸,就多一个孩子获救的期待,忍不住上前论战和鞭笞一番。人类终有一天会攻克自闭症难题,治愈并防止自闭症。对于此,我深信不疑。这一天的到来也许随着生物和基因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太久远。但却不是现在。我们现阶段能做的,必须是以基于实证的干预为主,来训练和教育我们的孩子。除此之外,一些最新消息和成果的接收和分享,必须是出自于可靠的信息来源,而不是某个圈内家长或者微信微博里的道听途说。在漫漫长夜里,我们需要抱团取暖,也需要偶尔香浓的心灵鸡汤,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科学的方法,有效的技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与爱。是的,归根结底还是爱。因为爱,看着周围的同事不停地催着孩子学这学那,我已经早早做好了打算,接纳女儿一辈子不能自立的可能;因为爱,我学会去发掘她潜在的优势,在租回一台老旧的钢琴没多久后,竟意外发现了她具有音乐中的绝对音高音准天赋,央求老师慢点再慢点教她;因为爱,以前下了班就只会逛淘宝、听歌、追剧的我,现在下了班就是学习考试、做文献翻译、陪伴孩子。依然担心女儿会在公共场合爆发问题行为,也不希望听到任何人对她的非议,但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自己慢慢学着变得坦然和淡泊。于是,在内心深处,开始意识到,女儿是上苍派来救赎我的。(完)

欢迎个人分享转发,但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info@easyhin.com微信号:momknows「妈咪知道」app三甲名医在线咨询中国最好的母婴移动健康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向医生问诊 关于 浅谈儿童孤独症自闭症资源分享 的文章

第二篇:儿童自闭症(孤独症)测评表----CARS

儿童自闭症(孤独症)测评表----CARS

用法指南:本测评表包含了15项内容,请根据每项内容相关的行为表现来对孩子进行评估,选择最接近你孩子的选项。每项内容对于正常孩子是1分,最严重的是4分(所以最低15分,最高60分),如果你孩子的表现处于两个选项之间,可以用半分来表达,比如1.5、2.5或者3.5。根据最后相加得到的分数进行测评。15-30分:不是自闭症

30-36分:轻微或中度自闭症(可怀疑HFA或Asperger,对于Asperger,很可能在30-33分之间)

36-60分:重度自闭症

第一项:Relating to People:(和他人的交互)

在与他人交互上没有困难或异常的表现。孩子的行为表现和他/她的年龄相当。当被要求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出现一些羞涩、急躁或者厌烦的情绪,但是没有到反常的程度。1.5

与他人交互有轻微的异常。孩子可能回避与大人眼神交流,躲避大人,或者在被强求进行交互时产生急躁厌烦的情绪,或者过度害羞。不能象正常孩子一样对大人作出响应,或者和大多数同龄孩子相比更加依附父母。2.5

与他人交互上有中度异常。孩子时常会处于超然度外的样子(似乎不意识到大人的存在)。时常需要用持续和强制的努力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孩子极少发出主动接触。3.5

与他人交互上有重度异常。孩子一直出于超然度外的样子,毫不关心大人在作什么。他几乎从不对大人发出响应或主动发起交互。仅在极度持续的努力下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4.5

第二项: Imitation:(模仿)

合适的模仿行为。孩子能够模仿声音,词句和动作,这些行为和他的应有的能力水平相当。1.5

轻度异常的模仿行为。孩子在很多时候能模仿简单的动作(比如拍手)或者简单的语音,偶尔只能在受激励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或者时间上有所延迟地做到。2.5

中度异常的模仿行为。孩子只能在部分时间里做到模仿,并且需要大人持续大量的帮助才能做到,或者仅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频繁地模仿。3.5

严重异常的模仿行为。即使在激励和帮助下,孩子也极少或者从未模仿过声音、词句或者动作。

第三项:Emotional response:(情绪反应)

与年龄相符的或者和情境相符的情绪反应。孩子能够表现出类型和程度都合适的情绪反应,并体现在面部表情、姿态和行为上的变化。1.5 轻度异常的情绪反应。孩子偶尔会表现出某种在类型上或程度上不合适的情绪反应。他的反应有时和周围的事和物不相关。2.5

中度异常的情绪反应。孩子明显表现出在类型和(或)程度上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他的反应可能相当内向或者相当外项,并且和情境无关;可能在没有明显能够引发情绪变化的事物存在的情况下做鬼脸、发笑、或者变得呆板。3.5

重度异常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很少和情境相符;一旦孩子处于某种情绪下就很难改变情绪。相反地,孩子也可能在周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发生很多不同的情绪变化。体运用)

和年龄相符的肢体运用。孩子活动自如、敏捷、协调,和同龄孩子相当。1.5

轻度异常的肢体运用。可能呈现某些轻度的癖好,比如笨拙、重复动作、协调性差,或者较少程度地出现不寻常的动作。2.5

中度异常的肢体运用。表现出和同龄孩子相比明显怪异和不寻常的举动,比如奇怪的手指动作、奇特的手指或肢体姿势、凝视或者戳身体的部位、自伤、摇摆、旋转或者踮起脚尖走路。3.5

重度异常的肢体运用。存在严重和频繁的上述异常行为,这些行为即使在受到阻止或者把他置身于其他活动中之后依然持续。

第五项:Object Use:(物体运用)

对玩具或其他物体有合适的兴趣和使用方式。孩子对符合他能力水平的玩具和其他物体显示出正常的兴趣,能够用合适的方式玩耍。1.5

对玩具或其他物体存在轻微异常的兴趣和使用方式。孩子可能对某个玩具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兴趣,并且用不适当的、幼稚的方式玩耍(比如重重拍打或者吮吸玩具)2.5

对玩具或其他物体存在中度异常的兴趣和使用方式。孩子可能对玩具和其他物体基本不发生兴趣,或者专注于用奇怪的方式进行玩耍。孩子可能专注于玩具某些不显眼的部件,着迷于物体的光影,重复移动物体的某些部件,或者专门玩同一个物体。3.5

对玩具或物体存在重度异常的兴趣和使用方式。孩子更加频繁地着迷于上述罗列的行为中,并且难以吸引他的注意力。

第六项:Adaptation to change:(对变化的适应)对变化的反应和年龄相当。孩子会意识到或者评述一些生活规律和习惯的改变,但是能够接受,没有不当的紧张和不适。1.5

对变化的反应轻度异常。当大人试图改变要求完成的任务时,孩子继续同样的行为,或者运用同样的材料。2.5

对变化的反应中度异常。孩子对常规的改变明显抗拒,试图继续原有的活动方式,难以引开注意力。孩子因改变他已经建立的常规方式产生愤怒和不快。3.5

对变化的反应重度异常。孩子对变化产生严重的反应,当被强加改变时,孩子会变得极度愤怒和不合作,大发脾气。觉反应)

视觉行为正常。配合其他感官使用视觉功能,把它作为探索新事物的方式。1.5

视觉行为轻度异常。孩子偶尔需要在有提醒的情况下才能看物体。孩子可能比同龄孩子更有兴趣照镜子或看灯光,可能偶尔凝视天空,或者回避和他人眼神接触。2.5

视觉行为中度异常。孩子必须时常需要人提醒才能转而看他正在做的事情。可能凝视天空或回避他人的眼神,从异常的角度看物体,或者把物体凑近眼睛看。3.5

视觉行为重度异常。孩子始终回避看他人或或某些特定的物体,并且已极度严重的形式呈现出上述异常视觉行为。

第八项: Listening Response:(听觉反应)

和年龄相符的正常听觉反应。孩子听觉行为正常,并且和其他敢管配合使用。1.5

轻度听觉反应异常。对某些声音可能缺少反应或者轻微地过度反应。对声音的反应可能有延迟,并且需要重复声音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可能会被不相干的声音干扰。2.5

中度听觉反应异常。孩子对声音的反应不一而足,时常听不到某个声音刚开始的几声,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可能感到惊恐或捂住耳朵。3.5

重度听觉反应异常。对于任何声音,孩子出现程度严重的过度反应和(或)过低反应。

第九项:味觉、嗅觉和触觉反应正常,使用正常。孩子以年龄相仿的适当方式,一般通过感觉和视觉来探知新事物。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味觉和嗅觉。当遇到轻微的日常伤痛后,孩子表现出不适,但没有过度的反应。1.5

轻度异常。孩子可能坚持要把东西放到口中,可能去闻或者品尝不能实用的东西;可能对轻微的伤痛没有反应或者过度反应(正常孩子只是表达不适)。2.5

中度异常。孩子可能中度地沉迷于对物体或人的触摸、嗅或者品尝。孩子可能反应过度或者过少。3.5

重度异常。孩子沉迷于嗅、品尝和触摸物体,更多的是满足于感知,而不是为了正常地探究或者使用物体。孩子可能完全失去痛觉,或者对轻微的不适表现出强烈的反应。:(恐惧或紧张)

正常的恐惧或紧张反应。孩子的表现和情境、年龄相符。

2轻微的异常。相比于同龄孩子处于同样的情境,孩子偶尔表现出过多或过少的恐惧和紧张。2.5 中度的异常。相比于小一些或大一些的孩子,处于同样的情境下,孩子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过多或者过少的恐惧。3.5

重度异常。哪怕反复经历过的无害的事情或物体,孩子都始终表现出恐惧。非常难以安慰使之平静。同龄孩子能够正常躲避的危险,孩子可能相反地表现出无畏。

第十一项: Verbal Communication:(语言交流)正常的语言交流,和年龄相符,和情境相符。1.5

轻度异常。语言发展表现出全面的滞后。大多数语言没有意义,存在仿说或者代词反用情况。偶尔出现怪异词句或者没有意义的话。2.5

中度异常。可能没有语言。如果有,语言交流中混杂一些没有意义的交流内容,并存在异常语言,比如无意义的废话、仿说和代词反用。有意义的交流中可能出现过度提问或者专注于某些特定话题等异常现象。3.5

重度异常。不出现有意义的语言。孩子可能发出婴儿般的尖叫、怪异的或者象动物一样的声音、接近于语言的复杂的声音,或者持续怪异地使用一些能够识别的词句或短语。

第十二项: 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流)正常的非语言交流,符合年龄和情境。1.5

轻度异常。不能熟练使用非语言交流,可能只是指物模糊,或者试图去抓取他想要的东西,而在同样的情形下,同龄的正常孩子可能会更明确地指向或者作出手势来表达他想要这个东西。(意为实际不容易抓到,但是他认为能够抓到而试图去抓,---本人的理解)2.5

中度异常。孩子一般不能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要求,并且不能理解他人的非语言交流行为。3.5

重度异常。孩子只会用怪异的、或者他特有的、没有明显意义的手势,并且不能理解他人的手势、面部表情所表达的含义。:(活动量)

正常活动量,和年龄、情境相仿。和同龄孩子处于同样情境相比,不表现过多或过少的活动量。1.5

轻度异常。孩子时常表现出轻度的不安分或者一定程度的“懒散”并且行动缓慢。孩子的活动量对他的表现产生轻微的妨碍。2.5

中度异常。孩子可能相当活跃,难以约束。可能有无穷的精力,晚上可能不能平静入睡。相反,孩子可能的相当的沉闷,需要极大的激励才能使他活动。3.5

重度异常。孩子表现出极端的活跃或者不活跃,并且可能在两个极端间转换。

第十四项:智力正常,在各个方面比较均衡。孩子具有和同龄孩子一样的智力水平,没有任何不寻常的智力技巧或困难。1.5

轻度异常。孩子和同龄孩子相比不那么聪明,各项能力还算均衡。2.5

中度异常。孩子总体上不如同龄孩子聪明,但是孩子可能在某个或几个方面接近正常。3.5

重度异常。虽然在总体上不如同龄孩子聪明,但是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甚至比同龄孩子优秀。

第十五项: General Impressions:(总体印象)没有自闭症:孩子没有表现出一项自闭症的症状。1.5

轻度自闭症:孩子只表现出少数几个症状,或者只表现出轻度自闭。2.5

中度自闭症:孩子表现出不少自闭症状,或者表现出中度自闭。3.5

重度自闭症:孩子表现出许多自闭症状,或者表现出重度自闭

第三篇:孤独症儿童

“走进心灵,启发智慧”——关爱“星星儿童”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根据2010年团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关于开展湖北省青少年思想文化建设调研督办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我院就开展共青团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背景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关爱儿童,是青少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思想观念。

二、活动内容及流程:

㈠ 2010年9月,与相关机构(如启明儿童之家自闭症训练机构、武汉梨园医院幼儿园、武汉市妇幼保健院等)进行联系,最后确定与启明儿童之家自闭症训练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规划相关活动。

㈡ 2010年10月进行宣传,在学校招募志愿者,确定活动参与人员名单。㈢ 2010年11月上旬聘请启明儿童之家的心理教育学家为我院同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大学生了解相关心理专业知识,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

㈣ 2010年11月中旬,带领志愿者队去启明儿童之家,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表演。并取得该单位工作人员的集体好评,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去喂孩子们无偿提供服务,如协助老师教导孩子们学习、做游戏、进行户外运动练习。

㈤ 2010年11月下旬,派志愿者代表将活动照片送给儿童,留作纪念。㈥ 2010年12,根据组织相关材料进行大力宣传,校内以宣传板和宣传单为主,主要在于引起大嘘声对自身心理的关注,健康成长,同时唤起大学生对孤独症儿童的关爱,倡议大学生奉献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爱心。

㈦ 安排活动参与这些的文章,择优投稿,借助报纸媒体进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注】⑷中活动具体安排:

(1)启明之家老师代表给大学生志愿者讲解有关心理学知识,以了 自闭症相关知识为主。(30分钟——60分钟)

(2)带领儿童玩简单的游戏,放松心情(120分钟——150分钟)

① 寻宝游戏:每个志愿者带领一个小朋友寻找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礼物,找到的礼物归该小朋友所有

② 画我的脸,认我的五官,增强小朋友的自我认识能力

③ 气球爆炸:首先由志愿者示范吹气球,爆破气球,然后引导小朋友一起玩(气球吹的不宜过大,以免吓到小朋友)④ 吹泡泡、玩橡皮泥、丢手绢、捉迷藏

(3)拍照留念:活动完成后,将照片洗出来寄给小朋友做纪念(4)进行广大宣传,宣传形式以校内宣传为主。

三、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从理论上教导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卫生的关注,树立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在同孤独症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领悟到“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真谛。此次活动参与人数约70人,辐射青年人数约2000人,社会影响主要通过报纸宣传。

四、活动创新

星星儿童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我们希望用我们的行动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为孩子们构建一片爱的天空,帮助他们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大学生在关爱这些孩子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真正做到“一起快乐,共同成长”。

五、活动评价:

第四篇:自闭症(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方法

自闭症(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方法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1、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

2、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

3、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4、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

5、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

6、坚持训练,持之以恒。

自闭症康复训练的最佳时间为2-6岁,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治疗,只能通过ABA训练方法来解决,从训练的第一天起就要坚持,如果有效果就不坚持训练,会退化到原始状态或加重病情,本套教材是家长学习训练的实用教程,启航星工作室祝孩子早日康复。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训练的含义

一种以分解目标、强化和辅助为原则,以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作为具体操作法,以教师或儿童家长所组成的干预小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训练的形式。强调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反复练习,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并给与适当及时的奖励与惩罚。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教学的一些操作方法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我们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辅助”和“强化”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

可以看出,ABA的分解式操作教学(DTT)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地“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我们的孩子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辅助(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象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我们的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须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作出反应。

强化也是很重要的。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地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使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强化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孩子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反复练习是ABA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作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

第五篇:世界自闭症日,专家呼吁社会关爱自闭症(孤独症)儿童

世界自闭症日,专家呼吁社会关爱自闭症(孤独症)儿童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积极治疗可改善自闭症(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质量

自闭症的概念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自闭症也称儿童孤独症。研究数据显示,自闭症(孤独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自闭症(孤独症)儿童一般在30个月以内发病,但也有个别在3岁以后发病。迄今为止,自闭症(孤独症)的病因尚未明了,但已有研究发现:儿童自闭症(孤独症)是与基因遗传高度相关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疾病。

自闭症(孤独症)是个“疑症”,就目前的国内、国际医疗水平还没有找到它的病因,对自闭症(孤独症)儿童的所有生理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但是可以断定:自闭症(孤独症)是先天性的脑发育障碍疾病,是神经系统的疾病,并且将终身伴随,不能治愈。

国外像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诊断、治疗自闭症(孤独症)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经过早期正确地、坚持不懈地干预,许多自闭症(孤独症)儿童是能够融入社会、自立生活的。尽管目前我们尚无立竿见影的特效治疗方法,但对自闭症(孤独症)却并非无招可用,积极治疗仍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第一品牌奥普迈谈自闭症(孤独症)的分类

随着临床医师对自闭症(孤独症)的认识、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孤独症)的敏感度提高,自闭症(孤独症)的外延愈加广阔和诊断标准的不断细化,对于自闭症(孤独症)的描述也渐成谱系。据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第一品牌奥普迈介绍,在自闭症的谱系里,主要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ASD)以及未分类的广泛发育性障碍。正是由于对自闭症定义的扩大,无形当中使得发病率有了明显上升。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第一品牌奥普迈介绍,在近年来儿童行为中心所诊断的病例当中,两万多份病历中有一万多个是孤独症,最常见的还是经典孤独症。这当中有一些相当轻微的孤独症,也许不一定要去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但是这些孩子本身就稍微有一些与众不同。那么其次是阿斯伯格,最后的则是不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约占了所有病例的10%左右。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第一品牌奥普迈表示,往往人们对于自闭症(孤独症)患者都有认识的误区,都认为自闭症(孤独症)儿童会终身不语,其实并非如此。其实在自闭症(孤独症)儿童当中,有85%以上的患者是会说话的,而早期无语言的患者可能再后来通过学习获得语言,这样的神经可塑性可持续到青春期。只有15%的患者会出现语言丧失的情况,而这部分患者基本上都属于阿斯伯格综合症,也就是

说,呈现语言倒退的患者必定与阿斯伯格综合症有关。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第一品牌奥普迈强调,语言障碍并非自闭症(孤独症)的重点核心,虽然这是患者的其一表现,也不是他们重复刻板的行为,真正的重点核心在于交流障碍,这类患者:不看、不指、不应、不说、不参照、不炫耀、不点头、不摇头、不寻求安慰、该怕不怕不该怕却怕、该笑(哭)不笑(哭)等。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第一品牌奥普迈呼吁社会给自闭症(孤独症)儿童更多关爱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第一品牌奥普迈人类社会:应该实现自闭症(孤独症)儿童与普通人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关心。作为普通人,不应把自闭症(孤独症)儿童看作怜悯的对象,而应把4月2日这一天作为审视和增强自身道德观念、社会责任的契机。作为自闭症(孤独症)儿童及其直接相关的人员,如自闭症(孤独症)儿童家属、学者专家、医生护士等,也应把4月2日作为继续齐心协力战胜疾病的“加油站”。人们应努力让4月2日成为自闭症(孤独症)儿童自信与愉快生活的节日。

浅谈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六:资源分享(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