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业(4-6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二次作业(四、五、六章)
1.试析农业产业化各组织要素的作用。(第四章第一节)
一、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核心。龙头企业根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与各参与者主体之间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利益关系,作为组织的核心,发挥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以及服务中心、信息中心、营运中心等的中枢作用。
这里“共担”与“共享”是密不可分的,“共担风险”是多元主体共同的义务,也是利益共享的前提。“利益共享”,即合理分享加工、运销增值交易的利益,这是多元主体应有的正当权利。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龙头企业”具有多层面的优势,在贯彻“共担”与“共享”原则,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合理分配营运利润等方面负有主要责任,但也不能依仗优势垄断利益分配,要靠组织、制度、机制来保证“龙头企业”与各参与者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
在“共担”与“共享”原则之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结合是核心问题。既然是利益的结合,就不是道义性的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结合。一般而言,当“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资本边际生产率相等时,就算“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实现了有效的利益结合,这是农业产业化得以成立的经济学基础。
二、市场主体要素的组织载体作用; 无论是从每一个环节来看,还是从全过程来看,农业产业化都必须依托市场来发展,各个环节的市场主体发挥着组织载体作用。
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来看,农民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他们一般通过入股入社或合同形式结成较紧密的经济共同体。合作社组织形式内部遵循“非营利性”和服务等原则。在中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同样主要以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实现自由联合,但现在大多数地区的农村还处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农户的市场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初级阶段特征,分散、自发、盲目生产仍是农户行为的主流。这种初级市场行为很容易导致农户在参与市场交易时的行为失范或无序,如不遵守合同,以次充好甚至掺假等。
从农产品加工来看,企业是主要的市场主体。农产品加工服务是企业与农户利益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工服务可满足农户的需要,使农户生产的产品进一步增值。农户生产经营的兴衰就与加工企业的兴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销售环节看,市场组织是主要的主体。从最初级的市场贸易来看,全国平均每10万乡村人口的集市数为6.9个,每个集市的年贸易成交额平均为859.32万元。全国县以下的平均每万农户的食品、饮料、烟草批发和棉、麻、土畜产品批发网点数量平均为17.13个。农业产业化一般具有较强的协调功能,能够防止一些从事专业化商品生产农户的过度市场反应,防止农业发展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可疏通物流渠道,帮助农产适时、适地销售农产品。
三、中介组织的组织纽带作用;
中介组织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市场中介组织包括生产性中介、流通性中介和其他服务中介。生产性中介包括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等信息服务的经济调节性组织。
流通性中介主要包括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工农商经济联合体、专业协会、研究协会等经济性调节组织。农民经济利益的获取,绝不能寄希望于工商企业对农民在道义上的自觉让利和支持,也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保护政策,而只能从市场的交易中来取得。因此,农民自己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短缺会始终制约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其他社会服务性中介包括金融、投资及信息、技术服务方面的市场组织。
四、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部门、诸多环节、诸多利益主体。若没有政府的领导、支持和推动,是不可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但政府职能的发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发达国家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物品,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医疗保障、基本社会保障、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定法律法规、建立基本制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等。政府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发展进程,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以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准绳,旨在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宏观上协调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组织发育水平低的不发达地区,政府在培育市场化因素,并为市场机制的成长和健康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传统体制在不发达地区淀积深厚,这些地区政府行为往往表现出市场取向不足、行政主导过强的特征,把引导扭曲为参与甚至包办,扮演着农业产业化的主体角色,农业产业化也变成了政府的一厢情愿,从而影响了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等真正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2.试举实例分析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的方式。(第四章第三节)
一、利益补偿,主要是松散型“公司+农户”模式中利益分配的主要方式。
主要是松散型“公司+农户”模式中利益分配的主要方式。公司通过稳定合理的收购价格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环节得到应得的利益,并通过优惠供应种畜、种苗,有偿提供技术服务等手段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利益补偿。
二、利益分成,紧密型“公司+农户”模式
在紧密型“公司+农户”模式中,公司除采取制定保护价、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等方式保护农民利益外,还把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民,尽可能使农民与公司的利益均衡。当然,利润返还的数额和规模视各公司的不同情况而定。采用这种方式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均衡,但与松散型模式相比,却前进了一大步,最起码使农民得到了部分贸、工环节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利益均衡目标的实现。
三、按股分红,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农户进行利益分配的主要方式 这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与农户进行利益分配的主要方式。入股农户除卖给公司初级农产品取得农业生产环节利益外,还成为企业股东,凭股金多少参与公司利润分配,与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部分收益是按劳动量进行分配的,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四、转移支付,通过各种转移支付手段为农民提供农业提供生产环节系列服务,对农民进行间接价值补偿。
通过各种转移支付手段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环节系列服务,对农民进行间接价值补偿,包括对农户提供低息、贴息贷款,补贴生产资料,免费培训人员或赊销种苗、种畜,义务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等。
3.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建立哪些保障机制。(第四章第五节)
一、组织保障机制。是否建有稳定的组织,是判断某个经营实体是否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制定与执行各种制度的承担者和重要保证者。首先,产业化经营组织载体,即合格的龙头企业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是制度的拟定者和主要执行者;其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样重要,如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通常,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就越高,交易成本也就越低。
二、制度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要建立许多制度,如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非市场安排等。
1、合同产销制度
合同产销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是龙头企业单位联结参与农户的重要手段。合同产销制度的实质是按“订单”进行生产,实行合同产销制度,可以减少生产上的盲目性。因为合同规定了农户向龙头企业交售产品的数量、质量、规格、交货时间和地点,龙头企业单位按合同规定收购农户的签约产品,提供服务和支付约定的价格,还规定了履约约束和违约惩罚。以制度保证合同信誉的兑现,是合同产销制度的生命线。
2、保护价格制定
保护价格是产销合同的重要内容。保护价格的基准应当是“完全成本+平均利润”,以保证抵偿生产者成本和赚得盈利。执行保护价格制度,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格时,龙头企业应按保护价收购农户的签约产品,这样签约农产的利益就有了保证,龙头企业所需原料就有了来源,产业化正常运营就有了基础。
3、非市场安排
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非市场安排”,是龙头企业与参与者农户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臵方式。这种特殊安排是保证农业产业经营系统再生产过程连续有效运作,保持系统内各利益主体权益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市场供需和价格稳定的重要手段。
三、技术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不仅实现了生产方式替代,即由专业化、规范化、批量化、社会化生产替代了“小而全”生产,而且实现了组织替代,即由按产供销和贸工农形成的农业产业化替代了严格按行政和地域原则形成的组织。这两种替代刺激了科技需求,疏通丁科技转化渠道,极大地促进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棚架”问题,科技投入农业的速度加快。
四、物资保障机制
物资保障的目的:一是保证物资的及时、足量、保质供应,保证农户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进行;二是尽量降低物资供应价格,减少物资消耗费用,降低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
五、资金保障机制
资金保障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启动资金注入。二是滚动发展资金注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多数都本着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松散到紧密的原则,循序渐进、滚动发展。许多龙头企业往往一开始很难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因而其经营与服务项目都非常有限。经过一段时间后,龙头企业有了一定资金实力,可以实施资本经营,以实现资本保值和增值的目的。
六、管理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内部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正快速提高。主要体现在观念不断创新、管理手段日趋现代化、管理机构精简三个方面。
七、风险防范机制
农业风险防范就是运用适当的手段对各种风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农业生产的波动,力图以最小的代价使农业产业化参与者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
4.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谈谈如何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第五章第二节)
研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地区、各企业,尤其是农村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课题。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要有超前意识,要科学定位战略目标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一)发展战略要有前瞻性
科技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因此,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必须面对网络社会、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建设的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应符合科技发展的趋势。
(二)科学定位战略目标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地区经济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协作化的趋势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要求确定战略目标必须立足于本地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原理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能不能搞好,在于它能否通过市场运作,发挥自己的资源比较优势。因此,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首先要对本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行认定、分析,然后以此为依据,科学定位战略目标,规划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制定为发展这些优势所需的政策措施。
(三)运营机制科学及可持续发展
这里主要考虑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产、加、销各环节的有机连接,在市场竞争面前,能够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民收入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除了实现经济效益外,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强化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根据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选择条件及要求,谈谈在当地当前可选择什么样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第五章第三节)
(一)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选择条件
一个优秀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产品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的商品生产,其产品的需求量和覆盖面都应较大,且产业链长。产业链越长,农产品消费群的面将会更广,市场需求会越旺盛。项目应尽可能追求完整的产业链,获取尽可能多的增加值。产业链的长短除受项目本身的特性制约外,还取决于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项目产品可能是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最终产品,也可能是其中某一链的截面产品。
2.比较优势明显 要使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要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作用。
3.科技含量高
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科技起点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农业产业化项目产品的科技含量高,能大幅度提高这一项目的比较效益。同时,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科技水平在产业链上的协调与完善程度,也是衡量这一比较效益的重要指标。
4.规模效益大,商品率高
农业产业化项目必须要获取规模效益,规模效益的评价可以采用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高商品率是其中重要指标之一。
5.组织管理科学
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是一个整体。基地的基础是农户,农户与公司是一个存在着利益关系的有机整体,应有一套适合项目特点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激励保障机制,保证农户分享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如通过预付定金、提供贴息贷款、发放生产扶持金、赊购种苗和饲料、价格保护、优质技术服务、利益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同时,项目应有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措施,能使项目高质量地实施和圆满完成。
(二)农业产业化项目选择要求
一个地区可进行农业产业化的项目很多,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1.总体规划
应选择符合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巨大,富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项目。2.三效统一
按照农业产业化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一致的原则,首先选择三者效益俱佳的项目。
3.决策科学
按科学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要求,根据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条件选择项目,确保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4.主导产业
所选项目应该是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中的一个部分,并符合优势产业的选择原则。
5.技术先进
优先支持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中技术先进,具有技术研究、推广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6.规模效益
重点支持规模效益显著,产品市场前景宽广,加工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6.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做好农业产业化综合管理。(第五章第五节)
实施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农业产业化的综合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搞好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各级组织和相关企业就应该用农业产业化的思路,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搞好产业规划,培植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龙型”经济。制定发展“龙型”经济的产业规划,一方面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地域性优势;另一方面,在资源优势、传统优势都不具备的地方,也要积极努力,创造相应的优势。
(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
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时,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程序和方法进行论证和决策;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尽可能详尽地掌握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各种信息资料,透过大量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努力抓住发展的机遇,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为“龙型”经济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并对实现既定目标做出科学的论证后,再进行决策。农业企业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大都相近,如何避免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是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三)健全组织,加强协调
“龙型”经济组织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组织,它上到管理完善、组织科学严密的龙头企业,下到分散各地的千家万户,是市场、目标、利益将其联结成了一个“龙型”经济整体。这个整体的组织工作和运行机制必须健全有力,才能将各方面协调起来,组成一个协作系统和整体。
(四)创新管理
现实的管理方式总是由现实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管理的水平。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龙型”经济的变革,管理也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管理工作要加强和完善具有农业产业化管理特点的各项基础管理,努力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整体的协调发展能力。同时,管理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主导产业培植难、龙头企业发展难、生产基地建设难、产业链条拉长难、经营规模扩大难、销售渠道拓宽难等六大难题,5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难题的顺利解决。
(五)组织推动
农业产业化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过程,但我们不能任其自然发展,而是要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协调、扶持、引导和推动。组织推动应以尊重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已有的经济优势为基础,靠典型示范作用去发动,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管理措施去推动,靠优惠政策和资金倾斜去启动,靠政策去促动。
(六)管理体制改革
发展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各级的领导和宏观调控。各级的管理体制要适应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向符合市场要求和农业产业化需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靠拢,扎扎实实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7.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实施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的必要性。(第六章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资本经营,具有客观必然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资本经营是满足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的必然要求
资本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资本不足是制约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农业资源过速外流,农业比较效益低和产业化经营后续投入严重不足,农业难以摆脱弱质和贫穷状况。然而,资本的供给并不乐观。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目标要得以顺利实现,必须以农产品的市场化和集约化为前提,引导工商企业参与农业的开发与经营,走扩大农业经营外部规模效应之路;或者进行区域分工,发展主导产业,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行一体化经营。但无论采取哪一种经营方式,都需要大量资本。
但从国家财力看,要靠财政拿出这笔巨资扶持农业是不可能的。目前,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中存在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有限等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缺乏资本、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的比例继续上升等问题。
农业产业化要解决联合体发展的资本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客观上要求必须与资本市场建立密切联系,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资本经营,盘活存量资本,调整资本结构,减轻债务压力,使各种资本得以优化配臵和利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经营无疑是促进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的最佳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实践中,已经有一部分具有一定实力的联合体,正在通过资本经营,壮大其规模和经营实力。
(二)资本经营是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农产品加工为例,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 3.72元,在日本增值2.20元,而中国只有0.38元。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多在2.0~3.7:1,而我国只有0.43:1。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占饮食消费总值的90%,而我国仅占25%。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及农业产值的1/3。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多,但也有巨大的潜力。因为,农产品加工具有与市场结合紧密和劳动生产率递增、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效益显著等特点。所以,它不单纯是农业问题,其发展过程包括原料品种的专业化、种植基地的规模化和产品的标准化,也包括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包装的新颖化,更涉及到管理——体化和营销手段科学化的问题。
发展产业化经营,无论是搞农产品的市场化和集约化的规模经营,还是搞贸工商参与经营,是走扩大外部规模效应之路,还是采取区域分工、围绕主导产品开展精深加工等经营方式,都需要大量资本作基础,必然要求进行资本经营。
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使产业化经营初期的机制优势开始减弱,经营中产品结构不合理、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日显突出;资金短缺、人才缺乏、设备 6 老化及产权不清、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发展后劲不足;资本沉淀、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的比例继续上升。因此,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要进一步发展,必然要通过资本经营。
(三)资本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变革的基本趋向 目前,不少产业化经营联合体的产权关系距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亟待创新一种制度安排来加以完善。从农业产业化的产生背景和特征来看,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有利于联合体的产权明晰、责权分明、实施科学管理;有利于吸引商业资本、工业资本进入农业,缓解产业化联合体资本紧张的局面;有利于把小规模的资本聚合成为大规模资本,通过分工协作,优化资产结构和配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促进农业的综合开发,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组织形式在农业产业化中已有一定基础,但还迫切需要各种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重组。如果继续推行、完善产业化经营联合体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将促进资本向农业流动的数量和速度,这无疑将给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四)资本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在我国农业经济变革和发展进程中,针对农业被分割、农上商分离、产供销脱节、城乡分离的格局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比较效益低等深层次矛盾的要求而产生出来的。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约3万个,带动农户3 900万户,占全国农户的15%。农业产业化使企业增效,龙头企业利税率达到9%以上,高于一般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使农民增收,被带动农户户均增收800多元;农业产业化使就业增加,每年吸纳农业劳动力570万人。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较弱、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困境加剧,诸如,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面临更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的挑战,例如,农业产业链条太短、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整体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现代化进程乏力等问题。
8.试析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并设计相应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方面: 1.国家财政对农业产业化支持不足 “十五”期间,国家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给予税收、银行信贷、财政、配股融资、科技创新和进出口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国家扶持的这151家龙头企业不足全国龙头企业总数的5‰,扶持的仅仅是很小一部分,绝大多数龙头企业不能享受到国家的财政扶持。地方政府在农业投资中理应承担较大的部分,但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也在下降。
2.信贷资金投入长期不足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已形成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格局,但伴随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和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其机构网点正逐步从农村收缩,经营业务也日益向城市和工业靠拢;农业发展银行则将资金主要投放在支持粮棉基地建设、粮棉油收购和大型基础没施项目的建设和改造上;而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能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制度,加之自身经营困难,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极为有限。
3.农业内部自我投资能力下降
在财政和信贷资金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所需的资金就主要依靠农业内部自身的积累。但从1994年以来,农民纯收入虽然在绝对量上持续增加,但其增长速度却连年持续下降,农业自身积累能力日益减弱。1994年为32.5%,1997年为8.5%,2000年为1.9%。乡镇企业的崛起在中国农民个人收人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等方面发挥 7 了巨大的作用。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乡镇企业效益也连年下滑。总之,农民收入增速下降和乡镇企业效益下滑使得农业内部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扶持乏力。
4.农业企业直接融资能力不强
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要求龙头企业具有筹资和融资的功能。农业产业化的重大发展项目需要筹措大量的中长期资本,但自有资金极为有限,龙头企业普遍缺乏直接融资功能,这就造成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在资本的结构和需求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农业企业直接融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类上市公司规模较小,股本扩张能力不足。到目前为止,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已有1374家,其中,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有40余家,不到总数的4%,且总股本、流通股本、总市值、流通市值占市场的比例很小。这意味着农业类上市公司技术和资金投入能力弱,国际市场竞争力差;二是农业类公司上市资源利用率较低。仅就2000年确定的15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言,有较大增长潜力且1999年固定资产超过3亿元的公司24家,其中已上市公司仅9家;保持了持续性增长且1999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公司42家,其中已上市的仅12家。这些都是可以利用而未被利用的上市资源,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不强。
5.相关政策法规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的要求近几年来,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与资本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未考虑到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的特殊性,导致法规针对性不强和具体规范少,因而,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在依法执行中出现了操作上的困难。比如,现行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中规定,目标企业的职工(含离退休职工)原则上由兼并方接收,且被接收职工的所有制身份不变。这使混合所有制的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受到很大的限制;又如,现行的分地区信贷规模制度、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交所得税等,这些政策给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造成了金融投资和税收的政策障碍。
6.大部分龙头企业还未完全具备资本经营的能力 从全国农业产业化的水平来看,整个联合体的集约化程度还比较低,经济规模超常规发展的为数极少。从发展趋势来看,应该出现一批大型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的控股、参股、收购、兼并等行为进行企业重组,实现超常规扩张。但由于龙头企业实力有限,很难肩负起资本要素的合理配臵和资本重组的重任。
7.资本经营人才严重缺乏
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是一项高度专业化、技巧化、法律化的工作。在操作中,不仅要求在技术上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考虑商誉、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及相关的债权债务,估算转让资产的时间价值,合理制定转让价格,而且还要确保联合体资产不受侵蚀。这就要求联合体拥有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而目前联合体严重缺乏资本经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相应的选拔任用制度。
9.试析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的风险防范。(第六章第五节)
(一)风险防范的理论依据
从理论上讲,马科威茨的资本组合理论无法完全消除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这是因为,首先,当组织项目数达到一定程度时,组合的风险将趋于一个常数而不再发生大的变化,这时,投资组合顶多减少的是非系统风险,而系统风险由于反映了所有投资活动构成的总趋势,是无法通过增加投资项目来消除的。其二,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牵动面广、操作复杂,其风险千变万化,成因错综复杂,资本组合只能防范部分风险,况且资本组合过程本身也会带来风险。其三,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可能会因联合体资源配臵分散,造成运作成本过大,或没有适宜的产业项目、技术、合格的管理人才而导致资本经营的失败。
(二)风险防范的基本对策 1.制定和实施风险防范计划
2.不断优化资本结构,降低风险程度 3.通过资本组合经营,分散风险压力 4.有效开展多元化经营
(三)风险防范的主要步骤 1.界定范围,明确目标 2.分析成因,识别风险类型 3.预测风险概率及强度 4.效用评估
5.风险防范设计 6.风险防范效果评价 7.总结与提高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次作业(7-8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次作业(七、八章)
1.试析基地环境标准化的内容,谈谈如何加强基地环境标准化建设。(第七章第二节)
2.试析动植物和种养技术规程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第七章第三节)
3.试析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第七章第六节)
4.试析国外农业一体化的主要组织模式及其特点。(第八章第二节)
5.国外农业一体化有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第八章第三节)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业(1-3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业(一、二、三章)
1.试对照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当地农业当前的发展重点。
答:20世纪,世界农业取得辉煌成就,也遗留诸多问题。21世纪,世界农业如何发展,众说纷纭。只有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并充分考虑农业自身特点,才能对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做出相对正确的预测。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在21世纪,我市农业将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人均占有资源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要充分利用地球的各种资源,养活、养好世界人口,只有改变目前大多数国家存在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走向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世界农业才有出路。世界农业走集约化增长的路子,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和生产技术密集化等方面。
二、农业生产多元化。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使农产品经营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增强各自的竞争力,农业经营“多元化”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农业经营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作物种类多元化、生产模式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目标多元化。
三、农产品经营全球化。农产品经营全球化成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农产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农业跨国公司不断扩展。
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将使未来世界农业的特征,使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信息化作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快传统农业信息化改造,发展农业科技、商贸信息市场,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农业数据库,充分发挥农业数据库作用,信息技术为未来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2.试析确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
答: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物质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悬殊,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试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分析农业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区别。答: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具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内涵、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管理方式、产品形式和销售等的不同。
一、基本内涵的区别。传统农业是一个产品生产部门,是人类特别是农民谋生的物质生产部门,而不是产业,其本质特征是自给性和封闭性。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础、产品加工和商贸等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和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一个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利益共同体。它的本质特征是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
二、生产组织形式的区别。传统农业的生产是一家一户分散的,超小规模家庭生产方式,农工商、供产销是分离的。而农业产业化通过调整农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规模化布局。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资源配置,确立主
导产业,实行连片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联合成千家万户的专业化生产,创造区域性的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
三、生产管理方式的区别。传统农业生产的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差异。传统农业是一个由千家万户经营者构成的一个生产部门,不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与产业的产前、产后是分割的,因此,对传统农化联合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企业为龙头形成的产业组织,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公司化、法制化管理,联合农户采用合同契约制度,产业全系统的营运和成本核算实行企业化管理,联合体各组成部分共同发展。
四、产品形式和销售的区别。传统农业是一个传统色彩很浓的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缺乏深加工,产品处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状态,所生产的产品大部分直接用于农业人口消费,为社会提供的商品份额很小,通过集市进行销售,商品率很低,经济效益很低。农业产业化在其产业链中有深加工和销售这一环节,因此,产中生产的农产品很少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原料)直接进入市场,而是通过产后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形成高一级的产品进入市场,获得比初级产品更高的效益。
4.试析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答: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来自于实践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其产生和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农业化的相关理论,有利于加速其健康发展。
一、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生产方式不断调整和变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从经济学角度看,一种新的经济组织的产生,必将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减小进入市场障碍、利于分工协作、取得规模优势等许多功能,它是其成员预期“诱因”大于“贡献”和利益驱动作用的结果。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客观上要求其内部各公司、农户等经营主体通过合同或其他途径结合成某种形式的组织,进行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通过产加销各环节、农工贸各领域的有机结合,使农业具有产业的系列化效应和大规模组织的优势,成为一门高度社会化的产业。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更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制度创新。由于技术进步、市场等因素的作用,原来有效的传统的农业制度安排就会渐渐失效。农业产业化就是在这种新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因此,这并非是主观臆造的,也不是政府强制实行的,而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所推动和引致的自发性制度创新。实践证明,这种制度更适合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利益引力理论。利益驱动是农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是由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基本价值取向转变的重要特征。农业产业化本身包括多个利益主体,如公司、农户等,他们之所以全组织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关键在于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其经济活动的目标,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农户既有强化个人独立性的要求,又有趋向互相联合的愿望。这种矛盾心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同时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群体的特殊性。产业化群体联合可以弥补农户生产经营的缺陷。因此,利益吸引是产业化群体各方联合的契机和保证,其引力越大,他们之间的联系程度就越牢固。根据这一理论,在发展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切实考虑各方的利益要求,不搞强制命令。只有这样,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具有引力和活力。
三、规模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采用集中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形式,不仅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
四、分工协作理论。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协作,是生产社会化、一体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一切
形式上的分工都是劳动的较高社会结合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当代社会的分工更是遍及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个企业,范围十分广泛,水平也相当高。而协作是分工的客观要求,它有创造集体生产力、提高个体与整体劳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五、比较效益理论。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由于质的差别,不同产业的获利不一定相等。传统理论一般认为,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其比较效益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一般认为是由其自身和社会的双重弱质性所决定的,即农业不仅受制于社会生产力,而且还受制于自然力的作用。
六、产业关联理论。农业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这种延伸既有向后相关产业的延伸,也有向前相关产业的延伸。农业与其产前、产后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一方面是物质关系,加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关系。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用来分析农业与其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产业关联理论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运用投入账产出表来揭示产业之间在物质技术方面的关联关系,从而为确定主导产业、促进结构升级提供依据。通过定量化的产业关联分析,还有助于确定一个具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中各个经营主体的资源配置、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比例关系。
5.试析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现实基础。
答: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使我国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逐步走向了市场经济,广大农村的家庭经营已由自给自足生产转向了商品经营型,这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民顺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从小生产者束缚中挣脱出来,注重扩大规模,生产由零星型向规模型转变,改变原来小而分散的小生产格局,敢于投资,敢于冒险,涌现出一大批种养专业户、种田能手,进行企业化、集约化经营,获得了较好的规模效益。
二、专业性生产与经营的形成。由于面向市场,着眼经济利益,农民积极改革经营策略,注意发展专业生产,由兼业型向专业型转变。他们将原来小而全的经营格局转为专攻一项的专业经营。有的还特别注重在一个方面专深专透,以增强产品竞争力。
三、流通意识的增强。农户由原来的自给自足、只产不销变为自主经营、既产又销。农村经营大户积极活跃在市场大舞台上,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当好排头兵。
四、与农业相关联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小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少能人开拓新领域,兴办第三产业,带领农民由种养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单一服务型向系列化服务方向发展。
五、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农民走向市场,带来了经济收益的提高。他们总结经验,学习科技知识,走依靠科技致富之路,农、林、牧、副、渔资源全面开发,实行种、养、加立体开发,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多层次增值,农业生产由劳动型转变为智能型。
六、资金投入的增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工业化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与支持地,工、商部门的资金有向农业部门倾斜的趋势,相当多的企业家和外国财团已看到农业开放的效益,逐渐向农业投资,同时,农民自身也有增加对农业投入的愿望。
七、经营组织程度的增强。新一代的农业生产合作与互助、股份合作制的产生、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组织的形成,加之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在农业中的运用,使开展工作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可能。
八、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九、发达的基础设施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能源、信息和通信等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涌现了一批高素质的经
营与管理人才,这是农业产业化得以实施的最根本的基础条件。
6.试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答: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首先,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分工分定进一步细化,产业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协作、联合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从而产生了贸工农一体化的强烈需要。其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最后,现阶段,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们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量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被应用于农业,农产品的销售领域逐步扩大,贸工农一体化已成为农、工、商三方的共同要求。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产力条件。包括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等方面。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条件。
7.试析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
答: 龙头企业承包的有五种:第一种是加工企业做龙头。加工企业按照合同收购生产基地的农副产品之后,进行加工和销售,与基地和农户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第二种是流通企业做龙头。即由商贸公司代购或收购生产基地的农副产品,经过分检、储藏、包装之后销售。第三种是批发市场做龙头。即以农副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带动基地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种是合作经济组织。由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组织、管理、服务,将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第五种是抗美援朝实体做龙头。由科委、科协主办的科技服务实体牵头,依托高新无计可施推广服务体系,把基地和农户联结起来,生产高科技含量产品,并进行加工、销售、成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一是较小、层次不高、带动能力弱。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三是竞争无序,产权不明,管理薄弱。
发展策略:一是鼓励创办龙头企业。二是支持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三是提高龙头企业的营销能力:发现、培养、使用营销人才,建立、健全销售体系。四是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龙头企业。五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8.根据确立主导产业的原则,分析当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确立哪些主导产业。
答:如何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产业经济理论对选择和建设主导产业提出的一些观点与主张,对选择和确立农业产业化项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提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说,认为要要选择收入弹性较大、有巨大社会需求、生产率上升快、技术水平高的产业主主导产业。发展经济学赫希提出“产业关联基准”说,认为应选择产业前后关联度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我们认为,一种收入弹性大、生产率上升快、前后项关联度大的产业,一旦有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就会以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主导产业。确定主导产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市场需求原则。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是确立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前提和最高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产业能不能迅速形成并发展壮大,关键在于这个产业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占有市场的能力。因此,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最大、最直接的动力。按照“收入弹性基准”理论,应当选择收入弹性较大、有巨大社会需求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二)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资源优势是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选择和确立主异产业必须资本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一是要全面正确认识资源优势。二是要准确把握和利用资源优势。三是要积极创造优势。四是要拓宽视
野看优势。四是要拓宽视野自优势。
(三)产业关联最大化原则。就浊在社会生产中不同产业或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所谓产业关联度,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的程度。产业的关联可分为纵向的关联和横向的关联。
(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如果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布局合理,可以使产业化项目本身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节省物耗、能耗,提高总体功能和总体经济效益。相反,如果布局不合理,就必然造成总体结构功能低下或失调,总体经济效益差。因此,确立主导和产业化项目时,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一是组织协调,统筹规划。二是合理地布局农业产业化项目。三是要注意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五)优势产品优先原则。各地在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逐步培育、形成了一批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优势产品,这为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考察认证和筛选,从已经形成的优势产品中,选择和确立主导产品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目标比较明确,投资少,见效快。这是因为,已经形成的优势产品实际上大都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好 的销售市场,有的已经发展成为较大规模和较高质量的生产基地。有了这样的生产基地,再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向加工、销售延伸,向规模化发展,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六)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原则。国家的产业政策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适应需求结构所制定的政策措施和手段的总和。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进,必须坚持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原则,即必须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所支持、鼓励发展的产业,而不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
9.根据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策略。答: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二是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三是市场运行不规范。四是市场环境不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功能日趋扩大,市场种类日益完善,形成了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劳务)市场以及信息市场等。各种要素市场在其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市场结构完整,各种市场配套;二是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能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动。三是市场的主体——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市场的各种信号有能动的应变能力。四是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卦锁,保证货畅其流。五是国家能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市场体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完善农产品市场。重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完善。二是建设要素市场。没有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就无法利用各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也无法借助要素流动来提高要素的回报率,因此,必须努力建设要素市场。三是市场主体。
1、要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国有、集体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改造成产权明确、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2、加快棉油流通体制改革,实行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经营。
3、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
4、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不仅能维护生产者、经
营者
消费者和国家的权益,而且能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生产、流通效益的提高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要对已有的法规不断完善,使市场的内容配套、协调。五是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督管理。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督和调控对高场的发育和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公平竞争,而且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政府发挥有效的市场监管和调控作用,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统一的规范化市场监管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机制。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次作业(7-8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次作业(七、八章)
一.试析基地环境标准化的内容,谈谈如何加强基地环境标准化建设。
答:根据基地环境标准化的内容,加强基地环境标准化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3、完善基地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体系。
二.试析动植物和种养技术规程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答:
1、面临的问题:我国长期处于温饱问题过程中,农产品严重不足,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主要增加产量,忽视严格按照规程来组织生产,并进行全程质量跟踪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技术研究与储备、产业化运作、标准化管理十分薄弱。农产品商品率很低,在国内、国际市场贸易量小,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产业和有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
2、对策:必须从以往注重农产品向农业商品生产,从注重产中转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从注重动植物产量转向清洁、优质、高产、高效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并注重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宏观、中观、微观调控的结合,推动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试析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答:
(一)来自物流企业方面的问题:
1、我国物流企业整体上发展不平衡。
2、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物流系统效率低、综合水平不高是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3、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有待开发。
(二)来自社会、市场方面的问题:
1、行业管理分散。
2、缺乏统一的标准。
3、缺乏物流法律规范和行业制度保障。
4、缺乏专业人才。
(三)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
2、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专用车辆和设备。
3、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4、树立大物流理念。
5、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四.试析国外农业一体化的主要组织模式及其特点。
答:组织模式及特点:
1、“工商企业+农场”的一体化模式
特点:工商企业与农场结成的是不完全的农业一体化生产体系,实质是合同经营。
2、“公司+企业+农场”的一体化模式
特点:公司或企业与农场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其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合同(契约)。
3、“工商、商业、金融业及农业企业+农场”的一体化模式
特点:由多家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和有关科教机构共同组成的紧密型农工综合体。
4、“合作社+农场”的一体化模式
特点:合作社与农场主结成的是完全一体化生产体系。
5、“农协+农户”的一体化模式
特点:农民自愿平等联合一般有农业外垄断资本的渗入,并且是在农村产业三个领域实现完全一体化。
五.国外农业一体化有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答:
(一)国外农业一体化经验:
1、立足于农村发展农业一体化。
2、以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推进农业一体化。
3、农业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多样。
4、强化农业服务社会化。
5、政府以政策引导一体化。
(二)国外农业一体化的启示:
1、尊重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规律。
2、建立合理的农业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3、选准农业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4、选好农业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二次作业(4-6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二次作业(四、五、六章)
1.试析农业产业化各组织要素的作用。
答:
1、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作用。
2、市场主体要素的组织载体作用。
3、中介组织的组织纽带作用。
4、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
2.试举实例分析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的方式。
答:
1、利益补偿:列如:开化县双龙特产公司以“公司+农户”形式分配利益。公司通过合理的收购价格,保证蚕农受益。并通过优惠桑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等。
2、利益分成:开化县双龙特产公司采取保护价收购、返利等。
3、按股分红:开化县双龙特产公司以多少股金参与公司利润分配。
4、转移支付。开化县双龙特产公司通过补贴生产资料、免息借款、免费培训等
3.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建立哪些保障机制。答:
1、组织保障机制
2、制度保障机制
3、技术保障机制
4、物资保障机制
5、资金保障机制
6、管理保障机制
7、风险防范机制
4.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谈谈如何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答:
1、发展战略要有前瞻性。
2、科学定位战略目标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3、运营机制科学及可持续发展。
5.根据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选择条件及要求,谈谈在当地当前可选择什么样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答:根据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选择条件及要求,当地当前选择农业产业化项目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总体规划。
2、三效统一。
3、决策科学。
4、主导产业。
5、技术先进。
6、规模效益。
6.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做好农业产业化综合管理。
答:
1、搞好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
2、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
3、健全组织,加强协调。
4、创新管理。
5、组织推动。
6、管理体制改革。
7.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实施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的必要性。
答: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资本经营,具有客观必然性,结合我县实际,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本经营是满足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的必然要求。
2、资本经营是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3、资本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变革的基本趋势。
4、资本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
8.试析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并设计相应的对策。答: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
1、国家财政对农业产业化支持不足。
2、信贷资金投入长期不足。
3、农业内部自我投资能力下降。
4、农业企业直接融资能力不强。
5、相关政策法规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的要求。
6、大部分龙头企业还未完全具备资本经营的能力。
7、资本经营人才严重缺乏。
采取的对策:
1、农业经济自身的积累。
2、增加政府财政性之支农资金。
3、龙头企业“反哺”农业的资金。
4、加大银行信贷资金。
5、加强社会保障、后备和调节资金。
6、通过对外融资,扩大资本规模。
7、拥有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9.试析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的风险防范。
答:基本对策:
1、制定和实施风险防范计划。
2、不断优化资本结构,降低风险程度。
3、通过资本组合经营,分散风险压力。
4、有效开展多元化经营。
主要步骤:
1、界定范围,明确目标。
2、缝隙成因,识别风险类型。
3、预测风险概率及强度。
4、效用评估。
5、风险防范效果评价。
6、风险防范计划。
7、总结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