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专题
编辑:星月相依 识别码:21-61828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5 09:59: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专题

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抓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可以说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困难与机遇并存这就值得我们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但当前农民增收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群众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新农村建设缺少体制保障 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城乡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四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二)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投入新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民间投入,金融投入,工商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新格局。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研究

农村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农村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工作的内容、重心都在不断发生转移和变化,特别是党中央在出台如税收减免、退耕还林、粮食直补、新型合作医疗等各种惠农富民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依据、工作对象、工作要求和社会环境,带来了系列新情况。直面农村基层组织和工作现状仍然存在一些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与问题。其问题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党委“龙头”难举。一是整体功能弱化。乡镇作为一级不完全的政府,其机构改革进展缓慢,绝大部分地方乡镇虽分流了部分干部,但机构不但未精简,反而有增加,涉农站所下放名实不符,“七所八站”依旧条块分割、职责不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尤其是乡镇调控功能弱化,党委 “龙头”作用难发挥。二是财政运转困难。一方面乡镇负债重,据调查,全县 %以上乡镇有不同程度负债,有的负债额度比较大。每到年终,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常常关手机、换卡号躲债。对党的建设缺乏应有的经费投入,农村党建硬件和软件建设不到位,党组织开展活动经费难保障,甚至仍有少数村没有活动场所,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活动阵地破旧不堪。另一方面,很多乡镇领导为保运转而到处“找钱”,缺乏应有的精力抓农村党建工作。三是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乡镇工作领域不断拓展,任务越来越多,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乡镇党委抓党建的工作重心、方式方法都面临着新的转变。很多乡 镇认为财政税收、计划生育、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工作是硬任务,考评分值重,搞不好就被“一票否决”,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而党的建设是软任务,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缺乏对农村党建应有的重视,导致乡镇党建投入精力不多,财力不足,落实不够,大多乡镇党委成员不熟悉党建工作,积极主动抓党的建设的少。

2、村党支部“堡垒”难筑。一是班子配备难齐全、难得力。随着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实行村委会直选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但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多,受农村宗族势力和选民素质影响,一些村存在干部“选不出、稳不住、不得力”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县尚有8个村党支部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支部书记,去年底“两委”换届后,全县已有 位村干部辞职外出务工,位村干部因经常不在岗而受诫免。二是工作方式难改进、难提高。部分村支书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缺乏抓好支部建设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抓工作用老老套套,不善于团结“两委”班子,不善于做新时期群众工作,不能形成核心。三是自身活力难激发、难提高。一方面,村党支部缺乏增加自身活力的经济基础。空壳村、负债村多。据调查,全县有 %的村没有固定集体收入,村平负债 万元,客观上影响了农村党建工作的落实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另一方面,大批青壮年外出,“两委”后备干部不足,后继乏人。村干部队伍缺乏新的血液补充,年龄老化,活力不足。据统计,1999年底,村“两委”换届后全县村干部平均年龄为 岁,2002年为 岁,2005年为 岁。四是激励机制难探索、难推行。由于经济基础和体制等原因,目前对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从政治上讲,在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的权限在省级,县级在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缺乏政策依据,难操作,录为事业干部又不符合乡镇人员机构精简的要求。从经济上看,村干部是不脱离生产的干部,大部分时间在村里工作,客观上制约了家庭经营,而目前村干部年报酬大多在4000元左右,有的还不能及时、足额兑现。一些村干部自已能力强,多年埋头在村里工作,不但影响了家庭生产,反而为集体垫付了几万元上缴款与支出。再者,从退职后看,由于县乡财政困难,村集体负债多,村干部在职未参加社保,部分参加养老保险的保额低,每月只能领取60元养老金,且领完10年期满。对正常退离职的村干部均没有落实补 贴,且列为农村“三老”门槛较高,月补贴低,也不足60元月,无法实现老有所养。由于政治上无奔头,经济上无想头,退职后无保障,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3、党员队伍“先锋”难成。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农村党员队伍缺乏先进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尽人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自身素质不适农需,影响作用发挥。主要表现为“四化”倾向:年龄老化。全县60岁以上的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 %,35岁以下的仅占 %。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些年发展党员工作不力。一些基层党组织抓发展党员工作不力,自身凝聚力不强,农村发展党员难度加大,后备力量不足。据统计,我县近三年来发展农民党员 人,其中2004年发展151人,2005年发展136人,2006年发展149人,达不到大村年发展2—3人,小村年发展1—2人要求。这种现象在我市其它县(区)也不同程度存在。宗旨意识淡化。有的党员拉帮结派,搞宗族、宗派活动;有的党员思想道德庸俗,经常参加一些封建迷信活动,甚至参与赌博、嫖娼等违法乱纪行为;有的党员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图享受不愿奉献。据调查,我县2003年以来,全县有 名党员被处以留党察看以上处分。能力水平退化。有的党员干部缺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没有号召力、带动力和亲和力。据统计,今年我县39个新农村试点村中有党员252人,其中作用发挥较好的114人,被推选为理事会成员的79人,不足 %,被推选为会长的20人。有 名党员因为年迈体弱、能力缺乏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发挥作用。双带能力弱化。由于一些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素质不足,难以担任起引领村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的重任。这一情况在近年开展“三培两带”、实施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工程后虽略有改善,但全县农村党员 人,其中家庭经营搞得好、能带头致富的 人,能带领村民致富的 人,双带党员不足 %。

二是组织设臵不适农民,影响作用发挥。随着农村改革深入,青壮年党员的大量流动以及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原有的按行政村设臵党支部,按自然村编组党员的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党员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其一,外 出流动党员多,出现管理真空。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大多正月出岁未归,有的夏收中途回,难以纳入流入地管理,常常出现两边管的现象,有的甚至成为“三不”党员。其二,不同类型党员多,出现管理失常。由于农村党员年龄、技能差距较大,特别是老党员多,这些党员没按特长和功能进行编组,不分身份和特长,均按自然村进行编组,不能因人而宜,发挥每位党员应有的作用。往往出现对这些老党员关爱不够、管理失常。其三,双带致富党员散,出现管理失效。由于很多地方未建立跨乡村地域界限的协会党支部和联合体党小组,没按产业、行业建立专业型、功能型党组织,“双带”党员致富技术、信息不能互用共享,难以形成整体效应。

三是活动方式不适农时,影响作用发挥。当前,农村党员开展组织活动,常常仍是进行“三会一课”,其活动方式,教育培训没有紧密结合农事、农时,缺乏吸引力与针对性,实效性差。一些村党组织一年开不了两个党员大会,少数党组织以经费紧张为由很少开展组织活动,至使出现“党员会荒”现象。

4、长效机制“效力”难久。一是领导责任难落到实处。少数领导抓农村党建“在位不到位”,对党建工作认识模糊,缺乏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一些乡镇领导认为目前乡镇体制不顺畅,财税任务、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任务重、责任大、压力大,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抓党建工作。部分包村部门有厌倦情绪,帮扶资金逐年减少,甚至把帮扶工作当作包袱。二是有效机制难坚持。农村党建工作自开展以来,推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三级联创”、“学教活动”、“三民”班子、“三培两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职等。但是,不少基层干部反映,有些好的措施、载体不能一以贯之,往往是检查一结束活动就停止,有些制度常常只是“贴在墙上,说在嘴上,掉在地上”,或坚持不够,或流于形式,抓落实有一定缺陷。

三、对策和建议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基础工程。针对以上问题,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农村党建 4 工作任务重、范围广,头绪多。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突出重点,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力促农村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适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求,创新工作理念,不断促进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1、创新思路,牢固树立富民党建的理念。首先,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农村党建工作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促进党的建设。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六个结合”,即把农村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劳务经济、农业产业化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其次,要做大做强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实现党员、村民共富共进。要丰富联合体内涵,不断加强在生产领域中联合体的组建。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探索组建新农村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易风移俗等共进联合体,推进农村和谐发展。再次,要不断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要打破原来按行政村和党员居住地设臵党组织的传统方式,在行业、产业协会中设臵党支部,在联合体中建立党小组,促进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双带”作用的发挥。第三,要探索协会党支部和行政村党支部“二合一”模式,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 “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目标。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在外出务工地点相对接近、党员相对集中的务工地组建外出务工党员临时党支部,通过流动党支部延伸管理职能,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2、围绕增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要通过组建一批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扶持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一批非农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签订一批农产品销售订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深入开展农村“三培两带”、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六进村入户”(政策法规、农业科技、致富信息、医疗卫生、先进文化、结对帮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富民工程,着力把广大党员干部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致富党员的带领、带头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制定帮带政策,落实帮带措施,确定帮带责任,明确帮带时限,要 深入开展帮带活动,切实形成“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3、强化功能,不断增强乡镇党委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要重视和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增强党委“统”的功能和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要通过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领导职数,提高队伍素质,建设一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乡镇干部队伍。要转变乡镇职能,切实搞好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社会事业中的作用。要改善乡镇财政收入结构,增强乡镇财政实力,加大乡镇对农村党建工作的的投入力度。

(二)适应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要求,加强民主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围绕“管理民主”,创新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把好“选人用人关”,选配好乡村党组织书记。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民主意识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来。要改进选人方式,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村委会成员“自荐海选”,配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管理民主。其次,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要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为主线,以提高执政能力为关键,建立健全和落实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内议事规则,以党内民主带动和影响基层民主。第三,要抓好制度建设。注重把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和落实基层组织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同时,不断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正确处理村“两委”关系,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2、围绕“乡风文明”,创新教育方式,努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群体。首先要着力提高党员素质,扎实地抓好党员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荣辱观,成为学习贯彻党的政策的带头人、建设新农村的排头兵、科技兴农的领头雁、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和遵纪守法 的先行队依此来示范、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知荣辱、守法纪、学科技、破旧俗、树新风。其次,要切实加强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按大村年发展2-3人、小村年发展1-2人。注重在村、组干部、致富能手、外出务工青年中培养发展党员。要特别注意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中培养发展党员,特别注意把党员推选为理事会成员,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要明确党员发展工作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对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由县实行重点管理,并对村书记进行诫免,限期整改。再次,要大力培育新农民。要采取多种方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农民培训工程;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户”、“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教育阵地,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适应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要求,转变领导方式,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社会的能力

“村容整洁”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基层组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好、实施好、推动好新农村建设,在村容整治、建设新村镇中转变领导方式,提高服务本领,展示新形象,是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范畴之一。

1、要从转变领导职责入手,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税费改革后,急切要求乡、村组织和干部转变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和工作任务界定。乡村干部要结合乡、村职能转变,把工作思路由抓生产向抓市场转变,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着手,主动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组织要针对村镇建设规划滞后,卫生脏、乱、差的现状,把村容整治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抓好,作为转变基层组织领导方式的重要载体抓实。一方面,要帮助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并把村级阵地建设纳入整体规划同步实施,解决好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大村容整治力度,积极组织农民硬化道路、净化庭院、美化环境、绿化村庄。真正使整洁的村容村貌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场所,教育农民群众的阵地和展示基层组织新形象的途径。

2、从转变工作方式入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一是坚持制度管理。一方面,要加强乡村组织和村级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乡镇党委议事规则、村级工作规程和村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建立“两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修订和完善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自我管理制度,增强基层组织和农村工作的规范性。二是坚持教育引导。在工作实践中,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坚持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致富作为第一目标,经常主动深入到群众中间,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及时处理各种矛盾。要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育新型农民。三是坚持示范带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教育干部用民主的、示范的、法律的手段开展工作,促进领导方式由行政命令向示范引导转变。要探索乡镇干部“政绩公示”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促进干部工作方式的转变。

(四)适应农村党建 “三级联创”要求,健全长效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建长抓常新的新途径

农村党的建设要坚持以“三级联创”为主线,抓创新增活力,抓规范强基础,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1、强化工作责任,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要进一步深化对农村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不抓党建工作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以更多的感情、更多的精力,思考、部署和督促农村党建工作。要切实落实好县委书记“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具体责任人”和帮扶单位“连带责任人”职责,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2、丰富创评内涵,切实提高创评实效。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创评实效。一是在乡镇要深入开展“三民”班子创建活动,二是在村级要深入开展“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活动,重点把新农村建设、“三培两带”、阵地建设列为创评内容,提高村级整体水平。三是在县直部门开展“三为三创”活动,以创建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好环境、优质服务的部门为目标,在全县机关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为发展做贡献,争创一流业绩;为基层强服务,争创一流形象;为群众办实事,争创一流作风”活动,打造基层群众满意的县直部门。四是在村落社区开展 “三好一优三有”(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优质服务,有办公房、有活动场所、有活动经费)创建活动,争创村(居)民满意的社区。通过丰富创评内涵,创新创建载体,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3、强化激励约束,努力激发基层组织活力。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实行重奖重用重罚。对每年评选出的农村党建工作先进典型,除进行隆重表彰外,予以重奖。对争创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负责人,符合条件的,予以及时提拔重用。对工作不力的视情况分别予以诫勉、限期整改和组织调整。积极探索从村(居)干部中招录公务员或乡镇事业干部新途径。二是建立保障机制,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一方面村干部报酬应进行统筹,核定基数,进行核定,按月打卡发放,确保足额及时兑现;另一方面,建立完善村干部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退职补贴制度。要适当降低老干部门槛,提高老干部生活补贴标准,使村干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4、坚持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农村党建整体水平。要建立不同类型的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实行有关领导挂点,组织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共建,安排专人联络的工作机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树立典型。通过以点带面的办法,带动面上工作的整体推进,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态势,不断把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引向深入

2006-12-21 9

第三篇: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王庄镇第三中心小学

杨小洋

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学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和学校的环境和情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德建设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老百姓对于优质教育的要求日益增长,教育对广大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采取各种举措,大力加强学校师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教师历来被赋予了崇高的内涵和神圣的使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我国传统的教师内涵和评价标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和职责的概括。作为传道者,教师被认为是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念的代言人和传递者,是“道”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作为授业和解惑的角色,教师被期望在才学识见上最为渊博权威。在人格素养方面,教师被期望在行为规范上最完美。“师者,人之模范也。”言谈举止、仪表形态必须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在义利选择上要做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教师实际上是被社会作为德才识学的完美化身所希求的,这也是为这一职业培养能够满足国家民族和时代社会需要的优秀建设人才、管理人才的特殊目标所决定的。

然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教育改革等,它们对师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突出表现在受市场经济新观念、新情况的冲击,学校与个人在对师德养成的五组关系的处理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偏向:(1)业务和思想的关系;(2)科研和教学的关系;(3)教书和育人的关系;(4)兼职与本职的关系;(5)言传与身教的关系。上述偏向的具体表现因地区因主体而存在各种差异,但任何偏向都与高尚师德的要求相悖则是共同的。

首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更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追求物质利益在现实条件下也变得合法和必需。学校普遍出现了以获利为目的的社会兼职现象,这种现象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本无可厚非。但兼职造成了教师群体的分化,使得教师中出现了一个高收入的阶层,而安心教学科研的教师收入却明显偏低,这不但造成了教师队伍的心理失衡;而且由于对兼职疏于管理,也带来了专职和兼职的矛盾,引发了诸如精神境界低下、侵占教学资源用于个人获利一类师德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带来了明显的贫富差异。学校教师的经济收入、生活福利落后于许多部门。学校鼓励自主办学和创业并且引发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教师待遇的差异,有的还非常悬殊。这些也导致了学校教师的不平衡心态和不安心本职工作,个别教师受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和“金钱拜物教”影响,过分看重金钱和物质利益,舍义而取利,甚至把学生当作了生财之道或赚钱的工具。

再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助长了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也使得许多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泥沙俱下、沉渣泛起,直接影响到了学校教师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学校为了追求排名与升学率把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放在了重要位置,而往往忽视了思想品质的严格要求;教师自己也只关心专业,不问政治;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教学科研本是学校教师的份内之事,为了职称和名誉,有的只重科研,教学则应付了事。此外,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极易产生“以酬付劳”的消极现象,致使少数教师工作消极被动,对学生缺乏责任感,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个别教师的言行背离教师的尊严。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极易使人只重“竞争”而“抛弃”协作,只重个性发展忽视奉献,影响教师间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应该说,以上这些都是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改革开放环境下产生的师德建设中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新矛盾、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危及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事业发展,损害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因此全社会都在呼唤加强师德建设。

可喜的是,我们有甘于寂寞的孟二冬教授,他热爱学生,责任为先,学识渊博,人品高尚,真正做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孟二冬女儿的回信中从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两个方面对孟二冬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也蕴含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孟二冬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在全社会呼唤加强师德建设的今天,具有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有身残志坚的王生英,她扎根农村,爱生如子,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以高尚的师德师风为农村的基层教育奉献毕生心血。我们有扎根深山的王会玲,她迎难而上,无怨无悔,自强不息,尽职尽责。我们有舍己为人的丁恒桂,她为保护学生而英勇牺牲,用生命全释了新时期高尚师德的内涵,我们还有、、、、、、、、、、其实,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正气,树新风”,而我们教育行业更应该树师德新风,育创新人才。

改进师德现状,加强师德建设,可以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具体到学校,我认为,重点可以从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育示范、积极改善待遇、重视学术规范等几个方面入手,自律和他律并重,从而在根本上确立师德建设的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学习教育机制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在形式上一是培训教育法。可举办学习班、辅导班等形式。二是典型教育法。以先进教师的事迹为榜样对教师进行教育。三是个别教育法。针对教师个体差异因势利导采取“结对帮学”等进行教育。四是自我教育法。通过自学自修提高师德水平。在内容上一是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引导广大教师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把本职工作和个人理想与祖国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三是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育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模范遵守法律法规。

二、建立压力内化机制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紧迫感。压力有利于锻炼教师的意志品 格和能力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潜能。要把教师的培养、教育、使用和管理有机统一起来。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一是在挑战性工作中锻炼教师。要有意识的给教师交任务立科研项目、给课题、促使教师增长才干、磨练意志不断提高学术和教学水平。二是用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标准要求教师。针对教师的岗位职责有效加强目标管理确立质量第一、目标第一的理念,用争第一、创一流的学术道德要求教师,使教师养成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三、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一是鼓励教师创新,在科研和教学中有创新意识。要提倡敢为人先、不怕失败、不拘成见的创新理念。教育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全面型的教育者。善于求异创新勇于改革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并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二是要建立竞争机制挂牌授课竞争上岗。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拉开收入档次激发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用先进典型激励教师努力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四是构建和谐校园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特长。

四、建立管理约束机制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管理约束机制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师德建设的长远措施。一是建立师德规范制度。制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科学合理的评价 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 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师德培训制度。把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规定教师必须定期参加培训。不培训不能上岗,培训不合格必须下岗。四是建立师德监督机制。实行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通过校务信箱、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对教师师德加以示范和警戒鼓励教师严格自律。

总之,师德建设最终要靠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践行去实现,因而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内因上下功夫,是学校师德建设应该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篇:浅谈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浅谈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胜利,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一、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随着地球的演化,大约200万~3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人类的诞生使地表环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在人类参与和干预下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辩证发展的新阶段。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一方面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另一方面人类必须要在认识自然,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的前提下从事生产和活动。当人类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时候,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总之一句话: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是在环境所能容忍,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的,必须要认识自然,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否则人类必将收到环境的惩罚。

二、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生活生产工艺迅速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随着百年来的高速发展,世界如今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

9.海洋污染

10.城市垃圾污染。

(二)、中国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中国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百年才完成的发展,如此高速的发展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刚刚提到的世界十大环境问题在中国无一不存在。中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异常严峻

(1)、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达。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工厂企业将废水排放到河流湖泊当中;高高的烟囱连续不断的冒出各种颜色的废气;早晨起来晨练闻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怪的气味。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历过的。由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山西地区盛产煤矿采煤业发达,由于采煤业的发展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含量很高,将这些颗粒物质吸入到肺里可以想象其严重后果。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根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可将我国地面水划为五类:在这五类水中第一类最好会珍贵第五类最差,只有前三类水可以与人体直接接触。而实际上后两类以及更加差的劣五类占我国所有水体的一半左右。据统计全国有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4亿多人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1/3城市空气严重污染。

(2)、由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老问题还未解决,各种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出现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大气SO2及颗粒物污染,水体有机污染等老问题想来人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了。这些老问题还未解决新问题开始凸显。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汽车尾气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等。这些新老问题共同发生共同治理使得环境问题愈发的复杂,治理所需要的时间愈发的长,治理的难度愈发的大了。(3)、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

生态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江河断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失衡,森林草地退化,生态系统失衡。长江中下游通江大湖有22个在20世纪50年代初面积有1.7万Km ,80年代只有6605 Km2。在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水体生态鱼类也大量的死亡。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异常严重北京每年春天严重的沙尘暴就是证据。(4)、环境高风险期提前到来

传统生产模式未发生变化,粗放生产使得中国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至10倍,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劳动生产率是发达国家的1/3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二成,工业危险废物化学物质处理率不足30%。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长期累计效应,中国环境高风险期已经提前到来。(5)、环境健康问题日渐突出

据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显示中国11个最大城市中,空气污染每年使5万多人夭折,40万人染病。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一半以上的城市空气不达标,山西全省城市几乎全不达标。与此同时,中国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如果按现在的趋势,到2020年,中国国土面积一半都将被酸雨覆盖,八成人口将处于严重的空气污染中。据统计,每年200多万癌症病死者中,七成跟环境污染有关。

(6)、全球和跨界环境污染问题压力不断加大 地球是一个循环的整体,环境问题不会是一国的问题,环境污染与破坏也不会只是影响一个国家。中国的酸雨沙尘暴问题对日本和韩国存在影响,野生动物越境保护涉及到了蒙古国,黄河污染涉及到韩国等等。另外中国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可以说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责任很大压力很大。

2三、引起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在这里我想将所有原因归为两类即思想原因和实践原因

(一)环境问题的理论根源

(1)、人们价值取向的偏离,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自身利益。一方面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认识狭隘,相当一部分人只看到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看不到它的其他价值。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大举的向自然进攻,高新科技的力量给人们与天斗、与地斗的砝码。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观念中存在很强的私有性,过分追求自我利益。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缺乏整体意识和长远意识“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2)、环境意识的缺失

我国人民环境意识缺失,很多人不知道“世界环境日”这回事,大多数人环保知识很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清楚。而且我国城乡居民环保行为消极,对有关环保的公益活动表现冷淡。在没有垃圾箱的公共场所,大部分人将自己的食品袋,果皮垃圾等随手扔掉货仍在街角不显眼的地方。(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对于环境的研究有很多,环境科学也在迅速的发展,研究所产生的思想很先进、很成熟却曲高和寡难以成为大众的意识和习惯。

(二)、环境问题的实践原因(1)、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中国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 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十四亿。温家宝总理在访美期间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十四亿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很大的数目除以十四亿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目”这句话点明了中国各种问题的根本。(2)、经济高速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污染行业依然在发展,经济调整、技术改造和主要污染物的削减还需较长时间。(3)、城乡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环境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发展过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城市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事环境恶劣。垃圾如山无法处理,空气污染让人无法呼吸等。另一方面当环保意识逐渐开始觉醒为了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开始将工厂从城市中心迁移到城市边缘地带,郊区甚至落后地区,同时也将污染转移到了这些地区。这只能使得到最后再没有一方净土了

(4)、政府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其应当的作用

在环境问题上政府对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干部对环保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政府对企业监管不力等都会影响环境质量。政府各部门为了多出政绩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下往往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1)、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思想上理论上着手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试想如果人人都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如果人人都能够树立可持续的思想,人人都将关注生存环境放在第一位。那么怎么还会有这么都的环境问题。不过道理虽如此但要想实现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很多很多的努力,如今可以做得只有积极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不论城乡,不论文化层面。(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而且这种转变不仅仅要在大型的企业中实现,还应当在最广大的农民中实现。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3)、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境保护。我们说由于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环境问题随之产生。但同时科技进步也会让人类保护环境,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的能力越来越强。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使用新能源,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洁净发展道路都需要科技的支持。并且科学研究不应该只是被限制在实验室中,大量的应用才是科技有意义

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很是严重,但是政府对其相当关注,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宣传活动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环境科学业内人士也在不断的努力中。近几年来中国环境相较90年代还是有了明显的改善。我相信在将来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环境,同时也要求自己从我做起关注生活中的小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将环境保护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杨志峰,刘静玲等.《环境科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聂火云,杨学龙.《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与理论根源探析》.2009.3 [3] 徐椿梁,闫勇.《“人类中心主意”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的角色》 [4]王锦.《中国环境破坏之特点及原因分析》

[5] 潘敏.《从全国人大会议的关注程度看当前的环境问题》

第五篇:安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及对策分析

安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

及对策分析

安徽省社科院乡镇研究所近日对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研究指出,目前安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现代农业发展不足、部分地区政府主导不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缺少特色产业支撑和县域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使当前新农村建设陷入难有实质突破的僵局。吕连生等专家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和政府主导作用,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和科学管理机制。

目前,安徽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不足,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全省大部分地区农村的耕作方式、资金投入、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再加上农村与农业相配套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无法真正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又受到资金、技术、土地流转等方面制度的严重制约,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二是部分地区政府主导不力,农民主体地位很难发挥。虽然2006年安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很多地方尚未完全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偏重于村庄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只做表面文章。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分散,对农村集体经济支持不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缺乏平台,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些地方规划编制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明显滞后。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较重。政府和农民的缺位造成点上发展快、面上行动滞后的不均衡态势。新农村建设所选的示范点多数是条件较好、难度较小、比较容易见成效的村组,而原有环境复杂、条件差、真正具有代表性的“空心村”并没有动。

三是投资体制严重缺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农村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由于基层地方政府财力极为有限,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也无力支撑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投资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是缺少特色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得好的地方,大多数是靠发展主导产业,走产业支撑的路子发展起来。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一村一品”。吕连生等人在省内的部分县市调查时发现,很多地方特色并不明显,大多数示范村还没有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没有明确自己的主导产业,基至还没有确定村庄建设风格。很多地区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取得,单靠农民外出务工,很难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是县域资源整合十分困难。2006年,国家和省、市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可是现在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源,由于来自不同部门,很难加以整合,不能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难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现有的支农资金每笔都带有“帽子”,指定用途,且比较分散,县域整合时不仅涉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利益调整,还涉及资金用途的改变,很难符合国家的资金使用政策,这就会带来巨大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吕连生、储昭斌等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难题,遵循经济规律,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制定建设规划,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防止发生新的债务。在村镇规划上,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山形地势出发,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力求形式多样,体现特色。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加大村庄规划的编制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村镇规划编制的步伐。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现代农业运行机制。吕连生等人认为,安徽农业不强,最根本原因是传统农业没有真正向现代农业转变,当前来看,应从三个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大力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提高耕地的内在质量;二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通过采取有效扶持措施,切实提高农业科研中心的创新能力,加快推广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和新型技术;三是健全现代农业运行机制。积极引导有序流转,在坚持土地家庭经营制的前提下,使种地农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要把围绕农产品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来抓,还要重视建立合作金融和保险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如市场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等。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三是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键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要通过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自力更生、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民通过参加新农村建设,转变传统生产生活习惯,改变农村面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干部引导和村民自治的关系。在强化干部引导的同时,注重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重点要发挥好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四是更高层次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和科学管理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之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

一是从更高层次上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从来源上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捆绑各种项目资金,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可以形成建设资金的巨大合力,最终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动力。这方面需要推进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当前重点要建立起多元的投入机制。首先,逐步加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次,扩大农村信贷投入,加快构建以农村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和农村社区金融互助组织,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探索建立村镇银行,积极拓展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再次,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以农业项目带动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动农业回乡创业,来解决发展资金不足。

三是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还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首先,建立起整合财政资金的管理机制。其目的是做好对新农村建设各方面投入资金的管理,做到合理、高效使用建设资金。省级政府要做好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方面的投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让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到有章有序地建设与管理。其次,建立起农业投入风险防范和救助机制。就资金投入方面而言,为减少投入风险,可以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救助机制。

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