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 郭可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1中国经济保持了9%以上的年增长率,经济总量已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并正日益成为一个负责的大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欧元之父蒙代尔预言2030年,中国的综合实力将超过日本。到2060年,中国GDP将超过欧洲。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中的“盛世”也促进了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盛世”。
可以说,过去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本文拟对30年来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一个描述和总结。
就概念而言,本文所指的对外传播媒体主要是我国从事对外传播活动、以外国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外语媒体,但也包括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中文媒体,其种类包括三类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
“少数”精英媒体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一直是属于少数的精英的媒体。说其是“少数媒体”,主要是与我国其它以中国受众为传播对象的中文媒体数量比较而言。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外语媒体中只有一个中央级的电视频道(CCTV-9,以英语为主)和一个地方频道(上海的英语频道CIS)、一个外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台,40多种外语播出)和一些地方英语节目、约十家英文日报和周报(包括《中国日报》及其子报、《上海日报》和《深圳日报》等)、约十家英语杂志和约十大多语种网站(包括中央各大媒体创办的网站)和新华社的外语发稿等。说其精英媒体,是因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中多数都是中央级媒体,且政治化程度相对较高。尽管近年来,地方媒体不断涌现,但中央媒体的主导地位是明显的。
尽管如此,从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历史发展轨迹看并考虑我国是一个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应该承认我国能建立起这样一个对外传播媒体的体系本身已说明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当然,在肯定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还存在问题:总体规模还相对较小,其影响力也有待于提高,不太符合我国正在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单一媒体主导转向多种媒体融合
我国对外传播媒体3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主要为广播书刊时期,即以中国国际广播台外语节目和外语刊物和书籍的出版为主;8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了英语报纸时期,主要以《中国日报》为代表;90年代后期则出现了以CCTV-9为代表的电视时期,并且迅速和网络媒体互动出现了三大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一起并存的融合时期。2 http:// 根据2007年中国媒体发展报告统计,我国出版的中文报纸为2100多种、期刊8800多种、创办了290多家广播电台、450多家电视台和两家通讯社。郭可:英语媒体语言风格,2007年,未出版论文。5 这些媒体包括《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南方周末》和像《环球时报》这样的国际报道的报纸,中央电视台一套和四套,以及上述提及的政府网站和商业网站。
在上述不同发展阶段中,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中的三大传统媒体(广播、书刊、报纸和电视)轮流走上中国对外传播的发展舞台。但随着网络媒体的逐步壮大,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融合和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
目前,我国对外传播的传统媒体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网络媒体。这些网络媒体不仅对传统媒体提供有效的补充和互动,而且日益显现出独立性,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有效补充。这些网络媒体包括一开始的六大中央级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和现在的千龙网(北京)、北方网(天津)、东方网(上海)和南方网(广东),而且在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对外传播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也日益成为一种独立的对外传播媒体。除中文内容外,中央级和地方性的网络媒体一般能提供外语或多语种的内容,它们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再加上像新浪这样的商业性网站也开始了英语版的内容加入到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中来,形成了我国在新世纪的对外传播媒体融合态势,推动了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英语为主中央为主格局依旧
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融合态势明显,但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应该主要还是以英语媒体为主。目前,像中国国际广播台尽管向外用40多种语言播出,但应该说英语还是其主要的播出语言。对一些地方性媒体而言,一般也都首选英语作为对外发布语言。像上海和广东等地的报纸(如《上海日报》)、电视(ICS)和网络媒体都用英语作为发布语言。当然像东方网也用日语对外发布。
近10年来,地方性媒体的崛起是我国对外传播一大亮点,尤其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创办外语媒体的传统,对外语媒体有一种历史情结,但应该承认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目前基本由中央级媒体主导。这主要是由于中央级媒体的天时地利条件所决定的,因为中央级媒体一般都坐落政治中心北京,且一般都由中央政策和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
三个突破
据笔者观察,过去30年中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至少实现了三个突破,即语言突破、新闻实践突破和概念突破。
语言突破主要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不再仅局限于外语媒体。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汉语的逐步推广,我国中文媒体(尤其是那些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体)5也开始逐步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介入”对外传播活动。原因很简单:一些懂中文的国际受众开始直接接触我国的中文媒体,并引用这些媒体。尤其像2008年的重大新闻事件中,我国中文媒体在对外传播活动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预示着中文不再是我国对外传播活动中“弱势”语言,已成为我国对外传播活动中与外语并重的发布语言。
新闻实践突破主要是指30年中我国对外传播媒体逐步开始真正关注国际受众的反馈和我国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在强调“以我为主”的同时,尽量淡化官方色彩,在新闻实践中开始尝试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方式和新闻实践活动,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对外传播节目,如央视9套的Dialogue和国际台的People in the Know等。与此同时,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也开始学习用西方的方式开始反击西方 6 沈苏儒:开展“软实力”与对外传播的研究, 引自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4139981.html 的不实报道和做法。在今年的西藏问题报道中,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用西方媒体的惯用的所谓“民主”和“自由”等道德高地,来反击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和虚假报道并揭穿**喇嘛的虚伪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个突破是概念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越来越认识到我们不能再搞单向的对外宣传,开始强调与世界对话,而不是自说自话,一味灌输的独白。6 也就是说,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开始从单纯的宣传机器逐步转向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媒体。随着我国日益国际化,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外有别”的双轨制也正逐步淡化,因此对对外传播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在对软实力和对外传播进行概念分析,沈苏儒先生认为对外传播事实上就是西方国际关系界认为的“公共外交”。这与以前我们认为的对外传播媒体就是对外宣传媒体是一个概念性的突破。本文相信这将极大丰富和拓展我国对外传播的内涵和概念,也有利于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的转型。
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30年中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一直困然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还是涉及人才、资金、体制等方面的老问题。
人才危机是对外传播媒体面对的共同问题,这些媒体中一方面人才不稳定,培养好的或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就要跳槽,因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因为仅仅懂英语或新闻的记者还不能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合格记者,而必须做到既精通英语又通晓英语新闻业务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如经济和金融、军事等),才能成为专业化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
资金问题也是困扰对外传播媒体发展的又一要素。由于政府现在大量减少对媒体的财政拨款,要求媒体自负盈亏,这对对外传播媒体十分不利。一方面是对外传播媒体的运作成本本身可能相对较高(如要聘请外国专家),而对外传播相对较低的赢利能力势必会影响总体收入,再加上目前受政策限制,对外传播媒体融资渠道缺乏,使得资金问题一直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发展的一个绊脚石。
此外,体制问题也是束缚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又一个因素。尽管这些年来,这方面已大有好转,但相比之下,由于对外传播媒体往往关乎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总体国家利益,因此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体制问题主要还是表现为政府较高的干预程度和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对外传播媒体的生存手段相对较单一,与外国国际性的媒体的差距较为明显。在当前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这肯定会影响到对外传播媒体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三个挑战
总体而言,尽管在新世纪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还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生存和效果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一家媒体的生存境况越好,它也就越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在目前经济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对外传播效果,不淡化外宣使命,这将是个突出的问题。
此外,计划经济思维管理与市场经济意识经营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要做到自负盈亏显然也必须以现代的市场意识去经营。在媒 7 郭可、李德顺:中国大陆英语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3期。体竞相改革的今天,包括对外传播媒体在内的多数媒体都在尝试着用市场化的手段去求生存图发展,但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管理上却相对落后,尤其是外部管理更加滞后。政府对对外传播媒体的管理基本还是计划经济下的老一套,这种管理和经营的相对背离的局面已经给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困境。管理创新将一个不能再回避的新课题。
最后,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新闻产品与外国受者消费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期望值差异。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这就类似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矛盾。这里的问题是改变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一切以我为主的局面、如何提高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有效传播问题。7 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文化差异很容易被国际放大,这需要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能主动出击解决对外报道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同时世界各国对我国期望值和我国对世界的期望值也会有差异,而这些差异都可能成为争议的开始,这也需要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有效介入。
事实上,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近年来的发展主要就是在解决这三个方面的挑战方面取得了突破,或者说已经开始在这些方面开始取得突破。总之,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的英语媒体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政府应该加强对对外传播媒体的宏观管理,但也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规划,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战略发展空间。此外,由于政府不可能对所有的对外传播媒体进行财政投入,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对外传播媒体都承担相同的对外传播使命,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管理,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媒体运用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进行规划管理,给对外传播媒体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发展趋势
根据以上的情况,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趋势主要可能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就内涵和概念而言,尽管对外传播媒体的政治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是其首要任务,但市场化和大众化的取向将不可避免,不再只是目前的少数精英媒体。根据目前情况看,这一趋势已在目前地方性媒体(如目前的《上海日报》)和以英语学习为目的英语媒体中出现。从长远来讲,这可能会使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当然,对于中央级媒体而言,这一过程可能会较长,而且会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网络媒体在对外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和重要,尤其在一些关乎民生的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发布和处理中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其技术特性来讲,网络媒体应该是最适合开展对外传播的媒体,使得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更加国际化。同时,网络媒体的凸现会对我国对外传播的报道方式、人才培养机制、媒体管理和运作体系会带来渐进式的革命性的变革。当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我国对外传播活动中的融合和互动仍将继续,而这种互动的模式可能会决定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今后的发展格局。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加,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会进一步改善。这给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外传播媒体不断开拓创新,在发展中求新生。这当中传播效果的好坏将是一个晴雨表。也可以预测,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传播效果也将因此逐步得到改善。
第二篇:浅析中国餐饮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析中国餐饮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伴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餐饮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趋势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餐饮业的行业规模和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使其成为中国国内消费市场中增长幅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如今,餐饮市场上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所以要经营好餐饮业必须要把握住这些趋势,拓展自己的品牌,提高餐饮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一、我国餐饮业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餐饮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比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加上中国自古以来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餐饮业长久不衰的内在原因。
首先,中国餐饮消费市场有很大的复杂性。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在现代,中国的餐饮业消费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属于公款消费。公款消费不会受到个人需求的影响,也不会受到价格的影响以及自己收入的高低的影响,即使价格再高也不会影响到其消费需求。据笔者的调查,在汉中这样的不发达的地级城市,酒店中上万元一桌的豪华盛宴也是非常多的,但是消费者写的却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那些公款消费的人们。而且据一位酒店的人士透露,这些豪华的残肴就是为公款消费群准备的。这种消费是餐饮业发展中的一种不正当的畸形消费现象,这样只会浪费我们国家以及公司组织的资金,给国家和公司组织造成很大的损失。
学生消费一族在餐饮消费市场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学生们的消费与自身的收入无关。据笔者在学校的调查,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惊人,有时候请客吃饭一桌几百元甚者上千元,这对于“无产阶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畸形的消费。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普通百姓在餐饮消费中的比例有所上升。普通百姓是餐饮业中的一个固定的群体。他们一般会选择快餐、小吃、中餐以及家常菜。近几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外卖在消费着群中也很流行。
其次,中国餐饮市场地区分布不均衡。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使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是同样改革开放也加剧了中国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直接体现在第三产业中。拒不完全统计东部地区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业门店数5589个,占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业门店的65.6%,比上年增长12.8%;中部和西部地区门店数分别为1211个和1714个,占14.2%和20.1%,增长
5.6%和16.1%,西部地区超过了东部地区门店的增速3.3个百分点。其实这种状况在中国是很常见的,因为中国本身的地理区位导致这种状况非常的明显,所以正对这种状况,餐饮企业要慎重的考察西部地区的市场,而且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进一步执行,餐饮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用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去占领西部的市场。
再次,外国餐饮业占据主角。
在中国,大街小巷中都能看到德克士、肯德基、麦当劳的影子。
全球化以及市场化将企业之间的竞争扩大的更加激烈。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已经跌宕起伏的走过了三十个春秋了,在这三事件中,中国的餐饮业经过了洋快餐的市场占领、非典的冲击以及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的餐饮业在这种里外夹击的缝隙中艰难的生存着。加上国外这些餐饮企业在广告上的成功宣传,是这些餐饮企业能牢牢的把握住中国的市场。中国的餐饮企业想要进入这些快餐领域则是难上加难。
最后,餐饮企业人员素质低。
餐饮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笔者的调查,餐饮行业中从业者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的,高中毕业的都是少数,而且餐饮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家族式企业,经营者很少是学餐饮经营管理或者管理学出身的,很多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这样企业缺少对员工的全面培训机制、对员工的考核、激励以及升迁等科学的管理制度。还有在中国很少有开设餐饮经营管理这门课程的高等学校,这样从本质上制约着餐饮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的提高。所以如果餐饮企业这样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制约餐饮业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品牌规模化。
二、我国餐饮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人口基数大,需求旺盛,餐饮市场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今天,餐饮市场异常繁荣,供求基本平衡,在外国餐饮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占领以及近几年中国本土餐饮业激烈的竞争下餐饮业如何发展呢?
首先,品牌化趋势将逐渐加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餐饮消费大国,但在零售额的构成中,百强餐饮业所占比列仅达7.7%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这一数据表明中国餐饮龙头企业发展不佳,集中度不高没有舞起来。反面来看,这给餐饮业做大做强以其品牌化的打造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餐饮品牌的打造还在于品牌架构的丰满,也就是在餐饮主品牌的上下游打造出一个完整的链条,使其从业态上形成呼应。中国现阶段的餐饮业发展很快,已经形成了以全聚德、狗不理、东来顺为首的老字号品牌和新发展起来的俏江南、小肥羊、海底捞、谭鱼头等品牌。这些品牌将在未来的餐饮业发展中占领导地位。随着近几年原材料的上升和人力资源费用的上涨,这将对那些品牌餐饮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这些大的餐饮企业实行的是连锁经营,进行材料采购时可以将材料价格压得很低,这样总的来说成本则会降低,成本降低则产品的价格会降低,这样才会去的价格优势。所以,品牌餐饮企业则会对未来餐饮企业的品牌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创新将是餐饮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创新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重要途径,所以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创新尤为重要。在餐饮业中,创新体现在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突破和创新。不能一味的学习别的餐饮企业,这样只会邯郸学步对自身来说只会适得其反,只能对其他的餐饮企业家以借鉴。比如四川海底捞餐饮企业独创的网上餐厅、24小时网上营业餐厅和特有的送餐服务就是很成功的创新。还有像其他企业的引进和使用无线点菜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优秀管理软件,减少人力、降低成本,也将成为现代餐饮企业的选择。所以随着餐饮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餐饮
社会化、国际化与产业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只有适时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最后,人才的培养将在餐饮业中尤为重要。餐饮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很强的。餐饮业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在100万以上,到目前为止餐饮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企业以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来吸引劳动者。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品牌化的扩展,如何有效地选用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餐饮业需求的人员主要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其中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餐饮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近几年大型餐饮企业去各大高校招聘屡见不鲜,可见这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在拉动内需的大前提下,我们仍建议中国餐饮业占领“金字塔的中段市场”,同时在这个市场中建立自己的销售模式和品牌推广体系,做出自己的特色。
第三篇: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班级:09审计2班学号:090101200212姓名:胡晨恺
摘要: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信息化的热潮。90年代后,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等一些新的概念也很快产生。在我国,电子政务虽然起点比较低、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但是可以预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未来几年将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信息中心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关键字:电子政务;存在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对于我国来说,电子政务这个概念与电子商务一样是从国外泊来的。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自己的信息化历程同步的,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是循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一条线展开的。从总体上看,与其他国家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基本相同,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就具体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又与其他国家的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
(1)我国的电子政务的起点较低。这是由于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而西方国家的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而我国则基本上从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
(2)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的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这些差别主要是表现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上,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另外,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发展较快,与这些重点部门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其它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相对迟缓。
(3)我国的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有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以及各级政府机构的精兵简政。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造成对政府政务活动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势必要满足或保障这些目标的实施。实际上,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提高效率和树立形象的问题,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务活动的改革。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2003年底,联合国发布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叙述:
(一)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受到热切和广泛地关注。
2.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东西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二)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限,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政务领域可谓商机无限,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非
常明显,电子政务领域尤其如此。权威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投资电子政务的总金额预计将达到2000至2500亿元人民币。另外,在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业界专家认为当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应该在400亿元左右,这将吸引众多的IT企业群
雄争霸。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三)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
法律法规建设,更是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严重脱节。2001年8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了电子政务的立法阶段。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
过和公开发布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了一个全新的整
体规划、发展阶段,为今后正式立法奠定了基础。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
法》正式实施,该法将直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下一步,我国在近期内将会陆续推
出包括《电子政务法》、《电子交易法》、《电子签章法》、《电子投票法》等相关法律,以
构筑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
(四)地区建设蓬勃发展
北京、广东等一些发达省市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建设投入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技术培训,从
人员上保证了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内蒙古、青海等省也加快了前进步伐,他们在积极借
鉴发达省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取资金
来源,与广大企业开展公私合作以及吸收民间投资等途径解决自身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和技术
等困难,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四、我国电子政务现存的问题
(一)观念上的误区
(1)OA就是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而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
(2)电子政务是上级的指令
对电子政务的理解不能仅仅被动地停留在指令的执行层面,使电子政务流于形式,可谓认认
真真走了过场。
(3)电子政务是一种补充
政府办公方式的转变让很多人在心理上难以适应,许多人在心理上不愿接受电子政务的洗
礼。
(4)项目资金应用于购买设备
“轻调研重上马”、“轻计划重实施”是电子政务建设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资金无
法首先用于调研、计划、培训等基础性准备工作
(二)信息资源的利用缺陷
(1)“死库”资源开发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即原始信息多,加
工整理信息少;孤立分散的信息多,交流共享的信息少;传统载体方式信息多,电子载体方式
信息少:行政性开发的信息多,市场化开发的信息少;静止状态的信息多,动态反馈的信息少。
(2)“信息孤岛”现象
与西方国家以“区域性管理为主导”的网络体系不同,我国采用的是“区域管理与行业管
理并存”的网络体系,且在具体实施中多以纵向的网络建设为主,逐渐形成了网络分离和条块
分割的局面。
(3)网站信息陈旧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
(三)发展不平衡
(1)数字鸿沟
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往往就是那些无法上网利用信息、无力应用高科技手段的社会弱势群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软硬件环境方面的差异使得绝大多数社会低收入家庭不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享用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物品”。
(2)地区不平衡
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再者是行政基础薄弱。
(3)部门不平衡
对许多机构而言,对上网信息进行深层加工,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网上的办事渠道,是它们面临的主要任务。
(四)短期效应问题
(1)急功近利
目前,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虽呈轰轰烈烈之势,但其中许多已建成的政府网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极易导致短期效应的弊端
(2)忽视整合目前,在没有对已经建立的行业或部门网络系统进行有效整合的同时;一些机构就开始急着上新的信息化项目,许多旧的矛盾还没有解决,又不得不面对一些新的问题。
(3)不重维护
目前,许多政府部门在做电子政务规划时,重视工程建设投入而忽视系统运营维护。
(五)资源浪费现象
(1)重复建设
由于存在一些体制上的弊端,我国的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导致了大量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盲目仿效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2)缺乏调查研究
许多政府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对自身所处的综合信息环境缺乏了解和评估,导致电子政务系统脱离本部门实际和客观环境,引起资源浪费或资源不足等问题。
(3)缺少统一规划
我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架构为“三网一库”(办公业务网、信息资源网、社会公众网和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以往的信息建设不重关联,自成体系,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以致影响了计算机的整体应用。
(六)法律法规滞后
从总体上说,中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许多亟待法律规范的事项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许多现有法律规范中的具体规定,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有的甚至与电子政务的发展相抵触。
(七)网络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不同于电子商务,它涉及到很多党政机关的重要文件,其中有些内容甚至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而且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如果因为电子政务系统瘫痪而造成业务流程的停顿,带来的损失和波及的范围将会非常巨大。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
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未来几年,笔者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需对以上问题逐步解决并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息安全得到加强
从政府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框架正在研究制定,电子签名法已经推出,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在进行当中;从用户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的用户从规划、实施等方面都已对信息安全进行了充分考虑,并且信息安全方面的费用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厂商层面来看,国内外安全厂商在整个IT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都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信息安全市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会更加完善。
(二)信息中心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未来几年,多数信息中心将不再具体承担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而转向政府信息化规划、招投标、工程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因此,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将进一步的透明,并且由于信息中心的转型,使专门从事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方案开发的厂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三)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在2003年已完成。2004年,从事系统集成、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厂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法可依。
(四)国内厂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而且还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六、结束语
近年来,电子政务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追求的目标和关注的焦点。目前,从政府官员到社会公众,从企业老总到新闻媒体,“电子政务”一词的点击率居高不下,反映了人们对电子政务的热情与期盼。
从长远来看,走信息化之路是电子政府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传播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所以必须适应这个大潮流,建立我们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以便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韩文报,电子政务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2、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刘越男,王立清,政府网站的构建与运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国脉电子政务网,对电子政务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现存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案,2010年10月21日
第四篇: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孙凤民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副主任
中国珠宝行业的大发展源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总体上讲,起步较晚、发展较快、潜力较大。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珠宝首饰产业以高于15%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年珠宝销售总额超过1600亿元,世界为之瞩目。发展为中国珠宝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也为世界珠宝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目前,中国的珠宝产业可以说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产业集群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珠宝产业基地,品牌建设培育了众多“中国珠宝行业驰名品牌”和“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产品设计蕴含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并出现了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中国工”代表钻石切磨的优工和好工,珠宝镶嵌的精湛工艺和规模化凸现世界珠宝制造的大国地位。年出口60多亿美元的珠宝产品,标志着中国珠宝企业更多地融入了国际市场,不断富裕起来的13亿人口,预示着世界更多的珠宝企业将到中国寻求发展。
一、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的利好因素
(一)中国经济稳步高速的增长,珠宝消费强劲。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快速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近4年国民经济增长率以10%左右的速率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惠及了广大的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欲望显著增强。2006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达到21.1万亿元(按目前的汇率折合2.8万亿美元),居民存款总额1.4万亿元。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又达到11.5%。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得居民的消费信心也大大增强。以最近三年为例,2006年,我国消费品零售额稳步快升,全年增长13.7%,增幅高于2005年0.8个百分点,2007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景气继续攀升,消费需求增势不减。刚刚召开的十七大报告则设计了更加美好的远景。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中国经济稳步高速的增长及随之带来的居民强劲消费信心为中国珠宝市场的繁荣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国家政策不断调整,珠宝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中国政府为鼓励和发展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先后出台了不少有利的政策措施。关税总水平不断降低,已从2001年12月15.3%已下调到2006年的10%左右。上海钻石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先后运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及其制品市场全面开放;钻石进口环节增值税大幅降低,消费税税率有望进一步调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将更加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反映企业诉求,推动铂金、钯金等贵金属进口等有关政策的改善,使之更有利于珠宝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行业自律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
为了培育和规范珠宝玉石首饰市场,国家已经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定,如《珠宝玉石名称》、《珠宝玉石?鉴定》、《钻石分级》、《珍珠分级》及《金银饰品标识管理规定》、《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等等。各省市也制定有多项办法、标准等。这些为规范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加强行业自律,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还多次召开行业自律会议,出台相关自律的规章制度,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开展市场质量检查,不断探索新时期行业自律工作的经验。
二、中国珠宝产业发展概况
(一)各项指标数据呈几何倍数增长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珠宝产业开始起步以来,中国珠宝产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中国珠宝产业以超过15%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出口增幅更是连续几年超过20%。2006年,中国珠宝首饰销售总额达1600亿元人民币,是1980年的800倍,出口总额也达到创纪录的68.7亿美元,出口对象主要是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珠宝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也从当初的2万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万人。中国珠宝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各种重要产品的消费居世界前列
我国的珠宝消费市场成长迅速,且潜力巨大。我国一些重要的珠宝产品的消费都居世界前列。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石、翡翠加工及消费国,珍珠年产量占世界珍珠年总产量的95%以上。铂金消费居世界第一,黄金消费居世界第四,我国还是亚洲最大的钻石消费国之一及全球第五大钻石消费市场。此外,白银首饰的年消费量在600吨左右,红蓝宝石、钯、水晶、仿首饰等材质产品在中国市场也大受欢迎,方兴未艾。中国正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珠宝消费市场之一。
(三)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珠宝产业集群化发展现成为中国珠宝产业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珠宝特色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19个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无论是珍珠养殖、玉石雕刻还是首饰加工等等,都所在的城市增添了魅力,也为珠宝产业繁荣的带来了生机。深圳罗湖、广州番禺等珠宝特色产业基地,主要是贵金属首饰镶嵌加工、钻石切磨以及配套产品集聚地区,形成了一些骨干龙头企业和众多中小企业,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内蒙古赤峰、辽宁阜新、辽宁岫岩、浙江青田、福州晋安、山东昌乐、江苏东海依托特色的资源优势,发展玉石雕刻加工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就业、致富的重要渠道。河南镇平、广东四会、广东平洲虽然没有玉石资源,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也形成了规模巨大享誉国内外的玉石雕刻加工和贸易基地。云南瑞丽、云南腾冲、福建莆田依托良好的珠宝文化氛围,充分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珠宝旅游特色产业基地。浙江诸暨、苏州相城是淡水珍珠产业崛起和发展推动者,珍珠文化底蕴深厚、珍珠养殖技术成熟、珍珠贸易活跃。在浙江诸暨、苏州相城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珍珠产业不断升级、珍珠文化不断丰富,中国珍珠的整体理念在国内外珍珠爱好者的心中不断提升。广西梧州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拥有了一批人工宝石切磨加工队伍,10万人的就业大军走上不断富裕的道路,全世界每人每年将至少拥有一颗来自梧州的人工宝石,可以说人工宝石已经成为城市响亮的名片。
(四)品牌建设成果显著
随着产业的发展,中国珠宝业也完成了从数量扩张、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打造品牌的转变,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涌现一批优秀的品牌,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大批企业成长为中国珠宝首饰业驰名品牌,61个企业产品获得了中国产品质量的最高荣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些产品涵盖了黄金、珍珠、流行饰品、贵金属镶嵌饰品、翡翠以及一些著名的零售企业品牌。这些产品包括“爱得康”、“同心”、“安盛华”、“老凤祥”、“佳丽”、“阮仕”、“昆百大”等。品牌的建设不仅大大地提升了产品在消费者中的信任度,也有力地增强了企业之间合作的诚信度。
(五)设计、加工、制造水平稳步提高
在产业发展及竞争加剧的推动下,中国珠宝产品也从曾经固守传统观念、轻视设计创造的阶段转向了创新工艺理念、设计精品迭出的时代。我国的珠宝首饰设计及制造水平稳步提高。一批优秀的首饰设计师脱颖而出,频频在国际及国内各种大赛中获奖。他们将珠宝首饰的国际时尚元素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佳
作。
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也在珠宝业的发展中成长起来。中国人特有的细腻及灵巧的动手能力,再加上多种渠道、多个层次的培训及实践,中国珠宝业工人界碑的加工制造能力正日益提高和成熟。钻石“中国工”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体现。
三、中国珠宝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我国现有的19个珠宝首饰特色产业基地,集群化优势开始显现。这种优势的产生是因为许多相关企业在地域上处于同一地区,在原材料和半成品、配件、设备制造与维修、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相互配合,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率。然而这种产业的集聚,不仅大大地提升了当地珠宝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也为当地的珠宝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国外一些珠宝企业或及相关的企业,纷纷到这些地区进行考察、寻求合作,也充分地彰显了产业集聚化的优势。
(二)以品牌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之路
国际上一些珠宝品牌在发展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品牌的价值。我国珠宝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一些珠宝品牌在终端博弈中的竞争优势,也说明了品牌的重要性。中国珠宝产业在规模化向品牌化的转变中,品牌建设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已有一批优秀的企业以自己超前的意识和不断的努力,率先获取“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注重并加强品牌建设,创造出更多的珠宝行业的中国名牌甚至世界名牌。
(三)以珠宝文化为核心的制造与销购
珠宝的稀有、珍贵的物质属性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珠宝的设计、工艺等文化属性也越来越被重视,甚至对于追求时尚一族的中青年来说,珠宝视觉和触觉的美感更是他们希冀的目标。今天,拥有、佩戴珠宝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珠宝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珠宝在设计和制造中更加强调新意和精湛,在买与卖中更加强调文化内涵的传播。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组织的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和首饰设计“先锋奖”等等展评和赛事,业内人士积极的参与和业外人士广泛的关注也在说明珠宝文化创新正在成为珠宝产业发展的核心。
(四)珠宝玉石首饰产业的国际化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业的发展,必须也必将融入国际化的进程,这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要成为珠宝强国的需要。
1、珠宝贸易的国际化
近几年来,中国珠宝首饰的出口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时,国外优秀的产品也越来越多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珍珠、玉石、人造宝石等强力挺进国际市场,巴西的水晶、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琥珀、俄罗斯的白玉、泰国的有色宝石、意大利的金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珍珠等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消费者在国内就可以买到他们梦想的世界顶级珠宝品牌。未来,珠宝产品贸易的国际化趋势将会更加加强,中国的珠宝产业既将遭遇激烈的国际竞争,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商机。
中国珠宝业以其精湛的加工工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中国有数百个珠宝加工厂,每天都在为来自世界各国的订单而忙碌着,不仅为港澳台等文化趋同的市场加工,还为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加工。例如,中国钻石资源较少,但中国凭借自己廉价的劳动力和优良的“中国工”,大力发展钻石加工贸易,成为世界第二大的钻石加工国。现年加工钻石超过300万克拉,产值超过10亿美元。
2、珠宝产业资本和生产的国际化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已连续多年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来自台湾、香港、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珠宝商在中国内地纷纷投资建厂。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为中国珠宝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国际化的流行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企业积极主动与国外品牌合作,成为国外著名品牌的合作伙伴,在发展和效益上实现了合作者的双赢。
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断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使得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加快了与珠宝行业企业的合作。在钻石、黄金和白银等珠宝资源的开发上,在珠宝玉石首饰产品的生产上,在珠宝终端零售市场的营销上,国际上的一些投资机构也正在积极寻求更加广泛的合作。
3、产业信息技术交流的国际化
珠宝展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珠宝企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每年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珠宝展、深圳国际珠宝展、上海国际珠宝展,是中国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3个展会,它不仅成为中国珠宝企业参展或观摩的必备展会,也是国外珠宝企业参展和观摩的首选展会。中国珠宝企业也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参加泰国、瑞士、美国、意大利等国际珠宝展,考察巴西、南非、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等国际珠宝资源和市场,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世界黄金协会、国际铂金协会、国际钯金协会、国际有色宝石协会等纷纷协助其会员拓展中国市场。中国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和国外一些商协会、科研、教育及培训机构的交流更是日益频繁。珠宝产业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珠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正在有力地促进世界珠宝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中国珠宝产业发展诸多利好的因素,不仅为中国珠宝企业在国内外发展带来更好的实惠,也将为国外珠宝企业在中国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五篇:中国精细化学品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精细化学品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概述了近几年离子液体在我国医药、食品添加剂、农药等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以及无机氟化物和含氟精细化学品工业的现状,并从市场和技术动态两方面分析了发展趋势。
关键词:离子液体 精细化学品 氟化工业 发展趋势 前言
最近几年,国内精细化工品行业都在关注一个问题:21世纪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决定加大在能源、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化工作为传统产业没有被列入国家优先发展的行列,而被有的人归于夕阳工业。但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我们精细化工,由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由于它和能源、信息、生物化工以及材料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将愈来愈重要,而成为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精细化工品合成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依然是朝阳工业,前景一片光明。
精细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们都知道精细化工是生产精细化学品的化工行业,主要包括医药、染料、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助剂和化学试剂等传统的化工部门,也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用材料等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领域。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十多亿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与精细化工息息相关。增加粮食产量,需要多种高效低毒的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复合肥料;抵疾病需要多种医药、抗生素;石化工业生产需要催化剂、表面活性剂、油品添加剂和橡胶助剂等。服装、丝绸工业需要高质量的染料、纺织助剂、颜料;美化环境、改善居住条件需要不同的涂料、黏合剂;据报道一台电视机与2000多种化学品有关,其中绝大部分是精细化学品。
正由于精细化工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大贡献,被我国先后列为“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作为七大重点工程之一来抓。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精细化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精细化工企业总数已达11000余家,传统领域精细化工企业7000多家,其中染料、颜料企业1525家,农药及其制剂加工企业1243家,涂料生产企业4544家;新领域精细化工企业3900家.精细化工行业总产值达1200
亿元,其中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值为600~700亿元。许多精细化工产品产量如染料、农药等居世界前列。有部分精细化工产品已能满足国内需求。
精细化工的发展,促进了其它行业如农业、医药、纺织印染、皮革、造纸等衣、食、行和用水平的提高,同时为这些行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离子液体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
离子液体表现出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无毒无害,对环境友好,可以替代有毒、腐蚀性的溶剂或催化剂;反应速度快,条件温和,收率高,选择性好,特别适合高纯产物的合成;中间体无需分离,多步合成操作过程可以连续进行,简化了合成工艺;产物易分离,离子液体/催化剂可循环使用;离子液相有机合成具有比固相合成担载量高的优势,适用于药物的组合化学合成中。设计合成高效、多功能、价廉、易降解的离子液体,将加速离子液体由基础研究到中试研究和工业应用的步伐,使之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带来更大的经济、环境效益。氟化工业
氟化工产业自20世纪30年代崛起,虽然总量不大,但因其产品性能优异,品种不断增加,对其他领域的支撑和联动作用显著,所以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航空、冶金、电子、纺织、轻工、医药和农业等方面,在化学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政府已将氟化工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氟化工产品主要分为4大类,即无机氟化物、ODS及替代品、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其中无机氟化物包含氢氟酸、氟盐、特种含氟气体、氧化氟化物等,含氟精细化学品则包括含氟医药、含氟农药、含氟染料及其中间体,氟碳表面活性剂、其他含氟精细品等多个门类。全球无机氟化物产品有近百种,含氟精细化学品有数千种,两者在氟化工产品总销售额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3.1无机氟化物工业
近几年,我国的无水氟化氢、有水氢氟酸、氟化铝、冰晶石、氟化铵等产品已有较大量的出口。一部分氢氟酸、氟化铝的生产装置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无机氟化物工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相比差距很大。首先,无机氟化物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还只是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在无机氟化学品众多的产品中,作为氟化工基础原料的HF和铝工业生产的原料氟化铝、冰晶石等少数产品占绝大部分;氟硅酸盐、氟化氢铵、氟化钠、氟化钾占少数;高纯度的三氟化氮、六氟磷酸锂等精细化学品极少,而且高附加值的迁移金属氟化物、电子级和光学级无机氟化
物、高功能氟化物玻璃、氟化石墨和氟代球碳等产品,几乎还是空白。第二,总体研发投入少,无机氟化学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的生产技术、质量与品种档次、科研开发水平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三,无机氟化物的应用研究滞后,应用市场开发缺乏力度,关联行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更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开发。第四,氢氟酸、氟化铝、六氟化硫等初级无机氟化物装置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存在着恶性竞争的趋向。第五,萤石和氢氟酸等初级氟资源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按照现有开采量和已探明的保有量,酸级萤石只可供氟化工产业用25 年,原先的资源大省浙江已远不能满足本省氟化工的需求,江西、福建的总体储量也有明显下降,而2003年以来HF 的出口量更是以年均超过60% 的递增率猛增。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购买力的提高,国内市场对无机氟化物的需求增长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应用面还不宽,不同品种需求的增长率差异较大。近几年,ODS及替代品的快速增长,因此作为氟化工基础产品的氢氟酸市场需求增长率在12%以上,同时氢氟酸的出口增长势头很猛。国内铝工业发展较猛,也拉动了对氟化铝、冰晶石的需求。预计“十一五”期间无机氟化物的需求增长率约为10%。氢氟酸仍将有较高的需求增长率,但会逐渐趋缓;随着国家限制电解铝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以及铝业对氟化盐消耗的的降低,“十一五”后期电解铝对氟化铝和冰晶石的需求增幅将趋缓,而电子化学品、稀土氟化物及光学用途的其他氟化物将随着信息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有较大的增长。
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氢氟酸生产和装备技术已比较成熟,在新建和老装置改造过程中,这些成熟的工艺和装备将被更大范围地推广,促使我国氢氟酸生产总体水平和单套装置规模的提升。规模很小、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包括磷肥行业在内的大量副产氟硅酸回收制备氢氟酸逐渐引人注目。先进的干法氟化铝生产装置正在湖南湘乡、甘肃白银、浙江衢州等地生产或建设中,大大促进了氟化盐工业的技术升级。高分子比冰晶石和气相法氟化氢铵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的开发势在必行。元素氟电解装置的技术进步将围绕减小极化、提高单槽能力下功夫。特种含氟气体将致力于提高纯度,以适应信息电子产业不断升级的要求。氟化石墨的产业化,元素氟的表面氟化应用、稀土金属的氟化技术开发愈益受到关注。
3.2含氟精细化学品工业
我国的含氟精细化学品工业发展很不平衡。2004年,我国含氟精细化学品的总量约40 kt,其中芳香族基础氟化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且以出口为主,而纵深延伸的高功能含氟精
细化学品却很少,依据这些高功能含氟精细化学品的深度或终端应用产品大多依靠进口。已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的产品中,比较特殊的是DVDR光盘颜料溶剂四氟丙醇,发展迅猛,可惜重复建设太过严重,造成价格猛跌,大多厂家昙花一现。
含氟医药、农药和染料及其中间体含氟医药以其特有的生理活性和高选择性,日益受到生命工程科学等领域的关注。重要含氟药物有:氟消炎剂、含氟中枢神经系药物、含氟吸入麻醉剂、含氟抗肿瘤药氟脲嘧啶、抗心率失常药氟卡尼、抗哮喘药氟尼缩松、抗忧郁药氟西汀、减肥药氟拉明、全氟碳类人造血液等。含氟农药以其特有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可以减少施药量,尽量抑制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国外已开发的产品有近!200个品种,其中70多种已工业化。含氟染料因氟元素的引入而增强其光泽和艳度,提高其耐晒、耐水、耐有机溶剂的性能。目前我国此类产品主要依靠进口。
含氟中间体在含氟精细化学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十五”期间,国内含氟中间体发展比较快。其中含氟芳香族化合物已大量出口,在全球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浙江和江苏两省的芳香族氟化物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0%以上。目前普通品种的含氟芳香族化合物能力已过剩,恶性竞争导致价格下跌。发展趋势
预测“十一五”期间,含氟精细化学品将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含氟中间体的增长率仍将超过12%,有可能达到15%。中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配额限制逐渐取消,高档纺织品出口增长明显加快,因而高性能的含氟纤维整理剂和高效活性含氟染料的需求也有了快速的增长。生命工程的崛起,对生理活性含氟医药倍加青睐,绿色农业则对环境友好的高效低残毒的含氟农药越来越有兴趣。发达国家迫于环境要求及人工成本的压力,一些含氟中间体的采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趋势,而中国、印度是最适宜接受其转移的国家。上述趋势,为我国的无机氟化物和含氟精细化学品工业在“十一五”期间的更快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而我国的原料资源优势和人工成本优势以及积累的生产、研发基础和模仿生产能力,则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多种氟化技术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定向氟化技术备受关注,含氟杂环化合物仍是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焦点,一些有实力的厂家,转向以含氟单体为起始原料的脂肪族或脂环族氟化物中间体的开发,电化学氟化、调聚、齐聚、催化合成、复配等技术开发方兴未艾。高选择性是技术进步的关键,而难生化废水的处理技术能否取得突破,将成为含氟精细化学品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冬永.我国氟化盐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浅谈[J].化工生产与技术, 2004, 11(1): 1-4.[2] 陆祖勋.高分子比冰晶石的合成和应用[J].轻金属, 1997(3): 21-24.[3] 徐汀.国外电子工业特种气体三氟化氮发展概况[J].化工生产与技术, 2005, 12(2): 4-7.[4] 吕咏梅.含氟中间体及其精细化学品现状与展望[J].有机氟工业, 2003(2): 19-23.[5] 谢孔良, 高殿权.反应型有机氟防水防油整理剂的协同效应研究[J].纺织学报, 2004, 25(1): 57-58.[6] 朱圣东, 吴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成与开发[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1, 22(1): 13-18.[7] 龙自力, 孙莉, 李东伟, 等.氟代哒嗪的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04,35(2):7-8,11.[8] 张广忠, 杨燕茹, 郝爱友.含氟农药发展概况[J].有机氟工业, 2004(2): 28-29, 52.[9] 徐卫国, 徐宇威, 陈先进, 等.调聚反应在氟化工中的应用[J].浙江化工.2004, 35(11): 11-12.[10] 张伟, 吕剑.低温气相氟化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工业催化, 2004, 12(6):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