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红楼梦里的婚姻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21-90451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9 12:52: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红楼梦里的婚姻

被命运玩弄的爱情

——香菱与娇杏对比

13中文一班 201330040117 吴东碧

摘要:命运,命运,其实“命”与“运”是两码事,命是先天,与生俱来,无可更改,比如生为男身或女身,生于盛世或乱世,生于富家或贫家。丰衣足食的富家子,人们会说是“好命”。“运”是后天,比如买彩票中奖或遇贵人相助,人们会说“运气好”。而香菱正如疯僧所说是“有命无运”。可娇杏却相反,她是“运”也好,“命”也好,“命”与“运”配合得恰到好处,所以她是“命运两济”。

关键词:命运 爱情 香菱 娇杏

前言:《红楼梦》的故事是从甄士隐开始。甄士隐是苏州城中的乡宦,家道殷实,本地望族,唯一的不足之处是膝下无儿,只一女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一般,甄士隐夫妇爱如掌上明珠。却被疯癫和尚一首“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道破了香菱的一生遭际。与甄士隐相对出现的一个人物是贾雨村,贾雨村本是一介穷儒,寄居在甄家隔壁的葫芦庙,两人因此相识,乐善好施的甄士隐慷慨资助贾雨村一笔路费,贾雨村得以进京赴考。此处是“甄”“贾”两家命运的分水岭。自此之后,甄家运气一路下滑,直到家破人亡,烟消云散。贾雨村好运连连,飞黄腾达,人财两旺。而贾雨村的好运气也带动了一个女子——娇杏人生的巨大改变。

一、有“命”无“运”之香菱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初看《红楼楼》时,对疯僧这句话没多想,后来越读,越觉得“有命无运”这个词无限苍凉,与“无命无运”一样让人悲伤,却比“无命无运”更多一份落差,像一条河起源于高山雪原,飞流直下,宛转回旋,越来越莽莽苍苍,无可阻挡地向着大地的凹陷处奔去。

疯僧的预言中,元宵佳节,家人抱着英莲去看灯,英莲被拐子拐了去。不久甄家隔壁的葫芦庙失火,大火延及甄家,将甄家烧得精光,甄士隐只好携妻投奔岳父家。这就是疯僧所说的“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英莲被拐后再卖时她已长到十二、三岁了。她被拐子养在僻静处,认拐子为亲爹。那时她已有些姿色时,拐子骗她说,爹因无钱还债,要卖她。这时正巧本地有个冯渊的小子,父母早亡,又无兄弟,有些薄产,一眼看上这丫头,立意买着作正妻,发誓不再续娶,议定三日后过门。英莲的命运这时似乎出现了转机,被磨折了多年,得了这段姻缘爱情,倒是英莲不幸中的有幸。然而又偏偏不幸的命运在捉弄这红颜薄命女。拐子为赚钱,第二日又将英莲卖与“丰年好大雪”的薛家“呆霸王”薛蟠,意欲卷走两家银子,逃往他乡。薛蟠横行霸,淫佚跋扈,拐子哪能走脱,被两家拿往打个臭死。拐子求饶,两家人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薛家仗着势强人多,将冯渊打了个稀烂,抬回家三日便死了,薛蟠生拖硬拽拉把小小的英莲拉回家作了小妾,进行肆意蹂躏与践踏。那时,她已忘记原先的姓名,用的是拐子胡乱起的名字,薛蟠的妹妹薛宝钗给她改名为“香菱”。她本应是做富家小姐,由丫环奶妈服侍着,读书,吟诗,做女红,这是她的日常生活。长大后嫁一斯文书生,生儿育女,终其天年,这是她的一生。可是,她的爱情、人生却受到命运的任意玩弄。最终,她却成了富贵人家的婢女,给别人端茶倒水,被人呼来唤去。又成了大字不识几个的呆霸王薛蟠的屋里人,被薛蟠和他的妻子夏金桂凌辱折磨。可怜的香菱却遇到一个凶悍的主母夏金桂。“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与“孤木”合为一“桂”字。香菱受尽夏金桂的折磨,青春夭没。《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在薛姨妈屋里见到一个漂亮女孩儿,得知这就是薛家为之打官司的香菱。她拉住香菱的手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摇头说:“记不得了。”周瑞家的听了叹息伤感了一番。第六十二回里也有类似的情节——贾宝玉看着天真烂漫的香菱,心想:“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她在受尽摧残之后死去。殷实的家境、慈爱的父母,她都无福消受,只有美貌跟随着她,却成为她生命中的负累。如果不是被拐卖,香菱本应是乡宦家的小姐,有疼爱自己的父母,还会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可她真的是“有命无运”。

二、“命”“运”兼济之娇杏

与甄士隐相对出现的一个人物是贾雨村。贾雨村是一介穷儒,寄居在甄家隔壁的葫芦庙,两人因此相识,乐善好施的甄士隐慷慨资助贾雨村一笔路费,贾雨村得以进京赴考。此后贾雨村好运连连,飞黄腾达,人财两旺。而且贾雨村的好运气还带动了一个女子人生的巨大改变。她就是甄士隐家的丫环娇杏。

甄家败落之后,娇杏随着甄士隐夫妇搬到甄士隐的岳父家,甄氏夫妇随身带去的钱财很快花光,甄士隐看破红尘出了家,娇杏陪着主母做针线活儿维持生计。这时她的年龄应该二十往上了。这个年龄的女子早该嫁人了。她之所以未嫁,是甄家已经没有家奴与她匹配,把她卖到外面吧,只有卖给那些娶不起妻的穷汉或是丧妻难续的中年鳏夫,这些人都出不起几个钱,还不如甄家娘子把她留在身边做针线活儿好呢。她也到非嫁不可的年龄了。如果不是贾雨村及时出现,她说不定就做了某个半老鳏夫的续妻。中国人讲究“男有分,女有归”,一个年龄老大的女子养在家里不嫁人是不行的。当年贾雨村到甄家做客时,娇杏出于好奇多看了贾雨村几眼,贾雨村视她为红粉知己,落魄中的穷酸书生很需要一股精神力量,被异性赏识就是让人鼓舞和振奋的事情。贾雨村做了知府,上任途中看到正在门口买线的娇杏,便从甄家娘子手中要来娇杏做了二房。这对娇杏来说已经是意想不到的好归宿,没想到,一年后她生了儿子,又半年,贾雨村的妻子染病去世,把正室夫人的位子空出来,贾雨村就把恃子而贵的娇杏扶为正室。不到两年,娇杏由没落乡宦家的丫头成为尊贵的知府太太。娇杏的命运不但改变了出身,还收获了完满的爱情,收取了幸福。

三、结语

命运是这样跌宕无情。谁能想到,昔日娇贵的小姐正在做婢女,昔日微贱的婢女成了高贵的太太。娇杏在第二回后再未出现。其实在前两回里,她也没必要出现,删去与她有关的情节,丝毫不影响后面的故事,不像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在书中起承转合,一个少不得。作者之所以插进娇杏的故事,只是为了与香菱形成对比,说明命运的两个极端——有人不幸到极至,有人侥幸到极至。不论不幸到极至,还是侥幸到极至,都是造化弄人啊,或许在造物主手里,我们只是一只只玩偶,他不经意间一摆弄,就是我们参差不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_ [2]俞平伯.红楼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_.[3]吴敏.薄命司中薄命女:香菱[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_(4):81-83.[4]朱淡文.香菱爱薛蟠[J].红楼梦学刊,1998(4):62-64.[5]夜何其.香菱vs娇杏:命运的下行线与上行线[J].红楼梦学刊,202_.[6]夜何其.梦里乡关何处是[J].红楼梦学刊,202_.

第二篇:红楼梦里的俗语

论《红楼梦》子弟书对俗语的运用

来源:满族研究 作者: 时间:202_-01-13 Tag:文学评论 点击: 72 子弟书作为一种通俗文艺、说唱艺术,它运用通俗语言是必然的,这也成为其语言的特质。而在取材众多小说戏剧的子弟书作品中,改编自《红楼梦》小说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总体来说是比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泪缘》等等,其中典故的运用、骈俪句式的排比、铺陈,给人以极为雅致、庄重的感觉。但它又的确是用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的红楼故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1996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据粗略统计《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

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

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

四是自己的创造。《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的创造。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护官符,还有有打油诗意味的好了歌等等。

所以,《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戏曲家、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曾说过:“子弟书……词句虽有时近于俚浅,妇孺皆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这里的“妇孺皆晓”道出了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浅”,以浅近的俗语、俚语来创作,才能在民间具有普及推广的优势。子弟书用七言律诗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数的碎句做衬垫,这是它的句法基凋。启功先生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修养不深,也就是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这样的胆力”,“其实杜甫做诗时也未必像解诗的人想的那么多”,“子弟书的成就,恰在于胆,也恰在于浅。”

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

俗语出处备注

1、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

2、丑媳妇怕见公婆面。《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

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

4、常言道长老了的生姜更辣人。《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

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

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

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

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

9、要知道人死焉能会再生? 《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

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

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

14、自古道不如意事常八九。《露泪缘》第十一回宝钗语

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死个人。《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

16、马逢平路皆云善,人到深山始见心。《二玉论心》头回诗篇

17、古人云韶光易过红颜易老 《葬花》第二回黛玉语

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葬花》第四回黛玉语

19、我与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待吾眠。《葬花》第四回宝玉语

20、又谁知韶华有限悠然去,晚景无多一旦空。《悲秋》黛玉语

21、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双玉埋红》宝玉语

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双玉埋红》黛玉语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双玉埋红》叙述者语

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双玉埋红》叙述者语

25、再搭上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双玉埋红》叙述者语

26、方才说嘴就打了嘴。《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

其中叙述者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有8条,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见人物语言中自然运用适当的口语、俗语是在《红楼梦》子弟书中是更多运用的。那么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对俗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俗语词汇和口头词汇的运用上。人物对话中最能体现俗语、口头语的运用,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前面人物论中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不妨就语言来看一看。归纳《红楼梦》子弟书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语言,运用俗语词汇、口头词汇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宝玉、黛玉、刘老老、凤姐、灯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这几个人物。先来看看宝黛所说的俗语和俗语词汇、口语词汇。黛玉作为贵族小姐,从她的口中说出了6条俗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宝玉的3条,光这对公子小姐所说的俗语就有9条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对话也较为随意,运用的俗语词汇比较多,可见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关系。

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

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

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

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

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

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

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

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

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

黛玉说你当你能过目成诵,还有个一目十行在后头。

这一段宝玉一时兴起,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意。黛玉心里听着高兴,表面上还要佯装委屈,扬言要去太太房里告状。急得宝玉以趣语哄逗黛玉,说自己是“大乌龟”、“我替妹妹驼于背上万载不休”。这段有趣的自咒之语是对原著的化用,原著写宝玉急着赔不是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掘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而黛玉也转怒为喜,同样引用《西厢记》中的话“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位主人公在一来一去,一退一进中,表现了亲昵随便、无拘无束的关系。而其中,俗语词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宝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冲突,宝玉一再安慰讨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气平息下去。黛玉对他的一番话也是极为口语化的:

说起开罢那边给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边的风。

刚刚的睡醒你又来缠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

似这般拉拉扯扯成甚么样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发酸骨节儿疼。

动不动有人无人来上头上脸,讨人嫌更比从前说话儿疯。

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该把那脾气儿改,何苦呢传出去又惹的别人好说不好听。

还有那一句言词奉劝你,二爷的话好歹别当耳傍风。

谁像你终朝只在女孩儿们一处里搅,从没见一个胭脂儿常沾在爷们的嘴上红。

这其中的“起开罢”、“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讨人嫌”、“话儿疯”、“耳傍风”等等词语,是通俗的口语词汇,从黛玉的口中说出,可见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之亲密,黛玉可以这样毫不掩饰地批评宝玉,而“魔难星”、“讨人嫌”等词,又反映出一种名贬实褒的意味。宝黛的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体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使是从较有文学修养的贵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说出这些话,也显得风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进了二人之间的感情。

再看看体现不同性格的、却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语从下面人物口中说出有什么样的效果。

作为农村老妪的刘老老,前面已经有专门的章节做过讨论和分析。这里在略加举例说明,刘老老的语言可以说是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的真实反映。“二入荣国府”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其中最能体现子弟书作者创新的还是老祖宗见到刘老老的一问一答,这一文一俗,一个文话儿谦辞,一个是“有错岔批”,逗得满堂大笑。

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问的:

因问道老亲家贵庚年多少?花甲还是七旬与六旬?

为什么年来未见亲家的面,多因为事务儿匆忙疏淡了亲。

你若是不嫌俭慢就请下榻,何妨呢旷几天儿在此处存。

“贵庚”、“花甲”、“七旬”、“下榻”,这样正式的文言话语,粗村的刘老老能听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难怪她会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了;

忙应道少年时耕种我全都会,如今衰老了力难禁。

老祖宗方才问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亩薄沙零四分。

我家里离城不远三十里,最好我不用七寻与八寻。

这几年年成不济没收麦子,就便忙谁敢疏忽断绝了亲。

等来年麦子收成磨些个白干面,我送来老祖宗姑娘们尝个新。

北屯里破庙中就有那上塔和下塔,没意思逛一会儿的工夫就腻死人。

好一通回答,“能多少呢”、“磨些个”、“就便”“腻死人”,这才是从刘老老口中可能说出的话了。同是老妇人,一富一贫,一文雅一粗疏,在这语言对白中身份地位、文化修养都得到了极其生动有趣的体现。再比如《三宣牙牌令》中,刘老老的酒令也极有意思,“是个人都会种庄稼”、“七三儿七四儿是小娃娃”、“要四称五快把秤拿”、“这枝花难道就常开不落,落了时无非结个大倭瓜”等等。《红楼梦》子弟书中,刘老老语言中的俗语词汇、口语词汇要丰富得多,这在前文分析人物时已经有所涉及,就不多加赘述了。

凤姐在众年轻女子中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吟诗也只能说出“一夜北风紧”这样的句子。但是她的社会阅历、她的见识胆略、她的圆通练达却是众年轻女子中无人能比的,即使是男人也未必比得过的。自然她也练的一副好口才,在老祖宗和王夫人面前颇得信任和宠爱。正因为她的文化背景,她的见识,才使她的语言也多用俗语或口语词汇,呈现较为通俗甚至粗俗的特点。例如子弟书《露泪缘》中第六回“误喜”,凤姐试探宝玉后对老祖宗的一段话,就充分说明了她的语言色彩:

看他病体虽然痊可,只提林字儿就像蜜里油。

有说有笑一团高兴,出来进去好像个活猴。

虽然暂时将他哄过,只恐怕当场要露楦头。

打破了灯虎儿如何是好,兀的不是一天好事变成愁!这是凤姐形容宝玉在得知要娶林妹妹后兴奋的样子,“像蜜里油”,形容心情的无比快乐与甜蜜,“像个活猴”,可见他几乎高兴得不能自己了。“楦头”、“打破灯虎儿”和“兀的”都是俗语词,这里“灯虎儿”就是灯谜的意思,而“楦头”,本指制鞋或制帽时所用的模型,一般为木制的,这里的意思是“兀的”就是“这”的意思。可见,在凤姐的嘴中说出了如此地道的俗语词汇是非常合理的,也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动性。

还有很有特色的,出现在《芙蓉诔》中的灯姑娘的语言,她是晴雯的表嫂,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后,就是住在她的家里。原著对她没有过多的叙述,子弟书中也只有在此篇的第五回“遇嫂”才让她登态台亮相。在子弟书中,灯姑娘远比原著要风流,也远比原著要丰满,她说出的话,道出了她的见识,可见她的阅历,也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爱好和审美趣味。

书画琴棋学过没有?笙管丝弦习过不曾?

街市上楚馆秦楼曾去走,城儿外花街柳巷可闲行?

平日间好碰湖来好压宝?爱抛球儿爱拉弓?

十锦的杂耍看不看?傀儡的戏儿听不听?

骰子老阳学过没有?天九的牌儿你能不能?

这反映了市井的爱好和趣味。灯姑娘和刘老老又有所不同,她是生活在城市的下层妇女,日常接触的都是这类的东西。而在她对宝玉的问话中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于琴棋书画、花街柳巷、碰湖压宝、抛球拉弓、看杂耍、听傀儡戏、玩牌九还是非常喜好的,可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民的休闲娱乐。这一些都是小说原著所没有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不在于灯姑娘本人,而在于她的市井语言和她的语言中透露的社会文化信息。

最后再说说傻大姐。傻大姐在小说原著中出现过两次,都是起了一个关键的揭示真相的作用,一是她拾到香囊,才有了抄捡大观园;再就是她把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透露给了黛玉。而子弟书中,只有《露泪缘》第二回“傻泄”中出现了傻大姐,她也无意中将消息泄露,惹动了黛玉的心头之恨,才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情节。从情节构思上来说,子弟书这一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傻大姐和黛玉的对话,颇有意思,其中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运用非常丰富,符合人物的身份、背景,也对人物的性格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

(黛玉见傻大姐躲在山坡后哭)

忙问道丫头你哭因何事?有什么委屈你对着我说。

莫不是主子生气要责罚你?莫不是大丫头们把你挫磨?

那丫头傻头傻脑全不理,说人家委屈你怎么晓得!

林黛玉又是可怜又是可笑,说快快明言我替你撕罗。

大姐说方才我是无心的话,和那些姐姐们捞闲磕。

我姐姐不犯就打我,巴掌抡圆在脸上搁。打得我火星乱爆金花滚,到如今还是嘴巴子生疼不敢摸。

黛玉说你这丫头真是傻,到底是为什么事情总不明白。

还只管冬瓜茄子胡拉扯,怄的我心烦谁合你耐磨!

因为是和智力水平有限的傻大姐说话,黛玉的语言也变得更加通俗了。“挫磨”、“撕罗”,都应该是当时的口语词,逼问傻大姐赶快把哭泣的原因说出来。那么傻大姐自然就是一通大白话了,“唠闲嗑”,说闲话、聊天,“数落”、“嚼舌”等等,现在在日常用语中也经常使用。还有后面的“忽喇巴儿的”、“打旋磨”都是形象的语言,一个是拟声词,一个是比喻词。黛玉随和、甚至哄逗傻大姐和傻大姐懵懵懂懂的对话场景也就如在眼前了。

以上列举的是《红楼梦》子弟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运用俗语或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情况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极其符合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增加了文词的生动性和生活化。而在子弟书作品的叙述语言中,也大量运用了俗语或俗语词汇。例如《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写道:“这婆子形容虽然笨他心中巧,常言道长老了的生姜更辣人。一句句捎言带语把艰难诉,奉承时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来意原为是求周济,看光景搭讪着便把腿儿伸。”叙述者以客观的眼光叙述评价了刘老老,用俗语形容她是老生姜,是经过世事的。而刘老老也见风使舵,说着顺人心的话,讨人欢心。一句“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一个“搭讪”,把她的随意放松的心理状态勾画无疑。.

另外其他的《红楼梦》子弟书作品中运用俗语词汇和口语词也是很多的。例如“孤拐儿”、“兀的”、“腌臜”、“魔乱”等。这些都体现《红楼梦》子弟书语言的特殊味道,一方面是来自于对原著语言风格的借鉴,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子弟书这一特殊体制对语言的要求。子弟书极具有京、津和东北一带的风格和特点,因为要符合唱故事的需要,所以音乐成为其重要因素之一,而它所押的十三道大辙就是北方俗曲压韵的依据。这二十多篇《红楼梦》子弟书作品多集中用人辰韵(八篇)、东中韵(七篇)和言钱韵(五篇),另外一七韵、花发韵、油求韵、波梭韵、江阳韵和遥条韵都有涉及。而更绝的是《露泪缘》,十三回正好用全了十三道大辙。作为曲艺的子弟书具有曲艺艺术的特征,例如特别注重运用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俗语、俚语、歇后语及各种民间掌故,具有鲜活的时代风格和生活气息。

第三篇:红楼梦里的爱情

《红楼梦》里的爱情

《红楼梦》里的爱情主要分为两种:情爱和欲爱。

宝玉和黛玉是纯纯的情爱,是绛株仙子和神瑛使者的前世今生的纠缠,是以泪报恩的最美的童话。

传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 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也偿还得过他了。

也许是因为他们前世太单纯,也许是今生的环境让他们不得不坚持这样的一种爱,一种凌驾于情欲上的纯爱。他们的爱情无比地自然、真实、不受拘束、丰满,既不流于陈腐,又不流于轻薄。他们的爱是从两小无猜开始的,他们的爱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开始的。在他们的爱情中存在着一个障碍,她就是薛宝钗。她有财力雄厚的薛家企业撑腰,有和王夫人亲姐妹的母亲壮胆,还要加上哥哥,虽然不成器,但毕竟是条汉子。在这场爱情的争斗中,薛宝钗是占进天时,地利,人和的。在内,薛宝钗有停机之德,常常规劝宝玉去考取功名,她做事八面玲珑,从不得罪任何人。大观园从上到下都喜欢她,连丫头们都觉得林姑娘说话刻薄,宝姑娘说话好听。所以薛宝钗在当时就是一个标准的少奶奶形象,再加上家里的强大的势力,这场爱情的战争好像就要赢得了,但是最终她却成了宝黛爱情的牺牲品。看了《红楼梦》我始终觉得宝钗也是可怜的,从小就吃那奇怪的冷香丸,所谓的压制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不过是压制着少女应有的天性努力地做着打人们喜欢的事,贾母也时常夸她沉静宽厚。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她也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也许是宝玉让她的心里有了一丝的波动,也许是宝黛的感情让她嫉妒,在滴翠亭外嫁祸黛玉那一幕足见她的心机之深,也足见她对黛玉的不满。

然而虽然有宝钗的阻碍,却也未曾影响到宝黛美丽纯洁的爱情。就像在第十七回,宝玉随着贾政、贾珍、贾琏等“验收”才竣工的大观园,期间对楼台亭阁吟联题额,甚是得意。可“那宝玉一心只记挂着里边的姊妹们”——那自然是黛玉,急急忙忙地来到内宅;跟随宝玉的小厮见老爷高兴,便向宝玉讨赏,宝玉任其将身边的荷包扇袋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而此前,黛玉正送与他一只自己制作的荷包,黛玉见状,以为自己赠与的荷包亦已赏于小厮,十分生气,竟至欲将宝玉央嘱而正作的香袋也要铰了。而其实宝玉把黛玉赠与的荷包珍藏在贴身里衣的衣襟上。可见,宝玉是十分珍视黛玉赠与的物件的,是视如爱情的信物而珍藏的。

在第八回中有这样一段,宝钗生病,宝玉理所应当去看望。此回称为“金玉初识”,即宝玉与宝钗的初识,可说是“金玉姻缘”的肇始。就在这一回,宝钗提出要鉴赏宝玉的“通灵宝玉”,宝玉则以等价而鉴赏了宝钗的“錾字金锁”;并且各自读出镌刻在对方吉祥物上的成为对联的吉祥语:玉上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锁上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并由宝钗的使女莺儿说出惊人之语:“两句话是一对儿!”正在此时,黛玉来了。黛玉显然出于“爱情的排他性”、“爱情是自私”的通则,才专门探视以察二人之究竟。小说却偏偏这样描写:“(黛玉)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呀!我来的不巧了!‟这是巧还是不巧。看见自己心爱的宝玉和宝钗在一起,自己的担心成了真,这对黛玉来说是多么的心痛和难受啊。这一句巧,把黛玉的心里的酸涩道出,也道出了黛玉对宝玉的珍视和牵挂。和十二回,贾府给宝钗做十五岁生日,拟请来戏班子唱戏,宝玉正兴匆匆地要黛玉说出爱听的剧目好为她点戏。黛玉却冷笑道:“你既这么说,你就特叫一班戏,拣我爱听的唱给我听,这会子犯不上借着光儿问我。”这好像是黛玉在争面子。其实,是她在担心贾府主事者选取宝玉媳妇时的选择,担心自己之可能被抛弃,或者说是她的宝玉被人夺去。因为宝玉对黛玉的爱恋,是她唯一的依恃。因此,这是她最希望得到的,也是她最害怕失去的;她的希望越是热切,她的害怕也越强烈。她害怕宝玉对她未必真心实意,她更害怕她的宝玉被人夺去。黛玉的爱,黛玉的恋,黛玉的痴,黛玉的惧,黛玉的恨都一起存在着。

宝黛之间的爱情也一直让人们感动着同情着,就像歌词《枉凝眉》中所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几多泪珠儿?

怎经得起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是如此美好纯洁的爱情。阆苑仙葩配美玉无瑕,这样的般配适宜。邂逅的欣喜是三生石畔早己注定的奇缘,不是冤家不聚头,然而奇缘却未能开花结果。奇缘带来了希望,紧跟着又带来失望,为什么偏要白走这一遭呢?在尝尽无数的酸甜苦辣后而最后却落的个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悲惨结局。黛玉焚稿断痴情后泪尽而亡。宝玉也不得不绝望出家。有情人却不能终成眷属。宝黛爱情如此,人世间的奇缘又何尝有多少是完美的呢?

这样执著的情感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幸福,这样遗憾的震撼绵延至今,试问世人有多少这样真挚而可悲的恋情?

贾府里有着如宝黛的纯洁爱情也存在着如野兽一般的欲爱。王熙凤的丈夫贾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捐了个同知的官位,但不务正。.住在叔父贾政家里,和妻子王熙凤帮著料理荣府家务。他一味好色纵欲,女儿巧姐出天花,按迷信要夫妻分房,他一离开王熙凤就找“多姑娘儿”鬼混。王熙凤去过生日宴会,他就把鲍二媳妇勾搭上手,见了尤二姐,又贪图其美色,骗娶为二房。父亲贾赦却夸他能干,又把自己的丫环秋桐赏给他。他和王熙凤同床异梦,也不知她背地里重利盘剥,是个典型的纨绮子弟。

贾琏更是一个“下流种子”。他的突出特点就是满足“肉欲”一实财是一种“兽性”。他是一匹永远饥渴的色狼,而且“淫而不顾色”,诚如贾母所骂的:“不管香的臭的都弄到屋里来”。他把多浑浊的老婆当做“活娘娘”;他因与鲍二家的白日渲淫而使凤姐泼醋:他甚至拿小厮“出火”。真是丑态百出,秽行不断。尤二姐之死,凤姐、秋桐,固然是直接责任者,但杀死尤二姐的真正元凶却是贾琏。就像冷子兴介绍贾琏说:“这位琏爷……也是不喜正务的;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所以自今现在乃叔政老爷家住,帮助料理家务。谁知自娶了这位奶奶(凤姐)之后,倒上下无不称颂他的夫人,琏爷倒退了一舍之地。”这说得大致不错。不过,与其说贾琏在荣府当家,还不如说他太太王熙凤更为妥当;他不过是在王熙凤支配下的一个管事人。他在精明干练的王熙凤面前,显得平庸无能,甚至成为一个可怜虫。他们夫妇之间始终是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但总是贾琏一次次地惨败在心毒口辣的凤姐之手。这被欺压的丈夫,对王熙凤自然是反感日甚,怨恨日深。他借耍酒疯扬言;“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子打个稀烂!”尤二姐被害后,他赌誓说:“等我查出来,为你报仇:”从王熙风的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两句看,贾琏到后来是以休弃凤姐作了报复的。总之,贾琏在《红楼梦》中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十足的败家的浪荡公子;另一个就是作为凤姐的陪衬。

在贾府里还有一个人就是贾赦。他世袭一等将军之职,贾母的长子。他好色,平日就不好生做官,整日在家和小老婆喝酒。在他胡子花白,儿子、孙子一大群时,还看上贾母的丫头鸳鸯,非要把她收为妾。由于鸳鸯的强烈反抗,贾母又不舍得,他才没有得逞。但事后,他还是花了八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来做妾。贾母不大喜欢他,这使他颇为不满。八月十五中秋赏月,他用讲笑话的形式影射母亲偏心。席间,贾宝玉、贾兰、贾环作诗,他只对不受贾母宠爱的贾环大加赏赐,并赞他的诗有侯门气概,有世袭前程。后因交通外官,仗势凌弱,革去世职,发往边疆充军。

贾府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有着宝黛的纯爱也隐藏着成人世界龌龊的身体交易。却也无人觉得不妥无人觉得奇怪,因为,这就是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美与丑,那个时代的反抗与享受,那个时代的坚持与荒诞,但无论是美或丑,反抗或享受,坚持或荒诞,那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的悲哀。

第四篇:红楼梦里的有关名句

红楼梦里的有关诗词名句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撰 太虚幻境联

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这副对联阐释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似是对读者对生活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同时,给人们认识、思考复杂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

我个人认为,也可以与书中的贾宝玉,甑宝玉(真假宝玉);贾雨村,甑士隐(假语存真事隐)结合起来,可以对书进行揣测,也在暗示读者有些事要深入挖掘其本质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黛玉葬花辞》

【鉴赏】 这首《黛玉葬花辞》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诗中有执著的爱怜、热烈的追求和强烈的愤慨、抗议与控诉,更多的是悲观的感伤、无可奈何的哀怨。“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句诗,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演绎。黛玉痛惜落花,也就是伤悼自己。她是典型的弱者,虽有反抗精神,但无能为力,只好哀叹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黛玉葬花辞》

【鉴赏】 现在我还在这里葬花,人家笑我痴傻;但是有谁能知道,他年我死后,又是哪一个人来葬我呢?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感伤花落而葬花,不禁想起自己身世的哀怜,更叹息生命有限,人事无常。

【原诗】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 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 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 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 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三

【鉴赏】 原 诗中自:表示强调的虚词。清明:聪明伶俐。末世:世代末期,指没落时代。运:指命运,气数。江边望:寓指贾探春后来远嫁海疆,思亲望乡。此诗是作者对小说 中贾府探春小姐的思想、性格、特点和终身命运的暗示。全诗语译是:你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清明时节流着思亲 的泪水到江边眺望,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两句诗现在用来形容没落阶层的代表任务,自以为有才华要做一番事业,但因为违逆历史潮流而行,只能到处碰壁,一无所成,彻底失败。

【原诗】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六

【鉴赏】 子:你。系:是。“子”和“系”两字并在一起,就是“孙”字,喻指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见宋人传奇“中山狼传”,故事写战国时赵简子猎于中山,射伤一狼。东郭先生将狼救活,狼不但不知报恩,反要吃掉东郭先生。后人常用“中山狼”比喻忘恩负义的人和玩弄权术、心狠手辣的家伙。这里借喻孙绍祖,他是酗酒、好色、应酬权变的恶棍,在和贾府联姻前,“希慕宁荣之势”,拜在贾府门下;一旦联姻,便猖 1

狂起来,凶相毕露。原诗中的金闺:华丽、高贵的闺房。花柳:花柳迎春发芽,这里指贾迎春。旧时用花柳形容贵族妇女的头发和柔 弱体态。质:素质。黄梁:黄梁梦,故事见唐沈既济《枕中记》,这里比喻死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就像一头忘恩负义的狼一样,一旦得志便无比猖狂;高贵的 闺房中如花似柳的千金小姐,婚后一年就被你作践得见了阎王。“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两句诗,现在用来揭露那些“应酬权变”、伪君子的狰狞面目,他们一旦得势之后,就表现得无比猖狂,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原诗】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好了歌

【鉴赏】 人们都知道神仙生活得美好,却依然贪恋世间的功名利禄;即使明知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幻,却总是忘不了内心对世俗的牵挂。这首《好了歌》可算是一种劝世歌,具有很浓的警世意味,这首歌表面上是说世人眷恋世俗一切,其实是劝人及早忘却世俗的牵挂,以免徒增无谓的困扰和痛苦。

【原诗】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在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出处】 清·曹雪芹《自题红楼梦·甲戌本》

【鉴赏】 曹雪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己花了十年时间写成这部书,费尽心力,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创作了这部书,意义用心颇为不寻常。红楼梦被世人推许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全书血泪交融,感人至深,堪称是曹雪芹呕心沥血之作!这两句诗与曹雪芹另一首题红楼梦的五言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意义十分相似。

【原诗】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梦,古今一梦尽荒唐。慢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知人知面不知心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

【鉴赏】 这句诗是形容知人的不易,只看表面无法真正明了一个人的内心。清人集俗语竹枝词:“莫怨他家井底深,知人知面不知心。光阴似箭摧人老,一寸光阴一寸金。”现今常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诗,来形容人心的难测;也可用这句诗来劝人提高警觉,不要随便信任他人。

【原诗】 原文只此一句。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十二支曲之九聪明累

【鉴赏】 忽 喇喇:象声词。倾:歪斜、倒塌。原诗意思是:忽喇喇一声响,好比那高楼大厦倾倒;昏惨惨天地暗,好象那灯将要熄灭。呀!一场欢喜忽然变成辛酸悲痛。本曲是 作者对小说中四大家族代表人物王熙凤狡诈、贪婪、凶残本性,及其必然下场的暗示;说明即使像王熙凤这样颇有一套统治权术的旧式家族统治者,也挽救不了他们 的历史命运。这几句诗也是对小说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必然衰落、崩溃的命运预示。现今常借用“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两句诗,形容一切腐朽势力处于穷途末路的情景,“似大厦倾”、“似灯将尽”,离彻底垮台的日子不远了。

【原诗】 本曲最后有这样几句:“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昏惨惨,黄泉路近。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十二支曲第十一晚韶华

【鉴赏】 本 曲是作者对小说中贾府女主人之一李纨的身世和命运的暗示。原诗中的簪缨:簪和缨,古代达官贵人冠上的装饰品,用来把冠固定在头上。爵:爵位,泛指大官。禄:俸禄,古代官吏的薪金。黄泉:地下极深处,指地府,这里比喻坟墓。原诗意思是:头戴簪缨,显得气势昂昂;胸悬金印,显得金光闪闪;官高禄厚,显得威风 凛凛,但是前途昏惨惨,离坟墓已经很近很近了。“昏惨惨,黄泉路近”这句 2

话现在用来比喻貌似强的的恶势力,实际上是外强中干,走投无路,前途暗淡,离彻底垮台的日子已不远了。

【原诗】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出处】 清·曹雪芹《自题红楼梦》

【鉴赏】 写文章的人,常用这两句诗来发抒内心不为人知的满腹悲愤。凡是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由血泪交融而成;人们只会说作者太痴情了,又有谁能了解作者在写作时内心的千愁万苦呢? 【原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悲喜千般同幻梦,古今一梦尽荒唐。

【出处】 清·曹雪芹《自题红楼梦·甲戌本》

【鉴赏】 这是曹雪芹自题红楼梦的诗,诗中流露出他写作红楼梦的心意。这两句诗感叹人生如梦,悲欢离合的千般往事,全都是梦中的幻影;并且感叹古今同一梦,梦里全是些荒唐事。

【原诗】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梦,古今一梦尽荒唐。慢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枉凝眉》

【鉴赏】 原 诗中的阆苑仙葩:阆苑,传说中仙人的园林。仙葩,即仙花。这里指林黛玉。美玉无暇:瑕,玉的疵纹。这里指贾宝玉。这是作者曹雪芹对《红楼梦》两位主角林黛 玉与贾宝玉恋爱悲剧的咏叹。赞他们一个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他们在人世上奇遇,偏又无缘结为夫妻,只不过成了他人眼中的水中月、镜中花的虚幻罢了。同情他们“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现今人们引这三句话,多用作讽刺意义。

【原诗】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红豆词》第二十八回

【鉴赏】 为心上人而流淌着不尽的相思血泪,为心上人而抛撒着无尽相思的红豆。为心上人洒泪,为心上人憔悴,为心上人相思。这句诗描写一份刻骨铭心的恋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难以忘怀。

【原诗】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鉴赏】 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里所题的诗,感叹自己所写的红楼梦,看来全书都是荒唐的言辞;但在这些言辞背后,却隐含着一把辛酸痛苦的眼泪。通常嘲弄他人作品的胡言乱语,或谦称自己作品的平凡,都可以用“满纸荒唐言”来形容。若是说在自己作品的深处,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痛楚,就可以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来表示。

【原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十二支曲第九回聪明累

【鉴赏】 机关:心眼,这里是指权术和诡计。卿卿:古时候夫妇或朋友间的昵称。原曲意思是:把所有的“机关”都用上,真可谓聪明绝顶了;但到头来反而为聪明所误,连自己的性命都被算进去了。这是对红楼梦中四个旧式家族代表人物之一王熙凤的真实描绘。她耍权弄术,重利盘剥,狡诈毒辣,谋财害命,妄图 3

总揽一切,统治一切。到头来上下埋怨,众判亲离,恼羞成怒,郁闷而死。“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两句话,现今常用来嘲笑、讽刺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物,指他们耍阴谋,搞诡计,自以为得逞,到头来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落得身败名裂,成为人们的笑柄。【原诗】 开头两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湘帘半卷,绣户半掩,隐约可见那白海棠,是谁碾碎了冰霜滋养它,雕琢着美玉容纳它,(才有这般风神清雅肌骨冰澈?)想必,这般的洁白,是偷取了梨蕊的三分姿色;如此的韵质,是借学了岁寒三友梅花的一缕风韵吧?就好比月里嫦娥缝就的衣袂飘然若仙,又好似深闺女儿秋怨拭去的啼痕万点那么幽怨。你这一种娇羞情思向谁倾诉呢?默默无语中,已是人倦黄昏,风冷清秋。《护官符》(第四回)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莺,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生误(贾宝玉)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正册判词之

宝黛: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

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巧姐: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第五篇:红楼梦里的嬷嬷们

红楼梦里的嬷嬷们

贾府中的嬷嬷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着送人、引路、传话、值宿的,像晴雯被撵之后袭人打发给晴雯送衣服的宋嬷嬷就属于这一类。这类嬷嬷同夏婆子、何婆子等众婆子一样,虽各管一摊事儿,但没什么地位,作者在她们身上费的笔墨也不多。另一类是年高有体面的嬷嬷。这类嬷嬷多半是贾府公子、小姐的教引嬷嬷或奶妈,如黛玉的奶妈王妈妈,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贾琏的奶妈赵嬷嬷。王嬷嬷过于年老,书中一笔带过,没什么故事,倒是李嬷嬷和赵嬷嬷各有几段好看的文字。

李嬷嬷从小把宝玉奶大,但宝玉一点也不领她的情。李嬷嬷吃他几个包子他生气,喝他一杯茶他也生气,要不是袭人从中做和事佬,李嬷嬷后来吃了他的一碗酥酪他肯定也会大发雷霆。宝玉从来没有把李嬷嬷当成奶娘来对待,在他看来,李嬷嬷纯粹就是一个讨人嫌的老婆子,和撵着司棋快出园子的周瑞家的、告倒晴雯的王善保家的、忙着到他屋里吹汤显好的芳官的干娘没什么两样,都是“鱼眼睛”之属。

李嬷嬷奶了宝玉一场却没在宝玉心中留下什么好形象,这跟她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她太依老卖老了。在这一点上李嬷嬷跟焦大有些相似。焦大固然是贾老太爷的救命恩人,但由于他一直躺在几十年前的军功上睡大觉,还不把年轻主子放在眼里,自然不会有好下场。李嬷嬷呢,动辄就提“我的血变的奶,吃的长这么大„„”也完全是一种矜功自夸的口吻。邀功的人往往是不得功的,李嬷嬷生怕宝玉忘记她的养育之恩,絮叨起来没个完,结果适得其反,宝玉反而恼了她,说她“不过仗着我小时候吃过她几日奶罢了。如今逞得她比祖宗还大了。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这倒不能全怪宝玉忘恩负义,因为李嬷嬷奶宝玉几乎完全是为了应付“公差”。她动辄约束宝玉,不过是为了避免贾母责她失职,只要她认为贾母抓不着她的过失,她便不会在宝玉身上尽责。这种态度,在宝玉到薛姨妈家吃酒一事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她不让宝玉吃酒就是为了怕贾母骂,一旦薛姨妈答应宝玉吃多了酒一切责任不用她负,她便乐得赶紧回家歇着去了。李嬷嬷的这种敷衍塞责,宝玉看得十分清楚,所以对李嬷嬷便有了“她比老太太还受用”的评价。李嬷嬷奶宝玉,不过是为了求个回报。宝玉不领她的情,她便预感到这种回报有丧失的危险。“把你奶了这么大,到如今吃不着奶了,把我丢在一旁„„”这便是李嬷嬷产生的一种失落感。宝玉不亲近她而亲近袭人、晴雯们,又使她看到了年轻丫鬟们对自己地位的威胁,于是,她所有的怒气便都发泄到这些丫头们身上,骂她们是“狐媚子”、“妖精似的哄宝玉”。而宝玉又是重女儿厌婆子的,李嬷嬷对他身边的女儿们没好气,宝玉自然就会对李嬷嬷没好气。一来二去,两人的矛盾就加深了。可是,李嬷嬷又不懂得回避矛盾,虽告老解事出去,却又不甘心完全退出,还时不时地到宝玉房间“参政议政”,在睛雯辈看来,这又是对她们权利的侵犯,自然更加嫌弃她。“好一个讨厌的老货!”这是众丫头对李嬷嬷的操行评语。由此也可看出,李嬷嬷这奶妈做得十分失败。

与李嬷嬷相比,贾琏的奶妈赵嬷嬷倒是一个聪明人。李嬷嬷爱揭人的短,她揭出袭人是“几两臭银子买来的毛丫头”的出身不说,还声称知道宝玉和袭人之间的那些 “私事”,这就既得罪了袭人也得罪了宝玉。对这类事,赵嬷嬷处理得就非常好:当王熙凤讥刺贾琏拿着“外人”当“内人”待的时候,赵嬷嬷却说:“若说‘内人’‘外人’这些混帐原故,我们爷是没有,不过是脸软心慈,搁不住人求两句罢了。”你瞧,多维护贾琏和凤姐的面子!李嬷嬷到宝玉屋里是抢吃的抢喝的,赵嬷嬷一到贾琏处凤姐是好酒好菜地热情招待。赵嬷嬷并不像李嬷嬷那样为了多吃一口茶、一碗酪而讨人嫌。她是见过贾家姑苏扬州一次接驾、江南甄家四次接驾的大世面的人(赵嬷嬷可能原是贾家的旧奴,后来转到甄家去,再后来又由甄府转回贾府),心胸也宽,气魄也大,心眼也多。她深知王熙凤是爱揽事逞能的人,元妃省亲的事情一定下,她就忙着为没工作的儿子赵天梁、赵天栋找事儿做(那时候就有待岗的人?)。名义上是求贾琏,实际上是求凤姐。由于时机选得好,话说得到位,儿子工作的事谈笑之间就办成了。在为人做事待人接物上,赵嬷嬷比李嬷嬷确实高出一筹。

其实,在荣府中,赵嬷嬷还不算是混得最好的,混得最好的是赖嬷嬷。赖嬷嬷虽然跟李嬷嬷一样是荣府解事出去的老奴,但因为儿子赖大是荣府的管家,她的身份自然与别的老嬷嬷不同。尤其是她的孙子赖尚荣做上了州县官儿,更是提高了赖嬷嬷的地位。在荣府,她是被当作财主来看待的:她自家有楼房厅厦,还有一个比大观园小不了多少的花园,每年靠花园也有不少的收入,平时她可以坐着轿子到荣府与贾母玩牌;贾母提出凑份子给凤姐过生日时,赖嬷嬷要跟少奶奶们出一样多的银子:赖嬷嬷不仅能为即将被凤姐撵出荣府的周瑞之子求情成功,还有资格教训宝玉;孙子当上了官,她能在家里摆得起三天宴席,还请得动贾母,这也是一般的老嬷嬷做不到的。在奴才堆里,赖嬷嬷的地位是最高的,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奴才。由此可见,奴才做好了也有出头之日,这也是袭人、小红等奴婢可着劲往上巴结的理由。

红楼梦里的婚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