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论文资料-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word)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21-222615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7 18:33: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文资料-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word)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但要教育学生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

(3)联系学生实际,知识和道理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2.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对小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3.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好的行为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

4.重视家校合作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权威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每月接送孩子的时机,向家长了解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期培养,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

第二篇:论文《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摘 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是理论脱离实际,加上升学的压力,致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尽人意。当前,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经过不断实践,本人探索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通过讲、背、导、评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守则》、《规范》、《一日常规》的意义,熟练掌握其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行为逐步达到规范的要求;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展开行为评价,家校携手,深化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词】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培养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可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也只有坚持不懈地教育、训练,再教育、再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也相当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是理论脱离实际,常常是用一些空洞的理论教育来代替学生的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等,加上升学压力的诸多影响,致使学生的各种习惯不尽人意。

当前,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德育工作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独生子女的增多,长辈的娇宠,年轻父母教育子女方法的欠缺,网络对孩子的影响等,造成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较差。为此,广大德育工作者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探索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现谈谈我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学习——掌握规范内容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决非生来就有的,它要靠我们有意识地培养,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逐渐形成。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掌握《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园一日常规》的具体内容,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只有认真组织学生学习,熟练背诵,才能让《守则》、《规范》、《常规》深入人心,也才能更好地组织实施,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做法是:

1.抓开学第一天的常规学习。每学期,我校利用开学前报名的时间,要求每个班主任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渝北实验小学校园一日常规》,将学习和训练有机结合,保证开学第一天的正常秩序。开学典礼上,利用“开学动员”和大幅标语对“学规范,学做人”这一教育中心进行宣传,营造教育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和班主任更加重视常规的学习,使开学第一天就步入正规。

2.抓开学第一周的常规学习。各班主任在第一周里狠抓日常行为规范的 学习和训练,通过讲、背、导、评的形式促使学生有个良好的开端。讲是班主任讲解《守则》、《规范》、《常规》的内容、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其细则;背是学生学习、理解的基础上熟背《守则》、《规范》、《常规》的内容(低年级《规范》可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每一条内容;导是教师采取各种方法、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具体操作;评是班主任正确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

3.抓朝会课的常规学习。我校的朝会教育实行系列化,围绕每期、每月、每周的教育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每周的周一是工作布置,周二是常规学习教育训练。学校的行政值周和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的常规情况,选择内容有重点地进行学习训练。同时,还结合到时事的学习,如:学习《八荣八耻》等。这样,学生对常规内容的掌握就会更加牢固。

4.抓学科课中的渗透学习。在品德课、综合实践课、社会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常规学习。这样,泉源参与,使常规内容的教育学习更加扎实。

5.抓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常规学习的情况如何,学校在开学第一周就进行严格的检查。每班安排一位教师到班上随机抽几条内容,看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对班级开学时学习常规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作为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这样,班主任对这一工作就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好,为后面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训练——进行系列训练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常规”学习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其的内容,并按照要求去做,形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长期的、严格的训练才行。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不管采用“先知后行”或“先行后知”,或者是“从情入手,以情晓理,以情激行”,只要恰当,都是有效果的。训练时可重点作好以下几点。

1.激发训练动机。正确的道德行为来源于正确的行为动机。教师应通过列举事例、树立榜样、体察心情、创设情景、展开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从道理上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从感情上产生道德行为的意向,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如果是机械式的训练,缺乏动情晓理,必然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会自觉地养成好习惯的。所以,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2.提出具体要求。在进行行为训练时,对于练什么,怎样练,训练中要注意什么,应提出具体的要求,所提要求必须具体、明确。如:排队集合,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轻,听从指挥不稀不密;路队,要求学生做到不稀不密,不快不慢,走成一线,保持安静,到家离队„„总之,我校的常规训练,从晨检、课前准备、上课、课间活动、两操、校园行走、排队集合、路队、购物、学校公物等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学生明确了要求后,就会按要求去做,行为的训练,才有实效。

3.指导行为训练。学生明确要求后,并不等于就能照着这样去做了,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训练的内容就是《守则》、《规范》、《常规》等,其中重点是我校的《校园一日常规》;训练的时间可选择朝会、队会、品德课等;训练的形式可采取班级、年级、年段或全校;训练的方法有示范法,练习法,交流法,竞赛法,情景法,评议法,实践法等。训练时,可根据训练内容选取恰当的方法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训练效果。如:每天晨检时敬礼、问好等的训练可采取示范法进行; 全校性排队集合,(升旗仪式、做操、路队)的训练可用练习法进行;校园行走则可以采用实践法进行„„只有多种方法训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给予正确评价。行为训练不但要有指导,还应该有及时地检查。每过一个阶段,就要对学生的行为情况进行检查,给予一定的评价。对行为要求掌握好或者进步较快的学生,可通过广播、张榜、橱窗、星星园、升旗仪式等形式表扬。与此同时,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指正,并进行反复的训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规范行为——建立规章制度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 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掀起学习《守则》、《规范》、《常规》的高潮。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一日常规检查制度、升旗制度、朝会系列化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红领巾监督岗制度、路队制度、校园普通话制度、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以此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各班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 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 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指导、熟悉校纪班规。再经过扎扎实实地训练,辅以各种奖励机制,多数学生能够逐渐由“他律” 发展为“自律”,渐渐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深化教育——开展行为评价

行为评价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要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评价》。《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评价手册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册,每册分为学校周评,家庭周评,激动指标三部分内容。学校部分分别从爱祖国、勤学习、守纪律、礼貌待人、勤劳节俭、尊敬师长、健康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价,;家庭部分从自理能力、完成作业、接受教育、活动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机动部分从学校、家庭部分中没有涉及的的内容。评价分为两周一评,评价的形式是“自评——组评——师评”和“自评——家评”,对突出优良行为实行加分,对突出不良行为实行减分,最后统计出总分,根据分数划分等级,分别给予金星、银星奖励,对合格、不合格的学生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尽快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同时,在评价手册上还设计了家长意见和教师意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由于建立了三结合教育网络,使得这种多元化评价得以实施,这种评价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学习成绩会相继提高,班级的风气也会随之好转,也有效地促进校风校貌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贾希贞 关鸿羽.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接力出版社.1997.10 [2]陈少娟.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指导.接力出版社.1997.10 [3]姬君式.春泥护花.新蕾出版社.1997.10

第三篇:论文《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论文《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论文《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养成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一个人自幼就应该通过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人、处世,它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干预着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我们的人生。然而,一个人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后天成长中慢慢养成的。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一、改变固有环境,培养良好习惯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地区相对来讲,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利于孩子好动和发展好奇心的环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2.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农村家庭青壮年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留守与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孩子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影响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因此,教师要营造环境,制造氛围,尽可能地弥补孩子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教育缺失,给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帮助、心灵上的慰藉。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与赞扬的孩子,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固化习惯所致。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时,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愤怒与暴力,而应用理解、用爱心让其改掉,这样问题也就简单化,处理起来也就更顺畅了。因此,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键。

二、建设良好班级,营造学习环境

“昔孟母,择邻处”,说明早在古代我们的祖辈就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其中个别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一个班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打好基础,为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条件。

三、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一个人品质优劣的标准。教师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来抓。大量事实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说话不注意,出口成“脏”;行为习惯不好,到处乱扔;和同学说话方式不注意,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有益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活动。如:开展“寻找活雷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的习惯;坚持做“今天我真棒”小结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做好事,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每周要求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返校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劳动,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以身作则,用榜样力量培养习惯

有人说:“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要做什么样的老师。比如,培养学生喜欢阅读,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趣盎然地读书,自然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会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给学生安排合理的读书时间,并在教室里设图书角、阅读天地等,为孩子们课内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可以发动学生捐赠,定期进行更换。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从小培养,从点滴处培养。教师不应追求分数、工作繁忙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放下分数的压力,更多地去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昂首阔步。为他们展开梨花盛开的前路,采摘硕果的未来还会遥远吗?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他律”与“自律”

自律,是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自己,影响自己,促进自己进步的一种自我努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活动。对小学生来说,自律就是要求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具有对自己行为的调控和约束能力。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中,积极开展自律活动,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由“他律”迈向“自律”有效地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一、明白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律”的意识。

首先,我们把《一日常规》发给各班,学校安排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学生逐条逐句的学习、理解。让学生知道《一日常规》要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懂得什么是自律,为什么自律,怎样做到自律等道理。

其次,根据小学生具有认识的形象性,善于模仿的特点,通过榜样教育深化明理,我们不仅用周总理、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检查自己的不足的典型事例做范例,而且用历史名人、现实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或一些优秀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作为启发、引导学生自律的榜样,还利用学生竞争意识强的特点,树立一些学生中的身边榜样,使他们在榜样的启发和激励下,逐渐掌握自律的要求与方法,从而提高“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再次,学习一些短小精悍,易记易背的格言警句、名人名言也是自律活动中让学生明理的有效的方法。结合“自律”活动,教师们还专为学生选择抄写了“吾日三省吾身”、“少成若性,习惯之以为常”等格言。

二、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律”品质

1、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以讲故事、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

努力学习的事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即只有认真学习,遵

守纪律才能使人进步,才能使自己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其次,明确课堂常规,让学生人人熟背,并相互检查督促,养成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看书、善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仔

细审题、细心做题、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

再次,根据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各类比赛获奖的好学生事迹,以及本班一些同学的良好学习行为,教育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

最后,根据学生实际及时帮助指导,防止学生知难而退,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前面已写

2、抓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旨在继承和弘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品质。我们在养成教育活动中特别注意实践性,开展了各种类

型的活动。

(1)开展《日行一善》教育活动

为使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日行一善》教

育活动。首先,对全校师生进行思想动员,要求人人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地表露小小善意,小小善心,小小善行。第二,全

校师生每人有一本“日行一善”记载本,每天记录自己的“善心”或

“善行”,促进学生的自律行为,使学生在长期的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调控的实践中逐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由“他律”到“自律”,以形成定势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建

立“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日行一善”活动的督促、交流、评比等组

织管理工作。如各班每周一次的交流上报、全校每月一次的总结评比、每学期一次的活动积极分子和先进班级体的表彰等活动,使学生的“自

律”意识和能力在反馈、评价、激励中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2)开展创“十无”校园活动。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的要

求。我们在贯彻《规范》的同时,结合有关校园管理制度,有针对性

地开展了创“十无”校园的活动,即墙上无脚印;地面无垃圾;公物

无损坏;水电无浪费;语言无脏话;花木无攀折;安全无事故;诚实

无谎话;上学无旷课;花钱无浪费。这“十无”,分解开来看,都是一

些不起眼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做到了,做好了,却是一个很理想的境

界。好动、好玩是学生的天性,而且学生活动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有老师督促,因此,创“十无”校园等于对全校学

生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自律要求,只有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

达此目标。学校根据学生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强的特点,创

“十无”校园,从抓“十无”班级做起;创“十无”班级又从抓每个

学生的“十无”行为做起。将创“校优”的目标落实到创“班优”的活动中,落实到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具体指导和训练中,通过学

生个体的自我要求和努力,逐步达到活动目的,提高“自律”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已写

3、抓劳动卫生习惯的养成。

根据小学生爱活动、爱受表扬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如:我们实行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卫

生轮值制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劳动锻炼,并组织评比,对表现优秀

者予以表扬,以强化学生劳动卫生习惯。另外,我们还注意经常检查

个人卫生使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

三、家庭学校相结合,强化学生“自律”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训练的同时,还注意充分调动家长这一支

庞大的教育队伍的积极性,发挥家庭这一小小“课堂”作用。我们利

用家长会,把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设想、要求、内容告诉家长,以求的家长的配合,共同来实施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完成教育和训练的任务。学校发给学生一张《家庭学校联系卡》,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

训练情况,定期向学校反馈意见,以便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家

校同步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熏陶,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律能力得到了强化。

四、掌握教育的方法,确保自律的持久性

养成教育的方法很多,如榜样法、训练法、说理法、强化法、氛

围法、制约法、指导法、评价法、竞争法、活动法、自我教育法等,但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榜样法、训练法和自我教育法。

总之,我们要把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

来抓,小学生在校学习六年,行为养成训练六年,并随学生年龄的增

长,训练层次逐渐提高。还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

律”意识,强化“自律”能力,确保“自律”的持久性。真正使学生

从“他律”迈向“自律”。

2006.12

德育示范方向性先进材料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他律”与“自律”

2006.1

第五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内容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1、明确要求,加强训练

2、遵循规律,注重养成教育

3、加强师徳建设,树立行为榜样。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 明确要求 注重养成教育 加强师徳建设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害。”由此可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明确要求,加强训练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自身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经常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让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的目标要求。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小学生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细处抓起,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二、遵循规律,注重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关键期,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小学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抓住了这一黄金时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小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块,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情绪易波动,注意力不稳定,自控力较差的时期。如上课,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不静心;有的听到别人受表扬,心里难过,要流眼泪,感情易外露;思维上,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行为方式上,模仿性、依赖性强,言行上常有不一致的现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极为正常的。对这些不尽人意的事,即使有的很棘手,也得耐心,坚持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提高正确判断能力,知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而一定要这样做的道理。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坚持了以表扬为主、积极引导的正面教育,后进生也会成为先进生,习惯不良的学生也会变成好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充满激情,在他的感召下,那些曾是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幡然悔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上光明大道,成为不平凡的人。

三、加强师徳建设,树立行为榜样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阶段,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对行为价值的判断尚处于感性阶段,而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成为学生价值取向的参照坐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用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正确的规范行为影响学生。具体形象地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同时,学生把教师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希望随时得到教师的关心和注意,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向学生广泛宣传,全面灌输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断提出新要求,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目标,使他们对正确行为有一个最基本的认定。

总之,在教育中,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同情,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建议,送他一份期待。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那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日积月累的话,就可小中见大,小事情中体现高品质,小事情中成就大事业。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海,质的飞跃是量的积淀,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应是建立于平时生活的每一小事,每一小处,每一小节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鹤琴 著《儿童心理之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2、苏霍姆林斯基 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论文资料-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wor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