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21-68345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9 03:55: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

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

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

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

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第二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丁守庆

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是稳疆兴疆之本。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1、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发展是手段。保障民生对落后地区意义突出。群众的要求更为迫切。

2、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打造“四个认同”需要民生支持。思想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由社会福利、社会意义和社会组织等三个系统所支持。

小平:单纯的思想教育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民生保障。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扩展就业渠道。少数民族一次性就业率20%,全国为70%。

3、是社会和谐的直接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思维、统筹摆布。和谐社会必须最大程度防止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人力资本失灵。防止人力资本失灵,是解决不同群体电入差距,防止弱势群众被边缘化。屁股指挥脑子?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在贯彻落实

1、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安居是民生之基。2020年完成牧民定居任务。对口援疆的资金用主要用在民生方面。张春贤

2、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教育是民生之始,双语教育也是民生工程。双语教育有利于增强四个认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3、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根本还是解决就业问题。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群体,末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村富裕劳动力三个群体就业问题。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依托。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经济波动的减震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承担守边任务边民的补助制度。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贫困地区民生之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三项扶贫重点工作。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不能让边远地区同志既守边又守穷。

三、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夯实责任

1、转变观念、更新工作思路。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执政理念、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切实关注平均数字之后的民生实情----有多少人没有达到平均数字。

2、切实脚踏实地、追求务实效果。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民生工作的成效既是各级党政执政理念、能力、效果的标准。也是衡量各级干部对群众是否真有感情的标准。

3、切实接受监督,注重群众认可。;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公众认可度作为衡量民生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三篇:县级城市如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务之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是“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内涵。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同时,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大,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基本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尽快提高,人民群众反映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11年作为“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要在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将发展成果更好地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孩子们能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尤其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项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农村。要抓住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持续较快增加就业,是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要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在就业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提高劳动者岗位转换能力,努力把改善民生、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增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竞争性有机结合起来。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尤其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强化服务为抓手,通过一批见效快的惠民便民服务措施,尽快让群众从公立医院改革中得到实惠,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研究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税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可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又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只有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扩大消费才有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才有持续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使“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体现在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具体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结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他强调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群众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日益强烈,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及时了解各种民生诉求,继续加大民生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党的宗旨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牢牢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狠下工夫做好为民谋利、为民造福这篇大文章。

不断做大民生“蛋糕”。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遗余力发展经济,努力筑牢物质基础,同时不断加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现阶段,我省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更要深刻认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联系,既要狠抓经济建设,壮大经济实力,又要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倾注更多的精力,给予更大的投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努力做大民生“蛋糕”,让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进而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积极为富民兴赣大业贡献力量。

切实补齐民生“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涉及面广、纷繁复杂,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有所侧重。各级党委、政府应以更加有为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紧时间、下大力气把那些急需办、又有能力办的民生之事办实办好办出实效。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避免“经济建设腿长、社会建设腿短”的状况,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尤其要时刻关注“平均数”下的不平衡,真心关怀、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尽快补齐涉及民生问题的“短板”,不断开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新局面。“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站在实现党的宗旨、维护和谐稳定的高度,谋发展、搞建设,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千方百计保障民生,全力以赴改善民生,从而更好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 实现幸福和公正

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实现民众的幸福与社会的公正,未来的几年内仍需多方努力。

其一,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经济因素始终是影响民生的决定性、基础性因素。尽管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开始向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迈进,但毕竟整体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更基于我们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急需脱贫,而且,整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也有待提高,此外,在全球化的国家竞争中,不进则退——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即使在经济总量做大后,还要以一定的速度继续发展。只有进一步做大蛋糕,国家的财力才会更加雄厚,也才会有更好的条件、资源和手段去解决包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

其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在于富民,增进民众的福祉与自由。这也就意味着,蛋糕做大到一定规模后,国家的政策就必须适时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向有质量的增长和分配好蛋糕。为此,可从几个方向着手:一是进一步提高个税的免征额,并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二是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国家贫困线标准;三是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保网络,并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四是建立集体工资协商制度,加大劳动参与创造和分配GDP力量;五是就业优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其三,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用民主与法治确保公平分配,确保社会正义。温总理在两会前夕与广大网民的在线交流中指出,让人民幸福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显然,这“三心”不单单从经济层面能解决好的,必须厉行民主与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立起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人们的各项权利才能受到尊重和保护,才可能真正做到“舒心、安心、放心”。

民生大如天,幸福和公正散发着太阳般的光辉。未来的挑战虽然很多,但只要政府以百姓的福祉为自己的责任,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公正,民众也一定能够实现幸福。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拓展和深化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社会建设的方向、内容和目标。

充分认识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正确处理好社会建设与其他建设的辩证关系:一是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是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基本途径。二是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三是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是增进社会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四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只有加强社会建设,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真正缓解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确立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理念。第一,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重视和强调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对民生为本的重要性作过全面系统的论述。第二,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推进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一是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坚持政府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全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建立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体系。目前,最重要的是提升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度,提高“两个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重视再分配中的效率问题。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促进和维护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四篇:湖南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纪实

最近,指导“十二五”期间湖南民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正式出台。以《实施纲要》的形式规划未来5年的民生工作,在湖南尚属首次。

“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群众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群众呼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永恒主题。”新年伊始,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人民群众高兴满意作为最高褒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克难——“三最”入手解民困

湖南新化县渔民胡绍辉的这个春节过得不同往常。

在资江上漂泊了大半辈子,这个常年以打鱼为生的“天吊户”,第一次在岸上的家,过了一个温暖的年。

胡绍辉出身渔民世家,住的是渔船,喝的是江水,一年捕捞收入不足万元。“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是他过去生活的写照。

转折发生在2010年。靠着政府2万元安居工程补助和4000元宅基地补助,胡绍辉花了

5.88万元,在油溪乡油溪村购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新房。县里免除所有税费,免费帮他办好了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还让夫妻俩享受低保。

眼下,胡绍辉正努力学驾驶,为“转业”当司机做准备。

2009年启动的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曾帮助湖南省洞庭湖区2332户无房户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2010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又全面启动了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

2010年11月,省委书记周强与省长徐守盛致信各市(州)委书记、市(州)长,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抓好渔民解困工作,“带着特殊的感情用心服务,带着特别的责任肩负起使命,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和高效率的执行能力”全力以赴做好这件民生大事。

1个多月后,一封来自新化县全体渔民的感谢信,寄至湖南省委、省政府:“衷心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融入了社区,过上了一个公民应有的正常生活!”

重视和解决7000万湖南人民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湖南省的决策层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正因有着这份坚定的责任,面对2010年入汛以来湖南连续遭遇的12次强降雨天气,面对湘江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防灾抗灾理念,科学决策,超前部署,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取得了未垮一库一坝、未决一堤一垸、未出现群死群伤的不易成绩。

正因有着这样的勇于担当,面对2010年底物价有所“抬头”的趋势,湖南省按照中央部署,迅速推出稳定物价的19条措施,一方面扩大生产、保障供应、促进流通,另一方面对城乡困难群体紧急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保障基本生活。

正因有着这份厚重的情感,面对2011年元旦后的又一次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湖南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保交通、保电力、保供应、保民生,将冰雪对全省人民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求实——民生工程“节节高”

2010年11月3日,省长徐守盛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对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承诺的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回头看”。

“为民办实事”,这项在湖南已经坚持不懈抓了7年的工作,年年被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之中。从最初的8件实事到2010年的28项指标,领域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升。

就业、安居、医疗、就学……湖南的决策层明白,离开了这些基础性的民生问题,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只能是空谈。

去年12月8日,湖南省政府与富士康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宣告富士康项目落户湖南。这家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带来的,不仅有高新技术项目,还将有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湖南在2010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70.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07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320.1万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湖南城镇零就业家庭从2007年开始连续3年实现动态清零。

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加清新,也已成为湖南各级党委、政府抓民生的重要课题。

今年1月20日,湖南省对外通报2010年为民办实事落实情况,28项指标全部按时完成。其中,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21项指标超额完成。

为了兑现承诺,7年来,湖南省各级财政在“为民办实事”上的投入,达1300多亿元。

大手笔的投入,离不开经济发展实力的保障。“十一五”期间,湖南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0年超过1.5万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3%,2010年达到1800多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多。

有经济实力的提升,才有改善民生的底气。近年来,湖南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长,2009年为1212.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36%;2010年达到1723.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六成以上。

有付出,才有回报。2010年,湖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566元、5622元,“十一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1.7%和12.5%。

今年湖南省两会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有了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的庄严承诺。“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实施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徐守盛如是表态。

不仅如此,湖南省还要求,未来5年,要突出实施好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素质提升、全民健康、安居宜居、畅通、安全、解困等八大重点民生工程,到2015年,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省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谋远——探索保障新机制

去年10月,一档名为《对话长沙》的节目,在省会长沙着实“火”了一把。

这档由长沙市主要领导和困难群体共同参与的时政类节目,已播出4期,收视率节节攀升,一度改写了周末湖南荧屏娱乐节目“独霸天下”的状况。

听民声,方能知民生。

面对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周强多次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有了一支与人民群众时刻保持血肉联系的干部队伍,也就有了着力改善民生的队伍保障。

洞口县创造性地推出“群众工作站”,覆盖了全县565个建制村和21个社区,从县、乡两级选派1200名干部驻站,每月25日、26日、27日3天开展工作。县委给工作站人员安排了5项职责——“为民服务员、信访代理员、民情信息员、党建协助员、调查研究员”。

聊起群众工作站设立一年来的效果,县委书记黎仁寅连说了几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省委如此重视,充分肯定洞口的做法并向全省推介;二是没有想到群众这么欢迎,去年省里组织的公众安全感及干部队伍建设民意调查,洞口一下上升34位;三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社会效果,一年来,590个群众工作站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11509起,为群众办实事1800余件。

眼下,立足各自实际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方法的实践,正在湖南各地进行。

在衡阳,乡镇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上面记着老百姓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衡阳市还要求,农民有驻村干部联系卡、乡镇有民情台账;乡镇每月召开一次民情汇报会进行点评,乡镇干部驻点村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干部”活动。

这项被称为“三有两评”的新办法,“倒逼”着乡镇干部放下架子,“沉”入基层。

探索健全民生保障新机制,湖南还有大手笔。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为民生工作出台的文件达20多个,在全面落实中央的惠民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同时,从省情出发,加大了制度建设力度。

去年下半年以来,湖南省委组织专门班子,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系统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这份具有开创意义的文件,将成为今后5年湖南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行动纲领。

第五篇:专题一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

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

专题一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 5.保障改善民生的意义

背景资料:城镇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国家:有利于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社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个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摘要)医疗制度改革2013年6月25日,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各地方、各

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推进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

民提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社会主义本质。

4、社会公平正义。

5、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监督权

7、社会责任感

8、共同富裕

9、消费者权益

三、命题角度

1.当前我们还面临着哪些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

1.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2.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3.医疗服务分配比例不合理,医疗保障水平低,民众对看病难

4.房价过高、上涨过快问题十分突出,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5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2: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什么?(1)我国仍然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很不平衡。(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着力改善民生问题?(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低,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

(3)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达到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经济的繁荣成果。

(5)有利于巩固社会的稳定、改革、发展的大局,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7)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等。

4.近年来我国正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①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②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③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④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⑤建立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 6.保障改善民生体现了教材那些观点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 ⑤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7.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什么战略 国策落是什么样的发展观

8.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当地的民生问题9.怎样做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从国家角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依法治国的基

本方略为改善民生提供法律保障;发扬民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从青少年角度: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清醒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宣传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10.请为解决“教育、就业、“三农”奉献你的金点子.这些金点子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实现? 金点子;

①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教,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②就业:对下岗工人进行免费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③“三农”: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反映渠道:①我们可以采取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②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我们可以给国家有关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等方式。

11.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国是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

答:①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等。12.国家怎样推进全面小康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谐社会

专题二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热点聚焦

首个“全国低碳日”2013年6月17 建设美丽家园”,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意识,在低碳日掀起节能减碳活动高潮。

全国开展无车日活动2013年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今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以“绿色交通·清新空气”为主题,一方面关注城市交通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目的是营造更加健康、幸福和美丽的城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通过选择出行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的强大力量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摘要)

“美丽中国与城市生态文明”论坛举行2013年8月17在威海举行。论坛主题为“美丽中国·幸福生活”,与建设美丽中国有机结合,就打造生态文明的宜居城市以及其他有关建设美丽中国、城市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新观点、新理论等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52年来最多2013年11月1日,北京再度拉响空气污染蓝色预警信号,这已是一周内第三次重污染围城。中国气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①。

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9月12。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与教材知识点结合】

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2.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开展相关的活动有利于宣传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4.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5.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6.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活动,彰显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携手合作,共同应对。7.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三、命题角度

1.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2.生活中破坏污染环境的具体现象

3.为什么要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答:(1)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这是贯彻落实科学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建设节能减排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的根本要求相一致。

4.、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在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答:国家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

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

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投入,健全节能环保机制,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加大污染

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法制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6)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1)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

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2)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员工劳动技能,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3)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个人(青少年)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并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5.发展低碳经济有何积极意义?

(1)有利于依靠科技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水平,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实

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有利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

(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4)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有利于缓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6、我们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应采取哪些措施?(提建议、献计策)答:①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

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③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④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7、作为青少年学生,你打算如何用实际行动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 答:(1)积极宣传我国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积极

宣传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2)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3)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坚决斗争。(4)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发展循环经济;(5)使用节能型、环保型产品;

(6)增强意识,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落实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动;(7)要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8)积极创新实践,发明节能减排的金点子。

(9)要增强法律意识,勇于同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自觉做到关闭电器的同

时拔掉插头、将灯泡换成节能灯、一水多用、送电子贺卡、双面用纸、垃圾分类和回收、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8、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教材中国的那些观点?(1)符合实科学发展观思想。(2)符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符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4)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5)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6)符合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9.如何建设低碳校园?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低碳意识; 老师要以身作则,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开展以“低碳”为主题的多种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自觉节约用电、用水;等等

10.为开展低碳系列活动拟一个行动方案

11.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为发展低碳经济所做的努力和结果表明了什么?

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遏制全球气温升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

12.请你谈谈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1)国家:

①加强道德建设,进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进技术设备,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④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严惩浪费资源的行为。(2)社会:

①加强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宣传,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的社会风气; ②发挥舆论和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谴责铺张浪费的行为。

(3)公民:提高自身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积极同浪费的行为作斗争。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