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比较文学》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跨国界跨学科2、19
3、交流、吸收、改造
4、国际文学关系
5、中国
印度
6、朱光潜
7、综合
8、创造性的误读
9、渊源学
10、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11、语言
学科
12、世界文学
他种文学
13、环境
时代
14、理念
方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打通
17、国际文学关系
18、《共产党宣言》
19、浪漫主义
20、统一性(或同质性)
和
差异性(或异质性)
21、《赵氏孤儿》
22、钱钟书
23、弗莱
24、选择性共鸣
2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
26、影响研究
27、文学史、文艺理论、美学原理
28、跨国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29、互识、互证、互补 30、抒情、叙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
比较文学中的影响指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2、类比:
类比主要考察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其共同性。
3、流传学: 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声誉、成就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
4、主题学:
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5、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则指某个民族内的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民族文学是形成比较文学基础的基本单元。
6、文类学:
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一门学问。它既探讨文学的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渊源流变过程,也研究和比较某些相似文学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各自的发展历史及特征。
7、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的研究。平行研究的范围很广,它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平行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平行研究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和空间,但其对象缺乏严格的限定而容易滑向泛文化的领域。
8、缺类研究:
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盛行,而在其他国家却没有出现的现象,叫做缺类研究。这种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各民族文化心理、审美特点的差异的理解。
9、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一词在不同情况下多次使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尽相同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指全球文学,即通过对许多国家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的评述写出一部世界文学史。第二种涵义指“伟大的”、“经典的”作品,或者说世界公认的最好作品。第三种涵义即歌德所倡导的世界文学。
10、个体流传:
个体流传即一国的某个作家在他国的命运和对他国某个作家或他国文学的影响。这是一种围绕个体的传播路线展开的研究,它包括个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对群体的影响两种。
11、对比:
对比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体系的特点,使两者的特征相形突出。
12、历史比较文艺学: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的文学联系和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3、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14、美国学派:
美国学派是在向法国学派的挑战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等。他们力图摆脱法国学派理论和方法上的束缚,倡导平行研究。他们要求比较文学应注意文学的内部联系,注意文学的美学涵义和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以纠正法国学派只考证事实而忽视文学特征的倾向。从而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15、渊源学:
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这种研究是以接受者出发探讨放送者(输出者)的溯源研究,它往往揭示出一种因果关系是最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16、阐发研究: 所谓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
17、直接影响
直接影响指作家直接接触和吸收外国作家或作品中的影响,用图式表示即乙→甲。
18、创造性误读
创造性误读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是否产生新的因素是创造性误读与一般误读的根本区别。
19、母题
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母题是作品中不可再分解的组成部分,不具主观色彩,无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数目有限。
20、可比性
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21、媒介
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
三、判断题:
1、比较文学的方法就是比较。
(错)
2、《离骚》和《神曲》的比较研究属于比较诗学的范围。
(错)
3、文献的渊源研究是一种从文学内部探讨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错)
4、现代小说中对绘画空间意识的借鉴是对以往“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的一种突破。
(对)
5、影响与类同的区别在于影响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有时间上的先后,因果上的机遇等,也就是说它需要有明确的事实作依据。
(对)
6、普希金与拜伦的比较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
(错)
7、根据比较文学的观点,一个作家受到他国作家的影响就贬低该作家的地位和成就。(错)
8、接受国的艺术传统越强大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就越容易。
(错)
9、在文学和绘画的关系中,文学对绘画的借鉴是明显的,绘画对文学的借鉴则几乎没有。(错)
10、各民族语言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差异。
(对)
11、将作者───作品───读者这一以作品为中介、构成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复杂过程作为一个具有多向关系的总的系统来考察,与只限于考察某一局部或局部关系其实是相同的。(错)
12、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对)
四、简述题:
1、简述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区别。
可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差异入手。
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均不属于影响研究的范围。影响研究是一种可靠的扎实的具有说服力的方法,也是比较文学领域里出现最早、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偏重于实证,它在注重事实的同时也限制了它的运用范围,并妨碍了对作品分析作深入地艺术。
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平行研究不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并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其他学科(哲学、宗教、思想史、心理学等)之间的科际比较,从而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也就是说,平行研究可以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最大限度地纳入其研究领域。同时,平行研究不像影响研究那样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而是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把文学批评重新引入文学史的研究当中。因此,平行研究较之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
平行研究的局限主要有两点,一是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严格的限定,甚至有使其研究范围大得无法为一个学科所容纳的危机。二是由于不同民族都存在着亚文化或者异质性文化的问题,往往使平行研究的结论缺乏周全和严密。
2、什么是跨学科研究,试举例说明。
跨学科比较是将文学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等与文学相关的大背景下,考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作用的。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扩展,是一种在保持文学主体性的条件下,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一种科际性研究。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综合性最强的一个部分,它广泛吸收其他各学科的观念和方法,综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区分、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对文学现象和文学研究进行反思。.我们把跨学科研究分为: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文学与自然科学和文学与社会科学等。可举文学与宗教和哲学,文学与音乐或绘画关系方面的例子,比如王维的诗和画,约翰.克利斯多夫中的音乐,或者文学与网络等。
3、举例说明流传中的变异现象。
文学的流传往往不是一种直线、等量的过程,无论是外国文学在本国的流传,还是本国文学在外国的流传,与原作精神完全吻合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出现一些变异,接受者必然会对放送者的作品有所选择、吸收和排斥。从某种意义上说,变异是绝对的。变异的原因包括媒介的原因;文化传统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等。
伏尔泰就是通过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来了解中国文化的。他肯定儒学,赞扬中国哲学,推崇理性也赞赏中国文化之理性,甚至说“我们不能象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并在他的《诸民族风俗论》中写下了一句赞美中国文化的名句:“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在东方以得得所有发现,仅仅只是找到了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道德与物质的世界。”他赞赏中国的政治和法律,说“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他又赞叹:“ 我 已不得不主张只有中国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了。”这些论述并不都符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而是美化了。
作家作品在流传中被误解和歪曲的现象。我们对西方的许多作品存在着误读,例如对昆德拉的小说。西方对中国的作品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例如法国评论家巴赞把《水浒传》称为“中国人的第一部滑稽小说”,查理·格·欧文巴《水浒传》称作是中国“最早的惊险小说”。在流传的变异中,也不排斥有意的歪曲。特别是在翻译中,有的译者可能出于政治、宗教或道德方面的考虑,对原作有所增删,从而歪曲原作的意义。
作家作品在某一国度的流传还会因时代不同或接受者不同甚至同一接受者的不同时期而出现变异。乐黛云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篇探讨流传中变异的范例。
4、从接受国的角度谈谈影响产生的条件。
(一)接受国的社会环境
接受国的社会环境首先是接受国的开放程度,这与当时的政治权力有关。接受国的政治权利有时直接作用于文化和文学交流。
(二)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欣赏习惯 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是强大的,中国是诗歌的黄金之国,因此西方的十四行诗始终在中国未形成气候。相反,若传统比较薄弱,外来的东西进入时阻力就较小。这说明影响发生的又一因素是接受国的文学和欣赏中需要或已开始孕育类似的因素。特别是当接受国的文学传统遭到抨击或面临解体,社会呼唤新的文学,在这种情况下,外来的思想和技巧很容易作为新的因素结构到新的文学中去。尤其是当人们否定传统的文学技法时,借鉴外来的形式和技巧就成为必然。
(三)被影响者个人的内在条件
被影响者在思想、个性、气质等方面与影响者的共鸣或吻合是影响产生的主观原因。
5、如何理解文类的“大体则有”?
“大体则有”是说各种文学类别都有自己的基本构成因素、特点和规律,它是人们在长期文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约定俗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小说、戏剧这些文类概念,经过自身长期发展,各自都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性,已经成为文学的基本类别。
6、举例说明文学对音乐的借鉴。
(一)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文学尤其是诗歌,一直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构成,每一首诗都以一个与诗人的全部经验中某一时刻相关的地方命名。从结构上说,每首诗分成的五个部分就像“有自己内在结构的五个乐章”。叙事文学也受到音乐的影响。在叙事作品中,一些小说家常常借鉴音乐的技巧,如动机、主题变奏等。如昆德拉将音乐的思维方式引进小说创作,以音乐为参照系,在小说形式上作了大胆的革新。
(二)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
现代以来,文学的这种追求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诗歌应该具有“音乐美”,也不仅仅是通过借鉴音乐方法来丰富和扩展文学创作领域,而是对音乐本体的追求。音乐成为文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或说文学的“理想自我”。
这种追求首先表现在对音乐中音响的运用上。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不仅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暗示了诗人的感伤情绪,而且在声音的处理上别有特色。诗人不仅反复描写雨巷的悠长,姑娘“默默行着”,“走近”,“飘过”,“远了,远了”,体现了法国前期象征派诗人讲究形象的流动性的特点,而且诗中反复出现的“悠长”的“长”,“雨巷”的“巷”,“希望”的“望”,“女郎”的“郎”等字,韵母相同,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并由此为我国新诗用韵开辟了一条新径。
7、比较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那些不同?
传统的文学研究立足于国别文学研究,将对象限定于一特定范围之内。在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切割的方式,先以国别为界将各国文学分割开来,再以历史分期为线将国别文学又加以划分,以致最后人们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某一时期某一作家甚至某一部作品上。这是一种原子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分工过细,使文学之间缺乏沟通。比较文学将采用一种联系的和比较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
8、简述太极图和十字架的意蕴。
有人曾将中西文化差异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文化的象征是“太极图”,西方文化的象征是“十字架”。这一比喻很值得体味。“太极图”是圆的,平衡的,具有向心力的,同时也是封闭的,互相纠缠的,内部运动和斗争的。“十字架”纵横相交,向四方延伸,显示出一种张力,也显示出侵略性和扩张性。
9、简述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宗教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对作家的影响上。如禅宗对中国文人的影响。甚至有些作家或诗人本身就是信奉宗教的虔诚信徒,宗教信仰与意识在他们的创作中会自然而然有所流露。宗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艺术表现技巧。在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中,不少具有文学价值。文学史上的有些名著也取材于宗教。佛教文学中的丰富的想象和散韵并用的文体对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佛经的唱读和变文促进了我国新文体的产生,话本、弹词的出现为我国小说、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日益疏远,并出现了一些具有反宗教倾向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恣意嘲笑讽刺宗教的伪善。
10、简述类比与对比的关系。
类比和对比是平行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类比是比较的前提,而对比是比较的价值所在。在实际运用中,类比和对比这两种方法往往是交叉运用的。
11、简述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
(一)影响时代风尚
文学翻译对人的启蒙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些新的思想正是通过翻译进入人们心灵的。如晚清时期对易卜生的接受,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存在主义的认同。
(二)产生新的词语
外来文化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更新了我国词汇。这首先表现在词汇的丰富上,而且翻译还可以赋予已有的词汇以新的含义。
(三)发展新的技巧与文体
如我国小说的发展就受到佛典的讲经变文的影响。近代翻译对我国小说的影响更是巨大,它不仅表现在思想上的启蒙,而且表现在各种技巧上的借鉴。翻译对我国新诗和话剧也有很大的促进。中国新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外来诗歌的影响。
(四)翻译与作家
许多作家是通过阅读译著来吸收营养的。有些作家通过翻译与自己思想、气质、艺术风格相近的作品,带动自己的创作。这在比较文学上叫做“选择性共鸣”。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翻译过作品,通过翻译,使他们能非常细致地体味和推敲外国作品,从中获得有益的思想营养和写作技巧,周立波译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而创作《暴风骤雨》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12、电子计算机技术对文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哪些方面?
电子计算机对文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换笔和网络文学给文学带来的变化上。
(一)换笔:计算机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创作方式。键盘输入改变了手写的一次性,使修改变得极为容易,因而也越来越经常化,于是构思和写作逐步趋向于同步化;“复制”和“粘贴”功能的实现使拷贝、拼贴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大量运用,对其他文本乃至超文本的借用于是成为作家们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创作方式;输入法的特点使谐音、多义乃至符号语言的运用在作品中屡见不鲜,换笔,极大地为丰富文学的表现力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尝试。
(二)网络文学的出现:网络文学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它的兴起,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传统文学和文学观念的冲击。这首先带来了创作主体的变化。在网络上,人人都成了参与者,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作品,或者读写、批评和修改作品,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日趋接近,创作由专业化走向平民化。这种创作主体的改变给文学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审美趣味变得多元化、私人化,并形成一种简洁的、时尚的,符号性的网络语言。并且,网络作品不再是稳定的存在,而是流动的,永未完成的。这种新文学样式在不断冲击着既有的文学创作规则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着文学表现的空间,引起人们对文学存在方式和意义的新的思考。
此外,像三维动画、电子音乐一样,电脑诗歌,电脑小说的出现也将指日可待,新的创作软件即将问世,人机对话,任意进入,多重结尾将进一步改变文学创作的结构模式。当然,这种创作软件并不意味着取代作家创作。作家创作将与电脑创作并行不悖,竞放异彩。
13、简述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民族文学是基本单元,是研究的支撑点。比较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范围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14、比较文学的比较与比较手法的区别。
(1)在涵义上:比较手法的比较是一种认识法,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一种研究精神的概括,它的外延比比较手法宽广得多。
(2)在功能上:比较方法仅仅着眼于两个相似或相异事物之间关系的建立上,而比较文学的比较是在肯定两个事物关系建立的前提下着重对这一关系的研究。
(3)在目的上:比较手法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识别这两个事物,比较文学的比较是通过对事物关系的研究来揭示这种关系本身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15、阐发研究的注意事项:
(1)阐发研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2)对要采用的理论模式,对要阐发分析的文学现象要作具体分析,切实研究其可行性。(3)阐发研究必须能导出积极的结论,细微的、令人信服的。
16、主题与母题的区别:
(1)母题是对情节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是一种综合的价值判断;(2).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则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3)母题是常项,数量有限(有人统计为100多种),主题则数量无限;(4)母题与情景形式有关,主题与人物有关。
五、论述题:
1、比较文学之我见。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至少应涉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的问题。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2、试举一位曾受过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作家,并对其创作中的外来影响加以分析。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试分析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外来因素。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4、“比较文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广场,它可以向四面八方敞开。”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可以表示赞成,也可以表示反对,但都必须言之成理。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5、试论中西神话人物形象的异同。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人物形象。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6、举例说明女权主义批评(或20世纪的其他文学批评流派)在中国的变异。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试述中西古典小说之异同。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你是如何看待文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的?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9、试分析中西小说中的一对相似人物类型。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10、钱钟书的话说,“文章之体可辨别而不堪执着”,谈谈你的看法。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11、原型批评的内涵、特点、意义和局限。
内涵:原型批评的任务是寻找原型,寻求作品感染人的缘故。1).它就是通过对作品性质的研究分析,进一步探索和追问作品的象征意义背后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和原始经验,2).最后找出单个作品怎样辉映着原型的光环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能够唤醒读者的种族记忆,引起心灵的震撼。如:如探讨古代诗歌中“柳”这个意象的原型,插柳、折柳送别等等。特点:1)向后看。(探讨文学作品负载的原始经验)2)全景式。(它不是在一部作品中出现,也不是在一个作家中出现的,而是一个民族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义:A。它打破了文艺研究的狭小视角,突破了就作品来分析作品,把文学作品放到整个民族文化背景下研究,注重探讨作家思想中民族共同心理的遗传和积淀。(作家在制造作品,批评家在分析作品)B。原型批评冲破了从作家到作品这种二维研究局限,对文学的继承性、对读者的接受和欣赏心理、对艺术的共鸣现象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现实意义。C。原型批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积极寻求文学作品与久远的人类文化形态的联系,这样有利于破译远古神话的密码,揭开人类生存心理的奥秘,同时它为批评家以历史意识重新解释作品提供了一个文化传统的制高点。
局限:A.原型批评带有神秘主义倾向,因为原型总是呈现出集体无意识,而这种集体无意识总是蕴含了一个民族的宗教、神话等等,它只讲历史的积淀和宗教遗传,而不讲时代的冲刷带来的变化,把创作完全看作是超出个人意识的集体无意识所为,完全避开了时代的影响,完全避开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相当于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样就使我们的作家忽视了眼前生活,而去探讨原始大荒。B。它忽视了艺术规律本身的美学研究,它从来不对作品的艺术规律分析,它不研究创作一作品的作家的艺术技巧、艺术手法等等,而只是看作品是否驱动了原型。它并不是探讨作品的价值,而是识别和探讨原型,仅仅探讨原型而不去对作品进行艺术价值方面的分析。
12、中西诗学理论的不同:
(一)诗学体系上的区别:
西方:以叙事文学为本位,对文学性质的看法强调的是摹仿与再现。将经商的经历讲给家人听,如《荷马史诗》,亚里士多德之后,文学理论都强调了摹仿说。中国:中国最正统的文学多是抒情作品,因而中国古代强调言志和表现。《尚书》“诗言志”。“诗言志”的“志”显然强调的是摹仿之外的事物,它是客体通过人这面镜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再现与摹写。西方“摹物”,我们“感物”。
(二)诗学理论形态上的区别: 理论形态就是指理论的表达方式和存在方式。
1.西方的诗学理论重论辩,带有较多的分析性、逻辑性;而中国古代的诗学理论重领悟,对外物的直观性、经验性。
2.西方的诗学有较强的系统性,而中国古代传统的诗学理论较为零散。
3.西方的诗学观表现出较强的明晰性,而中国古代的文论诗学观则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如西方的“典型”、“形象思维”概念很明确,而中国的“气”、“势”的概念较为模糊。因为中国古人较为倾向于从整体、混一的角度来把握,而西方是纯概念。
第二篇:《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1
《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1 第一讲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的 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
2.研究一国之内的、和
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3.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
、、和。
4.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以达进一步的共识。5.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之外,还研究
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这就是文学的。
6.文化发展是通过
和
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7.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同时又进行急邃的。
8.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 以外,也得到蓬勃发展。
9.如果没有不同文化间的、,我们的文化就会变成一片文化沙漠。
10.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
、、、为己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
1.文化转型时期2.互证3.横向开拓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 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
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 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5.文化转型的原因
四、论述题
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存在于不同文化中
不同文学之间
2.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
3.文学运动
文学题材 文体和技巧
4.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
5.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
6.认同
离异
7.危机和断裂
重组和更新
8.逻辑学范式
现象学范式
9.和而不同
多元并存
10.互为主观
互为语境
互相参照
互相照亮
二、名词解释
1、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2、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和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一种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种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种学科。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
教材第13页
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
教材第13页
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
教材第5页
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教材第15页
5、文化转型的原因
教材第12页
四、论述题
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
答题要点:
1、文化差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人类文化的多样性。2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为多元文化在各地区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但同时也蕴涵着以强势文化覆盖弱势文化,削弱多元文化的可能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危机的关健之一就在于沟通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民,能过对话使他们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以致互相欣赏。
3、文化多元发展会遇到种种阻碍和挫折,前景也并非乐观。
4、文学是可以沟通人的灵魂的,它是沟通不同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比较文学首先通过文学途径,以沟通不同文化的生命形式和不同的体验形式为已任。
5、在广阔的空间里让人们逐渐接近,了解不同文化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展开不同文化的对话,缓解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割据主义的对立,彰显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篇: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感是怎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国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3、渊源学的定义是什么?包括哪些研究方法? 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学的研究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首先,从影响的方式来看,“印象”对作家自身来说是比较直接的一种体验,这会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印象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印象角度来对文学渊源进行追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可以按照时间的长短大致分为几类: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
2、其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还包括对口传渊源的研究。也就是说,渊源学是研究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而造成的文学影响和渊源关系,也就是研究外国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对作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和渊源关系。
3、再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它的最后一个形式就是对笔述渊源的研究。所谓笔述渊源,也就是见之于文字的渊源研究。因为它很容易能被研究者所实证。从影响的发送者角度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孤立的渊源:又被称为是“直线式的渊源”,它的研究目的“是在于从一件作品中重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根源”,按照梵·第根所说的,这种研究的关注点分为主题、情节和细节、以及思想的渊源等方面的实证关系考证。可以说,这种孤立渊源研究是对接受者和放送者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直接的比较研究。
2、集体的渊源:它也被称为“圆形的渊源”,即研究一个作家如何接受许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者一国文学影响的研究上。这种研究要以大量实证性资料考证为研究基础,一方面要从作家自己关于这一接受情况的种种记载之中进行搜集,从作家在其作品的序、跋中的说明,到自传、日记、笔记、书信中的记录,乃至个人阅读书目的清理,都是进行考证的关键资料;而另一方面,要从与作家有关的人们对于这一作家接受影响的种种记忆中进行搜集,从亲属、朋友的回忆录、书信,到评论者的评论、评传,乃至相关的口述资料都应该尽量包括在内。
4、请结合渊源学的具体研究实例,分析渊源学和实证研究有什么样的关系?
a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和论证。所以说,渊源学对外国文学渊源的探究不是一种以类似性为基础的文学关系的想象,而是必须建构在翔实的资料考证的基础上的实证性文学关系研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属于不同国家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范畴。B、这种强调实证性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所有渊源学研究的共有的特征。例如,我们可以聪周翰的《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一文了解实证性考察在渊源探寻中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证性的层层论述。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证性文献支撑,渊源学的研究就会流于猜想,就会缺乏说服力。所以我们说,只有具备了一种实证性的考察,才会取得渊源追溯研究的成功。
5、什么是媒介学?媒介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哪些?
媒介学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理论和方法:(1)个体媒介。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人”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团体媒介。媒介的环境是指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团体,如沙龙、新闻、杂志和社会环境组成。(3)文字资料媒介。文字与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
6、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的新视点有哪些?
1、媒介学的新视点,是指在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媒介学从注重事实联系、即关系的挖掘,注重史实研究、即对影响过程的研究;走向考察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践活动、在文学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作为媒介,中国文学通过翻译走向了新的阶段。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开发,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事业也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人类进入21世纪,传媒手段越来越先进,交流越来越便利。国内、国际的传播都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网络时代的文学,从创作到阅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学交流中,从翻译到传播都对传统观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引起学术界严重关切。
3、比较文学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关系研究是媒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其研究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传统的人物、社会环境、地理和事物等,传播媒介本身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传播媒介的研究,如对互联网、影视艺术、广播电视等这些时代的最有影响的媒体的研究,会推动媒介学的发展。第二章
1、文化过滤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变是与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生态联系在一起的。如接受美学的兴起,确立读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解释学”,主张“在理解中所发生的过去只是过去和现在的一种调解和转化,它们都超越了认识者的有意识控制”。这些理论不仅给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也刷新了传统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更为文化过滤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根基。
2、为什么说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请结合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具体实例来予以说明。
1.文化过滤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始终,那么误读也必然伴随着对外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之中;2.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会因文化过滤的原因而造成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这样也就会因发送者文化与接受者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影响误差,或者叫做创造性接受,这样就形成误读;3.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1975);4.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如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维方式);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语言文化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5.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之一。
3、为什么说译介学属于文学变异研究?
影响研究注重的是以实证的方法描绘出文学影响的路线,而深受语言学转型之后的欧洲理论影响的译介学却并不试图通过探幽发微或缜密考证来指出误译对目标文化的影响。影响研究的理论前提之一是将源文化视作主体,目标文化视作客体,以原文为中心,而仅把翻译作为工具;而译介学却恰恰相反,它的前提是误读和误译,因此翻译必然产生变异,值得深究的是这些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文化语境。可见,译介学既然不同于媒介学,也就不应再囿于影响研究的框架之中。因此,继续突破影响研究的范式,从文学变异学的视角研究翻译问题,不仅会促进译介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更新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故本 教材不仅将译介学纳入文学变异性研究的框架之内,而且从这一全新视角出发,重新界定译介学。我们认为,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4、译介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
A、翻译理论研究。要重估翻译的价值,就必须重新界定翻译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将翻译从原文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有几位重要的理论家对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比如雅各布森、本雅明以及雅克·德里达。尤其是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翻译观颠倒了传统译论关于原文与译文关系的论说,从而彻底将翻译从原文中拯救出来。B、翻译文本研究
译介学的译本研究包括译本与原文的对照、不同译本的比较、译本的变异等方面。但是,译介学的这些研究与传统译学不同在于,译介学的研究诉求并不在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它将翻译的叛逆视为必然而不是过错,所以它对译本的细读与勘校。C、翻译文学史研究
(1)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历史1938年,阿英写作了章回小说体的《翻译史话是文学翻译史的圭臬之作。(2)翻译文学史关注的问题。
5、怎样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变异性特征?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一个与传统截然对立的崭新的研究领域,恰恰相反,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端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期它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统的影响影响研究的渊源学研究中实际上就已暗含了形象学的因子。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象学发展进入成熟期。早期的形象学中虽然已包含了变异的因子,但总的来看,它仍然主要是一种注重有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它主要关注的是“一个形象与„被注视‟国相比是否„错误‟或其„忠实程度‟的问题”,而与之相反,这一时期的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与之相对应,它重视的是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对他者的创造性阅读和接受。对此,巴柔有非常清楚的阐释。他的阐释意味着这种形象学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研究中的形象学。在创造性想象和变异理论关照下,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放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
5、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6、柏拉图的“迷狂说”和严羽的“妙语说”P225
这是关于灵感问题的问题的两种理论,柏拉图的“述狂说”是西方的权威理论,中国古文论流行的则是严羽等人的“妙语说”。首先,“妙语说”和“述狂说”一样,都是关于灵感的论述。其次“妙语说”与“述狂说”的第二个相同点是它们都将灵感与宗教迷信联系起来。柏拉图宣称灵感来源于神灵或者前生带来的记忆。严羽也同样以宗教论诗。“妙语说”与“述狂说”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理智与非理智。柏拉图完全否认理智的作用,而严羽虽强调诗有“别材”,诗歌创作要 “不涉理路”,但他主张非理性的灵感要与理智辩证统一。
二、狂热与虚静。“述狂”是一种热烈激越的灵感状态,当诗人陷入“迷狂”时,就会达到狂欢的境界。而“妙语”则是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是长期积累中,在宁静中慢慢悟入。
三、神赐与积累。述狂说宣称灵感是神赐的,而妙语说则强调灵感来自平时的积累。
7、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联系和区别分别是什么?
联系:法国著名比较文学者梵·第根在分析影响的传播过程时曾经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从影响的角度对接受者进行了研究。但梵·第根之所以关注接受者,并非像后来的接受学那样将接受者置于研究的中心,而是通过接受求证影响的“事实”,将接受视作起点,对影响进行原始性探寻,研究影响的渊源。无论是起点明确的流传学研究还是起点不明的渊源学研究都没有把影响和接受明确区分。真正从理论上对影响和接受进行明确的区分的,是美国比较文学者韦斯坦因。意大利学者弗朗科·梅雷加利也看到了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不同。通过上述引证可以清楚地看到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接受学之间的理论联系。区别:(1)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接受学奠基于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注重的是文学变异的研究;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要求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证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的事实上的联系。(2)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不同。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中,接受学注重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及其原因,以读者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影响的因素。
8、接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A、同一文明下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作品接受变异。B、不同文明下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作品接受变异。C、平行研究中的接受变异。
9、什么是文学的他国化?
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10、文学他国化必须立足的基点是什么?为什么?
文学的他国化必须立足于接受国的文学传统和民族欣赏习惯,否则,文学的他国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文学他国化必须以接受国文学的文化规则、话语方式亦即思维和言说的方式为基础。如中国的寒山诗在美国的遭遇就是典型的文学他国化的现象。文学他国化必须立足于接受国的原因还在于,文学被他国化以后必然会参与到接受国本国文学的更新与再创造,如果不立足于接受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规则就只会出现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传播国文学的全盘照搬和生搬硬套,这样,文学的他国化不仅不可能发生,还会使得接受国的文学失去自身的文学品格,从而也就无法在世界文苑立足。
那么,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呢?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其次,接受国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再次,文学的他国化研究还应该注意,文学的他国化必须与接受国当下的语境或者说是文学要求 结合起来。一种文学能不能被接受国他国化,或者说是在何种程度上的他国化,这与接受国的文化语境和文学需求有关。第三章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性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 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以求同思维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摸式,针对广义上同属单一文明范畴之内的西方文学时有很实际的应用性,然而,当我们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的文学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原则大致相同外,更多的是文学的不同,更多的是对同一个文学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或观念的变异,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重心已由相似性转移到了差异性之上。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中,叶维廉提出东西方各有自己的思维、语言和文学模子,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之而起的文学模子的歧异,我们必须先予正视,始可达成适当的了解,在进行跨文明研究时,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偏执态度。
3、什么叫主题学研究?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主题学是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中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发起于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法国学者梵•第根总结了德国学 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里程碑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之后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进行了深刻论述。很快,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许多学者将之纳入平行研究范畴,主题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其后,顾颉刚又整理出版了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加上我国其他学者出版的一些对民间传说人物的研究,开辟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法国比较文学奠基人阿扎尔、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等提出了质疑。但就在上述学者的一片质疑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主题学的领域为许多学者提供了资料来源。作家们从来是思想史和感情史最直言无忌、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者,比较文学无须陷入民俗学的空泛和广博,就可以在其中找到机会为思想史和感情史做出贡献。
4、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而两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就十分清楚了。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的特征了。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种种典型的格局。比如正面人物大义凛然,气势上永远压倒反面人物。英雄人物的男性往往没有家庭,他们只爱事业。英雄人物的女性往往是“不爱红装爱武装”。各个民族都一样,革命事业压倒一切。对这些情境进行研究,特别是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出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主题学中的意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是一种动植物,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而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及想象的事物,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山,其文化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有崇高的含义。形容一位伟人往往称之为巍巍的高山,视之有“高山仰止”的敬佩之意,然而,山在爱尔兰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形象。主题 学中的意象研究就要着力于探讨同一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的内涵,比较其变化与差异,揭示出各民族作品中的深层意蕴。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探讨各个作家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各民族的审美情趣之差异,这是意象研究的目的所在。
5、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对象和文体划分标准是什么?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比较文体学的研究,即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比较研究体系。在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文体的划分。中西方对文学文体划分标准是不同的:西方自柏拉图开始,就逐渐形成了各种划分方法,最易接受的是文体划分的三分法,即把文学文体划分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在中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因素,中国一直是以有韵文和无韵文来划分文体的,直到“五四”之后,在西式话语的影响下,才有了后来的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和四分法(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的提出。
6、中西方戏剧文类有何异同?
首先,西方自亚里士多德起就将戏剧作为最主要的文体,此文体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崇,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评论家。而中国传统文学、文论一直是以“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来划分文体,所以诗与文一直被视为文学正宗,而戏剧与小说均被视为“小道”,受到压抑。直到清末民初,戏剧才在王国维等人的倡导下成为正宗。
其次,从历史上看,西方有着很强大的叙事传统,而中国有着很强的抒情诗歌传统,因此,中西传统戏剧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诗为主,而西方传统戏剧则以对白为主。在结构上,西方逐渐形成戏剧的“三一律”理论,而中国传统戏曲的时空结构是开放的,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的地点是可以流动的,而时间的长短也是依照故事的需要,是没有限度的。
第三,中国与西方的戏剧发展轨迹不同。大略来说,西方戏剧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越来越向写实的对话戏剧发展。同时,歌剧、芭蕾剧、哑剧等都成为独立的形式,而不被认为是戏剧正统了。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自宋元、经明清以来,一直 保持着它的特色,依然以歌舞、象征、风格化的演出艺术为主。到了二十世纪,中西方戏剧都发生巨大的转向,开始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文化交汇的局面。
6、你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有何评价?
7、论述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第四章
1、梵•第根的“总体文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梵•第根的总体文学理论有独特的贡献:
第一,从文学研究的本质和作用来说,总体文学理论继承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理想,使文学研究相对超越了民族、国家的限制,为多元文明的理解与沟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从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方面看,总体文学理论突破了当时比较文学学界实证式影响研究造成的停滞局面,是比较文学由法国学派跃进到美国学派的一座桥梁。
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理论,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体现了人们渴望交流与沟通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人们对比较文学学科认识的不断 深化。围绕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论争,其实质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与发展方向的论争,是比较文学是否应该在不断超越中更加接近“世界文学”理想的论争。
2. 举例说明“总体文学”观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梵•第根在讨论“总体文学”时提到了诸多的“主义”,譬如彼特拉克主义、伏尔泰主义、卢梭主义、拜伦主义、纪德主义、人文主义、古典主义、纯理性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十四行诗体、古典主义悲剧、浪漫派戏剧、田园小说及其他形式,这都是西方的。而韦勒克在讨论“总体文学”时,多次强调冲破民族文学的樊篱仅仅使西方文化形成了一个统一体,“而且,在不低估东方影响的重要性、特别是圣经的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包括整个欧洲、俄国、美国以及拉丁美洲文学在内的紧密整体”。另一位美国比较文学界的权威韦斯坦因在一本比较文学的教科书中更明确地反对总体文学研究。显然,在这些学者看来,西方文学是“总体文学”或者说世界文学的代表,是集大成的中心,比较文学家的使命便是研究西方文学的复杂演变。不难看出,在真正的“总体文学”观尚未建立以前,人们所理解的“总体文学”或“世界文学”只能是自成系统的“欧洲——西方文学”、“美洲——犹太文学”、“非洲——黑人文学”以及“亚洲——东方文学”等相对跨越了国界的区域性文学,且“欧洲——西方文学”处于核心地位。
3、如何界定异质性,如何认识异质性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它与互补性关系如何?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这种彼此相异的特性在不同文明的文学中都可得以体现,例如中西文论之间的异质性。任何一种文明都会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自然也各有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异质性来。面对这种异质性,面对异质文学之间彼此激荡的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异质性他者存在的重要价值,在对话中达成互识、互证和互补,进而促发文学新质的形成,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体认不同文明间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不可规避的题域;在跨文明的视野中进行异质性研究,是中国学者立足于国际文化的当下语境,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异质性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不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将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结合起来,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学之间相互融会、整合和共同发展。
4、探讨文学的跨文明互补与融会可以从那些具体研究途径入手?
我们要在异质性的基础上求得互补,进而达到某种总体性,将不同文明的文学共冶一炉,融会贯通,探索异质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文学现象与规律,并进而建构起具有更大阐释能力的世界性和全球性理论框架。异质文明间的互补和融会,是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比较文学在新的发展阶段注重异质性研究的必然结果。对于不同文学之间的这种互补和融会,跨文明研究提供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研究途径:归类法、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和融合法。具体如下:
归类法: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采取归类的方法,即站在总体文学的高度,将异质文明中的文学现象加以类分,并归结为若干理论问题,加以对比研究,进而达到特定的融合。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一书就是采取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成功范例。
附录法:我国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就很典型地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研究某种文明体系的文学问题时,以“附录”的形式将不同文化背景中可以与此问题相类比的对应文学观念列出,以进行对比辨析。通过“附录法”,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观念一并呈现出来,在一个宏阔的视野中,正文部分对特定问题的论述详尽深入,附录所列内容全面而清晰,这为我们比照不同文明文学提供了便利,也利于我们在较高层面上探寻共通的文学规律。
引证法: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中所采用的“引证法”也是文学在研究异质文明之间互补与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研究文论时,“引证法”要求我们以某种文论的研究为主,而在研究过程中,将不同文明体系与此相关的例证和理论论述加以引证,从而把异质文明中的文论融为一体。
混用法:将不同文学的各种观念、范畴、术语等汇于一处,熔铸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这种异质融会的途径打通了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之间的“隔”,它不分古今与中外,将各种文学观念和理论融会到一个体系之中。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就大胆地尝试了这种方法。
融合法: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将诗、画、书法、音乐和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融为一体,从具体作品欣赏和分析入手,杂糅中西而又以中国诗学精神的剖析为主,揭示出文艺审美活动中具有本质特征的东西,也成为观照异质文明互补和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
6、在跨文明研究中为什么要进行异质性对比和文化寻根?
7、何谓跨文明阐发研究?
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当然,这种研究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
8、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主要研究方式?我们依据阐发过程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所谓作品阐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越文明界限借用文学理论的文学批评活动。所谓理论阐发,主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发明 ;跨文明科际阐发,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略有不同,它指的是跨越文明界限地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来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分析、阐发;综合阐发,主要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现象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不加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地加以研究。
9、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学术功能?首先,跨文明阐发研究具有一种文化、文学新因素的促生功能,从而可以刺激原有文化、文学的新发展,使我们渐趋委顿的文化传统被激活、更新、再生,逐渐又繁荣发展。
其次,跨文明阐发研究能够铺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通途。跨文明阐发研究能够打通文明间的壁垒,开启文化交流的通道,从而能够把中国丰富的文学资源引入到世界文学的宏大视野 中,使其能够参与到世界文学的活动中来。
10、跨文明阐发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1、跨文明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递进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强调阐发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必须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问题;第二层含义则是强调在研究当中必须要有自觉的跨文明意识、差异意识。对等互动原则,与跨文明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密切相关。它要求坚持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立场,强调不同文明文学之间的平等地位,反对一方理论对另一方文学的垄断与独白。具体说来,就是要求阐发的对等性和互为主体性。
有效性原则,针对的是阐发研究过程当中理论与对象之间的契合性问题。在进行阐发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论是用本国的理论模式去阐发西方的文学,还是运用西方的理论模式来阐发本国的文学,都必须小心谨慎,都必须对所要采用的理论模式,对所要阐发的对象作具体细致的分析,以确保阐发的可行性、有效性。
11.试用某一种西方文学理论来分析一部中国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观念),也可运用某一种中国文论观点去分析一部西方的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观念)。
12、什么跨文明对话研究,其特征是什么?
所谓跨文明对话研究就是立足多元文化立场,探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文学和文论的互相理解与互相沟通,实现异质话语的平等对话。跨文明对话研究就是以异质性话语进行平等对话。因此,其特征表现为异质性、平等性。
13、什么是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如何展开异质话语的平等对话,这是跨文明对话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又可细分为对话前提问题、对话途径问题与对话原则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跨文明研究的其他方法(如跨文明阐发研究等)都从不同层面触及到这些问题。但围绕这些问题,并只以这些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跨文明对话研究,其主导研究方式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共同语境的对话、话语互译的对话、杂语共生的对话与激发的对话等五种。
14、简要说说比较诗学的发展状况。
目前学界一般认定比较文学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法国学派阶段、美国学派阶段和跨文明化阶段。
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方法论的基础,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在寻找不同文学之间影响的事实联系,排除比较文学研究中综合的方法,也就是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在这样的观念的支配下,比较诗学自然不可能产生。1958年,美国学派要求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无事实联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甚至可以将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加以比较研究。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比较诗学的产生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比较诗学成为西方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点,这种学术潮流也影响着全世界各地的一大批学者从事这一领域。
我国的比较诗学溯源应该从清末的王国维算起。王国维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可以算是中国比较诗学的开端。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借鉴了西方的主客观相分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诗学。继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1908年)也是一篇重要的中西比较诗学论文。1942年朱光潜的《诗论》在会通中西学理和整合中西诗学理论的基础上,寻求中西美学和诗学的共同规律。此书在中西比较诗学史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海外华裔学者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197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他继承改造了阿布拉姆斯(M.H.Abrams)《镜与灯》(The Mirror and The Lamp)中所提出的艺术四要素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理论框架。叶维廉的《比较诗学》1983年在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叶维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刘若愚类似,主张比较诗学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寻求跨文化、跨国家的“共同文学规律”、“共同的美学据点”。
1949年到1979年,由于各种原因,学比较研究在中国大陆一片沉寂。1979年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再度兴起,以钱锺书的《管锥编》的出版为标志。
8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本较为系统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专著是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1988年)。本书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绪论中从中西文化背景中探寻中西诗学差异的根源,并在各章中都有追索。90年代初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是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该书比较了中西文论的文化背景,并辨析了中西诗学的理论形态的差异。由文化背景比较进展到“范畴”比较,力图揭示中西诗学诸范畴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相互发明之处。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涌现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
15、跨文明的语境下怎样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
比较诗学的研究途径是多层次的,根据比较诗学的学术实践,主要的比较方法有:(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中西诗学在中国的现代之前基本是两个完全独立而封闭运行的理论体系,很少相互影响,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和话语方式,各有不同的概念、范畴作为其理论的基石。通过术语、概念、范畴比较,我们才能看出它们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发掘出它们的含义。比较中西诗学的术语、概念、范畴,可以研究某个术语、概念、范畴,也可以研究范畴群;相似的范畴可以比较,相反的范畴更可以进行比较研究。(2)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中西的文艺理论史上的诗学著作在思维方式和论说话语上有很大差异,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只要找到对话的平台,就会发现它们讨论的对象有许多联系之处。这样看来,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就是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可以就中西的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一部中国古代的著作为依据广泛地和西方其他的理论进行比较,也可以以从总体上对多部著作进行系统的比较,从宏观上把握不同诗学体系的特点和实质。(3)诗学文类比较研究。通过文类来开展诗学的比较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立起来的,由于戏剧主要是人的生活的再现,所以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总结出,文学是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一种摹仿,因而形成了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模仿说”。除了西方诗学是建立在戏剧文类之上外,其他各文明的诗学都是建立在抒情诗的文类之上,形成了“情感——表现”的诗学。由于东西方原创性诗学所依赖的文类不同,我们通过跨文化与文明的比较,才能够看出二者在整个体系上存在着的差异。从这一点上看,西方的诗学也不是超时空的绝对标准,我们需要改变那种以西方诗学为中心的偏见,把世界各文明的诗学都看作是我们所追求的一般诗学所必需的理论资源。(4)诗学话语比较研究。所谓话语就是人类在把握世界时用以表述自己的情感、观念或理论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性的物质媒介。话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话语关注的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系统是特定话语的不同的构成模式。无论是一个理论家还是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各自独特的话语系统。也就是说,话语系统是区别一种学说、一个学派或一个文化体系的最为关键标志性的特征。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就迥异于西方诗学话语体系,具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气质,是难于用西方那种诗学话语系统简单对接或传述的。一般地说,中国古代诗学是一种诗性的诗学话语,西方诗学是理性话语。(5)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是基于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它把诗学比较放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越。诗学比较如果仅限于狭义的文本而不顾及广义的历史文化背 景,单就个别学说或概念范畴进行比较,难免失之偏颇。这就需要把研究放在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具体的语境中去操作,真正的做到沟通和相互理解,互识、互证、互补,全面地探求它们本源性的理论内核,从而实现比较诗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发现人类的共同“诗心”,也就是通过诗学的比较,发现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共同规律,进而建立具有国际意义的、现代形态的一般诗学。
16、文学人类学的定义是什么,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包括哪些方面?
文学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具体而言,它体现为自觉运用和借鉴人类学的视野和模式,对各时代、各地区、各族群的各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提炼和总结人类文学普遍的内在模式、结构、规律,并在本体论层面上进一步追问和反思“文学”的含义。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一般从媒介的角度区分,可分为文字文本和口头文本(包括仪式文本)。文字文本,顾名思义是指由文字符号组成的文本,包括传统文学研究关注的作家作品,还包括其他一些文字印刷品。口头文本一般指不依赖文字传递由一个族群文化集体流传下来的史诗、歌谣、仪式、舞蹈等;同时,它还必须包括史诗、歌谣、仪式、舞蹈等在展演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即时间、环境、人物身份、仪态„„也就是说,口头文本是一个文化事项被表演出来的动态过程。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原型批评”对书面文学的总体研究、“三重证据法”对书面文学的跨文明研究以及口头理论对口头文本的立体研究等。
第四篇: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
(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 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 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 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 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 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 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 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 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 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 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 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在比较 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
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 根本依据。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 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 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这里的跨文化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的。一是跨越文学的所属的文化体系;二是跨越大系统中与 文学同一层级子系统,即跨学科。
4、为什么要将“对话”作为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
这里强调比较文学研究在方法论观念上的沟通、平等意识。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这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前提。比较文学的研究基点也正在于比较研究,考察等方面
5、比较文学为何强调“汇通”研究?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www.teniu.cc 这里的“汇通”,强调的是对比较研究的两方或多方都要具有整体的贯通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就事论事作局部的、表面的比附或对照。这里强调的既是一种研究的观点,也是对比较 文学学者的一种高素养要求。
6、怎样理解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钱钟书认为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 区别开来。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 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 是没有什么
意义的。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正是在明辨异同的 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不仅如
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 识,这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 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7、试析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1)、为文学研究开疆拓土(2)、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4)、促进国际间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顺运文化转型中的文化重组
第二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1)“可比性”: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它是比较文学 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 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2)“有意识的比较思维”:有意识的比较思维是要求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不仅有着纵向的历史眼光,同时还要有横向的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不仅有着科学的比较方 法,同时还应有明确的比较目的。
2、“可比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客观存在的两个 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 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
(2)内在关系。是对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3)文学关系。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始终是明确而确定的、一致的。
3、试述比较思维的局限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弥补。
比较只是将所比对象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相比,而有条件地撇开了其它的方面。所 以比较的结果只有事物整体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比较,或者只是某种 属性的程度上的相互比较。如果将这种比较的结果绝对化,乃至以偏概全,就容易产生片面 性。
4、试述文学“可比性”的心理基础。
一、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可比性
不同文化的文学具有可比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类生存的客观 世界是同一的,都有生老病死之苦、喜怒哀乐之情等七情六欲。“人的一致性”,使得中外 文学作品有很多都表现了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和理想。
二、文学实践到理论认知具有可比性 文学是人的创造。
人类的文学创作有其共同的规律。从文学形式的发展看:
1、最早的文学都是口头流传的神话;
2、字文记载的最早文学几乎都是诗歌;
3、戏剧的产生往往与民族宗教相关;
4、小说的产生都较晚,与城市的发展相应。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创作积累经验的总结。
三、自我求证的文学昭然可比
人生意义的求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和内在驱力。认识人自身、认识自我是文学的重要主题。
5、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确定。可比性的确定需要遵循一下价格方面:
1.从文学自身要素寻求可比性。1)相同或相似的题材。2)相同的主题。3)相似的 人物形象。4)艺术表现的类似。
2.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探求可比性因素。3.从人类相通的道德思想感情方面去寻求可比性。4.从与文学相关的其他学科去探求可比性。例如: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邓晓芒:《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 构》(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年)其中一篇《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李 万均:《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都遵循了这些要求。
第三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
(1)正影响:外来文学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文学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2)负影响:外来文学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以开创本国文学的新局面
(3)反影响:通过批判外国文学,从而支持本国文学固有的某种趋势,起着贬低别人 抬高自己的作用
(4)回返影响:一个国家内某作家的作品,在外国取得重大影响,然后反过来影响本 国的文学发展
(5)虚假影响: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 者制造某些假象,以增加作品的影响
(6)超越影响:一个作家在外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他在国内的地位。
(7)渊源学:又称源流学。它是从接受者的出发,去探求放送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 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因素。(8)译介学:译介学就是对翻译的媒介作用及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研究(9)比较诗学:
2、何谓“流传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的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的终点,探求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声誉、反响的研究。流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一)总体影响研究。研究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所给予接受者的影响。
(二)个别影响研究。研究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
(三)技巧影响研究。研究放送者所创造的或改进后的文体、艺术形式、创作技巧等一 些艺术表现形式对接受者的影响。
(四)内容影响研究。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以及思想内容对接受者的影响。
(五)形象影响研究。研究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接受国度的流传与影响。
3、何谓“媒介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文化体系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 原因与规律。
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翻译、改编和改写、雅化和俗化、模仿、仿效、借用、出源、评 介。
4、何谓主题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主题学是对文学主题、母题、题材、意象,以及主题史、题材史和原型的跨文化研究。其基本内容包括母题研究、主题研究、人物研究。
5、何谓文类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类学是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体式、风格类型作共时性的比较研究。文类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相似文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2)文类理论的跨文化研究;(3)缺类研究;
(4)文学风格跨文化研究。
6、简略比较中西诗学体系上的区别
西方的文学观念,以叙事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认识是摹仿与再现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以抒情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看法就是言志与表现 中西方诗学理论在发展上的不同
西方诗学理论的发展呈多元性的特点: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发展则主要为一元性的特 点
诗学理论形态上的区别
西方的诗学理论重论辨,带有较多的分析性、逻辑性; 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重领悟,带有较多的直观性、经验性
西方的诗学理论有较强的系统性;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则较为零散
西方的诗学观念表现出较强的明晰性;中国传统的诗学观点则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
7、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文学与其它艺术的比较。
第四章思考题
1、比较文学的“对话”的含义是什么?
对话:指用“非我的”眼光来看待研究对象,把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当作各自独立、各具特色、相互平等,能够进行沟通的双方或多方;主张抛弃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 现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学的友好交流。它作为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视角和态度,指向平等、开 放、无中心、非定型的特征。
2、比较文学特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比较文学特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传播研究法、影响分析法、平行贯通法、阐发 法等。
3、简述比较文学的研究类型与研究方法的关系。
不同的研究类型往往要求以不同的方法与之对应,如影响研究注重对“流传线路”及不 同文学之间事实关联的研究,故对考证、考据的方法较为重视,而平行研究对此种方法虽说 不是绝对排斥,但事关并无实际联系的文学现象时,这种方法是难得派上用场的。研究类型与方法有关联,这并不是说区分研究类型的因素就只有方法或主要是方法,确 立研究类型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方法,而是某一研究类型所赖以确立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观念,是后者要求有所偏重的方法与之对应。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www.teniu.cc
4、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传播研究法的运用。
传播研究法是对文学史上有关的历史事实加以收集、整理,通过文献考证和史料分析,梳理文学现象的跨文化事实联系,探寻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相互交流中从传播到接受的途径 与路线,并预测相关文学现象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未来趋势。
着重于跨文化交流的文学现象的材料梳理,主要功夫在于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它研究 的重点不是放在被传播者身上,而是放在传播过程、传播媒介,尤其是接受者的理解、评论 评价上。
第一、广泛收集材料。包括作品译本情况(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出版数量、版次 等),译者的论述(前言、后记),评介文章、研究论文,甚至相关外国作家的译介情况。第二、将材料按一定的角度分类。如按时间,按问题、按类别等。第三、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总结特点或规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四、结合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汇通地研究“为什么”,为什么会是 这样传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第五、对传播中的不足和趋势的分析、预测传播下一步的发展。如“普列姆昌德在中国”这样的课题研究。
5、影响分析法与传播研究法的联系和区别。
影响分析法与传播研究法的联系和区别。联系:①它们都适用历史事实关系的跨文化文 学现象的比较研究;②传播研究可以成为影响研究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区别:影响分析 法是着重探讨作家创作心理和分析作品的成因。是文学的内部研究,立足于审美判断和心理 分析。传播研究法是立足于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梳理,关注的是文学史上 相互交流的基本事实,着重于文学跨文化传播的途径方式、媒介、效果的研究方法。传播研 究法主要是一种文学的文化史学研究,影响分析法则主要是一种文学内在的文本研究。
6、何谓“平型贯通法”?
平行贯通法是指对没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文学现象进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 学科的打通研究,从而获得科学的、富于启发性的结论的研究方法。对应于“平行研究”。
7、结合具体事例,谈谈“类同式研究”中平行贯通法的运用。
类同式研究这一模式重点在研究跨文化文学现象的相同之点,探寻文学现象的“连类比 物”、“相类相从”,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的基本规律而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 同、相通的文学事实。类同式平行比较研究,提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许多普遍的现象。例: 文学中的镜子。不能满足于各种文化体系中文学中相同现象的收集,不能停留“何其相似乃 尔”的浅层面上。还要深入下去,研究:1)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2)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www.teniu.cc 这种雷同是表面的还是实质性的;3)是“不言而喻”的相同,还是尚未被充分认识的东西; 4)通过类同比较,能否得出有益的、富于新意的结论。
例如: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诗原型重构》对上个各个民族英雄史诗做出
类同时研究,提出“战马英雄”和“太阳英雄”两种不同文明类型的史诗中的英雄主人公,从而得出结论:后羿作为太阳英雄,是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
8、简述“阐发研究法”的基本内容。
阐发研究法是用一种文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文化的文学理论或作品,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间的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和文学间的互相阐发。阐发研究法虽然有中国学者提出,但它适用于一切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阐发研究法 的核心是跨文化的理解,因而具普遍意义,民族文学通过阐发,由传统转向开放,因而具有 世界性,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还为民族文学间的对话开辟道路。
具体有三个方面:第一,用某种理论模式阐释异质文化的文学作品;第二,用一种理论 模式去反复阐释另一种理论体系中的诸概念范畴;第三,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来阐 释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第五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
(1)文体学——文体学(stylistics,又译作风格学、文体学、修辞学)是一门研究文
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边 缘学科。它具有多种含义。“文体学”的多重含义。语言学的含义: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思 想,对选择和运用语言材料的原则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学科。文艺学的含义:又称文艺风格学,将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引入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着重从语言中包含的诸种因素(如比 喻、语言结构、句法等)来研究文学。
(2)文学类型学——文学类型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学类型学”就是“文 类学”和“文体学”的含义,着重于文学的形式因素而分类的文学体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广义的“文学类型学”则宽泛得多,在体裁之外,还包括对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中的类同文 学现象的研究,包括形象、情节、主题、技巧、意象、语言等。
(3)缺类研究——某些文类在一种文化中失缺类,但在另一文化中却很突出。针对这
样的现象,研究其背后的传统审美心理和社会文化成因。如:中国汉文学史诗的缺失;阿拉 伯古代文学戏剧的缺失。
2、简述文类学的研究内容。
文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一、文学分类的跨文化研究;
二、同一文类的跨文化 对比研究,如《中西小说文体比较》;
三、缺类研究;
四、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比较研究,如:心理描写艺术。情景交融艺术。衬托对比艺术。讽刺艺术。白描艺术。虚实艺术。结构 艺术。叙事艺术。通感艺术;
五、文学艺术风格比较研究
3、结合实例,谈谈同一文类的跨文化研究。
中西式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对中西小说这个文类,我们可以从中西小说的产生发展 的、,中西小说母题、中、西小说结构艺术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如结构作为“骨胳”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
第一,从结构与小说中人物的关系看中、西小说结构的与模式演变。中国传统小说运
用散点透视结构模式。西方传统小说运用定点透视结构模式。其文化心理探析。中国现代小 说运用定点透视结构模式。西方现代小说运用散点透视结构模式。当代中、西小说结构模式 趋近。
第二,从结构与主题、题材的关系看中、西小说的结构方式。中国传统小说结构布局 的目的。是把错综复杂的生活事件整理成头绪分明的线索,以求明确,饱满地表现主题。西 方小说通过结构布局,将生活中的事件加以组合。突出情节的吸引力,吸引读者对主题的思 考探索,多条线索交错,时隐时现。
第三,从结构与作者的关系看中西小说的叙述角度中国小说大多用全知叙述角度,显示出一种高屋建瓴的磅礴气势。西方小说很早就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后来发展到多人 物的叙述角度,显示出灵活和多层次的优势。多叙述角度的融合,显示了中、西小说的发展。第四,从结构与时间的关系看中、西小说的结构方法。中、西古典小说大多运用直线
式的叙述方式安排结构。但西方古典小说重视外部时间,以求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中国古典 小说更多从增加作品意蕴的角度利用外部时间,甚至故意模糊外部时间。西方现代小说注重 心理时间,打乱事态时序,改变时值、拉长放慢或缩短物理时间、取得共时性、立体性的效 果。中国当代小说也努力实践这样的小说结构。
4、结合史实,谈谈中西诗歌发展传统的不同特点。
西方以史诗开头,形成强大的叙事诗传统;中国以抒情短诗开场,并且形成强大的抒 情诗传统。西方叙事诗传统从神的英雄到人的英雄,以力量、勇敢、强悍、智慧为特征的英雄成为民族崇拜英雄。从而表现出西方人的人生 理想。
中国的抒情诗传统,中国古代诗歌却从《诗经》三百篇开始,一直以抒情诗为主。徐了 《孔雀东南飞》、《长恨歌》之类的少量叙事外,叙事长诗始终没有发展起来。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www.teniu.cc 西方与神话结合的叙事诗传统,中国与实用结合的抒情的传统,带来中西诗歌的许多差 异:
(1)题材上,西方诗大多超凡越俗;中国诗则凡俗日常。
(2)内容上,西方诗努力表现“客体的全部;中国诗表现倡然的个人经验(但与群体 联在一起)。
(3)风格上,西方诗尚直率、铺陈、情感浓烈,追求深刻;国诗尚虚、重神、主情,但显得委婉含蓄、淡空灵。
(4)形式上,西方诗歌较中国诗歌篇幅长得多。
5、用中西诗歌的实例,分析中西诗歌意象运用的不同特点。
(一)突出特点与铺陈细节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运用往往是削去旁枝杂叶,直指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事物的突出特 征,意象显得简洁凝炼;西方诗歌的意象则往往铺陈大量的细节,主要特征不甚明了,意象 驳杂但有气势。
(二)密集与疏朗
诗歌意象的组合,但在组合的形态上,中、西诗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诗意象密集; 西方诗意象疏朗。
(三)具体象征与整体象征
在象征意义的应用上,中、西诗歌有不同特点。中国诗歌往往在一首诗歌中以众多的具 体意象形成意象群不表达象征意义;而西方诗歌往往一首诗就是一个整体意象,整体表达象 征意义。
6、试析中、西语言的不同导致中西诗歌的形式差异。
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主要讲究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义理,很少受语言的形态成份的 约束。这使汉语诗歌尚写意,语序灵活,词语组合多变;印欧语言则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态变化,重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上相对来说比较严谨,但不象汉语灵活。汉字是表意文学,象形文字,使汉字本身就独具形象感,对于强调意象的诗歌创作,汉字独 其优势。美国诗人就注重到汉字的独特魅力,他认为一个“有”字就是一首形象化的诗—— 伸手揽月。印欧语是表音文字,没有这种长处。从表音来看,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音形统 一。而且汉语发音有阴、阳、上、去的四个声调,可以形成平仄配合的音律。印欧语言音、形、义是不统一的,音节的书写有长有短,发音靠发音的长短轻重的配合形成音律。语言的不同,导致中西诗歌形式的差异:(1)汉语诗听觉与视觉长度一致,诗型整齐; 西方诗歌相反,诗行长短错落不一;(2)汉诗有平仄诗律;西方诗有轻重律或长短律;(3)中国诗对偶普遍而且严整;西方诗少对偶而且往往不严整;(4)含混简省与明确清晰的诗歌 语言。
第六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www.teniu.cc(1)神话:狭义的神话专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广义的神话概念认为神话不仅
产生于原始时代,任何时代,包括今天也有新的神话产生。我同学者袁珂坚持广义神话观,这样把神话与当代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2)独立神话:“独立神话”产生于原始公社的氏族时代,片断式的讲述各自祭拜的 图腾和一些分散的神衹的故事,矛盾混乱。(3)体系神话:“体系神话”形成于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是民族解体向部落联盟发 展的产物,大致形成相对完整的神话,出现独特地位的主神。(4)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专门概念,意指对原本产生于原始 思维的神话作出智性的,历史化的解释。
2、简析神话的特点。
1)集体性。它是一个人类共同体集体精神的投射;是这个群体集体创作、世代相承的 精神财富,也是这个群体成员相互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
个人创作,无论如何神奇,只能说具有神话色彩,但不是神话。《西游记》、《百年孤 独》是小说,非神话。
2)原始性。它是建立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之上,其中的幻想是一种不自觉的幻想,人们 对其中的神灵与事迹信以为真。有意识的艺术虚构不是神话。
3)神圣性。它与民族宗教密切相关,神话主角要么是超自然神灵,要么是神化的文化
英雄,他们是该民族民众信仰和精神崇拜的对象;神话之初不是纯娱乐,而是对与自己生存 息息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解释;神话在故事中提供该群体基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3、简略比较中西神话的“历史化”。中国和希腊神话历史化的路向不同。
希腊人把神话当作历史解释;而中国古人却认定神话就是历史。
在古希腊,当文明社会富于理性的人们用自已的头脑和批判眼光审视原始时代的神话 时,自然产生疑问,觉得这些离奇故事经不起推敲,试图给予合理的、历史的解释。而中国古代对神话不仅是一种历史化解释,而是历史意识深刻地渗入到神话本身的结构 之中;远古神话就是古史传说。结果把各种零散的民族
部落性质的动物神话综合起来,纳入历史传说系统,很多超自然的神奇灵物,“人化” 为传说中的历史英雄,把各种神系按崇拜他的各族势力 排定序位,形成井然的“帝系”,完成了中国的体系神话—帝系神话(三皇五帝)。中国神话历史化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政治化、伦理化色彩。
4、从赫剌克勒斯和羿比较的比较中看中西文化。中西英雄的共同点:
从凭借智慧和武艺,为民除害,建功立业,受到民众喜爱这些方面看,中、西神话中的 两位英雄非常相似,他们战胜一些怪物也有些相似。甚至他们娶妻的情景都相似:都与河神 竟技,娶得美丽少女。赫剌克勒斯战胜河神阿克罗斯(希腊最大的河)而赢得美丽的得伊阿 尼拉;羿“射夫河伯(黄河之神)而妻彼雒嫔”。中西英雄神话的差异: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www.teniu.cc 第一、从两个神话的完整系统看。赫剌克斯从出生结局,中间的成长、教育、婚恋、功 绩到死后列入神系,非常完整。而羿的谱系及最终结局
都很不清楚,后世学者进行种种努力加以补缀,还是难以完整。这正是西方神话体系化,中国神话零散化的缩影。
第二、赫剌克勒斯的行为总体上说是自由的,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利益而征 伐。羿的行为是对帝俊和尧负责,他的活动主要是为大众。这里可以看到西方个体文化和中 国群体文化的源头。
第三、建立功勋的动机,赫剌克勒斯为赎罪,羿为完成帝命。赫的赎罪,不是后来中世 纪基督教赎观念,而是一种心灵的自我谴美,谋求造福人类的事业来平衡、净化心灵。赫的 功业可以找到内心依据;羿之所为服从外在指令。第四、关于死亡的思考。
5、论析中西神话特点及其文化精神。一系统化与实用化
希腊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最富体系性的神话,古希腊人在神话的演进发展过程中,通过“生殖路线”,以主神“乱伦”等方式,将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克里特文化,迈锡尼文化,爱琴文化等几代文明的古老神话,还包含一些从两河流域乃至印度河流域神话成分加以融 合,以“前奥林匹斯系”和“奥林匹斯神系”形成希腊神际关系的巨型网络。
中国神话缺乏体系,显得零乱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但中国神话也同样经过地系统化的过 程,与中国早熟的历史意识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古史传说性质的“帝系”,从黄帝的父亲“少 典氏”到尧、舜、禹支及夏、商、周的帝系。而把不符合“帝系”的神话视为“怪、力、乱、神”加以排斥,只能散落民间。而“帝系”神话,是服务于现实统治的实用目的。二崇德与尚力
中国神话的伦理倾向
抛弃了宗教的神话的外衣,直接诉诸于维系社会平衡的准则。神话用来促进统治集团利 益或为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作文化心理上的掩护,以协调大家族之间、大家族与小家族之间、贵族与庶人之间垢多重矛盾。因而按伦理准则—德对原始神话进行汰洗和改造。具体表现在 几个方面:
第一、把古代神衹分为善恶两类,分别代表历史事件中的正反两面。善神如黄帝、尧、舜、禹等,恶神有蚩尤、九黎、工共等。
第二、在善恶分明,黑白二色的伦理意识下,对神话形象注意的中心是其“道德性质”,而不是形象的“完美”、“真实”,对“善”的关注远远超过对“美”和“真”的追求。第三、对“德”的尊崇,对伦理行为的过度关注,导致人的精神的实用倾向和经验化,因而超出当时人类事务范围的神话,如宇宙现象、自然现象等神话缺乏积极性,对神的起源 全部秘密缺乏根溯源的热情。古希腊神话的非伦理化
希腊神话不是不受当时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的限制。但古希腊人一般不倾向于有意 识地用伦理、道德或政治意识方面的规范去制约、加工神话。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www.teniu.cc 奥林匹斯诸神,各具复杂的性格,很难用“善”、“恶”二字作简单的评价。在诸神 身上,强烈地透露出非伦理倾向。他们令人倾倒之处,是强大、神奇的力量,而不是中国“三 皇上帝”式的“圣经”希腊神话所崇仰、赞美的,不是极苦救难,律已甚严存“德”者,而 是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有“力”者或技术大师。力量和技术(智慧),在希腊人心目中混 同着善两种因素,是神秘的、难以名状的神力,是不可窥测的难以规范的欲望的汪洋。古希腊神话对“力”的崇尚和追求,导致对解释力的秘密的“知识”的深刻好奇,对知 识及其体系进行不倦的探究。希腊神话带上了系统化和非伦理化的特征。三命运与天命
古希腊神话的“命运”中国神话中的“天命”是两个出现频繁的概念。“命运”和“天 命”的区别有二: 第一、“命运”从都有,每人有各自不同的命运;“天命”则唯有“一人”能享受。因
而不可解释的普遍的命运观念反映的是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可以人为地作出伦理化解释的 “天命”观念只能产生于比较单
一、集权的社会。第二、“命运”生而注定,非人力能改变它;“天命”则按照人的道德品行而有变迁。
“命运”观念面对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个人命运,人们竭力加以探究而获得哲理性思考; “天命”则侧重于对相对稳定的群体关系进行的伦理化的解释。
①为把形形色色的古老神话传说融汇成一个庞大而系统的神系铺平道路。②以“盲目”的方式表现古希腊人的智性思维和人的主体意识。
③“命运”观念不仅体现了作为“类”的人的主体意识,还开始表现人的个性意识。中国古代神话的“天命”观点带来相反的结果。“天命”作为伦理要求,既是汰洗原始 神话的依据,也是对“帝系”神加以改造的根据,从而将神改造得一个面孔。很难说出黄帝、尧、舜性格有什么区别。“天命”观念表面 上给人比“命运”更大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只能是一种顺从,而且“天命”只属于一个人。
第五篇:《电子商务概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电子商务概论》练习测试题库
本科
一、选择题
1、Internet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多的计算机网络,它是一个:____C___。A.外部网 B.专用网 C.公共信息网 D.城域网
2、网上零售是典型的电子商务在___B____的应用。
A.企业一企业 B.企业一消费者 C.企业一政府 D.消费者一政府
3、www.teniu.cc C.net D.gov
29、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的核心职能是____C____。A.颁发数字证书 B.管理数字证书 C.颁发和管理数字证书 D.审查数字证书 30、电子现金的特点是:___C____。
A.适合大额消费 B.每笔交易必须通过银行,因此比较安全
C.交易时可以直接将资金从一个持卡人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 D.必须通过智能卡完成交易
31、网页是www.teniu.ccmunication)5与企业间电子商务模式相比,电子交易市场有何特征?有哪些利润来源? 特征:(1)集中化的市场;(2)中立、公平、公正;(3)标准化;(4)透明性。
利润来源:交易费、拍卖佣金、软件许可费、广告费、信息使用费、会员费、信息发布费等。6垂直网站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垂直网站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专业技能和拥有的资源。
首先,网站经营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经验,并在这个行业领域里具有权威性,能让买卖双方对其提供的中介信息服务有信赖感。
其次,网站经营者必须拥有该行业领域丰富的信息资源基础。第三,网站必须拥有忠诚的客户群
7、网上商场的基本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网上商场由3个基本部分组成:商场网站,为顾客提供在线购物的场所;配送系统,负责商品的配送;银行及认证系统,负责顾客身份的确认及货款结算。
8我国企业现阶段开展企业间电子商务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分析访问统计报告实际上是由服务器上的统计程序自动记录的关于网站访问者行为的文件,它可以告诉网站管理人员网站的访问者来自何方,他们经由什么途径访问的网站,他们是在什么时候访问网站的,他们访问了哪些网页以及他们在每一网页上停留了多长时间等。这样,企业就可以随时跟踪客户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及营销策略,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9我国企业现阶段开展企业间电子商务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我国企业间电子商务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
(1)加入一些网上的BtoB站点或相关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如“阿里巴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站点;(2)企业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等网上工具进行网上信息搜寻与信息发布,寻找客户、展示产品等;(3)把一些交易从传统方式转移到网上来;(4)在网上为企业客户提供售后服务。
10电子商务系统的结构分为哪几个层次?每一层的功能是什么?涉及到哪些基本技术? 由四个层次:
(1)网络层:信息传送的载体和用户接入的手段,是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远程通信网(Telecom)、有线电视网(Cable TV)、无线通信网(Wireless)和因特网(Internet)。(2)信息层:多媒体信息发布与传输层。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服务(FTP)、电子数据交换(EDI)、HTML。(3)商务基础服务层:也称一般业务服务层或贸易服务的基础设施,是电子商务基础平台。这一层实现的是为了方便交易所提供的通用的业务服务,是所有企业、个人在网上进行贸易时都会用到的服务。它主要包括:安全(保证商业信息安全传输的方式)、认证(买卖双方合法性的认证)、电子支付工具技术等,(4)电子商务应用层:是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它对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具体的支持。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Web站点的集成。1.11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比较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网络新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第二,网络新闻的传播范围广、时效性强;第三,网络新闻具有可储存性和可检索性;第四,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网络传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计算机犯罪、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
在信息传播方面,中国网站目前突出的问题有:①新闻信息真实性问题;②有害信息传播增多问题;③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2简述电子商务的优势和劣势
电子商务依托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也具有相应的优势:商务速度更快捷、商务联系更广泛、商务信息更丰富、商务沟通更互动、商务成本更低廉。
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活动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超时空性、虚拟化、透明化等特点。
但目前电子商务存在安全问题、社会信用问题、政策法律环境不完善、社会信息化水平低、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论述题
1直接交易模式与第三方交易模式特点与优点之比较。
答:直接交易是指消费者和生产者或者需求方和供应方,直接利用网络形式所开展的买卖活动。这种买卖交易的最大特点是供需直接见面,环节少,速度快,费用低。
电子商务直接交易的优点:第一、它能够有效地减少交易环节,大幅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从而降低消费者所得到的商品的最终价格。第二,电子商务直销能够有效地减少售后服务的技术支持费用。
电子商务直销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购买者对实物没有直接的感知,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而某些生产者也可能利用网络广告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不实的宣传,甚至可能打出虚假广告欺骗顾客。第二,购买者利用信用卡进行网络交易,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的密码等输入计算机,由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犯罪分子可能利用各种高新科技的作案手段窃取密码,进而盗窃用户的钱款。
第三方交易模式也叫中介交易,是通过网络商品交易中心即虚拟网络市场进行的商品交易。在这种交易过程中,网络商品交易中心以Internet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将商品供应商、采购商和银行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客户提供市场信息、商品交易、仓储配送、贷款结算等全方位的服务。
其优点是:第一,第三方为买卖双方展现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每一个参加者都能够充分地宣传自己的产品,及时地沟通交易信息,最大程度地完成产品交易。这样的网络商品中介机构通过网络彼此连接起来,进而形成全球性的大市场。第二,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交易中“拿钱不给货”和“拿货不给钱”两大难题。第三、在结算方式上,网络商品交易中心一般采用统一集中的结算模式,即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统一的结算账户,对结算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有效地避免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资金截留、占用和挪用,提高了资金的风险防范能力。
2、试述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
答: 商务性:即提供买卖交易的服务、手段和机会。它实现了社会商务活动方式、消费方式、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及其组织结构与职能的改变,电子商务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为商务活动服务的。因此,电子商务系统是专门针对商务业务发生过程和数据处理过程的,是专门围绕商务活动而展开的一个信息系统的分支。
集成性和可扩展性: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标准
化技术、数据交换技术等技术的集成系统。突出特点就是将财务、销售、库存管理、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集成一体化运行,Internet技术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有效地集成新、老技术,使事务处理体现出整体性和统一性。良好的集成性能使企业的全部应用有效地建筑在电子商务系统的平台之上。而系统的可扩展性,是电子商务系统正常运行和继续提高的保证。
安全性:系统(尤其是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
无论从技术角度上看,还是从商业机密的角度上看,安全保密性一向是被重视的重点之一。企业依靠网络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和与商务决策相关的数据信息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重点保护对象,因此要为电子商务系统建立并采取技术上的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其他原因遭破坏、更改、泄露,使系统能够连续正确的运行。
3、为什么说电子商务是一种以顾客关系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经营形态?
答:(1)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具有更大的主动权。互联网使得顾客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类信息,顾客置身于全球市场的环境,传统商务实体市场所造成的商务信息获取障碍已不复存在(信息不对称),实体市场壁垒所带来的购、销障碍已不复存在,顾客有着很大的商品选择空间。
(2)企业竞争的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把以产品为中心或经营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到以顾客为中心战略。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厂家都在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单靠产品的质量已难以留住顾客,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对服务的要求超过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这些都迫使企业把经营中心转移到以顾客为中心,顾客关系管理成为了企业的市场经营中心,顾客导向的理念成为生产经营的管理文化的核心,深度发展顾客中心战略成为了基本的战略决策。
(3)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技术支持和环境。电子商务中的客户关系管理为企业加强客户的联系,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提供了技术保障。电子商务中的个性化服务、顾客定制、敏捷生产等应用可以满足顾客的各种各样的,真正实现以顾客为中心。
4、为什么说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深入,将越来越表现出企业联盟的形态? 答:要点:(1)企业为适应变化的环境,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
(2)信息更加透明;
(3)消费者主权加强;
(4)电子商务技术提供了技术基础。
参考答案:电子商务将促使企业之间结成更为广泛的联系,并改变着它们的关系的本质。这是因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任何一家企业要想赢得并巩固其市场地位,都极其需要与其它公司结盟,做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整体形成顾客服务优势。
相关企业间策略联盟,分工整合形成梦幻组合,乃至组成虚拟企业等,它们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企业之间的合作的性质,而是组成了电子商务共同体。各企业集中力量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把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出去,通过合作来竞争。比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技术更新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技术力量,为了减少成本投入,更好地吸引顾客,获取市场地位,企业尤其是传统生产企业将采取平台接入、技术外购、技术托管的方式,而把精力投向公司的市场开发、产品、流程和收益等方面的战略思考。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公司之间结成机动灵活的外购联盟,会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企业之间的广泛联系,对于完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