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生物论文题目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1-486327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25 09:36: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物论文题目

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8-1 11:47:36 · 巧教生物学妙用简笔画教学点滴8-1 11:33:47 · 生物实验教学中“度”与“导”的艺术8-1 11:32:09 · 指导学生做好生物学笔记8-1 11:25:06 ·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乐学、好学8-1 11:24:28 ·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减负”7-28 11:54:57 · 种内残食原因分析7-28 11:53:04 · 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应立足当地经济的振兴7-28 11:52:09 · 洋葱内表皮紫色的培养7-28 11:50:35 ·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生物教学的尝试7-28 11:49:54 · 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7-28 11:48:59 · 怎样上好高中第一节生物课7-28 11:46:42 · 生物课堂中的伙伴教学实践7-28 11:46:10 ·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7-28 11:45:03

中学生物学“点、网”式整体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10-3 10:16:18 · 浅析初中生物导学式教法中的“导议”10-3 10:15:36 · 让多元教学法激活生物课堂10-3 10:14:35 · 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10-3 10:13:56 ·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学9-15 19:06:31 · 引导阅读自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9-15 19:05:40 ·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思考9-15 19:04:52 · 生物教学中“单元目标教学法”的探讨9-15 19:04:11 · 创设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9-15 19:03:28 · 演示教学法在生物学科中的作用和应用8-15 11:30:51 · 初中生物面对新教材“三导”不可少8-15 11:30:03 ·农村中学生物趣味教学法的应用8-15 11:29:08 ·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结课艺术8-15 11:28:15 · 初中生物教学新课导入法8-15 11:05:20 · 知识结构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运用6-15 19:20:08 ·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6-15 19:19:25 ·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观、思、探、读、讲、练”的探讨6-15 19:18:45 ·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5-15 10:49:17 · 浅谈生物课教学导入十一法5-15 10:48:01 · 在生物课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刍议5-15 10:45:37 · 刍议新课改下的教学行为初探5-15 10:44:26 · 反思生物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5-15 10:43:14 · 浅谈高中生物愉快教学法初探4-28 15:15:56 · 高中生物三环教学法探索与实践4-28 15:15:32 · 关于生物愉快教学法的探讨4-28 15:13:36 ·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初探4-28 15:12:35 · 浅析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4-28 15:12:01 ·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几种特殊教法3-27 14:09:49 · 用两条腿走路,教法学法并举3-27 14:09:22 · 谈初中生物课堂结课艺术3-27 14:08:33

·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情境3-27 14:08:01 · 新课标、新意识、新教法——浅析新课标背景下的四步教学法12-24 9:16:20 · 生物教学中导入技能反思12-24 9:15:32 · 在生物学中建构概念图教学的策略研究12-24 9:14:17 · 利用三整合教学法,提高生物教学质量11-23 8:10:24 · 生物学科中探索性实验教学法的实施11-23 8:09:57 · 项目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11-23 8:09:26 · 小议类比法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11-23 8:08:58

· 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11-23 8:08:25

· “知识解构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11-6 8:38:43 · 问题链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11-6 8:38:11 · 对比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11-6 8:37:43 · 浅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营造问题空间的艺术11-6 8:37:19 · 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方法浅论11-6 8:36:41 · 丰富的开课艺术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尝试9-28 8:15:33 · 比较法在初中生物复习课中的运用9-28 8:15:13 · 生物学科的导入新课方法9-28 8:14:37 · 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的几种设疑方法9-28 8:14:08 · 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八法9-28 8:13:38 · 浅谈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7-26 8:26:52 · 新课改给我的体验与反思7-17 8:46:38 · 浅谈高中生物的教学7-16 8:57:33 · 生物课堂要充分把握“四让”7-12 8:43:15 · 高中生物探究型实验刍议7-10 8:46:03 · 设疑启发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设疑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7-9 8:12:06 · 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7-9 8:11:07 · 生物教学设计中情感的迷失与探寻7-3 7:21:42 · 《遗传的分子基础》的教学思考与探讨5-19 9:23:21 · 效率、科学、互补——生物教学CAI应用之我见1-19 21:33:24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模式1-5 21:38:52 · CAI在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1-5 21:11:24 · 多媒体网络下的生物教学1-4 22:40:31 · 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堂——“营养物质”一节教学畅想11-21 9:45:14 · 起消极影响的解题思维定势浅析9-27 14:36:41 · 试论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9-11 9:09:06 ·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9-2 10:43:34

·谈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8-29 10:19:22 ·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8-26 12:13:34 · 生物教学为校园“绿色工程”建设服务8-26 12:12:48 · 《人的身体》一章两个教学难点的处理8-26 12:11:40 · 在生物实验中提高学生能力8-26 12:10:35 · 保色标本和透明标本的制作8-26 12:09:58 ·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8-26 11:58:15

· 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初探8-26 11:57:21 · 认真学习贯彻高中生物教学新大纲精神8-26 11:56:21 · 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8-26 11:55:15

· 图示法在“生物与地理环境”教学中的运用8-26 11:54:11 · 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8-26 11:52:14 · 巧塔桥助达标8-26 11:51:10 · 略论生物学教学中的“生物学语言”8-26 11:50:31 · 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8-26 11:49:29 · 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初探8-21 18:36:39 · 对中学生物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8-21 18:34:59 · 山区中学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8-21 18:32:51 ·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8-21 18:31:48 · 探究学习与生物教学8-16 12:08:52 · 中学生物教学模式的一种新探索8-16 12:05:45 · 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有三法8-16 12:04:30 · 迎接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改革的挑战8-16 11:51:22 · 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思维训练8-16 11:49:40 · 唯物辩证法和生物教学8-16 11:48:20 · 论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8-16 11:45:51 · 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8-16 11:44:45 · 初中生生物学业分化与成就值差异的学科特点8-16 11:43:16 · 生理卫生课教学简图的作用和制作8-16 11:40:45 · 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8-16 11:39:54 · 生物教学更应启发学生动手动脑8-16 11:38:42 · 中学生物应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8-16 11:34:42 · 中学生物教学应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8-16 11:33:59 · 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8-9 11:37:45 · 生物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8-9 11:36:27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8-9 11:35:26 · 细胞活体染色可增加质壁分离实验效果8-9 11:34:31 · 新编高中生物教材应体现能力培养结构8-9 11:33:33 · 生物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与设计8-9 11:32:37 ·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8-9 11:31:44 · 认知结构同化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8-9 11:30:20 · 试论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8-9 11:28:33 · 生物教学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负担8-9 11:27:38 · 浅谈生物解题中的思维方法训练8-9 11:26:40 · 挖掘教材思想内涵加强生物教学中的德育8-9 11:25:51 · 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着力研究达标规程8-9 11:24:43 · 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8-9 11:23:01 · 利用多媒体进行“遗传规律”一节教学的体会8-7 10:43:43 · 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8-7 10:42:55 · 认真学习贯彻高中生物教学新大纲精神8-5 11:35:17

·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8-5 11:34:34 · 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8-5 11:33:30 · 论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8-5 11:32:49 · 分组实验中学生不良心理特征浅析8-5 11:32:04 · 寓学法指导于生物学教学中8-5 11:30:56 · 美英中学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素质教育及其启示8-5 11:30:24 · 生物教学中滥用电教手段之弊8-5 11:29:04 · 目标教学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8-5 11:28:30 ·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趣味教学——浅谈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8-5 11:27:32 · 山区中学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8-5 11:26:52 · 新编高中生物教材应体现能力培养结构8-5 11:25:40 ·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认识8-5 11:25:04 · 新课题——奥林匹克生物教育研究8-5 11:24:01

第二篇:关于生物论文

关于生物论文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于中国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几点思考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法制建设

膜生物反应器在中水回用工程中的技术经济研究

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生物工程技术在我国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国际上临床实验研究中的生物技术药品

现代生物技术动态投资决策研究

原子力显微镜和光镊技术对红细胞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农业与生物产业技术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授予专利分析 生物技术对人类安全与伦理的影响分析

现代生物制

关于中国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几点思考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法制建设

膜生物反应器在中水回用工程中的技术经济研究

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生物工程技术在我国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国际上临床实验研究中的生物技术药品

现代生物技术动态投资决策研究

原子力显微镜和光镊技术对红细胞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农业与生物产业技术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授予专利分析 生物技术对人类安全与伦理的影响分析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法制建设

膜生物反应器在中水回用工程中的技术经济研究

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生物工程技术在我国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国际上临床实验研究中的生物技术药品

现代生物技术动态投资决策研究

原子力显微镜和光镊技术对红细胞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农业与生物产业技术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授予专利分析 生物技术对人类安全与伦理的影响分析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及检测中的应用

美国

第三篇:生物论文专题

农村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

蒋涵涵涵

摘要

在农村高中的长期教育实践中曾在只注重高考升学率,而忽视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结果失得其反升学学生很少,回到农村的学生也不懂如何致富,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农村高中生物教学应服务于农业生产,立足于当地经济,根据农村学生特点进行生物学教学.关键字

农村高中 生物教学

改革

一: 农村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应立足当地经济的振兴,要达到上述目的具体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操作。

1、课堂上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讲授生物学基础知识,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与当地生产相结合的内容,使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 饲养等实用技术中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以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如在讲“光合作用”时,根据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介绍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的意义,还可介绍冬季日光温室如何施加”气肥”,如何保温等。讲“植物的激素调节”,可介绍蔬菜、棉花等如何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实践表明,认真钻研教材、在课堂上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仅不会削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反而促进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基础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给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合当地经济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农村中学开展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内容的课外科技活动,是为当地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的重要一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是理论知识,所以在课外的科技活动就应突出农业科技活动。在确定活动内容时,要立足于农,服务于农,使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切身利益密切相连。在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吸引学生。如淮海平原地带可选择《植物育种》、《蔬菜栽培技术》、《小麦的田间管理》、《养猪、养鸡综合技术》等。在活动方式上可以形式多样,例如开展小论文、小发明竞赛活动,听一次农业科普讲座,搞一项农业科技实验,搞一点农业科技发明,推广一条增长技术活动等,总之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兴趣选择一两门实用技术、参加一两项科技活动,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探索,以使生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适合于当地经济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 农村高中生物教学的 改革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中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

中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环保意识的教育、能源危机意识的培育,这一阶段的培育都是关键时期,另外农村中学绝大多数是“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学校的情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2、高中生物课程特点决定的。

新课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学生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 全面发展,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涉及到日常生产生活,我们身边的动植物、科学技术、环境保护、能源危机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对高中生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带来影响、甚至冲击。

3、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的培养。3、1培养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就能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愿望,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更有利于提高能力。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不少学生的生物成绩差,因而对生物缺乏兴趣,缺乏主动性,则学习成绩更差,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在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教师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保持学习生物的积极情感。

3、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系,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生物教学工作中去,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浓厚兴趣,深厚情感,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生物界的奥秘,这无形中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积极思维、勇克困难,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铺平道路。积极的情感联系指引和维持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排除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证。3、3拓展教材内容、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艾滋病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讲“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时,可以先公布艾滋病的有关数据,展示艾滋病人的图片。学生会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迫切地想知道“艾滋病的原理是什么”?“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人”?等问题,这样学生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更加珍爱生命。

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艾滋病日”等日子前后,结合当年的活动主题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环保、卫生等方面教育,让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师精心策划设计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经验和情感调动内因,以情促教,以情激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好学,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初中差生对教师的抗拒行为析因及对策

蒋涵涵涵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改革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个体的发展作为生物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而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创新能力

多媒体

在初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他们的老师常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如给教师起绰号,骂老师,有少数的差生为了发泄对教师的不满情绪,会故意毁坏教室的门窗、玻璃;偷取并毁掉班上优生的课本、资料,或是与教师公开顶撞、对抗,等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一、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反映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处在精神上的断乳期,他们心理上想摆脱对家长及教师的依靠,喜欢以我行我素独立思考、独特的个性去体验和拥有世界,他们常常表现为我行我素,期望在校内外的一切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价值,检验自己的能力。这时,他们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变得日益复杂和隐蔽。他们不愿意绝对的听从教师的教导,而常常是自信而苦苦的独立独立思索自己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对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只能理解其中的一部分进而对以后的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逐渐地,他们开始厌恶所学的知识,背着老师去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甚至是影响身心健康、有害于社会的事情。

可是,初中差生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他们不愿意教师当众对他们批评训斥,也不能容忍同学们对他们的蔑视,其思想行为带有明显的情绪性——逆反心理强,自制能力差。教师在对差生提出批评时,若忽略了上述心理因素则往往会使差生陷入以冷漠、反抗、蛮横等表现为特征的不安情绪之中。这样,会使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或是使原有的矛盾扩大化、尖锐化。例如我校初三有位学生,过去因成绩差被班主任找谈过话。后来在一次统考中,这名学生的六门总分又是全班倒数第一,而教师无意中又将全班学生的各人总分按名次排列公布在黑板上,结果使得这名差生对班主任怀恨在心,并干了许多对教师及班级工作不利的事情。

二、社会的不良影响

首先,社会上的有关武打与色情的书画、电视节目,以及低级趣味的录像,对初中学生影响甚大,特别是那些差生,由于他们原本就没有形成正确的、完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再加上他们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因此,坏书、不良节目极易对他们形成诱惑,他们无意之中会受其支配。如我校有个初二男学生熊某,成绩、品德双差,平时就喜欢逞强好斗,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或老师大动干戈。一次,伙同另两名差生逃学,去街上上网一天,回来后自称“熊大侠”,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和威风,竟然将班里他认为不顺眼的同学挨个打了一顿,后来经班主任多次批评教育后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其次,教师的实际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较少。尊师重教尚未落到实处,也在青少年学生中投下了阴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太小气,没有那些机关干部有威风,也没有那些大老板、小老板那么潇洒。这就使得这些学生对教师没有敬仰之情。特别是那些差生,他们还有可能受到社会上坏人或犯罪团伙的教唆和诱迫。这样,他们就更不把学生和教师放在眼里,他们开始是不守学校的纪律,以顶撞教师为荣,以欺负同学为乐,继而到社会上打架斗殴,铤而走险。

三、家庭教育的偏差

首先,有些学生的家庭对社会缺乏信任,他们的家长不愿意多接触邻居、同事,与周围的人关系比较紧张,无论什么情况下,这些家长总是袒护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以怀疑、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如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他(指教师)简直昏了头!是神经不正常还是怎么的,怎么能布置这么多的作业呢!”、“真是什么事都想得出来!我上学的时候,这些事全是教师自己干的!”、“太不公平了!我家的孩子是被别人欺负才还手的,可教师却叫我家的孩子写检讨!”。不能否认,在个别情况下,有些意见是对的,但通常他们依据是大量被歪曲了事实。家长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对学校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学校的教师便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敌人,他们几乎把教师的任何劝导和说服都看作是敌意的。

其次,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家长无原则、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这样养成了孩子贪欲纵性的心理。不难想象,这样的孩子生活在班集体中,是无法搞好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

四、学校教育上的弊端

学校教育上的弊端,常会使初中生产生厌恶反抗情绪。

首先,这种弊端表现在学校培养目标上的片面性。例如,现在的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常举行接二连三的抽测、统考,还有就是极其苛刻的评比。这就使得绝大部分教师讨厌成绩差的学生,这部分教师考虑不到差生在班级地位的特殊性,在教学中不能正确顾及差生。因此,差生通常较少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抚。因为教师认为,差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他们更不可能升学,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优生身上。结果对差生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提出粗暴的批评,这种做法对差生的影响往往相当深刻。他们对教师会产生抱怨情绪,并渐渐地疏远教师。同时差生对优生也可能产生强烈的嫉妒心。

其次,学校教育上的弊端还表现在某些教师不爱学生,尤其不喜欢差生,不尊重差生的人格,对待差生缺乏责任感与民主作风,处理差生或表现为严而无度,简单粗暴,或表现为主观武断,过分维护教师权威,或是体罚与变相体罚,等等。其结果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双方都易激怒。教师动辄发脾气、呵斥、处罚学生,学生也常为一点小事同教师顶嘴、吵闹,甚至有意作弄教师,惹事生非,使教师难堪。

五、学生对教师产生的偏见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他们往往用一个理想的教师形象区苛求他们的每一位教师。他们认为“教师必须是完善无缺的”。这样一来,往往导致他们认为我校没有一个值得尊重的教师。而这种对待教师的态度将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有的学生因讨厌某种性格的教师,甚至不想再学他所教的那门课程了,特别是那些差生,他们往往片面的认为,自己现在之所以成绩差,师生关系紧张,是因为没有遇上好教师的缘故,这样,他们几乎对所有的教师都采取对立、敬而远之的态度。

总之,初中的差生与教师之间在感情上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而产生这种距离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深入的研究不同类型差生的不同心理活动,找出规律,才能掌握打开“锈锁”的“金钥匙”,促进差生得到进步。通过多年的学习与探索,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转化差生能收到一点效果。

1、端正对差生的态度

初中生需要教育、需要爱、也需要理解。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条件。对有不良行为或有厌学情绪的后进生,就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爱护。教师不正确的甚至粗暴的态度,往往使学生难于改正错误。成人都难免有错误,何况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应该关心、爱护、谅解、帮助,而不是忙于指责,一般来说,差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和角色体验是不佳的,而他们的个性正是在这种“地位”和“角色”的实现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所以,转变差生,要着力帮助他们改变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指导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关心、帮助后进生是自己的道德义务,让后进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地创设机会,让后进生得到表现其优点,从而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的改变和自信的增强。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应首先消除自己不喜欢差生,不信任他们能变好的消极心理。

2、批评应合情合理,切忌讽刺挖苦惩罚

当差生犯错误,特别是他们对教师有抗拒行为时,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决不能讽刺挖苦他们以泄愤,整他们以解恨,惩罚他们以报复。而要采取宽容的态度,要理解初中学生的不成熟性,要在热切的期望学生改正错误,学好向上的基础上提出合情合理的批评,因为,对教师有抗拒行为的学生,已形成了对批评的“抗药”性心理,粗暴的批评和一般的规劝是不会生效的。所谓合情合理的批评,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引起差生情绪波动和思想斗争的事情,并加以充分利用,启发诱导,引起学生的内心震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良行为所引起的严重后果,激起悔恨,难过的体验和对自己的不良行为的痛恨,这往往是使他们改正错误、取得进步的契机。

至于惩罚则更是使不得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晚年认为“绝对正常的教育与惩罚是无缘的”。他从一生的教育实践中观察到:“学校里进行了惩罚十有八九是不公开的”。

3、尊重差生人格、激发自尊自信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往往看到差生的缺点而忽视他们的优点。然而优点是一个前进的力量,自信的源泉,只有发挥优点才能有效的克服缺点,能否发现差生的优点是能否促使其转变的一个关键,为了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教师要真心诚意地尊重差生的人格,像在沙漠中寻找水一样去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因此应更多地采取赞许、表扬、给予信任性的委托等方法,也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有意识地降低或不提高学生要求,使差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到教师相信他们的力量,觉察到教师看到了他们的进步,这样,会激起他们以更大的努力来争取进步,改正缺点错误。

4、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必须密切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会抵减教育效果形成学生的矛盾心理,会给教育学生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要教育好差生,尤其需要者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其中,学校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应借助各种教育力量,消除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误解和怀疑。如进行家访、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或举办家长学校等。这样,不仅能让家长了解到学校的教育情况,同时,还能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又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情况。能有效地消除教师与家长间的隔阂,为教育好后进生扫除障碍。

5、切实提高教师地位,积极推行教育体制改革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教师的地位,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有效的引导、督促学校将教育从“升学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对教师做好差生的转变工作将起到深远的积极作用。

浅析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及对策

蒋涵涵涵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改革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个体的发展作为生物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而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创新能力

多媒体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既不单要让学生学会,还得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单要有理性的知识,还要给学生更多感性的认识,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创新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关系需要摆正。

一、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依然故我,课堂上教师充分的表现自己,争当火车头,争做方向盘,拽着学生向前走,教师说走就走,说停就停,说转弯就转弯。教师控制学生的思想,控制学生的思维,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丢失殆尽,名存实亡。此种教法被称为“穿新鞋走老路”,即教的是新教材,用的是旧概念。

同时,也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我”丢失严重,他们为了显示自己教学观念超前,课堂上自己不讲、不写、不导,从上课到下课尽是让学生一窝蜂的讨论,搞人人发言,开放式变成了“放羊式”;为了突出学生地位,把一切“权利”都交给了学生,教师靠边站,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应该是复杂的,多样的。当学生的观点偏颇,见解浅陋时,教师是领航员,用明亮的夜灯点亮学生的心灵;当学生见解独到、新颖、有创意时候,教师是观众,衷心地为学生喝彩。

二、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像一片挥之不散的阴霾,笼罩在课堂上,使课堂教学一直蒙着灰蒙蒙的颜色。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有幸参加了教科所组织的新课改课堂调研活动,在调研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把基础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他们把其编成练习,投影出来,重锤猛敲,反复训练。这种做法学生能完全接受吗?接受了又有多少作用?这种不顾学生的学习情趣、接受心理、知识能力,一厢情愿的“唯知识论”的做法,实际上是用一把违反教学规律的顿挫,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点一点地打磨掉。

是矫枉过正的原因,还是对新的教学理念领悟上的偏差,另一种类型的课在新课改实践中也出现了:基础知识基本上被抹杀被丢弃,代之而来的是课本剧的表演,是课堂大辩论,是流行歌曲的欣赏,是绘画能力的培养,是无边无际的想象。这样的课,看上去挺美,似乎这样做就是培养了表演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但一节课下来,学生读起书来却是读音不准,句意不清,至于能力的提高又体现在何处?

我认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对立的,应该同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合理的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学中自我暴露对基础知识认识的不足,然后教师有的放矢,加以引导。以此来增加教学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三、使用电教媒体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如今,一提到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个别人就认为:谁的媒体多,使用频率高,谁的课就好。其实,这一看法是十分片面的,因为电教媒体不管多么先进,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如果教师脱离教学目标,盲目频繁的使用电教媒体,只会给人“华而不实” 的感觉,降低教学的质量。

必须一提的是,有的老师以电教媒体的灌输掩盖自己的灌输式讲授,玩弄“新瓶装旧醋”的把戏,搞的荧屏显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是对多媒体资源的浪费,而且也是对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轻视,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相信,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耗时低、效率高、效果好的多媒体手段必将为课堂教学 增添色彩。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再好的电教媒体的使用都只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蒋涵涵涵

摘要:当前初中教学中往往曾在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培养的人才绝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初中学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过度时期,这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各种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生物教师要结合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对他们进行创新精神的早期培养,使他们具有初步的求异思维能力,大胆的怀疑精神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人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所以创新教育应该是思维导向的教育。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可能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但是我们可以有目的为创造性而教。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解放和松绑。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的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去开发、到处都是好教材。如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准备培养皿、烧杯、胶头滴管、酒精、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但无绿叶,让学生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这样,就很自然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创造性。再如,学习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时,出示鸡蛋、牛肉干等,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取一些鸡蛋清、分别放进两只烧杯里,其中一只加入少量的开水,并迅速搅拌凝固成白色的固态物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取牛肉干直接燃烧产生焦臭味,目的同样达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设疑习惯

初中学生好奇,常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利用生物课本上的知识,通过介绍一些生物发展史,培养他们既尊重前人的科学成就,又不完全迷信前人的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例如学习遗传学知识时,可介绍前苏联米丘林、李森科关于“无性杂交”理论,为生物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国袁隆平院士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大胆怀疑李森科遗传学中的某些观点,决心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1960年春天开始进行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试验的科研课题,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遗传学观点相悖,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合写的《细胞遗传学》中也明确写到,稻麦等自花传粉作物无退化、杂交无优势,所以当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时,遭到某些权威学者的反对乃至嘲笑,但他不迷信权威,对于“自花传粉杂交无优势”的观点,他大胆质疑、勇敢挑战权威,毅然坚持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科研目标,最终被人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与教师、书本上的意见相反的见解,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因幼稚而忽视,也不因无理而棒喝,而是先肯定其积极性,然后作出他们能理解的解释。以此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

当前,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加上社会上一些“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使一部分学生怕苦怕累。要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必须培养他们不怕吃苦和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众所周知,不管一个人的天赋多好,也不管一个人对自己的思维对象怀有多么强烈的兴趣,如果他是一个浮躁的、缺乏意志力的人,他就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长久地、锲而不舍地集中在自己的思维对象上,要做出创造性成果是很困难的。所以,与认知结构相适应的,还应有良好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具有顽强的意志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避免单纯的说教,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向他们介绍生物学家成功的道路。例如,讲遗传学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遗传学家孟得尔在修道院9年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自己种田搞遗传学实验,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种种困难,最终发现了遗传学的规律。以次培养学生胆大心细、不怕困难、不怕风险的顽强毅力,教育他们,只要有成功的希望,就要去尝试,去奋斗。要帮助学生着重克服自身怕苦畏难的毛病,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创新能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它以人的潜能的方式曾在,必须通过人的自觉开发和积极应用才能发挥作用。初中学生身上隐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我们要利用初中生物这一启蒙学科,抓住时机,进行早期的创新精神教育。

第四篇:生物论文

找好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作为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生物组教师们来说,面对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对世界充满好奇的13、14岁少年们,他们更能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在他们看来,真正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教学中我们注重研究课程标准,只有透彻的理解了课程标准才能有的放矢、张弛有度。”赵鹰和黄艳华两位老师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教研组在课标的指导下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始终进行符合学校校情的教材整合,面向全体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打造“开放式”课堂,课前5分钟给学生搭建展现个人风采的平台;课堂上大胆创新实验,不仅完成课程中所有实验,还主动增加实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学科的实验基础地位;不仅如此,在生物课上,经常会有物理、化学、地理、体育、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我们也会做足功课、融会贯通,从课堂上尽量打破”学科本位“局限性,关注学生的全面认知均衡性发展。

当谈到具体做法时,孙丽老师介绍说,为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兴趣,打开学生了解生命、研究生命的多方位视角,他们首先利用学校开设的生命奇迹DV社团普及科学DV的知识,让学生用影像记录生活、记录研究的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其次,将手绘与生物课堂结合,引导学生利用线条、图形、简笔画制作个性的属于自己的“人体手册”,帮助学生形象学习人体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储备。另外,鼓励有潜质的、有探究欲望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从“愿学”到“爱学”

生动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学科的兴趣。课堂上记者看到了诸多的创新方法,例如,在笑声中掌握知识:在讲授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赵老师幽默的当场表演因为下巴脱臼而笑得“合不拢嘴”的情形,让学生在笑声中理解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在沉思中情感升华:在讲授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赵老师讲述了英国谚语下渡渡鸟(Dodo)灭绝的悲剧,使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动物们走进课堂:老师让家鸽、兔子、甚至牛蛙、小白鼠等动物们走进课堂,瞬间引爆课堂气氛,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征时,让孩子们用手感受家鸽的体温高、心跳快的特征,感受鸟扇动翅膀时掀起的“大风”,孩子们的思维因为家鸽进课堂而变得活跃和开阔了;用实验小白鼠来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小白鼠的行为发生了异常变化,他们认真讨论,积极思考后提出了全新的解释。

孙丽老师和赵鹰老师还说:“我们每一节生物课的教学设计,除了非常完善的各个环节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教具展示’和‘活动体验’,教具的展示能够刺激学生的形象感官和直观印象,并引导学生一起制作教具,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又深化了知识的理解。“活动体验”是设定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来感受知识和原理的普遍性,感知情感发生的过程,每一节课的活动体验也是学生最兴奋的时刻,这种体验活动可以将生物课的趣味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学生非常喜欢。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都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则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构建一定的生活情境,进而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求知欲,从而进行自主或者小组合作式探究。生活是一切的源泉,生物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一些生物原理、概念都是学者从生活中探究、总结得出的。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来有意识地创造某种氛围,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生物知识。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内容时,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选取信息构建教学情境,即:当你吃咸菜、咸味瓜子等比较咸的东西时候,你的嘴唇以及口腔是不是会感觉到干涩?在拌韭菜馅包饺子或者包子时候,放入盐、油等一些调味品之后,不加水、酱油等东西,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水?还有炒白菜的时候不用添水,只需要放盐,菜就不会干锅,而且炒好后锅里会出现很多菜汤。还有一些买菜的商贩为什么老是往青菜上洒水,而洒水的青菜都显得硬挺?在移植花木或者蔬菜时候总是要剪掉一部分枝叶,想想这都是为什么?以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来构建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开展探究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学生记忆能力论文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与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它本身又有一定的规律。几年来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方面做了一点探索,浅谈如下。

一、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记得扎实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地方,又有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生物学理论要记忆。生物又不能教成“死物”,因此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必须千方百计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把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层次清楚的简单形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基础知识,而且学会了记忆方法,记住的知识才能记得扎实。例如:在我以前教过的学生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时,判断、书写配子的基因型时,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讲这部分知识之前,先进行了“铺路”,复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又通过挂图,讲清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作等位基因等概念,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抓住自由组合规章的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再给同学们举实例,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加深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就比较扎实。

二、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记得深刻长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祝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脖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她有四个儿女,长子黑奥波德患血友病早亡,另一个儿子爱德华七世健康正常,英国的皇世是由他传下的。女皇的两个女儿都是血友病的携带者。因此,她的一个外孙女与尼古拉二世结婚,其独生子也是血友病患者。另一个外孙女嫁到西班牙也给那儿带去了血友玻从此,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中因娶了维多利亚的外孙女造成了这两个家族的血友脖。趣闻讲完了,教者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维多利亚的儿子有表现型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为什么英皇族的血友病会传到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这样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兴趣,产生了好的效果。讲究伴性遗传的知识,学生对前边所提的问题自己就能解释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只有形式简练,才能记得迅速高中生物学理论起点高、难度大,记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把其变换一下形式,根据知识之间关系,进行一下加工整理。我常常这样想:从生物学这个角度来讲,一个人体,如果有了骨架,再附以肌肉,外被皮肤,人体也就基本完整了。对于要学生记住的一个问题,首先是给学生一个“骨架”,再提示学生填上“肌肉”和“皮肤”。我讲基因的分离规律时,就是先让学生记住三个要点,就是三个分离即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杂合体后代性状分离。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在掌握要点的基础上,完整的基因规律很容易就记住了。

四、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记得主动生物课的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的,我们学校的条件又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给学生讲解问题,定学生一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也就加深了要掌握的知识的印象。如在讲生长素的时候,就向学生讲,盆栽的花的茎总是弯向光源,为什么呢?这和生长素的分布有关。生长素的分布受日尤照射的影响。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很少,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生长素分布得多,生长得快,反之则慢。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对生长素的生理功能也就记得比较生动了。以上是关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的一点体会,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还有许多问题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把生物课讲得妙趣横生有待于自己向他人学习和探索。

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

奥苏伯尔(D.P.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用以阐明认

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目前,这一理论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熟悉并认同。本文拟就这一理论在中学生物学教

学中的应用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的基本内容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就是一个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它既是新知识习得的心理机

制,也是新知识被保持的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新旧知识相

互作用模式。

①上位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例如,根据已知的小麦、水稻、玉米等

植物的特征,从中概括出单子叶植物的概念的学习。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习得新的上位观念。

②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例如,已知单子叶植物的概念,并已知水稻、玉米、小麦是单子叶植物的实例,现在要进行高粱是单子叶植物的新例证的学习。

③并列学习。

要学习的新观念与原有观念无上位、下位关系,但在横向上有彼此吻合的关系(图1C)。例如,通过呼吸

作用与已知的光合作用的关系的比较,知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的学习。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

结果是产生一种新的联合的意义。

二、认知结构同化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结构的转换与建构的过程,也是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因此,教师

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1.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 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是运

用同化理论指导生物学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在教学中,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都必

须遵循这一条原则。

(1)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尤其是与新知识有密切关

系的已有概念和原理掌握的情况,这是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

方式、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使学生建构的认知结构具

有多样性或特异性。因此,教学设计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学习。在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课前提问、诊断性测试等

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

(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中要善于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讲清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与

区别,以利于学生进行同化学习。

首先,在设计引言时,不仅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采用温故知新 的方法引入。例如,学习呼吸作用时,可以设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

能,而植物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能量的供应。那么,有机物中贮存的化学能又是怎样被释放出来,供

给植物生命活动的呢?由此引入呼吸作用。这样既总结了所学旧知识又引出新知识,承上启下,易于学生理解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对比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旧促新,以新带旧,帮助学

生掌握和理解知识,例如,高中生物“细胞”一节中描述了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但较抽象笼统,而

在后继的“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则着重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

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在前面的学习中让学生重点掌握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酶和色素的分布和结构特点,而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先用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两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掌握

诸如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以及有氧呼吸的场所等知识,更易于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的基本

原理。

(3)选择建构化教学模式

如果说学生的学习就是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那么教师的教学就应

该遵循认知结构建构化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有关

知识,经过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而概括出新的规律性知识并重建新的

认知结构,然后通过运用新规律,进一步检验、巩固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

运用此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有大量相关的原有知识。另外,知识的内化或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是一个

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推理、重组等思维加工过程,才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

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进而通过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学习基因的遗传规律时,一旦学生

认知结构中有了有关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规律等知识,就可以用于同化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

识,学生再通过运用遗传规律解遗传习题,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设计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为学

生设计一个能把握所授知识的本质,对新知识具有引导性、起同化作用的知识结构——组织者,并将其内化为

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组织者必须在正式教授新知识之前呈现给学生,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其实,设计先行组织者,就是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提炼概括、拓宽引伸。例如,在根吸收矿质元素过

程的教学中,通过分析植物细胞膜的结构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学生已有的),引导学生得出如下“先

行组织者”(学生原有)认知结构:(1)植物细胞具有呼吸作用;(2)植物细胞膜带有电荷,能吸附带相反电荷 的离子;(3)植物细胞膜上有运输离子的载体,能将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等。一旦学生建立起这一先行组织者,教

学过程即可按上述(图2)的认知结构建构化教学模式展开。

2.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内化的知识的组织,也就是学生头脑里内化了的知识结构。衡量学生学习

质量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学生头脑中是否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即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这些知识是否构

成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因此,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那么,如何才能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呢?

(1)重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匹配

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立,取决于教学中是否能为学生呈示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生物学教学必须重

视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匹配。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按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的原则。

进行知识结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教科书,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把各章节的

中心内容及与之有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按单元或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材、板书提纲,使学

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二,科学地设计知识结构网络。

要根据各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确定核心知识点(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在课堂教学中,时时都要

围绕这个核心知识点,通过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只有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网络的学习与内

化,才可能构建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2)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原则

奥苏伯尔认为,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必须遵循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才能促进知识的组织,从而促进

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构。

①渐进分化,建立深层次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指出:“个人在一特殊学科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是由其头脑中的一个层级构成的。而在这个层级结

构中,最概括的概念占据了结构的顶端位置,它们下面是较低概括水平的概念,比较高度分化的从属概念和具

体材料。”可见,渐进分化指认知结构上位、下位知识之间或一般与个别知识之间的组织。生物学教学中必须

按照这一原则呈示教材,才能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浅层向深层转化。比如,在讲述新陈代谢时,先讲新陈代

谢的一般概念,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新陈代谢的工具——酶;新陈代谢与ATP等。再讲植物的新陈代谢(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这样渐进分化,使学生对新陈代谢的概念的认知不断深化。

②综合贯通,建立整体化的认知结构。

综合贯通是指相互并列的知识之间的横向组织,如概念与概念之间、原理与原理之间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

联系,亦即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综合贯通一般出现在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中。

在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复习教学中,要通过抓住知识的中心与要领,统揽全局,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和原来 的知识结构,对所学的知识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重建新的知识结构网络。比如,在复习减数分裂、DNA和基因

等内容时,按照染色体—DNA—基因这条主线,将相关的遗传、变异等知识与这条线串起来,就形成了复杂的有

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结构网络。通过这样的重新组合、综合贯通,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整体化,有利于学

生建立整体化的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生物学教学中的语言优化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课,教师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

1、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

2、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3、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作用。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我用了如下的语言进行描述:

如果将整个细胞比喻为一个大工厂,则细胞核相当于这个工厂的指挥总部,基因就存在于这个总部中,核糖体相当于生产车间,蛋白质就在这个“车间”里合成。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呢?

总部(细胞核中的DNA)发出的指令到“生产车间”(核糖体)后,开始进行生产(合成蛋白质),这其中需要一个通讯员(mRNA)将“总部”的指令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生产车间”。

“通讯员”(mRNA)到达“生产车间”(核糖体)后,“搬运工”(tRNA)则把细胞中各种“原材料”

(游离的氨基酸)运输到“生产车间”并连接起来。但是,氨基酸在核糖体上接合的顺序是非常严格的,怎样才能确保氨基酸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呢?——当“搬运工”(tRNA)把氨基酸运到核糖体上时,首先要和“通讯员”(mRNA)对“暗号”(碱基配对),如果“暗号”正确,氨基酸就在这个位置上“安家落户”,否则,这个氨基酸就要到其它能够与它对上“暗号”的位置去。氨基酸就按照一定的顺序被固定下来,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最终形成蛋白质。

那么,“通讯员”(mRNA)是怎样接受并传达“指令”(遗传信息)的呢?“搬运工”(tRNA)与“通讯员”(mRNA)之间又是怎样对“暗号”的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教学表明,这种生动的讲解既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无论从事哪个学科教学的教师,都应具有驾驽语言的高超技艺。不仅将自己的教学语言作为根据教学内容,清楚、准确地传授知识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生动形象、化难为易、化无形似有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优化课堂教学,远非上述的三两点,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一个教师,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一步一步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生物学教学中的媒体优化

媒体的优化。媒体的优化,就是在最需要媒体的时候,使用最恰当的媒体发挥其最大功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是越多越好,也并非简单地罗列重复,而是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又要防止媒体的“狂轰烂炸”,让学生无所适从。

在学习“血液”时,为了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其组成,我采取实物观察的方法,而在学习三种血细胞时,由于较微观,我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显微投影与学生共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为了弥补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的血小板,我利用挂图指导学生学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血细胞的认识,我播放了一段有关血细胞的视频,并通过表格对三种血细胞进行归纳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媒体多而不杂,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使学生对三种血细胞的结构有了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有效地辅助了教师的教学。

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所不清楚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学生对知识富有兴趣的情况下,教师所做出的教学才能够事半功倍.因此,教师欲要将自己的教学效率提升,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具体已下3点:进行直观的教学.生物课堂和其他的科目有本质上的区别,它具有极大的抽象性特征,这种抽象性也是造成生物课堂中不好教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直观的教学思路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注重生物情感教学.高中学生的内心的感情比较丰富,他们更需要教师的注意,想要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情感教育是有一定必要的;开展第二课堂.一个好的老师不仅是在课堂上生动的教学,在课下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和指导,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水平、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然而,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就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1.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产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我都是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如“伴性遗传”一课,我设计下列预习提纲:①什么叫伴性遗传?②写出男女正常色觉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③一对夫妇中,如果有一方患色盲,其后代色觉遗传现象如何?④为什么色盲总是男性多于女性?⑤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阅读提纲要力求启发性、悬念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我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要先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然后再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

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如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我提出的问题是:①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对象是什么?②什么数被减?③数被减了多少?④在第几次分裂发生减数?⑤全过程染色体数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我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DNA和RNA,无籽西瓜和无籽番茄等。

复习阅读是在教师投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高中《生物》时,我要求以染色体为线索,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①染色体的形态、数目;②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③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④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⑤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⑥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3个遗传规律的关系;⑦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课外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去查阅课外参考书。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我都主动帮助学生选好课外书。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做到:①有所侧重;②弃粗取精;③做好笔记。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读,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写一篇生物小论文。我还利用与生物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和环境日等),要求每位学生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份生物学小报。课外阅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检查评价,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自学热情。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打成绩予以鼓励。对学生的生物学小论文和生物学小报,组织全教研组教师进行评选。对优秀小论文给予列榜公布并发给获奖证书,对优秀生物学小报采用在全校展览并选登在学校的《生物园地》上。以上做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3.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以下4种自学习惯:

1)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做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生物学工具书有《辞海》、《词典》、《百科全书》和《教学参考书》等,我鼓励学生购置备用。坚持使用工具书不仅能丰富生物学知识,还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

3)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

4)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还能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几年来,我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目标狠抓落实,使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科技活动成果屡屡在省、市获奖。即使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这把金钥匙仍会发挥其作用。

初中生物中的思维训练

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思维训练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

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 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又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

初中生物实验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

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

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

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产生必须排除困难的需要,或要了解某一问题时,思维就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栏目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和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例如,〈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

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

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初中所有的生物实验几乎都体现了这条思路,这里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

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

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

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①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③营养物质

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④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⑤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

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完全可以把这种思考问题的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三、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

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

首先,是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

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如果囫囵吞枣地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将其分解,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其内部,发现其本质。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而进行逐个研究的过程就是分析

。比如,在研究“影响鼠妇活动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先把“外部条件”分析成光、水、化学物等单个因子,然后逐一考查和鼠妇活动的关系;在研究“光合作用”时,也是将其分解为原料、条件、产物几部分,而这每一部分又是由次一级的成分组成。为了便于研究还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所有的科学实验都离不开分析。

综合,在头脑中把生命体的各部分,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

体的认识,这就是综合。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再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的细胞的概念。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相成、紧密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思维活动的 基础。

比较,是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就为进一步认识生

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例如,比较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各种种子的构造,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是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功能与构

造之间,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抛开次要的、非本质属性和非因果的偶然联系。并且,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比如,在研究了植

物的各种花之后,舍去颜色,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

特征,形成花的一般概念,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是共同参与,紧密结合。一般说来,分析、比较、综合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而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概念和原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

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出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再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贮存起来。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规律、原理

等都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体现。这些就构成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但是,应该

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取得这些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成这些概念,并且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实际上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能力。

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推理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例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形式。它一般又分为完全归纳、简单枚举法和因果归纳。简单

枚举法在中学生物实验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一个鼠妇喜暗怕光,二个鼠妇喜暗怕光,„„,从多数的鼠妇

喜暗怕光,归纳出所有的鼠妇都喜暗怕光。再比如,花、种子等许多生物学概念均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果。

因果归纳可有求同法、求异法和剩余法等多种形式。这些方法在设计生物实验时都有所应用。例如在光合

作用实验中就应用了求异法。求异法是研究现象(a)和条件(A)的因果联系。如果当A存在的场合a现象也出

现,当A不存在时a也不出现,则可归纳出a与A有因果联系。光合作用和“光照”条件的关系推理如下表:

处理

光(A)

其它条件(B)

光合作用(a)

①光照

②遮光

×

×

结论

光合作用与光照条件有关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它有三种类型,其中以“三段论”应用最为广泛。比如,检

验光合作用产物之一——淀粉就应用了“三段论”的思维形式。

大前提

所有遇碘变蓝的物质都是淀粉,小前提

如果光合作用产物之一遇碘变蓝,结论

那末,光合作用产物之一就是淀粉。

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同一次科学探索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地紧密联系着的。但是,二者又有区别:①归纳是始于观察提出假设,演绎是始于假设提出推断;②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③归纳是发现,演绎是证实。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开发生物实验中的有利因素,明确目标,坚持训练,训练要得法,教会思维

方法,化成能力,注重实效。

要提高学习效率,谈学生学习的几点建议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春天,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段。明确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是每一个中学生必须认清和学会的问题。

知识像海洋那样辽阔,像海洋那样浩瀚。一个人无论天资多高,精力多么充沛,毅力多么顽强,学习条件多么优越,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学到手。有的同学总想学到一切,要蔷薇也要雪。他们希望在一串串熟了的葡萄旁边又开放着朵朵鲜花,可是,知识大海的守门老人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呀!

知识时常需要更新,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又可能遗忘,但获取知识的方法却不会被丢失。相传有一个人,巧遇一仙翁,仙翁点石成金送给他,但他不要金子,而要仙翁点石成金的指头。这个人为什么要指头呢?因为他懂得,不管送自己多少金子,金子总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点石成金的指头,那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也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过:“学习是学习,学习的学习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运用的。掌握良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付出的艰苦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学习方法并不是什么捷径,它只是踏踏实实、刻苦学习的程序以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措施。

王国维有段为世人常常引用的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景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景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景也。”第一景说的是要有信心,“独上高楼”,非信心不可;第二景说的是要有决心,“终不悔”实在是最大之决心了。第三景说的是要有恒心,“众里寻他千百度”,没有恒心,如何达得到?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遇则废。”智力相同的两个学生有无学习计划,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科学地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学习,这是科学学习方法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学习缺乏计划性是成绩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应把握几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抓好课前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看完书后,最好能合上课本,独立回忆一遍,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同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作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指对自己和自己的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充分的准备,也才可能克敌制胜。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就好像赛跑的枪声。虽然赛跑规则中不允许抢跑,但是在学习中却没有这一规定,不但允许抢跑,而且鼓励抢跑。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简言之,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步是掌握听讲的正确方法。处理好听讲与作笔记的关系,重视课堂讨论,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学生必须上好课、听好课,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始终集中注意力;第三要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重理解,不要只背结论,要及时弄清教材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条理,要大胆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第四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上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一个学生在中学上课的总数大约有二万多节。把每节课四十五分钟积累起来这将是多么惊人的时间数字啊!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如何对待每一堂课则是关键。要取得较好的成绩,首先就必须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提高听课效率。

听课时应做到以下四点:

1、带着问题听课;

2、把握住老师讲课的思路、条理;

3、养成边听讲、边思考、边总结、边记忆的习惯,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

4、踊跃回答老师提问。

这样基本上掌握了听课的要求。

第三步是课后复习应及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真正达到排疑解难、巩固提高的目的。

课后要复习教科书,抓住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尝试回忆,独立地把教师上课内容回想一便,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整理笔记,进行知识的加工和补充;课后还要看参考书,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它将完成预习和上课所没有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在复习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的技能技巧,进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且通过归纳、整理达到系统化,使知识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链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复习过程中,既调动了大脑的活动,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巩固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掌握如何,由复习效果而定。

第四步是正确对待作业。独立思考、认真作业、理解提高是学生对待作业的正确态度。

首先要做好作业的准备工作,把预习、上课、课后复习衔接起来;其次要审好作业题、善于分析和分解题目;第三要理清解题的思路,准确表达,独立完成作业;第四要学会检查,掌握对各学科作业进行自我订正的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无论学哪一门功课,课堂上老师讲的,笔记本上记的,课外阅读的„„等等,都是书本上的知识,要把他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使自己能够自如地运用,就必须通过作业实践来转化。

究竟为什么要做作业呢?作业的作用主要有:

1、检查学习效果;

2、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提高思维能力;

4、为复习积累资料;

在作业时,“审题”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审题呢?

1、要看得(理解)准确。失之一厘,差之千里。

2、要善于解剖。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

3、要把握联系。运用相关知识解析之。

第五步是课外学习。

要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包括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搞好课外学习,包括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要掌握正确的课外学习方法,如泛读法、精读法、深思法;要掌握读书要求,如博专结合、读思结合、学用结合、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等。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总之,课前要抓好预习,课中听讲要领悟学法,课后完成作业要巩固学法,课外学习要运用手法,还要不断总结优化学法,努力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创造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习课教学之我见

复习课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复习课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无新意,因此,学生常常对重复和机械记忆感到索然无趣,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无味,学生的复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提高复习实效,就是我们教师所要面临的问题。下面就介绍本人在复习课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以及一些体会。

一、树立板块意识,做到充分备课。

很多老师在上复习课时,往往将教材的基础知识从头到尾重新讲一遍,不加选择地再把所有内容都拿来反复练几遍,其实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已经是耳熟能详,所以感到乏味,提不起精神。因此,教师要建立“板块意识”,通过比较、提炼,对重要知识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压缩”,把精华的东西集中到课堂上来,让45分钟物超所值。同时,复习教学的侧重点绝非只是整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老师备课时,应在充分掌握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拟定复习的重点和补救的措施、办法,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应在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把握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复习课应该比新授课的意义还要重大,如果我们做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复习课的领域、风景应该说是格外的精彩。所以我们老师要充分的重视复习课所具有的效果,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备课。

二、搭建知识网络,尽量做到旧课新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知识的建构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建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使认知结构发生变革和重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布鲁纳提出的观点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认为复习课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前教师要认真梳理教过的内容,提取主干知识,根据知识点前后的关系,把一个一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链接,横成串,竖成链。课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教师要抓住生长点,适当拓展知识、深化知识,让学生觉得有新意,有新的收获。教学实践证明,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能力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整理已有的知识,集结成网,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做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

三、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观察,我也发现复习中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议一议、动手做一做,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开展生生互评等都不失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让台下的学生提问,台上的“小老师”答疑,讲出自己的思路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台上台下的学生知识水平相当,思维方式相近,课堂质疑的声音就多起来,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多了起来,课堂的交流和思维碰撞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课堂效果就比较好。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每一章节上完后,我都要上一堂复习课,而课前我都会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将课本中知识点串联起来,可以以图表、实物或其他各种形式将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各种创意进行评比,设立最佳创意新人奖,目的是强调建立学生主体课堂,促进学生在完成复习任务的过程中体验、领会教学内容,并提高归纳,总结和应用能力,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交流互动和协商机会,培养自主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进行创意展示时,注意对学生的创意持肯定的态度,鼓励的话语、肯定的眼神、手势、欣赏的表情等我也从不吝啬,因为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复习兴趣,增强复习动机,更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复习效率。

四、提高学生技能,精心设计复习例题。

精准有效的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一环。教材因受篇幅的限制,同时也为体现复习方法的灵活与优化,采取各种不同的呈现形式给出复习的知识点。因此复习时,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讲究复习策略上,教师要有意识的精心选择或另外设计补充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实例让学生精练,并在导和练上体现因材施教,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基础性。

例题设计要有利于抓准基础知识。高中生物知识点多、面广,分散在各章节中。复习中的例题,就必须围绕和包含这些知识点来精心设计例题,做到数量少、覆盖面广、启发性强,否则就会顾此失彼。

2、突出针对性。

复习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对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应设计针对比性练习,让学生从比较中区分掌握知识。

3、体现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活动,在选择角度、运用方法、展开过程诸方面的灵活程度。复习中设计一些具有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解答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4、加强系统性。

例题设计要有利于知识间的比较。复习教学,只有通过前后知识之间和邻近知识之间的比较,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程度,才能使学生完整的结构,因此,复习选例要兼顾知识之间的比较,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以上仅仅是我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尝试,当然,真正要想将复习课上好,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探究中不断地总结。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的提问教学

内容提要: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问题具有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思维开展方向的重要作用,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有选择地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需要有效地运用提问。以下是我在工作中总结的几点看法:

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就好象对待撞钟一样,如果学生问的是小问题就从小处回答,如果学生问的大问题就从大处回答。让学生从容领会,透彻理解,才算结束。比如,《我们周围的生物》一节中先提容易的问题:坐在教室里,我们所看见的有哪些生物?(人、树、小鸟、蜜蜂等)哪些是非生物?(桌子、黑板、讲台、空气等),从学生熟悉的问题着手,启动思维,然后提问: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对于珊瑚相对没有那么熟悉,有些学生很容易将珊瑚和珊瑚虫混淆,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让学生观察大量的植物、动物的图片,提出问题: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掌握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能够“善问”和“善待问”,并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进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对所提问题的要求

(1)问题要适当

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质量高的问题应该即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事实的问题,另一种是思考的问题。事实的问题强调的是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只需要用“是”或“否”来回答,比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草履虫是一个细胞构成的吗?等等。而思考的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等,比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一般陆生植物的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绿?为什么要将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请你用教师提供的词语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吧?花的结构中哪部分最重要?为什么?等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或判断、或归纳、或比较、或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喜欢针对有关具体事实或知识细节的问题和仅仅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发问,关注的是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是谁等等书本上有明确答案的具体信息,而很少提出鼓励学生思考、推断的问题,很少提出书本上没有明确答案、需要对许多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联系、概括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不愿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这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

(2)问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

每一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应事先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适宜度的问题。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一样,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提问时问题的辐射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问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也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对于那些胆小羞怯、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尤其需要注意引导。

(3)让问题具有可持续性

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在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例如,在《茎的输导功能》一节中,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观察了红墨水使枝条的叶脉变红的实验后提问: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促使学生要了解茎的结构,对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持续下去。

(4)对学生应答问题之后作反馈

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鼓励,一定要注意避免当众羞辱、嘲讽和挖苦学生。

三、教学中提问的方式

(1)就知识本身展开提问

就知识本身进行提问的方式,具有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特点,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一步到位,适合于比较简单,学生有基础的知识。例如,在《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许多不同的花的开放了,哪怎样才是开花呢?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花的绽放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就结合所观察的直接思考,描述花的开放。

(2)使用反问展开提问。使用反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在《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中,学生在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后,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教师提出:具备这些外界条件,种子就能萌发了吗?通过反问,使学生的思维有反思的过程。

(3)结合实际展开提问。探究性学习往往贯穿于新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

四、设置问题:

⑴准确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

⑵具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

(3)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

(4)趣味性。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

教师设置的问题英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总之,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提问方法都应该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设计问题的有效利用,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了纽带,调动和拓展开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好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微课制作对生物科学性的要求

1.选题要准确。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制作微课,微课的选题要得当,要具有针对性,避免“黑板搬家”现象。选题应围绕日常教学或学习中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者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用传统方式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

2.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不易解决的某个知识点而进行设计的,所以首先考虑要有讲的价值,再根据微课的要求选定所讲内容。其次真正地要为学生着想,特别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微小的知识点,哪怕是最基本的知识,也不能忽略。

3.短小精悍。微课的主要资源是视频教学片断。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视频片段一般控制在8分钟左右为宜,不要超过10分钟,因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时间太长,注意力很难保持,学习效果也就无法保证。

4.要具有吸引力。在微课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体验,投其所好,将微课设计得幽默有趣,具有吸引力,才能把学生吸引过来,使其乐意反复观看。

5.微课要浅显易懂。微课就是要把抽象、微观性内容制作成直观、具体、生动的视频画面,使学生更容易看懂、理解,以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

微课能有效辅助传统的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辅相成,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微课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惑”方法和对课本知识拓展的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到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地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并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相整合,进而真正促进学生利用零碎化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怎样使微课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和探索。

微课制作对生物学科语言的要求

生物知识信息的传播,主要是以语言的方式进行的。生物课堂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生物教师都必须运用生动而准确的语言。首先,讲课要符合语法,合乎逻辑,语句完整简洁,没有语病,普通话尽可能流利。其次,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上课,并形成富有独特感情色彩的语言。教师上课时只有在教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并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第三,授课时语言要快慢适度,疏密相间,张弛结合,抑扬顿挫,起伏跌宕,使学生能够边听边思考,能听清要点,记下要点,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姿态等构成的体态语言对教学语言的表达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它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加准确,更加丰富,更加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学生注意的中心位置,其一个眼神,一举一动,都能给学生传递信息,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风趣幽默,并且这一特质成为众多学生的首选。学生认为风趣幽默的老师讲课比较生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风趣幽默不仅使得教师的教学不会显得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浓厚,课堂学习不会有太大压力,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适合用微课教学,多数人认为微课就是随便让一个老师讲个短小的课,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适合作为微课的主讲教师,主讲教师的选择也是微课成功的重要环节,微课的主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一些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的讲授和答疑,学校可以请一些名师主教,或者由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主讲,例如必修

一、蛋白质脱水缩合的过程、有丝分裂过程,必修二:减数分裂,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中心法则,育种方法.必修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光合作用,遗传(细胞分裂,遗传定律),神经免疫调节等等知识点.而作为课前预习的微课可以由一些幽默风趣的教师主讲,主讲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得到知识的启迪,获得能力的训练,实验型微课由条理清晰,思维严谨的教师主讲,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严格控制实验教学过程,让学生能掌握科学实验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内容的微课由不同风格的教师主讲,大家分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教师各有所长,如有的老师对遗传规律内容比较擅长,而有的教师对基因工程内容研究比较透彻,这样让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微课内容,制成微课让学生选择,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学习指导,也可以供其他老师取长补短。此外,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又有一个对教材进行再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有新的领悟,一个新的想法或思路,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再学习、再思考,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微课制作对生物学科内容的要求

生物学科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科知识在生产、生活、科技中的应用。

生物学科内容的选择,是制作微课成功的第一个环节,不是所有的生物知识都适合用微课教学.首先这个知识点可以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且教师已经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法,也可以是一些教学环节的学习活动,例如学生没有条件做的实验,做完效果较差的实验;其次微课要使用多媒体表达,因此选择的授课内容要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精彩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资料的内容.中学生物学科中适合用微课教学的知识点很多,例如必修一中《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就是以分泌蛋白为例讲解各种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必修二中《基因的表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适合加入转录和翻译的视屏知识,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而言,微课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例如必修一中《渗透作用》《光合作用发现的经典实验》《有丝分裂的实验》必修二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的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等实验内容.至于学生能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就可以理解的内容不需要浪费时间制作微课,知识体系连贯的也不适合用微课教学.目前,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科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因此微课制作应该突出生物学科内容的基本要求。:

1.展示精彩的微观世界,培养微观想象力。生物学科内容具有抽象性、微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学科抽象的概念多,微观知识多,基本原理多,记忆知识也多.如细胞的结构、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基因工程等,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操作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智能终端。因此,生物教学内容中适当地使用微课,有助于学生认识精彩的生物微观世界,有助于培养其微观想象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新的学习理念。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盯着黑板,学习细胞的分裂、生物的进化等,使得不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不浓,更有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微课引入生物学科教学后,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科学和直观、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微课可以充分利用零碎化的课后时间,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利用零碎化时间学习的理念。

3.启迪学生思维,补充课堂中对抽象内容的理解。生物学科内容中包含有大量的科学方法和实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在黑板上用粉笔进行简笔画和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理解,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微课为中学生物学科的抽象内容提供了非常好的视频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观看微课进行知识的预习或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也可以用于知识的复习,对课堂上教师讲解不清楚或者自己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学习。微课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得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

第五篇:生物材料论文

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

王龙庭

9***

生物医用材料,又称生物材料,是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或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高技术新材料,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合成的,或是它们的复合。生物医用材料不是药物,其作用不必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代谢手段实现,为药物所不能替代,是保障人类健康的必需品,但可与之结合,促进其功能的实现。按国际惯例,其管理划属医疗器械范畴,所占医疗器械市场份额>40%。

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必须有明确的应用目标,即使化学组成相同的材料,其应用目的不同,不仅结构和性质要求不同,制造工艺也不同。因此,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工程总是与其终端应用制品(一般指医用植入体)密不可分,通常谈及生物医用材料,既指材料自身,也包括医用植入器械。

按材料的组成和结构,生物医用材料可分为医用金属、医用高分子、生物陶瓷、医用复合材料、生物衍生材料等。按临床用途,可分为骨科材料,心脑血管系统修复材料,皮肤掩膜、医用导管、组织粘合剂、血液净化及吸附等医用耗材,软组织修复及整形外科材料,牙科修复材料,植入式微电子有源器械,生物传感器、生物及细胞芯片以及分子影像剂等临床诊断材料,药物控释载体及系统等。尽管现代意义上的生物医用材料仅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中期,产业形成在上世纪80年代,但是由于临床的巨大需求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驱动,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应用不仅挽救了数以千万计危重病人的生命,显着降低了心血管病、癌症、创伤等重大疾病的死亡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同时其发展对当代医疗技术的革新和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正在发挥引导作用,并显着降低了医疗费用,是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及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

伴随着临床应用的巨大成功,一个高技术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已经形成,且是一个典型的低原材料消耗、低能耗、低环境污染(一个售价5000余元的药物洗脱冠脉支架,其不锈钢用量仅≈100mg,全球不锈钢用量不超过1吨)、高技术附加值(知识成本可达总成本的50-70%)的新兴产业,近十余年来以高达20%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即使近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2009年美国医疗器械产业仍保持7%的年增长率,表明其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小,对国家经济及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是世界经济中最具生气的朝阳产业。

生物医用材料是当代科学技术中涉及学科最为广泛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涉及材料、生物和医学等相关学科,是现代医学两大支柱—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基础。由于当代材料科学与技术、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在分子水平上深化了材料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认识,加之现代医学的进展和临床巨大需求的驱动,当代生物材料科学与产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并已处于实现意义重大的突破的边缘─再生人体组织,进一步,整个人体器官,打开无生命的材料转变为有生命的组织的大门。在我国常规高技术生物医用材料市场基本上为外商垄断的情况下,抓住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有利时机,前瞻未来20-30年的世界生物材料科学与产业,刻意提高创新能力,不仅可为振兴我国生物材料科学与产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赢得难得的机遇,且可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中国科学家的巨大贡献。

随着人口老龄化、中、青年创伤的增加,高技术的注入,以及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随经济发展提高,生物医用材料产业高速发展。同时,它亦是世界贸易中最活跃的领域,年贸易额复合增长率达25%,正在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支柱性产业。

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和消费国家是美国,2010年它占全球市场的40%左右,消费全球产品的37%,年增长率约8%;由于经济发达,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健全,欧盟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的29%;亚太地区是全球第三大市场,占有18%的市场份额,其中日本是亚-太地区医疗技术最先进且发展最快速的国家,是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消费国,我国和印度则最具备成长潜力与空间,因拥有最多的人口,且其医疗保健系统正在发展当中尚未成熟,东南亚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也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此市场也将持续成长;拉丁美洲是另一个成长最迅速的区域,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家都逐步向工业化国家发展,预估未来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将会保持较大速度增长。产业高度集中(垄断),产品多样或多角化是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的又一特点和趋势。

2010年世界医疗器械产业由27000个医疗器械公司构成,其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主要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通过向大公司转让技术或被大公司兼并维持生存。大规模产品生产及市场运作基本上由大公司进行。不同于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多、小、散”,发达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已形成“寡头”统治的局面,全球市场也呈现类似的格局。2009年,排名前50位的跨国大公司占有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88%,其中排名前25位的公司占有75%;2008年6家美、英公司占有全球骨科材料和器械市场的≈75%,其中前4家美国公司和英国Smith&Nephew公司占有人工关节市场的90%;6家大公司占有心脑血管系统修复材料及植(介)入器械市场的80-90%;5家大公司占有血液净化及体外循环系统材料和装置市场的80%;牙种植体和牙科材料市场基本上为大公司所垄断。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持优势,世界医疗器械行业的兼并和整合一直在进行,仅1998-2009期间,美国行业年均兼并收购达200起,行业集中度或垄断度不断提高是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不同于家电或通讯行业,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不大,绝大部分单一产品销售额小于US0亿元。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回避风险,发展壮大企业,国外跨国公司已从最初的较单一产品生产,通过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和并购其它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生产线延伸和扩大,实现多品种生产。例如,2004-2009年美国GE公司相关并购次数达59次;再如成立于1949年的国际第四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美敦力公司,已从最初的心脏起搏器生产发展成为多品类产品生产,产品覆盖了心律失常、心衰、血管疾病、人工心瓣膜、体外心脏支持系统、微创心脏手术、恶性及非恶性疼痛、运动失调、糖尿病、胃肠疾病、脊柱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五官科手术治疗等多个领域疾病治疗的产品,公司年销售额大大增加,收入复合增长率已达11%,利润复合增长率达10%,近几年来公司大部分收入均来自新产品销售,大约2/3的销售额来自过去三年研制和发展的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达销售额的10%。

生产和销售国际化是生物医用材料发展的突出趋势。几乎所有生物医用材料的大型企业均是跨国公司,其销售额的相当部分来自国际市场,如2010年美国强生公司,销售额的40%,2011年美敦力销售额的43%,均来自境外市场。

为开拓国际市场,跨国公司通过向境外技术和资金输出,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和研发中心,就地生产和研发。同时,为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不断制定和发布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的国际标准。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发展强烈依靠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支持及经济实力。美国医疗器械的高速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得力于其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精密加工技术,软件开发等领域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的支撑,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发达国家依靠其顶尖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实力,主要生产技术含量高的生物材料和植入器械,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企业已逐渐向海外转移,因此其技术装备非常先进。各种高档的加工中心、专用机床、激光微加工及涂层等设备已装备于生物材料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最先进的检验设备在大公司中随处可见。先进的技术装备确保了其产品的先进性及市场的垄断地位。

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虽已取得极大成功,但是,长期临床应用亦暴露出不少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功能性、免疫性、服役寿命等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如人心瓣膜植入12年后死亡率达58%,血管支架植入后血管再狭窄率达≈10%,人工关节有效期老年组为12-15年,中青年组仅≈5年等,根本原因是材料或植入体基本上以异物存在体内。当代医学对于组织及器官的修复,已向再生和重建人体组织或器官、或恢复和增进其生物功能,个性化和微创伤治疗等方向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材料已难于满足临床要求。赋予材料生物结构和生物功能,充分调动人体自我康复的能力,再生和重建被损坏的人体组织或器官,或恢复和增进其生物功能,实现被损坏的组织或器官的永久康复,已成为当代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方向。主要前沿领域集中于:可诱导被损坏的组织或器官再生的材料和植入器械;以及用于治疗难治愈疾病、恢复和增进组织或器官生物功能的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疫苗、蛋白、基因等)靶向控释载体和系统等。生物医学材料及植入器械的前沿研究正在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美国FDA已批准7个组织工程化产品上市,中国SFDA已批准可诱导骨再生的骨诱导人工骨及组织工程化皮肤上市,并颁布了七个组织工程化产品标准,一大批可再生组织的植入器械正在国内外临床试验中。前沿研究已面临实现重大突破的边缘—设计和制造有生命的人体组织,进一步整个人体器官。其发展和应用已催生一个新的学科—再生医学,预计再生医学的发展将萌生一个再生医学产品的新产业,未来20年内其市场销售额将突破US00亿元。再生医学产品主要由干细胞、以生物材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化组织和器官、以及可供移植的生物组织和器官所构成,生物医用材料是其发展的基础。

虽然前沿研究正在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由于技术及其他原因,传统材料至少仍将是未来20-30年内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材料。传统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学性能的改进和提高,亦是当代生物医用材料发展的另一个重点。生物医用材料植入体内与机体的反应首先发生于植入材料的表面/界面,即材料表面/界面对体内蛋白/细胞的吸附/黏附。传统材料的主要问题是对蛋白/细胞的随机吸附/黏附,包括蜕变蛋白的吸附,从而导致炎症、异体反应、植入失效。控制材料表面/界面对蛋白的吸附、进而细胞行为,是控制和引导其生物学反应、避免异体反应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生物材料的表面/界面,发展表面改性技术及表面改性植入器械,是现阶段改进和提高传统材料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

可以预料,在未来20~30年内,生物医用材料和植入器械科学和产业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个为再生医学提供可诱导组织或器官再生或重建的生物医用材料和植入器械新产业将成为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主体;表面改性的常规材料和植入器械作为其重要的补充。保守估计,2030年左右两者可能导致世界高技术生物材料市场增长至≈5万余亿美元,与此相应,带动相关产业新增间接经济效益可达5万余亿美元。

生物论文题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