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微信时代舆论管理问题及对策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21-95087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7 12:43: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微信时代舆论管理问题及对策

微信时代舆论管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信作为时代的产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领域,并且深入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而微信主要依靠朋友圈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深,于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助微信平台向公众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而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在面对虚假、违法信息时,因缺乏辨别能力而成为不自觉扩散源头,从而引发突发性舆情危机事件。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网络传播秩序和公共利益,甚至有害政府形象,危及国家安全。

一、微信舆情管理面临的问题

1、微信朋友圈较为封闭,与微博、贴吧相比,微信朋友来源多为QQ及手机通讯录,这使得微信好友更具真实性,信息来源更易被信赖。所以,微信用户的信息交流者偏向于有共同兴趣、相似价值取向的群体,导致虚假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极易被相信。

2、微信用户门槛低,只要一个手机号即可注册成功,这样使得微信群体鱼龙混杂。并且由于“摇一摇”“扫一扫”微信群“抢红包”等功能的出现,让一些人利用它们更加便捷的添加好友,增加舆论传播广度。

3、在以往以传统媒体主导社会舆论的时期,我们只需掌握作为社会公共意见传播主要渠道的媒体,便可通过控制渠道而监管内容。但微信在传播渠道上是“私密的”,政府从一开始就是缺席的,一条微信的传阅量到底有多大,更是更难监测的,因而对于舆论焦点的研判也变得更加困难。

二、如何做好微信舆情监测和管理?

1、引导公众加强自律意识,培养自身判断力。政府要加强引导,多宣传呼吁人们加强自律意识,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信息绝不传播,还要让微信朋友之间相互监督,及时纠正,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2、主流媒体也要借助微信平台引导舆论,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和新闻,要第一时间进行发布,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3、政府可以在微信上设立专门的舆情研判公众平台,让人们一知半解的内容可以发进来,由专人进行回复研判,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有效地引导舆论。

4、借助法律手段进行维护,对微信朋友圈中虚假信息发布源头进行调查,对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并且及时发布辟谣;对于微信运营商进行严格审核,对微信注册实行实名制认证,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二篇:微信时代何以自处

微信时代何以自处

作者:梅明蕾

时代之前冠以“微信”,系因它在当下生活中与我们须臾难分,这在国人中应不难获得同感。

元旦放假几天,杂务之外,本想趁着各忙各事彼此间暂停交往,正好静下心来读点闲书,不料四面八方的微信铺天盖地而来。主体自然是节日问候。恭贺新年的版本层出不穷,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瞬间便淹没在相互问候的大海中。问候之外,也有“(微)信以群分”的专题讨论,如202_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选用了史上最年轻的执棒者杜达梅尔,得失究竟如何?新一年的旅行重心到底国内还是境外、邮轮还是自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耗费在微信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虽然作家冯唐说他仅在晨起坐马桶时浏览个一二十分钟微信,也有学者、作家干脆下狠心与那劳什子绝缘。但身边人的行迹仍能证明我的基本判断。一位乐迷朋友,某高校法学院教授,目前就我所知,已身兼两三个群的群主(他自己所加入的群可能更多)。群中不乏文人雅士,故群里也时有高端话题抛出,如文学作品中的形式与内容怎样影响着作品整体质量,作曲家瓦格纳与勃拉姆斯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更高等等,常常争起来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最终却不了了之。偏偏群主也是个极较真的人,每帖必回外,自己还不断转发各式链接,挑起更多新话题。看他每天在数个微信群间闪转腾挪,左支右绌,实难想象他何以自如应付教职。

再说阅读,首当其冲的大敌公认是微信。诚如经济学人汪丁丁所言,注意力已然微信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微信转发成本又极低,阅读则显得更加昂贵。怎么办?汪先生支招:建立起所谓的“理解框架”(此不详述)。我承认汪先生的应对之策学理上说得通,也具一定可操作性。但关键在于,绝大多数人上微信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阅读。汪先生开的方子仅能治阅读者的病。但不管怎么说,微信的发明毕竟是划时代的事。人是害怕孤独的动物。由于微信,感觉空间大为缩小,人与人间的交互变得如此方便和立体,信息传递、分享变得如此快捷和廉价,世界展示也变得更真切和多彩;更进一步,说人之“三观”因其有所改变,恐也不为过。所以很难想象没了微信,世界将会怎样。

然而向死而生毕竟是人类解不开的结。时间对任何人都是个常量。微信使交互(人际交往、信息交流)成本大大降低,却也让沉迷于此的人们付出高昂的生命机会成本。想当初某教授因疗治孩子们的网瘾而声名大噪,现今面对这全民的微信之瘾又该何处寻药?

绝对地说,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基因里或多或少都带有福祸相依的宿命,微信概莫能外。微信固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不应全然由其牵制。一(手)机在手,何以自处?无人能开万全的良方。新年里,每人则不妨稍稍思量。

第三篇:微信自媒体时代

据IT时报报道,内测中的微信5.0被认为将导致自媒体倾覆:微信不再愿意让这种强打扰的推送内容影响用户体验,据称在5.0中,会把用户订阅 的公众号放到二级页面中统一管理,这样聊天主界面将更为干净。同时限制企业类公众账号每月推送一次消息,而自媒体类每日只能推送一条消息。

“这样的话,自媒体的打开率无疑会再次严重下降。”新媒体观察家魏武挥说,当订阅用户在一级主页面看不到那些红色更新提示,只有很强烈的阅读欲望,才会主动去二级页面中搜索自媒体的更新。“说实话,以往的部分打开率其实也正是以强打扰促成的,才让微信自媒体到达率高于微博。”电商类知名自媒体人向记者表示:“当前的红色未 读标识不点一下它就一直在那儿,令人很不舒服,很多人就点一下,这也算打开率,至于真正好好读了文章的人有几个,就不确定了。但这被隐藏到二级页面之后,不点击也不产生影响,自媒体的价值显然受影响。”

广告计划夭折

微信5.0带来的这种格局,更令人加深了“不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微信上”这样的认知。微信的一次次调整、收紧政策,令许多制订了所谓广告营销计划的公众账号猝不及防,当前已产生营销价值的自媒体也不例外。

“相信辞职从事自媒体,并将大部分身心投入微信的一些人士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一位自媒体人向记者表示,当前自媒体大号几万元一条的广告推广计划也将无法如预期进行。

微学问公众账号推广平台的一位人士同样表示:“之前我们就不太敢接受代理微信公众账号的广告业务,而只是做公众账号推荐服务,因为广告营销受微信政策影响太大。”

有自媒体人老鬼向记者证实,自己的广告推广计划的确停滞下来,再观望。例如某位知名电商自媒体人此前一直比较谨慎地对微信账号投入精力,广告营销也 不敢大幅推进。不过由于其粉丝积累已逐渐到达30万左右,近期正计划铺开广告营销,并已制定好了一条微信两万元的价格。此时突然传来微信5.0对自媒体的 限制消息,他无奈表示:“还是再等等看吧。”

此外,一些垂直领域自媒体人士告知记者,当前正在计划联合多个领域内自媒体账号,通过群体效应扩大影响力,促进广告营销,但近期消息令大家热情冷却,纷纷表示只能再等契机。

无奈之中保持理解

留给微信自媒体的余地已不是很大。近日一些政经类公众账号遭封号。

各大客户端,包括新浪微博当前都在着力开拓媒体属性,向自媒体人发出邀请:“如果微信5.0出来后自媒体账号到了二级页面,虽然不会停止更新,但相信很多人会侧重考虑在其他平台发展。”

同时,部分理性的自媒体人还是对微信净化信息空间,避免无效滥发的诉求表示理解。老鬼表示:“尽管作为自媒体人肯定会对收紧措施有一定的情 绪,不过冷静下来想还是理解这种做法。毕竟如果任由自媒体不断膨胀,对微信本身的商业化没有任何好处,反而给他们增加大量的审核成本。据了解当前微信的审 核团队仅几百人,相较微博数千人的数量远远要少,他们每天要审核如此多的自媒体内容的确也不堪重负。”

第四篇:微信微博的时代

ZBDX “微时代”战争

现在如果你看见有人拿着手机当成对讲机用,而且你是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那么你就落伍了,智能手机上出现的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型通讯沟通软件正风靡中国的大街小巷,这一幕与202_年微博流行时的场景,当时年轻人走到哪里都拿着手机“织围脖”,如今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量以超5亿,日均活跃度超4000万,而成立才三年的腾讯微信注册用户超3亿,日活跃人数达50%以上,除此之外腾讯微信在用户黏性上,通过寻找附近的人,摇一摇免费视频通话等功能,吸引了大批的用户,这一切无不对新浪微博构成严重的威胁。新浪董事长曹国伟坦言,他们将不得不努力将用户的时间抢回来。

微博和微信实际上是在于对一个用户使用时间的争夺。微博属于社交媒体类的一个产品,它在美国有个明显的对比是Twitter,微博是更多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微信属于社交关系类的一个产品,它更像美国的facebook,微信因为我的朋友亲人在用所以我用,我们每天都要看因为朋友在更新内容,它们的发展方向不一样,从中国用户时间的角度他们存在竞争。

从投资人或用资本市场的角度,新浪的压力主要来自盈利层面上的压力,因为它已经投资了一亿的美金,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它变成一个盈利赚钱的产品和服务,新浪微博也在努力做到能够更加吸引人,新浪正在研究微信里到底有那些东西把人们吸引过去了,除了对 由于字数超过评论字数,评论不完整,给您以邮件形式发送 讲,朋友圈,有些人认为微信的公众帐号非常有吸引力而公众帐号最有吸引力的是自动回复功能,目前新浪正在测试,即将也会推出一个类似的东西放在它的私信里面。在微博的江湖,出现了一大波水军,广告铺天盖地,营销无处不在。在经意不经意间草根微博世间已自成江湖,202_年新浪微博就涌现出了千万元级别收入的营销团队,3年多新浪在微博平台烧掉几亿美金,但是却让别人挣了钱,于是新浪开始向微博大号开刀,清理虚假粉丝,推出“微任务”应用要求微博账户发布商业信息,必须新浪微博官方平台,企望留下“买路钱”但是盈利探索并不算成功,而更严峻的是尽力了三年跑马圈地之后,新浪微博显现疲态。研究报告显示,新浪微博活跃用户数减少近40%。新浪这几年没盈利,一是腾讯微博的步步直追,二是新浪微博的产品能力相对较差。

微信在一些方面抓住微博的一些弊端,微信的公众信号不允许有水军的状态,不允许做恶意推送以及大范围的吸取粉丝,包括三俗的东西。微信的属性,第一、IM工具属性,它是一个沟通工具;第二、它是一个CRM管理系统;第三、应用入口属性。近期微信免费午餐正遭到挑战,媒体频频传出中移动,中联通,中电信集体与微信开发商腾讯公司展开谈判,主要内容是如何监管微信OTT以及如何向OTT即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互联网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收费。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2_年电信运营商,短信数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电话业务量也下降5%微信冲击下的电信运营商业务开始缩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微博,微信都在摸索寻找自己的盈利方式,谁能在中国互联网世界走的更远,我们拭目以待。

10090542X45 高日晓

第五篇:微时代政府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微时代政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研究

在网络传媒迅猛发展的时代,微博、微信和各种社交网站等微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释放。在这种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微时代下,网络舆情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增强,舆论引导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舆论引导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面对新的挑战。

一、网络舆情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网络舆论是公民通过互联网公开发表其对社会中的某种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观点。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公民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在这种微媒体下,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不断出现飞跃,形成了新的网络舆论。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_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网民总数的81.0%,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达2.78亿,微博用户达2.81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1.96亿,占微博用户的60.9%。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微博的快速崛起,使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新的‚微时代‛。

(二)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现状 微时代下,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社会舆论环境,形成了新的网络舆论。随着微时代的迅速兴起,网络舆论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增强,正逐渐成为民意‚晴雨表‛,社会‚风向标‛,大众负面情绪的‚泄压阀‛。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频频出现,尤其民生、司法、反腐等问题往往容易触及网民敏感神经,引起他们注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表达自己对民生、反腐等问题的看法。论坛、微博、微信成了网民问政、反腐的渠道,且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扩散性大、约束力小、管控难度高等特征,促使网民意见在微媒体上广泛传播,点击率、转帖、评论呈直线上升趋势。网民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将成为当代政府了解民意社情的重要方法,也将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三)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征

1、复杂性。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多元化、网络环境的的开放性和发布者身份的隐蔽性,且大部分社交网站缺乏相关制度的限制和有效监督,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容易滋生虚假信息,以讹传讹,且易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2、快速性。对于网上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也是表达民意,反应民情最快的方法,特别是手机用户的增多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舆情发布、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3、交互性。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传播媒介的多样性,给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使大规模、大范围的网民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对网络 舆情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4、突发性。透过众多网络舆情事件,我们发现,网络舆情在爆发前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然而却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微时代下政府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网络舆论正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网络巨大的影响力早已透过社会渗透到政治层面,越来越多的民众借助网络来参政议政。面对日益强大的网络民意力量,政府部门在网络舆论引导中也面临新的问题。

1、政府舆情监控技术落后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复杂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对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事件应对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是网络舆情处置成败的前提条件,但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在舆情监控工作中多依托网络监管部门,尚无专门舆情监控信息系统,传统的人工搜索方式速度慢、耗时长、导致信息收集不完整,信息收集存在很大的漏洞,可能会因为舆情收集不及时,导致错过了最佳引导时间,则可能因舆情的迅速扩散而难以控制,非但舆情得不到有效监控引导,反而可能让政府陷入公信危机。

2、权威消息发布不及时

及时发布信息,赢得第一落点,是近年来舆论引导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第一时间分析评论,在受众中形成第一概念,从而影响舆论的走势,掌握引导的主动权,这种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优先效应‛是舆情引导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当今,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人员的草根化,导致信息量繁多、信息来源复杂,缺乏真实性,造成事实真相被混淆。地方政府要在尽可能短时间内作出快速反应,及时控制危机,把损失降到最低。但目前,地方政府在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缺乏,在事件发生初期,没有抓住时间,且发布的消息缺乏权威性。伴随事态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地方政府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没有及时掌握话语权,是导致舆情扩大的重要原因。

3、舆情危机处理方法滞后

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通常采取的手法有:一是拖,有些地方政府的网络意识淡薄,无视网上的社情民意,对网民发布的消息处理不及时;二是堵,相关部门为能及时控制事态发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权利,阻止负面消息在网络上的传播;三是删,利用技术手段或相关权限,把负面的信息或不利的留言删除。对产生不良影响的新闻报导和公众的信息发布也基本上是千篇一律,这种简单的负面消息处理手段,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不能真正让舆论软着陆。在这种微博问政的网络时代,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舆情管理方法已经不起作用,反而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让媒体和群众产生误解,推动矛盾的激化,导致政府的网络舆论压力有增无减。

4、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

从近几年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等突发事件中发现,网络舆情的危机预警机制、舆情监测体系、舆情应急机制、舆情引导机制等都不很健全。且现有的舆情监测体系仍然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信息传递渠道单一,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系统分工,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加之,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复杂,职能交叉重叠。有的地方,没有设置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构,一旦网络舆情事件突然爆发,只能临时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临时应急处理小组,但因缺乏一致行动的协调机制,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快速、有效处置。此外,没有一支专业的网络阅评队伍,政府部门从事网络舆情工作的人员又不稳定,而且绝大部分都不具备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舆情管理培训,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技术都存在不足,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经验水平也比较低。应对机制的不健全和人员队伍的不完善,往往使网络舆情事件在应急处置中陷入困境。

5、网络舆论的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还远远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对网络舆论的监管立法上更是存在诸多漏洞,以致于法律效力低。网络舆论法律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面对一些恶意造谣的信息,政府只能通过封锁或删除等方式应付。且已制定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舆论内容的违法行为没有作出具体性质上的规定,很难通过现有规定准确断定网民发布信息是否违反现行法律法规,以致法律执行的随意性过大,难以有效执行。

6、缺乏网络工作危机意识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工作纳入到常态化工作议程中,在舆情发生后往往只注重做好‚善后‛工作,不重视从根本上‚亡羊补牢‛,缺乏网络危机工作意识。而当前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如果政府能在日常工作中能增强危机意识,做好信息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及 时发现苗头,在舆情发生初期选择恰当的方式,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发布有关信息,化解矛盾。这样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又减少谣言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微时代下政府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面对媒体的新形势,针对微时代下面临舆情监控技术落后、危机处理方法滞后、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等挑战,政府应采取积极有力、针对有效的措施,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1、要引进高新技术,健全舆情系统

做好舆情工作的前提是要及时、准确地做好信息收集,时刻关注社会动态,掌握舆情导向,要能够迅搜集到最新的相关消息,剔除无用信息,仅凭单一的人工分析已无法应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洪流。目前,社会上研发的一些舆情收集、监测、分析的系统软件,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搜集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提高舆情信息的处理效率。还可以通过建立舆情预警机制,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了解网民的倾向和意愿,发现网上突发事件的苗头,及时封堵各类有害信息,在舆情萌发阶段就做出反应,实施正确引导。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应增强舆情危机意识,进一步提升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能力,完善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2、要注重快速反应,抢占舆论先机

抢占第一时间的话语权,是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关键。微时代,网络信息爆炸式的传播速度,加上广阔的覆盖面,要求政府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反应速度要快。舆论爆发时,要把握‚黄金4小时‛,即在 舆情发生的4小时内,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新闻网、电子公告、官方微博、论坛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以此抢占先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消除信息造成的恐慌。这样既能稳定网民的情绪,又避免公众认为政府部门‚不作为‛的情况,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反之,当舆情进入到传播后期,即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也会因控制不及时,使政府的信誉不增反减。在对待舆情问题上,要告别‚慢热‛的慵懒状态,快速反应,抢占先机。

3、要坚持以引导为主,提高应对能力

网络舆情除了具有即时、海量等特点,还具有互动功能,传统的删堵方法,不仅缓解不了舆论压力,反而容易给政府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快速地进行舆论引导,掌握舆论主动权,便成为控制舆情的首要任务。网络舆情一旦发生,政府一方面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掌握事件真实信息,第一时间通过新闻网、微博、社区、论坛、贴吧等媒体发布权威消息引导公众,疏导网民情绪,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组织各部门的舆情工作人员,成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阅评员队伍,对舆情进行科学研判,设置话题,利用‚网络语言‛快速评论跟帖,正面引导网上舆论,推动网络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

去年11月2日,我县发生的一起‚***局局长如何‘逼死’农妇‛网络事件中,由于网上所出现的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网民误解。事件一发生,我县立即成立调查组,对网络上所反映的事件迅速展开调查,并召开应急处置研讨会,坚持以事实为原则,发动阅评队伍在 微博、论坛中巧用网络语言对事件进行积极正面的评论引导,设置话题,有效引导舆论走向,平复网民情绪。同时,在查清事件真相后,及时发布权威消息,澄清事实,缓解网民矛盾,有效平息事件危机。

4、要不断健全机制,夯实网管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变幻莫测的网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机制,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我县去年的一起‚手足口病多发,幼儿园停课‛事件中,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立即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流调队伍小组,制订《松溪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实行每日疫情监测和日报制度,成功控制疫情,消除群众恐慌心理,平缓网络骚动。因此,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机制,要从组织、队伍、制度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能,制定舆情信息工作督促考评,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推动舆情信息工作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服务决策;二是组建一支专业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的网络阅评员队伍,为舆论引导提供充足的人才,选用一些专业性强、政治素质高的人才为网络阅评员,加强对他们进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建立阅评员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努力将其培养成网民中的‚意见领袖‛,正面引导网络舆论;三是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网络预警体系、网络舆论应急体系,不断提高突发事件网上舆论的应对能力,进一步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指导、协调、督促各涉网部门加强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的管理,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互联网环境。

5、要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秩序

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将网络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舆情加以约束,使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制化、有序化进行。一是要科学合理界定非法信息范畴,明确法律界限。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很难判定网络上的舆论是否违反法律,通过对非法信息范畴的界定,可以更加有效规范网络行为;二是要规范群众的网络监督权,保护网民权利。针对当前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诽谤、无序等现象,通过对群众网络行为和言论的规范,使网民在享受民主权利的同时遵守法律,达到充分保护网络行为合法者的民主权益;三是要加强互联网管理,健全信息审核制度。通过加强对互联网经营企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信息采集和发布的审核制度,严厉打击利用网站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四是要推广网络实名制,规范网络行为。网络的匿名性是网络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为促进网络舆论传播的有序进行,应从法律上规定网络注册必须实行实名制,以增强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维护网络秩序。

总之,正确认识互联网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正视网络舆论,把关注网络舆情作为常态化工作,高度重视网络建设,主动掌握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发挥网络作用,不断提高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能力。通过网络来了解世界、掌握资讯,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微信时代舆论管理问题及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