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孙子兵法的结构艺术(合集五篇)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21-58268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7 09:57: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孙子兵法的结构艺术

孙子兵法的结构艺术

【摘要】《孙子兵法》高超的结构艺术与其思想内容相得益彰,均取得许多令人称道的成就。孙子开创了科学论文的全新样式,其结构体系和表达方式再也不是《论语》式的语录记载和主客问答式的对话,而是具有了统筹兼顾的科学安排和整体规划。其思想理论遵循传统文化的思维规律,在结构系统上按道法术的不同层面进行安排。为了理顺各篇的基本理则,又根据以意为主、以理定形的原则进行部署,创造了六种基本的结构样式。这些结构形式简洁明快、丰富多彩,形成了均衡对称的整体格局,科学完美的反映了孙子的思维形式和理论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在艺术布局上,孙子通过明确中心突出重点的点题方式、过渡照应和名言警句的结构占位作到了结构严谨、要言不烦。在科学定义、材料展示、节奏韵律和文字体量的把握上也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从而使其思想理论得到高度有序化的表达,成为东方兵学当之无愧的鼻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而其高超的结构艺术运筹其中,实为扛鼎之作,名不虚传。

《孙子兵法》由十三篇论文组成,世称十三篇。这十三篇文章奇正相生、浑然一体,共同构建成其兵学理论的宏伟殿堂。千百年来,人们不仅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极为感佩,也对其高超的结构艺术赞不绝口。宋李涂说:“《老子》、《孙武子》,一句一理,如串八宝,珍瑰间错不断,文字极难学,唯苏老数篇近之。”[1]明钱福说:“孙子之文,有精华、有关节、有眼目、有位置、有余波照应,起伏分段,难以具述。”[2]能够看懂汉文的日本学者也都争相指出其文法的高妙之处。山鹿素行曾经分析十三篇之间的关系,认为:“《孙子兵法》通篇自有率然之势,文章之奇不求,自有无穷之妙。”[3]尾川敬二也认为“孙子文章苍古雄劲,与内容之美满相映,大有优于六经之感,”是当之无愧的“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东方文学上,实给予巨大影响。”[4]西方学者也都交口称赞其结构艺术,并特别指出其简洁明确的特点。曾为《孙子兵法》英文译本作序的美国学者T.R.菲利普斯说:“《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古的兵典,言简意赅,以叙述基本原则为主,其中许多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即现代战争条件下仍能适用,对指导战争的实施很有价值。”[5]而且,吴子和孙子两个人的理论“都可以汇集在一本小册子里”,“不像克劳塞维茨那样写成了九大巨册”。[6]可见,其高超的结构艺术早就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影响深远。

一、统筹兼顾的整体构思

结构艺术,就是谋篇布局的艺术,就是如何使相关知识高度有序化的艺术技巧。所以,一部科学的理论著作有没有前后一致、统筹兼顾的整体构思很重要,这就像一座大厦的设计规划要有一套施工图纸一样,可以使整个著作做到条分缕析、序列清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其整体构思的理则规划和可能达到的高度,往往就决定了其理论著作的价值。我国散文虽然发展很早,但论说性文章的体裁结构问题在孙子之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风行一时的仍然是如《论语》式的语录记载和后来《庄子》、《孟子》式的主客问答,即使像《老子》那样相对完整的哲学著作,也充满神秘的韵语,远非一般人所能读懂。《论语》虽然散金碎玉随处可见,但从体裁看实际还处于散文发展的早期。《庄子》、《孟子》的主客问答和《老子》的神秘化韵语也都不适合面向实际的应用理论体系。从结构上看,当时还基本没有形成规范性的论文体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子兵法》在体裁结构上进行的理论创新就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孙子十三篇均为有主名的学术论文,篇目内容是从决策到用间,反映了军事活动的全过程。这些文章分工明确,中心突出,每篇都集中讲一个主题。其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共同组成了一个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如《计篇》集中讲战略决策,《作战篇》集中讲战争投入和战争消耗,《谋攻篇》集中讲战争谋划,《形篇》集中讲战略部署,其他各篇也都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其间绝无杂收旁骛,干扰其整体思想的表达。

从体裁上看,这些文章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体裁样式,即完整规范的军事学术论文。这就决定了其基本的文体特点和结构方式已经具有了前后一致的统筹安排和完整协调的结构形式。舍事言理、顺理成章是其结构艺术的基本规律和理论内核,从而使其在结构形式上得到了本质的提升。

舍事言理,就是舍弃具体战史战例的记叙,集中研究战道问题。其整体构思的理则是遵循“道法术”分呈的基本理念,将其兵学理论分为三个基本理论层面,进行整体性的安排。这样,就使其思想体系具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道法术为纲目安排其总体结构,就形成了其完整统一、层次分明的学术体系。对此,早就有学者指出经曹操审定的传本篇序将其分为三卷: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战略研究;中卷包括《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战役研究;《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战术研究。[7]这些文章概括了军事学术的三大理论层面,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充分发挥了系统优势,形成了空前的理论规模。其内容安排和体裁创新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孙子兵法》通过体裁上的理论创新,把古代零碎的战争智慧构建成了和谐统一的理论大厦。其整体性的构思方式属于体系建设,其体裁创新属于体系性的创新,所以结构研究的突破也是孙子研究体系性的整体突破,必将对整个孙子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二、顺理成章的结构安排

对各篇的结构,孙子也是坚持其基本的运思逻辑,根据文以传意、以理定形的原则进行安排,这样以意为主、以理定形,完美的反映了其运思规律和理论内涵。分析十三篇的结构,基本可概括为六种:

(一)、《计篇》的标准论文式。其基本结构由引论、正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论提出全篇研究的基础和起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以统摄全篇,引领下文。正论包括决策论(地)和策略论(道)两部分,是全篇的重点和核心。“地”是战略环境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事七计”的战略分析和“选将造势”的战略安排,是讲正则。“道”是研究取胜的策略,即“诡道十二法”,是讲方法。最后是结论,说明这种战略决策模式的特点和功能,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和决策结果清晰可见等特点。

可见,本篇讲国家战略决策的科学模式“庙算”。可概括为“计利——以听——为势——奇胜”四大步骤,简单明确,科学合理,完全符合现代决策科学的理论思路。其引论、正论和结论的结构方式简单明确、中心突出,符合人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基本思维模式,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所以,这种模式已被确定为国家科学论文的标准格式。[8] 关于本篇的思想结构分歧较大,长期以来学者均从战争的重要性立论,把首段说成是讲战争重要不重要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偏离了孙子研究的中心课题,因此对该篇的思想分析、语词训释和艺术表现的认知都存在严重误读。

(二)、《作战篇》的两元顺接式。其基本形式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先讲战争投入,后讲战争消耗。投入和消耗有一个先后顺序,所以两部分之间是顺接关系。

《作战篇》主要讲战争和经济的关系。国家高层做出战争决策以后,就要大规模调动人财物等资源运用于战争。其组织调动和投入的方式不同,对战争的影响也不同。最明显的如越战的“添油战略”,拖了八年不得不败北而归;而“海湾战争”不惜调集70万大军,结果100小时结束战斗,效果明显。所以孙子根据战争发展的顺序对战争资源的运用按投入和消耗的顺序进行研究。每部分中又都是先讲认识,后讲方法。而投入原则和降耗方法都是一句一理,整个结构两两对称,相当严谨,深刻反映了基本的运思逻辑。这也是《孙子兵法》中一种重要的结构方式。

昔之论者不看其结构,把投入和消耗两部分内容搅在一起,只讲速战速决而忽略了许多重要原则。其实孙子的研究要深刻的多,对如何组织投入和降低消耗都提出许多中肯的原则和方法,其中重要的就有尽知厉害、拙速胜敌、集中投入、以战养战、胜敌益强、将领知兵等。

(三)、《形篇》等两元联合式。每篇由互相并立的两个联合结构组成。采用这种形式有《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行军篇》、《军争篇》、《九地篇》、《用间篇》等八篇。其间的关系大体有三种:

1、正则奇变型:先讲正则和常态,后讲奇法和变态。代表篇章有《九地篇》和《势篇》。《九地篇》先讲九地之正则,后讲九地之奇变。《势篇》先讲正常情况下的用势,后讲混乱情况中的用势。

2、原则基础型:是先讲原则和常态,后讲基础、条件和方法。代表性篇章有《谋攻篇》、《军争篇》和《形篇》。其中《谋攻篇》先讲谋攻的原则,后讲谋攻的基础。《军争篇》先讲军争的指挥原则,后讲军争的指令发布,即指令发布的方法和条件。《形篇》先讲形兵的原则,后讲形兵的方法等。

3、联合并立型:这种结构也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分别对涉及到的问题按“虚实”、“内外”、“动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前后两部分之间为联合并立的关系。代表篇章有《虚实篇》、《行军篇》和《用间篇》。《虚实篇》是实虚并立:先讲体力的充实(为实),后讲智力的发挥(为虚)。《行军篇》是内外并立:先讲行军时要处理的外部关系(对外),后讲军队管理的内部关系(对内)。《用间篇》是动静并立:先讲情报组织,是情报工作的静态构成;后讲情报活动,是情报工作的动态运作。其总的特点是突出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便于浓缩内容、减少篇幅。

(四)《火攻篇》的两元分立式。文中所阐述的前后两大问题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只具有间接的逻辑上的联系。《火攻篇》讲的第一个问题火攻,是克敌制胜的战争手段;第二个问题止战,是如何停止战争问题。两者之间显然不具有直接性的关联,只是因为当时的火攻是大规模杀伤性手段,一旦采用就会对敌人造成巨大的震撼,使其无法忍受巨大的损失,因而可能会接受我方的条件,使我方达成战略目标。这时如何及时停止战争就提上日程了。所以,文章中的前后两大部分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两个独立的单元。但因两部分之间又具有一定的间接关系,具有逻辑上的联系,所以又被组织在一篇之中。这种做法,既明确体现了所述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可以精简篇章、浓缩文字,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五)、《九变篇》的起承转合式。即按传统章法所说的“起、承、转、合”安排结构。其中“起”讲“九变”的内容,是提出问题,;“承”讲“九变”的价值和意义,是对问题加以说明;“转”讲“九变”的运用,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论证;“合”说“九变主体”的心理弱点,是对问题的重点进行总结。其特点单纯明确,层次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内容明确,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六)、《地形篇》的分析综合式。是从对研究对象的分析讲起,然后提炼总结出一系列规律,最后加以总结。《地形篇》中心内容是讲临战决策,孙子首先从分析“六形(通、挂、支、隘、险、远)六败(走、弛、陷、崩、乱、北)”讲起,这是对部队进入战区后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自身能力进行分析,是解决“知地和知己”的问题。这是临战决策的重点。然后,研究在战术决策时如何得“地利、天时和人和”(三得)。这是说明临战决策的基础条件。最后,集中分析将领在临战决策时面临的信息获取和风险控制问题,即“知天知地,知彼知己”(四知),这是临战决策的关键和核心,从而建立起一个清晰明确的临战决策模式。全篇正是从具体问题的分析入手不断深入,最后总结出临战决策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其特点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规律性强。

总括上述内容,可见十三篇的结构是遵循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则,根据以意为主、顺理成章的思路进行安排。虽然各篇的结构不尽相同,但又具有大体相同的特点。其基本内容均按照两元辩证的思维方式分为两大部分,先讲原则后讲方法或先讲正则后讲奇变。再就是《计篇》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安排,《九变篇》、《地形篇》根据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按总分式或分析综合式的结构方式。但不管哪种方式,都深刻体现了对事物认知的思维规律。而这种出于内部规律和自身逻辑的结构安排,不仅可以使思想理论的表述高度凝练集中、逻辑性强,还可以省略过渡转折等结构性话语,从而大大精简篇幅。

三、和谐自然的艺术布局

《孙子兵法》十三篇文章前后呼应,如运阵排兵般自有“率然之势”,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宛似水到渠成般和谐自然,给人以妙意天成之感。在主题和重点、观点和材料、过渡照应、节奏韵律、语言运用以及文字体量的安排方面均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1、中心明确和重点突出

科学论文讲究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这既是思想表达的基础,也是结构艺术的要件。孙子十三篇每篇都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其艺术技巧也很有特色。

首先,注意在开头结尾点题。古代章法讲究“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计篇》就在开头标示全篇主题,引导后文的展开,最后再说明庙算的特点。正符合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运思方式,所以能被确定为国家科学论文的标准。《九变篇》和《用间篇》也基本采用这种方式。

其次,通过总分对称突出重点。在对称式格局中前后两部分采用基本相同的结构方式,两两对称,互相呼应。在其相同的部位安排重点内容,就可以起到重点突出的作用。一般是在开头的首段分别讲总则和方法,然后分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使内容步步提升。由于其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重点基本处于相同部位,由此而构成其理论基础,从而突出了重点。如《虚实篇》,第一部分先讲处理体能实力的总原则,然后按战局发展的三个梯次逐步推进,分别讲目标选择、兵力调动和战略决战中的体能实力运用。第二部分是按照智力发挥的三个层次,也是先讲总原则,后分三个层次来讲智力发挥问题,分别讲战场侦察、兵力运用和哲学认知。其它如《形篇》、《势篇》、《军争篇》和《行军篇》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第三,通过过渡句点题。一些篇章中前后两部分之间安排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或过渡句,明确提出主题要点。如《计篇》中的“计利以听,乃为之势”、《形篇》中的“修道保法,能为胜败正”和《九地篇》中的“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这些句子和段落,很好的总结了上部分的内容,引领下部分的内容,成为全篇内容的高度概括,形成结构重点。最后,用名言警句结构占位。名言警句的运用在修辞上叫警策。警策的修辞方法可以通过名言警句对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浓缩思想、深化主题,给人以当头棒喝之感,回味无穷。《孙子兵法》中的大量警句不仅含蓄隽永,给人以无穷教益,还一句一理、步步深入,起到了明确的结构作用,理所当然的成为结构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也是一切文化元典的共同特点,以至于有学者将其称为“空框式结构”。[9]

2、简洁生动的集中展示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内容总共才用了6071字[10],可谓精心策划、惜墨如金。宋代大文豪苏洵在《权书孙武》中极力称赞其文笔“词约而义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矣。”[11]可见内容材料的展示对文笔内容的影响很大。其主要技巧有:集中定义、分层界说和归纳总结。集中定义。这既是结构艺术,也是理论创新的需要。通过定义的方式构建科学的概念体系,是一切科学著作的基础和起点。因与其他类型的知识相比,科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概念和抽象的逻辑形式来把握世界。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和新理论的形成,就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以自己独有的方法来建立专属的概念体系。所以,概念体系的构建是一门学说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显著标志。

为了构建其科学的概念系统,孙子采用了大规模定义的方式,集中展现。如在《计篇》中对“五事”和“诡道”,《军争篇》中的“用兵四法”,《九变篇》中的“九变”和“五危”,《地形篇》中的地势“六形”和兵形“六败”,《九地篇》中的“九地正则”和“九地变化”,《火攻篇》中的火攻类别和兵力策应,《用间篇》中的间谍类别和任务,就都是通过集中定义的方式予以展示。

这样明确的定义就有效的避免了古汉语表达的模糊性,增加了科学性,成为理论创新的重要形式。特别是通过相关概念的前后对比,还可以发现明显的特点,说服力强。这样集中的定义方法,不仅层次清楚,还容易形成其声势浩大的理论规模,反映了其思想理论的深刻性。所以,成为《孙子兵法》结构艺术的重要特点和基本技巧。

分层界说。即把相关内容集中到一起,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对比和解释,在另一篇文章中笔者还曾把这种形式称为“模型板块”。[12]这种方式层次清楚、对比明确,大大增加了理论表现力。如《谋攻篇》中几乎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模块式的结构方式。其中的战略目标、破敌手段、谋略标准、兵力运用、信息判断和风险评估等都是采用模型版块的方式予以展示。其他如《形篇》中的兵力运筹,《虚实篇》中的战术侦察,《地形篇》中的地形在筹算中的比率,《九地篇》中的战场心理变化、控制以及闪击战的程序,《火攻篇》中兵力策应和战争限定性原则等,也都是利用这种方法加以阐释。

归纳总结。即把相关内容集中在一起进行归纳总结,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技巧。有的段落还在语言上采用排比修辞,造成排山倒海之势。如《计篇》中的“五事七计”和“诡道十二法”,《形篇》中“度量数称胜”的“形兵之法”,《势篇》中的“奇正之变”和“治乱转化”,《虚实篇》中的“以众击寡”,《军争篇》中的“军争模式”、“用兵四法”和“军政八戒”,《九变篇》中的“将有五危”,《行军篇》中的“相敌32法”,《火攻篇》中的“兵力策应”等。

3、过渡照应和节奏韵律

过渡照应和节奏韵律的协调一致也是重要的结构艺术。要做到瞻前顾后层次清楚,不能不考虑过渡和照应;要在节奏上做到舒缓有致、音律和谐,更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技巧。首先,在过渡和照应方面,十三篇自然天成,自有其率然之势:一是开头和结尾的呼应;二是两大部分之间内容的呼应;三是过渡性句段的呼应。如《计篇》、《九变篇》中就是开门见山,引领主题,后面的内容就直奔题意,不兜圈子。其余篇章也都注意从定义或理论基点开始,至结尾突出结论和运用,许多篇章的最后还有一些神来之笔,使理论得到提高和升华。其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起到重要的结构作用,往往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如《计篇》中的“计利以听,乃为之势,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形篇》中的“修道保法,能为胜败之正”,《九地篇》中的“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都是这种总结上文引领下篇的重要句段。其次,对前后内容之间采用线索串联,使前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这样的线索共有五条,管理、指挥、将领、心理和信息。这些线索把不同层次的内容暗中串联、互相呼应,起到前后贯通、线索清楚的作用。就像建筑中的钢筋一样,这些线索把处于不同篇章中不同层级的内容加以连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那些看似重复零散的部分其实正是某一要素表现在不同层级中的相应功能,反映了由于所处层级不同而造成的结构功能的变化。这就打破了一般要素单纯平面的联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式结构。使孙子十三篇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现了高超的结构艺术。第三,起伏有致的节奏韵律。《孙子兵法》通过大量的修辞方式,形成语言错落音律和谐的境界。这些修辞方式有对偶、排比、象征、比喻、排比、设问等不下十几种之多。其节奏韵律的和谐统一,整体结构的起伏有致,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赞叹不已。特别是一些段落用统一句式进行排比,形成其浩大的声势,备受称赞。如《行军篇》中“相敌32法”,一连用了31个“也”字,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称赞说:“炼字炼句,逼真老子书。连用‘也’字,文法开《醉翁亭记》法门。”[13] 最后,文字内容的体量优化。文字体量的安排也颇费思量,形成了起伏错落的韵律。据笔者统计,十三篇文字数量有九篇上下两部分之间的比率等于或接近于黄金分割,其余几篇则接近于对分。前面文字大大高于后半部分的只有《行军篇》一篇。这种情况深刻反映了其内容表达上的需要。《孙子兵法》的基本的结构是两元对举的形式。这种形式要求前后两部分的重点在前,即对原则、常态和一般情况的分析为主。而后面的方法、变态和特殊情况则是在前述基础上的变则和发挥,所以一般要把原则和常态作为重点进行处理。用字的变化也反映了内容上的变化。

这种严整和变化的辩证统一,形成了《孙子兵法》形式上的美感。文字体量的大体比例则形成了其严整规范,起伏有致的格局。图1:《孙子兵法》用字情况示意图

某种思想体系作为一种成熟的学说,应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整合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如何使相关知识有序化,就是结构艺术要研究的问题。这既是形式问题,也是构建一门学科的基础,将直接影响到其理论探索的广度、思想认识的深度和该理论的现实适用性。《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结构艺术相得益彰,成为我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必将流传后世,受人景仰。

第二篇:《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

3、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

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

3、《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论《雷雨》的艺术特色

一、作品介绍。

《雷雨》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的首部戏剧作品,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一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在中国的文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故事叙述的是在一九一八年,周公馆的太太繁漪不堪忍受周朴园那种封建家长制的束缚,在与周萍相遇后唤起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与周萍相爱了。不久周萍开始悔恨与繁漪的这种关系,他爱上了侍女四凤。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公馆,周朴园发现鲁妈就是他的前妻,周萍的生母——侍萍。而鲁妈的儿子鲁大海恰巧又领着矿上的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鲁大海 正是周朴园与侍萍的儿子。雷雨之夜,准备与四凤一起出走的周萍,在父亲的威逼下认母,四凤方始明白她心爱的周萍竟是同母异父的哥哥。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二、艺术特色。

1、鲜明的人物性格。

这部戏剧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是封建主义的资本家代表,有着一副的嘴脸。一方面对侍萍有着深深的怀念,但另一方面,当见到三十年后的侍萍时心里又埋下了一条底线,在往事对他的利益、声誉、地位没有构成威胁时,他可以顾念旧情,一旦构成威胁,就换上了一副无情的嘴脸。从他对待自己的儿子鲁大海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丑恶嘴脸。

2、而《雷雨》中悲剧矛盾的社会性,一向为人们所肯定。剧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继母繁漪、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的感情纠葛尤其引人注目,人物复杂微妙的关系使得全剧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意味。正如作者所说:“在雷雨里,宇宙就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③剧作展现了下层妇女(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被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

(1)情感的冲突。

首先是周朴园与侍萍的情感冲突。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当侍萍被周家赶出来的时候,跳河自杀的时候,为了孩子和生计两次再嫁的时候,对周朴园的仇恨已经积聚到极点,当在周公馆在次见到周朴园的时候,周朴园狡诈,丑恶的嘴脸再次呈现出来,在见到鲁大海带领着工人来谈判时,被无情的奚落并镇压时,让侍萍再一次看清楚了周朴园。

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受到封建礼教的残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年轻的蘩漪嫁给了周朴园,同时由于身体不好,周朴园经常逼她吃药,从而使蘩漪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现实生活的束缚让她极为厌烦。

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矛盾冲突,直接导致了蘩漪对周萍疯狂的爱情,是对周朴园的一种报复,同时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但由于周萍的懦弱与退缩,害怕封建伦理观的批判,在与蘩漪的爱情中选择了逃避,从而激起了蘩漪对爱情的更加疯狂的追求,与对四凤的排斥与厌恶,又导致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

在周萍、四凤、周冲的感情中,周萍因为逃避与蘩漪的不伦关系,爱上了周公馆的侍女四凤,在与四凤的爱情中,本以为是一个圆满的爱情,最后却明白了两人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而此时四凤已怀孕,于是又知道了一个无法跨越的感情鸿沟,也是冲突的最高点。在这个爱情中,周冲对四凤的纯真的感情,为沉闷的情感基调增加了一点明亮色彩。当周冲与周萍的情感形成冲突时,他又毅然得选择了放弃,最后当所有冲突达到无法调和时,选择了悲剧的命运。

(2)阶级的冲突。

阶级上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具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性质的周朴园与工人阶级代表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本是父子关系,但周朴园因为利益、地位在一开始却否认了他们之间血缘关系,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阶级立场,而且是处于相互对立的阶级立场上,这来自于那个时代本身的阶级矛盾,这个冲突本身就明显的存在且无法调和。

阶级矛盾是社会悲剧的根源,作者现实地表现出了在阶级对立无法调和的背景下,一切抽象的、超阶级的爱和温情都变得那样软弱无力。周朴园对侍萍不能说毫无真情,但30年前他屈从家庭抛弃了侍萍,30年后他更是软硬兼施,企图用一张支票勾去30年的血泪债。对于自己的儿子鲁大海,也是不能说没有一丝疼痛之感——他责备打了大海的周萍,“太莽撞了”——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将他开除了,在阶级的鸿沟面前,他必然地撕破了所有伦理的面纱,使得所有的“脉脉温情”都变成了残酷无情。

当一切陈年旧帐和难以启齿的血缘谜底在一个雷雨之夜被揭穿时,一场人生的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了„„舞台上只剩下孤独的周朴园。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于是就有了“挣扎”。曹禺说:“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拯救自己。”④但这又是怎样一种挣扎与拯救呢: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繁漪又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侍萍(鲁妈)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自己走过的路,以永远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甚至天真的周冲,也在抓住四凤,想仰仗她的帮助,走入理想的境界。这样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正如跌在沼泽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 ⑤

(3)人物关系上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既是雇佣关系,又是阶级对立的关系,同时又是父子关系;侍萍与周萍是家庭地位悬殊的阶级对立关系,劳动人民与剥削者的关系,是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母亲,同时又是母子关系;蘩漪与周萍既是后母与儿子的关系,也是乱伦的情人关系;周萍与四凤既是主仆关系、爱人关系,同时又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关系,这种种的在人物关系上的冲突构成了《雷雨》的特色,同时也因为这些关系和冲突无法调和,最终使剧发展到了高潮。

3、环境氛围的烘托。

“屋中很气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外面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

剧中环境的描写形成了《雷雨》的特殊的色彩氛围与情感基调,通过这种“郁热”、低沉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出场以及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激化与升级作好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悲剧的结局,照应的“雷雨”的主题。

4、深刻的主题思想。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展现了有典型意义的剥削家庭的罪恶史,揭露了中国旧社会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从而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败。

5.(一)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比”和“穿插”的表现方法。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把“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和“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二)用必要的舞台说明,真实场景的渲染,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鸣,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 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沉溺在永远不能实现的生命自由、健全发展的绝对理想境界的精神幻梦里;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尤其是作者倾心刻画的繁漪,她更有原始的野性,更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即使是鲁侍萍,以至周朴园,他们对充满痛苦的(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周朴园则是忏悔之苦)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正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人的情爱难以摆脱。

(三)《雷雨》中有许多地方都采用引导性最强的疑问句、祈使句来与陈述句搭配使用,组织一个个戏剧场面,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如剧中侍萍与四凤回家后繁漪和周萍的对白:繁“你说,你今晚上预备上哪儿去”周“我——(突然)我找她。你怎么样?”„„周“(暴烈)你胡说!你不配说她下等!你不配!她不像你,她——”。因为疑问句、祈使句对于说话对象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明显要求对方作出动作反应。这样正反相结合,既突出事实的主题,又体现出《雷雨》的语言艺术。

(四)采用多样化的跳脱断续手法这一手法在曹禺手里已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语言艺术手段,它被广泛地运用,而且方式多样,达到新颖独创的境地。如在侍萍叫周萍与四凤永远离开周家时,繁漪、周冲、周朴园陆续上场的一系列对话时侍萍的言语和独白:“不,不!(低头)啊!天!”,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不由自主)萍——(回头抽咽)”。这样它们借助于语境,并通过剧中人想象来领会话中未说出部分的意思,使实质内容得到强化。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想象,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语言表现力。又如周冲在鲁贵家对四凤讲:“海,„„天,„„船,„„光明,„„快乐”的话;以及在四凤将和周萍走时他(疑惑地,思考地)“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便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

(五)赋予多义性的语言形式曹禺用一种语言形式同时传达多种信息,在表达话语理性意义的同时,表达丰富的内心动作,使人物的动作生动而鲜明。如:由于剧中所有人的欲望与追求都被一种人所不能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者,剧中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繁漪更是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当听到繁漪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读者会感到这种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的病态的挣扎。

(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如周朴园:盛气凌人,如他在与儿子和繁漪对话时特别是要繁漪吃药时“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鲁侍萍:抑郁沉缓,如:她看了镜台的相片时的独白正好体现这一点;鲁大海:鲁莽简单,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体现

(二)结构

1.《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剧本 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于是,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无形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同时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简单的“自然法则”,这让作品的悲剧有着难于揣摩的风格,即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突破了易卜生戏剧结构的局限,从而创造了高度的曹禺化的结构艺术。

三、总结。

《雷雨》这部戏剧不仅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且从情节的波澜起伏,不论在人物冲突的构造上,还是在主题内涵的表达上,都写得描写得十分成功。通过这一悲剧的描写,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残害,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同时,激起了人们对旧社会的反抗与对新生活的向往。它不仅在文坛上影响巨大,而且在社会中也形成了巨大的反响。周公馆的家具摆设仍按三十年前侍萍在的时候的样子,还保留着侍萍生孩子是关窗户的习惯。而蘩漪对他的冷淡也勾起了他的侍萍的怀念。面对周朴园的背叛与无耻,她冷静、清醒得给予了嘲笑与讽刺;当面对周朴园的侮辱时,有很刚强,很有自尊。但她毕竟是一个母亲,当她面对儿女的悲剧时,又悲痛不已。她身上有着,但同时又受封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以及宿命的束缚,使这个人物更加体现了真实的一面。她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同时她的身上有具有着对也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最有性格的人物,他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和对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

面对蘩漪炽热的爱情表现出来的却是。在与四凤的爱情中,虽然表现出了责任感,但由于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爱情,从而导致了命运的悲剧,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牺牲品。却是一个具有的人物,在他的身上。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他的经验不足与鲁莽、幼稚的性格,但这无法掩盖他的时代色彩。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星点,一个个矛盾引发了一串串的故事。其结构艺术从矛盾中开始,在矛盾结束时也随着淡去,作品以种种剧烈冲突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内,每一处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爆发出来,化作一场暴风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位观众的灵魂。作品中语言和动作对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关键词:结构 矛盾 冲突

《雷雨》是曹禺写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的动荡不安往往显示着社会的动态和趋势。并把这种动态和趋势。融入到文学中,让其艺术性得以完整体现。《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的诞生轰动了中国,震动了文坛。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在以后的70年里,在中国话剧舞台上《雷雨》久演不衰。

一、艺术结构

(一)主题 《雷雨》的故事框架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的隐意和寓意呢?它似乎是写实的,但又不那么写实,它凝结着青年曹禺全部的生命感悟、艺术想象和宇宙憧憬,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写得实际而隐约。使这部戏剧具有了超强的艺术体系和鲜活的艺术生命。《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与周朴园相牵连。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凝练成了《雷雨》的内容,并把它最终的事态反映出来,形成剧作的主题与中心。

(二)结构

1.《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剧本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于是,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无形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同时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简单的“自然法则”,这让作品的悲剧有着难于揣摩的风格,即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突破了易卜生戏剧结构的局限,从而创造了高度的曹禺化的结构艺术。2完美的开头、序幕和结尾

《雷雨》的序幕和结尾达8万多字,开头和序幕细致交代了人物关系,为剧情的发展做层层铺垫,承接上下。在戏剧的结尾,歌声响起,充实了整个戏剧,人物的一个个死去,《雷雨》达到了最顶端,同时艺术也达到了所要表现的价值。开头、结尾不仅带来了艺术的起伏,更多的是艺术的魅力体现。

(1)开头。在开场,“鲁贵与四凤的袒护看来像父女间的家常闲聊,却提示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不仅包括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习性,还揭示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四凤与周萍的情爱、周萍与蘩漪的暧昧、周萍与四凤的敌意等,对于舞台上正面展开的情节,这是近前因;而谈话同时透露了鲁侍萍要来周家这个重要规定情境,为揭开远前因埋下伏笔。”①之间在穿插进周冲来客厅寻找四凤、鲁大海来周家见周朴园这样的过场戏,将周冲对四凤的爱慕、鲁大海对周家的仇恨也展现出来。至此为止,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已基本明朗,暗下不表的只有鲁侍萍与周家的关系,它将作为后面情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而存留。

因此开头不仅仅是对人物关系的一个充分交代,让观众和读者对人物有一个认识,又是一个结构事件的起点,和艺术的开始,为揭开现实时态悲剧埋下伏笔。让剧情在关系明朗的提前下,顺延起伏发展,同时也让中心结构得以起伏曲折的艺术表现。

(2)序幕和结尾

《雷雨》的序幕与尾声在演出中通常被删去,以至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在序幕、尾声中,人物的死去,社会的延续,事件的过去,“昔日窒息身心的周公馆改建成了安抚身心的教堂医院,如箭在弦的戏剧冲突随着那场雷雨的歇止也代之以平静,舞台上他人的闲谈与教堂弥撒钟声制造了宁静、和平、肃穆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人们得以静静思索与回味,如醒者咀嚼梦中事。” ②序幕、尾声的舒缓与本事的紧张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故事如夏日午后一段离奇撼人的梦,对于观众,序幕与尾声恰好起到了导入梦境与导出梦境的作用。为了不使人们对作品作过分的切近实事的理解,曹禺将《雷雨》表述成一首诗,导引观众的情绪进入于更宽阔而沉思的海。这样,序幕于与尾声就如一幅画的框子,使作品与现实隔离开,从而得到更好的欣赏。

序幕和结尾是一个事件的前起和收尾,序幕是舞台的说明,是结构开始的前沿,结尾是艺术的鼎峙。二者的相呼应给《雷雨》相上了一道金色的光环,保证了中心结构的完整性,构成了相对完美的艺术精品。

二、语言的艺术

在语言上《雷雨》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它用一种文字的叙述把故事描述了出来,文字深化的同时也突出剧情的升华,从结构、说明等方面把《雷雨》的视觉、听觉、感觉的冲击体现的完美,把艺术的各元素涌现在观众、读者的感觉里。

(一)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比”和“穿插”的表现方法。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把“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和“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二)用必要的舞台说明,真实场景的渲染,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鸣,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沉溺在永远不能实现的生命自由、健全发展的绝对理想境界的精神幻梦里;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尤其是作者倾心刻画的繁漪,她更有原始的野性,更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即使是鲁侍萍,以至周朴园,他们对充满痛苦的(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周朴园则是忏悔之苦)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正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人的情爱难以摆脱。

(三)《雷雨》中有许多地方都采用引导性最强的疑问句、祈使句来与陈述句搭配使用,组织一个个戏剧场面,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如剧中侍萍与四凤回家后繁漪和周萍的对白:繁“你说,你今晚上预备上哪儿去”周“我——(突然)我找她。你怎么样?”„„周“(暴烈)你胡说!你不配说她下等!你不配!她不像你,她——”。因为疑问句、祈使句对于说话对象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明显要求对方作出动作反应。这样正反相结合,既突出事实的主题,又体现出《雷雨》的语言艺术。

(四)采用多样化的跳脱断续手法这一手法在曹禺手里已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语言艺术手段,它被广泛地运用,而且方式多样,达到新颖独创的境地。如在侍萍叫周萍与四凤永远离开周家时,繁漪、周冲、周朴园陆续上场的一系列对话时侍萍的言语和独白:“不,不!(低头)啊!天!”,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不由自主)萍——(回头抽咽)”。这样它们借助于语境,并通过剧中人想象来领会话中未说出部分的意思,使实质内容得到强化。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想象,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语言表现力。又如周冲在鲁贵家对四凤讲:“海,„„天,„„船,„„光明,„„快乐”的话;以及在四凤将和周萍走时他(疑惑地,思考地)“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便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

(五)赋予多义性的语言形式曹禺用一种语言形式同时传达多种信息,在表达话语理性意义的同时,表达丰富的内心动作,使人物的动作生动而鲜明。如:由于剧中所有人的欲望与追求都被一种人所不能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者,剧中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繁漪更是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当听到繁漪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读者会感到这种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的病态的挣扎。

(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如周朴园:盛气凌人,如他在与儿子和繁漪对话时特别是要繁漪吃药时“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鲁侍萍:抑郁沉缓,如:她看了镜台的相片时的独白正好体现这一点;鲁大海:鲁莽简单,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体现。

三、矛盾与冲突

矛盾与冲突是《雷雨》的两大支撑点,有了矛盾与冲突才有了故事的种种推进,才让剧情起伏不定。而故事的矛盾与冲突是从上一辈的人就开始,以这个矛盾为中心继续展开就形成了剧情发展的线索,剧情的继续推进,造成了下一辈人的矛盾与冲突。《雷雨》的结构也是沿着矛盾与冲突一步步发展以来的,形成了 一个总的框架,加之开头和结尾的舞台前奏,作者也由此赋予了剧作强有力的生命。而《雷雨》中悲剧矛盾的社会性,一向为人们所肯定。剧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继母繁漪、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的感情纠葛尤其引人注目,人物复杂微妙的关系使得全剧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意味。正如作者所说:“在雷雨里,宇宙就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③剧作展现了下层妇女(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被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

阶级矛盾是社会悲剧的根源,作者现实地表现出了在阶级对立无法调和的背景下,一切抽象的、超阶级的爱和温情都变得那样软弱无力。周朴园对侍萍不能说毫无真情,但30年前他屈从家庭抛弃了侍萍,30年后他更是软硬兼施,企图用一张支票勾去30年的血泪债。对于自己的儿子鲁大海,也是不能说没有一丝疼痛之感——他责备打了大海的周萍,“太莽撞了”——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将他开除了,在阶级的鸿沟面前,他必然地撕破了所有伦理的面纱,使得所有的“脉脉温情”都变成了残酷无情。

当一切陈年旧帐和难以启齿的血缘谜底在一个雷雨之夜被揭穿时,一场人生的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了„„舞台上只剩下孤独的周朴园。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于是就有了“挣扎”。曹禺说:“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拯救自己。”④但这又是怎样一种挣扎与拯救呢: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繁漪又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侍萍(鲁妈)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自己走过的路,以永远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甚至天真的周冲,也在抓住四凤,想仰仗她的帮助,走入理想的境界。这样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正如跌在沼泽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 ⑤

四、结语 《雷雨》的总体构思来自中国社会生活的启迪,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着我,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⑥表现的是对人的命运的哲理性思考。《雷雨》中的许多艺术形象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蛛丝马迹。例如周朴园就有生活中一个在德国留过学的董事长、军阀齐某某、曹禺的父亲等人的原型;繁漪就有生活中曹禺同学的堂嫂以及他继母薛咏南等人的影子;周冲的主要原型就是作者自己等等。《雷雨》人物的塑造均来自生活感知的启迪,是他长期观察、体验过的生活印象的结晶。然而,曹禺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印象、心灵感受的积累和提炼上,他还经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对生活印象、感受进行重新组合,虚构出新的人物、新的戏剧情节,从而完成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戏剧作品。

注释: ①林婷,《〈雷雨〉的结构》,语文建设,2002年第6期,P28 ②邓齐平,《<雷雨>艺术结构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P83 ③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④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⑤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⑥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1页。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审视曹禺戏剧的全新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蒋成瑀,《曹禺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3.曹禺,《雷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4.刘勇、李春丽,《曹禺研究述评》,中学语文,2001年第3期 5.曹禺,《雷雨·序》,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2001年 6.曹禺:《〈雷雨〉的写作》,《曹禺全集》,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 7.司马长风,《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0年 8.《从<雷雨>到<黄金甲>》,互联网,2007年

第三篇:孙子兵法和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艺术

孙子兵法和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艺术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乔利乡乔利初中潘晓宁

【摘要】: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博大精深,其思想与智慧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掘,在经历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孙子妙语玄机,揭示出军事斗争的一般规律,已经在其他一些村庄竞争和对抗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经其两个战略原则与当今中学班主任工作相联系,在班主任之为“将”的“智、信、仁、勇、严”素质要求、奇正之变,班主任的创新管理思维两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此更好的指导班主任工作,进一步的从各方面很好的教育学生,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孙子兵法》 班主任教育管理艺术

当老师已有4个年头,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就是在爱学生的前提下,也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孙子兵法》在经历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孙子妙语玄机,揭示出军事斗争的一般规律,著作透显出的丰富的哲学辩证思维个人生、社会智慧,直至今天仍然焕发着诱人魅力,与班主任教育艺术相投暗合。

一、“智、信、仁、勇、严”;班主任之为“将”的素质要求

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统兵的将帅,必须具备大智奇谋、赏罚有信、仁慈博爱、勇敢果断、严法明纪等方面的才能、品德和气质。换句话说,五德皆备,方能为将。如同梅尧臣所言:“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服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所以,智、信、仁、勇、严是古代兵家普遍采用的识将,选将的标准。

将帅是领兵打仗的,需要五德皆备。教师是培育人才的,更需要五德皆备。因为:“智者,先见而不惑”,只有具备先见之明,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信者,号令一也”,只有号令一致,赏罚分明,才能师道尊严;“仁者,惠抚恻隐”,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和学生心心相印;“勇者,徇义不惧”,只有正义果敢,无私无畏,才能为人师表;“严者,以威严肃众也”,只有令行禁止,严肃执纪,才能扶正祛邪,培育人才。

百年树人,关键在基础。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是他们增长知识、进行良好道德品质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基础的时期。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领路人,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能否成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

智,要求班主任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还应懂得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才能、管理艺术。现在是知识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又很有个性,如果班主任还满足于过去所掌握的知识,而不去自我更新、拓展的话,学生会对管理者不屑一顾。可谓玉不琢,不成器。因而,班主任所具备的“智”,不仅限于是专业方面,更应当是多方面的,班主任只有学会做“通才”,才具备不可思议的“聚变效应”,从而促使班集体工作有更好的进展。

信,就是取信于学生,用真诚来打动学生。班规一旦制订就不要轻易更改,朝令夕改往往滋生学生的侥幸心理,成为违规乱纪的温床。不要轻率许愿,发号施令,要考虑到可行性和后果。草率行事,必会将班主任本人陷于两难选择境地,即:不执行,则自食其言;执行了又有悖于初衷。

如学校要开运动会,班主任为了提升同学的参与热情,又不能耽误学习,承诺同学如果这次期中考试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能获得全校前三名,老师就在运动会场上为全班同学擂鼓助威,那么在现实中只要同学的期中考试平均成绩真的进入了前三名,班主任就要信守承诺。

仁,即仁慈,就是关心、爱护学生,不能有偏见,应一视同仁。无论哪个班集体都会有上中下三种学生。品质有优劣,学习有好坏,不能因为学生学习好就偏爱他们,也不应该因为学生缺点多就歧视他们。擅长救治应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心中应当时刻装着全体学生。

我班有个学生李峰学习较差,主课成绩差不说,在一些常识课上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甚至想让教师下不了台。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责备他,也没有鄙视他,而是给了他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在学习活动中,我巧设机会,找回他的成就感。我了解到李峰的网页制作水平在班里是做得最好的同学之一,我就利用上理论课的时机,在某一个细节上装做笨手笨脚的样子,让李峰同学上台当堂演示,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表扬鼓励,让他有成功的体验,同时联系班上实际让他知道自己并不比其他的同学差,只要努力刻苦总会有好的成绩。课后,又进一步和他谈心,鼓励他上课认真学习,树立正确的目标,凭他的聪明很快会赶上同学们的。教学中发现一点的进步,及时给与表扬和肯定,同时再给他指定一个更简单,更新的目标,不断促其上进。我知道一个学生思想水平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次教育,一次谈话所能及的,而要靠多次,多方面一直反复的教育,让他感觉到老师的爱是永远的。

孙子适时地提出“勇”和“严”,就是仁慈的同时还要勇敢、威严。勇敢表现在接受任务时

对困难的藐视,在工作中是一往无前的气概和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如果班主任不振作,畏首畏尾,学生们如何能有昂扬的士气、战胜挫折的决心?威严更多的表现在执法力度和人格力量上,就是有规必依,违规必究,无论亲属,陟罚臧否,绝无异同。班主任人格魅力也是当然,这种仁爱之心兵不是不要原则、不要纪律,如果以牺牲原则、涣散纪律为代价来形成威严的一个方面,要以人格影响学生,人格塑造人格,“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试想班主任不能率先垂范,焉能号召想野生遵守校纪班规、勤奋学习?威严又从何谈起?

智、信、仁、勇、严五要素不可活缺。一名好班主任无异于优秀的将帅,如何将一个班集体培养成具有铁的纪律、蓬勃的生机、无往而不胜的团队,就要在这五个方面下功夫了。

二、奇正之变:班主任的创新管理思维

奇正之变,核心是“奇”,关键是“创”。也就是说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要突破常规,克服惯性思维的弱点,不断创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作战形式不过是“奇”、“正”,可奇正的变化,不可穷尽。

我所接的班里有“两大金刚”,他们被老师们称为“滚刀肉”,言下之意,是刀枪不入。开学了,我期盼着开学的第一天能平安无事,事实证明,他们能量的确很大:小东打了婷婷的脸;韦兴和徐伟打得不可开交;音乐课上,两大金刚合作,在凳子上用墨水画了只乌龟,哄老师坐下„„这真是给我这个班主任一连串的下马威啊!

以柔克刚,我不打算和他们硬碰硬:我邀请他们参与竞选班干!这绝对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在竞选前,我先号召现任班委开会,动员他们将竞争班干的机会留给两大金刚,并且讲明了这样做对集体的好处,大家都愿意保守这个秘密。然后,我挨个找金刚们谈话,真诚地邀请他们参与班级管理,根据自己的特点竞选班干。也许是他们从没有受过这样的重视,从来也没有想过会当上这么大的“官”,反正都很痛快地答应要参加竞选。

小东的竞选词有一种黑社会老大的做派:“我要是当了班长,咱们班纪律、卫生红旗绝对双丰收。谁要是给咱们班扣了分,我找他要去!要是咱们班同学自己做得不好,可别怪我不客气!”不知是被他得霸气所震慑,还是由于前任班委都举手同意,反正全班举手通过,这让我多少有些震惊。韦兴要竞选卫生委员:“我知道自己没有那么有耐心,但是,我能干活,我有力气!”说着就呜咽起来,真希望韦兴能永远记住这样的流泪。由于事前的妥善安排,两大金刚如愿以偿地过了一把官瘾。老师们都说我在玩火,但是看到孩子们站在队伍里一动不动,我坚定了信心。

第一个月当班干部,他们干得轰轰烈烈,我被领导批得一塌糊涂。小东这个班长真的说到做到,不管哪个班的执勤队员,扣了我们班的分数他再要回来。我们班天天得满分。他很有成就

感,尽管老师们说“小东是块烫手的山芋,你用不好他的。”但是我还是想满足他的这种成就感,然后慢慢来改变他的大爷脾气。韦兴这个卫生委员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每天早上起床,扛起扫把就去卫生区。暂且不说他的管理水平如何,首先他的身体力行很让同学们佩服。更有意思的是,他每天都把讲桌和老师坐的那把椅子擦了又擦,然后对老师说:“老师,这把椅子是干净的。”

一个寒冷的早上,一进办公室,黄老师说是两大金刚来打扫卫生了,临走前给我倒了杯热水。我端着杯子向教室走去,尽管我没有上课喝水的习惯,可是满心的感动还是让我杯不离手。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做了这么一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啊!”我的金刚们都嘿嘿直笑。从此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每天早上给办公室所有的老师倒一杯热水,给所有的办公室打扫卫生。孩子们说,过去他们经常让老师们生气,现在,让老师们也能忘却他们的不对,记住他们的好。金刚们再也不是破坏班级形象的祸首,他们的仗义执言,真诚热情,也同样感染着同学们,大家都说金刚当班委,有激情!

结语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意蕴浓烈,无处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它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传统文化之一。只能折取若干加以探讨,以期求军事与班主任管理的理性连接点,并试图用“兵书战策”来解决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仅是一个尝试。

参考书目:

1.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解放军出版社,2002;

2.施芝华,《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学林出版社,2001;

3.孙武,《孙子兵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第四篇:作文结构的艺术

思维规律与结构定式——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

【目标取向】

●知道作文的结构是有规律的。

●理解文章结构类型其实是人的思维条理、思维方法的外在形式。

●了解作文常用的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的特点和适应的文章类型。

●学会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和自己的写作特点灵活运用作文的结构模式。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每次写作文的时候,都要先构思。有的同学说,即使有了好的素材,也要花许多时间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一次按照这样的结构顺序写,下一次作文又得重新构思,感觉自己的构思能力好像在原地徘徊,没有大进步。那么,作文的构思能不能像数学的公理一样,可以让人记住,并多次运用呢?

问题描述二

作文一般有哪些结构类型?这些结构类型对所有的文章题目都管用,还是有针对性?是不是一个题目非得用某一种结构类型才好呢?

问题描述三

我们读到过许多作家的好文章,从中根本看不出里面的结构模式。怎样才能从用模式到自由发挥?

【方法指导】

做算术有公式,写作文有没有公式呢?

我们说,写文章贵在有独创性,文章的结构也是文章的一部分,自然应该追求独特性和创造性。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归纳总结,在文章的结构上,人们也发现了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叫做结构模式。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的同学,可以先学习人们总结出来的写作模式,这样,可以提高作文练习的效率,少走一些弯路,等自己的基本功练好了,再去创新也不迟。我们讲的写作文的模式,是对文章主要结构形式的归纳。这种归纳的依据本身是从好文章里来的。在刚开始写作时,按照好文章的结构写,一方面可以把文章写得像样一点,增加对写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这样做也是学习好文章的方法,学人家的结构、思维,尽快提高自己的水平。等到你的文章写出一点感觉,自然就会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了。

写一般的小文章,最常用的就是横式结构和纵式结构两种。

横式结构就是把一组属于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或景象,按照差不多相同的句子结构排列在一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我们来看台湾涛人余光中的《乡愁》的结构如何。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分别用四组不同的意象表达了“思乡”这同一个主题。横式结构常从三五个不同的方向上印证同一个主题,因此显得材料丰富,思路开阔,气势磅礴,语言优美,表达感情

往往比较强烈,有一唱三叹的效果。许多记叙文可以用这种“横”的结构来写。比如《我的欢乐》,可以这样结构:

每个人都有欢乐的时候

我的欢乐在沸腾的球场„„

我的欢乐在静静的书房„„

我的欢乐在“爱心小队”的光荣榜„„

也可以这样结构:

每一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欢乐,小时候,我的欢乐是一份凉爽荚味的冰激凌„„

上学后,我的欢乐是一张获得高分的成绩单„...

现在,我的欢乐是„。”

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语言功底比较好,横式结构是较容易模仿的。

像《我的理想》,《我的梦》,《我的珍藏》,《二三事》,《的口头掸》,《班级里的新鲜事》,《我和人》等题目,都可以用横式结构,它的好处是构思简单,表达有力,抒情色彩浓厚,且不易跑题。其不易之处是要找到三个以上表面内容不同,但有内在联系的角度和材料。另外,在语言上不要泛泛而谈,也要有一定的描写。

纵式结构,就是围绕一件事情(主要材料)层层描写,步步深人。比如写“我的欢乐是收藏,我初期不懂收藏,走了弯路,后来遇到什么人什么事教育了我,经过多次学习领悟到真谛,现在已经达到什么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时时有我的欢乐„„”

纵式结构的优点是线索集中,中心突出,事件发展有一个过程,容易产生高潮。往往可以使故事一波三折,委婉曲折,分析问题时层层深入,说理透彻。不易之处是需要一件比较新颖比较重要的核心事件,如果故事简单,就无法深入下去,显得单薄浮浅。

像《我学会了》、《我理解了》,《我与事物》,《难忘》等,都可以使用纵式结构。还有一类题目,要求写一个瞬间发生的偶然事件。比如《一件小事》,《街头一幕》,《意外》,《忘不了他》,重要的也是依赖事件本身的独特新颖,也可以借鉴纵式结构中注重铺垫、对比、扬抑等手法的运用,产生波澜起伏的效果,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实践训练】

评一评

下面这个片断节选自一篇横式结构的文章,这几个角度安排得妥当吗?为什么?

当我亲手为朋友编制“幸运星”时,朋友说:“你真可爱!”我抬头,迎上她那双真诚的眼睛和那份无法掩饰的欣喜,我笑了,不是有一位名人说过吗?——人不因美丽而可爱,而因可爱而美丽。对呀?我不漂亮,可我美丽,我拥有一颗诚实的心。

当我不厌其烦地一遭又一遭为同学解惑,直到她感到豁然开朗时,同学说:“你真棒!”我惊讶,望着她那张充满激动而又热情洋溢的笑脸,我想,我没有出众的才华,可我依然可以用我的热情感动身边的同学,因为我有一颗善良的心。

当我为即将远行的老师轻轻吟唱一曲《一路顺风》时,我清楚地看见老师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那固劳累而深邃的眼睛里闪着晶亮的泪花。我相信,我的歌一定很美,要不,怎么会把老师感动?我为自己骄傲,因为我还拥有一颗温柔的心。

你的意见:

练一练

1.从识字开始,我们开始了以书为伴的生活。关于读书,我们都有许多经历,许多收获,也有许多感悟。请以读书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600字左右。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点拨:题目虽然说文体不限,但不外乎记叙和议论两大类。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看有没有一个独特精彩的故事作为核心。读书生活人人熟悉,不存在跑题的问题,但是大同小异、人人熟悉的生活里让人眼睛一亮的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相比较而言,带抒情议论的文体更容易出彩。可以试用分类分段法,给读书生活下一个定义。举例如下:

(1)读书像走路

小时候读书是上学之路„„

现在知道读书是成才之路„„

读书是人生之路„„

(2)读书像喝水

有的书像白水,虽然淡而无味,却是生命的必需品,如教科书„„

有的书像茶,平淡中有宜人的芬芳,如三毛„„

有的书像酒,读后让人热血沸腾,力量倍增,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有的书像咖啡,让人回味无穷,增添品位,如„„

(3)读书如交友

读书如交友,要主动„„

读书如交友,要广博„„

读书如交友,要选择„„

(4)的读书

爷爷的读书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爸爸的读书是一个时断时续的梦„„

我的读书生活是一条长长的路„„

2.永远的记忆

提示:可以写一次难忘的经历,也可以写一组珍贵的场景等,注意运用议论与抒情的表达方式。

3.我喜欢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写跳舞、打乒乓球等表示活动的词语,也可以填上人名物名等,不少于600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读一读

书房

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曾在电视里看到过不少文学家的书房,正对着小窗,小窗外面是一片绿色惬意的世界,偶尔也会冒出一点点红,一点点黄,颇有诗意的梦幻和深邃;四壁都是书架,使人一进书房便油然感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人的身心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宁静。

于是,我开始羡慕起这些文学家,开始幢憬且欲拥有一间那样的书房。尽管我知道拥有一间那样的书房对于一个不满14岁的小书生显得有些奢侈。因为我现在真正意义上的书房只是我家阳台的一角——一张写字台、一个深绿色的调光灯和一把长靠背椅子,还有头顶上几根竹杆和那些似乎永远也晒不干的衣服。我是多么企盼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啊!

我理想中的书房是宁静的,窗外有绿色,不奢望像台湾作家余光中在《沙田山居》里描写的“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二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那样,但书房里一定是要像他在《三间书房》中说的那样——“墙壁全嵌了书橱,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一眼望去,卷帙浩繁,颇有书城巍巍的气象。”从而让我那蓬勃的激情在其中发酵,稚嫩的生命在其中成熟,孤单的灵魂在其中充实,朦胧的认识在其中清晰。每一次看书,可听到圆润而不逆耳的细细的书页翻动声;每一次写作,思绪就会从笔尖顺畅地涌出;每一次小憩,顺着窗口往外看。就会在窗外的绿色世界中找到一份自己才能体会到的快乐;每一次思考,如清凉圣洁的山泉润过干渴的心田„„最后,使我登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度,为我的生命增光添彩„„

但是,构成这样的书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决非造布景似地将书架立起来、将书请进来就能大功告成,更何况,在不多的几间房间里,挤出原本似乎更具实用价值的一间来作我的书房,老爸老妈会同意吗?当然不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的愿望在近几年是不能实现的。对此,我很沮丧,也很伤心。

一日,我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每一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灵的单间。”显然,罗曼·罗兰这个“心灵的单间”指的便是书房。但是这一句话却在我心中久久萦绕,不能忘却。因为在我看来,“心灵的单间”还应有更深一层的涵义,那就是心中的书房。我想,只要把书房搁在心中,每一次看书、写作小憩、思考人生——就会心中有书,书中有我,书我合一,给人一种心灵的广袤与宏大,使原先渺小的自我有一份从容和深厚,这不是比拥有一间真正的书房更有意义吗?蓦地,我不再失落,不再怅然,而像整个心都沐浴在阳光下,有说不出的欢阮。

朋友,请你也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灵的单间”吧!

【点评】

●小作者由羡慕到向往,再转折为看到现实中的不可能之后的沮丧、伤心,最后因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而豁然开朗。文章起承转合,作者显然进行了一番思量。

●文章以心情的变化为主线,作者在情绪的起起落落中,对书房的认识逐层推进,表现出很强的把握文章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结尾对书房认识的转换似乎太快了点,让读者有些愕然,文章在这个地方就显得有些做作。

第五篇:艺术培训计划结构

郑州唯艺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办学计划案

办学目标:

对于高三学生中文化课成绩不足以上本科或理想本科的学生,通过艺术培训(包括播音,编导,表演,空乘模特等),通过参加省艺术类统考和全国各地的艺术类院校校考,以以极低的分数(河南省艺术本科线统称为二本线的百分之六十)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走进艺术的殿堂,实现你的梦想。招生方向:

高中学生(一二三年级皆可),以文化课成绩中下的学生为主要发展目标。招生范围:

以郑州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瞄准郊区及周边县城的高中,尽最大努力在统考前招收学生。

办学地点:

先招收学生,再租用教室上试听课,收取第一批学费之后再租用长期地点授课。

学费安排:

根据郑州艺术培训的普遍价位,在考察市场之后确定各个专业的费用标准,暂定如下:长期班

课程安排:

1、编导课程设置

A:影视基础常识与专业术语讲解(中外电影史以及视听语言)B:文艺常识(全面准确详实权威)

(文学常识针对河南统考。)

C:即兴评述(2008年——2009年50例热门话题全方位解析)

D:20部经典影视艺术赏析(6部艺术短片+8部专题纪录片+6部经典电影文本解读)

(近年来河南统考影片分析总体趋势——以艺术短片与专题纪录片为考察重点。经典电影文本解读针对单招重点大学)

E:编讲故事与编剧技巧(命题故事写作、命题散文写作、小品写作)F:栏目策划与栏目解析以及文艺晚会策划(针对单招重点大学)

G:广告创意讲解与技巧写作(大流量经典广告案例观摩与练习)(针对单招重点大学)

H:自我介绍与面试技巧(综合素质培养与自我价值提升、心理素质培训与形象仪表课)

I:择校指导与志愿填报(艺术院校相关专业介绍与报考应试技巧)(针对单招重点大学,根据个人条件精确指导)

2、播音主持课程设置:

A:普通话语音训练及播音发声学基础

B:新闻播音

C:主题辩论与即兴评述

D:回答考官问题

E:文学作品朗诵

F:即兴口语表达

G:心理素质培训及应试技巧

H:上镜指导及形象仪表课

培训形式:

一、省统考前冲刺班:

主要针对高三的专业学生,为高考前两个月开设,每期培训15天,每天至少不低于8课时的正规培训(白天讲课,晚上各种文体的写作实践),统考前期另有3天时间串讲,届时邀请河南艺术统考主考官、面试评委亲临指导。约150课时。

郑重承诺:凡参加考前冲刺班学习的同学,培训中心将提供一条龙跟踪服务,直到学生考上大学截止。如若省统考加试不过,应收学费全额退还。

二、暑假强化班:

主要针对即将高三的专业学生,每期20天,每天至少不低于6课时的培训,统考前期另有3天时间串讲,届时邀请河南艺术统考主考官、面试评委亲临指导。约138课时。

郑重承诺:凡参加强化班学习的同学,培训中心将提供一条龙跟踪服务,直到学生考上大学截止。如若一期学习不好,可免费下期学习。

三、平时长期班:

针对高中所有专业学生,每周上课6课时,共12周将课程学完,共计72课时。具体时间由双方商榷而定(建议周末或晚上)。

郑重承诺:凡参加平时长期班学习的同学,培训中心将提供一条龙跟踪服务,直到学生考上大学截止。如若一期学习不好,可免费下期学习。

孙子兵法的结构艺术(合集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