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我国今年的利率政策及其理论依据
我国今年的利率政策及其理论依据
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07-2班 阿力木江。热杰普
学号:2007100724
目前,我国除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外,价格管制已经完全放开,高度集中的(存款)利率管制与频频变化的物价水平之间,常常出现不协调现象,导致管制利率与市场化价格体系的不协调,从而弱化了利率机制对投资的导向作用。在利率与物价出现背离的情况下,有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往往采用所谓的“金融创新”(如有奖储蓄)来规避人民银行的利率管制,这种管制与反管制的矛盾有时显得十分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为规避利率管制而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灰色资金市场”。
利率水平和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一是银行存贷款利差小,银行盈利水平低,一些中小银行经营较困难。自1983年以来,一年期存贷利差变动范围在0.7—3.2个百分点,其中一年期银行存贷利差小于等于零一共有七次。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40%—50%之后,利差也仅为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利率结构扭曲,容易引发套利行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和企业债券利率。国债利率有时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完全有可能产生从银行贷款购买国债进行套利的行为以及将银行存款转向国债购买,如1993年3年期国债利率比银行同档次存款利率高0.57个百分点,一些企业债券利率高出银行存款利率3个百分点(黄金老,202_)。三是存在着名目繁多的政策性优惠利率,使商业银行承担了部分财政职能,限制了利率应有作用的发挥。
在我国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下,利率水平由人民银行确定,由商业银行执行。人民银行确定利率水平从理论上讲,主要是依据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社会资金平均利润率、企业和银行的盈利水平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水平等经济指标。但由于上述指标有的难以精确测定,有的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效应,很容易产生信号失真的情况,这些因素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
1996年以来,为了启动消费、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人民银行已先后7次降息,但总体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和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但利率管制太死也是原因之一。在利率管制下,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平衡机制被破坏,信贷资金供不应求并不能推动利率上升,进而促进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投放;信贷资金供过于求也不能使利率下降,进而使商业银行自动减少贷款投放。此外,利率管制还使投资风险大小与收益的高低不对称+影响了商业银行对高风险投资项目的贷款积极性,这些都使利率政策的效应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应包括三个层次,即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确定也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目前我国实行利率管制体制,中央银行利率确定不是建立在市场资金供求的均衡价格之上,而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在制定利率政策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利率改变存款人、借款人(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而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也很低。银行对企业的利率受利率管制又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资金需求。故建立在现存利率体制基础上的利率调控政策是难以引导公众行为的。
在利率市场化国家,是以长期国债收益率为基准,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均在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加一定基点数,形成一个合理市场化利率结构体系。但我国还没有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相反几次10年期国债招标结果,均是按年付息,年利率是在当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加55(或60)个基点,这样做反而把国债收益率钉在一年期存款利率上了。这也就意味着,存款利率是由央行决定的,同时也就决定了长期国债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长期市场利率风险,只有利率政策风险,没有一个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合理长期利率预期,这样是形不成真正的市场利率结构的。这种情况是中国国债利率长期不合理造成的,应该改革。要有独立的长期国债利率,以便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利率基准,进而形成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商业银行票据贴现率与银行信贷资金借贷利率等。
在现行体制下,大部分国有企业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贷款增长基本决定企业资金来源大小。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增长对利率变动反应不灵敏或者说现行体制下名义贷款利率变动对国有企业贷款额变动影响较弱。另一方面,国有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依旧集中在国有企业上,这严重影响了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利率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大企业,因为小企业更依赖于银行贷款,而大企业可直接通过股票、债券或政府支持等多方面获得资金,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利率弹性相对于大企业要高一些。可见,我国既要发展直接融资,扩大大企业融资渠道,尽可能让大企业参与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又要改变银行贷款结构,加大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比重。
国内外经验证明,通过政府扶持和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既能扩大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比重,改变国有银行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状况,也能够硬化小企业信贷约束。可见,只要按照市场化要求运作,国有银行完全有办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信贷结构。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硬化预算与信贷约束,此其一;其二,利率市场化之后,并非一定让国有大企业退出间接融资渠道,而是要着力培养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适应资金利率市场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和新环境,不断提高资本边际收益率,降低资产负债率,努力改善财务状况,争取成为商业银行长期优质客户,以降低融资成本,扩大经营规模。
我国利率体系中,固定利率比重大,专业银行运用再调节权限小,资金供求对利率的影响力有限,不利于利率杠杆灵活地调节经济结构。因此,应增强资金供求对利率的影响,只规定专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比例和贷款利率下限比例,各档次细则利率由专业银行根据当地经济状况自行制定。
我国优惠利率种类多、档次多、带有很强的社会福利性质。当前许多国家优惠利率有被取消趋势。鉴于我国实际,优惠利率改革应朝着种类少、档次少、由专业银行自行制定的方向发展。使专业银行能够根据经济结构转变和当地经济需要,支持领先技术行业的发展,真正发挥优惠利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但是,我国产业部门之间的资金利润率差别很大,而且由于资本没有充分流动,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以后,一些产业内的企业可能不能适应市场利率,可能退出银行可贷款范围,而这时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还没有建立。所以,实行利率市场化后还要设立一定的财政贴息制度和担保制度,在淘汰落后企业、产业的同时,也要对一些国家应该支持的产业给予贴息和担保,用财政性手段来弥补市场利率均等原则
对一些产业和企业影响。
许多观点认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关键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其实,市场化的利率反应机制必须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行为的制度基础之上,否则,如果企业大胆借债只借不还,赖账不受惩罚,在这种体制下,利率市场化只会变成利率无序化,最终出现新的寻租现象。同样,取消利率管制后,银行不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不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激励机制,或在存款充足时不积极放贷而存放在中央银行备付金账户上,或自行提高贷款利率,抑制企业借款需求。只有国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才可能适应利率市
场化。
如果微观经济主体不能根据利率的变化而进行理性的经济活动,利率机制就会失去其微观经济基础,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依据资本边际收益率与市场化利率进行生产经营与投资决策,此其一。其二,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建立内部“利率定价统一性”,防止发生“不利选择”行为。利率市场化后,作为经济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如果不能适应,则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果将又一次丧失。如在存款方面,如果商业银行依旧不计成本的高息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将会带来银行业的“不利选择”。在贷款方面,国有大银行也有可能造成内部“定价失误”,即贷款风险与利率水平不匹配,这是一种“道德风险”。其三,国有商业银行也必须打破旧的信贷体制的束缚,在利率市场化后,积极开展金融市场营销活动,通过自身的市场化行为,提高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增强国有商
业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今年业务分析及发展前景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今年业务分析及发展前景
班级:09金融四班学号:20098128
08年美国次贷**搅动全球金融市场不断动荡,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导致金融危机。使得国内通胀压力继续存在,经济过热危险仍然很大,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经济危机后为了刺激经济,大规模放贷出现不良贷款,这些都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2_年以来业务发展和业绩增长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以中国建设银行的202_年与202_年的中报对比进行分析,中国建设银行202_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08.62亿元,下降3.20%;营业支出增长0.51%,净利润下降4.86%,达到558.41亿元。EPS0.24元,每股净资产2.17元。贷款资产质量提高。202_年6月底不良贷款余额772.08亿元,较202_年底减少了66.74亿元。由于上半年只核销了37.07亿元,贷款质量提高的基础比较扎实。
数据显示,截至202_年6月30日,建行共实现营业收入1533.07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308.62亿元,增长了17.15%;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707.41亿元,相较于去年1至6月所获得的558.06亿元,同比增加了26.76%;实现基本和稀释每股收益0.3元,同比增长了25%。费用温和增长。202_ 年上半年费用同比增速为12.41%,增长温和,成本收入比因此降至27.76%,比202_ 年上半年的28.93%下降1.17 个百分点。通常而言,靠费用和拨备释放来实现的增长具有较低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已经比较有限。
建行在上半年取得业绩稳步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适度继续加大信贷投放;二是中间业务保持快速增长;三是由于外币债券价格受市场形势好转因素影响而回升,相应资产减值支出较上年同期减少29.95 亿元,降幅23.36%。
鉴于建设银行202_年上半年业绩的稳步增长,我们可以预测202_年的业绩前景。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加强并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经营效益实现了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尤其是房地产方面的贷款,房地产市场热情仍然高涨。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政府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央行也重申不会加息,导致投资贷款会增加。这些信息也表现出了中国商业银行202_年良好的发展兆头。
文献出自(建设银行202_年与202_年中报对比分析)报告
第三篇:住房贷款利率政策202_年8月
一、工行:首套房贷款政策的执行标准是首付三成,利率为基准利率6.55%下浮10%,需向泰安申批,首付五成利率为基准利率6.55%下浮10%;对二套房贷款的执行标准是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0%。商业房首付五成,利率上浮10%,二、建行:首套房贷款政策的执行标准是首付三成,利率为基准利率6.55%下浮10%;对二套房贷款的执行标准是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0%。商业房首付五成,利率上浮10%,贷款条件是主体基本封顶,商业骏工验收合格。
三、农行:首套房贷款政策的执行标准是首付三成,利率为基准利率6.55%下浮10%;对二套房贷款的执行标准是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0%。商业房首付五成,利率上浮10%,贷款条件:商业骏工验收合格。
四、中行:首套房贷款政策的执行标准是首付三成,利率为基准利率6.55%最多下浮
10%;对二套房贷款的执行标准是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0%。商业房首付五成,利率上浮10%
五、邮政:首套房贷款政策的执行标准是首付三成,利率为基准利率6.55%下浮10%;对二套房贷款的执行标准是首付六成,利率上浮10%。商业房首付五成,利率上浮10% 另外各银行浮动比例还要看客户偿还能力、分人分货原则。
提交的基本资料:
1有固定工作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未婚证明)、银行卡,首付收据、房产证明、收入证明、半年银行流水、银行另有要求的其他资料
2、经验营者: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未婚证明)、银行卡,首付收据、房产证明、收入证明、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半年银行流水、银行另有要求的其他资料
外地户籍客户: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未婚证明)、银行卡,首付收据、房产证明、收入证明、购房地保险缴纳证明,或纳税证明、半年银行流水、银行另有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四篇:今年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的政策动向分析
买钢管网讯,202_年是煤炭政策频出的一年。环绕国务院7号文件,“去产能、保供给、稳价钱”的主线贯串了一全年,并获得了实效。对煤炭企业而言,认清情势和偏向,坚持感性和坚韧,尤为主要。为此,本报特邀神华团体政策研讨室研讨主管张熙霖,解读政策,供给思绪,愿望对广阔煤炭企业有所自创。
“去产能是202_年煤炭家当政策的症结词。上半年月表一个阶段,自9月起则进入另一个转机点。”神华团体政策研讨室研讨主管张熙霖说,往年的煤炭家当政策很密集,力度很大,影响愈加深远。
记者理解到,往年2月,《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多余产能完成脱困开展的看法》(简称国务院7号文件)下发。随后,以国务院7号文件为主线,相干部委密集出台了人员安顿、资金保证、“三供一业”剥离、减量置换、债权处理等去产能配套文件。
回忆往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张熙霖以为,合理且获得了积极的成效。
前不久,国度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在央视财经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现,依据中央和相干央企上报的数据,往年煤炭去产能的义务已提早超额完成。
202_年以去产能为主线,同时统筹释放先辈产能,以包管市场供给。在张熙霖看来,202_年,我国煤炭家当政策以去产能为主线,同时统筹释放先辈产能,以包管市场供给,“9月是政策的一个分水岭”。
上半年,煤炭去产能政策履行得很果断,加入产能7227万吨。因冬储煤需求较大,供需关系发作了变更,煤价开端上升。8月31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每吨495元,频年初下跌了125元,涨幅33.8%。8月底,原煤库存4.6亿吨,同比降低12.2%。“进入9月,国度发改委开端出台波动煤炭供给的政策。”张熙霖说。
钢管市场了解获悉,9月8日,国度发改委召开波动煤炭供给、克制煤价过快下跌预案启开工作会议。事先,5500大卡口岸下水煤市场价超越500元/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作为受权代表和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签署了自愿承当波动市场调理总量义务协定,标记着煤炭分级减产呼应机制正式启动,全国每日可减产30万吨。
两周后,国度发改委宣告启动煤炭一级呼应,即煤炭每日减产量上调至50万吨,呼应规模扩展至全国74处先辈产能煤矿。
尔后不到一周,国度发改委再次召开保证夏季煤炭波动供给的会议,并提出四时度可在276个任务日至330个任务日之间释放产能,对应煤矿增至1503处。
张熙霖说:“释放产能政策出台后,煤价还在下跌,这存在客不雅缘由。”
一方面,煤炭需求有时节差别,面对冬储煤顶峰期,煤炭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铁路运力、口岸装船量等需求调剂。此外,煤矿减产需求一个进程,产能释放需求必定的工夫来完成,减产和市场需求比拟存在滞后性。
“鉴于多种要素,到今朝为止煤价根本波动。国度发改委为此也做出了尽力,特别在一些机制上。”张熙霖说,“例如,鼓舞煤电单方签署临时协定、克制市场投契等。”
往年11月,神华团体、中煤团体与华能、国电、大唐、华电、国投五大电力团体签署了电煤中临时协定。同月,山西焦煤团体与河钢、首钢、鞍钢、宝钢、马钢、华菱钢六大钢铁团体签署了炼焦煤中临时协定。
“最终签署的价钱关于供需单方来说,多是比拟合理的,而且价钱可以一个月一调,统筹了市场变化。这是防止煤炭市场大幅度动摇的无效之举,是一种双赢的形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张熙霖说,阅历了煤炭“黄金十年”和市场低谷,今朝供需单方都比拟感性。中临时协定的胜利签署,基于供需单方对来岁煤炭价钱的根本判别——来岁煤炭价钱根本波动。
“假如煤炭价钱呈现大起大落,煤电总会有一方缺少实行长协的动力,往后应当研讨若何让长协标准化、机制化。”张熙霖说。
钢管厂商了解获悉,11月9日,郑商所通知布告称,动力煤期货包管金比率于11月11日起调剂为8%,涨跌停板幅度由原比率调剂为6%,以防备市场风险、克制市场过热。
张熙霖以为,煤价过快下跌是不正常的,不完整是市场感化的后果,能够包括投契成分,有些证券商或许期货商伺机囤货。调剂郑州买卖市场指数对波动煤价起到了必定的感化。
政策与市场并不矛盾,好政接应更重视引诱而非呈现成绩再补偿
“无论是兴旺国度照样开展中国度,无论何种动力、哪个行业,微观调控多是需要的。”张熙霖说,“政策与市场不矛盾。”
张熙霖以为,市场的安康开展不克不及只依托市场行动。“假如人人都去追逐利润,国计平易近生、动力平安就很可贵到保证。假如煤价掌握不了,电价就会上升,工业产物价钱也会下跌,每一个人的生涯都邑受影响,政策与市场不只不矛盾,用好了,还可以互相增进、互相感化。”张熙霖说。
国际外对可再生动力的鼓励性政策,是采取政策影响动力开展的典型案例。
张熙霖通知记者,德国太阳能发电程度世界抢先,不得不归结于当局的引诱。在太阳能发电的初始阶段,德国当局赐与补助,给企业利润空间,鼓舞其开展。但当太阳能发电家当开展到必定水平时,德国当局下降并逐渐中止补助,转为鼓舞企业经过技巧提高下降太阳能发电本钱,进步竞争力。由于当太阳能发电家当开展到必定水平时,假如持续补助,就会起反感化。补助越高,企业范围越大,越没有动力去研究技巧,不只会使补助金额充足,并且会形成产能多余,晦气于行业开展。
“何时补助、何时加入,都属于微观调控的范围。”张熙霖说,有些人以为“行政干涉就是方案经济,影响了煤炭市场安康次序”,这是不担任任的谈吐。
张熙霖以为,政策有补偿政策和引诱政策,这两种政策都很需要,但好的家当政接应该更重视引诱,而不是呈现成绩后再去补偿。当局制订政策前要对行业有明晰的掌握和研判,应多收罗本行业、范畴一线专家和从业者的看法,由于他们可以较为精确地理解市场。
张熙霖表现,煤炭“黄金十年”时,受利润使令,守法违规的小煤矿大量呈现。煤炭“黄金十年”的成果掩饰了多种矛盾,如乱采滥挖、毁坏生态情况、平安变乱频发等,就不得不再去依托行政、法治手腕遏制这些行动。
煤炭是我国的根底动力,牵扯到国计平易近生、煤炭上下流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动力行业间的关系等,这些范畴都需求停止政策研讨。“例如,倡议煤电一体化、强调煤炭干净开采和应用等,假如政策没有引诱好,将会支付很大价值。”张熙霖说,最近几年来,国度借煤炭市场不景气之机把落伍煤炭产能镌汰失落,鼓舞开展先辈产能,这是准确的偏向。
“释放先辈产能和去产能并不矛盾。”张熙霖说,“其实质是镌汰真正落伍的,鼓舞真正平安高效的,今朝看来已获得成效。
钢管企业了解获悉,往年11月,国度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在央视财经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现,依据中央和相干央企上报的数据,往年煤炭去产能的义务已提早超额完成。全国6000多处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中已有2600多处列入去产能的规模,煤炭营业板块进一步优化。前10个月,范围以上煤炭企业完成利润537.7亿元,同比增加了112.8%。
在获得成果的同时,煤炭政策的制订与落实也阅历了一些曲折。
“往年的煤炭家当政策在履行时,总比市场慢半拍。”张熙霖说,从履行276个任务日轨制到依照330个任务日释放局部先辈产能,政策存在动摇。但一项新政策的制订需求有探索的进程,相干部分在政策方面做出了测验考试,并依据市场情势逐渐调剂优化,最终知足煤炭市场可继续开展的需求。
“先辈产能由相干部分认定、煤炭企业自立申报,由行业协会停止考察。但什么样的产能算是先辈产能?今朝缺少一个定性、定量的行业规范。”张熙霖说。
深条理矛盾一直要靠发力去产能化解,将来行业集中度会更高
供应侧构造性变革是严重指点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经济任务安排,是普惠性政策,“三去一降一补”是为中国经济切脉,为推动供应侧构造性变革开出的药方,许多企业曾经开端从“三去一降一补”中受害。
“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中,去产能是头一条。202_年,煤炭去产能还会持续,从总体来看,我国煤炭产能照样多余的。”张熙霖说,“‘十三五’时代是我国煤炭耗费进一步掌握增加的时代,我国煤炭产能严重多余的场面并没有发作基本改动,煤炭企业的债权成绩、资金成绩并未失掉本质性处理。”
据统计,今朝,全国煤炭产能超越60亿吨,而我国煤炭消费市场空间在34亿吨到37亿吨阁下,产能多余达20亿吨。
截至202_年,全国煤炭总产能约57亿吨,包含正常消费的产能约39亿吨、改扩建或新增煤炭产能15亿吨(含守法违规建立8亿吨),停产矿井范围约3亿吨。依照国务院7号文件的请求,将来3年至5年内,煤炭行业去产能范围为5亿吨,正当在建矿范围为7亿吨;依照减量置换的请求,将来正当新减产能掌握在2亿吨阁下,实践产能为39亿吨。“十三五”计划中,我国202_年的煤炭消费目的折合原煤约41亿吨,思索39亿吨的产能加长进口煤炭数目,根本可以知足这一需求。
“从静态平衡的后果来看,去产能政策是合理可行的,并将会持续落实下去。”张熙霖说,202_年,减量置换政策将充沛推动。小型高危矿井的关停或持续放慢,优质高效新建产能将在减量置换的前提下释放;减量置换也可以跨区域停止交流,不影响全体去产能的目的。
张熙霖表现,202_年,产能应用率的控制政策或将逐渐抓紧,276个任务日轨制等经过下降产能应用率来限制产量的政策将作为短期政策能够会逐渐淡出。去产能的政策重心将从“降产量”向本质“去产能”转换。
关于我国将来的煤炭家当开展情势,张熙霖给出了本人的判别。
起首,假如去产能政策继续无效履行,真正分清落伍产能和先辈产能,应用好去产能资金,加上市场的选择力度,202_年至202_年间,煤炭家当根本可以完成供需均衡。
其次,从下半年的政策可以看出,假如煤炭去产能速渡过快,煤价就会敏捷上升,这反应了煤炭在我国根底动力中弗成撼动的位置。短期内,可再生动力无法替代传统动力,地方屡次指出:推进动力消费和消费反动,起首要完成煤炭的干净应用。
若何让更多煤炭干净高效应用,是往后煤炭家当开展的症结成绩,也是调剂动力构造、完成动力平安的请求。完成煤炭的消费反动和应用反动是两大趋向。
“煤炭很脏是一种落伍认知。任何一种动力在运用进程中都邑对情况有影响,处理动力情况成绩,绕开煤炭是不理想的。”张熙霖说。
钢管信息了解获悉,将来煤炭行业的集中度会更高。在他看来,跨区域重组是进步煤炭行业集中度的一个主要手腕。从全部行业趋向来看,大企业必定会兼并其他的企业,乃至包含央企、国企之间的整合重组,个中既有市场的自觉成分,又有当局的引诱成分。
张熙霖以为,202_年以来的一系列煤炭家当政策,有利于推动煤炭干净应用、镌汰落伍产能。对企业而言,应当抓住煤炭政策调剂的机遇,顺势开展。煤炭企业需求认清近况,坚持感性。国度日夕要镌汰失落落伍产能,煤炭价钱在市场和当局的影响下也会逐步趋于波动,最终完成供需根本均衡。
“思索到消费本钱、情况本钱、运输本钱、洗选本钱、合理利润等,今朝5500大卡动力煤吨煤均匀价钱(500元到650元)是合理的,这个价钱根本可以反应出该商品的价值。跟着供应侧构造性变革无效推动,今后煤炭价钱猛烈动摇的状况将不会呈现。”张熙霖说,“各煤炭企业不要一看到煤炭跌价就一哄而上,要多些感性判别。”
张熙霖以为,煤炭企业在平安和情况维护上不克不及抓紧。煤炭作为一个高危行业,假如自觉消费,平安就保证不了;假如没有合理的消费方案,情况与资本就会被毁坏。
“今朝,神华团体已到达较高的干净开采与应用程度,而更多中小企业还需求当局政策上的引诱支撑。”张熙霖说。(本文章转载于买钢管网)
第五篇:“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学校变革的重要内容。探寻其背后的理论根源可发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深受四种理论影响,即: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教育底色;人本主义――课堂教学的生命主张;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实践旨向;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的评量尺度。此项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正本清源,明确课堂教学变革的理论渊源,也有利于形成共识,更好地推动教学实践开展和质量提升。
学为中心 课堂 课堂教学
在强调合作、对话、创新和生命关怀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已然成为现代学校转型的主要特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其知识获得、个性发展及品德塑造也多在课堂中完成。然而,反观国内的课堂变革,纵使从国家到地方,从设计者到执行者的变革热情持续高涨,但“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却依旧根深叶茂。在“教为中心”的课堂里,储蓄灌输的教学观念、预设僵化的教学内容、丝丝相扣的时空安排、居高临下的教学形态十分流行。由于失去了自主学习、反思、分享与表达的权利,学生不是游离就是置身在课堂之外,沦为课堂中的“隐形人”。毫无疑问,这种压抑生命、生长的课堂与教育的本义、新课程的指向大相径庭。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智慧生长、“生命栖息的家园”。如果期望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造。即让课堂回归到学生本身,以多元互动的“对话式教学”置换一元主导的“独白式教学”,实现教学从预设、静态向动态、生成的转变。就像奈勒所告诫的:“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我们教师们被迫,或自认为是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这种教育制度既使学生异化,也使教师异化了。现在已经到了要改善的时候。”[2]
综观当今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形态,我们认为,“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教育底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部分,也是我国教学变革的理论基石和价值底色。“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注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人类全部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那些从事感性活动、社会的、历史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却被无情异化为机器的附属物,未来社会应该把人从一切“非人”的境遇中解救出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作为实践的存在,其“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并且“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十分丰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有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整体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三者完整表征了“现实的个人”。在三种属性之中,社会属性处于主导地位,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每个人都身在自己编织的关系之网中,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只有充分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人才能达到“单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因此,学生的发展不仅指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指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不仅是同步的,而且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5],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2.需要是个体发展的直接动因
需要体现了生命的一种匮乏状态,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蕴含着对自己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的追求和满足,“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现实世界中人人都有许多需要”,需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需要满足和社会实践不断发生变化。总之,需要是生命机体的客观属性,也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量。教学应该善于利于学生的需要,使其成为刺激成长的内在动力,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改造和完善。
3.素质是全面发展的指向要义
在马克思学说中,人的素质发展是全面发展理论的要义。素质发展包括智力、体力的协调发展。人是精神和身体的统一体,“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6]。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应当使人生存发展需要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完整、和谐的发展。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应当关注人的素养发展,使人“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这不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学回归原点的必然诉求。
4.自由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目标内核
具有自由个性的人是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马克思认为,人是追求全面发展的人,但总遇到来自社会的压抑和束缚,因此,人应该诉诸“解放”的价值理念改造社会,使自己成为“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只有摆脱对人或对物的依赖关系,以“有个性的个人”代替“偶然的个人”,打破同步化、标准化、单调化、定型化的依赖格局,人才能自主把握自己的命运,社会才能充满生机。这种指向,也是“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注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的独特,学生才能成为完整独立的个体,才能成为驾驭生长发展的“真正的主人”。
二、现代人本主义――课堂教学的生命主张
人本主义发轫于古希腊,盛行于现代社会。其发展过程既是生命不断被发现、尊重、珍视的过程,也是把人“还原”为人,实现人的完善、完整和超越的过程。在人本主义思潮中,现代人本主义对教育的参考价值最大。围绕着人的生存、意义、解放等问题,现代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追求人的个性与潜能发展,反对人在机器的旋转中异化为“单向度的人”。在当前,现代人本主义已成为教育反抗工具理性、破除科学迷信的武器,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重要主张。
1.教学应以人为本,立足培养完整的人
在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统摄的传统教学中,人被当作“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计算机”,动物实验或精神患者的研究结论被用来解释人性。人本主义对此提出了质疑。在它看来,人是有思维、情感和内心体验的生命体,其行为不能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连接,也无法用数学、实验进行抽象解释与概括。教育应该重新评估人的本质和价值,抛弃物化和压迫式的教育环境,使人达到“完人”的境界[7]。这种“完人”的境界,根据罗杰斯的解释就是:能从事自发的行动,并对这些行动负责;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做出的贡献;能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知识;能灵活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在自由和创造性地运用相关经验时,能融会贯通地处理问题;在活动中有效地与人合作;不是为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也应当促进学生认知(理智、知识、理解)与情意(情绪、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协调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单一素质,还要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指向。
2.教学应挖掘人的潜能,促成人的自我实现
现代人本主义指出,有机体都有发展潜能的“现实化倾向”。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都乐于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有适宜的土地、水分和气候等外部条件,便会以最优的方式成长起来。”[8]马斯洛、罗杰斯对此有着清晰的论述。马斯洛认为,人具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识、审美、自我实现的“天赋”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就会自动产生实现高层次需要的渴求。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人的潜能,在满足最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使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值。罗杰斯也有类似观点。他指出:“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内在需要,以生长、生存和提高他们自己。”[9]“就像冬天在地下室储藏的马铃薯,它要发芽,这芽有可能爬行几尺远以达到有光源的窗口。虽然这种细弱苍白的幼芽远不如正常条件下泥土中生长的根须茁壮,但它总是要发展自己。”[10]因此,由于有机体具有自我实现的本能,教学的重点就不在于过度干预,而是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和充满人情味的环境,引导学生激活潜能,保证成长能够自动的实现。
3.成功的教学源于尊重学生
传统学生观认为,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学生是课堂的旁观者。课堂是教师展示才艺和表演的舞台,学生是一群沉默失语的“器物”。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学机械地“促使学生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模刻出千篇一律、规格统一的均质化产品,经常出现身体到了学校,心却走了的尴尬现象。
现代人本主义指出,学习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自发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如果学生只是游移课堂边缘的“看客”,没有学习的冲动和兴趣,教学活动就会劳而无功。因此,如果希望学习真正发生,就应该“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10]。教师的任务就不是在教学生知识,而是以“学习促进者”的身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实践旨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誉为教育变革的“主流理论”。作为解释“知识是什么”和“学习是什么”的理论,建构主义的观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是个体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吸收;知识反映的是个体的主观经验;知识是经过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当今学习理论的基础,影响着国内教育变革的进程,也成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1.知识不是客观世界的映像,而是个体经验的生成19世纪以来,客观主义知识观一度独领风骚。知识的生产排除或“悬置”个人价值,在无污染的环境中由科学家“以事实在思想中的摹写”,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提纯和精练。知识外在于人的心灵,具有确定性和权威性。进入20世纪,随着学科发展“迈向意义的世界”,客观主义知识观受到建构主义的批判。建构主义指出,知识是动态的、变化的,个体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依赖于背景经验,取决于特定的情境。每个人的经验和价值取向不同,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就有所区别。简言之,知识不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和表征,而是个体依据自身经验对客观世界的个性化解释。因此,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能拿预设好的知识教给学生,也不可能通过灌输、压服的方式使学生习得知识。
2.学习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的活动
在传统教学观看来,知识具有先在的不言自明性,是外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客观存在。教学就是一个被动的知识记忆、储存、提取过程。这种勉强、低效而令人生厌的教学空耗人的生命,扼杀人的灵魂和天性。建构主义对这种教学观进行了批评。它指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来到学校时不是“空空的容器”,而是具备一定认知结构的生命。在知识获取时,不是简单“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11]。这提醒我们,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知识经验,也不能理解为知识的搬运、转移活动。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意义建构更加高效,就需要把学习者放在教学的“中心”,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
3.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建构
客观知识观支配下的传统教学,教师是“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学生是被动接受与受人摆布的“容器”。教学以“教”为主,甚至以教代学,教学设计“精准”到了每一个步骤,“周密”到了“滴水不漏”。师生之间不是合作、平等、对话的“融洽”,而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约束与被约束、改造与被改造的“对立”。若以生命的自由展现来衡量,这样的课堂只是一个“神圣的地狱”或者“比监狱稍好一些的地方”。建构主义反对这样的课堂形态。它认为,学习不是固定知识单方“先入为主”的灌输,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由主动的建构。教学应当成为“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架构的过程”。在“对话式的实践”中,师生共同拓展知识的可能空间,走向合作与生成。
四、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的评量尺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爱德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风靡一时,在国内被称为“课改走向成功的新支点”。多元智能理论反对“一元化的教育”对课堂的控制,认为“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及配套的“智商式思维”不合时宜,因为它会导致隐藏于学生身上的智能无法开发出来,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潜能的埋没。多元智能理论的诸多观点,比如“每个正常的人与生俱来都拥有多项智力的潜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存在差异和组合不同”,“教育的作用在于是否使得每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发人深省,给“学为中心”的课堂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认识教学提供了很多启示。
1.人的成长需要多元化的评量视角
多元智能的讨论始于对智商概念的质疑。1905年,比奈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智商)量表,对学生的学业评判以数字代替主观判断。后来,教育评价受此影响开始向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倾斜,对其他能力却罔顾无视。“最重要的学科就是适合采用这种考试方式的学科,如数学、科学、语文、历史等,而那些正规考试难以控制的学科,如艺术等最不受重视。”[12]教师教学以同质化的方式进行知识教授,并借助纸笔测验对人的聪明程度进行评估,“智商高的人聪明,智商低的人愚笨”。
加德纳指出,这种侧重认知或学业的“终极性”评价是片面的。人的智力是由“相互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构成,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单一存在的。就其基本结构来说,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这些“相对独立的智力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使是同一样智力,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13]。“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全部智能得到相当高的水平。”[14]既然人的智能构成是多元弹性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长处,用多维、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评量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的目标驱使下,传统教学借助预设的常模将学生置于同一把“尺子”之下,用一刀切的方法区分优劣。加德纳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单一分数只代表了某种脱离现实情境的不全面的信息”,“只代表学生在某一方面特定测验上的一次表现,而不是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情况”[15]。若以此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仅会造成教师、学生脱离社会珍视的知识领域,而且,对语言、数学能力的过度重视,也会导致学校选拔功能的弱化,那些语文、数学不好的学生容易受到抛弃,即使他们在音乐、体育、美术等领域拥有天赋。
据此,他指出,学校里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些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都有发展的潜力,都能获得成功。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怎样获得生活技能,“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专业和业余爱好”[16]。“我们不能忽视,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拥有(或者应该拥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是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慧潜能”[17]。因此,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标准必须从“你的智商有多高”转移到“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如何开发和培养你的智能”上来。只有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上,教育才能“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 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1982.[3] 李保强,周福盛.教育基本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_.[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杜金亮,李慧萍.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J].齐鲁学刊,202_(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8] 王敬群,邵秀巧.心理卫生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2_.[9] B.R赫根汉.现代人格心理学史导引[M].文一,郑雪,编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0] 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M].何瑾,冯增俊,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86.[11] 桑新民.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_(4).[12] 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2_.[13] 龚孝华.多元智能:对教育评估科学性研究的影响[J].教育科学,202_(10).[14] 张其志.多元智能评估的主要观点及操作要领[J].课程?教材?教法,202_(2).[15] 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382).[16]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7] 田友谊.多元智能热的“冷”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2_(3).【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