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生活的博弈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1-985866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3 18:39: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活的博弈

囚徒困境及其破解策略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主要感兴趣的是其胜负主要取决于谋略智能的对抗性局势,而囚徒困境则是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之一。该模型深刻揭示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在囚徒困境中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集体殃。文章以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囚徒困境”为工具分析解剖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若干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关键词:博弈论;囚徒困境;决策 一.对博弈和博弈论的理解

博弈由英文“game”翻译过来,过去每每听到博弈一词,都觉得这是一个高深莫测、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如今通过了系统的学习, 才终于可以对“博弈”有一些粗浅的理解。对于刚入门的人来说,英文的直译“游戏”可能更容易被理解。游戏是什么?简单地说,游戏是人生的抽象,比如象棋,或是小时候玩的华容道游戏,都是生活或是事件的一种抽象。当然,比照人生或是具体时间,这些模型是非常简略的, 但是同样可以反映人生的某些道理,而且,正是因为其简略,那些原本被复杂表象所掩盖的道理才更清晰可见。因此看博弈,也就是将生活看作是一场游戏,当我们面对复杂事物时,当我们被细节迷惑找不重点时,我们则可以在游戏中,并将干扰因素减至最低。游戏有游戏规则, 游戏有游戏的参与者, 游戏最终会产生结果,不同的策略将带来不同的结果。游戏需要各方面参与者的配合,任何一个胜利者都离不开其他参与者的合作。这就是游戏的态度, 也是博弈的态度。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本文以博弈论中经典模型“囚徒困境”为工具分析解剖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若干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囚徒困境简介

“囚徒困境”是一个博弈论的经典例证。具体阐述如下:一次严重的纵火案发生后,警察现场抓住2个嫌疑人。警方把他们隔离囚禁起来,要求坦白交代。如果他们都承认纵火,每人将入狱3 年。如果他们都不坦白,由于证据不充分,每人将只入狱1 年;如果一人抵赖而另一人坦白并且愿意作证,那么抵赖者将入狱5 年,而坦白者将免予刑事处罚。这样两个囚徒面临的博弈格局如表1。表1 囚徒博弈格局表(入狱年)

那么,双方采取何种策略对自己才最有利呢?他们此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和抵赖。显然双方最好的策略是同时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 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状况无法串供,所以根据亚当·斯密的利己理论,他们选择坦白是最佳策略。因为任何一方选择抵赖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危险,一旦自己不坦白而对坦白了,自己将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坐5 年牢),因此,双方合理的选择是坦白,这样一来对双方最有利的同时抵赖情况便不会出现。显然囚徒困

境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个人理性冲突和集体理性冲突的经典情形。因为在囚徒困境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集体遭殃。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和现象,正是囚徒困境的翻版。二.囚徒困境举例及解决途径 例一:公交司机与交警的博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公交车不遵守交通规则,横冲直撞,公交车肇事也时有耳闻。这是为什么?在目前公交系统不发达,公交运力紧张的局面下,又有所谓“公交优先”的倾斜政策,公交车司机与交警之间的“博弈”中,公交车司机处于优势地位,而交警处于劣势地位。当公交车司机遵守交通规则时,交警自然不能也不应处罚,否则;交警就错了,当公交车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时,交警如果处罚,就会影响公交车上大量乘客的利益,而且,如果发生大量乘客投诉的话,交警的领导还很可能批评交警不会人性化执法;而如果不处罚,就会纵容公交车司机。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一旦公交车司机违章,交警就处于两难境地,往往因为顾忌乘客的利益而不得不放过违章公交车。与此同时,公交司机则相对轻松:既然违章了,受罚是应该的,一点也不冤枉;而如果被放过,那就赚了。在这种轻松心态下,一旦面临交警的处罚要求,就会故意与交警胡搅蛮缠,拒绝受罚,以拖延时间,从而引发车上乘客对交警的不满与抗议,最后,交警将无可奈何地被迫放过公交司机。如此一来,公交司机交通违章却不受罚,并屡试不爽,他们那里还有遵守交通规则兴趣?!将上述情景转化为博

弈模型可以表示为表2

如果公交司机守章而交警不处罚,则双方既没有受益也没有受害,他们各自得到收益均为0;如果公交司机守章而交警给予处罚,则公交司机受了冤枉,交警犯错受罚,他们各自得到收益均为-200;如果公交司机违法章而交警没有处罚,则公交司机因本应受罚却被放过而收益,交警尽管应该按章给予处罚却没有处罚,但因无人投诉而没有受害,他们各自得到收益分别为200 和0;如果公交司机违法章而交警给予处罚,则公交司机因本应受罚而没有被冤枉,交警尽管按章给予处罚,但因为乘客指质投诉而受上级批评成为受害者,他们各自得到收益分别为0 和-100。

从表2 可以看出,(公交司机违章,交警不处罚)是优势策略纳什均衡。这就是说,公交司机的优势策略是违章,而交警的优势策略是不处罚!这个结果是令人绝望的。

面对上述困局,交警部门是不是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呢?我们不这样认为。由于交警在与公交车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策略来加强交警的地位,借以破解这一困局。例如,我们利用现有的电子监控和随身数码摄像机将违章情况录制下来,每月将公交车违章情况分送各公交公司,并进行处罚,年终总结,对违章率低于一定比例的个人和公司,进行表彰;对违章率超过一定比例的个人和公司,分别处以吊销驾驶证和责令整改。这一策略的优点在

于,既不影响乘客的利益,又能促使公交司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例二:图书馆占座的博弈

经济学讲究公平和效率,占座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在自习室里,学生不上自习却把座位用书占着,对其他人而言,是一种不公平。此外,也降低了该座位的利用效率。那么,占座行为为何还逐渐被学生们所认可?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囚徒” 中的一个,他们都知道“不占座”(抵赖)是最好的结果 可以在自己不用的时候将资源让与他人。但出于利己的考虑,每个人都从自我的最大利益出发,学生都会在博弈中选择占座(坦白),形成纳什均衡。从而,“占座风”蔓延开来,导致了稀缺资源的非有效配置,最终损害了整体的利益。这正是囚徒困境反映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矛盾。首先做以下假设:(1)去图书馆自习的N个人是理性且是同质的,可用座位个数为M,且N>M。

(2)局中人为Ⅰ和Ⅱ,战略空间为(占座,不占座),各自的支付函数是给定的。

(3)占座成本为c1(包括时间损失、占座物品丢失的可能),不占座而找别的座位需要的成本为c2,找到座位的概率为p,使用座位带来的效用为v,因占座而带来的额外效用为a,为简便起见,设因不能使 用座位而带来的效用为-v。当大家都不占座时搜寻座位的成本几乎为0,即c2=0。

表2 占座博弈支付矩阵

局中人Ⅱ占座 局中人Ⅱ不占座

局中人Ⅰ占座 v+a-c1,v+a-c1 v +a-c1,p v-(1-p)v-c2 局中人Ⅰ不占 p v-(1-p)v-c2,v+a-c1 p v-(1-p)v,pv-(1-p)v 结合如表2 所示的占座博弈支付矩阵分析:

(1)只要a> c1,即有v+ a-c1>p v-(1-p)v-c2,占座博弈就有严格占优Nash均衡(占座,占座),此时即临近考试时,大家都要自习,能找到座位的概率较小,因此由占座带来的额外效用很高,大于占座成本,因而大家都选择占座。这种情况不仅在高校图书馆适用,在学校的其他自习处所如此。

(2)当a< c1,c2≈0 时,即v+ a-c1≤p v-(1-p)v-c2,即p≥1-(c1-a-c2)/2v 时,占座博弈有严格占优Nash 均衡(不占,不占),此时即非考试期间,上自习的同学比较少,能找到座位的概率几乎为1,同时由占座带来的额外效用a 几乎为0,而占座需要成本c1,因而大家都选择不占座。而这种情况在图书馆是较少见的,因为图书馆是学生自习的首选去处。

(3)当p v-(1-p)v>v+ a-c1>p v-(1-p)v-c2 时,根据(1),大家都选择(占座,占座),而此时选择(不占,不占)才是一个p a r e to 最优,“囚徒困境”在这里发生了。显然这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导致了稀缺资源的非有效配置。那么怎么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呢? 图书馆层面

(1)利用相关技术设计管理系统,利用相关技术设计管理系统来限制学生占座现象。图书馆可以通过对图书馆自习室实际使用情况的多次观察,并与上自习的同学多次交流,了解到大多数同学上自习的基本规律,结合本馆自身情况设计开发了自习室座位管理系统,系统的投入使用杜绝了占座现象,而且给图书馆自习室的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

(2)加大监管力度,增加占座成本,比如出台规章制度,禁止利用任何物品进行占座和其他有碍他人学习的行为,违者将受到处罚,如通过扣押图书证,通报所在院系,罚款等方式予以处罚。学校层面

导致图书馆的占座现象如此严重,源于其自身环境的优越性,因此,学校在扩建自习教室的同时,应加大对自习环境的建设投入,以防止学生自习在图书馆的集队。三.结束语

“囚徒困境”问题广泛存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本文以上讨论让我们明白:必须正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要想真正走出困境仅靠博弈参与者的个人理性是难以办到的,它需要的是博弈双方用长远目光看待问题,以集体理性为行动基础,能够积极主动引入人工博弈规则(附加的“可置信威胁”),从竞争走向合作。只有在集体理性的作用下,参与博弈的“囚徒”们才能限制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强彼此的互信,最终才能摆脱困境,实现双赢。

最后,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智慧的较量一直是司空见惯的,设局和破局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博弈论虽然有趣,却不是经验法则、奇闻轶事的根据,也不是荒诞故事的集锦。博弈论之所以成为理论,是因为它具有独特而又保持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思考方法。当然,对多数人来说,博弈论还可能是一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

第二篇:博弈与生活

博弈与生活

作为一名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我选修老师的“策略思维——带你走进博弈的奇妙世界”这门课程,是为了了解和学习一种思考方法,了解博弈论。我很早就对博弈论感兴趣,电影《美丽心灵》讲述了纳什传奇的一生,纳什的故事让博弈论在我心中显得非常神秘和高大上。看完电影后,我就一直对博弈论很好奇,但是也没有自己去学习。有幸选到老师的这门课程,可以让我跟随老师学习博弈论。

在学习之前我认为博弈论是一门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很有趣的课程,但是实际上的博弈论与我的想象又有区别,数学知识的要求较高,而且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尽管由于有些地方因为数学能力有限,不尽得懂,但我觉得自己起码已经揭开了这种方法的面纱。博弈论课程除了让我全面系统的了解了博弈论这门学科外,也让我认识到博弈论的深奥,需要自己去领悟。

1.对博弈论的认识

1.1博弈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明确了博弈的具体定义,博弈就是策略性的互动决策,是一些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进而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在互动局势中必须具有策略思维,否则就可能无法洞察局势而导致失败。同时,博弈大致有以下两种分类:按照博弈各方是否同时决策可以分为:同时决策博弈(静态博弈)、多阶段博弈(动态博弈)、同时决策博弈与多阶段博弈的混合博弈。按照大家是否清楚各种对局情况下每个人的得益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自由组合一下,就会发现博弈的四大部分: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时决策的,属于静态博弈;而棋牌类游戏等决策或行动有先后次序的,属于动态博弈、完全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如果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多种经典的博弈模型:囚徒困境、智猪博弈、市场进入阻挠、斗鸡博弈(懦夫博弈)等。不同的博弈模型都用其简单的表述,描述了复杂的问题。

2.2生活中处处存在博弈 其实博弈现象不只现身于经济领域,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的,所以博弈论的思想不仅仅能够用来分析经济从而获得最大的盈利,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博弈论的观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将博弈论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获得最优的策略。

夫妻吵架也是一场博弈。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强硬或软弱。博弈的可能结果有四种组合:夫强硬妻强硬、夫强硬妻软弱、夫软弱妻强硬、夫软弱妻软弱。根据生活的实际观察,夫软弱妻软弱是婚姻最稳定的一种,因为互相都不愿让对方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常常情愿自己让步。夫强硬妻强硬是婚姻最不稳定的一种,大多数结局是负气离婚。夫强硬妻软弱和妻强硬夫软弱是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夫妻吵架都是这样,最后终归是一方让步,不是丈夫撤退到阳台里点根烟,就是妻子避让到卧室里号陶大哭。

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博弈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模式。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去菜场买菜,当你对某种菜的质量、口味等有疑虑时,卖菜的阿姨常会讲:“你放心,我一直在这儿卖呢~”这句朴实的话中其实包含了华丽的“博弈论”思想:我卖与你们买是一个次数无限的重复博弈,我今天骗了你,你们今后就不会再来我这儿买了,所以我不会骗你的,菜的质量、口味肯定没问题。而你在听了阿姨的上述一句话后,常常也会打消疑虑,买菜回家。总之,无论哪一种解释,都强调了一个同样的思想,只有存在长期关系,人们才更可能合作。其实博弈论大师克莱珀斯等人早已经证明,即使是有限次博弈,只要次数足够多,那么人们就有动力通过合作行为树立起合作的声誉来获取长期的好处。

而我自己认为从博弈论中获得的最大收获是博弈中的思维逻辑和分析问题的方式。

2.博弈论课程的收获

2.1逆向归纳法与重复剔除

在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时,我们通常采用的是逆向归纳法,从每一个结果开始反向推测,在每一个子博弈中策略都在该博弈上构成纳什均衡。同时运用重复剔除的方法,剔除不可置信威胁,即剔除劣的战略,从而得到最优战略。我们在生活和学校中往往习惯了顺向的思维,而有时候逆向思维是更容易得出最优的策略。而不可置信威胁更是到处存在,其实小朋友就很懂得利用这一点,在小朋友们为了达到目的在哭的时候,爸妈往往会放狠话,例如说再哭把你丢出去,或者不要你了之类的,但是很多小朋友并不受威胁,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的话是不可信的,所以为了达到目前他们会选择继续哭泣。又例如在动物身上也可以看见,俗话说“会叫的狗不咬人”,也是这样,狗遇见同类会吠叫是一种威胁,但是这种威胁是不可置信的,真正凶猛的狗在下口之前是不会吠叫的。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这样,例如跟好朋友相约见面,确定了时间,并且说明迟到了就不会等,但是实际情况是即使她迟到了身为好朋友还是会等下去。

2.2信息传递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就是一个完全信息的假设了,但是有时候我们并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的认识别人。自信时往往会高估自己而不可一世,自卑时则相反会高估困难不敢前行。信息的传递成为一门学问,正如课本中的经典模型,如何发出信号将自己去他人区分开来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的不完全是现实的常态,口头上的说明并不一定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行动才是最好的方法,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行为主体都是类型依赖的,特别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参与者只知道一个先验概率,根据先行动中的行为来修正概率,得到后验概率,之后进行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生活在不完全信息中,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是敌是友”,我们只能根据他的行为来判断,但是“坏人”还是可能做好事的,信息的不完全使得我们要断进行判断,不断修正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概率。我们根据他人的行为来自己的行为,往往是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同样也会“以牙还牙”, 能够“以德报怨”的人实在是不多见得。同样在生活中,一个朋友是酒肉朋友还是值得两肋插刀的知己,我们一下子并不能区分,但是我们会通过他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类型,在动态博弈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

2.3策略的选择

博弈论也可以说是在其他人做出选择的情况下,自己根据他人的选择,做出最优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博弈达到的均衡也是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怎么做出最优选择呢?是在理性的情况下,利己的情况下的选择。但是在实践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一定能够选择到最优,甚至是选择了劣策略。这时人往往会后悔,懊恼。有时利己的选择却会给他人带来损失,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冲突,这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得与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博弈,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利益必须争取,什么利益敬而远之,这些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后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如同毕业后是选择工作放弃读研,还是选择读研放弃工作的问题。读研可以让我们得到许多:学位、知识等,但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三年的时间与经验、可能取得的工资收入、付出的学费等等。正如“舍得”这个词,从来都是有舍去才有所得的。

人在面对很多事情时是感性的,无法做到博弈论中的理性决策,很多人说恋爱中的人是低智商的,其实只是那时大家都过于感性而己,有时喜欢不喜欢真的是说不出道理的,自己都无法知道自己怎么想,又谈何理性分析。但是其实,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坦然地面对得失才是处世的最高境界,得之吾幸失之我命。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事物的得失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如果有时尽力了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你可能会深感上天的不公,但反过来想想,其实你更应该坦然地面对,因为尽力去做的你已经无怨无悔,得不到不是因为你没有去珍惜和努力,而是因为对方本不属于你,所以在人生中我们有时更要学会放弃,学会忘记。

博弈论这门课程很有难度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让我在思考问题的逻辑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收获。我知道,短短几周的学习远远不足以掌握博弈论,我甚至或许不能完整地计算出一道例题,但是我对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理解它的理论基础,最重要的在看一些问题时我可以尝试着用博弈论的角度去试试看。可怕的不是不会用博弈论的技术和方法,而是在能够使用它时,却不知道以它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知道可以使用这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经过这两个多月的课程,相信将来如果可以用到这种方法时,我知道从哪里着手去思考。感谢“策略思维——带你走进博弈的奇妙世界”这门课程,感谢老师的教导。

第三篇:生活中的博弈

生活中的博弈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从对“博弈论”简要、通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

一、博弈及其分类

“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于前不久为“博弈论”研究专家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所获得,1994和1996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分别由纳什、泽尔滕、海萨尼、莫里斯和维克瑞等“博弈论”专家分享。如此众多的“博弈论”研究专家的频频获奖,凸现了“博弈论”在主流经济学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

“博弈论”的英语原文是Game Theory,直译过来就是游戏论、运动论或竞赛论。譬如在足球比赛中,双方都想在努力巩固防守的同时,积极进攻以置对方于“死地”。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博弈。“弈”在汉语中是下棋的意思,下棋中的双方行为特征也如同足球比赛中双方的行为。当然,扩展开来讲,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角力等等,都是“游戏”,只是游戏的内容不同而已。

我国古代有个“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的是齐威王与大将田忌各出三匹马,一对一比赛三场,由于齐威王的最优、次优和较差的三匹马分别跑得比田忌的三匹马快,所以田忌总是以0:3告负。后来田忌的谋士孙膑给田忌出主意,让最差的马去与齐威王最快的马比,而让最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次优的马,让次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最差的马,这样便以2:1取胜。但我们还可进一步设想,如果齐威王知道了田忌的花招后,便会在以后的比赛中也更改出马的次序,当然田忌的出马次序也应改动。双方的出马次序怎样才是最合理的呢?这便是“博弈论”更深一层次研究的问题了。

202_获奥斯卡大奖的影片《美丽心灵》中主角的原型,便是“博弈论”中纳什均衡的创立者──约翰?纳什。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酒吧里,4个男生正商量着如何去追求一位漂亮女生,当时还正在大学读书的纳什却在朦胧的“博弈论”思维逻辑引导下喃喃自语:“如果他们4个人全部去追求那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睬。然后再去追其他女孩子,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意当‘次品’。但如果他们先追其他女生,那么漂亮女生就会感到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会容易得多。”在纳什眼里,追求女生就是一场“博弈”,而“博弈”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是需要“博弈”策略的。

我们再从经济决策上来看“博弈论”。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总,你在决定是否将自己的产品降价以及降价多少时,必须首先要考虑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消费者将会增加购买吗?大概会增加多少购买量呢?其他同种产品的厂家也会降价吗?等等。你只要是理性的话,一定会在对这些问题考虑的基础上来作出你的决策。所以说,“博弈论”主要是研究各相关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假定条件下,理性的行为主体如何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等问题的。在这里,决策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意味着最佳决策或最佳决策的组合。因为只要决策是最佳的,相关的行为主体就不会去改变它,从而它处于稳定、均衡的状态。再简而言之,“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博弈进行分类:

一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如果各博弈方能达成某种有约束力的契约或默契,以选择共同的策略,此种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属于非合作博弈。企业之间的联合定价就属于合作博弈,而经常挑起价格战的企业采用的便主要是非合作博弈。在合作博弈中往往包含着非合作博弈,如石油输出国组织是合作博弈的产物,但其中为了各自利益的超产和争吵又属于非合作博弈。

二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与变和博弈。零和博弈指的是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为零,各种赌博就属于零和博弈。例如4个人参与一场赌博,其中3个人输了总共1000元,那么另外一个人必然赢了1000元。期货交易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也属于零和博弈。人们平常所说的“损人利己”实际上也包含有零和博弈的意思。常和博弈则是指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等于非零的常数。例如若干人分配一份总额既定的财产乃典型的常和博弈。变和博弈则是指随着博弈参与者选择的策略不同,各方的得益总和也不同。如在同一个股票市场,面对同样的大盘走势,伴随着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不同,有可能大部分人赚钱而小部分人亏钱,也有可能小部分人赚而大部分人亏,甚至还有可能所有人都赚或都亏。

三是分为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时或可看作同时选择策略,采取行动的博弈是静态博弈。譬如,在投标活动中,投标人投出标书一般虽有先后,但因为所有投标人在开标前都不知道其他投标人的标价,因此可看作同时选择策略,采取行动。体育竞赛中,双方出场阵容的选择也属于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则是指博弈方的选择和行动有先后之分,后行者可以根据先行者的策略选择来决定自己的策略。如A企业降价后,B企业也跟着降价;足球比赛中,一方换上一名攻击性前卫后,另一方针对性地换上一名后卫;如此等等。

四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前一种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全部的相关信息,只拥有部分相关信息的便属于后一种博弈。

二、“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

“博弈论”中一些经典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博弈论”中有一些由点及面、发人深思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不仅成为“博弈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整个经济学领域中的学术奇葩。

1、囚徒困境

假设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警察局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两名囚徒明白,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只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则将可能被重判8年。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体理性行为与集体理性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

囚徒困境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记得姜昆和唐杰忠过去说过一个公共楼道占用问题的相声。住户在公共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结果大家都极不方便,以致即将分娩的妇女都没法及时被送往医院。但你如果不占用公共楼道,别人也会占用。每一居住面积狭小的住户从自我利益最大化出发,都会选择占用。但占用的结果却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前几年,我国彩电市场上,生产厂家基于自我利益选择大幅降价,但由此引发的价格战使所有生产厂家都遭受重创,这也是一种囚徒困境。

2、智猪博弈

假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只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揿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若小猪去揿,大猪先吃,大猪可吃到9个单位,小猪揿好后奔过来,则只能吃到1个单位;若大猪去揿,小猪先吃,小猪可吃到6个单位,大猪吃到4个单位;若同时去揿,奔过来再同时吃,大猪可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大猪采取何种策略,小猪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即在食槽边等待大猪去揿按钮,然后坐享其成。而由于小猪总是会选择等待,大猪无奈之下只好去揿按钮。这种策略组合就是名闻遐迩的“纳什均衡”。它指的是,在给定一方采取某种策略的条件下,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此处为大猪揿按钮)。

智猪博弈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如大股东行使监督上市公司的职责,而小股东则坐享这种监督带来的利益,即所谓“搭便车”;爱清洁的人经常打扫公共楼道,其他人搭便车;山村中出外跑运输、做生意的人掏钱修路,其他村民走修好的路;等等。

3、斗鸡博弈

两只公鸡面对面争斗,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一方退却便意味着认输。在这样的博弈中,要想取胜,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至少要显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以迫使对方退却。但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必有一方要退下来,除非真正抱定鱼死网破的决心。

这类博弈也不胜枚举。如两人反向过同一独木桥,一般来说,必有一人选择后退。在该种博弈中,非理性、非理智的形象塑造往往是一种可选择的策略运用。如那种看上去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的人,或者看上去有点醉醺醺、傻乎乎的人,往往能逼退独木桥上的另一人。还有夫妻争吵也常常是一个“斗鸡博弈”,吵到最后,一般地,总有一方对于对方的唠叨、责骂装聋作哑,或者干脆妻子回娘家去冷却怒火。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也是一种“斗鸡博弈”。在企业经营方面,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家企业投资了某一项目,另一家企业便会放弃对该项目的觊觎。

当然,“博弈论”中还有其他一些著名案例,这里无法一一加以剖析。上述的三大案例、尤其是前两大案例,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专用名词,成为经济学中对许多问题进行分析的分析支架。

三、博弈策略

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谈到博弈策略问题,可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精妙的博弈策略。许多成语及成语典故,就是对博弈策略的令人叫绝的运用和归纳。如围魏救赵、背水一战、暗渡陈仓、釜底抽薪、狡兔三窟、先发制人、借鸡生蛋等等。当然,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在博弈中,人们经常采用威胁策略,但其他博弈方也会采取对威胁的辨别和反威胁策略。经济学家泽尔腾就将不可置信的威胁剔除出去,解决了一个博弈中可能存在多个“纳什均衡”的问题,从而使人们能方便地预测博弈的结果。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称其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博弈论”研究还发现,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博弈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策略。因为如果一家企业采取不合作的低价倾销策略,其他企业也会采取相同的策略进行报复性竞争,长期下去,这些企业都将完蛋。企业深谙此理后,便会在相互默契中将价格维持在一个合适水平,尽量避免长期性、大规模的低价杀伤战。美国水表生产的四大巨头企业(班琪表业等)在长达几十年的时期内都维持了这种定价方面的良好合作关系,成为“博弈论”中经常被提及的案例。

但如果重复博弈的次数较少,则合作就不可能实现。如生产彩电的某企业已决定转产而不再生产彩电,它就不会与其他彩电企业继续价格方面的合作,而可能对库存品低价甩卖,因为别的彩电企业对它没有报复的机会了。一些人在快调离原单位或快退休时的拙劣表现,也属此列(包括所谓的“59岁现象”)。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去菜场买菜,当你对某种菜的质量、口味等有疑虑时,卖菜的阿姨常会讲:“你放心,我一直在这儿卖呢!”这句朴实的话中其实包含了华丽的“博弈论”思想:我卖与你们买是一个次数无限的重复博弈,我今天骗了你,你们今后就不会再来我这儿买了,所以我不会骗你的,菜的质量、口味肯定没问题。而你在听了阿姨的上述一句话后,常常也会打消疑虑,买菜回家。

在博弈中,人们掌握的信息经常是不完全的,这就需要在博弈进行过程(即动态博弈)中不断地收集信息、积累知识、修正判断。成语故事“黔驴技穷”实际上就包含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毛驴刚到贵州时,老虎摸不准这个大动物究竟有多大本领,因而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这在老虎当时拥有的信息条件下是一种最优策略选择。过了一阵子,老虎走出树林,逐渐接近毛驴,就是想获得有关毛驴的进一步信息。一天,毛驴大叫一声,老虎吓了一跳,急忙逃走,这也是最优策略选择。又过了一些天,老虎又来观察,并对毛驴挨得很近,往毛驴身上挤碰,故意挑衅它。毛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用蹄子踢老虎,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老虎最终了解到毛驴的真实本领后,就扑过去将它吃了。在这个故事里,老虎通过观察毛驴的行为逐渐修正对毛驴的看法,直到看清它的真面目。事实上,毛驴的策略也是正确的,它知道自己的技能有限,总想掩藏自己的真实技能。老虎吃掉毛驴的策略,在“博弈论”中就是所谓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人们常提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是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的一种描述,面对上边的政策,下边寻求对策是正常的、必然的。从“博弈论”的角度讲,上边的政策制定必须在考虑到下边可能会有的对策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政策就不会是科学、合理的。

从以上对“博弈论”简要、通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

第四篇:生活与博弈分析

《生活与博弈分析》中的收获和建议

第一次接触到博弈论,是在大二的一次基础英语课上,老师放了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电影。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以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离奇又震撼人心的一生的故事。

虽然当时更多地是被纳什传奇的一生所吸引,对博弈论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理解,但影片中一个用来描述纳什均衡的有趣场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影中,纳什与他的三位同行在酒吧遇见了一位美丽的金发女郎,大家纷纷表示自己很有欲望,想追求她并和她上床,可惜这几位科学家都没有勇气,他们互相推诿,却没有人敢于实践。此时纳什提出了这样一个博弈:如果所有的人都去追求金发美女,那么这位美女就会很高傲进而拒绝他们,他们都会失败,当他们再转而追求她的女伴们时,也会惨遭拒绝,因为没有谁会愿意屈居第二当次品;但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去追求她的女伴们,那么就会成功,而金发美女则会遭到冷落,纳什便能乘虚而入,这样所有人就都得到了上床的机会。进而纳什得结论:“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也是因为这次“灵感”,纳什突破了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的自私促进社会公益”的理论。

当时就觉得博弈是一个很有趣并且深奥的事。不过后来去查资料发现这个场景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纳什均衡,很大程度上只是导演的牵强附会。虽然不免有些失望,但仍然就博弈以及纳什均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才算是真正认识了博弈论和纳什均衡。查资料得知,“博弈行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而这种博弈行为其实是很常见的,并且广

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学了这门课后,我发现确实是这样的,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有博弈论的影子,比如说下棋、赌博、甚至是我们经常会玩的剪刀石头布,也是受博弈论的影响。

博弈论真的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虽然我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到可以运用博弈论解释清楚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现象的程度,但是意识到博弈论的存在和作用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就拿许多宿舍周末经常会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到了周末大家通常会比较懒散,每次大家早上醒来时基本上都已经饥肠辘辘了,而我们学校因为北京同学较多,到了周末通常宿舍里只有两个人,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自己去买饭,同时也帮另一个同学带饭;自己去买饭,不帮另一个同学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同时也帮自己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不帮自己带饭;一起去吃饭还是都不去买饭。而通常如果另一个人被要求带饭的话,考虑到宿舍感情等的问题,一般是不会拒绝的,因此就剩下以下几种情况,即:自己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自己不去买饭让另一个人帮忙带饭;两个人一块去买饭或者两个人都不去买饭。在这里假设这两个同学为甲同学和乙同学。很明显,对于甲同学来说,在他自己不去买饭,而让乙同学帮忙带饭时收益是最大的,同理,乙同学的最大收益也是出现在自己不去买饭,而让甲同学帮忙带饭的时候。当两人都不去买饭时,两人均没有收益,只能饿肚子。而当两人一块去吃饭时,两人都能得到一定收益,只是小于各自的最大收益。这时,甲和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即让对方去买饭并帮自己带饭,因此就会出现两个人都不愿意去买饭的情况,这样的话就会使得两人都没有收益。因此最好就是两人一起去买饭,这样两人都可获得收益。就如前文中纳什所说,“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而且个人的性格和两个人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因而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的结果是:先忍不住饿的那个人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在两个人对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的时候,先忍不住饿的那个只好放

弃最大收益选择去买饭,而且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一般也会帮另一个人带饭。我就是我们宿舍那个经常忍不饿所以帮别人带饭的人。这大概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吧。

博弈论确实是无处不在的。就如那句谚语所说,“人生如棋,一步下错,全盘皆输。”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啊,而我们生命旅途中的每一次选择更是一种博弈。因为选择即是与自己博弈的一种形式。譬如,填高考自愿,在当时的一种环境条件下,考虑了各方面的原因,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各种纠结后做出了我们最后的选择。所以,可以说,经过这么一场与自己博弈的过程,在那一瞬间的选择,我们就已杀死了无数个在其他学校或是辍学在外打工的自己。又如在大学毕业季,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出国、考研或者找工作这三种选择,在利用现有信息经过一番博弈之后,每个理性的人都会尽力选出对自己收益最大的选项,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是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就比如选择了出国,就杀死了当时考研或者找工作的自己。再比如小到选课,其实也是一种博弈,通过权衡选修课的授课内容、结课方式和难易程度以及授课老师等因素,与自己进行博弈,最后选出结果。比如我,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就是否定了其他的选修课。

而在《生活与博弈分析》课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在某节课上做的一个实验。当时老师说如果愿意投几块钱的同学超过90%,老师就会给每个人更多的钱。虽然具体的条件和数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我仍是记忆犹新。当时我想这不是很轻松就可以赚到钱嘛,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让老师给我们钱了。当然还是我考虑不周,想得太简单了,结果真的是让我大吃一惊,举手选择投的人很少,可能50%都不到。接着老师又把条件降到70%,这次我想经过上次的教训,大家更应该团结起来,只有这样大家猜可以获得收益。当然结果又让我失望了,举手选择投的人甚至比上次还要少。之后老师又把条件降到50%,有了上两次的教训,我是不会选择投了,果然,举手选择投的人已

经非常少了。现在想来,其实这个问题很像囚徒困境。对于两名罪犯来说,如果都抵赖,那两人都可以获得最大收益,;如果一方坦白认罪而一方抵赖,坦白认罪的那方将获得自己的最大收益,而抵赖的那方将获得最小收益;如果两人都可以获得一定收益。而因为这两名罪犯是分别关押的,他们无法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因此他们会表现为不合作。两名罪犯都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坦白”为他们二人各自的最优选择。所以两名罪犯都会坦白认罪。就像在这个实验问题中,因为每个人给出自己的答案就好,不能与其他人交流,所以就很难团结起来,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谁也无法知道他人的想法,而一旦大多数人选择不投,自己就会亏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表现为不合作。除非条件很低,比如说20%或者10%,只有大家都觉得万无一失时才会选择投。而在这个实验中,因为前面已经进行了三次,都次举手选择投的人都是越来越少,有了这样的经验,即使条件降到20%,也未必能够达到。因此,经过这个实验以后,我想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我是断然不会轻易选择投了。

总之博弈论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像卖家和买家的讨价还价,卖家和卖家之间的降价竞争,再比如说每逢期末就会出现的作弊问题,这些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和解决。就拿学生考试作弊来说。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只要是存在考试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作弊问题。就像我们学校,虽然每学期考试都会有诚信考试的签名以及考试宣讲会,包括各科老师也都会反复强调,而考试作弊现象还是会出现,并且屡禁不止。通过用博弈论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同学所在的学校作弊成风,那么可以看出,在考试作弊的群体中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作弊带来的好处,自然不会有人选择诚信考试。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同学选择考试作弊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说,良好的学生诚信氛围是对学生有约束作用,反过来,不良的诚信氛围会使很多学生选择从众行为,因而,成为一种恶性蔓延。而学校的学习氛围,为人诚信氛围与学校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解决考试作弊问题,学校就

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制度。由此就可看出博弈论的重要性。而博弈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团队与团队、厂商与厂商之间,他还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国家,博弈论对其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毫无疑问,我从《生活与博弈分析》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不小的收获。以下我想说一下我个人一点建议。

首先是我希望老师今后讲课能多使用幻灯片的形式,虽然博弈论有许多需要分析的地方,或许使用板书可以和同学有更好的交流,但是使用幻灯片会更清晰明了,而且板书经常是即使坐在前排也不太能看清。而且博弈论本身就比较复杂难懂,再加之我们学校是文科学校,大多数同学之前对这方面没有基础和认识,因此我认为通过放一些博弈论方面有趣的视频之类的能够让大家对此产生兴趣,寓教于乐。因此我认为将板书和幻灯片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其次是这学期老师有两次有事没能来上课,我个人认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事先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扫兴而归。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如果出现较多的话,学生会不知道是否要上课,导致会有人带着侥幸心理而不去上课。而且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一次我叫一位同学一起去上课,那位同学说她有两次去上课结果到教室会发现停课了,白跑一趟,也不知道这节课上不上,所以她就不想去了。我想这件事也是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的吧。老师和学生均有两种选择:上课和不上课。当老师和学生都去上课时,双方都能取得最大收益;而当有一方不去上课时,另一方就会有亏损,而自己则即不亏损,也无收益;当然在老师和学生都不去上课时,双方都是零亏损和零收益。这时,老师和学生本应追求最大收益,即都去上课,但是由于没有交流和沟通,就会导致不合作的情况,就像前面的提到的囚徒困境一样。所以学生就会选择不上课。当然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要复杂的多。

其实这门课总的来说是很好的,老师也都是很耐心地在讲解,同学也收获了不少。以上

就是我个人的建议,可能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望老师见谅。

第五篇:生活中的博弈现象

生活中的博弈现象

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打交道,这是一个利益交换的过程,也就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可以看作是永不停息的博弈决策过程。将博弈论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而博弈论正是研究棋手们“出棋”的招数与技巧,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

两只公鸡面对面争斗,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一方退却便意味着认输。在这样的博弈中,要想取胜,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至少要显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以迫使对方退却。但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必有一方要退下来,除非真正抱定鱼死网破的决心。这类博弈也不胜枚举。如两人反向过同一独木桥,一般来说,必有一人选择后退。在该种博弈中,非理性、非理智的形象塑造往往是一种可选择的策略运用。如那种看上去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的人,或者看上去有点醉醺醺、傻乎乎的人,往往能逼退独木桥上的另一人。还有夫妻争吵也常常是一个“斗鸡博弈”,吵到最后,一般地,总有一方对于对方的唠叨、责骂装聋作哑,或者干脆妻子回娘家去冷却怒火。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也是一种“斗鸡博弈”。在企业经营方面,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家企业投资了某一项目,另一家企业便会放弃对该项目的想法。在博弈论”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博弈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策略。但如果重复博弈的次数较少,则合作就不可能实现。如果你去菜场买菜,当你对某种菜的质量、口味等有疑虑时,卖菜的阿姨常会讲:“你放心,我一直在这儿卖呢!”这句朴实的话中其实包含了华丽的“博弈论”思想:我卖与你们买是一个次数无限的重复博弈,我今天骗了你,你们今后就不会再来我这儿买了,所以我不会骗你的,菜的质量、口味肯定没问题。而你在听了阿姨的上述一句话后,常常也会打消疑虑,买菜回家。

在博弈中,人们掌握的信息经常是不完全的,这就需要在博弈进行过程(即动态博弈)中不断地收集信息、积累知识、修正判断。成语故事“黔驴技穷”实际上就包含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毛驴刚到贵州时,老虎摸不准这个大动物究竟有多大本领,因而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这在老虎当时拥有的信息条件下是一种最优策略选择。过了一阵子,老虎走出树林,逐渐接近毛驴,就是想获得有关毛驴的进一步信息。一天,毛驴大叫一声,老虎吓了一跳,急忙逃走,这也是最优策略选择。又过了一些天,老虎又来观察,并对毛驴挨得很近,往毛驴身上挤碰,故意挑衅它。毛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用蹄子踢老虎,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老虎最终了解到毛驴的真实本领后,就扑过去将它吃了。在这个故事里,老虎通过观察毛驴的行为逐渐修正对毛驴的看法,直到看清它的真面目。事实上,毛驴的策略也是正确的,它知道自己的技能有限,总想掩藏自己的真实技能。老虎吃掉毛驴的策略,在“博弈论”中就是所谓的“精炼贝叶斯均衡”。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挤公交,他们应该是很熟悉的。大家都知道,公交的上车门人往往是最多的,为什么呢,因为,人都从上车门上,一些人在车厢中部占了一个好位置后,就不愿意往后走了,这样,人流就在上车门这一块区域大量堆积,刚上车的人挤得够呛,而在车厢后面的下车门的人并不多,怎么办,为了获得更舒服一点的空间,也只有往车厢后面挤了,这就体现了人们权衡与博弈过程,上车门人多,站着不舒服,只有往车厢后头走,反正下车也得在后面下,现在不往后挤,迟早还得挨挤,但选择什么时机往前挤,并且在挤的时候又不得罪人。据笔者观察,往往是车进站,车厢内人流移动,有人下车的时候往后面挤最适合,这时候,有些人已开始移动,你只需让他们为你开道,你跟着他们向后走就行了。这个跟随战术也体现了一种“智猪博弈”,“大猪”向前开道,“小智猪”跟前向前走,“大猪”大声喊道“借过,借过。”并往后挤,这时人们也自觉地让出了一块空间,“小智猪”可以什么也不说,跟前往前走就行了。

不但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可以看作是一场博弈,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也是一场博弈,而这场博弈中的局中人便是我们自己。有时我们需要一种敢于和命运相博的胆识,有时我们还需要有与命运进行捉迷藏的智慧,因为博弈不能只是争强斗狠,我们必须重视策略,才能赢得更轻松。

生活的博弈
TOP